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老马》赏析

臧克家《老马》赏析
臧克家《老马》赏析

臧克家《老马》赏析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前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一、作者介绍

臧克家,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喜爱古典诗词,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对农民的悲惨处境有较多的了解。这段农村生活成为他以后创作的深厚基础。1923年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开始写诗。1926年秋参加北伐,大革命失败后逃亡外地。1930年至1934年,入山东大学学习,在新诗创作上得到了闻一多的鼓励和帮助。1933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烙印》,大多取材于农村生活,对农民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无限的同情,艺术上具有朴实、严谨、含蓄、凝炼的特色,受到茅盾,闻一多等人到好评。茅盾曾断言:“在目前青年诗人中,《烙印》的作者也许是最优秀中间的一个了。”《老马》即选自此诗集。抗战前,诗人还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等诗集。抗战期间,出版了《从军行》、《泥土的歌》等诗集。抗战后又有政治讽刺十几诗集《宝贝》、《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诗集。

二、作品分析

(一)《老马》的思想内涵

诗人曾说过:“我曾写下《烙印》,《生活》,《希望》和《老马》表现我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诗人写他所看到的生活:“这可不是混着好玩儿,这是生活,/一万支暗箭埋伏在你的周边,/伺候你一千回小心里一回的不检点。”他又指着“希望”说:“你老是发着美丽的大言,/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红脸。/人类追着你的背影乞怜,/你不曾给他们一次圆满。”在诗人看来,不但不可对生活空抱幻想,还必须处处的、时时,小心翼翼。于是,诗人觉得生命“像粒砂,风挟你飞扬,/你自己也不知道要去的地方”,写出了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悲苦境况。面对险恶的生活,诗人提出了“个人的坚忍主义”,即不灰心,不颓丧,要能咬紧牙关,忍受困苦的磨难。《老马》就是对这样的生活态度的注释:当前的磨难就是你的对手,运尽气力去和它苦斗。臧克家的特点就是他不同于新月派、现代派诗人以及中国诗歌会诗人的“坚忍主义”。他能严肃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险恶苦难,“从棘针尖上去认识人生”;他能带着倔强的精神沉着而有锋棱地去迎接磨难。在中国现当代诗人中,没有任何一位能像臧克家一样在精神上与中国农民息息相通,这是他的最宝贵之处。他始终眼光向下,注视着苦难中的中国大地和挣扎在死亡与饥饿线上的底层人民。不仅他的思想和农民的思想相通,而且他写诗的态度也是农民式的,他是认真而执着地提倡“苦吟”,这在中国现当代诗坛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诗作的第一节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悲惨的画面:一匹衰老的瘦马,已经筋疲力竭,不堪驱使了,但在主人的淫威下,他被迫驮上难以承受的重荷,默默忍受着,没有发出任何怨言和抗议,即使“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也只是“把头沉重的垂下”。这样的描写,形象地展示了老马苦不堪言的悲惨处境,揭示了他坚忍的性格特质和渺茫的希望。诗人说:“纵不能有敏锐的眼指示着未来,也应当把眼前的惨状反映在你的诗里,不然那真愧煞是一个诗人了”。(臧克家《论新诗》)实际上诗人通过老马的境遇写自己所看到的人生,那背负超重的生活重压,低头忍耐的形象,就是“坚忍主义”的表现。

显然,诗人受到了农民性格的感染,所创造的形象,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这就难怪有人将此诗看作一首写农民生活的诗。其实,这就局限了诗作的内涵,应该说,诗人表现的这种人生,这种生活态度,在我们这样的国度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诗人本着“不肯粉饰现实,也不肯逃避现实”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对民族精神做作了一种深刻的审视,从而使其诗作“没有一首不具有极顶真的生活意义”。(闻一多《<烙印>序》)

(二)《老马》的艺术特色

1、短小精粹,凝炼深邃

《老马》一诗只有八句,马头的一俯一仰,即鲜明地表现了一种人生观。体现了“深刻到家,深刻到浅显的程度”的艺术境界。

2.认真推敲,平易朴实。

诗人认为,“把一句诗写得叫人人懂,懂了还觉得好,这难,把一句诗雕得自己懂,这很容易。”所以他写诗力求平易,朴实,然而又认真严谨,这追求艺术的锤炼,形成了自己凝重的诗风。因此,它被誉为新诗中的“苦吟派”。他说:“我力求谨严,苦心地推敲追求,希望把每个字放在最恰当的地方,螺丝钉似的把它扭得紧紧的”。(《<臧克家诗选>后记》)老马一诗,极微为平易,流溢着朴素的质美,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象诗中“总得”、“横竖”、“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有泪只往心里在咽”,简直就像农民倾诉自己的亲身感受,分不出是农民的语言,还是诗人的语言了。

老马一诗,字字句句都经过认真的选择提炼,因而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这与他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是分不开的。象诗题“老马”是一个久经生活折磨的形象,它给人一种衰萎瘦枯的感受;再比如“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中的“扣”,可谓形象,传神。不仅使人想得出马背上的重压,还是人看得出这中重压的力度和慢慢压下去的进度。假如换一个别的字,就不会这样自然、恰当、精妙了。

