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果树瀑布》教学片断与评析(之一)

《黄果树瀑布》教学片断与评析(之一)
《黄果树瀑布》教学片断与评析(之一)

《黄果树瀑布》教学片断与评析(之一)

《黄果树瀑布》教学片断与评析(之一)

执教:罗伟评析:武凤霞刘心妤

【精彩片断】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瀑布,跟随作者的脚步,去听听瀑布的气势非凡,去看看瀑布的雄伟壮观吧。读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生自由阅读,师巡视。)

师:让我们随着作者游览的脚步,有顺序地来说一说。

生:“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上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我从这句话中的“盖过了人喧马嘶”感受到瀑布的声音很响。

师:“人喧马嘶”是什么意思呢?

生:人的喧闹声、马的叫声,很嘈杂,很响亮。

师:这么嘈杂的声音都被喧嚣的水声给盖住了,可见瀑布的声音有多响。这句话中有一个字也能让我们感受到瀑布的气势非凡。谁能发现这个字?

生:是“涌”字。从这个字我感受到瀑布的水声很大。

师:你能联想到哪些词呢?

生:波涛汹涌。(滔天巨浪。惊涛拍岸。)

师:是啊,这是一种多么壮观的气势啊!你们能读出这种气势吗?(生读)师:你还能从这段话哪些地方感受到瀑布的气势非凡?

生:我从“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感受到了。因为即便相距很远也能听到声音,说明瀑布的声音很大。

师:是啊,从黄果树风景区到瀑布,要走半个多小时的路。这么远就能听到哗哗的声音,说明声音气势非凡。能读好这样的声音吗?

(生读)

师:微风拂过树梢的声音是怎样的?

生:轻轻的,柔柔的。

师:此时瀑布的声音就是这种感觉。谁再来读读这样的声音。(生读)

师:还可以再轻一点,再温柔一些。(生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生齐读)

师:黄果树瀑布的声音我们都没亲耳听过,作者却能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如同身临其境,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生:作者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黄果树瀑布的声音比作微风拂过树梢和潮水般涌上来。

师:这样就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与陌生事物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对瀑布巨大的声音有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写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大家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

师:文中还有一个词也写出了这种感觉,能找到吗?

生:渐近渐响。

师:能试试读出这“渐近渐响”的变化吗?(生读)

师:似乎还不太明显,谁再来?(生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渐近渐响”的瀑布声。(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观课评课】

执教者说(罗伟,江苏省无锡市南湖小学):

《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体会感受的东西很多:写作顺序,修辞手法,语言特色,情景交融的写法等。如果都作为重点处理,课堂就会过于臃肿。这一课,我把比喻修辞手法和移步换景叙述顺序作为教学重点,力求一课一得。

上述片断主要包括内容理解和写法感悟两个层次。

内容理解,主要是抓住这段话中“人喧马嘶”“涌”等关键字词,引导学生感受黄果树瀑布的气势非凡;写法感悟,主要是聚焦“微风拂过树梢”“潮水涌过来”两个比喻句,引导学生体会其表达作用。

语文教学要关注语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运用,这是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但具体环节处理上还不够圆转灵动,内容理解和写法感悟前后割裂,引导比较机械生硬,带有明显的斧凿痕迹。

其次,学生平时接触的都是江南水乡的柔美景观,对黄果树瀑布这样气势恢宏的壮美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如果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引导他们更充分地感受瀑布的壮美,学生的理解感受也许会更深切些。

学生说[刘心好,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区南湖小学五(2)班]:

我有幸参加了一堂生动有趣的课,课堂上还来了一位特殊的“同学”,他就是这篇课文的作者杨国民老先生。我们听说他来了,还来听我们上课,都感到既激动又高兴。

课堂上罗老师用他生动有趣的话语分别从声音、形状以及作者身临其境的感悟向我们描绘了黄果树瀑布的壮观景色。我们仿佛亲耳听到了那“哗哗”的流水

声和奏鸣曲般的声浪,彷佛亲眼看到了“千万架织布机”“银雨洒金街”的奇景,甚至还感受到了瀑布飞溅起的水珠洒在身上的丝丝凉意和黄果树瀑布风景区的无限生机。

上完这堂课,我们赢得了杨国民老先生的赞许,心里甜滋滋的。通过这节课,我既学会了许多好词句,又观赏了美丽的黄果树瀑布,真是一举两得!

导师说(武凤霞,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区南湖小学校长):

《黄果树瀑布》是一篇经典的写景散文,以其形象贴切的比喻、准确精妙的用词,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语言学习范本。

面对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如何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就非常关键了。罗伟老师采用的是“抓重点语句,声形并显”的教学方法。本课的重点语句就是描写瀑布声音和形态的语句。罗伟老师以观察点的远近划分学习板块,以“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感受瀑布的气势非凡、欣赏瀑布的雄伟壮观”为核心任务,帮学生打开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天地。

首先,向已有的知识积累打开。体会“像潮水般涌上来,盖过了人喧马嘶”一句,罗伟老师让学生由“涌”字想开去,联想起“波涛汹涌”“滔天巨浪”等词语,唤醒了“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场景记忆,将“涌”上来的巨大声音具象化,深化了学生对“涌”的气势的体验感受。

其次,向学习同伴打开。有价值的学习不仅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还发生在学习者内部。同学之间相互倾听、相互指正、相互补充,往往是一种更有效的学习方式。课堂上,罗伟老师着力营造互动交流的氛围,引导学生相互补充、相互吸纳。一个学生说不到位,马上有同学站起来补充;一个同学发言失之偏颇,马上有同学纠正……课堂气氛活跃和谐,学生的理解感受也在不断丰富深化。

最后我想说,依据文本特点,从丰富的文本资源中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确定语言训练点,是教学成功首要的前提。把握重点,一课一得,才能从面面俱到、水过地皮湿的局面中摆脱出来。这也是罗伟老师这节课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

