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包括两个教学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本节课的重点。热力环流是承接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下节学习大气水平运动—风的基础,更是整个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整章的知识基础,所以尤为重要。

二、【学情分析】

海陆热力性质与大气压强为初中所学,早已忘记,高中要回顾旧知,为学新知做铺垫。近几年的高一新生生活常识欠缺,热胀冷缩有所了解,但空气受热作上升运动的相关生活常识了解甚少。刚上新高一学习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学生的学情,特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二)重点难点

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

四、【教法学法】

【教法】

利用实验视频创设情境,学生们观察,总结规律,生活实例感受规律的生活应用。利用动画明确原理,动态掌握大气的运动状况,形成原因,引导学生总结热力环流规律,引导学生以简图的形式展现热力环流的过程,明确、强调热力环流的画法关键。教师绘生活实例简图测试,巩固热力环流的画法。

【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实验视频、动画观察,小组合作,总结规律,生活运用,体验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五、【教材调整】

这部分知识课文中安排在热力环流前,符合大气运动的逻辑顺序---先受热,然后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讲解热力环流。我将两个知识点倒序来讲,因为后者热力环流难于理解,课堂的前二十分是黄金时段,所以利用黄金时间,学生们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用来讲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六、【教材设计及流程】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提示:注意观察香束产生的烟雾在玻璃缸内的

运动状况。

提问:①热水盆与冰块盆垂直方向上空气运动

的方向?②玻璃缸内空气运动时针方向。

教师强调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方式。(二)生活实例初体验(3分)

介绍初中海陆热力性质。

举生活实例(如下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画热力环流的关键—知道哪

里冷,哪里热,热,垂直方向上空气上升;

冷,垂直方向上空气下降。

(三)理论讲解,规律总结(10分)

讲解初中大气压强知识。

教师播放FLV动画,讲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引导启发学生总结热力环流规律。总结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结热力环流的规律及形成

过程

1.

做铺垫。

2.

(四)典例绘图,巩固新知(10分)

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5分)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说课稿

《热力环流》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位于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大气运动,本节课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第二课时学习热力环流,第三课时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规律和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重要天气系统”奠定知识基础,也是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天气变化所要依据的重要知识。 2、三维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本节课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 知识技能⑴、通过绘制简单的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⑵、能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相关地理现象。 过程方法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培养学生从学习中和生活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及空间想象能力。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实际应用。因为学生对空间的思考和想象能力有限,过程的讲述成为知识讲述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热情参与,积极思考,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 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知识,验证结果。 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4、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 三、说学法 对于学生,图是地理的重要语言,使学生获得读图、用图、析图的方法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本节课中,我着重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熟悉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图,进而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件展示材料,日本上空的核物质随风扩散到周边国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烟雾飘动的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猜测并观察烟雾的飘动,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讨问题的兴趣。 2、让学生板书绘制烟雾运动路径 【设计意图】为分析热力环流成因和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做准备。 3、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用简单的板画把相关内容画出来,便于学

2011高一地理教案:第二章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3.使学生要会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原动力和直接原因。 4.使学生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环流的形成。 5.在等压线图上表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要会运用简单的等压线分布图,分析、判断风向。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三、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2.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3.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设计】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海平面气压场分布挂图、板图、纸

