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障碍对心理有什么危害

听力障碍对心理有什么危害
听力障碍对心理有什么危害

听力障碍对心理有什么危害

对于听力下降的老年人,我们通常都认为是年纪大了导致听力退化。听力下降不但严重妨碍老年人的社会交往,还对人的思维方式、心理活动产生影响。其中,有一部分的老年人更容易遇到听力下降的情况。

早期老年性耳聋,听力下降缓慢,因而患者不太重视,随后听力减退到患者能听见声音,却听不清内容,需别人多次重复时,大部分患者仍不承认自己是老年性耳聋,甚至拒绝就医。

老年人听力下降是否需要治疗呢?当然,并非所有的听力下降都需要治疗。如感冒导致的轻度听力下降,由于感冒是一个自限病程,随着感冒的好转,听力下降会逐渐恢复,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另外一些听力下降,如先天性聋,就应早发现早治疗。而对于老年人,若在短时间内听力严重下降,则需立即就诊。

听力障碍危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那么对于老年人来说,听力障碍对老人心理有什么影响呢?

“我爸年近七旬,本来性格开朗、豁达,深得家人的尊重、爱戴。几个月前开始耳聋后,性格突然改变,与人相处事事设防,处处疑心,不知为何会这样?”

其实你父亲患了耳聋怀疑症,一种较严重的心理障碍。老人耳聋后,听人说话非常费力,说话者也很累,这就导致家人朋友不愿与他多说话,老人也因听不清别人说话,不愿与别人交谈,封闭自己,从而造成孤独、抑郁和多疑。这种交际上的困难,使老人内心深处受到严重打击,产生严重的担心和失落感,再加上人到晚年,社会地位改变,年老体衰,总怕别人瞧不起,进而产生自卑感。而越自卑,越重视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敏感性越强,以致对一个不起眼的动作也会产生一连串猜想,并逐步演变成对他人的敌意和攻击。

所以作为家属或子女应该理解耳聋老人的心理变化,具体建议是:帮助老人建立新的爱好。耳聋老人的至大痛苦是缺乏生活动力,可以帮老人买一些金鱼、鸟雀之类的小动物,让他增加新的生活情趣。让他多与亲朋好友来往。家人多与他交谈,尽管他并不能全部听清,但交谈的功能不仅是传递信息,同样还是爱的表示。亲近的动作比语言更能慰藉老人的心。多陪同老人外出散步、游玩。子女与老伴要常陪老人到外面走走看看,用视觉、触觉、嗅觉、味觉来补偿其听觉的缺憾。

所以,儿女如果发现老人有听力障碍,不要任其发展,及早带他们做测听检查,以便干预治疗。

听力障碍可导致老人在交流中常出现答非所问或理解错误,必然导致老人产生畏缩心理,害怕与人交流,害怕看到别人埋怨的眼神,产生抑郁、孤独的心理,这时如果置之不理,会给老人造成心理创伤。

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心得体会5篇

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心得体会5篇 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心得体会(一) 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中越来越重要。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成功与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下面就我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几点心得: 一、抓认识提高,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受到了极大 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少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近年来,小学生 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 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 危机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置之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 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 全校上下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 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抓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 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 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 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 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 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 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 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抓课题研究,从细处着手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一、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

福兴镇小学随班就读资源室教师培训材料 ——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一、特殊教育的对象 1、广义:即把正常发展的普通儿童之外的各类儿童都包括在内,这里有各种能力超常的儿童、行为问题的(包括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智力发展低常的弱智儿童、视觉或听觉有不同程度障碍的儿童(包括盲童、低视力儿童、聋童、重听儿童)膨体障碍儿童、言语障碍儿童、学习障碍儿童、情感障碍儿童、多重障碍儿童等。有的国家近年统称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 2、狭义:专指生理或心理发展上有缺陷的残疾儿童,包括的仅是智力、视觉、听力、肢体、言语、情绪等方面发展障碍、身体病弱、多种残疾等儿童,故又可称“缺陷儿童”或“残疾儿童”。 二、常见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一)智力落后儿童 ★智力落后儿童:一般指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导致适应性行为的缺陷右与之同时存在并表现于发育时期。三个标准:1、智商低于平均水平两个标准差; 2、且有适应性行为缺陷; 3、发生在18岁以前。 ★智力落后儿童的分类、分级 对智力残疾儿童的分类有多种形式。在特殊教育中,普遍运用的是依据智力水平分级和教育可能性分类两种方法。 1、依智力水平分级 这一分类方法是根据智商值的大小划分智残等级,有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四个等级。 我国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分级标准,制定了我国的智残分级标准。 智残级别分度IQ值(智商)适应能力 一级极重度20以极重度适应缺陷 二级重度20——35 重度适应缺陷 三级中度35——50中度适应缺陷 四级轻度50——70 轻度适应缺陷 2、依教育可能性分类 这一分类方法是根据智力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将他们分为可教育的、可训练的、需监护的三种水平。 以上两种分类的方法虽然不能完全一一对应,但总体而言,轻度的相当于可教育的,中度的相当于可训练的,重度以下的需监护的较为一致。轻度的智残儿童有