《掌声》教学片断与评析

《掌声》教学片断与评析 《掌声》一课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使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 全文语言质朴,但在平谈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情感。在这一课中,“掌声”代表着鼓励、尊重,代表着“爱”,这样一个情感主题。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情境诵读中入情,在切己体悟中融情,在拓展延伸中升情呢?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个片断: 教学片段一:感受掌声前英子 学生初读课文后,交流:掌声是同学们送给英子的,掌声使英子发生了变化,那掌声以前的英子是个怎样的小女孩呢?谁想读读课文的第一节,你从“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你读出了什么?生:我读出了她很文静,不和同学们说话。生:我读出了英子很孤单。 生:我读出了英子很可怜。师:如果让你用书上的一个词来形容英子,你会想到哪个词?生:忧郁,因为她很文静,不和同学们说话都是她忧郁的表现。师:英子为什么会这么忧郁,难道她不喜欢和同学们一起游戏、一起说笑打闹吗?生:不是的,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害怕同学们歧视她。师:你知道歧视是什么意思吗?生:看不起的意思生:嘲笑的意思。师:英子害怕同学们歧视她、看不起她,这是一种自卑的表现,其实她内心非常的痛苦。 师:刚才同学们仅仅抓住了英子“默默地” 坐在那里的一个动作就体会到了英子来自内心的忧郁和自卑非常会读书!那谁想读读这一节,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指生读、齐读)评: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感悟的过程。本

教学环节,就是教师抓住英子默默地坐在那里的一个动作,让学生自主的进入文本,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体验,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教师恰到好处地点拨、追问、讲解,把课堂引向有意义的建构,最后尊重了不同学生的感悟,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去朗读.。 教学片段二:感悟两次掌声师:尽管此时的英子内心是痛苦的、是害怕的、是无助的,但是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走上了讲台,她终于一摇一晃的走上了讲台,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发生了什么?生(齐):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师:骤然是什么意思? 生:突然的意思。 生:忽然的意思。 生:一瞬间。师:好的,现在假如你们就是英子的同学,英子就站在了讲台上,教室里应该是怎样的情景呢?(生热烈鼓掌,掌声持久。)师:这真是热烈、持久的掌声呀!你们是想通过掌声告诉英子什么呢? 生:你一定要勇敢,不要害怕,我们没有歧视你。(师掌声鼓励这个学生)。 生:英子你是最棒的! 生:英子只要你有勇气,再难的事也能完成! 生:英子我们理解你,我们不会歧视你,我们很同情你。 师:说得多好,你真会鼓励人。谁还来说说。 生:英子你一定能把这个故事讲好,大胆点! 师:这掌声就是同学们对英子的什么? 生:鼓励。

最新语文教案:催开创造的芽苞──《d t n l》教学片断与评析

最新语文教案:催开创造的芽苞──《d t n l》教学片断与评析 秦吉执教 民一评析 师:前几天学声母b p m f 的时候,我们编了几句儿歌,还记得吗?生齐:右下半圆b b b,右上半圆p p p,两扇门儿m m m,一根拐 棍f f f 。 师:那么,d t n l 的儿歌怎么编呢?老师想让小朋友们开动脑筋,自己来编,愿意吗? 生:愿意! [ 评1: 有目的地组织复习,激活了学生相关已知,为即将进行的学习活动 提供良好的支撑。同时,期待性的语言又将学生推向了学习主体的 位置。] 师:看看,b 和d 哪儿不一样? 生:b 半圆往右,d 半圆往左。 师:看得真仔细!b 的半圆在右下部分,d 的半圆在左下部分。 “右下半圆b b b ”,那谁会为d 编一句儿歌? 生:左下半圆d d d。 师:编得真好!你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说。 (生领说:左下半圆d d d) [

评2: 引导学生比较新旧材料,帮助学生找到异同因素,进行类推、迁移,在对比中培植学生的创编策略。] 师:再看f、t 这两个声母,和f 相比,t 就好像--(师在黑板 上做倒置手势) 生:(争相发言)倒过来了! 师:“一根拐棍f f f ”,你们怎么为t 也编一句儿歌呢? 生:拐棍倒放t t t。(该生领读) 生:我还有不同编法:一把伞柄t t t。 师:你想得和别人不一样,真会动脑筋! [ 评3: 教师不局限于“唯一”“统一”,注重弘扬适合每位学生的个性化 的学习方式。同时,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充分肯定,使其获得 积极的情绪体验,成为其进一步学习的有效动力。]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能说说你们是怎么编出这两句儿歌的吗? 生:是想着b 和d、t 和f 哪儿不一样,照着原先的儿歌编成的。生:我编“一把伞柄t t t ”,是觉得t 很像伞柄。 [ 评4: 引导学生反省、内审,提炼各自的方法,这是元认知能力的渗透培育,亦为下一步的独立创编作了策略上的预设。] 师:说得真好!小朋友们这样多看多想,一定会越来越聪明。现在,你们能为n、l 编儿歌吗?

《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断及分析

《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断及分析 作者:刘霞转贴自:潭中二小点击数:188 《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断及分析 潭中二小刘霞 表演激趣 教师:你们有兴趣演一演这个故事吗?可以根据课文主要内容自由想象。 (学生自主推荐,自告奋勇表演。老师准备狐狸和乌鸦头饰。)表演实录: 乌鸦做飞着的样子,小乌鸦唧唧喳喳。 乌鸦叼着肉显出得意的样子。狐狸出来看见乌鸦的肉表现出谗的样子。 狐狸:亲爱的乌鸦,您好! 乌鸦:(不动声色) 狐狸: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 乌鸦:(斜着眼看了一眼乌鸦) 狐狸:亲爱的乌鸦,您的羽毛真漂亮,麻雀比起您来可就差多了!您的嗓子真好听,谁都爱听您唱歌。您唱几句吧! 乌鸦:(仍然只是看了看乌鸦,还是不做声。) (此时,已超越了课文的内容,乌鸦的肉并没有掉下来。演狐狸

