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综合测试题(教师版)

经济生活综合测试题(教师版)
经济生活综合测试题(教师版)

深圳市平湖外国语学校2013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经济生活综合测试题(教师版)

24、2011年8月28日,在深圳欢乐谷举办的海灵汽车展销会上,小张以12万元人民币购买了一辆北京现代牌家用轿车。在这次购买活动中,货币执行的职能是(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B 根据题干中的“在这次购买活动中”,可知货币充当了商品交换的媒介,因此,货币执行的职能是流通手段。

25、经济活动应该自觉地遵循和利用价值规律。分析下图,下列属于生产者自觉遵循和运用价值规律的是( )

①跟着价格走,A处扩大生产规模,B处缩小生产规模

②无论A处还是B处,均需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

③在B处停止该商品的生产,转产其他产品

④在B处更要降低成本,维持生存,以便在价格上升时占据主动地位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C 本题考查有关价值规律的知识。价格上升,生产扩大;价格下跌,生产缩小甚至转业停产,此图只是表明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故无法判断在A或B处应如何调整生产规模,但无论是在A或者B处都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降低个别劳动时间,从而获利,因此②正确,①③均错误。在B处价格低于价值,那么要想生存,就更要降低个别劳动时间,从而为价格的再次降低赢得空间,故④正确。

26、“因为房子,我们害怕事业;因为房子,我们不敢创业;因为房子,我们被迫啃老;因为房子,我们不敢养育下一代。”“80后”青年的自嘲表明( )

A.我们的整体消费水平很低 B.我们的整体物价指数很高

C.“被消费”成为主要的消费方式 D.我国的消费结构很不合理

D “80后”青年的自嘲,反映了各类消费支出的比重不合理,故选D项。A、B两项均与题旨不符。C项错误,排除。

27、近期,小巧的车载冰箱一上市就得到了许多消费者的青睐,成为人们驾车、旅游、野餐、垂钓的好伴侣。这说明( )

A.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B.消费是连接分配与交换的纽带

C.消费方式决定生产方式 D.消费是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

D 生产出来的车载冰箱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体现了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故D项符合题意。A、B两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C项说法错误,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28、温家宝总理就民间投资发表看法时说,一个国家民间资本蓬勃发展是整个经济发展的一个象征,是有活力的表现,也是自信的表现。目前,最为重要的就是扩大准入,凡是政府政策没有规定不可以进入的,都应该让民间资本进入。温家宝总理的话表明( )

①我国坚持以非公有制经济为基础的发展方针

②民间资本可以进入国民经济的所有领域、所有行业

③我国要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格局

④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①中的“基础”错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②中的“所有领域、所有行业”说法过于绝对,也不符合题意,故将①②排除。③④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D。

29、从“村官”到自主创业,从下基层到走进西部,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找到了更为宽广的就业之路。这启示我们( )

①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②选择职业要兼顾社会需要与个人专长

③要坚持多元的就业选择④观念转变是实现就业的关键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A 材料可知,①②③均符合题意。④中的“关键”说法错误,实现就业的关键在于提高自身素质。

30、右图反映的是一种经济现象。面对CPI不断走

高,我国政府可能采取的措施有()

①采取行政手段调控商品价格

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持续小幅加息

③大量发行长期国债,加速大盘新股发行

④提高工资和保障低收入者的收入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C

3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创造了“增长奇迹”,经济总量不断增大;但劳动者的报酬在GDP所占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目前中国的劳动收入所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仅在40%左右,发达国家的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在65%-70%之间。要提高劳动所得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必须( )

①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②依法执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③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④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A 解答本题要注意设问的限制条件“提高劳动所得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不属于初次分配的内容。故选A。

32、“你有情,我有情,依法诚信纳税献真情;你出力,我出力,促进民生发展齐努力;你受益,我受益,共享和谐社会最美丽”,这条税收宣传短信告诉我们( ) A.国家税收越多越好 B.纳税越多权利越多

C.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 D.要自觉履行纳税义务

D 本题考查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由“依法诚信纳税献真情”可知,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我们应该自觉履行,故D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国家税收并非越多越好。B项错误,法律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权利的多少跟纳税没有直接因果关系。C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故选D。

33、广东相关数据表明,珠三角地区家具制造、皮革、服装鞋帽等行业用了全省用工的25%,但是只创造了8.5%的增加值。对此,下列建议正确的是( )

①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②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③要充分利用外资,优化企业内部产业结构

④要实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的素质的提高和管理创新的转变

A.①②④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C 本题考查如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由材料可知,珠三角地区属于粗放型的经营模式,要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促进管理创新,故②④符合题意。①中的“发展高科技产业”与题意不符合。③也与题意不符合。

34、2011年前11个月,中国企业以近500亿美元收购了280家外国企业,其中,能源矿物产业是收购的重点。海外并购( )

①巩固了我国在国际能源市场的主导地位,弥补了我国能源的不足

②是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③有助于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④会导致大量资金外流,影响国家金融安全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B ①中的“主导地位”说法错误。④中的“影响国家金融安全”说法错误。②③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要求。故选B。

