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比较文学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比较文学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066011 比较文学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1学分/学时:(理论教学+实践教学):4/64(52+12)

2先修课程:中西文化比较、外国文学名篇选读

3使用专业:三年制初等教育(中文)

4教育目标:

学生初步了解比较文学学科的基本原理,初步了解世界比较文学界包括中国著名学者在比较文学领域中的研究成果,扩大文化视野,引发对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思考,在面临全球化的国际社会背景中,加强关注人类精神文化活动的自觉意识,借鉴和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并更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价值和文学成就,提高文学的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5教学基本要求:

教师授课为主,介绍学科体系,介绍中国学者比较文学研究的典范文本,突出个案分析,指导学生阅读比较文学研究及课堂教学中论及的文学作品,指导学生尝试对某种文学现象作比较研究,以认识比较文学的基本原理,培养进一步的自学能力。

5.1关于比较文学明确比较文学的含义和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范畴,使学

生对比较文学的学派和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了解比较文学与一般文学研究的共性与其自身学科的独特性,对比较文学的产生、发展有基本认识,对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和在中国比较文学发展中作出贡献的文人学者有所了解。

5.2中西神话比较明确广义神话与狭义神话的区别,使学生了解中西神话具

有可比性应在狭义神话的层面上。了解狭义神话的特征,了解中西神话起源创作的共同特征。了解中西神话内容的丰富性及重合、类似的原因,同时认识因精神信仰、自然观、地域、发展过程等等的不同带来的中西神话内容的差异,了解中西神话的形象的寓意的异同,了解中西神话如何得以保存、流传和对后世的影响力的异同。

5.3中西戏剧比较介绍中西戏剧的起源、发展过程,使学生了解中西戏剧产

生的“同”与形成基础的“异”,由此带来的艺术旨向、审美趣味的不同。

了解中西不同的悲剧观及所带来的悲剧判断标准的差异,能发现、比较中西悲剧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的各自特点,能总结中西悲剧的不同效果。对中西戏剧剧本内容、戏剧结构、表演形式、舞台美术各有所重、各有特色有具体的了解,通过比较,了解在历史发展中中西戏剧形成的不同文化品格。

5.4戴望舒与西方象征主义诗人认识中国现代诗派诗人戴望舒与西方象征主

义诗人波德莱尔等诗歌意象、构思特点,尤其是关于生命与死亡的主题表现的相似之处,感受中国诗人与西方诗人的共鸣——感伤情绪闪烁或消隐的同时,用超现实的方法突现生命的力量,同时表现出对人生、自然的超越。了解象征主义诗人洛尔迦纯净的诗风对戴望舒创作的影响,了解戴望舒在翻译中对洛尔迦诗风的再现和在创作中对洛尔迦诗风的追随,感受诗人们在“现代情绪”、“现代诗形”中达到的共鸣。认识西方诗人对东方诗人创作的艺术个性的影响力。

5.5李金发与西方象征主义了解在中国“第一个以法国象征技巧写诗的”诗

人李金发的创作和他在中国诗坛上的地位,特别是了解法国象征主义对他的创作观念和诗歌内容、形式的深刻影响。了解象征主义的美丑观念和由此带来的对颓废美、对瞬间意象把握在李金发的诗歌创作中是如何实践和呈现的。通过比较中西象征主义诗人如何运用奇喻怪拟、幻觉、联想、暗示、通感等方法,认识中国诗人如何在汉语诗歌中表现“新奇怪丽”,同时了解李金发是与中国诗坛相对隔绝的环境中深受象征主义影响而创作的诗歌虽有极大影响但仍显苍白与尴尬的原因,认识中国诗人在借鉴西方创作

观念、方法的过程中,中国文化参与的必要性。

5.6美国诗人庞德与中国古典诗学让学生了解二十世纪初美国新诗运动的重

要人物、意象派诗人庞德对中国古典诗学、中国古典诗歌的兴趣和接受,体会庞德如何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运用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形式,引入意象并置和意象迭加,推崇中国古典诗歌的“干练简朴”。比较中国诗学中的意象与庞德认识的意象的异同,比较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克制与美国新诗运动反抗的“滥情主义”的诗歌风格的不同,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简约之美对美国诗歌现代化的促进。

5.7外国文学影响下的中国现代小说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中外小说(古典、

近代)创作技巧、创作目的的不同。了解在中国现代文学阶段外国文学思潮对中国作家的影响和中国作家对外国文学或文化的接受。了解那些由外国文学引发文学兴趣、促成小说创作的作家的外国文学渊源,了解心理分析等外国文学流派和理论、不同作家的风格技巧和思想对中国作家创作的影响、塑造和改变,了解中国作家如何从对外国文学观念、手法的追随、摹写到汲取、改造,比较中外作家在创作技巧上的相通之处,也了解中国作家对私小说等小说技巧的局限的突破,认识比较文学中影响与接受过程的特点。

6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7教学形式方法:集体课常规教学,以讲授法为主,以讨论等为辅

8考核形式:

