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2015-2016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2015-2016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环境教育教案

任课年级:七年级

任课教师:文国英

学校:万潮中学

第1课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知道生态系统类型, 会判定生态系统。

②能在具体的生态系统中列举出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说出各组成成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③要求同学们能够熟记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概念,能够连接食物链和食物网。知道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基础,反映了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而形成的复杂联系。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推理等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生态系统结构的分析,让学生树立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的辩证观。

②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③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逐渐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概念。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3.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图片展示:

1当你站在一个池塘边,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来游去,你会想到池内的水草所起的作用吗?

二、导入新课。

1、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地域内,生物和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称之为生态系统。

引导归纳: 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等,都可以看作一个个生态系统。问题: 非生物因素包括哪些?

强调: 生态系统这一概念强调生物与环境的统一(不是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简单拼凑)。

2.生态系统的组成:

分析讨论

①上面第1个图中,树皮里面有昆虫的幼虫。树、昆虫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②上面第2个图中,腐烂的树桩最终会消失吗?

③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真菌分别扮演着什么角色?

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而细菌和真菌则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思考:

①校园是一个生态系统吗?

②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类型的生态系统?

③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海洋中的所有生物B 森林中的所有松树 C.一个池塘D 一个蜂巢

问题:

①为什么一个花坛、一个池塘可以称为一个生态系统, 一个蜂巢却不能呢?

②一个花坛和一个池塘在组成成分上有哪些相似之处呢?其他生态系统的成分也有类似之处吗?

③读图分析资料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生产者是什么(绿色植物)

消费者是哪些?(各种动物)

分解者是什么?(细菌、真菌)

问题3: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分解者各起什么作用? 你认为它们对于一个生态系统的持久稳定有何意义?

思考、表达交流, 补充:

结论: 生产者主要功能之一是制造有机物,为其它各种生物的生存提供物质。分解者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有机物分解成较简单的无机物、供植物再利用。要使一个生态系统持久稳定,两种成分缺一不可。(有些生态系统中可能没有消费者)。

3.食物链与食物网

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土。想一想,食物链是如何形成的?

观察与思考: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仔细观察下图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并将它们用箭头连接起来,以表示不同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箭头指向取食者或捕食者),然后思考回答问题:

①你连接的这些食物链有多少条?它们是互不相关的吗?

②假使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会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解连线的过程,引导学生在图解分析:蛇的数量大量减少,猫头鹰的数量会怎样?(减少)青蛙、鼠的数量又会怎样?(增加),可知各种生物的数量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有助于学生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现在将生物圈中的人放到这个食物网中,结果会怎么样呢?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并提出自己的建议或看法?(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到化学农药使用过多会导致环境污染的问题,其他的如庄稼减产,草木被破坏,水土流失之类的现象学生都会联想来说)讨论:连接食物链。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许多食物链,各种食物链之间是有联系的。明确食物网的概念: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构成的网状联系。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小结: 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食物链与食物网。

练习: 见课本P27/1、2、3

教学反思:

最后教师还是应该通过一定的实例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而不能简单地一笔带过。

第2课森林与草原

【教学目标】通过了解森林、草原,及其中生态环境中的主要作用;理解

出现森林锐减、草原退化等问题的主要原因,树立人地和谐发展课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森林与草原的现状和保护对策

【教学难点】如何研讨森林和草原的改善措施和保护对策。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模拟水土流失实验

二、新课内容:

(一)森林资源保护概述:森林资源是指包括林地以及林区内野生的植物和动物。森林,包括竹林。林木包括树木、竹子。林地,包括郁闭度零点三以上的乔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和国家规划的宜林地。森林作为资源来利用,就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不仅生产木材和其他林产品,而且能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和防止大气污染,它是人类可持续利用可更新的资源。

(二)森林的作用

1、森林有净化空气的作用

2、森林有自然防疫的作用

3、森林是天然制氧厂

4、森林是天然的消声器

5、森林对气候有调节作用

(三)草原的现状

我国天然草地约4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0%,占世界草地的13%,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草地面积仅0.33公顷,约为世界人均草地面积的二分之一。由于滥垦滥伐,目前已有三分之一的可利用草地在退化,二退化面积每年还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

目前,我国草地资源也面临严峻的危机。草地退化面积在迅速扩大,水土流失日益严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鼠虫灾害肆虐,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草原退化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四)森林与草原的保护对策

1、保护森林措施:营造人工林,禁止和限制天然林采伐,建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

2、保护草原的措施:制定草原保护和管理的法令条例,坚决打击草原地的破坏活动;采取分区轮牧;对天然草地进行改良和建立人工草场等。

三、课外拓展:

1、保护森林的法律规定:与森林法相配套的法规:《森林法实施细则》、《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

2、植树造林的法律规定

(1)提高森林覆盖率。

(2)营造防护林。

(3)建立用材林、经济林基地。

3、森林采伐的法律规定

(1)森林采伐量。

(2)森林和林木的采伐方式。

(3)采伐许可证制度。

第3课湿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湿地类型及其特点;知道我国湿地的分布情况。

2.通过联系前面的气候、地形知识进行读图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并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3.通过学生了解我国湿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治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湿地资源的意义,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地区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以及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我国湿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构成特点、当前湿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采取的措施。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教学难点】改善湿地环境的方法措施。

【教学过程】

一、湿地概念: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练习:大家找一找,哪些是湿地?