35、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仅2011年10月1日到15日半个月的时间,美国商务部对华贸易救济和相关案件多达24起。专家预言,中美之间的博弈将从汇率战转向贸易战。对此,

我们应该( )

①降低人民币汇率,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②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公平、客观地解决贸易摩擦

③针对其他国家的产品及服务设置障碍,以保护我国企业

④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B ①中的“降低人民币汇率”不能解决中美之间的贸易分歧。②④是正确态度,符合题意。③中的“设置障碍”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满分52分)

36、(2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1年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0月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4%,涨幅比9月份扩大0.8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4.2%,农村上涨4.7%;食品价格上涨10.1%,非食品价格上涨1.6%。

材料二:2011年秋季,农副产品大量上市,但居民消费价格不跌反涨,原因何在?2011年11月1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时分析,当前的物价上涨有四个原因:货币发行过量,这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临时性因素,比如今年的蔬菜价格上涨就是由于今年的灾害天气导致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农村的劳动力成本也上升了;热钱炒作因素。

材料三:2011年1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及时采取16项措施,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1)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知识,请你概括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10分)

(2)联系材料一、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政府为什么要采取材料三的措施。(16分)

[解析]本题第(1)问考查物价上涨的原因,主要从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两大角度展开分析。第(2)问实际上是考查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原因,主要从市场调节的不足、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物价变动的影响等角度展开回答。

[答案](1)①价值决定价格。农产品的成本上升,所以价格上涨。(5分)②供求影响价格。灾害天气、货币发行过量等因素,最终导致商品供不应求,所以价格上涨。(5分)

(2)材料三的措施是政府对物价进行宏观调控。(4分)因为:①市场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加强宏观调控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6分)②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中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6分)

37、(2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一五”期间广东GDP、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

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GDP 14.8% 14.9% 10.4% 9.7% 12.2% 人均GDP 12.9% 12.9% 8.7% 8.4% 14.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5% 6.6% 5.7% 12% 7.5%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6.4% 6.5% 7.6% 10.7% 10.3% 注:广东过去走资源消耗型发展道路,广东把“十二五”期间GDP增长目标确定为年均增长8%的目标,改变过去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做法。

材料二:广东省委、省政府把“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确立为全省“十二五”发展的核心任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广东尤为重要,因为广东作为率先改革开放的地区,第一批引进来的大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广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中之重要抓好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为此,“十二五”期间,广东省财政将每年新增安排20亿元,五年投入100亿元,支持11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材料三: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指出,幸福在老百姓的眼中像花儿一样,党委、政府要创造花儿生长的环境和条件,提供阳光、空气、土壤;同时又指出,建设幸福广东匹夫也有责。

(1)概括材料一所蕴含的经济信息。(12分)

(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谈谈广东如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14分)

[解析]第(1)问考查广东GDP、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作答时既要分析其变化趋势,又要分析存在的差距。第(2)问考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措施,主要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外开放的要求等角度展开作答。

[答案](1)①“十一五”期间,广东经济保持高速平稳发展的态势,从而带动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增长。(4分)②“十一五”期间,广东城乡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人均GDP增幅与GDP增幅差距正在缩小。(4分)③广东“十二五”期间GDP增速调低,说明广东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4分)

(2)①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3分)②统筹城乡协调发展。(3分)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广东。(3分)④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3分)⑤深化改革开放,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2分)

