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教育的变革与坚守

互联网时代,教育的变革与坚守
互联网时代,教育的变革与坚守

互联网时代,教育的变革与坚守

翟小宁,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在互联网背景下,学习会发生什么变化?学校会发生什么变化?教育会发生什么变化?适应迅速变化的时代,教育应该如何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教育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又如何坚守育人的本质?

这是一个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成为人与人互动交流的重要方式,正在日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在互联网背景下,学习会发生什么变化,学校会发生什么变化,教育会发生什么变化?适应迅速变化的时代,教育应该如何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命题,对以上命题的探究,有利于描绘未来学校的样子、未来教育的蓝图。

教师和学生的界限在逐渐模糊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需要重新定义

当互联网新技术出现时,意味着无限的升级,很多原来的东西需要重新构建。

未来的学校是什么样子?未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教和学是什么样子?是变得更好玩还是更累?教师和校长又将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这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这些问题现在还没有一致的答案,也很难得出一致的答案。

互联网给学习带来很多变化,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有更多维度,教学资源是海量的。现在的老师可以用更多资源来教学,但外在的资源如果未经消化,也不能转化成生命的一部分。只有经过消化吸收的内容,才能化入生命之中。所以,对于经典的知识和内容,也应该熟读精思,精益求精,使之融入血脉,深入心灵,化为气质。

学习资源的丰富、学习方式的多元,也为教师的教学创造了新的机遇,提出了新的挑战。学校已经没有了围墙的限制,泛在的学习成为常态;学习没有了一劳永逸的可能,终身学习显得越来越重要。学无止境,学不可以已。学生可以是教师,教师也应该做学生。教师有问题搞不明白,也要向学生请教。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校长不学习,会跟不上教师的发展;教师不学习,会跟不上学生的发展。道者为师,能者为师,贤者为师,会学习者为师。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更加开放。曾几何时,人们靠一个半导体收音机接收外界的信息。现在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多,电脑、手机、平板、网络图书馆,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领域。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更加包容,兴趣课堂更加突出,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爱好。教师和学生的界限在模糊,评价体系更加多元化。每个人都可以是独立的个体学习者。大数据、人工智能

的支持,使得每个人的学习都可以是量身打造的。教师基于人工智能可以提供更精准的教学,还可以全程数据记录,跟踪分析,优化结果。

互联网时代对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带来变革和挑战。比如,学校可以通过微信交流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教学相关信息;利用网络建立并维护学生社团,推动社团活动;依托新技术进行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学生学业与生涯发展也可以借助于网络;学生在网络上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多,网上课堂成为新常态;隔着遥远的距离,可以共上一堂课。这样的课堂,如果不是借助于互联网,就根本无法实现。

互联网时代,未来有没有可能出现集合人类智慧的超智能机器人教师?从教于学校之外的独立教师,现在已经出现,将来更会大量出现。游离于学校之外的学生也可能会越来越多。学生可以在家学完所有功课,线上加线下,学习无处不在。那个时候的教学和教育还是一体的吗?

因此,互联网时代的教学需要重新定义。碎片化学习与整体学习以及学习与游戏的界限还会如此分明吗?学习旧知识、探索新问题之间的界限还会如此清楚吗?学习的空间,如教室、工作室、实体空间、虚拟空间、班组的学习空间、集体的学习空间等都在发生变化。诸如此类,各种变化扑面而来,有时是难以想象的。

互联网对教学方式的变革影响深刻,但教学不是教育的全

部,只是教育的一部分。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固然巨大,但绝不可能颠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在任何时候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方面,我们要正视互联网对教学方式的影响,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坚守教育之道,探寻教育本真,遵循规律,守正创新。

好的教育就是好的师生关系

互联网时代更要回归教育的本质

变革的时代需要变通,更需要坚守。我们不仅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引领潮流,与时俱进;还要更好地回归教育本原,追寻教育的本质。

好的教育是什么?我认为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特别重要的因素。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教育也是这样。无论以何种方式疏远、隔离人与人的交流,都是跟教育的本意背道而驰的。

好的教师是怎样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做学生成长的陪伴者和引领者。互联网虽然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教师的价值是永远不会被取代的,学校也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是一种场,在教育的美好氛围中,爱、关心、精神、气质和人格魅力可以替代千言万语,超越千山万水,甚至一个眼神,都很重要。

好的学校是怎样的?好的学校应该促进学生的健康、幸福

和发展,应该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引领学生的价值追求,净化学生的心灵世界。在追求速度和规模的互联网时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希望采用高效便捷的方法,让成功变得更加快捷一些。但教育是点点滴滴、润物无声的,需要教育者真情的坚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我们常说“君子不器”,君子不仅仅是掌握一门技术就可以了,只掌握技术的人叫专业人,而我们真正要培养的是有道德的君子。所谓“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谦谦君子”“君子如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都是在说君子的精神气质和道德品质。这样的气质与品质是需要在长期的教育与修炼中涵养而成的。

