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节能环保行业分析

2010年节能环保行业分析
2010年节能环保行业分析

行业研究 事件点评 2010年10月19日

目 录

1、破局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忧外患,节能环保一马当先 (3)

1.1 对内,我国的资源储备无法支撑经济长期健康发展 (3)

1.2 对外,后哥本哈根时代的减排承诺给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3)

1.3 节能环保可以实现在降低能耗的同时,实现经济继续较快发展 (4)

2、政策扶持明确,战略地位确立,发展空间巨大 (4)

2.1 政策扶持力度大,行业发展机遇显现 (4)

2.2 中长期发展目标明确,行业发展空间广阔 (5)

3、节能环保产业责任重大,四个细分领域尤为重要 (5)

3.1 推广节能应用技术,提高整个社会的能效水平,重在工业领域节能 (5)

3.2 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提高我国的资源利用水平,看好资源回收行业的长远发展 (6)

3.3 加强“三废”治理,提高我国的环境治理水平,期待垃圾焚烧领域的破冰 (6)

3.4 提升市场化手段的配置作用,引导全社会资源向该行业倾斜,预计EMC、CDM市场将迎来爆发性增长 (7)

1、破局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忧外患,节能环保一马当先

1.1 对内,我国的资源储备无法支撑经济长期健康发展

我国经济社会单位能耗较高,能源安全形势严峻。统计显示,当今世界经济与能源格局中,与我国的经济总量和地位作比较,我国能源储量相对薄弱、单位生产值的能耗较高。2008年,中国GDP总量为31.4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三,占全球GDP总量7.3%,及美国GDP 总量的30%左右。但是,中国的能耗却位居世界第二,占全球年能耗总量的18%左右,直逼美国占比20%的榜首位置。

能源储备方面,中国是一个典型的“缺油少气富煤”国家,已探明石油储量278795.00万吨,占据全球总储量的1.5%;已探明天然气储量30299.19亿立方米,占据全球总储量的1.6%;已探明煤炭储量11450000万吨,占据全球总储量的12.6%,位居全球第三。但中国也是一个煤炭使用大国,每年的煤炭产量和煤炭使用量均居世界首位,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比例高达75%以上,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1倍以上。即便是“富煤”,也在中国快速扩张的经济需求显示出了些许的“不力”:2009年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煤炭进口量多达1.25亿吨,比2008年增长211.9%,出口2240万吨,同比下降50.7%,净进口量超过1亿吨,开始煤炭出口国向煤炭进口国快速转变。

图表 1 中国能源经济指标在全球中的比重

1.50% 1.60%

12.60%

18%

7.30%

0.0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20.00%

量资料来源:《Oil and Gas Journal》、BP、国研网、日信证券研发部

1.2 对外,后哥本哈根时代的减排承诺给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全球各国纷纷倡导进行节能减排,并相继制定了各自的节能减排

目标。我国作为世界上负责任的大国,也制定了富有挑战性的减排目标: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

在这组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后面,倘若没有节能环保技术的支持,没有节能环保产业对整个社会的贡献,今年下半年一些地区出现的通过强制拉闸断电来达到减排目标的现象还将会重新出现。

1.3 节能环保可以实现在降低能耗的同时,实现经济继续较快发展

目前,我国总体能源利用效率在33%左右,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左右,在能耗总量和利用效率上都存在着巨大的改进空间。即便是仅仅将我国的工业用电机全部进行节能改造,按照30%的改造效率计算,每年就能节省能耗2,000多亿元;倘若其他领域的用电设备进行同样程度的节能改造,全社会每年可节省能耗4,000多亿元,大约占我国GDP总量的1%。通过不断壮大我国的节能环保行业,我们还可以在降低能耗、提高单位能耗GDP贡献的同时,超越能耗红线对经济发展的约束。

另外,节能减排产业本身作为一个未来的支柱性产业,自身规模的壮大对经济社会就是一种贡献,特别是随着节能环保理念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节能环保产品和服务也将会作为一种重要的出口产品供应全球。“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投入将达到3.1万亿元,规模将比“十一五”期间的1.4万亿元增长一倍以上。预计到2015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5.3万亿元。

2、政策扶持明确,战略地位确立,发展空间巨大

2.1 政策扶持力度大,行业发展机遇显现

《决定》明确提出,要通过科技创新和人才建设、完善市场环境、开展国际合作、财税金融支持、体制机制创新等一系列配套措施,来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

《决定》指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必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结合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决定》同时重视市场在产业发展中的资源配置作用,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市场,规范市场秩序,为各类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良好的环境”。

《决定》还指出,要不断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2 中长期发展目标明确,行业发展空间广阔

《决定》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未来发展,制定了明确目标:

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

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局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业;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再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节能环保产业责任重大,四个细分领域尤为重要

针对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的节能环保领域,《决定》提出如下指导意见:“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带动能效整体水平的提高。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示范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提升污染防治水平。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积极推进煤炭清洁利用、海水综合利用。”

根据以往出台的相关政策意见,可以将以上内容归纳为如下四个方向:

3.1 推广节能应用技术,提高整个社会的能效水平,重在工业领域节能

目前,我国总体能源利用效率在33%左右,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左右。在全社会用电中,其中70%左右耗费在工业领域。而工业电机的耗电量又占据整个工业领域用电的70%。因此,通过对工业电机进行节能改造,可以大幅降低全社会能耗。按照30%的节能改造效果

来计算,倘若对全部的工业电机进行节能改造,全社会每年的用电量将下降15%,形成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在工业节能领域,目前主要依靠变频器实现节能。变频器的节能效率普遍在30%以上,在某些行业甚至达到40%-50%。使用变频器进行节能,投资成本的回收期通常在2-3年,还有一些高效企业的成本回收期甚至在1年之内。

