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中亚

区域地理——中亚

中亚

一、中亚的自然地理特征:

1、位置:海陆位置:深居亚欧大陆中部,北临欧洲和北亚、东临中国、西南临西亚

经纬度位置:50°E-85°E,35°N-55°N,

交通位置交通位置:古代的丝绸之路、现代第二亚欧大陆桥,联系两大陆,沟通两大洋。

范围包括5国:

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塔吉克斯坦(杜尚别),

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

第二亚欧大陆桥:起止点和经过的国家:从中国连云港,经哈、俄、白俄罗斯、波兰、德国,到达荷兰的鹿特丹。

经过的自然带:途经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等自然带。

铁路运输的特点?

---适合远程、量大的大宗货物

优点:1.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2.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缺点:1.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2.占地广,短途成本高。

2、地形:以丘陵和平原为主

东南部:天山,帕米尔高原;中西部:图兰平原,里海沿岸平原;北部:哈萨克丘陵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地貌:沙漠广布

3、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干旱半干旱区广)

成因: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地形阻挡

特点: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稀少且季节分配不均,降水变率

很大

降水空间分布规律:

1、由北向南减少,原因:由北向南受北冰洋气流影响减弱,故降水减少

2、由西向东增多,原因:由西向东,来自大西洋气流受帕米尔高原和天山阻挡、抬升,形成地形雨,故东部降水较多

4、植被:草原、荒漠为主,

自然带:两种自然带(水分)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5、中亚的河湖,多内流河、内流湖(咸水湖),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

河流分类:

(1)外流河:指河水能流入海洋的河流。

(2)内流河:又称内陆河,指河水不能流入海洋,而是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荒漠中的河流。

湖泊分类:

(1)外流湖:指湖水与外流河相通,最终汇入海洋的湖泊。

(2)内流湖:指湖水不外泄入河(海)的湖泊。

阿姆河、锡尔河注入咸海;伊犁河从西边注入巴尔喀什湖,伏尔加河和乌拉尔和注入里海。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外流区)水文特征:

流量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有断流现象;夏汛;上游水量大,下游水量小(沿途蒸发、下渗引水灌溉);含沙量大。

内陆湖面积缩小的原因:

①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②河流沿岸工业、农业及生活用水过度

③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涵养水源功能下降

巴尔喀什湖:阴阳湖——东部为咸水湖,西部为淡水湖的原因:

①东部:深居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②西部:有流量相对较大的伊犁河的淡水注入

③东西连接处水域狭窄,两侧湖水交换不畅

咸海的变化:面积在急剧缩小

原因:自然原因:①气候变暖,蒸发加强,水面逐渐缩小,水中盐度越来越高;②入湖河流上游冰川面积逐年减少,使得入湖水量下降。

人为原因:①灌溉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等增多,流入咸海的水量减少。②过度放牧、开垦破坏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弱。

危害:①调节气候能力减弱,周围地区气候变得更加恶劣,温差增大,生态环境恶化;②湖泊含盐量不断升高,影响水生生物生存,生物多样性减少;③加剧周围地区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措施:①合理分配河流的水资源,保证生态用水;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并防止过度放牧,实行退耕退牧;③恢复流域内的植被。

二、中亚的人文地理特征

1、农业类型:传统灌溉农业和畜牧业发达

生产的条件:

有利:气温日较差较大、光照充足,有灌溉水源,土地资源丰富,牧场广阔

不利:降水少,水资源短缺;过度用水引发生态问题

种植业限制性因素——降水

分布:

(1)小麦分布在年降水量较多的半干旱地区,即西部北部边界地区;

(2)水稻分布在灌溉条件好的阿姆河和锡尔河沿岸地区;

(3)棉花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阿姆河和锡尔河的上游地区和南部山前地区。

(4)中西部荒漠草原、东南部山地高原牧场发展畜牧业(细毛羊和羔皮羊),牧场广阔。

思考:中亚是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大产棉区,乌兹别克斯坦因盛产棉花,被称为“白金之国”。概况中亚种植棉花的有利自然条件。

①气候干燥,光照充足,日照时间长,光合作用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

②地处图兰平原,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大;

③多沙质土壤,透气性好;

④阿姆河和锡尔河为棉花种植提供了丰富了灌溉水源。

⑤棉花成熟后期降水少,利于后期管理和采摘。

思考:中亚灌溉农业的发展可能对环境产生哪些不利的影响? 应采取哪些措施?

不利的影响:

①由于长期灌溉,导致一些地区地下水位上升,因为蒸发强烈,盐分在土壤中不断积累,土壤次生盐碱化现象严重;

②过量引用河流水,使湖泊面积缩小,湖水盐度升高,鱼类绝迹,湖泊调节气候的功能基本丧失;

③过度垦殖,使土地荒漠化加剧。

措施:①合理分配灌溉用水;②改进灌溉技术,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灌溉技术;

③适当减少种植棉花、水稻等耗水量大的作物;④ 加强湖河沿岸植被恢复

2、中亚的生态环境问题:

①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大规模垦荒、放牧所致;②土壤次生盐碱化:不合理灌溉所致;

③咸水湖面积缩小:气候干旱,蒸发旺盛;④大量引河水灌溉使入湖水量减少,导致,盐度升高,鱼类绝迹,调节功能减弱;⑤以上②+③导致白色风暴;⑥气候恶化,降水减少:荒漠化、破坏植被所致。

3、中亚的工业:矿产资源丰富

石油:里海东岸及湖底

煤:哈萨克斯坦北部、吉尔吉斯斯坦;

铁矿:哈萨克斯坦中部

有色金属:哈萨克丘陵

主要工业部门:

采矿、冶金、军事工业相当发达。棉毛纺织工业,地毯编织和畜产品加工业也较发达。

不利:木材缺乏,许多机械制品,轻工产品需要进口。

【探究】知识拓展—中哈原油管道

(1)简要评价中哈石油管道建设的区位条件?

