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培养学生遵守规则习惯的方法在这次的课题研究中,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规则习惯,想出了很多办法,也得到了不少成功的经验,通过对资料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我们对学生遵守习惯的培养有了较深的认识,并得出了我校实践课题的新思路。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论证课题研究得出的结论。

一、根据习惯养成的规律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总结出一套培养学生遵守规则习惯的方法

(一)重习惯,明是非

重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前提。我们通过讲故事、分析案例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又来自于对行为的正确认识,所以我们还要让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是好的习惯及为什么,哪些是坏的习惯及为什么。很多时候,学生可能认识不到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惯,这样,坏习惯就无从改正,好习惯就无从培养了。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关心和参与这个活动,我们还在学校中广泛聘请了“红领巾监督员”。以学生的角度去发掘校园最新的善正行为,为栏目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内容。开播以来,成为了学生当中的热点话题,凡是校园常规镜当中出现的善正行为,学生的是非判别能力也明显增强了。

(二)立规范,严要求说,“不学礼,无以立”。俗语也讲,,家规、班规、校规就是礼,就是规矩。学生的行为准则,行动指南,都是养成

习惯的依据。但是制定规范要注意全体性原则,不要搞一言堂,搞强迫,那样效果不好。应该发动大家,一起讨论制定,让学生、老师、家长都参与。使学生的遵守规则和家长的配合督促从被动的“要我做”,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做”。当然良好行为习惯的建立仅有良好的主观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严格的要求督导。既要学生自己努力,还要有同学老师家长的监督与指导,共同作用。老师要注意及时评估学生的行为,做得好的、有进步的就要予以表扬,做得不好的就要批评引导,甚至要有一定的惩罚。实验证明严格的教育干预有会助于出现预想的成果。

(三)勤训练,不间断

培养良好习惯一定要有持久性的针对性训练。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连续坚持21天。古希腊大哲学家曾经要求他的弟子,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尽量向后甩,每天做三百下。结果一个月后有九成的学生坚持了下来,两个月后有八成的学生坚持在做,一年后只剩下一个,他就是希腊的另一个哲学家。告诉我们说:“成功的唯一秘诀就是要坚持到。”由此可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培养不了好习惯的。培养好的习惯需要说了算,定了干,言必行,行必果,需要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精神。

(四)抓细微,创氛围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了改变空泛无效的德育状况,我们认为培养习惯应该从身边的细微之处入手。着

名教育家提出的培养孩子的10个基本良好习惯,教育家主张培养学生的12个良好,共同点都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大而空的东西容易流于口号和形式,不容易操作和坚持。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做就做到底,最终成大事。每天跑三千,三十一年不生病;每天写日记,出十八本专着,就是这个道理。

二、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小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需要

道德,是人作为社会营生时连接人际关系的基本规则与秩序,人在降生瞬间就已经置身于所属社会共同拥有的道德意识——社会习惯(和习俗)之中了。社会习惯是潜移默化、无意识地渗透于个体之中的,而伦理与法则是作为和发展社会共同体的社会规范确立起来的。以个人为目的的行为不是道德行为,以他人为目的的行为也不是道德行为,惟有以社会为目的的行为才是道德行为。根据两年多的实践研究,我们认为规则意识的培养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尊重道德、遵守道德的平台和机遇,以此来形成适应社会的健康人格和道德。小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更需要依靠培养良好的规则意识以便于自己形成健康的人格。实验前后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变化表明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束缚小学生手脚的缰绳,而是引导他们进入文明世界的途径,也是小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需要。

三、在规则的遵守中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自由

稍具常识的人都会知道,越是现代化,越需要严格的规范和纪律。积极的自由观说明,只有当一个人能够有效控制自己的生活,积极主动地塑

造自己的生活时,他才是自由的。学生需要在未来的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还必须经历关注自我到关注社会的转变,进而把自我价值的实现融入社会前进的潮流。教育促使学生不断社会化,规则教育则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规则意识的渗透。

(一)制度由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制定,真正体现集体智慧,由于规则是自己制定的,教师们、孩子们不仅能够理解,而且自觉接受,主动遵守。

(二)坚持发展观念,与时俱进。对管理各项制度加以不断完善,顺应学校发展要求;坚持“节省”原则,规则内容力求少而精,留给学生正常发展的自由空间。

(三)提倡创造性宽容,对学生应做到不压制集体意志和个人意见,确保学生富有个性地、健康地发展;。

(四)规则的实施必须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表现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进步的过程;不断改进纪律管理的方式方法,使纪律由“控制性压力”状态向“自主性压力”状态转变。

(五)教师要善于疏导,长于激励,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规则意识,培养遵守规则的习惯。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遵守规则的习惯必须从小事做起

如不随意往教室的地面乱扔纸屑杂物,人离关灯,每天佩带红领巾,清洁后摆放好洁具等。我们如果能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就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浅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许晓琴