教育最终是以心养心的过程,是生命对生命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通过信息传递、通过互联网来达成,但绝不能忽略生命与生命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交融。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不能仅仅关注教育的工具性追求,更要注重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关注精神、信仰、理想、信念,培养学生慈爱悲悯的人文情怀,使学生拥有善良的心灵。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正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多云,教育是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

真正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

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国际化发展(二)

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国际化发展(一) 1-1 1-2 1、哪个表明中国的教育水平处于中等收入的国家平均水平之上。ABC A全民的教育检测报告 B世行的评估 C undp的人类发展指数 2、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A正确 3、2020年之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融合混搭将成为常态。A正确 1-3 1、未来的学校会往个性化、定制化、弹性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A正确 2、未来的学习方式应该是混合学习和合作学习。A正确 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国际化发展(二) 1、基础教育国际化首先是思维方式的国际化,眼界的国际化,理念的国际化。 A 正确2\提高教师国际化素养并不是成功办学国际化的关键。B错 1-2 1、教育的本质是学习知识和技能。B错 2、在亚洲,教育理念以及家长并不鼓励孩子个性化的发展以及多样性的发展。A对 1-3 1、国际化课堂是具有多元化和多样性的。A对 2、听说是判断母语和非母语的一个很重要标志。B错 1-4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四个学会是ABDE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2、在中国IB课程授权的学校有多少所。 A 119所 1-5 1、国际学校处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应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A对 2、君华国际学校提出的新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A对 1-6 1、素质教育体现在学习者、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B错 2、教育的主要矛盾是劳动力和教育需求的矛盾。A对 3、国外大学对学生的全面考察包括ABC A成绩B专业研究和探索C社会责任 1-7 1、孔子十四年携弟子周游列国,是国际教育的先行者。 A 对 2、御在过去指驾车能力,现在指领导力,自信力,自律性。A对 1-8 1、产品发布会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发现能力和展示能力。A对 2、 1-9 1、未来我国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唯一能够持续增长的是经济创新。A对 2、浙江地区,老师是全科教学,由一个老师教多门学科。A正确 1-10 1、CAS教育每一个课题都是围绕着一种思维模式进行训练。A对 2、CAS课程初中阶段要避免进入绘画写实误区。A对 1-11 1、TOEFL家族测评考试的特点之一是语言测试的语境基于学术场景。A对 2、TOEFL考试后30天会出纸质成绩证书,并寄送学校。A对 1-12 1、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19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第六次 1986-1991 1986年《 义务教育法》出台。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第七次:1992--1998年。1993年,中共中央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1994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国发[1994]39号)。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发。在此期间,国家教委正式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小学和初中的课程整体设计。课程结构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还留有地方课程。前七次改革的简评: 1:注重课程内容量的增减,忽视课程自身结构的调整。2:课程改革缺乏必要的理论论证和指导。3:主要体现课本的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经过多次改革,取得了瞩目的成果,初步实行一纲多本的教材多样化政策,打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经验,素质教育日益得到重视并逐步走进课堂,课程管理模式打破了过于集中的格局。当然缺点也非常明显:课程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忽视态度、情感与价值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并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导致学生负担过重,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学习方式,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评价方式单一化,缺乏体现最新评价思想和观念的有效评价方法与策略等。 第八次:始于1999年。1999年,颁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在1996年课程计划的基础上强化了课程结构的多样性,并在必

大数据时代对教学改革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对教学改革 的影响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大数据时代对教学改革的影响 摘要:目前传统教学内容陈旧、方法老套以及不能满足学生对新知识需求等缺陷逐渐凸显,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教学中引入在线教育、数字化学习平台、云平台、大数据技术,通过改变传统授课模式和教学方案的制定,不仅能改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水平,还可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大数据;云平台;在线教育;数字化学习平台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143-02 随着互联网、信息系统及电子设备的发展,人类各行各业每时每刻都在生成海量数据。大数据的时代已经到来,大数据正在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2015年9月5日,《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发布,标志着大数据上升为我国“国家战略”。大数据逐渐成为比石油、煤炭等更有价值的资源,将对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科学研究等产生革命性影响[1]。 高校教育也深受大数据时代的影响,正在进行一场技术与理念相结合的变革。在传统教学中,通常采用面授课为主的教学方式,也就是根据课本大纲在课堂上进行理论推导和讲解。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在于:(1)教学内容单

一,不能与时俱进;(2)教学模式固定;(3)无法及时了解和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因此,现代教育迫切需要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工业物联网、大数据等)融合到教学中。大数据为课堂设计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使教师能蚋深入地了解学生,不断调整教学方案和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模式的转型 在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逐渐凸显,单一的教学模式太过刻板枯燥,常用的教学模型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方法,整堂课只有老师对着学生讲解知识,难给学生互动和提问的机会。大数据时代来临,学习知识不再局限于课堂,先进的网络教育为世界各地的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更大的学习空间[2]。 对传统的教育体制而言,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的新一代教育平台创造的个性化、智能化教学模式,降低了教育成本。同时也为解决区域之间教育不平衡问题找到了一条途径。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网络在线教育相结合,便可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授课效率同时得到提高。 在线教育服务Knewton是最着名的适应性学习体系之一,该体系由世界领先的终身教育服务商之一卡普兰的前

