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表现语言

视觉表现语言
视觉表现语言

Ⅰ.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视觉心理学》课程是摄影专业基础课,它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视觉心理学基本规律,并且在实践中运用这些规律,了解如何使一张照片变得有趣、如何让观众对自己拍的照片产生感动的反应。课程主要讨论视觉心理的基本概念,不同的研究角度,理论学派,研究方法以及应用视觉心理学的范畴,课程分为基本理论论述探讨与应用研究等三部分。

课程要求学生在进行作品赏析的同时,了解视觉的基本规律,并能够结合相关的实践训练,掌握和熟练使用这些视觉规律和法则。

Ⅱ. 课程内容与考试目标

视觉的生理系统

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本章将讲述《视觉心理学》课程绪论以及视觉的生理系统——探讨眼睛的光学结构、大脑神经元组合,以及介绍诸多视觉的生理现象。学习本章,要求把握眼睛的生理构造、视神经的回路系统以及视觉的生理现象。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绪论

(一)、课程目的

介绍课程设置的目的及课程特点。

(二)、课程内容

介绍课程本课程分为三个部份:

(1)视觉的生理系统——探讨眼睛的光学结构、神经元组合和特性侦测器的功能,以及介绍诸多视觉的生理现象。

(2)人类的知觉系统——介绍各种知觉的现象及视觉讯息的处理模式。

(3)影像与完形研究——探讨视觉场之观念、各种完形法则、完形训练以及符号学评析摄影影像的方法等等。

(三)、参考资料

介绍课程学习方法以及参考书目。

第二节眼睛的生理构造

(一)、生物的视觉起源

低等生物的眼睛功能十分简单;直到生物演化到高级阶段,才出现构造精密复杂、能够清晰成像的眼睛,才产生了能够辨析形状、色彩、细节和明暗的“视觉”。

(二)、眼睛VS照相机

从篇幅、焦距、视角、景深、光圈几个角度分析对比眼睛与照相机的区别。

(三)、肉眼的光学规格

肉眼与135小型相机相比较,所具有的光学规格。

第三节:脑与神经系统

(一)、神经的功能

神经具有以下三种功能:1、负责连接外界的刺激;2、管理从肌肉或器官作出的反应;

3、将1、2两种系统整合,同时负责传导的功能。

(二)、神经细胞

神经细胞是基本的单细胞,有树状突、细胞体与轴突三部分组成,它们也被称为神经元。神经细胞有其自身特点。

(三)、神经系统的结构

人的神经网络可以分成中央神经系统与周边神经系统两大类。

(四)、脑

脑部分为后脑、中脑与前脑,各有其不同的功能与特点。

(五)、脑之侧化

解剖学上将外观相近的左右半脑,却具有各不同的功能,称之为脑的侧化现象。摄影学习者需不断加强自己的弱势半脑,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有进步。

第四节:视网膜

(一)、视网膜的构造

视网膜是接收视觉刺激的第一站,由眼球外围往轴心方向包含了五层细胞:感光细胞层、水平细胞、两极细胞、无轴突细胞、以及节细胞。光讯号在接受器转为电讯号后,经由节细胞的轴突送出眼睛至下一站─侧膝核 LGN,这些轴突在送出眼睛之前集结成束,形成视神经。

视网膜的结构及连结方式的探索,最早可追溯至卡哈尔的研究,他当时用染剂染色,可清楚见到视网膜不同神经元的构造与连结方式。

(二)、视觉形成的原理

我们能清楚地看见外界影像,是因为当凝视某外界物体时,光线由该物体反射并投入眼球。眼球聚焦,使影像能适当地落于视网膜上。

(三)、感光细胞层─锥体细胞与杆体细胞

杆体细胞——在低亮度环境下反映明暗的亮度讯息,提供“黑白”的单色视觉形象。

锥体细胞——含有三种分别对红、绿、蓝感光的不同色素,提供“彩色”的知觉判断。

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不仅在外形不同,在视网膜上锥体细胞与杆体细胞也不是均匀分布。

(四)、三种视觉范围

暗视觉——在低亮度的黑暗环境下,只有杆体细胞进行的视觉反应。

昼视觉——在非常明亮的照明环境下,只有锥体细胞进行的视觉反应。

中间视觉——一般正常的室内照明环境下,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两者同时发挥作用的视觉范围。

第五节:视觉神经的回路系统

视知觉是由视觉刺激和视觉系统互动所产生。视觉系统主要分成三大部分,包括眼睛,侧膝核(LGN),最后到达大脑视觉皮质层。

第六节:视觉的生理现象

(一)、后像

当眼前出现的短暂视觉刺激被迅速移去之后,眼睛将会持续大约1/4的时间,仍然可以看到与移出刺激相近似的视觉残像。分为正后像(呈像颜色与刺激相同)与负后像(呈像颜色与刺激为互补色)。

(二)、彩色视觉

光线是视觉刺激的来源,但是人眼可见的光线(visible light)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已——波长400—700nm的部分。

(三)、适应

黑暗适应的曲线中,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增加,眼睛对光的敏感度越来越高;曲线可分成两段,从开始到7、8分钟的时候,是由锥体细胞负责,但此时锥体细胞的敏感度已达极限,所以曲线略趋平缓;杆体细胞的敏感度下降得非常慢,但是在7、8分钟的时候,敏感度变得比锥体细胞高,所以改由杆体细胞接手,负责黑暗中的视觉。大约30分钟的时候,杆体细胞的敏感度也达到极限,所以曲线再度平缓。

(四)、双眼视觉

一般而言,具有两只眼睛的动物有比较宽阔的视野范围,任何眼前的物体都会被左右双眼同时察觉,在每只眼睛的视网膜上产生各自独立的影像,形成所谓的双眼视觉。

(五)、视觉的运动规律

三、考核知识点

(一)、眼睛的生理构造

(二):脑与神经系统

(三):视网膜

(四):视觉神经的回路系统

(五):视觉的生理现象

四、考核要求

(一)、眼睛的生理构造

1、识记:生物的视觉起源

2、领会:从篇幅、焦距、视角、景深、光圈几个角度分析对比眼睛与照相机的区别。

3、应用:肉眼与135小型相机相比较,所具有的光学规格。

(二):脑与神经系统

1、识记:神经的功能、神经细胞有其自身特点、神经系统的结构、脑部各自不同的功能与特点。

2、领会:解剖学上将外观相近的左右半脑,却具有各不同的功能,称之为脑的侧化现象。

3、应用:摄影学习者需不断加强自己的弱势半脑,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有进步。

(三):视网膜

1、识记:视网膜的构造、感光细胞层─锥体细胞与杆体细胞

2、领会:视觉形成的原理

3、应用:三种视觉范围

(四):视觉神经的回路系统

1、识记:视知觉是由视觉刺激和视觉系统互动所产生。视觉系统主要分成三大部分,包括眼睛,侧膝核(LGN),最后到达大脑视觉皮质层。

2、领会:视觉神经的回路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路线

3、应用:远视与近视的形成原因

(五):视觉的生理现象

1、识记:后像、彩色视觉、适应、双眼视觉等视觉的生理现象形成原因

2、领会:视觉的生理现象的表现

3、应用:视觉的运动规律

第二章人类的知觉系统

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本章将讲述人类知觉系统及基本的知觉规律,学习本章要求要了解感觉与知觉的关系与区别、知觉的发展,知觉反应与知觉现象,重点掌握视觉信息的处理模式以及知觉的一些特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感觉与知觉

(一)、什么是“感觉”?

所谓“感觉”是指人类对于物理刺激的直接反应。而受到刺激的人诠释“感觉”的结果,便形成这个人的知觉。感觉从认知流程与心理机制两个层面的不同认识。

(二)、什么是“知觉”?

所谓“知觉”是将情境赋予意义的过程,是对于感觉到的刺激进行组织、解释和加工的过程。

(三)、感觉和知觉过程

知觉过程模型

知觉过程的模式

(四)、知觉历程

知觉历程如同一个循环,不断地重复每一个步骤。

(五)、感觉规律

1、阈限:刺激的强度必须达到某种程度,才能引起感受器官的感应,从而激起神经冲动。

2、绝对阈限:能够被观察者觉察到的最小物理能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的绝对阈限。

3、感觉强度的测量:感觉是不能直接测量的,必须和另一个感觉对照比较,以判断这两个感觉的孰强孰弱。

4、差异阈限:观察者辨别两种刺激强度不同时所需要的最小差异值;也被称为最小可觉差异。

5、韦伯定律:差异阈限与作为比较根据的标准刺激之间,保持定比关系。

差别阈限/标准刺激的强度=常数(k)

韦氏分数k 如果将差异阈限视为感觉比较时的敏锐度,而此种敏锐度,将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逐渐减低。

不同感觉的韦氏分数

6、关于知识

知识是来自于过去的学习和经验,会影响到我们的知觉。在辨识物体的时候,我们也需要知识,必须比对知觉与记忆系统中的物体,才能成功地辨识。

第二节:知觉

(一)、知觉的精确性

1、人类对于视觉的信任感远大于触觉。

2、“错觉”是人类视觉系统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常态。

什么是错觉?——视觉信息与物理刺激的真实性相违背的情况。错觉几乎都发生在三维立体空间转换为二维平面图像的过程中。

(二)、知觉的特质——知觉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就各种平面媒体而言,摄影是描述物体属性最完备、记录物体信息最清楚的一种媒介。

