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地沥青学会AI沥青路面设计方法修订稿

美国地沥青学会AI沥青路面设计方法修订稿
美国地沥青学会AI沥青路面设计方法修订稿

美国地沥青学会A I沥青路面设计方法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第七篇AI沥青路面设计方法

MS-l(Thickness Design-Asphalt Pavement for Highways and Streets)是美国地沥青学会(AI)出版公路及城市道路沥青路面厚度设计方法手册,自1955年以来,出版了九个版本的MS-l系列手册。MS-l的第七和第八版是以AASHO道路试验、WASHO道路试验和一些英国试验路的数据为基础,1981年出版的MS-l的第九版本与前面的版本不同,第九版以前的MS-l手册中沥青厚度设计方法都是采用经验方法,第九版本以力学一经验法为基础,应用弹性多层体系理论以及经验的破坏准则确定路面的厚度。1983年进行了MS-1修订,提出了专门的设计程序CP-1 DAMA,并研制了能覆盖三个不同温度范围的系列设计图表,然而代表美国很大一部分地区的只有一张图表。1991年又提出了MS-l第九版的修正版本和新的CP-1 DAMA 程序(以下简称DAMA),包括了三个不同温度区范围的路面厚度设

图 AI 厚度设计法流程图

第一章 交通分析

计算设计年限内的设计ESAL

在进行路面结构设计时,必须首先对设计年限内的交通状况进行预测。AI 对交通量的预测是以80KN 作为当量标准轴载为基础的。为了得到设计年限内的设计车道上当量轴载的ESAL ,首先必须将各种荷载组下的作用次数换算为对应的80KN 的当量轴载次数。对应80kN 当量标准单轴荷载的(n 0) i 为i 荷载组每天的初始重复作用次数,可用下式计算:

(n 0) i =(p i F i )(ADT)0(T)(A) (8-1-1) 式中: (n 0)i 为i 荷载组每天的初始重复作用次数;p i 为i 荷载组占总重复作用次数的百分数; (ADT)0为设计年限开始时的日均交通量;T 为货车在ADT 中的百分数;A 为每辆货车的平均轴数;F i 为i 荷载组的当量轴载系数(EALF ),是根据pt=、SN=5时的AASHTO 当量系数。对应的当量轴载系数F 计算公式:

18)2log(33.4)2log(79.4)118log(79.4)18

log(

)/1log(ββGt

x

Gt

L L Lx W t W tx F -

+

++-+==

(8-1-2)

其中:Gt=log[()/()]

x=+(Lx+L2)[(5+1)为作用在一组单轴、一组双轴、一组三轴上的荷载,单位为kip,L2为轴的编号,单轴为1,双轴为2,三轴为3。

设计车道设计年限内的当量轴载的ESAL 计算公式:

ESAL=(p i F i)(ADT)0(T)(A)(G)(D)(L)(365)(Y) (8-1-3)

式中:G为增长系数;D为方向分布系数,通常假设为,除非两个方向的交通量不同;L为车道分布系数,它随交通量和车道数目而变化;Y为设计年限,单位为年。其中式(8-1-3)中右边第一项和第四项合并,称之为货车系数。

T f=(p i F i)(A) (8-1-4)

式中:T f为货车系数,或每辆货车的8OkN单轴荷载作用次数。式(8-1-3)改写为:

ESAL= (ADT)

0(T)(T

f

)(G)(D)(L)(365)(Y) (8-1-5)

路面设计所需最基本的交通消息是设计年限初的货车日均交通量ADTT,ADTT可以用ADT的百分率或实际值表示,这一初始日均交通量,可以通过交通特性与设计项目相类似的道路实际交通统计得到。确定设计ESAL应采用以下具体步骤。

(1)预测拟建工程可能行驶的不同类型车辆的数量,如客车、单车厢货车(含公共汽车)以及各种类型的多车厢货车等。若可以预测货车总数,但不知其类型,则可用表作为参考,查表得出各货车百分数。

表美国不同等级公路的货车分布情况

(2)确定每种车辆的货车系数。

对于所有货车采用相同的货车系数,也可以对不同等级的货车采用各自的货车系数。表给出了常用的货车系数。若只知道货车的总数,则不需要按表1将其细分为不同车型,只要将货车总数乘以表2底部所示的全部货车系数,即可得到当量8OkN(l8kip)单轴荷载作用次数。

表美国不同等级公路和车辆的货车系数分布情况

(3)确定车道分布系数,即设计车道总货车交通量的百分数。对于双车道公路,设计车道可以取路面上的任一车道。在缺乏具体数据时,可以用表确定车道分布系数。

表车道分布系数

(4)对于给定的设计年限,按下公式计算增长系数,也可以按照各种货车分别选用不同的增长率。

增长系数={(1+)n-1}/

其中,为交通量增长率,一般为010%,n为设计年限135年,一般20年。

(5)将每种货车的车辆数乘以货车系数和增长系数,再将这些值加起来即为设计ESAL。

设计ESAL的简化确定方法

在缺乏详细的交通数据时,AI法建议用表预测设计ESAL。这一简化方法将交通量划分为6个等级,每一等级与公路或街道的类型相对应,表中有在设计年限内预期行驶的重型货车平均数。重型货车定义为有2轴6轮或者更大的货车,小型货车、箱式货车和轻型4轮货车不包括在内。所示各个等级的ESAL 可以用于设计。

表交通分类

注:只要可能,应对IV和IV级以上的道路作精确的交通分析。

第二章各结构层材料控制及基本试验内容路基土

(1)塑性土壤

路基顶面至深度30cm内压实度,最少要压实度要求达到AASHTO T180 D 法所求得最大干密度的95%以上,30cm以下为不小于90%。如果是膨胀土,含水量宜控制在较最佳含水量大12%范围内,非塑性土的含水量宜控制在较最佳含水量小12%范围内。

(2)非粘性土壤

路基顶面至深度30cm内压实度,最少要压实度要求达到AASHTO T180 D 法所求得最大干密度的100%以上,30cm以下为不小于95%。

粒料基层、底基层

当采用末处治的集料基层和底基层时,其材料技术要求需满足

ASTM2940 。

1)ASTM2940材料技术要求

粗集料:

即以上的集料,可以采用轧制碎石、轧制砾石甚至可以采用较好质量的矿渣。大于集料至少有75%以上颗粒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破裂面。

细集料:

即以下的集料。最终级配中筛通过率不能超过通过率的60%以上。

对于基层,通过以下的集料液限不大于25,塑性指数不大于4。砂当量不小于35。

对于底基层,而且深度大于冰冻深度,塑性指数不大于6,砂当量不小于30。

2、采用水筛。如果当地冰冻害较严重,通过率可以取较低的值,同时注意通

过率不要大于3%。

2)末处治的集料基层和底基层混合料性能要求

3)现场压实控制

现场压实度要求达到AASHTO T180 D法、再以T224修正所求得最大干密度的100%以上。含水量应控制在最佳含水量的%范围内。

4)试验内容

沥青混凝土

1)集料技术要求

沥青混凝土集料必须符合AI SS-1规定,级配可以参考ASTM 3515。

沥青混凝土的材料可以采用碎石、碎矿渣、碎砾石以及自然、人工砂,对于轧碎砾石一般要求筛上不少于40%,具有至少一个破碎面,对于高速公路不

小于90%;对于OGFC混合料,筛上不少于90%具有至少一个破碎面、不少于70%具有两个或以上的破碎面。

粗集料的磨耗值,对于面层40%,沥青混凝土基层50%。采用硫酸钠作试验时不大于12%、采用硫酸镁作试验时不大于18%。

细集料要求不含有害物质,筛下料的塑性指数不大于4。

基质沥青可以按照表的推荐情况采用。

同时矿粉规格必须符合AI SS-1 1992年版要求,即ASTM D242要求。

2)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技术要求

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按照MS-2中规定的马歇尔方法进行设计配合比设计。

注:不同的空隙率下的VMA可以采取插值获得

同时,提出对于大粒径的沥青混合料采用大Marshall的标准:

