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丧葬史

中国民俗丧葬史
中国民俗丧葬史

中国民俗史专题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中的传统观念殡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文化又是殡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历来重视礼仪行为,而丧葬礼仪是礼仪中最为独特,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种,因为丧葬礼仪是关于死亡的仪式,是人们既感到恐惧,而又不得不面对的人生重大仪式,其中既夹杂着恐惧和敬畏心理,更有着对新生的渴求和追求生命的永恒和不朽。世界各民族都在其历史文化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特色的丧葬仪式,而其中中国传统的丧葬仪式是最为繁缛、最为隆重和最有特色的。在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许多传统的中国文化在内外的冲击之下,逐步地丧失了她的影响力,中国丧葬文化中的礼仪文化也是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她的根,虽然在表面上我们阻断了某种行为和习惯,但在民族的心理上我们不可能轻易地了断,“寻根”心理在世界各

地的民族中仍随处可见。出于寻根探源,也出于对现代殡葬礼仪的反思,本人对传统的丧葬礼仪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我在本文中从传统丧葬礼仪研究的视角对丧葬礼仪文化进行分析。囿于文章的篇幅,我不可能从文化中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而只能对文化中的主要方面——文化价值观进行分析。“文化分析是将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要分析一个整体的文化,涉及的主要问题是确定其主流价值观和标准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以价值观最为重要。”‘价值观是文化中的核心成分”。因而,我对丧葬礼仪的文化分析,主要是揭示出丧葬礼仪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对丧葬礼仪的文化分析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观察这些文化是如何在社会行为中得到体现的,研究价值观和观念如何塑造物质文化,同时又为物质文化所决定的。”通过对以上方面的研究和思考,我认为,蕴含在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主要文化价值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孝的观念

孝在中国文化中,在儒学中具有原发性、综合性,是其核心、根本与特色。我们从孝的基本含义“事亲”这一方面来看,为人子怎样事亲才算是孝呢古代言孝的儒家经典《孝经》里面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概括说来,孝包含事生和事死两个方面,而在事死方面犹为重视,丧葬礼仪可以看作是对事死方面的展现。对事死的重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证据。第一,孝的最初形式是强调对先祖的祭祀,是念祖怀亲。氏族制时期“孝观念行为更侧重对父母后事的处理,以及追荐、怀念先人的习俗方面。”“早期的孝观念和行为,怀念祭祀父母应该是更为中心的事。”第二,历代强调孝的教化功能,而其中最重要的形式即通过丧葬活动。《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论语》中说:“慎终追远,则民德归厚矣”。第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丧葬礼仪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并以此来检验后代子孙是否孝顺,故有“孝莫重于哀”一说。第四,把事死提到与事生同等重要的地位,其实质是凸显事死的重要性。《中庸》中说:“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孝观念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总是要通过许多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丧葬中则是通过礼仪形式。“中国传统的殡葬礼仪中贯穿着儒家的‘孝文化’,各礼仪环节是按孝道的思路设计的。”孝观念在葬礼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对丧葬的重视和对丧葬质量的重视。

对丧葬的重视引发出繁缛的丧葬礼仪形式和较规范的丧葬制度。丧葬礼仪是后代子孙对长辈的最后一种尽孝的形式。为了体现孝子贤孙对长辈的孝敬之情,哀戚之心,仪式仪规非常繁缛。仔细考察丧葬礼仪的程序设计,我们可以发现,孝观念是其中的主要脉络。丧葬礼仪中的孝观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事生”的后续行为,这主要体现在初丧礼仪之中。子孙不因长辈的谢世而有所懈怠,初丧礼仪中搬铺仪式、沐浴更衣仪式、饭含仪式,覆面仪式、招魂和送魂仪式等都包含有孝敬之意。比如沐浴更衣仪式,既是让死者干干净净地到达阴间,为祖先所收容,又表达了这是生者最后一次侍候死者。第二,对长辈去世的哀痛之情。对长辈去世的哀痛之情既是自然流露,又是孝的体现。在整个葬礼过程中,晚辈们竭力渲泻内心的哀痛之情,同时又都在精心自塑“孝男孝女”的光辉形象。对于哀痛的设计,其中有两个方面是必须注意的,一是必须有哀伤的表现,否则便被视为不孝,二是哀伤要适度,不能以死伤生。哀伤之情贯穿整个葬礼,集中体现在以下仪式中,包括奔丧、吊丧、大敛、出殡时的哭丧仪式等。我们以出殡时

的哭丧仪式为例。出殡时必须有全体后代的哭声,而且哭声要大,如果出殡没有哭声相伴,就会被别人笑话,其后代子孙也会被人视为不孝。为达到效果,民间还出现了职业性的哭丧者,专门替人哭丧。哭丧还有特别的讲究,哭的内容和形式都有相应的规定。第三,葬后对长辈的哀悼之情。子孙后代与长辈的关系并不随着葬礼的结束而停止,生者与死者的对话,死者与生者的纠葛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有的甚至持续到生者的生命结束,这也符合“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精神。死者葬后,还会定期举行一些活动或仪式,以维持与死者的关系,同时体现“念祖怀亲”的孝道观念,这些仪式包括守孝、服丧、扫墓、祭祖等等。

在丧葬礼仪的形成过程中,还出现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倾向,即形成一定的丧葬礼仪制度。这种礼仪制度是封建统治者“移孝作忠”的结果,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其中核心的观念是“重孝道、明宗法、显等级、隆丧厚葬”。丧葬礼仪的形成有两条途径,一个是由俗而礼,一个是由礼而俗。丧葬礼仪制度与丧葬风俗相比,它的规范性更强,影响面更大。我国丧葬礼仪的制度化从进入奴隶社会就开始了,从《周礼》、《仪礼》和《礼记》等典籍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丧葬礼仪在周朝就已经非常完善了,它们在丧礼、墓地、棺椁、随葬品及礼制的监督执行等方面,都做出了具体而且详细的规定。丧葬礼仪制度主要包括丧礼制度、丧服制度、居丧制度、陵墓制度和明器制度等。