有利:①里海沿岸石油丰富;沿线地势较平坦;②我国石油需求量大(市场需求);③中哈关系密切,政治稳定。

不利:④线路长,工程量大;⑤多沙漠、戈壁;⑥工程难度较大,成本高;⑦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生态环境脆弱。

(2)以石油为例,谈谈如何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提示:开源和节流)

积极拓宽石油进口渠道,增加石油储备;加大能源的勘探开发;积极寻找替代品,开发新能源;加强技术改造,节约能源等。

(3)说出中哈输油管道对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有利影响?

对哈萨克斯坦:可以将石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哈萨克斯坦管道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对中国:①缓解了中国石油供应紧张的状况;②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环境;

③增加石油进口的多元化,减轻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使中国获得长期、稳定的陆路石油供给,保障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④管线地处亚洲内陆,输油线路安全,减少石油进口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⑤促进中国西部大开发;⑥深化中哈俄三国的能源合作。

(4)试分析图示区域主要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

地处亚欧大陆内部,距海远,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植被稀疏,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强,地面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靠近亚洲高压,冬春季节多大风;

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异常,降水减少,蒸发加剧。

【探究】当前中国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几个重要原因?

1.我国当前的发展需要兼顾地区平衡,并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复兴丝绸之路能带动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西部地区,有望形成新的开放前沿;

2.通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中国营造良好的周边政治、国防、民族环境;

3.可以推进区域之间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各种互联互通,有利于推进区域合作水平;

4.有利于消化中国严重过剩的各种产能;

5.有利于构筑以开放促中国西部大开发,促中国东部再改革。

世界地理中亚教案范文

世界地理中亚教案优秀范文一 ☆教学过程 一、概述 (一)深居大陆内部的地理位置 1、亚欧内陆,距海远 导读:①中亚包括哪些国家?与我国相邻的分别是哪几个?(中亚位于亚欧大陆中部,西起里海,东与中国为临,北与俄罗斯毗连,南与伊朗、阿富汗接壤。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五个国家,哈萨克斯坦是世界最大的内陆国,与我国相邻的有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91 年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独立成为主权国家,但仍与俄罗斯保持着亲热的联系,目前五国均为“独联体”的成员。中亚由俄罗斯的“后院”之称。) ②从位置看,中亚与东亚、东南亚、南亚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地处北纬350~550 之间,距离海洋较远,东距太平洋约 3750 千米,南距印度洋阿拉伯海约1100 千米,北达北冰洋越 1600 千米,西到黑海最近约 1100 千米。深居亚欧大陆 的内部,是世界 13 个区域中唯一一个深居内陆的地区) 2、交通要道——古代“丝绸之路”,现代“其次亚欧大陆桥” 导读:从历史和现代看,中亚地理位置有何重要?(连接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古代丝绸之路〈东起我国的长安(今西安),经疆、中亚、西亚,到黑海、地中海沿岸国家,全程 7000 多千米,是古代最长的一条商路〉,现代亚欧其次铁路大陆桥 在阿拉山口与我国北疆线相接) 归纳:从以上我们能够觉察,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中亚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始终是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路桥的必经之地,位置极其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有人曾说过,中亚及其四周地区是国际政治的“心脏地带”,而欧亚大陆则是“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够掌握世界。这话虽然带有肯定主观颜色,却道出中亚战略地位的重要。 (二)深居内陆的自然地理环境 1、地形: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以平原、丘陵为主,地表沙漠广布 导读:①中亚地形以何种地形为主?地势哪边高哪边低?(高原、平原为主,西高东低。东部和南部有世界上高峻的山系——天山山系和帕米尔高原;北部有著名的哈萨克丘陵;中部和西部是宽阔的平原,主要为图兰平原和里海沿岸平原。较平坦的地形为中亚农业的进展供给了优势的区位条件。)

高考区域地理中亚知识点

高考区域地理中亚知识点 中亚地区是亚洲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由五个国家组成,包括哈 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在高考中,中亚地区的地理知识点常常会涉及到该地区的自然地理、 经济特点以及区域合作等方面。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一些常见的进行 探讨。 首先,中亚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对于理解该地区的发展和问题具 有重要意义。中亚地区位于欧亚大陆的中心,东临中国新疆维吾尔自 治区,南接阿富汗和伊朗,西界里海,北靠俄罗斯。由于地处内陆, 中亚地区的气候特点明显,主要是干旱和半干旱气候。这种气候特点 对于农业和水资源的开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限制了中亚地区 的经济发展。 其次,中亚地区在经济方面有其独特的特点。中亚地区的经济主 要以农业和矿产资源为支柱。农业方面,中亚地区主要种植小麦、棉花、葡萄等作物,并以畜牧业为主。矿产资源方面,中亚地区拥有丰 富的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这些资源在全球能源市场上具有 重要地位。同时,中亚地区也因其地理位置而成为了亚欧大陆桥经济 带的重要节点,连接了东亚与西欧的贸易通道。 中亚地区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其中,水资源问题是该 地区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中亚地区的河流主要来自于天山山脉融雪和 降水,而这些河流又是该地区的主要水源。然而,水资源的分配不均 衡和管理不当导致了水资源的浪费和争夺,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发展 和社会稳定。此外,中亚地区还存在着社会稳定问题,包括恐怖主义 和宗教极端主义等。这些问题给中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带 来了很大的挑战。

面对这些问题,中亚地区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加强经济交流与合作,以期实现共同发展。上合组织是该地区最重要的区域合作组织之一,成员国包括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 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上合组织通过加强经济合作、安全合作等多个 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中亚地区的发展和稳定。 综上所述,中亚地区作为亚洲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其自然地理、经济特点以及区域合作等都是高考区域地理考试中的重要知识点。了 解和掌握中亚地区的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这一地区的了解,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应对相关的地缘政治问题。