(三)、明亮度的知觉

“明亮度”对于光源而言,是指它发射光线引起人们知觉的数量;对于物体而言,是指光线反射或穿透进而引起人们知觉的数量。

人类视觉系统对于“明亮度”的知觉会受到环境影响。

(四)、细节的知觉

摄影艺术以可以传递大量细节知觉为主,“具有无限多的细节”是讲究品质的传统摄影独一无二的重要特质。但也有例外之时。

(五)、形状的知觉

形状被视为一幅图画中主体的外形或轮廓,是对物体描述最清楚也最具体的一项。

摄影上“形状”的认知有两种情况被误认:使用短焦距广角镜头拍摄,形成夸张的透视效果;一般人在辨识平面图像时,容易受到过去三维立体形状的经验和记忆的影响。

(六)、形态的知觉

在平面图像传播范畴里,“形态”指的是物体在二维平面表现出三维立体的深度属性。

深度属性包括:物体表面的凹凸质感;物体立体的纵深;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距离。

表现被摄体的立体纵深,最有效的莫过于摄影棚里的灯光技巧。不论采用何种光源,摄影者都必须记住:太阳只有一个,被摄体的阴影也应该只有一个,而且必定出现在物体下方。如果违背了这一原则,就会对“形态”知觉产生混乱。闪光灯永远位于镜头上方。

(七)、尺寸与距离的知觉

被摄体极端放大

被摄体极端缩小

有两个因素可以提供人类精确的尺寸知觉:运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十分熟悉的物体,如:一般人的身高、手掌的大小、汽车或楼房的尺寸等;用标尺作为比对和参考的依据。

(八)、色彩的知觉

一个视力正常的人大约可以分辨出七百万种不同的颜色。

色彩的属性:色调、纯度、明度。

色彩知觉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九)、动作的知觉

当人们在极短的时间间隔内,发现眼前某一物体或刺激的位置有所改变,就会引起动作知觉。

一般而言,物体移动的角速度一旦超过每秒180度,人们就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残影。

追踪摄影

平面高速摄影

第三节:知觉反应

(一)、认知反应——知觉的结果

包括: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鉴等。

(二)、情绪反应

兴趣

态度

感动

(三)、精神运动反应

指涉及精神及肌肉之间协调合作的一种知觉状态,通常反应在人的某一项专门技能上。

第四节:知觉现象

(一)、感觉剥夺

感觉剥夺是指感觉器官对于环境信息的种类与强度急剧降低,甚至完全丧失察觉能力的一种状态。

(二)、知觉准备

所谓“知觉准备”,是指人们会根据个人期望或经验的不同,而赋于知觉对象以不同的意义。

(三)、知觉防御

知觉防御是指人类运用自己的知觉系统以规避含有恐吓、胁迫意图的刺激,以维护自身安全的知觉过程。

(四)、场依赖与场独立

人类对于水平垂直轴线的敏锐定位概念,建立在两个基础上:由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所形成的“重力场”;人类视觉构建的“视觉场”。

第五节:知觉的恒定性

(一)、什么是知觉的恒定性?

指一个人对于某一物体或景物的知觉(包括它的明度、色彩、尺寸等属性),维持恒定不变或对改变有所抗拒的现象,而且不受环境或相关刺激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知觉的恒定性。

(二)、尺寸的恒定性

(三)、形状的恒定性

形状的恒定性是指人们在观看某一物体的图像或实体时,观赏者的知觉系统有预先作出某种透视效果的心理补偿反应,因而可以得到该物体真正的形状知觉。

(四)、色彩的恒定性

色彩的恒定性是指当照明光源的色彩特质或亮度有所改变时,人对于某一种视觉刺激的色彩知觉(包括色度、纯度)并未随之改变的现象。

(五)、亮度的恒定性

亮度恒定性的因素:视觉系统对于不同强度的照明光源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亮度知觉比较依赖物体与所处环境的亮度比较,反而忽略其实际反射光线的强弱。

第六节:对比的知觉

(一)、亮度的对比

“亮度的对比”是指由于相对亮度的不同,使得影像或某物体在不同部分产生亮度知觉的差异。

人类的亮度对比知觉,源自于亮度的比例,而非亮度之间的差异。

(二)、同时对比

同时对比是指当两种不同的视觉刺激并排在一起时,两者的亮度、色彩饱和度或尺寸的知觉差异会明显的加大的现象。产生“同时对比”的原因是:人类视觉系统有所谓“适应”的机制。

尺寸差异很大的物体摆在一起,也会因为“同时对比”的缘故使尺寸差异的认知更加扩大。因此,摄影师在安排摄影展览时,除了必须考虑裱褙卡纸的颜色以外(一般选择纯白色

的无酸卡纸),还要慎选外框的尺寸、边框的材质与宽窄,甚至展览场地墙面的高矮也要优先考虑进去,以决定展示照片的尺寸。

(三)、同化作用

“同化作用”和“同时对比”是两种意义恰巧相反的的视觉现象,它的意思是一旦某一种刺激的属性发生变化,会和后来或者新增的视觉刺激属性接近的现象。

“同化作用”对于色彩和尺寸的知觉都会有所影响。

三、考核知识点

(一)、感觉与知觉

(二)、感觉规律

(三)、知觉

(四)、知觉反应与知觉现象

(五)、知觉的恒定性

(六)、对比的知觉

四、考核要求

(一)、感觉与知觉

1、识记:“感觉”与“知觉”的定义

2、领会:感觉和知觉过程、知觉过程模型、知觉过程的模式

3、应用:知觉历程

(二)、感觉规律

1、识记:阈限、绝对阈限、差异阈限

2、领会:感觉强度的测量、韦伯定律、关于知识对知觉的影响

3、应用:不同感觉的韦氏分数、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的绝对阈限。

(三)、知觉

1、识记:明亮度的知觉、细节的知觉、形状的知觉、形态的知觉、尺寸与距离的知觉、色彩的知觉、动作的知觉

2、领会:知觉的精确性、错觉、知觉的特质

3、应用:人类视觉系统对于“明亮度”的知觉会受到环境影响、摄影上“形状”的认知被误认的两种情况、用摄影棚里的灯光技巧表现被摄体的立体纵深、色彩知觉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追踪摄影、平面高速摄影

(四)、知觉反应与知觉现象

1、识记:认知反应、情绪反应、精神运动反应

2、领会:感觉剥夺、知觉准备、知觉防御、场依赖与场独立

3、应用:感觉剥夺、知觉准备、知觉防御、场依赖与场独立等知觉现象在摄影中的运用

(五)、知觉的恒定性

1、识记:知觉的恒定性的定义

2、领会:尺寸的恒定性、形状的恒定性、色彩的恒定性、亮度的恒定性

3、应用:摄影中利用物体尺寸改变,形成深度认知;

摄影中帮助观赏者确认物体形状恒定性的方法:一是提供观赏者熟知的认知线索,是他被解读为圆形或椭圆形;二是提供观者十分明确的定位线索,这种定位是影像对于观众或影像对于环境的一种关系。

(六)、对比的知觉

1、识记:亮度的对比、同时对比、同化作用

2、领会:人类的亮度对比知觉,源自于亮度的比例,而非亮度之间的差异。产生“同时对比”的原因是:人类视觉系统有所谓“适应”的机制。“同化作用”对于色彩和尺寸的知觉都会有所影响。

3、应用:摄影实践中需考虑亮度的对比、同时对比、同化作用的因素。

第三章影像与完形的研究

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本章在前两章讲述视觉的生理系统、介绍诸多视觉的生理现象以及人类知觉系统及基本的知觉规律的基础上,将讲述摄影作品的视觉规律,进行影像与完形的研究。要求学生在进行作品赏析的同时,了解视觉的基本规律,并能够结合相关的实践训练,掌握和熟练使用这些视觉规律和法则。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信息的选择

(一)、何谓“Ganzfeld”?