对丧葬质量的重视,主要表现在厚葬上。中国传统社会的丧葬历史从总体上来讲是隆丧厚葬,其背后的核心观念是灵魂,即逝者去世后在另一个世界仍可像生前一样享受现实世界的物质生活的后代子孙的孝意。

二、灵魂的观念

丧葬的起源与原始人的灵魂观和灵魂不死的信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丧葬礼仪中的许多仪式和做法也与灵魂观念直接相关。正是灵魂的观念,才为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繁缛、恭敬、敬畏等行为或态度等找到心理学的根据。

那么,灵魂的观念是什么呢第一,传统时期的中国人相信灵魂是存在的。灵魂是存在的是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世界上许多民族的共同信仰,它也是原始宗教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原始人的心目中,万物都是有灵魂的,不仅是人而且所有的动植物乃至无生命的东西的背后都藏着一个“精灵”。在万物有灵观念的基础上产生了原始的宗教形式——原始图腾。第二,灵魂可以独立于人的身体而存在。灵魂寓居何处,人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灵魂既可寓居于身体之内,也可以在身外游荡。灵魂的这种来去自由确实为人们解释许多无法理解的事情提供了合理的说明。比如说生病,原始人相信,生病是人的灵魂出走之后,没有及时回到体内。又如做梦,做梦不过是人的灵魂暂时离开身体,人们醒来后,灵魂便又回归肉体。再如死亡,这个人们无法解释的生命之谜,便可以合理地解释为灵魂的永久离去。第三,灵魂是不灭的。灵魂与肉体不同,肉体只是灵魂的寓所,是会灭亡的,而灵魂却是永生的。“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第四,灵魂在另一个世界活着,但并不是跟活着人断绝关系,它仍以各种方式与生者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既然灵魂可以独立于肉体而存在·,并且灵魂是不会灭亡的,那么,对于灵魂的处理就是丧葬礼仪必须面临的事情。灵魂观念对于丧葬礼仪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灵魂的观念引发了丧葬礼仪。既然灵魂是不死的,而它又以种种方式与活人保持联系,那么对于肉体的处理不仅必要而且十分重要,这样

原始的丧葬方式就产生了。第二,由于灵魂永存人间,祸福人类,因而在对灵魂的处理上,表现出既讨好又讨嫌灵魂的矛盾心理。比如,对于非正常死亡者的灵魂,以及夭折小孩的灵魂,人们往往认为他们的灵魂是凶的,不能葬人宗族墓地,同时人们又以不同的葬式来处理不同的灵魂。对于正常死亡的灵魂,以及对于祖先的灵魂,人们则是重视有加。人们竭尽自己的智慧,事鬼敬神,希望得到鬼魂的庇护。讨好鬼神的方式很多,在丧葬礼仪中主要表现的方式有沐浴仪式、饭含仪式、覆面仪式、厚葬、水陆道场、祭祀仪式等。第三,灵魂对于人们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在丧葬礼仪中,还有专门的处理灵魂的仪式:招魂和送魂仪式。招魂仪式是在死者刚死亡的时候就开始了,这一仪式含有最后一次挽留死者的意思。如果死者不能复生,则马上举行送魂仪式。送魂仪式的目的,是让灵魂到达他的目的地。在送魂仪式中,人们像送生者上路一样,要为灵魂指路,赠送一定的食物和金钱,要点上长明灯,为灵魂照亮前进的道路。人们郑重其事地以一定的方式处理灵魂,好让灵魂顺利地到达。招魂和送魂仪式也表现了人们两种相互矛盾的心态。前者是希望死者灵魂复转再活转过来,而后者则告知死者灵魂迅速离去,不必在此逗留作祟。第四,灵魂观念引发了中国传统的鬼神崇拜。鬼神崇拜是葬后礼仪产生的直接根据,其中包括了惧怕、讨好、孝等因素。由此产生的葬后礼仪,主要包括居丧礼仪、丧服制度、祭祀仪式等。

三、等级的观念

传统等级观念脱胎于奴隶社会,完善于封建社会,反映等级制度,并为思想家所论证、为法律所强化,因而成为一种认知方式、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行为准则,成为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传统等级观念,有以下两个要点:(1)人是有等级的而非平等的,所“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2)每个人应按其所归属的等级行事,各安其位,各尽其职,享有相应权利,履行其应尽义务。

中国传统的“礼”制,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等级制度,因而在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包含有明显的等级观念。我们可以从丧葬礼仪发展史中可以窥见这一特点。中国的丧礼葬礼自周代以来历代均有改革而且繁简仪式也有所不同,但是长久以来均以汉族为代表,其基本观念也始终未曾动摇。我们考察中国丧葬史,便可以看出,等级观念是丧葬礼仪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夏商周时期,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已向系统化、程序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周代,为一个崇尚礼仪的时代,丧葬礼已经非常完备。从《周礼》、《仪礼》和《礼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丧葬规则的一个最大特点便是平民与士以上统治者的区别对待,这种区别往往以士为分界点,对平民不再做出更为具体的礼俗规定或者提出详细的要求,但对土以上的各个统治阶层,则做出相应的详细礼制规定,以区别从帝王到诸侯到士大夫之间的不同阶层地位、权力、爵秩。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已基本具备。当时丧葬礼仪的特色,在于强调伦理秩序的充实和道德架构的建立,由此规定出亲属团体的层级亲疏关系,以及比附于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使伦理秩序与政治秩序在丧葬礼俗中获得有机的统一。由于丧礼无不本之伦理秩序和政治秩序,故而其外在的表现形式也变得十分繁复。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为繁盛的时期,各种体现封建等级礼仪的发展登峰造极,丧葬礼仪制度也发展得很完善。明代统治者出于人伦教化、稳固政权的考虑,对庶民百姓的丧仪制度、居丧制度、服丧制度、葬法等均有严密详尽的法令限制。从某种意义上说,丧礼是中国传统社会等级制度的一个缩影。

