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第二章试题

中国教育史第二章试题
中国教育史第二章试题

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和传统思想的奠基

一、选择题

1.以下哪一项不是古代私学兴起的原因()

A.受教育的对象越来越多B.奴隶制的解体

C.学术文化下移D.养士之风盛行

2.诸子百家中被称为“显学”的是()

A.道家和法家B.儒家和道家C.道家和墨家D.儒家和墨家

3.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

A.楚国B.燕国C.齐国D.秦国

4.对稷下学宫的性质描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由官方出资兴办的官学

B.以私人讲学为主,因而是私学性质

C.是在一种学术交流机构,而非学校的性质

D.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5.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

A.利B.仁C.德D.信

6.“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对的概括。()

A.教育对象B.教育目的C.教育作用D.教育任务

7.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孔子所确定的“六艺”。()

A.礼B.乐C.数D.易

8.在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中,是最高的道德概念。()

A.礼 B.仁C.孝D.德

9.以下哪一项不是孔子的道德教育的原则。()

A.持志养气B.立志乐道C.克己内省D.改过迁善

10.被封为“亚圣”的是()

A.庄子B.老子C.荀子D.孟子

11.孟子教育思想的基础是()

A.性恶论B.性善论C.性三品D.素丝说

12.孟子认为人人天生都有的四个善端是()

A.仁、义、孝、礼 B.信、爱、敬、惧

C.仁、义、孝、忠D.仁、义、礼、智

13.首先提出“明人伦”的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14.“反求诸己”是由提出来的。()

A.荀子B.孔子C.孟子D.韩非

15.“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这是对教学方法的总结。()

A.孟子 B.荀子C.孔子D.老子16.第一个提出“化性起伪”的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17.荀子提出的教育目标是()

A.大丈夫B.仕人C.鸿儒D.大儒18.荀子将“六艺”改为“五经”,去掉了“六艺”中的()A.《诗》B.《书》C.《易》D.《春秋》

19.自称其学说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的是()A.荀子B.墨子C.庄子D.孟子20.“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这是提出的。()

A.墨翟素丝说B.韩愈性三品

C.荀子素丝说D.韩非性三品

21.提出培养“兼士”的教育目的是哪个学派。()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22.“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

A.教学的三种方法B.判断言谈的三条标准

C.道德教育的三个层次的要求D.一种数学方法

23.在教育上主张主动施教,“强说人”的学派是()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

24.孔子主张“述而不作”,墨家对此的态度是()A.批评B.赞成C.不作回应D.默认

25.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的是()

A.韩非B.庄子C.老聃D.荀子

26.道家的教育主张是()

A.“不言之教”B.“以法为教”C.“兴利除害”D.“化性起伪”

27.以下人物在人性论上的观点相似的一组是()

A.孔子荀子B.孟子荀子

C.荀子韩非D.韩非孟子

28.“以吏为师”是哪个派别的教育管理手段()

A.道家B.墨家C.儒家D.法家

29.以下教育论著不属于《礼记》的是()

A.《大学》B.《四书》C.《学记》D.《乐记》

30.“藏息相辅”是中的教育教学原则。()

A.《大学》B.《中庸》C.《学记》D.《乐记》

31、以下几本古代著作中,哪一项不是属于孔子的“六经”()

A.《诗》B.《易》C.《大学》D.《乐》

32、“庶、富、教”是孔子针对的关系提出的观点()

A.教育与个人发展

B.教育与法律

C.教育与政治、经济

D.教育与文化传播

33、以下哪一句话能反映出孔子思想的局限()A.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B.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C.为政以德

D.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4、“化性起伪”中的“伪”是指()

A.人天生俱有的恶的本性

B.人天生具有的善的本性

C.人后天习得的恶习

D.人后天习得的善德

35、被并成为“世之显学”的两个学派是()

A.法家和道家B.儒家和墨家C.儒家和法家D.法家和墨家

36、“素丝说”的本质是强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最准确的一项是()

A.环境和教育B.先天基因C.个人禀赋D.个人的后天努力

37、三表法中所说的“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正确的解释应是()

A.积累历史的经验和知识

B.依据民众的经历来扩展自己的见识

C.在社会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思想正确与否,看民众是否真的受利

D.去考证百姓说的话是否真实

38、法家在人性论上发展了的观点。()

A.孔子B.孟子C.老子D.荀子

39、《大学》中的三纲领不包括以下:

A、明明德

B、新民

C、治国平天下

D、止于至善

40、“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出自哪本教育论著?