的同学听了一下,看了看教师,不知如何是好。教师灵机一动,问扮演乌鸦的同学:是狐狸的话说得还不够动听,还没有打动你?拌乌鸦的同学闭着口点了点头。教师马上点拨狐狸:乌鸦还没开口,你还得再想办法呀!) 狐狸:亲爱的乌鸦,您的眼珠可真黑呀!人类比起您来可差多了! 乌鸦:你说的是真的吗? 肉掉了下来。狐狸赶快叼起肉回到座位。教室里响起一片笑声。 点评: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表演故事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教师作为伙伴参与其中,适当点拨、引导,并且运用了发展性评价,积极鼓励学生投入语言实践,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延伸存趣 1、引导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2、扩展阅读 师介绍狐狸和乌鸦的相关资料。 教师:课文中的狐狸和乌鸦是作者赋予了人的思想、语言、行为,那么自然世界中的狐狸和乌鸦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狐狸和乌鸦的信息,教师也提供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供学生交流。 3、续编故事 教师:大家也可以像这些作者一样编出你们自己的狐狸和乌鸦的

《小兔运南瓜》教学片断及评析

《小兔运南瓜》教学片断及评析 【教学片断】 师:(戴上小白兔头饰、胸前贴红萝卜图片,表演唱)“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小朋友们好,我是小白兔妹妹。天蓝蓝、云儿白,今天天气真是好,可是有一件事我想起来真忧愁。(稍停,表情苦楚) 生:什么事呀? 师:妈妈让我来地里摘南瓜,可是你看,(手指泡沫南瓜模型)南瓜这么大,我拿不动它,怎么把它运回家?小朋友们,快快帮我想想办法吧!(板书课题:小兔运南瓜) 生:老师!(师示意其停下,假嗅) 师:叫我小白兔妹妹。(生齐笑) 生:小白兔妹妹,我可以帮你,我们一起把南瓜抬回家。 师:谢谢你!请人帮忙倒真是好办法,我怎么没想到呢?还是你行! 生:小白兔妹妹,我也有一个办法,你可以把南瓜切开,一块一块地拿回家呀。 生:不行!不行!(生有点焦灼,话都说不全了。) 师:(微笑着,摸摸他的头)别急!慢慢说,我们都想知道为什么呢! 生:因为把南瓜切开了,南瓜放不了多久就会烂掉了。生:没关系,让小兔妈妈请客,叫很多朋友来把它吃光就行了嘛。(表情得意、语调夸张) 师:好!我问问妈妈,如果今天妈妈要请客,我就用这个办法。你们有没有办法让切开的南瓜不会那么快烂掉!(生跃跃欲试) 生:还可以把南瓜放到冰箱里保鲜。

师:可以!这样可以保存一段时间。 生:我补充,应该先用保鲜膜包起来,再放进冰箱。我妈妈把西瓜放进冰箱时就是这样做的。 师:想得真周到。还有其他运南瓜的方法吗? 生:小白兔妹妹,可以把南瓜放在三轮车里拉回家。 师:真不赖!你能想到借助其他运输工具来运南瓜。咦?你怎么会想到用三轮车的? 生:课间餐时,食堂里的阿姨就是用三轮车给我们送点心的呀!(生表情得意:这还不简单!) 师:对哟!你能从生活中得到启发,展开联想,真会动脑筋。 好!我这就回去骑辆三轮车来。(师作势欲去……) 生:慢点!小白兔妹妹!别浪费时间了。我有个好办法,你看南瓜是圆的,我们可以滚着把它运回家。 师:真是好办法,你是怎么想到的?你能把你的办法演给我们看看吗? 生:我听过《小兔运南瓜》的故事,故事里是这么说的:小 兔看到熊猫骑的车轮子是圆形的,在地上一圈圈滚动,就可以向前移动。南瓜也是圆的,如果把它当做车轮子向前滚,一定能把南瓜运回家。(生边说边演示) 师:嗅,你听过《小兔运南瓜》的故事呀,告诉你一个小秘密,那只聪惠的小兔是我的哥哥。你觉得它的办法好吗?生:(挠挠头,想了想)滚会不会把南瓜皮弄破呀? 师:有道理,能从实际情况去想,你能跟我哥哥提提建议吗?生:好啊!

教学案例片断与反思

让操作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圆锥的体积”教学案例片断与反思 与其它版本的教材一样,苏教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材中同样安排了有关“圆锥的体积”的教学内容。虽然是非课改年级,但我们一直努力尝试着用课改理念来指导教学。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发现关系,实现转化,推导公式”,经过思考,我们设想: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探究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下面就是教学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一个片段。 案例片断: 师:圆锥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生1:与它的底面积有关。 生2:与它的高有关。 (出示一组图片,观察,验证猜想) 师(小结):圆锥的体积与底面积和高有关。 (出示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师:观察一下,它们有怎样的关系? 生:它们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师用实物验证,演示:等底等高) 师:猜一猜,这里的圆锥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 生: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体积的。 师:还有其它想法吗? 生:可能是。 …… 师:请各小组利用等底等高的一组圆柱和圆锥,做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 生动手实验,填写表格: 圆柱与圆锥的底、高的关系 几次把空圆柱倒满 底 高 实验

