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快慢公开课教案

运动的快慢公开课教案
运动的快慢公开课教案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公开课教案

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1、建立速度的概念

2、“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如: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

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速度

1、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1)在游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问题:请同学们说说看,观众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观众的方法是:比赛中看谁游在最前面;裁判的方法是看谁先到达终点,用的时间短。) 归纳: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

(2)学生实验:“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体验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取两张16开纸,其中一张对折一次,另一张对折两次,为了使纸片平稳下落,可将纸片的两端向上叠起一部分,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

(猜一猜):哪一张纸片下落的较快?

(试一试):结果与你的猜测一致吗?

(议一议):怎样比较纸片运动的快慢?还有其他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吗?

第3节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第3节《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3.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2.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由“速度”和“匀速直线运动”两部分内容组成,重点介绍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速度的定义首次提出了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速度公式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物理公式,速度单位也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组合单位,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利用速度公式解题是学生第一次应用物理公式解题,应注意规范化的解题习惯。 讨论物体的运动时,运动的快慢是人们主要关心的问题。速度的计算在小学的数学课中已有接触,学生并不陌生,但在小学的数学中学生习惯于用长度表示速度,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通过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难点:速度单位的换算、速度的有关计算。 三、教学策略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

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1.建立速度的概念 2.“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如: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 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速度 1.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1)在游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问题:请同学们说说看,观众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归纳: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 (2)学生实验:“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体验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取两张16开纸,其中一张对折一次,另一张对折两次,为了使纸片平稳下落,可将纸片的两端向上叠起一部分,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 (猜一猜):哪一张纸片下落的较快? (试一试):结果与你的猜测一致吗? (议一议):怎样比较纸片运动的快慢?还有其他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吗? (3)再举例让学生讨论:一位同学百米跑用了12s,而一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28min,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启发:有两个小球各自的运动的快慢都不变,其中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30m,用了1min;另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40m用了50s。图11-2-1是两个小球运动在某一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两个小球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由图11-2-1,你能否判断哪一球运动得更快? (由图可以看出在每1s的时间内,率二个小球通过的路程长,可以确定第二个小球运动更快。) 学生受到启发: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情况下,每一个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进行比较。 2.在物理学中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 以人们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实践为基础,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在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2、会测量走路的速度。 3、知道运动方向,也是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方面之一。 4、知道有些看似不动的物体,实际上在缓慢运动。 5、会使用秒表。 教学重点:知道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教学难点:会测量运动的速度。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图片,体温图中的伙伴们在干什么? 2、猜一猜水水移动的快。(引导学生说出,不知道他们行进的距离和时间,因此无法判断出他们移动的快慢) 3、提问,按摸有什么办法能比出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了?(板书课题,运动的快慢) 二、新授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两种方法 (设计意图: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学生已有经验的再现,能够说出如何比较谁快谁慢。)(一)同距离,比时间 1、师:还有没有其他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呢?瞧,老师准备了。(课件2009柏林田径世锦赛男子百米决赛成绩。) 2.快速读一读,在百米决赛中,第一名是?他的成绩?看看比赛是用什么方法比出运动快慢的? 3.对。同距离比时间的多少。(板书—同距离比时间) 4、还有那些体育赛事也是采用同距离比时间多少的方法进行运动快慢比较的? 设计意图:同距离比时间的多少。通过数据引导学生判断距离相同情况下,可以比较时间的多少来判断运动的快慢。 (二)同时间,比距离

