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激励理论与组织管理

第六章激励理论与组织管理
第六章激励理论与组织管理

6.1 激励的一般概念

6.1.1 激励的一般概念

激励是指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将激励这一概念用于管理,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

激励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的模式可以表示为: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引起行为、行为又指向一定的目标。如果将图6-1改画成为下述形式(见图6-2),那么,这就是一张典型的人类行为的模式图。

图6-1动机激发的心理过程模式图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激励过程,实质上就是要处理好三类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三类变量是指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和反应变量。(与下面内容建立连接)

刺激变量是指对有机体的反应发生影响的刺激条件,其中包括可以变化与控制的自然与社会的环境刺激。

机体变量是指有机体对反应有影响的特性,这些都是被试本身具有的特征,如性格、动机、内驱力强度等。

反应变量是指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在行为上引起的变化。

上述二图中的需要和动机都是属于机体变量,行为是属于反应变量,外界的目标实际上是刺激变量。

人的行为的激励过程实质上就是要使刺激变量引起机体变量(需要、动机)产生持续不断的兴奋,从而引起积极的行为反应,当目标达到之后,经反馈又强化了刺激,如此周而往复、延续不断。

6.1.2 激励的意义

1、激励是生产力的促进剂、推动剂

2、激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的主要管理职能

6.1.3 激励的特征

(括弧里的内容与前面的要点建立连接)

激励是有方向性的。(积极性的方向表现为努力完成一件事,是为了个人私利,还是为了集体、国家。当然,也可以是国家、集体,个人都得到利益。)

激励是有选择性的。(人的积极性有时是捉摸不定的,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如气质,性格,爱好,兴趣,感情等,来决定对事物的积极性的选择。)

激励是有时效性的。(积极性不可能持续高涨,而是起伏不定的。如发奖金时,职工的积极性会高涨,过后积极性也下落。)

激励的复杂性和能动性。(人类的动机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如,一方面为了多增加收益而想加班加点,但另一方面却考虑应留些时间能同家人团聚。)

6.1.4 激励的理论

激励的理论可分为

(一)早期的动机激发理论

(二)行为主义激励论:新、老行为主义激励论

强化理论(又称行为修正激励论)

(三)综合激励论(勒温的场动力论与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

(四)认知派激励论:

1、内容型激励理论:

需要层次论(马斯洛)

生存·关系·成长理论(阿德佛)

成就需要论(麦克利兰等)

双因素理论(赫芝伯格)

2、过程型激励理论

期望理论(佛隆)

公平理论(亚当斯)

目标理论(德鲁克等)

归因理论(海特等)

3、认知评价理论

6.2 早期的动机激发理论

人类的动机激发:是使人具有某种欲求,使人对某些事物产生有意识的欲望。欲求是人的动机激发的内部因素,诱因是可能满足人的欲求的外部因素,为了满足欲求就要见诸于行动,使欲求的诱因得以满足。

表6-1人类的动机

6.3 综合激励论

6.3.1 勒温的场动力论

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场动力论是最早期的综合型激励论。行为主义的激励论强调的是外在激励的重要性,而认知派激励论强调的是内在激励的重要意义。外在激励是指用工资报酬、劳动条件、劳保福利等外部条件,刺激人的积极性。而内在激励是指工作本身的兴趣、价值、成就感等也是产生激励的刺激因素。

勒温的场动力论是用以下的函数关系表述的:

B=f(P·E)

(上面符号与下面内容建立连接)(B为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向量,P为个人的内部动力,E为环境刺激。)这个公式表明,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向量取决于环境和个人内部动力的乘积。

这一理论说明,任何外部刺激要成为激励因素的话,还要看内部动力的强度,两者乘积才能决定人的行为方向。

6.3.2 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

1968年波特(L.Porter)和劳勒(https://www.360docs.net/doc/924369979.html,wler)提出了新的综合激励模式图。

下面即为这一新理论的模型图(见图6-3)

图6-3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型图

波特和劳勒将激励分为内激励和外激励两种。内激励的内容包括:劳动报酬、工作条件、企业政策等。外激励包括社会、心理特征的因素,如认可,人际关系等。

在上述模型中波特和劳勒将激励过程看成为外部刺激、个体内部条件、行为表现、行为结果的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这一模型也说明了个人工作定势与行为结果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这一模型中尚可分出以下变量:

努力程度

模型中的"消耗力量"一项是指估价工作者在完成作业中所消耗的能量大小。而这些都是由完成作业时所获得的激励价值和个人感到做出努力后可能获得奖励的概率所决定的。激励价值本身是由吸引它的程度所决定的。不同类型的激励(工资、认可、预见、领导评价、同工作人员的友谊等)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对个体的激励价值愈高,他所获的期望概率愈高,因而消耗在完成作业上的力量也愈大。

工作绩效

进一步从模型中可以看到活动结果既依赖于消耗力量的努力程度,还要依赖于个体能力和个体

品质以及个体对自己工作作用的知觉。这说明在消耗力量的努力相同的情况下,根据各人能力、知识、个人品质的差别,以及对自己工作作用的知觉不同,因而活动结果也会有差别的。

对自己工作作用的知觉是指个人在工作中的"角色知觉",这是指个体掌握了一定的工作任务,并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和水平,而规定自己应该消耗多大的力量到这一工作中去。

满足

满足依赖于所获得的激励同期望所获得的结果的一致性。如果前项是等同或大于后项,那么,个体便会得到满足。此外,满足还取决于工作者本身的想法和意见,比如他认为怎样的激励是可信的,并可获得结果,这一因素也影响到"结果--满足"的联系。

综合激励模式在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领导人在应用上述模式时,可以确定管理生产时的领导者的定势作用、个人的价值定向与活动结果

之间的联系。

上一节下一节

6.4 强化理论与管理中的奖励与惩罚

6.4.1 操作条件反射与强化理论

美国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B.Fskinner)1938年在《有机体的行为》一书中,提出操作性反射的学说。

这一学说认为,人类的许多行为是具有操作性、工具性的。人由于某种需要而引起的探索或"自发的"活动,在探索过程中,若一种偶发反应成为达到目的的一种工具,人就学习利用这种反应去操纵环境,达到目的、满足需要,由于这种反应是达到目的的工具,因此称之为工具性条件反射,也称之为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种反应型条件反射,个体只有在强化条件下才会形成这种反射,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取决于反应,不取决于对刺激的感知,学得的反应会因强化的增加而增加,也会因强化的减弱而消退。