听力障碍儿童康复公开课教案

听力障碍儿童康复公开 课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活动名称:好吃的花生、板栗 授课教师:杨** 授课对象:唐**、吴*、黄**、何**、郑**、周* 活动时间:35分钟 课程类型:语言活动课 活动目标:1、掌握词语:花生、板栗、粗糙、光滑、棕色及其正确读音。 2、掌握花生、板栗的基本特征(颜色\特性) 2、能够听辨指认出花生、板栗。 3、理解问话:“这是什么这是什么颜色你想吃什么你要花生还是板栗” 进行对话练习。 4、知道吃花生、板栗对身体好。 活动重点:掌握花生、板栗的基本特性。 活动难点:理解并回答选择性问话:你想吃什么?你要花生还是板栗。 活动准备:花生、板栗、书包、颜色卡片、砂纸、塑料板。 活动过程: 一、兴趣引导新知 1、教师出示书包,让小朋友把手伸进去。摸一摸,猜一猜。 2、教师:啊,小朋友摸到什么了?请一位小朋友从书包拿一把(花生、板栗)出来。 二、学习食品名称 1、教师:啊,***拿出来的是什么 2、教师指实物提问:这是什么(花生、板栗) 3、请小朋友数数有几个花生几个板栗 三、学习食品颜色及特性 1、教师给每个小朋友一粒花生\板栗。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等小朋友仔细观察之后,教师将花生、板栗收回。 2、教师出示颜色卡片引导学习:这是棕色。请小朋友模仿说“棕色” 3、教师拿起这两种食品提问: +花生\板栗是什么颜色的(黄色,棕色)。

4、教师出示砂纸,塑料板引导学习:粗糙,光滑。请小朋友模仿说“粗糙”“光滑”。 5、教师拿起食品提问:花生\板栗摸起来怎么样(粗糙,光滑) 6、教师:小朋友说的很好,给你们每人一颗花生\板栗。 四、听辨指认 1、小朋友都说的非常好,现在杨老师考考大家听的怎么样。 2、听辨指认:黄色的花生,棕色的板栗,粗糙的花生,光滑的板栗。 3、通过听觉描述辨识:它的颜色的是黄色\棕色的,它是什么? 它摸起来很粗糙\光滑,它是什么? 4、教师:小朋友听的很好,给你们没人一颗花生\板栗 五、练习对话 1、教师:吃花生和板栗对我们的身体很好,小朋友吃了以后啊,会长高,会长的壮壮的,身体棒棒的。这么好的东西,小朋友想不想吃啊(想) 2、教师把花生,板栗放在桌子上,提问:你想吃什么(教师引导:我想吃 ***) 3、请小朋友上来选择自己想吃的食物,并把句子说完整。 教师:你要花生还是板栗(我要花生,我要板栗) 4、教师:爸爸妈妈有没有买花生,板栗给小朋友吃啊(有)。花生、板栗还吃吗(好吃) 5、在教师的引导下唐诗洁和吴萍互相提问:这是什么(花生\板栗)你想吃什么(花生\板栗) 6、教师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花生和板栗这两种好吃的食物,吃它们,我们的身体会强壮的!但是杨老师告诉你们要是吃的太多,肚子会痛的哦!所以我们不能吃太多哦。