互联网+时代给教育带来的机遇和

互联网+时代给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时代给教育带来的机遇: 1、“互联网+”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都能够创造知识,人人都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在开放的大背景下,世界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水准的充实和丰富,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得人们随时、随地都能够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知识获取的效率大幅提升,获取成本大幅降低,这也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互联网+时代的校园,将不单纯是指物理意义上圈在围墙里的几幢教学楼,而是现实与虚拟无缝结合的学习场所。网络已覆盖校园的每个角落,教育管理的每个环节都通过互联网实现。 3、互联网+时代的课堂,将以活泼有效的师生互动代替传统的知识灌输与接受。借助丰富的在线课程资源和现代教学手段,老师能够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利用便捷的互联网教学平台,与老师自如交流,跟同学顺畅沟通。 4、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是能够移动的,是能够个性化的。学生即使因特殊情况请假在家,也能通过互联网与同学一起远程学习。学生能够借助互联网手段,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从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转化,从死记硬背迈向探究式学习。 互联网+时代给教育带来的挑战: 1、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观点以及信息技术水平提出挑战。在“互联网的冲 击下,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也不再泾渭分明,在传统的教育生态中,教师、教材是知识的权威来源,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因为拥有知识量的优势而获得课堂的控制权。可在“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等”学习软件持续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已变得非常快捷,师生间知识量的天平并不必然偏向教师。此时,教师必须要改变“课本+黑板+粉笔+灌输”的教学程序,在互联网+时代的教师既要有过硬的学科知识,又要具备相当的信息技术水平。教师要具备根据学科特点及教学需要,选择适用的教学媒体或工具来规划、组织课堂教学的水平,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数字化校园、数字化课堂、数字化师生交流方式等,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学生的最大发展,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和主体。 2、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对学生良好道德情感发展提出挑战 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亦有弊,互联网上的信息并非都是积极向上的,网络上也存有着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等非法、不良信息。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形成,这些信息的存有和传播很容易致使青少年道德迷失、甚至走上歧途。在实行“互联网+教育”的同时,不能忽略学生身心发展、良好道德情感的培养,要引导学生准确的理解和使用互联网,准确辨别互联网上的信息,避免学生沉迷网络,沉迷游戏,误入歧途。

最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1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 一、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4、倡导建构的学习5、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6、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 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地区间、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 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规划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容)。 三、新课程改革在下面要有所突破: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采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3、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结构4、高中采取分科课程为主5、农村中学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课程决策的方针和改革的支持系统:1、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2、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3、建立强有立的支持系统。 §2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1、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3、跨越认知神经学科和教育学科之间的鸿沟。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1、信息素养2、统整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观)3、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结合4、家庭学校社会搭建了素质教育的平台。 §3 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启示 一、国外课程改革的理念:1、注重基础学力提高2、信息素养3、创新与开放思维4、价值观与道德教育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启示:1、课程目标的制订,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与精神、道德的发展2、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面,关注学生的经验,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3、课程管理上采用灵活多样的体制。 第二部分课程结构 §4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一、课程类型的价值厘定:1、学科课程、经验课程2、分科课程、综合课程3、传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4、选修课程、必修课程5、隐性课程、显现课程6、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二、课程结构的表现形式:数量化方式、描述性方式、应用性方式。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现状分析:1、学科课程、必修课程占主要,经验课程、选修课程少2、各具体学科之间的比重失衡3、课程内容一直为难、繁、偏、旧困扰。 四、对原有的课程结构的调整: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构建完善优化课程内容。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党和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特别强调“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动员令,是高等教育最紧迫的战略任务。 从规模到质量,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结构也更加科学合理。但是,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面临着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构不够合理、东中西部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矛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持续推进教育领域改革,谋篇布局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和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高等教育投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更趋完备,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综合改革纵深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稳步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从规模、结构、质量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 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体系逐步健全。去年,中国高校数量已达2914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居世界第一,占全球规模的1/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比201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已提前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确定的40%的目标。 高等教育体系进一步健全,博士培养规模稳步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快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招生总数中占比不断攀升,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大数据时代下可能出现的工作变化资料讲解