剪好的小图片:河流、沼泽(苔藓、草本、灌丛、森林、草甸)、入海口、湖泊、沙漠绿洲、海岸(红树林、海藻床、潮间带)、人工湿地(水稻田、池塘、鱼塘、水库、运河)、厕所洗手池、工地小水坑、马路积水、游泳池、深海(不是)。

二、湿地类型:有珊瑚礁、滩涂、红树林、湖泊、河流、河口、沼泽、水库、池塘和水稻田等。

三、湿地的特点:表面常年或经常覆盖着水或充满水,是介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度带。

四、湿地的作用:

在控制污染、调节径流和气候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湿地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它可以给人类提供水和食物。

湿地与人类息息相关,是人类拥有的宝贵资源,因此湿地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丰富和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

五、当前湿地利用中的问题

(1)湿地资源相对减少

(2)湿地资源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问题、草场超载等)

2.我国湿地利用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3.采取的措施

(1)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2)开源节流(合理规划各项用地,因地制宜,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3)加强湿地资源的建设和保护

小结:湿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但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利用,我国出现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场资源超载、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等一系列问题。湿地对我们这个人口将近13亿的国家来说,尤其显得重要。大家都要爱护我们的

第4课自然保护区

【教学目标】了解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的必要性,并且认识到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针对自然保护区采取的相关改善措施和新的举措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我国10个自然保护区

二、新课内容

(1)为人类提供研究自然生态系统的场所。

(2)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对于人类活动的后果,提供评价的准则。

(3)是各种生态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便于进行连续、系统的长期观测以及珍稀物种的繁殖、驯化的研究等。

(4)是宣传教育的活的自然博物馆。

(5)保护区中的部分地域可以开展旅游活动。

(6)能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保护自然本底

自然保护区保留了一定面积的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天然的“本底”。这个天然的“本底”是今后在利用、改造自然时应遵循的途径,为人们提供评价标准以及预计人类活动将会引起的后果。

贮备物种

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贮备地,又可以称为贮备库。它也是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的庇护所。

开辟基地

自然保护区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自然过程的基本规律、研究物种的生态特性的重要基地,也是环境保护工作中观察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取得监测基准的地方。当然它也是教育实验的好场所。

美学价值

自然界的美景能令人心旷神怡,而且良好的情绪可使人精神焕发,燃起生活和创造的热

情。所以自然界的美景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4、自然保护区的类别:

生态系统类

野生生物类

自然遗迹类

5、自然保护区的保护:

中国人口众多,自然植被少。保护区不能像有些国家采用原封不动、任其自然发展的纯保护方式,而应采取保护、科研教育、生产相结合的方式,而且在不影响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保护对象的前提下,还可以和旅游业相结合。因此,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内部大多划分成核心区、缓冲区和外围区3个部分。

核心区是保护区内未经或很少经人为干扰过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所在,或者是虽然遭受过破坏,但有希望逐步恢复成自然生态系统的地区。该区以保护种源为主,又是取得自然本底信息的所在地,而且还是为保护和监测环境提供评价的来源地。核心区内严禁一切干扰。

缓冲区是指环绕核心区的周围地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外围区,即实验区,位于缓冲区周围,是一个多用途的地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还包括有一定范围的生产活动,还可有少量居民点和旅游设施。

上述保护区内分区的做法,不仅保护了生物资源,而且又成为教育、科研、生产、旅游等多种目的相结合的、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场所。

三、课内小结:激发学生对自然保护区在重视和探索。

第5课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关注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3.说出保护动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4.关注一项珍稀动物或植物保护的辩论和协商活动,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民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教学难点】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探究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观察法、分析归纳法和表演方式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由几张国家珍稀动物的图片引入课程。

二、新课内容:

(一)学习目标:

1、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2、中国和全球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如何?

3、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生物多样性包括3各层次: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群落和生境类型的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指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的丰富性。

遗传多样性:指存在于生物个体内、单个物种内以及物种之间的基因多样性

(二)资料分析,讨论交流: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1、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哪些威胁?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锐减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锐减主要是各类生态系统的数量减少、面积缩小和健康状况的下降。

(1)栖息地的改变和生物多样性的丢失。

(2)中国生态系统受到的威胁:森林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全球森林在过去几千年中一直为数以百万计的动植物物种提供栖息地,并且给那些以森林为生的原住民提供住所和生活所需的全部资源。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世界资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 Institute)表示,通过卫星图像显示全球的原始森林已经所剩无几,残存的部分大多也处于工业发展的威胁或蚕食之中。

(3)草原植被破坏同时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二)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1)滥砍乱伐是原因之一。过度砍伐森林,破坏自然的生态系统。据资料表明,目前全世界只剩下五分之一的森林仍保持在较大面积和相对自然的生态系统。我国森林覆盖率由两千年前的50%,降到16.55%。

(2)第二个原因是滥捕乱杀。2004年12月13日的新闻联播中曾报道:仅2003年一年时间,就有700多只藏羚羊被偷猎者捕杀,现在,藏羚羊平均每平方千米仅0.2头。可以说,藏羚羊已濒临灭绝。非法武装盗猎分子对藏羚羊疯狂的捕杀滥捕乱杀具掠夺性,使我国的野生生物资源明显减少。

(3)第三个原因是环境污染。武汉市东湖在近20~30年间,由于排放污水,水底生活的113种生物减到26种,有60种已难见到。

(4)由于外来物种的入侵。水葫芦是外来物种,由最先的净化污水变成了导致水生生物灭绝的杀手。

小结:通过对这4份材料分析,我们明确了,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有:(1)滥砍乱伐(2)滥捕乱杀(3)环境污染(4)外来物种的入侵。

2、如何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什么?

(1)建立自然保护区,即就地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有哪些有哪些重要意义。

(2)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我国颁布了哪些法律和文件?

只有严格按照法律办事,才能保护好生物的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应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中国自然

保护纲要》

课堂小结: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的生存有何联,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人类自身的生存联系起来,生物多样性破坏的最终的受害者是我们自己。

第6课你相信生物能除污吗?

【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除污的特点,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关系。通过具体的实例简单了解生物除污的原理和运用。

2、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生物除污相关资料。

3、培养学生关心时事,从小热爱科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生物除污相关实例

【教学难点】师生共同探究生物除污的新尝试新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观看生物除污相关实例导入课题

二、新课探究:

什么是生物除污?

