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终极)

人文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终极)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赵荣等编著,《人文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2.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把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简答题

1.分析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人文地理

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中的社会科学,它既有社会科学的特性,又有地理学的特点。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1)社会性

(2)区域性:①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性,也是人文地理学的特性之一。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的研究,它的分布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性和区域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图的编制等,都是区域性的体现。②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科学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3)综合性:①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和整体性。②人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也在于他在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聚落等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后,在一个更高层次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矛盾的构想。

三、论述题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

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人文地理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和认识活动,不仅具有科学认知的价值,而且还能直接指导和参与社会实践。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社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①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②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③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2)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

(3)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

2.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1)人文地理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社会科学以人及社

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受自然环境、技术条件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2)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的反映在其历史性上。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因而在不停的运动中,比如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人口的分布和迁徙、政区和疆域的变革、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传播、聚落的形成和分布等,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要有动态的观点,要求把现代人文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要求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以及演变规律,预测其发展方向,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2.文化生态关系:在一定地域内,自然环境要素是文化系统形成

与发展的基地,社会文化环境是文化系统演进的动力,文化影响人们对环境的作用,使环境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文化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是文化生态关系。

3.文化整合:文化除了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外,它们各又可分为不同的文化特质。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4.文化景观: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文化景观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不同文化集团的差异与特征。

二、简答题

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1)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2)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3)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4)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

(5)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

2.文化区的分类★★★★★(掌握概念和各分类之间的对比)

(1)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者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地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的特征是,它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以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例如:两个民族之间存在国界;语言文化现象等。

(2)功能文化区:是指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的特征:功能文化区的中心位置明确,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但不一定居于分布区的几何中心。并且因其中心位置及边界的界限确切、中心的功能性作用、区内的功能联系而与形式文化区具有显著差异。

例如: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农场、一个教区等都是一个功能文化区。

(3)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自我意识。

乡土文化区的特征: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在于,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与形式文化区的差异在于,其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例如:美国东南部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与文化的地区。

3.文化扩散的类型★★★★★(掌握概念)

(1)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扩散现象的特点: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

扩展扩散根据传播情况不同,又可以分为三类:

①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②等级扩散: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

③刺激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2)迁移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往往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迁移扩散的特点:传播速度快,距离远,与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

4.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

(1)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环境决定论认为人和自然对文化的关系是单向的、完全由自然决定的;“强”式文化生态关系认为环境强有力的决定、限制和影响着人类文化的行为和文化过程。环境以单向因果关系的过程强有力的决定着文化,环境对文化的作用是因果直链

型关系。

(2)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强调人的选择能力,把自然与人看成是双向影响。认为自然对人类文化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性,经过人的选择才能在特定环境下创造最佳文化。

(3)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研究人类环境关系中人对环境物象、观念的研究,探索和环境有关的人类行为动机,解释人对环境所产生的知觉决策的行为激励。

(4)和谐文化生态关系:强调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更加强调文化对环境的影响和文化与环境双向作用的协调性。

5.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自然景观是指自然界原有物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景观,它的形成很少受到人类影响,诸如自然形成的河流、山川、树木等。而人文景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在自然景观基础上附加人类活动的形态痕迹,集合自然物质和人类文化共同形成的景观,如风景名胜景观,园林景观等;二是依靠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综合运用文化和技术等方面知识,形成具有文化审美内涵和全新形态面貌的景观,如城市景观、公共艺术景观、建筑景观等。

(2)联系: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共同组成了文化景观。但是,今天在地球表面上的所有自然现象的综合体可以说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一定的人为作用的影响,完全纯的自然现象综合体是不存在的。

6.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

(1)区位论——严格来说是经济地理学与城市地理学的核心理论,而不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理论,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2)文化景观论——通过过去或现在人文活动的结果,研究该地区的人以前的各种活动,恢复其以前的活动过程。弊端:只是过去人文活动的结果,并不能说明人文活动的动力和原因。

(3)行为论——把心理学的有关成就引入地理学,发展成为人文地理学一个新的分支:行为地理学。弊端:只能说明人在某种环境中的一些行为。

(4)人地关系论——人文地理的基本理论

三、论述题

1.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1)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和文化景观成为人文地理学的基本主题,文化区是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

(2)文化区是具有相似的文化现象和特征,或具有某种特殊文化的人所占据的空间或地区,文化区是某种文化特征的分布地区。人文地理学以文化为核心理论来统帅人文地理学的各分支学科的人文地理现象。

(3)文化区由不同类型的文化为对象来分可分为三类:①形式文化区;②功能文化区;

③乡土文化区

2.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1)扩展扩散的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并且其中各种文化现象的扩散速度是不同的,有的速度慢,有的速度快。(造纸术与呼啦圈传播速度的对比)(2)迁移扩散的特点:由具有该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比扩展扩散要快,易于保持该文化本身特点。迁移到远处,使

该文化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与其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中国饮食文化、中国功夫)

(3)某些边界对文化有屏障作用(南非边界阻止外来电视节目),完全不能通过的屏障是不多的,比较多的是可部分通过的可渗透屏障(加拿大要求在本国出版的外国杂志须含一定量本国题材)。

(4)某些文化现象,在一地的传播有速度快慢的波动和周期现象(追逐时尚的文化现

象)。

3.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地理环境通过影响人类活动,而对文化施加影响。生产力越低,这种作用越明显。而

随着科技发展,两者关系变得复杂,一方面,人类能动作用增强,改造和利用自然能力增

加,在自然环境不那么优越的条件下,也可以生存。另一方面,自然环境也慢慢成为具有

人类痕迹的自然环境。具体为: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例:因为文明的发生和发展,需要剩余劳动时间,故世界古文明均位于地理条件优越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自然条件的优越与否影响着文化的发展。(例:波利尼西亚群岛土著人的石器生活。地理环境的变化,对文化发展施加一定的影响。)

(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不同地区具有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不同,因而各自的生产发展方向不同。(例:在生产发展早期阶段,人类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由于地理环境的无数变化和等机构成不同,使各地形成不同的农业区域特征。)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例:梯田文化。)

4.试述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之间的有机联系。★★★

(1)文化区:具有相似的文化现象和特征,或具有某种特殊文化的人所占据的空间或地区。即文化区是某种文化特征的分布地区。

(2)文化扩散:指某种文化从一地区扩散到另一地区,从上一代传递到下一代,包括扩散、交流、传承等意,是指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过程。

(3)文化生态学:用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态理论研究文化产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分支学科。

(4)文化整合:文化除了可分为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外,它们各又可分为一些文化特质。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

整合。

(5)文化景观:居住在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亦称人文景观。

(6)文化区是人文事象的空间特征、文化扩散是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生态是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整合是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景观是文化现象的综合体,上述五者为人文地理学的五大主题。

