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关战役资料

1 平型关资料

平型关是内长城的一个关口,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白崖台乡,解放前属繁峙县管辖,解放后划分为灵丘的一部分,成为了灵丘同繁峙的分界线(并把岭北原属繁峙县的东跑池等几个村也划归灵丘县)的平型岭上。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关楼。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现在叫繁峙县横涧乡平型关村),呈正方型,周围九百余丈,南北东各置一门,门额镌刻“平型岭”三个大字(门额现收藏在平型关村某村民家中),真谓峻岭雄关。

2 参战部队

(一)杨爱源的第六集团军负责防守内长城由应县的北楼口向东经凌云口至平型关,和由凌云口经恒山、乱岭关、松树山达广灵东南的刁村一线地区。(杨澄源统帅的第三十四军和孙楚统率第三十三军)

(二)傅作义的第七集团军负责守卫内长城之北楼口向西至溯线的利民堡一线。(包括傅作义统率的第三十五军和陈长捷统率的六十一军)

(三)何柱国的骑兵第二军守卫平鲁至以西的下水角地带。

(四)赵承绶的骑兵第一军防守偏关以东之老营和偏关以北长城外之清水河地区。

(五)林彪的第一一五师守卫平型关以东至灵丘地区。

(六)担任预备队的第七十一师位于繁峙,七十二师位于代县,三十五军位于阳明堡。

(七)战区指挥部设于岭口。”

(八)还有前敌总指挥汤恩伯统率的高桂滋的第十七军和第七十三师;刘茂恩统率的第十五军,阎锡山所属王靖国统率的第十九军

顺便说明一下,当时的115师是共军的主力,共有14000人,120师约6000多人,129师是8000余人-------这是彭德怀的回忆录里说的,彭是实际军事负责人,相信不会记错。

3 指挥人员

115师

师长:林彪

副师长兼政委:聂荣臻

参谋长周昆

政训处主任罗荣桓、副主任萧华(兼)

参谋处长王秉璋

343旅旅长陈光、副旅长周建屏、参谋长陈士榘;

344旅旅长徐海东、政委黄克诚、参谋长陈漫远;

685团团长杨得志、副团长陈正湘、政训处主任邓华、副主任吴法宪、参谋长彭明治686团团长李天佑、副团长杨勇、政训处主任符竹庭、参谋长彭雄

687团团长张绍东、副团长田守尧

688团团长陈锦绣、副团长韩先楚、政训处主任刘震

独立团团长杨成武、政训处主任罗元发、参谋长熊伯涛

115师随营学校校长孙毅

4 中共军级干部的专著《日军侵华战争》中这样叙述:

“九月二十一日,在浑源的敌第二十一联队粟饭原大佐,率其第一、第二两个步兵大队

出发,按计划攻向平型关以北的小道口、羊头崖、棚子沟等内长城地区,以策应平型关方向作战,但因遭到国民党第十七军的有力抵抗而未达到目的。

二十二日,日军三浦敏事率辎重部队(因天气寒冷,随军运输了大量

的服装),从灵丘出发攻向平型关。该队从宣化出发向西占领阳原、广灵、

浑源、灵丘等地的作战中,因未受到大的打击而放松了警惕。

九月二十五日晨,这支部队居然在未向两侧山地派出远方警戒的情

况下,以一路纵队进入了东河南至平型关一一五师设伏的山底夹道阵地。

五时左右,一一五师根据林彪师长的命令,在敌人尚未发觉的情况下,突

然开始猛烈的攻击,轻重机枪、步枪、迫击炮,以浓密的火力对敌射击,

随之从两侧冲下山的部队,以大量的手榴弹投向敌阵,紧接着就是近战冲

杀。

“此时日军的步兵、骑兵、炮兵、汽车部队等,因已进入山区谷底的

一线式夹道,互相受阻运动不开。部份步兵冲向夹道两旁的高坡,企图扩

大防守阵地,但遭到山上设伏部队的反击而被多次打退。谷底的敌军,则

利用两旁的地形,进行顽抗。此刻敌之炮兵已无法射击。”

