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

第三讲     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
第三讲     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

第三讲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

?丧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指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

?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包括埋葬制度和居丧制度。

?居丧制度分为丧礼制度和丧服制度。

?中国古代的埋葬制度、丧礼制度、丧服制度,都具有等级分明、形式繁缛这两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节埋葬制度

?一、墓葬的起源

?《说文解字》:“葬,藏也。从死在茻中,一其中,所以荐之”。

?《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

墓葬的起源

?大约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人类对死者已经开始进行有意识的埋葬了。

?这一方面固然是出于对自己集团的成员的关怀,眷恋死去的亲人,更重要的是同灵魂观念和原始宗教的产生有关。

二、土丘坟的形成和发展

?《礼记·檀弓上》说“古也墓而不坟”,郑玄注:“墓为兆域,今之封茔也。……土之高者曰坟。”?在墓地埋棺之处地面上堆土成丘,叫做坟,也叫做冢。

土丘坟的普及

?从文献记载来看,中原地区的土丘坟在春秋中后期随着墓祭的流行而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周礼·春官·宗伯》:“以爵等为丘封之度,与其树数”,尊者丘高而树多,卑者封下而树少。?《礼记·檀弓上》:“孔子既得合葬(父母)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

西南北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祀孔子冢”。

?《礼记·檀弓上》:“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子夏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子何观焉?昔者夫子言之曰:…吾见封之若堂者矣,见若坊者矣,见若覆夏屋者矣,见若斧者矣。从若斧者焉。?马鬛封之谓也。今一日而三斩板,而已封,尚行夫子之志乎哉!”

土丘坟的流行

?到春秋战国时墓祭的现象已相当普遍。

?《吕氏春秋·孟冬记》就记载了当时专门有官员“营丘垅之小大、高卑、薄厚之度,贵贱之等级”。

?在整个封建社会,坟墓等级分明,官爵越高,墓地越大,坟头越高。

第二节丧礼制度

?祖先崇拜和孝道观念结合在一起,从西周起就形成了一整套繁复而严格的“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的丧葬礼仪。

?《论语·为政》孔子的弟子樊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一、丧礼的程序

?周代贵族的丧礼隆重而繁复,主要可以分为卒、敛、殡、葬、祭五个阶段。

1.卒

?古人的居室有正寝和燕寝。燕寝是平常居住的地方,正寝只有斋戒和生病时才用。?让病人头向东躺在正寝的北墙下,使病人平静地死去。

?后来把人的正常死亡称为寿终正寝。

属纩

?属(zhǔ)是放置的意思,纩(kuàng)是新丝棉。丝棉质地很轻,遇气即动,如果纹丝不动,就说明已经咽气了,这时才可以称为“卒”。

?《礼记·丧大记》:“属纩以俟气绝”。

?鲍照《松柏篇》:“属纩生望尽,阖棺世业埋。”

招魂

?招魂仪式称为“复”。

?古人认为人的生命由魂和魄组成,人刚死,魂气离开体魄不远,大声呼喊,或许能回到体魄之中。

饭含

?把米粒放入死者口中,称为“饭”;把珠玉放入死者口中,称为“含”。

?饭含的目的是不忍心让死者空着嘴离开人世。

?《礼记·杂记下》记载,“天子饭九贝,诸侯七,大夫五,士三。”

2.敛

?敛包括小敛和大敛。

?小敛就是给尸体裹上衣衾;

?大殓就是把尸体放入棺内。

3.殡

?装上尸体的棺材叫“柩”,停柩待葬叫“殡”。

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夏四月辛巳,……遂墨以葬文公。”

4.葬

?执绋(fú)。绋是牵引灵车的绳索,送葬者帮助拉灵车,称为“执绋”。

?《左传·昭公三十年》:“晋之丧事,敝邑之间(xián ),先君有所助执绋矣。”

?执绋也因此成为送葬的别称。

?挽联、挽歌、挽幛

5.祭

?主要有虞祭、卒哭和祔(fù)祭三大祭祀。

虞祭

?虞是安的意思,虞祭的目的是使死者的灵魂得到安定。

?如果说丧礼是“送形而往”,那么虞祭就是“迎魂而返”。

?《释名·释丧制》:“既葬,还祭于殡宫曰虞。谓虞乐安神,使还此也。”

?由于死者的地位不同,虞祭的次数也不同。

?虞祭时要为死者正式设立神主。

卒哭

?《仪礼·既夕礼》:“三虞卒哭。”

?郑玄注:“卒哭,三虞之后祭名。始朝夕之间,哀至则哭,至此祭,止也。朝夕哭而已。”

卒哭祭

?卒哭祭在最后一次虞祭后两天举行。士人之丧,死后三个月下葬,葬后连续举行三次虞祭,到卒哭正好一百天,所以后世的卒哭祭一般都在丧后一百天举行。

?百日祭后,止无时之哭,变为朝夕一哭。

?直到现在,民间还习惯于在一百天时烧纸祭奠亡魂,就是古代卒哭祭的遗制。

祔(fù)祭

?祔是连属的意思,祔祭就是举行一个仪式把死者的神主放到宗庙,以后便同祖先一同受祭了。?祔祭在卒哭的次日举行。

?从卒哭之祭到三年除丧,中间还要经过小祥、大祥、禫(dàn)等几个重要仪节。?小祥:父母丧后周年的祭名。

?禫:除丧服的祭祀,与大祥间一月。

?丧礼的这些程序,后代基本上延续下来。先秦的丧礼过于繁琐,后世有所精简,随着风俗的变化,具体仪节也有所改动。

?最主要的变化是,随着佛教的传入,遇有丧事都要请和尚诵经,超度亡魂。

?另一个重要变化是,魏晋以来请阴阳先生看风水、择墓地的风气逐渐盛行,称为“相墓”。?后世民间的丧礼中还有“摔盆”、“打幡”等仪节。

二、古代的葬俗

?1.棺椁

?商代开始出现木制的棺椁。

?棺是存放尸体的;椁又叫外棺,是套在棺之外保护内棺的。

?古代天子、诸侯的棺椁可以多达三重、四重。

?椁不是一般人都能置备的。

?《论语·先进》记载,“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 。

?《礼记·檀弓上》记载,“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

2.坟墓

?古代的墓最初不筑坟,从春秋中后期起不但要筑坟,而且还要种树作为标志。?《白虎通·崩薨》:“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

?汉仲长统《昌言》也说:“古之葬者,松柏梧桐以识坟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载,秦穆公骂蹇叔说:“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3.随葬

?商代贵族盛行用活人随葬,称为人殉。

?直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后用人殉葬的情况仍然相当普遍,古代文献多有记载。

实例一

?《礼记·檀弓下》记载:

?陈子车(齐大夫)死於卫,其妻与其家大夫谋以殉葬,定而后陈子亢至,以告曰:“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子亢曰:“以殉葬,非礼也。虽然,则彼疾当养者,孰若妻与宰?得

已,则吾欲已;不得已,则吾欲以二子者之为之也。”于是弗果用。

实例二

?《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

?初,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zhì,被绊倒)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

三、丧礼的意义

?丧礼仪式是用一套清晰的象征方式,依靠有规律的重复,在人们心里产生暗示的作用。它是把一些共同的观念和规则予以合理化的方式,它所形成的观念和规则,对仪式参与者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维系家族的内部秩序