6.4.2 行为修正激励与正、负强化

将操作性条件反射与强化理论应用于管理,就产生了行为修正激励论。行为修正激励论表明,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人时,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这就起了强化、激励的作用,如果行为的结果对个人不

利,这一行为就会削弱或消失。

对人的某种行为给予肯定和奖赏,使这个行为巩固、保持、加强,这叫做正强化。对于某种行为给予否定和惩罚,使之减弱、消退,这叫做负强化。正、负强化都是强化的方式和手段,应用得当,就可以使人的行为进行定向控制的改造,最后引导到预期的最佳状态。

图6-4强化概念的模式图

6.4.3 强化程序

6.4.4 奖励的激励功能

人们的身份和地位就叫做角色。能够按照角色要求规范自己思想和行为的思想认识就叫做角色意识。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提高角色意识,缩短角色差距。

6.4.5 有效奖励的实施方法

创造有效奖励的心理气氛

奖励先进要特别注意环境的心理气氛,在一个平淡气氛中奖励一个人,这种奖励对此人和其他人只起保健因素的作用,如果能创造受奖光荣的强有力的心理气氛,那么,在这种气氛下,奖励对被奖励者与其他人都有极为强烈的激励作用。

奖励对象要有真正的先进性

奖励先进是为了给人们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的追赶的目标,就是激发人们的进取意识,使人产生向先进人物学习的积极、良好的心理倾向性。为此奖励对象要有真正的先进性,切忌弄虚作假。

奖励要注意时效性

行为修正理论强调"即时反馈",就是要让人们及时知道自己行为活动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给人们以鼓励和信心鞭策人们继续努力,相对而言,"延时反馈"也就是相隔相当长的时间之后,再让人们知道行为结果,这时的激励力量就会相应减弱,而且缺乏活力,因此,管理中强调奖励的实效性,赏罚都得及时。

奖励的内容应该多样化

奖励内容与形式要真正符合人们的需求,并富有时代性、多样性、这样才能使更多的人受到真正的激励。

五十年代奖励的物质内容为毛巾、茶杯等。目前这些东西的激励作用已减弱了,人们需要住宅、奖金、旅游等更有价值的奖品。当然,奖励的作用不是只与奖励的价值有关,最能满足需要的奖励才能调动最大的激励力量。

要制定一项长期的奖励计划

?给个人或部门的奖励最好是一种长期奖励,如给个人的奖励可以是利润率的线性函数,这种奖励最大的好处是避免了短期行为,使当事人自觉地为集体奋斗。

领导在制定长期的奖励计划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好所期望的目标;(2)确定所需的行为;

(3)确定适当的奖励;(4)发挥正反馈的作用;(5)实施奖励,享受成功和快乐,确定新的目标。

奖励的标准要更新

传统的奖励对象多为发展生产力拼搏的标兵,尊老爱幼的好女婿、好媳妇;助人为乐,公而忘私的好职工;有攻关解难,建功立业的科技人员,这些典型人物的成果看得见,摸得着,就在大家的身边,而且内容实在,对广大职工的行为是一个良好的导向。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的观念开始转变了,认为:

要奖励冒险者,而不是奖励躲避风险者

要奖励成功者也要鼓励受挫折者

要奖励实用创造者而不是奖励盲从者

奖励决定性的行为

奖励出色的工作,而不是奖励忙忙碌碌的行为

6.4.6 有效惩罚的实施方式

惩罚可以让不想要的行为不再发生,但是潜在的负面效应是很严重的(图6-5)

图6-5惩罚潜在负效应

在采用惩罚手段时必须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惩罚与批评的形式要多样化

人们对惩罚和批评有着本能的对抗心理,为此,针对不同人的情况,可采用不同的批评方式。

直接批评。对能够听取意见者,直接了当提出批评。

间接批评。通过对某事的批评旁敲侧击间接批评某事、某人。

暗示批评。不直接点穿,而实际上暗示为某人所为,这种批评方式为让人们意会到。

对比批评。通过表扬好的,实际上就是批评坏的。

强制批评。对于明显有害的事与人,要强制批评,责其立即改正错误。

商讨批评。用对话方式,商量式地提出问题,指出问题,使对方心悦诚服。

分段批评。若被批评的对象不轻易接受别人意见,就要有耐心,逐步提出问题,等对方态度有所转变时,再加重批评的分量。

(二)惩罚时同样要做到严中有理

众所周知,多用、滥用经济制裁的惩罚方式会加重人们的抵触情绪,奖惩都不是目的,而是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的手段,故在采取惩罚手段时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做到严中有情、有理、使人们心服口服,知过改正,另外领导者在使用惩罚手段时必须持有善意,学会以理服人;处理时要适当,即轻重适宜;对所有被罚者要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要强调冷静对待,以冷处理方式为宜。

第七章 激励

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首页

教学过程 第七章激励 第一节激励概述 一、激励的概念与作用 (一)激励的概念 现代管理学认为,激励(motivation)是利用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发人的内在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使下属产生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②激发个人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动机,并不断强化这种动机。 工作绩效(M)取决于工作能力(A)和动机强度(E)。若用公式表示即为: =?? () M f A E 若在工作能力不变的条件下,动机强度越高,产生的工作绩效会越高。 (二)激励的作用 1.有助于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指出:实行计时工资的职工仅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在受到充分激励时,可发挥至80%~90%。 2.有助于将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导向实现组织目标的轨道 通过各种激励,使好的员工维持积极行为;表现一般和表现差的成员受到激发,逐步转变为主动积极的成员。 3.有助于吸引优秀人才 有助于将组织需要的优秀人才吸引进入组织内部。 4.有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促进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协调统一 通过激励,满足员工在物质、精神、尊重、社交等多方面的需要,鼓舞员工士气,协调

人际关系,进而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二、激励的过程模式 三、激励的原则 1.目标结合原则 2.按需激励原则 3.公平公正原则 4.适度性原则 5.时效性原则 第二节激励理论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激发人们行为动机的各种因素,即“激励是为什么而产生的”、“什么东西会引发激励”。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 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其代表作《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