生物除污就是主要利用微生物和植物来分解或吸收环境中的有害物质达到净化的目的。

1、微生物除污:

(1)“零排放公厕”应用微生物消除净化原理。

(2)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来降低污染的浓度,可以消除污染。

2、植物除污

部分植物具有从环境中吸收和结合不同元素的能力,在消除污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1)凤眼莲污水净化:

凤眼莲又名水葫芦,它的老家在南美的委内瑞拉,足迹遍及50多个国家。我国江南水乡多有养殖,用作猪的饲料。水葫芦属于雨久花科。由于它的茎中海绵组织发达,大量充气,所以能成为起立或漂浮草本植物。夏季开花,穗状花序,有6-12朵花。水

葫芦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是净化污水,分解有毒物质,保障人体健康,据实验证明,一公顷水葫芦,24小时内可从污水中吸附34公斤纳、22公斤钙、17公斤磷、4公斤锰、2.1公斤酚、89克汞、104克铝、297克镍、321克锶……还有较强的吸收和积累锌的能力。据实验,水葫芦在含锌10毫克/升的污水中栽培38天,它体内含锌量比对照植物要多133%。水葫芦还能将酚、氰等有毒物质分解成无毒物质。除水葫芦外,水葱、浮萍、菹草、金鱼藻、芦苇、空心苋、香蒲等植物,也有较好的净化污水能力。

(2)能除污的植物:芦荟、常春藤、山茶、石榴、栀子花、雏菊、万年青等

3、动物除污法:

(1)除污“小能手”蚯蚓:

a、浙江每年产生500万吨有毒污泥,杭州占一半以上,这些每天都在不断产生的有毒污泥去哪里?

水蚯蚓吃掉了一部分。小小的虫子,威力巨大,最爱吃污泥中的有机物(细菌)之类的毒物。更可喜的是,这些水蚯蚓的“粪便”是绿色环保的有机肥,可用于园林绿化。

b、浙江温岭,利用蚯蚓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

师生探究:生活中利用到生物除污的事例:家里种植的花草,洗碗用的洗洁精等课堂小结:利用生物技术培养一些除污能力较强,在环境中更稳定性的生物、植物比较经济实惠,今后让我们共同来关心我们的家园,尽量减少污染、不污染、让我们的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能和谐相处。

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上、下)

七年级上环境教育教案 营丘镇中学 振海 201709

七年级上环境教育教案 目录 第一课时《情系环保》 第二课时《农药带给我们什么》 第三课时《化肥带给我们什么》 第四课时《吸烟的危害》 第五课时《噪声污染及其危害》 第六课时《保护臭氧层》

第一课时《情系环保》 【教学目的】 1.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明确环保的重要性,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使他们从身边做起,自学地用行动来保护环境。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 1.出示市一些优美的环境照片,并提出问题: (1)你看了这组照片后说一说美在哪里,对人类有什么好处?(2)这种环境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为形成的,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2.出示市一些脏、乱、差的环境照片。提出问题: (1)你看了这组照片后说一说不好在哪里?对人类有什么坏处?(2)这种环境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为形成的,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情况。 3.小结: 刚才同学们对二组环境照片都谈了看法。总的说,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优美的环境,环境需要人们去保护、改造。 二、明理提高 1.你能否说一说破坏环境的因素和造成的后果呢?举例说明。

2.学生谈谈之后,教师说: 1)数万年以前,地球上气候温暖,森林茂密,自然条件非常好,人们沐浴着大自然的恩泽。近些年,人类不注意保护,乱伐林木,乱开矿产,破坏资源,使地球臭氧层被破坏,人们生活的空气、水、土壤正在遭到严重污染,植物受损害,河里鱼死了,草也不生长。这就至使我们的生活受到恶劣影响,人类的健康得不到保证。 2)目前,世界上已鉴定的生物物种有150多万种,前几年地球上平均每天至少有一种生物灭绝。而现在平均每小时消失一种生物。世界上最大的一只重达900千克的海龟,在威尔士海滩丧命。 3)近几年来,由于大沙漠边缘的绿色植物遭破坏,树林被砍伐,沙漠以每年1公里的速度向东南方向推进。沙尘暴正在向人类示威!这都是我们人类所造成的,那我们同学能不能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生活中的环境污染? 3.学生画画,然后展示。 4.请看小品:大自然打官司。 几位同学分别扮演大自然、宇宙庭长、太阳法官、人类代表。大自然来到法庭控告人类对它的健康越来越不重视,使得森林资源减少,海洋生物受到危害,环境受到重大污染。人类代表辩护。宇宙庭长和太阳法官合议,宇宙庭长宣布大自然的控诉,人类代表的辩词都是事实,判决人类要尽力保护大自然,各国都要严格制定环境保护法,保护大自然、保护地球。

七年级环境保护教育教案设计

目录 第一课时《情系环保》 第二课时《农药带给我们什么》 第三课时《化肥带给我们什么》 第四课时《吸烟的危害》 第五课时《噪声污染及其危害》 第六课时《保护臭氧层》

第一课时《情系环保》 【教学目的】 1.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明确环保的重要性,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使他们从身边做起,自学地用行动来保护环境。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 1.出示浦江县一些优美的环境照片,并之前提出问题: (1)你看了这组照片后说一说美在哪里,对人类有什么好处? (2)这种环境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为形成的,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2.出示浦江县一些脏、乱、差的环境照片。提出问题: (1)你看了这组照片后说一说不好在哪里?对人类有什么坏处? (2)这种环境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为形成的,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情况。

3.小结: 刚才同学们对二组环境照片都谈了看法。总的说,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优美的环境,环境需要人们去保护、改造。 二、明理提高 1.你能否说一说破坏环境的因素和造成的后果呢?举例说明。 2.学生谈谈之外,教师说。 1)数万年以前,地球上气候温暖,森林茂密,自然条件非常好,人们沐浴着大自然的恩泽。近些年,人类不注意保护,乱伐林木,乱开矿产,破坏资源,使地球臭氧层被破坏,人们生活的空气、水、土壤正在遭到严重污染,植物受损害,河里鱼死了,草也不生长。这就至使我们的生活受到恶劣影响,人类的健康得不到保证。 2)目前,世界上已鉴定的生物物种有150多万种,前几年地球上平均每天至少有一种生物灭绝。而现在平均每小时消失一种生物。世界上最大的一只重达900千克的海龟,在威尔士海滩丧命。 3)近几年来,由于大沙漠边缘的绿色植物遭破坏,树林被砍伐,沙漠以每年1公里的速度向东南方向推进。沙尘暴正在向人类示威! 这都是我们人类所造成的,那我们同学能不能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生活中的环境污染? 3.学生画画,然后展示。 4.请看小品:大自然打官司。 几位同学分别扮演大自然、宇宙庭长、太阳法官、人类代表。大自然来到法