浅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七一宝轮小学许小琴 一、什么是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是指是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比如说遵守校规、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规则意识有三个层次,它首先是指关于规则的知识。比如说,不偷不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爱护环境、讲究卫生、遵守学校纪律、尊敬师长等等。但仅有规则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这是规则意识的第二个层次。规则意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遵守规则成为人的内在需要。在这种境界中,遵循规则已成为人的第二天性,外在规则成为人的内在素质。从规范向素质的转变,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规则不再仅仅是一种外在强制,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使人获得了真正的自由。按孔子的话来说,这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学校中养成。”其实就是指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二、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生活中,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闯红灯;对长辈无礼、经常发脾气;不理解父母,不但不帮忙做家务,还挑吃挑穿…… 校园里:走廊上,大声喧哗,追逐打闹,师生无法休息;教室里,乱打乱闹,把桌椅碰得东倒西歪;操场上,狂追猛跑,不顾后果,经常出现流血事件。再看厕所里,上完厕所不冲水,洗完手不关水……诸如此类小事数不胜数。 课堂上噪音四起,老师疲于组织教学,常常师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孩子入学后违规现象经常发生,其原因一方面是规则偏多要求偏急,一方面是儿童天性好动,自控能力较弱,绝非故意与规则对抗。鉴于上述情况,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寻求解决的方法。其中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当然也有人提出质疑:保持稳中有序,是不是会束缚孩子?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在这里所说的规则并不是像在有些课堂里看到的,教师不允许学生用左手写字,要求上课时把两手放在桌上,或背手坐直等等,这样势必会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抑制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我们这里的规则意识是与倡导学生个性自由相对应的,也是遵从“没有规则无以成方圆”的理念。 三、如何培养规则意识。 1、坚持正面正确引导学生,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创设形式多样的导行氛围,使学生在形象生动中受到教育,认识自我,规范自我,完善自我。“纠错”要与“导行”相结合,及时纠正学生不良习惯。 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强调他们的“主体地位”,使外部客观的东西自觉“内化”为自己内部主观的东西。通过促进内化进程,提高内化效果,“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3、严格约束,规范训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健全规章制度和严格严肃的规范训练。只有形成严

最新如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培养学生遵守规则习惯的方法在这次的课题研究中,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规则习惯,想出了很多办法,也得到了不少成功的经验,通过对资料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我们对学生遵守习惯的培养有了较深的认识,并得出了我校实践课题的新思路。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论证课题研究得出的结论。 一、根据习惯养成的规律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总结出一套培养学生遵守规则习惯的方法 (一)重习惯,明是非 重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前提。我们通过讲故事、分析案例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又来自于对行为的正确认识,所以我们还要让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是好的习惯及为什么,哪些是坏的习惯及为什么。很多时候,学生可能认识不到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惯,这样,坏习惯就无从改正,好习惯就无从培养了。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关心和参与这个活动,我们还在学校中广泛聘请了“红领巾监督员”。以学生的角度去发掘校园最新的善正行为,为栏目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内容。开播以来,《校园常规镜》成为了学生当中的热点话题,凡是校园常规镜当中出现的善正行为,学生的是非判别能力也明显增强了。 (二)立规范,严要求《论语》说,“不学礼,无以立”。俗语也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规、班规、校规就是礼,就是规矩。学生的行为准则,行动指南,都是养成习惯的依据。但是制定规范要注意全体性原则,不要搞一言堂,搞强迫,

那样效果不好。应该发动大家,一起讨论制定,让学生、老师、家长都参与。使学生的遵守规则和家长的配合督促从被动的“要我做”,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做”。当然良好行为习惯的建立仅有良好的主观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严格的要求督导。既要学生自己努力,还要有同学老师家长的监督与指导,内因外因共同作用。老师要注意及时评估学生的行为,做得好的、有进步的就要予以表扬,做得不好的就要批评引导,甚至要有一定的惩罚。实验证明严格的教育干预有会助于出现预想的成果。 (三)勤训练,不间断 培养良好习惯一定要有持久性的针对性训练。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连续坚持21天。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要求他的弟子,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尽量向后甩,每天做三百下。结果一个月后有九成的学生坚持了下来,两个月后有八成的学生坚持在做,一年后只剩下一个,他就是希腊的另一个哲学家柏拉图。柏拉图告诉我们说:“成功的唯一秘诀就是要坚持到最后一分钟。”由此可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培养不了好习惯的。培养好的习惯需要说了算,定了干,言必行,行必果,需要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精神。(四)抓细微,创氛围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了改变空泛无效的德育状况,我们认为培养习惯应该从身边的细微之处入手。著名教育家孙云晓提出的培养孩子的10个基本良好习惯,教育家魏书生主张培养学生的12个良好学习习惯,共同点都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大而空的东西容易流于口号和形式,不容易操作和坚持。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做就做到底,最终成大事。

开展规则意识总结

2017年针对小学生开展规则意识培养实施 计划方案 小学阶段正是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教育,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文章对规则的含义和重要性进行了分析,结合相关案例,认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小学生;规则意识;养成教育 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方面论述到“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突出了“强化规则意识”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养成良好的习惯最好从小做起,小学阶段正是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教育,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1.规则意识,至关重要 无论学习、工作还是生活,凡事间都体现着规则的重要性。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和生活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往往不能真正理解到规则的重要性,无法对规则有着较为正确的认知,往往在事情过后还意识不到自己所做事情的严重性。 例如,笔者曾经带学生到美国参加机器人比赛,同行的代表团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位学生选手以及带队老师。比赛结束后观光行程的某天入住酒店后突然火警响了,酒店的住客(尤其是美国本地人)马上疏散到一楼庭院。酒店服务员说三楼有一间客房的防火喷淋系统触发了,要消防员到场才能处理,等消防员开着消防车整装到达后发现并没有火警,而是该客房的客人怕衣服不干把衣服用衣架挂在消防喷淋口以便对着空调吹,从而触发了喷淋系统。后经查实该客服就是我们代表团另一个城市的孩子住的,而且酒店已经在喷淋口处用中文贴了禁止挂衣服的标识。因为酒店是板式结构的,所以三楼以下好多过道和房间都泡了水。当带队老师问及该生为什么贴有禁止标识还挂衣服时,该生说平时住酒店也经常在空调口挂衣服,所以没想到会弄成这样。这是没有规则意识惹的祸,而孩子本