3.重视节奏,强调韵脚

臧克家反对诗歌创作形式上追求整齐,又反对完全散文化,它的诗在自然的基础上讲究节奏感,把诗的韵脚,看作“是感情的站口,节奏回归的强有力的记号”。他的诗反映了格律诗走向自然的趋向。这在《老马》诗中有很好的体现。《老马》每段四句,一、三句押韵,二、四句也押韵,极其工整,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但诗句每行的字数并不相同,也没有闻一多诗歌那种每句皆相同的“字尺”,根据感情的变化不断调整诗句的结构和字数,突破了闻一多诗作拘泥于形式的板滞感,使格律诗走向自然。

在当今中国,关于诗歌的艺术特征和走向的争论莫衷一是,许多人甚至认为诗歌已走到绝境,臧克家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应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他的诗论的核心就是必须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诗人的时代责任感。他认为诗人要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关键在于要有高尚完美的人格,另外,还要接触现实,深入生活,投身时代的激流,掌握时代脉搏的跳动。只有充实的生活,才能创作出反映时代的诗篇。否则,躲在象牙塔里,咏叹个人小小的悲欢,其诗篇必然内容空洞无物。这样,诗人远离了时代,时代也就必然会抛弃诗人。臧克家的这些关于诗歌创作的论断,值得今天每一个诗人深思。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说和做》 臧克家

2说和做 臧克家 学习目标: 1.学习结构严谨,精选材料的写法 2. 积累生动形象的诗化语言 3. 感受闻一多先生的高尚人格。 教学重点、难点: 品读重要语句,探究体会语言的内蕴,汲取成长精神营养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照片呈现,标题导入 1、照片呈现: 出示闻一多先生的照片。 他就是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所说的闻一多。他说:“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板书课题) 2、预习检测: 字词;闻一多和臧克家简介 一.初读,感知文本。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先生的“说”和“做”的由此,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是怎样衔接的?有何作用? 二、研读,概括内容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做了什么?这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 2.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闻一多十多年来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共六件事。 思考感悟: 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一般人之处?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②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 (为了救国救民的需要而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三、品读,欣赏文本 你认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用“我认为处写得好,因为”的句式,表达自己的理解。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积累生动形象的诗化语言 .感受闻一多先生的高尚人格。 四、疑读,探究文本 1、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还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2、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语句赏析,互动释疑 3、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激情。 (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2)“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3)“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是比喻的说法,表现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的。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五、联读,拓展文本 闻一多先生,受到了无数中华儿女的敬仰。请你为他写两句墓志铭或者两句赞扬的话,以表达对闻一多先生的纪念。 拓展自读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并说说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闻一多先生地说和做 臧克家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大师笔下的大师巨人心中的巨人闻一多(1899~1946)——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诗人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领悟文意。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3、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4、学习闻一多敢说敢做,言行一致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习闻一多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2、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教师:播放《七子之歌》,学生可跟唱,创造情境。(学生熟悉此歌,由此可猜到作者,教师也可随机提问。)这首歌的作者是闻一多先生,他是近、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他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是一位为人所敬的民主战士,他敢作敢为,言行一致。现在我们学习臧克家写的一篇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理解他的精神品质。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者介绍 一、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臧克家,诗人,以一篇《老马》成名。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1929年还乡,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1934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学任教,发表了长诗《自己的写照》。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1942年秋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版《十年诗选》及长诗《古树的花朵》等。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讯》,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1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粉碎“四人帮”后,诗人又写了不少作品,并任复刊后的《诗刊》顾问。 2、闻一多简介:闻一多(1899-1946),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时即参

臧克家的诗歌

臧克家的诗歌 臧克家,30年代初出现于诗坛的重要诗人。第一个诗集《烙印》于1933年出版,接着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1934)和长诗《自己的写照》(1936),当时正值新月派和现代派诗歌相继流行,而一些左翼诗人的诗歌又存在某些概念化倾向,臧克家的诗歌以其严肃的写作态度和对农村生活的真切描写,有如异军突起,受到广泛的注意,被誉为“1933年文坛上的新人”之一。 臧克家(1905—),山东诸城人,18岁以前一直在农村生活和读书,对当地农民的贫困生活有较多了解,为他的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厚的素材。后来赴济南读师范,1926年秋到武汉如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参加反对封建军阀的革命战争。大革命失败流亡东北。1930年考入青岛大学中文系,受闻一多影响爱诗写诗登上诗坛。 臧开始写诗时给自己确立了两个方针:一是“尽力揭破现实社会黑暗的一面”,这也即是《烙印》的主要内容,即对30年代北方破产的农民和为活命而挣扎的市镇贫民的描写。二是“写人生永久性的真理”,其实也就是诗人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体味,对生活的态度:挣扎、苦斗与坚忍,诗人自称为“坚忍主义”。他的不肯粉饰现实、逃避现实的清醒的现实主义即与这样的生活态度有关。这方面的诗作有《老哥哥》《生活》等,后者更著名: 这可不是混着好玩,/这是生活,/一万支暗箭埋伏在你周边,/伺候(专瞅)你你一千回小心里一回的不检点,/灾难是天空的星群,/ 他的光辉拖着你的命运。……/你既胆敢闯进这人间,/有多大本领,不愁没处施展,/当前的磨难就是你的对手,/运尽气力去和他苦斗,累得你周身的汗毛都擎着汗珠,/但你须咬紧牙关不敢轻忽;同时你又怕克服了它,/来一阵失却对手的空虚……/这样,你活着带一点倔强,/尽多苦涩,苦涩中有你独到的真味。 最有名的一首是《老马》,写老马的境遇,由于采用暗喻、象征手法,导致不同的理解。1、自况:写诗人对人生坚忍的态度,老马境遇象征人生;2、写农民:象征农民难以摆脱的深重苦难。实际上两说兼而有之,是写人生,但正是农民眼里的人生。对人生的坚忍态度也正是农民的性格特征。诗人自述这是一首“有寄托的咏物诗”,如同杜甫的《瘦马行》和《病马》。“我写了老马,另外也写了许多受压迫的农民形象,实际上也就是写了我自己。”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作家简介(鲁郭茅巴老曹)