5 台湾商务印书錧出版的《民国阎伯川先生锡山年谱初稿》中,对于激

烈的平型关战记录如下:“九月二十二日敌步兵联合五千人由灵邱南进,

薄暮向我七十三师平型关阵地攻击。翌日(二十三日)大举来犯,孙楚副

总司令当即令八十四师出击,战况激烈,小获胜利,敌势稍挫。先生(按:此指阎锡山)特令傅总司令作义率领预备队加入右地区,并与杨总司令爱

源联合指挥作战,将左地区交第十九军王军长靖国代行,二十四日平型关

正面之敌,增援数千人,猛烈来攻,我军奋勇抵抗。是夜,天适大雨,一

部守军放弃阵地,是时,我出击军郭宗汾部,已推进至团城口附近,陈长

捷部继之,与敌遭遇于山隘内,敌优势火力为地形所限,不易发挥,阵地

争夺,全恃肉搏,我程继贤团长,率部二百余人,冲入敌阵,与敌同归于

尽,我守团城口高地掩护出击之蒋延龄连,阻敌十倍之众,血战两日夜,

达成任务,全连光荣殉职,其余各部,亦均士气激昂,争相击敌,每一要

点争夺,常血肉横飞,敌我莫辨,往复数次,必归我有而已,双方牺牲,

以此为最,毙敌在五千以上……。”以上叙述可见平型关战役战之

激烈程度,是太原战役的重要组成部份,而林彪的确是袭击了日军辎重部

队。

6 中华民国国防部编写的多卷战史《抗日御侮》中,《广灵及平型关附

近的战斗》一节有一万几千字,现在选录与林彪率领的一一五师有关部份

如下。

先是一一五师为何参加平型关的战斗

“九月二十二日拂晓,国军各部队配备尚未完成之际,日军步兵第二

十一团以三个大队为基干之步炮联合部队四、五千人,由临邱方面向平型关前进,薄暮,向国军第七十三师平型关阵地攻击,被国军第七十三师之第一七九旅击退,二十三日拂晓,又向平型关口、团城口迄师福沟一带阵地攻击,其战车数十辆沿灵邱至平型关道前进,第八十四师之五零二团立予迎击,战斗激烈,该团团长艾捷三上校重伤,同时日军二千余人攻占东跑池高地,国军独立第八师两个连全部牺牲,孙楚副总司令即令第七十三师以一部向北攻击;第八十四师之第四九九团、第五零一团向南攻击;独立第八旅之第六二四团向东攻击,激战至晚,双方均无进展。

“阎长官于当日令总司令傅作义上将率领预备军加入右地区,并与右

地区总司令杨爱源上将联合指挥该地区之作战,将右地区之任务交由第十九军军长王靖国中将代行。并命令第十八集团军以第一一五师,由国军右翼向北攻击平行关附近敌之侧背;新编第二师赴西河口地区待命;第七十师于当晚向大营东北地区前进;第七十二师即向沙河集结待命。”

然后,由第六集团军总司令部发布傅作义、杨爱源两位将军命令,命

令原件第四点如下:“第一一五师担任敌后攻击,以东河南、蔡家峪为攻击目标。”一一五师所承担的任务,只是全部战役的极小部份。而

且大概因为周恩来、彭德怀向阎锡山提出的不担任正面战场阻击的任务,按命令八路军只是从侧面攻击。

5 八路军首战平型关的决策经过(zt)

一、彭德怀的设想和林彪的机断专行

在八路军(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937年9月中旬开到晋北前线之前,共丄产党领导人周恩来、彭德怀、徐向前9月7日与国丄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协商联合作战抗日。阎锡山提出在平型关、沙河、繁峙一线与日军作战的计划,要求八路军予以配合。彭德怀提出八路军的配合方案:“以友军坚守平型关正面,八路军115师隐蔽集结于敌前进道路侧面,夹击进攻平型关之敌。”阎锡山表示同意。(王焰主编.彭德怀年谱,17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当然,彭德怀的设想只有参考价值,毕竟当时的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主要决策应该由,也必须由,前线领导人做出。