如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培养学生遵守规则习惯的方法 在这次的课题研究中,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规则习惯,想出了很多办法,也得到了不少成功的经验,通过对资料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我们对学生遵守习惯的培养有了较深的认识,并得出了我校实践课题的新思路。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论证课题研究得出的结论。 一、根据习惯养成的规律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总结出一套培养学生遵守规则习惯的方法 (一)重习惯,明是非 重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前提。我们通过讲故事、分析案例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又来自于对行为的正确认识,所以我们还要让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是好的习惯及为什么,哪些是坏的习惯及为什么。很多时候,学生可能认识不到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惯,这样,坏习惯就无从改正,好习惯就无从培养了。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关心和参与这个活动,我们还在学校中广泛聘请了“红领巾监督员”。以学生的角度去发掘校园最新的善正行为,为栏目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内容。开播以来,《校园常规镜》成为了学生当中的热点话题,凡是校园常规镜当中出现的善正行为,学生的是非判别能力也明显增强了。 (二)立规范,严要求《论语》说,“不学礼,无以立”。俗语也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规、班规、校规就是礼,就是规矩。学生的行为准则,行动指南,都是养成习惯的依据。但是制定规范要注意全体性原则,不要搞一言堂,搞强迫,

那样效果不好。应该发动大家,一起讨论制定,让学生、老师、家长都参与。使学生的遵守规则和家长的配合督促从被动的“要我做”,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做”。当然良好行为习惯的建立仅有良好的主观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严格的要求督导。既要学生自己努力,还要有同学老师家长的监督与指导,内因外因共同作用。老师要注意及时评估学生的行为,做得好的、有进步的就要予以表扬,做得不好的就要批评引导,甚至要有一定的惩罚。实验证明严格的教育干预有会助于出现预想的成果。 (三)勤训练,不间断 培养良好习惯一定要有持久性的针对性训练。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连续坚持21天。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要求他的弟子,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尽量向后甩,每天做三百下。结果一个月后有九成的学生坚持了下来,两个月后有八成的学生坚持在做,一年后只剩下一个,他就是希腊的另一个哲学家柏拉图。柏拉图告诉我们说:“成功的唯一秘诀就是要坚持到最后一分钟。”由此可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培养不了好习惯的。培养好的习惯需要说了算,定了干,言必行,行必果,需要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精神。(四)抓细微,创氛围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了改变空泛无效的德育状况,我们认为培养习惯应该从身边的细微之处入手。著名教育家孙云晓提出的培养孩子的10个基本良好习惯,教育家魏书生主张培养学生的12个良好学习习惯,共同点都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大而空的东西容易流于口号和形式,不容易操作和坚持。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做就做到底,最终成大事。

浅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摘要】:规则意识是公民的必备素质,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是时代对小学德育的迫切要求,是青少年儿童成长的必然要求,是小学德育与社会生活接轨的迫切需要,它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小学德育活动中,我们要把学生规则意识教育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日常生活、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强化学生规则意识的培育。 【作者单位】吉林省四平市叶赫镇中心小学张金玲136500 【关键词】:小学生规则意识重要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由集体,社会,国家共同制定的,得到一致认可的规章制度,蕴含着社会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要求。小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规则意识的认识程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在工作中发现小学生的规则意识相当薄弱,主要表现在:对规则的意义缺乏深刻理解,在对规则的遵守上言行不一,尤其德育的态度不够重视,出现问题时得过且过,把重心落在智力上,即:类似“耍小聪明”的违规上……等等。所以,从长远意义上小学德育中的规则意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认识规则意识在小学德育中的重要性。法治,就是让每一个公民知法守法,一切按照规则办事。全民守法,对每个普通公民来说,正是要从守规则开始。规则是法律的基础,守规矩是现代文明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如果不尊重规则、不敬畏规则、不遵守规则,无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还是一个国家,都会导致缺乏秩序、缺乏安全感,严重的还会导致创新活力不能完全激发,文明前进的脚步因此受到羁绊。 所以,守规则是守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守法的基石。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是公民行为的普遍规则,是社会运行的刚性底线。简而言之,法律就是大家都要遵守的规则。而规则的外延比法律更广泛,既包括党纪国法、规章制度,又包括道德规范、行为规范、标准礼仪、文明公约等。也就是说,人们在一切社会活动中,都有规则的影子。现代社会发达的信息渠道、多元化的价值追求和复杂的交往关系,更需要相对统一的普遍性规则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否则,就难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也无法形成严谨有度、自由和谐的秩序。 小学校是培养学生学知识、学做人的地方,让小学生形成规则意识,这是所有教育的基点,因为没有基本的规则意识,受教育者就无法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要培养合格的公民,必须从基础抓起,尤其要提高认识,重视完善小学校的规定,严格执行学校的规定,加强对小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做起。