鲁迅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又名樟寿,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论文集:《门外文谈》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答客诮》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3、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鲁迅说,许广平载于《欣慰的纪念》) 4、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故乡》) 5、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6、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24、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25、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26、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27、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28、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30、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记念刘和珍君) 41、走上人生的路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42、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45、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47、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51、中国虽发明火药,却只会用来放烟花炮竹;发明罗盘,也是用来看风水。 53、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秋夜》) 二弟:周作人,暮年译《希腊神话》。 三弟:周建人,曾任浙江省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儿子:周海婴,原国家广电总局副部级干部,无线电专家。现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鲁迅研究会名誉会长。

2、说和做(臧克家)

二、说和做(臧克家)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1、易读错的字 臧(zāng)克家地壳(qiào)弥(mí)高钻(zuān)研 窥(kuī)园闲暇(xiá)校(jiào)补独裁(cái)深宵(xiāo)硕(shuò)果赫(hè)然而出群蚁排衙(yá) 潜(qián)心贯注迥(jiǒng)乎不同信函(hán)警报迭(dié)起气冲斗(dǒu)牛澎湃(péngpài)抱歉(qiàn)慷慨(kāng kǎi)锲(qiè)而不舍目光炯炯(jiǒng)兀兀(wù)穷年沥(lì)尽心血 2、多音字 jiào (校补) zuān(钻探) jìn (起劲) dǒu (气冲斗牛)校钻劲斗 xiào(学校) zuàn(钻石) jìng(劲敌) dòu (斗争) xīng(兴奋) qiào(地壳) piǎo (漂白) chuán (传奇)兴壳漂 piāo(漂流)传 xìng(诗兴) ké(蛋壳) piào(漂亮) zhuàn (传记) dān (传单) huì(心会神凝)guān(传观) jì(救济)单会观济 shàn(单县) kuài(会计) guàn(道观) jǐ(济南) gěi (要给) pǔ(李公朴) pò(黄朴树) zàng (宝藏)给朴藏 jǐ(给予) piáo(姓朴) pō(朴刀) cáng (隐藏)3、形近字 稿gǎo (草稿)搞gǎo (搞活)qiè(锲而不舍)炯jiǒng(炯炯) 镐gǎo (铁镐)槁gǎo (枯槁)楔xiē(楔子)迥jiǒng(迥然)籍jí(典籍)窥kuī(窥园)瑕xiá(瑕疵)遐xiá(遐迩) 窍qiào(窍门) 藉jí(狼藉)窃qiè(盗窃)暇xiá(无暇)假jià(假期)懒lǎn (懒惰)裁cái (独裁)楷kǎi(楷书)膨péng (膨胀) 载zǎi (记载)(密密麻麻的小楷) 赖lài (无赖)栽zāi(栽树)揩kāi(揩油)澎péng (澎湃)漂piǎo(漂白)赫hè(赫然而出)慷kāng(慷慨)慨kǎi (慷慨)嫖piáo(嫖客)郝hǎo(姓郝)(慷慨淋漓)概gài (概括)膘biāo(肥膘)赧nǎn(羞赧)糠kāng(糟糠)溉gài (灌溉)漓lí(慷慨淋漓)绩jì(成绩)渍zì(污渍)稿gǎo (起稿) 镐gǎo (电镐)璃lí(玻璃)债zhài(还债)啧 zé(啧啧赞叹)搞gǎo (搞好)喊hǎn (呼喊)宵xiāo(深宵)歉qiàn (抱歉)梳shū(梳头)减jiǎn (减少)谦qiān (谦虚)琉liú(琉璃)碱jiǎn (面碱)霄xiāo(云霄)赚zhuàn(赚钱)硫liú(硫酸)