大数据时代下可能出现的工作变化在当今信息时代,以计算机类智能设备和互联网系统为典型代表的信息大爆炸和大数据经济一触即发,人与人,以及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互相关联。未来教育在互联网等技术的作用下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和终身化;未来学习越来越个性化;未来的教师由知识的二传手到质疑创新精神的引路人,相应的能力要求也需要与时俱进。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必然带来教育体系的变革。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从最初作为教育信息工具的使用到扩散整个教学系统成为变革的内动力,带来了教育的新期待,站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时代潮流尚,教师教育也要顺势而为,思考在教育变革的大浪潮中教师如何进行角色重塑和专业成长。 一、大数据时代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外动力 (一)教育系统变革的外动力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推动了教育教学所处的外部生态环境,使教学系统与整个社会大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了变化。一方面,社会历史变迁对教育教学提出了变革的新要求;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为教育教学的变革提供了新手段。这两个方面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推动教育教学变革的外部动力。 教育教学的变革主要反映在对人才的需求上和信息社会对个性化人才的需求之上。个性化、定制化、网络化生产的家庭工厂将取代

庞大的规模化工厂。这种新型的数字化制造模式和发展模式,需要大量的适合信息时代的高素质人才。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教育迫切需要回归到“个性化”之路。未来教育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作用下变得越来越个性化,学习者对教育的选择多样化和定制化。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是教育变革的技术推动力量。“微学位”、数字化学校和数字化课程、反转式课堂、游戏化学习、互动式新型媒体技术等全新教育模式的出现预示着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将实现教育从教学内容到教育方式的全方位的转变。互联网推动整个教育教学的范式转变与流程再造,互联网时代教育的变革正源于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的共同作用。 (二)教育系统变革的内动力 互联网、大数据在教育教学系统内部扩散,重构了教育教学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互联网时代的新的技术带来教学观的变革,教学过程的重组,教学空间的重构,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互联网教育不仅重塑了教育教学系统的结构,而且改变了教育教学系统的过程与行为模式,效率不断增强,复杂程度不断提高,时空场景持续扩展,从而使教育教学脱胎换骨。新技术在教育教学系统内部的扩散构成教育系统变革的内部动力。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互联网、大数据带给教育的影响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变革,而是在技术在

互联网时代教育的变革与坚守

互联网时代,教育的变革与坚守 翟小宁,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在互联网背景下,学习会发生什么变化学校会发生什么变化教育会发生什么变化适应迅速变化的时代,教育应该如何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教育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又如何坚守育人的本质 这是一个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成为人与人互动交流的重要方式,正在日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在互联网背景下,学习会发生什么变化,学校会发生什么变化,教育会发生什么变化适应迅速变化的时代,教育应该如何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命题,对以上命题的探究,有利于描绘未来学校的样子、未来教育的蓝图。 教师和学生的界限在逐渐模糊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需要重新定义 当互联网新技术出现时,意味着无限的升级,很多原来的东西需要重新构建。 未来的学校是什么样子未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教和学是什么样子是变得更好玩还是更累教师和校长又将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这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

现在还没有一致的答案,也很难得出一致的答案。 互联网给学习带来很多变化,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有更多维度,教学资源是海量的。现在的老师可以用更多资源来教学,但外在的资源如果未经消化,也不能转化成生命的一部分。只有经过消化吸收的内容,才能化入生命之中。所以,对于经典的知识和内容,也应该熟读精思,精益求精,使之融入血脉,深入心灵,化为气质。 学习资源的丰富、学习方式的多元,也为教师的教学创造了新的机遇,提出了新的挑战。学校已经没有了围墙的限制,泛在的学习成为常态;学习没有了一劳永逸的可能,终身学习显得越来越重要。学无止境,学不可以已。学生可以是教师,教师也应该做学生。教师有问题搞不明白,也要向学生请教。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校长不学习,会跟不上教师的发展;教师不学习,会跟不上学生的发展。道者为师,能者为师,贤者为师,会学习者为师。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更加开放。曾几何时,人们靠一个半导体收音机接收外界的信息。现在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多,电脑、手机、平板、网络图书馆,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领域。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更加包容,兴趣课堂更加突出,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爱好。教师和学生的界限在模糊,评价体系更加多元化。每个人都可以是独立的个体学习者。大数据、人工智能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教学内容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吕达张廷凯 论著选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及其课程教材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造就成千上万的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给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课程教材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目前所受到的关注日益突出,批评和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提出了许多尖锐的批评意见,那么,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到底存在什么问题?这些批评意见对未来课程教材改革的走向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我们必须要研究的问题。如何评价20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和统计分析,需要对基础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作科学的研究。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成长发生作用的滞后效应,现在就要对改革开放后的基础教育做出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似乎为时尚早,也许再过十年才是恰当的时机。因此,在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或其某一方面做出批判和否定的评价时必须慎之又慎,盲目的轻率的否定于改革和发展不利,而针对现实的具体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才是正确的态度。当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重大改革措施,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出了更明确的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光明的前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审视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更新课程观念,改革其中落后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方面是当务之急。但是,任何改革的过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如何处理课程改革的继承性、复杂性和前瞻性?这是应当认真考虑的问题。必须对改革可能出现的偏差和误区有所预见,作好足够的准备。从战后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到,如果不对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前瞻性有充分的认识,改革就有可能成为一相情愿或纸上谈兵,或大起大落导致最终失败。学校课程是培养和造就未来人才的蓝图,它涉及人的培养和发展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层次、不同规格,涉及教育系统工程的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并最终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理想的课程要转化成为实践的课程,需要理论工作者、行政管理工作者和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共同努力。要防止课程改革走入急躁的、急于求成的误区,出现政策和实践相互脱节的空壳化的情形。实践证明,试图毕其功于一役,通过一次改革解决所有问题的做法是注定要失败的。课程改革从来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继承和革新并存的过程,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过程。简单地把当前和未来的课程发展按改良或改革来作观念和现实上的区分是不恰当的,只能引起人们对课程改革认识的混乱和误解。以上述指导思想来思考与分析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问题和趋势,也许能够有更清楚的认识,并从中寻找答案。我们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