(完整)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完整)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的全部内容。

问题名称学生参与班规制定,培养学生规则意识 现象描述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有些学生规则意识淡薄,行为举止随心所欲,不守规矩,如:上课大声喧哗,随便吃东西,离开座位,不按时交作业,乱扔垃圾,不讲礼貌,在楼道里乱跑,不遵守交通规则等等。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养成了许多不文明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产生原因 导致学生规则意识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 1、家庭因素:如今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几代人围 着一个“小皇帝”转,事事让着、宠着、惯着,长期的娇生惯养, 使其逐渐形成了以我为中心,遇事我为先的心理定势。造成了在 现代家庭结构条件下,家庭对子女行为规则教育的缺失.甚至有些 素质低下的家长,还带头做一些违背社会规则的事,给孩子起了很 坏的示范作用,成为学生效仿的“活教材”. 2、学校因素:我校学生来源较复杂,有外地进城务工子女, 有城区农村学生,有附近小区学生。其中,还有相当数量的留守 儿童。由于从小所受家庭教育和影响的不同,学生身上或多或少 存在着一些问题。班级管理中,大多是由教师制定学生的行为规 则,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甚至有些教师在某项活动之前不向学 生提出任何要求,当发现出了问题时,怒气冲冲责责备学生。 3、社会因素:由于社会上存在个别的违规违法行为,没有得 到及时有效的谴责和制止,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甚至造成误导。如:在公共场所随便大声喧哗,乘车时不给老人和小孩让座,不遵 守交通遵守则等。 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不同,导致了行为举止不守规矩, 规则意识淡薄的状况. 校师困惑 虽然导致学生规则意识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学校和教 师有责任教育和引导学生遵纪守法,使之成为有规则意识的合格

小学低段规则意识的培养

小学低段儿童的规则意识的培养 田成英 从幼儿园到进入小学是一个大转变,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转变,也是思维和意识的转折。很多孩子刚进入一年级,都没办法适应受约束的生活。 很多父母总想“树大自然直”,认为孩子还小,人又机灵,对他们不好的行为也不管,总认为让他自由发挥是比较好的。等孩子大起来就会懂事的。可是,这些孩子进入小学后,学习内容增加了,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了。每天要认那么多的字,回家还要写枯燥乏味的字,算那么多算术题。多数孩子都不能完成。因为在之前有的孩子可能都没写过家庭作业。一下子都难以接受,而且他们也没有写作业的习惯,每天都要老师家长一再的提醒,帮助完成作业。除了学习以外,更让老师头疼的是他们的行为举止。比如书或作业本忘带、上课了他才想起要上厕所、没有课堂意识,在课上随意走动、一会儿又把同学的铅笔盒弄坏等等不良行为。针对这样的一些情况,我谈谈小学低段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 一、根据学生情况,精心设计班规,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班规,以此来培养小学低段孩子的规则意识。 一个班的班训也很重要,当然制定了班训,也不一定孩子们都能做到,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根据小学低年级孩子的一些特点,我们班就制定了这样一个班训:“好习惯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为了让孩子有进步,有成长。改变自己的恶习,每天早上早读下课,让全

体学生起立,高歌齐呼班训,这样大家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相互感染。让那些自卑、紧张、胆怯、拖拉的情绪被敢走,虽然那些恶习还会回来,但通过长期训练,孩子们还是受感染了。以前那些爱乱扔垃圾的行为也几呼没有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班级作为一个学校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当然也少不了一个规范的管理制度,班规的选择也很重要。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自控能力相当差,自我保护意识也不强。不能硬巴巴的给他们制定规矩,比如:“打人的怎么办,没交作业的又怎么样等等。”这种强加给孩子,他们厌倦这种生活,可能犯了错,就不敢来上学了,怕老师惩罚,回家后又怕父母骂。这样一来,孩子更不喜欢读书了,不好的恶习也没有改正过来。根据这样的一些情况,我们班制定了这样的一个班规:“我想身体好,跳绳跑步加眼操。我想有礼貌,主动鞠躬并问好。我想学习好,专心学习勤思考。我想环境好,不摘花草不乱扔。我想有朋友,小事不能太计较。”从身边的小事,从我做起,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当我的孩子犯错误时,我不是一味的骂他们,打他们。而是心平气和的、从另外一个角色和他们走在一起,就像好朋友、好姐妹似的,和他们交谈着内心的真心话。通过交谈我了解了他们犯错的原因,错在哪里。然后再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其实每个孩子都想做好孩子,他们会犯错误也不是故意的,在幼儿的时候,有父母的溺爱,他们不知道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不对的。就这样引来他们不好的行为习惯。遇到事情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好。这个时候就要犯错误了。我们作为老师,