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等级的观念,主要表现在丧葬礼仪中的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葬礼过程中的礼仪表现出不同等级的不同的处理方式以及仪式繁简的差异。比如饭含仪式中,死者的身份不同,所含物品不同,即使是同一类物品其数量也不同。《礼记·杂记下》记载,“上古天子饭含九贝,诸侯七,大夫五,士三。”饭含仪式,自周代后历代沿袭,只不过随着社会所崇尚的富贵的物质形态不同,饭含之物有所差异。又如,不同的身份等级,其停殡待葬的日期不相同。在仪式的繁简上,也是根据现实社会中不同社会身份的死者,其丧葬仪式也不相同,官阶越高,仪式越繁,奢侈的程度上也越高。第二,在丧服制度上,表现等级的观念。按照《仪礼·丧服》的规定,丧服分五个等级,包括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从表面上看,守丧是一个纯血缘亲情问题,其实五个不同的等级都表现出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差异,是等级观念的体现。比如,丧葬礼仪中反映出男女社会地位的等级差异,据《仪礼·丧服》中记载,儿子给父亲服斩衰,为母亲只服齐衰,若父亲已去世,服齐衰三年,未去世只服一年。妻子为丈夫服斩衰三年,丈夫则只为妻子服齐衰一年。第三,墓葬制度反映出社会等级的差别。陵墓的大小、高低、形制反映出死者生前的地位、权力和财富。比如西汉时代对各种不同身份地位人的坟丘的高低大小有较明确的礼制规定,坟丘礼制趋于完备。又如,在棺椁的数量上,西周规定天子四重,诸侯三重,卿大夫再重,士一棺一椁。第四,随葬品反映等级的的差别。随葬品的丰俭反映出社会等级制度的差别。比如殷商时,奴隶主随葬明器与生前占有财富和本身的地位有关。其它朝代在明器的等级表现上也非常明显。

四、和的观念

“在文化价值取向上,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以和谐文化模式为基础。”《论语》上也说:“礼之用,和为贵”。在丧葬礼仪中也体现出“和”的文化价值观念。它主要表现在,通过丧葬礼仪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和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第一,通过丧葬礼仪活动达到家室和宗族的和谐。丧事的处理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行为,它往往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行为。在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中,葬礼是一件大事,也是民间各种仪式中最为隆重,也最为铺张讲究的仪式,丧事不是由几个人单独完成了,而是需要家族成员的参与。葬礼是公开性的活动,也是一次社会聚合的机会,通过葬事的处理达到家庭的和谐,家族内的相互了解和和睦,达到了邻里之间的互助,尤其重要的是,通过丧葬礼仪活动,达到了对子孙后代的教育。由此可见,丧葬礼仪的和的功能以及教育功能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第二,丧葬礼仪中还含有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人从自然中来,又回到自然中去,比如“人土为安”的观念就是一个明显的写照。

总之,我们考察分析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仪,可以发现,丧葬礼仪中有许多外在的形式,在不同时代也有不同的表现,但蕴含在其中的价值观念却较为稳定。揭示丧葬礼中的价值观,对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国传统丧葬礼仪,重新评价中国传统丧葬礼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构建现代丧葬礼仪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古代诗人别称大全 如李白 诗仙

中国历代诗人的别称(2007-04-16 13:43:09)转载▼ 分类:风情集 1.“诗仙"李白 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 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2. 诗圣”杜甫 在形容自己的诗艺时,杜甫曾说过:“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的确,杜甫的七古、五古、七律、五律在唐代都是一流的,古体的七言诗在他手里正式成立,古体的五言诗在他手里变了格调,在“温柔敦厚”外另开“沉着痛快”一派,五律,杜甫以前用来写艳情、写山水,他却用来写广大的实在的人生,拓宽了诗歌领域。他的五律最多,差不多穷尽了这种体制的变化,七律精于组织,富于变化,七绝虽直抒胸臆,但颇有清新刻画之句。他不大做乐府,但他描写社会生活正是乐府的精神,他的写实的态度也源于乐府。 杜甫是一位集大成者和承前启后的诗人,汉魏的浑朴古雅,六朝的藻丽纤秾、淡远韶秀杜甫无一不备。杜甫之后没有一个诗人不直接、间接学他的:韩愈跟着他将诗进一步散文化;而又造奇喻,押险韵,铺张描写,逞才使气,是“沉着痛快”的诗,元稹、白居易将杜甫写实的表现人生的态度理论化,导引了“新乐府”运动。也是元稹,在为杜甫写的墓志铭中,对杜甫的创作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并许以最高的地位。两宋诗之冠冕的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宗都以杜甫为祖、金、元、明之诗坛巨擘都是杜甫为之开先。陆游有诗曰:千载《诗》亡不复删 少陵谈笑即追还 尝憎晚辈言“诗史” 《清庙》《生民》伯仲间。 他视人们尊杜诗为诗史为不足,必置于雅、颂之音中犹若诗中之经才好。秦观在《韩愈论》中,将孔子与杜甫同提并论,孔子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总结整理之功可用集大成者来赞,“呜呼,杜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虽未直接称圣,实亦许之矣。到了明代,杜甫已经正是被称为诗圣了。 正是因为杜甫推崇儒家思想,再加上其诗歌的影响,才被后世称为诗圣."圣"在古代是对儒家人物的神化评价和称号. 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3.“诗佛”王维 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开元九年,进士擢第,调太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安禄山陷两都,维为贼所得,服药阳喑,拘于菩提寺。禄山宴凝碧池,维潜赋诗悲悼,闻于行在。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特原之,责授太子中允,迁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