开卷书面作业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开卷书面笔试期末考成绩占总成绩70%。

9教材:

《比较文学新编》,吴家荣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

10主要参考书:

10.1《比较文学概论》,杨乃乔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10.2《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叶绪民、朱宝荣、王锡明主编,武汉大学出版

社, 2004年10月。

11教学条件:普通课室、多媒体课室

12必要说明:

12.1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

12.2本课程2006级安排在第三学期开设,每周4学时,共开设16周时间。

12.3本课程部分内容可根据学期具体教学情况调整、增删。

《汉语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汉语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920111051 课程负责人:卢烈红 主讲教师:卢烈红、赵世举、萧红、张延成、肖圣中 课程中文名称:汉语专题研究 课程英文名称:Topics in Chinese 课程类别:学科专业通开课 课程学分数:2 课程学时数:36 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 古典文献学、国学与汉学等专业硕士研究生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 一.课程性质 汉语专题研究是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汉语 国际教育、古典文献学、国学与汉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通开课程。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通过对汉语各专题如语法学、词汇学、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等基础理论、研究动态的介绍,使学生深入掌握专业知识,逐步培养学生进行汉语分析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方向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该课程的开设对于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夯实研究生的专业基础,培养汉语研究和教学人才有重要意义和明显作用。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由五大板块组成: (一)语法学专题 1.汉语语法的特点 2.语法的发展 3.语法分析问题

(二)词汇学专题 1.汉语词汇体系 2.古今词汇、词义演变的规律 3.词的运用 (三)文字学专题 1.汉字发展的主要阶段 2.汉字构形的特点 (四)音韵学专题 1.韵书 2.韵图 3.音韵学研究方法 (五)训诂学专题 1.形义关系 2.音义关系 四. 教学计划(包含每个课时的授课内容等)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注重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在知识的传授上重视以点带面,不求细而求精,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都能运用PPT进行教学,知识精当,课后开展网络互动教学,如创作教学网页、QQ讨论群,不定期召开读书报告会,进行语言调查等。 六.考核方式 撰写课程论文。 七.适用对象(说明此课程的开课对象是硕士或是博士等)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专题

后母戊鼎(也称“司母戊鼎”) 中蕴含的中国古代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化,而且也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物质文化生产既是精神世界的源头,又是精神文明的参与者,由此形成兼具物质与精神双重特性的文化现象。直到封建社会中期,在古代物质文化的几乎所有方面,中国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后母戊鼎(也称“司母戊鼎”)、川菜、汾酒、长城、故宫等物质文化就是最为显著的代表。这些物质文化也被称为文物,它们受到了重点的保护,这体现出我们国家对于保护和发扬我国古代物质文化是相当重视的。而对于我们这些新世纪的年轻人来说,熟悉古代物质文化将会对一个人的历史文化素养的提高有着重大意义,也对于传承华夏悠久璀璨的历史文明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文物特征 华夏文明起于商周,商周文明也被称为青铜器文明。后母戊鼎(也称“司母戊鼎”)厚立耳(其中一耳为后配),折沿宽缘,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首尾相接,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缘饰饕餮纹,均以云雷纹为地。足上端饰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凹弦纹。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一说为“司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该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纹饰美观,铸造工艺高超,亦是已发现最大的商代青铜礼器。 二、文物价值 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鼎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后母戊鼎(也称“司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一向为世人所钦羡。它的价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传说中好吃的野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象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后母戊鼎(也称“司母戊鼎”)是中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后母戊鼎(也称“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教学大纲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2001年10月8日审定通过)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带有专题研究性质,既考虑到与电大专科阶段《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的衔接,利用和巩固以往已经获得的文学史知识,又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现当代一些重大的文学现象和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专题的认真研读,养成文学鉴赏、评析的习惯和眼光,并引发对文学史研究与文学评论的兴趣。 本课程课学时为108,共6学分,开设两个学期。 二、教学容及要求 本课程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分为16讲,其中现代部分9讲,当代部分7讲。各讲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从整体上又考虑到几方面容的平衡,既有重点作家的评析,又有文学思潮、文学史现象的讨论,并力争每一讲的角度、方法各有特点,而且尽可能介绍学术研究的前沿状况,包括不同的研究观点。努力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也为那些有兴趣进一步研究的同学提供基本的研究书目与资料,指点治学的门径。同时,充分考虑到电大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还设计了一些思考题,收录了必要的评论观点摘要。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和熟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并对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有所涉猎,并树立文学的整体观。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 (一)文字教材 本课程以温儒敏、祖谟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大学2002年1月出版)为基本教材,该教材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在主教材的基础上,拟采用多种手段组织教学,主要有文字教材、IP课件、网上辅导等教学手段,对主教材的重点、难点容再作补充分析和阐释,充分利用中央电大电大在线教学平台的网络优势组织实施远程教育。编制辅助教材的总体指导思想是辅助学生自学,努力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也为那些有兴趣进一步研究的同学提供基本的研究书目与资料,指点治学的门径,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认识理解有关问题。 (二)IP电视课件 IP课件为重点辅导型,初步拟定6节课,由大学中文系温儒敏、祖谟、高秀芹和中央电大文法部平共同主讲,主要讲