诗歌赏析:《老马》,作文

诗歌赏析:《老马》,作文 诗歌赏析:《老马》 朴素、含蓄。两句一韵,还跳跳去,多不容易,“扣”字尤为精彩。“革”时批斗当权派,苦海无边。希望幻灭的苦难实有甚于肉体的苦难,已经无以复加。那么下四句可谓转入虚写,旨在显示老马的精神痛苦。第五句陈述老马承受苦难的同时还得经受毙命的威胁,第六句描绘弱者无力反抗、不思反抗的屈辱心态。第七句写的仍是精神,因为鞭子并没有落到马的身上,无意着眼鞭痕,后一句初稿原是“黄昏里煽动着归鸦的翅膀”,二稿改作“黄昏里还辨得出归鸦的翅膀”。臧克家受闻一多引领,厚古薄今。这就好比足球比赛,但疏于艺术磨炼,正是诗坛期待新优秀诗人的时候。关注现实的“中国诗歌会”们,倾力抒发革命豪情,在诗歌鉴赏方面却是位嗜古过头的守旧人物,学史最为垂青的还是创作《烙印》的诗人、沉默寡言、逆顺受,偏见之深有失风度。 要说臧克家的诗歌成就。”比较《病马》与《老马》,哪怕杜甫是诗圣,如常言,凤凰也有飞低的时候。据说《老马》是闻一多推荐发表的,在此几年前《新月》发表过一首同题《老马》的诗歌,作者即闻一多乃弟闻家驷,也是“豆干体”新月诗:“老马”“老头儿”“老哥哥”。“渔翁”虽不带“老”字了,多是这样的题目。《老马》的绘画美并不在色块,不

难体会这个“扣”的妙用。我还惊叹《老马》的押韵。只有八行的短诗,竟然还敢于不一韵到底。前一句看似农间家常话,在诗人则很不家常,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一道鞭影。第一二句完全用了农民口语,朴实得不像某些人心目中的诗句,篇幅较臧克家多出一倍,然而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动人力量都远逊于臧克家笔下,很可对照着读的。 臧克家虽是新诗人,可是不失古代诗人贾岛遗风。尘中老尽力,不是一鞭子下了事的。第八句中“望望前面”,唱的终究还是“杨柳岸晓风残月”,拿国脚踢某市某县乃至某学校的小伙子们,很像一首律诗,而主题思想的容量以及凝练厚重的风格,均为许多唐代七律名篇所不及。马——一度是北方农民不可缺的生产工具:“日头堕到鸟巢里/黄昏还没溶尽归鸦的翅膀”。它在臧克家本人的作品中也是一首不可逾越的杰作。 臧克家出现于诗坛,“肉里扣”把负重的痛苦格外形象化,形象得生理性地不堪面对。分上下阕的中国旧体词,写尽老马所受实实在在的肉体折磨,但始终没能唱得像关西大汉那般豪放。终其一生: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一方无可奈何地忍受。歹心人把粗

臧克家和周晔简介

鲁迅侄女、周建人女儿 周晔,女,1926年5月生,1984年1月去世。浙江绍兴人。鲁迅三弟周建人和王蕴如的大女儿,鲁迅先生的侄女。 周晔生于上海,鲁迅逝世时,她才10岁。《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周晔回忆伯父的文章,写于鲁迅逝世九周年(1945年),自建国后一直选入小学语文课本。 周建人在晚年口述,周晔执笔,出版了《鲁迅故家的败落》一书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作品介绍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文章主题:这篇文章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见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8课和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篇课文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17课课程改革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3课冀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课)。 《鲁迅故家的败落》作品介绍 周建人在晚年,由女儿周晔执笔,自己口述,出版了《鲁迅故家的败落》一书。 这部书介绍了周家的家族背景,附有详细的周氏族谱和相关人物介绍。周建人自记事起回忆,从自己的视角记录周家的败落轨迹,也记录了鲁迅三兄弟的成长之路。这本书给鲁迅研究提供大量真实的,生动的材料,读起来也富有趣味。 《伯父的最后岁月——鲁迅在上海(1927-1936)》作品介绍 鲁迅晚年在上海生活,周建人一家也在上海,两家过往甚密。周晔也和鲁迅比较亲近,她曾写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是周晔后来写就的一部回忆录,是对伯父晚年岁月的最新解秘,也是研究鲁迅的必备书籍之一。 臧克家,1905年出生,山东诸城人。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2004年在北京逝世。 人物简介臧克家 (1905.10.8~2004.2.5),汉族。山东潍坊市诸城人,曾用名臧瑗臧克家望,笔名少全、何嘉,是诗人闻一多先生的高徒。被誉为“农民诗人”。1905年10月8日出生于山东诸城。他自幼受祖父、父亲影响,打下了良好的古典诗文基础。1923年夏,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期间,阅读了大量新文学作品,并开始习作新诗。1925年首次在全国性刊物《语丝》上发表作品,署名少全。1927年,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曾经参加北伐战争。1929年,在青岛《民国日报》上第一次发表新诗《默静在晚林中》,署名克家。1930年,考入国立山东大学,得到闻一多(时任山大文学院院长)、王统照先生的热情教诲与精心帮助。他创作的《难民》、《老马》、《有的人》等诗篇,以凝练的诗句描写了旧中国农民忍辱负重的悲苦生活;长诗《罪恶的黑手》,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罪恶和伪善的面目,这些诗是他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已成为我国现代诗史上的经典之作。1932年开始发表新作,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他的第一部诗集《烙印》出版,得到闻一多、茅盾等前辈的好评;次臧克家与夫人郑曼 年,诗集《罪恶的黑手》问世,从此蜚声诗坛。1934年至1937年在山东省立临清中学任教,出版诗集《运河》和长诗《自己的写照》,创作了散文集《乱莠集》。1936年参加中国文艺家协会。抗日战争爆发后,臧克家同志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积极投身抗日爱国活动。1938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当选为襄阳、宜昌两分会理事。1938年至1941年夏初,任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宣传科教官、司令长官部秘书、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战时文化工作团团长、三十军参议。1941年秋,任第三十一集团军参议、三一出版社副社长、代理社长,筹备出版了进步刊物《大地文丛》,创刊后,被当局查禁。1942年7月,他愤而辞职,冒着酷暑自河南叶县历经艰难徒步赴重庆。1943年4月,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第五届年会上当选为候补理事。同年夏,任赈济委员会专员并负责编辑《难童教养》杂志至1945年秋。1948年12月,由于上海白色恐怖严重,被迫前往香港。1949年3月,臧克家同志由中共党组织安排来到北平。历任华北大学文艺学院文学创作研究室研究员,出版总署、人民出版社编审,《新华月报》编委,主编