第八章 中国激励理论及模式

8.0 中国激励理论简介 理论模式作为观念的一部分,自始至终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民族文化的反映与产物。但正确的理论模式一旦产生,就会变成推动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强大指导力量与推动力。 综观西方的激励理论、模式,大致可以分为行为主义激励论,认知派激励论,以及综合激励论。每一种派别的理论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当时的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水平,社会政治制度,民族的文化背景等等。 西方的激励理论是在西方社会的土壤上生长的。我国现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西方社会有着很大的差异。本书作者在长期的实践、实证、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激励理论:物质与精神的同步激励理论、三因素理论模式(激励、保险、去激励因素的连续带模式)、公平差别阈理论,以及组织激励状态的诊断--心理评价指标体系等。这些理论、模式、诊断方法将作为21世纪企事业单位进行激励的科学理论指导。 8.1 同步激励理论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8.1.1 同步激励理论基本观点 同步激励论(Synchronization Motivation Theory)可简称为S理论,这是俞文钊教授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的主要激励理论与模式。鉴于我国现阶段的特定历史条件,只有通过将物质与精神激励,以及根据人的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而采取的激励措施,有机、综合、同步地实施时,才能取得最大的激励效果。用关系式表示,即为:激励力量=∑f(物质激励x精神激励) 这一关系式表示,只有物质与精神激励都处于最高值时才有最大的激励力量。二个维度中只要有一个维度处于低值时,都不能获得最佳、最大的激励力量。 8.1.2 同步激励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第八章中国激励理论及模式-(11630)

8.0 中国激励理论简介 与 映 分,自始至终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民族文化的反理论模式作为观念的一部 力量与推动力。 产物。但正确的理论模式一旦产生,就会变成推动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强大指导 综观西方的激励理论、模式,大致可以分为行为主义激励论,认知派激励论,以及综合激励论。每一种派别的理论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当时的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水 平,社会政治制度,民族的 文化背景等等。 西方的激励理论是在西方社会的土壤上生长的。我国现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西方社会有着很大的差异。本书作者在长期的实践、实证、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 续带模 国特色的激励理论:物质与精神的同步激励理论、三因素理论模式(激励、保险、去激励因素的连 方法 的诊断-- 心理评价指标体系等。这些理论、模式、诊断 式)、公平差别阈理论,以及组织激励状态 。 将作为21 世纪企事业单位进行激励的科学理论指导 8.1 同步激励理论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8.1.1 同步激励理论基本观点 为S 理论,这是俞文钊教授结 合我国实同步激励论(Synchronization Motivation Theory) 可简称 ,只有通过将物质与精神激励,以及根 际提出的主要激励理论与模式。鉴于我国现阶段的特定历史条 件 据人的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而采取的激励措施,有机、综合、同步地实施时,才能取得最大的激励效果。用关系式表示,即为:激励力量= ∑f (物质激励x 精神激励) 这一关系式表示,只有物质与精神激励都处于最高值时才有最大的激励力量。二个维度中只要有一个维度处于低值时,都不能获得最佳、最大的激励力量。 8.1.2 同步激励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第八章-中国激励理论及模式

8.0中国激励理论简介 理论模式作为观念的一部分, 自始至终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民族文化的反映与产物。但正确的理论模式一旦产生, 就会变成推动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强大指导力量与推动力。 综观西方的激励理论、模式, 大致可以分为行为主义激励论, 认知派激励论, 以及综合激励论。每一种派别的理论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当时的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水平,社会政治制度, 民族的文化背景等等。?西方的激励理论是在西方社会的土壤上生长的。我国现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西方社会有着很大的差异。本书作者在长期的实践、实证、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适合中国国情, 具有中国特色的激励理论:物质与精神的同步激励理论、三因素理论模式(激励、保险、去激励因素的连续带模式)、公平差别阈理论,以及组织激励状态的诊断--心理评价指标体系等。这些理论、模式、诊断方法将作为21世纪企事业单位进行激励的科学理论指导。 8.1同步激励理论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8.1.1 同步激励理论基本观点 同步激励论(Synchronization MotivationTheory)可简称为S理论,这是俞文钊教授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的主要激励理论与模式。鉴于我国现阶段的特定历史条件,只有通过将物质与精神激励,以及根据人的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而采取的激励措施,有机、综合、同步地实施时,才能取得最大的激励效果。 用关系式表示,即为:激励力量=∑f(物质激励x精神激励)?这一关系式表示, 只有物质与精神激励都处于最高值时才有最大的激励力量。二个维度中只要有一个维度处于低值时, 都不能获得最佳、最大的激励力量。 8.1.2 同步激励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第六章 激励

第六章激励 教学目的:明确激励的功能和重要性,了解常用的激励理论,深入思考我国企业及其它组织如何进行有效的激励。 教学要求:明确激励的功能和重要性,了解常用的激励理论,深入思考我国企业及其它组织如何进行有效的激励。阐明激励实质和心理机制,简述并评价主要激励理论,领会激励的内在规律及其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激励的涵义、激励的原则和方式,常见的激励理论。 重点:激励的含义与实质,激励的原则、激励理论 难点:激励的实质、激励的心理机制、激励原则。 第一节激励概述 一、激励的含义及功能 1.激励的含义与实质: 所谓的激励,是指人类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具有加强和激发动机,推动并引导行为指向目标的作用。通常认为,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欲望、需要、动力等,都构成对人的激励。 激励作为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过程和状态,不具有我们可以观察的外部状态。但是,由于激励对人的行为具有驱动和导向作用,因此,可以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及效果来对激励的程度加以推断和测定。 2.激励在管理中的功能: (1)有助于激发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有助于将员工的个人目标导向实现组织目标的轨道。 (3)有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促进组织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协调统一。 二、激励的心理机制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行为具有目的性,而目的源于一定的动机,动机又产生于需要。由需要引发动机,动机支配行为并指向预定目标,是人类行为的一般模式,也是激励得以发挥作用的心理机制。如下图: 人类行为模式图 1.需要:指人类或有机体缺乏某种东西时的状态,管理中的需要特指人对某事物的渴求和欲望。它是一切行为的最初原动力。 2.动机: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指引这些活动去满足一定需要的心理准备状态。动机在激励行为的过程中,具有以下功能: (1)驱动功能。指动机唤起和驱动人们采取某种行动。 (2)导向和选择功能。指动机总是指向一定目标,具有选择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的作用。