实验结论 学生汇报操作过程,说实验中的发现:圆锥的体积是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师:(出示一组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 这里的圆锥体积还是圆柱体积的吗? 生:好像不是。 师:请你们利用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再做一次实验。 生再次做实验,完成表格。 汇报实验结果,强化V= sh这一公式中的“等底等高”条件。 教后反思: 原来设想实验操作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协调发展,而且,实验操作符合学生“爱动”的特点,比单纯看书、听讲更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学生兴趣一定很浓厚。谁知,事与愿违,在这节课上,学生的兴趣状态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经过反思,我们意识到了本节课的问题所在:虽然学生一直处于活动之中,但这种实验操作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的,学生只是被动地运用手中的学具,去验证对等底等高的圆锥、圆锥体积之间关系的猜想。至于研究方法的确定、实验材料的选择等都是由教师替学生完成的。也就是说,教师为了得出圆锥体积公式,让学生机械地从事着对课本内容的模拟,而且,教师关注更多的是操作的结果,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压缩了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在这种实验操作中,学生也许理解了数学知识,但却没有获得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进步与发展。于是我们想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他们产生探究的欲望,给他们提供多维互动的交流的空间,让他们真正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人。 经过讨论,我们调整了教学活动方案,下面就是在另一个班进行了第二次教学的片段。 案例片断: 揭示学习课题后,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能求出圆锥的体积。学生想出的方法有:变形成圆柱、长方体,放入水中求上涨的水的体积,把空圆锥装满水倒入量杯或量筒,等等。师:这些方法都很好,都是把圆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共同探究一种更为一般的计算圆锥体积的方法。你愿意选择哪一种立体图形来作为研究的工具? 生:圆柱体。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它和圆锥的共同点很多,都有一个曲面,而且底面都是圆形。 生:我猜想它们的体积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师:请各小组从实验器材(两只圆柱和两只圆锥容器)中选一只圆柱和圆锥,做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 生动手实验,记录下各自的发现。 汇报操作过程,说实验中的发现。 生1:我们用空圆柱装满米后倒入空圆锥,三次倒完,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生2:我们是用空圆锥装满米后倒入空圆柱,三次正好倒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3倍。

教学片断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 教学片断:讲解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授课人:XXX 教学过程:教师展示了一对父子坐火车的图片,请大家讨论回答那些属于运动,哪些属于相对静止。同学们讨论回答后教师进行了总结:人相对于座位,座位相对于火车是静止的,两个人之间也会是相对静止的。而人相对于窗外的景色、火车相对于铁轨当然就是运动了。讲解了静止两个方面的表现的第一方面是静止是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接下来通过发问而车上的人会不会下车后就变成另外的人显然不成立,过渡到讲解静止的含义的第二个方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从而说明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接着在讲解否认运动谈相对静止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时,教师通过列举师大校园的银杏树是不是真的没动过的说法是否正确,同学回答说这句话不完全正确而且否认运动谈相对静止会造成会造成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明显回答错误。而否认静止谈运动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的讲解时,教师通过请两位同学课堂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绎了大家看教材32页诡辩家欧布里德借钱不还的故事来更好地让同学们理解这个荒谬的故事背后所蕴含的哲学道理——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运动会陷入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最后,教师与同学们通过表格共同总结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教学评价: 在举例方面,教师所列举的案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也较为符合教学内容。比如在讲解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时,教师列举的是最近同学们都喜欢的校园银杏树形成的靓丽风景。贴近了同学们的实际生活,能够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增加同学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在课堂氛围方面,进行课堂角色扮演,增加互动,活跃了课堂氛围。教师能够走下讲台,走到同学们中间随机请两位同学对诡辩家欧布里德借钱不还的小故事进行角色扮演,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断及分析

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断及分析转贴自:潭中二小点击数:188 潭中 刘霞 表演激趣 教师:你们有兴趣演一演这个故事吗?可以根据课文主 要内容自由想象。 学生自主推荐,自告奋勇表演。老师准备狐狸和乌鸦头饰。) 表演实录:乌鸦做飞着的样子,小乌鸦唧唧喳喳。 乌鸦叼着肉显出得意的样子。狐狸出来看见乌鸦的肉表

现出谗的样子。 狐狸:亲爱的乌鸦,您好! 乌鸦:(不动声色) 狐狸: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 乌鸦:(斜着眼看了一眼乌鸦) 狐狸:亲爱的乌鸦,您的羽毛真漂亮,麻雀比起您来可 就差多了!您的嗓子真好听,谁都爱听您唱歌。您唱几句吧! 乌鸦:(仍然只是看了看乌鸦,还是不做声。 (此时,已超越了课文的内容,乌鸦的肉并没有掉下来。 演狐狸的同学听了一下,看了看教师,不知如何是好。教师灵机一动,问扮演乌鸦的同学:是狐狸的话说得还不够动听, 还没有打动你?拌乌鸦的同学闭着口点了点头。教师马上点拨狐狸:乌鸦还没开口,你还得再想办法呀! 狐狸:亲爱的乌鸦,您的眼珠可真黑呀!人类比起您来

可差多了! 乌鸦:你说的是真的吗?肉掉了下来。狐狸赶快叼起肉回到座位。教室里响起 片笑声。 点评: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表 演故事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教师作为伙伴参与其中,适当点拨、引导,并且运用了发展性评价,积极鼓励学生投入语言实践,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延伸存趣 引导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扩展阅读 2、

师介绍狐狸和乌鸦的相关资料。 教师:课文中的狐狸和乌鸦是作者赋予了人的思想、语行为,那么自然世界中的狐狸和乌鸦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狐狸和乌鸦的信息,教师也提供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供学生交流。 3、 续编故事 教师:大家也可以像这些作者一样编出你们自己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还可以投到杂志社,让更多的人来听。 学生自编自演,互编互演。 点评:本环节的设计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注意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语文教学与自然生活的联系,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体现了课程标准关于教学内容的认识要宽泛的精神,体现了创新教育的开放性原则,拓展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 用站内搜索引擎搜索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可以查找本课更多资料! 本站地址: 本文转载自

《童年的发现》教学片段及评析

《童年的发现》教学片段及评析 【教学片段一】 师:假如你就是文章的作者,这梦会让你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感觉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梦。 师:美在哪里? 生:我从“可以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这句话感受了美妙。 师:请用洪亮的声音再读一遍,读出这美。(生再读) 生:我觉得这个梦很快乐。我也是从刚才他们读出的这句话感受到的,可以随心所欲,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师:真快乐。还有什么感受? 生:我的感受是,这是一个十分幸福的梦。他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能看到美丽的大千世界。 师:同学们,再看看前面的句子,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生:我觉得很自由。是从这句话中感受到的:“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 师:请你读读,让我们感受到那份自由。(生再读) 【点评】执教者采用让学生谈感受的方式,自然完成了对文本的理解与朗读的指导。既然是感受,应该是个性化的,