为了获得与标准Marshall相同的压实效果,大Marshall的双面击实次数由以前的50、75次相应提高为75、112次,其体积参数不变,依然要求符合上表的要求。但是稳定度和流值的标准由以前的数值分别相应提高、倍,同时对于非标准高度的试件的要求按下表调整为标准高度下的标准值。

3)沥青混合料现场控制

注:VMA、VFA可以自行控制

现场压实度要求:每天生产的沥青混凝土为一批,每一批试验室必须击实6个试件,现场钻芯5个试件。现场5个试件的平均密度应该达到室内6个试件密度的96%以上,而任何一个试件的压实度不得低于94%。如果采用最大理论密度,则平均压实度达到92%以上,单个压实度达到90%。

4)基本试验内容

第三章 结构设计的力学图式

对于沥青混凝土面层、沥青混凝土或乳化沥青基层采用三层弹性层状连续体系;当其下还有粒料基层时,采用四层弹性层状连续体系。荷载图式为双圆垂直荷载,不考虑水平荷载,以80KN 单轴荷载为标准轴载,单圆当量圆半径δ=,两轮中心间距为3δ,力学计算须计算各层沥青层底、路基土顶面以下单圆中心点1、单圆内侧边缘2、双圆间隙中心点3三个点的位置最大应力、应变值。

1 2 3 沥青层 泊松比 E1逐月变化

粒料层 泊松比 E2逐月变化 路 基 泊松比 Mr 逐月变化

1 2 3

图 AI力学图式

第四章设计标准

Al设计方法采用两种应变作为破坏准则。因此有两个设计标准:一个是沥青层底部的水平拉应变,控制疲劳开裂;另一个是土基表面的竖向压应变z,控制永久变形,即车辙。

疲劳准则

AI法建立了标准混合料(沥青体积为11%,空隙率为5%)的疲劳方程见式(4-1),该方程考虑了实验室与野外条件的差异。

N f=()|E*| (8-4-1)

式中:N f为控制疲劳开裂的允许荷载重复作用次数,|E*|为沥青混合料的动模量(Mpa)。AASHO道路试验所选路段的观察表明,应用式(8-4-1)所得到的疲劳开裂占总面积的20%。

对于非标准混合料,根据实验室的疲劳试验结果,式(8-4-1)可表示为:

N f=()|E*|.C (8-4-2)

式中:C为空隙率Va和沥青Vb的函数。

C=10M(8-4-3)式中:M=[Vb/(Va+Vb)]

永久变形准则

根据AASHO试验数据整理结果得出,控制永久变形的允许荷载

重复作用次数可用下式表示:

Nd=10-9(z)(8-4-4)

认为只要路面压实良好,且沥青混合料设计得当,式(8-4-4)计算的设计交通荷载作用下的车辙不会大于。

第五章各结构层材料特性及材料强度的确定

材料特性主要包括土基、粒料基层和沥青层的回弹模量和泊松比。路基土的泊松比假设为,其他材料的泊松比假设为。

路基土

自从1981版开始采用路基土的回弹模量,即标准回弹模量Mr作为路基土强度指标,不包括土基冻融时的模量值。路基土Mr试验值的确定方法:

①路基土模量的确定可以通过AASHTO T274或AI MS-10中规定试验直接确定,试验时的轴向压力为6psi,径向压力2psi,在确定Mr时还需考虑材料的饱和度和干密度。如果不能实测,也可以通过换算得到:

②CBR换算得到,Mr=(CBR10%);

③R-value换算得到:Mr=8+(R-value的水压力为240psi);

④Plate bearing(K)换算。

第九版MS-1中主要采用前三种方法确定路基强度的试验值,已经取消了Plate bearin(K)换算为回弹模量的方法。

为了确定回弹模量试验值具有代表性,必须确定路基土取样位置:

路堤:取土区取样

路堑:在挖方后断面上取土

原有地面:在地面下50~100cm内取样。

假若试验值变异性很大,应随机取样,确定控制作用的土的类别,和不同土类的边界。若土的类别相差很远,且每一种土覆盖的面积很大,应考虑将工程项目分开,单独设计。

一般至少有6~8个试验值,采用累积曲线来确定土基的设计回弹模量。首先确定交通量的大小,确定土基设计回弹模量保证率。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土基模量,计算各值与各测量值总和,在图中作出试验值的累积曲线。最后从图中读出保证率百分数对应的路基土设计回弹模量值。

设计交通量1百万次。

路基强度试验值、、、、、80、。

累计百分率计算结果见表。

绘制试验值与累计百分率曲线图见图。

根据表得出路基土设计回弹模量百分率为%,查图,得出该交通量下的路基土设计回弹模量为 Mpa。

未处治的粒状材料

粒料材料的模量是与应力水平相关,应力对回弹模量的影响为:

E=K

1

K2 (8-5-1)

式中:为第一应力不变量,一般取。K

1、K

为实验得到的系数;系数K

1

选用的范围为至Mpa;幂指数K

等于。

在DAMA设计程序中,将土基和所有沥青稳定层作为线弹性,将未经处治的粒料基层作为非线性弹性。因为由土基应力变化产生的模量变化通常很小,假设土基线弹性是合理的。粒料基层的模量根据多变量回归的预测方程计算:

E

2

=0. (8-5-2)

式中:E

1、E

和E

分别为沥青层、粒料基层和土基的模量;h

1

、h

2

分别为

沥青层和粒料基层的厚度;K

1同式

(8-5-1)。

热拌沥青混合料

沥青混合料的动模量由一个计算公式确定,该公式由室内60种不同的沥青混合料试验得到,方程也被DAMA程序所应用。热拌沥青的动模量|E*|用下式确定:

|E*|=105101 (8-5-3-1)

1=

3

+

2

(8-5-3-2)

2 =5

3=+(

200

+

+(8-5-3-3)

4

= (8-5-3-4)

5=+ (8-5-3-5)

图由试验值确定路基土设计

模量

式中:1与5为中间常数;为荷载频率(Hz);T 为沥青混合料温度(F);200为集料通过200 号筛的重量百分率;Va 为空隙体积(%);为沥青在C 的粘度(106泊),若无足够的粘度数据,可以按= P 25计算,P 25C 为25C 的针入度;Vb 为沥青体积(%)。

制作图表时式(8-5-3)采用如下参数值:200 = 5%;=10Hz ;对于面层Va =4%、Vb =11%,基层为7%、11%。以纽约州、南卡罗来州和亚利桑那州为代表的三个地区温度,分别用年平均气温(MAAT )为7、、24C 来考虑。用于研制设计图表的沥青结合料种类及其粘度见下表。在寒冷地区,月平均温度低于7C ,为了防止因温度应力而产生路面横向开裂,采用较软的沥青。在炎热地区,月平均温度大于24C ,采用较硬的沥青。

均温度Mp ,按下式计算:

Mp=Ma[1+1/(Z+4)]-34/(Z+4)+6 (8-5-4)