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a 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学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独立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b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线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陈惇刘象愚 c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的、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几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异,并找出有益的结论。 3、影响研究:主要研究民族与民族文学之间的直接影响和实是联系,既要研究实施以影响的民族的作家、作品,又要研究接受影响的民族作家、作品,还要研究产生影响的过程、途径、媒介的手段。 4、渊源学:从接受者(终点)出发,溯源而上,去寻找影响源,确认放送点。注重资料证据的搜集、整理和考核,是一种以考据为主的实证研究。誉舆学:以研究放送效果为主的研究。流传学:以研究放送起点(放送者)和终点(接受者)的内在联系,以寻找终点为目的的研究。 5、可比性:是指比较对象间具有某种可作比较的基础,即文学现象的同与异,只有那些同时具备相同或相异两重关系的文学现象才具有可比的价值,才可能探索出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美学本质。 6、平行研究回现论:(俄比较文学家维谢洛夫斯基提出),它认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他们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民族的文学会出现重合和类似现象,这种重合或类似自成系统,不必考虑年代、地域或环境、影响等。 7、媒介::那些在文学发流过程中起着传递作用的人或物,把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家作品、文论、文学思潮、文学运动)介绍传播到另一个民族,使文学的流传或影响得以实现。8、创造性叛逆:将外国名著的内容和形式改编得完全适合本国国情和读者的接受习惯。创造性叛逆经过两次变异即译者、读者及环境。 9、比较诗学:诗学:就是文艺理论,因为每个民族最早产生的文学形式一般都是诗,因而对文学理论的研究也就是对诗歌的研究;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不仅探讨诗歌理论,而且探讨叙事理论和戏剧理论。 比较诗学:就是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比较。 10、母题:母题是指最小的主题性的单位,是主题的基础,它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情节和故事线索。母题具有客观性。 11、主题学:主题学作为比较文学的分支领域,它力图打破时空界限,综合各民族文化,研究同一题材、主题、母题在国际文学间的流传演变及其成因。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所获得的不同处理,从而深刻理解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和成就,不同民族文学的不同特点,以及民族文学之间的交往和联想。 12、文化转型:文化转型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如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国的魏晋六朝和五四时期。

企业文化教学大纲

《企业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企业文化 课程英文名称:Corporate Culture 学时/学分:34学时/2学分 开课系(部):工商管理系 先修课程:管理学、市场营销学 面向对象:市场营销专业 二、课程性质与目标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的专业方向选修课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以下专业素质:(1)理解和掌握企业文化学的最基本概念,了解这一学科的基本架构和分析逻辑;(2)能够运用企业文化学的基本原理去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比较简单和典型的企业文化现象和问题。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养成以下非专业素质:(1)追求高尚的人格;(2)追求和谐的理念;(3)激励和鼓舞自己及他人的能力。 三、理论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企业文化学概述(2学时) 教学基本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对企业文化理论在管理学中的地位、本教材的内容体系与研究方法、学科的属性等有所了解与掌握。 具体包括: 1、企业文化的学科性质 2、教材的体系与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企业文化在管理学中的地位

第二章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4学时) 教学基本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对企业文化理论的基本学说、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状况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对企业文化的概念与特征、理论基础、理论核心、企业文化的价值功能、分类和模式等内容有所了解和掌握。 具体包括: 1、企业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 2、企业文化的分类; 3、企业文化的模式; 4、企业文化的价值; 5、企业文化理论的基石; 6、与传统管理相比较,以人为本的管理具有的特点; 7、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日本经济成功的启示; 2、西方企业文化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 3、"海尔"文化的特色; 4、企业文化作为微观现象所具备的特征; 5、企业文化理论的核心; 6、企业文化的概念; 7、企业文化的体系; 8、企业文化的特征; 9、企业文化的基本功能。 第三章企业群体意识(4学时) 教学基本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对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伦理道德规范、企业形象的概念与内容、企业文化内容的各要素的作用等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理解。 具体包括: 1、企业文化的内容体系构成;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doc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307004 学时:51 学分:3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面向对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 课程英文名称:Curriculum and Pedagogy 一、课程的任务和目的: 任务:课程与教学论是以研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目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一门学科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目的:通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正确认识和解释小学各种课程与教学现象,掌握课程与教学的相关技能,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状,初步学会分析课程与教学的现实问题,为从事小学教学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能从中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课程和教学论 第二节学习课程和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要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发展历史,明确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妇女私和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发展历史。 教学难点: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课程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课程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课程的概念,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课程,表达自己的课程观;理解课程发展的历史概况,熟悉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了解课程理论所设计的基本问题和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课程的概念和课程的形态。 教学难点:课程的形态。 第三章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课程目标 第二节课程内容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要明确课程目标的内涵、取向及其确定的依据;掌握课程内容的取向及其选择与组织原则;了解当代小学教育课程的目标与课程内容。 教学重点:课程内容。 教学难点:课程内容。 第四章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教学内容: 第一节课程实施 第二节课程评价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要明确课程实施的概念,了解课程实施的取向、途径及影响因素;了解课程评价的概念和类型,掌握课程评价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课程评价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课程实施的含义及取向。 第五章校本课程开发 教学内容: 第一节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第二节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及其意义 第三节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要理解校本课程及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和意义;掌握课程开发的基本原理,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技术。 教学重点: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 教学难点:校本课程开发与活动课程、选修课程的关系。 第六章教学的基本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学概念与教学本质 第二节现代教学及其特征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要掌握教学、现代教学和优化教学等概念;了解教学发展的历程和现代教学的特征;探讨教学的本质和优化教学的策略。 教学重点:现代教学的特征和优化教学的基本策略。 教学难点:教学等概念。 第七章教学目标与教学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学目标

