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思探究教学理论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是由陕西师范大学的张熊飞教授首先提出,并在多所学校进行实验教学,在实验学校领导、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充实、完善,最终由陕西省推广到全国的一项大面积提高教育素质的科研成果。张熊飞教授解释“诱思探究”时说:“诱,是指教师的循循善诱;思,是指学生独立思考;探,即探索,以观察为主要方式;究,即研究,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为特征。诱思探究教学的思想是:“变教为诱,变学为思”,它强调教师“教”的教过程,应该是“诱导”的过程,学生学的过程应该是“思考、探索”的过程。作为地理教师,一定要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大胆突破“以讲为主”或“精讲多练”的传统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的时间、空间、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在思考中成长。

面对新课程,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诱思探究的精神,大力挖掘探究问题,提供探究素材,给出探究的时间,整理探究的结论,让诱思探究精神在地理教学中闪光!下面谈谈我在地理教学中的一些探索与思考:

一、挖掘探究问题

有了问题就有了方向。课前准备好了问题就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所以在备课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大力挖掘适合探究的问题。这是以前教学中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的地方。以前备课往往想的是这一节怎么讲,讲什么,讲多深,在什么地方穿插练习等。就是安排自学问题也多是把内容疏理一下,给学生一个阅读提示。现在要让探究精神活跃起来,就一定要精心准备探究问题了。一个好的探究问题,往往能够贯通思维,划难为易,对整节、整章的教学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利于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利于培养学习兴趣,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例如,在日本时,我选择了“日本经济发达原因”这个重要问题,对其进行了四个层面的探究:

一探日本自的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有哪些有利条件?

二探日本然资源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三探日本为什么把眼光瞄准海外市场?

四探日本为什么大量在其它国家建立生产与销售基地。

通过这四个问题层层推进,有利于学生理解“日本经济发达”的原因。

二、提供探究材料

学生占有的材料有限,为了提高效率,顺利完成探究,教师需要准备好相应的材料。包括实物教具、文字材料、图片和影视材料等。如在“日本经济发达原因”的探究中,提供每人一个地球仪,大量日本图片和影视材料。从市场里购买一个日本产的照相机等。

三、给出探究时间

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探究活动主要还是利用课堂时间来完成。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准备,敢于放手,善于组织,不惜花费课堂时间来进行探究活动。当然,有些探究活动也需要放到课外进行,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或需要野外观察试验的探究

最好放到课外或兴趣小组中去做,以免占用太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如对“日本为什么大量在其它国家建立生产与销售基地”的探究,可以布置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看看我们梧州市区,有没有日本投资或合资建立的工厂或企业,并通过调查,写出一篇关于“日本在梧州投资或合资建厂对本市的影响”的小论文。这对学生深入理解“日本经济发达”十分有利。

四、整理探究结论

探究的成果当然要总结出来,这是探究活动最后的环节,也是对学生思考成果的尊重。可以是课堂上的口头总结,学生的课外写的小论文,科代表记录同学们发言的总结陈词。最后教师做综合性的总结。比如对于“日本经济发达原因”的探究,我分别让各小组代表发言总结。然后由地理科代表把各小组代表发言做一次归纳,最后由我作出综合性的总结。

通过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为探究性学习积累成果。并且,整理成果的收获感会促进学生对地理学和探究活动的兴趣。

五、“探究”的实践与思考

(一)给“探究”做个探究

1.探究和研究性学习的比较:

我觉得探究活动作为一种经常性的课堂行为,如果和研究性学习进行比较的话,实际上是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化”和“微型化”。

所谓课堂化,我是指探究活动的内容可以是对旧有知识获取过程的再现,是对原有知识的一种习得方式,强调学生的发现过程,不一定总象研究性学习那样有一个独立而新颖的课题。

所谓微型化,是指探究活动对于未知领域的探讨可以不求完整,可以点到即止,可以较为灵活而轻巧的进行,穿插于课上课下,达到锻炼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鼓舞学习情绪的效果,不像研究性学习那样有一整套的程序,立课题,做实验,调查研究,总结论文等。

2.探究带来了什么

1) 推动教学,使教学中重难点得到突破。

2) 锻炼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3) 培养学习兴趣。

4) 改善师生关系。

5) 培养教师的创造性工作的意识和习惯,促进教师论文的写作和教研水平的提高,培养研究型和学习型教师。

3.如何评价探究的价值?

我觉得对于探究价值的评价应从结果和过程两方面来看:

1) 结果评价:看探究活动对于解决教学问题的贡献,看探究成果的总结,看考试成绩。

2) 过程评价:看师生关系,看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和精神面貌,看学生思维素质和学习兴趣。

也许在一两次考试中,探究活动开展较多的老师体现不出多少优势,但随着时间推移,探究活动对于思维的训练,对于兴趣的提高,都会对考试成绩,尤其是优秀率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而探究所带来的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价值更是“精讲多练”等传统模式所难以比拟的。

(二)探究活动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我觉得要想开展好探究活动,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角色,以平等、积极的心态对待新的课堂模式。

1) 做学习型和研究型教师:做教材的处理者,问题的开发者,学习资料的提供者、整合者,给探究活动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2) 做活动的评价者,激励者:在探究活动中,要积极倾听学生的表述,中肯评价学生的意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于富有创意的见解要大力表扬,即使是明显错误的说法也要给予鼓励。尤其对于班级中的弱势群体的发言要给予积极响应。充满爱心开展探究活动,对于改善师生关系大有裨益。例如在进行“日本经济发达原因”探究时,班里一位令人“头痛”的男生说:“日本侵略我国时,从我国抢走了大量的黄金财富,所在才发达”。这个见解是富有一定创意的,我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在后来自主学习的时间里,我走到他身边,拍拍他的肩膀,再次告诉他这个见解很有创意,他非常高兴。