环境教育教案

第一课:地球日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理解世界地球日的起源和目的。 2、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以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激发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3、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一定的环境保护知识,增强环保意识,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从小做自觉保护地球的主人。 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生态和谐与人类发展的意义,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环境、保护动物。 教学准备:ppt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先介绍一下世界地球日的来源、发展。 二、重庆的环境状况 三、请问同学们现在我们地球正遭受着什么样的灾难呢? 四、播放PPT展示灾难图片 五、那请同学们想想我们以前的生活环境是怎么样的呢? 六、播放PPT图片 七、那同学们觉得要怎么做才能保护我们的地球呢? 八、播放PPT,展示学生力所能及的做法。 九、我们身为地球上的一员,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我们可爱、美丽的家 园,虽然我们的力量很小,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团结起来,那就是一股不可 抵挡的气势,我们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的未来的蓝色天空,清澈 的小溪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同学们说是不是呀? 第二课沙尘暴敲响了警钟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知道环境恶化的现状及其原因。 2、了解人类为保护环境、保护自然所做出的努力。 3、帮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参加环保活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人类为保护环境、保护自然所做出的努力。 2.帮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参加环保活动 教学准备:ppt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今天阳光普照,空气十分清新,让人神清气爽,我们非常喜欢这样的天气。 2、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 3、播放视频:沙尘暴袭来(约一分钟时间) 4、师:这是什么样的天气? 5、师:现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从沙尘暴谈起,探究环境恶化的问题。 6、板书课题: 二、选择话题深入研究 1、投影课件:资料卡(2幅)学生阅读。 2、师:通过这两幅资料你知道了什么? 3、师:你对沙尘暴有哪些了解?(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 4、师谈话:不仅中国有沙尘暴发生,国外也有,可见沙尘暴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太大了。我们只有研究沙尘暴,才能战胜沙尘暴。 5、师:同学们都想研究沙尘暴的哪些问题?(分小组交流、汇报) 6、请同学们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研究的话题。教师在各小组巡视,了解各小组研究的内容。 7、分小组,结合资料,小组推选1人汇报研究内容。 三、环境恶化揭秘

青岛版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解读

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第一单元大气 课题:第一课地球的外衣 【学习目标】 1、认识大气的成分,了解各种成分的作用。 2、知道大气对地球的作用。 3、认识大气成分的改变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4、指导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关心地球未来,保护大气、爱护环境。 【学习重点】 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关心地球未来,保护大气、爱护环境。 【学习难点】 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改变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习方式】 展示、讨论、探究 【导与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你知道吗,地球也穿着“宇航服”?这套“宇航服”就是地球大气(也就是大气圈)。大气除了提供生命得以维持的气体,还保护着整个地球,维持着地球的生命系统。我们就生活在大气底部。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通读教材,解决问题 大气的主要成分有哪些? 2、分小组合作交流 (1)地球和月球的表面温度有何差异?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 (2)月球表面温度适合生命生存吗?为什么? (3)分析讨论宇航服与普通服装相比,有哪些特殊作用或功能。 (4)读一读,课本P4伦敦的‘烟雾事件’,进一步了解人类生产活动对大气的影响及以人类产生的危害。 三、展示点拨,质疑问难 1、展示点拨: (1)地球表面的温度不至于过高,也不至于过低,昼夜变化不像月球那样强烈。因为地球表面有一层大气,月球没有;另外表层水的多少也不一样。 (2)月球表面温度不适合生命生存,因为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太大。 (3)大气不仅提供生物赖以生存的基本元素,而且对地球上的水、地表温度产生影响。大气是对地球上物质和能量交换、运动进行调节的平衡器,还是减轻地球受其他天体、射线冲撞袭击的缓冲圈层。 (4)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为谋求发展,越来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大气成分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从而导致了地表温度升高、极冰融化、海平

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资料

目录 第一课时《环境污染》 第二课时《环境污染的危害》 第三课时《环境污染及其治理》 第四课时《环境污染与保护(选修课)》第五课时《走进湿地》 第六课时《争做绿色小卫士》

第一课时《环境污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获得生态学知识,初步知道什么是环境和环境问题,认识环境。即会分析环境质量与生命质量的关系。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利用资料提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产生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对环境负责的意识。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录像片,文字资料、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图片、表格、文字材料等活动过 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师:请同学们大屏幕,欣赏老师给大家带来的几个片断(播放课文中的图片课件,环境污染带来一系列危害。) 师:同学们,看到刚才播放的几个镜头,你们有哪些感受?想到那些问题? 师:近几十年来,由于世界各国工农业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导致世界各国都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大气、水、土壤等遭受严重的破坏,大面积砍伐树木、滥杀生灵,扰乱了生态平衡……人类生存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环境污染(板书课题) 所以,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性的问题。 二、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中央电视台有一栏节目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挑战无处不在”。这句话说的非常有道理,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真是到处充满挑战。今天上课,咱们就以挑战的方式进行,叫“智者为王”。全班同学共分成四个小队即:梅队、兰队、竹队、菊队。(教师介绍挑战的方式) 师:挑战无处不在,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联系生活中的现象回答按要求做答:1、请把你们能够想到的与环境有关的5个词语写出来,先独立写,然后小组讨论,每一位学生向小组成员讲解自己认为什么是“环境”?什么是“环境污染”? 师:环境污染——指人类在生产与生活时所产生的有害物质(主要是废气、废水、废渣)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而危害人类正常的生活和发展。2、砍伐森林、水污染、白色污染、空气污染有什么害处? 三、分析问题,探究明理师:同学们,请结合书、录像片及生活实际,我们开始“智 者为王”

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之 第1课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教学目的: 1.了解我们的地球; 2.知道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为日常生活提供了必需的条件。 3.了解人类探索其他星球和制造另一个地球的努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人类探索另一个生存环境的过程。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教学难点: 了解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条件,理解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了解我们的地球:这一节我们将视角拉近到地球本身,学习一下地球自身的结构。 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1.大气圈 (1)组成: 2.水圈: 水圈有哪些组成? 海洋水、陆地水(湖泊水、河流水、冰川水、地下水、矿物水) 水在地理环境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1)水是地表最重要的物质和参与地理环境物质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 (2)水分与热量的组合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 (3)水为满足生物需求创造了前提。(水自身、水溶解营养物质) (4)水循环调节气候、净化大气。 (5)水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和演化。