中国古代文化专题03(75.2分)

1. 《尚书》孔传:“月经于箕则多风,离于毕则多雨。”成语箕风毕雨 即来源于此。 2. 称“皇帝” 由秦 朝开始,直至 辛亥革命 才结束。 3. 金陵是南京 的古名,扬州的古名叫 广陵 。 4. 古代室内的四角有专名,西南角叫奥 ,西北角叫 屋漏 ,东北角叫 宦 ,东南角叫窔 ,其中以 奥 为最尊。 5. 清人张之洞撰写的《书目答问 》是指导初学者的目录学著作。 6. 三桓即孟 桓、 叔孙 桓和 季 桓。 7. 六部 是隋唐以后主要的政务部门。 8. 历代的古籍目录著作,大体有三种类别:史志目录 、 官修目录 、 私家目录 。 9.

黄钟宫确定下来后,按三分损益的方法,可以产生五音,加上变宫和变徵,就是七音。五音指的是 宫 、 商 、 角 、 徵 、羽。 10. 杜甫《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中的“浊酒”指的是浇愁 的酒。 11. 堂的正面没有墙,堂前有两个阶梯,称东阶和西阶。古人在室外尊左,因此西阶是宾客走的。 ?√ ?× 12. 墓志也是一种碑刻。汉朝时就有墓志。古人在坟里埋上一块石头,或长或方,上面记载着死者的事迹,其性质与碑刻一样。 ?√ ?× 13. 秦汉时期有“九卿”之说,“九卿”是对中央各部门长官的一种尊敬的称号。君主家事与国事不分,政治事务与宫廷事务混杂在一起,是秦汉九卿的重要特点。 ?√ ?× 14. 帞头后代音转称为幞头。后来幞头又在脑后扎成两“脚”,自然下垂,再往后取消了前边的结,后面的两“脚”用金属丝扎起,衬以木片,称为展脚幞头,为文官所戴;后面的“脚”向上在脑后相交,称为交脚幞头,为武官所戴。幞头通常用青黑色的纱制成,所以也叫乌纱,后代俗称乌纱帽。

《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讲比较文学的定义 一、法国学派的定义 二、美国学派的定义 三、中国学者的定义 第二讲比较文学的历史 一、比较文学的欧洲阶段 二、比较文学的美洲阶段 三、比较文学的亚洲阶段 第三讲比较文学的特点与方法 一、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二、比较文学的三大研究领域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文学的国际关系与相互影响 第二讲流传学 一、流传学 (一)流传学的定义与特征 (二)流传学理论的历史发展 (三)流传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文学流传的五种形态 第二讲渊源学与媒介学 一、渊源学 (一)渊源学的定义与特征 (二)渊源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三)渊源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渊源学研究的四种对象

(五)渊源学研究的三种类型 二、媒介学 (一)媒介学的定义、特征与历史发展(二)媒介的四种类型 (三)文学媒介展开的三种方式 (四)媒介学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第三讲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一、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翻译 (一)早期比较文学研究视野中的翻译(二)东方比较文学的崛起与翻译地位的上升(三)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 二、创造性叛逆与翻译 (一)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 (二)创造性叛逆的类型 (三)创造性叛逆与文学经典的形成 三、文化意象的失落与变异 (一)中外文学和文化中的文化意象 (二)翻译与文化意象的失落、扭曲、变异(三)文化意象的跨民族传递 四、翻译文学与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新视角(一)文学的跨国传播及其身份认同 (二)翻译文学概念及其国籍归属 (三)文学翻译史与翻译文学史 第四讲变异学 (一)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基本原理(二)跨国变异研究 (三)跨语际变异研究 (四)跨文化变异研究 (五)文学的他国化研究

