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改革开放的经验和启示

苏南改革开放的经验和启示
苏南改革开放的经验和启示

苏南改革开放的经验和启示

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我国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在这三十三年的政策实行中,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从苏南模式兴起到自我终结,再到新苏南模式的重新崛起.产生了一系列的变迁和创新,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本人作为来自苏南农村的一名天大学生,刚好有这个契机,来谈谈我对苏南地区改革开放历程的浅陋见解。

关键词:改革开放,苏南模式,产权不明,新苏南模式,教训和经验

一、苏南地区改革发展的历史背景

历史上,江苏省辖区的长江两岸在元代以前大多分属不同的政区。明代一同划归南直隶后,江南属于应天巡抚(江北江浦,六合二县属京师金陵应天府),江北属于凤庐巡抚。清代江苏建省后,曾有数次以长江为界南北分治。江南属于驻扎苏州的江苏布政使管辖,江北和南京属于驻扎南京的江宁布政使管辖。清末一度在江北清江浦(淮安)设立江淮巡抚,与驻扎苏州的江苏巡抚并立。1949年到1952年,中共在华东大区下分别设立苏南行署区(驻无锡)和苏北行署区(驻扬州)。1952年九月,苏北、苏南行署区以及直辖市南京市合并为新江苏省,南京被降为省辖市;1958年苏南划9县苏中—苏南崇明县共10县划归上海,江苏省由此得来。2000年,为了更好促进江苏省经济发展,江苏省把南京、镇江也划入苏南范围,苏南正式变成了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5个地区。

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苏南各地在集体副业基础上办起了一批社队企业,主要为本地农民提供简单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到20世纪70年代,这些小型社队企业逐渐发展成为农机具厂,为集体制造一些农机具。可以说,在改革开放战略在全国实施之前,苏南人民在经济发展上,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二、改革开放前期——苏南模式的兴起

苏南模式是对以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为范围的苏南农村,在改革开放条件下,以T 业为主的乡镇企业蓬勃兴起而促成农村经济综合发展的运行过程的特征和全貌的概括。乡镇企业初始阶段称做“社队企业”,在上世纪60年代就悄悄地发展起来,到改革开放后,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放开计划外“市场调节”一块的机遇下。与当时我国走向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和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立即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强劲生命力,出现了以总量统计的农村工业赶超城市工业的奇迹。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苏南工业的“半壁江山”,其后又迅速扩展为“三分天下有其二”。其发展之快,被赞称为惊人的“苏南速度”.由此引发了人们关注和探研,促成了苏南模式的诞生。

苏南模式和乡镇企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苏南模式以乡镇企业的创新发展带动了整个农村经济的转型与演变。推进这个进程,不只需要安排好乡镇企业自身投入与产出以及外向开拓供销渠道等关系,而且涉及T业为主导与农业为基础的关系,工业一马当先与各业兴旺的关系.更要协调好T农利益矛盾以调动务丁队伍创业积极性并稳定务农人心.处理好先富、后富、共同富的问题。实践还表明:苏南模式的成功,突出地表现为苏南农村在长期保持综合发展好势头基础上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1992年江苏涌现9个乡镇丁业产值超百亿元县(市).即无锡县、江阴市、武进县、常熟市、张家港市、太仓县、昆山市、吴江市和吴县,全部集巾在苏锡常地区。根据1992年资料评出的1993年度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的排名榜巾,这些县(市)大部位列前十名;以后几届全国百强县排名前十位内,苏南始终能保持五、六个县(市)之多。苏南就是以加速农村工业化带动了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并通过正确

处理先富、后富、共同富的问题,在长期保持快速发展和强劲实力基础上.有效保障了农民收入的逐年提高,以1992年与1980年相比。苏锡常三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5:1缩小到1.35:1。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期,苏南模式创造的经济奇迹在国内广为流传,与温州模式一起,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样板。

三、苏南模式的自我终结和新苏南模式的重新崛起

苏南模式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那就是集体经济的制度缺陷。主要表现在:企业产权不明、政企不分、收几分配不合理等。随着社会大背景的改变,苏南模式的内托矛盾逐步暴露出来。实践证明,苏南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苏南地区已“痛失全国领先地位”。从1996年开始,苏南各地相继二次进行了乡镇企业的所有制改革,改制的檀心是产杠的集巾化,将所有权集中于经营者个人或少数经营层,最终彻底地明晰丁集体所有制企业的产权,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基本上把乡镇政府对乡镇企业的直接支配权从企业撤出来,这样就意眯着以乡镇集体企业为主要特征的旧苏南模式自然而然走到了“终结”。

在经历一系列改革之后,到了2000左右,新苏南模式已经初具雏形。在新苏南模式中,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在已有明晰企业产权、政企分开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乡村范围内的集体财产所有权(包括土地所有权),并通过建立和健全社区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如乡村股份合作社),占有、处置、使用、经营现有的社区集体资产,实现政府与乡村经济组织的职责分开。这些新苏南模式的特征,可概括为“三为主、一并举、二化、两分开”,即以股份经济(或混合型经济)为主、以集团型网络企业为主、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传统加工业与高新

技术产业同时并举;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政企分开,政经分开。此外,还存在其他的创新。如:从经济增长方式来看,原苏南模式是粗放型经营,靠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来获取少许经济效益,产品附加值低;新苏南模式是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产品附加值高。从城乡关系来看,原苏南模式是乡村经济,农村支援城市;新苏南模式则是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反哺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

新苏南经济的特色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工业园区和开发区为载体,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外向型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生产基地,苏南地区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工业基础,以工业园区和开发区为载体,吸引国际产业资本大规模地向这一地区转移,并形成了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

2、民营经济方兴未艾,经济增长呈现外资、民资并举的格局。经济全球化使外资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为苏南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体制改革,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也明显增强。因此,苏南地区所有制结构不断得到调整,经济增长呈现外资、民资并举的格局。