(7)只有了解文化的时间过程,才能深入认识文化区的空间特性,文化的空间现象的研究应与时间过程相结合。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中,人、文化、环境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地域文化系统。文化生态学主要研究地域文化系统的组成、功能、结构、空间特性和时间动态,系统要素之间与系统要素内部发生的各种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文化整合最先发生的是文化冲突,结果往往促进新文化的产生,文化整合的变化发展总是在一定的地域之中。文化景观具有空间变化和时间变化。

5.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并且,人地关系、区域研究、空间分析是人文地理学的三大主题。

(2)人地关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关系,其影响到人文地理学的各个要素和方面。

(3)20世纪60年代,面对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生态失调等全球性问题使得人类开始意识并谋求人地关系中的和谐论,逐步确认,成为人文地理学理论的革新。

6.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1)环境决定论——过分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忽视各种因素之间复杂关系。人在该理论中几乎不起什么大的作用,居于从属从属和被支配的地位。

(2)可能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认识积极地力量。生活方式是决定某一特定人群将会选择那种可能性的

基本因素,心理因素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为的指导者。

(3)适应论——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

(4)生态论——主要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侧重分析人类在空间上的关系。

(5)环境感知论——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受其环境与文化的影响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印象,这种由环境产生的印象就是环境感知。人一旦形成环境感知后,他对现实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就必然受已存在的环境感知的影响,这样,人群对该环境做出的反应和决策必然以不全面的理解为依据

(6)文化决定论——人通过文化在人地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

(7)和谐论——人类要支配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共生和谐关系。

7.以“和谐论”阐述如何协调人地关系

(1)协调的目标是一个由多元指标构成的综合性战略指标,应包括生态、社会、环境等多远指标构成的一个综合性发展战略目标;

(2)要保持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3)合理利用资源,维护资源的永续利用,寻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对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使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保持和谐共生;

(4)整治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8.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

(1)汤因比的“挑战与迎战”学说(三原则)

①挑战与应战:古埃及人面对冰后期气候回升,草原变为荒漠,生存环境恶化,有三种选择,其一是迁移,二是以耐旱动物维持生存,三是训化动物和从事农业。埃及人选择了尼罗河岸农业。

②逆境美德:五种逆境刺激产生美德,一是困难地方的刺激,二是新地方的刺激,三是打击的刺激,四是压力的刺激,五是遭遇不幸的刺激。刺激使人奋起,从而战胜困难。

③中庸之道:刺激必须有限度。适度刺激使人产生应激反应,找到解决困难的途径和措施,从而改变环境,重塑文化景观,推动社会

进步。

汤因比将客体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主体的人结合起来,并从其相互关系和彼此相互影响的力度来分析其挑战,这为人地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2)马克斯·韦伯探索资本主义工商业与新教之间的关系,由命定论分析出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即命定论坚信若被上帝获救,唯一办法是尽力于自己的职业,通过这种信念的支持,新教中的信徒们勤勉于世俗职业劳动,杜绝享乐,积累财富,使资本积累时期形成中产阶级人格特征,即“新教理论中的资本主义精神”,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对于人地关系的探索,韦伯介绍的是思想先变化,再改变生产与环境,这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新的人地关系的精神作用进行分析有所启发。

(3)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人的生活方式不只是地理环境主宰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心理等许多复杂因素作用的结果。把对人类历史的研究与对人类生活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以地理环境为基础了解历史,在时间过程中研究人地关系。

9.依据文化地理学中人地关系图式说明人地关系★★★★★

由斯宾塞和托马斯提出,这图式是一个社会文化系

统的人地关系模式。其中四个要素,即人口、自然生物

环境、社会组织和技术。

人口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并具有一定文化的群

体。人口的数量和文化状况在各地质监的差别往往很

大。

自然生物环境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空间与资

源。各地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也互不相同,对人口承载

能力亦不同。

社会组织,亦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环境。其各个单元

——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和血缘关系的——通过遵循群体内一系列共同的规则、法律、习惯和规矩,使一个个单独的人组成巨大而有机的组织网,保持社会稳定并有效地发挥功能。

技术是实现特定目标的手段,人们利用技术获得生存,改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在四个要素中,技术、社会组织与人口又都在自然生物环境所提供的空间与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活动。人口,作为社会的人,则又是这个社会文化系统的中心,这里面的人地关系既反映了人的主动性(例如人发明新的技术,创造新的社会组织),但又反映了受自然生物环境的约束性。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人文地理调查方法:是在社会成员中收集并分析有关社会现象和事件的趋势的资料,以查明区域人文地理环境或事象

二、简答题

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1)确定研究课题(2)制定研究计划(3)收集、整理材料(4)调查研究与实地考擦(5)分析研究(6)研究总结、成果评审

2.简述不同哲学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产生的影响。

(1)经验主义方法论:

①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途径:通过调查,收集各地区的基础资料,进行整理、归纳,采用地理学的研究思路进行表述,进而解释各地区的差异,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②特征:A观察是重点,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判断与评价,得出结论;B区域研究最为典型,由于每个地方具有独特性,因而区域研究的哲学基础是例外论的;C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

(2)实证主义方法论

对传统人文地理学的影响:①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传统地理学关注地区特点因而是独特的,理论发展受到抑制;空间地理学则寻求用空间分布的普遍规律来解释各地区的独特事件。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引入,是地理学作为空间科学重建了研究内容和理论主体。②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的采用了演绎逻辑,即从某些一般性的规律出发,将其应用于特殊事件。

③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实证研究所采用的数量化技术,意味着空间分析上的精确性,取代了传统人文地理学的模糊化推论。

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不足之处:①经济决定论的倾向。实证主义学派对人的看法类似于新古典经济学中“经纪人”的概念。②实证主义模型含有强烈的普遍性原理,在一个地方观察到的行为被设想为所有行为的规范。③地理系统是开放的多变量系统,难于模拟实验,无法受控重演,因而演绎模型的建立具有相对性。

(3)人本主义方法论

加强对人的研究,以人这个主体为出发点,重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在历史地理学方面,人本主义地理学思考位于人类活动背后的动机。在文化地理学方面,重点是地方观念的研究,即人与地点之间的联系。在日常生活方面,研究主体的人和客体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4)结构主义方法论

结构主义是根据诸因素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根据事物和社会事实来解释显示。它的基本原理是,可观察的事物,只有当把它用一个潜在结构或只需连续在一起时,才是有意义的。

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①从结构的整体性去认识事物,这从地理学家强调研究区域的整体性和人地关系系统中可以看出。②试图超越地理因素寻求深层结构来解释地理现象。