文化生活全册测试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2 分,共60分) 1、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是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市民素质是城市文明的基础。市民素质的形成( ) A.离不开社会实践 B.只能依靠学校 C. 也可以是天生的 D. 家庭教育最重要 2、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文化一体化。”这种观点:( ) ①认为各种文化间的差异会逐步消除 ②肯定了经济对文化具有深刻的影响 ③肯定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生命力 ④否认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3、伟大的时代,孕育着伟大的文艺作品;伟大的文艺作品,也往往反映和记录着伟大的时代。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和精彩的文化活动呈现于中国各地的舞台上,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红色文化精神大餐。这说明( ) ①人们在实践中既创造文化,也享受文化 ②一定的文化是对一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 ③各具特色的文化都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④文化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创造的精神产品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4、2011年8月8日,第九套广播体操正式发布。新中国成立60年,广播体操曾经是政治、曾经是暗示、曾经带有色彩,也曾经是国家主义“身体政治”的浓缩物。最终,每一套广播体操都在不经意间化为所在时代的符号。这体现出( ) A 、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B 、文化反映政治并决定政治的发展 C 、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D 、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 2011年8月13日,某女士给《西宁晚报》打热线电话称,她的小孩喜欢上网聊天,现在和家人,朋友讲话满口都是“偶”(我)、“酱紫”(这样子)等网络语言,甚至作文中也出现“JJMM ”(姐姐妹妹)、“灌水”等词。“亲,这里是青海师范大学接待处!”2011年8月30日,青海师范大学的女生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打出标语,迎接新生。不仅如此,更多的网络语言在我们生活中正被广泛使用。回答5-6题。 5、上述材料说明( ) A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 B 、网络语言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C 、网络语言对人们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 、人们对网络语言的接受是消极被动的 6、网络语言成为人们的交际工具,这一现象告诉我们( ) A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 B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C 、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 D 、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7、在传统节日中,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被合称为“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这些节日来临的时候,无论身在何处的中国人都要采用相同或相似的方式来庆祝。这说明( ) A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B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当前文化生活状况的体现 C 、民族节日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D 、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010年10月-2011年10月举办的意大利“中国文化年”活动,使意大利各地几乎成了中国文化的舞台、大红灯笼高高悬挂,茶室茶亭弥漫着浓郁的茶香,各大小展览馆不断展示中国从古至今的艺术精品,各剧院不时演出中国的戏曲,木偶、皮影等,一系列有关中国的文化讲座在这里持续亮相。回答8-10题。 8、意大利“中国文化年”活动的举办,有利于( ) ①不同民族文化间平等交流、相互借鉴②缩小甚至消除中意两国文化的差异 ③我国在文化交流中的取长补短,实现文化创新④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事业的发展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9、大红灯笼高高悬挂,茶室茶亭弥漫着浓郁的茶香。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 ) A 、相对的稳定性 B 、鲜明的民族性 C 、鲜明的时代性 D 、明显的优越性 10、“世界就是一幅绚丽的图画,七种颜色是它的基本元素,世界是一部宏大的交响乐,不同音符是它的基本单位。”从文化视角看,上面这句话要表达的思想是( ) ①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才能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文化传播使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 ④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1、2011年9月5日晚,以“固根”、“壮魂”、“圆梦”为主旨的国务院侨办“文化中国·辛亥百年”艺术团在日本东京首演,1800人的剧院座无虚席,演员在观众的叫好声中一次次返场。“文化中国·辛亥百年”艺术团赴日演出是( ) A 文化交流的根本途径 B 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C 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D 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12、由于不少地方的文化没有受到重视,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状态,剪纸、木偶、皮影等“濒危”。2011年6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里程碑意义。国家之所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因为( ) A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B 、传统文化始终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C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D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征 13、漫画《月饼的作用》给我们的启示是( ) A 、越是民族的文化就越是世界的 B 、文化的交融导致对本民族文化的漠视 C 、传统习俗的传承需要重视教育和引导 D 、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将面临巨大的冲击 2011年6月21日至22日,“2011中国·濮阳精品杂技艺术节”在河南濮阳举行。此次精品杂技艺术节突出高水准、国际化、娱乐性和创造性,展示了极品杂技的惊险奇幻和顶级魔术的精彩绝伦。回答14 文化生活全册测试试题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教材分析人教版必修一.doc

专题1 必修1《经济生活》教材内容解析 主持人:杨灵,北京市西城区教研员,高级教师 主讲人:陈友芳,《经济生活》教材主编,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杨灵:各位老师好,陈教授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和专家探讨《经济生活》教材。首先请您就新教材的指导思想和编写原则做一个说明。 陈教授:《经济生活》教材的编写首先坚持这么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和编写原则:致力于为中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基础,以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为己任。当然,这是新老教材共同坚持的基本原则。应该说,新教材在继承老教材优点的同时,突出强调以下几个编写的指导思想和编写原则:第一,强调与时俱进。新教材坚持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强调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中要“精讲管用”。第二,坚持以育人为本。新教材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第三,坚持三贴近原则。强调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强调“三贴近”是本次课程改革与教材编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一个非常大的亮点。第四,重视实践环节。新教材通过设计大量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实践问题,让学生准确理解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杨灵:对,正如你刚才所说的,这次政治课程改革的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那么,我们的教材是怎样体现这个“三贴近”原则的? 陈教授:新教材对“三贴近”原则的体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安排方面要体现出三贴近原则;二是在呈现方式上要体现出三贴近原则。 先来看第一个方面,《经济生活》教材根据“三贴近”原则,设计为四个单元,由“财富的消费、交换”这一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经济现象出发,引导学生去认识广阔的经济生活,然后在第二单元让学生思考、了解“我们所购买、所消费的财富是如何生产创造出来的”,顺着这个思路,教材接着又引导学生思考、了解“我们创造出来的财富又是如何分配的”。在对这些问题,也就是我国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为了加深学生对我国经济生活的认识,教材在最后一个单元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经济生活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总的说来,我们的教材就是试图从最贴近学生的经济现象出发,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一步步把学生引向复杂有趣的经济生活。这个逻辑结构显然与老教材不同。应该说,这个逻辑安排也符合经济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其实,教材的每个单元强调解决经济学的一个基本问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综合测试题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综合测试题 一、单选(每个1.5分,共54分) 2009年11月7日,首届“三湘读书月”活动启动。10000册崭新的书籍从省110家新华书店中心门市开始了它们的“漂流之旅”。回答1—2题。 1、图书漂流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洲,读书人将自己读完的书,随意放在公共场所,如公园的长凳上,捡获这本书的人可取走阅读,读完后再将其放回公共场所,任其漂流,让下一位读者阅读,继续一段漂流书香。图书漂流:() A.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过程 B.是大众传媒的一种重要形式 C.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D.能够最大程度地跨越时空的局限,传播文化 2、某些发达国家借助跨国公司,通过向世界各国输出产品、以产品为载体的文化和附加条件的科技等手段,在全球推行“软征服”,以达到影响或改变其他国家国民价值观的目的。该材料告诉我们:( )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是相互交融的②世界多极化发展充满了矛盾斗争 ③必须警惕国际交往中的文化霸权主义④跨国公司促进了资源在全球围流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下列属于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的是:() ①2010年世博会吉祥物“海宝”②“南海一号”的打捞工作 ③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④泰山的自然风光⑤我国的外汇储备增多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①③④ 4、“竖大拇指”在北美一般被认为是“做得好”的意思,但在澳大利亚就成了无礼的肢体语言;吃面条时发出声音,日本人和国人觉得很正常,而英国人可能感到不舒服。这类现象表明:( ) A.各地的文化几乎没有共同性 B.一种行为是否影响人们的交往取决于特定的文化背景 C.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行为的评价是不同的 D.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会有不同的含义 5、为了更好地传承徽州文化,市启动“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有关专家指出,这样做不仅可以守住古村落、古民居的“筋、骨、肉”,还可以传承徽州文化的“精、气、神”,真正使古村落、古民居流传后世。这说明:( ) A.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B.社会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 C.传统建筑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D.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6、由原创的系列电视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在大陆、港、台、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风靡一时,实现了利润和影响力的“井喷”。这表明:() ①应该大力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②文化对社会发展有推动作用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④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康龙武林大会”栏目,以其强大的媒体优势,通过创新节目的容与形式将中华传统武术的精髓淋漓尽致地展现给了世界亿万观众,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它的收视率是NBA常规比赛的3倍以上,并且国、欧洲很多电视台都纷纷与中央电视台洽谈购买播出事宜。这说明:()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4