浅谈什么是比较文学及其性质

浅谈什么是比较文学及其性质 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一书中,但该书未涉及它的方法和理论。它的流行得益于法国文学批评家维尔曼教授,而比较文学真正作为专业术语被普遍接受是在1865年以后。故而,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肇始于19世纪30年代,正式产生于70、80年代,在20世纪达到繁荣。 学术界关于比较文学的研究有很多,而对于什么是比较文学更是众说纷纭。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曾说“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则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季羡林教授也说“什么叫比较文学,顾名思义,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加以比较,这可以说是狭义的比较文学。广义的比较文学是把文学同其他学科来比较,包括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甚至自然学科在内。” 中国比较文学界泰斗乐黛云教授为比较文学定义是“比较文学是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相互关系的学科。比较文学不同于各民族文学,也不同于总体文学。它不研究一种有自己在内的传承关系的民族文学,也不探讨全世界各民族文学共同存在的最普遍的根本规律。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也不同于一般文学研究中的比较方法。后者是认识文学现象时所采用的一种途径和方法;前者则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目的、范围,有自己独立的发展历史和独立的研究方法。” 总之,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

家之间文学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关系的社会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自己特殊的本质。其基本性质表现为:跨越性、比较性、文学性、开放性。 跨越性是比较文学首要的质的规定性。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由此可见,比较文学跨越了四个界限,即:民族、语言、文化、学科。因此,跨越性是比较文学的区别性特征之一。 比较性是比较文学最基本的学理范畴,也是比较文学的基本性质之一。比较和类比思维是人类思维中最基本的形态和方法,并不为比较文学所独有。但对于比较文学而言,比较却是它须臾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法,是它的基本立足点,更是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在比较文学中,比较文学作为思维方式,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方法论上的意义,不再是普通学科研究中的比较手段,而是世界文学和全球化时代的一种思维方式用于比较文学研究的产物。 文学性是比较文学的又一性质。文学性是比较文学最本质的规定性。它决定学科的性质和类属,即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种。这样,就把比较文学同比较文化、比较哲学、比较教育学和比较宗教学等研究区别开来。因此,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的文学性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开放性是比较文学的最根本的特征。任何文学作品的存在和发展都不是孤立的,它必然与一定的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等各种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国文化概论》是江西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列的课程。 本课程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 该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因为“文化”的内涵包罗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因此本课程是对中国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课程的概括与总结,尤其注重中国文化的特点的分析与总结。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应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和科学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认识中国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新的先进文化。 四、课程的教学媒体构成与主要内容 1、文字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国家教委推荐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音像教材:与本课程相关的录音带或录像带,如“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史”等课程的录音、录像,经典作品录像等。 3、辅助教材:文、史、哲各类相关著作。 五、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及教法建议 1、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2、教学法建议 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所以必须强调要大量阅读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在教学时尽量采用讨论,分析与总结的方法,采取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方法,将典型事例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将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 六、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由于课时有限而课程的内容较多(包括绪论近二十章),一定要掌握和突出重点。 2、注意与已学过的课程相联系,如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课程,力求达到融会贯通。 七、教学总课时、学分及考核方式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36课时,2学分。平时成绩为总成绩的20%,期末采用开卷考试,占总成绩的80%。 八、各章节教学进度及安排 绪论(2课时) 掌握“文化”的内涵与界说,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认识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了解学习方法。 上编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课时) 认识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理解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课时)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特点,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及形态,研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掌握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2课时)

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61Q0008 课程名称:力学 (Mechanics) 学分: 4 周学时: 4 面向对象:求是科学班(物理)及部分对物理感兴趣的本科生 预修课程要求:高中物理课程 一、课程介绍(100-150字) (一)中文简介 力学是物理学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之基础,也是本科生所接触到的第一门物理课程。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本课程面向物理求是科学班,以及部分物理学专业和对物理学兴趣浓厚的理科类和工科类的本科生。本课程介绍经典力学即牛顿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阐明力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和在当前科技与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主要内容包括质点运动学和动力学、机械能守恒、动量守恒及角动量守恒、万有引力,刚体力学、机械振动与波、狭义相对论以及流体力学基础。 (二)英文简介 Mechanics is the very first of a series of fundamental elementary courses for an undergraduate physics major.In general,physics is a subject on the most fundamental and most general laws of the Nature. This course is mainly for the Physics class of the Qiushi Science Program,which is also open for physics majors and those who have a strong interest in physics from other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departments or schools.It covers the basic concepts and fundamental laws of Newtonian mechanics.It will also briefly point out its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science subjects and show its application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well as our everyday life.To be more specific,Mechanics covers kinematics and dynamics of a point mass, conservation laws of mechanical energy,momentum and angular momentum, universal gravitation,mechanics of a rigid body,mechanical oscillations and waves,theory of special relativity,and fundamentals of fluid mechanics. 二、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力学是物理系基础课的基础,也是技术学科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经典