3.生物圈: 生物圈在地球上的范围?(最高到达哪里?又可以深入至哪里?)分析:什么是自然环境?它应该包括多么大的范围? 自然环境的定义: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范围和能够影响到人类的范围 自然环境的五大因子: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因此自然环境应该包括这些内容。 自然环境的范围:大气层下层、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上层——地球表层学。 这个范围也正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相交汇的位置,也正是生物圈的位置。 二、认识其它星球人类不能生存的原因,知道地球是适合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 1.结题导言:说说你知道的关于月亮的传说。 2.质疑:传说中的月亮那么美,似乎是神仙住的地方,那我们人类可釉支月亮上居住吗?月亮能成为另一个地球吗?人类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看课文中登月的内容,思考:读了宇航员阿姆斯特郎的话,你有什么感想?(宇航员为了寻求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不怕牺牲、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3.讨论:火星是距地球最近的行星,它和地球有许多相似之处,人们幻想将火星作为另一个地球?为此你了解到人类探测火星的哪些知识知识? 4.交流:你还知道哪些人类探索星球的行动?知道哪些宇航员? 杨利伟(首次)2003.10.15 费俊龙(指挥长)2005.10.12 聂海胜(操作手) 翟志刚(指挥长)(首次出舱)2008.09.25 刘伯明(轨道舱)、 景海鹏(返回舱

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篇一:七年级下册环境教育教案】 七年级下期环境教育教案 第一课时《环境污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获得生态学知识,初步知道什么是环境和环境问题,认识环境。即会分析环境质量与生命质量的关系。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利用资料提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产生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对环境负责的意识。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录像片,文字资料、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图片、表格、文字材料等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师:请同学们大屏幕,欣赏老师给大家带来的几个片断(播放课文中的图片课件,环境污染带来一系列危害。) 师:同学们,看到刚才播放的几个镜头,你们有哪些感受?想到那些问题?师:近几十年来,由于世界各国工农业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导致世界各国都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大气、水、土壤等遭受严重的破坏,大面积砍伐树木、滥杀生灵,扰乱了生态平衡??人类生存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环境污染(板书课题) 所以,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性的问题。 二、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中央电视台有一栏节目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挑战无处不在”。这句话说的非常有道理,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真是到处充满挑战。今天上课,咱们就以挑战的方式进行,叫“智者为王”。全班同学共分成四个小队即:梅队、兰队、竹队、菊队。(教师介绍挑战的方式) 师:挑战无处不在,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联系生活中的现象回答按要求做答:1、请把你们能够想到的与环境有关的5个词语写出来,先独立写,然后小组讨论,每一位学生向小组成员讲解自己认为什么是“环境”?什么是“环境污染”?

最新中学环境教育教案

中学环保教案 第一课时环境和环境问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环境的概念,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讨论法、电教法。 教学过程: 一环境及其组成 环境是指周围事物的境况。周围事物是同某项中心事物相对而言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类。自然环境是由日光、大气、水、岩石、矿物、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共同组成的。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 二环境的特性 1、整体性:即人与地球环境是一个整体,地球的任一部分,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 2、有限性: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其空间是有限的。 3、不可逆性;一旦遭到破坏,五法彻底回到原来的状态。 4、持续反应性:环境污染不但影响当代人,而且对子孙后代有着深远影响。 三、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学生活动] 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与自然环境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对立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建立了生态平衡。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输入物质与能量;同时,通过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把物质和能量输出给环境。环境又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作用叫做环境的反馈作用。 四.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1.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出现了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甚至影响人类生存的种种问题,这就叫做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农业阶段,环境质量良好第二阶段——传统农业阶段,环境质量较好第三阶段——近现代工业阶段,工业污染迅速发展,环境质量急剧恶化第四阶段——现代工业时期,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3.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由于自然原因形成的环境问题有: (1)火山爆发、山崩、地震、泥石流、海啸、台风、寒潮、水旱等自然灾害(2)某些地区水土中缺少人体需要的某种化学元素,或含有某种不适合人体的元素。

七年级上册环境教育教案

教案一:人类的家园——地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我们的地球是个美丽的球体。了解地球为我们生活在它上面的居 民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环境。 2、师生共同看图片并交流自己对于我们的家园——地球的了解和大家的感想。 充分运用图片的直观性,化抽象为形象,通过观察和交流完成知识技能的掌握。 3、培养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意识。 教学重点: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地球的划分、地球仪上的发现。 教学难点:地球的有关知识。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自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那么我们了解地球吗?今天,我们大家来共同了解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板书:第一课人类的家园--地球。 二、活动 活动一:美丽的家园出示[情景1]

1、师:这是卫星从高空拍摄下来的地球的照片。请大家欣赏地球的美丽。 学生根据教材的学习及自己的观察谈谈地球的美丽。 师简介:地球很大;地球的周长约四万千米;我们人要是每天走50千米要走两年才能环绕地球一周;要是手拉手的话得用四千万个同学拉起手来;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 2、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大小、形状、美丽,现在让我们领略一下我们家园的风光。学生看图片欣赏大自然给我们创造的美景,了解世界之最。 3、学生交流;教师可适当补充材料。 活动二:缩小的地球——地球仪 1、师介绍地球仪(地球太打,人们很难看到它的全貌,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学生观察地球仪,谈观察收获。 3、师生合作总结 经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 纬线: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围绕地球仪一周的线。 赤道:最长的纬线。 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度、对东经160度两条经线将地球分为东、西半球。