2.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获取和搜集地理信息和资料有哪些途经和方法。

(1)地理社会调查

含义:地理现象的社会调查是指对一些地理现象或有关问题,通过到各机关单位收集资料、组织召开座谈会或个别访问或观察了解一些有关事务的遗迹,取得信息。

目的:社会调查的目的是直接通过对人的访问或手机查阅有关历史文献、统计资料,以实现区域地理野外考擦任务的完成。

特点:调查内容广泛复杂、受人的主观影响作用大等。

调查方法:访问法、资料收集法、抽样法、专家系统法。

(2)科技文献:①地理科技文献;②因特网信息资料库

(3)地理调查和信息获取的新技术与新方法:①遥感RS技术与地理信息的获取;②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地理信息获取;③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一、名词解释

1.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产率)的过渡。它不是一个独立自生的过程,而是与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

2.人口转变模式旨在揭示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转变过程与经济再生产类型之间的相互规律。

3.适度人口的概念:是建立在人口容量概念的基础上的,前者是后者的主要组成部分。

4.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扶养的最多人口数量。而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

5.适度人口有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之别。经济适度人口:是指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达到最高生活水平(即按人口平均的最高产量和最高收入)的人口,也即获得最大经济福利的入口;实力适度人口是指一个国家达到最大实力时的入口,即除去考虑没人平均的最高生活水平外,还要考虑国家的政治和军事所需要的人口。因此,实力适度人口在数量上要高于经济适

度人口。

6.人口分布: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7.人口密度: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用每平方千米常住的平均居民数量来表示,称为人口算术密度。

8.农业人口密度:是指一个地区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农业人口数量。

9.营养密度、比较密度分别是一个地区单位耕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和单位农用地上的人口数量,所谓农用耕地、林地及草原牧场(后者按3:1折算成耕地)。这些指标可以更清楚的表示一个地区人口分布的实际状况和土地的承载能力。

10.人口移动:广义的人口移动包括所有人类个体在空间位置上的移动。通常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叫人口迁移,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叫做人口流动。

11.人种:即人类的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这些特征包括肤色、眼色、发色、发型、身长、面型、鼻型、血型等。它按人们自然的体形和遗传特征加以区分,人种属于生物学和体质人类学的范畴,是人类自然属性的一种表现。

12.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形式之一,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畴。

13.民族的形成一般认为民族的形成经历了氏族、部落(族)和民族三个发展阶段。民族是比氏族、部族(落)更高级的人群共同体。民族的出现是氏族部落制度瓦解的结果。民族是个历史范畴,民族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下产生,也会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趋于消亡。

14.民族的特征:①共同语言;②共同的地域;③共同的经济生活;

④共同心理素质。

15.民族分布:可以分为形式分布区和机能分布区。

16.民族省:分散居住在其他民族分布区的少数民族分布区面积大的可以称为民族省,小的可以称为民族岛。

17.塥坨:指一民族受某种压力或歧视而居住在市区内某地区的民族聚居区。这包含着贬义,是指受歧视民族在城市中的聚居区,特别是有色人种的聚居区。

18.民族邻里:是指民族聚居所形成的街区。

19.民族机能分布区:是指按民族的聚居地域而建立的行政管理体

制。例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不同等级的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20.城市民族聚居区空间发展上分四个过程:核心区阶段、中间地区和边缘地区、聚集点、民族聚居。

21.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民俗是各族人民历代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尚、习俗。具体反映在服饰、饮食、居住、生产、节庆、礼仪、禁忌等方面。

22. 流行文化:指当今风行的、大众的时尚的文化。作为一种新文化动向,尽管有时转瞬即逝,但也有的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流变或在为新的文化而长久存在,甚至掩盖了传统文化。如欧洲和北美,流行文化几乎是完全淹没了民间文化,而在日本,则是传统文化(艺会、相扑、茶道)和流行文化(洋服、摇滚乐、棒球)并存。

二、简答题

1.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

(1)人口数量:1万年前地球上疏散地分布着1000万原始人类。

(2)农业革命前人口发展特征包括:①极低的人口密度;②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③最后两个特征是人口的分布和迁移,一般选择朝阳、干燥、场地较为开阔、地势较高、接近水源、能有效地抵御外来危险的场所作为固定或半固定营地,因而原始人类的分布又相对集中。

2.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

(1)一万多年以前,地球上出现了农业。在此后的几千年内,农牧业基本上取代了采集和狩猎,成为人类主要的生产方式,使世界人口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2)从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亚洲西南部、东南部以及美洲中部的农业均为独立演化的观点得到认可。

(3)农业社会与采集狩猎社会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它能支持更高的人口密度。

(4)农业社会时期人口发展特征:即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

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率呈现大幅度波状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平均寿命

低。

3.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1)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的下降

①高死亡率是前工业社会世界人口特征之一。但自18世纪中叶,死亡率就开始持续下降,这种下降的趋势一直延续到19世纪。死亡率的下降最早是从欧洲各国开始的,并由此引发了欧洲各国的人口变化。

②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和日益完善的服务引起的作用最为直接,是大幅度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因素。

(2)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先上升后持续下降

在工业化早期的一个短时期内,欧洲一些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曾一度上升。

进入20世纪后,出生率仍持续下降的原因:①计划生育及控制生育的有效性;②妇女晋升机会增;③一些离婚率高的国家人们对传统家庭体系稳定性的怀疑;④现代人的求学、接受培训、就职和恋爱生涯占用了较多的时间,相对地推迟了生育行为;⑤现代社会将一名婴儿培养成人并使其接受高等教育将花费相当的代价。

(3)工业化过程中人口发展的特点:①在工业革命之前的15世纪,世界人口增长已经开始加速。据统计,世界人口在15、16、17、18世纪分别增长了28.2%、11.9%、47.5%和80.6%。可以看出,从18世纪后半叶的工业革命开始,世界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加大。;②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情况在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之间出现了分化。发达地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趋于下降,发展中地区在后期死亡率才开始下降,出生率却居高不下。

4.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1)1999年10月12日被联合国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并且,世界人口每增长一个10亿,所用时间在逐渐缩短。世界人口的第1个10亿用了近100万年的时间。从19世纪初至1930年的100余年时间里,实现了第2个10亿。1930年到1960年已发展到30亿。从

1960年到1975年,世界人口由30亿发展到40亿。1975年至1986年,世界人口的第5个10亿过程只用了12年。从1987年至1999年,世界人口用了13年便突破了60亿大关。

(2)世界人口未来增长特征:尽管人口增长率下降,由于世界人口的基数巨大,世界人口总量还将持续增长。

5.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1)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作用:①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人类是自然环境长期发展变化的结果;②自然环境给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生存资料的同时,人们所从事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一切物质条件也都来源于自然环境;③自然环境的优劣对人口发展、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也会产生重大影响;④自然环境对人口增长的作用集中体现在自然资源上。