?这些仪式中,包含着建构中国古代社会伦理和政治的起点与基础。

?1、包含着关于家、家族、宗族内不同人的亲疏与差异;

?2、包含着社会的等级和秩序;

?3、甚至规定了家族共同体乃至国家的基本结构。

?因为古代中国要在庄严的丧礼中,象征性地暗示和规训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秩序,而且,还要把这种秩序放大到整个社会,甚至国家,这就是古代中国主流的儒家思想的基础。

第三节丧服制度

?一、丧服的起源和丧服制度的形成

?许多民俗学家认为,丧服的最初意义在于表示某种禁忌。

?原始社会的先民出于对鬼魂的恐惧心理,担心死者会降祸作祟,为了不被鬼魂辨识,免遭灾祸,在办理丧事时往往披头散发,以泥涂面,衣着也同平时大不一样。

丧服制度

?丧服一词,最早见于《书·康王之诰》。

?西周的丧服制度可能是继承了殷人的某些遗规而有所发展,特别在别亲疏、分嫡庶,强调等级层次方面作了较大的改革;使之与严密的宗法制度相配合。

二、丧服的具体规定

?丧礼里面有所谓的“五服制”,就是指在丧礼上亲人为死者穿的五种不同衣服,而这五种衣服又作为象征,规定着一系列深刻的内容。

?《仪礼·丧服》所规定的丧服,由重至轻,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统称“五服”;

?居丧的期限也分三年、一年、九月、五月、三月,五等。

1.斩衰(cuī)

?斩衰是五服中最重的一种,是指粗麻布做成的丧服,边上不缝,仿佛用刀剪直接剪开,麻布不缝边,斩断处外露,表示悲痛已极不加修饰,无心精心缝制,所以叫斩衰。

服斩衰的对象

?诸侯为天子、臣为君、子为父,父为长子都服斩衰。

?妻妾为夫,未嫁女为父也服斩衰。

?持斩衰之服的男子全套丧服是:

?斩衰裳,苴(jū)絰、杖、绞带、冠绳缨、菅(jiān)屦。

父为长子服斩衰

?父为长子为什么要服斩衰,要以尊对卑呢?

?长子是家族正统所系,同被称为庶子的其他诸子相比,具有特殊的地位。

?“父为长子”,这里所称的父,必须本身就是长子,是上继父、祖、曾祖、高祖的正嫡,他的长子将来要继承正嫡的地位,是先祖正体的延续,承受宗庙付托之重。

?在这种情况下,长子先死,父为之服重丧,一则表示为自己的宗族失去可以传为宗庙主的重要人物而极度悲痛,二则表示对祖宗的尊敬。

2.齐(zī)衰

?齐衰是仅次于斩衰的丧服,齐衰的“齐”是指丧服可以缝边。

?齐衰也用粗麻布制作,但麻布细了一些,衣边要缝齐,所以叫齐衰。

齐衰分为四等

?齐衰三年,父卒为母、母为长子的丧服。

?齐衰杖期,是父在为母、夫为妻的丧服。

?齐衰不杖期,这是男子为伯叔父母、兄弟、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女子为娘家父母,媳妇为公婆,孙子孙女为祖父母的丧服。

?齐衰三月,是为曾祖父母、高祖父母的丧服。

3.大功

?大功又次于齐衰,服期九个月。

?大功的麻布比齐衰的要细,用熟麻布制作,因为这种布经过加工,所以称为“功”。

服大功的对象

?男子为出嫁的姐妹和姑姑、堂兄弟和未出嫁的堂姐妹,女子为丈夫的祖父母、伯叔父母、娘家兄弟,公婆为嫡子之妻,都服大功。

?父亲为庶子、为长女,服大功;

4.小功

?小功又次于大功,服丧期也缩短到了五个月。

?小功的麻布衣服更细一些,也用熟麻布制作,但做工更加精细。

服小功的对象

?男子为外祖父母、伯叔祖父母(祖父母的兄弟)、堂伯叔父母、堂兄弟(指同曾祖父母的叔伯兄弟)、堂姐妹,服小功。

从南昌海昏侯看西汉侯制丧葬制度

从南昌海昏侯看西汉侯制丧葬制度 摘要:丧葬制度作为封建社会时期各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规范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西汉作为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朝代,在相关的制度中进行了规范,尤其是侯制丧葬方面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文章从南昌海昏侯角度对西汉侯制丧葬制度进行相应的研究,可以对西汉的相关规定进行深入性的研究,从而起到了解历史的目的。西汉在侯制丧葬方面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制定一种有效的现代意义上的丧葬研究方式能够在实际中起到分析当时社会文化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海昏侯;西汉;侯制丧葬 丧葬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既有考古文化作为其客观存在的依据,也有典籍记载作为其历史事实的背景,还有统治者和平民百姓都共同实行的丧葬礼仪作为其真实生存的基础,它是最宽广也是最真实的一种上下层文化交错的习俗,研究它对于我们全面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大意义,借助西汉海昏侯墓的发掘,能够对当时的社会丧葬制度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一、南昌海昏侯墓简介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位于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老裘村的墩墩山上,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自2011年03月23日发现至今,共勘探约100万平方米,发掘了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内的主墓、祔葬墓、车马坑以及祠堂、寝、厢房、道路、排水系统等遗迹约1万平方米,出土了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陶瓷器、纺织品和简牍等各类珍贵文件一万余件(套),基本确认了紫金城城址为汉代海昏侯国的都城所在地,它与历代海昏侯墓、贵族墓地及平民墓地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海昏侯墓的发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当前的对西汉的侯制丧葬制度研究和规范,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深入性的研究能够起到推动历史研究发展的目的。 海昏侯墓结构呈居室化倾向,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使用汉代葬制的西汉列侯墓,之前发现的一些汉墓多沿用楚制,其椁室面积达400平方米,由甬道、东西车库、回廊形藏閤、主椁室构成,布局完整,说其像一座地下“豪宅”一点也不夸张。整个墓室内部的回廊的功能分区十分清晰:北回廊按功能区分为衣笥库、钱库、粮库、乐器库、酒具库;西回廊按功能区分为武库、文书档案库、娱乐用