在1937年9月23日前,在前线的115师师长林彪多次踏勘平型关的地形,准备集中兵力打个伏击战。

朱德和彭德怀1937年9月23日命“115师在平型关外侧选择地形,进入伏击状态,相机出击。”(彭德怀年谱,181页)

但朱德和彭德怀只是让林彪“相机出击”,打与不打完全由林彪决定。

按照平型关战斗另一个指挥者115师副师长聂荣臻元帅的说法,“当时,这样的作战计划,前线指挥员有权根据情况决定。好打就打,只要事后报告一下就行了。事实上,事先请示也不可能,军委和总部不十分清楚前线的具体情况,敌军怎么样?地形怎么样?……事事请示,就会贻误战机。”(《聂荣臻回忆录》,第349页,解丄放军出版社1984年8月)

而林彪9月24日才侦悉到日军第二天有大举进攻平型关的迹象。另外,根据115师宣传部部长萧向荣将军《平型关战斗前后的日记》的记载,9月24日“黄昏后,第六集团军总司令部,专员送了一封信来,信封里面装着一份‘二十五日平型关出击计划’的图,图上划着红蓝二色铅笔所划的粗线标记,并注明二十五日拂晓后开始实行。还看见在明天五路出击的计划中,希望我军担任东河南镇及蔡家峪的两路。师长和副师长(引者注:指林彪和聂荣臻)在洋蜡光下研究着,桌上铺着五万分之一的军用地图,图上的每一根线差不多都被看过了。最后

定下了决心,立即在电话中下达了命令:‘于本晚二十四时出发,向白崖台开进’。”

也就是说,八路军115师25日的出击是应国民革命军第六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的请求,而林彪24日黄昏后才接到这份“请求”,根本没时间向总部请示,只能机断专行。

二、毛丄泽东的战略方针

1937年8月1日毛丄泽东向周恩来等人提出: “关于红军作战,依当前敌我情况,我们认为须坚持下列两原则:甲、在整个战略方针下执行独立自主的分散作战的游击战争,而不是阵地战,也不是集中作战,因此不能在战役战术上受束缚。只有如此才能发挥红军特长,给日寇以相当打击。乙、依上述原则,在开始阶段,红军以出三分之一的兵力为适宜,兵力过大,不能发挥游击战,而易受敌人的集中打击。其余兵力依战争发展,逐渐使用之。”(关于红军作战的原则,《毛丄泽东文集》第二卷)

根据聂荣臻元帅的回忆:“在洛川会议上讨论作战方针时,曾出现过不赞同游击战而主张打运动战的分歧意见,他(引者注:指毛丄泽东)担心部队挺进前线后,一些同志蛮干。”(《聂荣臻回忆录》,第359页)

林彪和彭德怀、任弼时等人主张打运动战或运动游击战,林彪还是毛丄泽东担心“蛮干”的八路军将领之一。

1937年9月17日,毛丄泽东致电包括林彪在内的所有八路军高级将领:“……红军此时是支队性质,不起决战的决定作用。但如部署得当,能起在华北(主要在山西)支持游击战争的决定作用。……为战略上展开于机动地位,即展开于敌之翼侧,钳制敌之进攻太原与继续南下,援助晋绥军使之不过于损失力量,为真正进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为广泛发动群众,组织义勇军,创造游击根据地,支持华北游击战争,并为扩大红军本身起见,拟变更原定部署,采取如下之战略部署:……我一方面军(引者注:指林彪的115师)应以自觉的被动姿态,现时进入恒山山脉南段活动。如敌南进,而友军又未能将其击退,则准备依情况逐渐南移,展开于晋东南之太行、太岳两山脉中。”(关于敌情判断及八路军的战略部署,《毛丄泽东文集》第二卷)