(1)人口的发展状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①适量的人口是开发环境的动力,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存在,便谈不上开发环境;②过量的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从而不利于协调人口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6.人口与经济发展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口因素突出的表现出两重性特征:既作为生产者又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的消费者而存在。①人口是社会生产力不可或缺的前提和要素,人口也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的主体。②作为消费者,人类生活和生产上的消费需要,推动着下一次的再生产运动。所以,人口是再生产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7.我国人口分布最显著的特点

(1)东南半壁人口高度密集(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西北半壁人口分布极为稀疏。

(2)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

(3)人口的低地指向性,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不平衡。

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对此进行了最早的论述,提出了自黑龙江的瑷珲(今黑河市)到云南腾冲为止的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

8.中国人口分布的成因

(1)自然原因: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上东部以平原为主,有漫长的海岸线,西部以山地为主,西部地区大多为高原、荒漠,土地可垦殖率低,而且远离沿海,在经济的全球组织中处于边缘腹地的地位,所以西部地区人口承载力比中东部地区低得多。

(2)社会经济原因:①历史上,自宋朝以来,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由西部向东部转移,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良好的自然环境推动了经济发展;②近代以来,东部地区便利的交通为其发展与交流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为东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③改革开放以来,东部良好的基础使东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心,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口的流动,西部地区尽管人口密度比中东部低很多,但西部地区人口对环境的相对压力已经大于中东部地区。西部地

区的人口生理密度(以每公顷耕地面积计算的人口密度)已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人口经济密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所负担的人口)不仅高于中部地区,而且高于东部地区,比东部地区高出的幅度达50%以上。

9.中国人口老龄化特点、原因及对策

(1)特点:①绝对数量大;②发展速度快;③老化速度大于经济增长速度;④耦合性。

(2)原因:①生育率下降,生育率是年龄构成的定盘星;②人口寿命的延长。

(3)对策:①突出老年人的精神价值;②发展老年产业;③加强积累,奠定基础,细化老龄程度,抓住发展机遇;④完善构成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体系;⑤加强技术投入,加快产业调整,以技术发展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⑥培养专门老年护理人才;⑦延长退休年龄;⑧关注老龄妇女。

10.人口迁移的分类

1.按涉及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2.按迁移的时间,可分为永久性迁移、季节性迁移等。

3.按人口迁移的社会组织形式,可分为个人迁移、集体迁移、自

愿迁移、被迫迁移、自发移民和有组织移民等。

11.人口移动的历史回顾

(1)人类诞生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人类最主要的经济活动是采集和狩猎,为满足最低限度的生存需要经常移动。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由早期居住的热带地区逐步向温带、寒温带森林地区迁移。

(2)农业社会时期,人类因政治、经济、宗教、军事等原因,各种形式的人口迁移断断续续地进行。

(3)到了近现代,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新大陆的发现、产业革命以及交通运输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人口移动的规模迅速扩大。工业革命也导致了城市化社会的兴起,促使劳动力由农业转向工业,由农村转向城市,逐步奠定了当今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

12.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美国人口统计学家拉文斯坦——七条迁移法则)

(1)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

(2)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他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

(3)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

(5)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

(6)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较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

(7)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由祖国携带家眷全家移出是很少见的。

(8)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

拉文斯坦推论道:迁移发生率与源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也就是说,迁移的距离越长,移民的数量就越少。

13.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1)流向的特点: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大多是由穷国向富国迁移,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向欧美发达国家迁移人口是国际人口迁移的普遍现象。②由低收入国到高收入国,如美国、西欧。

人文地理考研复习最全名词解释真题讲义练习题

兰州大学 1999年(最后三个论述题) 1. 论述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空间经济格局和区域发展的影响 2.论述知识经济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 3. 论述数字信息革命浪潮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 2002年 一、名词 1.农业生态系统 2.干扰机会 3.回路径道 4.补偿贸易 5.机会成本 二、简答题 1.商业区位指向原则 2.第三产业增长的动力分析 3.制造工业布局特点 4.产业空心化及其原因 三、论述题 1.城市聚集障碍类型及聚集障碍的影响效应 2.西北开发的模式和重点 2003年 一、名词 1. 区位理论 2. 空间结构理论 3. 经济地理信息系统 4. 旅游环境容量 5. 城市首位律 6. 佩蒂---克拉克定理 7. 区域规划 二、简答 1. 影响国际服务贸易布局的主要因素 2. 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 3. 罗斯托的经济增长理论 4. 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 5.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三、论述 1.经济活动全球化对西北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 2.高技术圆区的空间布局特征 2004年 一、名词 1. 城市经济区 2. 空间要素替代理论 3. 区位指向 4. 梯度推移理论 5. 点轴式空间结构 6. 霍夫曼比例 7. 城镇生态规划 8. 旅游者空间行为 二、简答 1. 区域电信规划的内容和主要问题 2. 简述旅游规划的组成要素 3. 简述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观点 4. 简述城市规模分布的位序规模法则 三、论述

经济活动全球化对中国西北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2005年 一、名词 1. 干扰机会 2. 门槛人口 3. 点轴式空间结构 4. 虚拟经济 5. 城市空心化 6. 运费指向论 7. 旅游地空间竞争 8. 城市金子塔 二、简答 1. 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2. 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3. 影响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的特点及主要因素 4. 加纳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式 三、论述 论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能源结构战略及其实现途径 华东师范大学 1999年 一阐述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和科学性质。(20分) 二、试阐述及评论人文地理学界中有关人地关系理论的诸种论点,并以实际事例说明自己对人地关系理论的看法。(25) 三、试阐述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人文地理背景,并说明自改革开放以来该政策的实践效果。(25) 四、试以自己熟悉地区的资料为例阐述“资源——人口——产业——环境”体系中各环节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该体系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意义。(30) 2000年 一、名词解释(20分) 1、行为地理学 2、区域 3、文化境观 4、中心地规模门槛 二、简答题(80分) 1、试述人文区划的主要分类、意义和原则(15) 2、解释人文地理学中非物质因素研究的主要方面及其内涵。(15) 3、试析流动人口对流入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0) 4、评述主要人地关系理论的得失。(30) 2001年 一、名词解释 1、卡尔李特尔 2、地理物象 3、政治整合 4、环境决定论 二、简答(每10分) 1、简述城市内部结果的典型模式 2、简述我国旅游地的主要类型 3、简述人口流动对流出地发展的影响 三、论述 1、试论人文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作用(20) 2、试分析我国东西部文化景观的主要差异及其对国家宏观区域发展战略的影响。(30) 2002年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复习参考题 第一章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答: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文地理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内涵是: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2.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它既有社会科学的特性,又有地理学的特点,其中社会性就是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之一。 体现:①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它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因素。②其社会性还突出反映在其历史性上。各地区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研究要用历史分析方法,要求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历史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规律。 第二章 1.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答:一个文化区具有一个特定的文化体系,包含许多文化综合形成的文化复合体,划分文化区并确定其界限,探讨当前和历史时期的文化区,研究文化区的演进过程及其内容,其范围可包括全世界,也可限于个别国家和地区,都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2.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答: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1)扩展扩散:接触扩散(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2)迁移扩散 特征:(1)是双向的,但有主次之分(2)有选择的(3)在传授、接受过程中,会掺入自己的主观意识,和当时当地的情况情况进行理解。 3.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答:(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和延缓作用; (3)环境条件差异影响地域文化;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了人文景观。 4.试述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之间的有机联系。 答:它们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 其中,文化区是文化的空间现象,而文化扩散则是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即为文化生态研究内容之一。文化整合,则是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景观就是文化现象的综合体。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即是从各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出发,通过扩散的时间过程使时空相结合,以其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关系,与其他人文现象的整合情况来分析其复杂的相互关系,最后以现存的人文景观来说明上述过程与关系的形象表现。 第三章 1.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定研究步骤和计划。答:(1)确定研究课题(2)制定研究计划(3)收集、整理资料(4)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