其中Mp 为路面平均温度,Z 为表面下深度(in ),Ma 为月平均温度。 乳化沥青混合料

基层允许采用乳化沥青混合料。根据集料的种类,规定了三种混合料: I 型:用经过加工、混合料厂拌拌和密级配混合料,具有与HMA 类似的性质。

II 型:用部分加工过的轧制碎石、料场或河岸的天然集料拌制的混合物。 III 型:含有砂或粉砂的混合料。

在23C 、38C 温度下对32种不同混合料进行了试验,得出每一种混合料在铺设期间和养护完成以后的劲度模量代表值,其它温度时的模量可用线性插入得到。养护时间对劲度模量得影响可用下式表示:

E t =E f -(E f -E i )(RF) (8-5-5)

式中:E t 为养护时间t 的模量;E f 为养护完成后的模量,E i 为未养护、初始时的模量;而RF 为养护时间t 时的折减系数。

图 六个月养护期的折减系数

折减系数 RF

制备设计图表采用6个月的养护期,因为更长的养护期直至30个月对于图表所得的厚度的影响不大。表给出了各类乳化沥青混合料的劲度。

第六章环境影响

设计图表除了考虑一年中月温度变化对HMA和乳化沥青混合料劲度模量的影响外,还应考虑冻融对土基和粒料材料回弹模量的影响。设计时在冰冻时期用高一些的模量,在冻融时期用低一些的模量,对于MAAT为7C或15C的地区进行修正,而对于MAAT为24C的地区不作修正。

土基

图所示为一年中土基模量的变化情况。该图显示了一年中土基强度的变化的4个时期,即冰冻、融化、恢复和正常四个时期,每个时期路基土回弹模量不同。土基模量在融化时期可能会降低为正常模量的几分之一。用于两个温度地区的融化模量值和每个时期的持续时间见表。若已经知道每个时期开始和终了时的回弹模量,该时期中任意月份的模量值可由图插值得到。

3

50000p

si

正常

融化

图 土基回弹模量的季节变化

未处置的粒料基层

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来修正未处治的粒料模量。式9中系数K1在冰冻状态为正常模量的300%,春融时降至正常模量的25%。下表为所用的月K1值变化情况。K2保持不变,为。

3

第七章 结构厚度设计

DAMA 程序是AI 专门开发用于多层弹性路面结构分析的,它采用了累积损

伤技术。AI 法采用DAMA 计算机程序可以同时计算满足疲劳开裂和车辙准则要求的最小厚度。对于任何给定的材料和环境条件,根据每个准则,可以得到两个厚度,将其中较大的值用于设计图表,由于这个原因,AI 许多设计曲线的形态反映了这两个不同的准则。 Al 法MS-l 手册的设计用图

Al 法MS-l 手册的设计用图可以见图~。这些设计图采用的年均气温为15C(60F),该气温可以覆盖美国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假设选用的沥青结合料符合表的要求,即使温度略有不同,但是HMA 模量不会有很大变化而明显影响厚度设计。1982年MS-1手册得研究报告还提供了年平均气温为C 和 24C 的设计图。这些图也列入了1991年版的手册中。

1) 全厚式HMA

图为全厚式沥青路面设计用图。已知土基回弹模量M R 和当量单轴荷载ESAL ,可以从图中直接获得包括面层和基层两者在内的HMA 总厚度。 2) 乳化沥青基层上的HMA

图~分别为I 、II 和III 型乳化沥青混合料的设计用图。图中给出了HMA 面层和乳化沥青基层的总厚度。乳化沥青基层上HMA 的最小厚度随交通水平而变化。见表。

3)未处治的集料基层上的HMA

国内外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分析

第5期(总第118期) ■综合论述 国内外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分析 姚连军1,李丽2 (1.重庆市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重庆401121;2.重庆交通大学,重庆400074) 摘要基于国内外沥青路面现有设计体系,介绍了经验法、力学-经验法、基于性能设计法三大类别,并针对其代表性的设计方法的特点进行了评析;结合我国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体系,指出我国设计体系中存在的设计指标、路面材料设计参数、交通荷载等方面存在缺陷,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道路工程;沥青路面;设计方法;设计指标 Abstract:Based on current design of asphalt pavement both home and abroad,the paper has made introduction to three means of design,namely empirical method,stress empirical method and property-centered method.Moreover,it has made comments on certain representative features of designs.Taking structure design of asphalt pavement in China into account,the paper presents some demerits in design target,parameter of pavement materials,traffic capacity and the like and finally proposes solutions to such problems. Keywords:highway engineering,asphalt pavement,means of design,design target 沥青路面是在柔性基层、半刚性基层上,铺筑一定厚度的沥青混合料作面层的路面结构。沥青路面设计的任务是根据使用要求及气候、水文、土质等自然条件,密切结合当地实践经验,设计经济合理的路面结构使之能起到承受交通荷载和环境因素的作用,在预定的使用期限内满足各级公路相应的承载能力、耐久性、舒适性和安全性的要求。以沥青路面为主的柔性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发展历程经历了经验法和力学-经验法、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等类型。 1国外沥青路面设计方法 1.1经验法 经验法主要通过对试验路或使用道路的实验观测,建立路面结构(结构层组合、厚度和材料性质)、荷载(轴载大小和作用次数)和路面性能三者间的经验关系。最为著名的经验设计方法有CBR法和AASHTO法。 CBR法[1~2]以CBR值作为路基土和路面材料(主要是粒料)的性质指标。通过对已损坏或使用良好的路面的调查和CBR测定,建立起路基土CBR轮载~路面结构层厚度(以粒料层总厚度表征)三者间的经验关系。利用此关系曲线,可以按设计轮载和路基土CBR值确定所需的路面层总厚度。路面各结构层次的厚度,按各层材料的CBR值进行当量厚度换算。不同轮载的作用按等弯沉的原则换算为设计轮载的当量作用。此方法设计过程简单,概念明确,适用于重载、低等级的路面设计;但CBR值仅是一种经验性的指标,并不是材料承载力的直接度量指标,它与弹性变形量的关系很小。而路基土应工作在弹性范围内的应力状态下,因而,路面结构设计对路基土的抗剪强度并无直接兴趣,更关心的是路基土的回弹性质(回弹模量)及其在重复荷载作用下的塑性应变。 AASHTO法[3~4]是在AASHO试验路的基础上建立的,整理试验路的试验观测数据,得到的路面结构-轴载-使用性能三者间的经验关系式。AASHTO方法提出了现时服务能力指数(PSI)的概念,以反映路面的服务质量。不同轴载的作用,按等效损坏(PSI)的原则进行转换。路面使用性能指标PSI,主要受平整度的影响,与裂缝、车辙、修补等损坏的关系很小。因此,这是一项反映路面功能性能的指标,而不是表征路面结构性损坏的指标。此外,这个方法源于一条试验路的数据,仅反映一种路基土和一种环境条件,推广应用于其它地区或国家时便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但AASHO试验路的测定数据得到了良好的整理和保存,为许多力学-经验法的设计指标和参数验证提供了丰富的依据[5]。AASHO法提出了轴载换算的概念和公式,考虑了结构的可靠度和排水条件的影响,这些思想对后来世界各国的设计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2力学-经验法 力学-经验法利用在力学反应量与路面性能(各种损坏模式)之间建立的性能模型,按设计要求设计路面结构。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各国科技人员致力于研制和实施沥青路面的力学-经验设计法,著名的有AI法和Shel1法。 Shell法[6]是由英、荷壳牌石油公司研究所研究、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在该设计方法中,混合料的粘弹性性质以其劲度模量体现,其值取决于沥青含量、沥青劲度和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路基模量受应力影响,路基动态模量可以通过现场的动态弯沉试验在道路实际湿度条件和荷载条件下测定,也可在室内通过三轴仪测定。此方法中交通荷载以标准双轮轴载次数为代表,设计年限内的累计轴次即为设计寿命。临界荷位的应力应变由计算机程序BISAR计算。Shell设计法考虑了控制疲劳开裂的沥青层底面的容许水平拉应变ε fat 和控 制永久变形的路基顶面的容许竖向压应变ε z 两项主要设计标准和水泥稳定类材料底面的弯拉应力和路表面的永久变 3 ··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 50-2004 条文说明 2004年9月16日