3) 做探究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放下权威的架子,换上平等的心态,把自己当成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合理表达自己的见解,不要高高再上。例如,在进行“日本经济发达原因”探究时,我也参与进来,提出“日本经济发达与日本教育有没有关系呢?,有一位学生提出“我从报纸上看过,日本政府十分重视教育,重视人才,日本教育程序很高啊”,我马上对这名学生的表述进行肯定。这样师生共同探究,学生热情更加高了。

4) 做探究结果的总结者、提升者:及时整理探究结果,给学生一个清晰的结论,一个收获的感觉,也可以让自己多写一些论文,多出一些教学成果。

中国九大教学流派

中国九大教学流派(4) 四、张熊飞与诱思探究教学 张熊飞,1938年生,陕西礼泉人。1960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曾在中学从事物理教学工作达27年。 1987年调回陕西师大任教后,张熊飞开始专门从事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创立“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对于推动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诱思探究教学”已被推广到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2500多所学校的许多学科教学当中。 【综述】诱思探究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本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构建“教与学的和谐关系”上着力研究,开展实验。经过不断发展,他们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理论,并探索出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1 诱思探究教学发展历程 “诱思探究教学”的研究,其雏形可以上溯至上个世纪60年代张熊飞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的探索性学生实验,旨在尝试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20多年来,张熊飞和他的研究伙伴始终紧紧抓住“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

本着“边实验、边总结、边概括、边推广”的研究方针,沿着“实践丰富科研,科研形成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如此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的研究途径,进行了不懈努力。 实验经历了18年共四个阶段的探索: 第一阶段(1981年9月至1987年8月),调查体验阶段,主要特征是调查,目的在于掌握教学的现状。 从这个阶段调查研究的切身体验中,张熊飞认识到,许多改革成果具有明显的经验性和生硬的技术化色彩;运用时则表现出严重的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特征,违背了教学论应该是科学性、伦理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的基本观点。同时,绝大部分教改实验仅探索了教学全过程的某一方面,而以点概面,难以反映教学过程的全貌。学科教学论应该形成全方位的、系统的理论体系。由此,诱思探究教学产生了“萌芽”:仅仅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根本不行的,还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后来发表的《谈谈探索性学生实验的实施》一文成为了“探究教学过程”的雏形。学习老一辈的教学经验“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从而体验到知识、能力、品行间的和谐关系,是对“三维教学目标论”的初步认识。 第二阶段(1987年9月至1990年8月),实验摸索阶段,主要特征是实验,目的在于摸索教学的规律性。 张熊飞把前阶段成功的经验运用于实践,在4个学校的10个自然班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了有计划的实验,使教

诱思探究教学

让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在我校开花结果 张士贺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是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张熊飞教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概括总结的。他集古今中外教育理论为一体,是启发教学理论的集大成者。如今,这一教学理论已应用到中小学各个学科,先后两次通过国家级鉴定,并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大面积推广,取得了极为显著的社会效益,赢得了广泛的社会信誉,被誉为操作性强、易学、实用、有效、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丰富的发展内涵和很强的生命力,为在课堂学科教学领域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去冬今春以来,我们焦作市几所市直初中也引进了这一教学理论并大力推广。经过理论学习、实地参观、专家报告、统一组织知识测试,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已深深地扎根于广大教师的脑海中,激发出了他们极大的热情。现在,我校参与这一实践的学科教师,也在组织“一课二上三讨论”,并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这一理论,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大家有了不少的心得体会。大家在实践的过程中很多时候还表现出对诱思探究教学法的懵懂。我们在进行实践研究,但它的思想内涵、具体的教学思想相当一部分教师还不明白,在实践中表现得手足无措。这期教研诱思探究专刊,我们选择了几篇有代表性的好文章,以供大家切搓交流,借鉴提高。我们相信:全校各科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中,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征途上,一定会身体力行、勇于学习、勇于实践、勇于改革、勇于总结。大家一定能让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在我校开出朵朵鲜花,结下累累硕果。

诱思探究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诱思探究教学发展历程 “诱思探究教学”的研究,其雏形可以上溯至上个世纪60年代张熊飞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的探索性学生实验,旨在尝试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20多年来,张熊飞和他的研究伙伴始终紧紧抓住“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开一展研究,本着“边实验、边总结、边概括、边推广”的研究方针,沿着“实践丰富科研,科研形成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如此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的研究途径,进行了不懈努力。 实验经历了18年共四个阶段的探索: 第一阶段(1981年9月至1987年8月),调查体验阶段,主要特征是调查,目的在于掌握教学的现状。 从这个阶段调查研究的切身体验中,张熊飞认识到,许多改革成果具有明显的经验性和生硬的技术化色彩;运用时则表现出严重的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特征,违背了教学论应该是科学性、伦理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的基本观点。同时,绝大部分教改实验仅探索了教学全过程的某一方面,而以点概面,难以反映教学过程的全貌。学科教学论应该形成全方位的、系统的理论体系。由此,诱思探究教学产生了“萌芽”:仅仅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根本不行的,还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后来发表的《谈谈探索性学生实验的实施》一文成为了“探究教学过程”的雏形。学习老一辈的教学