毛丄泽东这里强调的是“广泛发动群众”和“游击战争”。

在八路军第115师到达晋东北抗日前线,第120师转向晋西北前线时,毛丄泽东于9月21日致电彭德怀,指出:“今日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决定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戏中一定能起决定作用,这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不是运动战),要实行这样的方针,就要战略上有有力部队处于敌之翼侧,就要以创造根据地发动群众为主,就要分散兵力,而不是以集中打仗为主。集中打仗则不能做群众工作,做群众工作则不能集中打仗,二者不能并举。然而,只有分散做群众工作,才是决定地制胜敌人、援助友军的唯一无二的办法,集中打仗在目前是毫无结果之可言的。”(中丄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逄先知主编.毛丄泽东年谱,中卷2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完全可以说,毛丄泽东在抗日战争因共丄产党、八路军的参加而翻开新的一页之际,就高瞻远瞩地指出了我党我军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的方针策略。

但毛丄泽东在这份电报中明确表示:

第一:“今日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决定作用”;

第二:最好用“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戏中一定能起决定作用,这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不是运动战)”;

第三:“只有分散做群众工作,才是决定地制胜敌人、援助友军的唯一无二的办法,集中打仗在目前是毫无结果之可言的。”

毛丄泽东还担心:“整个华北都是危如累卵。个别同志对于这种客观的必然的趋势似乎还没有深刻的认识,被暂时情况所诱惑,如果这种观点不变,势必红军也同阎锡山相似,陷入于被动的、应付的、挨打的、被敌各个击破的境遇中。”

毛丄泽东在同一电报中还指出,“从远处大处着想,对于个别同志不妥当的观点给予深刻的解释,使战略方针归于一致。”这里的“个别同志”就有林彪。因为林彪当时向毛丄泽东表示想集中部队相机给敌以打击,暂时不分散。毛丄泽东认为:“这种一个旅的暂时集中,当然是可以的,但如许久还无机可乘时,仍以适时把中心转向群众工作为宜。”

毛丄泽东的指示精神是不宜打平型关战役这样的运动战,更别说阵地战了。毛丄泽东的战略设想是充分发动群众,不断壮大中丄共领导的力量尤其是武装力量。毛丄泽东不主张以现有的力量与日本硬打硬拼,而是避开敌正面进攻,向敌后进军,去开展游击战,建立根据地。

三、林彪的看法

林彪并非“蛮干”之人,也并非不明白毛丄泽东的深谋远虑,但他坚持己见的原因的确是“被暂时情况所诱惑”。林彪在到达平型关地区后,根据对地形的勘察和对敌情的分析,结合毛丄泽东21日的电报,以个人名义(聂荣臻副师长23日才同先行的林彪汇合)向八路军总部和中丄共中央军委、毛丄泽东提出了集中兵力打一仗的建议,阐述此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力主大打一仗。

善于捕捉战机的林彪陈述了五条主要理由:

l、目前敌正在前进中、运动中、作战中,为我进行运动战的良好机会,我友军目前尚有抗击敌人之相当力量,为能得到友军作战之良好机会。现地域为山地,乃求山地战之良好机会。倘过此时机,敌已击破友军通过山地,并进占诸主要城市时,即较难求运动战山地战及友军配合之作战。

2、目前军民正在看我军直接参战,如我参战兵力过少,则有失众望。

3、兵力过少,则不能将以绝对优势兵力消灭敌之一部。

4、目前须打胜仗,捉俘虏,提高军民抗战信心,提高党与红军威信,打了胜仗更容易动员群众与扩大红军。

5、目前如集中一师以上兵力于窄狭区域求战,当然是不妥的,用不开的,但以一师以下兵力则是需要的,用得开的。目前这一仗应以集中约一师的兵力为好,待今后客观情况上已失去一师兵力作运动战之可能时,再分散作群众工作和游击。

很显然,林彪不认同毛丄泽东“集中打仗在目前是毫无结果之可言的”的看法。

在平型关战斗前,林彪多次踏勘平型关的地形。林彪于9月23日一大早在115师师部主持召开了343旅(旅长陈光)连以上干部参加的战斗动员会,亲自分析战局,介绍敌情,下达作战任务。

当年的115师686团长李天佑上将在《首战平型关》一文中回忆,在这个战斗动员会上,林彪说:“同志们,中华民族正在经历着巨大的考验!我们共丄产党人,应该担当起,也一定能够担当起这救国救民的重任!”林彪说:“我们要在日寇进攻平型关时,利用这一带的有利地形,从侧后猛击一拳,打一个大胜仗。给敌人一个打击!给友军一个配合!给人民一个振奋!”