对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思考

对新时期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思考 宣恩县教育局喻明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空前关注,国家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空前增加,特别是义务教育实现了基本免费入学,人们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标志着我国教育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充分认识和把握新时期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变化,对于我们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发展纲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催生新教育时代 从全国来看,自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期开始,我国教育的投资政策、管理体制、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如期实现。(2)农业税取消以后,规范了农村中小学收费,取消了“三提五统”和教育附加、教育集资等加重农民负担的一些不合理收费。(3)教育管理体制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转变为“分级负责,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由以乡镇管理为主改为以县为主管理。(4)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2007年,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入学进入免费阶段。这标志着中国几千年以来,教育投入由老百姓自己负担为主的历史结束。(5)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开始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展开。(6)今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相联系的。进入新的世纪以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教育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1)新时期经济高速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和促进了就业岗位的增加,同时也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新要求。目前,一方面技术工人的短缺状况日显突出,另一方面,大多数高、初中毕业生不愿就读职业院校。教育如何适应经济的发展,构建一个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机制刻不容缓。(2)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虽然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但对农村教育却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许多家庭的父母外出打工,将孩子交给年迈的老人或其他留守的亲属,有的甚至是全部交给学校。我们全县仅留守儿童据统计达40%左右。这一时期的农村学校承担了学校和家庭的双重责任。(3)城镇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为子女获得好的教育提供了经济保障或支撑。这是新时期我国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长足发展的基础。但是与此同时,人们收入差距拉大,高收入和中等收入人群扩大,人们不满足于教育的现状,对“优质”教育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对校园环境、教学设施、师资水平以及教育多样化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管理模式变革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管理模式变革 发表时间:2018-11-02T17:03:57.630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上作者:潘婷立 [导读]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前时代逐渐迈入大数据时代,利用大数据处理日常工作。针对我国的当前的教育而言,教育管理模式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当前教育的发展,需要借助大数据体现自身专业的专业性,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市 401331) 摘要: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前时代逐渐迈入大数据时代,利用大数据处理日常工作。针对我国的当前的教育而言,教育管理模式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当前教育的发展,需要借助大数据体现自身专业的专业性,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教育改革,采用先进的教育管理方法进行日常管理,维护教育管理的日常运转。为使我国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时代化的变革,本文着重讲述大数据时代下的教育管理模式变革问题。 关键词:大数据;教育管理模式;变革 一、秉承教育大数据为当前发展导向 利用信息技术,使云端技术成为一种技术软件可以被日常应用,这也是大数据发展成熟可以被日常应用的重要体现。云端大数据的出现是划时代的,主要因为其可以较小的成本完成高质量的工作。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促使信息转化为大数据,并且逐渐为大数据时代所取代。我国的科技时代云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的使用下真是拉开了帷幕。而针对于教育管理而言,从本质上说是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安排过程,其不可能阻挡大数据的到来。教育管理所规划的教学目的以及教学任务,包含了数以万计的信息数据,仅仅依靠人力根本无法完成日常的工作,也无法在短时间内达到教育管理的需求。因此,应在大数据背景下,对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变革,其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通过社会调查以及采访诸多研究专家发现,当务之急在于改革教育体系。在对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深入研究之后,发现其本质在于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这也是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教育资源丰富且繁杂,依靠人力很难将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分配。面临这项庞大的工作,首先需要对其内在本质进行深入研究,理解其概念。但是当前对大数据时代下的教育管理的研究依旧停留于理论层面,对于接连出现的问题也缺乏良好的解决方法。 (二)注重教育评估 教育管理其中重要的一环便是教育评估,其为教育管理模式中的有力工具。评估是对教育的各项指标进行量化,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评估,从而计算出有效的数据,来对教育的总体发展进行规划,同时对教育未来的发展进行规划。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教育评估开创了许多的的评估工具,可以利用大数据解决以往的诸多难题。但是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教育管理者依旧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不仅仅是工具的问题,同时也是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我国现在依旧是应试教育,理性工具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数据得分一直是教育评估的直接体现。 (三)教育决策的科学性 对教育管理进行改革取决于所采用的教育决策,决策的含金量直接决定了教育管理改革的成败。教育管理在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所采取的教育决策的可行性、合理性、实用性,利用教育科技,完善教育决策。曾有著名学者指出,在我国教育发展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教育部门制定出了诸多政策保障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这些教育政策只是关乎整体教育的细枝末节,没有对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本质上的变革。教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决策,因此其应尽量避免政治战略对其的影响,以专业为本,最终实现大数据时代下的教育管理模式变革。 (四)重视教育管理者的专业能力 教育管理从本质上而言是人利用信息技术对教育进行管理,专业人员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育管理改革的成败。在信息时代,农村地区的教育改革面临着巨大的苦难。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的教育管理者缺乏的专业的职业素养,行政方面的工作不断加强,但是关于教育的专业能力不断减弱,无法满足教育管理改革的需求。因此,应加强教育管理方面的职业培训,增强业务人员的业务能力。 二、大数据下的教育管理模式 (一)教育管理于大数据下应具备的特点 教育管理因为大数据的介入环境逐渐开放,开放性是大数据下教育管理模式应具备的特点。大数据为教育管理提供专门的公示栏以便分割信息,并且为传统教育提供数据支持,可以针对不同的环境体现不同的专业能力。利用大数据,教育管理不仅仅可以采取以往教育中的基础数据,如学生成长状况,教师个人发展等;同时可以采取社会信息,采取外部的社会资源,从中选取适宜学生发展的教育体系。 (二)建立大数据教育管理模型 从世界范围来看,西方教育自从上个世纪中期便开始发展并进行演变,其教育模式不断变化,逐渐改变原有的窗台教育模式,形成了从特殊角度发展而来的具备特色理论的文化形式。在过去的数年当中,我国教育科研人员为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诸多研究,但是这些研究仅仅是从理论以及思维上进行研究,研究力度不深,取得的效果也不十分明显。我国为分析深层次的教育科研以及教育管理实践,尝试建立大数据时代下的教育管理数据模型,以主体、客体、资源、目标为四大支柱,建立一个共享的教育交流平台。通过这个复杂系统的建立,利用信息科技处理教育数据,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注重学生以及教师的双重发展,可以24小时提供教育服务,满足不同教育人员的不同个性需求,从而保障教育资源得到科学公正公平的分配以及合理的使用。 (三)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为保障教育行业的良好发展,教育资源应得到科学配置。首先,要注重人力资源,每一位教师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应充分发挥每一位老师的长处,同时注重弥补其不足,对其进行相关的职业培训;其次,便是财力以及物力资源,这两种资源使教育行业有效开展教育事业的物质保障;知识资源,是指在大数据下可以寻找到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学资料,不同学者对于学科的不同见解,并且通过不同学者之间的交流,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技术资源,是指保障大数据的正常运转,使其便于为每一个人所使用,使其深入到教学当中的任何一个部分。在大数据下对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变革,主要是为了成就智慧教育,使教育现代化,利用大数据来保障教育的顺利发展,使每一个人平等的使用教育资源,平等的获得教育资源。建立基于数据的现代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数据为基础);提升教育服务的主要对象和教育的管理,使其能够按照所需要的教育管理模式实现最终的转变,促进教育的智力开发数据的挖掘和指挥产能的利用率。

