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荆襄地区军事地理位置及其战略地位

古代荆襄地区军事地理位置及其战略地位
古代荆襄地区军事地理位置及其战略地位

第31卷第1期2009年1月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 o u rna l o f Xi a ng ta n No r m a lU n i ve rs ity(So c i a l Sc i ence Ed iti o n)

Vo l.31No.1

J a n.2009

古代荆襄地区军事地理位置及其战略地位①

曾建忠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摘 要:荆襄地区军事地理位置很早就引起不少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的关注。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战争大多以此地理位置为依托,而一举取得成功的。该区域在中国历代战争中的作用有史可鉴,“南北对峙之际,荆襄每为强藩巨镇,以屏护上游。自古未有失荆襄而能保有东南者。”对荆襄地区的战略枢纽地位的形成,不能简单与其他地区的类比,而应把它放在天下大势中来考察。

关键词:荆襄;地理位置;强藩巨镇;战略枢纽地位

中图分类号:F9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82(2009)01-0220-04

荆襄地区在中国古代的军事地理位置及战略地位非

常重要!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有文章论述。最为有名

的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祖禹的军事地理名著《读史方與

纪要》-湖广方與纪要序。但顾祖禹只写到元朝初年。今

人对三国两晋南北朝和南宋时期荆襄地区战略地位的著述

较多,如朱绍侯的《吴蜀荆州之争与三国鼎立的形成》、饶

胜文的《布局天下》、胡阿祥的《兵家必争之地》等等。这些

文章写得都很好,但不足之处是涉及的朝代有限,尤其是元灭南宋后至清初这一段时间,很少有论文涉及。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弥补了一些不足之处,增添了元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战争和清初康熙平定“三藩之乱”中,荆襄的重要战略地位!尤其是明末农民战争中,张献忠飞兵奇袭襄阳和二十八骑入城战役,更突出了荆襄的枢纽位置。但张在占领襄阳后,没有认识到襄阳的地位而撤出襄阳,令人扼腕;相反,两年后,李自成占领襄阳,改其为襄京,并建立政权,这充分证明李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这一行动为他最终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奠定了基础。

此外,本文在描述战例的基础上,更全面充分地论证了战略枢纽与军事据点的关系,这样更能突出这一地区“用武之国”的地位!

地理位置是指地表上某一地理实体与其他地理实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地理位置的含义较广,其对军事影响较明显的是自然地理位置和国防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是指国家和地区与其外在某些自然事物的空间关系;国防地理位置是指该国与邻国的空间相对位置或相互关系。

一 荆襄地区军事地理概论

荆州(现江陵)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以境内婉蜒高耸的荆山而得名。

境内地势西高东低,低山、丘陵、冈地、平原依次过渡,微缓倾斜,主体是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河积、湖积平原。海拔在20~50米之间。东晋时期荆州版图最广,北接大巴山,地跨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六省。宋之后,荆州辖区渐狭,基本限于湖北省境内。长江横贯东西,连接吴蜀,流经荆州由大江入湘、入赣,亦无不便捷;汉水由江夏透逸而北以至西北,自襄阳西北行入汉中、关中,北行入南阳、洛阳,或水或陆,皆有通道。

图1 湖北山川形势图

襄阳介于秦岭山地与江汉平原的中间,上游大部是山地,山间颇多小盆地和峪口;下游则湖泊连绵,地势低洼。北当汉水之曲,与樊城隔水相对。南有岘山,西南列山如屏,群峰对峙,地势险峻。

由于襄阳具有枢纽地位,历代王朝都以占襄阳为握有战略上的主动权。桓温、刘裕、岳飞、吴拱等都曾藉襄阳而有所作为,李纲、陈亮等人也曾建议经营襄阳。西晋灭吴,隋灭陈,蒙古灭南宋都大大得益于对襄阳的控制和经营;曹

022①收稿日期:2008-10-07

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大学2008年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S080114)