具体到上市公司上,高压变频器领域关注:合康变频、九洲电气、智光电气;中低压变频器领域关注:汇川技术、英威腾。

在工业领域,除了电机节能外,还有重要的一个领域就是余热余压利用,专注于这个领域的上市公司有:易世达、海陆重工等。

3.2 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提高我国的资源利用水平,看好资源回收行业的长远发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属于粗放型增长,对资源的耗费处于较高状态。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转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势在必行。

资源回收领域,重点关注资源回收领域的上市公司龙头格林美;同时,在核电高速发展的今天,尤其关注核废料回收领域的九龙电力。

海水处理领域,关注海水淡化设备供应商双良节能以及海水淡化项目开发商青岛碱业。

3.3 加强“三废”治理,提高我国的环境治理水平,期待垃圾焚烧领域的破冰

在废水、废气、固废的治理过程中,废水治理走在前列,目前行业已经进入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可以关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的重庆水务,具有工业污水项目运营能力的万邦达,以及代表未来生活污水处理潮流的碧水源。

废气治理目前主要集中在除尘领域和烟气脱硫处理方面,除尘领域关注龙净环保和三维丝,脱硫领域关注龙净环保、九龙电力。另外,未来随着脱硝政策的出台,龙源技术、九龙电力将从中获得爆发性增长。

不同于污水治理和废气治理,我国的固废处理特别是垃圾焚烧处理还未大规模放开。由于民众观念的问题,最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垃圾焚烧项目一再搁置。我们预计,随着十二五规划的正式出台,垃圾焚烧事业将开启破冰之旅,我们建议关注国内固废处理龙头桑德环境、设备供应商海陆重工。

3.4 提升市场化手段的配置作用,引导全社会资源向该行业倾斜,预计EMC、CDM 市场将迎来爆发性增长

《决定》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市场,规范市场秩序,为各类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良好的环境。

在引导社会资源向节能环保领域配置方面,一些专业的中介组织作用重大,受国家政策的扶持力度也很大。我们预计,随着节能环保政策的进一步严格,以及市场机制的进一步优化,合同能源管理以及碳交易机制将成为节能环保产业内一个新生的领域,并将会撬动整个产业发展壮大。

在合同能源管理领域,关注具有成熟运作模式的公司,比如泰豪科技、智光电气等;在碳交易领域,关注国内在该领域起步较早的上市公司,比如巨化股份、天富热电等。

附件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发〔2010〕3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作出如下决定:

一、抓住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要求。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规模跻身世界前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同时,也面临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少,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支持创新创业的投融资和财税政策、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历史机遇,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坚持创新发展,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位置。积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营造良好环境,强化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抢占经济和科技竞争制高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要充分发挥我国市场需求巨大的优势,创新和转变消费模式,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调动企业主体的积极性,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同时,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要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

坚持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要切实完善体制机制,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原始创新,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和联合攻关,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相关知识产权。同时,要加大政策支持和协调指导力度,造就并充分发挥高素质人才队伍的作用,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化进程。

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领域跨越发展相结合。要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统筹规划、系统布局,明确发展时序,促进协调发展。同时,要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作为突破口,重点推进。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优势区域率先发展。

坚持提升国民经济长远竞争力与支撑当前发展相结合。要着眼长远,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重大前沿性领域及早部署,积极培育先导产业。同时,要立足当前,推进对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具有重大作用的相关产业较快发展,推动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支柱产业。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

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局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业;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再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立足国情,努力实现重点领域快速健康发展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要进一步明确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统筹部署,集中力量,加快推进。

(一)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带动能效整体水平的提高。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示范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提升污染防治水平。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积极推进煤炭清洁利用、海水综合利用。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三)生物产业。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着力培育生物育种产业,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促进生物农业加快发展。推进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示范与应用。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做大做强航空产业。积极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依托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

(五)新能源产业。积极研发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发展核能产业。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

(六)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同时,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前沿技术研发,大力推进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发展。

四、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必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结合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结合国家科技计划、知识创新工程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实施,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在生物、信息、空天、海洋、地球深部等基础性、前沿性技术领域超前部署,加强交叉领域的技术和产品研发,提高基础技术研究水平。

(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大企业研究开发的投入力度,对面向应用、具有明确市场前景的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建立由骨干企业牵头组织、科研机构和高校共同参与实施的有效机制。依托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系统集成,支持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结合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发展一批由企业主导,科研机构、高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财税政策引导,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产业集聚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三)加快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建立科研机构、高校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机制,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快完善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科技人员积极从事职务发明创造。加大工作力度,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发挥研究型大学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增加急需的专业学位类别。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支持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鼓励企业建立专利联盟。完善高校和科研机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利益保障和实现机制,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机制。加大对具有重大社会效益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

(四)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以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目标,选择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并能够实现突破的重点方向,依托优势企业,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环节,组织实施若干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推动要素整合和技术集成,努力实现重大突破。

(五)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发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支撑作用,大力发展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创业服务、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着力培育新业态。积极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投资和管理咨询等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和环境服务业。

(六)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加大实施产业化示范工程力度,积极推进重大装备应用,建立健全科研机构、高校的创新成果发布制度和技术转移机构,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依托具有优势的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形成增长极,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五、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市场,规范市场秩序,为各类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良好的环境。

(一)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坚持以应用促发展,围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缓解环境资源制约等紧迫需求,选择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显著、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重大技术和产品,统筹衔接现有试验示范工程,组织实施全民健康、绿色发展、智能制造、材料换代、信息惠民等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引导消费模

式转变,培育市场,拉动产业发展。

(二)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绿色消费、循环消费、信息消费,创新消费模式,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扩大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识实施范围。加强新能源并网及储能、支线航空与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市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在物联网、节能环保服务、新能源应用、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推广等领域,支持企业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现代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等新型商业模式。