箭头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热力环流 【新课导入】 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学生回答:因为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与其他行星一样,是物质的和运动的,所以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一(学生回答: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物质的天体,也是整个宇宙中惟一确知有生命物质的天体) 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我们从这节课开始探讨地球上的大气。 【板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介绍】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不仅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体,而且还是地球上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层。同时,大气中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各种不同的物理现象,它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具有重大作用。 【过渡】地球周围的大气好像一部巨大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动着。它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正是这种不停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大气为什么会运动,以及怎样运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指导读书】(备注: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 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请阅读教材P30大气的受热过程部分,思考: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复述大气的增温原理?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 4.物体的温度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的关系?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分别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能够说明热力环流的原理; 3、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增强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 4、能够根据等压面的凹凸,学会比较气压的高低; 5、能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如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了解热力环流产生的原因和形成过程; 2、通过讲授、引导和练习,掌握热力环流的原理和气压、气温高低判断的方法; 3、通过合作探究、知识迁移,说明热力环流的应用部分的原理并熟悉其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理解热力环流原理,并了解各个类型的热力环流。 (二)难点 掌握温压关系和风压关系,并通过等压面图的判读来比较气压、气温的高低。 三、教学方法 (一)教法 跨学科结合教学法(气压与密度的关系)、传统讲授法(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分析)、实验演示法(热力环流实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验证实验)、合作探究法(热力环流的应用——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二)学法

自主学习法(气压、等压面等的知识)、实验观察法(热力环流实验)、合作探究学习法(热力环流的应用)、习题演练法 四、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设备、课件、实验器材、微视频。 五、教学设计 【导入】教师: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其中提到巴山夜雨,巴蜀之地为何多夜雨呢?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山坡和谷地之间存在热力环流,而什么是热力环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讨的问题——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之热力环流。 【实验探究——明效大验】教师:下面我将通过实验来演示这个现象。我在玻璃缸的两侧分别放一盆热水和一盆冰水,将玻璃缸顶端盖住形成一个较密闭的环境,把香点燃插入冰水的上方。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烟雾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飘动,并边思考原因……有没有同学能将你观察到的现象描述一下? 学生:…… 教师:请坐!掌声鼓励!同学们,他说的和你们观察的到一样吗?(不对或不完整再请一位同学纠正或补充)看来同学们都是火眼金睛,请在导学案中绘制出烟雾飘动的正确路径。 【实验探究——格物致知】教师:我们已经通过实验发现了地面受热不均会引起大气运动。那是先引起垂直运动还是水平运动呢? 学生:垂直运动。 教师:为什么?而又是什么导致大气的垂直运动呢?有没有同学结合物理知识大胆的分析一下。 学生:A地地面更热,空气受热会膨胀上升;B地地面更冷,空气受冷会冷却下沉。 教师:非常好!请坐!这就是大气垂直运动的原理。其实我们生活中常常有这种现象,你看冒着热气的沸水和打开冰箱门下沉的冷气。A、B两地,C、D两地的空气又会如何运动?这节课我将给同学们三个锦囊,第一个请看:同一海拔高度上如果存在气压差,会产生一个水平气压梯度力使得大气由高压向低压流动。但这里我们要注意垂直方向上气压总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比较气压要在同一海拔高度上进行比较。所以我们要分析大气的水平运动必须先判断同一水平面气压的高低。谁来判断一下? 学生:A地大气受热膨胀上升,D地气压增加,形成高压; B地大气冷却下沉,C地气压减小,形成低压。高空气体由D地流向C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包括两个教学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本节课的重点。热力环流是承接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下节学习大气水平运动—风的基础,更是整个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整章的知识基础,所以尤为重要。 二、【学情分析】 海陆热力性质与大气压强为初中所学,早已忘记,高中要回顾旧知,为学新知做铺垫。近几年的高一新生生活常识欠缺,热胀冷缩有所了解,但空气受热作上升运动的相关生活常识了解甚少。刚上新高一学习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学生的学情,特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二)重点难点 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 四、【教法学法】 【教法】 利用实验视频创设情境,学生们观察,总结规律,生活实例感受规律的生活应用。利用动画明确原理,动态掌握大气的运动状况,形成原因,引导学生总结热力环流规律,引导学生以简图的形式展现热力环流的过程,明确、强调热力环流的画法关键。教师绘生活实例简图测试,巩固热力环流的画法。 【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实验视频、动画观察,小组合作,总结规律,生活运用,体验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五、【教材调整】 这部分知识课文中安排在热力环流前,符合大气运动的逻辑顺序---先受热,然后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讲解热力环流。我将两个知识点倒序来讲,因为后者热力环流难于理解,课堂的前二十分是黄金时段,所以利用黄金时间,学生们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用来讲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六、【教材设计及流程】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2019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说课稿: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语文