所以,学生感受到了这梦是“美好的”“随心所欲的”“自由快乐的”“十分幸福的”……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现教育的“以人为本”。 【教学片段二】 师:作者看得非常入迷、非常地仔细,课文用的是“入迷”吗? 生:文章说的是“痴迷”。 师:为什么不用“入迷”而用“痴迷”呢? 生:因为“痴迷”的程度比“入迷”要深。 师:深到什么程度,想想“痴”这个字。 生:甚至“痴呆”了,可以看出他对这特别感兴趣。 师:对了,有点发傻了,好像得病了。作者只抓了一条鱼吗?哪个字看出? 生:以至于。 生:“我都”。从“都”这个字我可以看出,他经常去抓鱼,经常会翻来覆去看个仔细。 师:是啊,从“恨不得”一词,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可以看出作者很执著,他很渴望得到这个答案。 【点评】此片段较为经典地反映了教师对文本的细读。细读文本关键在潜心涵泳,涵泳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对于

小学语文二年级片段教案——精彩的课题导入——《雷雨》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二年级片段教案——精彩的课题导入—— 《雷雨》教学案例分析 导读:师(板书“雨”):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课前收集到的关于雨的资料。 生1:我收集到的是古诗《春晓》…… 生2:我要唱一首歌曲《小雨沙沙沙》…… 生3:我也收集了一首古诗《清明》…… 师(放录像):请大家闭上眼睛,感受一下,你听到的是一种什么声音? 生1:知了鸣叫的声音; 生2:雷声; 生3:雨声; 生4:雷雨交加的声音。 师:请各小组讨论一下:你们怎样给这段音乐加一个题目? 生1:雷阵雨;生2:雷雨交加; 生3:倾盆大雨;生4:春雨的色彩; 师:用“春雨的色彩”起名,合适吗? 生1:不行。春雨的特点是细雨濛濛,而我们从录像中听到的雨声很大。 师:有一位叔叔给这段音乐起了一个名字--“雷雨”。(板书“雷”) 齐读课题。

师:雷雨是在什么季节下的? 生:夏季。 师:夏天下雨时有什么特点? 生1:乌云密布。 生2:雷声隆隆。 …… 教学的导入环节就像整台戏的序幕,也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当,就能引发学习兴趣,引人入胜,收到先声夺人的奇效。课伊始,陈琳琳老师非常亲切、自然的口吻要求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关于雨的资料。如古诗、歌曲等让学生在诗中、歌中感受生活。接着放录像,让学生闭上双眼,边听音乐边感受一下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如何给这段音乐加上题目。陈老师采用了朴实而又新鲜的教学手法进行导入,不仅融洽了师生的关系,而且像磁石一般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真实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自然地,学生对这位老师,对这节课就充满了兴趣。在导入过程中,陈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即时评价。在学生回答用“春雨的色彩”起名时,老师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而非老师的直接灌输。面对学生的错误回答,用足够的耐心去关注与等待。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数学教学片段及案例分析

数学教学片段及案例分析 一、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和重点: 二、案例描述 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谈活:你们喜欢摆图吗?你最喜欢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1:我最喜欢摆房子 生2 :我最喜欢摆汽车。 生3 :我最喜欢摆三角形。 ...... 2、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 )动手操作 ①在规定的时间内,摆出相同的图形,看谁摆得多又快。 ②说一说,你摆的是什么?给你摆得图形取一个名字。A、指名说(我摆的叫房子图,我摆的叫电视机,我摆的叫“X”图……)B、同桌互说 ③数一数,你摆一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那摆这么多图形,一共用了几 根小棒? ④算一算,你是怎样列出算式? 学生1 : 7+7+7+7+7 学生2: 4+4+4+4+4+4 学生3: 3+3+3+3+3+3+3+3+3+3+3+3+3+3+3 (师写时说:我都听糊涂了。生答:有15个3。师及时说:这样说我就清楚了。老师写并请下面的同学帮着数,有些学生就叽里咕噜地说:太长了,真麻烦!) ⑤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学生经过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后都争着回答) 生1 :加数都一样。(分别请学生说出这条算式的加数) 生2 :都是加法。 生3 :都有好几个加号。 ⑥谈话:这么长,还有比这条3+3……算式更长的算式吗?(有一位学生说出了30个2相加,这时,老师用很惊讶的神态望着他,使他感到很满足、很自豪)如果有100个3相加,你感觉怎么样?(太长了,太麻烦了,一个黑板都写不下)谁有好办法,使这么长的算式变得简短些? 3、自主探究 (1)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顿时学生摩拳擦掌,踊跃参与,有的沉思,有的讨论,经过多次探索,热烈地合作交流,在一片兴奋的欢呼声中,学生开始

《海底世界》教学片段及评析

《海底世界》教学片段及评析 【教学片段一】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谁来说一说你眼中的大海是什么样的?生: 大海是无边无际的。生:海边的海水是清澈见底 的。 师:真美啊!同学们,大海是那么的壮丽,辽阔。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潜入海底,去那湛蓝神秘的海底遨游。来,咱们一起写课题。 (师板书:海底世界。提醒“底”“世”的写法, 生书空) 师:来读一读。 生:海底世界。 师:想知道大海深处究竟是怎样的吗? 生:想。 师:好的,让我们再次潜入海底。读读课文,注意,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才能发现宝贝,开始。 【点评】渲染情绪,顺势导入。孩子们对大海是既陌生又熟悉的,即使没亲历过,总也看过电视画面吧。所以一句"说说你眼中的大海"立刻调动起孩子们原有的知识储备, 一句“潜入海底”又激发了孩子 们跃跃欲试、急于了解的阅读兴趣。这样再接触课文,非