中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中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作者:绵竹市绵竹中学廖艳时间:2012-4-13 15:36:29 来源:会员转发人气:932 “没在规矩,不成方圆。”近几年来,“按规则办事”已成为人们经济以及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基本准则。从某种意义上讲,规则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规则意识也就成为文明的标志,规则意识越强,公民的素质就越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就越高。“栽种思想,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栽种习惯,成就性格;栽种性格,成就命运”。可见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这里的“习惯”,不仅指学习习惯,更为重要的是行为习惯。为了促使我们的孩子行为习惯向更好的方向转变,为我们的孩子建立一种规则意识已是刻不容缓。学校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就要加强对中小学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与培养。 一、从孩子的“游戏规则”说起 如果有人问现在谁最讲游戏规则,我认为就是孩子。几个小孩子在“打王牌”,谁先打、怎么打、能怎么打不能怎么打,他们有约定的规则。在玩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孩子违犯规则。最有意思的是在学生中有打乒乓球的游戏规则,有两位同学先当打,后面的同学则自觉地排起队,如果哪个同学先输掉三个球输了,那对不起只能下台,再排队。我观察了很长时间,发现没有一个同学不遵守的,那怕身材高大的或者高年级的同学也不例外。这么懂“游戏规则”的孩子,却为什么在校不遵守校规,在家“行为霸道,做事任性?”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造成伤亡事故的悲剧时常发生?为什么总在学校的楼道里打闹,致使意外伤害的事频频发生? 如果我们再从孩子的“游戏规则”中所体现出的良好的规则意识进行分析,或许能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培养孩子良好规则意识的途径。第一、谁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孩子。孩子的“游戏规则”是孩子制定的,这些规则不是任何教科书或者成人告诉的,不是别人规定的,也不是成年人代替孩子制定的。由于孩子是自己“游戏规则”的制定都,所以,他们明白自己的规则,体现了孩子的成就感与参与感,从本质上体现了规则的公平与平等性。基于此,孩子有遵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不是被动的。第二、不遵守规则会怎么样——惩罚。既然是规则,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规则的约束力表现在其具有一定的惩罚性。孩子们肯定清楚,如果不按规则玩游戏,就会被淘汰出局,多次被淘汰出局,最后就再没有跟他玩了。对于一个孩子来讲,“没有跟我玩”这是一种非常严厉的惩罚。通过分析我们看到,从规则的制定者来看,只有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才能为孩子遵守规则,从而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提供前提,这也正好体现了“规则的制定者,注定是规则的受益者”这一普遍原则;从违反规则的后果来看,违反规则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二、规则的制定者,注定是规则的受益者 反思我们学校的许多规章制度,有多少是孩子们参与制定的?大都是以我们成人的眼光和成人思维的角度,给孩子们制定了诸如“不能在楼道里追赶打闹”、“上课不能大声说话”、“不能践踏草坪”等许多禁止性的规定,而学生只是一个执行者,这种被动的执行带来的后果只能是一种潜在的逆反。如果我们能以下的思维去尝试,可能效果会更好一点。因为“规则的制定者,注定是规则的受益者”。 1、民主协商,共定规则,让学生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来。 不妨试试让学生和我们一起商量制定某方面的规则,如说错话时要主动道歉,见到老师要主动问好,下课不在走廊到处乱跑等等,让他们懂得规则的严肃性。哈马斯认为:没有主体间的有效性就没有规则。规则或规范不像事件那样发生,而是根据一种主体间承认的意义面有效的。这种联系的养分在于行为的意向性取决于“意义的统一性”,而意义的统一性则依赖于规则主体间的有效性。有一位教师在讲“交友中要注意的原则”时,他利用了这样一种方法:他一改过去先是告诉学生交友的原则是哪些,而是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小纸条,让学生写出自己“最好的朋友”,然后在全班进行统计,结果是有几位学生成为多人的“最好的朋友”,接着教师让大家找一找这些

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电子教案

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 养

浅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摘要: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培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每位教育者都要意识到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的重要性。搞好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应从生活的点点滴滴抓起。让学生参与制定一些规则,了解规则,以活动为裁体,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规则意识教育需要教师贯穿始终,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为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树立榜样。 主题词:规则意识培养德育工作 规则意识培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自古以来就有“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之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按规则办事”已成为一个基本准则。规则意识是现代社会中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这种意识越强,则说明人们的素质越高,社会越进步。学校是培养学生学知识、学做人的地方,让受教育者形成规则意识,这是所有教育的基点,因为没有基本的规则意识,受教育者就无法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因而学校管理,对此不能等闲视之。要培养合格的公民,必须从完善学校的规定,严格执行学校的规定,加强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一天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我国一位官员在瑞士出差时,在厕所门外遇到一位母亲,她着急地对这位官员说:“我的孩子进厕所已经10多分钟了,麻烦你进去看一下他好吗?”这位官员进去看见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正在满头大汗地修理冲水马桶。原来冲水马桶坏了,这孩子觉得上厕所不冲水是犯了规则,一个孩子能这么自觉地遵守社会规则的做事,反映了瑞士国民的文明素养。然而在我们周围,不守规则的人大有人在。小学生放学时,在步行街乱扔垃圾,在公路上行走不遵守交通规则,践踏草坪……,甚至更严重的是我们的教育者中也有不守规则的,有位吸烟的老师把空烟盒随手扔在了教学楼楼梯间,另一老师和同学路过发现了烟盒,于是这位老师命令学生捡起来,看到这样的情景,再想想瑞士修马桶的小孩,我觉得心寒,我们的文明哪里去了?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确实是迫不及待的任务!规则意识是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必备的一种意识。搞好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应从生活的点点滴滴抓起。 二、让学生参与制定一些规则,了解规则 学校的规章制度大都是以成人的眼光和成人思维的角度制定的,如“不能在楼道里追赶打闹”、“不准乱扔拉圾”、“不能践踏草坪”等许多禁止性的规定,而学生只