当人们面对的是一个分布均匀的均质环境,人们会因为缺乏参考的坐标而丧失方向感和方位,从而出现各种幻觉或感觉扭曲,甚至发生暂时性失明的生理现象。

心理学上把这种在现实生活环境中不容易发生,完全由均质构成的假设的视觉场称为Ganzfeld。

(二)、“图”与“地”

在视觉场中,存在任何非均质且可以被辨识的物体,都可称之为视觉元素。

被人们挑选成为视觉主体的部分,称为“图”。(主体)

被人遗忘未获青睐的讯息则称为“地”。(主体以外的区域,包括前景与背景)

在影音传播技术范畴,前者称为“讯号”,后者称为“噪音”或“杂讯”。

视觉场中可能同时存在“图”与“地”这两种不能同时存在,而又势均力敌的认知概念。许多艺术家运用“图”与“地”的观念进行视觉创作。如:鲁宾花瓶

一般而言,主要的知觉概念是否容易形成,由视觉场内的元素是否具有牢固的组织力而定。

(三)、“图”与“地”的界限

形成两个图形的共有的轮廓线,称为共有的外形或分享的外形。

这两个共存的图形,彼此之间竞争主体的地位,这种现象被称为“外形竞争”。

这样分享彼此共有的边界,会不断的产生相反方向的推拉作用,而形成视觉上的张力。

(四)、“图”与“地”的通则

图比地具有更强烈的形状或形态的性质。

图比地具有更明显的封闭边界与疆域。

图比地通常占据较小的空间和面积。

就观赏者的角度而言,图比地更易接近。

图与地不容易被同时看到。

图比地更容易被观者所看到或联想起确定的意义和感觉。

图比地有更多的纹理与细节的描写,也具有较高的密度。

图比地更容易形成对称性图形。

越单纯的形式或造型活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越容易形成图的概念。

当图形的方向与视野内水平垂直的坐标一致时,越容易形成图的概念。

具有视觉上律动或旋转感觉的图形,越容易形成图的概念;反之,静止的图形容易形成地的概念。

当图与地具有相似或者对称的外观或特性时,图与地的概念可能会出现反转现象。

(五)、EFT测验

有一种心理测验是将特定的形状隐藏与复杂的图案或图画中,要求测试者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他们一一找出来,这种形式的测验称为EFT。这个测验可以帮助心理学家了解,人们在区分图与地的能力上有何差异。

如果测试成绩很高,表示测试者具有“场独立”的特性,反之则具有“场依赖”的特性。

(六)、摄影与“讯噪比”

“讯噪比”是指人们在接受某项信息时,所期望的信息本身与偶发的噪音和杂讯之间,在数量或强度上的比例。

对于摄影而言,“讯噪比”高的照片,意味着它具有颗粒细腻、解析力高、反差适中,色彩饱和等高品质的特征。

第二节:暧昧的形状与错觉

(一)、暧昧的形状

所谓“暧昧的形状”是指在讯息传递的过程中,经过巧妙的安排与设计,使得至少有两种以上的知觉概念可以被讯息接受者所感受。

摄影师在遇到转折的墙面等对称图形时,必须仔细考虑灯光的方向、强度和光质以及相机的拍摄角度,以避免被摄物出现“暧昧的形状”。

(二)、错觉

几何学错觉——长度的错觉、尺寸的错觉、形状的错觉、方向的错觉

计时错觉——电影、电视

深度错觉——电脑动画

色度学错觉

文化差异、居住环境等因素影响人们对于错觉图形的辨识和认知。

(三)、错觉在摄影上的应用

美国元老级摄影家John·Pfahl的作品

摄影大师Jerry· Uelsmann的作品

第三节:完形心理学的视觉法则

(一)、完形律之封闭性

1、“封闭性”是指当观赏者面对个人十分熟悉的图像,一旦图像的线条或形状处于接近完成的状态,就有被知觉或记忆成完成的倾向,这种视觉特性称为“封闭性”。

2、摄影与封闭性

人们面对独立完成但尚未完成的工作时,会留下深刻的记忆或印象。

设法让信息的接收者来参与整个视觉经验,并做出某些贡献,即让观赏者无意间去把图像中的某些点与线作出连结,进而造成形状比较安定的封闭状态。

(二)、完形律之连续性

1、“连续性”是指当人们观赏图像中的线条时,不论直线或曲线,即使被少数的元素所阻断,仍然可以利用人类的知觉系统整合成连续而不中断的线条,这种视觉特性称为“连续性”。

2、摄影与连续性

利用某些障碍物来阻隔画面中的视觉主体,避免了主体过分平凡单调而流于平铺直叙式的视觉陈述。

多张照片拼贴,重组成另一时间与空间的整合影像。

(三)、完形律之相似性

1、“相似性”是指当视觉场中的众多元素彼此间的形状、尺寸、色彩、属性、动作、方向、数量或意义十分近似时,这些不同的元素会被视为彼此有所关连,而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即完形。

2、对称是相似性的一种特例,它提供了视觉上的平衡,因此本身也是一个理想的完形。

3、摄影与相似性

提供视觉连接的功能,让相似的元素之间产生强烈的比较与对照。

(四)、完形律之接近性

1、“接近性”是指不同的视觉元素如果位置彼此靠近,就容易被视为一个整体。凡是视觉元素靠得越近,越容易产生彼此关联而形成一个整体概念。

2、摄影与接近性

设法使主体与周围的视觉元素间产生某种关联,否则就让它们之间有明显的间隔,以避免主体与背景莫名其妙的融在一起。

(五)、共同命运

1、“共同命运”是相似性的一种特例,是指当视觉元素的功能、动作以及变化彼此相互一致时,有被观众感知为一个整体和单一形式与动作的倾向。所以它可以被视为:众多视觉元素同处于运动状态下的相似性。

2、摄影与共同命运

(六)、视觉伪装

1、“视觉伪装”是指信息的传播者为了不让他人轻易的辨认出视觉信息的真相,在信息本身而外加诸各种隐藏信息的手段和方法,便称为视觉伪装。

2、摄影与视觉伪装

(七)、异质同形

1、“异质同形”是指形式与结构不尽相同的物体,它们具有某种共通的特性,便可以互称彼此为“异质同形”。

2、摄影与异质同形

第四节:完形训练与摄影策略

(一)、摄影者的视觉问题

构图凌乱不知取舍

分不清什么是拍摄的主体

图像组织松散不知所云

(二)、完形训练

1、图与地

2、相似性

3、接近性

4、封闭性

5、变形与连续性

6、共同命运

第五节:摄影家营造美感的视觉策略

1、决定性的瞬间

动感即非自然平衡状态,是两个静止形态中间的不稳定状态,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情绪化特征,可以提升画面情感因素,标新立异,强化心理。动感画面都是瞬间的,具有不重复、不确定的特质。

2、趣味

所谓趣味就是在画面设计中所表达的主题而采取的富有情趣、耐人寻味和发人深省的手段。常采用寓意、比喻、夸张、讽刺、幽默、诙谐和抒情等各种表现手法,不求合理。趣味吸引人们注意,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和艺术的感染。

3、气氛

气氛是照片流露的一种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动与情绪,使观赏者进入忘我境界,与影像的主角心灵相系,同悲同喜。

采光技巧于人物情绪的捕捉是营造气氛的两大关键。

4、特殊的角度与观点

5、隐形构成

所谓隐形构成,似形而蔽,含于其中。其隐形借助于实体存在,或是轮廓边缘的共用效应。隐藏的形态,超越现实空间结构想象促成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表现起来很容易达到一语双关、一箭双雕的效果。其构成条件为隐形依附于实形存在,及隐蔽部分结构。

6、社会意识的体现

7、图与地关系的重新诠释(偷梁换柱)

这个构成方法实际上就是图形视觉元素的替代关系。是画面中某一局部因素的替代,即减少某一局部因素,增补另一因素,其形、其轮廓大致相互照应,力图表现双方在某一层面的内在关联和形式上的相似,使人们产生心理感应,达到特殊的视觉效果。

8、元素重复

单纯元素重复构成指同一性质的视觉元素通过有规律的排列,或散点式重复组成的新的图象模式。这里的视觉单元同质但不同量,是进行渐次平行手段完成。

9、形式的平衡与对称

对称图形是图形中最古老的构图方式,现代图形对称构成在形式构筑基础上溶入了视觉心理的感应作用,换句话说,也就是不单纯是实形的对称。对称的除了一个图形的正反形态、投影形态等的绝对对称,还包括相对对称同量不同质或形态的某一局部。

10、夸张对比

在图形构成中所包含两个以上的视觉元素,夸张某一物象,使之超出原有的比例概念,而与画面中另一(群)物象形成强烈的大、小、质、量的反差效应,借以改变人们的正常视觉影象,从而达到突出展示某一物象的目的。

11、影子效应

强调利用影子这一特殊元素加以变化处理,使其影子效应在某种程度上揭示所表达的图形主题。在画面设计中突出影子元素,或在影子形态上、形影关系上有意运用变异手法,可以把同质投影或异质投影的不同角度、不同维度空间和不同事物巧妙地组接,达到心理和视觉的统一。

12、形态切断

形态切断是将其视觉元素分割、打断,按作者的意图切断配列构成。这种形态切断构成,不是单纯的元素罗列,而是有意识的加以组合、配置、构成。

13、变形构想

将视觉因素——图形,有意识地加以改变,拉长或压扁,抽象表现或夸张地突出某一局部,目的就是强调某物象的某一特征,从而显现特殊的视觉效果。

14、空间交错

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图形的矛盾空间状态,二是不同的视觉元素同时处于一个环境或主题中,形成多元素空间状态图形结构(形成空间交错),视觉元素处于一定的空间状态,具有一定的透视空间。

15、视觉推移

视觉推移实质上就是视觉元素的渐变过渡。是由一形态过渡到另一形态推移过程中质的变化过程。具有超自然的假想性,借助一定的图形构筑手段在一种空间配置中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空间关系,这在广告摄影中往往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三、考核知识点

(一)、信息的选择

(二)、暧昧的形状与错觉

(三)、完形心理学的视觉法则

(四)、完形训练与摄影策略

(五)、摄影家营造美感的视觉策略

四、考核要求

(一)、信息的选择

1、识记:“Ganzfeld”的概念、“图”与“地”概念

2、领会:“图”与“地”的界限、“图”与“地”的通则、EFT测验、摄影与“讯噪比”