高二区域地理中亚知识点

高二区域地理中亚知识点 中亚是指位于亚洲大陆中部的地区,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 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国家。这一 地区在地理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欧洲和亚洲之间的重要交 通枢纽,也是世界能源资源分布的重要区域。在高二区域地理中,了解中亚的相关知识点对于学生们深入理解亚洲大陆的地理格局 和发展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亚的地理位置 中亚地区位于亚洲大陆的中部,北界为俄罗斯西伯利亚,南临 印度次大陆,东靠蒙古和中国新疆,西界为里海和北高加索山脉。中亚地区地势起伏,包括干旱的草原、沙漠、山脉和盆地,是世 界上最大的内陆地区之一。 二、中亚地区的地理特征 1. 山脉和高原:中亚地区包括天山、帕米尔高原和阿尔泰山等 多个山脉和高原。天山山脉位于中亚地区南部,是中亚的分水岭,也是亚洲大陆最高的山脉之一。帕米尔高原横跨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等国家,是亚洲的“屋脊”。这些山脉和高原对于中亚地区的气候和自然环境起着重要的影响。 2. 内陆河流:中亚地区的河流主要是西伯利亚和北高加索的支流,包括阿姆河、锡尔河、伊犁河和塔尔巴哈台河等。由于中亚地区大部分为干旱地区,内陆河流的水量相对较少,且多数无法直接流入大海。 3. 气候和环境:中亚地区的气候类型多样,主要有温带干旱气候、温带草原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地处内陆,中亚地区呈现明显的干旱特征,降水稀少且不均匀。同时,地处高原和山脉交错的地区,气候和环境呈现复杂多变的态势。 三、中亚地区的人文特点 1. 民族文化:中亚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涵盖了多个民族,如哈萨克族、乌兹别克族、土库曼族、吉尔吉斯族和塔吉克族等。这些民族具有独特的语言、宗教、服饰、音乐和艺术等方面的传统文化,为中亚地区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高二下学期复习学案 区域地理 中 亚

中亚 读中亚简图,写出图中符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A天山山脉B帕米尔高原C哈萨克丘陵 D图兰平原E里海沿岸平原 ①里海②咸海③巴尔喀什湖 ④阿姆河⑤锡尔河⑥额尔齐斯河 (高考海南卷)下图示意某湖泊位置。20世纪30-50年代,该湖流域大规模开垦。据此回答1~3题。

1.据上图信息判断,该湖泊( ) A.湖面少风浪 B.北部湖水较南部浅 C.冬季不结冰 D.湖水多被用于灌溉 2.在该湖泊①②③④四湖区中,最适宜淡水鱼生长的湖区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20世纪30-50年代,该湖水位下降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 A.流域年降水量减少 B.流域年蒸发量增大 C.入湖河水量减少 D.出湖河水量增大 【解题流程】

【尝试解答】 1.B 2.D 3.C 1.中亚的地理特征 自然特征位 置 地处亚欧大陆中部,距海较远 气 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气温年较差与 日较差大 地 形 以丘陵、平原为主,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植 被 以草原、荒漠为主 水 文 河流:多为内流河(阿姆河、锡尔河等),外流河有额尔 齐斯河;水量少,水能贫乏,汛期短。 湖泊:多为内流湖,西部有世界最大的内流湖——里海 人文特征人 口 人口密度小,分布不均,近年人口增长迅速 城 市 主要分布于河流沿岸、高山山麓的绿洲以及沙漠中地下 水出露的地方 产 业 荒漠畜牧业,灌溉农业;矿产资源丰富,采矿业发达 交 通 交通线分布深受地形和水源的影响,沿高山山麓或河流 分布 2.中亚干旱的原因 要素综 合 特征影响

位置因素深居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 陆的内部 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是中 亚干旱的根本原因 地形因素以丘陵、平原为主,平坦开阔 利于地面吸热、辐射,导 致蒸发量增大,助长旱情 周边气候环境南部为高原山地气候,并靠近热带 沙漠气候 加剧了旱情 植被因素林木稀少,以温带草原、荒漠为主 涵养水源、调温调湿功能 弱 水资源河流较少,且分布不均,湖泊多咸 水湖 地面水资源不足,且现有 水资源日趋减少 3.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 (1)地处内陆,降水少,蒸发旺盛,是咸水湖。 (2)湖泊呈东西向狭长型,中部狭窄,不利于湖水交换。 (3)湖西侧有河水注入,对湖泊起稀释作用,盐度较低;湖东侧受淡水影响小,盐度较高。 (2022·大庆高三期末)巴尔喀什湖位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东南部,伊犁河(即图中甲河)从南面注入巴尔喀什湖,入湖水量占总入湖水量的80%~90%。读巴尔喀什湖及其附近地区等高线图,回答1~4题。

高二区域地理中亚

第十一章中亚(教案) 第1课时 一、位置和范围 1、经纬度 (1)纬度:35°N—50°N。40°N,45°N。 (2)经度:50°E—80°E。 利用3个湖泊定位中亚: 里海(50°E);咸海(60°E);巴尔喀什湖(75°E) 2、海陆位置 亚欧大陆内部。 深居内陆,距海较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3、交通位置: 古代的丝绸之路、第二条亚欧大陆桥 找出亚欧大陆桥的起点、经过的国家和终点及沿途穿过的自然带,并简要介绍大陆桥的重要意义。

(1)东起中国江苏省连云港市,西到荷兰鹿特丹。 (2)从东往西经过的自然带:途经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等自然带。 (3)意义:沟通了太平洋与大西洋,联系了东亚与西欧,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等。 4.范围 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识记以下内容] ①40oN、50oN、50oE、60oE、70oE、80oE穿过本区的区域。 ②重要的河流:阿姆河、锡尔河,湖泊:里海、咸海及里海沿岸五国的分布。 ③天山、帕米尔高原 自然地理特征 一、地形 1、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 哈萨克丘陵;图兰平原;里海沿岸平原。 2、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东南部是帕米尔高原,东部是天山山脉;北部是哈萨克丘陵,中西部是图兰平原和里海沿岸平原。 二、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1、成因:深居内陆,距海较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特征:冬冷夏热,全年干燥少雨,气温年较差大。 3、植被(自然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东部高原、山地为高原山地气候。有利于山地畜牧业的发展。