人文地理学复习题终版

人文地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 1、论述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意义 学科性质: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学科,不仅是地理学最可信的科学成分,而且还是可以为人类家园的美好未来作出重要贡献的基础学科之一。其研究主题是社会的空间组织和人与环境的关系,为地理学者提供了许多机遇和挑战。 意义: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在现实中的应用能够很好的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人们的生产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人文地理学应用领域丰富,主要有以下四种: ①经济区划及其规划,其中分为经济区划(如经济带划分等)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五年计划等”)。 ②城市与区域规划,其中分为城市与区域研究、城镇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旅游规划与管理。 ③社会问题研究与分析,其中包含城市化问题(如城市化越来越集中、人口出生率越来越低)、贫困问题和区域不平衡问题。 ④行政区划与地名学,分为行政区划和地名学两类。 2、概述人文地理学思想形成的发展过程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知识积累、学科形成、理论演变、学科分化以及理论和方法的革新等过程。按其发展顺序,可以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发展阶段。 古代阶段:相关古籍载有许多关于人地关系的论述,《礼记·王制》篇,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论述;《孟子·公孙丑下》,人定胜天思想论述;中国东汉的王充的《论衡·明雩》主张人地各有规律,反对人地关系绝对化的思想。古罗马,古希腊学者如希罗多德、斯特拉波等都在其著作中对各地的人文地理现象作过论述。 中世纪的西欧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阿拉伯国家的地理学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伊德里西等学者在著作中记载了不少人文地理现象。 近代阶段:新航路的开辟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①德国李特尔研究创立了早期的理论,强调了自然界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②德国拉采尔论述了人类作为环境的产物,其活动发展和分布受到了环境的严格限制。 ③美国森普尔和亨廷顿等人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作用,形成系统的环境决定论。 ④法国白兰士提出了可能论和或然论。 ⑤法国白吕纳认为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随时代变化而变化。

人文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终极)

人文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终极)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赵荣等编著,《人文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2.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把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简答题 1.分析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人文地理

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中的社会科学,它既有社会科学的特性,又有地理学的特点。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1)社会性 (2)区域性:①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性,也是人文地理学的特性之一。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的研究,它的分布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性和区域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图的编制等,都是区域性的体现。②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科学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3)综合性:①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和整体性。②人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也在于他在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聚落等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后,在一个更高层次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矛盾的构想。 三、论述题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

浙江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重点知识点梳理

浙江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重点知 识点梳理 人文地理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地球上人类活动 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浙江省考研地理学复习的学生来说,掌握人文地理的重点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对浙江省考研地理 学人文地理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梳理。 一、人口地理学 人口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主要研究人口的分布、迁移、增长与衰减等问题。在浙江省考研地理学中,人口地理学是一 个重要的考察内容。学生需要掌握以下几个重点知识点: 1. 人口分布:浙江省的人口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学生需要了 解浙江省各地的人口分布特点,如杭州、宁波等大城市人口密集,而 丽水、台州等山区地区人口相对稀少。 2. 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人口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需要理解 浙江省人口迁移的类型和原因,如城市人口向沿海地区的流动、农村 人口向城市的流动等。 3. 人口增长与衰减:学生需要了解浙江省的人口增长率、出生率、 死亡率等指标,并能够分析影响人口增长与衰减的主要因素。 二、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城市的发展与演变。在浙江省考研地理学中,城市地理学也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内容。学生需要掌握以下几个重点知识点: 1. 城市化进程:学生需要了解浙江省的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浙江省是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城市化进程相对较快。学生需要理解城市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2. 城市功能:学生需要了解浙江省各城市的功能特点,如杭州作为省会城市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宁波作为沿海城市的港口、贸易中心等。 3. 城市规划与管理:城市规划与管理是城市地理学的重要内容。学生需要了解浙江省各城市的规划与管理情况,如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城市环境管理等。 三、农业地理学 农业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农业的种植、养殖、农田利用等问题。在浙江省考研地理学中,农业地理学也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内容。学生需要掌握以下几个重点知识点: 1. 农业区划:学生需要了解浙江省的农业区划分布特点,如江南地区以水稻种植为主,山区地区以茶叶、柑橘等特色农产品种植为主。 2. 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学生需要了解浙江省农业的生产组织形式,如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同时,也需要关注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影响。

广东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重要概念总结

广东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重要 概念总结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及其表层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人文地理学关注的是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的影响,以及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在广东省考研地理学的复习中,人文地理学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下面将对人文地理学的重要概念进行总结。 一、人文地理学概述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它探讨的是人类在地球上建立居住地、发展社会组织、进行经济活动等方面的空间分布和特征。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 居住地与人类聚居特征:研究人类在地球上的居住地区以及人口分布、聚居形态等,如城市、乡村等。 2. 城市与城市化:研究城市产生、发展和变迁等过程,以及城市空间结构、功能区划等。 3. 农业与农村地理:研究农业发展的空间分布、农村经济结构、农村聚居模式等。 4. 工业与工业地理:研究工业发展的空间格局、产业集聚、工业区域等。