A、《学记》

B、《中庸》

C、《大学》

D、《论语》

41、最早把自然科学知识纳入教学内容的是哪个学派?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42、孔子最早提出“有教无类”,其理论基础是

A、人性本善

B、人性本恶

C、人皆可以为舜禹D性相近,习相远

43、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学记》

4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出自哪篇文章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学记》

45、“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出自哪位教育家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董仲舒

46、“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出自哪位教育家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47、“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 出自哪位教育家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48、提倡“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49、“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出自哪篇文章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学记》

50、“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出自哪篇文章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学记》

51、稷下学者“不治而议论”,表明稷下学宫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A.官办私营B.鄙视仕途C.待遇优厚D.学术自由

52、“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以下几位教育家在教育作用方面的观点与此不符的是()

A.孟子B.孔子C.颜之推D.董仲舒

53、《学记》中的“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指的是()

A 藏息相辅B教学相长C及时施教D长善救失

54、《学记》中的“君子之教,喻也”,指的是()原则

A启发诱导B教学相长C长善救失D藏息相辅

55、《学记》中提出了“豫、时、孙、摩”的教学原则,其中,“摩”指的是()

A学习观摩B启发诱导C及时施教D模仿揣摩

56、《学记》中涉及的大学教学进程中,达到“大成”需要()年

A、七B五C九D八

57《学记》中提出了“豫、时、孙、摩”的教学原则,其中,“孙”指的是()

A学习观摩B循序渐进C及时施教D模仿揣摩

58、《学记》中提出了“豫、时、孙、摩”的教学原则,其中,“时”指的是()

A学习观摩B循序渐进C及时施教D模仿揣摩

二、辨析题

1.《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三、简答题

1.简述私学兴起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2.分析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和历史地位。

3.孔子对教育作用是如何分析的?

4.孟子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

5.孟子提出了哪些教学原则?

6.《大学》里的三纲领、八条目是指什么?

7.简要介绍《学记》里的教育思想。

8.简析荀子的人性论和相应的教育观点。

9、《学记》中是怎样论述长善救失的原则的?

10、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

11、试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12、简述荀子对教师地位、作用、条件的论述。

13、孟子关于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论述?

四、分析论述题

1.评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2.试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3.试述墨家的教育思想。

4.试从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两个方面,分析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5、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

6、试述孔子和苏格拉底教学法的主要内容,并加以比较。

7、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并说明其出处,阐述其中的教育思想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 格则不胜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重点内容整理 第二章 第三节 “六艺教育”

第二章第三节“六艺教育” 一、六艺的内容 西周不论是国学还是乡学, 不论是小学还是大学, 都以“六艺”为基本学科, 只是在要求上有层次的不同。六艺教育起源于夏代, 商代有所发展, 西周在继承商代礼仪教育的基础上, 使它得到发展和充实。 1、礼乐: 奴隶主贵族的礼和乐是密切配合的, 凡是行礼的地方, 就需要有乐。礼乐贯穿于整个社会生活, 体现了宗法等级制度, 对青年一代政治思想、道德品行的培养有重大的作用。 礼:凡政治、伦理、道德、礼仪都包括在内,周礼的教育不仅在于养成礼仪规范,同时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作用,通过礼制表明尊卑上下的等级关系,强化宗法制度和君臣等级制度。 乐:包括诗歌、舞蹈和音乐,是当时的艺术教育,陶冶人的感情,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要求,使强制性的礼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和精神的需求。 2、射御: 射:拉弓射箭的技术。御:驾驭战车的技能。西周的武装力量以战车为主,武士必须有驾驭战车的技术,青年达到一定年龄就要受训练。 3、书数:

书:文字。西周时期把文字构造规律归纳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个方面,称为“六书”。当时有了我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史》。这是西周小学主要的教学内容。 数:算法,以及历法等与数字计算相关的知识。这也是西周小学的主要教学内容。 二、六艺的特征 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它既重视思想道德, 也重视文化知识; 既注重传统文化, 也注重实用技能; 既重视文事, 也重视武事; 既要符合礼仪规范, 也要求个人道德修养。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 可供后世借鉴。 三、意义 “六艺”教育经历了夏、商的发展,到西周最为完备,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六艺“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重视传统文化,也重视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又重视武备;既要求符合礼仪规范,又要求内心情感修养。总之,“六艺”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发早期的辉煌。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五章