探究式教学的意义方法和手段

方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创设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不断地自我反思,最终能灵活解决数学问题。在几年的数学教学中,就课堂教学的方法改革方面有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1.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的目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中,我经常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害怕数学到爱学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常常用实际问题或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者在教学过程中为研究需要而临时产生一些尝试性的研究活动,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意想不到的观点或方案等。显然,关键在教师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必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要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带有激励性和挑战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 2.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所做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工作,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尽量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刻苦钻研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如果创设的情境达到了前面的要求,那么学生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教师只要适当地组织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完成探究活动。因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3.合作交流,完善认知

学习教学论的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教学论》学期总结 2010-2011学年马上就要即将结束,回顾这一学期的学习生活,有辛勤的付出,有甜美的收获,也有让人叹息的不足与遗憾。现在我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宿舍里总结一下我这一学期在《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 其实在刚拿到《信息技术教学论》教材的时候,我认为这门课程应该会上的相当枯燥,沿袭传统的老师灌输式的模式进行教学。说实话当时真的是看到这门书就头痛,想想要上这门课就害怕。可是姚老师的特殊的分组讨论的教学方式却很大程度上调动了我学习的积极性。 尤其是我们组在全班六个组里面相对比较特殊的组员组成,也从侧面让我得到了更多的锻炼,让我更好的懂得了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我所在的组是第五小组由十一个成员组成,有六个男生和五个女生。说实话不是每一次上课我们组都实到人数等于应到人数的,除了十六周晚上的那一次。而且每一次的作业也并不是大家平均分配完成的。虽然在做作业的时候难免心里会有小小的不爽,为什么自己要付出的比别人多呢,可是和大家在一起谈天说地的时候还是好开心。因为大家立场不同,认知结构不同,经历不同,所以在每一次讨论的时候都会在不经意之间碰撞出令人眼前一亮的火花。或许因为我们组在老师同学眼里总是乱糟糟的,可是我觉得我们的讨论的某些结果还是挺有新意的。比如在有关在有关讨论法的讨论中,我们得出了“让学生从乐于参与讨论,到一参与讨论为乐”的结论,在关于“中学信息

技术教学环境访谈报告”中我们通过与临汾市第七中学信息技术老师的深入访谈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信息技术的学科性质而言,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传播信息和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工具,是“鱼”和“渔”能够兼得的工具。所以信息技术课程在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还可以把学习方式提升到发现学习的高度,为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等等。 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活动主要有两个:教师访谈和课前五分钟的粉笔字练习。先说一下这次关于整个访谈报告过程点点滴滴吧。在访谈报告的编写过程中,我们集思广益,吸取老师和同学们的积极的思想。访谈内容分两块:学校机房硬件资料和人文资源访谈。通过对最初问题的分析和整理,最后确定了个问题。经过与临汾市第七中学信息技术教师X老师的多次协商,最后定于2011年4月25日与X老师进行了关于临汾市第七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的交流。通过访谈,我们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情况以及学校资源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由于信息技术只列入会考范围,而且难度不大,所以同学们大多将信息技术作为消遣放松的课来上,教师也也给予学生充分理解,课堂上教师讲的内容很少,其余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练习。学校在硬件配置方面很多都是应教育局等的要求做面子工程,并没有在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应用。除了对高中信息技术了解更沉入以外,我认为我最大的收获还在于第一次真正实际运用了访谈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且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1.我们虽然在访谈以前设计了访谈提纲,但在真正应用于访谈

免费师范生作业--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作业4

第四章自测题 我们提供一份重点实验研究基地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教师学习《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后闭卷考试的试题,你能答上来吗?请自测自查。 试题 (闭卷满分7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选择题的答案填到括号里。 2、答题字迹要工整、清晰。 一、选择题(每题2分) 1.创建( C ),是成功实施教学艺术的天梯。 A.教学艺术场 B.教学伦理性 C.教学情意场 D.现代媒体环境 2.在教学系统中,学生是通过学习,认识客观世界,从而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主体。其主体性的核心特征是( C )。 A.基础性 B.能动性 C.独立性 D.创造性 3.人类理性认知中,思维的两种最基本的形式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下列对逻辑思维基本过程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D ) A.分析和综合 B.比较和鉴别 C.抽象和概括 D.实践与应用 4.从逻辑思维的角度来看,研究有三种基本形式,下面不属于研究基本形式的是( B )。 A.归纳研究 B.行动研究 C.演绎研究 D.类比研究 二、填空题(每空2分) 6.“_食贵自化,学贵自得,深思熟虑,积水成渊,这就是为学之道的灵魂。” 7.张熊飞教授指出,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体验过程中,应坚持“七动”:动手做、动眼看、动耳听、动情读、动口议、动笔写和动脑思。 8.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提出“四为”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以体验为红线和以思维为主攻。 三、论述题(每题9分) 9.张熊飞教授认为:“引而不发,因人善喻,不言之教,大爱无疆,这正是为师之道的根本。”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这句话体现教师引导作用的核心特征是启发性,就是实施启发教学,有了启发性就必定具有情感性,也就易于实现促进性和反馈性。教学中,学生之所以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那是由于教师诱之不当造成的,也就是教师没有创设“愤”“悱”的情境而造成的。因此,启发性是教学的灵魂。启发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条反映教学规律的教学思想。教师要变教为诱,变教为导,重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学的全部核心问题在于教师。这个教学策略考虑的并非是自己怎样教,而应该考虑怎样教学生学,不是以教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而是以为主体去组织教学过程,既把学生为主体作为实施教学的基本点,又使教师为引导成为学生主体地位的根本保证。 10.你认为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首先是论证了教学职能观,全面阐述了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引导作用的内涵、外延特征以及核心特征等,从而得出“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育