1 总则 1.0.1 由于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交通量激增和重载车增多,对路面设计和施工是一个挑战。为提高路面设计水平和工程质量,减少早期损害,总结工程实践的经验教训,吸纳新的科研成果,有必要对原规范进行修订。 1.0.3 路面设计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是单纯地厚度计算。因原材料性质决定沥青混合料或各种基层混合料的物理力学特性,各种混合料的性质决定了各结构层的路用性能,所以,材料直接影响路面质量与耐久性。各结构层的组合与当地的气候、交通量与交通组成密切相关,合理的结构组合,使路面获得经济、耐久效果。厚度计算与材料设计参数取值直接相关,没有实测材料参数厚度计算缺乏依据。若缺原材料调查,无合理材料单价,可导致变更设计,突破投资。故设计人员应重视材料调查,选用符合技术要求,经济合理材料,防止简单地套用路面结构,把设计变成是厚度计算。 设计工作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1 调查与收集有关交通量及其组成资料,积极开展轴载谱分布的调查、测试工作; 2 收集当地气候、水文资料,了解沿线地质、路基填挖及干湿状况,通过试验或论证确定路基回弹模量; 3 设计人员应认真做好路用各种材料的调查,并取样试验,根据试验结果选定路面各结构层所需的材料; 4 施工图设计阶段应进行混合料的目标配合比设计,并测试、确定材料设计参数; 5 拟定路面结构组合,采用专用程序计算厚度; 6 对路面结构方案进行概算、技术经济比较,进行初期投资或长期成本寿命分析,提出推荐的设计方案。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初期投资、营运中的维修、养护费用等全过程的技术经济预估模型,希望有条件的设计、科研单位开展这方面的工作,积累资料。 7 认真做好路面排水、路面结构内部排水和中央分隔带排水系统设计,使路面排水通畅,路面结构内部无积水滞留。 1.0.4 该条文仅增加了路面设计应符合国家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设计中应注意废弃料的处理,不能污染环境。鼓励积极开展旧沥青面层、破碎水泥混凝土板和旧基层材料的再生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1.0.5 分期修建的方案,由设计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1.0.6 新条文强调了设计目的不仅确定路面结构厚度,还应为行车提供快捷、舒适、安全、稳定、耐久的服务功能。现行弹性层状理论设计方法和设计指标,主要是考虑在车辆荷载的反复作用下,使路面具有相应的整体刚度(即承载能力),以及抵抗各结构层因拉应力或拉应变而产生的疲劳破坏。对于当前出现的水损害、车辙、推移、拥包等病害,用弹性层状理论尚难以得出符合实际的设计结果,故需通过沥青混合料的

国内外沥青路面设计方法综述

国内外沥青路面设计方法综述 周利,蔡迎春,杨泽涛 (郑州大学环境与水利学院,郑州450002) 摘要:当前世界各国众多的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可概括地分为2类:一类是以经验或试验为依据的经验法;一类是以力学分析为基础,考虑环境、交通条件以及材料特性为依据的力学-经验法。简要介绍目前国内外典型设计方法(CBR法、A ASHT O法、S HEL L法、A I法及国内方法),并比较其优缺点,针对现行设计方法,特别是我国设计方法,提出改进意见。 关键词:沥青路面;设计方法;综述 文章编号:1009-6477(2007)04-0036-04中图分类号:U416.217文献标识码:B S ummary of Dome stic&Overseas Asphalt Paveme nt Design M ethod Zhou Li,Cai Y ingc hun,Y ang Zetao 沥青路面是在柔性基层、半刚性基层上,铺筑一定厚度的沥青混合料作为面层的路面结构。以沥青路面为主的柔性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发展历程经历了古典法、经验法和力学-经验法3个阶段。当前世界各国众多的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大体为后面2种,即以工程使用经验或试验为依据的经验法和以力学分析为基础,考虑环境、交通条件以及材料特性为依据的力学-经验法。为了更好地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指导今后设计方法的研究,本文简要介绍目前国内外几种典型的设计方法:(1)经验法的代表方法:CBR法和A AS HTO法;(2)力学-经验法的典型代表:AI法和SHEL L法;(3)我国2004规范(报批稿)采用的设计方法,并作简单评价。 1国外沥青路面设计方法 国外的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可分为经验法和力学-经验法2大类[1]。 1.1经验法 经验法主要通过对试验路或使用道路的实验观测,建立路面结构、荷载和路面性能三者间的经验关系。最为著名的经验设计方法有美国加州承载比(CBR)法和美国各州公路和运输工作者协会(AA SHT O)柔性路面设计法。 1.1.1CBR法[2-3] CBR法是以CBR值作为路基土和路面材料(主要是粒料)的性质指标,通过对已损坏或使用良好的路面的调查和CBR测定,建立起路基土CBR-轮载-路面结构层厚度3者之间的经验关系。利用此关系曲线,可以按设计轮载和路基土CBR值确定所需的路面层总厚度。路面各结构层的厚度,按各层材料的CBR值进行当量厚度换算。不同轮载的作用按等弯沉的原则换算为设计轮载的当量作用。此方法设计过程简单、概念明确,适用于重载、低等级的路面设计,所提出的C BR指标已作为路面材料的一种参数指标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日本的路面设计经验法(T A法)就是以CB R法为基础制定的。 1.1.2AA SHT O法[2,4-5] A AS HTO法是在1958)1962年间A AS HO试验路的基础上建立的。整理试验路的试验观测数据,得到了路面结构-轴载-使用性能三者间的经验关系式。路面结构中的路基土采用回弹模量表征其性质,路面结构层按各层材料性质的不同转换为用一个结构数(S N)表征。AAS HT O方法提出了现时服务能力指数(PSI)的概念,以反映路面的服务质量。PS I是一个由评分小组进行主观评定后得到的指标,它与路面实际状况(坡度变化、裂缝面积、车辙深度、修补面积)之间建立经验关系式,提出了轴载换算的概念和公式,考虑了结构的可靠度和排水条件的影响,这些思想对后来世界各国的设计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2力学-经验法 力学-经验法首先分析路面结构在荷载和环境作用下的力学响应(应力、应变、位移),利用在力学 公路交通技术2007年8月第4期Technology of Highw ay and Transport Aug.2007No.4 收稿日期:2007-01-10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设计实例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设计实例 一、设计资料: 本公路等级为高速公路,经调查得,近期交通量如下表所示。交通量年平均 区。 增长率为9.5%,设计年限为15年,该路段处于Ⅳ 2 二、交通分析: 轴载分析路面设计以BZZ-100为标准轴载。 1、以设计弯沉值为指标及验算沥青层层底拉应力中的累计当量轴次 (1)累计当量轴次 注:轴载小于25KN的轴载作用不计。 (2)累计当量轴次 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设计年限取15年,六车道的车道系数η取0.3~0.4,取0.3。交通量平均增长率为9.5%。