常顺势,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教学片段二】师:这样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 界给你留下印象深刻的是什么呀?你对海里的什么东西最感兴趣? 生:我对海底的动物发出的声音很感兴趣。生:我对海底丰富的物产很感兴趣。生;我对大海的地形感兴趣。 师:听了你们介绍的呀,老师迫不及待地想去了解这些内容了。不过别着急,咱们还是先用耳朵来感受一下大海的情谊吧。(投影出示大海画面,播放大海的声音)海面上波涛汹涌,海底还是如此吗?小潜水员,快来默读课文的第2 自然段,用笔勾画出你的新发现。 (生默读勾画。师巡视指导)生: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依然是宁静的。 师:宁静,海底是不是一点声音也没有呢?生: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师:这个“窃窃私语”的“窃”字也是生字,咱们举起手和老师一块来写。(师范写“窃”,生 书空) 这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一个穴宝盖,下面一个“切” 师:“窃窃私语”是怎样的说话呢? 生:声音很轻的说话。 师:(师和发言的学生小声说话)同学们听到老师和她在说什么了吗? 生:没有。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坐井观天》教学片断与评析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坐井观天》教学片断与评析 教学时可作如下设计 师:通过学习第二次对话,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 生:我知道了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有不同看法。 生:我知道了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而小鸟认为天是无边无际的。 师:理解得很好。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它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师:很好。下面,围绕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想想再回答。 生:因为青蛙整天坐在井里,看不到井口范围以外的天,所以它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生:因为小鸟天天在空中飞,亲眼看到天很大很大,所以它认为天无边无际。 生:还有一点,文中说小鸟飞了一百多里,一百多里既说明小鸟飞了很远的距离,又说明了天很大。 师:说得真好。请同学们走出教室,说说你看到的天有多大? 生:天,的确很大。

生:天,无边无际。 师:你们再用纸卷成纸筒去看看天,说说看到的天有多大? 生:天不过纸筒口那么大。 师:你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呢? 生:因为长长的筒壁挡住了我们的视线,所以看上去天只有纸筒口那么大。而走出教室看天,没有什么障碍挡住我们的视线,所以天无边无际。事实上天的确很大。 师:对。看画面,你们明白青蛙为什么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吗?(多媒体画面演示:青蛙坐在井里看天) 生:明白了。这是因为青蛙的视线被厚厚的井壁挡住了,所以它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生:我来补充,还因为青蛙整日坐在井里看天,从来没有出去过。 师:说得好极了。下面,我们来读读第二次对话。 (学生按四人一组,一人担任引读,另两人分别读青蛙和小鸟的话,一人担任评委。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小组活动。)

[点评:这一片断教学,教师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天有多大,学生既有了亲自动手操作的实践体验,又有了多媒体画面直观而形象的感知,自然就明白了青蛙形成错觉的客观原因。教师引导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师:自由读第三次对话,边读边想:青蛙和小鸟都是笑着说的,他俩笑的含义一样吗? [点评: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在读中培养语感。] 生:它俩笑的含义不一样。 师:小组合作学习第三次对话。先分角色朗读,再相互讨论它们的笑各有什么含义。 生:青蛙笑小鸟错了,自己是对的。 生:小鸟笑青蛙过于自信,听不进别人的正确意见。 生:青蛙觉得自己天天坐在井里看天,最了解天的大小,不会弄错的,小鸟居然和他争论,实在可笑。 生:小鸟笑青蛙确实弄错了,还自以为是。

教学片断与案例

教学片断与案例 1、综合法和分析法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合情推理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所得的结论的正确性是要证明的.观察、思考下列证明过程各有什么特点?它们是以怎样的形式使结论获证的? 引例1已知a,b>0,求证2222()()4a b c b c a abc +++≥ 证明:因为222,0b c bc a +≥>,所以22()2a b c abc +≥, 因为222,0c a ac b +≥>,所以22()2b c a abc +≥. 因此, 2222()()4a b c b c a abc +++≥. 引例2已知,a b R +∈,求证: 2a b +≥ 证明:要证2 a b +≥a b +≥, 只需证0a b +-,只需证20≥ 因为20≥显然成立,所以原不等式成立. 引例3已知0,0,0>>++>++abc ca bc ab c b a .求证: 0,,>c b a 证:设0abc ,∴0++c b a ,则0>-=+a c b ∴0)(<++=++bc c b a ca bc ab ,与题设矛盾 又若0=a ,则与0>abc 矛盾,∴必有0>a . 同理可证: 0,0>>c b 设计意图:通过三种证明方法案例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辨析、思考三种证明方法的形式、特点,为归纳、抽象、概括三种证明方法提供感性认识,也为理解不同证明方法的表述形式打下基础.引例1、2的方法是本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引例3的方法(反证法)是下一课的学习任务,在此给出引例3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让学生对不同方法有一个整体认识与了解,另一方面,为下一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对三个引例,引导学生分两个层次比较、归纳.第一层次的比较,是否直接针对结论进行证明?得出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第二层次的比较,是引例1、2之间,证明的起点及逻辑推理形式,由此可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本课重点学习的两种方法:综合法与分析法. 2、归纳探索的一个教学片断 问题情境:(河内塔游戏)传说在古老的印度有一座神庙,神庙中有三根针和套在一根针上的64个圆环.古印度的天神指示他的僧侣们按下列规则,把圆环从一根针上全部移到另一根针上,第三根针起“过渡”的作用. ①每次只能移动1个圆环; ②较大的圆环不能放在较小的圆环上面.

《秋天的怀念》教学片段赏析

秋天的怀念》教学片段赏析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 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执教《秋天的怀念》一课时,教师用火热的激情,以师生间充满魔力的心灵对话打造了充满生命力的新课堂。下面,笔者就截取课中一些片段与大家分享。 一、启课——未成曲调先有情 1、课件出示《合欢树》中思念母亲的片段,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师:默读这一段话, 你读到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 师:那你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我读出了对母亲深深的眷念。 [成功的课堂离不开精心营造的学习氛围。在课始阅读资料中,学生感受到史铁生对母 亲的那份怀念,读着短文,那字里行间包涵的思母情愫,唤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形象地再