本章重点 1、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实质和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斗争的正义性。 2、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新道路的艰辛实践和理论,“左”倾教条主义的表现、根源和危害。 3、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意义。 4、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 本章提示 注意了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探索中国革命规律的理论创新精神。 重要考点讲解 一、基本概念 1、东北易帜:张学良1928年12月29日宣布东北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北洋军阀时代结束,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自己的统治。 2、《训政纲领》:1928年颁布的规定国民党一党专政独裁统治的文件。 3、官僚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国家垄断资本。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密切地结合着,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 4、中间党派的社会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 5、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最大的中间党派及其领导人:邓演达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三党)。 6、大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的状况:总体上附和了蒋介石政权。 7、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中央紧急会议。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是大革命失败到土地战争兴起的历史转折点。 8、“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毛泽东在八七会议的发言。 9、八一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领导,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10、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与南昌起义不同的两个特点: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发动湘赣秋收起义。特点:首次使用工农革命军旗帜和名号;首次吸收数量众多的工农参加。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配套习题及答案

习题集锦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和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 ()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简答 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 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臵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和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和。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__》、《___》、《__》、《》、《__》、《_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六经) 二、单项选择题 ()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A 商代 B夏代 C西周 D东周 ()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 A《千字文》 B《史籀篇》 C《三字经》 D《急就篇》 ()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 A、射 B、御 C、诗 D、数 ()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 A、孝 B、礼 C、忠 D、仁 ()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老子

电大《中国教育简史》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

电大《中国教育简史》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22分) 1.“____”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2.《大学》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大学之道,____,____,____” 3.汉代太学教师称为____,学生称____。 4.魏晋南北朝时期,颜之推所写的《____》是一部系统的家庭教育著作。 5.韩愈的《_____》,是我国第一篇专论教师的名作。 6.北宋庆历兴学时,采用胡瑗的___为太学法度,以改进太学教学及规章体制。 7.王守仁提出___的教育目的和___的道德修养原则。 8.《劝学篇》是___所著,其中内篇宗旨是___,外篇宗旨是___ 9.中国最早的近代技术学校是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设立的___。 10.受美国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中国引进了___和___两种影响较大的教学方法。 11.1927年,国民党政府决定进行教育行政改革,试行___制。 12.杨贤江的两部主要教育著作是___和___。 13.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校训是“团结、___、___、活泼”。 二、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18分) 1.三大文教政策 2.“三、百、千、千” 3.生活教育理论 三、简答(每题l0分,共30分) 1.王安石关于造就人才的纲领有哪些内容? 2.简述科举制的废除及意义。 3.毛泽东是怎样论述新民主主义教育的特点的? 四、回答(每题30分。可以二选一) 1.试述孔子在教育实践和理论方面对中国教育的重要贡献。 2.试评述l922年学制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一、填空(每空1分。共22分) 1.学在官府

《中国教育简史》习题及答案简答

三、简答题: 0.“百日维新”期间在教育改革上有哪些主要举措?答:(1)下令各地建立新式大、中、小学堂,学堂中增加了近代学科内容;(2)创办了京师大学堂,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这是变法失败之后得以保留的唯一变法成果;(3)下令各地设立农务学堂、蚕桑学堂、茶务学堂,决定兴办矿务、铁路、医学等专业学堂。(4)改革科举,改试策论,并增设近代科学类。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和实质是什么?试对它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加以分析。答:(1)1898年,张之洞发表了《劝学篇》,它分内、外两篇,内篇主要谈“中学为体”,宗旨是“正人心”;外篇主要谈“西学为用”,宗旨是“开风气”。从而系统论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奠定了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文教政策的基础。(2)张之洞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从而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制度措施的系统引进开辟了道路,但中学与西学的地位仍是不平等的。中学是本体,是基础,西学只能在不触犯中学所代表的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并发挥作用。张之洞所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本质就是如此。(3)中体西用的观点既维护了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又提供了适当变革、以解外忧内患的原则措施,因而得到清统治当局及社会政界和思想界多数人士的认同,成为近代新教育制度建立的政策基础。 2.《大同书》中是如何构建理想教育体系的?答:《大同书》是康有为构思理想社会的著作,完成于1884年,但直到变法失败后经过修改才发表。《大同书》中包括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理想教育体制的蓝图,体现大同世界人人平等、教育普及、施教合理、使人健康发展的远景。(1)人本院和育婴院,属于学前教育;(2)小学教育,6岁儿童入学;(3)中学院,11岁入学;(4)大学院,16岁以上中学毕业生。《大同书》中的教育体制是儒家教育思想与借鉴西方学制结合的产物。 3.20-30年代进行的教学改革实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答:杜威的一些教育观点,如“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几乎成为教育界的口头禅。教改内容:(1)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通过日本传入中国;(2)设计教学法;(3)道尔顿制;(4)文纳斯特卡制也开始介绍到中国;(5)智力测验和教育测验的做法也被引进中国。 4.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在教学改革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答:(1)缩短学制,迅速为革命斗争输送人才和教育、发动群众;(2)教学紧密联系实际,删节陈旧或不实用的内容;(3)注重实效的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重在启发、研究、讨论和实际考察、实习训练,推广“小先生制”。 5.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结构(或称教育体制)有什么特点?答:革命根据地教育分为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三个部分,干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和培训革命领导干部和各类专门人才,群众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儿童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三类教育还有明确的主次之分,即整个教育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成人教育中干部教育重于一般群众教育,干部教育中对在职干部的培训又重于对后继干部的培养。这样的教育结构和重心所在,正是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决定的,其出发点是速见成效,立竿见影。 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结构:分为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三个组成部分。干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和培训革命领导干部和各类专门人才,群众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儿童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三类教育还有明确的主次之分,即整个教育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成人教育中干部教育重于一般群众教育,干部教育中对在职干部的培训又重于对后继干部的培养,这样的教育结构和重心所在,正是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所决定的,其出发点是速见成效,立竿见影。 6.何谓“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它对教育有何影响?答:“九品中正”选士制度,是一种由“中正”官评定士人品级,朝廷按品授官的选士制度。中正官根据标准评定士人,将其分为九个品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即所谓“九品”,朝廷择“上品”任官。这种制度,具体实施始自魏文帝曹丕执政时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这种选士制度,在开始实行时,确实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到后来,则蜕变为门阀世族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 (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2)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3)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1、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2、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3、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 (1)立志: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2)克己: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 (3)力行: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 (4)中庸:能明辨各种行为过与不及的是非得失,择其中道而行。 (5)内省: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 (6)改过:有过错不应该掩盖,而要正视错误公开改正,有过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5、试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1)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2)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 (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 (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 (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制定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2、孟轲提出的“五伦”分别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 5、我国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是《学记》。 二、名词解释题 1、稷下学宫:

中国教育史试题样卷(华东版)

南阳师范学院 学年第学期年级教育学 专业中国教育史课程(本)期终考试卷(样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起初是教射的场所,后来发展为奴隶主贵族议政、 祭祀、养老的场所。 2.稷下学宫给予教师很高的政治和经济待遇,曾经三任“祭酒”。 3.汉代太学内部的考试基本上采用的形式。 4.魏晋玄学教育中的‘三玄’指《老子》、《庄子》和______。 5.隋炀帝大业三年设“”是科举考试制度确立的标志。 6.元朝第一所书院为。 7.明朝科举制度不仅规定了考试程式,而且将______固定为考试 文体。 8.强调“”教学法,是颜元在学术思想转变后关于教学 方法的一个最基本也即最重要的主张。 9.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学士学位,成为第一个 毕业于美国第一等之大学的中国人。 10.是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 模式的第一人。 二、判断题(正确项在括号里打“√”,错误项在括号里打 “×”,每小题1分,共10分) ()11.史载夏代不仅国都有学校,地方也有学校,“校”是国学。 ()12.儒家教育思想在战国后期形成的《礼记》中实现了第一次理论提炼。()13.魏的“五经课试法”是把学校教育与文官选拔考试统一起来,这是魏与东汉的相同之处。 ()14.书院产生于唐,发展于宋,完善于明。 ()15.朱熹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以“教理”为主。 ()16.王夫之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题,创立了与程朱理学相径庭的“阳明学派”。 ()17.清代乡试取中者被称为举人。 ()18.近代第一个在华基督教教会的联合组织是益智书会。 ()19.1898年,康有为积极参与中国第一所女学,以实际行动推动女子教育的发展。 ()20.中国近代史上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建立的学制是癸卯学制。 三、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选项代码填在横线处,每小题1 分,共10分) 21.古籍记载,我国五帝时代已有大学,名叫“”。 A.庠 B.成均 C.泮宫 D.瞽宗 22.在教育上主张主动施教、“强说人”的学派是。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 23.下列不是汉朝学校系统中中央官学的一项。 A.鸿都门学 B.太学 C.宫邸学 D.郡国学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分数 得分 评卷人得分评卷人 得分评卷 人