3、应用:许多艺术家运用“图”与“地”的观念进行视觉创作、

(二)、暧昧的形状与错觉

1、识记:暧昧的形状、错觉

2、领会:几何学错觉——长度的错觉、尺寸的错觉、形状的错觉、方向的错觉

计时错觉——电影、电视

深度错觉——电脑动画

色度学错觉

文化差异、居住环境等因素影响人们对于错觉图形的辨识和认知。

3、应用:摄影师在遇到转折的墙面等对称图形时,必须仔细考虑灯光的方向、强度和光质以及相机的拍摄角度,以避免被摄物出现“暧昧的形状”。

错觉在摄影上的应用

(三)、完形心理学的视觉法则

1、识记:封闭性、连续性、相似性、接近性、共同命运、视觉伪装、异质同形

2、领会:完形心理学的各个视觉法则的特点

3、应用:摄影与封闭性、摄影与连续性、摄影与相似性、摄影与接近性、摄影与共同命运、摄影与视觉伪装、摄影与异质同形

(四)、完形训练与摄影策略

1、领会:摄影者的视觉问题

2、应用:完形训练与摄影策略

(五)、摄影家营造美感的视觉策略

1、领会:决定性的瞬间、趣味、气氛、特殊的角度与观点、隐形构成、社会意识的体现、图与地关系的重新诠释(偷梁换柱)、元素重复、形式的平衡与对称、夸张对比、影子效应、形态切断、变形构想、空间交错、视觉推移

2、应用:摄影家营造美感的视觉策略

Ⅲ.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a) 关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有关提法的说明

i. 关于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考试大纲和教材是相辅相成的,考试大纲中列出的内容都可以在教材当中得到细化内容。

ii. 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考核目标的设定主要是针对拍摄实践的需要,在理论和实践技能之间,更加强调实践技能的掌握。

b) 关于学习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拟出版新的教材作为本课程的教材。

主要参考书目:

《摄影师的视觉感受》作者[美]施特勒贝尔等编著,陈建中,纪伟国译中国摄影出版社

《观·念·摄影—影像的视觉心理剖析》蒋载荣(中国台湾)著,台北雪岭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c) 关于自学方法的指导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拓宽获得本专业知识的渠道,可以利用摄影报刊、杂志、网站、论坛等丰富学习内容。

c) 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要求学生有传统或数码照相机,具备基本的进行摄影训练的条件;要求学生购买教材或者教学课件,具备必要地学习条件。

d) 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题型举例

模拟测试一

一、名词解释:10分

1、场独立

2、完形心理学

二、简答题:10分

1、请“同时对比”与“同化作用”的异同。

2、请简述视网膜的构造及作用。

三、论述题:20分

1、请分析“错觉”的种类及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2、请结合完形心理学的视觉法则谈谈你的摄影创作感受。

四、作品分析:20分

请以完形心理学的视觉法则为基础分析下列作品。

五、创作题:40分

请以完形心理学的视觉法则拍摄四幅照片,并作分析。

摄影的视觉语言及意义

摘要:摄影的出现,很大程度的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摄影对于设计及人类生活的影响也不可估量。信息时代的生活也随着摄影的发展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摄影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有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很大程度上,摄影已经成为了现代信息传达的主要表现手段了。关键词:摄影构图;形式感;视觉形象;平面设计1 摄影中的构图元素视觉形象是作为统一的整体被认知的,而后才以部分的形式被认知,也就是说,我们先“看见”一个构图的整体,然后才“看见”组成这一构图整体的各个部分。视觉画面的形成是通过视觉元素来对构图方式及构思含义进行把握的。大自然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线条,而线条在构图元素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它作为结构画面的骨架,不仅具有构成具体形象的作用,还具有对具体形象进行表现的功能。线条在画面中所起的作用,还在于使画面产生视觉上的均衡感。使摄影构图符合人的视觉平衡需求,通过线条的聚合与分散作用,创造出富有音乐般动感、节奏感的画面。各种形状的线的排列组合会产生丰富多彩的心理感受。线条的组织也会造成很明确的形式。同样形式在视觉表现中也是很重要的,单纯的形式感在摄影中是没有意义的,还要具有艺术性,它的艺术性就在于它表达了人们的审美经验。各种符合形式美的画面均能产生不同的美感。色彩作为视觉语言的最有表现的要素,因为它直接反映人的情感。法国现代派画家马蒂斯曾经说过:“如果线条是诉诸于心灵的,色彩是诉诸于感觉的,那你就应该先画线条,等到心灵得到磨练之后,它才能把色彩引向一条合乎理性的道路”。所以形式必须保持对色彩的绝对优势。任何物体表面都具有表面纹理,对肌理的感知过程会引发相关的心理反应,如温暖、美好、细腻的感受。空间作为摄影的总体表现形式,通过二维平面表现三维空间,我们可以通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去再现形。 2 摄影中形式感的获得20世纪初发源于德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对视觉艺术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个被称为格式塔的心理学派,对形式、形状进行了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的论述。在格式塔的理论指导下我们可以得知:摄影构图中形式感的获得的基本条件就是画面中心要有良好的图形和基底关系。在格式塔心理学中,简化是这样被描述的:简化形成秩序,它把画面中丰富的意义和多样化的形式组织在一个统一的结构中。在这个结构中,所有细节不仅各得其所,而且各有分工。主题的选择也是形式感获得的重要主观条件。同样是一组景物,有人表现的杂乱无章,有人表现的却是有条不紊。前者没有把主体从杂乱的分散注意力的周围环境中分离开来,如果很难做到的话那就尽量贴近被摄物,把画面不必要的杂物留在取景框的外面,保留那些足以说明问题的特征来表现主题。视觉角度的选择是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必不可少的手段,使得客体的面貌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的多。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一个精心选择的角度使得我们所熟悉的事物也呈现出奇特的形象,这就是视觉角度的魅力。热情和兴趣是形式感获得的重要心理条件,也是产生创造性的动力所在,即使是同一个主题也能拍的有滋有味。它能使作品面向日常生活的各种场景,能使摄影家热情澎湃,打开情感创作的闸门。没有这种热情的刺激,摄影就会陷入无动于衷的程式,结果只能是沦于平庸。摄影家只有处于高度自觉、兴趣不断增长的状态下,把感情融入进去,才有希望创作出足以征服人心的,使人难以忘怀的摄影作品。

标志设计的视觉语言思考

标志设计的视觉语言思考 摘要:在历史发展历程中,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特征,而能够充分展现时代所具备的精神面貌、内涵形式以及艺术特征等元素的重要载体之一便是标志。对于标志设计来说,主要是采用简化的视觉图形、视觉符号等进行信息的传达,以便于起到警示、引导、辨别的重要作用。通常来说,标志的造型多种多样,具有一定的视觉语言特征,只有专业人士才能掌握其基本设计特征,并加以设计。标志图形的应用历史久远,例如古代的狼烟代表着战争报警与求救信号等。 关键词:标志设计;视觉语言;字符;色彩 所谓标志设计,主要是将外界环境与标识进行有效结合,采用文字符号、记号标识、图形特征以及特殊符号等为载体,在特定环境中能够起到表示方向、功能、性质、形象功能等作用的一种视觉设计,为公众提供服务。"视觉语言";作为平面设计形式的一种,可以将信息采用视觉语言的方式传递给受众,以便于表达相应的意义。标志设计主要采用视觉语言进行充分表达,设计者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审美品质,以便于使标志设计更具形象性。 一、标志设计与视觉语言 (一)概述标志设计基本的未来发展方向 基于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不断更迭的时代背景下,标志设计也在不断创新形式,开始新一轮的变革。事实上,在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初期,标志设计仍然处于崇尚外来风气的时期,以致于一些企业盲目跟风趋之若鹜,为了顺应潮流忽略了产品本身的特征,标志设计缺少灵魂与活力。时代不断进步,助推了工商业主意识理念的更新,标志设计者开始立足于自身实际情况,设计与本国特色相符合的品牌。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发展仍然处于转型阶段,社会开始流行复古风格,涌现一些复古老品牌,例如"大前门";香烟、"老凤凰";自行车、"蜜蜂";缝纫机等等。步入九十年代中后期,标志设计已经走向成熟阶段,例如"联想";电脑、"回力";鞋等开始相继出现。而在当代社会中,标志设计领域越发成熟与完善,已经能够合理运用视觉语言进行充分表达,设计理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当前的标志设计重视创新性理念、元素以及情感因素等,呈现越发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二)分析视觉语言的基本起源 当今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人们间的交流沟通愈加频繁。并且这些沟通交流已经不再局限于文字的传达,或者简单的语言表达,目前人们更趋向于使用视觉语言。这种附属语言由

超现实主义摄影的视觉探析.