听力儿童心理与障碍

第一章绪论 1、听力残疾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听觉障碍,而听不到或听不真周围环境的声音;语言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不能说话或语言障碍,从而难以与一般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往活动。 2、听力残疾人口: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2010年第二次人口普查。1987年第一次特殊人口普查;2006年第二次特殊人口普查。2006年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人口普查,据调查数据推算,全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 3、听力障碍的分类:(一)按听力损失的程度:可将听力障碍分为聋和重听两种;(二)按听力障碍的性质:分为器质性耳聋和功能性耳聋两类;(三)按听力障碍发生的部位:分为传音性(传导性)耳聋、感官神经性耳聋、混合性耳聋和中枢性耳聋几类;(四)按听力障碍发生的时间:分为先天性耳聋和后天性耳聋两类;(五)按听力障碍发生的频率范围:高频率的听力损失,低频率带的听力损失和缺失语言频率带。 4、造成儿童听力障碍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诊断? 1)先天因素:①遗传因素②孕程 2)后天因素:①用药②疾病③外伤④生理卫生⑤用耳卫生; 听力障碍的诊断包括行为观察法和听力检查法。常用的主观测听法有语声侧听、哨声侧听和击掌侧听。专业人士的主观测听法有音叉测听、纯音听力计测听、儿童听力计测听和语言测听等。常用的客观测听法有电反应测影、声导抗测听、无条件反射测听法、条件反射测听法等。 5、香港听力儿童教育:⑴四所聋校⑵分类为聋校和弱听学校;⑶教学特点:①传统教育上重视口语②每班学生不超过10人③设发音训练室④重视音乐律动训练⑤重视课外活动。 ⑷特色:①重视早期教育②注重发挥残余听力和助听器的使用③提倡全面参与及机会均等。 ④重视师资培训。 6、台湾听力儿童教育:⑴四所聋校:一个私立,三个公立。⑵特点:①学制完备,幼稚部、小学部、初中部和高中部(设沟通训练和生活教育);②重视职业教育,藤工、木头 制鞋、缝纫、手工艺、应用美术、印刷、摄影、打字、理发、金工、烘烤、竹工、广告、陶瓷、计算机;③资源班和普通班是回归普通学校的趋势。⑶教学方法:以手语教学为主,提倡笔谈,读唇。⑷近年来聋教育进步:①聋校分校;②更改校名;③启聪学校减少,启聪班人数增加;④公布课程纲要,确定教育目标;⑤改进课程内容;⑥改进教学方法;⑦编辑启聪教育专用教材;⑧统一手语;⑨加强听障生升学机会。 7、如何全方位的防控听障儿童的发生率: ①发生率指某特定时间内,在一定人口中以存在的某种类型的患者人数。 ②及时预防由于家族因素导致的遗传的可能性 ③在女体受孕过程中要及时预防因为用药和疾病导致的病因;在生产过程中新生儿窒息、器械伤、缺氧等;出生后进行筛选、跟踪预防,及时提访用药、疾病和社会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8、建国以来我国聋教育发展的十件大事:1、1954年8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聋哑学校语文教学座谈会,会议确定推行口语教材是我国聋教育改革的方向。2、60、70年代以后,聋儿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列入三项康复工作。3、设立了聋人普通高中的聋人高等教育机构,令有相当数量的聋人大学生进入普通高校学习。4、残疾人职业技术教育中以聋人技术教育的比重占最多。5、进行手语改革和推广工作。6、编写了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包括语文、数学、劳动技术等10个科目。7、1987年10月,中国教育机会、特教研究会在烟台聋哑学校举行了中国聋哑学校100周年纪念活动。8、1992年1月21日,江泽民主席视察常州聋哑学校并题词:特殊教育造福后代。9、1993年,国家教委颁布了新制定的全日制聋校课程

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一、特殊教育的一般问题 1.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是整个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使用一般或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组织形式和设备对特殊儿童所进行的达到一般和特殊的培养目标的教育。 2.广义和狭义的特殊教育对象 广义和狭义的特殊儿童 对特殊儿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广义的,即把正常发展的普通儿童之外的各类特殊儿童都包括在内,这里有各种能力超常的儿童、行为问题的(包括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智力发展低常的弱智儿童、视觉或听觉有不同程度障碍的儿童(盲童、低视力儿童、聋童、重听儿童)、肢体障碍儿童、言语障碍儿童、学习障碍儿童、情感障碍儿童、多重障碍儿童等。有的国家近年统称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另一种是狭义的理解,即专指生理或心理发展上有缺陷的残疾儿童,包括的仅仅是智力、视觉、听觉、肢体、言语或情绪等方面发展障碍的儿童,又可称为“缺陷儿童”或“残疾儿童”。 广义和狭义的特殊教育 根据对特殊儿童的两种理解,有了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特殊教育。广义的解释是:对正常儿童之外的所有儿童的教育,包括超常(天才)、低常(智力落后)、有品德缺陷(问题儿童)、器官缺陷(盲、聋、肢残)、儿童精神病和病弱等各种儿童的教育。狭义的解释是:对身心有缺陷的儿童的教育,即盲、聋、弱视、重听、智力落后、言语障碍、肢残、病弱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目前很多国家使用时多取的狭义,我国也是用的狭义的概念。 3.特殊教育对象的分类 分类的目的