(1)引入:平时,我们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在我们的生活中,物体运动快慢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 (2)你们能给下的运动速度排序吗?在教材第30页上完成。 (3)提问,你们是怎么比出快慢的? (4)那么物体运动速度的快慢,还可能和什么情况有关? (三)这算运动的快慢与距离时间的关系。 (1)讲述:你平时走路的速度是怎样的?你想测算一下吗?那么你想设计这样的活动吗?(小组讨论) (2)出示表格,你能读懂这张表格?(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3)讨论测量要求: ①从表格中知道,用不同的速度的步伐走,同样的距离5米。 ②学生吃算正常步伐与慢行的步伐。 ③测量时间时,我们可以用秒表。(出示教学秒表的用法,学生试用) ④知道怎样计算速度,用距离除以时间,为了便于计算,可以借助计算器,结果保留整数。 ⑤除了这样子测算行走速度的方法,我们还可以这样做(出示表格2)在这张表里,有哪些情况与第一张表相同?哪些不同? ⑥测量距离时,我们可以使用卷尺,如果尺子不够长怎么办?(分两次测量)提醒大家,测量时要注意将尺子拉直,沿直线测量。 ⑦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将同学们分成两大组,左边这几个小组进行测量活动,1,右边的几个小组进行测量活动2。在室外,老师已经事先画好了一段五米的距离,做测量活动一的同学可以直接到哪个场地测量。做测量活动2的小组,老师已经标好起点位置了。这样的活动你们会做吗?在小组内讲讲应该怎么做,以及如何分工。(学生讨论) ⑧完成测量和记录后,请各小组根据表中的数据,交流一家,正常步伐的速度与慢一些步伐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4)分小组开始开始测量。 (5)回报测量结果?得出结论。(在距离相同的情况下……在时间相同的情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运动的描述》公开课教学设计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 《运动的描述》是学生认识机械运动的开始,也是力学的基础知识。它深深影响运动、运动和力、机械能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理解本节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机械运动的引出,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教材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实例,形成机械运动的概念,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自然现象,科学抽象事物本质的能力。本节内容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重点:参照物概念、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难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三、教学策略 机械运动的现象很普遍,学生也非常熟悉,要充分利用实例(图片或录像),在课堂中进行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变化的运动,认识运动的普遍性。参照物在机械运动中起到“标准”作用,通过课本内容学习使学生体验类似的场景,使学生体验到:对于同一个物体,由于参照物的选择不同得到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从而进一步认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身边实例通过分析思考,理解运动物体的共同特点(即它们位置的改变),掌握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学生简单的实验及对实验的分析,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进而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并能根据指定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会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参照物,获得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教案)1

沪粤八下《7.2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 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测量速度所需要的器材以及器材的使用方法 初步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并学会进行速度单位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知道常见的比较速度的方法,并让学生进行比较 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并掌握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方法 学习自主设计表格,在学生的设计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规范化指导,并鼓励不同的表格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从测量简单的速度的过程中,知道其它很多速度都是这样测量出来的,由此增加对速度大小及测量方法的感性认识;我国体育健儿奥运会速度项目中的娇人成绩,让同学们领略优秀运动员超人的速度给国家所带来的容誉,适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以此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顽强的拼搏毅力,才可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欲望 提出问题:放一段《动物世界》中猎豹追捕小动物的场景。再放一段蜗牛爬行的情景。让学生比较两种动物的运动快慢,引入课题“速度” 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 学生取出两张16开纸A和B ,将A双折一次,将B对折两次,为了使纸片平稳下落,可将纸片的两端向上叠起一部分,让它们从同一高度释放。 猜一猜:哪张纸片下落得较快? 同学们刚才所说的纸片下落快,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呢? 那你们有没有其它的判断快慢的方法呢? 物体运动快慢如何比较呢? 凭感觉有时是不准确的,是不科学的 我们再做一次实验:让这两张纸片从不同的高度释放,如何来比较他们下落的 快慢呢? 这和我们在体育比赛中比较运动员运动的快慢的方法是不是一样的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江苏丰县初级中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3.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2.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由“速度”和“匀速直线运动”两部分内容组成,重点介绍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速度的定义首次提出了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速度公式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物理公式,速度单位也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组合单位,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利用速度公式解题是学生第一次应用物理公式解题,应注意规范化的解题习惯。 讨论物体的运动时,运动的快慢是人们主要关心的问题。速度的计算在小学的数学课中已有接触,学生并不陌生,但在小学的数学中学生习惯于用长度表示速度,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通过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难点:速度单位的换算、速度的有关计算。 三、教学策略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尺、橡皮筋、木梳子。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节 导入新对比展示一组运动快慢的图片或视频:飞欣赏,思考。从学生熟悉的实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教案