中国民俗礼仪大全培训讲学

中国民俗礼仪大全

中国民俗礼仪大全 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坐立行走都有一整套的规矩。民谚云: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一个举止优雅,待人礼貌的人,不管在什么场合下,都能得到别人的认可。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人观念的改变,导致很多人丧失了基本的礼仪常识。今天,就为大家分享一下中国民间民俗礼仪大全,希望通过中国礼仪文化的学习,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1.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2.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3.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4.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5.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6.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

别称大全

别称大全: 一讲月令: 一月:正月,孟春,初春,早春,上春,端春,端月,征月,初月,泰月,杨月,寅月,孟阳,春阳,初阳,首阳,新正,月正,开岁,献岁,芳岁,华岁,岁岁。 二月:仲春,中春,甜春,正春,仲阳,如月,杏月,丽月,令月,卯月,花朝,竹秋。 三月:季春,暮春,晚春,末春,嘉月,蚕月,花月,桃月,桃浪。 四月:初夏,首夏,孟夏,维夏,槐夏,仲月,梅月,阴月,乏月,麦月,余月,巳月,槐月,清和月,中吕,麦候,麦秋。 五月:仲夏,中夏,榴月,蒲月,午月,皋月,天中,端阳。 六月:季夏,晚夏,暮夏,暑月,季月,荷月,伏月。 七月:首秋,早秋,新秋,初秋,孟秋,上秋,兰秋,申月,兰月,巧月,相月,霜月。 八月:仲秋,正秋,桂月,壮月,酉月,获月,仲商,南吕。 九月:暮秋,晚秋,季秋,凉秋,菊月,戌月,玄月,秋白,霜序,暮商,季商。 十月:初冬,孟冬,上冬,开冬,吉月,良月,坤月,阳月,小阳春,亥月,应钟。 十一月:仲冬,中冬,子月,辜月,龙潜月,葭月,畅月,黄钟。 十二月:严冬,季冬,残冬,末冬,暮冬,穷冬,腊冬,严月,腊月,冰月,大吕。 二讲季令: 一年四季,一季三个月,常用孟、仲、季来称呼。如:孟春、仲春、季春。 春:阳春,三春,九春,芳春,青春,艳阳,阳中。 夏:朱夏,三夏,九夏,朱明,昊天。 秋:金秋,素秋,三秋,九秋,素商,高商,金天。

冬:寒冬,三冬,九冬,安宁。 三讲节令: 正月初一:正朝,三朝,元春,元旦,元日,无朔,元正,元春。正月初七:人日。 正月十五:元宵,元夕,元夜,上元,灯节。 二月初一:中和日。 三月初三:重三,上巳,三巳,上除,令节。 四月初八:浴佛日。十九日:浣花日。 五月初五:端午节,蒲节,午日。 六月初六:天贶节。 七月初七:七夕,星节,乞巧节。 十五:中元。 八月十五:中秋节,仲秋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菊花节,重九。 十月十五:下元。 十二月三十:除夕,守岁。 四讲婚龄: 第一年纸婚第二年棉婚第三年皮婚 第四年花果婚第五年木婚第六年糖婚 第七年毛婚第八年铜婚第九年陶婚 第十年锡婚第十一年钢婚第十二年丝婚 第十三年花边婚第十四年象牙婚 第十五年水晶婚第二十年磁婚

中国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的研究

中国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的研究 [摘要]我国殡葬改革中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给人民群众精神和物质上增加了压力,给社会增加了负担,造成了资源浪费,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社会风气,腐蚀了人们的灵魂,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积极有效的改革措施,倡导树葬、建立电子坟墓、网上扫墓等现代文明的殡葬礼俗。 殡葬历来是社会的一个窗口、一面镜子。通过它,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时代脉搏的跳动、一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窥视到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兴衰荣辱。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的部分地区,旧的习俗,特别是旧的丧葬礼俗大有死灰复燃之势,少数以宣传封建迷信为职业的“阴阳先生”、“巫医”活动十分猖獗。不少人注重抵御外来的“精神污染”,而对于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精神污染却忽视了。我们对此不应采取消极和听之任之态度,而要旗帜鲜明地宣传改革,破除封建旧习,倡导与社会主义时代相适应的悼念方式和寄托哀思的内容。这一改革,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既深入人心,又势在必行。而且它的意义将超出民俗范围,成为政治改革的内在应力,促使中华民族更加进步、文明。 一、中国殡葬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部分人大搞封建迷信活 —1—

动。且大有蔓延之势,给人民群众精神和物质上增加了压力,给社会增加了负担,造成了资源浪费,影响了社会风气,腐蚀了人们的灵魂,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现将中国殡葬改革中的不良现象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种类型: 11愚昧无知 近年来,殡葬领域中出现了所谓的“与时俱进”。我国有些地区在举行丧葬礼仪时,为死者扎洗衣机、彩电、冰箱、轿车、手机、甚至电脑和空调等等,用这些电器代替了以往的纸牛、纸马进行焚烧;“西天冥府银行”的钞票发展到用“美元”、“欧元”等,且面值越印越大。 也有些人,父母亡故已有多年,扎纸编花,敲鼓念经,深挖高筑,为其父母翻修墓冢。他们认为今天要过上好日子,全靠祖宗坟地“风水鉴照”、“祖荫祖德”。 更有甚者,不仅注重死者物质生活,就连精神生活也给予了充分的关心。为死者举办结婚仪式、征婚等等。据载,2001年4月3日上午,江宁上坊乡的陶某和家人在给舅舅上坟,他们准备得极其“隆重”,纸洋房、纸冰箱、纸彩电,把一辆三轮车堆的满满的,最让人吃惊的是他们竟然还准备了一个花枝招展的“纸小姐”。原来陶某的舅舅是个老光棍,生前吃了不少苦,为了舅舅在阴间的生活不“寂寞”,陶某特地定做了这个纸糊的“小姐”,墓前,陶某还特地燃放鞭炮制造气氛,称这是“结婚仪式”。 21铺张浪费 —2—