据萧向荣将军《平型关战斗前后的日记》记载,林彪“全部的报告大约经过了两个钟头”,林彪最后说:“‘这几天来,我(师长自称)正在研究着,这个仗究竟要如何打法,才能取得完满的胜利,使我们能捉到几千俘虏,一直往后面送去,来鼓励民众抗战的热情与胜利的信心。’说着,大家都兴奋得笑起来了,每个人的心里,都希冀着将要到来的胜利的第一战,能够很快的达到。”

聂荣臻23日这一天带115师的另一个旅(344旅,旅长徐海东)到达前线同林彪汇合,他赞同林彪的看法。

萧向荣的日记这样记录115师9月24日的活动:“……以营为单位,传达昨日林师长在干部会议上的报告,进行战斗动员。团长,副团长,政治处主任,分别到各营去做报告,特别着重说明这次战斗的意义--保卫平型关,关系于山西及华北抗战的前途,关系于整个的政治影响,并说明我们胜利的把握--这一带地区是山地,能求得山地战;敌人在运动中,能求得运动战;平型关阵地有友军的配合,能求得配合战;这些客观上的条件,都是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再加上我们活泼灵巧的战术,极富经验的领导,全体战士的英勇果敢,我们是有必胜的把握的……”。

从萧向荣当时的日记看,林彪的看法深入军心,115师士气高昂。

纵观林彪在指挥平型关战役期间的思想和行动,可以说不符合毛丄泽东1937年9月21日的指示方针,他几天来“正在研究着,这个仗究竟要如何打法”,现在他要大打出手了!

四、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

9月24日夜,天下起了倾盆大雨,115师的干部战士们既无雨衣,又缺御寒的服装,但他们沿着崎岖的山沟前进,任凭秋雨湿透征衣。

9月25日清晨,经过一夜风雨侵袭的115师指战员忍受着饥饿和寒冷,趴在冰凉的阵地上,等待着敌军进入伏击圈……。

平型关战斗,115师歼敌板垣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一千余人,毁汽车一百余辆,大车二百多辆,缴获武器辎重甚多,包括九二式步兵炮一门,炮弹两千多发,机丄枪二十余挺,步丄枪千余支,战马五十余匹,还缴获一批日军作战用的地图和文书。

全国各界人士给共丄产党八路军发来大量贺电、贺信,甚至连蒋介石也来电表示祝贺。

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华北前线打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中国抗战开始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这一胜利首先在于它的政治意义,八路军115师以劣势装备一举歼灭日军精锐

一部使日本侵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彻底打破,极大地鼓舞了我军、友军和全国人民。

在国丄民党军队一败涂地的混乱战局下,平型关大捷雄辩地说明,中国共丄产党和八路军确有战胜任何敌人的勇气和力量,使中国人民看到了民族希望之所在。

五、毛丄泽东等人不知平型关开战

如聂荣臻所说,“前线指挥员有权根据情况决定。好打就打,只要事后报告一下就行了。事实上,事先请示也不可能,军委和总部不十分清楚前线的具体情况。”(《聂荣臻回忆录》,第349页)

开战前,林彪并没请示军委和总部,所以毛丄泽东等人并不知道。

我们不妨看一看平型关激战这一天,毛丄泽东和八路军总部在想什么、做什么:

1937年9月25日毛丄泽东致电朱德等人并告林彪: “战略意见:……不管蒋、阎协助与否,目前红军不宜过早暴露,尤不宜过早派遣战术支队,应候蔚、涞之敌脱离蔚、涞攻至满城附近,灵、广之敌脱离灵、广攻至繁峙附近,上述四县兵力极少之际,然后使用我林师全部向北突出,依情况再分成无数小支或分成二三个集团,向着恒山山脉以东以西以北广大地区敌之空虚侧后,举行广泛的袭丄击战。若在敌之主力尚未集中于其主要的攻击点、敌之后方尚未十分空虚之时,暴露红军目标,引起敌人注意,那是不利的。若仅派遣战术支队,那是无益的。……”(关于华北作战的战略意见,《毛丄泽东文集》第二卷)同日,毛丄泽东还致电周恩来、刘丄少奇并告朱德等人:“……整个华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一切工作,例如民丄运、统一战线等等,应环绕于游击战争。华北正规战如失败,我们不负责任;但游击战争如失败,我们须负严重的责任。……要设想在敌整个占领华北后,我们能坚持广泛有力的游击战争。……今后没有别的工作,唯一的就是游击战争。……”(整个华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毛丄泽东文集》第二卷)

在这一天毛丄泽东强调的是“游击战争”,而且毛丄泽东回应林彪上次的电报,认为“暴露红军目标,引起敌人注意,那是不利的”,而林彪此时已经大打出手了!

也是在9月25日这一天,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发出关于八路军作战方针、任务及地域划分的训令:立即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广泛的开展游击战争。”(彭德怀年谱,181页)

毫无疑问,林彪指挥115师打了一场严阵以待的非游击型的、非运动型的阵地歼灭战;林彪打了一场没有分散兵力去发动群众,反而集中兵力以打仗为主,制胜敌人、援助友军的漂亮仗。

不过,正如朱德在平型关大捷的20多天后对国民革命军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将军说得那样:八路军打仗靠的头一条就是指挥员根据上级意图机断行事,主动捕捉战机,采用灵活机动的打法,首战平型关就是一例。

而朱德和彭德怀9月23日命令的意图就是:打一个大胜仗,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9月25日中午,在平型关战斗胜券在握之机,林彪向朱德报捷。兴奋的朱德总司令立刻通报毛丄泽东、蒋介石和阎锡山。朱德26日一大早还亲自赶到115师师部检阅胜利成果、总结胜利经验。

六、毛丄泽东积极吸取平型关战斗经验

平型关大捷的喜讯传到延安后,毛丄泽东十分高兴,立即致电前方,盛赞115师为中国人民打了一个争气仗。毛丄泽东根据平型关战斗的经验,在1937年9月29日重新提出八路军的作战方针:“根本方针是争取群众,组织群众的游击队。在这个总方针下,实行有条件的集中作战。”(毛丄泽东年谱,中卷26页)

平型关大捷一个月后的10月25日,毛丄泽东同英国记者贝特兰谈话时说:“现在八路军采用的战法,我们名之为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和运动战。”(《毛丄泽东选集》第2卷,第378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

1938年5月,毛丄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将八路军的战略方针概括为:“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毛丄泽东选集》第2卷,第500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

与洛川会议相比,毛丄泽东关于战略方针的新提法标志着中国共丄产党在抗战初期提出的八路军军事战略已经成熟。

平型关战斗第115师以伏击战术、利用地形地物优势,又因敌人只是负责后勤运输的辎重兵,大多属非战斗的补给人员,得以劣势装备获得歼灭日军部队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400余人,击毁汽车近百辆、马车200辆、缴获步兵炮1门、轻重机枪20余挺、掷弹筒20余具、步枪100余支、军马53匹及其他大批军械。

此次第115师虽然战斗规模有限,但彻底歼灭日军;战斗中被林彪歼灭的是第21旅团第42联队的一个大队(指挥官阪田元一大佐),和运送军械的日军新庄淳中佐第6兵站两个汽车中队,近百辆大车及一个骑兵小队(高桥义夫少尉率领的缁重队(第十二中队第三骑兵小队))。