中国教育史课后习题(选择题)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官学的的衰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A.西周B.春秋C.战国D.东周 2.私学的教学场所一般是()。A.固定的B.不固定的C.在都城D.在乡村 3.在教育对象的问题上,()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A.墨子B.孔子C.老子D.孟子 4.“六经”中除了《诗经》、《尚书》、《礼》、《乐经》和《春秋》外,还有()。 A.《左传》 B.《道德经》 C.《中庸》 D.《易经》 5.对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孔子提出了最著名的()原则。 A.深造自得 B.教亦多术 C.专心致志 D.启发诱导 6.孔子认为,学生学习要做到学问结合、学思结合和()。 A.学行结合 B.学教结合 C.学辩结合 D.学与反省结合 7.孔子的道德教育要求,对于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行为准则,要作到()。 A.仁 B.忠恕 C.孝悌 D.爱 8.《论语》“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指的是()。 A.荀子 B.子贡 C.颜渊 D.子思 9.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方法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克己内省”,也就是说要()。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B.“过而勿惮改”C.立志D.力行 10.孔子讲的温故知新的“故”指的是() A.刚学过的书本知识 B.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 C.刚了解的社会知识 D.过时的知识 11.我国古代学校的萌芽是()。A.庠序之学B.国学C.私学D.泮宫 12.奴隶社会的教育特点是()。A.私学盛行B.教育平等C.刚刚萌芽D.学在官府 13.西周的学校教育体系由国学和()构成。A.畴人之学B.乡学C.家庭教育D.大学教育 14.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典章制度教育和()。 A.武功之学 B.生产劳动教育 C.艺术教育 D.礼乐教育 15.私学发端于()。A.西周B.春秋中叶C.春秋末期D.战国初期 (二)多项选择题 1.孔丘总结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 A.学、思、行结合 B.启发诱导 C.因材施教 D.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E. 持志养气 2.春秋战国时的“显学”是指()。A 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E农家 3.夏代在教育内容方面主要有()。 A.军事教练 B. 宗教教育 C. 人伦道德教育 D.书学教育 E.艺术教育 4.商代的文字从构造来看,汉字构造的几条原则()均具备。 A.象形 B. 会意 C. 指事 D. 形声 E. 假借 5.商代教育的内容主要有()。 A.思想政治教育 B.军事教育 C.法制教育 D.礼乐教育 E.书数教育 6.西周时期出现“学在官府”的现象,其原因为()。 A.民间没有学校 B.老百姓不愿学习 C.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D.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E.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7.西周的教育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A.家庭教育 B.小学教育 C.大学教育 D.乡学 E.庠学 8.西周不论国学或是乡学、不论是小学或是大学,都是以()为基本学科。 A.礼乐 B.射御 C.书数 D.诗 E.易

中国教育史试题库

1、魏源提出学习西方的观点是师夷之长技以制。 2、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3.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4.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5.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 和“庠” 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 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6、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序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7、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8、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 _,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 9、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10、在先秦教育家中,荀子提倡“虚壹而静”的学习态度。 11、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 数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12、“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13、“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有教无类”。 14、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_诗__》、《_书___》、《_礼___》、《_乐》、《_易__》、《_春秋_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15、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 16、颜之推的家庭教育著作是《颜氏家训》。 17、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制定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18、在关于人性的认识中,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是墨翟;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的是孟轲;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是荀况。 19、墨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兼士或“贤士”, 20、孟轲的教育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21、孟轲提出的“五伦”分别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22、法家关于教育实施的主张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3、《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教育史期中考试题目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1.六艺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答:礼乐射御书数。总之,六艺教育既重视思想道德及文化知识 2.孔丘在教育史上有哪些贡献? 答:(1)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强调重视教育; (2)他创办大规模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 (3)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是文化教育下移至平民; (4)培养从政的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制改革准备条件; (5)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与整理,编《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教材,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 (6)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学方式有所创新,强调学思行相结合; (7)首倡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8)实行因材施教,发挥个人专长, (9)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10)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要重视立志,明确人生方向 战国时期的教育 1.分析战国时期私学兴盛的原因? 答:战国时期是社会大转变时期,生产力大发展为更多的人脱离物质生产从事脑力劳动,为思想、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物质产品和更宽广的活动舞台。战国时期又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阶级矛盾尖锐,构成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文化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战国还是一个思想科学文化大繁荣时期,战国时期各政治集团为了加强自己的势力竞相网罗招致士人、由于士需经过一定的学习与训练才能造就,因此人们拜师求学,促进了私学的大发展。百家争鸣,各家各派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进行施教,促进了私学的发展与兴盛(养士之风盛行与百家争鸣) 2.试述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与意义。 答:(1)性质:是一所由管家主办而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兼有官学与私学的双重性质);是一所集讲学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2)特点:学术自由;待遇优厚。 (3)意义: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留给人以思考。 3.评《学记》对教育理论的贡献及历史地位 答: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它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主要包括关于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等。《学记》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维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良好开端。 秦汉时期的教育 1.评述秦朝的文教政策与措施? 答:(1)秦朝教育政策遵循一个中心原则,及维护国家统一和君主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法家思想在教育中占据统治地位。 (2)措施及评价①统一文字:利于统一政令的推行和各地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汉字走向统一,规范化,定型化;同时文字的统一,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对维护中国统一,形成中华民族统一的文化心理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②严禁私学:具体表现—焚书坑儒—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思想的统一,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的需要。它是文化专制和愚民政策的反映,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堵截了文化传播的途径。③吏师制度—进一步加强思想统一,使法家思想深入人心,使教育上出现了一种法律之外无学,官吏之外无师的局面。但秦又一次人为地官师合一,取消了专职教育,却是教育发展史的一大倒退。 2.评述董仲舒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答:(1)基本内容:主张教化与刑罚并用,但施教以道德教育为主教育内容:“六艺”教学方法:强勉努力;专心致志;精思要旨三大文教政策 (2)评价:三大文教政策的提出,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教育起深远影响,此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家的道德观成为道德教育的依据。有助于