区域地理——中亚

区域地理——中亚 中亚 一、中亚的自然地理特征: 1、位置:海陆位置:深居亚欧大陆中部,北临欧洲和北亚、东临中国、西南临西亚 经纬度位置:50°E-85°E,35°N-55°N, 交通位置交通位置:古代的丝绸之路、现代第二亚欧大陆桥,联系两大陆,沟通两大洋。 范围包括5国: 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塔吉克斯坦(杜尚别), 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 第二亚欧大陆桥:起止点和经过的国家:从中国连云港,经哈、俄、白俄罗斯、波兰、德国,到达荷兰的鹿特丹。 经过的自然带:途经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等自然带。 铁路运输的特点? ---适合远程、量大的大宗货物 优点:1.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2.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缺点:1.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2.占地广,短途成本高。 2、地形:以丘陵和平原为主 东南部:天山,帕米尔高原;中西部:图兰平原,里海沿岸平原;北部:哈萨克丘陵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地貌:沙漠广布 3、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干旱半干旱区广) 成因: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地形阻挡 特点: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稀少且季节分配不均,降水变率

很大 降水空间分布规律: 1、由北向南减少,原因:由北向南受北冰洋气流影响减弱,故降水减少 2、由西向东增多,原因:由西向东,来自大西洋气流受帕米尔高原和天山阻挡、抬升,形成地形雨,故东部降水较多 4、植被:草原、荒漠为主, 自然带:两种自然带(水分)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5、中亚的河湖,多内流河、内流湖(咸水湖),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 河流分类: (1)外流河:指河水能流入海洋的河流。 (2)内流河:又称内陆河,指河水不能流入海洋,而是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荒漠中的河流。 湖泊分类: (1)外流湖:指湖水与外流河相通,最终汇入海洋的湖泊。 (2)内流湖:指湖水不外泄入河(海)的湖泊。 阿姆河、锡尔河注入咸海;伊犁河从西边注入巴尔喀什湖,伏尔加河和乌拉尔和注入里海。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外流区)水文特征: 流量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有断流现象;夏汛;上游水量大,下游水量小(沿途蒸发、下渗引水灌溉);含沙量大。 内陆湖面积缩小的原因: ①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②河流沿岸工业、农业及生活用水过度 ③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涵养水源功能下降 巴尔喀什湖:阴阳湖——东部为咸水湖,西部为淡水湖的原因: ①东部:深居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②西部:有流量相对较大的伊犁河的淡水注入 ③东西连接处水域狭窄,两侧湖水交换不畅

高中地理复习区域地理之南亚和中亚部分学生用

高中区域地理复习之南亚和中亚部分 南亚概况:南亚位于亚州南部,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南侧到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区。喜马拉雅山的隔断使南亚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因此有南亚次大陆之称。 南亚有七个国家,其中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是临海国家,尼泊尔和不丹是喜马拉雅南坡内陆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是岛国。主要宗教信仰是印度教(印度,尼泊尔)和伊斯兰教(巴基斯坦,孟加拉) 地形;地形分为三大部分,北部山地是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一部分,中部是平原包括印度河和恒河平原,南部是低矮的德干高原 气候:南亚气候多样,但已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北部喜马拉雅山是山地气候。印度河流域有部分的热带沙漠气候 西北部塔尔沙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有;1.冬季受副高热带高压的控制,降水少。2.夏季西南风无法到达。3.历史上对印度河流域的过度开发,导致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南亚地区因北面有高山屏障,气温比同纬度地区偏高。) 印度 一.概述 ⑴位置范围:1.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南,印度洋以北的地区,大部分位于10°N~30°N 之间。 2.临海:孟加拉湾(东)、阿拉伯海(西)、印度洋;克什米尔海拔最高的冲突地 3.三大地形:恒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3.三大河流:恒河、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为雅鲁藏布江);4.加尔各答、新德里、孟买(最大海港,棉纺织工业中心)、 ⑵自然条件:印度河:源出西藏,注入阿拉伯海,巴基斯坦最重要的灌溉水源。 恒河:大部分在印度境内,下游流经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6~9月为雨季,10月~次年5月为旱季。西南季风容易引起水旱灾害,孟加拉国受影响最大。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处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世界降水最多。 二.农业 耕地面积占一半以上,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气候多样,地形有差异,利于多种作物种植。

高二区域地理优秀课件中亚5篇

高二区域地理优秀课件中亚5篇 高二区域地理优秀课件中亚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借助课件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课件是10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中的手段,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课件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区域地理优秀课件中亚(精选篇1) 教学重点: ①土壤的肥力特性; ②土壤的形成。 教学手段:土壤标本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 (板书)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板书) 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板书)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

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板书)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 (板书) 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裸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 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 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类活动的影响 设计思想: 由于学生对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利用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并迁移已有的关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知识,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中通过对土壤标本的观察,或实地土壤剖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中列举实例的目的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如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 板书设计 第五节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高二区域地理复习 《中亚》教案设计

第四节中亚 兰州市第二十七中学地理组李世杰【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中亚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特征,及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 (2)中亚季风气候形成原因以丘陵、平原为主的地形特点。 (3)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和草原、荒漠为主的自然景观。 (4)里海沿岸丰富的油气资源。 (5)中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产生的深刻影响——灌溉农业。 2.能力目标: (1)能够在地图上指出中亚的主要地形区、河流和湖泊的位置。 (2)能够根据中亚的气候特点,说明主要河流、湖泊的水文特征。 (3)能够结合中亚自然地理特征,分析说明中亚的经济结构。 (4)能够以灌溉区土地盐渍化为例,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能够根据中亚的自然地理特征为例,分析其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6)能够通过“丝绸之路”和“亚欧大陆桥”来分析中亚位置的重要性。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识世界地理知识的学习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中亚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特征,及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温带大陆性气候和草原、荒漠为主的自然景观 【教学方法、手段】问题引导教学法;小组探究学习法;读图训练,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前面学习了东亚、东南亚、南亚地区,相信同学们积累了一些区域分析的地理思维和方法。本节内容采用分小组活动以问题引导法进行探究,依据是否运用地理思维和方法以及课堂参与度,课后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第一小组)(学生互动环节)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