2、验算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中的累计当量轴次 (1)轴载换算 车型i P(KN) C1C2i N(次/日) 小客车 前轴16.5 1 18.5 6750 0.0686 后轴23.0 1 1 6750 0.05286 中客车 SH130 前轴25.55 1 18.5 2000 0.67194 后轴45.10 1 1 2000 3.42328 大客车 CA50 前轴28.70 1 18.5 1250 1.06448 后轴68.20 1 1 1250 58.5039 小货车 BJ130 前轴13.40 1 18.5 4250 0.00817 后轴27.40 1 1 4250 0.13502 中货车 CA50 前轴28.70 1 18.5 1500 1.27737 后轴68.20 1 1 1500 70.2047 中货车 EQ140 前轴23.70 1 18.5 2125 0.39131 后轴69.20 1 1 2125 111.74 大货车 JN150 前轴49.00 1 18.5 2125 130.647 后轴101.60 1 1 2125 2412.73 特大车日野 KB222 前轴50.20 1 18.5 1500 111.916 后轴104.30 1 1 1500 2100.71 拖挂车 五十铃 前轴60.00 1 18.5 187.5 58.2617 后轴100(3轴) 3 1 187.5 562.5 5624.304 注:轴载小于50KN的轴载作用不计 (2)累计当量轴次 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设计年限取15年,六车道的车道系数η取0.3~0.4,取0.3。交通量平均增长率为9.5%。 三、设计指标的确定 8 2 1 ? ? ? ? ? ' ' P P n C C i i 8 2 1 1 ? ? ? ? ? ' ' ='∑ = P P n C C N i i i i

(完整word版)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第四章 路面结构设计 1.1设计资料 (1)自然地理条件 新建济南绕城高速,道路路基宽度为24.5米,全长5km ,结合近几年济南经济增长及人口增长的情况,根据近期的交通量预测该路段的年平均交通量为5000辆/日,交通量平均年增长率γ=4%。路面结构设计为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年限为15年。 (2)土基回弹模量 济南绕城高速北环所在地区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凉爽干燥,冬季寒冷少雪。据区域资料,年平均气温13.8℃,无霜期178天,最高月均温27.2℃(7月),最低月均温-3.2℃(1月),年平均降水量685毫米。道路沿线土质路基稠度 c ω=1.3;因此该路基 处于干燥状态,根据公路自然区划可知济南绕城高速处于5 Ⅱ区,根据【JTG 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中表5.1.4-1可确定工程所在地土基回弹模量设计值为46MPa 。 (3)交通资料

1.2交通分析 (1)轴载换算 路面设计以双轮组-单轴载为100KN 为标准轴载,以BZZ-100表示。标准轴载的计算参数按表1-2确定。 ○ 1当以设计弯沉为指标时及验算沥青层层底拉应力时,凡大于25kN 的各级轴载Pi 的作用次数Ni 按下式换算成标准轴载P 的当量作用次数N 的计算公式为: 35 .4121∑=? ?? ??=k i i i P P N C C N 式中:N ——标准轴载当量轴次数(次/d ); Ni ——被换算的车型各级轴载作用次数(次/d ); P ——标准轴载(kN ); Pi ——被换算车型的各级轴载(kN ); C1——被换算车型的各级轴载系数,当其间距大于3m 时,按单独的一个 轴计算,轴数系数即为轴数m ,当其间距小于3m 时,按双轴或多轴计算,轴数系数为C1=1+1.2(m-1); C2——被换算车型的各级轴载轮组系数,单轮组为6.4,双轮组为1.0, 四轮组为0.38。 沥青路面营运第一年双向日平均当量轴次为: 35 .41 21∑=? ?? ??=k i i i P P N C C N = 4709.00(次/d ) ○ 2当以半刚性层底拉应力为设计指标时,标准轴载当量轴次数N ': 8 121 k i i i P N C C N P =?? '''= ? ??∑ 式中: 1C ' ——轴数系数 2C '——轮组系数,单轮组为18.5,双轮组为1.0,四轮组为0.09。 注:轴载小于50KN 的特轻轴重对结构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不纳入当 量换算。 沥青路面营运第一年双向日平均当量轴次:

我国沥青路面设计教案

教师授课教案 2.掌握我国沥青路面的设计过程。 旧知复习:1.石灰土、水泥土的强度形成原理 2.石灰、水泥稳定类粒料的混合料组成设计过程 重点难点:我国沥青路面设计方法 教学过程:(包括主要教学环节、时间分配) 1、旧知复习5min; 2、概述25min; 3、我国的沥青路面设计55min; 4、小结5min; 课后作业: 请结合路面结构设计计算与分析,讨论道路工程中应用半刚性基层材料的具体受力情况,并从结构与材料角度分析使用得失。 教学后记: 任课教师教研室主任:

第三章沥青路面设计 §3.1概述 一、沥青路面设计的内容 1.结构组合设计 2.材料组成设计 3.厚度设计验算 4.结构方案比选 5.路肩构造设计 6.排水系统设计 二、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的原则 (一)路基路面整体综合设计原则 (二)密切结合自然条件及实践基础原则 (三)满足交通与使用要求原则 (四)因地制宜、合理选材原则 (五)保护自然生态与沿线环境原则 (六)工厂及机械化施工、方便施工原则 (七)技术与经济性并重原则 (八)分期修建、方便养护原则 三、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种类 1.经验法:AASHTO法;CBR法。 依据调查或大型试验总结得到的设计方法,其特点是符合试验地的实际,但是不能结合不同地方的实际。 2.力学经验法(M-E):AI法;SHELL法;我国设计方法。 依据力学模型计算结构响应,结合实际进行参数的确定,其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是目前设计方法发展的总趋势。 3.典型结构法:法国方法;中国八·五研究成果。 通过调查,总结得到的与交通量等参数有关的结构图,特点是减少了设计的随意性,具有结构使用性能明确,结构图统一。 4.优化设计法 通过目标函数优化,使其具有性能与费用的最优性,但尚不成熟。 四、沥青路面厚度设计的基本过程 ①确定交通量:如车型、轴重、轮胎压力、各车型通过数及横向分布; ②路面结构组合:确定材料品种及其它参数; ③参数修正: ④路面设计的指标与标准确定: ⑤运用基本关系式进行设计计算或验算