对特殊儿童的分类工作要服从于分类的目的。分类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每一类特殊儿童的特殊性,必须根据各类特殊儿童的特点培养、教育他们。 分类的原则 分类的最基本的根据和原则是按照特殊儿童的医学分类来分类,同时还应注意到与此相关的残疾发生的时间、程度和原因。 各个国家在不同时期由各个部门或专家对特殊儿童的分类不尽相同。在我国, 二、各级各类特殊教育 (一)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 1.智力落后儿童的身心特征 智力落后儿童的身体发育方面 智力落后儿童的身体发育,因其不同的缺陷程度和原因而有比较大的差别。一般而言,轻度智力落后儿童的身体发育与正常儿童基本上是一致的。他们在身高、体重方面与同龄正常儿童没有明显差别。随着智力落后程度的加重,智力落后儿童的身体发育会越来越差,生理和健康问题也会越来越多。 智力落后儿童的认知特征 智力落后儿童感知觉速度缓慢,容量较小。感知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智力落后儿童的记忆存在两个主要缺陷,一是识记速度缓慢,保持不牢固,再现困难或不准确。在学习新知识时,智力落后儿童只有在多次重复练习之后才能掌握,且容易忘记。二是记忆的目的性差,选择功能薄弱。智力落后儿童往往只是依据记忆材料的外部联系,采用简单重复的方式去记忆,不善于有目的地去发现记忆材料的内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进行记忆。 与正常儿童相比,智力落后儿童语言发展水平较低,发展速度也要迟缓些。正常儿童通常1岁左右开始说话,入学时基本上掌握了口语交际技能。能比较流利地运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智力落后儿童总体水平低得多。有的儿童两三岁才会说出一些单个的词,五六岁才会说简单的内容贫乏的句子。在所拥有的词汇量方面,智力落后儿童也要少得多,且理解不全面,不准确。除此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更多的人们逐渐意识到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并得到各有关方面的关注,大家普遍认为,现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急需改善,儿童青少年心理保健,对家庭、学校、社会及儿童青少年本身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在由上海市卫生中心、上海心理咨询中心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组织的一项对上海市的24000名4~16岁的儿童进行一项调查中发现,我国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10.2~14.5%。其中第一位是多动症占7%左右,第二位的是情绪障碍3%左右,占第三位的是社会交往问题1%左右。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儿保科的张劲松、沈理笑、许积德等综合医院心理门诊中的儿童病例分析,说明症状类型主要有:情绪问题、学习问题、行为问题,其中情绪障碍占34.25%;适应性问题占2.8%;多动性占11.65%;品行问题占3.9%;睡眠问题占1.7%;学习困难占8.8%;内趋力不足占13.3% 。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对2055名9-15周岁的困境儿童所做心理健康调查时,发现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的儿童有223名,占到10%左右。 一、儿童心理问题的特点: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大都存在发展性的特点,即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有不同的主要心理问题。通过调查显示: 1、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和上海市第二医科大学通过对全国22个城市26个单位的24000名4-16岁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后,指出4-5岁(学前期)主要为社会交往问题;6-11岁(小学时期)主要为注意缺损障碍;12-16岁(少年时期)主要为情绪障碍。 2、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在困境儿童的心理咨询过程中,统计出:0-18岁的儿童主要存在六类问题,比例从高到底依次是:行为问题(47.77%)、情绪问题(27.23%)、学习困难(23.21%)、多动(22.325)、科学育儿知识咨询(17.41%)、适应不良(6.25%),并且发现:11岁(尤其6岁)以下(含11岁)主要是"科学育儿知识咨询"、12岁以上(含12岁)主要以"行为问题"为主。 二、儿童青少年的研究课题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首先要从个体自身、社会、家庭、教育机构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必须坚持"社会-心理-生物"的综合模式,在社会大系统中形成医疗、心理、教育、福利等一体化的综合服务网络,以早期干预、及时干预、系统干预、发展性干预等为原则,在干预策略上提倡直接干预与间接干预并重: (一)直接干预:对儿童直接实施咨询在咨询中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积极实施干预策略(如认知行为疗法、行为矫正与塑造),另外还有通过教育、指导、训练,使其心理问题得以解决,从而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儿童摆脱心理困扰。对特殊儿童,则更注意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从儿童需要出发来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另外还要积极联系社会工作者,对儿童给以社会性的关注和支持。 (二)间接干预:主要是进行儿童生存、发展环境的创设和优化,通过客观因素(尤其家庭环境)的完善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具体措施有: 1.社区建设:在社区建立心理辅导站,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的辅导工作,为社区儿童建立心理档案,通过家庭随访、专家咨询等,及时为家庭及儿童提供心理健康知识、技术支持。同时,利用社区力量进行儿童心理健康观念的宣传和普及,使心理健康成为社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2.校园建设:积极做好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包括配备心理辅导老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心理咨询,进行心理健康科研等等,尽可能使学生在良好身心状态中获得发展。学校

从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中

从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存在哪些教育的需要,为第三节的学习做好准备。 一、认知特点 (一)感知觉特点 听觉障碍儿童由于听觉损失,所以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认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我们从知觉信息加工不完整、视觉的优势地位以及缺陷补偿三个方面来了解听觉障碍儿童感知觉特点。 1、知觉信息加工不完整 一是指我们在综合运用各种感官来加工信息时,由于缺少听觉的参与而使信息变得不完整,例如,看电影的过程;二是指单独用听觉来加工时,及时佩戴助听设备,所获得的信息也是支离破碎的。因此运用其他感官(尤其是视觉)进行补偿就变得迫切和必要了。 2、视觉的优势地位 由于听觉上的障碍,聋生的眼睛就成为最主动、最活跃、最重要的感觉器官。研究表明,听觉障碍儿童观察敏锐,辨别细小物体或远处物体的技能高于听觉健全的同龄幼儿。国外也有研究表明:聋童在一年级时,视觉反应速度比正常儿童慢,但到了三年级,聋童的视觉反应速度与正常儿童的差距缩小了,到了六年级时,聋童的视觉反应速度甚至超过正常儿童。 3、缺陷补偿 听觉损伤影响儿童的语言发展,而缺陷补偿可以帮助聋童发展语言。例如在早期语言康复训练中,通过眼睛观察说话者发音时口形和舌位的变化,利用触觉和动觉感知发音时是否送气、声带是否振动。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情景教学法,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活动参与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 但是,视觉等其他感官对听觉缺陷的补偿作用还是有限度的,不能完全取代听觉。因此,在缺陷补偿的同时,不能忽视听觉障碍学生听觉技能的培养。 (二)注意的特点 什么是注意,以及注意的分类在上一章中已介绍,本章不再赘述。注意,特别是有意注意是开展一切认识活动的前提。但是在整个学龄期,听力障碍儿童注意的两个方面的发展都比正常儿童缓慢,且无意注意占优势。鲜明的颜色、生动