《中国教育史》复习题

《中国教育史》复习题 授课地点——院内 一、选择题 1.古代教育起源于 B 。 A.与人类同步产生 B.生产劳动 C.生产关系 2.墨子的教育思想中,最有特色的是 A 。 A.科学技术教育 B.政治道德教育 C.生产劳动教育 3.“六艺”中除了《诗》、《书》、《礼》、《乐》和《春秋》外,还有 B 。A.《中庸》 B.《易》 C.《论语》 4.《学记》中提出了“预、时、孙、摩”的施教原则,其中,“孙”指的是 A 。A.循序渐进 B.及时施教 C.因材施教 5.韩愈关于人性的看法是 A 。 A.“性三品” B.“性本恶” C.“性本善” 6.洋务派在创办企业的同时,招聘外国教习,兴办外语学堂,当时也叫“方言教育”。在1862年创设了 B 。 A.上海广方言馆 B.京师同文馆 C.天津水师学堂 7.张之洞的教育代表作是 A 。 A.《劝学篇》 B.《大同书》C.《师说》 8.癸卯学制于 B 公布实行。 A.1903年 B.1904年 C.1905年 9.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的代表作是 B 。 A.《颜氏家训》 B.《新教育大纲》 C.《家庭教育》 10.“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 C 改革北京大学时提出的办学方针。 A.陶行知 B.黄炎培 C.蔡元培 11.在教育对象的问题上, B 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 A.墨子 B.孔子 C.荀子 12.《学记》中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指的是 B 原则。 A.长善救失 B.教学相长 C.启发诱导 13.唐代采取了 A 的文教政策。 A.重振儒术兼重佛道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中体西用 14.韩愈的主要教育著作是 A 。 A.《师说》 B.《春秋繁露》 C.《劝学篇》 15.教会学校的联合组织是 B 。 A.中国教育会 B.中华教育会 C.全国教育联合会 16.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最早的洋学堂,是 B 在北京创办的,隶属于总理衙门。 A.1861年 B.1862年 C.1864年 17.时务学堂的主持人是 C 。 A.谭嗣同 B.康有为 C.梁启超 18.《大同书》的作者是 A 。 A.康有为 B.张之洞 C.梁启超

中国教育简史第二章复习

中国教育简史第二章复习 教师: 第二章,自秦汉到隋唐的教育,这是中国封建教育由确立到发展、完备的时期,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很重要是地位。对本章学习总的要求就是掌握中国封建教育确立、发展、完备的基本线索,也就是说,要清理中国封建制国家从建立到鼎盛时期这千余年间,封建教育是如何确立、发展、完备起来的。 学生A: 老师,这一章涉及到的朝代比较多,时间跨度也比较大,内容也多,要全面掌握好象有点难度,不知道该怎么入手。 教师: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几个相对独立的阶段。一般来说,秦汉是一个阶段,是中国封建教育初创、确立和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阶段,是封建教育继续发展的时期;隋唐是一个阶段,是封建教育达到完备的时期。我们教科书的节次,就是根据这个思路安排的。学生B: 您这么一说,我清楚了。教材上第一节到第三节讲的是秦汉时期的教育;第四节讲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五节到第七节讲的是隋唐时期的教育。 教师: 你说得对。这几个阶段在头脑中清晰起来以后,我们再来看内容。尽管每一个阶段在节次的安排上不完全一一照应,但在内容的安排上,不外乎文教政策、选士制度、学校教育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这样四个方面。注意这四个方面内容的发展、演变,就形成了文教政策、选士制度、学校教育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这样四条线索。文教政策是国家发展文化教育的总方针或策略。要了解某一时期的教育体制,文教政策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从秦到汉,封建统治者经过近百年的探索,最终确立了“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从而奠定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文教政策的基础。而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实施,又是促进中国封建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汉以后的文教政策,则都是在这一前提下的具体化,或采取某些调整措施,如隋唐是在政治上重振儒术,同时兼容佛、道。选士制度就是选拔人才补充官员队伍的制度,它属于政治制度,但对教育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历代的选士制度,也是我们学习古代教育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内容。中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制度,经历了由汉代的察举制,到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的科举制这样一个演变过程,正好都包含在本章之中。学校教育制度,包括官学和私学。从秦汉到隋唐,有关教育制度的内容非常丰富,在简史中我们只能讲述一些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影响较大的或有特色的内容。如汉代官学和私学并举的格局以及采取的教育教学制度。对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制度则侧重有特色的内容,也就是“学校设置上的新举措”。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教育发展到比较完备的阶段,而以官学教育表现最为突出,所以侧重讲官学的教育行政、官学的设置以及各项制度。此外,中外教育交流是隋唐教育中的一个特色,我们也作了简要的介绍。以上三条线索,可以说是从宏观到微观,讲的都属于教育制度范畴的内容。关于这个时期的教育思想,我们对汉代的董仲舒、王充,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嵇康、颜之推,唐代韩愈、柳宗元的主要教育思想进行了讲解。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每位教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去理解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把握其有特色的或有深刻影响的观点。 学生A: 老师,您能说得具体一些吗?