3、富民与强市兼顾,县域经济独具特色

经济发展的根本宗旨是富民,使人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苏南" 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两个率先”进程明显加快,尤其是苏南的县域经济,独具活力和特色。根据《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指标》测算,2005年南京(23个)、无锡(22个)、常州(21 个)、苏州(23个)4 市有20 个以上指标达到了省定时序进度,镇江有19 个指标完成了时序进度。对照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的目标值,苏州、无锡市全面达到了江苏省全面小康指标,昆山、张家港、常熟、吴江、太仓和江阴市成为全省首批全面小康达标的6个县级市。

四、苏南改革开放的教训与经验

创新引领苏南,创业改变生活,创意开拓未来。

坚持以人为本

藏富于民是苏南发展的一大特色,苏南的改革发展史是一部“以人为本”的、尊重民意、集中民智、依靠民力、创造民富的奋斗史,要坚持造福人民,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要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切实提高百姓生活质量,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是新苏南发展的硬道理,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推进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和和谐发展,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多个文明一起抓、一起上,不断地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增创发展优势,提高发展质量,努力提高苏南地区的国际竞争力,要始终坚持统筹兼顾,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推进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

坚持求真务实

求真务实是苏南人的一贯作风,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地区情况出发,从世界日益变化了的新的实际出发,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一手拿着望远镜,一手拿着显微镜,以长远眼光谋划发展,以全局意识统筹发展,以科学精神,开拓进取,干实事,务实功,求实效,继续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奋勇争先。

坚持创业创新

敢为人先、善为人先,是苏南人的精神品格,30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创业与创新相辅相成,创业需要创新,创新推进创业。创业富民,要继续推进全民创业,努力提高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创新强市,要继续推进全面创新,激励人们争当创新勇士,提高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环境;并使创业与创新相互推进,让苏南成为创业者的热土,创新者的乐园,让创新就在空气之中,使创业精神不断弘扬,创新文化不断生成。

坚持合作共生

合作创新、共生共赢,是苏南人的现代理念,也是对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坚持统筹兼顾的具体探索;已经进入依靠创意取胜、追求合作共赢的新阶段,善于分工合作,乐于使用合力,以提高创新绩效,是时代的新要求;要坚持以“创新共生”的战略思维和“合作双赢”的发展理念,继续进行集群运作,坚持集成创新,努力实现集聚效应,做到各用长板,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提高。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苏南、苏南模式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3.《苏南模式,是已经历史终结?还是在创新演进》——江南论坛

4.江苏省统计局网站

5.《强市场和弱政府,苏南模式的制度创新》夏永祥

6.许翠玲《改革开放30年历史经验总结及反思》

苏南模式变迁中的小城镇发展及其思考_罗小龙

苏南模式变迁中的小城镇 发展及其思考 罗小龙 张京祥 江晓峰 提要 苏南模式曾经为苏南地区的繁荣乃至全国农村的发展积累了典型经验,作出了贡献。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苏南模式在社会、经济背景转换和自身缺陷的作用下面临种种困境,开始了跨世纪的嬗变。本文对苏南模式变迁中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对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作出探索。 关键词:苏南模式 变迁 小城镇 思考 苏南模式是苏南地区农民为谋求幸福生活的伟大创举,是苏南农民集体智慧结晶,并曾一度成为最具特色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样板。它在对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巨大推动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地区小城镇的不断涌现。但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变革之中,苏南模式开始陷入困境,甚至穷途末路。与之相伴而生的小城镇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许多新问题。本文通过对苏南模式变迁的剖析透视了苏南小城镇发展,希望在这次历史性的变迁中为小城镇探寻新的出路,使小城镇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再铸苏南辉煌。 1 苏南模式变迁中小城镇面临的问题 1.1 苏南模式的困境与出路 当前苏南模式的困境,主要体现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乡镇企业的优势有所减弱,经济效益滑坡,亏损企业也有增无减。困境的原因有以下主要方面: 1.1.1 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对苏南模式的巨大冲击 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不容乐观。首先,经过改革开放20年来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告别了短缺经济而进入了买方市场,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乡镇企业在短缺经济时代的优势因此而丧失殆尽,产品的市场空间逐步萎缩。其次,乡镇企业中技术平平,产品水平一般的乡镇企业不能面对消费者消费方式,观念的变化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而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危险。第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逐步确立,国家对乡镇企业在财政税收、金融、物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的废止,对苏南模式更是雪上加霜。 1.1.2 经济多元化使苏南模式步履艰难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有企业的逐步搞活,个体私营企业的不断壮大以及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地域劳动分工的作用下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使他们与乡镇企业一起在苏南地区开始群雄逐鹿,瓜分市场份额。乡镇企业竞争的压力日益增大,但乡镇企业“论实力不如国有企业,论效率不如外资企业,论活力不如个体私营企业”,因此,乡镇企业在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个体私营三者的夹缝中步履艰难。 1.1.3 苏南模式自身制度上的缺陷是其陷入困境的内因 苏南模式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下形成的过渡型经济模式,在这特定的历史时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到1993年,中国开始在市场经济的阳光大道上昂首阔步,苏南模式的弊端弱点就逐步暴露出来。乡镇企业虽然以市场为导向,但其对政府的依赖性极大,成为乡镇政府创办的“小国企”。同时,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模糊,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不够多样化,机制运行举步艰难,不能够真正作到自我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从而逐步陷入困境。 苏南模式正是在以上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而前景黯淡。1995年以后,苏南乡镇企业进行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产权制度改革,到1999年苏州市90%以上的乡镇企业完成了企业改制,使产权人格化、经营者获得了大部分企业的所有权、乡镇政府退出了对企业的实际控制,切实增强了企业活力,使苏南模式得到改善和发展。 1.2 小城镇发展面临的问题 苏南地区的小城镇经过80年代、90年代初的普遍繁荣之后,在国际、国内的宏观背景下,苏南模式开始寻找新的出路,小城镇在苏南模式的变迁中存在着多种问题。 1.2.1 城镇规模小、建设标准低达不到规模效应 苏南模式带来了城镇的普遍发展,但存在着城镇规模小、建设标准低等普遍问题。苏州市建制镇密度大,全市平均每37.4km2就有一个建制镇,但城镇建设标准低、规模小,全市154个建制镇中还有28个建制镇的镇域人口不足两万,镇区人口不足2000人,建成区面积过小,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匮乏。从经济学角度看,过小的城镇规模起不到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和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充分作用,而且也为以后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困难。据1996年苏州市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办在农村集镇的乡镇企业占全市乡镇企业总数的41.3%,集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只占就业人数的12.7%,小城镇的产业支撑不足,集聚效应难以充分形成,大多数乡镇人气不足、街道冷落。随着苏南模式的终结和社会经济变动使这一问题的解决出现了一线希望。 1.2.2 苏南模式变迁中城镇人口回流和地区人口负增长使小城镇前景不容乐观 近年来,小城镇对农民的吸引力逐渐消失,农民的户籍观念也在淡化,许多小城镇出现了人口回流农村的现象。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小城镇就业空间狭