第七章护理管理中激励

(一)单选题 1. 领导者以身作则,要别人做到的事,自己先做到,属于激励方法中的( ) A. 关怀激励 B. 榜样激励 C. 表率激励 D. 荣誉激励 2. 关于期望理论及其在管理实践中应用的描述,下列哪项不正确: A.工作绩效与报酬的关联性对激励水平的高低有直接影响 B.个人的期望值高,激励水平就高 C.管理人员进行激励时应强调期望行为 D.奖励对个人的吸引程度要影响激励水平 3. 关于激励,以下阐述错误的是() A.激励是目标导向性的 B. 激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 C.激励仅是管理者的事 D.激励可引导人出现有利于团队的行为 4. 关于公平理论,以下阐述错误的是() A.公平即经济报酬均等 B. 报酬的公平与否会影响职工的积极性 C.公平不是平均主义 D.客观评价工作业绩是公平分配的前提 (二)多选题 1. 以下条目属于激励原则的是() A.引导性 B.公开性 C.按需激励性 D.时效性 E.合理性 2. 属于过程型激励理论的是() A.强化理论 B.公平理论 C.期望理论 D.归因理论 E.双因素理论 3. 激励水平公式中,激励等于()的乘积

A.目标 B.投入值 C.期望值 D.关联性 E.效价 4. 当员工感到不公平时,可能采取的措施有() A.曲解自己或他人的付出或所得 B.采取某种行为使得他人的付出或所得发生改变 C.采取某种行为改变自己的付出或所得 D.选择另外一个参照对象进行比较 E.辞去他的工作 (三)是非题 ()1. 激励的起点是人的动机。 ()2. 激励过程可以解释为一个从不满意到没有不满意的连续性过程。()3. 在强化理论中,负强化和惩罚本质上是一致的。 (四)填空题 1. 激励的基本模式为需要---目标-需要被满足, 并通过反馈构成循环。 2. 行为改造型理论包括了和。 3. 所谓归因,指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和。(五)名词解释 1. 激励 2. 正强化 (六)简答题 1. 简要回答阐述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的主要观点。 2. 简要阐述期望理论的主要观点。 (七)论述题 如果你是护士长,请阐述怎样在你的管理中应用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 练习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2. B 3.C 4.A (二)多选题 1. ACDE 2.BC 3.CDE 4.ABCDE (三)是非题 1. × 2. √ 3. ×

第六章 群体动力与激励理论

第六章群体动力与激励理论 本章框架: ●卢因的群体动力理论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弗隆的期望理论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麦克利兰的需要理论 ●波特和劳勒的激励模式 ●激励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本章内容: 第一节卢因的群体动力理论 本节框架: ●群体动力论公式 ●群体气氛对群体成员的影响 ●群体中成员相互作用的关系 本节内容: 一、群体动力论公式 ●群体动力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库尔特·勒温) ●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亦称“团体动力学”,特别关注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和影响,二战中他 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对军队士气问题的研究,同时还进行了劝诱人们改变饮食习惯的研究。 ●群体动力学就是在群体中,只要有别人在场,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就同他单独一个人时有所不同,会受到其 它人的影响。 1.人的行为动向取决于内部力场与情景力场的相互作用 B=f(P, E) 2.群体的行为动向取决于内部场力与情景力场的相互作用 B=f(P, E) 3.群体的行为不等于群体中各个成员个人行为简单的算术和,它包含着集体智慧,因而可能会产生新的行为 形态(总体可能大于或小于个体之和)

二、群体气氛对群体成员的影响 卢因的群体动力学告诉我们,要使员工形成有利于组织目标的行为,达到激励的目的,一方面要选拔合适的员工,另一方面要营造好的群体气氛。 群体气氛包含: 1.群体的风气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不同风气的群体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合作—友好;恶性—争斗】 2.领导方式 ●民主【毛泽东】 ●专治【蒋介石】 要形成好的群体气氛,领导方式应该具备如下特点: ●沟通 ●支持下属 ●尊重下属 ●公正无偏 ●行为一贯 ●展示能力 3.群体中成员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1)群体成员对个人的行为 ●正的人际关型行为【团结、谅解】 ●负的人际关系型行为【分歧、对抗】 2)群体成员对工作任务的行为 ●正的工作任务型行为【帮助、真诚】 ●负的工作任务型行为【保密、批评】 案例讨论: 马林是联合化学公司流程设计中心的主任,手下有8名工程师,均系男性。多年来,小组成员之间关系良好。随着工作任务的增加,马林招聘了一名刚刚获得某名牌大学工学硕士学位的姜丽加入一个旨在提高设备运行效率的项目小组。该项目小组原先只有三人,由巩森任组长。 作为一名新成员,姜丽非常喜欢这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工作中能够用到不少专长。她工作十分认真,对其他项目小组的成员也非常友好,但在业余时间,她从不和同事闲聊。由于工作主动,姜丽总是率先完成自

第八章--激励与奖励(人力资源管理)