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21:哭笑不得的丧葬礼仪

哭笑不得的丧葬礼仪邻居家陈老太太去世了,她的三对女儿女婿为她操办了一场风风光光的送葬仪式。在家门口搭起了戏台,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敲打了三天,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办喜事。昨天晚上可能是仪式的高潮阶段,整条街就听见她家在闹,两个主持人兼表演者又唱又跳,又哭又笑,又打又闹,荤的素的一起来,底下围观的人们像是在看马戏团表演,笑声不断。搞不懂这场表演跟为老太太办丧事有什么关联。 我国农村丧葬习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传统主流儒家文化重视孝道精神的具体表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传统丧葬习俗进行了改革,革除了佛道的超度仪式,大力推广召开追悼会的丧葬新风,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火葬。然而,近些年来农村的丧葬改革习俗并没有延续下来,追悼会丧葬形式被抛弃,大做道场的传统超度形式死灰复燃,并呈愈来愈强之势,与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格格不入。 农村对丧事大操大办已蔚然成风,陋俗的表现与其危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从事丧葬的职业与半职业队伍不断壮大 在村庄中普遍有道士班存在,每班道士有6到7人,除此之外,还有乐师、地仙、摄影等近几十人。在一个几万人的小镇上,各色丧葬人员总数近300人。这些人中的一些已经成为专门从事丧葬活动的职业人员。这些职业与半职业人员每年从做道场中赚到的收入比一般农民收入高好几倍。 2、丧葬时间越来越长 由于丧葬习俗的复古,在某些农村中停尸时间人为拖长现象很普遍。造成停尸时间拖长的原因有二:一是埋葬日期不能随意确定,须根据道士的推算,选择所谓黄道吉日;二是超度仪式的时间延长。没钱人或没有后人的丧家一般做半天超度,大多数丧家选择做半天醮,家境较好或子女较多的丧家选择做两天半醮,富裕人家则选择做三天甚至七天的醮事,不做道场的几乎很难找到。 3、丧葬的哀悼性质变味 时下很多地方丧家办丧事不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哀悼,而是想通过办隆重的丧事来向社会炫耀财富与地位;有权势的地方领导干部或爆发户们则把操办丧事当作收取贿赂、聚敛钱财的好机会,扭曲了儒家传统文化重视孝道与亲情的价值观念。 4、操办丧事给贫寒之家带来沉重债务 丧葬的开销是多方面的。请道士做道场要钱,请乐师与管弦乐队烘托气氛要钱,请地仙看地与拣返山日子要钱,为道士超度准备科仪什物要钱,大办招待要钱,借桌凳碗筷请帮工要钱,烧纸钱点白烛放爆竹要钱。其中最大的支出是办餐与从事道场超度两大项。据统计,开销除却收入,丧家为一次丧事实际支出在20000元左右。这对于贫寒之家是一笔不小的债务负担。 5、操办丧事易产生矛盾不利团结 操办丧事产生矛盾的情况比较复杂。首先是丧家的内部矛盾通过丧事操办而被激化。费用分摊是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收受到的礼物与礼金如何分配是产生内部矛盾的另一因素。操办丧事也可能制造其他社会矛盾,如道士因抢夺生意而发生到丧家现场闹场子现象,宗族之间因位子摆设闹矛盾的情况也不少,道

中国丧葬的民俗

丧葬的民俗 第一节:丧葬民俗概述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法则,死亡与诞生一样是人生中的大事。丧葬民俗就是人们如何对待死者离去的灵魂和怎样处理他的尸体的方式方法。 远古时代,人们对死尚无认识和理解,因此弃尸而去,置之不理。至母系氏族公社早期开始有了灵魂的概念从而产生了原始的丧葬民俗,进而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丧葬礼俗。我国古代《周礼》、《仪礼》、《礼记》等典籍对我国古代的丧葬民俗有着详细的记载,数千年来一直沿袭无大变。 (一)主要的葬法 1、土葬:世界各民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葬式,又称埋葬。汉族自古以来实行土葬。它与农 业社会定居的生产生活方式关系密切。寓意入土为安。 2、火葬:是以火焚尸,将骨灰储于盒(坛、缸、瓮等)内。古代盛行于羌族、藏族、女 真族等少数民族。因民族不同,火葬仪式、方式各不相同。四川、云南大小凉山彝族火葬时,凶死者骨灰予以扬弃,正常死亡者的骨灰用土稍加掩埋。拉祜族火葬时,将死者及其生前使用的生产、生活用具一起火化。普米族则先将尸体放进四方形棺中抬到火葬场,用斧劈开,把尸体置于放有蜂蜜和酥油的“柴房”中火化,后收骨灰送往高山的骨灰洞中。建国后,由于丧葬制度的改革,在大中城市中,火葬已日益普遍。与人们崇拜火神,寓意走向光明。 3、水葬:我国康藏地区和沿海地我古有水葬之俗,此葬法污染水源,故行之甚少。 4、天葬:包括鸟葬、树葬、风葬等。中国藏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葬俗,至今仍保留。 (二)葬式:指安置尸体体位、姿势的方式方法。各民族基于不同的信仰观念,有不同的习俗。 (三)葬制:单身制、夫妻合葬、家族聚葬、公墓聚葬、按等级而葬(是古代礼制的重要内容、事死如事生)。 第二节中国的丧葬民俗 一、汉族的丧葬民俗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从南昌海昏侯看西汉侯制丧葬制度

从南昌海昏侯看西汉侯制丧葬制度从南昌海昏侯看西汉侯制丧葬制度摘要:丧葬制度作为封建社会时期各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规范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西汉作为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朝代,在相关的制度中进行了规范,尤其是侯制丧葬方面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文章从南昌海昏侯角度对西汉侯制丧葬制度进行相应的研究,可以对西汉的相关规定进行深入性的研究,从而起到了解历史的目的。西汉在侯制丧葬方面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制定一种有效的现代意义上的丧葬研究方式能够在实际中起到分析当时社会文化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海昏侯;西汉;侯制丧葬 丧葬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既有考古文化作为其客观存在的依据,也有典籍记载作为其历史事实的背景,还有统治者和平民百姓都共同实行的丧葬礼仪作为其真实生存的基础,它是最宽广也是最真实的一种上下层文化交错的习俗,研究它对于我们全面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大意义,借助西汉海昏侯墓的发掘,能够对当时的社会丧葬制度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一、南昌海昏侯墓简介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位于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老裘村的墩墩山上,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自2011年03月23日发现至今,共勘探约100万平方米,发掘了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内的主墓、祔葬墓、车马坑以及祠堂、寝、厢房、道路、排水系统等遗迹约1万平方米,出土了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陶瓷器、纺织品和简牍等各类珍贵文件一万余件(套),基本确认了紫金城城址为汉代海昏侯国的都城所在地,它与历代海昏侯墓、贵族墓地及平民墓地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海昏侯墓的发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当前的对西汉的侯

汉代丧葬礼俗

论文关键词:汉代,丧葬礼俗,原因,影响 论文摘要:在中国古代丧葬史上,汉代的丧葬礼俗颇为突出,它是在秦的基础上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而形成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传统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因素在内。当然,汉代丧葬礼俗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并对当今社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丧葬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既有考古文化作为其客观存在的依据,也有典籍记载作为其历史事实的背景,同时,还有统治者和平民百姓都共同实行的丧葬礼仪作为其真实生存的基础,因此,它是最宽广也是最真实的一种上下层文化交错的习俗。”[1]所以,研究它对于我们全面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大意义。本文仅就汉代的丧葬礼俗作一粗略的分析,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2010-9-19 17:12 ?回复 ?允冠百王 ?我的宠物是只羊?18位粉丝 ? 4楼 一汉代丧葬礼俗,内容颇为复杂多样。在统治阶级和平民百姓中广泛存在。之所以能这样,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

因素,也有现实的因素在内。 1、“灵魂不灭”观念的影响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对自然界的许多现象无从解释,从而对身边的事物存在恐惧与敬畏,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的信仰。伴随着这种信仰,人类不断

围事物,与此同时,人类也试图对自身的存在作出解释,为了解释人类的精神活动和身死现象,灵魂说应用而生。古人认为人死后肉体消失,但灵魂不灭,仍能参与和影响人们的一些活动。这种观念一产生便迅速盛行,至汉代仍为各阶层的人们所