作者简介:曾建忠(1972-),男,湖南株洲人,硕士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

操、苻坚、拓拔宏也曾试图争襄阳而图江南。荆州在襄阳之东南部,又是东南防御工事的上游要地。三国时期为争荆州而展开的几场大战,正是因为荆州的战略位置而引起的。当时的荆州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等省的一些地区,辖长江南北二十多个郡,处于三国的交接地带,地理位置比以往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重要。该地区资源丰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是兵源、粮源的重要供应基地,故成为魏、蜀、吴三国反复争夺的地区。而刘备之所以能崛起于群雄逐鹿的汉季,与占据荆州这一要地有关。在遇诸葛亮之前,刘备事业屡起屡仆,重要原因即在于他没能占据一块战略地位重要的地盘,缺乏建立与巩固政权的地理空间基础。而后,诸葛亮在隆中为其规划方略使他茅塞顿开,从而把占据地理位置重要的荆、益二州作为立国要策之一。

荆州既可以与汉中形成对魏钳形攻势;也可以顺江而下,直捣东吴。其对于蜀汉政权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一旦失去它,即被限制在长江三峡以西的巴蜀一隅,只有守之余地而无攻之优势,当然也无法完成兴复汉室大业。正因为如此,刘备在赤壁之战“借”得荆州之后便苦心经营,并派关羽重兵把守,但最后却不慎丢失。荆州失守,使这一维持蜀汉与曹魏、东吴鼎立的支撑倾倒,从而打破了战略格局的平衡态势,并构成了蜀汉政权由盛到衰的转折点。自刘备丢失荆州、夷陵兵败以后,蜀国尽管有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六出祁山,姜维秉承遗训,九伐中原,但都无力回天,而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魏、蜀国力悬殊,二是丢失了荆州这一生死攸关的战略要地[1]。

然而,以襄阳图江陵容易,以江陵图襄阳难。何也?以襄阳来看,所谓“铁打的襄阳”,是指它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并易守难攻。荆州的防御工事并不逊色于襄阳多少,却没有襄阳的地理优势。以襄阳攻荆州,水陆两路,襄阳都处于高势,拥有上游攻下游、山地俯瞰平原的优势。而荆州地处平原,既没有居高临下的优势,又没有善于山地作战的士兵。襄阳兵力正是利用了三峡上游水道及宜昌地区的山地屏障,才具有攻打荆州的优势的。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祖禹,写过一部著名的历史军事地理名著《读史方舆纪要》,在这部书中,他是这样阐述荆襄地区的战略关系的:昔人亦言荆州不足以制襄阳,而襄阳不难于并江陵也。三国争荆州,吴人不能得襄阳,引江陵之兵以攻魏,辄破于襄阳之下。梁元帝都江陵而仇襄阳,襄阳挟魏兵以来,而江陵之亡忽焉。……五代时,高氏保江陵,赖中原多故,称臣诸国,以延岁月。宋师一逾襄阳,而国不可立矣。蒙古既陷襄阳,不攻江陵,而攻两部也,亦以江陵不足为我难也[2]。

二 荆襄战略地位形成的地理基础

分析构成荆州重要战略地位的因素,主要有三:一是有山川之险。江陵先后有楚、梁、后梁、南平在此建都,作为都城历时500余年,较之“十朝古都”南京,“七朝古都”开封,并不逊色。江陵南有长江天堑,北有襄阳之蔽,东有武昌之援,西有夷陵之防,地势险要,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二是有经济后盾。古谚云:“两湖熟,天下足、”对江陵而言,这里土地沃野,具有丰足的农产和水产。富饶的物质资源,给江陵提供了充足的兵粮。三是有交通之便。顾祖禹称:江陵“控巴夔之要路,接襄汉之上游,襟带江湖,指臂吴越”。[3]从江陵逾江而南,可经洞庭湖溯湘水至岭南,溯长江而上可通巴蜀天府,顺长江而下可达吴越,北有大道,经鄢、邓、宛可出方城,直抵中原。交通上贯通南北,左右东西的优势,赋予江陵以中心辐轴的地位。