第八章激励与奖励 让创造价值的人赚更多的钱。---------- --Charles Ames 多数人都希望得到反馈。当然,条件是人们的自我知觉一致,人们就会喜欢反馈;如果不一致,人们就不喜欢反馈了。 --Larry Cipolla 例:Mark Maxcann 在一家小城镇的银行做出纳已经24年了。在三个出纳员中,他的年龄最大,有几次,银行的两名官员都出差了,他就暂时负责银行。在社区中,他受到人们的尊敬。他是一家城市商业俱乐部的成员,并且是教会中的一名老者。最近他向一名可信赖的朋友吐露了心声。"我想换一个工作--只要可以离开这家银行。"朋友进一步询问之后发现,他过去对银行的工作一直很满意,现在仍很满意,只是最近出了一件事:由于当地缺乏劳动力,一个出纳员的职位已经空缺了三个月。最后出于无奈,银行只得从另外一个城市招收了一个年轻、未受过培训的大学毕业生。为了吸引他,银行支付给他的的薪水要比Mark的高25美元。 Mark马上就感觉到被忽略和遗忘了。他得知新出纳员的工资那天,整个世界似乎都塌下来了。他感觉在社区的位置崩溃了,自我形象也受到了破坏。经过他培训的新员工,竟比他多挣25美元。很明显,激励员工对员工的十分重要。 激励是对行为的驱动,它贯穿于组织行为的整个过程之中。为了有效地实现既定的目标,个体、群体、领导和组织都需要激励。既需要自我激励,更需要来自他人、群体、领导和组织方面的激励以及相互之间的激励。 激励的概念 (一)激励的涵义和机制 激励一词择自英文单词motivation,指的是心理上的驱动力,含有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意思。通俗地说,就是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 例:别出新裁的奖赏——金别针与激励 圣诞节快要到了。卡尔松悄悄地叫来秘书,吩咐他去订做一批纯金西服别针,做工一定要精良,并要求将做好的西服别针在圣诞节前夕分别寄到公司员工的配偶手中。 我们代表团在北欧航空公司总部考察访问得知了这件事情。这一天我们在总部大楼的门口,看到一位大约50多岁的老门卫的制服上别着这要一枚别针。我就问他:你拿到这枚别针时是什么感觉?老门卫说那是圣诞节的前几天,我像往常一样下班回到家,一开门,没想到我的老伴从房间里冲了过来,搂着我就是几个狂吻,并大声说:汤姆,你真棒!她的眼睛里闪动着泪花。我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老伴激动地说:汤姆,你看看桌子上是什么?我看到桌子上放着一个精致的小盒子,盒子里摆放着一枚金光闪闪的别针。盒子里面还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道: 尊敬的托玛逊太太: 感谢你一年来对托玛逊先生工作的全力支持,使得北欧航空公司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我谨代表我个人向你表示衷心的谢意。 杨·卡尔松 这天晚上,我和老伴一边喝着酒,一边聊着。我们说了很多,最主要的话题就是,明年我该怎样做才能不辜负总裁的期望。我们决定:只要公司一天不辞退我,我就尽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代表团所有人都静静地听着,在思考着其中的道理和秘密。

第06章 激励习题解答(修改)

第六章激励习题解答 复习题 1、说明激励的过程及其动因。 答: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支配人的行为。激励的过程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就是通过影响员工个人需要的实现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引导他们工作的行为,以满足组织目标的实现。激励的形成要把握三个要点: 第一,被激励人的存在需求;第二,被激励人由于存在某种需求而产生从事某种活动的愿望和动机;第三,被激励动机有强弱程度的不同,即积极性的高低。 2、需要在动机中起什么作用? 答:内在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但只有需要而没有满足需要的外在目标时,也构不成动机。因而只有外界具有满足需要的目标和条件时,需要才进一步转化为动机,并推动人进行有目的的行动。动机的形成是内在需求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3、理解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涵,谈谈对实际工作的启发。 答: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的多种需要划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生理需要指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安全需要指保护自己免受身体和情感伤害的需要。社交需要指对友谊、爱情、归属、信任与接纳的需要。尊重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两方面。自尊指自己的自尊心,工作努力不甘落后,有充分的自信心,获得成就后的自豪感。受人尊重指自己的工作成绩、社会地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自我实现需要指个人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理想的需要。这5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逐层上升。一个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这五种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越到上层,满足的程度越小。不同层次的需要不可能在同一等级内同时发生作用,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总有某一层次的需要在起着主导作用。需要满足了就不再是一种激励力量。 在实际工作中,如果要激励员工,就要了解员工目前所处的需要层次,然后通过给予适当的协助,帮助他们满足这一层次或更高层次的需要,在此过程中不断激励他们的士气和热诚。 4、对比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较低层次需要与较高层次需要的不同之处。 答: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为低级需要,而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为较高级的需要。低级需要主要是从外部使人得到满足,而高级需要是从人的内心使人得到满足。对一般人来说,低级需要的满足是有限的,高级需要的满足是无限的,因而高级需要具有比低级需要更持久的激励力量。 5、需要层次理论与双因素理论有什么异同? 答:双因素理论与需求理论一样,认为人的需求是由高到低划分为不同层次的,都认为低级需要主要是从外部使人得到满足,而高级需要是从人的内心使人得到满足。但双因素理论认为涉及一些较高层次需要的因素,如成就、责任、获得他人的赏识、晋升机会等是工作本身的因素,可以激发人的进取心,提高工作效率,属于激励因素。而涉及一些较低层次需要的因素如工资、工作环境、同事关系、福利与保障等是工作以外的因素,这些因素属于外在因素或保健因素,没有激励人的作用,但会起到防止人们对工作产生不满的作用。 6、解释公平理论的主要观点,谈谈对实际工作的启发。 答:公平理论认为,员工对自己是否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十分敏感。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仅受到其所得报酬的绝对值的影响,更受到相对值的影响。所谓相对值,来源于将自己所做的付出和所得的报酬与一个和自己条件相当的人的付出与所得的报酬进行的横向比较及自己对工作的付出与所得与过去进行比较的纵向比较。所以,工作中管理者需更多地注意实际工作结果与个人所得之间的公平合理性。 7、当员工感到自己的付出与报酬跟他人比不相等时,可能会有什么反应?管理者应如何对待员工不同的反应? 答:当A通过和B的比较,觉得自己的收付比高于对方,感到占了便宜,但也会产生内心不安,可能会有一下几种表现:(1)受到激励,努力工作,多付出以求得平衡,减少内疚感; (2)曲解自己或他人的付出与所得,从而达到心理平衡; (3)把多得归结于运气好而回避心理不安。 当A通过和B的比较,觉得自己的收付比低于对方,感到吃了亏而满心怨气,从而可能会有以下几方面表现: (1)“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通过自我解释,达到自己安慰。 (2)改变自己的收付比例,如减少工作投入、降低工作质量与数量,或者要求增加收入以达到平衡。 (3)减少参照对象的收付比例,减少其收益和增加其投入以求得平衡。 (4)“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改变参照对象,获得认识上的新的平衡。 (5)发牢骚、泄怨气,故意缺勤、破坏工作甚至辞职。 在实际人们总是倾向于过高估计自己的付出,而过低估计自己的所得,对别人的付出与所得的估计则正好相反。所以管理者除了制定公平的奖酬体系外,还要及时体察员工的不公平心理,并认真分析、教育员工正确认识、对待自己和他人(学生可结合具体情况再加以讨论)。 8、运用综合激励模式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 答:综合激励模式包含了本章所介绍的几种激励理论。首先以期望理论为基础说明了激励的力量等于效价与期望值的乘积,为达到一定的工作绩效,个人除了努力,还需具备一定的能力。取得工作绩效会获得内在、外在的奖励,内在奖励如取得挑