现在面前。学生有了情感储备,课堂上就可以很自然地进入高峰体验。 师:(出示词语卡片“怀念” ,接着出示“秋天”中间板书“的”— 你们心中有什么感受? 生:田野里果实累累。 师:心里那个沉甸甸的。我们来调一下(卡片移成“秋天的怀念” 生:秋天里有什么值得想念的东西?师:是呀,人啊,事啊,形成了心中沉甸甸的感情。 [变化出示的课题让学生知道,词语排列顺序不同,包含的意思也不同 学生咀嚼出了秋天里沉甸甸的情感。身置课堂,“怀念”如涓涓小溪, 之柴扉,轻轻洞开。] 二、研读爱母情怀——思接千载 出示句子:“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 师:请你把这个省略号变成他要说的话。 生: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要好好活儿。 师:(课件出示“好好活儿” )我把它们送进去了,一起读。 学生读该句。 师:该怎样好好地活儿呢? 怀念的秋天)念, ),有什么变化? 尤其是课题让 潺潺涌流。心门似春

教学片断评析

针对下面两位小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围绕“古诗教学”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案例一:有教师上柳宗元的《江雪》这篇课文,将整首诗翻译了一遍:“很多很多山上没有鸟飞了,千万条道路上见不到人影。只有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个披蓑衣的老头,尽管天下着大雪,江水冰冷,但他还是一个人在钓着鱼。”然后问学生“懂了吗”。 案例二:有位教师这样给学生讲解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董大是唐玄宗时候的一位著名的音乐家,叫董庭兰。他要离开朋友们到别的地方去了,诗人高适写了这首诗送他。曛,是傍晚和昏黑的意思。太阳下山了,天空布满黄云,北风吹着,大雁飞着,白雪纷纷扬扬地下着。庭兰啊,别发愁,别担心在前面的旅途上找不到自己的朋友。你的琴弹得这样好,你的名气这样大,天底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 答案:两位教师在实施古诗教学时,只是着眼于古诗语言:含义“的把握,而未能将着眼点放在诗歌”意蕴“的品味上,这样的诗歌作品教学在内容上与语言教学没什么差别,所谓的”文学欣赏“根本无从说起。(言之有理即可) 1、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台湾蝴蝶谷》的教学片段: 师:大家喜欢祖国的宝岛台湾吗? 生:喜欢。 师:在我们祖国的宝岛台湾有美丽的蝴蝶谷,大家听说过吗? 生:没有。 师:那老师今天就带领大家学习《台湾蝴蝶谷》这一课,咱们现在就一块去认识这个闻名世界的“蝴蝶王国”,好不好? 生:好。 师:同学们,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丽的蝴蝶谷是怎样的景象。 【课件演示】美丽的蝴蝶谷 (生看画面) 师:景色美不美? 生:美。(异口同声地说) 师:那么课文又是怎样描写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生读) 【问】你认为这位教师的现代媒体使用恰当吗?请加以评述。 答题要点: 该教师没有合理使用教学媒体,以致于在教学中无法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优势。(2)教师采用先欣赏画面,再读文字的方法,以画面帮助理解文字,课堂看似热闹,实质上没有让学生充分感悟,没有引发情感共鸣。(3)画面限制了学生富有个性的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

《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1098】 答题要求:请在下列题目中任选2题做答,每题50分。(答题要求:每题字数不少于600字;要密切联系教学实例或教学实录进行阐述;答案要以小标题形式分条阐述,切忌含混笼统)。 一、结合具体教学实例,论述黄厚江老师是如何实现其“本色”阅读教学。(50分) 答: 黄厚江老师是“本色”语文的倡导者和实践者,黄老师执教的《我们家的男子汉》一课很好地体现了“本色”语文的教学主张。这堂课采用浅文深教、浅文趣教的设计思路,最大限度地开发文本自身的教学资源,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很好地体现了黄厚江老师关于阅读教学的基本基本定位——“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积累,在阅读中提高综合素养”,也体现了黄老师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阅读教学应该以文本为基础,以问题探讨为引导,以语言活动为主要形式”。 面对文本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教学内容上黄老师主要抓了三个方面:文本内涵,即男子汉精神;小标题的结构特点;语言品味和语句揣摩。这也暗合了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阅读教学理念,突破了一般阅读教学“线性”教学思路,而是提取文本中有效的教学资源,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可谓简洁,实用,好用,能够有效地改善大面积课堂教学中步骤杂乱、思路不清的问题。 教学过程则采用了分层推进的方式,力求思路清晰、逻辑严谨。 一、关于品味语言和语句揣摩。具体分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品读词语——标题中的“我们”;第二层次是揣摩开头部分“这是一个男孩子,这是一个男人”和结尾部分“这是比任何文学还要文学,比任何艺术还要艺术”等句子的含义;第三层次是分析小标题和各部分内容的关系。品读语言从词语到句子,最后到文章整体,由浅入深,打破了才传统课堂只分析个别语句的局限。而且每层分析都以文本为基础,让学生在品读词句中学会阅读品析。 二、关于小标题在文章中作用的理解。具体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学生先说说小标题的一般作用,然后找一找本文是否有小标题和有关内容不相符的情况,由初步感知到深层挖掘;第二层次是归纳小标题在文中的作用,由具体分析到抽象归结;第三层次是引导学生用人物语言改换小标题,这是语言的具体学用;第四层次是比较两种小标题的不同效果,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比较阅读。 三、关于文本内涵的把握。分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归纳我们家的男子汉身上的主要品质;第二层次是加工文中的话或用自己的话,描述心目中的男子汉;第三层次是全班完成小诗《小小男子汉宣言》。这种对文本内涵或主题的分析归纳,打破了传统课堂临近结束时空洞归结主题的方式,而是结合具体文本分层逐步挖掘出作品的主题或内涵,充分体现了黄厚江老师“本色”语文的阅读教学主张。 四、关于语言活动。具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引导学生用人物语言改换小标题;第二层次是加工文中的话或用自己的话,描述心目中的男子汉;第三层次是全班合作完成小诗。语言活动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本色”语文的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在教学的具体形式上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切块融合。“切块”教学和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阅读教学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力求教学思路清晰、学生活动充分。这堂课更多