(三)完善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优化市场准入的审批管理程序。进一步健全药品注册管理的体制机制,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支持临床必需、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价格合理的创新药物优先进入医保目录。完善新能源汽车的项目和产品准入标准。改善转基因农产品的管理。完善并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法规标准。

六、深化国际合作,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

要通过深化国际合作,尽快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深度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

(一)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发挥各种合作机制的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申请国家科研项目。支持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全球研发服务外包,在境外开展联合研发和设立研发机构,在国外申请专利。鼓励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参与我国技术示范应用项目,共同形成国际标准。

(二)切实提高国际投融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完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外商设立创业投资企业,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在境外以发行股票和债券等多种方式融资。扩大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改进审批程序,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境外投资的外汇支持。积极探索在海外建设科技和产业园区。制定国别产业导向目录,为企业开展跨国投资提供指导。

(三)大力支持企业跨国经营。完善出口信贷、保险等政策,结合对外援助等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以及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在海外推广应用。支持企业通过境外注册商标、境外收购等方式,培育国际化品牌。加强企业和产品国际认证合作。

七、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投入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资金渠道的基础上,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增加中央财政投入,创新支持方式,着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创新能力建设等。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等推广应用。加强财政政策绩效考评,创新财政资金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完善税收激励政策。在全面落实现行各项促进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税收政策的基础上,结合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研究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

(三)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加快建立包括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在内的多层次担保体系。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服务。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财政优惠政策,促进金融机构加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力度。

(四)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进一步完善创业板市场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推进场外证券交易市场的建设,满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创业企业的需求。完善不同层次市场之间的转板机制,逐步实现各层次市场间有机衔接。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发行规模,积极探索开发低信用等级高收益债券和私募可转债等金融产品,稳步推进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发展,拓宽企业债务融资渠道。

(五)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建立和完善促进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行业健康发展的配套政策体系与监管体系。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为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管理机构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参与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创造条件。发挥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资金的引导作用,扩大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规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带动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处于创业早中期阶段的创新型企业。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

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组织领导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和条件。

(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建立健全创新药物、新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税费调节机制。实施新能源配额制,落实新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加快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建立促进三网融合高效有序开展的政策和机制,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空域管理体制改革。

(二)加强宏观规划引导。组织编制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监测调查,加强与相关规划和政策的衔接。加强对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导,优化区域布局、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各地区要根据国家总体部署,从当地实际出发,突出发展重点,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三)加强组织协调。成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形成合力,统筹推进。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决定的要求,抓紧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落实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国务院

二○一○年十月十日

投资评级说明

公司投资评级:

以报告日后的6-12个月内,证券相对于市场基准指数的涨跌幅为标准,定义如下:

买入(Buy):相对强于市场表现20%以上;

增持(outperform) :相对强于市场表现5%~20%;

中性 (Neutral) :相对市场表现在-5%~+5%之间波动;

减持(underperform) :相对弱于市场表现5%以下。

行业投资评级:

以报告日后的6-12个月内,行业相对于市场基准指数的涨跌幅为标准,定义如下:

看好(overweight) :行业超越整体市场表现;

中性 (Neutral) :行业与整体市场表现基本持平;

看淡 (underweight) :行业弱于整体市场表现。

免责声明

本研究报告由日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部撰写,研究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报告根据国际和行业通行的准则,以合法渠道获得这些信息,尽可能保证可靠、准确和完整,但并不保证报告所述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本报告不能作为投资研究决策的依据,不能作为道义的、责任的和法律的依据或者凭证,无论是否已经明示或者暗示。日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研究所将随时补充、更正和修订有关信息,但不保证及时发布。对于本报告所提供信息所导致的任何直接的或者间接的投资盈亏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报告版权仅为日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部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如引用发布,需注明出处为日信证券研究部,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日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部对于本免责申明条款具有修改权和最终解释权。

节能环保产业分析

节能环保产业分析 一、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是经济高增长之后的必然选择 经济高速增长之后,国家必然面对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诸多社会问题。经济转型势在必行,而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不仅可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还可以作为经济转型期的重要产业,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包括了节能、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等三大方面的内容;涉及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产品和服务等诸多领域。 从投资规模看,预计“十二五”末节能环保领域的总产值将达到 4.5万亿。根据《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的不完全统计,2008年全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 1.41万亿元,其中节能产业2700 亿元,资源循环利用产业6600 亿元,环保产业4800 亿元。中信证券研究部预计到2015 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有望达到 4.5万亿,其中节能产业1.6万亿,环保产业 1.1 万亿,资源循环利用产业1.8 万亿。 1. 工业节能产业 针对我国不同行业、地区间的节能现状,结合我国现阶段以及中长期的节能目标,按照节能方式划分,工业节能又可主要分为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等三大类。 1.1电机系统节能空间依旧巨大 技术节能主要是采用技术革新的手段降低能耗,其主要包括余热余压利用、工业锅炉、电机系统、输配电系统,以及电力、钢铁、有色、

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传统产业的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等。而电机系统又可以细分为变频器、高效电机、电站空冷技术和无功补偿装置等。 根据《电动机调速技术产业化途径与对策的研究》报告,我国发电总量的 66%消耗在电动机上,各类电机系统运行效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20 个百分点。截至2007 年底我国电动机总装机量容量约6.22 亿千瓦,以此计算,运行效率的低下相当于每年浪费电能约2200 亿千瓦时以上,相当于约3 个三峡电站的年发电量,因此提高电机运行效率6-7个百分点,年节电量即相当于三峡电站的年发电量。 近几年我国高压变频器市场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2008 年中国高压变频器市场销售额达34 亿元,增长率达到47.8%,2009 年至2012 年每年的市场增长率将保持在40%以上,至2012年中国高压变频器市场规模将达到150 亿。 达实智能主要业务是智能建筑和建筑节能服务,是入选工信部重点扶持节能服务公司中唯一一家中央空调节能领域的公司。 智光电气高压变频器生产企业,全资子公司智光节能入选工信部