学生互动环节:引导设问,激励探究。 主讲学生:如何描述区域的地理位置? 学生A :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主讲学生:看图说明中亚地区的经纬度位置? 学生B :最主要部分东经50ºE –80ºE , 40 ºN-50 ºN 。 主讲学生:看图描述中亚的海陆位置? 学生C :中亚地处亚欧大陆中部,距海远。 主讲学生:中亚的交通位置如何呢? (1)古代的“丝绸之路”,东起我国长安(今西安),经中亚,西抵黑海、地中海沿岸(图)。 (2)“第二条亚欧大陆桥”经过的地区:现在中国新疆境内的铁路——北疆线在阿拉山口与哈萨克斯坦的铁路接通,在中国太平洋沿岸的连云港,经中亚,与欧洲大西洋沿岸的鹿特丹之间架起了“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图)。 主讲学生:“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在我国境内的铁路部分? 学生:陇海——兰新铁路。 主讲学生:“第二条亚欧大陆桥”经过哪里?有何地理意义? 距太平洋约3750千米 距阿拉伯海约1100千米距北冰洋约1600千米距黑海约1100千米 中亚 丝绸之路”是从我国汉朝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沿天山和昆仑山脉,通过西域到达地中海沿岸。古丝路中的 “西域”是指甘肃敦煌以西到中亚、伊朗和小亚细亚等地的广阔地域,故中亚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专题8中亚专题训练(解析版)2020

专题8 中亚专题训练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甲、乙、丙植被带的典型植被依次是 A.森林、草原、荒漠 B.森林、高山草甸、荒漠 C.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D.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2.丁地降水量及主要降水类型 A.大于300 mm;锋面雨 B.大于300 mm;地形雨 C.小于300 mm;对流雨 D.小于300 mm;气旋雨 答案:1.D 2.B 解析:1.根据图的相关信息可知图示区域为中亚地区,气候干旱是其基本特征,图中的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来看,甲地降水在300毫米左右,乙丙的降水量都在300毫米以下,而且丙地比乙地更少,故甲、乙、丙三地的典型植被依次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2.丁的东南方向是海拔较高的山地,正处在来自大西洋湿润气流的迎风坡上,降水相对较多。再从图上的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来看,丁的降水处在300毫米以上。 中亚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多内流河、内流湖。读中亚图,回答3~4题。

3.巴尔喀什湖西部是淡水、东部是咸水,其原因是( ) A.巴尔喀什湖东部蒸发量大 B.巴尔喀什湖东部离太平洋近,降水量大 C.巴尔喀什湖西部离大西洋近,降水量大 D.巴尔喀什湖西部有伊犁河河水注入 4.假如图示地区要开发新能源,应着重考虑的是( ) A.地热能B.太阳能 C.潮汐能D.天然气 答案:3.D 4.B 解析:3.读图可知巴尔喀什湖西部有伊犁河河水注入,而东部没有河流注入。有河流注入的地方会对湖水起到稀释作用,导致湖水盐度较低。4.图中所示地区为中亚,由于深居内陆,常年降水少,晴朗天气多,太阳能资源丰富,故要开发新能源,应着重考虑太阳能。 读世界某区域图及甲、乙、丙三地气候资料统计表,回答5~6题。

高考区域地理复习同步训练:中亚

2021高考区域地理复习同步训练:中亚 一、选择题 下图中的巴尔喀什湖,以湖水东部咸西部淡著称于世。读图完成1~3题。 1. 不属于巴尔喀什湖对该地区起的作用是 A. 提供较为丰富的鱼类产品 B. 缩小周边地区的气温变化 C. 阻碍沙漠扩展的重要屏障 D. 东部农业发展的重要灌溉水源 2. 甲河入湖口的三角洲比乙河入湖口更为明显,主要原因是 A. 乙河下游地势平坦 B. 甲河流量更大 C. 乙河沿途植被覆盖良好 D. 甲河入湖口较深 3. 图中沙漠的成因是 A.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B. 常受到来自北冰洋的干冷气流影响 C. 地处内陆,海洋水汽难以进入 D. 人类过度垦殖的恶果 下图所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读下图,完成4—5题。

4.图中平原地带种植业规模的扩大,对L湖产生的影响是 A.过度引水灌溉导致湖泊面积缩小,湖岸线后退 B.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湖水富营养化严重 C.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湖泊淤积严重,面积萎缩 D.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萎缩 5.“白风暴”中盐尘的主要来源包括 ①土壤表层积聚的盐分②湖泊萎缩露出的湖底中的盐分 ③盐矿生产中产生的盐尘④强风所带来的北冰洋中的盐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群山环抱的费尔干纳盆地在天山西侧,为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三国所共有,国界线犬牙交错,是中亚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安格连设立了工业特区,2016年6月,中乌合作,连接费尔干纳盆地、中亚最长的安格连—帕普铁路隧道(下图中S处的虚线段)贯通通车。据此完成6—8题。 6.费尔干纳盆地人口众多的原因是 A.水源充足,物产丰富B.降水丰沛,气候温暖