《中国民俗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民俗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00141032 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Folklore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中国民俗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历史与中国民俗的历史和现状。把握民俗学的基本理论,熟悉民俗的基本类型,提高学生民俗文化的基本素养,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的认识。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主要的民俗学知识和系统的理论方法,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各民族不同的文化面貌,从而在精神上充实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具体应用。 (三)实施说明 1.中国民俗学课程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第二学期使用,共32学时。 2.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讲授、分析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并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模式进行。每一章都结合案例分析,给学生展示生动具体的民俗事项,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3.教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酌情安排各部分的学时,课时分配表仅供参考。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修完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一年级、本科二年级第一学期课程的学生。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习题以每堂课老师留的作业为主,实践环节可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含有中国民俗情景的影视作品,或进行田野调查采访,还可以设置情境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演。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掌握中国主要的民俗类别和民俗事项。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 《中国民俗学》,乌丙安著,长春出版社,2014年1月版。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二、中文摘要 中国民俗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历史与中国民俗的历史和现状。把握民俗学的基本理论,熟悉民俗的基本类型,提高学生民俗文化的基本素养,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的认识。

18秋四川网院《中国民俗学》第一二次作业标准答案.doc

1. 节日风俗的产生,直接相关的观念是:() A. 尊亲敬祖 B. 原始信仰 C. 祛邪止恶 D .伦理观念 2. 端午节的恒定主题是:() A. 避瘟 B. 吃粽子 C. 纪念屈原 D. 划龙舟 3. 在商业民俗中,最古老最原始的交换方式是:() A. 行商 B. 集市 C. 坐商 D. 马帮 4. 坐商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为() A. 幌子牌匾 B. 固定摊位 C. 营业时间 D. 专营商品 5. 中国民居建筑所具有的共同民俗特点是:() A. 聚族而居

B. 设有堂屋 C. 设有神龛 D. 设有照壁 6. 进入人群仪式称为() A. 满月 B. 洗三 C. 抓周 D. 百碎 7. 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是:() A. 民俗学 B. 人类学 C. 民间文学 D. 社会学 8. 创用民俗学英文“Folklore”的学者汤姆斯是哪个国家的:() A. 美国 B. 法国 C. 英国 D. 德国 9. 人民集体创作和流传的口头文学,叫做:() A. 神话传说 B. 民间戏剧 C. 民间歌谣 D. 民间文学 10. 具有相对稳定的长期传承特点的渔业习俗是:() A. 占验习俗

B. 岁时习俗 C. 生产时序 D. 渔业禁忌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7.0分,共7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我国工匠民俗的重要特点,即: () A. 师承关系的系漕性 B. 技术传授的封闭性 C. 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D. 师徒关系的亲缘化 E. 工匠来源的地域性 2. 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 A. 类型性 B. 地域性 / C. 季节性 D. 功能性 E. 科学性 3. 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经历过的阶段有:( ) A. 半穴居 B. 干栏式

关于中国传统礼仪习俗有哪些

关于中国传统礼仪习俗有哪些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下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1、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2、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

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3、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4、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中国殡葬业市场现状及标杆企业福寿园的增长潜力分析

中国殡葬业市场现状及标杆企业福寿园的增长潜力分析

内容目录 驱动力强劲且高度分散的行业——中国殡葬业....................................... - 6 - 中国殡葬产业概览......................................................................................... - 6 -行业的强增长确定性 ..................................................................................... - 7 -市场规模预测 .............................................................................................. - 11 -壁垒高筑下的极度分散的行业格局 ............................................................. - 12 -中国殡葬业细分行业 ................................................................................... - 13 -民营殡葬龙头福寿园的24年................................................................ - 14 - 公司概览...................................................................................................... - 14 -公司业务概况 .............................................................................................. - 16 -公司广阔的提升潜力:拓展迅速,土地资源丰富,业务结构优化........ - 20 - 成功的行业整合者,业务拓展迅速 ............................................................. - 20 -完整的产业链布局....................................................................................... - 20 -丰富的土地资源储备 ................................................................................... - 21 -业务结构持续优化....................................................................................... - 21 -公司发展其他驱动力 ................................................................................... - 23 -财务分析及盈利预测 ............................................................................. - 24 - 公司财务分析 .............................................................................................. - 24 -公司2018年上半年业绩分析...................................................................... - 25 -盈利预测...................................................................................................... - 25 -估值分析 ............................................................................................... - 26 -DCF估值分析 ............................................................................................. - 26 -附录....................................................................................................... - 28 - 附一:财务报表预测 ................................................................................... - 28 -附二:公司管理层背景................................................................................ - 29 - 图表目录 图表1:中国殡葬产业链......................................................................... - 6 - 图表2:2012年四大业务板块占比(亿元).......................................... - 6 - 图表3:1949-1958年、1961-1969年两次婴儿潮 ................................ - 7 - 图表4: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不断增加..................................................... - 7 - 图表5:老龄人口十年期占比增持续增加............................................... - 8 - 图表6:18-23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增速年均为4% .......................... - 8 - 图表7:我国各年龄段人口死亡率.......................................................... - 8 - 图表8:人口死亡率预测于2023年达到0.73%..................................... - 9 - 图表9:火化率目前维持在50%............................................................. - 9 - 图表10:各省市火化率目标规划 ........................................................... - 9 -

《中国民俗学》课程

一、课程简介 《中国民俗学》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方向课,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人生仪礼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信仰民俗、民间游艺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广大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二、课程设置目的与教学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了解、熟悉中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开展旅游活动都极其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国各民族的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各种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中国民俗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专业课程,它与旅