浅谈改革开放给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浅谈改革开放给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沧桑巨变,令世人瞩目。作为一名90后大学生,同时也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在学习了多媒体党课后,深深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大无畏以及高瞻远瞩,也深深高手到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巨大变化。通过学习,我也从改革开放的进步中有所思,有所悟。 作为新时代的肩负建设祖国重任的当代大学生,我无法不感叹时代的变迁是如此迅速,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无处不在。我们生活在幸福的年代,无论是住房、交通还是娱乐、教育,不断地变化都在给我们带来惊喜。改革开放作为中国社会的第二次革命,是一次多么伟大的壮举,它给国家带来了新的生机,给广大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在这个历史巨变的背后,不知道蕴含了多少中华儿女的智慧和汗水。同时,这其中也蕴含了很多深刻道理。在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多媒体课之后,我自己也得到一些感悟。 一、实事求是 建国初期我们在总的方面坚持实事求是,遭受战乱破坏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新民主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一五计划”进展顺利。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建国后的前8年,我们搞的不错,政策是恰当的,发展是健康的。当然,在个别方面也有不实事求是的缺点。1957年反右派斗争后,党的指导思想逐渐背离甚至完全背离事实其实的思想路线和作风,“左”的错误越来越严重。 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1978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真理标准大讨论,打破了“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的确立,犹如打开了长期封闭的闸门,使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涌现出来。改革开放30年来,是高举实事求是的30年。一方面,实事求是的内涵得到丰富和发展,被正式确立为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在论述思想路线时,还强调“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从动态的、发展的视角拓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内涵。另一方面,创造性的运用实事求是原则拨乱反正并制定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直接思想之源。 实事求是,是从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出的,是用三十多年的伟大成就来见证的。同样,这一不变的真理,也可以应用于我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面对当前形势下,一些违背实事求是原则的发展原则,作为大学生的我倡导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挖掘自己的优势,并充分发挥,在未来的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二、尊重经验,敢于创新 邓小平同志说过,改革开放中的许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因此,对于广大群众在改革中创造的新事物,只要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我们就要认真总结,大力推广。

对新苏南模式下经济转型升级问题的思考

对新苏南模式下经济转型升级问题的思考-经济 对新苏南模式下经济转型升级问题的思考 文/黄玺 【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融合,苏南经济快速发展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显露,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发展模式和少数行业的产能过剩,导致各种社会矛盾日显突出。面对新的问题,新苏南经济发展模式应运而生。如果说,改革开放的前20 多年苏南经济发展模式追求的是又好又快,那么新苏南经济发展模式更加注重的是提质增效。本文就新苏南经济模式下如何加快转变方式调整结构,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新苏南经济模式;经济转型升级 【作者简介】黄玺,江苏省中小企业发展中心,硕士,研究方向:中小企业发展。 以开放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为标志, 新苏南模式是由传统意义上的苏南模式演变而来的,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模式,其演变发展过程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苏南模式形成的动因 在上世纪80年代,苏南地区(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就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从而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其主要特征是凭借乡镇政府来主导乡镇企业发展,利用集体资本兴办企业,让一些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再走共同富裕道路,以先工业化后市场化的经济运行方式和以城乡一体化为核心的社会发展方式,构成了苏南模式特定的内涵,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适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进入21世纪,苏南5市(含江苏省南京、镇江两市)抢抓历史发展机遇,顺应市场经济改革发展需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因市制宜,从人的观念上、从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上,坚持走中国特色“四化”互动并进的道路,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统筹苏南各市合理空间布局,将苏南经济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中去发展,形成新苏南模式特有的多元结构,如以国资、民资、外资经济为主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结构;以产业集聚、园区经济为载体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结构;以市场管经济、政府管社会发展的制度创新结构等,充分展现了新苏南模式下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创新。 二、新苏南模式发展的现状 传统的苏南经济从纺织、电子、化工等行业起步,新苏南经济则是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基础,而新苏南模式是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来实现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新苏南模式更加注重经济增长速度、质量和效益的“三位一体”,仅以2012 年为例,苏南5 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381.66 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61.8%。二是规模企业不断发展。江苏在“十二五”时期年营业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即将发展到5万家,形成大、中、小企业合作共赢竞相发展的新格局,这些规模企业铸就了江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以骨干龙头企业为引领,打造配套齐全、关联性强、产业集中度高的优势产业集群。仅以2012年为例,江苏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3383万家,总量居全国第一位,仅苏南5市就有24600家,占江苏省规模以上企业总量的56.7%。三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给苏南5 市在产业集聚、结构调整、龙头企业培育、人才集聚、