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孩子才有了心里支柱,才不怕吃苦受累,经得起挫折。 教育孩子要正确认识自己,有自知之明。既不自卑,也不自负,仅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样孩子才能正确 为人,有效处事。 孩子知识比较贫乏,经验不足,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还不能够全面看待问题,往往爱钻牛角尖,所以家长要帮助孩子增长知识, 教会孩子正确认识事物,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 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够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教育孩子要学会调 节自己的情绪,能够冷静、理智的处理问题。 家长要指导孩子科学用脑,劳逸结合,学习一节课就要休息一下,打打球、玩玩玩具等等,这样可以减轻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增进 身心健康。 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学会与人交往,孩子在参加集体活动中,孩子可以多交朋友,在集体中认识自己,学会与人相处,有时可以 把自己的不快给朋友讲一讲,消除自己不健康的心理。 家长要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自己首先要心理健康,如果家长心理存在不健康的因素,往往会影响孩子的心理,所以,家长要 努力塑造自己良好的性格,保持心理健康,在孩子的心目中要树立 起正面的、可爱的形象。 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 家庭是少年儿童发展的基础和主要场所,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成员之间感情的融洽与否是影响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众多父母的期望,这种期望致使许多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有以下两种态度: 第一种态度是对子女要求过高,在教育方法上苛刻,甚至有时不分场合当面训斥、打骂,要求绝对服从,这样会使子女自尊心受到伤害,心理压力过大,最终形成忧郁、孤僻、退缩、逆反心理。 第二种态度是对子女娇惯溺爱,百依百顺,这容易造成子女自私自利、任性、蛮横、懒惰、依赖等不良心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少年儿童正常心理的发展都是有害的,此外,家庭破裂也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 儿童自我意识薄弱 处于成长阶段的儿童自我意识薄弱,独立性与依赖性不强,缺乏必要的分析判断能力,不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也经不起外界的诱惑,在环境消极因素影响下,容易形成狭隘的意识,不良的心态,加强孩子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学校教育失误的不良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致使许多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智育,甚至以学生的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优劣,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给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加上有些教师的教育方法不正确,挖苦、讽刺学生,更有甚者打骂学生,对学生不一视同仁,出现不公平对待,对学习成绩差或家庭贫困的学生另类看待,这也严重影响了少年儿童正常心态的形成。 社会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 不良的社会舆论导向、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社会风气中的积极方面如新风尚对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品格和人格有促进作用,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会腐蚀少年儿童的心灵,有些少年儿童效仿某些成年人讲究吃喝玩乐,说大话、假话骗人,家长和学校一定要正确引导。

加强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做法

加强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做法 一、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脑已进入千家万户,孩子们玩电脑上网已成为一个新时尚。有些学生放学回家把自己关进房子里,沉迷于电脑,完全封闭自己,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社会上的游戏机室比较密集,成了少年儿童出入最多的场所。由于孩子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差,缺乏警惕性,往往成了不法分子作案的帮凶或成为坏人勒索的对象。 2.家庭方面的影响 家庭对孩子的性格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往往脱离实际的期望,使孩子感到压力过大,害怕失败,缺乏自信心。独生子女被过分溺爱、娇宠,学生自理能力差、依赖思想重、缺乏进取心。家长对孩子放任或专制,前者往往使学生自由散漫、上进心不强,而后者使孩子形成胆怯、退缩等不良性格。更重要的是一些家庭不和谐、有缺陷、缺少温暖,这样的家庭更不利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 3.学校方面的影响 现如今很多学校在教学上只是偏重智力因素,忽视非智

力因素的培养,平时重视抓思想教育工作,而忽视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忽略差生、偏爱优生,各项竞赛活动只是让优生参与。课堂上老师的眼睛只是盯在优生身上,部分差生根本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及锻炼的机会,使他们产生了自卑心理。 不良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相互的关系,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和反应对教学效果也会形成一定的影响。学生对老师的态度中情感比例较重。他们往往对喜欢的老师报以积极和合作的态度,容易接受教育。反之,对不喜欢的老师则报以消极和不合作的态度,对于老师批评产生不满反感和对抗心理,抗拒该老师所教的学科。学生容易形成一种反叛的心理。 片面追求升学率及考试成绩,造成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学习压力大,造成身心疲倦,体质下降,害怕考试不合格,造成恐惧、厌学等情绪。长期的压力与负担,使学生产生了一些心理上的不适应,容易导致学生的心理不健康。 二、促进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几点做法 1.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培育 健康的心理来自健康的心理环境。作为教师,要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尊重、团结和谐的班级氛围。 (1)全面关心、尊重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自尊 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心,坚持正面教育,切勿在学生面前大声责骂,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否则