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说明书

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说明书 1 路面设计的原则 路面结构是直接为行车服务的结构,不仅受各类汽车荷载的作用,且直接暴露于自然环境中,经受各种自然因素的作用。路面工程的工程造价占公路造价的很大部分,最大时可达50%以上。因此,做好路面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路面设计内容应包括路面类型与结构方案设计、路面建筑材料设计、路面结构设计和经济评价。 1.1 路面类型与结构方案设计 路面类型选择应在充分调查与勘察道路所在地区自然环境条件、使用要求、材料供应、施工和养护工艺等,并在路面类型选择的基础上考虑路基支承条件确定结构方案。由于路面工程量大,基垫层材料应尽可能采用当地材料,并注意使用各类废弃物。必要时,应考虑采用新型路面结构形式、新材料、新施工工艺。同时,应注意路面的功能和结构承载力等是通过设计、施工、养护等共同保证的,可采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技术合理确定路面类型和结构。 1.2 路面建筑材料设计 路面建筑材料设计往往是路面设计中不受重视的一块内容,原因在于设计仅仅依据设计规范或当地经验确定路面结构层次,指定各层次材料的标准规范名称。本次设计运用了大学期间所学的工程技术与材料科学知识,合理考虑了道路所在地的自然环境、材料所在路面结构层次的功能等,论证合理地选择了材料类型和建议配比。 1.3 路面结构设计 路面结构设计就是对拟订的路面结构方案和选定建筑材料,运用规范建议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对结构进行力学验算。 现阶段公路路面使用的路面类型主要有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者应综合考虑当地的环境、降水、材料、交通量等各方面因素后选定路面的类型,然后进行设计。 2 路面设计 2.1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标准 现行《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的设计标准主要以路面表面设计弯沉值作为设计控制指标,对高等级道路路面还要验算沥青混凝土面层和整体性材料基层的拉应力。 2.2 累计当量轴次计算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的简介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的简介 摘要:针对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进行调研,重点对AASHTO沥青路面设计法、壳牌( SHELL)设计法和我国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法进行深入分析.对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的形成及发展、各沥青路面设计方法 的特点进行评述、 关键词:沥青路面:结构设计:AASHTO:路面力学模型 1 引言 沥青路而设计方法随着路而技术、交通状况及人们对路而破坏状态认识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经历了古典理论法、经验设计法和理论分析法三个阶段。 2沥青路面设计方法的形成及发展 从1901年美国麻省道路委员会第八次年会上提出的第一个路而设计方法的公式,至1940年的Goldbeck公式,沥青路而设计法均属于古典理论法,其特点是以土基顶而的应力大小为依据设计路而厚度。随着路而结构形式、施工技术水平、以及路而力学理论和计算手段的发展,古典理论法逐渐被淘汰。经验法和理论分析法是目前常用的路而设计方法。 经验法是建立在大量实际道路和试验路调查基础上的设计方法,典型的有AASHTO沥青路而设计法、CBR设计法等。经验法通过路而调查提出路而破坏标准、设计指标以及交通作用与设计指标的关系,以此为基础进行厚度计算。经验法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因此在路而设计因素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经验法的设计结果比较容易接近实际要求。但是,由于经验法设计曲线或设计公式是由一定时期的路而调查得到的,随着路而结构、材料、施工养护以及交通情况的变化,其对以后路而设计的适用性往往受到限制,需要根据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不断修订,但由于其参数、指标有很大的主观性,理论基础模糊,修订工作比较困难。 随着路而力学和计算技术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理论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典型的有壳牌(SHELL)法、美国地沥青协会(TAI)法等,我国沥青路而设计法也属于理论法的范畴。当然,沥青路而设计中任何理论分析法都不是纯理论的,都必须与路而调查、室内试验结论相结合,包含有经验法的部分成果。理论分析法的特征是通过路而力学模型计算结构层厚度,其优点是理论基础清晰,便于修订更新,缺点是路而模型对实际路而的大量简化会引起一些误差,而误差的修正系数与经验法的指标一样,是比较模糊的,带有一定的经验性。同经验法一样,理论分析法也要随着路而实践的发展而修订。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路而破坏特性认识的深入,逐渐产生了长寿命路而的设计思想。长寿命路而的设计思路是:保证路而足够的整体强度,把病害限制在路而表层,通过定期(10 -20年)的表而修复,防比表而病害影响路而结构安全,保证路而在相当长的设计年限内不发生结构性损坏(40年以上)。以下针对国内外主流的沥青路而设计方法做介绍。 3美国AASHT093沥青路面设 计方法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示例

7.2路面结构设计 7.2.1路面结构设计步骤 新建沥青路面按以下步骤进行路面结构设计: (1) 根据设计任务书和路面等级及面层类型,计算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的累计当量轴次和设计弯沉值。 (2) 按路基土类型和干湿状态,将路基划分为几个路段,确定路段回弹模量值。 (3) 根据已有经验和规范推荐的路面结构,拟定几中可能的路面结构组合及厚度方案,根据选用的材料进行配合比实验及测定结构层材料的抗压回弹模量、抗拉强度,确定各结构层材料设计参数。 (4) 根据设计弯沉值计算路面厚度。对二级公路沥青混凝土面层和半刚性基层材料的基层、底基层,应验算拉应力是否满足容许拉应力的要求。如不满足要求,或调整路面结构层厚度,或变更路面结构层组合,或调整材料配合比,提高材料极限抗拉强度,再重新计算。 7.2.2 路面结构层计算 该路位于中原黄河冲积平原区,地质条件一般为a)第一层:冲积土;b)第二层:粘质土;c)第三层:岩石。平原区二级汽车专用沥青混凝土公路,路面使用年限为12年,年预测平均增长率为6%。 (1)轴载分析 本设计的累计当量轴次的计算以双轮组单轴载100kN为标准轴载,以BZZ-100表示。标准轴载的计算参数按表7-1确定。 表7-1标准轴载计算参数 表7-2起始年交通量表

1)以设计弯沉为指标及验算沥青层层底拉应力 ① 轴载换算 各级轴载换算采用如下计算公式: 4.35 1121( )k i i i p N c c n p ==∑ (7-1) 式中:N 1—标准轴载的当量轴次,次/日; n i —被换算车辆的各级轴载作用次数,次/日; P —标准轴载,kN ; P i —被换算车辆的各级轴载,kN ; k —被换算车辆类型; C 1—轴数系数,C 1=1+1.2(m -1),m 是轴数。当轴间距大于3m 时,按单独的一个轴载计算,当轴间距小于3m 时,应考虑轴系数; C 2—轮组系数,单轮组为6.4,双轮组为1.0,四轮组为0.38。 计算结果如下表7-3所示。 表7-3 轴载换算结果表(弯沉) 注:轴载小于25kN 的轴载作用不计。 ② 累计当量轴次为:

第十四章 沥青路面设计

第十四章沥青路面设计 一、填空 1.在《柔规》中规定,路面设计以双轮组单轴载 100kN 为标准轴载,并以 _____ 表示。 2. 在《柔规》中采用 _____ 作为路面厚度计算的主要控制指标,所以轴次换算的等效原则是以 _____ 为准。 3. 路表容许弯沉值是柔性路面设计的 _____ 指标,而 _____ 是验算指标。 4. 在车辆垂直荷载作用下,柔性路面产生的总变形包括 _____ 以及 _____ 。 5. 路面弹性模量是表示路面弹性性质的力学指标,又称为 _____ 模量,它表征路面材料的 _____ 能力。 6. 路面弹性性质的力学指标以 _____ 模量表示,它表征了土基或路面材料 _____ 能力。 7. 由于路面的垂直变形实际上是由路面各结构层 ( 包括土基 )_____ 的总结果故它也就综合地反映了路面各结构层及土基的---。 8. 沥青混凝土面层及整体性的基层材料在行车荷载的多次重复作用下,由于疲劳现象而使其 _____ 强度降低,从而在板底出现拉伸裂缝,故对高等级公路必须验算其 _____ 强度。 9. 柔性路面结构设计包括 _____ 设计和 _____ 设计。 10. 通常应选用 ____ 的结合料和强度高的材料作为面层材料,且面层类型选择时,要考虑当地的 _____ 特征。 11. 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并不单纯是一个厚度问题,也不是路面各结构层次的简单 _____ 问题,而是路面各结构层次的 _____ 是否合理的问题。 12. 防治路面翻浆要贯彻 _____ 的原则,最基本措施是防止或减少土基水分的—— 13.柔性路面设计是以 _____ 作为路面整体强度的设计控制指标。表征路面弹性性质的力学指标是 _____ 。 14. 路面结构层的整体强度,以 _____ 作用下轮隙中心处的 _____ 表示。 15. 目前,我国公路工程中确定 Zo 的方法主要有 _____ 和 _____ 。 16. 目前,我国测定柔性路面材料回弹模量的方法有 _____ 和 _____ 。 17. 整层材料测定路面材料回弹模量的方法有 _____ 和 _____ 。 18. 柔性路面设计年限内最基本的任务是:通过设计工作,防止路面结构_____ ,由于 _____ 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而出现各种损坏。 19. 为了调查 _____ 情况,应测定原有路面下 _____ 深度内路基分层含水量。 20.原有路面结构调查中,一般应每隔 ____ 挖一试坑,查明原有路面的 _____ 、各结构层厚度及材料组成等。 21. 若原有路面面层为 _____ 结构层,且厚度 _____ ,或气温等于 2 0 ℃±20 ℃时,所测得的弯沉值进行修正,其它情况下测得的弯沉值均应进行温度修正。 22. 对原有路面路况的调查的时间一般应安排在改建工程 _____ 的 _____ 进行。 23. 我国现行规范对原有路面补强时各路段的计算弯沉值的计算公式是。 24. 原有路面设计要得到正确的结果,正确地确定原有路面的 _____ 和 _____ 是非常重要的。