襄阳,既是东西之间的联系枢纽,又是南北之间的一个重要接触部。它处于南阳盆地的南部,依托湖北,通过汉水和长江,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由南阳盆地,可以北出中原,可以西入关中,还可以汉中而联络陇西。襄阳又处水陆交通要冲,东道武汉。西控商洛,北通南阳,南蔽江陵,进之可以图中原,退之可以固东南。在军事上,襄阳“北通汝洛,西带秦蜀,南遮湖广,东瞰吴越”,向被称作“天下之腰臂”,自古为兵家争夺之地,战事频仍。

三 古代历代战争对荆襄的利用

众所周知,荆襄地区,尤其是襄阳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早在春秋时期,楚国与齐、晋争霸,就以这一地区为战略根据地。

荆州之争几乎贯穿于整个三国时期魏蜀吴三方在政治、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行动,主导了三国之间或战或和的状态。荆州地区也开始活跃在历史舞台上:西晋司马炎称帝后,于泰始五年(269年),派重臣羊祜任都督荆州诸军事,出镇襄阳。直到咸宁四年(278年)羊祜病逝,主持荆州军事十年。三国争霸时期遭受重大损失的荆州,经过羊祜十年的悉心经营,实力大大增强,从“军无百日之粮”的困难局面,转变成为“有十年之积”的富庶大郡,也成为西晋南境的一个强大的军事重镇。这时的吴国,政治腐败,吴主孙皓统治暴虐,穷奢极欲,羊祜即上疏晋武帝,言伐吴方略,建议以巴蜀、荆襄、淮南三路齐举,而以上游的突破为重点。280年,西晋最终灭亡吴国,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吴国的灭亡,若从军事上看,决定性的失败是在荆州上游。客观地讲,孙吴荆州上游的形势本身就有不完整之处。孙吴的荆州基本上只是荆州的江南部分。在湖北境内,由于地势的原因,以襄阳图江陵容易,以江陵图襄阳则难。孙吴前期荆州上游防御之所以稳固,一是有蜀汉与之为盟,上游的压力较小;二是有堪称名将的陆逊、陆抗等无形的长城作为支柱。随着蜀汉的灭亡和陆氏父子的谢世,孙吴荆州上游的弱点马上就暴露出来了。陆抗此前曾提醒孙皓加强上游的防御,孙皓却未听取。西晋巴蜀之军东出、襄阳之师南下,孙吴荆州上游的防御顷刻为之崩溃。而一旦上游失守,下游便再无险可扼。

东晋一朝,最突出的社会矛盾并不在于南北对立,而是东晋内部荆、扬二州关系多次出现紧张,甚至干戈相见。荆州经过西晋统治者的精心经营,已经具有十分强大的实力,同时,荆州的守将也开始自持,逐渐展露出不臣的野心。出任都督江、荆等州军事的颖川庚氏与掌控建康政权的琅邪王氏,以及其后都督荆、江等州军事的谯国桓氏与控制中央的谢氏家族,都曾发生过公开或者隐蔽的对抗。从东晋初爆发的王敦之乱,到东晋末桓玄自江陵兴师东下,篡晋自立,无不显示出荆州左右东晋政局的特殊地位。

这一时期,荆州大权基本上都控制在王氏、庚氏、桓氏等世家大姓手中,他们或是直接叛乱,或是冠冕堂皇地举起北伐大旗,但是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尽办法占据荆州,形成总控上流的局面,从而影响江左的东晋中央政权。