5. 商业与商业地理:研究商业活动的空间布局、商业中心、零售地等。 6. 交通与交通地理:研究交通运输的空间组织、交通网络、交通节点等。 三、人文地理学的重要概念 1. 文化地理学:研究人类文化在地理环境中的分布和演化过程,包括语言、宗教、风俗等方面。 2. 社会地理学:研究社会组织和社会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特征,如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等。 3.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发展规律,包括产业布局、经济区域划分等方面。 4. 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产生、发展和变迁以及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功能区划等方面。 5. 乡村地理学:研究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现象以及乡村空间组织和发展等方面。 6. 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活动在地理环境中的分布和影响,包括旅游资源、旅游区域划分等方面。 四、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 实地考察和采集数据:通过实地考察,并收集相关的数据,从而深入了解地方特点和人类活动的相关信息。

云南省考研地理学复习指南人文地理学重点梳理

云南省考研地理学复习指南人文地理学重点 梳理 云南省考研地理学复习指南——人文地理学重点梳理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人类活动和现象对地球表层空间格局的影响。对于准备参加云南省考研地理学专业的同学们来说,熟练掌握人文地理学的重点内容是复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本文将针对云南省考研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以帮助考生们更好地备考。 1.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1.1 人文地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人文地理学起源于20世纪初期的西方国家,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1.2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人文地理学主要采用实地调查、统计分析和模型构建等方法进行研究。实地调查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手段,通过对实地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观察和记录,获取研究数据。统计分析是对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揭示出地理现象的规律性和内在联系。模型构建是通过建立适当的理论模型,模拟和预测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人口地理学

2.1 人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人口地理学研究的是人口在地球表层空间的分布、迁移和变化规律。它关注人口数量、结构、分布以及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2 人口迁移的类型和影响因素 人口迁移分为内迁和国际迁移两种类型。内迁是指人口在国内不同 地区之间的迁移,国际迁移是指人口跨越国界进行的迁移。人口迁移 受到经济、政治、社会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2.3 人口增长与人口控制 人口增长是指人口数量的增加,而人口控制是指通过计划生育、教 育和经济手段进行人口数量的调控。人口增长和人口控制是人口地理 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3. 城市地理学 3.1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化过程的学科。它关注城市 的空间结构、功能分区和城市化对地球表层的影响。 3.2 城市发展的阶段和类型 城市发展可以分为古代城市、工业化城市和当代城市三个阶段。城 市类型包括政治中心城市、工业城市、商业中心城市、旅游城市等。 3.3 城市化的影响和问题

陕西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要点归纳与考点分析

陕西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要点归 纳与考点分析 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人文地理部分也是考研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人文地理研究的是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活动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特别侧重于人与环境的关系。针对陕西省考研地理学的复习资料,我们将对人文地理的要点进行归纳与考点分析,希望能为考生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陕西省的人口地理特征 (1)人口数量与分布:陕西省人口数量居全国前茅,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渭河流域和陕南盆地。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陕西省的城市人口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2)人口结构与特点:陕西省的人口结构相对较为平衡,城乡人口比例适中。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而劳动年龄人口相对稳定。此外,陕西省还具有较高的男女比例差异,男性人口相对偏多。 (3)人口迁移与流动:陕西省存在较为频繁的人口迁移和流动现象。其中,城市间的人口流动较为突出,尤其是青年人口和高技术人才的流动。 二、陕西省的旅游资源与旅游开发 (1)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陕西省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其中,代表性的自然景观有华山、华清宫

等;代表性的人文景观有兵马俑、大雁塔等。这些资源主要分布在陕 西省的西北部地区。 (2)旅游开发与规划:为了充分利用旅游资源,陕西省进行了大 量的旅游开发与规划工作。通过改善交通设施、完善旅游服务等措施,陕西省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三、陕西省的农业与农村发展 (1)农业生产与技术进步:陕西省农业以粮食种植为主导,同时 发展油料、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种植。在农业技术方面,陕西省加 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广了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了农业的产 出和效益。 (2)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陕西 省进行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发展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提升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3)农村土地资源与利用:陕西省农村土地资源丰富,但也存在 土地利用不合理的问题。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陕西省加大了对土 地整治和综合利用的力度,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 四、陕西省的工业与城市发展 (1)工业结构与布局:陕西省的工业结构相对单一,以装备制造 业为主导,同时发展能源、化工等行业。工业布局主要集中在省内的 大中城市,如西安、宝鸡等。

重庆市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重点内容梳理

重庆市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重点 内容梳理 重庆市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重点内容梳理 一、人文地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 的活动与相互关系。它关注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与区域差异,研究人 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人类的文化、经济、社会等活动,以及 这些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相互关系。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城市与乡村、人口与迁移、交通与通信、农业与工业、旅游与休 闲等方面。 二、重庆市的人文地理特点与发展 重庆市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地理环境独特,自然与人文景观丰富多样。在人文地理方面,重庆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民俗风情, 如三峡文化、巴渝文化等。同时,重庆市也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和 交通枢纽,具有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活力。 在城市与乡村方面,重庆市是典型的“山城”,城市发展受限于地理 环境,因此城市空间格局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在人口与迁移 方面,重庆市的人口规模庞大,同时还面临着城市化进程、农民工问 题等一系列人口迁移的挑战。

重庆市的交通与通信发展也备受关注,长江作为重庆市的重要交通通道,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联系。此外,重庆还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拥有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制造业发展。 旅游与休闲也是重庆市的重要经济支柱,如重庆的温泉、自然风景区、历史文化遗址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休闲。 三、重庆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重点 基于上述重庆市的人文地理特点与发展趋势,研究重庆市的人文地理学时可以关注以下几个重点方向: 1. 城市与乡村发展的空间格局与区域差异研究。探索重庆市城市与乡村发展之间的空间关系与区域差异,分析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进程的研究。重点关注重庆市人口迁移与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挑战,探讨人口流动对城市发展、社会结构和乡村经济的影响。 3. 交通与通信的研究。研究重庆市交通与通信网络的建设与发展,探索交通与通信对区域经济、社会联系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4. 重庆市的工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研究重庆市工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探讨工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就业和资源利用的影响。 5. 旅游与休闲的研究。研究重庆市旅游与休闲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提出可行的发展策略,促进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考研人文地理学全科复习资料