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及良好习惯的实践与研究

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及良好习惯的实践与研究 北京市五一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多年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已有明显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但与此同时,在少年儿童中却普遍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心理倾向。在学校中,也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对于小学生来说,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外,很重要的应该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日后成材的重要条件。因此,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小学生智力、能力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学校中养成。'"在《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也曾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小学阶段是儿童初步走出家庭,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学习知识的新阶段,同时也是他们的基本道德观念、基础心理素质开始形成的阶段。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发展一般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的影响。外部因素是指影响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内部因素是指可能影响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学生自身的生理条件、智力发展状况和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 小学生心理发育一般处在:习惯培养初期和习惯培养的中期阶段。在这个时期注重对儿童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会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发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有可能促进学生以后的智力发育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才有可能最终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现代化社会的道德水准,具有一定程度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掌握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基本技能,有效服务社会的劳动者。才可能培养出一大批会做人、会生活、会学习、会劳动,具有健全人格和强健体魄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在素质教育中,应该使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在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上,应该集中在三个大的方面,即:做人、做事和学习。这三个大的方面又包括一系列基本好习惯。我校研究的是培养小学生遵守规则的习惯。 课题研究的目标是:通过采取各种形式的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培养小学生的规则习惯。 二、研究的内容

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家教论文 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学校:实验小学 姓名:李菊花 时间:2017年5月

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许多家长都有体会,当孩子调皮的时候,才发现规则是多么的重要!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只有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他才能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才能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重要的是,这有益于他遵守社会规则,成为一个合格公民。而如果一个孩子不懂得规则,他则容易“为所欲为”,难于管教。因此,家长应重视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一)孩子应遵守的规则 孩子应遵守的规则包括很多,总的来说有3个原则:不伤害自己、不打扰他人、不破坏环境。这些规则可以从道德思想和行为上两个方面来说明,也可以具体分为生活规则、学习规则、社会交往规则和保护环境规则等。 1.生活规则 生活规则就是孩子在生活中应遵守的思想和行为上的规定,包括安全规则、卫生规则等。比如说,不能玩火、不能到野外玩水、不能摸电源插座、饭前便后洗手等等。这些规则是最基本的规则,孩子明确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就能很好地保护自己。当然,这些规则可能会有很多,为了便于孩子理解和遵守,家长可以以时间或地点的形式罗列出来。 2.学习规则 学习规则涉及到孩子的学习习惯。比如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回答

问题、先做作业再玩、作业字迹端正、做完作业要检查、自己收拾书包等等。这些规则如果能使孩子明确,孩子将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社会交往规则 社会交往规则指的是孩子在于他人交往或在公共场所中应具备的规则,比如学会文明礼貌、不可以打断别人说话、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对人诚实、有勇气主动承认错误,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公共场所要有秩序排队等。这些规则能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变得善解人意,也能显示出孩子的教养,让孩子交到很多好朋友,也初步为孩子建立了社会化秩序,打好了遵守社会道德的基础。 4.保护环境的规则 人生活在环境中,与环境息息相关,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家庭教育应使孩子从小就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自觉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规则有:爱护花草树木、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垃圾分类,废物回收利用等等。这些规则能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总之,孩子需要学习的规则有很多,有些规则孩子很容易明白,也乐于遵守,但有些规则,孩子则需要时间慢慢学习,形成习惯。 (二)当前家长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存在的问题 在我执教的学校,我发现,许多家长还不重视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不管是父母还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大都对孩子宠爱有加、有求必应,以孩子为中心,尊重孩子的意愿,

班主任(心得)之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班主任论文之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自古有云“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运用到教学中则主要用来要求学生在校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制度办事。然而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学生的主导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个人风格也越发地明显,对于从前的规章制度难免表现出不服从,这对教学工作的展开是极为不利的。那么在新的形式下如何培养高中生的规则意识也就成了眼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首先要明确规则意识的定义。所谓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如遵守校规、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在这些规则定义中,设定范围的共同点都是一个团体,不同的团体就有不同的规则。班集体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团体,培养班集体的规则意识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同时也为教学工作更好地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每个班集体都有自己独有的特点,班主任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特点结合学校的规章制度为自己的班集体量身定制一个规则。如班主任可以根据自己班级里交作业的情况制定一个关于交作业的规则;也可以根据自己班级中学生手机的使用情况制定一个手机的使用规则等等。但总的来说都应尽量将班级中的所有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制定规则,增加