《比尾巴》(片段)课堂实录与评析_教案教学设计

《比尾巴》(片段)课堂实录与评析 [说明]小动物是学生们最亲近的朋友。本教学从他们最喜爱的小动物的话题人手,导人新课。在识字读文的基础上,让学生们扮演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进行问答对读,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课文的内容,为背诵课文做了良好的铺垫。 最后,引导学生根据课外知识说说这些小动物尾巴的作用,再进行引申,拓展了思维。 片段一: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 生:喜欢。 师:那你们都喜欢哪些小动物呢? 生:我喜欢小兔子。 生:我喜欢猴子。 生:我喜欢孔雀。 生:我喜欢公鸡。 (出示课件: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小猴子、小兔子、小松鼠、小公鸡、小鸭子和孔雀分别从不同的地方聚到一起,还在比划着说着什么。) 师:你们看,这些小动物来了,它们在一起多热闹。咦,它们要干什么呢?噢,原来它们在一起比尾巴呢! (板书:比尾巴) 师:谁认识这三个字?

生:我认识,这三个字是“比尾巴”。 师:你读对了,真聪明! ‘(还有好多学生举手,跃跃欲试。) 师:这么多同学都认识这三个字,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 师:注意“巴”单独读时是一声,在“尾巴”这个词中读轻声。大家再读一遍。 (生再次齐读) 片段二: 在识写生字后,同桌一问一答对读、男女生对读、小组对读。教师出示课文中六种小动物的头饰。 师: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扮演这几种小动物,谁愿意来扮演小兔子? 生:我喜欢小兔子,我想来扮演小兔子。(戴兔子头饰) 师:谁愿意扮演其他的几种小动物? (喜欢猴子、公鸡、鸭子、松鼠和孔雀的学生分别戴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头饰。) 师:现在请你们六位同学考考大家,好吗? (六位扮演小动物的学生问: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生(齐答):猴子的尾巴长(扮演猴子的学生出列,用一条手臂做尾巴),兔子的尾巴短(扮演兔子的学生学兔子跳,用一只手做尾巴),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扮演松鼠的学生出列,用双手做伞状)。

《毫米的认识》教学片断及评析

《毫米的认识》教学片断及评析 1、导入新课 师:(指投影仪上的尺子)同学们,你们认识尺子上面的哪些刻度? 生1:我知道尺子上面!大格是1厘米。 生2:我预习时知道尺子上面1小格是1毫米。 师:你们能主动学习,真不错!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尺子上面指出1小格来。 (教师巡视) 师:l厘米中间的每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1毫米长不长? 生:不长,很短。 2.体会l毫米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拿起桌子上的一分硬币,摸一摸硬币的厚度。 (学生活动) 师:再把硬币的厚度对着尺子上面的小格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1分硬币的厚度正好占满1小格。 生2:我发现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l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我们一起用手势表示一下。 3.教学1厘米=10毫米。 师: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l毫米呢?请同学们看着尺子仔细地数一数。 (作生活动)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生1:我是1毫米1毫米地教,从刻度1数到刻度2是10毫米。 生2:我是从刻度8数到刻度9,又从刻度12数到刻度13都是10毫米。 师:通过数尺子上的刻度,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1厘米等于10毫米。 生2:我发现了只要有10个1毫米就可以构成1厘米。 生3:我发现了尺子上不管是哪儿的1厘米,它里面都有10毫米。 师:同学们说得好极了。 4.完成课本第66页的“做一做” 师:看图说出回形针的长是多少毫米。 生1:圆形针的长是28毫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好吗? 生1:我是1小格1小格地数出来的,有28小格就是28毫米。 生2:l厘米是10毫米,2厘米是20毫米,再数上8毫米是28毫米。 生3:从3厘米里面去掉2毫米得出28毫米。 师:为什么要从3厘米里面去掉2毫米,你是怎么想的? 生3:假设回形针正好指到3就是3厘米,现在还少2毫米所以要减去2毫米。 师:“假设”这个词用得好。 生4:我是5毫米5毫米地数出来的,5、10、15、20、25,再加上3毫米就是28毫米了。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50篇

[语]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50篇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假若你是扁鹊…… 笔者在前不久执教小学语文第八册〈〈扁鹊治病〉〉这课,在总结全文的时候,问学生:“学完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学生小手林立,争着回答问题。 A 生说:“我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词,知道了‘讳疾忌医’的含义,就是说有了病, 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 老老实实地医治。有了缺点错误, 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 认认真真地改过。。” B 生说:“我知道扁鹊的医术高超,不用任何检查就知道你的病情,比现在的医生强多了,他真了不起。” C 生说:“我知道蔡恒公太骄傲了,听不进别人正确的劝告,我们要虚心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学生们都各抒已见,说得都很好。) 突然,学生D 站起来说:“我跟大家想法不一样,我认为扁鹊不该跑到秦国去。因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即使不能挽回蔡恒公的命,总可以延长蔡恒公的寿命吧!生命无价!” 听了D 的发言后,学生们都把手举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来,或离开座位,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似乎在小声讨论扁鹊的对与错。此时,我想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现他们个性的时候。于是,便稍稍做了个安静说“同学们,扁鹊应该怎么办呢?请你们有秩序地发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学生稍稍安静) 有的说:“扁鹊应该跑到秦国去,不然他不但不能救回蔡恒公,说不定还会搭上自已的小命。” 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虽然蔡恒公开始不听扁鹊的劝告,但现在他已知道错了,肯定会配合治疗,说不定会治好呢!”紧接着,一学生反驳说:“蔡恒公的病已深入骨髓,就像现在的癌症,肯定是不能救活了。” 又有一生说:“扁鹊在初遇蔡恒公时,就应想法设法让蔡恒公配合治疗。这样,扁鹊不但救了蔡恒公的命,也许还会得到好多珍宝呢。” ……,……(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作为教师,我并没有到此为止,急于下结论,而是趁热打铁,让学生在课后去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话题目就叫《假若你是扁鹊……》 [ 分析与反思] 以上教学片段真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但学生的回答却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扁鹊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他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将扁鹊与现在的医生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二、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以上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学生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去欣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