河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超现实主义摄影的视觉探析 姓名:杨晓楠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美术学 指导教师:薛兴广 2011-05 摘要 本课题在视觉文化的背景下从超现实主义艺术产生的根源入手,全面深入研究超现实主义摄影图像的技术方法、形式表现以及主观情感,并以此作出理论根据,对摄影语言和情感表达重新整理。在详实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努力探讨超现实主义摄影艺术的影像特征,发现超现实主义摄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不仅体现出对传统视觉教养、审美理论的叛离,更展现出人们对未来艺术和文化意识形态发展的期望,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讨。并以此对超现实主义摄影的现实影响作出判断,为摄影视觉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摄影艺术,视觉形式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visual culture, this project starts from the origin of super-realistic art and makes an overall and thorough study of the technique and methods, form and expression, and the subjective emotions of super-realistic photographic images, and with these as theory basis reorganizes the photographic language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s. With full and accurate documents and materials, the project tries to discuss and based on the plentiful documents, this paper will try to explore the image features of surrealist photographic art. As a visual modality of art, surrealist photograph embodies the revolt against the traditional visual literacy and aesthetic theory; it also presents the hopes for artistic and cultural ideology in the future and the exploration for the life significance.And study the image characteristics of super-realistic photography art, and then to judge the realistic impacts on super-realistic photography,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photographic visual arts. KEY WORDS: super-realism, photographic art, visual form 关于学位论文独创声明和学术诚信承诺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申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在此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不存在舞弊作伪行为,文责自负。 学位申请人(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201 年月日 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予硕士学位。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了解并同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以供公众检索、查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

标志设计的视觉语言

标志的视觉语言 有历史与发展可以看到标志在不同时期所呈现出来的面貌、内涵和艺术特色。标志设计是通过简约的视觉图形传达信息的象征符号,起着指示、识别、警告的作用。标志的造型有其特殊的视觉语言特征,要经过相应的训练才能感受和把握住它的特征,使标志的造型具有审美的内涵。标志图形的应用可以追溯到五千年以前。人们有上升的烟,会不自觉的想到火,人们利用狼烟可以作为传送与火的意义有相关的信息,如紧急、伙计、报警、求救等。这可以说的是标志设计的雏形。 标志以各色各样的形态呈现在观者眼前。运用文字、图形或由二者相结合是组成标志的基础,由此,标志之形呈现两类,即字符类标志和图形类标志(也有人将它分为三类:字符、图形、二者结合) 一、字符 使用字符作为标志的表现形态,也就是以文字来进行标志的创意设计。字符主要是以汉字、拉丁字母、数字三种。 汉字是中国特有的文字,被认为是表形和表意文字的典范。单个汉字的信息量、意义的丰富性和明确性的方面远远超过表音的拉丁字母。汉字的本源是以图造形(甲骨文),属于象形文字,集形、义、音为一体,其造型本身具有很强的图性感、符号感和高度的艺术造型价值。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体系庞大。关于汉字起源的契机,有很多种传说,学术界也有很多观点。有资料显示,汉字的出现源于标示符号意识的产生。中国历来有书画同源之说,可见,汉字有双系起源,一象形,一记号。其实,汉字造型本身就是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成的一种图案形式。上古时期的甲骨文属象形文字,是以图造型。经历几千年的演变,现代文字与甲骨文相比虽已面目全非。但其文字的各种结构依然符合以图造型的法则。汉字始终是非常丰富的设计之源,以汉字为题材的商品标志已有很长历史,并在商品标志的众多形式中独树一帜。 从标志设计来讲,汉字无疑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成功的设计。它以最为简单的设计元素,运用最丰富而复杂的设计手段来设计商标标志,在今天现代企业形象的塑造上,被广泛地应用于商业活动之中。怎样让汉字构成的标志能够独立地承载文化信息,如何加强标志的视觉特征,增强视觉冲击力,以便强化大众的记忆,笔者想就“汉字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这一问题略陈己见,以期共同探讨。中国汉字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它们在自己的发展和演变中,既有一以贯之的脉络,又有多姿多彩的风貌,它们以其多样而又统一的格调,显示出独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譬如,一个最说明问题的字是“羊”字,羊是中国原始社会的一个图腾,是受先民崇拜的。羊通祥,古代书籍中也可以见到“吉羊”这样的词,吉羊即是吉祥。再如“美”字,现在一般都认为是“羊大为美”,实际上它是一个独体象形字,其字形是人头上顶着与羊有关的装饰物。这些图形文字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的沉淀、延伸、衍变,从而形成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体系,这一体系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同时,也体现出了华夏民族所特有的艺术精神。其次,从标志的构成因素来看,汉字型标志是以含有象征意义的汉字造型作基点,对其变形或抽象地改造,使之图案化。汉字型标志兼具视觉、听觉的形式,汉字型标志都有一个确定的视觉形式,同时它又是象征着一个符号。譬如,中国日月牌灯具的商标,“日”用阳文字体代表白天,“月”用阴文字体代表黑夜。日、月两个字组成汉字“明”统一在圆形中,这一“明”就是视觉与听觉效果的结合。而且也说明了商品的功能与形状。标志就其表现形式来说,又分别有字形组字、图文复合等表现形式。 装饰字是以汉字的黑体、宋体为基础来进行装饰、变化加工而成。比如说上海华中软件有限公司的标志采用中华民族的方块字“华中”二字组合(图3)。动感、科技的“中”字体

浅谈平面设计中的视觉语言研究论文.doc

然要素又相互协调统一,形成了完整的平面设计视觉语言。以下将对各自然要素作一一 分析。 (一)视觉语言自然要素中的文字要素 在平面设计中,其视觉语言的文字要素涵盖了广告语、主题语、补充说明等等。文字是平面设计中图形符号的延伸,也是附属于信息传播中的载体,因此在视觉语言的文字要素中同样要注重其文化性的表达,同时要兼顾文字信息的功能性。首先要从字体的设计上出发,要根据平面形象的艺术形态进行字体设计,而优秀的字体往往能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能够很好的承载平面设计本身的艺术性和个性。在进行字体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标点、字形等方面的艺术变形,要选择与平面形象相符合的设计理念,实现表现手法与字体设计的协调统一。另外,要对平面设计中的字体进行整合编排。文字的编排体现着艺术造型的整体美感,应该从文字的空间、曲直、面积、疏密、方向等众多元素进行协调,并依据不同主题进行编排组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艺术形象。 (二)视觉语言自然要素中的色彩要素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句名言是说,“色彩犹如半鸟半人的海妖,诱惑着人的视觉”,色彩之于平面设计的意义,就好像是灵魂与生命。醒目的色彩能够刺激人们的视觉神经,并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而作为文字与图象的外衣,色彩的渲染力、诱惑力是视觉语言中独一无二的,在平面设计中,通常以色彩附着抽象的感

观体验,并表达出深刻的思想或特殊的情感。那么对视觉语言中色彩要素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对色彩要素的基本分析 色彩的基本要素一般包括色彩的色相、纯度和明度,并泛指它们之间相互的关系。在平面设计的画面中,各色彩要素之间也呈现着和谐与对比等不同关系。明度反差比较大的色彩往往具有着视觉上强烈的冲击力,比如常见的黑白作品就是运用了色彩的对比关系,从色彩元素的明朗程度上进行艺术设计的。而利用色调的纯度差能够有效地烘托主体,点缀画面,使画面展现出绚丽多姿的视觉效果。因此,有效地把握色彩的基本元素,并利用好色彩的相互关系就能够促进平面设计视觉效果的艺术化。 2对平面设计中情感色彩的分析 色彩并不单单只存在于实际的表象,在平面设计的艺术作品中往往潜藏着情感的色彩。这一类情感色彩因类赋色,表达着各式各样的感情,而色彩本身不同的颜色基调也潜藏着情感的暗语,比如天蓝色代表自由和快乐、红色代表愤怒和悲壮、黑色代表沉重和忧郁、黄色代表喜悦和希望等等。这些色彩的情感基调可根据平面设计师的主观情感进行表达,也可以通过色彩的宗教、民族、地域以及想象的色彩差异实现色彩情感在平面设计作品中的注入。 (三)视觉语言自然要素中的插图设计要素 平面设计中的插图设计包括了对图像语言及图形语言的表达,从插图的编排创意中体现了视觉传达的超强效应。因此,对

浅谈视觉语言与听觉语言同步相似发展(一)