说课稿: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 教材分析: 大气受热过程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重点,主要知识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不同表表现形式。 热力环流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是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学习基础。所以可以通过这部分内容学习来衡量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程度,予于足够的重视。重难点分析: ●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作为教学重点,这是因为它是认识大气运动的前提,也是解释诸如温室效应的具体地理现象的基础。 ●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教学难点,这是因为学生缺少相应的物理学知识,学习障碍多。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关系也是教学难点,学生对这些概念容易混淆。课标分析: ●知识和技能: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用原理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2.学生能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3.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理解,能正确认识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在必修1第一章已掌握了太阳辐射有关知识,对本课题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但学生仍局限于感性认识,无法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实验法 学习方法: 1.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2.学习地理知识的观察方法 3.掌握地理理性知识的逻辑方法 4.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流程

全国说课比赛一等奖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和说课稿

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1(人教版)第二章第一节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课时——热力环流 一、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表述大气运动的学习内容时,以“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主题,提出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的理论基础。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承接了上一课时“大气不均匀受热”的内容,也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因此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示大气环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即可突破难点。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 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 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 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 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 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 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 送)。也就是理解好温压与 风压这两个关系。

二、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③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通过对城市风、山谷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形成 四、学情分析 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 1.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 2.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3.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生活应用无关。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 五、教学策略: 1.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亲手操作、亲身体验、模拟实验、案例分析的学习环境。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必修1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3、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 【教学重点】 1、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的形成。 3、解释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作用下风的形成和风向变化。 【教学难点】 1、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 2、热力环流系统中地面与高空气压关系。 3、三力作用下风向的变化。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发思考】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学生讨论) 山上温度比地面低,这说明了什么?(设问) 【学生回答】略 【讲解】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知道大气的热量来源。通过上一单元学习,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是地球上一切能量之源。太阳的辐射能量是怎样把能量传递给大气的? 【板书】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讲解】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图 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一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者反射,大部分能够到达地面,并且被地面反射和吸收。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的大气。近地面的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以后增温,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可以对地球起到保温的作用。 分析结果 A: a、b、c过程是大气增温的变化过程,大部分 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使地面增温,地面又以长 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近地面 空气吸收了地面辐射后,又以对流、传导等方 式层层向上传递能量。 B: 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得少而对地面长 波辐射吸收得却很多。 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教学题目: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1课时书本P28~P31 教学目的:课标要求:分析大气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了解大气受热过程、大气的作用及应用 会画热力环流图,能判断图中气压大小、气温高低 课程类型:传统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绎法(黑板作图)、练习法(做练习题)、读书指导法 教具:基本教具(黑板、粉笔)、学案 教学过程:(T表示教师,S表示学生,B表示板书或板画) T:请同学们拿到探究练习将姓名、班级和日期填好,今天是10月29日,星期二。 上课铃声~ T:上课。 S:起立。 T:同学们好。 S:老师好。 T:请坐。 T:同学们,前两天我在一本科学杂志山看到天文学家对于月球表面温度的描述非常有趣。 是这样描述的:天文学家称:月球的阳面,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昼半球,有太阳辐射的一面,它的温度比沸水高2℃,多少℃? S:102℃。 T:而月球的阴面,就是夜半球,没有太阳辐射的一面温度是-243℃。当发生月食时,太阳、地球和月球处于同一直线。当地球的阴影投射在月球上时,月球表面的温度可以在瞬间下降300+℃。像这样的温度周边在地球上会不会发生?。 S:不会。 T:为什么不会发生呢?今天我们就来学生新课,来回答这个问题。 T:请同学们把书本翻到28页,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B: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T:我们首先来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 B: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T:书本上用大段的文字叙述了大气的受热过程,我们来把这段话拆开,结合图来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 T:大气的受热过程,我们首先要找到地面和大气。由于大气没有明显界限,所以我们用虚线表示。 B:画出地面,并标注“地球表面”,用虚线画出大气上界,并标注“大气上界”。 T:请同学们一起把朗读书本第二段第一句话。 S: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 B:用黄色粉笔画出太阳辐射。 T:我们知道太阳辐射的二十二亿分之一才能投射到地球表面。那这二十二亿分之一是不是都能到达地球表面呢?请同学们朗读第二句话。 S: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吸收和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和反射。B:画出被大气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 T:我们把大气吸收和反射太阳成为大气的削弱作用 B:1.大气的削弱作用:散射