汉代人相信人死灵魂永存,还会在另一个世界像活人一样继续生活,因而注重把死人当作生人看待。为了使死者能过上舒适、安稳的生活,墓室的形制和结构尽量模仿现实中的房屋,随葬品尽量将生人所用的工具、物品纳入墓中,甚至将

1 殡葬习俗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儒家思想影响,无论是在形似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宗法观念和伦理道德。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丧葬文化是复杂多样的,其中含有不少封建迷信色彩。死亡是一个生命的终结,从唯物论的观点出发,“人死不为鬼”,但活人基于对死人的鬼魂观念,对死人的恐惧、以及对阴间生活的幻想,衍生出各种各样的葬法和葬礼,这些葬法和葬礼随历史条件的不同而变化,同时也受生活的影响,它深刻地反映了人们的宗法观念和伦理思想,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认识历史、探索古代社会的渊源提供了线索,保留了大量的历史遗存。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丧葬习俗无疑是一种精神创造,所以我们应当客观地去看待它。 丧葬是很常见的,死人下葬一般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停尸 病者临死,在咽气前要把准备好的寿衣穿上,本地有“临死连裤子都穿不上”之忌。死后,家人要替死者擦脸,梳头,穿鞋,戴帽子后,搭一停尸床将尸体移上,盖以黄布单。 灵棚 本地出殡一般要等3天后,人死后要搭一座灵棚,棚门贴上挽联,挂上椁头纸,以示邻里。报丧 报丧既是将死者之亲友,前来奔丧的亲友,有带纸的,有的向死者家捐款。奔丧者有的给死者磕头,其守灵之子要陪前来奔丧者同磕。 戴孝近年来为死者戴孝已较旧时从简,重孝以一幅宽,7尺长的白布戴在头上,一般孝用半幅宽,7尺长的白布系在腰上,戴孝如果是孙辈者,一般在孝布上一寸左右缝上红布条。出殡后,其子女戴长孝者,将白布换下,每人用黑布做成袖标状,按死者的性别,分男左女右戴孝。 入殓 将棺木移入灵棚内,将尸体安放棺内,称“入殓”。死者入殓时,家属及亲朋皆于两侧相送。守灵 尸体入棺后,孝子轮流侍守棺侧,朝夕不离。灵前摆一供桌,中间供奉死者灵牌,两侧摆供品,供品主要是死者生前喜欢吃的馒头、米饭、各种水果等。死者如生前会吸烟、会喝酒,也要供上烟酒之类。也有供桌中间不摆灵牌的,以材头所书灵位牌代之。孝子守灵用一瓦盆烧纸,亲朋好友吊孝,由孝子跪拜迎送。到夜间,守灵者一般为亲朋好友代替。 送盘缠 出殡前一天晚上半夜12点,丧家为死者举行送行仪式,俗称“送盘缠”。选一个宽敞的十字路口,烧死者生前穿过、用过的衣服、被子、鞋帽等。烧用纸制作的车、马或牛、楼房、电视机等,儿女们哭号着向火中奔,以示对死者挽留,由死者长子站在高处,手执一扁担,指向西南,意为死者指路。 举哀 死者入殓时不举哀。举哀是在第三天早晨临出殡前,将棺盖打开,让死者儿女、家属、好友最后瞻仰一下遗容,然后封棺,此时子女、家属以哭代言,嘱咐死者莫要挂念世事,好好安息。 开光开光是举哀前,有侍者给死者最后整容,称开光。用一只筷子裹上棉球,沾酒精擦死者五官,擦者说:“开眼光、亮堂堂”其孝子面对死者重复一变:“开眼光、亮堂堂”。以下如此:“开耳光、听远方”、“开鼻光、闻芳香”、“开嘴光、吃八方”、“开脸光、净光光”。 封棺 瞻仰完遗容后,由木工左手执铁钉,右手握斧将棺材天(盖)钉死。当木工钉左边时,由孝子在嚎喊爸(妈)向右躲钉,钉右边时喊向左躲钉。

丧事应酬--中华传统丧葬礼仪

淮北地区 二〇一五年五月

序 人生一世,不管是穷是富,是贵是贱,大数一到,都会撒手而去的,亲人都会感到痛心的,都要为之举行葬礼。 葬礼就是办丧事、也叫开吊。开吊分两种:一种是是亲都带、来客就受,属满破孝,叫素吊;另一种是只带主要亲戚,庄客不受,叫清吊。不管是素吊还是清吊,礼数都是一样的。这里讲的礼数是指我们本地方的风俗。我国之大,各地的礼数不一样。古人云:离家十里路各地各不同。就我们本地的风俗习惯,供知事者料理丧事的时候参考使用。

目录 第一章丧事前的准备 第一节老人临终前需做的事 第二节老人咽气后要做的事 第三节举行葬礼前要做的准备 第四节孝布的用法 第二章牌位的写法 第三章丧棚挽联 第四章参考联 第五章怎样写落款 第六章起程前的准备 第七章搭桥板的写法

第一章丧事前的准备 第一节老人临终前需做的事 1、老人临终前要给老人剃头洗澡剪手脚指甲,以及照相留念。 2、老人临终前一定要把亲人叫到跟前,如果是女的要把娘的亲人叫到跟前,让老人在临走前看上亲人一眼。 3、老人在快要咽气的时候,要给老人穿上送老的衣服,同时,穿上袜子、鞋、带上帽子,裤角和腰部要勒上红线 4、买三尺三寸蓝布做披肩布。 第二节老人咽气后要做的事 1、盖上蒙脸纸。 2、用六尺红绸布将老人遗体盖上。 3、烙打狗饼。就是烙一块薄饼,按照死者的年龄切成小块分成两半,用柳枝穿上,放在死者的袖拢里。 4、点上一盏素油灯。因为冥都的天是黑暗的,这叫照明灯。