张熊飞与诱思探究教学

张熊飞与诱思探究教学 诱思探究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1诱思探究教学发展历程“诱思探究教学”的研究,其雏形可以上溯至上个世纪60 年代张熊飞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的探索性学生实验,旨在尝试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20 多年来,张熊飞和他的研究伙伴始终紧紧抓住“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本着“边实验、边总结、边概括、边推广”的研究方针,沿着“实践丰富科研,科研形成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如此循环往复” 的螺旋式上升的研究途径,进行了不懈努力。实验经历了18 年共四个阶段的探索: 第一阶段(1981 年9月至1987 年8 月),调查体验阶段,主要特征是调查,目的在于掌握教学的现状。从这个阶段调查研究的切身体验中,张熊飞认识到,许多改革成果具有明显的经验性和生硬的技术化色彩;运用时则表现出严重的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特征,违背了教学论应该是科学性、伦理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的基本观点。同时,绝大部分教改实验仅探索了教学全过程的某一方面,而以点概面,难以反映教学过程的全貌。学科教学论应该形成全方位的、系统的理论体系。由此,诱思探究教学产生了“萌芽”:仅仅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根本不行的,还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

导作用。后来发表的《谈谈探索性学生实验的实施》一文成为了“探究教学过程”的雏形。学习老一辈的教学经验“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从而体验到知识、能力、品行间的和谐关系,是对“三维教学目标论”的初步认识。 第二阶段(1987 年9 月至1990 年8 月),实验摸索阶段,主要特征是实验,目的在于摸索教学的规律性。 张熊飞把前阶段成功的经验运用于实践,在4 个学校的10 个自然班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了有计划的实验,使教学的规律性逐渐明朗化,开始认识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和谐关系及其实现途径。同时,他还总结了前30 年进行的物理教学和研究的经验,归纳出了某些教学规律,这成为了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雏形。为了改变当时一些地区“片面追求升学率”所造成的恶果,张熊飞将实验标准确定为:第一,质量标准,即向课堂要教学质量;第二,效率标准,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且把后者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明确了实验研究的具体任务是:其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其二,提高教师素质,培养既能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进行教学研究的学者型教师。此阶段所形成的初步理论虽然反映了教学系统的某些特征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作业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作 业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关于中学化学探究情景的论述 145965 代梦云 课程改革的任务就是要彻底实现现代课程观和现代教学观,真正地以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让学生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五官并用,全身心独立地开展体验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实现三维教学目标,逐步成长为创新型、开拓型的各级各类英才。这就需要构建崭新的课堂教学结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以构建高质量、高效率的有效课堂教学为宗旨。从诱思教学和谐论来看,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也不是以学生为太阳的纯粹发现式,而是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的主动探究式。为了实施好探究学习方式,必须发挥情意子过程的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意因素,包括学习兴趣、动机、求知欲、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对本学科学习的热爱等。为此师生要善于共同创设好探究情景。 化学作为实验与理论密切结合的科学,化学教学的素材与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无论是从科学性、趣味性还是实用性等方面来说,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文着重从中学化学探究情景的内涵、类型、案例等方面加以阐述。 一探究情景的内涵

探究情景为探究式学习活动的展开提供的背景或场景,为打开探究式学习局面提供导引作用,在情景中隐藏着可能被学生发现的问题,给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质疑创造机会。 探究情景富有真实性、针对性、情感性。探究情景从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和事物入手,或以自然界、社会及与其它学科相关的问题为切入点,呈现化学知识存在的实际背景,使学生尽可能在真实的情景中建构意义;探究情景必须指向一定的课程目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现实环境与主体交互中获得全面发展。 二探究情景的类型 按照情景的呈现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问题情境 按教学活动中问题情境出现的阶段分为教学活动开始、过程中和结束时的问题情境。 开始时的问题情境 这一阶段的问题情景分两种类型:一种是主要起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学习兴趣作用的问题情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导课”阶段的问题情景,另一种问题情景虽然出现在教学的起始阶段,但它蕴涵的问题实际上贯穿于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线索,也是教学目标的指向所在。 例如,在进行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时,开始这样描述:格林太太是位漂亮得妇女。当她开怀大笑时,人们会发现她一口洁白的牙齿中镶有两颗假牙,其中一颗是黄金的-这是她富有的象征;另一颗

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和应用

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和应用(12月理论) 一、模式的理论依据 1、先进的教育理论。(1)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的“问题思维理论”指出,思维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起始问题,是由问题情景产生的,而且总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2)我国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思想。所谓“诱思探究”就是诱导思维,探索研究。这一理论提出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为内容的三维教学目标;以“四为主”为教学思想,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而“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则是启发教学的精髓。该理论是本模式教学的主要依据。 2、人本主义教学观:我们面对的学生首先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他们的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因此,教学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要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本的发展思想,其最终结果是使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终身受益。 3、物理学科的教学要求。物理学科的教学除了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以及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尤其是学生提出物理问题、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原则,使学生学会学习。 基于以上三个观点,我们探索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载体,学生围绕问题收集、加工、处理信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或独立探索,或作讨论,或在教师指导下,最终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得出问题结论,获取新知识。由于这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建立在问题解决策略基础上,故称之为问题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其结构如下: 其基本的教学程序为“三阶段七环节”:

诱思探究

诱思探究法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创始人张熊飞教授,对我们震动很大。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职责就是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培育人才,就得进行教学改革,首先是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理念的更新。张熊飞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教学思路是清晰的,教学目标是明确的。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是我们的中心任务,深化教学改革是重要的举措。因此我们中学英语学科教学应该: 一要坚持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遵循教学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二要以终身教育的思想作指导,在初、高中阶段教会学生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获取知识、方法和能力上。这样学生就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不断补充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https://www.360docs.net/doc/931975720.html, 三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规律。“诱思探究教学”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而提出的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好方法,也是对素质教育的有效探索。 具体来讲,《诱思探究教学论》它符合素质教育的三个要素: 首先,诱思探究教学重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上全面提高。而“诱思探究教学”的目标是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质,这三维目标就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知识、能力、品德是一个人素质的内涵。而诱思探究教学以此为目标,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第二,诱思探究教学既重教,又重学,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教法和学法是教学论中永恒性的课题。诱思探究教学着意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认知规律,循循善诱,不断调动,促进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与学两个积极性都调动,相辅相成,使学生思想、知识、心理等相应得到提高。“诱思探究”教学,师生处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互相协调,没有沟壑,十分融洽,最重要的是心灵的沟通,老师善教,学生爱学,师生平等。教与学都发挥得很好。第三,诱思探究教学既解决教学思想问题,又解决具体教法问题,是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的结合,诱思探究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素质着眼,在教学上突出“诱”“思”,充分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循循善诱”,教师始终以引路、诱导的方式,把学生领进知识的殿堂,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结构硬灌给学生,硬让学生接受。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在于独立思考,教师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发现规律,自己得出结论。基于这种认识,它的教学过程模式就体现在“探究”上,探,即让学生通过观察去探索,寻求掌握知识的途径。究,即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去研究,揭示知识的奥秘。从而获取知识。并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第四,诱思探究教学有理论有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诱思探究教学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即三维教学目标论,诱思教学思想论,探究教学模式论,探究教学方法论等一整套理论。从目标思想、模式方法诸方面全面论述了诱思探究教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既理论有求实,好似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的有效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在诱思探究教学中,以“思”为中心,强调“思”与“练”的结合。这又是学生在学习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诱思探究教学提出练有六法:即做、看、听、读、议、写。做、看是基础,听、读是主导,议是交流,写是迁移。把“练”的规律和方法做了科学的合理的安排,都注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所以教学效果就很好。就没有盲目性,随意性。教师的教学目

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方法

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方法(英语) 探究学习是一切科学发展与新知识产生的基础,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就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问题探究式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问题探究为基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知识,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下面我以六年级下册“Unit 3 Can you play the guitar? Section A ”一课为例,谈谈我的思考。 一、教学目标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会学生表达自己在某一方面具备的能力并谈论自己的喜好和意愿。通过谈论让学生主要会运用以下功能句: Can you …? What club do you want to join? 二、教学设计思想 1、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课堂上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发现提出问题,围绕问题探究的途径来获取,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能根据新旧知识的冲突问题,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关课堂、教材中的疑惑等提出发现问题,通过探索、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乐趣,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问题解决的策略。 2、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形成更多元、更自由的学习方式和问题解决的策略。小组合作、查阅、收集、搜索资料,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自然等学习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可能。同时教师也不再是学习的权威,彻底打破教师的权威地位,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3、体现“探究学习”与“问题解决”的互动。 探究学习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的价值和方向,而“问题解决”是探究学习的目标和结果,通过个体或同伴合作探究,既解决问题,又进一步提高了探究学习的能力,为更好的解决下一个“问题”打好了基础。因此两者是互动的,相互促进的,本课题的

诱思探究教学论教案设计

《秋天》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课程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文章以反映自然世界为主题。所选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秀篇章,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构思巧妙、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 《秋天》是何其芳于三十年代初创作的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诗人用意味深长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由第一幅“农家丰收图”到第二幅“霜晨归渔图”再到第三幅“少女思恋图”,通过描绘不同场景和不同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热爱秋天和赞美秋天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内容简单易懂,教学的重点要放在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在读中感悟诗句的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学情分析】 这首诗语言清新优美,意境清远闲淡。学习这首诗,学生要理解诗意,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情感。诗歌短小易懂,语言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本身就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也接触过一些优美的诗歌,初步掌握了些诗歌朗读的技巧,同时也积累了些解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所以,再学习此诗,我试着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诵读诗歌、体会画面、赏析文本,这不仅使孩子能够主动学习,也能够有效的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学习目的。此外,我想通过学习此诗优美的语言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设计思路】 上课之初,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朗读指导,让学生先自由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再自己范读,力求用有感情的朗读去感染班里的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再有感情的练读,去体会意境美。接着请同学起来展示读,针对不足的地方再给予指导,这样以便达到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情把握。 本课以诱思探究为主,在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理论指导下,我试着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诵读诗歌、体会画面、赏析文本,这不仅使孩子能够主动学习,也能够有效的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学习目的。因此,学习本诗时,我按照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的三个认知层次来进行:一、美文美读,整体感知。首先让学生自由诵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感情,体会诗意,感知诗歌中的画面。二、自主探究,品赏主旨。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同桌交流之后全班交流,这是对诗歌主旨的整体把握,然后自主探究诗歌中的画面,最后分组讨论,畅谈自己所描绘的画面,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三、拓展延伸,学以致用。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之前学生已经鉴赏了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最后要让他们迁移运用,学习本诗采用优美的词语和修辞来描写景物,同时让学生动脑思,动笔写,动口说,动耳听,动情读,进一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学习目标】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作业