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参与-活动 ●教学用具 微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min)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都是相对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 [问题]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你认为哪些物体快,哪些物体慢呢? [讨论] [总结]今天我们就研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板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8min) 〖师〗平时我们是如何对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比较、判断的? [讨论]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和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 [播放视频1]视频中的画面是怎样比较快慢的? [播放视频2]比较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 [总结]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路程短则比较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6min) [问题]如果物体运动时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长度都不相等,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讨论]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确不容易比较,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让它们的路程或时间相等呢? [总结] (1)让它们的时间相等: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 (2)让它们的路程相等:比较单位路程内通过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 (三)速度(10min) [结论]物理上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讨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呢?

《运动的描述》word word版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2)

尊敬的用户: 感谢您下载使用本文件。本文件是2020年底制作,经过制作、修改、完善等步骤,将大量优秀教师的一手资料进行整合,再继续深挖、编辑。使之成套系,使之更适用于课堂教学与日常练习。经过进一步加工、提炼,期待能够使您在使用中,得到更加完美的体验。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任何问题,请搜索微信订阅号:fifteen1617,联系客服,会有更大的惊喜等着您哦!使用本资源,您将得到非常完美的体验,感谢您的下载使用!~ 2.2运动的描述 【教师寄语】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学习目标】目标明确,行为才有效! 1知道描写运动必须要有参照物,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参照物。 2.能用事例解释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3.能用速度描述运动的快慢。 【重点难点】劲往这里使! 建立参照物概念和速度概念是这一节的重点和难点。 【课堂探究】亮出我的观点,秀出我的个性,展示我的风采! 目标一、参照物 1.认真观察右图,你认为路边的 小朋友和司机谁说的 对?,他们的差别 为什么如此之 大? 。 2.自己动手试一试:把书放在桌子上,书上放一支笔,用手缓慢地推动书,使它带着 笔沿桌面向前缓慢移动。相对桌面,笔的位置有没用变化?;相对书,笔的位置有没有变化?;关于笔是运动还是静止你的看法 是。 3.看来,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首先要选一个标准物,这个标准物叫 做。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则称这个物体静止;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是的。在题1中,司

机之所以说乘客没有动,是因为司机选择的参照物是;路边的小朋友说他们跑得快,是因为他们是以作为参照物的。 目标二、动与静 4.由目标一可知,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以及它的运动状况如何,关键在于我 们所选择的。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 5.认真看图2-2-5,在(a)图中,如果以加油机为参照物,则歼击机是的,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则歼击机是的;在(c)图中,如果以参照物,则同步卫星是静止的,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则同步卫星是的。 6.概括与小结: ①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它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的__ ____,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性。 ②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一般步骤:首先选取,然后看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是否改变。 ③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通常选择__________作为参照物,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略去不提。 目标三、快与慢 7.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认真看图) 方法一:如图甲,在相同的 时间内,比较abc三人通过 的,由图可知, 运动的最快。 方法二:如图乙,让abc三人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他们所用的, 由图可知,运动的最快。 8.如果时间、路程均不相同,怎么比较运动的快慢?你的方法 是。 9.在物理学中,用与的比即速度(velocity)来表示物体运动 的快慢。路程用符号s表示,时间用符号t表示,速度用符号v表示,则速度的数学表达式为,s的单位是,t的单位是,则v的单位是。 常用的单位还有Km/h,1m/s= Km/h。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1.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教案和反思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1.掌握比较相同距离内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定的,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3.经历比较相同距离内物体运动快慢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4.学会使用秒表。 5.经历合作实验,体会团队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比较相同距离内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不一样的,运动的快慢是单位时间通过的距离。 3.经历比较相同距离内物体运动快慢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教学准备】 小球、秒表、小球轨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出示教学课件,展示街道上不同车辆、行人的行进。 2.教师提问学生:你们能比较出不同车辆、行人的行进快慢吗? 3.学生观察课件后作出汇报。(教师板书课题)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教师指导学生仿照课本P13展开实验,并明晰实验过程。 一是如何保证实验的公平,减少实验误差;二是怎样观察实验,获取并处理实验数据。 2.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做好实验记录。 实验一:在两条一样长的轨道上比较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 实验二:在同一条轨道上比较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三、深入研讨,提升认识。 1.怎样在相同距离内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学生相互交流后汇报结果。 (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作出适当修改补充。 2.要比较不同动物运动快慢少的怎么做? 3.总结:比较相同距离内小球运动的快慢实际上就是比较小球在这段距离内运动的时间。时间越短,小球运动得越快;时间越长,小球运动得越慢。 【板书设计】 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相同的距离→测量物体运动的时间→比较测得的时间→比较出物体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 上完了这一课,我感觉学生的观察和描述不够深入,整堂课有点像走过场的味道。而且在实验讲解环节不够充分,我在讲台上操作不能顾及学生是否能真正接受,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难度较大。还有一点,这一堂课组织教学没搞好。比如学生在观看动物奔跑后不能将注意力及时转到实验操作与观察中,过于兴奋。当时的我没有发觉,只顾着自己去讲解。在课后,组里的老师针对这个问题,给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课堂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活动,实验课的组织教学比较难把握,需要花更多的心思。一堂实验课下来,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自己讲得太多,对学生扶得过多,学生自己探究的内容过少。另外,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对学生开展实验常规操作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石。