浅谈视觉语言与听觉语言同步相似发展(一) 实际上在识字阅读方面,冯氏早教著作(还有专着《阅读点燃智慧》)和教材里都有很详细的论述,更有无数的案例例证。但是我们在此有必要回顾一下冯氏早教对婴幼儿识字阅读的基本理论的阐述。这是冯德全教授一大科研成果,分享之后我们再进一步展开讨论,希望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谢谢大家的关注! (一) 视觉语言(识字阅读)与听觉语言(听话说话)同步、相似发展,是“0岁方案”的重大科研成果之一,26年的理论研究与实验证明,婴幼儿早期识字阅读能像听话、说话一样自然而然地养成,并能对开发智力,丰富知识,陶冶情感,培养广泛兴趣,养成良好性格以及培养好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各个方面使孩子全方面受益。这对儿童素质的提高意义极其重大。 “0岁方案”已培养出大批天真活泼的小读者,他们毫无负担地玩玩学学,有的先识字后说话,有的三四岁脱盲阅读,五六岁博览少儿读物;有的一岁七个月识字三千,获大世界吉尼斯记录证书……大量事实证明“视觉语言自然发展”理论是正确的,它将为汉字教学带来破天荒的变革,树立起科学识字教育的最新里程碑。 孩子出生后,只要家庭和婴幼儿能给孩子一个稍稍接近于发展听觉那样的环境,耳濡目染地看字认物、听读词句,那么每一个婴幼儿就都能做到不知不觉地像学会认物、看图、走路、说话、听音乐、模仿行为一样学会识字读书。这是教孩子学会学习最可贵的第一步,是教育史上最迷人的景观! 婴幼儿能学会认字和阅读吗?大量的实践证明,人生识字的最佳期在半年至4岁。20多年前我提出这命题时有人笑我是“天方夜谈”、“神经病”然而今天呢?小读者不是成千上万地涌现出现了吗?三四岁脱盲广泛阅读的“小人精”不也大有其人吗? 人的潜能是可以掌握多种语言的,如听觉语言、视觉语言、态势语言(哑语)、触觉语言(盲文)等等,而婴幼儿学习各种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 听觉语言是作用于耳朵听觉信号,它用复杂的声音组合起来,代表一定的事物、意义和思想,这种有意义的声音按一定程序和规律连接,孩子在情境中听熟了,就能领悟、记住、模仿、发音,口语就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学得那样微妙,那样逼真,每一个正常孩子都不会学错,不会走调。 视觉语言是作用于眼睛的视觉图象——文字。特别是汉字,它是用一个一个的图来代表一定的事物、意义和思想。这种有意义的字符,孩子看惯了也能领悟、记住,并配合听觉语言读出来。这样,识字、阅读就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细细想来毫不奇怪。 比较起来,视觉语言比听觉语言更简单易学: 第一、因为人的视觉接受信息,帮助记忆的能力比听觉强,所以1岁的婴儿能认识50个不同的面孔,3岁的孩子能识记数以万计的物体且毫不费力。心理学界曾评估人获得的信息大约有80%来自眼睛,这也说明视觉印象特别清晰、特别深刻的道理。例如生活中认识一位新朋友,仅听到他通报姓名印象总觉模糊,而当接过他的名片一看,其名字不就清晰浮现于脑海了吗?这就是视觉印象的魔力,人们谓之“百闻不如一见”。 第二、孩子学习视觉语言的读音时,总是听觉语言协助识字(除聋儿外),使孩子多了一个识记文字图象的音响支柱,所以孩子识记视觉语言比听觉语言快。 第三、汉字的视觉语言还有一大优点,即他的词汇虽多,但文字却十分节省,二千多个常用汉字可组成数万个常用词汇,构建瑰丽多姿的大千文章,比孩子学听觉语言时要记住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方言土语的音节和语调要简单得多。语音看不见摸不着,飘忽不定,多么难记,多么难发,哪有字形好记呢?孩子学那么复杂的语音组成的听觉语言都不在话下,还害怕用视觉图象组成的视觉语言吗?况且在婴儿眼里实物图象和文学图象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常常

视觉艺术语言

期末作业 一.齐白石给我们留下的价值 二.世界著名标志 山东大学医学院 201100230289 金亮

一.齐白石给我们留下的价值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 齐白石1864年元旦(清同治二年癸亥十一月二十二日)出生于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二十三日)病逝于北京,终年九十四岁。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萍翁、寄萍堂主人、龙山社长、三百石印富翁、百树梨花主人等大量笔名与自号。家道贫寒,只读过短暂的师塾,十五岁起从师学木工而以雕花手艺闻名,二十六岁转从萧芗陔、文少可学画像,二十七岁始从胡沁园、陈少蕃习诗文书画,三十七岁拜硕儒王闿运为师,并先后与王仲言、黎松庵、杨度等结为师友。齐白石在家乡先后居出生地星斗塘、梅公祠借山吟馆、茹家冲寄萍堂。自四十岁起,离乡出游,五出五归,遍历陕、豫、京、冀、鄂、赣、沪、苏及两广等地,饱览名山大川,广结当世名人,樊樊山、夏午诒、郭葆荪等皆为挚友。五十五岁避乱北上,两年后定居北京。时与陈师曾、徐悲鸿、罗瘿公、林风眠等相过从。七十四岁游蜀,与黄宾虹、金松岑相见。 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衰年变法,绘画师法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形成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鸟虫鱼为工绝,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时,与吴昌硕共享“南吴北齐”之誉;以其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达到了中国现代花鸟画最高峰。篆刻初学丁敬、黄小松,后仿赵撝叔,并取法汉印;见《祀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篆法一变再变,印风雄奇恣肆,为近现

摄影的视觉语言及意义

摄影的视觉语言及意义 摘要:摄影的出现,很大程度的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摄影对于设计及人类生活的影响也不可估量。信息时代的生活也随着摄影的发展而发生天翻地覆 的变化,摄影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有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很大程度上,摄影已经成为了现代信息传达的主要表现 手段了。 关键词:摄影构图;形式感;视觉形象;平面设计 1 摄影中的构图元素 视觉形象是作为统一的整体被认知的,而后才以部分的形式被认知,也就是说,我们先“看见”一个构图的整体,然后才“看见”组成这一构图整体的各个部分。视觉画面的形成是通过视觉元素来对构图方式及 构思含义进行把握的。大自然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线条,而线条在构图元素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它作为结构画面的骨架,不仅

具有构成具体形象的作用,还具有对具体形象进行表现的功能。线条在画面中所起的作用,还在于使画面产生视觉上的均衡感。使摄影构图符合人的视觉平衡需求,通过线条的聚合与分散作用,创造出富有音乐般动感、节奏感的画面。各种形状的线的排列组合会产生丰富多彩的心理感受。线条的组织也会造成很明确的形式。同样形式在视觉表现中也是很重要的,单纯的形式感在摄影中是没有意义的,还要具有艺术性,它的艺术性就在于它表达了人们的审美经验。各种符合形式美的画面均能产生不同的美感。色彩作为视觉语言的最有表现的要素,因为它直接反映人的情感。法国现代派画家马蒂斯曾经说过:“如果线条是诉诸于心灵的,色彩是诉诸于感觉的,那你就应该先画线条,等到心灵得到磨练之后,它才能把色彩引向一条合乎理性的道路”。所以形式必须保持对色彩的绝对优势。任何物体表面都具有表面纹理,对肌理的感知过程会引发相关的心理反应,如温暖、美好、细腻的感受。空间作为摄影的总体表现形式,通过二维平面表现三维空

浅谈视觉语言在商业空间中的应用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课题研究背景及来源 (1) 1.2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 1.2.1课题研究的目的 (1) 1.2.2课题研究的意义 (2) 1.3国内外发展概况及研究现状 (2) 1.3.1国外发展概况及研究现状 (2) 1.3.2国内发展概况及研究现状 (3) 1.4拟研究主要内容及预期目标和成果 (4) 1.5课题的研究方法 (4) 1.5.1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4) 1.5.2具体研究方法和实施方案 (5) 第二章形成商业空间视觉语言的因素 (7) 2.1视觉语言的概念 (7) 2.2形成商业空间视觉语言的因素 (7) 2.2.1视觉文化对商业空间视觉语言的影响 (8) 2.2.2社会文化对商业空间视觉语言的影响 (8) 2.2.3消费文化对商业空间视觉语言的影响 (8) 2.2.4品牌文化对商业空间视觉语言的影响 (9) 2.3本章小结 (9) 第三章商业空间对视觉语言的需求 (11) 3.1不同功能商业空间对视觉语言的需求 (11) 3.1.1作为“媒介”的商业空间环境 (11) 3.1.2作为“场所”的商业空间环境 (12) 3.1.3作为“社会交往空间”的商业空间环境 (12) 3.2不同商业环境构成要素对视觉语言的需求 (13) 3.2.1店面设计 (13) 3.2.1.1店面招牌与门头设计 (14) 3.2.1.2橱窗设计 (15) III

3.2.2内部空间设计 (16) 3.2.3商业环境公共导识系统设计 (18) 3.2.4商业环境公共景观艺术设计 (20) 3.3本章小结 (21) 第四章视觉语言在商业空间中的应用 (23) 4.1商业空间中视觉语言的分类及表现 (23) 4.1.1符号与图形 (23) 4.1.2线条与形状 (24) 4.1.3色彩与色调 (25) 4.1.4材料质感与肌理 (26) 4.1.5雕塑感的形态 (28) 4.1.6光与影 (28) 4.1.7视错觉 (29) 4.2商业空间中视觉语言应用的形式美分析 (31) 4.2.1变化与统一 (31) 4.2.2对比与和谐 (32) 4.2.3均衡与稳定 (32) 4.2.4比例与尺度 (33) 4.2.5节奏与韵律 (34) 4.2.6空白与虚实 (35) 4.2.7特异 (35) 4.3本章小结 (36) 第五章案例分析 (37) 5.1艺术与生态化——以北京侨福芳草地为例 (37) 5.2主题与体验化——以天津大悦城骑鹅公社为例 (40) 5.3本章小结 (42) 第六章总结 (43) 6.1重要意义 (43) 6.2有效管理 (43) 6.3趋势预测 (44) 参考文献 (47)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49) 致谢 (51) IV