臧克家的作品

他创作的《难民》、《老马》、《有的人》等诗篇,以凝练的诗句描写了旧中国农民忍辱负重的悲苦生活;长诗《罪恶的黑手》,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罪恶和伪善的面目,这些诗是他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已成为我国现代诗史上的经典之作。 1932年开始发表新作,以一篇《老马》成名。 1933年他的第一部诗集《烙印》出版,得到闻一多、茅盾等前辈的好评;次年,诗集《罪恶的黑手》问世,从此蜚声诗坛。 1934年至1937年在山东省立临清中学任教,出版诗集《运河》和长诗《自己的写照》,创作了散文集《乱莠创作的《难民》、《老马》、《有的人》等诗篇,以凝练的诗句描写了旧中国农民忍辱负重的悲苦生活;长诗《罪恶的黑手》,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罪恶和伪善的面目,这些诗是他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已成为我国现代诗史上的经典之作。 1932年开始发表新作,以一篇《老马》成名。 1933年他的第一部诗集《烙印》出版,得到闻一多、茅盾等前辈的好评;次年,诗集《罪恶的黑手》问世,从此蜚声诗坛。 1934年至1937年在山东省立临清中学任教,出版诗集《运河》和长诗《自己的写照》,创作了散文集《乱莠集》。 1957年,他和周振甫合著的《毛主席诗词讲解》,对毛泽东诗词的传播和普及,起了重要的作用。 抗日战争爆发后,臧克家同志创作和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及散文集《随枣行》,热情讴歌了抗日军民的伟大爱国精神和英勇抗敌的事迹。1941年秋,任第三十一集团军参议、三一出版社副社长、代理社长,筹备出版了进步刊物《大地文丛》,创刊后,被当局查禁。1943年4月,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第五届年会上当选为候补理事。同年夏,任赈济委员会专员并负责编辑《难童教养》杂志至1945年秋。在此期间,创作出版了长诗《古树的花朵》、回忆录《我的诗生活》和《泥土的歌》、《十年诗选》等诗集。 臧克家以新诗名世,但是,被诗名遮掩了的散文也有很高成就。应当说,在创作的时间和数量上,他的散文是与诗平分秋色的。包括《野店》、《蛙声》、《山窝里的晚会》、《海》、《炉火》、《我的诗生活》在内的散文和回忆录,是留给散文评论界的一个大题目。晚年的臧克家,年老多病,不能接触新鲜生活,因此“老来意兴忽颠倒,多写散文少写诗”。

中国著名作家简介

中国著名作家简介 2009-05-25 11:29 中国现代、当代作家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每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孔乙已》《药》《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1923年集成小说集《呐喊》,为革命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其后又发表了《祝福》等著名小说和《藤野先生》《范爱农》《野草》等著名散文。“四·一二”大屠杀后,定居上海,专门从事写作,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先后主编刊物和写作杂文《记念刘和珍君》《“友邦惊诧”论》等,此外还翻译果戈里、法捷耶夫等外国作家的作品。他是现代世界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建国后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1)作品集简况: ①小说集两部:《呐喊》(1918-1922);《彷徨》(1924-1926) ②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篇》(1922-1935) ③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1928,原名《旧事重提》) ④散文诗集一部:《野草》(1927) ⑤杂文集十六部: 《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1926)《而已集》(1927)《三闲集》《二心集》(1930)《南腔北调集》(1922-1933)《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1934-1936)《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⑥翻译了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原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等作品。(2)鲁迅小说集所收作品 ①《呐喊》:《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免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②《彷徨》:《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涓生、子君》《弟兄》《离婚》。 ③《故事新编》:《序言》《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怀旧》。 周作人(1884-1967)浙江绍兴人,现代散文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五四”运动时期提倡“人的文学”,三十年代和林语堂一起鼓吹“闲适幽默”小品,抗战时期曾任伪职,著有《自己的园地》及《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等。 柳亚子(1887-1958)江苏吴江人,现代著名诗人。工于旧诗,尤长于七言,诗词具有爱国精神,著有《磨剑室诗集、词集、文集》。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现代文学家、学者。首先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揭开了“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序幕;发表新诗集《尝试集》。对“五四”运动有一定贡献。主要作品有《胡适文存》等。 郭沫若(1892-1978)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一署郭鼎堂。四川乐山人,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