【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教案 人教版

1.3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教学重点 速度的概念及单位. 教学难点 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的简单计算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像机及资料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看课前准备的录像资料: ·动画片“龟、兔赛跑”的片断 ·战争题材电视片中立体战的片断 [师]刚才的画面中,同学们看到了在地面上沿直线爬行的乌龟、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空中沿直线飞行的飞机……结合同学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你认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生](以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在运动. [生]它们运动的路线都是直的. [生]它们都在做机械运动. [师]它们做机械运动的情况有没有什么区别呢? [生]有.它们有的在天上飞,有的在地上爬. [生]它们运动的快慢不一样. [师]运动有快有慢,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二、新课教学

1.速度 (1)概念 [想想议议]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看学校田径运动会上100 m 决赛的盛况. [放录像] ·学校田径运动会100 m 决赛 [师]在一片欢呼声中,100 m 决赛的冠军产生了.同样是跑100 m 的运动员,如何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呢? [生]都是百米运动员,他们跑的路程一样长.先到达终点的运动员用的时间短,他运动得就快. [生]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人运动得快.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大家接着观看另一场精彩的比赛片断 [放录像] ·24届奥运会万米赛片断 [师]比赛还在进行中,怎样比较运动员们运动的快慢呢? [生]看看他们谁跑在最前面,跑在最前面的人跑的路程最长,而时间一样. [生]在相等的时间内,跑的路程长的运动员运动得快. [师]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时间的长短来判断运动的快慢;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路程的长短来比较运动的快慢.请同学们继续关注下面的问题. [投影] 学校百米赛冠军的成绩是12 s ,24届奥运会万米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 ,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生]根据前面的方法,可以比较他们一段相同路程内的时间或比较他们一段相同时间内的路程. [生]可以比较他们在1 s 内运动的路程. [师]请同学们分别计算他们在1 s 内的路程. 一名同学板演 学生演算、教师巡视. 百米冠军: s m 12100=8.33 m /s 万米冠军:s m 168010000=5.95 m /s [师]在物理学中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velocity)表示.同学们刚才求出的就是两名运动员各自的速度.速度等于什么呢? [生]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 [生]刚才计算的是1 s 内运动员跑的路程,所以说速度等于1 s 内的路程. [师]能不能分别计算出两名运动员在1 min 内、1 h 内跑过的路程,来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呢? [生]可以. [师]“1s 、1 min 、1 h ”都叫做单位时间,所以可以把速度定义为“单位时间内的路程”. [板书]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 [师]在以前的学习中,同学们肯定已经注意到,每一个物理量都有自己的表示符号.物