《生活与哲学》教师用书 前言 一、如何定位《生活与哲学》 《生活与哲学》这门课是一门什么样的课?这本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在这门课和这本 书中,我们要告诉学生什么?这是首先要明确的。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课程的基本性质就是: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为他们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 理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 这门课要讲的不是一般的哲学,不能把它讲成哲学概论,也不能用其他哲学派别来冲击 和淡化这门课的主题,我们必须时刻牢记这门课程的主题和任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当然,不能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讲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放到整个人类哲学发展的长河中予以考 察,让学生在与中西哲学的对比中,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现实力量。我们常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了以往哲学思想的优秀成果,这不是一句空话。应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与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处在一个什么位置上。教材力图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建构,通过教师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 前所未有的科学真理性和指导人民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比如说,哲学是怎样起源的,这原本是一个哲学味道颇浓的话题。我们把这一问题放到了“生活处处有哲学”这一框中。通过对案例、情境和问题的思考,引出结论:哲学源于人 们的实践和在实践中对世界的思考。只要是正常的人,他就有生活和实践,就会思考,因而就会不自觉地与哲学发生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哲学家们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我们在“专家点评”栏目中,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供给了学生。这师徒二人认为哲学起源于“惊讶”、“惊异”、“迷惑”,这对不对呢?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比,谁更高 明呢?当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因为“惊讶”、“惊异”、“迷惑”等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状 态,这种状态是怎样产生的?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可见,柏拉图师徒对哲学起源问题的追问 停留在了半路上,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问题追到了根子上。 新教材既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又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导向。这种导向不是生硬地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逐步引导自然而然地完成的。 二、《生活与哲学》教材的突出特点 教材的编写是以新的课程观、教材观、知识观和教学观作指导,全面贯彻课标的各项要求,吸收了近年来学界取得的新成果,纠正了一些习以为常但实际上并不科学的说法,因而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其重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材的第一个重要特点是贴近时代,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与把 握时代特征相统一。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必须正确处理思想政治课和时代发展 的关系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应当体现时代要求。”每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都要体现时代要求,都要贴近时 代,都要有时代感和使命感。哲学尤其应该如此。这是由哲学自身的性质和学科特点决定的。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经济生活生活与消费多变的价格教师用书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考纲预览:1.价格的决定及变动:(1)价值及价格;(2)价值决定价格;(3)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4)供给及需求;(5)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1)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2)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3)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考点价格的决定及变动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的含义:当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的时候,叫作价格。 (2)价格及价值的关系: 价值价格 含义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 人类劳动 价值的货币表现 作用体现了商品的社会属性和 根本属性 商品价值 的表现形式 影响因素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成本等 商品价值、供求 关系、纸币发行 量等 联系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 高;反之,价格越低 2. (1)影响价格的间接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