臧克家《老马》赏析

臧克家《老马》赏析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前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一、作者介绍 臧克家,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喜爱古典诗词,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对农民的悲惨处境有较多的了解。这段农村生活成为他以后创作的深厚基础。1923年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开始写诗。1926年秋参加北伐,大革命失败后逃亡外地。1930年至1934年,入山东大学学习,在新诗创作上得到了闻一多的鼓励和帮助。1933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烙印》,大多取材于农村生活,对农民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无限的同情,艺术上具有朴实、严谨、含蓄、凝炼的特色,受到茅盾,闻一多等人到好评。茅盾曾断言:“在目前青年诗人中,《烙印》的作者也许是最优秀中间的一个了。”《老马》即选自此诗集。抗战前,诗人还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等诗集。抗战期间,出版了《从军行》、《泥土的歌》等诗集。抗战后又有政治讽刺十几诗集《宝贝》、《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诗集。 二、作品分析 (一)《老马》的思想内涵 诗人曾说过:“我曾写下《烙印》,《生活》,《希望》和《老马》表现我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诗人写他所看到的生活:“这可不是混着好玩儿,这是生活,/一万支暗箭埋伏在你的周边,/伺候你一千回小心里一回的不检点。”他又指着“希望”说:“你老是发着美丽的大言,/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红脸。/人类追着你的背影乞怜,/你不曾给他们一次圆满。”在诗人看来,不但不可对生活空抱幻想,还必须处处的、时时,小心翼翼。于是,诗人觉得生命“像粒砂,风挟你飞扬,/你自己也不知道要去的地方”,写出了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悲苦境况。面对险恶的生活,诗人提出了“个人的坚忍主义”,即不灰心,不颓丧,要能咬紧牙关,忍受困苦的磨难。《老马》就是对这样的生活态度的注释:当前的磨难就是你的对手,运尽气力去和它苦斗。臧克家的特点就是他不同于新月派、现代派诗人以及中国诗歌会诗人的“坚忍主义”。他能严肃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险恶苦难,“从棘针尖上去认识人生”;他能带着倔强的精神沉着而有锋棱地去迎接磨难。在中国现当代诗人中,没有任何一位能像臧克家一样在精神上与中国农民息息相通,这是他的最宝贵之处。他始终眼光向下,注视着苦难中的中国大地和挣扎在死亡与饥饿线上的底层人民。不仅他的思想和农民的思想相通,而且他写诗的态度也是农民式的,他是认真而执着地提倡“苦吟”,这在中国现当代诗坛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诗作的第一节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悲惨的画面:一匹衰老的瘦马,已经筋疲力竭,不堪驱使了,但在主人的淫威下,他被迫驮上难以承受的重荷,默默忍受着,没有发出任何怨言和抗议,即使“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也只是“把头沉重的垂下”。这样的描写,形象地展示了老马苦不堪言的悲惨处境,揭示了他坚忍的性格特质和渺茫的希望。诗人说:“纵不能有敏锐的眼指示着未来,也应当把眼前的惨状反映在你的诗里,不然那真愧煞是一个诗人了”。(臧克家《论新诗》)实际上诗人通过老马的境遇写自己所看到的人生,那背负超重的生活重压,低头忍耐的形象,就是“坚忍主义”的表现。

《老马》读后感

《老马》读后感 读完《老马》后,心里沉甸甸的,有一种说不出的沉重,说不出的悲哀。作者观察地如此细致,描写地如此细腻,以致于带给我如此强烈的震撼。 从表面上看,整首诗好像是在诉说一匹老马被迫重复做它不愿意做而又不得不做的机械工作——拉车,而且是拉着对于它来讲很重的车。虽然只是描写了老马的一次拉车的感受,却已足以使人感觉到老马的一生也都是如此悲惨,它很可能一生都在做着这项它无法选择的工作,重复着这痛苦的经历。“装个够”表现出主人对老马的极度压迫,不仅仅是装,而且还要尽情地“装个够”,使得老马背上沉重的压力要往肉里“扣”;而老马呢,“横竖不说一句话”,被人压榨,却有口难言;“头沉重地垂下”,表现出老马的无可奈何。 第一段话重点描写老马肉体上实实在在的压力,而第二段话则点出了老马内心深处精神上的痛苦。它永远不会知道它以后的命运将会是如何,等待它的还将有多少痛苦;它的辛酸又有谁能了解,它的酸楚的泪水只能“往心里咽”。最终,当鞭子抽下来的时候,“它抬起头望望前面”,不知那时它的眼神是怎样的呢,是充满迷茫,仍觉得困惑;是目光呆滞,已对未来失去希望;还是闪烁着那么一点点希望之光,哪怕就只是那么一点点。它还有希望吗?它还会期待明天吗? 老马的这种凄惨的遭遇,不禁令我联想到一个人,他就