学生间荣辱与共的集体感,以群体来监督个人,达到整个班集体共同进步的目的。 然而学生毕竟是一个个有思想的活体,会在一个好的规则环境中进步。当他们的思维到达另外一个层面,因循守旧的规则就会限制他们的发展,因此,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现行的规则作出适当的修改,以适应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往更好的方向前进。 二、以身作则、严格执行 一个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人比不上一个以身示范的执行者。班主任作为班集体中最重要的一员,他的所作所为对于学生具有最直接的影响。所谓言教不如身教,班主任如果以自身的行为来教育学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当前社会中所涉及到的各种文明礼貌的规则,电视上、网络中以及各种大众传媒天天耳提命面地轰炸着学生的脑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真正遵守了这些规则的人却少之又少,可见,仅仅是宣传式的教育是不能真正将这种规则融进学生的生活中的。相反,如果学生看到班主任在遵守文明礼貌规则上的行为,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较大的触动,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更能在这些行为上按老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另外,严格执行已经制定好的规则也是实施规则的另一个保证。纸上谈兵是兵家大忌,只有严格地执行已经制定的规则,方能将此种方法长此以往地发扬下去。在规则的执行上要一视同仁,班主任切忌

在细节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在细节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规则就是规定出来让大家共同遵守的行动准则。规则存在于我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书写姿势、餐桌礼仪、睡眠姿势、盥洗习惯等等,大到学校的校规校纪、国家的法律法规。老子曾这样说过: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细节决定成败,规则意识的培养需要从细节入手。因此我们要从学习生活每一个细节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那么如何在各种细节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打造班级文化,在布置的细节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班级文化是全班同学共同的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引导着全体同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它对学生有导向、凝聚、规范、激励等作用。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班级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开展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等活动,促使学生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尽量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一花一草育人,给学生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事事讲规则”的育人环境。可以在教室门口设计有个性化的班牌,上面明确各班的班级口号与班级奋斗目标,让每一位同学都明确班级发展的方向;可以在教室醒目的位置贴上关于规则的名言警句,利用班队会的时间让学生讲述名人遵守规则的故事,让学生从格言和名人故事中陶冶情操;也可以把《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生自定的班规张贴在教室固定的位置,让学生经常温习,特别是让违反规则的学生面对规则诵读与反省;还可以利用班级手抄报、红领巾广播站等宣传阵地,对涌现出的遵守规则的行为及时表扬、宣传,对班级内存在的违反规则的行为及时提醒和批评,时时提醒学生按规则行事,做一个遵守规则的人。 2、教师率先垂范,在身教的细节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学生做的事,教师要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师要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师要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做、共学、共守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的心灵上产生不同的影响,会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那种“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的现象非常普遍,追溯其原因,很大程度是由于他所信赖的人不能够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不能够首先做到。因些,在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用自

浅谈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浅谈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朝阳区安慧里中心小学董艳珊 人类社会能有今天的进步发展,一方面取决于智慧和创造,一方面要归功于不断完善的制度。一个健康的社会,无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必须以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只有形成规则意识,才会遵守法律,捍卫自身的权利,同时不去伤害他人的权利。 长期以来,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由于对规则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致出现不少严重的道德问题、社会问题等等,这是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微博上流行这样一个词,叫做“中国式过马路”——凑够一拨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中国式过马路”折射出国人规则意识的淡漠。而各行各业层出不穷的造假事件,无不说明中国人规则意识的缺失。这种规则意识的缺失,不仅极大地伤害了国民的精神和肉体,而且也严重影响了中国在世界上的良好形象。 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年人的问题行为都源于童年时期。就某一方面说,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没有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将会给其未来的发展造成许多坏习惯与障碍。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中规则养成教育成了一个“盲区”。可以说规则意识淡漠折射出教育缺失。 规则是人们活动的规范,是人对规律的应用。具体说,规则就是规定出来供大家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规则习惯即是遵守这些制度或章程的良好态度和习惯。培养学生规则习惯重要的是培养其规则意识,规则意识就是一个人对于社会行为准则的自我认识和体验,规则意识较强的人,自律精神也较强,较容易适应群体生活。规则习惯可以细化为:遵守家规、遵守课堂纪律、遵守班级纪律、遵守校规、遵守交通秩序、公共场合不打闹嬉戏、看比赛和演出时文明有序等。 认识规则是培养规则意识的前提和条件。让学生形成规则意识,这是教育的基点,因为没有基本的规则意识,学生将来就无法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他们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就会导致社会管理的失序,“明规则”失效、“潜规则”盛行。特别在小学阶段,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则,并对规则严肃执行,对学生来说,就是最好的规则意识教育。要培养合格的公民,必须从完善学校的规定,严格执行学校的规定做起。 本学期,学校给书法教学配备了专业的书法教室。从桌椅到书画毡、笔洗、笔架、砚台、毛笔,全新装备。作为书法教师,看着装扮一新的书法教室,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小学生规则意识培养个案分析