【科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教材简析】 三年级下册的“物体的运动”单元共有8课,以物质科学领域主要概念“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为线索,组织有层次的学习活动。内容包括:具体从物体的位置、不同物体运动形式的观察比较、不同物体运动快慢的测量比较三方面展开(第1~6课);设计制作(第7课);综合应用(第8课)。 本课是“物体的运动”单元第6课,继续研究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聚焦板块,回顾了第5课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提出本节课的重点——在相同时间内,根据物体运动的距离来比较运动的快慢,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探索板块由三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告知相同运动时间里不同交通工具通过的具体距离,比较快慢;第二个活动是两名同学从不同起点同时出发、同时停止,比较快慢;第三个活动是两名同学从不同起点不同时出发,比较快慢。三个探索活动都指向“运动相同时间,通过的距离长,运动得快”,但具体操作方法和工具使用的维度是层层深入的:激活已有的经验——同一起点、同时出发、同时停止、软尺测距离,进一步到不同起点、不同时出发、秒表计时、软尺测距离。研讨板块,“怎样比较在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快慢?”的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物体运动相同时间时,比较运动的距离,距离长的运动快,距离短的运动慢”。拓展板块由两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追及跑”游戏,是对本课研究结果的应用;第二个活动是“比较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旨在让学生知道利用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能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即速度的大小,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运动的快慢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不能准确说出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在第5课,学生学习了“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也学习了如何使用秒表、如何分工合作等,为本课“比较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距离”的活动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公开课教案 行星的运动

行星的运动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不同的观点及发展过程;知道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描述。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计算推理能力;以及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提出科学假设,再经过实验验证的正确认识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建立过程,渗透科学发现的方法论教育,建立科学的宇宙观;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求知热情。 【教学重点】“日心说”的建立过程和行星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对天体运动缺乏感性认识;开普勒如何确定行星运动规律的 【教学仪器】录像,课件,图钉,纸,线 【教学方法】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教学过程】 引入: 宇宙中有无数星系,与我们最密切的星系就是太阳系,首先我们通过一段录像来看一下太阳系的结构。太阳系中有九大行星,这是我们早就获知的一个信息。然而,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通过新的行星定义,冥王星因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天体而被“逐出”行星行列,编入“矮行星”。这样的话,太阳系就只有八大行星了,今后教材对这一点内容会做相应的修改。 行星重新定义一事,表明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又加深了一步,开始进入探测太阳系的黄金时代。那么,在古时,人类是对太阳、月亮、地球等天体的运动有过什么样的看法? 新课教学 最早,人类从观察北极星常年不动,及北斗七星的回转现象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即天圆地方。直至公元二、三世纪才对宇宙中各天体的运动形成初步的理论——地心说。公元16世纪又提出了日心说。 一、地心说 首先请地心说小组展示自己的ppt,简要介绍地心说的发展过程及主要内容。 地心说的主要内容是: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并且静止不动,一切行星围绕地球做简单完美的圆周运动。 接下来有请日心说小组介绍其创立者和主要内容 二.日心说 日心说的内容:太阳是宇宙中心并且静止不动,地球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并且在自转,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过渡:我们现在知道地心说是错误的,哥白尼的日心说也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太阳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恒星,它也不是静止不动的。但日心说比地心说更接近真理。但日心说的传播必然危及教会的思想统治。罗马教廷对公开支持日心说的科学家加以迫害,把日心说视为“异端邪说”。可见,日心说最终战胜地心说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三.日心说的发展过程 请日心说发展史小组介绍为日心说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参看殉道者哥白尼学说的弘扬。 过渡:虽然哥白尼、伽利略等人否定了地心说,但仍然认为行星围绕太阳做简单的完美的圆周运动。那么是谁纠正了这个观点,使“日心说”更彻底地否定地心说.开普勒。提到开普勒我们就有必要先了解留给开普勒大量精确观测资料的人——丹麦的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1546-1601)。 有请第谷小组讲述其对天文学的贡献。参看第谷和开普勒的故事,两颗超新星——第谷和开普勒,建立万有引力的背景 过渡:第谷连续20年对750颗左右恒星进行观察并有准确记录,为开普勒革新行星运动理论,发展日心说奠定了基础,那么开普勒如何发现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的呢?请开普勒小组介绍接下来,我们通过录像把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主要代表人物,它们的理论以及建立的宇宙体系作个总结。 看了录像和先前同学们的介绍,请大家谈谈:从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第谷、开普勒这些科学家