高考世界区域地理微专题复习训练——中亚

高考世界区域地理微专题复习训练——中亚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中亚五国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剧克斯坦。地处亚欧大陆中邮(地理范围:35°N~55°N,50°E~85°E),经济相对落后,工业基础薄弱。下图示意中亚五国1992~2015年水体、耕地、草地、城镇的覆盖面积变化。读图,完成1~3题。 1. 图中代表城镇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① 2. 据统计,图示时间内中亚五国的裸地减少了约4万平方千米面积下降态势。随着环保意识增强,其主要转变为 A.草地、耕地 B.城镇、耕地 C.水体、耕地 D.林地、草地 8.当地土地覆盖而积的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A.蒸腾量增加 B.蒸腾量减少 C. 沙生天气减少 D.水资源增加 位于中亚的咸海原为世界第四大湖,湖水主要来自两大内流河——锡尔河和阿姆河。下图示意咸海不同时期的湖岸线。据此完成4~6题。 4. 下列各地,湖岸坡度最大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5. 咸海的补给水源主要来自 A.地下水和淡水湖泊水B.季节性积雪和地下水 C.冰川融水和大气降水D.湖泊水和跨区域调水 6. 随着咸海面积的变化,受影响最大的是 A.水产捕捞业B.船舶制造业C.棉花种植业D.石油开采业 咸海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水位每年降低20厘米,1987年分成了南咸海和北咸海两片水域,2007年水域面积已萎缩至原来的10%,对此,相关人员提出了多项拯救举措设想,其中“北水南调”是比较可行的方案。下图为咸海“北水南调”输水线路图。据此完成7~8题。 7. 若实施“北水南调”工程,面临的主要困难有 ①地形崎岖,施工困难②穿过板块边界,多地震 ③投资巨大,工期长④跨国工程,协调难度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 除补给咸海水量外,“北水南调”工程带来的影响还有 A.咸海流域作物生长期明显变长B.西西伯利亚生物多样性增加 C.沿线地区粮食产量明显提高D.中亚地区年降水量急剧减少 阿姆河上游流域东南部为高海拔山区,海拔约800~6100m,平均约3600m。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511mm。其中雨、雪、冰产流比例为18:67:15。上图为阿姆河上游流域,下图为阿姆河产流区降雨和降雪量,融雪、融冰产水量年内分变化过程图,(径流深度:径流总量/流域面积)。据此完成9~11题。

区域地理《中亚》说课稿

区域地理《中亚》说课稿 区域地理《中亚》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区域地理《中亚》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中亚是学生在区域地理中接触到的一个重要的地理区域。介绍了中亚地理中具有突出特点的一些内容,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即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等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因此本区不但涉及到知识的掌握,更关系到学习方法的养成,因此在教材中的位置比较重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亚范围和位置; 了解中亚的自然环境——以丘陵和平原为主的地形,大陆性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过程和方法:本节课通过大量图片,引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并以此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及自己收集到的相关知识,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认识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分析地形与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用联系的眼光分析问题,并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中亚的地理位置,理解中亚在沟通亚欧之间交通上的重要作用。 理解中亚在自然环境方面的特征与地理位置的关系及自然条件对经 济的影响。 教学难点:中亚干旱、半干旱气候对一系列地理要素的影响。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1.图导图练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2.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3.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分析讲解 (二)说学法: 1、学习探究:学生已经学过几节的世界区域地理知识,在知识含量上应该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在课堂上把尽量多的知识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 2、利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等。 三、说教具媒体:多媒体课件,课堂案。 四、说教学设计和过程 首先中亚的范围和位置 利用地图讲解中亚包括哪些国家?他们的首都分别在哪里?在这些国家中与我国相邻的分别是哪几个?(图---文---图文结合,完成了地理位置范围国家这部分知识点的学习.) 其次讲解自然环境 中亚地形以何种地形为主?地势哪边高哪边低?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到中亚重要的地形区:帕米尔高原、天山、图兰平原(引导学生进行填图练习) (启发式提问)中亚大部分地区为干旱、半干旱气候,降水稀少,冬冷夏热,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大面积的森林能不能生长,为什么?中亚的植被应以什么为主? 请大家在图中找出中亚主要的河流及湖泊。 (教师总结)总的来看,在远离海洋及干旱气候的影响下,中亚地区内流区域面积广大。 中亚人民在不断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来发展生产。

中亚区域地理知识点

中亚区域地理知识点 亚洲中部地区,狭义上的中亚国家包括五国,即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中亚区域地理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中亚区域地理知识点:概述 (1)自然环境 位置:亚欧大陆中部,距海部远。重要的陆上交通要道(古、今)。第二条亚欧大陆桥通过这里,在阿拉山口与我国北疆线相接。 地形:丘陵、平原(图兰平原和里海沿岸平原)为主,天山山脉由我国新疆中部横跨中亚东部地区。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冷夏热,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植被为草原、荒漠。卡拉库姆世界著名大沙漠 河流:多为内流河(阿姆河、锡尔河等)外流河有额尔齐斯河 湖泊:多为内流湖,西部濒临世界最大的内流湖里海,中部有咸海(2)居民与经济民族:多民族地区,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农业:耕地面积广大,牧场辽阔。依靠灌溉种植小麦、棉花。世界上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第三大棉花产区,乌兹别克斯坦被物为“白金之国”,牲畜以细毛羊和羔皮羊为主 咸海不断缩小的原因:人们大量引用阿姆河、锡尔河的河水灌溉土地,种植棉花。棉花产量成倍增长,流入咸海的水量却日趋减少。加上气候干旱,蒸发强烈,水面逐渐缩小,水中盐度越来越高。它已丧失了调节气候的功能。资源:煤、铁、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丰富工业:采矿、冶金、军事工业发达,木材缺乏,机械、轻工制品进口 主要城市:塔什干——乌兹别克斯坦首都、中亚最大城市。 阿斯塔纳——哈萨克斯坦首都、重要铁路枢纽 中亚区域地理知识点:地形 总体上呈现东南高、西北低。在塔吉克斯坦帕米尔地区和吉尔吉斯斯坦西部天山地区山势陡峭,海拔在4000-5000米,其中海拔

区域地理中亚课件

区域地理中亚课件 区域地理中亚课件 区域地理中亚课件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知道中亚的地理位置和中亚五国的名称。 2、使学生理解中亚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特征对自然环境各要素的重要影响。 3、使学生明确中亚地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学会分析本区农牧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德育渗透点 1、使学生认识加强我国与中亚各国友好合作关系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造成咸海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初步使学生懂得“人类活动应该遵循自然规律”的道理。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分析中亚地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感受“人地协调”的和谐美。 二、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类地图,通过阅读、讨论、思考,不断进行综合归纳,进行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地学习。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中亚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我国相邻的国家名称。 2、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 (二)难点 1、干旱、半干旱气候对一系列地理要素的影响。 2、咸海环境的变迁,指导学生了解咸海的变化,了解环境的变化及其成因,讨论改善环境质量的措施。