深圳市勘察设计行业监管的经验与启示

深圳市勘察设计行业监管的经验与启示 深圳市勘察设计行业监管的经验与启示 摘要:深圳在勘察设计领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得益于开放的市场、公平的竞争、人才的聚集与行业的监管。深圳市住建局在勘察设计行业监管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关键词:深圳;勘察设计行业;监管;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 S611文献标识码: A 深圳市目前从事勘察、设计及图审业务的企业共有249家,本地企业130家,外地企业119家。主营勘察业务的企业占15%,主营设计业务的企业占82%,专职施工图审查业务的企业占3%。2012年全市勘察设计行业年产值136亿, 9家建筑设计院挤身广东省百强企业,7家建筑设计院进入中国百强建筑设计院行列,4名建筑师载入中国百名建筑大师名录。深圳的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在国内的知名度较高,代表作品有奥运场馆水立方、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2008年深圳市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设计之都”美誉,获此殊荣的城市全球目前只有8座。2013年深圳在建筑行业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住宅工业化在国内率先试点。 一是简政放权。深圳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模式主要借鉴新加坡与香港的经验,政府的任务主要是制定并修订城市建设方面的政策与规划,出台地方性法规与规范性文件,实施行政审批、许可与执法检查等,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市场进行,社会管理与协调依靠中介机构进行。简单地讲,在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赛场上,政府的作用是制定游戏规则,担当裁判员;企业的作用自主选择游戏的战术,担当运动员;市场的作用是通过优胜劣汰,让强者更强。深圳市建筑行业的资质初审、企业的备案、勘察设计文件质量的核查、勘察设计市场的整顿规范、工程评优、课题的编制、行业职称评定、建设信息统计管理等职能全部交给社会化专业组织进行管理。放权的结果加快了政府机构管理层次与管理跨度的缩减,同时优化了公务员队伍的结构与素质,行政效率的提高自然水到渠成。深圳市住建局通过简政放权,将许多职

苏南模式演进历程回顾

苏南模式演进历程回顾 冯鹰 “苏南模式”这一名称是费孝通先生在1983年所写的《小城镇·再探索》中提出来的。当时的苏南地区主要是指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地级市及昆山、江阴等九个县级市。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一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发展持续时间长,在具体的路径选择上具有明显的特征,因而有了“苏南模式”的提法。经过30多年的发展,“苏南模式”经历了由诞生、异军突起,到自我改制、创新发展的艰难历程,始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成为引领江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面旗帜。 一、苏南模式的诞生 苏南模式诞生于苏南乡镇企业,而乡镇企业的兴起有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历史条件。地处长江三角洲的苏南,交通方便,运输畅通;商品生产起步早,历史上是商贾云集之地;人口密度高,人均耕地少,有寻找新的就业门路而致富的客观要求;矿产资源少,除农副产品加工外,工业性加工必然依靠横向经济联系,“供销两头在外”;集镇星罗密布并紧靠上海,易于城乡沟通和发展工业;多年来的高积累、低分配,使乡村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办工业。上述苏南农村的区域性特征,集中地表现为这一地区具有较强的商品经济的开拓性,所以早在60年代苏南就有社队企业(乡镇企业的前身)萌芽。但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思想指导下,农村搞家庭副业也要作为“资本主义尾巴”割掉,因此,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苏南社队企业的发展十分缓慢,苏南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和人文条件所蕴藏的发展优势和潜力,迟迟得不到充分的开发。 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恢复了实践标准的权威和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针对“左”的思想严重禁锢着人们头脑的现实,强调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现代化 ①《“苏南模式”的变革研究》,黄福宁,《江苏统计》,2005年第1期。

旅游文化的整合_创新及其启示_以无锡市为例

旅游文化的整合、创新及其启示———以无锡市为例 郭 胜 内容提要 旅游文化的整合是文化发展的内在依据,整合是为了创新,重新创造新的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的创新又可以促进文化整合,两者是交融的过程。无锡旅游文化资源形成的历史时间久远,不仅是见证城市演变历史的“年轮”,而且是蕴含了城市个性与特色的丰富“基因”。 关键词 旅游文化 整合创新 启示 郭 胜,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214153 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每一个地区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都要与周边区域文化进行交流、融合形成新的文化。这种新的文化既保留了原来优秀的文化,又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这就是文化的整合和创新。无锡的旅游文化资源丰富,散布在城乡各地,较为完整地记录了无锡城市起源、发展与变迁的全过程。无锡旅游文化资源形成的历史时间久远,经过不断的整合和创新,代表了不同阶段的文化发展成果,不仅是见证城市演变历史的“年轮”,而且是蕴含了城市个性与特色的丰富“基因”。 一、旅游文化的整合 整合是文化的重要机制,旅游文化在自身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吸收外部优秀的文化成果,淘汰不利于自身发展的文化因子,完成文化的整合,促进文化的创新。[1] 旅游文化的整合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要继承本地优良的文化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展现文化生态的多样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活动。一次难忘的旅游,必定是一次文化之旅、精神之旅。[2]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所得到的不仅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而且能感受到整个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脉络,造成一种心灵的激荡,留下深刻的印象。旅游文化的整合是文化发展的内在依据,整合是为了创新,重新创造新的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的创新又可以促进文化整

“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 启示 “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启示2007-12-15 23:30:18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启示“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启示(2)学习借鉴“长三角”经验推进“十大体系”建设 ――“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月==日—==日,由市政府办公厅率团,组织县(市、区)十大体系办主任,赴长三角地区进行了学习考察,重点参观考察了宁波、苏州、昆山三市。考察团全体成员,边听边思考,边看边讨论,通过看现场、听介绍,大家对长三角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之谜有所破解,对赣州实

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战略和市委、更多请登录市政府作出建立完善“十大体系”战略决策有更深刻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做好“十大体系”建设工作的决心和信心。一、宁波、苏州、昆山三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宁波是全国==个副省级计划单列市之一,====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年经国务院批准为计划单列市。宁波在国家经济图地位举足轻重,以全国=.=%的土地面积和=.=%的人口,贡献了=.==%的生产总值和=%的进出口,比全国提前近==年实现小康。====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分别居全国第=位、第=位。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宁波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一路超先,====年、====年、====年、====年、====年的=次评比排名分别为第==名、==名、==名、==名、=名。苏州====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年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苏州是经济发