中国建筑节能市场调研报告

2011-2015年中国建筑节能市场调研及发展前 景预测报告 报告简介 建筑节能,在发达国家最初为减少建筑中能量的散失,现在则普遍称为“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率”,在保证提高建筑舒适性的条件下,合理使用能源,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筑节能具体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建、扩建)、改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节能标准,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 中国报告网发布的《2011-2015年中国建筑节能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共十章。首先介绍了建筑节能相关概述、中国建筑节能市场运行环境等,接着分析了中国建筑节能市场发展的现状,然后介绍了中国建筑节能重点区域市场运行形势。随后,报告对中国建筑节能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建筑节能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建筑节能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建筑节能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报告目录、图表部份 目录 第一章建筑节能产业相关概述 第一节建筑节能基础阐述 一、建筑节能范围 二、建筑节能使用范围 三、建筑节能意义 第二节合同能源管理 一、合同能源管理(EPC) 二、EPC的特点 三、EPC的基本类型 四、EPC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节能服务公司 一、节能服务公司(EMC) 二、EMC的业务范围 三、EMC的特点 四、EMC的作用和意义 五、EMC的业务流程 第二章国外节能市场运行态势分析 第一节全球建筑市场运行总况 一、世界建筑业的发展状况 二、国际建筑业巨擘的发展路径 三、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第二节全球建筑节能动态分析 一、全球建筑节能保温泡沫材料技术最新进展 二、全球能源危机地源热泵成建筑节能新宠

节能环保产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

节能环保产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2017年节能环保产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第一章总论 节能环保产业园项目概况 节能环保产业园项目名称 节能环保产业园项目性质 节能环保产业园项目建设单位 1.1.4可研报告编制单位 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节能环保产业园项目建设地点 节能环保产业园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节能环保产业园项目建设进度 1.1.8投资规模和资金筹措方案 1、投资规模 2、资金筹措方案 1.1.9主要经济指标 表1-1 节能环保产业园项目主要经济指标汇总表

节能环保产业园项目建设单位概况编制依据、原则和范围 1.3.1可研编制情况 1.3.2编制依据 1.3.3编制原则 1.3.4编制范围 可行性研究的结论 1.4.1基本结论

节能环保产业园项目建设的意义 1.4.3经济效益分析 1.4.4社会效益分析 1.4.5社会评价结论 1.4.6风险分析结论 1.4.7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结论 第二章节能环保产业园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节能环保产业园项目建设背景 2.1.1政策背景 节能环保产业园项目提出理由 节能环保产业园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是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需求 2.2.2是市场发展的需要 2.2.3是完善产业链条、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市场分析、销售方案及风险分析 节能环保产业园项目产品市场分析 3.1.1应用分析 3.1.2市场分析 节能环保产业园项目市场前景分析 3.1.4项目产品市场分析

某节能环保产品市场营销方案

某节能环保产品市场营销方案 产品市场潜力: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在各类人工环境中,特别是建筑环境(室内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据调查显示,人生超过3/4甚至90%以上的时间是在人工环境(包括建筑室内环境和各种交通运输工具的间)中度过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空调的普及和居室密封程度的提高,以及大量化学用品和材料在建筑物和室内的使用,使得国际社会在关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同时,开始重视室内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2003年3月1日,我国第一部《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正式开始实施。这部由国家环保总局、卫生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共同制定并发布的“标准”,不仅使室内空气污染问题再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解决室内环保问题的巨大市场和商机。目前在我国,家庭绿色环保产品使用率还不到0.03%,有92.3%的家庭对装修污染缺乏正确认识,70%以上的家庭装修污染超标,而污染严重超标达16~40倍的已占到了34%。近年来国内有关室内污染中毒的案例屡屡发生,投诉呈迅速上升趋势。据某环境监测中心透露,中国每年由室内空气污染引起的死亡人数已达11万人。据世界银行有关资料显示,我国2001年因室内空气污染造成的损失为106亿美元。住宅装饰是个巨大的市场。据权威机构的市场研究显示,1998年我国用于住宅装修的费用高达1000亿元,2000年为1800亿元,2002年已突破2000亿元大关,而家庭室内环保的需求也将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颁布实施及广大消费者健康意识不断增强而迅猛增长。专家预测,室内环保市场规模2003年预计将达60亿元,并将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行业状况: (一)消费群体:目前这个行业还处于市场培育期。室内环保观念虽然也被一些人逐渐接受,但还远远没有形成一种共识,被广大消费者接受。接受这一理念的目前仍局限于发达城市中接受过高等教育和追求生活质量的人群。 (二)产品:室内环保产品刚开始也只局限在活性炭,空气清新剂,杀菌剂等一些科技含量不高,效果也不明显的产品上,因此市场虽然有这个需求,但苦于没有找到高效的产品使这个行业一直处于停顿的状态。随着光触媒的面世,这个虽有潜力但苦无产品的行业终于找到了依托,光触媒以其高效,强力,持久,无污染的优良特性迅速成为市场主导产品。今后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室内环保的重视,新的高科技室内环保产品将会越来越多。 (三)行业竞争状况:这个行业目前还属于新兴行业。市场空间巨大,竞争也不十分明显,已知的从事这个行业生产和销售的公司也只局限于北京,深圳,上海等少数几个城市。远远没有象保健品,化妆品那样竞争的如火如荼。但可以预见,现在的市场沉默只是爆发前的酝酿。随着产品的成熟,行业标准的建立和适合这个行业的营销策略的完善以及室内环保观念的深入人心,这个行业一定会爆发出蓬勃的潜力。但也要看到,一些厂商利用目前国家尚未制订出有关产品行业标准的机会,以不正当手段展开市场角逐,导致光触媒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我们正经历市场发育的阵痛期。 营销战略: 我们的营销战略应该是根据市场营销环境及动态变化趋势,自身营销条件,建立相对优势和差异化优势。从全局上做最有利的策略安排,使战术的压力变得最小的整体部署。 指导思想:战略有阶段性,要适时而定,适势而定。既要有敢为人先的市场开拓精神,抓住商机。又要沉着冷静的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营销计划,并及时反馈,调整营销部署。以作出最适合自己的营销战术安排。