动画画面语言中听觉的视觉表现

动画画面语言中听觉的视觉表现 动画是作为一种叙事、审美双重功能的艺术形态而成为影视作品的一种形式。它借助人眼的“视觉暂留”使人们获得动态的艺术感受。可以说它是以视觉的形式首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而在现在,观众接受一部动画作品,无非是通过两个渠道,看和听,也就是动画作品中提供的画面和声音。 动画片作为电影的分类之一,视觉造型的画面语言同样是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它综合了画面的光影、色彩、构图及镜头所造成的节奏和情绪冲击力等。 而电影中的声音是由三个基本元素构成的,语言、音乐和音响。他们之间的关系密切,是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的。它们具有刻画人物、参与叙事、烘托环境气氛等作用。动画片也是如此。 迪斯尼动画制作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动画片中70%的冲击力来自于声音”。 1928年沃尔特·迪斯尼推出世界上第一部有声卡通动画《汽船威利号》。片内的米老鼠没有说话,只随着轻快的音乐跃动和吹口哨。但他可爱的形象博得了观众的喜爱,这也使米老鼠成为全球明星。 而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是在1892年再巴黎格雷万蜡像馆公工演出,并获得成功,这就是法国人雷诺的《一杯可口的啤酒》。在此三十多年间,或是更早先的动画都处于无声的状态。而在这期间动画又是靠什么存活下来的呢。 英国著名电影理论家欧纳斯特?林格伦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达芬奇的理论为依据,曾提出自己的看法:“在电影中,画面和声响不是同等重要的。通常有声电影中的视觉部分是比较重要的,因为总的来说,他表现更多的东西。这是毫不足怪的事,因为视觉在我们感官中是最重要的,通过眼睛我们可以比通过耳朵更了解和熟悉周围的世界。” 被称为心灵之窗的眼睛是人的理解力的主要工具,它使人能最充分地和丰富地欣赏自然界中无限的创造,而耳朵则是次要的,因为它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它能听到眼睛所已经看到的事物。 任何影片生产的第一步都是创作剧本,但动画片的剧本与真人表演的故事片剧本有很大不同。一般影片中的对话,对演员的表演是很重要的,而在动画影片中则应尽可能避免复杂的对话。在这里最重的是用画面表现视觉动作,最好的动画是通过滑稽的动作取得的,其中没有对话,而是由视觉创作激发人们的想象。声音对于动画说来,是一种辅助手段,而对话连篇,必定会遭到贬责。动画的语言简洁干练也正因此。 这样来看在动画制作中画面似乎更重要于声音,且不论谁对谁错,画面必定有能够表达声音,或是优于声音之处。那下面浅析一下在画面语言中视觉对听觉的表现。 清朝时,江苏南通有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李方膺。有一次,他到一个朋友家做客。大家天南海北,无所不谈,谈着谈着,话题转到了绘画上来。其中一个人说:“大千世界什么东西都能入画,我看就是一种东西画不来。”有人问他是什么东西,他轻轻地吐了一个字:“风。”大家听了沉吟不语,觉得的确如此。李方膺却不以为然地说:“风!能画,完全能画。”在场的人都好奇地催促李方膺,当场给大家画一张“风”。 李方膺也不推辞,铺好纸,润好笔,沉思片刻,俯身画起来。不到一顿饭的功夫,果然把“风”画出来了。 众人忙上前观看,只见画面上有簇坚韧茂密的竹子,很用力地向一边倾斜着,使人一看就强烈地感到有一股狂风正在呼啸着吹过,似乎还能听到竹叶互相磨擦的“沙沙”声。 无形无影的风,让李方膺画得好像看得见、摸得着了,在场的人无不连声称赞。 这是个用画面来表现声音的例子,风本是不可被看到的,但画家却能用竹子来表现看不

探究摄影的形式语言表现

探究摄影的形式语言表现 [摘要]艺术都有他的独特的表现语言,摄影的形式语言正是表现摄影美的方式 [关键词]感觉形式美学形式形式美 形式语言是一个在不同领域研究中都会经常遇到的概念,在各个领域中概念不同但也互相关联。在哲学领域中,形式是指物质的存在方式。在美学领域中,形式是指审美对象的整个感觉实在体系,形式是内容的存在方式,形式主要依赖于人的感觉与知觉。形式与内容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完美的内容与完美的形式融为一体,才是完美的事物,才能给人真正完美的审美感受。 在人类审美的漫长实际中,从开始的认为美与形式无关,知识内心感受,到认为形式才是决定美的。最终我们看到无论从哲学还是美学,形式是物质存在的不可避免的也不可缺少的方式,形式是内容得以形成并传播的主动的积极的物质依托,形式因内容而存在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内容,而形式影响内容,形式也发展内容,这是基本规律。 摄影内容,既包括被摄体这个客观对象也包括拍摄者技术操作和主观追求在内,摄影形式,即包括被摄体自身的组织形式,结构形式,也包括拍摄技术程序,效果和照片面面构成,总的来说,摄影技术决定影像是否能够存在,而摄影形式决定影像如何存在,从广义上来讲,摄影技术本身就包含着形式问题,而摄影形式同样包含着大量的技术问题。从审美角度来看,摄影形式从表现形象方面创造美感。 形式美,既包括感觉形式美,也包括自然形式美和风格形式美,人类由于长期的认识实践和审美实践,已经很容易发现对象的外在形式特征,这种特征既是事物的客观存在形式,同时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途径个门户,如果这还总特征具有一定的鲜明性,规律性,就是使我们感觉到美,这种美就是感觉形式美,在复制自然的艺术活动中,如果作品很好的利用了事物本身的存在形式,特别是内容和形式基本要素的固有结合关系,那么,我们就会感觉到作品优美地体现了自然,这种美当然属于自然形式美,如果作品采用了对象的某些固有组合方式,但主要是使各个要素按个性方式组织在一起,我们会发现作品具有独特的个性风格,这种美因而被称为风格形式美。 摄影创作是一种独特的认识活动,它是直接对客观实体进行分割和再现,客观事物的存在形式无可避免的会进入到摄影作品中来,摄影视觉的感觉形式非常直接,也非常单纯,它只是一种“瞬间视觉”而已,客观事物的视觉可见形式,就是摄影感觉形式,客观事物在视觉表现上表现出来的空间形式,表面形式,色彩形式,光线形式等,也就是摄影感觉形式的基本方式,这些形式的美感不言而喻。

听觉语言与视觉语言

深圳早教 选早教,上订课通 听觉语言与视觉语言(适合12个月-5岁) 语言通常分为两种: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人类的沟通和交流是首先使用口头语言来完成的,文字是后来发明的。于是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就依据祖先给我们定下的规矩,先学会用口头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然后到一定的年龄后再学习用书面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我们必须要这样吗?有没有可能同步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呢? 答案是肯定的。由于口头语言学习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听”来掌握的,书面语言学习的过程主要是通过“看”来掌握的,于是,为了学习的方便,我们又称口头语言为“听觉语言”,称书面语言为“视觉语言”。 我们往往把仅仅掌握口头语言的人们称之为“文盲”。使人们“脱盲”,是每个国家的基本任务。众所周知,一个狼孩,如果错过了学习人类听觉语言的关键期,就很难掌握好人类的听觉语言(口头语言)了;然而不幸的是,我们人类至今还没有认真研究过,一旦错过了视觉语言(书面语言)的关键期,一样很难掌握好视觉语言(书面语言)。 幸运的是,天性朴园有一万个以上的案例可以证明:如果让孩子同步掌握听觉语言和视觉语言,事半功倍。 一般情况下,三岁的孩子可以用听觉语言来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那么,运用天性早教理念养育的孩子,博览群书还成为他们的一个常态。 品牌介绍 天性朴园是国内第一家以“家庭为单位”实施系统早教课程的教育机构,以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聪明智慧为中心,以家庭的和谐幸福为导向,以中国伟大思想家老子思想为教育理念,依据《道德经》设定各类课程,家长在这里不但可以学到专业的孕前知识和早教知识,而且能顺应宝贝的天性,进一步激发宝贝的潜能,提高宝贝的各方面的能力,让孩子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公司介绍 天性朴园是国内第一家以“家庭为单位”实施系统早教课程的教育机构。天性朴园以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聪明智慧为中心,以家庭的和谐幸福为导向,既能给予每个有缘享受到天性朴园沐浴的人们生活的“道”,又能给予人们具体的“术”层面的指导。在天性早教,人们既能感悟到“早教”对孩子一生和家庭幸福的重要意义,也能逐步掌握影响孩子一生命运的幸福密码和家庭和谐的金钥匙。天性朴园南山创业店建筑面积960平米,是深圳最大的早教中心之一。一流的硬件设施、功能齐全的感统玩具、超前的教育理念、每周一次的育儿专家级家长课堂、全外教音乐与舞蹈