第四章自测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 1.创建(C),是成功实施教学艺术的天梯。 A.教学艺术场 B.教学伦理性 C.教学情意场 D.现代媒体环境2.在教学系统中,学生是通过学习,认识客观世界,从而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主体。其主体性的核心特征是( C )。 A.基础性 B.能动性 C.独立性 D.创造性 3.人类理性认知中,思维的两种最基本的形式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下列对逻辑思维基本过程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D) A.分析和综合 B.比较和鉴别 C.抽象和概括 D.实践与应用 4.从逻辑思维的角度来看,研究有三种基本形式,下面不属于研究基本形式的是( B )。 A.归纳研究 B.行动研究 C.演绎研究 D.类比研究 二、填空题(每空2分) 6.“_食贵自化,学贵自得,深思熟虑,积水成渊,这就是为学之道的灵魂。” 7.张熊飞教授指出,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体验过程中,应坚持“七动”:动手做、动眼看、动耳听、动情读、动口议、动笔写和动脑思。 8.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提出“四为”原则是::以

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以体验为红线和以思维为主攻。 三、论述题(每题9分) 9.张熊飞教授认为:“引而不发,因人善喻,不言之教,大爱无疆,这正是为师之道的根本。”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这句话体现教师引导作用的核心特征是启发性,就是实施启发教学,有了启发性就必定具有情感性,也就易于实现促进性和反馈性。教学中,学生之所以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那是由于教师诱之不当造成的,也就是教师没有创设“愤”“悱”的情境而造成的。因此,启发性是教学的灵魂。启发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条反映教学规律的教学思想。教师要变教为诱,变教为导,重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学的全部核心问题在于教师。这个教学策略考虑的并非是自己怎样教,而应该考虑怎样教学生学,不是以教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而是以为主体去组织教学过程,既把学生为主体作为实施教学的基本点,又使教师为引导成为学生主体地位的根本保证。 10.你认为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首先是论证了教学职能观,全面阐述了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引导作用的内涵、外延特征以及核心特征等,从而得出“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育人育才”这就是化启发教学的精髓等有关教学职能的定位致和之道。接着进一步探究了教学艺术,论证了“教学情意场”和“教学艺术场”,阐述了教学艺术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由此构成了完整的“诱思教学思想论”,称为核心思想。

“科学探究十步教学法”新探

“科学探究十步教学法”教学模式 泰安市岱岳区教育局教研室 二○一二年二月

“科学探究十步教学法”主体思路框架 投石击水 水波荡漾 顺水推舟 水深莫测 五、投石问路 六、乘风破浪 七、兴风作浪 推波助澜 九、实践应用 水到渠成 十、拓展延伸 源远流长

“科学探究十步教学法”教学模式 泰安市岱岳区教育局教研室 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个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充分说明了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的重要作用,说明了“自行探究”是直接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是培养技能的重要手段。美国兰本达教授根据一节课中师生各自活动所占的时间来评价一节课,他说:“如果师生活动时间各占一半,这节课就很一般;如果教师讲授指导时间仅占三分之一,其他时间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完成教学任务,那这节课就算较好的了;如果教师仅用四分之一甚至更少的时间启发指导学生,其他时间全留给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提示现象,达到教学目的,这节课就是很棒的课。”这是时间与经验的交换,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象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的那样:“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 探究性学习已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主流,那么,如何做才是探究性学习,怎样才能搞好探究性学习活动?近几年来,我们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在探究性学习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总结了“科学探究十步教学法”。 如果把小学科学课堂比作一次远航,它将是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探究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发展个性,开发创造潜能的航程。教师将是这次远征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学生最亲密的伙伴。 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是一个静谧、温情的港湾,但他们对未知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内心涌动着探究的欲望。此时的科学课堂只要在教师激发引导下,就会如同投石击水泛起美丽的涟漪。一个个问题就如同一朵朵晶莹璀璨的浪花在水面上起舞。水波荡漾间总有一朵浪花指引我们前行的航向,目标所在,教师就可顺势推舟入水和学生们一起踏上探索的征程。 但探究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前面可能有暗礁流沙、峡湾险滩。只有让学生知道前面的水深莫测才能激起他们思索的动力,只有大胆的猜测才能实现他们做水手的愿望。大家可以一起发挥集体的智慧,先投石问路,在现存的条件下寻求远航的方式方法。然后确定航线让他们乘风破浪大胆前行。其间过程必然是曲折的,但只要具备劈风斩浪的勇气,齐心协力总会到达目标的彼岸。 经历了一次远航,可能前行的方式不同,但是大家可以交流、讨论,甚至兴风作浪,掀起探究的高潮。因为这终将成为他们最大的人生经验和财富。只要学生们掌握了在波涛汹涌间航行技巧,教师适当的推波助澜则可以使他们的认识升华,成为真正的水手。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远航的目的就是使学生们创造未来,建构可能生活的基石。只要在实践中提高了能力,掌握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但科学的探究没有止境,只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严谨的科学态度,才能受益终生,源远流长! 每一节科学课的探究之旅都将使我们沉醉其中,心驰神往,或徜徉其间,欲罢不能。