建筑节能与低碳现状调研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2284-57 建筑节能与低碳现状调研 报告(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建筑节能与低碳现状调研报告(完整 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建筑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载体,推进建筑节能,实现建筑物的低碳化则是建设“低碳城市”最直接、最有效、最具可操作性的重要抓手。据统计,我区建筑能耗已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并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能耗正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因此,在着力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切实加强建筑节能工作,降低社会总能耗,对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打造低碳、品质、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年初区政协主席会议确定的重点调研课题的安排,区政协从3月下旬开始组织有关委员,会同区发改局、区经发局、区建设局、区教育局、区建设局墙改办、区建设局质监所、区房地产协会等部门的同

志整理文章由组成课题调研小组,以座谈会、走访、实地考察等形式,对我区建筑节能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5月18日,区政协召开十二届第五十二次主席会议,就该调研报告进行协商审议,现将有关意见建议综述如下,供区委、区政府领导决策参考。 一、建筑节能管理和节能产业取得的成绩 1.建筑节能工作有所加强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有力推动和全社会的共同倡导下,建筑节能工作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建筑节能产品的应用逐渐推广,并且有不少企业和市民开始参与建筑节能工作。据统计,目前我区城镇新型墙体材料建筑应用率已达82%,一些企业和居民小区积极推进建筑节能,并已收到了实效。如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意机械设备有限公司通过整个厂房的节能建设,全年采暖和制冷电可以节能约33.5%。一些新建商品住宅开始引入环保、节能的理念,“众安·国泰花园”按国家节能标准进行工程试点,能源节约率

世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世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近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粗放型发展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日本的8倍、欧盟的4.5倍。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8.5%,而消耗的钢材占46%,煤炭占45%,水泥占48%,油气占10%,化学耗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量位居世界前列,我国原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等重要能源资源的进口依存度超过50%。此外,我国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占国土面积的55%,其中,重度脆弱的占19.8%,极度脆弱的占9.7%。根据《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0》,我国“生态足迹”(维持一个国家或地区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增加的速度远高于生物承载力的增长速度,人均“生态足迹”已是生物承载力的2倍,“生态赤字”正在逐年扩大。可见,我国长期粗放式增长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压力,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能源资源、气候变化等全球治理问题更趋凸显。我国已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至45%。根据经验计算,碳排放量是能源消费总量的2.5倍左右。按此推算,若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量为50亿吨标煤,则碳排放量将达到125亿吨(2010年全球碳排放约为320亿吨,目前发达国家提出到2030年将全球碳排放控制在300-320亿吨以内)。应该清醒地看到,依靠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局面已经难以为继,迫切要求我们把资源环境压力释放的过程转化为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过程,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不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不仅资源环境难以承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也难以得到根本扭转。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进节能减排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一、世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提供技术基础和装备保障的产业,主要包括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其中,节能产业中包括节能装备、节能产品和节能服务,环保产业中包括环保装备、环保产品和环保服务,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中包括资源循环利用装备、资源循环利用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市场现状讲解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一、节能环保产业现状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提供技术基础和装 备保障的产业,主要包括节能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和环保装备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节能产品和服务等;其六大领域包括:节能技术和装备、高 效节能产品、节能服务产业、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环保产品与环保服务。“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 用关键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 节能环保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环保产业开始步入快速发展阶段,逐渐成为支撑产业经济效益增长的重要力量,并正在成为许多国家革新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目标和关键。美国、日本和欧盟的环保产业成为全球环保市场的主要力量。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的加大,苏州节能环保产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国家和各级政府不断加大重视并持续增加 投入,以及伴随着工业发展产生的大量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近年来苏州节能环保产业始终保持较快增长。“十一五”期间苏州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规模 增长率在——之间,2010年节能环保产值规模已超过——元。 苏州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2006-2010年,累计建成运行5亿千瓦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全市火电脱硫机组比例从2005年的12%提高到80%;新增污水处理能力超过5000万吨/日,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75%以上。到2011年,我市节能环保产业从业单位共有3万多家,从业人员近300万人。我市正积极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大力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全面升级。 2012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公布了《“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环保产业产业总产值达到 4.5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 产总值的比重为2%左右的总体目标;明确了政策机制驱动、技术创新引领、重 点工程带动、市场秩序规范、服务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价格、财税、 土地等七个方面的政策措施。 苏州市节能环保产业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总体规模相对还很小,其边界和内涵仍在不断延伸和丰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节能环保产业对经济的直接贡献将由小变大,逐渐成为改善经济运行质量、促进经济增长、 提高经济技术档次的产业。产业内涵扩展的方向将主要集中在洁净技术、洁净产品、环境服务等方面,节能环保产业的概念也将演变为:“环境产业”或“绿色产业”。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环保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共 十五章。首先介绍了环保产业的定义、分类、发展历程等,接着全面分析了国际

建筑节能材料行业分析报告

我国外墙外保温建筑节能材料 行业分析报告 通联资本治理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 二○○八年四月