(三)解决办法 通过识图、填图,运用因果分析法解决问题。四。课时安排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教材、地图册、投影片(①“中亚地形”图②“亚欧大陆桥”图、填充图册。 2、地图:“亚洲地区”图、“亚洲地形”图、“中亚政区、地形”图。 3、图片: ①“俄罗斯、乌克兰、维吾尔等民族人物服饰”图。 ②“伊斯兰教穆x林、清真寺”图。 ③“塔什干城市景观”图。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复印放大“中亚的国家和地区”图,事先剪好,制成拼图,让学生进行拼图训练。 2、量算中亚四至到海洋的距离,训练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3、看“中亚主要矿产和农业生产分布”图,说出中亚的煤、铁、石油、铜、棉花、小麦、畜牧区主要分布在哪里?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道中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中亚是亚欧大陆的重要通道;记住中亚五国的名称及分布,哈萨克斯坦的首都阿斯塔纳。 2、理解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记住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图兰平原、里海、咸海、阿姆河、锡尔河、卡拉库姆运河。 3、使学生理解中亚地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1)自然条件与农业分布:灌溉水决定农业分布——农牧业重点分布于河流沿岸;(2)资源分布与工业生产:①农牧业原料:棉花、羊毛一棉毛纺织、地毯编织、畜产品加工工业;②矿产原料(煤、石油、有色金属)一采矿、冶金、军事工业(工业接近原料产地)。

高三地理世界区域地理——东亚、东南亚、南亚和中亚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三地理世界区域地理——东亚、东南亚、南亚和中亚人教版 【同步教化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世界区域地理——东亚、东南亚、南亚和中亚 1. 本讲学习目标要求: (1)驾驭本区域的自然和经济地理特点 (2)着重分析日本和印度的国家地理概况 2. 学问结构: 二. 重点、难点: 1. 东亚地区侧重在季风气候及日本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 2. 东南亚侧重在与我国的联系(尤其是贸易方面)。 3. 南亚地区侧重于分析印度的自然条件对其农作物分布的影响(留意印度洋海啸对南亚及东南亚的影响)。 4. 中亚地区的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则随我国西部大开发而成为热点。 三. 详细内容: 1. 日本: (1)自然环境特点:

先熟识地名:四大岛、濑户内海、日本海、太平洋、关东平原、东京湾、富士山、北海道渔场。 A. 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如横滨(最大港口)、名古屋、大阪、神户、北九州。 B. 3/4为山区;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季暖和,夏季凉快。)——森林覆盖率世界第一(68%);水力丰富。 C. 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多火山、地震。(富士山3776米活火山,1995年阪神地震) D. 矿产贫乏——工业所需的燃料、原料需大量进口。 利用优越的海洋运输条件进口铁矿石、石油、煤炭: 铁矿石——由澳大利亚、巴西、印度进口 石油——中东、东南亚 煤炭——中国 (2)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 A. 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B. 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多港湾、多人力资源优势、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不利条件:矿产贫乏、市场狭小。 C. 进口原料,出口工业品,大力开拓国家市场。冶金、石化、汽车、造船、电子等工业是日本的主要工业部门。 D. 日本工业遵循“接近消费市场,接近对外贸易的海港”布局原则,工业区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四大工业区:京滨区、阪神区、名古屋区、北九州工业区、濑户内海工业区。 2. 新加坡是东南亚新兴的工业国,其发展的缘由是什么? A. 扼马六甲海峡咽喉位置,且地处东南亚中心,成为东南亚各国相互贸易的集散地和转口中心。 B. 针对资源匮乏,面积小、市场狭小的缺陷,充分利用本国人口多,技术先进的优势,发展转口贸易(加工型贸易)。 C. 充分发挥旅游业的优势(“世界花园”城市) 3. 新加坡成为“世界花园”城市的缘由? A. 热带雨林气候,相宜热带树木、花草的生长。 B. 市政规划合理:重工业集中在西部,有污染布局在远离市区的小岛上。 C. 环保工作做得深化、细致。 4. 南亚独特的热带季风气候: 一年分三季: 4——5月为热季(西南季风尚将来临,气温很高,降水稀有。) 6——9月为雨季(盛行西南季风,降水丰沛,常出现洪涝灾难。) 10——次年3月为凉季(盛行东北季风,天气暖和干燥。)

练习07 中亚-2024年高考区域地理总复习(全国通用)