高中地理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7 新人教版必修1

课题: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大 气的水平运动 一、课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在课标中没有明确要求。但这两方面内容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必然结果,是分析大气的运动以及形成天气和气候现象的基础。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直接原因,作为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认识不同尺度具体大气运动形式的基础(教材涉及海陆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和理想地球单圈环流)。抓住冷热不均这个关键,通过分析和绘制热力环流图,认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冷热不均—垂直运动(升降)—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环流。要把落脚点放在水平运动形成风上。通过对热力环流的理解,依然抓住冷热不均这个关键,分析三种具体大气环流。在此,通过举例解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比热或热灵敏度),说明海陆热力环流,这样做有助于对下一节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形成的理解。 大气水平运动是整个第一节原理推导的终点,也是学生主要能力运用点——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地风向和风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分析重结论,不重过程,只需让学生知道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个力的名称与作用效果,不必对力的合成过程作分析。通过对三个力作用效果的理解,运用“切—垂—偏—延”方法,画出某地风向,根据等压线疏密情况比较两地风力大小。 过程与方法: 对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理解都建立在运用原理示意图的逻辑推导上,本节课依然强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并强调把原理同具体地理现象结合起来,在实际中增进认识,培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明确大气运动基本原理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关系,感受地理学可的实用性。 二、学生情况分析 这节课涉及到相关力学知识,学生学习困难较大,对此我们要做相应处理。地转偏向力的知识已经在在第一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部分补充讲授。力的合成知识,学生要到高一第二学期才能接触,所以对大气水平运动可不讲三力合成的过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需要联系学生关于比热的知识,结合比喻来辅助理解。 三、重难点确定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一是绘制大气热力环流图,说明大气环流形成过程,并以之判断具体大气环流气流方向的正误。这既是认识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也是认识具体大气现象的依据。 教学重点至二是说出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个力的作用效果,并以之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点的风向,结合等压线疏密程度判断两地风力大小。这是第一节的原理推导的终点和主要能力运用点所在。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之一是热力环流的具体表现形式气流方向的判断。这是因为学生对把握冷热不均进行判断的方法不熟悉,缺少对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理解。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第一课时)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第一课时 一、课标分析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课标解读:本条标准旨在阐明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到达地球后的能量转换过程,太阳辐射能的转换及分布不均是大气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形成一切大气运动和大气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对本条标准的解读应把握以下内容: ①确大气的热量来源; ②认识大气的基本组成及对能量传输及转换的影响;③说明大气的具体受热过程及影响 二、教材分析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在内容的处理上采取图文结合的方式说明大气的增温过程,利用活动对比分析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让学生理解大气逆辐射对地球表面昼夜温差的缓解作用,进一步认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进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该内容是本节的核心,为热力环流的学习奠定基础。大气的受热过程涉及的知识点还包括了有关太阳短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的组成的知识,教材并没有单独列出,因此在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之前学要对有关的知识做一个铺垫。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与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关系 3.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探讨,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通过实验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 3.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解释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如:阴天比晴天的气温低?冬天,晴朗的夜晚为 什么比阴天(多云)的夜晚冷? 4.通过看图对比分析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的受热过程,培养读图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激发探究热情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 分析大气的保温效应,树立学生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开发资源的理念。 四、教学重点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的增温过程;大气温室效应。 教学难点 大气受热过程。 五、教学方法 1.讲解法——在讲解过程中应注意:语言要条理清晰,措辞准确、注意学生的学习心理,联系学生的实际状况,由浅入深,避免深奥复杂的倾向、正确运用对比分析及其他的逻辑思维方法、采用如(知识结构)的直观方法辅助讲解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从容说课 本节主要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三部分内容。 应重点分析讲解三个内容:①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此处可补充大气组成部分的内容;大气受热过程环节过多,且都有一个专业名词(如大气吸收等,由此产生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过多的环节及环节的前后顺序与过多的名词造成学习困难,应利用图示帮助理解。②热力环流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可通过多媒体演示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第一章内容,理解太阳辐射在纬度间分布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并归纳学习思路,热力环流形成的因果关系正确的顺序是: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气温差异是原因)→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垂直运动是气温差异的结果)→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水平气压梯度是空气垂直运动的结果)→大气的水平运动(风)。③说明三个力与风的因果关系,讲解近地面风向的确定方法,因为地转偏向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它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就成了难点,要强调在大气运动的方向上偏转。还要在热力环流原理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如城市热岛、海陆风的介绍,对于热力环流的存在和原理是非常有力的说明和证实。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 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 ●教具准备 课件、投影仪、讲义及补充材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地理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学法指导新人教版必修1(共五则)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地理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学法指导新人教版必修1(共五则) 第一篇: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地理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学法指导新人教版必修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太阳辐射及其到达地球以后在地面与大气之间的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2.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3.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并能解释相关现象。4.掌握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5.了解大气运动的分类;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6.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高低气压的分布,判断某地风向。 二、教学设计 包围地球的空气称为大气。像鱼类生活在水中一样,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大气的底部,并且一刻也离不开大气。大气为地球生命的繁衍,人类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它的状态和变化,时时处处影响到人类的活动与生存。 大气的运动变化是由大气中热能的交换所引起的,热能主要来源于太阳,热能交换使得大气的温度有升有降。空气的运动和气压系统的变化活动,使地球上海陆之间、南北之间、地面和高空之间的能量和物质不断交换,形成复杂的气象变化和气候变化。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和关键性知识之一,因为它说明了由于大气的热力作用,才使地球地面和大气得以保持一定的温度,而且变化不大。同时,发生在大气里的各种现象,如大气运动、天气系统的变化等,都是以大气的热状况为基础的。 大气的受热过程此课题知识覆盖面广、概念多,为了便于掌握,