听力障碍儿童康复公开课教案

活动名称:好吃的花生、板栗 授课教师:杨** 授课对象:唐**、吴*、黄**、何**、郑**、周* 活动时间:35分钟 课程类型:语言活动课 活动目标:1、掌握词语:花生、板栗、粗糙、光滑、棕色及其正确读音。 2、掌握花生、板栗的基本特征(颜色\特性) 2、能够听辨指认出花生、板栗。 3、理解问话:“这是什么这是什么颜色你想吃什么你要花生还是板栗” 进行对话练习。 4、知道吃花生、板栗对身体好。 活动重点:掌握花生、板栗的基本特性。 活动难点:理解并回答选择性问话:你想吃什么你要花生还是板栗。 活动准备:花生、板栗、书包、颜色卡片、砂纸、塑料板。 活动过程: 一、兴趣引导新知 1、教师出示书包,让小朋友把手伸进去。摸一摸,猜一猜。 2、教师:啊,小朋友摸到什么了请一位小朋友从书包拿一把(花生、板栗)出来。 二、学习食品名称 1、教师:啊,***拿出来的是什么 2、教师指实物提问:这是什么(花生、板栗) 3、请小朋友数数有几个花生几个板栗 三、学习食品颜色及特性 1、教师给每个小朋友一粒花生\板栗。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等小朋友仔细观察之后,教师将花生、板栗收回。 2、教师出示颜色卡片引导学习:这是棕色。请小朋友模仿说“棕色” 3、教师拿起这两种食品提问:

+花生\板栗是什么颜色的(黄色,棕色)。 4、教师出示砂纸,塑料板引导学习:粗糙,光滑。请小朋友模仿说“粗糙”“光滑”。 5、教师拿起食品提问:花生\板栗摸起来怎么样(粗糙,光滑) 6、教师:小朋友说的很好,给你们每人一颗花生\板栗。 四、听辨指认 1、小朋友都说的非常好,现在杨老师考考大家听的怎么样。 2、听辨指认:黄色的花生,棕色的板栗,粗糙的花生,光滑的板栗。 3、通过听觉描述辨识:它的颜色的是黄色\棕色的,它是什么 它摸起来很粗糙\光滑,它是什么 4、教师:小朋友听的很好,给你们没人一颗花生\板栗 五、练习对话 1、教师:吃花生和板栗对我们的身体很好,小朋友吃了以后啊,会长高,会长的壮壮的,身体棒棒的。这么好的东西,小朋友想不想吃啊(想) 2、教师把花生,板栗放在桌子上,提问:你想吃什么(教师引导:我想吃***) 3、请小朋友上来选择自己想吃的食物,并把句子说完整。 教师:你要花生还是板栗(我要花生,我要板栗) 4、教师:爸爸妈妈有没有买花生,板栗给小朋友吃啊(有)。花生、板栗还吃吗(好吃) 5、在教师的引导下唐诗洁和吴萍互相提问:这是什么(花生\板栗)你想吃什么(花生\板栗) 6、教师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花生和板栗这两种好吃的食物,吃它们,我们的身体会强壮的!但是杨老师告诉你们要是吃的太多,肚子会痛的哦!所以我们不能吃太多哦。

什么是少年儿童心理健康

关于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话题自从进入小学学习阶段以来,我经常在爸爸妈妈的交谈中听到关于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话题,我曾经不解地问妈妈,什么叫“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心两个方面。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体育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在认识上也越来越深入。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 那么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的核心是什么呢? 一、智力正常 智力是以思维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正常的智力是学习文化知识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智力发展水平要符合实际年龄的智力水平。 二、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 儿童青少年经常保持轻松、愉快、稳定、协调的情绪,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使整个心身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从而提高心理功能有助于发挥自身的内在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成绩。如果经常出现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会影响潜能的发挥,势必影响学习效果。 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标志着心理健康水平,一个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能够较快地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包括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及人际环境等。既使突然发生意外变化或身处恶劣环境中,也能较快地顺应环境并保持心理平衡。有些独生子女由于早期社会化的娇生惯养,形成了他们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不能有效地处理与现实环境的关系,往往导致适应性障碍。 四、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能够与同龄人建立平等、互助、和睦相处的伙伴关系。如果早期社会交往被剥夺,家庭不和睦、接受较多消极影响,易形成孤僻、敌意、敏感、过度警觉、自我为中心、妒忌、自私等不合群的不良个性,而导致人际关系的不协调。 五、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 健康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和谐统一。对外部刺激反应适度,表现既不异常敏感也不异常迟钝,并具有一定应变、应对能力。 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 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具有与其实际年龄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并形成与年龄阶段相适应的心理、行为模式。如果心理、行为严重偏离相应的年龄段特征,可能存在心理发育问题。表现为发展严重滞后或超前,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七、心理自控能力 心理活动自控能力强的儿童、青少年,其注意集中水平高,记忆和意识活动有效水平也高。而自控能力较差者,其注意集中水平低,注意力难集中,缺乏专注性,其记忆和意识活动有效水平低,往往导致学习困难。