333教育综合_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三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提出什么理论? 答:自有人生,便有教育。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是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 答:(1)生产劳动的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教育(5)体格和军事训练。 3.试述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 答:(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2)以生产经验为教育内容,内容包括多个方面(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4)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5)男女教育有别,根源在于分工(6)教育还没有专职场所和专职人员。 第二章 1.奴隶社会教育制度形成于何时?有哪些历史性变化? 答:形成于夏代。历史性变化: (1)教育目的:原始社会时期是为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的需要;在夏代,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后代培养成能射善战的武士。 (2)教育内容:原始社会包括生产劳动教育、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原始艺术教育、体格和军事训练;在夏代,变化有重视军事训练、宗教教育和人化道德教育。 (3)教育方式与手段:原始时期在于言传身教,教育在生产活动中进行;在夏代,教育主要为学校教育,夏都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地方上也有学校。 (4)等级性:原始时期教育权利平等;在夏代,教育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2.六艺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答:礼乐射御书数 礼:五礼: “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 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以宾礼亲邦, 以军礼同邦国, 以嘉礼亲万民”。 六仪:祭祀之容,宾客之容,朝廷之容,丧纪之容,军旅之容,车马之容。 乐:诗歌、音乐、舞蹈。乐教包括乐德、乐语和乐舞。 射:射箭的技术训练 御: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 书:文字 数:数的顺序名称、记数的符号、甲子记日法、朔望的周期、计数的方法、十进位和四则运算。 总之,六艺教育既重视思想道德及文化知识 3.春秋时期历史性的教变革有何表现? 答:表现:私学取代官学。“官学衰废”“私学兴起”。由于世袭制度、王权衰落、战争动乱导致了官学衰废。而阶层的变化与教育的更新需要私学的兴起。与官学相比,私学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基础上,私学的社会阶级基础是以新兴地主阶级为首的,包括工、农等自由民反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阶级联盟。私学在组织上政教分设,教育对象为平民,私学的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是专业化的脑力劳动者;教育思想上,私学思想自由,各派有自己的的教学思想、教育实践;教育内容上,私学教育突破了“六艺”教育,传授各派政治观点;教育场所上,私学无固定场所,以教师为中心,可自由流动;私学目标是培养多规格人才。 4.孔丘在教育史上有哪些贡献? 答:1.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强调重视教育; 2.他创办大规模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 3.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是文化教育下移至平民; 4.培养从政的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制改革准备条件; 5.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与整理,编《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教材,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 6.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学方式有所创新,强调学思行相结合; 7.首倡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8.实行因材施教,发挥个人专长,造就 9.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10.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要重视立志,明确人生方向; 11.要求教师有良好职业道德,以身作则,学而不厌; 12.认真总结教育经验,提出不少创见,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第三章 1.分析战国时期私学兴盛的原因? 答:战国时期是社会大转变时期,生产力大发展为更多的人脱离物质生产从事脑力劳动,为思想、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物质产品和更宽广的活动舞台。战国时期又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阶级矛盾尖锐,构成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文化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战国还是一个思想科学文化大繁荣时期,战国时期各政治集团为了加强自己的势力竞相网罗招致士人、由于士需经过一定的学习与训练才能造就,因此人们拜师求学,促进了私学的大发展。百家争鸣,各家各派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进行施教,促进了私学的发展与兴盛(养士之风盛行与百家争鸣)

中国教育史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每题1分,共30分) 1、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活动有:()、()、()、()、(). 2、“六艺”是指:()、()、()、()、()、(). 3、晏阳初的“四大教育”是指:()、()、()、(). 4、《中庸》把学习过程分为:()、()、()、()、(). 5、北宋“理学三先生”是指:()、()、(). 6、西周小学学程是:() 7、宋元的书院有:()、()、()、()、()、().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有教无类: 2、壬寅学制: 3、壬子癸丑学制: 4、洋务学堂: 5、东林书院:

三、简答题(每题4分,共20分) 1、试述1922年新学制的特点? 2、如何评价“性相近、习相远” 3、试述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之关系? 4、试述私学的历史特点? 5、试述“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及其局限性?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试述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2、试述孔子对中国教育的贡献?