初中物理 运动的快慢-教案

运动的快慢 素质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1、建立速度的概念 2、“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如: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 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速度 1、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1)在游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问题:请同学们说说看,观众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观众的方法是:比赛中看谁游在最前面;裁判的方法是看谁先到达终点,用的时间短。) 归纳: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 (2)学生实验:“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体验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取两张16开纸,其中一张对折一次,另一张对折两次,为了使纸片平稳下落,可将纸片的两端向上叠起一部分,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 (猜一猜):哪一张纸片下落的较快? (试一试):结果与你的猜测一致吗? (议一议):怎样比较纸片运动的快慢?还有其他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吗? (3)再举例让学生讨论:一位同学百米跑用了12s,而一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28min,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启发:有两个小球各自的运动的快慢都不变,其中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30m,用了1min;另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40m用了50s。图11-2-1是两个小球运动在某一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两个小球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由图11-2-1,你能否判断哪一球运动得更快? (由图可以看出在每1s的时间内,率二个小球通过的路程长,可以确定第二个小球运动更快。) 学生受到启发: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情况下,每一个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进行比较。 2、在物理学中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 以人们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实践为基础,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经过的时间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由前面的计算知道,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可用公式:v=s/t表示。 介绍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s----路程-----米(m) t------时间------秒(s) v------ 速度------米每秒(m/s或m.s-1)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每小时做单位,符号是km/h或km.h-1。 1m/s=3.6km/h 1km/h=1/3.6m/s=0.28m/s 3、阅读课文第23页中所给出的一些物体的速度值,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说明第

教案:运动的快慢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3节 运动的快慢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粗略探究感受直线运动,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2.通过粗略探究感受直线运动,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一定的科学探究意识,形成通过科学实验建立科学概念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教学重点】 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规范化的物理计算 【教学难点】 探究匀速直线运动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用具】 接力棒计算机、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展示2张图片,回顾上节课运动快慢的知识,让学生明确物体的运动是有快慢之分。 接着,继续展示2张田径运动的照片,提问:我们应该如何判断运动的快慢? 老师组织活动参与“接力棒”比赛,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播放PPT,让学生回答:下列运动员,哪个跑得更快?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当路程与时间都不一样时,怎么比较运动的快慢? (二)新课教学 1.速度 定义: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讲解: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个数值越大,表示物体运动越快。 公式:v=s/t 单位:m/s 、km/h 给出例题:人骑车的速度约为5m/s,武汉昨夜风速约为5km/h,计算哪一个比较快? 通过这个例题,让学生掌握m/s与km/h的换算关系:1m/s=3.6km/h。 列出一些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给出一道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单位换算的掌握。 2.匀速直线运动 展示游乐场的图片,讲解按照运动路线,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 针对直线运动中的小车,对其运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在直线运动中,按照速度的变化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定义: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特点:沿直线运动、速度不变 讲解: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展示行驶列车图片,让学生了解平稳运行的列车近似认为是匀速直线运动。 3.变速直线运动