激励理论(2)

第八章激励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工作的动机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的人性假设是() A经济人假设B社会人假设C复杂人假设D自我实现人假设 2、某公司改善了小李的工作条件,小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没有提高,不久小李接到了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他工作特别卖力,这可运用哪一种激励理论来解释? A.期望理论 B激励-保健理论 C公平理论 D强化理论 3、对于大多数高科技公司来说,寻找、培训和留住优秀的员工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影响重大。假设你是一家高科技公司的老总,你认为最佳的一种方式是: A提供诱人的薪水和福利 B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C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 D实行弹性工作制 4、中国有些国有企业引入奖金机制的目的是发挥奖金的极力作用,但现在许多企业的奖金已经成为工资的一部分,奖金变成了保健因素。这说明: A双因素理论在中国不怎么适用 B保健和激励因素的具体内容在不同国家是不一样的 C防止激励因素向保健因素转化是管理者的重要责任 D将奖金设计成为激励因素本身就是错误的 5、双因素理论指出,在工作中存在一种与工作本身的特点和工作内容有关,能够促进 人们积极进取的因素,叫做: A.外在因素B.内在因素C.激励因素D.保健因素 6、关于需求层次理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 B.这五种需求并不是并列的,而是由低到高依次排成一个阶梯 C.不论何时,人们的任何一种需要都会对其行为产生影响 D.人的行为是由主导需要决定的 二、判断题: 1、在物质鼓励中,突出的就是金钱。金钱是惟一能激励人的力量。 2、公平理论指的是员工首先考虑自己的收入,然后将自己的收入与相关他人的收入相比较,如果感觉两者相同则认为是公平的,否则是不公平的。 3、阿基米德在被害之前,仍然喊道:“不要碰我画在地上的园”,按照需求层次理论这属于安全需求。 4、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有关成长和发展、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理想的需求,属于自我实现需求。 三、简答题: 1、什么是激励过程? 2.激励的作用表现在哪里? 3.常用的激励理论有哪些?

第六章激励理论与组织管理

6.1 激励的一般概念 6.1.1 激励的一般概念 激励是指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将激励这一概念用于管理,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 激励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的模式可以表示为: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引起行为、行为又指向一定的目标。如果将图6-1改画成为下述形式(见图6-2),那么,这就是一张典型的人类行为的模式图。 图6-1动机激发的心理过程模式图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激励过程,实质上就是要处理好三类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三类变量是指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和反应变量。(与下面内容建立连接) 刺激变量是指对有机体的反应发生影响的刺激条件,其中包括可以变化与控制的自然与社会的环境刺激。 机体变量是指有机体对反应有影响的特性,这些都是被试本身具有的特征,如性格、动机、内驱力强度等。 反应变量是指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在行为上引起的变化。 上述二图中的需要和动机都是属于机体变量,行为是属于反应变量,外界的目标实际上是刺激变量。 人的行为的激励过程实质上就是要使刺激变量引起机体变量(需要、动机)产生持续不断的兴奋,从而引起积极的行为反应,当目标达到之后,经反馈又强化了刺激,如此周而往复、延续不断。

6.1.2 激励的意义 1、激励是生产力的促进剂、推动剂 2、激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的主要管理职能 6.1.3 激励的特征 (括弧里的内容与前面的要点建立连接) 激励是有方向性的。(积极性的方向表现为努力完成一件事,是为了个人私利,还是为了集体、国家。当然,也可以是国家、集体,个人都得到利益。) 激励是有选择性的。(人的积极性有时是捉摸不定的,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如气质,性格,爱好,兴趣,感情等,来决定对事物的积极性的选择。) 激励是有时效性的。(积极性不可能持续高涨,而是起伏不定的。如发奖金时,职工的积极性会高涨,过后积极性也下落。) 激励的复杂性和能动性。(人类的动机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如,一方面为了多增加收益而想加班加点,但另一方面却考虑应留些时间能同家人团聚。) 6.1.4 激励的理论 激励的理论可分为 (一)早期的动机激发理论 (二)行为主义激励论:新、老行为主义激励论 强化理论(又称行为修正激励论) (三)综合激励论(勒温的场动力论与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 (四)认知派激励论: 1、内容型激励理论: 需要层次论(马斯洛) 生存·关系·成长理论(阿德佛) 成就需要论(麦克利兰等) 双因素理论(赫芝伯格) 2、过程型激励理论

第八章 激励

第八章激励 一、单项选择题 1、激励过程即()。 A、需要—动机—行为—绩效 B、绩效—行为—动机—需要 C、需要—行为—动机—绩效 D、绩效—动机—行为—需要 2、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在()提出的。 A、20世纪4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3、公平理论认为影响员工工作努力程度的因素是()。 A、薪酬量 B、比较的结果 C、工作条件 D、晋升机会 4、某公司今年超额完成利润指标,公司决定按员工个人工资的50%一次性发放年终奖金, 结果花钱买来的是怨声载道,此现象可以用()理论来解释。 A、期望理论 B、公平理论 C、双因素理论 D、需要层次理论 5、对优秀员工给予安装电话的奖励措施,属于()。 A、金钱激励 B、认可与赞赏 C、自我实现 D、个人发展机会 6、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相比较而言,()。 A、生理需要相当于保健因素 B、生理和安全需要相当于保健因素 C、生理、安全和社交需要相当于保健因素 D、生理、安全、社交和尊重相当于保健因素 7、被称为激励因素的有()。 A、与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 B、与工作内容相关的因素 C、与个人利益相关的因素 D、本组织的政策和管理、监督系统 8、预先告知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或不良绩效可能引起的后果,允许人们通过按所要求的方式行事或避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来回避一种令人不愉快的处境的激励方式属于()。 A、积极强化 B、惩罚 C、消极强化 D、衰减 9、在一公司的年度总结会上,经理们就如何提高员工的积极性纷纷献计献策。这里有四种