内蒙古自治区考研人文地理学全科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是考研地理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类社会 的空间分布、历史发展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内容。对于内 蒙古自治区考研人文地理学的复习,全科复习资料对于准备考研的同 学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份内蒙古自治区考研人文 地理学全科复习资料,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一、人文地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研究人类社会与地理 环境的相互关系。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空间的形成和演变:研究社会空间的演变和地域差异,分析 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分布情况等。 2. 城市化与乡村发展:探讨城市化进程对乡村地区的影响,研究城 市与乡村的差异化发展和相互联系。 3.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发展:通过研究经济全球化对地域经济的影响,分析区域差异的成因和发展趋势。 4. 人口迁移与城市发展:研究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人 口迁移的原因和规律。 二、内蒙古自治区的人文地理特点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方,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地区之一。 内蒙古自治区的人文地理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土地利用与农牧业发展:由于地形地貌的限制,内蒙古地区以农 牧业为主要经济形态,而牧业在内蒙古地区的比重较大。 2. 民族多元与文化交融: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蒙古族是该地区的主要民族,同时还有汉族、回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3. 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发展:内蒙古自治区自改革开放以来,迅速推 进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工业产值逐年增长。 三、复习资料推荐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人文地理学科,特别推荐以下几本教材和 资料: 1. 《人文地理学》(第八版)- 龙大维、廖炼:这本教材是考研人 文地理学的经典教材,内容详尽全面,条理清晰,适合系统性的复习 使用。 2. 《地理学概论》(全程本)- 周健:这本教材从地理学的基础知 识出发,着重介绍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对于理论学 习和思维方法的培养有很大帮助。 3. 《人文地理学案例精析》- 周健、潘翠英、陶文燕:本书通过具 体案例的分析,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于理解和应用人文地理学的内容非常有帮助。 四、复习方法与技巧

人文地理学复习攻略河南省考研人文地理重点解析

人文地理学复习攻略河南省考研人文地理重 点解析 人文地理学复习攻略:河南省考研人文地理重点解析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与地域环境关系的学科,它涵盖了人类文化、社会组织、经济活动等多个方面。在河南省考研的人文地理学科中, 有一些重点内容需要着重复习和解析。本文将以地理环境、城市与乡 村发展、资源利用与环境问题三个方面,对河南省考研人文地理学的 重点进行解析。 一、地理环境 河南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我国的中原腹地,地理环境独特。复习 时需重点关注河南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内容。 1. 地理位置: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偏东地区,东临山东、南邻安徽、西接陕西、北界河北。重要的地理位置为其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 良好的交通条件。 2. 地形地貌:河南的地形主要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太行山脉和伏牛 山脉等组成。其中,黄河平原是河南省的主要地理特征,不仅具有丰 富的农田资源,也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 3. 气候特点:河南省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 冷干燥。气候因素对于人类活动和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需要加以 重点理解。

二、城市与乡村发展 城市与乡村发展是人文地理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对于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差距具有重要意义。在河南省考研人文地理学中,城市与乡村发展是一个重点内容。 1. 城市发展:复习时需要关注河南省的重要城市,如郑州、洛阳、开封等,了解其发展历程、产业结构、人口分布等相关特征。此外,对于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规划也要进行深入研究。 2. 乡村发展:乡村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在复习时需要关注河南省的农村经济结构、农业发展模式、农民生活状况等方面的内容。此外,也要了解农村改革和农村发展政策的演变。 三、资源利用与环境问题 资源利用与环境问题是人文地理学中的关键议题之一,对于地区发展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在河南省考研人文地理学中,资源利用与环境问题需要重点解析。 1. 资源利用:河南省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石等矿产资源,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复习时需要关注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和效益,以及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2. 环境问题:复习时要关注河南省的环境问题,如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空气污染等,了解其发展原因和对策措施。此外,还要关注环境保护政策和环境管理机制的演变。

人文地理学复习要点

人文地理学复习要点 1.人地关系理论:人地关系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人地关系理论主要包括环境决定论、环境响应论和人地相互作用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自然环境主导人类社会发展;环境响应论强调社会经济发 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地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的关系。 2.人类聚落与城市化:人类聚落是指人们集中居住、从事生产和社会 活动的地区。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城市化对人 类聚落和地理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包括人口集中、土地利用变化、资源消 耗等方面。 3.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研究人类的文化现象及其在地理空间上的 分布和传播。文化地理学主要包括语言、宗教、习俗、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文化地理学的核心理念是地域性和空间扩散。 4.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空间结构、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重要的研究内容包括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分异、社会空间结构等。城 市地理学对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5.农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研究农业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主 要研究内容包括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资源利用等。农业地 理学对农村发展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6.工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研究工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重要研 究内容包括工业区位选择、工业集群形成与发展、工业用地利用等。工业 地理学对工业布局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7.交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研究交通运输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重要研究内容包括交通网络、交通流量、交通组织等方面。交通地理学对 交通规划和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8.旅游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重 要研究内容包括旅游资源分布、旅游地开发与管理、旅游环境影响等。旅 游地理学对旅游业发展和地区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9.思想流派与学说:人文地理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思想流派 和学说,如环境决定论、理性规划、地域科学等。了解这些思想流派和学 说对于理解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10.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工具之一,它 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地理空间数据进行组织、分析和展示。地理信息系统对 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这些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些重要复习要点,希望能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浙江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重点内容梳理

浙江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与自然 地理重点内容梳理 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涉及广泛且内容繁杂。在浙江省考研地理学复习中,掌握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重点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对这两个方面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以帮助考生更好地进行复习。 一、人文地理的重点内容梳理 1. 城市化与城市体系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涉及城市化的原因、过程、影响等内容。在复习时,可以重点掌握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城市体系的构成和演变等知识。 2.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空间组织、功能分区、居民活动等内容。在复习时,可以从城市发展的阶段、城市结构和城市功能等方面进行重点学习。 3. 人口与人口地理学 人口地理学研究人口数量、分布、迁移等问题。在复习时,可以重点关注人口数量、结构与变化、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等内容。 4.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研究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经济空间格局的形 成与演变。在复习时,可以重点学习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经济发 展阶段、经济活动地域分布等内容。 5. 农业地理学 农业地理学研究农业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复习时,可以重点 关注农业发展阶段、农业区位理论、农业的地域分布等内容。 二、自然地理的重点内容梳理 1. 自然地理基础知识 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环境的构成、演变及其影响。在复习时,需要 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自然地理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等内容。 2. 大气环境与气候 大气环境与气候是自然地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复习时,可以重 点学习大气的组成与结构、气候类型与变化、气候资源等内容。 3. 水文地理学 水文地理学研究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及其环境效应。在复习时,可 以关注水文循环与水文条件、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水文灾害等内容。 4. 地貌学 地貌学研究地理环境的形态、形成与演变。在复习时,可以重点学 习地貌类型、地貌演化的主要过程与特征、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 内容。

上海市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

上海市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它主要研究人类在地理 环境中的活动和影响。在上海市考研地理学的复习中,人文地理学是 一个重要的内容部分。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上海市考研地理学复习 资料,重点聚焦于人文地理学的相关知识。 一、人文地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研究的对象是人的活动及其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人类活动的类型和分布、人地关系、城市与农村发展、文化景观、城市化过程等。需要注意的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不仅限于表面现象,还要深入揭示人类背后的 动因和深层次的原因。 二、上海市人文地理特点 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上海市具有丰富的人文地理特点。一方面,上海市的人口密集度高,城市化水平较高,人口流动性大,是一 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另一方面,上海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拥有许 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景观和历史遗迹。此外,上海市还是中国经济中 心之一,拥有独特的城市发展模式和经济特点。 三、上海市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推荐 1. 《人文地理学概论》:这是一本经典的人文地理学教材,内容全 面系统,适合考研学习使用。通过阅读该书,可以了解人文地理学的