小学生规则意识培养个案分析 2013年下期,我接手的一年级新生中,有一位特点鲜明的学生脱颖而出。他叫李桂洋,学习上,积极性特别高,特别自觉。只要有不会做的题,不管老师在什么地方,也不管是上课还是下课,他都会哭着跑来问,直到弄懂为止。而每次做作业,他也总是第一个完成,他从来不会不完成作业就去玩或什么的。就是这样一个学生,却让我们非常头疼-------课间,教室里、操场上随处可见他活跃的身影,有时他甚至一个人躺在地上打滚,丝毫不注意安全和卫生。曾经有一次,一听到“下课”就冲出教室的他,与正从楼梯上下来的同学迎面相撞,至今前额上还留有伤痕。可他倒好,伤还没好就忘了疼,照常疯玩不误!课堂上,数他的课堂纪律最差。他几乎不会端端正正坐着听完任何一节课,刚给他排好的桌椅一转眼就乱了;让他坐端正,手放好。他又翘起了二郎腿;刚让他把腿放好了,手又乱放了-----有一次课堂上,我正在讲课,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突然“咚”的一声响,着实把我和同学吓了一跳,我马上往教室四周一看,只见李桂洋已人仰马翻在地,好在椅子没压着他。再一看他还满脸笑意,我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只好停下课又以此对全班同学进行规则纪律教育-------再看校外,上、放学的途中他没有家长来接,他便在马路上横冲直撞,为此有同学经常向老师反映。课后,这一事件引起了我的深思,李桂洋以往的总表现又浮现在眼前。一个爱学习的孩子,为什么对班集体没有一点爱心和责任感?为什么这么没有规则意识?为什么会无视校纪班规?看来对他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迫在眉睫。我的具体做法是:家访,是教师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第一步。 首先,我对他进行了家访。通过家访,我了解到李桂洋的父母都是生意人,而且特别忙。虽然父母对他期望很高,却几乎不管他学习、习惯。有时李桂洋一套衣服穿了一两周,或衣服穿少了,他的父母也无暇过问。交谈中,他的父母对儿子在校的习惯表现也一脸无奈,只希望老师在学校严加管教。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对习惯的重要性做了沟通,对家庭因素造成李桂洋身上的不良习惯进行了分析,商讨了改进办法,然后向其父母介绍了几点培养孩子好习惯的科学方法和优秀家长的经验。家访后的一段时间,家长经常打电话向老师询问李桂洋的在校情况,而李桂洋本人,衣服穿得比以前干净了,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看到他的变化,我开始了对他进行规则意识培养的第二步。

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问题名称学生参与班规制定,培养学生规则意识 现象描述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有些学生规则意识淡薄,行为举止随心所欲,不守规矩,如:上课大声喧哗,随便吃东西,离开座位,不按时交作业,乱扔垃圾,不讲礼貌,在楼道里乱跑,不遵守交通规则等等。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养成了许多不文明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产生原因 导致学生规则意识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 1、家庭因素:如今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几代 人围着一个“小皇帝”转,事事让着、宠着、惯着,长期的 娇生惯养,使其逐渐形成了以我为中心,遇事我为先的心理 定势。造成了在现代家庭结构条件下,家庭对子女行为规则 教育的缺失。甚至有些素质低下的家长,还带头做一些违背 社会规则的事,给孩子起了很坏的示范作用,成为学生效仿 的“活教材”。 2、学校因素:我校学生来源较复杂,有外地进城务工子女,有城区农村学生,有附近小区学生。其中,还有相当数 量的留守儿童。由于从小所受家庭教育和影响的不同,学生 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班级管理中,大多是由教师 制定学生的行为规则,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甚至有些教师

在某项活动之前不向学生提出任何要求,当发现出了问题时,怒气冲冲责责备学生。 3、社会因素:由于社会上存在个别的违规违法行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谴责和制止,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甚至造成误导。如:在公共场所随便大声喧哗,乘车时不给老人和小孩让座,不遵守交通遵守则等。 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不同,导致了行为举止不守规矩,规则意识淡薄的状况。 校师困惑 虽然导致学生规则意识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学校和教师有责任教育和引导学生遵纪守法,使之成为有规则意识的合格公民。怎样才能使规则教育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让学生逐步树立起规则意识,尤其是防止社会上违反规则的不良现象,对学校教育造成的抵销,成为长期困惑学校和教师的问题。 家校生三方对策 虽然学生的规则意识淡薄是由多方面原因导致的,但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培养学生规则意识方面,有着重要责任和义务。 1、家庭方面:学生的规则意识培养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作为孩子规则意识的启蒙教育,家长肩负着从小对孩子进行规则教育的重任,从小就要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

规则意识的培养

农村初中学生的规则意识培养策略“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小平同志的题词给我们的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这几十年中国在经济、科技、文教卫生都取得了骄人成绩。今天的地球村、各国间交往合作日益频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现在中国已经入世了,了解世贸规则,遵守世贸规则,照规则办事就成了中国人必须补上的一课。然而今天的中国公民中,醉驾、闯红灯、超载等不守规则的现象比比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深感培养规则意识应从娃娃抓起,养成教育刻不容缓。笔者多年从事农村教育工作,深感培养农村初中学生的规则意识尤为迫切,任务十分艰巨。 下面就近几年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在培养学生规则意识方面所做的一些尝试,归纳如下: 一、以心换心,用尊重搭建起规则意识的桥梁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我在去年十月份对我班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父母外出打工,隔代教育、寄养教育的学生大约占60%左右,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十分渴望有人去关注他们、了解他们、爱护他们、尊重他们,特别在乎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对他们的态度。我们对这部分学生要倾注更大的关怀,才能促进其身心的良好发展。一方面通过谈心,引导他们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调整个人心态,同时创造机会让他们多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完善个性,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如果老师常常指责、批评或漠视他们,就很难深入他们的内心,达不到教育的效果,就更别说规则意识的培养了。如有的老师对学生说:“这个问题天天都在讲,可好些同学还是没引起注意。”学生私下里却说:“老师天天就像念经一样,耳朵都听起茧巴了,真是烦死人。”反之,如果和学生建立了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