5、老盆一只。盆里边要放湿青灰,防止烧纸时将盆烧炸掉。 6、砍柳魂枝一根。柳魂枝下边可截哭丧棒,哭丧棒截成四寸长,用草纸裹上,再用麻披勒上。儿子儿媳每人一只。 第三节举行葬礼前要做的准备 1、要立即召集家庭主要成员和当地知名人士包括支客掌帐厨师等来研究如何办好丧事。 2、首先要研究把葬礼的日期定下来,葬礼的日期也就是开门的日期,开门的前一天叫加奠,后一天叫出殡。 3、一切工作都在加奠这一天准备,这一天的工作如果准备不好,那么第二天‘开门’就会手忙脚乱,工作就不能顺利进行。 4、开门的日子定下来以后,要把死者家庭需要带的亲友全部写下来,好安排人员各路去带,带亲戚时一定要讲清开门日期,以防误差。 5、顾响手。要向响手说明开门的日期和哪些纸折等。 6、求举重。有棺材的要请八个人,砌墓的少点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发布时间:2020-05-24 根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应分为丧礼、葬礼、服丧三个部分。编为你整理了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1、丧礼 死者临终时,要将其抬到正厅的床上,头朝东,然后脱去内衣,换上新衣。家里人则要保持安静,不能喧哗,围坐在病者的周围,观察他的手足。要特别注意的是,男子不能死在女子手中,女子也不能死在男子手中;当咽气时,妻子女儿不能握住男子的手足,丈夫儿子也不能握着女子的手,否则就是不吉利。在病者还有一口气时,要在口鼻之间放一块新棉花,棉花不动时,就标志气已断绝,即将其抬到南窗下早已准备好的床上,盖上新被子,并将珠玉等放入口中,使口不闭合。接下来开始招魂,含有再一次挽留死者的意思,由主持招魂仪式的“复者”爬上屋顶,一边挥动死者的寿衣,一边向象征着“幽界”的北面空中大声呼唤:“××,你回来呀!”共呼三长声(男的唤名,女的唤氏),以示魂魄已归返于寿衣,然后将寿衣再覆盖在死者身上,表示魂魄又回到了死者身上。 等到给死者洗浴完毕,就开始吊丧。丧家主人先向亲朋好友发出讣告,等到来客吊衤遂(即吊唁者向死者赠送衣被)时,孝子们披发赤足,放声恸哭,且边走边捶胸膛去接客人。孝子们还为死者制作一面“明旌”(也叫“铭旌”,即按死者生前的等级身份制作的旗子),上书“××之柩”,再用木板刻制牌位,置于中庭,象征死者的亡灵,将明旌覆盖在牌位上。孝子孝女则要守灵,按长幼分别恸哭尽哀,还要拄“哭丧棒”(表示因过度悲伤,非拄杖不能站立。) 吊丧期间,家属亲友禁忌颇多,通常非丧事不谈,禁洗面垢,妇女尤忌涂脂抹粉,平日禁酒肉,吃素菜淡饭,以示哀恸。 第二天举行小殓,即为死者穿入棺的寿衣。衣上都用布条打结代替钮扣,以示穿上后再不打算脱下。当尸体穿好寿衣迁到尸床上之后,还要用绢垫头,补好两间空处,缠紧两腿,然后覆盖上丧被,再用布条扎紧(一道竖、三道横)。孝子们袒开上衣,用麻绳束发,妇女们则露出发髻,去饰带麻,都不住地顿脚、恸哭。小殓结束后,以酒食为死者祭奠,称小殓奠。当晚,庭中灯火彻夜通明。第三天举行大

中国,殡葬制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殡葬制度 篇一:中国殡葬服务行业市场发展分析报告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https://www.360docs.net/doc/9310641018.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20xx-2020年中国殡葬服务行业市场发展分析报告

报告编号:3520xx 市场价:纸介版7800元电子版8000元纸质+电子版8200元 优惠价:¥7500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email:service@https://www.360docs.net/doc/9310641018.html, 在线阅读:/yjbg/qthy/qt/20xx0515/3520xx.ht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韩文等其他语言版本报告,请咨询客服。 正文目录 第1章中国殡葬服务行业发展综述 第一节殡葬服务行业的定义 一、行业定义 二、行业分类 三、行业属性分析 1、环保属性分析 2、社会公益属性分析 第二节殡葬服务行业进入障碍 一、业务资质障碍 二、资金实力障碍 三、人力资源障碍 四、技术能力障碍 第2章中国殡葬服务行业市场环境分析

第一节殡葬服务行业标准 一、殡葬行业标准体系基本框架 1、殡葬标准体系立体结构 2、殡葬标准的层次划分 3、殡葬标准体系的平面结构 二、殡葬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殡葬服务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一、行业管理体制建设 1、殡葬管理条例 2、殡葬事业管理 3、遗体运输管理 4、公墓管理方面 5、殡葬改革方面 6、殡葬习俗改革 二、行业管理体制改革 1、行业管理体制变革 2、殡葬事业单位转型 三、地区惠民殡葬政策概述 四、现行殡葬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殡葬服务行业经济环境分析 一、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国内生产总值情况

中国传统文化丧葬文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09级软件工程(嵌)蔡建平 等级森严的丧俗 中国有着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并孕育了影响国人几千年的中国特色风俗。 其中丧葬习俗和很多习俗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最初人们并不安葬死者,后因古人迷信鬼是灵魂变的,相信独立存在的鬼魂具有超人的能力,对它产生了无比恐惧的心理,进而演变为鬼魂崇拜!为避灾求福,古人才改变了对死人的轻视。并根据他们对鬼魂阴间生活的种种幻想,妥善处理死者的遗体,并举行相应的宗教仪式,丧葬习俗就应运而生了。 《孟子·梁惠王》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生养死葬各得其所,王道乐土的理想社会自然就来临了。在古人看来,丧葬不只是单纯安葬死者,它直接影响到社会的伦理规范乃至政治秩序。丧祭还可以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和尽孝之道。正因为丧葬有如此重要的社会功能,它受到历代朝廷和民间的广泛重视,并培育出了枝繁叶茂的丧葬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席位。 事死如事生。受灵魂不死观念的支配,古人的心目中有两个世界,即活人生存的现实社会和鬼魂活动的阴间地府。人死犹如搬家,《荀子·礼论》云:“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古人奉行儒家礼仪。儒家提倡孝道,对送终之礼尤为重视。儒家的祖师爷孔子主张:“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儒学经典《仪礼》和《礼记》为后代的丧葬礼制奠定了基础,使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深深地打上了儒家的烙印。 人死之后到安葬以前的治丧活动,古代统称为“丧仪”。古人言死有很多称谓。“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礼记·曲礼下》)。生前尊卑有别,死称也各不相同,等级昭然。这些五花八门的称谓,反映了不同时代和不同阶层的人们对死亡的各种理解。人死之后,要将噩耗告之于众。治丧过程中药哭丧,后世有的丧家为保证哭声日夜不绝,显示哀伤的气氛,常让仆妾奴婢值灵助哭,甚至出钱雇佣外人或乞丐代哭。代哭者与死者无亲情可言,哭不由衷,只是为了替主人尽义务或图取钱财,每每逢场作戏,口