浅谈视觉语言在产品设计中的表达

浅谈视觉语言在产品设计中的表达 国际上对于视觉语言(Language of Visuion)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德国人恩斯特·卡西勒及弟子苏珊·朗格的学派(符号论美学学派)。至少到目前,学界关于艺术语言抑或符号活动的研究,还不能完全脱离自他们那里得来的种种界说。这些界说大旨上将神话、艺术都看作和语言相符的符号形式,从而扩大了符号论的范围。工业设计领域对于视觉语言的研究与应用,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西方设计界对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的反思。 对于“设计表达”一词的理解,学界内存在不同的观点。有学者从美学层面出发,认为设计表达是“设计者内心情感的外化”,也有学者从操作层面出发,认为设计表达是“一种技能和手法,用于传递信息。”尽管这两种见解都有其合理成分,但都割裂了形式与认知的联系,有以偏概全之嫌。而台湾云林大学杨裕富教授对设计表达的解释则更加合理,杨裕富认为:“设计表达是指:(个体或群体的)设计者将(个体或群体或设计者或消费者或顾客的)内在的意识、意思或情感,用设计的手法予以呈现;或设计者将内在的意识、意思或情感,投射到具体的设计品(设计成果)上;或设计者将设计构想(灵机一动),用设计的手法予以具体的呈现。”杨裕富对设计表达的认识其实与阿恩海姆对视觉思维基本问题的看法是一致的,阿恩海姆认为;“形式是视觉思维的对象,但是视觉思维研究的目的并不是形式本身,而是对形式的知觉以及各种操作。” 一、设计表达中的视觉语言的特征 设计作为人类社会生产实践的产物,其设计对象都源自于人的需要,因此带有强烈的功利目的性。这种功利目的性的显著特征是强调物的“用”。当今人造物在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同时,也伴随着影响人的心理和精神需要,在“用”的同时也伴随着“美”的感受。由工业设计的造物目的所决定,在实践中追求“用”与“美”的和谐统一的特征,贯穿于工业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之中。设计的造物性质决定了设计表达中的视觉语言的存在特征、技术特征和美学特征。 1、设计表达中的视觉语言的存在特征:二维或三维的空间存在 视觉语言虽然与人类的自然语言都有着表情达意的传播功能,但两者所采取的方式与途径却不相同,语言是一种听觉符号,它通过人类的发声器官进行加工,并通过空气这一声波通道实现传达,从符号实体的存在性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维性的空间存在;而设计的造物性质决定了设计表达是以视觉为认知,以二维或三维空间中客观存在的形状、色彩、材质为表现形式来阐述信息的,由于这种不同决

文字视觉—语言的力量

文字视觉—语言的力量 前言: 在现代视觉传达领域中,文字是构筑信息的基本元素。而当文字由叙述向表现提升时,文字的力量在以视觉为导向的平面版式设计中非但没有减弱,而是空前加强并与版面中其他构成元素共建互动界面,成为传达信息与深化概念不可或缺的视觉要素,在平面视觉语言的舞台上展现自己个性魅力。当今的设计工作者已不再满足于那种以往使用的“传统字体”,逐渐展开对新型字体的追求以及在编排上赋予文字新的应用价值与审美观念。 但与此同时,伴随电脑设计领域的不断拓展,许多作品盲目沉浸于电脑字体形式的玩味中,使太多的文字缺乏生命力,文字的个性魅力在实际应用中呈弱化现象。综上所述,本文把文字个性化视觉语言置于平面版式设计平台上,着重对“平面设计中文字个性化的视觉表现形式”进行研究与探讨。 1 文字的视觉创意 文字视觉语言的个性化首先表现在造型创意的独特性上。当今的文字大量应用于商业视觉传达领域,所传递的信息需要清晰、直观,这样

的环境更加需要新的创意思路,设计师必须在以字体为主要造型语言的基础上,努力寻求适合辅助主题的各种表现契机,从而使文字获得新颖的视觉表现力。 近年来,一些设计作品在文字的设计上注重形意结合,通过以“意”造型、以“形”表意之间的巧妙吻合,使文字完成由“意”到“形”的视觉转换,进而形成文字视觉语言个性化的表现形式。如图1文字造型运用形与意的互相借用进行转化,在保持文字字型的同时,将“商”的口转换为商业用的条形码,在“互”字的中间笔画上借用较具象的图形,形成以形表意的精神内涵。在以文字为视觉造型元素的设计过程中,这是寻找文字设计切入点的有效手段。 在文字的设计过程中,一个更为显著的动向是文字的设计逐渐进入一种新的境界,即通过分解传统设计中的文字排列结构、进行破坏而有趣味的编排、重组,增强了画面的空间厚度,从而使版面具有更深的层次。如果说文字的应用与编排方式在传统设计中显得较为单一、呆板的话,那么现代字体的表现方式在应用舞台上则呈现极大的灵活性,着力寻求视觉上的标新立异,以增强作品的活力与视觉冲击力。解构这一有效的作法就是从画面文字的构成形式与编排上进行深入,这样做既能突出产品的特点,又可以提升视觉的亮点。当然,不同的编排

视觉表现语言

Ⅰ.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视觉心理学》课程是摄影专业基础课,它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视觉心理学基本规律,并且在实践中运用这些规律,了解如何使一张照片变得有趣、如何让观众对自己拍的照片产生感动的反应。课程主要讨论视觉心理的基本概念,不同的研究角度,理论学派,研究方法以及应用视觉心理学的范畴,课程分为基本理论论述探讨与应用研究等三部分。 课程要求学生在进行作品赏析的同时,了解视觉的基本规律,并能够结合相关的实践训练,掌握和熟练使用这些视觉规律和法则。 Ⅱ. 课程内容与考试目标 视觉的生理系统 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本章将讲述《视觉心理学》课程绪论以及视觉的生理系统——探讨眼睛的光学结构、大脑神经元组合,以及介绍诸多视觉的生理现象。学习本章,要求把握眼睛的生理构造、视神经的回路系统以及视觉的生理现象。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绪论 (一)、课程目的 介绍课程设置的目的及课程特点。 (二)、课程内容 介绍课程本课程分为三个部份: (1)视觉的生理系统——探讨眼睛的光学结构、神经元组合和特性侦测器的功能,以及介绍诸多视觉的生理现象。 (2)人类的知觉系统——介绍各种知觉的现象及视觉讯息的处理模式。 (3)影像与完形研究——探讨视觉场之观念、各种完形法则、完形训练以及符号学评析摄影影像的方法等等。 (三)、参考资料 介绍课程学习方法以及参考书目。 第二节眼睛的生理构造 (一)、生物的视觉起源 低等生物的眼睛功能十分简单;直到生物演化到高级阶段,才出现构造精密复杂、能够清晰成像的眼睛,才产生了能够辨析形状、色彩、细节和明暗的“视觉”。 (二)、眼睛VS照相机 从篇幅、焦距、视角、景深、光圈几个角度分析对比眼睛与照相机的区别。 (三)、肉眼的光学规格 肉眼与135小型相机相比较,所具有的光学规格。 第三节:脑与神经系统 (一)、神经的功能 神经具有以下三种功能:1、负责连接外界的刺激;2、管理从肌肉或器官作出的反应; 3、将1、2两种系统整合,同时负责传导的功能。 (二)、神经细胞

镜头语言之:电影镜头画面的基本叙事形式

镜头语言之:电影镜头画面的基本叙事形式 由于电影银幕构成因素的复杂性,要求参与影像制作的创作者了解银幕构成因素的一般语法特征。 1、电影镜头画面的叙事姿态(视点) 电影中的每一个镜头都表达了一个视点。就影片整体而言,视点常被称为叙事姿态,它表达了叙事者对于事件的判断,即它决定了观者要认同谁。 对观众而言,视点通常是隐形的,然而它所积累的变化的效果,深深影响了观众诠释场景情节的方法。由摄影机的摆放、镜头剪接和画面构图所创造任何场景的叙事姿态,往往是被大众忽略的。这也许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视点也许是导演对电影贡献的最重要层面。叙事姿态常沦落为技术上或影像关注的意外结果;或仅是被任意操纵的结果。 叙事人称 影片创作者用第几人称来叙事(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呈现出主观和客观的区别,主观叙述角度使观众身临其境地变成了银幕上的人物,他的视野必然带有某种情绪因素;客观叙述角度则较少具有这种参与意识,更多用作场面开始的环境交代、对于事物的冷静观察和人物关系不偏不倚的介绍,观众象一个隐身人,随时处在理想的位置上旁观着剧情的发展。 第一人称视点:每个镜头都有它主观性的程度,更精确地说,都提供了我们认同的程度。基于这个理由,过肩镜头和双人镜头就可以根据演员的视线和叙事脉络,来强调场景中某一个人的视点。 全知视点:对被表现事物的态度是通过如何表现它而体现出来的。这里立即产生一个方法和手段的问题,即用什么方法和手段来处理这一表现,使得在表现出它是什么的同时还能表现出作者对他持怎样的态度,以及作者希望观众对它所表现的事物有怎样的感受、感觉和感情。 叙述角度

镜头既可用作剧中人物视线方向的化身,暗示观众“谁在看?”比如孩子看大人用仰摄,法官看罪犯用俯摄,两人面对面谈话用正面平摄的对打;又能代表导演对观众的引导和对事物的评价,比如,一个阴谋家每次出场都背对着镜头;为未来而献身的勇士在仰拍镜头中映衬着广阔的天空,等等。 一般来说,镜头归为正常角度和非正常角度两大类,大多数影片以正常角度的镜头为主,平和亲近的记述着生活的常态,偶尔出现的俯仰等非正常角度镜头,则是有意要提醒观众注意点什么。 电影《铁皮鼓》中,通过主人公奥斯卡的第一人称视点和全知视点的交替,影片创作者的意图清晰地展示在观众眼前。 2、电影镜头画面的叙事类型 电影镜头画面的作为电影最基本的叙事单位,它的作用与功能构成了电影叙事的视觉意义。关系镜头 又称之为场景主镜头、交待镜头、空间定位镜头、贯穿镜头或整体镜头。 一般是以全景系列镜头(大远景、远景、大全景、全景)景别为主。 关系镜头的作用十分明确:交待场景中的时间、环境、地点,人物、事件、人物关系及规模、气氛,表现人与环境关系,人物大面积位移,人物动作过程及结果。 在连续的镜头画面中,强调景物的造型效果,环境的写意功能,造成视觉的停顿,节奏的间歇。同时,关系镜头还可以造成视觉舒缓,强调环境的意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