jtgd50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D 50-2004 条文讲明

2004年9月16日

1 总则 1.0.1由于国民经济进展,带来交通量激增和重载车增多,对路面设计和施工是一个挑战。为提高路面设计水平和工程质量,减少早期损害,总结工程实践的经验教训,吸纳新的科研成果,有必要对原规范进行修订。 1.0.3路面设计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是单纯地厚度计算。因原材料性质决定沥青混合料或各种基层混合料的物理力学特性,各种混合料的性质决定了各结构层的路用性能,因此,材料直接阻碍路面质量与耐久性。各结构层的组合与当地的气候、交通量与交通组成紧密相关,合理的结构组合,使路面获得经济、耐久效果。厚度计算与材料设计参数取值直接相关,没有实测材料参数厚度计算缺乏依据。若缺原材料调查,无合理材料单价,可导致变更设计,突破投资。故设计人员应重视材料调查,选用符合技术要求,经济合理材料,防止简单地套用路面结构,把设计变成是厚度计算。 设计工作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1 调查与收集有关交通量及其组成资料,积极开展轴载谱分布的调查、测试工作; 2 收集当地气候、水文资料,了解沿线地质、路基填挖及干湿状况,通过试验或论证确定路基回弹模量;

3 设计人员应认真做好路用各种材料的调查,并取样试验,依照试验结果选定路面各结构层所需的材料; 4 施工图设计时期应进行混合料的目标配合比设计,并测试、确定材料设计参数; 5 拟定路面结构组合,采纳专用程序计算厚度; 6 对路面结构方案进行概算、技术经济比较,进行初期投资或长期成本寿命分析,提出推举的设计方案。然而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初期投资、营运中的维修、养护费用等全过程的技术经济预估模型,希望有条件的设计、科研单位开展这方面的工作,积存资料。 7 认真做好路面排水、路面结构内部排水和中央分隔带排水系统设计,使路面排水通畅,路面结构内部无积水滞留。 1.0.4 该条文仅增加了路面设计应符合国家环境爱护的有关规定,设计中应注意废弃料的处理,不能污染环境。鼓舞积极开展旧沥青面层、破裂水泥混凝土板和旧基层材料的再生利用,节约资源,爱护环境。 1.0.5 分期修建的方案,由设计单位依照实际情况决定。 1.0.6新条文强调了设计目的不仅确定路面结构厚度,还应为行车

国内外沥青路面设计方法综述_周利

国内外沥青路面设计方法综述 周 利,蔡迎春,杨泽涛 (郑州大学环境与水利学院,郑州 450002) 摘 要:当前世界各国众多的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可概括地分为2类:一类是以经验或试验为依据的经验法;一类是以力学分析为基础,考虑环境、交通条件以及材料特性为依据的力学-经验法。简要介绍目前国内外典型设计方法(CBR法、AASHTO法、SHELL法、AI法及国内方法),并比较其优缺点,针对现行设计方法,特别是我国设计方法,提出改进意见。 关键词:沥青路面;设计方法;综述 文章编号:1009-6477(2007)04-0036-04 中图分类号:U416.217 文献标识码:B Summary of Domestic&Overseas Asphalt Pavemen t Design Method Zhou Li,Cai Yingc hun,Yang Zetao 沥青路面是在柔性基层、半刚性基层上,铺筑一定厚度的沥青混合料作为面层的路面结构。以沥青路面为主的柔性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发展历程经历了古典法、经验法和力学-经验法3个阶段。当前世界各国众多的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大体为后面2种,即以工程使用经验或试验为依据的经验法和以力学分析为基础,考虑环境、交通条件以及材料特性为依据的力学-经验法。为了更好地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指导今后设计方法的研究,本文简要介绍目前国内外几种典型的设计方法:(1)经验法的代表方法:CBR法和AASHTO法;(2)力学-经验法的典型代表:AI法和SHELL法;(3)我国2004规范(报批稿)采用的设计方法,并作简单评价。 1 国外沥青路面设计方法 国外的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可分为经验法和力学-经验法2大类[1]。 1.1 经验法 经验法主要通过对试验路或使用道路的实验观测,建立路面结构、荷载和路面性能三者间的经验关系。最为著名的经验设计方法有美国加州承载比(CBR)法和美国各州公路和运输工作者协会(AASHTO)柔性路面设计法。 1.1.1 CBR法[2-3] CBR法是以CBR值作为路基土和路面材料(主要是粒料)的性质指标,通过对已损坏或使用良好的路面的调查和CBR测定,建立起路基土CBR-轮载-路面结构层厚度3者之间的经验关系。利用此关系曲线,可以按设计轮载和路基土CBR值确定所需的路面层总厚度。路面各结构层的厚度,按各层材料的CBR值进行当量厚度换算。不同轮载的作用按等弯沉的原则换算为设计轮载的当量作用。此方法设计过程简单、概念明确,适用于重载、低等级的路面设计,所提出的C BR指标已作为路面材料的一种参数指标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日本的路面设计经验法(TA法)就是以CBR法为基础制定的。 1.1.2 AASHTO法[2,4-5] AASHTO法是在1958—1962年间AASHO试验路的基础上建立的。整理试验路的试验观测数据,得到了路面结构-轴载-使用性能三者间的经验关系式。路面结构中的路基土采用回弹模量表征其性质,路面结构层按各层材料性质的不同转换为用一个结构数(SN)表征。AASHTO方法提出了现时服务能力指数(P SI)的概念,以反映路面的服务质量。PSI是一个由评分小组进行主观评定后得到的指标,它与路面实际状况(坡度变化、裂缝面积、车辙深度、修补面积)之间建立经验关系式,提出了轴载换算的概念和公式,考虑了结构的可靠度和排水条件的影响,这些思想对后来世界各国的设计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2 力学-经验法 力学-经验法首先分析路面结构在荷载和环境作用下的力学响应(应力、应变、位移),利用在力学 公路交通技术 2007年8月 第4期 Technology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Aug.2007 No.4 收稿日期:2007-01-10

沥青路面设计要求

5.2 路面加铺结构材料(5%水泥稳定碎石、沥青碎石与沥青混凝土) 5.2.1基质沥青、改性沥青、改性乳化沥青、防水卷材的技术要求 改性沥青AC-20C和改性沥青AC-13C-13用基质沥青技术指标应达到表7.6所列的技术要求: 表5.6 A级道路石油沥青70#技术要求 改性沥青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 表5.7 SBS聚合物改性沥青技术指标要求 改性乳化沥青应满足下表所列技术要求: 表5.8 阳离子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 5.2.2 石料 ①粗集料的基本性质要求 用于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粗集料是指2.36mm以上的集料,粗集料应由具有生产许可证的采石场生产。 为保证沥青混凝土的强度和抗水损害能力,粗集料宜选用与沥青粘附性能好的碱性硬质石料,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应达到5级。如缺乏碱性石料,只能采用花岗岩等酸性石料时,应添加抗剥落剂,使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达到5级。粗集料应满足下表5.10所示的技术要求。 ②细集料的基本性质要求 细集料宜采用碱性硬质碎石轧制的机制砂作为细集料。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组成。如缺乏碱性石料,只能采用花岗岩等酸性石料时,应添加抗剥落剂。如其技术指标应满足表5.11所列的技术要求: 表5.10 石料技术要求