周海娟丧葬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和守孝礼节 一、古代对帝王诸侯死后的称呼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死称死。小孩夭折和病死的,称为殁。出自《礼记,曲礼下》 1、帝王之死,称“崩”多用组合词“驾崩”。 皇帝是称之为万人之上,是由万民拥戴,他有权力驾驭和支配臣民来维护江山和平稳定的领导,成为一种驾之势的权力,也是属于一种精神支柱,当他死后已经不能行使权力,精神支柱也没有了,就形容江山少了支柱会崩塌的意思。 2、诸侯、宠妃之死,称“薨”。 相关:薨落(死的意思.通常指诸侯之死);薨奄(指王侯死亡);薨殁(指王侯死亡);薨殂(指王侯之死);薨背(犹薨殂);薨逝(犹薨殂);薨谢(薨殂) 3、普通妃子或小皇子死叫“殁”。 4、官员、将领死为“逝”。 5、大夫之死,称“卒”。 6、士死,称为“不禄”。 称去世的皇帝,儿子称父亲为“先帝”,称去世的诸侯,儿子称父亲为“先王”。 对再前的帝、王、诸侯可以称庙号,也就是太祖、太宗、世祖、文宗之类。也可称谥号 二、父母去世——丁忧。 起源:丁忧源于汉代,至宋代则由太常主其事。 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 朝廷根据需要,不许在职官员丁忧守制,称夺情,或有的守制未满,而应朝廷之召出来应职者,称起复。到明代把它定在律令,除了父母丧不必去官。武将丁忧不解除官职,而是给假100天,大祥、小祥、(父、母丧后一周年(即第十三个月)举行的祭礼叫"小祥";两周年(即第二十五个月)举行的祭礼,叫"大祥"。)卒哭(旧时汉族丧礼仪式之一。古代,孝子自父母始死至殡,哭不绝声;殡后思及父母即哭,不择时间,称“无时之哭”。卒即终止,卒哭祭为终止“无时之哭”的祭礼,自此改为朝夕各一次哭奠,称“有时之哭”。周代礼制,士三月而葬,自葬日开始接连举行三次虞祭,卒哭祭举行在第三次虞祭后的一个刚日(天干纪日法,甲丙戊庚壬日为刚日,乙丁己辛癸日为柔日)。此时距始死约百日。后世,民间的“百日祭”即源于“卒哭”礼。)等忌日另给假日。 官员在丁忧期间唯一的任务就是为父母守孝报恩。在丁忧期间夫妻要分开,吃、住、睡都在父母的坟前旁边,停止一切的娱乐和应酬,守孝三年期间不得进行婚嫁庆典等喜事。丁忧就是要报父母的恩,孩子出生三年内都离不开父母,时时刻刻都需要父母的照料,所以对父母晚年要尽心尽力,父母不在了做子女的也要时时想念他们,至少在坟前守孝三年。 三、古代帝王丧葬礼 有关历代帝王的丧礼,历代文献有极丰富的记载,从秦朝至清朝,皇帝及皇室成员的丧葬情况,越来越复杂和排场,礼典备载,汗牛充栋。限于篇幅,只选择封建社会晚期的两个王朝——明、清时期的帝王丧葬之礼,作一典型进行说明和归纳,用以代表整个封建时期的帝王丧礼情况。明代皇帝丧礼,又称为大丧礼。整个治丧过程,可分为遗诏、部议和仪注三大部分。 清朝的皇帝丧仪,基本上沿袭了明制,但又结合了满族的一些风俗习惯和古代典礼中的制度。 皇帝驾崩的当天,将卤簿、大驾(中国古代帝王出行时的仪仗,称为“卤簿”。卤簿一词,本意是记录帝王出行时护卫、随员及仪仗、服饰等的册籍,后常以其称呼仪仗卫队本身。根据出行不同的出行目的或活动场合,皇帝身边的随员数量、仪仗形制等都有不同,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礼制规定来执行。)全部设齐。大殓后,将大行皇帝的梓宫放在乾清官王、贝勒、贝子、公、公主、福晋等高级贵族人员各自回家进行斋戒,政府各部院大臣和官员要到本衙门宿舍中集体住宿斋戒,不许回家。至于散闲官员,则齐集于午门斋戒住宿。斋戒期满以后,王以下文武官员不准作乐,禁止丧服嫁娶活动。在京的军民百姓要在二十七天中摘冠缨、服素缟,一个月内不准嫁娶,一百天内不准作乐(即任何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是指文艺表演),四十九天内不准屠宰,二十七天不准搞祈祷和报祭。服未除前,文件票拟用蓝笔,文件一律用蓝色油墨印刷。京城自大丧之日始,各寺、观鸣钟三万次。第二天,要在天安门前举行颁遗诏仪式。 葬礼 远古时代,殡葬极为简易,陵无坟丘建制。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些先祖的葬地也就在人们的头脑中泯灭了。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人们为了纪念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做出贡献的许多英雄人物,则根据传说附会建筑许多纪念性的陵墓和陵庙,如河南推田的大吴(伏羲)陵、陕西黄陵的黄帝陵、湖南{需阝}县的炎帝陵、山东曲阜的少昊陵、河北高阳的颛顼陵、山西临汾的尧陵湖南宁远的舜陵、浙江绍兴的禹陵等等,帝王陵墓的出现,大约在战国中期。但由于当时诸侯割据争雄,人力物力分散,陵墓都较狭小,未见有陵园建筑。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秦始皇陵在今陕西临潼,原名“丽山”或“骊山”,前后修建了四十年,这种不惜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为帝王修筑宏伟陵墓,以体现封建皇权威严的做法,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只有元代皇帝死后深埋,然后纵使万马奔腾,消灭地面上的一切痕迹,使确切葬处成为永久的秘密,这是遵照蒙古习俗,当系例外。此外,唐代埋葬帝王多因山为陵,不另起大型坟堆,高大的封土堆原本是山的象征,在今天的中华大地上,还可考见或保存的帝王后妃陵墓尚多,比较著名的有秦始皇陵、汉高祖长陵、汉文帝霸陵、汉武帝茂陵等。

中国传统丧葬流程习俗和现代殡葬对比教学教材

中国传统丧葬流程习俗和现代殡葬对比

1、送终。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送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是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了终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此外,还人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邻居报丧。人死之后,家人要围在死者身边恸哭 2、报丧。死老咽气后,家人应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贴,或登门通报死讯,对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开吊下葬的日期。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叩首。 3、入殓。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以白绸(有的地方也用纸钱)掩面。民俗以为,不能给死老穿皮衣皮裤,否则死者会转世为兽;为死者穿衣时,不要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有的地方要求为死老配木梳一把,镜子一面。 4、守铺。死老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老铺侧,以示服孝,叫做" 守铺"。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护、睡卧在棺旁,叫"守灵",也叫"困棺材"。 5、搁棺。因为要选择吉日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枢在家,称为"搁棺"或"停棺"。"搁棺 "的风俗,在古代常见,一般要搁七天,有的甚至搁棺十几天,几个月,现今则不常见,即使搁棺,时间也不长。 6、居丧。居丧是指死者家人后辈自死者断气时起服丧。男子不穿华丽的衣服,穿草鞋(现在已不常见) ;妇女则要脱去身上的装饰品,脱下彩色衣服。男女各依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穿孝服,戴教帽。孝子在居丧期间(一般为一月或百日)不能理发,不能同房,不能会晤亲友、参加宴会、进寺庙等。尤其是在安葬之前,这些习俗必须严守,否则不吉。 7、吊唁。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区别。吊唁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不同。死者子女在接到讯息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一切努力尽快上路奔丧。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到家后,先要在灵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亲朋友邻,虽不致于和孝子一样悲痛,但也要尽量表现得比较哀痛一些。 8、接三。接三也叫"迎三"、"送三"。民俗认为,人死了三天,他的灵魂要正式去阴曹地府,或者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迎接去了。并不是每一个人死后都能进入天堂,但若在死者去世三天灵魂离去的时候,为他请僧众念经礼忏或者放焰口救度恶鬼,就能使死者赎罪积德,进入天堂。相对于神来说,是迎接死者的灵魂进入天堂;相对于死者亲友,是送别死者的灵魂进入天堂。因此,这个仪式叫"迎三",也叫"送三"。 9、出殡。出殡又叫"出山",出殡要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吉时,叫做"开殃榜"。出殡之前,先要辞灵。先装"馅食罐",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饭食装在瓷罐里,出殡时,由大媳妇抱着,最后埋在棺材前头。然后是"扫材",即把棺材头抬起,孝子放些铜钱在棺下,然后用新笤帚、簸箕扫棺盖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取"捎财起官"的意思。 10.落葬。到达墓地后,再次整理墓坑,把随葬的馅食罐、长明灯放在墓坑壁上龛内,扫去脚印,然后将棺木徐徐放下,由阴阳先生用罗盘仪矫正方向,由丧主铲土掩棺,并堆土成坟堆。 11.居丧。在亲人去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必须要在生活的许多方面进行节制,以表示对亲人的哀悼和思念。这就是居丧。居丧之礼节,对于孝子要求更严。在古时候,孝子要居丧三年。为什么是三年呢?因为按惯例,小孩子在出生以后三年不离母亲的怀抱,因此,父母死后,孝子应服丧三年,以示回报。 现代追悼会的仪式大致为: ①在会场门口迎候亲友和来宾,并发给白花功黑纱。迎候者一般为丧家委托的亲友。 ②宣布追悼会开始,奏哀乐。 ③宣读悼词。