八次课程改革

八次课程改革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我国基础教育八次课程改革的历史探究自建国以来,我国共经历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每次课程改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特色。根据每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可以分为四个重要阶段。每次改革都在其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进行改革,也在这三大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第一阶段:经济恢复与发展阶段的课程改革(1949年-1966年)(包括前三次课程改革)这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恢复经济与发展经济阶段,其经历三次课程改革。这三次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1949—1952年的第一次课程改革 改革背景: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收回了教育主权,此时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为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服务,继承发扬老解放区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解放区内继续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各类教育问题(严重的形式主义,重教不重学)进行了彻底的改造。1949年12月23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对旧教育实行“坚决改造,逐步实现”的方针,指出要“以来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这一方针具体规定了教育改革的步骤和方向,这次改革是教育部门自上而下进行的,实行对旧课程的

改造,初步确立了我国中小学新课程体系,形成了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与统一教科书的“大一统”课程模式。 改革内容:(1)规定了中小学的课程门类,统一了课程安排和课时安排,优化了中小学课程的比例结构和衔接;(2)颁布了不少学科的新教学大纲;(3)教材改革。新中国成立之初主要采用旧教材,后来才过渡到修改旧教材再到编写新的教材。 改革过程: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教学计划;同年9月,在全国出版会议上提出中小学教材必须全国统一供应的方针,并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担编写国家统一教材的任务,于1951年出版了第一套中小学全国通用教材。1951年3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通过了《普通中学(各科)课程标准(草案)》和中学规程,提出目前普通中学的教学计划必须全国统一,课程科目和每科教学内容必须定出统一的标准。同年10月,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重新规定了中小学的学制,规定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取消初高两级分段制,中学修业年限为六年.分初高两级,各三年。根据学制的要求,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小学和中学暂行规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发的第一个全面规范中小学课程的政府文件。 改革特点:强调中央集权,全国统一,致使课程结构单一,只设必修课,不设选修课;注意根据中小学培养目标来考虑学科设置;课程内容方面,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模仿前苏联