目录 摘要及要点 (1) (一)建筑节能对我国能源战略与经济进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1) (二)外墙外保温建筑节能材料市场空间巨大 (2) (三)政策强制性规定为外墙外保温材料市场提供有利的进展条件 (3) (四)保温装饰一体化材料将成为外墙外保温材料市场的主流产品 (3) (五)外墙外保温材料行业将逐步规范与完善 (4) (六)罗宝系统的进展前景 (5) 一、我国建筑节能综述 (8) (一)两个重要概念的理解 (8) (二)国内外建筑节能情况比较 (9) (三)我国实施建筑节能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0) (四)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建筑节能制造了进展机遇 (12) 1、法律、法规及规划为建筑节能的进展营造了良好的 政策环境 (12)

2、建筑节能标准体系为建筑节能工作开展提供重要的 技术依据 (13) 3、建筑节能技术研发与推广推进了建筑节能产业化进 程 (14) 4、庞大建筑市场为建筑节能提供了巨大的市场进展空 间 (15) 5、各级政府积极参与为建筑节能提供良好的进展土壤 (16) (五)墙体保温是建筑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17) 二、我国墙体保温建筑节能材料技术进展状况 (19) (一)我国建筑节能技术进展状况 (19) (二)我国要紧墙体保温建筑节能材料技术比较分析.. 20三、外墙外保温建筑节能技术在国内外的进展及应用状况.. 21 (一)外墙外保温技术在国外的进展及应用状况 (21) (二)外墙外保温技术在国内的进展及应用现状 (24) 四、我国外墙外保温建筑节能材料要紧产品比较分析 (29) 五、外墙外保温建筑节能材料市场需求分析 (32) (一)建筑节能材料市场需求状况 (32) (二)外墙外保温建筑节能材料市场需求分析 (33)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建议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建议 一是节能环保产业已经具备大规模加快发展的条件。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已拥有一批较为成熟的常规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部分关键、共性技术已产业化,如节能领域的高炉炉顶压差发电、纯烧高炉煤气发电、低热值煤气燃气轮机、纯低温余热发电等技术,环保领域的炉排炉垃圾焚烧发电、污泥干化发电等技术。 二是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从国内市场看,2008年全国节能环保(含可再生能源)产业总产值达1.41万亿元,占GDP4.7%,带动就业2500万人。我国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潜力超过4亿吨标煤,可带动上万亿元的节能投资。从国际市场看,联合国环境署估计全球环保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达1.3万亿美元/年,12年后将翻一番。英国政府认为全球低碳经济市场价值3万亿英镑/年(约占全球GDP的8%)。 三是已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和措施。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节能环保工作,陆续出台了推进节能环保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央和地方也投入了大量资金,为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 四是标准体系逐步颁布实施。关于节能环保的一批国家和地方标准陆续制定、修订出台,对规范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是成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合作热点。各主要国家对华合作都把节能环保作为重要内容,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和民间团体各相关经济技术合作往来活跃。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国家战略给予宏观指导。节能环保尚未作为一个产业门类予以清晰界定和统筹考虑。如关系国计民生的水务行业没有对外资设立准入标准,导致国内市场面临被跨国公司瓜分的风险。目前,外资水务企业已占有国内一线城市20%的份额,他们在高价收购水厂后,不断要求提高水价,直接影响社会正常生产生活。 二是缺少统一协调、先导性、成体系的产业规划。由于没有国家战略指导,各政府部门、地方性的节能环保规划与国家总体规划不协调。节能环保项目在各地方、各行业自行其是,条块分割,分散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大大削弱了国家有关规划的效果。

节能环保行业分析报告

节能环保行业分析报告 参考稿 概述: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目前国际上关于环保的狭义定义是目前环保产业的核心内容,而广义定义则是环保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环保产业包括环保设备、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服务三个方面: 国际狭义界定指为环境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清理以及废弃物处理等方面提供 设备和服务的行业,主要是相对于环境的“末端治理”而言 国际广义界定既包括能够在测量、防治、限制及克服环境破坏方面生产与提供 有关产品和服务的企业,还包括能够使污染排 放和原材料消耗最小量化的清洁生产技术和产品。这种广义的定义是针对“产品生命周期”而言的。通常来说,几乎每个行业都有清洁生产技术,而洁净产品则特指 对环境无害的产品

中国界定按照国家经贸委1999年的定义,环保产业是以防治污染、改善环境 为目的所进行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环保产业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环保设备(产品)生产与经营 二是资源综合利用 三是环境服务 概述:........................................................................ -1 -第一章PEST分析............................................................. -4 - 一、大气污染........................................................... -4 - 二、水污染................................................................ -5 - 三、固废处理.............................................................. -5 - 四、经济.................................................................. -6 - 五、国家政策........................................................... -6 - 1、针对节能产业 ................................................... -7 - 2、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 -8 -

外墙外保温建筑节能材料行业分析报告

外墙外保温建筑节能材 料行业分析报告 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

我国外墙外保温建筑节能材料 行业分析报告 通联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

二○○八年四月

目录 摘要及要点 (1) (一)建筑节能对我国能源战略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1) (二)外墙外保温建筑节能材料市场空间巨大 (1) (三)政策强制性规定为外墙外保温材料市场提供有利的发展条件 (2) (四)保温装饰一体化材料将成为外墙外保温材料市场的主流产品 (3) (五)外墙外保温材料行业将逐步规范与完善 (3) (六)罗宝系统的发展前景 (4) 一、我国建筑节能综述 (7) (一)两个重要概念的理解 (7) (二)国内外建筑节能情况比较 (8) (三)我国实施建筑节能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9) (四)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建筑节能创造了发展机遇 (10) 1、法律、法规及规划为建筑节能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11) 2、建筑节能标准体系为建筑节能工作开展提供重要的技术依据 (11) 3、建筑节能技术研发与推广推进了建筑节能产业化进程 (12) 4、庞大建筑市场为建筑节能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13) 5、各级政府积极参与为建筑节能提供良好的发展土壤 (14) (五)墙体保温是建筑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15) 二、我国墙体保温建筑节能材料技术发展状况 (16) (一)我国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状况 (16)