宗教信仰、习俗等。 (2)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①当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购买者争相购买——销售者趁机提价——物以稀为贵。 ②当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销售者竞相出售——购买者持币待购——货多不值钱。 (3)供求影响价格可用示意图表示为: 3.影响价格的其他因素 (1)货币本身的价值也会影响商品的价格。一般来说,货币本身的价值及商品价格成反比。 名师指导备考 商品价格及货币的价值成反比,货币贬值,现在的商品价格=原价格/(1-x%),x%为货币贬值的幅度;同理,货币升值,现在的商品价格=原价格/(1+x%),x%为货币升值的幅度。(2)纸币的发行量。一般来说,纸币发行量及商品价格成正比。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往往会引起价格上涨;反之,会引起价格的下降。 (3)国家经济政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主要通过控制市场流通领域的货币量,以及财政支出的数量,以平衡社会总供给及总需求,从而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测试题(完美版)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20=50) 1.2012年某国国民经济总体上是平衡的。假设2013年该国待售商品量增加14%,货币流通速度提高5%,物价水平上涨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国民经济要保持平衡,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应() A.减少%B.增加% C.减少% D.增加% 2.在经济生活中,一种经济现象的出现往往引起另一种现象的产生。下列表述能体现这一关系的有() ①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下跌,赴美留学费用一般会降低 ②水务公司供水价格提高,会使居民生活用水量大幅减少 ③合肥至北京的高铁开通,合肥飞北京航班的客流量可能下降 ④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导致居民消费以享受性为主 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 3.2013年1月4日100美元兑人民币元,到5月9日跌至元。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这一变化会使() A.我国居民降低对美国商品的需求B.我国居民更多地选择去美国旅游 C.我国企业增加对美国的商品出口D.我国企业减少对美国的投资 4.一般来说,一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将会导致粮食价格和需求量的变动。在下图中,可以较为准确反映这种变动的是() 5.近两年,免费的互联网微信用户快速增长,这对电信运营商的短信发送量造成了不小的冲击。近来有“微信向用户收费”的声音,但网络调查显示,如果微信收费,有近九成的用户表示将改用其他免费社交软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反映上述信息的图示是()

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 6.2012年,某县农民种植的土豆产量大增,但市场没有相应扩大,农民不得不低价销售,收入不增反降,图中的①②③④中,能够反映这种“丰产不丰收”经济现象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 7.右面函数图像描述的是某商品在半年中的价格走势。根据该图,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该商品很可能处于卖方市场 ②该商品的互补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减少 ③该商品的互为替代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减少 ④生产者可能会扩大该商品生产 A.①②③B.②③④

2021版新高考选考政治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3 单元优化总结 Word版含答案

单元优化总结 事例型选择题 本题型多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为背景,形式可以是以事推理,也可以是以理释事。这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和评价。 (高考广东卷,T31)岭南一年四季多湿热,气温较高,人们喜用凉水冲淋以消暑爽身,粤语一般称之为“冲凉”,冲凉房在民宅中不可或缺;北方天气多寒凉干燥,人们喜用热水浸泡以去垢爽身,北方话多称之为“洗澡”,盆浴、池浴盛行,澡堂子随处可见。这说明() A.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的特性 B.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和冲突 C.方言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 D.洗浴文化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设问的指向性,这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具体方法如下: 方法1:否定排除法,就是在题肢中,找一个或两个错误的题肢,然后排除包含这些错误题肢的选项。 方法2:释理法,就是依据材料提供的事例,对接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题干与题肢之间体现的事理相一致的就选。要特别注意挖掘材料中隐含的意思,对材料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 方法3:评析法,就是对事例本身进行综合评价,要特别注意运用辩证思维,坚持一分为二,不能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甚至绝对化。 方法4:分解法,就是将比较复杂的材料分层,提炼每一层的中心意思,并将其中的关键信息转换成学科术语,最后与题肢对比判断,符合的就选。 1.斯瓦希里语版的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热播。坦桑尼亚观众在欢笑中领略中国媳妇处理婆媳关系时的善良和智慧,在感动中体会中国“和”文化的美好。该剧成功走出国门说明() A.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可以取长补短 B.对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与发扬 C.不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又具有共通性 D.优秀文化能激励人们创造美好生活 解析:选C。题干表明坦桑尼亚观众能够理解和欣赏中国的电视剧,这说明不同民族文化尽管有很大不同,但有共通性,故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体现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取长补短,A排除;题干也没有体现对传统文化的态度,B不符合题意;题干仅仅说明该电视剧得到坦桑尼亚观众的理解和欣赏,没有体现激励人们创造美好生活,D应排除。