丧葬礼仪

丧葬礼仪 1、搬铺(有的地方叫调床) 在亲人临近死亡时,将病人由卧房移至中堂临时铺设的软床上,称“搬铺”。被搬铺者已知将离人世,召唤家人留遗言,分配遗物,嘱咐家人预备办理后事。男移中堂左侧,女移右侧。未成年人夭折,不移。家有长辈,亦不移中堂而移侧屋。 2、送终 老年人病危时,儿女都要在面前日夜守候谓之“送终”。死前给男老人理发,一般是剃光头,妇女不剃头,只将头发梳整齐。穿好寿衣,戴好帽子(哥在世不能戴帽)、穿好鞋袜(弟在世不能穿鞋,只穿袜子)等。一方面因为死后胳膊、腿硬不好穿,另一方面按迷信说法,死后穿就“赤着身子去了”,亲属会感到十分内疚的。咽气后,眼睛、口闭合不好的,再帮其合好。口里含着拴着红头绳的铜钱。把红头绳挽成圈,按男左女右的规矩挂在死者耳朵上。“口中含宝”寓吉祥意,谓之“噙口钱”。用白纸盖在脸上叫“蒙脸纸”。这时在脚脖子套条麻绳叫“绊脚绳”,以防止“炸尸”,入殓时解开。用手帕包着“打狗饼子”装在死者的袖筒里。门上贴上白纸,男先死,白纸贴在左边门上,女先死,白纸贴在右边大门上。死者年龄多大,就用多少根谷草扎成草把,放在死者床头前叉开,叫“隐身草”。头面前面以碟、盏盛油放灯芯点燃为灯,称“长明灯”。再放上一个阴瓶子,外面用高粱秆做框、纸糊的四方框灯罩挡风。 3、喊路 老人咽气后,把以上这些物件整备好后,孝子应立即到大门前路口烧纸喊路。让亲邻中高嗓门的一人喊:“×××明光大路向西南”。意思是让老人的灵魂赴西南极乐世界。连喊三声后,全家人才能大哭,又曰“举丧”。在老盆里烧纸(老盆底钻三个洞)砍好哀棍,砍哀棍时,要注意选好一支较长柳树的枝,够所有孝子用的,粗头是老大的,依次截取,一根比一根长一点,干儿最后,全部用白纸剪穗子糊上,糊好白幡,曰招魂幡。死一位糊一杆,死两位糊两杆。 4、戴孝 比死者小的平辈、晚辈都要戴孝。孝子(包括儿媳)戴重孝(布最好是粗麻布),并腰系辫好的麻绳,束顶帽外束麻绳坯子,塞上棉花,男左女右,意思是堵耳眼,不闻他事,专心守丧。其他人以房份、亲戚的远近,在孝帽的形状、孝衣、扎孝腿的布条颜色上区别。玄孙可戴红帽,穿红衣。 5、送盘缠 死后的第二天晚上,全族的人员到亡人家中,晚辈戴着孝帽,儿子、女儿、、侄女、侄子、孙女孙子穿着孝衣和白鞋,选一人端着馍盘,馍盘中放置一碗数量与死者年龄相同的小扁食;做一个面灯放油点着(前两样用面必须伸手一下取出,不多不少),及一些纸箔;另一个拿着用白纸糊成的盛有折叠纸元宝的钱褡子。孝子哭着在前,家族人员随后,前行至村外十字路口。用三角架叉开,挂上箔,放上褡子,三角架下放着面灯、扁食,点火焚烧,选一人呼死者已死去晚辈的名字,“×××给××(称呼)扛褡子”,连喊三声,孝子等人不从原路回家。即为“送盘缠”。 6、报丧 老人断气后,若亡人是妇女,必须向娘家报丧;亡人是男的,向其外祖母家报丧。由长子戴孝帽、系孝绳,手持哀悼棍前去报丧。到了目的地,不能进门,有人来接,无论长幼,孝子都要给叩首,叫“跪门”。一般亲友,派族中人去即可。至亲要立即带上箔到丧家烧“倒头纸”,痛哭一场就回去,孝家不招待酒饭(现在随后火化)。 7、哭丧

古代殡葬礼仪

古代殡葬礼仪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个多民族的礼仪之邦,礼的中心内容是承认亲疏、尊卑、长幼的差别,礼强调以亲统疏以尊统卑,以长统幼,在下者敬在上者。以此制定各人的行为规范,礼的基本精神是“孝”和“敬”,疏敬亲,卑敬尊,幼敬长,孝就在其中。 特别是红白喜事方面,更是隆重,民间办丧事无论贫富举动大小一般都会请法师来做法事,由于人们受“儒、释、道”三教园融的影响,在宗教信仰上,往往佛道不分,有的甚至把道教当成佛教,关于法事的内容形式,丧家未必全懂,主要是由了事的一手安排。 凡做法事诵径,有用九位、十一位、十三位不等,个别情况可多至十五位、四十九位,少则三位、五位,一般情况根据家属的经济状况来决定人数。 《动土、安放礼仪程序》 一、准备供品 香一扎、烛一对、水果五种、杯碟若干、纸钱、鞭炮若干、酒、茶各一。 二、贡品摆放顺序 A、蜡烛 B、香 C、生果 D、酒 E、茶 F、其他 三、程序 1、摆放供品: ①香、烛②五色果(生果五盘摆单数)③三茶五酒(酒在茶前面) ④其他 2、动土或安放(长子亲自安放) 3、封穴 4、跪拜 (先子、媳、后女儿、女婿、再孙儿、孙媳、再子侄、朋友等;手拿三柱香,跪拜三次,起身,躬三次即礼成) 5、化宝(烧纸) 6、燃放鞭炮 7、礼成 治丧是中国人为发送亡者,特别是年老去世这体制改革举办的一种活动,丧事的活动历史悠久,传统的长礼仪式非常之繁琐,到北宋司马光书仪.丧礼中仍归结有二十多条之多,这一繁锁的丧礼程序中所体现的原则,一是"孝",二是"敬",古人希望通过规范人们的丧事操作来淳化人,强化两代人之间的联系,以此提供一条社会性的感情纽带,从而促进社会的治理,现代丧祭礼仪源于代丧祭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不断演变和革新新式治丧礼仪注重简捷哀思四个字。 现按后世较通行的初俭、殓、殡、出殡、下葬的五步骤分述如下: 在人快要临终前,子女等直系亲属守其侧,听取遗言,証实死亡之后要亲属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帖,通报死讯,旧时丧俗,人死后要用纸式布巾覆其脸上以衷对死者的尊重。 人死后,因为被理解为到另一个世界生活,因而要为死者沐浴、整容,然后入殓入殓时注意:死者头朝里脚朝外,入殓后,要有一段时间的停柩待葬,称为殡,殡的时间地点因人而异,亲属换丧服,戴孝帽,要进行悼念,超度设灵等,亲戚朋友前来吊丧,吊丧按隆重礼义,行三跪九叩之礼,出殡的前一天晚,长家整夜