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第一单元大气 第一课地球外衣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上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 2 .知道大气对地球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3.了解人类对大气产生的影响。 二、重点与难点 1 .知道大气对地球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2.了解人类对大气产生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自学明理、视频感悟、小组合作、归纳总结。 四、教学准备 PPT百度、优酷、土豆等网上相关视频及其他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视频《地球大气层动态视频》,回答:视频中环绕着地球的色彩圈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大气,也叫大气圈。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探究 1.自学明理 看课本P2 — 3,掌握以下知识: (1)大气的主要组成部分。 (2)干洁空气最主要的成分是什么? (3)大气对地球有哪些保护作用? 待学生回答后,PPT明确相关知识。 2.小组合作 完成课P3的“议一议”。 (1)地球和月球的表面温度有何差异?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 (2)月球表面温度适合生命生存吗?为什么? 学生交流后,PPT明确:地球表面的温度不至于过高,也不至于过低,昼夜变化不

像月球那样强烈。因为地球表面有一层大气,月球没有;另外表层水的多少也不一样。月球表面温度不适合生命生存,因为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太大。 3.成果共享 交流课本P3的“查一查”中的“宇航服有哪些特殊作用?”。 4.视频感悟 观看视频《大气层》(科学短片),回答以下问题: (1)地球的大气分为几层?具体名称是什么? (答案: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 (2)最靠近地球这一层是什么层?(答案:对流层) (3)臭氧层在哪一层?(答案:平流层) (4)大型飞机喜欢在哪一层飞行?(答案:平流层) (5)中间层还叫什么层?(答案:同温层) (6)人类通讯的重要资源是什么层?(答案:电离层) 待学生回答后,PPT明确相关答案。 5.同伴互助 根据课本P3--4 “人类对大气的影响”的知识,完成下列填空: (1)工业革命以来,_________ 日益严重。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气成分的变化,导致了_______ 、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 和_________ 现象。 6.视频感悟 观看视频《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大气污染? ( 2)大气污染源有哪两类? (3)自然的污染源有哪些?人为的污染源有哪些? (4)该如何防治大气污染? 待学生回答后,PPT明确相关答案。 (三)小结 小组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教材】浙江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第一册)① 【教学对象】初中七年级学生 【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认识蚯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 2.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3.引导学生开展蚯蚓垃圾箱处理垃圾活动。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对蚯蚓习性的观察,引导学生开展蚯蚓垃圾箱处理垃圾活动。 【教学准备】3─5位同学为一组做一只饲养箱饲养蚯蚓,仔细观察蚯蚓的外形、习性及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整理观察记录,准备全班讨论。 【教学过程】 一、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中汇报在饲养蚯蚓过程中你有哪些发现? 二、阅读下列一篇报道② : 美国马里兰州蒙哥马利县环境保护官员Joe Keyser 获得国家成就奖主要是表彰他在环境教育方面的创新贡献,他创立的蚯蚓实验是用蚯蚓来示范堆肥的全过程,1996年全区有一万名中小学生参加了这项活动。学生利用剩饭剩菜、废纸、树叶生产出2.7万千克有机肥供校园使用。在蚯蚓实验中,学生们把有机废物放入蚯蚓箱中,并放养454克蚯蚓(大约1000条),随着堆肥的进行,蚯蚓数量不断增加,一学年学生每天观察记录每个蚯蚓箱能吃掉22─27千克有机垃圾,产生富有营养的蚓粪,用于学校种植花卉。自然科学基础教育专家William H.Mddonald 评论该实验对学生的吸引力时说:“我们很惊讶有这么多学生对蚯蚓活动感兴趣,特别他们把吃剩的东西放入蚯蚓箱中观察它们如何被转变成不同类型的物质,最终又回归到自然中,整个过程又可以重新起始。” 三、老师提出如下问题,与同学们交流: 1.蚯蚓是如何处理易腐有机垃圾的?这些垃圾被转变成了哪些类型的物质? 2.蚓粪有哪些用途? 3.你是如何领会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含义的?这一过程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4.你能回答什么是资源利用吗?它对保护环境有什么作用? 【课后活动】 1.带领学生参观蚯蚓农场,使学生了解生态农业、有机农业、零排放、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2.自己动手做一个蚯蚓堆肥箱,感受一下把“垃圾、废物”转变成有用物质的过程。 【设计意图和评析】 本节课利用学生对蚯蚓习性的感知、了解,引导学生对蚯蚓堆肥箱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建立垃圾资源化理念和养成正确的处理垃圾的行为习惯,通过对蚯蚓把有机废物转变成具有利用价值的蚓粪和蛋白的讨论,让学生领会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含义,并感悟这一过程对环境产生的重大意义,体会了“垃圾是一种被人放错位置的资源”的观点。 ① 本教案设计者为浙江省级绿色学校杭州市第十三中学科学学科教师汪建红。 ② 孙渊、樊盛萌.蚯蚓与垃圾.环境教育.2000(1): 36.

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集

环境教育课本课程内容 第一节环境和环境问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环境的概念,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讨论法、电教法。 教学过程: 一环境及其组成 环境是指周围事物的境况。周围事物是同某项中心事物相对而言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类。自然环境是由日光、大气、水、岩石、矿物、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共同组成的。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 二环境的特性 1、整体性:即人与地球环境是一个整体,地球的任一部分,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 2、有限性: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其空间是有限的。 3、不可逆性;一旦遭到破坏,五法彻底回到原来的状态。 4、持续反应性:环境污染不但影响当代人,而且对子孙后代有着深远影响。 三、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学生活动] 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与自然环境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对立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建立了生态平衡。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输入物质与能量;同时,通过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把物质和能量输出给环境。环境又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作用叫做环境的反馈作用。三.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1.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出现了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甚至影响人类生存的种种问题,这就叫做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农业阶段,环境质量良好第二阶段——传统农业阶段,环境质量较好第三阶段——近现代工业阶段,工业污染迅速发展,环境质量急剧恶化第四阶段——现代工业时期,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3.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由于自然原因形成的环境问题有:(1)火山爆发、山崩、地震、泥石流、海啸、台风、寒潮、水旱等自然灾害(2)某些地区水土中缺少人体需要的某种化学元素,或含有某种不适合人体的元素。 第二节大气污染和防治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大气对人类的重要性,大气污染产生的原因,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讨论法、电教法、观测法。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举例说明大气对人类的重要性。