“诱思探究”实践体会

诱思探究”实践体会 【摘要】从注入式到被动式再到主动式,就是我们教改的方向。讲个相关的故事、看几幅相关的图片、读些相关的材料、有条件者参观些文物古迹,让他们听、看、读、感受,创设一种当时当地某事发生时的情境, 然后激发他们自己思考,为什么那时那刻历史会那样发展?此事对历史有何影响?把学生引向“能力”目标, 历史是个大熔炉,熔化千古,做为师长,就应把握方向,知道该让学生提炼什么。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探究更无止境【关键词】注入式;被动式;主动式; 教改;创设情境; 诱思探究 张教授的现场理论报告比他那本《诱思探究》指导作用大得多,我们边听边记,领会的地方很多,但最能让人意会的还是临走留下的那幅图示:(学习水平示意图) 从注入式到被动式再到主动式,就是我们教改的 方向。 我认为这是张老师的“专利”所在,画龙点睛之

笔! 于是我试着让学生讨论,结果“热热闹闹” 一场空,原因是学生手头缺少素材,不知拿啥讨论,于是我再研究,好不容易从笔记中找到一处(仅一处)关于历史学科的,诱思探究式如下,再结合其它普遍性的理论,就开始了我的教学探究: 历史人物 现象 过程历史规律?鲆允肺?镜指导现实 以人为镜培养品德 观察 .............. 思维................. 迁移 知识 .............. 能力................. 品德 对照自己多年教学经难把所给学生讲的东西,归类如下(对应关系) 知识能力品德 故事背景、原因认识历史过程意义、影响启迪文字 材料历史阶段特征经验、教训 书籍、典籍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爱国主义教育图片辩

证唯物主义人生观文物、古迹评价标准价值观 古今中外?^ ?史知识历史学科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ABC 我们使用的教材对A部分的插入少得可怜,B部分又很现成,不用学生动脑思考,C部分又有阶级斗争等“左”的烙印,不跟时候时代步伐。如果照本宣科,那就得死记硬背,结果是不符合高考和素质教育,还会把一门活生生的社会科学教成“背景、过程、结果、影响” 一种模式,专家称之为让学生喝茶叶渣,无味无益,囫囵吞枣,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品尝到原汁原味的浓茶呢? 我认为教师的主导就在于给学生提供素材,比如讲个相关的故事、看几幅相关的图片、读些相关的材料、有条件者参观些文物古迹,让他们听、看、读、感受, 创设一种当时当地某事发生时的情境,然后激发他们自己思考,为什么那时那刻历史会那样发展?此事对历史有何影响?把学生引向“能力”目标,自己从A归纳感受到别灌输给他,水到渠成后再稍加点拨,通过此事学习,你有什么认识,受到什么教育?做到读史使人明智实现C级目标。 教材还是那本教材,内容还是那点内容,就看你如 何处理,如何活化了。想做到以诱达思,怎样“诱”还需动脑筋,到目前为止,我“抛砖”成功的地方有: 1、讨论评价拿破仑; 2、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用于

陕师大公共课诱思探究教学 期末作业

诱思探究教学论 144088 强小倩 【考核题目5】 研究探究学习方式,应关注学习策略和施教策略的研究。为此,应突出具体落实:实践探究和理论探究各有哪些具体表现形式,每种形式的适用范围和实施策略如何;各学科具体突出哪些探究学习,各以具体案例予以论证。 【参考来源】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第三章(教学过程观.探究学习方法论)第三节(探究学习及其种类) 【作业展示】 一、实践探究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这就是实践探究的哲学依据。因而,实践探究的理论思路,一般是通过实践探索和归纳研究两个教学层次去形成新概念、认识新规律的。实践探究是中小学生学习时常用的学习认识过程。在实践探究中,思维加工一般均由归纳研究来完成。由于实践探索的具体形式相异,包括实验探索、体验探索、经验探索、形象探索,因此,实践探究又有四种具体表现形式:实验探究,体验探究,经验探究,形象探究。 (一)实验探究

由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操作而完成探索层次的学习,称为实验探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凡是能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学习内容,均可以运用实验探究。实验探究要求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导向性信息,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认知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边实验,边思索,边总结,把观察引向深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观察的丰富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抽象、概括,形成理性认识;继续创造教学情境,让学生反复思考,经历再实践、再认识的深化过程。 实验探究主要运用于自然科学的学习,一般是通过开展探索性实验来实现探索层次的。 一般来说,演示实验也是探索性教学实验。然而,演示实验的主体往往是教师,而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学生心理“跃跃欲试”,但却难以“亲手一试”,学习心理欲望得不到满足,思维能力、操作能力等也难以得到应有的发展。即使让几位学生去协助,绝大部分学生仍然是旁观者。因此,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当教学设备能够满足需要的情况下,或者经过努力,能够创造条件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另外,从为形象思维积累丰富的表象,有利于思维加工的角度,从自然科学本身的学科特点等方面来看,对于学生实验,则要尽可能变验证性学生实验为探索性学生实验,以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精心创设的情境里,充分地运用手、眼、耳、鼻等全部感觉器官,在全面系统地感知实验现象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加工,去发现和认识自然界的奥秘,理解和掌握自然科学理论。所谓探索性学生实验,就是在教师导向性信息的诱导下,让学生亲自通过实验观测,去探索研究、归纳出新概念,认识客观规律的学生实验。