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同时,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可以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人文地理学的知识。 2. 《上海市人文地理学研究》:这是一本针对上海市人文地理特点 进行深入研究的专业著作。书中详细介绍了上海市的历史演变、城市 发展、居民特点等内容,对于了解上海市的人文地理特点非常有帮助。同时,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图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 关知识。 3. 《地理学科典型问题研究》:这是一本地理学科复习辅导用书, 内容涵盖了人文地理学及其他地理学领域的重要知识点。书中通过提 供典型问题和解析,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人文地理学复习方法和技巧 1. 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人文地理学涉及到大量的实践案例和实 证研究,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案例的分析。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加全面地理解人文地理学的知识。 2. 多维度思考问题: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涉及到众多的因素和变量,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善于从多个维度分析问题。不仅要考虑表面现象,还要深入思考人类活动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 多做综合性练习题:在复习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综合性的人文 地理学练习题进行训练。通过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培养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 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 学,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二)解析: (三)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 学科性质: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3.简述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19世纪中叶之前,是积累地理知识和资料的过程。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赛德》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的最早记述性著作。 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创立了自然地理学,卡尔.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 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提出“人地相关论”,白吕纳进一步发扬了他的思想。 英国地理学家麦德金提出“心脏地带学说”,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美国形成了文化景观学派。 俄国形成了经济地理学。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理论和哲学方法的多元化: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 研究方法不断革新: 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广泛应用, 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行为地理学, 遥感技术的应用。 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4.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流派主要有哪些。 (1)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 (2)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提出“人地相关论”,白吕纳进一 步发扬了他的思想。 (3)英国地理学家麦德金提出“心脏地带学说”,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 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4)美国形成了文化景观学派。 (5)俄国形成了经济地理学。 5.简述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近代人文地理学: 公元前500年左右,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 汉司马迁著《史记》中的《货殖列传》卷, 汉班固著《汉书》中专辟《地理志》, 明末的《徐霞客游记》。 (2)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引进和发展: .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者,张相文,竺可桢等, 竺可桢等人的推动下,中国近代地理学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得到了发展, (3)文地理学的发展: .1949-1979年,是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人文地理学衰落的时期,1980-1990年,是人文地理学复兴的阶段。1979年末中国地理学

广东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重要内容汇总

广东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重要 内容汇总 广东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重要内容汇总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领域之一,研究人类在地理空间中 的活动与变化。在广东省考研地理学的复习中,人文地理学是不可或 缺的一部分。本文将对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内容进行汇总介绍,以帮助 考生系统地理解和复习相关知识。 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人类的行为活动、文化传统、经济 活动和社会组织等。其中,人类的行为活动包括了人类居住、交通与 迁移、旅游与娱乐等方面;文化传统涉及到宗教、语言、艺术、风俗 等方面;经济活动则包括了农业、工业、商业以及产业结构等;社会 组织关注的是城市化与乡村发展、社会分工与社会问题等。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 模拟实验等。实地考察是人文地理学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亲身 体验和观察来获取研究数据;问卷调查则是通过设计并发放问卷来了 解群体的看法和态度;统计分析则是通过对特定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模拟实验则是通过人工模拟创建特定场景,以探究人类活动的规律性和可行性。 三、人口地理学

人口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重要的分支领域之一,研究人口的分布、数量、结构与变化等问题。在广东省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地区,人口地理学尤其重要。人口地理学的内容包括人口分布规律、人口迁移与城市化、人口结构与人口政策等。 1. 人口分布规律 人口分布规律是人口地理学的基础,研究人类聚居的空间分布与分布不均衡现象。在广东省,人口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尤其以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为主。其次,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人口也比较集中。 2.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 由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人口迁移与城市化是人口地理学中的热点问题。广东省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3. 人口结构与人口政策 人口结构研究重点关注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和人口素质等方面,而人口政策则是针对人口问题制定的政策措施。广东省特别注重研究人口老龄化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以应对人口结构的变化。 四、城市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指定教材:《人文地理学》赵荣、王恩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人地关系论; 第三章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 第四章人口空间过程; 第五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六章旅游的区域特征; 第七章政治的空间结构与空间过程; 第八章文化生态与文化景观; 第九章民族的区域特征与民俗; 第十章教与宗教景观; 第十一章为过程与行为空间。 一、人文地理学专业词汇 1、地理学(geographe)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 2、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研究对象是人文环境、人文现象和文化景观。其内核是注重区域和空间,注重人地关系。 3、人地关系内涵:人指社会属性的人,具体说是指在一定区域空间和一定生产方式下从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具有群体行为的人;地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具体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联系的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自然、人文、经济复合体系。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近代人文地理学:(1)(德国)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2)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3)拉采尔:地理环境决定论。(4)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5)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代表。(6)(法国)白兰士、白吕纳:人地相关论。(7)(英国)麦金德:大陆腹地说。(8)罗士培:适应论。(9)(美国)森普尔:环境决定论。(10)苏尔:文化景观学派。(11)(俄国)巴朗斯基、萨乌什金:区域学派。(12)费根、康斯坦丁:经济学派。 6、现代人文地理学:美国谢佛使作数学统计培养计量地学者,苏联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

人文地理学考研赵荣《人文地理学》复习笔记与考研真题

人文地理学考研赵荣《人文地理学》复习笔记与考研真题 人文地理学考研赵荣《人文地理学》复习笔记与考研 真题 一、笔记 复习笔记 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 1.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 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三部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 (1)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及其地域分布规律。(2)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3)经济地理学是以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来阐述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学者对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不尽相同,但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具体包括三大主题: (1)人地关系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2)区域研究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从地域的观点出发,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3)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3.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1)社会性 ①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 社会科学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 ②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反映在其历史性上 各地区的人文现象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并不断运动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要有动态的观点,把现代人文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研究不同发展实际和不同发展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预测其发展方向,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2)区域性 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都具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研究地理区域就要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 (3)综合性 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它与研究地球表面人文要素的学科联系密切,人文地理学从相关学科吸取有关各种要素的专门知识,反过来又为这些学科提供关于各种要素及其他现象间空间联系的知识。 二、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人文地理学的产生一般是指19世纪中叶以前。该阶段基本是积累地理知识和资料的过程。对未知区域的探索和描述构成了古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内容。(1)古希腊地理学的发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