游管理专业的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导游基础知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课程相互衔接配合。 四、使用教材:苑利、顾军编著的《中国民俗学教程》(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一书。 五、课时安排:本课程计划安排40个学时,实际讲授39学时,作业交流1学时。 六、学习方法指导 1、正确处理教材和参考书籍的关系。 《中国民俗学》的配套读物较多。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广度、深度和难易程度,按照认识规律所作的全面规范。参考书籍是补充、完善知识结构的辅助资料,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深化理解、加深印象。在阅读教材时,应先翻阅教材中有关这一章的思考题,这是各章的基本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材料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要注意从内在逻辑关系上理顺与掌握知识体系。 本课程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着密切的内在逻辑联系,总体上由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础知识三个有机部分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全书甚至每一章节的编制一般都是先总说,再分说;都采取先阐述基本理论,然后教授基本分析方法,再介绍基础知识的顺序,以便读者能够循序渐进的掌握各种民俗事象。学习时,必须首先抓住知识体系,纵横联系,全面系统地消化和吸收,切忌孤立地死记硬背某些概念和结论。

中国丧葬的民俗

丧葬的民俗 第一节:丧葬民俗概述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法则,死亡与诞生一样是人生中的大事。丧葬民俗就是人们如何对待死者离去的灵魂和怎样处理他的尸体的方式方法。 远古时代,人们对死尚无认识和理解,因此弃尸而去,置之不理。至母系氏族公社早期开始有了灵魂的概念从而产生了原始的丧葬民俗,进而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丧葬礼俗。我国古代《周礼》、《仪礼》、《礼记》等典籍对我国古代的丧葬民俗有着详细的记载,数千年来一直沿袭无大变。 (一)主要的葬法 1、土葬:世界各民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葬式,又称埋葬。汉族自古以来实行土葬。它与农 业社会定居的生产生活方式关系密切。寓意入土为安。 2、火葬:是以火焚尸,将骨灰储于盒(坛、缸、瓮等)内。古代盛行于羌族、藏族、女 真族等少数民族。因民族不同,火葬仪式、方式各不相同。四川、云南大小凉山彝族火葬时,凶死者骨灰予以扬弃,正常死亡者的骨灰用土稍加掩埋。拉祜族火葬时,将死者及其生前使用的生产、生活用具一起火化。普米族则先将尸体放进四方形棺中抬到火葬场,用斧劈开,把尸体置于放有蜂蜜和酥油的“柴房”中火化,后收骨灰送往高山的骨灰洞中。建国后,由于丧葬制度的改革,在大中城市中,火葬已日益普遍。与人们崇拜火神,寓意走向光明。 3、水葬:我国康藏地区和沿海地我古有水葬之俗,此葬法污染水源,故行之甚少。 4、天葬:包括鸟葬、树葬、风葬等。中国藏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葬俗,至今仍保留。 (二)葬式:指安置尸体体位、姿势的方式方法。各民族基于不同的信仰观念,有不同的习俗。 (三)葬制:单身制、夫妻合葬、家族聚葬、公墓聚葬、按等级而葬(是古代礼制的重要内容、事死如事生)。 第二节中国的丧葬民俗 一、汉族的丧葬民俗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中秋节别名-

中秋节别名? 篇一:中秋知多少 中秋知多少 马上就是中秋了,你除了知道中秋是月圆之夜,大家都要吃月饼之外,还知道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中秋节有很多别名,又称月夕、仲秋节、八月节、追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等。中秋是农历八月十五,正值三秋之半,它不仅正好是秋天的中间,也是八月的中间。 关于中秋的来源,现在主要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是中秋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因为《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所谓“夕月”,就是祭月亮的意思。中国自古就有上行下效的传统,帝王每年祭月的习俗传到了王侯将相人家,然后又逐渐由官宦之家传到了普通百姓之家。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中秋节成为了中国民间一项重要的传统节日。 另一种说法是中秋与农业生产有关。古代中国主要是以农业为主,秋天到来,正是庄稼丰收的时节,大家为了庆祝庄稼的好收成,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为节。中国传统文化里对于“秋”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所以,这个庆祝丰收的节日就流传至今。 当然,关于中秋的来源,还有很多的说法。不管它:中秋节别名?)让自

己“貌似嫦娥,面如皓月”。当然,需要设香案,摆上一些时令水果等祭品,这样才有诚意。 四、拜月老。这一说法让人不得不再提一下七夕节,七夕本是古代妇女乞巧的一个节日,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古代,做好女红对一个女子来说是一种什么重要的德行。但是,现代社会无孔不入的商家生硬把七夕节炒成了“东方情人节”。而中秋,也有一个关于爱情的说法哦。大家都知道月 亮里不光住着嫦娥,玉兔,还有一位专管人间姻缘的月老。于是,中秋节拜月老,求爱情,祈祷自己的爱情像中秋的月亮一样圆圆满满。当然啦,中秋作为一项传统节日历经无数朝代流传下来,每个朝代的百姓都会赋予它独特的含义。但历朝历代不变的是,大家对于美好的期许。 篇二:中国民俗别称大全 ?中国民俗别称大全,要多文艺就有多文艺!20XX-08-3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上到天文下到地理,每一方面都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仅名称就足见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下面这些月令、婚龄、花卉等民俗别称,要多文艺就有多文艺!你知道多少,又能记住多少呢?【月令】 一月:正月,孟春,初春,早春,上春,端春,端月,征月,初月,泰月,杨月,寅月,孟阳,春阳,初阳,首阳,新正,月正,开岁,献岁,芳岁,华岁,岁岁。 二月:仲春,中春,甜春,正春,仲阳,如月,杏月,丽月,令月,