南安丧葬制度

南安丧葬习俗 内容摘要:丧葬是一种传统庄重的仪式,暗含着人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敬重。本文介绍笔者的家乡——南安的丧葬习俗,从发丧、收殓、入殓、出殡、下葬等步骤略微的介绍丧葬制度。关键字:南安丧葬习俗 小时候就听大人提起“生宜在苏杭二州,死宜在福建泉州”。苏杭二州往往把孩子的出生看成是生命的延续,因此要举行容重的庆典活动。而泉州人却是对老年人的去世非常重视。不管是官宦世家还是普通百姓都极尽铺张之能事,让死者走得体面。不管是古时还是当代,人们都崇尚灵魂不死的观念,遵循儒家倡导的孝道,又盛行鬼神迷信,因此泉州的丧事都是礼节繁缛,隆重纷繁。南安作为泉州较发达的县市,丧事自然是草率不得。 南安人忌讳说自己亲人的死亡是"死",而是称为"老了"或"过身"。人死而不言死,意味深长地表达了南安人对“死”这个传统观念的独特看法,死去的只是死者的肉体,活着的则是死者的灵魂。死者的灵魂居住在另一个世界――地府,过着和活人没有两样的生活,逢年过节还要“回到”原来的家里到处走走看看。 在南安,长辈寿数将尽,家属们要日夜守护在病榻前,子孙即使在他乡也须回来送终。病危者若为女性,还须及时通知娘家人。老人濒危时,要立即"净厅",即用红布把供有祖龛(内置祖先灵位)和神龛(内直神明像)遮盖起来,俗称“遮神”。逝者的房门要用红布遮起来。儿孙们要赶到病榻前,聆听遗嘱,死者临终前要有儿孙到齐才算“有福气”。老人断气后,儿孙要不断呼唤老人,期望通过呼叫将死者的灵魂招回阳间,俗称“精神”或“叫精神”。呼叫一段时间老人无反应,才可确信已经去世。 在死者咽气后,家属(俗称“孝男”)要在尸体未变冷之前及时为死者合闭双眼,把四肢和头部与身体摆直。要用新布沾水给死者擦洗身体,然后替死者梳头、整理面容。接着给逝者穿寿衣,寿衣以“重”(件数)计,上身七重,下体三重,都是逝者生前最好的衣服,最外面穿着绣着“福寿”的枣红色的特制寿衣,一般是生前定制好的。男的穿长衫马褂,女的则披凤衣裙,脚上都穿着黑布鞋。最后死者被从头到脚盖上一条中间缝着红绸布的白被单,俗称"水被",头下的枕头被换上了白枕头。死者脚边点上了白蜡烛或油盏,称为“长明灯”为他照亮了通往阴间的黑暗的路,驱赶恶鬼,所以它不能被熄灭。逝者头边又供上一碗饭,插上一双筷子,放着几个包着红纸的芋仔,这碗饭就叫“枕头饭"。孝男们要去外头拔稻草,散乱的放在逝者的房间里,供孝男们跪着哭号,称为“温狗窝”。丧家跪在死者脚边,边嚎哭,边不断地烧"银仔纸"(阴间用的纸钱),供死者在去阴间的路上用。孝男们都要披麻戴孝,穿着白色孝服,男的腰间绑着稻草,挂着一双草鞋,女的要穿白色长裙,男的头上绑着白布,而女的要戴着用白布做成的斗笠状,用没有线头的白线缝成的“头白”,没参加过丧事的孩子“头白”上缝一块红布,以减少丧气。孝男们的鞋子上,要用白胶带粘成“一”字形,代表家里有丧事。 大门被斜贴上白色的长纸条,若死者的配偶尚健在,则只贴一条白纸成“/”状,双亲既亡则贴“×”状。父丧贴左边,母丧贴右边,双亲皆已亡的左右都贴,这叫"挂孝"。大门外还摆上一顶半人高的纸轿,供死者乘着去阴间,叫做"过山轿"。轿前轿后都立有纸做的轿夫。放置纸轿时,要串上几串"银仔纸",给轿夫挂上,作为工钱。纸轿夫背后写有张三李四之类的姓名,类似对死者呼唤。"过山轿"是丧家最显著的标志,又显示死者的性别。男性的过山轿为绿色红顶,女性的"过山轿"为白色红顶。大门上有挂着纸糊的白灯笼,白底黑字,称为“孝灯”,一边写着姓,一边写着“某某代大夫(大母)”,以有几代男性计,有孙男称“四代”,有曾孙男称“五代”。 丧家除了挂白灯笼,置"过山轿"外,还要派人把死讯迅速报告与死者有关的亲属。死者是已婚女性的,一定要报告女方家庭,俗称"外家"。“外家人”未到,或到后未作许可,逝者不可殓葬。南安人俗语说:"死老爸扛去埋,死老母请外家来。"报告死讯的使者一般走得飞快,行色

殡葬人员管理制度(范文)

内部管理制度系列 殡葬人员管理制度(范文) (标准、完整、实用、可修改)

编号:FS-QG-56786殡葬人员管理制度(范文) Funeral management system model text 说明:为规范化、制度化和统一化作业行为,使人员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提高工作效率和责任感、归属感,特此编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殡葬管理,推进殡葬改革,规范丧事活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殡葬活动和殡葬管理工作。 第三条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殡葬工作的领导,把殡葬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合理安排殡葬设施用地和资金,保障殡葬改革的需要和殡葬事业的发展。 第四条各级民政部门是殡葬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殡葬管理工作。 各殡葬管理机构(含殡葬管理处、所)在同级民政部门领导下,负责殡葬管理的日常工作。

第五条各级公安、工商、土地、卫生、物价、建设、民族、宗教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共同做好殡葬管理工作。 第六条殡葬管理工作坚持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的方针。 第七条凡建有殡仪馆的县(市)均为火葬区;人口稀少、交通不便且未建有殡仪馆的县(市)为暂缓火葬区。 火葬区和暂缓火葬区的划定,由所在县(市)政府提出意见,经市政府(行署)审核后,报政府批准。 第八条殡葬管理人员应当持证上岗,秉公办事。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碍殡葬管理人员依法执行职务。 第二章殡葬设施管理 第九条省民政部门应当根据殡葬管理的需要,制定全省殡仪馆、骨灰堂、殡仪服务站、公墓等殡葬设施的规划,经省计划部门审核后,报政府批准。 各地新建殡葬设施,应当在全省殡葬设施规划内进行。 第十条县(市)级以上政府应当将新建、扩建、改建殡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