苏南改革开放的经验和启示

苏南改革开放的经验和启示 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我国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在这三十三年的政策实行中,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从苏南模式兴起到自我终结,再到新苏南模式的重新崛起.产生了一系列的变迁和创新,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本人作为来自苏南农村的一名天大学生,刚好有这个契机,来谈谈我对苏南地区改革开放历程的浅陋见解。 关键词:改革开放,苏南模式,产权不明,新苏南模式,教训和经验 一、苏南地区改革发展的历史背景 历史上,江苏省辖区的长江两岸在元代以前大多分属不同的政区。明代一同划归南直隶后,江南属于应天巡抚(江北江浦,六合二县属京师金陵应天府),江北属于凤庐巡抚。清代江苏建省后,曾有数次以长江为界南北分治。江南属于驻扎苏州的江苏布政使管辖,江北和南京属于驻扎南京的江宁布政使管辖。清末一度在江北清江浦(淮安)设立江淮巡抚,与驻扎苏州的江苏巡抚并立。1949年到1952年,中共在华东大区下分别设立苏南行署区(驻无锡)和苏北行署区(驻扬州)。1952年九月,苏北、苏南行署区以及直辖市南京市合并为新江苏省,南京被降为省辖市;1958年苏南划9县苏中—苏南崇明县共10县划归上海,江苏省由此得来。2000年,为了更好促进江苏省经济发展,江苏省把南京、镇江也划入苏南范围,苏南正式变成了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5个地区。 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苏南各地在集体副业基础上办起了一批社队企业,主要为本地农民提供简单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到20世纪70年代,这些小型社队企业逐渐发展成为农机具厂,为集体制造一些农机具。可以说,在改革开放战略在全国实施之前,苏南人民在经济发展上,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二、改革开放前期——苏南模式的兴起 苏南模式是对以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为范围的苏南农村,在改革开放条件下,以T 业为主的乡镇企业蓬勃兴起而促成农村经济综合发展的运行过程的特征和全貌的概括。乡镇企业初始阶段称做“社队企业”,在上世纪60年代就悄悄地发展起来,到改革开放后,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放开计划外“市场调节”一块的机遇下。与当时我国走向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和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立即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强劲生命力,出现了以总量统计的农村工业赶超城市工业的奇迹。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苏南工业的“半壁江山”,其后又迅速扩展为“三分天下有其二”。其发展之快,被赞称为惊人的“苏南速度”.由此引发了人们关注和探研,促成了苏南模式的诞生。 苏南模式和乡镇企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苏南模式以乡镇企业的创新发展带动了整个农村经济的转型与演变。推进这个进程,不只需要安排好乡镇企业自身投入与产出以及外向开拓供销渠道等关系,而且涉及T业为主导与农业为基础的关系,工业一马当先与各业兴旺的关系.更要协调好T农利益矛盾以调动务丁队伍创业积极性并稳定务农人心.处理好先富、后富、共同富的问题。实践还表明:苏南模式的成功,突出地表现为苏南农村在长期保持综合发展好势头基础上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1992年江苏涌现9个乡镇丁业产值超百亿元县(市).即无锡县、江阴市、武进县、常熟市、张家港市、太仓县、昆山市、吴江市和吴县,全部集巾在苏锡常地区。根据1992年资料评出的1993年度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的排名榜巾,这些县(市)大部位列前十名;以后几届全国百强县排名前十位内,苏南始终能保持五、六个县(市)之多。苏南就是以加速农村工业化带动了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并通过正确

苏州精神之启示

苏州精神之启示 文/明月居士 历时十三天的苏州培训匆匆结束了。从课堂讲授到实地参观考察,从走街串巷、搭车坐船到出入园林景点、企业园区,从一座立交桥,到一个垃圾筒,通过对苏州这个既古老又充满新时代气息的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脉络的全面感受、透视和认识,尤其是通过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苏州取得的具有典型引领意义的发展成果的认真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苏州之路之所以是一条成功之路,苏州经济之所以被称为改革开放的奇迹,其决定性的原因,是苏州这片土地孕育出了、也是苏州人民亲手缔造出了——以苏州文化为底蕴,以两个率先为根本指向,以“三大法宝”——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为主要路标的具有恒久传承意义的“苏州精神”。 如果说五千年文化孕育出的“大中华精神”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魂魄,那么,“苏州精神”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的精神要领,则是苏州人民成功之道的魂魄。 ——苏州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一、两个率先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

要思想。党中央强调,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苏州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江苏省的要求,迅速提出了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即“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苏州,正是以一种壮士扼腕、知难而上、永不停顿、有进无退的拼搏精神,走向了时代的前列。 “两个率先”是建立在改革开放初期“苏南模式”中的乡镇工业大发展和后来的开放型经济大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是其进一步的延续和发展。如果单从字面上理解,“两个率先”似乎只涉及到经济增长,但是,苏州提出的“两个率先”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奋斗目标,追求的是苏州的整体文明进步。为了打赢这一仗,他们首先将解放思想作为一场重要的观念革命,发动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排查思想上的“骄气”、“懒气”、“暮气”,确立参与“两个率先”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合作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思想的率先,换来了精神风貌的焕然一新,成为苏州全民共识的实践哲学和行动准则,从而极大地推动着“两个率先”实践的发展。“两个率先”重在“率先”,实际上,就是充当发展的先头部队,是一项在没有路的地方开辟出新路的带有探索性和试验性的创举,是一种高成本、高风险,也可能是高收益的实践活动。伟大的创业实践必然孕育出伟大的创业精神。而伟大的创业精神又必然能动地指导和推动伟大的创业实践。 二、三大法宝