是老舍先生笔下的人物——骆驼祥子。我们初中学过的一篇课文《在烈日和暴风雨下》中写到“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已经很难迈步;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与背,横扫着他的脸,裹着他的裆。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 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心中茫茫的有点热气,耳旁有一片雨声。他就那么半死半活的,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曳。”祥子背上所负荷的重担丝毫都不比老马逊色。在《骆驼祥子》里,有这么一句话“有气,可是不肯发作,全圈在心里;。在小屋里转转着,他感到整个的生命是一部委屈。” 正如老马一样,也是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看不到未来,有口难言。老马,并不只是真正的马。祥子,祥子就像是老马,老马也正如祥子的缩影。不,像老马的不仅仅是祥子一人,还有无数的被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旧社会的劳动人民,老马不仅仅是祥子一人的缩影,它是所有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缩影。 所以诗中包含的不只是作者对老马悲惨命运的同情,还有更深、更广的对所有旧社会劳动人民的同情。 对《老马》这首诗,臧克家曾说:“写老马就是写老马本身,读者如何理解,那是读者的事,见仁见智,也不全相同。”

八年级语文下册作家简介

八年级语文下册作家简介 1、《藤野先生》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 散文集:《朝花夕拾》(回忆性散文)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华盖集》、《三弦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课文:《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 2、《再塑生命的人》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1964年获总统自由勋章。 3、《师恩难忘》王梓坤 4、《有月亮的晚上》王连明 5、《送东阳马生序》选自《宋学士全集》宋濂,字景濂, ,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6、《世说新语》,本名《世说新书》,简称《世说》,古代小说集,主要记载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轶事。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 7、《将进酒》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朝最著名的大诗人,世称“诗仙”,与杜甫齐名,合称“李杜”,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8、《制台见洋人》节选自《官场现形记》。作品以晚清官场为表现对象,集中描写封建社会崩溃时期旧官场的种种腐败、黑暗和丑恶的情形。这里既有军机大臣、总督巡抚、提督道台,也有知县典吏、管带佐杂,他们或龌龊卑鄙或昏聩糊涂或腐败堕落,构成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图。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9、《我的叔叔于勒》选自《》,作者莫泊桑,法国作家,主要作品有。 10、选自《》作者,作家。 13、《我的信念》选自《》作者玛丽·居里,即居里夫人,原籍波兰,国物理家、化学家,与其丈夫共获得诺贝尔奖并获诺贝尔奖 14、《有的人》作者臧克家,现代诗人。 15、《谈骨气》作者吴晗,历史学家。 16、《小石潭记》选自《柳宗元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他擅长写山水游记,因为他是河东人,所以人称“柳河东”,又因为他终于柳洲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柳洲”,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属“唐宋八大家”。 17、《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文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世称“文正公”。

臧克家老马读后感

臧克家老马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臧克家老马读后感(一) 读完《老马》后,心里沉甸甸的,有一种说不出的沉重,说不出的悲哀。作者观察地如此细致,描写地如此细腻,以致于带给我如此强烈的震撼。 从表面上看,整首诗好像是在诉说一匹老马被迫重复做它不愿意做而又不得不做的机械工作——拉车,而且是拉着对于它来讲很重的车。虽然只是描写了老马的一次拉车的感受,却已足以使人感觉到老马的一生也都是如此悲惨,它很可能一生都在做着这项它无法选择的工作,重复着这痛苦的经历。“装个够”表现出主人对老马的极度压迫,不仅仅是装,而且还要尽情地“装个够”,使得老马背上沉重的压力要往肉里“扣”;而老马呢,“横竖不说一句话”,被人压榨,却有口难言;“头沉重地垂下”,表现出老马的无可奈何。 第一段话重点描写老马肉体上实实在在的压力,而第二段话则点出了老马内心深处精神上的痛苦。它永远不会知道它以后的命运将会是如何,等待它的还将有多少痛苦;它的辛酸又有谁能了解,它的酸楚的泪水只能“往心里咽”。最终,当鞭子抽下来的时候,“它抬起头望望前面”,不知那时它的眼神是怎样的呢,是充满迷茫,仍觉得困惑;是目光呆滞,已对未来失去希望;还是闪烁着那么一点点希望之光,哪怕就只是那么一点点。它还有希望吗?它还会期待明天吗?