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第一单元大气 课题:第一课地球的外衣【学习目标】 1、认识大气的成分,了解各种成分的作用。 2、知道大气对地球的作用。 3、认识大气成分的改变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4、指导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关心地球未来,保护大气、爱护环境。 【学习重点】 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关心地球未来,保护大气、爱护环境。 【学习难点】 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改变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习方式】 展示、讨论、探究 【导与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你知道吗,地球也穿着“宇航服”?这套“宇航服”就是地球大气。大气除了提供生命得以维持的气体,还保护着整个地球,维持着地球的生命系统。我们就生活在大气底部。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通读教材,解决问题 大气的主要成分有哪些? 2、分小组合作交流 地球和月球的表面温度有何差异?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 月球表面温度适合生命生存吗?为什么? 分析讨论宇航服与普通服装相比,有哪些特殊作用或功能。 读一读,课本P4伦敦的‘烟雾事件’,进一步了解人类生产活动对大气的影响及以人类产生的危害。 三、展示点拨,质疑问难 1、展示点拨: 地球表面的温度不至于过高,也不至于过低,昼夜变化不像月球那样强烈。因为地球表面有一层大气,月球没有;另外表层水的多少也不一样。 月球表面温度不适合生命生存,因为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太大。 大气不仅提供生物赖以生存的基本元素,而且对地球上的水、地表温度产生影响。大气是对地球上物质和能量交换、运动进行调节的平衡器,还是减轻地球受其他天体、射线冲撞袭击的缓冲圈层。 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为谋求发展,越来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大气污染日益

七年级上册环境教育教案

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一:人类的家园——地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我们的地球是个美丽的球体。了解地球为我们生活在它上面的居 民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环境。 2、师生共同看图片并交流自己对于我们的家园——地球的了解和大家的感想。 充分运用图片的直观性,化抽象为形象,通过观察和交流完成知识技能的掌握。 3、培养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意识。 教学重点: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地球的划分、地球仪上的发现。 教学难点:地球的有关知识。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自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那么我们了解地球吗?今天,我们大家来共同了解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板书:第一课人类的家园--地球。 二、活动 活动一:美丽的家园出示[情景1]

1、师:这是卫星从高空拍摄下来的地球的照片。请大家欣赏地球的美丽。 学生根据教材的学习及自己的观察谈谈地球的美丽。 师简介:地球很大;地球的周长约四万千米;我们人要是每天走50千米要走两年才能环绕地球一周;要是手拉手的话得用四千万个同学拉起手来;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 2、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大小、形状、美丽,现在让我们领略一下我们家园的风光。学生看图片欣赏大自然给我们创造的美景,了解世界之最。 3、学生交流;教师可适当补充材料。 活动二:缩小的地球——地球仪 1、师介绍地球仪(地球太打,人们很难看到它的全貌,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学生观察地球仪,谈观察收获。 3、师生合作总结 经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 纬线: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围绕地球仪一周的线。 赤道:最长的纬线。 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度、对东经160度两条经线将地球分为东、西半球。

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第一单元大气 第二课地球在“发烧”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温度在升高。 2.知道全球温度升高的原因。 3.了解人类对大气产生的影响。 4.了解全球温度变暖的危害。 5.知道人类应采取的措施控制全球气温继续升高。 二、教学重难点 1.知道全球温度升高的原因。 2.了解全球温度变暖的危害。 3.知道人类应采取的措施控制全球气温继续升高。 三、教学方法 自学明理、视频感悟、小组合作、归纳总结。 四、教学准备 PPT,百度、优酷、土豆等网上相关视频及其他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材料,回答问题:此材料告诉我们什么? 1995年至2006年期间是世界平均气温自1850年以来持续创造最高世界记录最多的11年,估计全球平均气温100年来上升了0.74摄氏度。 全球海平面的上升趋势在加强。1961年至2003年这40多年间,全球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1.8毫米,而1993年至2003年这10年间全球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高达3.1毫米。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地球在“发烧”,全球气温变暖导致海平面加速上升。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探究 1.自学明理 读课本P5—6,掌握以下知识:

(1)地球为什么会“发烧”? (2)人类活动对温室气体的影响有哪些? 2.同伴互助 完成课P5的“想一想”。 (1)北极地区有什么变化? (2)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这种变化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 学生交流后,PPT明确:北极地区冰盖面积逐渐减少,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全球气温升高。这种变化使海平面上升,淹没海拔较低的平原和岛屿,旱灾、洪水灾害频繁发生,物种灭绝,野火时有发生,病虫灾害、土地沙漠化……3.小组合作 完成课本P6“谈一谈”,你的家乡有哪些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增加? 4.自学明理 读课本P6,了解《京都协定书》的内容。 5.视频感悟 观看视频《地球宣言: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海平面上升》,回答以下问题:如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学生回答后,PPT明确:提高化石产品的利用技术和利用率,进而减少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的使用量,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力发展绿色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植树造林,使森林在吸收固定二氧化碳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强国际间合作,共享低碳工作技术和经验。 6.小组合作 完成课本P7“议一议”。 学生回答后,PPT明确: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循环再利用、绿色消费。如:冷气控温不外泄、随手关灯拔插头、出行骑自行车或步行、多搭乘公共运输工具。(三)小结 小组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四)课外拓展 小组合作,以“为地球’退烧’”为题出一期手抄报。

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集

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集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环境教育课本课程内容 第一节环境和环境问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环境的概念,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讨论法、电教法。 教学过程: 一环境及其组成 环境是指周围事物的境况。周围事物是同某项中心事物相对而言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类。自然环境是由日光、大气、水、岩石、矿物、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共同组成的。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 二环境的特性 1、整体性:即人与地球环境是一个整体,地球的任一部分,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 2、有限性: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其空间是有限的。 3、不可逆性;一旦遭到破坏,五法彻底回到原来的状态。 4、持续反应性:环境污染不但影响当代人,而且对子孙后代有着深远影响。 三、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学生活动] 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与自然环境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对立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建立了生态平衡。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输入物质与能量;同时,通过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把物质和能量输出给环境。环境又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作用叫做环境的反馈作用。三.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1.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出现了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甚至影响人类生存的种种问题,这就叫做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农业阶段,环境质量良好第二阶段——传统农业阶段,环境质量较好第三阶段——近现代工业阶段,工业污染迅速发展,环境质量急剧恶化第四阶段——现代工业时期,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3.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由于自然原因形成的环境问题有:(1)火山爆发、山崩、地震、泥石流、海啸、台风、寒潮、水旱等自然灾害(2)某些地区水土中缺少人体需要的某种化学元素,或含有某种不适合人体的元素。 第二节大气污染和防治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大气对人类的重要性,大气污染产生的原因,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讨论法、电教法、观测法。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举例说明大气对人类的重要性。