中国殡葬文化读后感

中国殡葬文化的读后感 殡葬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它的产生、发展,也存在着阶段性、局限性,尤其是在不同大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性。人类文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差异正是地球文明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种内在动力正驱使人类文明朝一个共同美好的方向发展。从中国的殡葬文化的产生、发展上看,既有人类文化的共性,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当这种差异性有悖于中华民族发展时,或世界文明发展时,这个文化就应当适时调整和完善。 世界万物有生就有死,这是大自然的法则,人也不能例外。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长,因为人有思维活动,思维活动是人类文明的根源。人类思维活动也有一个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其中人类对死亡的认识即思维也有一个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人类对死亡认识的不同导致不同的丧葬方式即丧葬文化。丧葬文化属于死亡文化,所谓殡葬就是人类的丧葬文化。“殡”者待死者如宾也,“葬”者草藏也。(“葬”是早期人类的丧葬方式,而“埋”或“墓”更体现后期人类(农业文明时代)的土葬方式。这里所指的“殡葬”就是泛指人类处理尸体的方式。综上所述,殡葬文化就是人类在一定的死亡观指导下处理尸体的方式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给这行为所附加的社会意义。殡葬文化,包含三个子文化系统:一是观念形态系统,即为什么要这样做;二是操作形态系统,即如何做;三是实物形态系统,即做什么。 殡葬是对死者遗体进行处理的文明形式,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现在的殡葬指的是处理死者遗体的方法和对

死者哀悼形式,包括发讣告、向遗体告别、开追悼会、致悼词、送花圈挽联、出殡送葬、安葬、安放骨灰盒等一系列的丧葬事项。 殡葬殡仪程序:竖灵、收敛、丧失协调、引灵、接体、奠礼、火化、出殡、安厝、后续关怀。殡葬方式从古代演变到现代已经有很多种了,如土葬,树藏,花坛葬,草坪葬,天葬,钻石葬,太空葬,礁球葬,有机粉葬,海葬,烟花葬,画葬等。 殡葬文化,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并沉淀下来的,集中了人们对死亡的认识、生存的价值、人性亲情等有关于人类本源性问题思考得出的结论。或许这个答案永远都不圆满,所以我们一直在不断的思考探索,从未停歇的思考和探索也就是我们传承传统殡葬文化的过程。中国殡葬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的遗骸周围,撒有含赤铁矿的红色粉末,并有钻孔的兽齿、石珠、骨坠等装饰品随葬。这几乎是最早最原始的土葬。随着历史的发展,出现了阶级,殡葬文化也处处体现的阶级的“三六九等”,在墓地、葬具和随葬品等方面都有所体现。从北京猿人将洞穴上层当作生者的居室,下层为死者的墓地。到秦始皇陵的规模及豪华程度,俨然一幅宫城都邑图,将“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礼俗发挥到了极致。直到明、清两代的殡葬礼仪已经形成一套隆重而繁琐的殡葬礼仪。整个土葬时期,实行土葬主要是为了防止死者被野兽吃掉,同时也是为了使死者的得到永恒的安息和葬地。中国人之所热衷土葬,一方面是人们对土地十分依赖和留恋,此外人们还认为土地埋葬先人的形式是为死者提供了另外一个活动的空间。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我国开始逐渐推

年月、称谓别称大全

年月、称谓别称大全 一讲月令: 一月:正月,孟春,初春,早春,上春,端春,端月,征月,初月,泰月,杨月,寅月,孟阳,春阳,初阳,首阳,新正,月正,开岁,献岁,芳岁,华岁,岁岁。 二月:仲春,中春,甜春,正春,仲阳,如月,杏月,丽月,令月,卯月,花朝,竹秋。 三月:季春,暮春,晚春,末春,嘉月,蚕月,花月,桃月,桃浪。 四月:初夏,首夏,孟夏,维夏,槐夏,仲月,梅月,阴月,乏月,麦月,余月,巳月,槐月,清和月,中吕,麦候,麦秋。 五月:仲夏,中夏,榴月,蒲月,午月,皋月,天中,端阳。 六月:季夏,晚夏,暮夏,暑月,季月,荷月,伏月。 七月:首秋,早秋,新秋,初秋,孟秋,上秋,兰秋,申月,兰月,巧月,相月,霜月。 八月:仲秋,正秋,桂月,壮月,酉月,获月,仲商,南吕。 九月:暮秋,晚秋,季秋,凉秋,菊月,戌月,玄月,秋白,霜序,暮商,季商。 十月:初冬,孟冬,上冬,开冬,吉月,良月,坤月,阳月,小阳春,亥月,应钟。 十一月:仲冬,中冬,子月,辜月,龙潜月,葭月,畅月,黄钟。 十二月:严冬,季冬,残冬,末冬,暮冬,穷冬,腊冬,严月,腊月,冰月,大吕。 二讲季令: 一年四季,一季三个月,常用孟、仲、季来称呼。如:孟春、仲春、季春。 春:阳春,三春,九春,芳春,青春,艳阳,阳中。 夏:朱夏,三夏,九夏,朱明,昊天。 秋:金秋,素秋,三秋,九秋,素商,高商,金天。 冬:寒冬,三冬,九冬,安宁。

三讲节令: 正月初一:正朝,三朝,元春,元旦,元日,无朔,元正,元春。初七:人曰。 正月十五:元宵,元夕,元夜,上元,灯节。 二月初一:中和日。 三月初三:重三,上巳,三巳,上除,令节。 四月初八:浴佛日。十九日:浣花日。 五月初五:端午节,蒲节,午日。 六月初六:天贶节。 七月初七:七夕,星节,乞巧节。 十五:中元。 八月十五:中秋节,仲秋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菊花节,重九。 十月十五:下元。 十二月三十:除夕,守岁。 四讲婚龄: 第一年纸婚第二年棉婚第三年皮婚 第四年花果婚第五年木婚第六年糖婚 第七年毛婚第八年铜婚第九年陶婚 第十年锡婚第十一年钢婚第十二年丝婚 第十三年花边婚第十四年象牙婚