诱思探究教学论的教师学习心得

诱思探究教学论的教师学习心得 诱思探究教学论的教师学习心得 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论”以理论上的完善性,应用上的可操作性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架设起一座切实可行 的桥梁。我校成为张熊飞教授“诱思探究教学论”的骨干实验基地,我有幸成为第一批骨干实验教师。认真学习,仔细体会张熊飞教授“诱思探究教学论”之后,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碰到的诸多问题 似乎一下子都有了答案。虽然,这答案还不甚明了,但仍有“开窍 通关”之感。现将学习心得罗列如下,以供参考: “诱”为基础 教的作用在于——“诱”。 “诱思探究教学论”并不否认教师的作用,并不排斥教师的地位。相反,更加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突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诱”。施教之功,贵在诱导。“诱”虽是外因,但外因是催化剂,是酶,是点燃“思”的火花。因此,变教为诱,是诱思探究教学的 精髓,也是我们教师制定各种教学策略的前提。 教师的追求在于——“善诱”。 善诱则通,善诱则达。“善诱”就是要在实践中找到某节课,某一教学内容的诱思点。牵一发而动全身,纲举而目张。“善诱”就 是要找到校正思维的方法,导正思维的航标。做到诱使之生疑,导 使之释疑。 “思”为根本 学的根本在于——“思”。 仅仅有教师的“诱”是不可能达到教学目标的,因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陶行知提出对学生的“六大解放”,核心是“解放他的头

脑,使他能想”;张熊飞提出学生的“七动”,核心是“动脑思”。都表明教学的'内因是学生的“思”。因此,学生的“学”是教学的 根本,“思”才是学生学习的根本。要让学生“思”,实践中就要 改变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模式,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多边信息交流 和多向思维撞击上来。通俗地说就是让全体学生,全部过程都在积 极思考,而不是仅仅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全体师生互动,而不 是教师和个别学生的活动。 学生学习的目标在于——“善思”。 “善书者,不择笔也。”因为不同的笔只是书者不同的工具形式而已。“善思者,不择题也”,因为不同的问题只是思考者面对的 不同形式而已。我们的学生总是在解决新问题时无从下手,归根到 底是思维能力的问题。所谓“功夫在书外”说的应该是这个意思。 实践中要培养学生的“思”,让他们达到“善思”。唯一的办法是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去磨炼,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勤 于生疑,善于释疑。 “达”是关键 教的作用在于——“诱”,学的根本在于——“思”,教学的精髓在于——“达”。以诱达思,才能全面发展。“达”是连接“诱”和“思”的桥梁和纽带,“达”就是把“诱”调谐到“思”的频率上,使“诱”与“思”发生谐振。因此,“达”是关键,“达”是 难点。 了解学情是“达”的基础。“思”是学生的活动,“思”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水平,思 维水平,才可能做到“达”。否则,只能“诱而不思”,“诱不达思”。 “善诱”是“达”的根本。“诱”是教师的活动。“善诱”就是找准关键的诱思点,就是找准“思”的频率。不同的学科,不同的 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一定会有不同诱思点。因此,教学实践中 寻找诱思点就成了教师思考的关键,找准诱思点就成了教师追求的 目标。

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为此,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比如,上《瀑布》这一课时,要学生背对讲台,播放录像让学生仔细听,尔后问:“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想想这声音像什么?”有的学生回答:“哗哗的流水声,就像大海的惊骇浪。”有的说:“像洪水从山上直泻下来的声音。”这时,教师说:“瀑布为什么会发出这么巨犬的声音?瀑布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们转身看录像。”这时,学生迫不急待地转身来看瀑布,当学生看得如痴如迷时,教师满怀激情地朗读诗歌第2、第3两节。“山路忽然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在这里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又特意让学生背着讲台听,激发着联想,也激发着探究瀑布伟大景观的欲望的。为了解瀑布的景观打下思维定势。当学生转身看到瀑布的景象时,如身临其境、听其声、观其境,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欢乐的心态中学习知识。 二、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路开阔了,思维火花闪现了,这时教师如果没有给学生提供尝试的机会,学生又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会严重阻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尽量是开放的,探究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那就是要变先.讲后练为先尝试再点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再创造,有利于学生猜测与验证②。如教学《鸟的天堂》群鸟齐飞、众鸟齐鸣这一部分时,我是这样组织的:“你们喜欢学鸟的哪些句子,为什么?”这时,有的学生回答说:“我喜欢‘我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这句话。它使我想象此时此境,鸟儿飞得很快,看不到鸟儿的具体形态和数目,只能听见它的声音,看见它们的影子掠过,我觉得这样写非常。”有的说:“我喜欢大的、小的、花的、黒的、有的站在枝头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说明各种颜色的鸟很多,我见都没有过。”另一个接下说:“我也喜欢这句,从叫、飞、扑这几个描写鸟的动作的词,我觉得鸟生活得很快乐。”还有的说:“我喜欢描写小画眉的那段话,那只小画眉样子真可爱,叫声非常悦耳。”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中,学生的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学生以积极主动态度参与探究。 三、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我们认为:“一是要适当点拨。当学生在思维的转折处,或知识的重、难点处经过自身的努力,还感到无法解决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给学生某种启发性启示,拨开学习上的迷雾,使学生看到光明,看到希望。点拨的关键是要符合学生的需要,使学生能顺利进行探究。如教学《跳水》第4段,学生细读后,教师提问:“船长用什么办法来救他的孩子?”这时学生回答后,教师又问:“除了船长的这个办法,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可以救孩子?”这时,学生们有的说:“可以给孩子送上绳子,让他们抓住绳子溜下来。”有的说:“可以在甲板上铺上厚棉被。”有的说:“可以派直升飞机去救他下来。”等等,大家各抒己见,但都停留在用什么办法救孩子上,这时我感到需要适时点拨、诱导。于是,又问:“这些方法来得及准备吗?为什么?”这样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自解其难,进一步认识到跳水是使孩子脱险唯一安全有效的办法。在学生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