一、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

福兴镇小学随班就读资源室教师培训材料 ――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一、 特殊教育的对象 1、 广义:即把正常发展的普通儿童之外的各类儿童都包括在内,这里有各种能 力超常的儿童、行为问题的(包括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智力发展低常的弱智 儿童、视觉或听觉有不同程度障碍的儿童(包括盲童、低视力儿童、聋童、重听 儿童)膨体障碍儿童、言语障碍儿童、学习障碍儿童、情感障碍儿童、多重障碍 儿童等。有的国家近年统称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 2、 狭义:专指生理或心理发展上有缺陷的残疾儿童,包括的仅是智力、视觉、 听力、肢体、言语、情绪等方面发展障碍、身体病弱、多种残疾等儿童,故又可 称“缺陷儿童”或“残疾儿童”。 二、 常见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一)智力落后儿童 ★智力落后儿童:一般指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导致适应性行为的缺陷右 与之同时存在并表现于发育时期。 三个标准:1、智商低于平均水平两个标准差; 2、且有适应性行为缺陷;3、发生在18岁以前。 ★智力落后儿童的分类、分级 对智力残疾儿童的分类有多种形式。在特殊教育中,普遍运用的是依据智力 水 平分级和教育可能性分类两种方法。 1、依智力水平分级 这一分类方法是根据智商值的大小划分智残等级,有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 四个等级。 我国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分级标准,制定了我国的智残分级标准。 智残级别 分度 IQ 值(智商)适应能力 一级 极重度 20以 极重度适应缺陷 二级 重 度 20- ——35 重度适应缺陷 三级 中 度 35- ——50 中度适应缺陷 四级 轻 度 50- ——70 轻度适应缺陷 2、依教育可能性分类 这一分类方法是根据智力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可能性, 将他们分为可教育的、可 训练的、需监护的三种水平。 以上两种分类的方法虽然不能完全一一对应, 但总体而言,轻度的相当于可教育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 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导致人格缺陷。因此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而我们开展青少年心理品质研究,就是要有针对性的对广大青少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其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发现学生心理品质的共性和个性,继而有的放矢的开设心理辅导。基于此,我校政史教研组确定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根据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这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注意力),培养健康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自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效的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当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外界生存环境相适应、相和谐时,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才能得到提高。因此,心

全国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规划

全国听力障碍预防与康 复规划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全国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规划(2007年-2015年) 一、现状和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听力障碍人数最多的国家,有听力残疾人2780万。听力障碍严重损害人的听觉言语功能,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加重经济社会负担。 我国高度重视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有关部门出台了《常用耳毒性药物临床使用规范》、《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等规范性文件;建立、完善了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的工作体系、服务网络;采取措施,实施免疫规划,规范耳毒性药物的使用,有效控制了可避免性听力障碍的发生;积极推广新生儿听力筛查,大力开展聋儿康复训练,显着改善了听力障碍的早期干预及康复服务状况;设立全国爱耳日,宣传普及听力障碍预防及康复知识,明显增强了公众的爱耳护耳意识;2007年,与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发起召开“首届国际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大会”,推动了听力障碍预防和康复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由于听力障碍人数众多,造成听力障碍的因素复杂,我国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工作仍面临严峻形势。具体表现为:遗传性聋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滥用耳毒性药物现象仍然存在,环境噪声致聋呈逐年上升趋势;新生儿听力筛查尚未大规模普及;儿童及成人的助听器配戴率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城乡发展不平衡,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服务网络尚不完善,专业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性聋数量迅速增加,给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为保障广大听力障碍者的健康权益,推进我国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防治与康复相结合;以社区为基础、以儿童为重点,纳入大局,整合资源,全面加强听力卫生保健与听力康复服务能力建设,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听力卫生保健和康复”的目标。 三、规划目标 到2015年 (一)初级听力卫生保健服务(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覆盖率达

听力障碍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个案研究

听力障碍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个案研究 摘要 人的言语和智能是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人的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的,只有掌握语言,才能完整地接受相应的社会习俗和态度,塑造自己的人格。如果言语和智力功能不全,个体社会化很难顺利完成,就会导致因社会化不足而出现社会适应困难。 听力障碍不仅会对失聪儿童的言语、智力发展和社会适应造成严重阻碍,同时对其个性、情绪情感的建立和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有资料显示:失聪儿童较正常儿童更多出现自闭、自卑、固执、暴躁、易情绪化等个性、情绪问题。 关键词:社会交往困难;情绪异常;心理需要被忽视;冲动性的行为表现; 学习障碍

前言 作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在遇到棘手的学生时,都会对这个学生进行个案研究,不同的学生出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都不相同,因此采取的方法也不同,但始终离不开“积极关注,用心关爱”8个字。本篇是一篇有关听力障碍儿童的个案研究,从这个学生入学开始,作为他的班主任记录下了对他的教育过程。这篇个案重点是学生在教育前,在家庭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了解及结合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对学生分析后,制定适合学生的个别教学计划,采用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后,学生有了一定的进步!通过个案研究,在教学方面也可以不断进步,不断寻找总结适合特殊儿童教学的好方法! 一、个案介绍 小晴,男, 14岁,因中耳炎未能及时治疗导致双耳严重失聪。家庭条件很好,父母在东莞开工厂。父母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因此10岁前一直与年迈的爷爷生活在四川农村老家。2006年爷爷去世后与父母生活在一起。长时间与父母分开,又因听力障碍,父母不知如何与他沟通,与父母感情不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时,处处让父母生气,与父母做对。没有朋友,也从不会顾及他人感受,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好吃的都留给自己,别人不经意碰到他也要与人大吵打架。父母的劝告也不听,父母对他很是头疼。曾在几所特殊学校学习过,但收效甚微。 二、案例分析 通过与小晴的接触,以及与其家人的谈话,发现小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心理和行为问题。