深圳快速发展的思考与启示2

深圳快速发展的思考与启示 中共孙吴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屈树广 今年10月中旬,有幸参加了“黑河市深圳领导干部培训基地”首期经管干部培训班,通过近一个月对执政理念、政府职能转变、行政管理、公共危机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国有企业改革与资本运营等方面知识的学习,深受教育、深受启发、收获很大、受益匪浅。深深地感到深圳的发展速度激励人,现代观念启示人,创业精神教育人,发展前景鞭策人。深圳人思想解放、意识超前,敢为人先,干部群众精神状态良好。深圳改革开放力度大,机制新、发展快、效益好、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社会进步日新月异,处处充满生机和活力,25年的伟大实践充分展示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一、深圳快速发展的主要经验 深圳是我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其能够成为全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但归纳起主要有五点。 (一)坚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咬定发展不放松。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深圳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思想大解放,才有大发展。深圳人最突出的精神特征是:敢闯、敢冒、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自立、自信、自强的拼搏精神。首先,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体现在广大干部群众强烈的发展意识上。随处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那种捕捉机遇,抢抓机遇,善抓机遇的意识和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2003年深圳的整体创业活动率达

10.49%,超过全球创业观察的平均水平,深圳成为创业者的乐园。其次,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体现在敢于创新上。深圳人抓住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三大机遇,实现了由农到工,由内到外,由低到高的三个转变,实现了体制改革、技术创新先人一步,对外开放、加快发展高人一招,优化结构、产业升级胜人一筹。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深圳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专业市场和特色产业,迅速提高了不同地区的区域竞争力。抓住CEPA签署的机遇,加速深港经济融合,并积极探索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深圳发展的共赢模式,向打造世界级金融中心,形成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跨海大桥目标迈进。再次,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体现在改革开放上。深圳政府积极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简化项目审批程序,2003年启动了第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和核准事项又减少30%,审批时限又缩短30%。切实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相得益彰的格局。圆满完成5家企业改革国际招标招募工作,完成14家国有一级企业的调整与改组任务,展现出了深圳人的不凡气魄和深圳速度。 (二)推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深圳不断地扩大对外开放成果,实施外向牵动战略,成为对外贸易发达、国际资本集中,经济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进出口贸易规模突破1000亿美元,连续11年位居全国23个大中城市首位。在招商引资上,他们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确定了引进外资的重点方向,以改善投资发展环境,来稳定“存量”促进“增资”,以CEPA效应为契机,加强深港合作,以园区招商、专业招商、主题招商、网络招商、代理招商等多元化招商手段,吸引跨

苏南模式对河北省民营经济的启示研究

苏南模式对河北省民营经济的启示研究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河北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而与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要求相比,我省民营经济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的落差,所以民营经济的发展是当前政府和社会普遍关系的问题,本文旨在借鉴苏南模式的成功经验,进而推动我省民营经济的发展。 标签:民营经济苏南模式产业结构 近年来,河北省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最具活力的经济成分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民营经济而言,能否抓住新的发展机遇,能否尽快形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发展理念,关键是要在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打造核心竞争力等方面上下功夫。 1 河北省民营经济存在的问题 据河北省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5276.0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增速比全省生产总值快1.5个百分点;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3.1%,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虽然,河北省民营经济取得了进一步发展,但是与国内的一些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省民营经济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具体来看,河北省民营经济的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1.1 企业规模偏小据相关资料统计,截止到2011年6月底,河北省民营经济单位个数215万个,比上年同期增长4.5%,其中企业法人单位20.8万个,比上年同期增长8%;从业人员1609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5%,其中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738.5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5.6%。总体来看,河北省民营经济总量有所增加,但是规模相对偏小,据统计,河北省民营企业平均注册资本仅为170多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全省民营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仅有12000多家,而浙江、山东等省,则达四万多家,由此可见,我省民营企业数量虽多,但是总体规模偏小,发展不足。 1.2 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我省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深层次问题。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有所改善,但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最为突出的表现即为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尤其最近几年,方兴未艾的新经济与失衡的产业结构矛盾尖锐,优化调整各产业比重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作为新生力量的民营经济更是身陷其中。近年来,我省民营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产业结构有所改善。据相关资料统计,2011年河北省第二、三产业民营经济增长较快。第一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为301.3亿元,比上年增长1.7%;第二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为9665.9亿元,增长14.3%;第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为5308.9亿元,增长10.7%。虽然第三产业有了很大的增长,但是总体来看,在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相对较低,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国内外典型区域发展模式的实践与启示