初二物理运动的快慢练习题及答案

1.3 运动的快慢练习题 一、选择题 1、速度是40km/h的运动物体可能是( ) A 行人 B 卡车 C 飞机 D 人造卫星 2、关于速度,以下各种说法正确的是( ) A 运动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 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 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D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长,速度越大 3、甲乙两物体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之比为3:1,路程之比是2:3,则甲乙两物体所用的时 间之比是( ) A 2:9 B 2:1 C 9:2 D 1:2 4、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相等的路程所用的时间( ) A一定都不相等 B 不一定都相等 C 一定都相等 D 三种情况都不正确 5、甲乙两个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通过的距离比乙大,而乙所用的时间比甲短,那么甲乙两物 体的运动快慢是( ) A 甲较快 B 乙较快 C 一样快 D 无法比较 6、由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可知道( ) A 速度跟路程成正比 B 速度跟时间成反比 C 路程跟时间成正比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7、火车速度为72km/h,汽车速度为18m/s,则( ) A 火车速度大 B 汽车速度大 C 两者速度一样大 D 无法确定 8、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 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 B.4s~8s内, 甲乙同学都匀速直线运动 C.0s~8s内,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 D.8s末甲乙 两同学速度相等 9、有甲、乙两辆汽车,甲车运动了10km ,乙车运动了15km , 则运动快的是( ) 第8小题图 A.甲车 B.乙车 C.一样快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10、甲、乙两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线,由图可知() A. 甲车快 B. 乙车快 C. 甲走的路程比乙车大 D. 甲走的路程比乙车小 11、甲、乙是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甲物体运动的速度大于乙物体运动 的速度,比较两物体通过的路程是() A.甲物体通过的路程长 B.甲物体通过的路程短 C.甲、乙两物体通过的路程一样长 D.条件不足,无法比较 12、甲、乙是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甲、乙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3, 所用的时间之比是1∶2,则甲、乙的速度之比是() A.3∶2 B.3∶1 C.3∶4 D.4∶3 13、一位女士由于驾车超速而被警察拦住。警察走过来对她说:“太太,您刚才的车速是60千 米每小时!”这位女士反驳说:“不可能的!我才开了7分钟,还不到一个小时,怎么可能走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高垚骏(安徽省宣州区新田中心初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3.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2.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由“速度”和“匀速直线运动”两部分内容组成,重点介绍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速度的定义首次提

出了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速度公式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物理公式,速度单位也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组合单位,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利用速度公式解题是学生第一次应用物理公式解题,应注意规范化的解题习惯。 讨论物体的运动时,运动的快慢是人们主要关心的问题。速度的计算在小学的数学课中已有接触,学生并不陌生,但在小学的数学中学生习惯于用长度表示速度,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通过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难点:速度单位的换算、速度的有关计算。 三、教学策略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及平均

初中物理 初二物理上 运动的快慢

【学习活动一】分小组想想议议 1.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你如何判断谁跑的快? 2.运动员跑完全程后,裁判员是怎样计算成绩的? 3.小聪同学跑100米的成绩为17秒,小明同学跑50米的成绩为8秒,要知道他们谁跑的快,应该怎么办?小结: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1)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____ _____来比较快慢; (2)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_______________比较快慢。 【学习活动二】学生自学在物理学中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然后交流 (1)物理意义: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相同的路程内,物体经过的时间越长,它的速度就越_________;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_________,速度越大。 (2)速度定义:,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式:v=_________, s=____________, t=_________________。 (3)速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 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____________做单位,符号是________。 1m/s=________km/h 1km/h=_________m/s (4)完成下列单位之间的换算: 54m/s=____________km/h 5km/h=________m/s 【学习活动三】阅读课本第20页中所给出的一些物体的速度值,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例如人步行的速度_____________、骑自行车的速度___________________等) 【学习活动四】观察课本21页想想议议的两辆汽车回答问题。 (1) 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________ ______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应该是一个定值,与________和_________无关,所以不能将v=s/t理解为v与 s成____比,与t成______比。) (2) 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3) 怎样粗略地描述物体的变速运动?(变速运动可以用___来计算,s是物体通过的某一段路程,t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求出的v就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学习活动五】请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本第21页的例题及解题步骤,独立思考后完成下列计算: 练习1:一汽车,以15m/s的速度通过长为1.6km的铁路桥,求汽车过桥所用的时间? 练习2:已经测出自己步行的平均速度是1.2m/s,从家到学校要走15min,那么上学路程大约是多少?【学习活动六】图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