8073中国古代文化专题模拟题

8073中国古代文化专题模拟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根据古代的历法,每月最后一日叫做“”,最初一日叫做“”。 2.唐代诗人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陆指,诗中借指。 3.六世纪初隋炀帝下令开凿的是从和两条运河。 4.秦朝的行政区划分为和两级。 5.清朝实际任宰相之职的在康熙时期是“”,雍正以后是“”。 6.监官和谏官,古代并称,亦通称。 7.魏晋以后,汉代原先的察举制发展为。 8.由朝廷用公开考试的方法来甄别选用士人始于。 9.中国古代男子二十岁行礼,女子十五岁行礼,是作为成年的标志。 10.在唐太宗时传入中国的基督教,当时称作“”。 11.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簪在古代的作用是。 12.我国的图书目录工作和目录学研究的奠基之作是和。 13.金星晨见于东方为,昏见于西方为。 14.古人用干支纪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成六十个单位,称为。 15.黄钟宫确定下来后,按三分损益的方法,可以产生五音,加上变宫和变徵,就是七音。五音指的是。 16.贾谊《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文中山东指以东的地区。《汉书·儒林传》:伏生得《尚书》二十九篇,“以教于齐鲁之间,齐学者由此颇能言《尚书》,山东大师亡不涉《尚书》以教。”文中山东指地方。 17.汉武帝后,宰相的职权转到尚书台,其长官叫。 18.清人孙诒让所作86卷内容丰赡,是研究《周礼》最好的本子。 19.道教的经典文献叫。 20.成语“连衽成帷”、“举袂成幕”中的衽是,袂是。 21.到了才逐渐出现了精美的文人画,其影响延续至今。 22.最早的书,要算以竹木作为书写材料的。 23.清人张之洞撰写的《》是指导初学者的目录学著作。 二、单选题(每择2分,共10分) 1.泉州、无锡和松江的古名分别叫()。 A温陵梁溪广陵B梁溪云间金陵 C温陵梁溪云间D温陵云间梁溪 2.传统的观点认为礼分“五礼”,即()。 A吉礼凶礼军礼冠礼嘉礼 B吉礼凶礼军礼笄礼嘉礼 C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D吉礼凶礼军礼仪礼嘉礼 3.六部是隋唐以后主要的政务部门,其确切名称是()。 A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B吏部户部礼部法部政部工部 C政部官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D学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医部 4.秦汉九卿的重要特点是()。 A区分君主家事与国事,政治事务与宫廷事务不相混杂。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学大纲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教学大纲 【说明】 1.外国文学是指我国传统文学以外的全部世界文学,它包括欧美文学(西方文学)和亚非文学(东方文学)两大部分。本课程重点介绍和学习欧美文学部分。 2.本课程是中文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学发展的基本情况,包括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各个国家的重要作家和作品,以及不同时 期的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的情况。本课程的教学,意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外国 文学的鉴赏能力,进而培养和提高其对本学科的评论和研究的能力。 3. 本课程总课时数为54学时,平均周3课时 【本文】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学 教学目的:了解欧美文学的本源、特质,以及古希腊罗马文学的概况。 内容要点:一、古希腊罗马文学概况。二、希腊神话。三、荷马史诗。四、古希腊戏剧。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结合 教学手段:影视资料与书本相结合 授课时数:8课时。 作业与思考:如何理解古希腊文学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教学目的:一般性了解中古文学的总体特点 内容要点:一、中世纪文学的思想文化背景与基本特征。二、中世纪文学的基本类型。三、但丁和他的《神曲》。 教学方法:以讲为主, 思辨结合。 教学手段:介绍故事,解读分析。 授课时数:3课时。 作业与思考:如何理解《神曲》主题的双两重性。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 教学目的:了解资产阶级的第一个思想文化体系人文主义,了解莎士比亚的伟大文学成就。 内容要点:一、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二、意大利人文主义文学和薄伽丘。 三、西班牙人文主义文学和塞万提斯。四、英国人文主义文学和 莎士比亚。 教学方法:以讲为主, 思辨结合。 教学手段:影视资料与书本相结合,介绍故事,解读分析。 授课时数:5课时。 作业与思考:1、《堂吉诃德》的哪些特质使它成为世代流传的世界文学经典? 2、莎士比亚的高度。 第四章、17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 教学目的:了解古典主义的概念和特点。 内容要点:一、17世纪欧洲文学概况。二、清教徒文学和弥尔顿。三、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和莫里哀。 教学方法:以讲为主,思辨结合。 教学手段:影视资料与书本相结合,介绍故事,解读分析。 授课时数:3课时。 作业与思考:达尔杜弗形象分析。 第五章、18世纪启蒙文学 教学目的:了解和把握启蒙主义思想,了解歌德的创作和浮士德形象的深意。内容要点:一、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二、启蒙文学在英国的发展。三、法国启蒙文学和卢梭。四、德国启蒙文学和歌德。 教学方法:以讲为主, 思辨结合。 教学手段:影视资料与书本相结合,介绍故事,解读分析。

《文论专题》课程内容和特点

《文论专题》课程容和特点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文论专题》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层次学生设计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程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本科的“文艺学”课程,是专科阶段“文学概论”或“文学原理”课程的延展与拓宽,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两门重要课程的集合。这门课程理论性较强,它对于文学类课程的学习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本课程4学分,课学时72,开设一学期。 二、课程主要容、特点 上编中国文论 第一讲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教学容: 1.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诗教”文艺观 2.“兴观群怨”:孔子“诗教”文艺观的代表 3.孔子“兴观群怨”说对后世中国文论的影响 教学要求: 1.掌握“兴观群怨”的含义。 2.了解中国文论中对文学的社会作用认识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 3.理解文学的社会作用的主要意义。 思考题: 1.孔子的“诗教”文艺观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容? 2.“兴观群怨”说的基本涵是什么? 3.如何理解文艺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第二讲庄子的“言不尽意”说 教学容: 1.庄子的文艺观概述 2.“言不尽意”:庄子的文学言意观 3.庄子“言不尽意”说对后世中国文论的影响 教学要求: 1.准确理解“言不尽意”的含义。 2.了解道家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3.弄清文学与理论的基本区别。 思考题: 1.儒家文艺观和道家文艺观有些什么不同?