●发展战略■现代管理科学■2012年第9期 国内夕|、典型区域发展模式的实践与启示 ●蔡武程小军 摘要: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在新发展阶段,如何调整现有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保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使中国由中等收入国家转变为发达国家,避免落入中等国家陷阱意义重大。基于此,文章在重新考察比较东亚一拉美模式弄口苏南一温州一珠江模式等典型国内外区域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总结提炼了几点关于在新的历史阶段创新中国现有区域发展模式的政策启示,即,经济增长须内需与外需均衡拉动,利用外资的同时应注意资本的内化,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社会公平,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要动态调整和有效结合,产业调整应本土化、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推动转型升级。 关键词:区域发展模式:东亚一拉美模式;苏南一温州一珠江模式 一、国内外典型区域发展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日本积极从美国等发达国家吸收先进的生 所谓发展模式,即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自身特有的产技术,并且在国内改造、吸收、利用后,将这些技术向“雁历史、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背景下所形成的发展方式和发阵”中的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转移。东亚地区这种技术和展道路,体现在思维与行为方式、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方产业转移模式存在对外部技术的依附性,多为模仿创新,式、产业结构、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特点。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自主创新能力低,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产业结构大调整在实行现代化道路过程中对政治、经济体制及发展战略等的浪潮中,日本这一领头雁泡沫经济破灭,东亚地区产业的选择。区域的发展必然遵循一定的模式,通过影响区域传递和升级趋于减缓,甚至停滞,产业链延伸进程受阻,地发展的资源禀赋、地理区位、历史文化、特定背景的政策等区内产业结构趋同.最终导致”东亚神话”的破灭。不过,东要素来分析区域发展的动因和路径,揭示发展规律.并置亚模式特别是其中的区域产业分工与转移机制对于中国身于国际视野与国内实践,从国内外典型发展模式的分析还是具有深刻意义的。 比较中寻求引导和优化不同区域发展道路的合适模式。(2)拉美模式与“中等收入陷阱”。拉美发展模式。指智1.东亚模式和拉美模式。对区域发展模式的探讨。始利、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拉美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模于国际上一些创新区域的成功。当今世界影响较大的发展式。20世纪50年代~80年代.许多拉美国家依靠自身资源模式主要有英美、莱茵、东欧、印度、东亚、拉美模式。英美和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大量利用欧美外资,通过实施“外资模式的灵活自由与科技制度创新.莱茵模式经济效率与社依赖型”的贸易替代模式和进13替代战略拉动了经济的快会公平的统一,东欧国家的休克疗法,印度的非平衡发展速发展,人均国民收入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然而,主要等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模式的选择提供了有益启示。其中,拉美国家在工业化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其劳动密集型东亚和拉美两种发展模式在发展中国家最具有典型的代产业并没有向发展水平较低的拉美国家转移.而是直接承表性和借鉴意义。接美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严(1)东亚模式与“东亚神话”的破灭。东亚发展模式是重依附于美国。二战后。拉美国家为弥补国内资金不足。大指国际经济学界认定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东量借用外债以弥补外贸赤字,平衡国际收支,导致外资依亚地区出现的区域性经济高速持续增长和社会快速发展存度过大,对外负债率普遍较高.经济对外依赖性和脆弱的现象及其运行方式。它代源于战后的日本,后来发展到性增大,加剧了经济波动。由于在经济快速发展中经济社亚洲“四小龙”的韩国、香港、新加坡和台湾地区,东盟10会体制与经济发展方式没能及时实现根本性调整和转变,国和中国大陆也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践行了与之类特别是忽视了财富分配的调整与社会进步目标.发展成果似的发展方式。东亚多数国家和地区在实施“外资主导型”大都被少数权贵所吞没,广大社会底层民众受排斥。引发对外经贸战略的同时,致力于提高自身资本实力。在经济了经济停滞不前、社会贫富差距拉大、贫民窟增多、债务危取得长期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也显著降低了收人不平等程机、通货膨胀、人口与环境污染、官员腐败加剧、失业严重、度,避免了西方国家在早期增长阶段出现的社会不公现社会动荡不安等一系列棘手的经济社会问题,陷入“中等象。在此期间内,整个东亚地区以地区互补性和分工协作收入陷阱”。在未来发展中,我国应规避拉美“中等收入陷体系为基础形成了梯次分布的产业链。即日本处于领先地阱”的覆辙。顺利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位,亚洲四小龙随后,东盟四国再随后的梯级“雁阵模式”。2.苏南、温州与珠江模式。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一82— 万方数据

苏南模式的外资推力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经济学 苏南模式的外资推力研究 一、引言 外资可以为东道国带来诸多好处,如引入资本、技术和技能以及增加市场准入机会等都早已为众所周知;但同样令人关注的是对不同国家、地区工业化进程所起的作用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所吸引的外资的性质以及外资运作的具体环境,其中包括国家和国际政策。在吸引外资方面,政策决策者面临两方面的挑战,一是需要采用恰当的政策,吸引有利于本国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外资。二是通过加强国内企业的供应能力,使外资的潜在益处得到充分发挥。如何借助外资来增强本国企业的实力、增加出口、实现出口多样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提高国际竞争力,这些是问题的关键。 我国的苏南地区通常被定义为: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地级市以及昆山、江阴等九个县级市,在具体的地域范围上包括各城市的市区和农村。“苏南模式”则是指以苏州、无锡、常州为代表的经济发展途径选择及经济发展途径组合,这是一个持续的、发展的概念。由于这一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而且发展持续的时间长,在具体的经济发展路径选择上,具有明显的特征,因而出现了“苏南模式”的提法。在不同的时期结合点上,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总能够顺应环境,并且能找到突破口和适应自己发展的方向,进而有人提出“新苏南模式”这一说法。新苏南模式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大规模的FDI(外国直接投资)是新苏南模式的特征之一,FDI可以作为“投资”对经济产生直接的影响,也可以通过影响“国内资本积累”间接影响经济。 以外资的积极作用以及苏南模式的成功发展为背景,本研究尝试对该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结合实际数据,力求更好地去探索外资在苏南模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贡献,以及其不可避免带来的隐患,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外资的进一步正确吸引和利用提供一些有益的视角。 二、主题 苏南模式,是费孝通先生在1983年提出来的,主要指苏南地区在地方政府、社区政府推

赴苏州学习心得体会

赴苏州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心得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得出的感悟与体会。下面是准备的赴苏州学习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赴苏州学习心得体会篇1 按照党校统一安排,6月12日到20日在苏州农村干部学院参加了为期8天的培训。培训期间,苏州市有关领导和专家教授对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功经验的介绍,实地参观考察了苏州市新区、昆山开发区、张家港市和海澜集团等,近距离、多角度地感受到了苏州的魅力,接受了大量新视点、新思路,使我受到了强烈震撼,受益匪浅,感受颇多,对今后工作有很大启发。现将我的学习考察情况和一些体会汇报于下。 一、苏州印象 苏州是一个地级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南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傍无锡,北依长江,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全市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下辖7个区和5个县级市,全市人口630万人。苏州是一座千年古城,苏州园林名扬天下,被誉为“东方威尼斯”、“上海的后花园”。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济总量高速增长,财政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飚升,发展速度飞快。现有外企超过万家,世界五百强中有118家到苏州投资,苏州下属5个县级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前十名。5个县级市都是国家级卫生城市,全部为国家级园林城市。苏州发展如此之快,固然有着区位优势、人文优势、旅游资源优势等等,但也与苏州人解