注:1、当石 料与沥青与石料的粘附性达不到5级时,应采用添加抗剥落剂等措施使沥青与石料的粘附性达到5级。 表5.11 沥青混凝土用细集料的技术要求 细集料的级配应满足表5.12所列的级配要求。本工程不使用天然砂。 表5.12 沥青混凝土用细集料的级配要求 5.2.3 矿粉 采用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表4.10.1技术要求的石灰石矿粉,施工中应保持矿粉干燥无结团,成团的矿粉不得直接使用,如下表所示。 表5.13 沥青混凝土用矿粉的质量要求 5.2.4 抗剥落剂 为保证沥青混合料中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在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达不到5级的条件下,需采用添加质量优良,长期抗剥落性能好的抗剥落剂,或者采取掺加一定量的消石灰代替矿粉的方法来提高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能力。 5.2.5 沥青混凝土的级配与性能 ①AC-13C 混合料的级配: AC-13C 的级配应满足下表所列的级配范围: 表5.14 AC-13C 级配要求 ② 改性沥青AC-13C 混合料的性能要求: 改性沥青AC-13C 的性能要求如下表所示: 表5.15 改性沥青AC-13C 性能要求

新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解读

新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解读 (沥青路面设计规范2017) 新的沥青路面设计规范2017年9月1日正式实施。公路路基和路面的所有设计规范至此全部更新完毕,系统基本形成。这次新的沥青路面设计规范改动很大,下面把一些问题和重点提出来。 1、明确了路面结构层和功能层的概念。路面结构层里没有垫层这一说法,路面结构层就由三部分组成:面层、基层和底基层。以前一直说的垫层,可归为功能层或路基处置层。 2、设计引入可靠度设计方法。 3、调整了交通荷载等级的划分方法,用设计年限内累计的大客车和货车交通量来确定。 4、标准轴载依然为单轴双轮100KN。但是轴载换算方法进行了很大调整。 5、最大的变动是沥青路面设计指标,摈弃了使用几十年的设计弯沉。设计指标采用了与路面使用性能相关的沥青混合料疲劳开裂、无机结合料稳定层疲劳开裂、沥青混合料永久变形、路基顶面竖向压应变等。

不同的路面结构类型,设计指标不同,比如对于常见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指标为半刚性基层疲劳开裂和沥青面层永久变形。这是和不同的结构类型的力学特性相关的,对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沥青面层主要受压力,当然就不会出现疲劳开裂,所以没有必要验算面层了。具体验算时,计算各结构层疲劳寿命不能小于承受的累计当量轴次。 弯沉作为设计指标取消了,但是在路基和路面交(竣)工验收时,要检测验收弯沉。 路基顶面竖向压应变对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而言,不是设计指标,但它是路基的设计指标,这就跟路基设计规范统一起来了。 6、4.1.4条明确指明:沥青结合料类材料层与其他材料层间应设置封层。4.6.3条又说: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材料层与沥青结合料结构层之间宜设置封层。“应”和“宜”?为何两个条文用词前后不统一呢? 7、沥青路面结构类型调整为四种: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沥青路面(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粒料类基层沥青路面(柔性基层沥青路面)、沥青结合料类基层沥青路面(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和水泥砼基层沥青路面(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这是按照基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第四章路面结构设计 1.1设计资料 (1)自然地理条件 新建济南绕城高速,道路路基宽度为24.5米,全长5km,结合近几年济南经济增长及人口增长的情况,根据近期的交通量预测该路段的年平均交通量为5000辆/日,交通量平均年增长率γ=4%。路面结构设计为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 设计年限为15年。 (2)土基回弹模量 济南绕城高速北环所在地区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凉爽干燥,冬季寒冷少雪。据区域资料,年平均气温13.8℃,无霜期178天,最高月均温27.2℃(7月),最低月均温-3.2℃ ω=1.3;因此该路基(1月),年平均降水量685毫米。道路沿线土质路基稠度c Ⅱ区,根据【JTG 处于干燥状态,根据公路自然区划可知济南绕城高速处于5 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中表5.1.4-1可确定工程所在地土基回弹模量设计值为46MPa。 (3)交通资料

1.2交通分析 (1)轴载换算 路面设计以双轮组-单轴载为100KN 为标准轴载,以BZZ-100表示。标准轴载的计算参数按表1-2确定。 ○ 1当以设计弯沉为指标时及验算沥青层层底拉应力时,凡大于25kN 的各级轴载Pi 的作用次数Ni 按下式换算成标准轴载P 的当量作用次数N 的计算公式为: 35 .4121∑=? ?? ??=k i i i P P N C C N 式中:N ——标准轴载当量轴次数(次/d ); Ni ——被换算的车型各级轴载作用次数(次/d ); P ——标准轴载(kN ); Pi ——被换算车型的各级轴载(kN ); C1——被换算车型的各级轴载系数,当其间距大于3m 时,按单独的一个 轴计算,轴数系数即为轴数m ,当其间距小于3m 时,按双轴或多轴计算,轴数系数为C1=1+1.2(m-1); C2——被换算车型的各级轴载轮组系数,单轮组为6.4,双轮组为1.0, 四轮组为0.38。 沥青路面营运第一年双向日平均当量轴次为: 35 .41 21∑=? ?? ??=k i i i P P N C C N = 4709.00(次/d ) ○ 2当以半刚性层底拉应力为设计指标时,标准轴载当量轴次数N ': 8 121 k i i i P N C C N P =?? '''= ? ??∑ 式中: 1C ' ——轴数系数 2C ' ——轮组系数,单轮组为18.5,双轮组为1.0,四轮组为0.09。 注:轴载小于50KN 的特轻轴重对结构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不纳入当 量换算。 沥青路面营运第一年双向日平均当量轴次: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计算书

一,设计资料: 本公路等级为高速公路,经调查得,近期交通量如下表所示。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为9.5%,设计年限为15年,该路段处于Ⅳ2区。 二、交通分析: 1、轴载分析路面设计以BZZ-100为标准轴载。以设计弯沉值为指标及验算沥青层层底拉应力中的累计当量轴次 (1)标准轴载当量轴次

注:轴载小于25KN 的轴载作用不计。 (2)累计当量轴次 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设计年限取15年,六车道的车道系数η取0.3~0.4,取0.3。交通量平均增长率为9.5%。 累计当量轴次: ()[] ()[] 次 235480453.0553.7041095 .0365 1095.01365 1115 1 =???-+= ?-+= ηγ γN N t e 2、验算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中的累计当量轴次

(1)轴载换算 注:轴载小于50KN 的轴载作用不计 (2)累计当量轴次 ()[] ()[] 次 188083253.0238.5624095 .0365 1095.01365 1115 1 =???-+= ?-+= ηγ γN N t e 三、路面参数设计 1、确定路面等级和面层类型 交通量设计年限内累计标准轴次N e =2.35×107次,由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

范,该路交通等级为重交通,高速公路路面等级为高级路面,面层类型为沥青混凝土。 2、结构组合与材料选取及材料设计参数确定 (1)结构组合与材料选取 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的建议值确定各结构层设计参数。 (2)各层材料抗压模量和襞裂强度 查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附录E“材料设计参数”表E1“沥青混合料设计参数”及表E2“基层材料设计参数”得到各层材料的抗压强度和襞裂强度,各值均取规范给定的中值。 干燥与中湿状态各层材料的厚度如下表: 潮湿与过湿状态各层材料的厚度如下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