(二)我国主要墙体保温建筑节能材料技术比较分析 (17) 三、外墙外保温建筑节能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及应用状况 (18) (一)外墙外保温技术在国外的发展及应用状况 (18) (二)外墙外保温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20) 四、我国外墙外保温建筑节能材料主要产品比较分析 (24) 五、外墙外保温建筑节能材料市场需求分析 (27) (一)建筑节能材料市场需求状况 (27) (二)外墙外保温建筑节能材料市场需求分析 (28) 1、庞大的建筑节能市场为外墙外保温材料市场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 (28) 2、政策强制性规定为外墙外保温提供有利的发展条件 (29) 六、外墙外保温建筑节能材料市场竞争状况 (30) (一)低档外墙外保温建筑节能材料市场竞争状况 (30) (二)中高档外墙外保温建筑节能材料市场竞争状况 (33) (三)高档保温装饰一体化外墙外保温建筑节能材料市场竞争状况 (34) 七、外墙保温建筑节能材料市场上下游行业状况 (37) (一)上游市场-原材料市场情况 (37) (二)下游市场-建筑市场情况 (40) 八、外墙外保温建筑节能材料市场存在问题 (42) 九、外墙保温建筑节能材料市场展望 (44) (一)外墙保温建筑节能材料市场发展的前景越来越广阔 (44) (二)先进保温装饰一体化材料将成为中高端市场的主流产品 (45)

世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与对我国的建议

世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及对我国的建议近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粗放型发展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日本的8倍、欧盟的4.5倍。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8.5%,而消耗的钢材占46%,煤炭占45%,水泥占48%,油气占10%,化学耗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量位居世界前列,我国原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等重要能源资源的进口依存度超过50%。此外,我国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占国土面积的55%,其中,重度脆弱的占19.8%,极度脆弱的占9.7%。根据《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0》,我国“生态足迹”(维持一个国家或地区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增加的速度远高于生物承载力的增长速度,人均“生态足迹”已是生物承载力的2倍,“生态赤字”正在逐年扩大。可见,我国长期粗放式增长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压力,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能源资源、气候变化等全球治理问题更趋凸显。我国已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至45%。根据经验计算,碳排放量是能源消费总量的2.5倍左右。按此推算,若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量为50亿吨标煤,则碳排放量将达到125亿吨(2010年全球碳排放约为320亿吨,目前发达国家提出到2030年将全球碳排放控制在300-320亿吨以内)。应该清醒地看到,依靠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来

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局面已经难以为继,迫切要求我们把资源环境压力释放的过程转化为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过程,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不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不仅资源环境难以承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也难以得到根本扭转。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进节能减排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一、世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提供技术基础和装备保障的产业,主要包括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其中,节能产业中包括节能装备、节能产品和节能服务,环保产业中包括环保装备、环保产品和环保服务,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中包括资源循环利用装备、资源循环利用产品、资源循环利用服务及再制造。(一)节能产业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世界能源展望2009》报告,从2010-2020年,全球节能投资将达1.999万亿美元,2020-2030节能投资达5.586万亿美元。2008年出台的《美国能效市场容量:展示节能的完整前景》报告称,到2030年,美国节能产业市场将达到7万亿美元规模。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对节能产业的投入,欧盟计划在2013年前投入32亿欧元用于环保汽车及智能化交通系统等的研发,英国专门成立国家低碳技术投资公司,发展低碳工业、汽车等节能产业。节能产业主要包括节能装备、节能产品和节能服务三个部分。 一是节能装备。全球节能装备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而且

中国节能环保行业整体分析报告

银联信中国节能环保行业整体分析报告

正文目录 第一章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差不多概况分析 (1) 一、节能环保产业涉及的领域及内涵分析 (1) 二、节能环保产业进展的差不多特征分析 (2) 三、节能环保产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分析 (3) 四、节能环保产业进展历程及经济地位分析 (4) (一)节能环保产业进展历程分析 (4) (二)节能环保产业经济地位分析 (5) 第二章中国节能环保行业进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6) 一、中国节能环保产业经济环境分析 (6) (一)节能环保产业将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得到加速进展 (6) (二)促进技术的产业化有利于将产业进展与民生目标协同一致 (6) (三)节能环保是我国经济结构性转型的重要技术和市场手段 (7) 二、中国节能环保产业政策环境分析 (8) 三、中国节能环保产业技术环境分析 (13)

(一)要紧节能技术 (13) (二)要紧环保技术 (14) 四、中国节能环保产业金融环境分析 (15) (一)我国VC/PE介入节能环保产业情况分析 (15) (二)我国VC/PE机构的资金投向及银行合作情况分析 (17) 第三章中国节能环保产业整体运行情况分析 (22) 一、中国节能环保产业进展的背景和推动因素分析 (22) (一)节能环保产业进展背景分析 (22) (二)节能环保产业进展推动因素分析 (24) 二、中国节能环保产业整体进展情况分析 (25) (一)节能环保产业投资情况分析 (25) (二)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增长情况分析 (26) (三)节能环保产业盈利状况分析 (27) 三、中国节能环保产业以后进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分析 (28) (一)节能环保产业以后进展方向 (28) (二)节能环保产业重点领域分析 (29) 第四章银行支持节能环保产业进展的切入点分析 (34)