大数据时代下教育的变革与创新

大数据时代下教育的变革与创新 一、大数据及其特点什么是大数据呢?最早提出对大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设想以及提出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的是咨询公司麦肯锡。麦肯锡全球数据分析研究所在2011 年5 月是这样阐释大数据的:大数据是指大小超出了典型数据库工具收集、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1] 此后,研究机构Gartner 又对大数据的概念进行了完善。Gartner 公司认为:大数据是指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2] 大数据是相对于一般数据而言的,目前还没有严格的权威的定义.[3] 但是从上述两个定义中可以看出,大数据不仅体量巨大、结构复杂而且类型众多,单单从规模大来考量和定义是不准确也不客观的。 大数据的特点[4]主要包括:(1)大量(Volume):主要指对数据的存储容量大,计量单位甚至上升到EB、ZB、YB 及以上级别;(2)高速度(Velocity ):指对数据分析的速度极快,般在秒级时间范围内可以给出海量数据分析的结果;(3)多样化 (Variety ):指包含的数据类型非常多,既包括网站记录、网络日志、图片信息,又包含动画、视频、地理位置等信息;(4)价值(Value ):指大数据的重点在于发现海量数据背后隐藏的有价值的信息。 我们通过大数据的定义和特点可以看出,大数据技术就是通过

高速的采集、处理和分析从大量的,多类型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 数据。而大数据时代就是人们应用计算机、互联网产生的海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以促进人们学习、生活与工作变革的时代。 二、大数据时代对教育的影响维克托认为“大数据”也必然影响教育:“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找出学校教科书中的哪一部分对学生而言效果最好,也可以找出效果不好的部分。[5] 当然,“大数据”对教育的影响不仅于此,下面我们分别从教学思维、教育管理、教育模式、教育评价方式和学习分析等各方面来分析。 (一)变革教育管理的理念和思维方式陈霜叶等[6] 指出:传统教育政策的制定通常没有全面考虑现实情况,只是决策者通过自己或群体的有限理解、推测教育现实,而采用调研的方法也常常是被指定“抽样”和座谈的样本,使得随机中掺杂了更多的人为干预,所以制定的教育政策就容易出现失灵的现象。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大数据时代将可以进行对教育数据的分析,挖掘出教学、学习、评估等符合学生实际的情况与教学实际的情况,这样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制定、执行教育政策,从而为学生制定出更符合实际的教育策略。 建立大数据教育决策支持模型,通过对教育数据的分析,挖掘出教与学、管理与评估的普适性规律,可以有的放矢地制定、执行教 育政策,合理地分配与管理教育资源。 二)教育模式从传统课堂的集体化教学向数字化个性教学 发展 大数据可以为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提供彰显教师个人特质的教

学习笔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学习笔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 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主要原则 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 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坚持中国特色,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 (三)改革目标 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二、重点任务 (一)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推进科学履行职责 1.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紧紧抓在手上,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牢固树立科

学的教育发展理念,坚决克服短视行为、功利化倾向。。 2.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 3.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正确政绩观,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或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下一级党委和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对教育生态问题突出、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依规依法问责追责。 (二)改革学校评价,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 2.完善幼儿园评价。国家制定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完善幼儿园质量评估标准。 3.改进中小学校评价。国家制定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标准。 4.健全职业学校评价。重点评价职业学校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学生获取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毕业生就业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情况;完善与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学位授予标准和评价机制;将承担职业培训情况作为核定职业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总量的重要依据,推动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5.改进高等学校评价。改进学科评估,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奖项数等数量指标…纠正片面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做法,教师成果严格按署名单位认定、不随人走;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评价标准,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改进高校国际交流合作评价;探索开展高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情况评价,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三)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 1.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