115师仅袭击小股辎重队,对于正与国军血战中的日方主力视而不见,未依国府中央指挥脱离战场,之后

又违反国民政府军委会规定:“战况之报道不得公布国军番号”。

【注】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令,残存在陕北的红军,改编成第八路军为番号,规定员额2万。9月12日蒋介石电令朱德开赴晋北,归阎指挥,红军已改为第十八集团军。[/B]
平型关战役是太原会战(1937年9月11日至11月8日、民国26年)中的一场战役,由国民政府第二战区司令官阎锡山所领导、历时一个月(从当年9月3日制定作战计划到10月2日全线撤退)、战场范围达数百里、中国方面投入兵力11个军共计十余万、历经大小战斗数十次,属中等规模战役。而平型关战斗(即共产党所称平型关大捷)则指该战役间第18集团军第115师林彪部在山西灵丘县西的平型关一带配合国军作战、成功伏击日军辎重队的战斗,为平型关战役中的一段插曲。

台湾现存史料显示,该战斗交战一方为守军之国民革命军,另一方则为日军。战斗开始,日军分向两路由蔚县及阳原向平型关及茹越口攻击,是月30日,中国军队退至山西代县。其中在伤亡部分,国民革命军的记录显示其伤亡损失将近四万,日军则死伤各千余人。共产党一方则未提国民革命军死伤人数,仅称“九月二十五日...一举歼灭坂垣师团辎重队一千多人,击毁汽车八十余辆...我军伤亡六百余人。平型关战斗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胜利,打破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7 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8月20日,中华民国政府国防会议特将山西、察哈尔、绥远划为第二战区,由山西绥靖主任阎锡山任司令长官。刘茂恩将军以第13军团军团长兼第15军军长的身份,增援石家庄。后因南口、张家口先后失陷,国军退守雁门关、平型关、阳方口一带。为确保山西,以牵制华北侵华日军的行动,九月初,刘茂恩将军奉命率军自石家庄驰援山西,以15军占领平型关正面阵地,向东延长四十里,西至北楼口八十里,军部设在在平型关后的小冶镇。

9月22日,日军第五师团(板垣征四郎)主力,及临时配属之关东军独立混成第21旅团(酒井镐次),共约一万多人,于22日发动攻势,次日上午二时许,约千余人突入平型关,15军正在激战中,忽然右侧翼遭受攻击,十时许、敌已进至恒山(标高二二一九公尺)东南五十四里地方,第65师194旅387团截击于隘路内,同时388团由两侧高地,凭依险阻,俯冲夹击,并用火力与逆袭,反覆搏斗,迭挫顽敌,正欲予以聚歼之际,忽有千余之敌由东面向388团左侧背猛扑,在短促时间内,发生四、五次剧烈的肉搏战斗,双方伤亡惨重,残敌被迫向团城口、蔡家峪方向溃窜。第388团之第一、二两营,自营长陈宝山、张全兴以下军官死伤29人,士兵阵亡约400名。

9月25日,平型关突入之敌,被我晋军围困于六郎城(平型关西北十二里),双方相持,甚为激烈。9月29日、敌用汽车转运大部兵力,增派独立混成第11旅团(铃木重康),亦系关东军临时配属作战,由怀仁县南进,突破34军(杨澄源)及33军防地雁门关及大小石口堡,从茹越口堡(在繁畤县北六十里)窜入,直扑铁角岭,沿滹沱河北岸进犯。30日,陷繁峙县,威胁平型关一带15军

之后方,我军分兵驰援不及,遂于30日之夜奉命转进。正是一点突破,全线崩溃的惨痛局面,不堪收拾。

日本最精锐的板垣师团主力在平型关遭到了刘茂恩将军率领的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的全力攻击,在此一役歼灭日军20000余人。

1、作战计划

1937年8月28日,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表示抗战决心,把行营(前线总指挥部)设于雁门关下的岭口村一所窑洞,并同行营人员及八路军总政委周恩来会商,制定了《第二战区平型关战役计划》。其“作战方针”为:“本军以利用山地歼灭敌人之目的,以主力配置于天镇、阳高、广灵、灵丘、平型关各地区,以一部控制大同、浑源、应县附近,以策应各方面之战斗,相机转移攻势。”