建筑节能调研报告范文

建筑节能调研报告范文 引导语:建筑是人们用土、石、木、钢、玻璃、芦苇、塑料、冰块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建造的构筑物。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的建筑调研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市公共事业的快速发展,城市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容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我市经济快速平稳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但与此同时,仍有诸多待解决的难点问题,尤其是违章建筑的存在,严重影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违章建筑数量较多,分布较广,隐蔽性较强,危害较大,查处时也有相当的难度,如何妥善查处违章建筑也就成了城市管理工作者的工作重点与难点。本文就结合城中区域的实际情况,总结违章建筑的一些特点,阐明违章建筑的危害,分析其产生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探讨查处违章建筑时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意见。 一、我市城中违章建筑的基本情况 (一)违章建筑的定义 违章建筑一般是指在城市规划区内,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建设,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建筑。违章建筑主要包括:(1)未申请或申请未获得批准,未取得建设

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而建成的建筑;(2)擅自改变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建成的建筑;(3)擅自改变了使用性质建 成的建筑;(4)擅自将临时建筑建设成为永久性的建筑。 (二)我市违章建筑特点 20**年城中中队共查处违法建设37户,其中经过规劝自拆7户,自拆面积62平方米,强制拆除违法建住17户,强拆面积208平方米,停建13户,停建面积121平方米。就数量来看,违章建设的总面积 达到了391平方米,当然,还有未被查处到的,总体来说是相对较多;从分布来看,南园路、人民南路、古松弄、桃园路等各条道路周边及小区内都有不同程度的违章建筑;由于城中区域部分小区建成年代较长,内部构造相对复杂,部分街道也较为偏僻,很难在正常的巡逻过程中被发现,被查处的违章建筑相当一部分是市民的举报,而且往往都是已经建成的。综上所述我市城中区域的违章建筑存在着数量较多、分布较广、隐蔽性较强等诸多特点,给我们依法查处带来了不少困难。 二、违章建筑的危害 (一)浪费土地资源。违章建筑直接占用了大量的集体土地,甚 至是基本农田,侵吞了集体资源,损害集体利益,造成国家资源的低效利用。

节能环保分类现状与发展前景

节能环保分类现状与发展前景 节能环保分类现状与发展前景 摘要: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因应了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保护型社会的要求。环保产业概念的诞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其由狭义向广义的扩展也体现了认识和观念上的变化。正确认识环保产业,对于厘清发展思路和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节能环保;环保产业;环保工业;分类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is one of the emerging industries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du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s construction of a resource-saving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ype society. The birth of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has experienced a long process of development; the narrow sense to generalized expansion reflects the change of ideas.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clarify the development ideas and directions. Key words: 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中图分类号: TE08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引言: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目前并没有单独的统计门类,节能环保产业主体并不明确,因此带来产业政策无法有效落地等使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目前,由国家发改委起草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形成征求意见稿,正待修改完善后上报国务院审批,

节能环保产业对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意义

目录 前言 (1) 一、节能环保产业对“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意义 (1) (一)是参与国际竞争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2) (二)是拉动投资形成经济增长点的新动力 (3) (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可靠根基 (4) 二、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主要领域的现状和机遇分析 (6) (一)节能产业的需求与潜力分析 (6) 1.节能技术与装备的现状与潜力 (6) 2.节能产品的现状与潜力 (11) 3.节能服务业的现状与潜力 (15) (二)环保产业的需求与潜力分析 (17) 1.环保技术与装备的现状与潜力 (17) 2.环保产品的现状与潜力 (25) 3.环保服务的现状与潜力 (30) (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需求与潜力分析 (33) 1.再制造业的现状与潜力 (34) 2.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现状与潜力 (36) 3.再生资源利用的现状与潜力 (38) 4.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现状与潜力 (40) 三、深圳市节能环保产业现状及优势领域分析 (42) (一)产业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42) 1.节能产业情况 (42) 2.环保产业情况 (43) 3.资源综合利用产业 (44)

(二)节能环保产业的优势领域分析 (48) 1.LED产业 (48) 2.变频器产业 (50) 3.高效节能平板电视产业 (52) 4.废弃金属资源再生利用产业 (53) 5.工业废物处理利用产业 (55) 6.节能汽车行业 (57) 7.环保服务业 (58) 8.监测等环保设备生产 (61) 四、深圳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领域分析 (62) (一)市场需求和行业目标 (62) 1.市场需求 (62) 2.行业发展目标分析 (65) (二)重点领域 (66) 1.节能产业领域 (67) 2.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领域 (71) 五、深圳市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策略和政策建议 (78) (一)我市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策略 (79) 1.坚持锐意创新,保持核心领域的技术领先性 (79) 2.引导集群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 (80) 4.提供土地供应,打造节能环保产业园区 (81) 5.完善技术服务,打造系列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83) 6.突出示范效应,抓好节能环保示范行动 (85) (二)关于我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86) 1.精心统筹,尽快编制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86) 2.争取国家的大力支持,强力抓好各类政策的落地 (88) 3.制定有本地特色的支持政策和鼓励措施 (90)

2018年建筑节能服务行业分析报告

2018年建筑节能服务行业分析报告 2018年4月

目录 一、行业监管体制、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4) 4 1、行业主管部门 ....................................................................................................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5) 二、行业发展情况 (8) 9 1、节能机电工程 .................................................................................................... 10 2、能源管理信息化 .............................................................................................. 11 3、合同能源管理行业概况 .................................................................................. 三、进入行业的主要障碍 (12) 12 1、资质壁垒 .......................................................................................................... 12 2、技术壁垒 .......................................................................................................... 13 3、人才壁垒 .......................................................................................................... 13 4、资金壁垒 .......................................................................................................... 四、行业竞争情况 (14) 1、节能机电工程行业竞争格局和市场化程度 (14) 2、能源管理信息化行业竞争格局及市场化程度 (14) 3、合同能源管理行业竞争格局及市场化程度 (16) 五、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 (16) 16 1、有利因素 .......................................................................................................... (1)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 (16) (2)行业竞争环境逐渐规范 (17) (3)产业配套齐全,行业聚集效应明显 (18) (4)行业的市场空间巨大 (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