不同的看法,如果你是总经理,你首选哪一种?() A、成立员工俱乐部,配备一定的健身器材。 B、重奖优秀员工,树立正面典型。 C、批评后进员工,并辅之以一定的物质惩罚。 D、调查员工心态,从满足需要出发,激发主人翁责任感。 10.关于人的需要层次,下面哪个观点是不符合现实的?() A、有些人只关注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不要指望他们会有什么高的追求。 B、人们在某些时候,会有一些需要占主导地位,其他需要处于次要地位。 C、人的需要的阶梯渐进存在特例的情况,即虽没有满足低层次的需要,但高层次需要 已经占主导地位了。 D、同一人在不同情况下的需要结构是不同的。 11、以下哪种现象不能在需要层次理论中得到合理的解释:()。 A、一个饥饿的人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食物 B、穷人很少参加排场讲究的社交活动 C、在陋室中苦攻"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 D、一个安全需要占主导地位的人,可能因为担心失败而拒绝接受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12、下面哪种理论不属于激励理论?() A、双因素理论 B、需求层次理论 C、期望值理论 D、权变理论 13、溢美电器厂专门生产电子消毒碗柜,它通过八个驻外办事处的300名销售人员推销该 厂产品。近半年来,发现一个月内的回款率由过去的90%下降为60%。究其原因,一是有些销售员为了取得额外回扣,对客户延迟回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二是竞争激化,销售人员怕得罪客户,不敢催款;三是办事处经理人员怕影响销售人员积极性,不敢在回款上严格要求,没有严格考核。市场部讨论出以下四种解决办法,请你选择一个见效较快而代价较小的方案。() A、实行先交款后发货制度。 B、对销售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C、按回款百分比提取一部分奖金给销售人员。 D、加强考核,只有当回款90%以上时,才兑现销售人员的销售额提成工资。 14、河南省某烟厂连年亏损,原因之一是80%以上职工有偷拿成品烟的现象,这已成为一 种不良的风气。新上任的王厂长开会研究解决偷烟问题的办法,大家提出了四种方案,

第六章 工作激励

第六章工作激励 第一节工作激励的心理要素 一、需要是激发工作动力的心理基础 需要是人的机体由于缺乏某种生理或心理因素而产生的与内外环境的不平衡状态时,人对某种对象的渴求与欲望。 需要具有如下的特点:(1)社会性。(2)客观性。(3)层次性。(4)集合性。 二、动机激发是提高工作动力的关键 (一)动机的概念和分类 动机是一种激发、维持人们的某种行为,并将行为导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活动过程。动机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内驱力。动机产生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为需要,二为刺激。 (二)动机强度及其“适度”与效率的关系 在某一时刻,强度最高的动机(或称主导动机、优势动机)会引发行为。 动机强度还有一个“适度”的问题。 三、目标是激发工作动力的诱因 (一)目标的概念与目标选择 目标是满足人们需要的对象,也是激发工作动力的有形的、可以测量的成功标准。 影响目标选择的因素有: 1、目标相容程度 2、影响目标选择的心理因素 (二)目标激发力 1、目标价值。目标价值实质上是一种心理价值,是个人对目标所具有的意义和重要性的估价。 2、目标可行性预期。目标可行性预期是个人对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大小的估计。 3、目标梯度。目标激发力大小受目标和现实之间的时空距离的影响。 4、目标清晰度。目标清晰度是指目标的明确程度。它既取决于目标本身的明确性和具体程度,又取决于个体对目标的理解程度。 四、目标导向行为与目标行为 动机性行为分为目标导向行为与目标行为。目标导向行为是指为达到某一目标而进行的准备活动,目标行为则是指从事目标本身的行为。 五、动机激发——行为过程模式 这个循环可用图6-1的动机激发——行为过程模式表示。 图6-1 动机激发——行为过程模式 第二节工作激励理论

第七章员工激励理论

第七章需要和激励理论 第一节欲望、需要和动机的一般概念 一、欲望 欲望:人的需要在尚未得到满足以前的一种反应形式。欲望是激起人们心理活动的普遍原因。 形成欲望有两个条件:一是缺乏,不足之感;二是期待,求足之感。也就是说由于人体内维持生理或心理作用缺乏某种东西,并期待获得满足,就会产生欲望。 欲望的特性: 1.欲望的无限性。人的欲望没有止境。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2.欲欲的关联性。 3.欲望的反复性。 4.欲望的竟争性。优势欲望代替其它欲望。 二、需要 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它是客观需求的反映。这里所说的客观需求,既包括人体内的生理需求,也包括外部的、社会的需求,如对知识、文艺、道德的需要。需要是产生行为的原动力。 需要和刺激是分不开的。刺激有两大类,一是来自自身机体的刺激,它是通过内部感受器官感受到的,如饥渴、情感等,它是受本能和心理活动的反应。二是外部的刺激,它是通过外部感受器官感受到的,如眼、耳、身感到的,它是客观环境的各种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

内部刺激是根据,它是需要产生的最初萌芽,外部刺激是条件,它使需要具体化、定向化。 需要是在各种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但各种刺激又受其它因素的制约,内部刺激受一定的年龄、生理等个人特点的制约,外部刺激受环境的制约。 三、动机 动机:是指推动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指引和维持个人行为,并将行为导向某一目标的意图、愿望、信念等。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原因。 动机与需要的区别: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当人的需要具有某种特定的目标时,需要才转化为动机。动机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如感觉、兴趣、意图、信念、理想等。人的行动是往往是多种动机推动的。 目的和动机的区别:目的是人的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动机则是推动人的活动去达到目的的心理活动。 动机是促使个人产生行为的原因,而动机的主要来源有二:一是内在条件(需要),二是外在条件(刺激)。内在条件是个人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称作需要。个人缺乏这些东西的时侯,身心便失去平衡,而产生紧张状态,感到不舒服。外在条件是个人身外的刺激。 个人的行为(B)是个体(P)与环境(E)交互作用的结果,即B=F(P、E)。所以个人行机行为的产生,有赖于个人当时的生理状态,社会环境因素及个人对此环境的认识。 行为的基本模式(S-O-R)是:

第七章 领导模拟测试

第七章领导职能模拟测试 一、填空题 1.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应依据下属的选择相应的领导风格。 2.归因理论从_____、共同性、______三个角度把人的行为进行外因与内因的归因。 3._________的一般意义是指一个导向满足人的某些需要,激发人的动机,从而引导,维持和 加强(或弱化)行为的过程。 4._______认为,某一活动对某人的激励力量的大小由他经过努力后所能得到全部预期价值和 他认为达成该结果的期望概率的乘积来决定。 5.领导者的影响力可分为两类,一类是____影响力,另一类是_______影响力。 6.两极分别是专制的领导方式与民主的领导方式,中间则是领导者权力与下属权力多种不同的 结合方式,这是平常人们所讲的_________________理论。 7.______的基本含意是指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报酬或惩罚)的后果,至少在一定程度上 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重复发生。 8.ERG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可归结为三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费德勒认为,影响领导行为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判断题(对画√,错画×) 1.职位影响力的发挥的主要依据是合法权、奖赏权和强制权。() 2.双因素理论认为,消除了员工工作中的不满意因素就一定能出现令组织满意的工作结果。 () 3.目标设置理论认为明确的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 4.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中的授权型管理适合于最不成熟的下属类型。() 5.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但有了动机并不一定会导致相应行为的产生。() 6.根据公平理论,在计件制条件下,报酬过低的员工比起报酬公平的员工,会更加注重生产的高质量而不是高产量。() 7.亲和需要和权力需要同管理者成功有密切关系。() 8.ERG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必须在低层次需要获得满足之后才能进入高一级层次需要。()9.维纳将人的成功和失败归结为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这么四个因素,其中能力和努力属于稳定因素,任务和机遇属于不稳定因素。() 10.认知评价理论认为,当对某项工作结果进行外部奖励时,那种来自于从事自己最喜欢做的工作的内部奖励就会减少。() 11.强化型激励理论认为员工应该奖惩结合,以惩罚为主。() 12.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认为,应该考虑管理者自身、下属方面、还有环境这三方面的因素,来确定有效的领导方式。() 13.费德勒认为,管理者的领导方式与作风可能是稳定不变的,因此,提高领导有效性实际上只有两条途径:一是替换领导者以适应情境;二是改变情境以适应领导者。()14.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的假设都有片面性,复杂人假设则是一种辩证的、更接近实际的观点。() 15.根据Y理论,企业应让员工参与管理和决策。() 16.管理者的个人影响力大小对其职位影响力的发挥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17.现代领导特质理论认为,领导者具有天生的领导能力或技能。() 18.人们行为的动机来源于个体的需要和外界环境的刺激,不仅因人而异,而且因

第八章领导

第八章领导 第一部分:本章概要 1.1 重要概念 1. 领导(Leadership):本书采用赫塞和布兰查德给出的定义,即领导就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个体与群体的行动来成功实现目标的过程。 2. 领导者(Leader):指在特定情境中,通过支配、控制和影响组织中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来实现组织目标的组织角色。 3. 定规维度(Initiating Structure):领导者更愿意建构和建构自己和下属的角色以实现组织目标; 4.关怀维度(Consideration):领导者尊重和关心下属,更愿意与下属建立相互信任、双向交流的工作关系。 5. 魅力型领导(Charismatic Leadership Theory):指那些通过个人能力的力量对追随者们产生深刻而非凡影响倾向的个体。 6.交易型领导理论(Transactional leadership theory):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领导与下属间的关系是以一系列的交换和隐含的契约为基础。该领导理论指当下属完成特定的任务后,便给予承诺的奖赏,整个过程就像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的一项交易活动。 7.变革型领导理论(transfor mational leadership theory):是一种领导向员工灌输思想和道德价值观,并激励员工的过程。 1.2 关键知识点 1. 领导特质理论 又称领导素质理论,着重于研究领导者的人格特性,并且认为这些人格特性是天赋的或者是先天决定的。这是所有领导理论中最古老的一种理论,是其他领导理论提出的基础。这一理论的出发点是:领导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领导者的特质,那些成功的领导者也一定有某些共同点。早期的特质理论基本上是从静态的角度来研究的,他们的理论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那就是,领导特质是生而具有的,不天生具备领导特质的人,就不能当领导。现代领导特质理论则让为领导是个动态过程,领导者的人格特征和品质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可以通过训练和培养加以造就。不同的国情特点、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对一个合格的领导者的个性特征的要求是不同的。 2. 领导作风理论 勒温(K. Lewin)提出了领导作风理论,该理论研究领导者工作作风类型以及工作作风对员工的影响,以找到最适合的领导作风。它以权力定位为基本变量,把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的极端行为分为三种类型:专制的领导方式、民主的领导方式、自由放任的领导方式。第一种是独断专行的领导行为,这种领导者从工作和技术方面考虑,认为权力来源于他们的职位,认为人类的本性懒散,必须加以鞭策。第二种是民主式的领导,领导者从人际关系方面

第八章 激励(习题答案)

【思考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激励过程即(A)。 A.需要—动机—行为—目标 B.目标—行为—动机—需要 C.需要—行为—动机—目标 D.目标—动机—行为—需要 2.奖励旅游属于(C)。 A.信任激励法 B.参与激励法 C.强化激励法 D.榜样激励法 3.公平理论认为影响员工工作努力程度的因素是( B )。 A.薪酬量 B.比较的结果 C.工作条件 D.晋升机会 4.某公司今年超额完成利润指标,公司决定按员工个人工资的50%一次性发放年终奖金,结果花钱买来的是怨声载道,此现象可以用( B )理论来解释。 A.期望理论 B.公平理论 C.双因素理论 D.需要层次理论 5.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相比较而言,( C )。A.生理需要相当于保健因素 B.生理和安全需要相当于保健因素 C.生理.安全和社交需要相当于保健因素 D.生理.安全.社交和尊重相当于保健因素 6.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中被称为激励因素的是(B)。 A.与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 B.与工作内容相关的因素 C.与个人利益相关的因素 D.本组织的政策和管理.监督系统 7.预先告知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或不良目标可能引起的后果,允许人们通过按所要求的方式行事或避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来回避一种令人不愉快的处境的激励方式属于(C)。 A.正强化 B.惩罚 C.负强化 D.自然消退 8.以下哪种现象不能在需要层次理论中得到合理的解释:(C)。 A.一个饥饿的人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食物 B.穷人很少参加排场讲究的社交活动 C.在陋室中苦攻"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 D.一个安全需要占主导地位的人,可能因为担心失败而拒绝接受富于挑战性的工作 9.下面哪种理论不属于激励理论?( D ) A.双因素理论 B.需求层次理论 C.期望值理论 D.权变理论 10.挫折理论是有代表性激励理论中的(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