列出下列提纲: 教学进程中,讲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两点很重要: ①抽象知识要形象说明。例如:讲选择吸收,先要利用课本中的图像,又如讲反射、散射,让学生从图中自己发现、自己解释其原理。 ②把握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讲太阳高度越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必须与第一章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前后联系;又如讲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长短要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小相联系。 大气的保温效应教学应当紧扣三个要点: (1)理解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三个物理过程一①“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热量”,②“地面辐射热量,大气吸收”,③“大气逆辐射”(归还地面散失的热量),所以说,大气对地面起了保温作用。 (2)大气的保温效应这个课题,教学时可采用文图对应的阅读方法更为有效。 (3)明确:讲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重要意义—一二者作用的综合,才使地表形成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15°С)环境。 由于太阳辐射是地气系统能量的根本来源,因此,要使学生理解大气的热力作用,首先应让学生回忆太阳辐射的概念,了解太阳辐射能量在不同波长区间的分布状况,并指出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其次,可通过一些实际事例,尤其是学生熟悉的事例导出课题内容。例如,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也能到达月球表面,但月球表面白天温度可高达100°С以上,夜间温度可降至一180℃以下,而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比月球要小得多,原因何在?因为地球上有大气而月球上没有,这说明大气既能削弱太阳辐射,又能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由此引出大气的热力作用这一课题。 讲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可引导学生回忆大气的组成等有关知识,明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作用因辐射波长不同而有选择性。例如,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