3、试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价值。 中国教育史试题答案111 一、填空(每题2分,共18分) 1. 生产劳动教育、生活习俗、原始宗教、原始艺术、体格军事训练 2. 礼、乐、射、御、书、数 3. 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 4. 学、问、思、辩、行 5. 胡瑗、孙复、石介 6. 7 年 7. 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2、壬寅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 3、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年学制,特点是:a、缩短了学制年限。b、女子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法定教育权。c、取消对保人的制度。d、规定一学年度为三个学期。 4、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以所谓的“西文”与“西艺”为主。 5、东林书院:明朝江南无锡城东南,原为北宋理学家杨时讲学之所,后即在该地建书院,又称龟山书院。是当时重要的文化艺术中心,它形成一套完备的将会制度。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⑴根据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

考研中外教育史考点归纳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中国教育史第一章至第二章【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中国教育史 第1章先秦时期的教育 1.1考点归纳 一、教育的起源和古代学校的萌芽 1.原始社会生活与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起源 教育是和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及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教育从一开始就和人、社会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对教育的起源,曾经有不同的观点: ①“生物起源说”与“模仿起源说”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提出过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提出过“模仿起源说”。 这类理论的主要缺陷就在于离开了人,离开了社会讲教育,否定了教育是有目的的社会活动,从而根本上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 ②“劳动起源说” 前苏联教育界依据恩格斯思想提出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直为我国教育理论界所赞同和接受。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对其提出不同看法,虽未取得共识,但对进一步认识问题是很有益处的;而其中关于探讨问题的方法,更是值得重视,

例如强调人类社会劳动、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等在教育中的作用,联系人类的诞生、社会的形成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原始社会的教育 ①教育特点 在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因此教育也没有阶级性,除了年龄、性别和初步的社会分工引起的差别外,没有阶级的界限。 ②教育目的 传授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社会生活常识,包括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对自然、图腾、鬼神、祖先的崇拜)、原始艺术教育(歌唱、舞蹈、绘饰、雕刻等)、体格武力训练等。 ③主要途径 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没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教育手段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2.古代学校的萌芽 (1)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 学校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按照一般规律,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是:社会生产日益发展,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受教育;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文字的产生,文化知识更加丰富,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这就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有组织有计划的专门教育机关,于是产生了学校。 (2)五帝时代的学校与学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题库第五章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单项选择题: 1、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 A、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新民主主义社会 2、1928年12月,宣布东北三省“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的是() A、张作霖 B、郭松龄 C、张学良 D、张作相 3、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党政府的性质是() A、资产阶级政权 B、小资产阶级政权 C、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 D、封建君主专制政权 4、中共八七会议召开的地点在() A、九江 B、汉口 C、武昌 D、上海 5、中共八七会议确定的总方针是() A、反对右倾投降主义 B、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D、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6、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是党领导了()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五卅运动 7、毛泽东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重要论断是在() A、北京特别会议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古田会议 8、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的著名起义是() A、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B、赣南秋收起义 C、湘南秋收起义 D、广州起义 9、国民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将革命的重心() A、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B、由城市转移到乡村 C、由大城市转向小城市 D、由南方转向北方 10、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著作是() A、《战争和战略问题》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D、《反对本本主义》 11、中国共产党认识和把握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要靠() A、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马克思主义本本 C、听从共产国际的指挥 D、照搬苏联经验 12、1930年5月,毛泽东写了()一文,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实事求事、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为中国共产党正确解决中国式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问题奠定了思想基础。 A、《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 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C、《反对本本主义》 D、《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13、中国的武装斗争的实质是() A、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B、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工人罢工 C、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学生运动 D、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商人罢市 14、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主要战略基地是() A、城市 B、农村 C、大城市 D、沿海城市 15、中共领导革命武装建立的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A、湘赣根据地 B、井冈山根据地 C、湘鄂西根据地 D、陕甘宁根据地 16、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改革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颁布了() A、《井冈山土地法》 B、《兴国土地法》 C、《五四指示》 D、《中国土地法大纲》 17、将以前“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的土地法是() A、《井冈山土地法》 B、《兴国土地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