2017-2018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测试题

2017-2018学年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检测(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1.铜川是一座文化“聚宝盆”,具有陶瓷发祥地的青色文化、佛教兴盛地的金色文化、生态养生地的绿色文化、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文化、煤炭富集地的黑色文化。透过铜川“五色”文化我们可以领略到() ①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②我国区域文化特色鲜明 ③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④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不会阅读的民族是没有灵魂的民族,不会阅读的国家是没有生命的国家!”阅读,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话题。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①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②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③能够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④是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物质力量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唐代著名诗人张继在《枫桥夜泊》中写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作者触景生情,吟诵诗歌是文化活动②月落乌啼霜满天是一种文化现象 ③吟诗作赋是诗人为了表现文化素养的高低④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显著提高,国家影响力不断提高,全球掀起一股中国热乃至汉语热,孔子学院就此应运而生、发展壮大。这表明() ①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②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④经济与文化同步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之路,也是文化之路,根据甘肃省的区域特点,甘肃省以文化产业为抓手,实现了优势发展、生态发展。这是基于()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②文化决定人的价值取向 ③文化促进科技的发展④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这是因为() ①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②文化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③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④文化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始终占突出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李克强总理在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时指出,人文交流是深化国家关系的“基础设施”,是推进民间友好的“民心工程”。这说明() ①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②文化给政治以重大影响 ③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④文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助推剂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第1单元文化与生活第2课文化对人的影响第1框感受文化影响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3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一框感受文化影响 1.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2.理解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3.感 知文化的影响。重点: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难点: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基础·初探] 一、文化影响面面观 . 1 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来自特定的 。 文化活动 和各种形式的 文化环境 2.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文化影响人们的 (1) 交往行为 。 和 交往方式 们的 (2) 实践活动 文化影响人 、认识活动和 。 思维方式 二、潜移默化的影响 , , 1 . 内涵:文化对人的影响 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的。 一 的、 强制 有形 般不是 要求: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 2 , 是 文化熏陶 主动接受 、 自觉学习 的过程。 三、深远持久的影响 1.表现:文化对人深远持久的影响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上。 世界观 原因: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 、人生观、 2 . 方向性 , 价值观 就具有确定的 , 。它一经形成 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预习·提升] 1.判断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新闻媒体的宣传活动。( ) (2)不同的文化环境、知识修养和价值观念对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深度和广度的影响基本相同。( ) (3)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见,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 (4)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无目的接受其熏陶的过程。( ) (5)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一成不变的。( ) (6)世界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 ) 【答案】(1)×(2)×(3)√(4)×(5)×(6)√ 2.连线

2021版新高考选考政治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经济生活 第四单元 4 单元优化总结 Word版含答案

单元优化总结 措施类非选择题 措施类非选择题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引导语来设问,要求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建议。材料信息一般是某地、某事存在一系列问题,设问要求回答应如何解决上述问题、请你提几条合理化建议等;或者材料展示某地、某人成功的做法,设问要求回答该做法是如何取得成功的、给我们什么启示等。知识范围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多个模块。 [高考江苏卷,T35(2)]材料劳动密集型商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是我国出口商品中的两类。目前,我国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但面临着比以往更加激烈的竞争;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起步较晚,其产品竞争力相对较弱。因此,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阅读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结合材料,说明如何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

解答措施类非选择题一般可采取以下对策 对策一:明确设问主体。主体明确的要围绕试题指定的主体进行发散思维,所答内容要符合角色身份;主体不明确的则要根据题目设置的情景,从不同主体的视角进行发散思维,考虑不同的主体在解决某一问题中负有怎样的责任,该作出怎样的努力。如企业应该怎样做、政府应该怎样做、个人(劳动者、农民、消费者)应该怎样做等。 对策二:“三联系”分析对策。一是联系教材,解答措施类试题时首先要做的便是联系教材,看教材有没有给我们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或方法。二是联系材料,看材料提供了哪些有用信息,如果材料呈现的是问题或困难,就要对症下药地提出措施;如果材料呈现的是成功经验,就要对材料中的措施与经验加以概括总结,并使之与教材理论相符合。三是联系时政知识,从时政知识、党和国家的现行方针政策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1.近几年,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风险隐患,主要包括: 行业发展“缺门槛、缺规则、缺监管”;客户资金安全存在隐患,出现了多起经营者“卷款 跑路”事件;从业机构内控制度不健全,存在经营风险;信用体系和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不 健全;从业机构的信息安全水平有待提高等。 结合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应如何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经济生活综合练习题

淄博六中经济生活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 1.福州至厦门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动车)开通后,福州的张先生和李先生在“乘坐动车还是汽车前往厦门”的讨论中,张先生说.我会选择动车,虽然它的价格高一些,但速度快,用时少。李先生说,我会选择汽车,虽然它的速度没有动车快,但价格低。由此可见 A.商品价格的高低受供求关系影响 B.商品价格的高低反映商品质量的优劣 C.人们选择商品关注的是商品的有用性 D.人们选择商品关注的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 2. 一片秋叶随风飘落,宣告了其自然生命的终结。有人突发奇想,用现代工艺把叶子镶嵌在陶罐上,叶子获得了第二次生命,陶罐也因彩叶依偎而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光彩。新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取得了“1+1>2”的良好效果。这一事例说明 ①秋叶和陶罐的价值随着关系的改变而改变②新价值的创造改变了秋叶和陶罐的属性 ③观念创新实现了秋叶和陶罐价值的增值④秋叶和陶罐的价值取决于其自身属性和人的需要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假设某国2009年甲产品的总量是100万件。每件产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10元。2010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在货币价值不变和通货膨胀率为20%的不同情况下,甲产品2010年的价格分别是 元 6元元 12元 C. 20元 24元元 16元 4.20世纪90年代初,某品牌移动电话每部售价1万多元人民币,年销售量不足1000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电话功能日益完善,2009年该品牌移动电话每部售价不到900元人民币,年销售量达100万部。这说明 ①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商品价值降低 ②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使用价值量增加 ③该商品的市场售价不断降低,刺激了需求量不断上升 ④该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断增加,导致了其价值不断降低