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的方位与路径

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的方位与路径 作者:程宇郝卓君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7年第36期 摘要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2017年11月11日-12日,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7年年会在江苏常州召开。高职战线汇聚一堂,明确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关键词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36-0015-03 2017年11月11日至12日,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全党全国上下正在掀起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高潮之际,作为高职战线最为重要的年度盛会,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7年年会在江苏常州召开。本次年会是十九大后高职战线召开的第一次大会,是高职战线一次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重要会议。会议以“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创辉煌”为主题,集中展示全国高职院校在坚定方向、特色办学、协调发展、共享开放等方面的经验和成果,共同探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充分均衡发展的思路和举措。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出席会议并作主旨报告。全国有关社会团体和组织、行业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以及500多所高职院校代表和媒体代表共计120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董刚主持。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孙尧给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发来复函,高度肯定校联会取得的突出成绩:15年来,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聚焦高职战线需求,服务高职院校发展为宗旨,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搭建了高职院校交流平台;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形成了高职战线沟通机制;积极探索,调查研究,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了有效参考。孙尧在复函中对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也提出了殷切希望:希望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部党组部署,积极营造学起来、教起来、传起来、严起来、干起来、实起来的良好氛围,发挥好高职战线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争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型智库,讲好中国职业教育自己的故事,以会议为契机,凝神聚气,砥砺前行,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实现新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方位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报告[1]。十九大报告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明确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开启加快现代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管理变革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管理变革 发表时间:2018-10-14T13:08:02.377Z 来源:《知识-力量》6中作者:万铭谦陈淼[导读] 随着科技网络的普及,数据信息对于我们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21世纪已经成为了大数据的时代。数据信息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教育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在互联(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330032) 摘要:随着科技网络的普及,数据信息对于我们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21世纪已经成为了大数据的时代。数据信息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教育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在互联网模式的影响下,学习将变得越来越泛化和个性化,另一方面,知识的传递必然经历由接受到质疑创新的过程。教育工作者如何站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进行必要的教育管理变革成为了必须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大数据;互联网;教育管理;变革 引言: 互联网催生了各种新科技的诞生,大数据作为各类高科技共同的产物,也以特别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人说,谁先抓住了大数据的影子谁就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伟人,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及时了解社会潮流,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抢占世界教先进教育的代表,为中国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一、大数据时代的概念 所谓大数据,指的就是与传统数据相比无法在短时间能收集获得的数据,也就是说常规的随机采样分析方法无法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而这样的数据在新算法的支撑下,可以提供更准确、更丰富的信息,有助于管理者进行决策、优化。具体来说,大数据具有五个主要特点,也被称为5V(V olume、Velocity、Veracity、Value、Variety)[1]。首先,数量庞大,大数据指的是与目标行为相关的所有用户数据,数据量庞大但是克服了随机抽样带来的误差;第二,快速,大数据具有精确的计算机算法,大大提高了统计分析的时间;第三,真实性,是根据用户的真实行为进行收集的数据,参考意义大;第四,价值密度低,由于信息超载的影响,有效信息混杂在大量信息中,对于有效信息的甄别难度大;第五,数据丰富,与传统的技术数据相比,大数据类型多样,包括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 大数据概念的提出,必然对整个时代产生重大的影响,在这个信息泛滥,人与人之间交流更加便捷的时代,如何利用数据成为了现代社会最首要解决的问题。 二、大数据时代背景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给教育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有好的一方面,也存在不足之处。一方面,智慧校园系统、在线网络课程、教学软件的开发和普及等等都在各大校园中慢慢成为主流,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了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政府也大力提倡教育改革,在对中国有接近2.5亿的学生,想要让学生都能接触到更优质、更均衡的教育资源是一件工程量巨大的事情,但是在最近的教育结构数据抽查中不难发现,如今的数据结构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其中,在各类学校中网络的普及已经达到56%左右,结构化的数据增加了46%,教育结构优化同比增幅达到3.5%[2]。像一些“慕课”的流行,就实现了让不同地区的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目的,网络“云共享”、“云储存”的功能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全新的教育资源。这一切的变化除了对教育管理者对数据资料的利用和发掘之外,更重要的是国家政策的扶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而另一方面,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喧嚣而至,一些教育人员素质水平不足的问题也显露了出来。教育管理者应该积极转变自己的思想,提高自身素质,重视数据,学会利用数据。另外,以前的学校教育只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在大数据背景下,教育管理者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既要重视标准化知识的传递也要对于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起到引导作用。 三、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教育管理的改革方向 (一)个性化教育 教育管理者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超大信息承载力和快速共享的这两大特点,对学生的教育实现正式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双结合。在传统教育方式中,教师没有办法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此只能进行规模化教学。而如今在大数据背景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等。通过在线学习自带的章节练习题,也可以快速判断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调整学习进度[3]。 (二)学习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学习进程就是小学、中学、大学教育,但是就教育观来说,一个人的智力是不断增长的,教育也应该是终生的。在互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实现一个人终生教育的目标成为了可能,学习可以走出课堂,走出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学习资源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链接,当学生需要扩展某一方面的知识时,可以快速的搜寻到在线课程、在线老师,甚至是一些网络论坛也成为了自主学习的工具。 (三)教育结构的改变 MOCO网络课程的普及,从根源上促进了教育结构的改革,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学形态的更新,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职责都在慢慢发生着改变[4]。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建构式”教学观成为了主流,教师成为了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思考的引领者,学生成为了知识主动的建构者。创造力和质疑精神成为了新时代教育的关键所在。 四、结束语 正如前文所说,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很多生活生产方式,教育行业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必然也要进行管理变革。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教师应该在新的环境中调整自己的角色,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成长。参考文献 [1]王薇娜.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管理变革[J].教师,2016(32):109-110. [2]史震雷.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管理变革[J].科研,2017(2)):00098-000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