放思想、大胆作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意识分不开。 二、苏州经验 一是解放思想引领发展。 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是苏州破除障碍、引领发展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30年,苏州借助背靠大上海的区位优势和悠久文化的人文优势,看准时机,抢抓机遇,培育“不管东西南北风,咬住发展不放松;不闯官场闯市场、不比官职比贡献,有作为才有地位”的新思想,形成“亲商、安商、富商;干部办企业、老板当领导,全部放开、全民创业”的新观念,强化“小发展大困难,大发展小困难,不发展最困难”的新意识,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道路——苏南模式,诞生了“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三大法宝。苏州的实践证明,思想活跃,发展才有活力;思想僵化,发展必然受阻。只有在解放思想上先人一步,抢抓机遇,才能高人一筹;只有在思想解放上率先胜出,才能在加快发展上走在前列。 二是文化带动助推发展。 文化已成为苏州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苏州从思想上认识到文化是一种经济状态,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坚定做优做强文化产业的信念,积极利用苏州“文化高地”的优势,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不断提高苏州的文化竞争力,促进和推动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苏州注重古城文化的保护,已经走出了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困局,以文化古城为基础、为主体,打造新区、园区,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实现了新区园区对

深圳崛起观后感

深圳——一夜崛起的经济特区 在这次课上,老师让我们看了深圳崛起的纪录片。影片中讲诉了深圳在改革开放中的地位和历史以及成果。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经济处于低迷状态,就算在深圳这个地方,当时人们眼里有一种观念——为了活下来只能去香港。当时香港还在英国统治下,经济欣欣向荣,无比繁荣。很多人连夜游泳偷渡过去香港发展。据当时人们的回忆,就是不去香港,就是死路一条,想活命,就去香港。因为在那个年代,国内根本没有经济可言,人们生活水品地下,政府只想一心高革命,而人民的生活却日渐低下。当时偷渡去港的人回忆道:反正留在深圳也活不了,不是我们不想搞改革,而是他们最基本的生存问题都难以保证。 就在邓小平南巡的时候,邓小平问了宝安区书记情况,书记冒着生命危险把偷渡的情况和带头偷渡的人曝光了出来。可是,当时邓小平没有责怪谁,也没有去抓人,而是说了句:这是我们的体制有问题,这不是边防战士能够管的。然后邓小平又去了一趟香港,学习了他们那种自由经济的先进的社会体系。 从此,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开始了,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深圳开始引进大量外来技术,开放和香港的贸易。一个农村般的地方在几年内变成了一个无比繁荣的大城市!邓小平,人称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大胆地把外国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应用在深圳上面,深圳成为一个国际大城市。最后,经济特区延续到了其他地方,比如厦门,珠海这些城市,它们成为了整个中国具有指导和历史意义的城市,它们成功,都来自深圳。 改革开放后,那些当年逃港的华人都回来深圳看看,他们都不敢相信,当时他们的家乡,深圳,如今已经变成了一座繁荣的城市。据当时的官员回忆,说他们也是大胆地尝试这种模式,如果没有那些外逃的村民们,他们也不会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更不会说去尝试了。值得欣慰的是,他们的尝试得到了邓小平的支持,于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展开了。 通过看了深圳的发展史,明白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们估计也不会和世界接轨,也不会有今天什么都有得买的繁荣的经济,更不用说什么先进的科技了。是改革开放,给了深圳甚至整个中国经济注入活力。 还记得一句话:以改革开放为中心,坚持发展经济一百年不改变。也不是没道理的,现在中国的经济虽然繁荣,可是对于那些发达国家,我们的经济水品和活力远远不如他们,生产力也不如他们,所以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终有一天我们定能超越外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深圳核心技术创新的经验和启示

深圳核心技术创新的经验和启示 1.我国面临的问题 总体上讲,我国整体创新能力不高,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机制。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尽管我国各个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个别产业在国际上也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但总体来看,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弱,与发 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多数产业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末端,技术水平、劳动生 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都还比较低,产品附加值也很低。 首先,我国产业技术中的核心专利技术少。我国近半数发明专利申请来自国外,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移动通讯、无线电传输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在高技术领域, 美国、日本拥有的专利占世界专利总量的90%左右,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仅 仅占有10%左右。 其次,我国工业生产所需的大量技术装备,特别是高端产品主要依赖于进口。 我国作为工业品的出口大国,生产装备特别是技术装备水平还比较差。装备制造业 虽然规模较大,但真正体现行业竞争力的高精尖加工工艺和重大技术装备仍然比较 薄弱。市场急需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技术装备和产品严重短缺,一些国民经 济和高技术产业领域所需的重要装备依赖进口。中国的高端医疗设备、半导体及集 成电路制造设备和光纤制造设备,基本从国外进口;石化装备的80%,轿车制造 装备、数控机床、先进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依赖进口①。我国每年8万多 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有70%是用于购置设备,而其中又有60%依赖于进口。目 前,我国技术的对外依存度超过50%,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技术需要从国外引进。

(二)引进技术消化再创新能力薄弱,引进技术没有与自主创新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结 合起来 我国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长期缺乏足够重视,只引进而不消化吸收,成为产业技术进步的一个老大难问题。2004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投入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经费比例仅为1∶0.15,而日韩两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均保持在1∶5~8左右。近几年,一些重点产业用于消化吸收的经费还有相对下滑的趋势。例如,2004年软件产业消化吸收比只有1/16,低于2000年的1/10;纺织行业的消化吸收比只有1/35,并且在1998至2003年间,消化吸收比最好的年份也只有1/20③。由于消化吸收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导致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薄弱,严重影响了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我国企业创新能力已经有了较大提高,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薄弱,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总体上看,我国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仍比较薄弱。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 0.7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0.56%,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只有万分之 三的企业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同时,企业之间科技资源低水平重复严重,同一课题,重复立项,重复投资。在基础性研究、行业共性技术研发方面,企业间没有广泛建立和形成技术创新的战略联盟或协作关系。 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的科研能力,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对于推动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产学研的结合还不紧密。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科技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资金,得到企业资金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