文化生活综合练习题

文化生活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 1.“石头上刻着名人名言,石头是物质的,但表现的是精神的内容”。对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C.文化就是刻在石头上的名人名言 D.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分开的,互不影响的 (图一) (图二) 2.图一漫画表明了 A.人与社会的关系B.人与文化的关系 C.文化与经济的关系D.文化与政治的关系 3.图二漫画蕴涵的道理是 A.物质上富有,精神上就会贫困B.物质上贫困,精神上才能富有 C.物质上不能富有,精神上不能贫困 D.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要富有 4.奉行文化霸权主义的某西方大国,目前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的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节目内容有60%至80%来自该股。这一事实说明: ①文化和经济、政治相互影响②先进文化能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③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方式④文化塑造人生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5.在国外华人开的餐馆里,经常可以看到古色古香、铁笔银钩的对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说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之久的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C.文化促进经济生活的发展 D.文化促进政治生活的进步 6.“伟大的诗篇即永远喷出智慧和欢欣之水的喷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文化是人的成长的决定因素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宋楚瑜在先拜祭黄帝陵后发表的演讲中说:“我们的根在镇里,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这表明海峡两岸

信息技术基础教师用书

广东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师用书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本章概述 课程内容标准: 1、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2、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3.了解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一、教材分析 1、本章的作用和地位 本章是本书及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开篇章,旨在引导学生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应用及发展趋势等情况有个总体上的了解,由此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由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经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本章旨在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对生活、学习和社会中的事例进行分析和归纳,使学生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并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活动习惯奠定基础。 2、本章主要内容介绍 在现代社会里,信息资源越来越重要,谁能更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掌握并有效地运用信息,谁就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着相当大的优势。对于个人而言,提高自己的信息意识和分析、综合并创造性地运用信息的能力,十分重要。 本章设置了两节内容:“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本节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典型例子,从中归纳和理解信息的基本含义,并让学生围绕主题内容通过探究活动来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从而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及了解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情况。“第二节信息技术及其影响”。本节以讲述信息技术应用的案例作为引子,介绍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含义,通过交流和合作探究活动,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情况,及其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学习生活方面的积极和消极方面的影响,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活动习惯。 第一节内容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所做的提炼和概括,而第二节内容不仅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继承和拓展,而且也是第一节内容的延续和拓宽,它们都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向学生展示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有关内容,并根据高中生已逐渐丰富起来的、能对具体现象或事物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的思维能力等特点,有层次、有选择地设计了实例分析、讨论归纳、合作探究等活动,这些体验式的学习活动是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的,也是符合并充分体现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能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这对准确把握信息的基本含义,以及有效地应用信息都十分有帮助。例如:如何识别信息的真伪问题,这使得学生对于合理地参与网上信息活动、增强信息安全意识以及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习惯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另外,信息是有时效性的,也可以经过处理加工之后得到增值的,这对于学生如何鉴别信息价值有很大用处;等等。 (2)能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并了解其影响。正是由于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各个领域的不断渗透和广泛应用,如何熟练使用信息技术并改善生活质量,帮助自己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则成为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通过学生实地考察和归纳分析,既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又要关注到信息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从而辩证地认识到信