高中地理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第一篇:高中地理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 2.能够简述大气运动的意义、分类和成因; 3.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目标】 根据实验演示和对生活实例的分析,概括归纳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简述大气运动的意义、分类和成因。【难点】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引导提问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先给大家2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好!有没有同学来回答一下上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请小花来回答。 生:上节课主要学习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而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和“大气还地面”。 师:回答的很好,整体概括了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地区同一时间不同的地点受热情况也是不同

的,那么这种分布不均的受热状况到底会带来哪些影响呢?让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了解一下。 课前咱们已经准备好了热水、冰块和火柴等材料,接下来随机请几位同学按照书本的实验步骤合作完成实验内容,实验注意事项:热水和火柴具有一定的伤害性,进行实验的同学一定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进行,不要伤害到自己。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日常生活中不要玩热水、明火等有危险性的东西。 实验过程中请其他同学们认真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实验结束后请同学来回答。 实验成功完成,哪位同学来说一下自己发现的现象?好,小明来回答。 生:烟雾在玻璃缸内先由小洞向下,然后由装冰块的盆飘向盛热水的盆,由热水盆向上又飘向冰块盆的上方,形成闭合的一圈。 师:观察的非常认真,概括的也很准确,那么烟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运动规律呢?这就是咱们本节课要重点学习的内容。 (二)展示学习目标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多媒体上已经展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桌之间互相阐述学习目标,时间2分钟。时间到!相信经过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都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自主预习书本37-41页的内容,并拿出自己的红笔,在不懂的地方做下记号,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时间5分钟左右,现在开始 那么接下来咱们就具体学习本节课的内容。生:起立朗读学习目标。 师:声音洪亮,朗读的非常棒!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自主预习书本37-41页的内容,并拿出自己的红笔,在不懂的地方做下记号,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时间5分钟左右,现在开始。 生:自主学习。 师:同学们基本已经自学结束,老师看大家预习的都很认真,在不懂的地方都做了相应的标记,那么接下来咱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探究案

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探究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近地面大气的受热过程 【活动一】太阳辐射去哪儿了? 材料1: 大气成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太阳 释放的电磁波紫外线区 (包括紫 外线、X 和γ射 线) 可见 光区 红外线 区 占太 阳辐射 能的7% 50% 43% 比例 大气 对太 阳辐 射的 吸收 作用 绝大部分 紫外线被 臭氧层吸 收 几乎 不吸收 部分红外线 被二氧化 碳、水汽等 吸收,二氧 化碳吸收很 微弱,但水 汽可吸收红 外线的 4%~15% 材料2:大气作用产生的自然现象 第一组: ①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要低些; ②火山喷发时,火山灰笼罩整个天空,白天宛如黑 夜; 第二组: ①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第 2 页