练习07 中亚-2024年高考区域地理总复习(全国通用)一、选择题组 在帕米尔高原的那一边,有着中亚唯一的内陆高山国家——塔吉克斯坦。该国 拥有整个中亚地区60%的水资源,境内山地和高原约占90%,其中约一半在海拔3000米以上,有“高山国”之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塔吉克斯坦成为中亚地区水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原因是() A.纬度较低B.有很多大河流经 C.离海洋较近D.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多 2.该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 ①太平洋②大西洋③印度洋④北冰洋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3.城市杜尚别坐落在吉萨尔盆地中,走进杜尚别会发现建筑物大多以平房为主。 杜尚别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和建筑物以平房为主的原因分别是() A.河流、防山洪暴发B.矿产资源、减少风沙侵袭 C.政治因素、地质构造复杂D.地形、防震 生态系统服务稳定供应能力较强的地区称为热点区,稳定供应能力一般的地区 称为一般地区,稳定供应能力较差的地区称为冷点区。下图示意中亚生态系统服务 稳定供应冷热点区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生态系统服务稳定供应能力较强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A.山地、丘陵B.平原、盆地C.高原、盆地D.高原、平原 5.热点区稳定供应能力较强的自然原因是() A.土壤肥力较高B.人类活动较少C.植被覆盖率高D.河流湖泊较少 额敏河流域虽位于干旱的中亚腹心,却是北疆“湿岛”,流域周边多中低山地。额敏河支流众多,但许多支流看起来却“流不到”干流。下图示意额敏河流域分布及干流哈拉依敏水文站观测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额敏河流域成为北疆“湿岛”,其降水主要得益于() A.东北信风B.中纬西风C.极地东风D.东亚季风 7.额敏河的补给主要源于() A.冰川融水B.雨水C.积雪融水D.地下水8.“流不到”额敏河的支流() A.流量大B.不参与额敏河水循环C.下渗弱D.以地下径流汇入干流 2023年4月23日“义新欧”中欧班列(义乌一中亚五国)10周年纪念号在义乌海关的监管下鸣笛启程,前往中亚五国。这是义乌(中亚五国)始发的第十个年头,也是义乌与中亚五国间开行的第2024列,图为“义新欧”班列路线图,据图文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9.“义新欧”班列向北绕道俄罗斯,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B.经济C.政治D.军事 10.与海运相比,“义新欧”班列运输的特点() ①连续性强②运价低③运量大④速度快⑤通关效率高 A.①④⑤B.①②③C.①③⑤D.②③④

区域地理《中亚》复习训练题

. 《中亚》复习训练题 (2015 十八)中亚是我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合作伙伴,深入理解中亚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开展状况,有助于认识我国与该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性。读图答复以下问题。(14分) 43.分析中亚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对该地区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5·卷〕40.〔24分〕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至埃及亚历山大。 图12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其正式开通源自骞通西域,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领,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境的道;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世纪西夏崛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 (2)在上图的甲、乙两地中任选其一,说明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并阐述农业开展的自然地理条件。〔12分〕〔2014〕图3所示区域受西风影响,年降水量多在50—300毫米。读图答复7—8题。

. 7.图中①、②、③、④地,年降水量最多的是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8.据自然环境条件推断,图示地区以下土地利用类型的比例 A.草地>荒地>林地 B.耕地>林地>荒地 C.荒地>草地>耕地 D.林地>耕地>草地 〔04全国卷一〕36.(36分)图6所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因沙尘中古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读图6,完成以下要求。〔2004卷〕 (1)R1和R2两河的主要补给是__________,影响流量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___。(6分) (2)图示平原地区侵蚀作用的主要外力是____________。(3分) (3)20世纪50年代,在L湖沿岸地区大规模开荒,这对土地产生哪些影响?(6分) (4)在开垦的同时,大量引河水灌溉。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简要分析在该地区不合理灌溉对 土壤的影响,并说明其发生过程。(9分) (5)大量引R1、R2河水灌溉会对L湖产生什么影响?(6分) (6)分析“白风暴〞中盐尘的主要来源。(6分) 〔10年全国卷文综Ⅱ〕39.〔60分〕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以下各题。 中亚地区与我国西部有长达3300千米的边界限,是当今世界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丰富的地区之一。联的解体和中亚五国的独立,凸显了中亚地区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 材料一 100 图3 100 300 400 500 500 500 300 400 699 300 400 300 100 400300 300 100 ④ ① ③ ② 8084 76 44 42 699 100等高线及高 山峰及高程 时令河 湖泊 河流

高考复习专项训练区域地理——中亚

高考复习专项训练区域地理——中亚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下图中甲是哈萨克斯坦人口最多的城市,该国1997年将首都由甲迁至乙。读下图,完成1~3题。 1.哈萨克斯坦 A. 终年严寒 B. 降水稀少 C. 森林广布 D. 多高原山地 2.哈萨克斯坦的河流 A. 多源远流长,水量丰富 B. 多发源于我国,向西注入海洋 C. 多为外流河,水量丰富 D. 多为内流河,水量季节变化大 3.甲市不适合继续作为首都的主要原因有 ①地处边境,安全受到邻国威胁②周围沙漠广布,环境条件差 ③人口众多,资源环境压力大④距离其他城市远,联系不便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答案】1.B 2.D 3.A 【解析】1.哈萨克斯坦纬度高,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地表植被以荒漠草原为主,地形以丘陵和平原为主,故选B。 2.哈萨克斯坦位于内陆地区,降水少,该国的河流多为内流河,水量季节变化大,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故选D。 3.读图可知,甲位于哈萨克斯坦东部地区,距离其他城市较远,周边沙漠广布,环境条件差,有河流流经,人口众多,环境压力大,不适宜作为首都,故选A。 中亚唯一的内陆高山国家——塔吉克斯坦拥有整个中亚地区60%的水资源,境内山地和高原约占90%,其中约一半在海拔3 000米以上,有“高山国”之称,如图示。回答4~5题。

4..塔吉克斯坦成为中亚地区水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原因是 A.地处山地和高原,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多 B.离海洋较近 C.纬度较低 D.有很多大河流经 5.中亚地区的降水,水汽主要来自 ①太平洋②大西洋③印度洋④北冰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4.A 5.D 【解析】 4.根据材料得知,塔吉克斯坦境内山地高原占比很大,高山冰雪融水多;从纬度位置看,位于中纬度地区,受西风带控制,水汽被地形抬升形成山地降水,所以区域内水资源较多,A正确。中亚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达到,B正确。从纬度位置看,塔吉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纬度相差不大,所以纬度因素不是导致水资源差异的主因,C错误。中亚境内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表径流少,河流欠发育,D错误。 5.中亚地区远离太平洋,位于西风带,由西往东,太平洋水汽难以进入;主要是西风从大西洋带来水汽受地形抬升形成山地降水,①错误②正确。中亚地区临近西伯利亚冬季风风源,偏北风带来北冰洋水汽,④正确。印度洋水汽受中亚南部高山阻挡,极少进入中亚地区,③错误,故选D。 凯拉库姆水库周边是棉花种植业和葡萄种植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农业的发展给当地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下图为凯拉库姆水库所在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