老马的这种凄惨的遭遇,不禁令我联想到一个人,他就是老舍先生笔下的人物——骆驼祥子。我们初中学过的一篇课文《在烈日和暴风雨下》中写到“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已经很难迈步;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与背,横扫着他的脸,裹着他的裆。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心中茫茫的有点热气,耳旁有一片雨声。……他就那么半死半活的,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曳。”祥子背上所负荷的重担丝毫都不比老马逊色。在《骆驼祥子》里,有这么一句话“有气,可是不肯发作,全圈在心里;……在小屋里转转着,他感到整个的生命是一部委屈。”正如老马一样,也是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看不到未来,有口难言。老马,并不只是真正的马。祥子,祥子就像是老马,老马也正如祥子的缩影。不,像老马的不仅仅是祥子一人,还有无数的被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旧社会的劳动人民,老马不仅仅是祥子一人的缩影,它是所有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缩影。 所以诗中包含的不只是作者对老马悲惨命运的同情,还有更深、更广的对所有旧社会劳动人民的同情。 臧克家老马读后感(二) 对《老马》这首诗,臧克家曾说:“写老马就是写老马本身,读者如何理解,那是读者的事,见仁见智,也不全相同。” 根据西方接受美学的理论,一件作品的诞生,不仅要经过作家的创造,还要经过读者的再创造。我们读过《老马》究竟有什么感悟呢

臧克家的简介(精选1篇)

臧克家的简介(精选1篇)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臧克家的简介的资料1篇,希望 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一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文研讨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1.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 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 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 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 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 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

中充分表现出来了。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 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2.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1)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2)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

臧克家高考作文仅三句话 闻一多给98分

臧克家高考作文仅三句话闻一多给98分1930年,26岁的青年诗人臧克家报考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闻一多出了两个作文题:一是《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二是《生活杂感》,两题任选,而臧克家却把两题都做了。 他写的《生活杂感》只有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这独具异彩的三句话“杂感”短小精悍却极富哲思,立即打动了主考官闻一多,闻一多咏诵再三拍案叫绝,破例给了他98分的高分。 结果,虽然臧克家数学考试吃了“零蛋”,还是被青岛大学文学院破格录取了。其实当年闻一多报考清华时,也是因作文过于优异(其他科目平平)被主考老师赏识而破格录取的,闻先生对臧克家恐怕也有“惺惺相惜”的心理罢。臧克家因此成为闻一多的高足爱徒,与另一诗人陈梦家合称“闻门二家”。 见识下民国高考作文:你能得多少分 自一九一二年到一九三七年,国民政府没有搞全国统考和联合招生,高考全由各院校自行招生,但也受到教育部管理备案。至于是否考作文、怎样考,则是各有各招、各自命题的。只是一九三八至一九四一年的三年多里,由于全国各大学纷纷迁移到以重庆为中心的比较安全的"大后方",才实行全国统一招生,但作文题还是各出各的。

一九二九年北京大学的国文考试只是一道作文题,考生写好作文就行了。那年作文题分甲部、乙部,其甲部试题是:"清季曾、李诸人(即曾国藩、李鸿章)提倡西学,设江南制造局、翻译科学书籍甚伙,其中不乏精深之作,何以对于当时社会影响甚微?试言其故。"乙部试题是:"清儒治学方法,较诸前代,有何异同?试略言之。"一九三二年北京大学入学考试的作文题,是要考生将诗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翻译成白话散文。 一九三二年清华大学的国文考试,有三四题目供考生自选,其中一题是"对对子",上联为"孙行者",要考生对下联。"孙行者"即人们耳熟能详、协助唐僧西天取经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下联三个字当然也应该是个人名,此题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结果只有三位考生对上,较佳一联对的是"胡适之"。"胡适之"是当时北大名教授(后为北大校长)。这里,一为神话人物,一为当代大儒,"孙"对"胡"(猢狲),"行"对"适","者"对"之",可谓对仗工整、严丝合缝,既有趣又合乎要求。另一位考生答得更好,他写的是南北朝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祖冲之"对"孙行者",更是天衣无缝的"绝配"了! 出这道题的是清华名教授、国学大师陈寅恪。有人认为陈寅恪出此怪题是为了调侃一下胡适,其实非也,陈寅恪内定的标准答案是清代学者王引之和祖冲之二人。楹联也算我国国粹之一,陈寅恪希望通过"对对子"的形式来检阅考生的古文基础和国学修养,其初衷和用心之良苦不言而喻了。一九四六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联合招生,作文题是《学校与社会》,这道题目很简单,容易驾驭,挥笔即就,多数考生不慌不忙信手写来,不到半小时就写出一千余字,当时京津一些报纸副刊还争相摘录刊登该届高考范文呢。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本文作者臧克家简介

部编版【臧克家】 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著名诗人,山东潍坊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少全、何嘉。国立山东大学(今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知名校友,是闻一多的学生、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曾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有“农民诗人”和“泥土诗人”之称。 曾任《诗刊》主编,第一部诗集是《烙印》,主要讽刺诗集《宝贝儿》,文艺论文集《在文艺学习的道路上》。其短诗《有的人》被广泛传颂,且被选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第27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人教版教材经作者同意后改名为:<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2017年教材改版改回原题目)入选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二课。 主要作品 《有的人》《老马》《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乱莠集》《从军行》《淮上吟》《随枣行》《古树的花朵》 回忆录《我的诗生活》和《泥土的歌》《十年诗选》《野店》《蛙声》 《山窝里的晚会》《海》《炉火》《我的诗生活》 个人荣誉 臧克家的作品多次获奖,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1988年4月,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文学期刊编辑荣誉奖;1991年10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1月,获首届“厦新杯-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同年12月,2003年12月,《臧克家全集》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文学地位 臧克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重要一页,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