第 3 页

12:30(温度 计起始读数) 33℃33℃33℃ 12:45(15分 钟后) 40℃39.5℃39℃ 表1 2019年9月5日 时间(温度 计)距离 地面5厘 米(温度 计)距离 地面50 厘米 (温度 计)距 离地面 100厘 米 12:30(温度 计起始读数) 24℃24℃24℃ 12:45(15分 钟后) 27℃26℃25℃ 表2 1.结合表1和表2的数据思考:随着距离地面高度 的升高,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2.根据气温的变化,推测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什么? 材料4: 在晴天的中午同时用温度计测量两个烧杯(装水的杯子A、装沙子的杯子B)内同一高度的空气温度,15分钟后结果如表3和表4。 2019年9月1日 时间12:33 (温度 计 起始 读数), 12: 40 12:4 9 (15分 钟后) 装水的杯 子A 33℃35. 5℃ 38 ℃ 第 4 页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秀教案3篇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秀教案3篇 下面是xxWie大家准备收集了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供你参考,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秀教案3篇一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由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三部分组成。第一课时中主要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本课《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课程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因此本节内容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 “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②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③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又以长波辐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⑤ 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活动”说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利用大气保温和削弱原理解释自然现象。由于大气的受热过程复杂,环节多,涉及到许多专业的术语和名词,需补充大气的基本组成及影响,强调三种辐射的性质,理顺太阳、地面、大气和宇宙四者之间的能量转换关系。 二、学生分析 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地理教材比较强调知识的应用,这与初中地理学习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相关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比较多的问题,xx版的高中地理3本必修教材中,必修1是最难的,教材的重难点也教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处理好这些重难点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但是学生对学习这些内容有很大的兴趣,求知欲也较高。 三、设计思想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范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3.使学生要会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原动力和直接原因。 4.使学生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环流的形成。 5.在等压线图上表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要会运用简单的等压线分布图,分析、判断风向。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三、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2.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3.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设计】 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海平面气压场分布挂图、板图、纸箭头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热力环流 【新课导入】 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学生回答:因为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与其他行星一样,是物质的和运动的,所以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一(学生回答: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物质的天体,也是整个宇宙中惟一确知有生命物质的天体) 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我们从这节课开始探讨地球上的大气。 【板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介绍】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不仅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体,而且还是地球上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层。同时,大气中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各种不同的物理现象,它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具有重大作用。 【过渡】地球周围的大气好像一部巨大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动着。它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正是这种不停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大气为什么会运动,以及怎样运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案(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第1讲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课前扩展:【大气圈结构】 自下到上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一)对流层:上界因纬度和季节而不同。 【纬度】:低纬度地区其上界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为10-12公里;高纬度地区仅为8-9公里。 【季节】:夏季的对流层厚度大于冬季。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最主要、最直接的热源。 记住最根本的原理: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气压越低。 (二)平流层:水平运动为主,故称为平流层。 臭氧层在集中在此。 (三)高层大气:电离层在该层。

学习大气的知识核心是掌握大气的运动。大气运动的过程本质是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在学习中要将这个理念贯穿。而产生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面受热不均。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图示:厘清太阳、地面、大气三者之间热量的传递过程。 1.大气层的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主要是看大气中成分的吸收作用 对流层中的对太阳辐射吸收的比较少; 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增温。 (2)反射作用:主要体现为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晴天辐射强,阴天辐射较弱。(联系昼夜温差)(3)散射作用:太阳光中的可见光容易被散射。(天的蓝色,太阳未出天已亮等) 2. 地面的吸收作用 绝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而增温。增温后又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 地面吸收热量的多少除了辐射量,还取决于下垫面状况。 大气的下垫面指地球表面,包括海洋、陆地及陆上的高原、山地、平原、森林、草原、城市等等。 海洋和陆地是性质差异最大的下垫面。

下垫面的性质和形状,对大气的热量、水分、干洁度和运动状况有明显的影响,在气候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影响。 对流层中的CO2和水汽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 大气增温后向外传递热量,分别向高层大气和向地面。向地面那部分称之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注意:大气逆辐射在一天中都有,地面温度越高,大气逆辐射越强。但夜间大气的保温作用比较明显。 CO2和水汽作为大气增温的主要助力。CO2变多啦,联系全球气候变暖;水汽多,联系晴天和阴天、沿海和内陆的昼夜温差。保温作用的一些相应的保温措施要从这两个要素(CO2、水汽)的变化量入手。 农业生产的运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二)正温和逆温现象 1.原理:℃,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类型发生的条件出现的地区 辐射逆温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很强,近 地面大气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慢中高纬度大陆冬季黎明前 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团上中纬度沿海地区地形逆温 主要由地形造成,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 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空气被较冷的空气抬挤上升 盆地和谷地中夜间锋面逆温锋面之上的暖空气与锋面之下的冷空气之间温度差异显著锋面活动地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