特殊教育学--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

特殊教育学——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 从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存在哪些教育的需要,为第三节的学习做好准备。 一、认知特点 (一)感知觉特点 听觉障碍儿童由于听觉损失,所以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认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我们从知觉信息加工不完整、视觉的优势地位以及缺陷补偿三个方面来了解听觉障碍儿童感知觉特点。 1、知觉信息加工不完整一是指我们在综合运用各种感官来加工信息时,由于缺少听觉的参与而使信息变得不完整,例如,看电影的过程;二是指单独用听觉来加工时,及时佩戴助听设备,所获得的信息也是支离破碎的。因此运用其他感官(尤其是视觉)进行补偿就变得迫切和必要了。 2、视觉的优势地位 由于听觉上的障碍,聋生的眼睛就成为最主动、最活跃、最重要的感觉器官。研究表明,听觉障碍儿童观察敏锐,辨别细小物体或远处物体的技能高于听觉健全的同龄幼儿。国外也有研究表明:聋童在一年级时,视觉反应速度比正常儿童慢,但到了三年级,聋童的视觉反应速度与正常儿童的差距缩小了,到了六年级时,聋童的视觉反应速度甚至超过正常儿童。 3、缺陷补偿 听觉损伤影响儿童的语言发展,而缺陷补偿可以帮助聋童发展语言。例如在早期语言康复训练中,通过眼睛观察说话者发音时口形和舌位的变化,利用触觉和动觉感知发音时是否送气、声带是否振动。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情景教学法,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活动参与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 但是,视觉等其他感官对听觉缺陷的补偿作用还是有限度的,不能完全取代听觉。因此,在缺陷补偿的同时,不能忽视听觉障碍学生听觉技能的培养。 (二)注意的特点 什么是注意,以及注意的分类在上一章中已介绍,本章不再赘述。注意,特别是有意注意是开展一切认识活动的前提。但是在整个学龄期,听力障碍儿童注意的两个方面的发展都比正常儿童缓慢,且无意注意占优势。鲜明的颜色、生动

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实施方案

鼓场街道梁小学 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实施案 每个人都想拥有健康的心理。拥有健康的心理是每一个人学习、生活、工作的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在当今社会立足的根本条件。小学生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为了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在我校广泛深入开展,促使这项现代教育活动朝着科学化、规化、制度化的向发展,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案: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坚持育人为本,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2.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为此,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也不能看成是各学科的综合和思想品德课的重复。它与学校德育工作有密切的联系,但不能取代德育工作。要保证心理健康与学校德育工作相辅相成。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与主要容。 1.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2.心理健康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

听力障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之重要和教学并列,教学和心育是现代学校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长期以来,在听力障碍学生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过分注重知识教育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倾向。这种失衡现象违背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课堂教学从认知角度单线突进,使学生潜力的发掘受到局限,而学生厌学情绪的滋长、学习效率的下降、个性片面发展、问题行为和违法行为的增多等与此不无关联。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广泛适应能力的各种人才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和现代学校所关注的中心问题。听障学生作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与健全的学生相比,他们的生活道路更艰辛。有学者认为听障学生骄傲、过于自信、有反抗精神、与周围人敌对、怀疑别人等。也有人认为,听障学生自卑、急躁、说谎、厌学、主观片面、猜疑、自私等,甚至有人认为听障有一通病——小偷小摸。这些观点大都可以从听障人群体中得到印证,似乎是不能否定的事实。但是,我认为这些心理与听障学生没有必然的联系。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引导、干预,让听障学生走出心理的阴影。因此,我们教师在引导听障学生获得知识同时,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听障学生“心理医生”的角色,像“春雨润物”一样,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为他们的成长导航。 一、个案基本情况 杨荣,男,回族,13岁,先天性耳聋,我校特教部三年级学生。父亲与人殴斗意外身亡,母亲弃子改嫁,兄嫂抚养,兄嫂对他生活关心不够,几乎不管,一学期都不来学校看他,主动来学校接他回家从来没有过,家庭教育更加缺失。 二、问题行为简述 2007年9月入学,道德认识上存在很大偏差,是非观念模糊,缺乏正确的行为导向,不能正确地自我定向和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要求来调控自己,同时也不能清楚地意识到所做出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不能正确区分“借”、“偷”、“拿”的概念,不能正确理解“友谊”的概念,错把打人、敲诈等不良行为当作“勇敢”的“英雄行为”,不能把自己放置于集体中去考虑问题。他可是学校很有名气的“调皮”大王,打架、闹事每天都会在他身上上演,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