2、平型关战役战斗序列表

总指挥:第六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前期),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后期)。

第33军:军长孙楚(前期实际总指挥),下辖73师,师长刘奉滨;独立旅3旅,旅长章拯宇;独立旅1旅,旅长孟宪吉。

第15军:军长刘茂恩,辖64师,师长吴庭麟;65师,刘茂恩兼。

第17军:军长高桂滋,辖21师,师长李仙洲;84师,高桂滋兼。

第35军:军长傅作义,辖211旅,旅长孙呈峰;218旅,旅长董其武。

第61军:军长陈长捷,辖208旅,旅长吕瑞英;217旅,旅长梁春溥;新编第4旅,旅长于镇河。

第2军:军长郭宗汾,辖71师,师长郭宗汾;202旅,旅长陈光斗;214旅,旅长赵晋;新编独立1旅,旅长陈庆华。

第34军:军长杨澄源,辖196旅,旅长姜玉贞;203旅,旅长梁鉴堂(此两旅包括旅长在内几乎全部牺牲)。

第19军:军长王靖国,以三个旅兵力守代县,外加炮兵团附归19军序列,骑兵军以三个骑兵师置于集宁一带。

第8军:115师,师长林彪;129师,师长贺龙。分别于平型关、忻口、原平一带展开。另有刘汝明军驻蔚县一带。

综上所述,投入平型关会战(9月3日作战计划称晋北战役及平型关会战)的兵力共11个军、10余万人。

3、兵力部署

⑴平型关正面。由第六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在大营前指挥孙楚的第33军和高桂滋的第17军及第73师(73师是孙楚指挥的,布防区域与17军连接),布防于平型关、团城口南北线上,右起五台山东北,排列独立旅3旅、73师、独立旅8旅于平型关正面;北面团城口内并列17军的84师和21师各就已设阵地,掩护雁北各部撤入雁门山、恒山以内,先凭险阻击并消耗敌人,再主动向南转移,分从大营、沙河隐入五台山,为南机动兵,待机出击。

⑵雁门关北侧。主战场的北侧依恒山、雁门山为屏障,除置刘茂恩第15军于恒山外,以34军第101师和梁鉴堂旅分守北娄口、茹越口间的已设阵地。重点于繁峙北的茹越口,从太原来的姜玉贞旅到繁峙以北地区归入34军序列。

以王靖国19军及方克猷旅到附属山野炮各一团右连接34军扼守五斗山、马兰口、虎峪口至雁门关、阳方口间的已设阵地,保持重点于代县、雁门关间。姜玉贞之独立旅先控制阳明堡,对雁门关重点策应。

⑶决战地带。沙河及繁峙城间地区为决战地带。以刘潭馥200独立旅附山炮营置于沙河镇东,占广大正面,东连孙楚兵团,北连刘茂恩军,对从平型关方面入侵之敌人以逐次抵抗方式诱至繁峙,使之胶着于繁峙城东的主决战阵地前。以第一、二预备军各附一个山炮营于繁峙城的南北线上,以五台山的北台顶、繁峙城垣、恒山顶为支撑点,构成对平型关方面入侵之敌的坚强抵抗阵地。第一预备军在南,保持重点于五台山北麓;第二预备军在北,保持重点在繁峙城,吸引敌人使之胶着于主阵地前,以利于南北机动兵团钳击。

⑷机动兵团。傅作义指挥31军、15军为北机动兵团,从繁峙展开,孙楚指挥以17军为主力的南机动兵团,从团城口一带出击,以孟宪吉旅及73师抄袭平型关,断敌后方。

阎锡山把这个部署自诩为“口袋阵”。他特别重视口袋底阵地,亲召陈长捷、郭宗汾两军长到岭口行营,面授要领,并命令他们同到繁峙、沙河间周密勘察主阵地,同时派高参到平型关、团城口、恒山等处,向孙楚、刘茂恩、高桂滋等传达指示,又把屡违节制、不肯力战的原61军军长李服膺拘押起来,以肃号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