2.庄子是怎样看待“言”与“意”的关系的? 3.庄子思想对后世中国文艺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 第三讲勰的《通变》篇 教学容: 1.勰的文论思想概述 2.“通变”:勰的文学发展观 3.勰“通变”说对文章写作学的几点启迪 教学要求: 1.理解《通变》的容。 2.了解勰的文学发展观。 3.弄清文学发展的继承与革新的辩证关系。 思考题: 1.勰《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由哪些部分构成?2.“通变”说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3.如何理解文学的发展问题? 第四讲司空图的“韵味”说 教学容: 1.司空图的生平与思想概述。 2.“韵味”:司空图的诗境特征论。 3.司空图“韵味”说对后世中国文论的影响 教学要求: 1.理解“韵味”说的涵。 2.了解司空图“韵味”说产生的背景。 3.基本弄清韵味说对中国文论的影响。 思考题: 1.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提出了怎样的文艺思想?2.“韵味”说的具体涵是什么? 3.“韵味”说对后世中国文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五讲严羽的“妙悟”说 教学容: 1.严羽的文论思想概述 2.“妙悟”:严羽的诗歌创作论 3.严羽“妙悟”说与克罗齐“直觉”说的比较 教学要求: 1.了解“妙悟”说的基本概念。

中国古代文化专题02(68.7分)

古代驾车以四马 马为常。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宰相之职,分属于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所以三省的长官并称宰相 。 3. 王勃《滕王阁序》:“星分翼轸”的翼轸分别指 天上的方位 和 轸两星宿的分 。 4. 《诗经》:“东方未明,颠倒衣裳。”其中衣指裤子 ,裳指 上衣 。 5.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 6. 春秋初年齐桓公 设大谏,为谏官设置之始。 7. 监官和谏官,古代并称台谏 ,也通称 言官 。 8. 北魏、北齐设置的昭玄寺 ,以大统、统为长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掌管佛教的专门机构。 9. 古人以牛 、 羊 、 猪 为三牲。

古人用干支纪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成六十个单位,称为六十甲子 。 11. 今天北京的八达岭长城是秦始皇修筑的。 ?√ ?× 12. 殷代称一旬以内的未来日为“翌”,一旬以外的未来日为“来”。 ?√ ?× 13. 郭沫若先生取名的缘由大概是因为沫、若是两条河流的名称。沫水就是今天的大渡河,若水就是今天的雅砻江以及与雅砻江合流后的一段金沙江。郭老是四川乐山人,就在沫水之滨,离若水也不远。 ?√ ?× 14. 魏晋以后,历代宗室和功臣的封爵大多以王、公、侯、伯、子、男为号。 ?√ ?×

苏轼《江城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中“天狼”是井宿中的星组。 ?√ ?× 16. 杜甫《赠卫八处士》诗中说:“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参,参宿。商,心宿。参在西,商在东,不能同时出现在天空。所以拿“参与商”来比喻“人生不相见”。 ?√ ?× 17.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后代据此称内讧为萧墙之祸。萧墙,就是围墙。 ?√ ?× 18. 周代贵族有姓氏,而一般平民没有姓氏。在贵族中,女子称氏,男子称姓,这是因为氏是用来“别婚姻”的,而姓是用来“明贵贱”的,两者作用不同。 ?√ ?× 19.