2015-2016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环境教育教案 任课年级:七年级 任课教师:文国英 学校:万潮中学

第1课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知道生态系统类型, 会判定生态系统。 ②能在具体的生态系统中列举出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说出各组成成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③要求同学们能够熟记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概念,能够连接食物链和食物网。知道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基础,反映了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而形成的复杂联系。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推理等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生态系统结构的分析,让学生树立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的辩证观。 ②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③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逐渐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概念。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3.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图片展示: 1当你站在一个池塘边,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来游去,你会想到池内的水草所起的作用吗? 二、导入新课。 1、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地域内,生物和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称之为生态系统。 引导归纳: 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等,都可以看作一个个生态系统。问题: 非生物因素包括哪些? 强调: 生态系统这一概念强调生物与环境的统一(不是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简单拼凑)。 2.生态系统的组成: 分析讨论 ①上面第1个图中,树皮里面有昆虫的幼虫。树、昆虫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同名10638)

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同名10638)

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第一单元大气 课题:第一课地球的外衣 【学习目标】 1、认识大气的成分,了解各种成分的作用。 2、知道大气对地球的作用。 3、认识大气成分的改变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4、指导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关心地球未来,保护大气、爱护环境。 【学习重点】 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关心地球未来,保护大气、爱护环境。 【学习难点】 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改变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习方式】 展示、讨论、探究 【导与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你知道吗,地球也穿着“宇航服”?这套“宇航服”就是地球大气(也就是大气圈)。大气除了提供生命得以维持的气体,还保护着整个地球,维持着地球的生命系统。我们就生活在大气底部。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通读教材,解决问题 大气的主要成分有哪些? 2、分小组合作交流 (1)地球和月球的表面温度有何差异?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

1.地球上干洁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组成,另外不家二氧化碳与惰性气体; 2.大气对地球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3.人类的生产生活正在使大气中的成分产生变化。 五、达标测试,巩固提高 能力评估: 1.大气的主要成分有哪些? 2.试列举大气对地球的保护作用。 3.人类对大气产生了哪些影响? 六、自我反思 课题:第二课地球在“发烧”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救济的影响,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所起的作用。 2、帮助学生认识到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是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的主要原因,引导学生寻找我们的哪些行为会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探索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多种途径。 3、意识到地球继续变暖带来的严重后果,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能力也有责任从自己做起,为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保护环境出一份力。 4. 帮助学生了解身边的绿化与环境保护密切联系,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 【学习重点】 通过气候问题的小调查等,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能力也有责任从自己做起,为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保护环境出一分力。 【学习难点】

【经典教案】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 第一课 适应新环境 教案

第一课适应新环境 一?问题的提出 从小学进入中学,学生不仅要面临学习环境?学习任务与内容的变化,还要面临人际关系的重新建构和新的文化环境的适应?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新生往往会感到陌生与茫然,心理没有安全感,甚至产生焦虑?每个新生都将有一段调整自己原有的认识与行为的过程,这就是中学生入学适应?将中学生入学适应问题作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有助于新生尽快熟悉中学生活,缩短适应期,减少因适应不良引起的心理问题,为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就中学生入学适应问题提出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二?初中生入学适应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设计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方案的设计应根据中学生的适应心理特点进行,因此,我们在设计活动前首先来分析初中生入学心理适应问题? 1.初中生主要的心理不适应表现 (1)生活环境的不适应? (2)人际环境的不适应? (3)学习方式的不适应? 2.初中生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设计 针对初中生入学适应问题,我们需要对他们进行认识?情绪?行为的调整,帮助他们适应学校环境?生活环境,学习新的学习方法,学习与人交往的技能?辅导活动形式可以采用讲座?小组讨论?游戏?角色扮演等? 活动一:认识新同学 活动目的:为学生提供交往的机会,促使全班学生在入学后尽快互相认识与了解,增加学生对班级同学的情感,促进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 活动步骤: (1)个人名片 ①每位学生制作一张个人名片挂在胸前,名片上写上自己的姓名?年龄?爱好等? ②全班学生任意走动,可以互相观看名片,并与交换名片的学生自由交谈。 (2)找伙伴

①教师将全班同学随机分成几个小组,每组8-10人?按小组数剪几个“心”型纸片,再把每个“心”型纸片按小组人数随意剪成几块,在每一块上写上一位学生的姓名? ②教师把活动前准备的纸片发给大家,要求学生按照纸片的形状寻找自己所在的小组,直到小组的成员聚齐为止? ③小组成员互相介绍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原来所在的小学?自己的兴趣爱好等? ④教师收回“心”型纸片,将其多次打乱顺序让学生抽取,寻找他们的小组,以增加学生认识新同学的机会? (3)采访新同学 ①教师采访一位小组成员,然后由这位成员采访另一位成员,如此反复进行,直到小组成员都被访问?访问内容主要是姓名?兴趣等个人资料? ②自由采访?学生可以打破小组限制,随意采访班里的学生? (4)读写姓名 ①要求学生写出班里学生的姓名? ②小组讨论容易写错与读错的学生姓名? ③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活动二:享受学习 活动目的:帮助学生掌握中学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活动步骤: (1)入学感受 ①小组讨论小学学习与中学学习生活有什么不同? ②小组讨论与交流每一门课的主要学习方法? (2)学习医生 ①教师将学生分成几组,将事先准备好的表演情节分别交给每组?让学生根据相应的情节进行表演?情节包括:被动?依赖?马虎等不良的学习态度,边看电视边写作业?打游戏很晚才写作业等不良学习习惯等? ②表演完毕,学生讨论剧中人存在哪些不良的学习问题,应该如何矫正? ③教师在学生讨论后做总结,为学生提供一些学习方法的知识? (3)我的学习计划 ①制订个人学期学习计划?月计划?周计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