高中政治人教版经济生活教材分析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1经济生活教材分析 一、《经济生活》教材的编写依据 3月2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部署,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于当年9月进入实验区。为此,教育部成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领导并主抓 这套教材的编写。 《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依据新课标编写,了解这本教科书,有必要了解《课程标准》 所规定的课程性质、所强调的基本理念。这是我们把握和使用这本教材的前提。 1.课程的性质 《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定位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以物质文明、政治文 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现实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实践的 过程,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由此可见, 思想政治课程── 其核心价值──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 其基本内容──参与当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其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其课程定位──整个大德育中的主导环节。 2.基本理念和追求 (1)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少而 精、实用;反映时代的新思想、新论断。 (2)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关注学生发展, 尊重学生关切,适合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建构生活为基础、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三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学科知识为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觉悟服务。 (4)转变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强调 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教材变教本为学本,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强调学生的体验、感 悟和内化。 (5)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变单纯以课堂为中心的状况,强调实践环节, 是课改的追求。要通过各种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价值、进行理性思考; 在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6)坚持评价方式的改革──从评价主体、功能、目的、方式等方面进行较大改革。 课标是教材的依据,上述理念教材要体现。从大的方面说,教材坚持两个基本点:一是坚 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坚持改革的方向,贯彻课标新理念。 二、《经济生活》教材结构的特点 1.教材结构的设计思路 总的来说,教材的逻辑结构按课程标准的顺序来构建。全书分为四个单元。 2.结构设计的总特点 (1)这一方案,力求以人为本,以市场经济生活知识为支撑,突出思想政治观点教育。 (2)这一方案,力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遵循由浅入深的逻辑、符合学生的 认知规律。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测试题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测试题 (本张试卷分值为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选出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50分) 1、每当中华民族处于重大困难的当头,中华文化的力量就会突显出来。在外寇入侵时中华民族就会团结一致,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在遭受巨大洪涝灾害或“非典”时,中华民族就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并最终夺取胜利。这表明() A、文化是人所创造的 B、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力量决定综合国力 D、文化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关于文化,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①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②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③文化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和非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④纯自然的东西也是文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我国的象形文字告诉我们() A、文化是自然产生的 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D、文化就是指语言、文字 4、“石头上刻着名人名言,石头是物质的,但它表现的是精神的内容。”对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产品 C、文化就是刻在石头上的名人名言 D、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分开的,两者互不影响 5、20世纪的社会发展现实已经向我们展示:光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而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人的精神境界,只会导致社会发展的失衡,导致精神疾病和道德危机,甚至伴随吸毒、色情、性病泛滥等。所以说,“文化战略就是人类的生存战略,”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失去文化的建设,人类必然走向灭亡 B、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C、文化决定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D、对人类社会而言,文化与经济同等重要 6、近几年,世界各地出现的“汉语热”折射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潜力。这个观点肯定了() A、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C、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D、文化教育对经济具有重大影响 7、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段话对你的启示是() A、科技在增强经济实力中的地位 B、文化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 C、文化决定了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D、没有文化,国家和民族就不能生存和发展

经济生活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经济生活》第二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从全书角度是讲“怎样生产”。本单元是在第一单元“消费主题”基础上侧重点转入“生产主题”,其逻辑线索:消费离不开生产(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生产的基本经济制度背景——创造财富的主体和主要场所(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企业、公司)——如何筹集创造财富所必需的资金(融资——投资)。 ●本单元教学重点: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关知识。 2、我国公司的主要类型;影响企业(公司)成功的主要因素;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正确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比较储蓄存款、股票、债券、商业保险等投资理财方式的特点。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教学提纲及其建议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总体介绍: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性质不同的消费其作用不同,合理的消费对生产会起促进作用。 ①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 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 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联系实际:

坚持扩大内需方针,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2、大力发展生产力(国家发展的根基) (1)原因: ①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 ②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③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④有利于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措施: ①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综合素质)。 ③加快科学技术发展,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 ④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 二、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结构)——我国现阶段生产的制度背景 1、是什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构成: (1)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经济): ①外延(范围):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与集体成分。 注意判断:股份制与混合所有制。 ②地位: 一是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二是在国民经济中公有制经济处于主体地位: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质和量);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控制力)。 三是在市场经济中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处于平等地位,都是平等的市场主体。

必修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一单元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的是 ①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②“南海一号”的打捞工作③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④粤西第一高峰大田顶的自然风光⑤我国的外汇储备增多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①③④ 2.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造型融人了鱼、大熊猫、藏羚羊、燕子以及奥林匹克圣火的形象。这说明 A.文学、艺术源于灵感 B.文化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C.文化生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D.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3.漫画《精神大餐》形象地说明了 ( ) A.人们的精神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活动、物质载体《精神大餐》 B.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C.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4.温家宝总理在会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青岛港桥吊队队长许振超时指出,许振超创造的“振超精神”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这主要是因为( ) A .“振超精神”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B.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C .精神力量比物质力量更重要 D.精神力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5.2009年9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并向社会公开发布。该规划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做好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扩大文化消费、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扩大对外文化贸易等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 A.经济决定文化B.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D.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6.有人说:“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该观点A.承认了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B.没有看到文化有其自身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C.肯定了文化有其自身的独立性D.否定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7.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现状、不同的价值观念,对个人的成长产生的影响主要有( ) ①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②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③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④不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2009年4月26日至29日,第七届中国国际网络博览会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网博会上提出了“中国健康网络文化年”的理念,这一理念体现了政府部门倡导净化网络空间,利用互联网积极传播先进科学技术、先进文化,促进网络文化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指导用户对网络文化产品合理消费,促进产业的技术革新等。上述材料说明( )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②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③先进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 9.每当中华民族处于重大困难的当头,中华文化的力量就会突显出来。在外寇入侵时中华民族就会团结一致,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在遭受巨大洪涝灾害、“非典”、“汶川特大地震”、“藏独、疆独搞分裂”时,中华民族就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并最终夺取胜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