从比较文学视野看中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中的选材和教学

133 Theory Studies ?Intemet fortune ?网络财富 理论探讨从比较文学视野看中学语文外国文学 作品中的选材和教学 伍娟娟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海 200241) 【摘要】比较文学学科在“全球化”浪潮中,以其广延性的学科外延,及强的包容性,密切注视着文化全球化多元文化的碰撞,沟通和交流。而2000年,新的中学语文 大纲亦在此时代背景下颁布发行。与往相比,新大纲和教材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为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我们选择用它来分析中学语文外国作品的选材特点、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中学语文 在“全球化”浪潮中,比较文学被放置在一个更加开放的多元化语境下。而比较文学的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和跨国家的特质使它能够在流动开放的全球化语境中沟通不同的文化体系。而文化全球化使得大众文化携同现代传播媒介和网络异军突起。在这种社会现实情况下,本着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世纪之交被推出。“新大纲”中学语文教材,尤其是外国文学教材的入选与传统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过了近八年时间的考证,中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材和教学研究怎样,有着那些新意和问题。本文立足于新大纲中“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等方面,运用比较文学中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以及中国学派的“跨文化”研究,来分析选材的特点,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同时站在比较文学的视角,用“视域”观点提倡新尝试新的切入点,加强教师自身的“比较文学”素养来加强教学中教师的“专业化”和“不可替代性”。 1.选择比较文学视角来看中学语文外国作品的原因 在全球化浪潮下,有经济全球化而引起的文化全球化已经是波及和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安东尼.吉登斯对全球化所下的定义是:“世界范围内社会关系的强化,这些关系以一种方式将不同的地方性联系起来,以地方性事变的形态受到远距离以外的事变的影响,反之亦然。”[1] 以及地球村的概念“globalvillage”和空间上世界的压缩“compression”的提出,使得大众文化携带着现代传播媒介和网络异军突起。各种新的现象纷纷出现。“couchpatato”(伴随着电视长大的一代)“mall rate”(新生超市一族),网络大军等等。这些在中学生中十分普遍地存在着。而其他国家文化也随着现代科技手段不断的冲击我们。如“双麦文化”,尤其是“Hollywood”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教育部在世纪之交发出了全日制中学新的语文大纲。 首先,我们来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学语文大纲的特色。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篇首即提到了“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初中版相同)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由此,我们看到,语文学科强调的是既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又要“吸收人类进步文化。”在初中版语文大纲中提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可见其眼光就是立足于国内而放眼观世界。同时要采取一种兼容并包,批判地吸收全人类的进步文化,具有了一种“跨文化”“跨国家”的指导思想。在高中版的教学大纲的第一部分教学目的中提到“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初中版相似)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新大纲对当代文化生活,充斥的多样文化,提出了明确的“尊重”态度。对于在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下,大众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的争斗,对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被大纲重视。纳入了中学语文教学范畴,中学语文新大纲使语文学科与时俱进,在其后注明“试用修订版”,本身也体现了大纲的制定的灵活性和实效性。使语文成为关注社会现实的开放性学科,而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闭门造车。 其次,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比较文学学科所具有的特色。曾经印度人民党的领导人认为“全球化是对印度的传教进攻,信息进攻和文化进攻。”将外来文化视为本土文化和价值的敌人。在此,我们说他们没有看到在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频繁的时代,任何固定不变﹑静止绝对的文化是难以想象的。与单一的封闭的国别文化相比,比较文学的研究框架内纳入而了异质的文化修养。可用置换的视角和态度来重新审视和阐释本土文学。比较文学的学科特点: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和跨国家,使它沟通了在开放流动的全球化语境下的各个文化体系。使东西方文学文化进行了建设性的对话。可将,比较文学本身的包容性﹑广延性和“四跨”特征对于我们用它来看中学语文的选材和教学提供了新颖的视角与教学的科学性。 那么用比较文学视野来看新大纲,中学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选材具有什么意义? 我们认为其意义一:比较文学全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了解外国文化和文学,打破了“中国单一文化”的瓶颈,发展了思维。运用比较文学视野使学生明白中国传统文学文化。如儒家思想“齐家﹑治国﹑平天下”,两希文化传承下强调“命运与人”的观点,造就了几大文化体系。道家的“无为”思想与基督教的“原罪”说,亦是不同的人生态度。同为东方国家,中国与日本印度的文学差异及相互影响,中国古典文学的浪漫主义与西方的浪漫主义,等等。启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培养探究的科学精神。 意义二:利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论感受作品魅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例如通过对课文《陌上桑》的学习和《荷马史诗》(语文版入选文)的学习,对于罗敷之美和海伦之美,使用了相同的写作技巧,给人呈现出惊世之美。就如莱辛在评价了荷马笔下的海伦之美后感叹:“诗人啊,替我们吧美所引起的欢乐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 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同源性。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在跨越异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如果忽略文化异质性的存在比较文学研究势必会出现简单的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比较前者使得中国文学成为西方观念的注脚本而后者则是一种浅层次的“XY”式的比附。因此在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是其可比性的根本特征。但“异质性”必须与“互补性”相联系起来。换句话说研究异质性是为了达到互补性。异质性的内容包括文明原生性、独立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话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由于多元性是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观念由此才能在中西比较文学及东方文明之间如中国与印度等文学比较研究中使被比较的对象互为参照从浅层次的同异比较向深层次的文化探源发展为实现交互性和总体性奠定基础。交互性则是在上述基础上对被比较的对象进行互释、互证、互补式研究这样最终才能达到总体性。由互补性而达到的总体性原则可以说是对比较文学发展的最高层次的探索也可说是对比较文学诞生初衷的最彻底回归。 上述四类可比性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在具体比较研究中不应机械地强行分割开来。 3、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首先将它引入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使之成为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就本质而言流传学是“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因此其特征表现为研究方法具有实证性研究对象是文Ч叵怠J紫攘鞔а芯康摹拔难Ч叵怠笔嵌嘣难Ч叵怠h蟮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