中国民俗学真题及答案

中国民俗学真题及答案 2010-07-20 11:2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3.0 分,共3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节日风俗的产生,直接相关的观念是:() ( A ) A.尊亲敬祖 B.原始信仰 C.祛邪止恶 D.伦理观念 2.端午节的恒定主题是:() ( C ) A.避瘟 B.吃粽子 C.纪念屈原 D.划龙舟 3.在商业民俗中,最古老最原始的交换方式是:() ( B ) A.行商 B.集市 C.坐商 D.马帮 4.坐商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为() ( A ) A.幌子牌匾 B.固定摊位 C.营业时间 D.专营商品 5.中国民居建筑所具有的共同民俗特点是:() ( A ) A.聚族而居 B.设有堂屋 C.设有神龛 D.设有照壁 6.进入人群仪式称为() ( A ) A.满月 B.洗三 C.抓周 D.百碎 7.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是:() ( C ) A.民俗学 B.人类学

C.民间文学 D.社会学 8.创用民俗学英文“Folklore”的学者汤姆斯是哪个国家的:() ( C )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德国 9.人民集体创作和流传的口头文学,叫做:() ( D ) A.神话传说 B.民间戏剧 C.民间歌谣 D.民间文学 10.具有相对稳定的长期传承特点的渔业习俗是:() ( A ) A.占验习俗 B.岁时习俗 C.生产时序 D.渔业禁忌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7.0 分,共7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工匠民俗的重要特点,即:() ( ABC ) A.师承关系的系谱性 B.技术传授的封闭性 C.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D.师徒关系的亲缘化 E.工匠来源的地域性 2.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 ( BCDE ) A.类型性 B.地域性 C.季节性 D.功能性 E.科学性 3.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经历过的阶段有:( ) ( CE ) A.半穴居 B.干栏式 C.利用天然空间 D.四合院 E.人造居住空间 4.诞生仪礼是人一生的开端礼,大体包括()

中国传统殡葬伦理思想

中国传统殡葬伦理思想 中国传统殡葬伦理思想中国传统殡葬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中国传统殡葬伦理?简单地说,主要是指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与殡葬有关的伦理道德。具体地说,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殡葬道德观念、殡葬道德原则和死亡观的总和。在时间上,大体是从先秦至清未的历史时期。中国殡葬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历史是延续的,殡葬伦理是传承的,对中国传统殡葬伦理思想进行回顾,将有助于我们确立现代殡葬伦理思想。 在中国哲学史上,道德问题是哲学思考的重点,儒家学派是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其伦理思想占有十分突出重要的地位,儒家殡葬伦理思想在中国传统殡葬伦理中也占据首要地位。 第一节儒家的殡葬伦理思想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注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

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这一概括基本反映了儒学以仁义道德“助人君明教化”的基本特征。 儒学的伦理特征从儒家创始人孔子就表现出来。孔子不多谈“天道”,而重视“人道”。他继承西周以来重人事、德治的“人道”传统,总结春秋以来伦理思想发展的成果,建立了仁与礼相结合包括孝悌、智、勇、信、义等道德范畴体系,并引导出“为政以德”的德政论。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具有哲学意义的中庸思想,也是从伦理道德意义上提出的。他说: “中庸之为德,甚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因此严格说,孔子是一个伦理学家;我国伦理思想以儒家论理为主干。因而孔子也就成为中国伦理思想的奠基人。 孔子之后,儒家分为八派,“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士之儒,有漆雕士之儒,有仲良士之儒,有乐正氏之儒。”(《韩非子·显学》)八派之中,只有孟子和荀子的蓍作流传于世,因而成为孔子之后儒家最大的两大派别。 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

中国各省市别称

中国城市别称或简称 广州——穗,羊城;花城上海——申,淞沪;成都——蓉城,锦城;昆明——春城,花城;福州——榕城;泉州——鲤城; 厦门——鹭城;齐齐哈尔——鹤城; 武汉——江城;重庆——渝,山城;雾都 哈尔滨——冰城;徐州——彭城; 南阳——宛城;大同——平城; 嘉兴——禾城;长沙——潭城; 安庆——宜城;包头——鹿城; 内江——甜城;南昌——英雄城; 泸州——酒城;西昌——月城; 南京——宁;宁波——甬; 开封——汴;南宁——邕; 绍兴——越;金华——婺城; 太原——并;承德——热河; 莆田--荔城;南昌--洪城; 潮州--凤城;惠州--鹅城; 济宁--任城;济南--泉城,历城;湘潭--莲城洛阳--花城 吉林——车城、电影城青海——石堡城

在黑龙江省南部,纬度高,冬季又受冬季风影响大,气候严寒,冰封期长,室外一片冰雪世界,屋檐树枝冰晶倒挂。构成了特殊的冰雪景观。 鞍山(钢都) 在辽宁省东南部,附近有丰富的铁矿,很早就发展了钢铁工业,建国后已成为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是我国最重要的钢铁基地之一 济南(泉城) 位于黄河下游南岸,地下水丰富,城内有许多泉水出露,故有“泉城”之名 武汉(九省通衢) 位于长江中游,与汉水交汇处,是我国中部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扼长江及其支流航运的要冲:古代就有“九省通衢”之称 宜兴(陶都) 在江苏省南部,是我国最重要的陶器产地,所产陶器和景德镇瓷器同样驰名世界 景德镇(瓷都) 在江西省东北部,是我国生产精美瓷器产量最高、质量最好的城市,历来享誉中外 广州(花城) 气候炎热,长夏无冬,植物可全年生长,繁花似锦,故有“花城”之称 重庆(山城) 位于嘉陵江和长江会合处,市区依山而筑,故有此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