桓温死后,桓氏仍在荆州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

122

直到桓玄入主建康,改朝换代。桓玄称帝后,荒淫无度,不理朝政,“百姓疲苦,朝野劳瘁,怨怒思乱者十室八九焉。”[3]元兴三年(404年)在镇压浙东农民起义中立功的彭城内使刘裕起兵进攻桓玄。桓玄不敌,逃回荆州大本营。经过几年的战斗,刘裕终于基本清除桓氏在荆州的势力,稳定了对荆州的统治。刘裕代晋之后,鉴于荆州地广兵强,东晋大族专兵上流、遥控朝权,对荆州特别重视。为了防止历史重演,他主要采取了两个重要的措施:一是派宗王出镇,二是对荆州行政区进行重新划分,削弱荆州实力。荆州经过几次重新划分后,到刘宋末期,藩屏上流的功能丧失殆尽了,但即便如此,荆州仍然对中央政局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宋明帝死时,遗诏任命了六位顾命大臣辅佐年幼的后废帝,其中最有影响的两位是掌控中央政权的禁军将军萧道成,以及历任郢州刺史、荆州刺史的沈牧之。两人最后反目成仇,大动干戈,萧道成打败沈攸之,建立了南齐。到了南齐中后期,权臣雍州刺史萧衍也走上了造反之路。此时的荆州己经被大大削弱,军事实力自是不能和雍州相提并论,但是荆州毕竟是上流重镇,距离襄阳步道500里,还有水路相连,一旦荆、扬相连,雍州必将腹背受敌。因此,萧衍在起兵东下之前,必须得到荆州的支持。

最后他杀死和帝萧宝融,正式建梁。梁武帝在位末期,东魏权臣侯景联合梁临贺王萧正德于太清二年(548年)在寿阳起兵,随即渡过长江,占领梁朝都城建康,梁武帝被禁,梁朝各州镇纷纷发兵勤王。不久被软禁的梁武帝饿死在狱中,萧梁政权名存实亡。此时,对于诸方镇的王子宗室来说,争夺皇帝的宝座和平定侯景叛乱比起来,前者变成了头等大事。他们相互撕杀,争夺地盘。其中荆州刺史湘东王萧绎、南徐州刺使邵陵王萧纶、益州刺史萧纪成为三个头号竞争对手。最终由湘东王萧绎剪除侯景之乱,击败萧纶、萧纪,继承帝位,即为梁元帝。

梁元帝萧绎坐稳了皇位,决定留都江陵,不还建康,只遣大将王僧辩、陈霸先分镇下游的建康、京口。议都之初,武昌太守朱买臣对萧绎说:“建康旧都,山陵所在;荆镇边疆,非王者之宅。”[4]但萧绎群臣多荆州人,眷念本土,萧绎本人也认为“建康凋残,江陵全盛[4],遂决定定都江陵。萧绎此时都江陵而不还建康实为失策。西魏已先据汉北之地,又夺占汉中、益州,且襄阳还有附庸于西魏的萧,江陵两面受敌,如何能为一国之都?萧绎也已意识到了江陵所处形势不利,却未采取行动。西魏宇文泰久有图梁之意,并为攻梁作了充分的准备。554年西魏进攻梁,合围江陵,杀死萧绎,而立萧为梁帝,以荆州三百里地给萧,并以助防的名义,驻兵江陵,控制萧。次年,萧称帝于江陵,为西魏藩属,史称后梁。下游方面则有北齐介入,王僧辩与陈霸先为立新帝发生矛盾,陈霸先袭杀王僧辩,击退北齐兵。梁太平二年(557年),陈霸先废梁帝自立,梁朝灭亡。

梁朝灭亡,在地理经营上应归因于萧绎一手造成的两大失误。第一个失误是为争权而失上游险要。萧绎与萧誉、萧相争,失襄阳及汉北之地;萧绎与萧纪相争,又失益州。襄阳居江陵的陆路上游,益州居江陵的水路上游。失此二地,荆州形势实已残破,由此而生产了萧绎造就的第二个失误。萧绎在平定“侯景之乱”后,不图深根固本,谋国家之长治久安,却怀苟安之心,定都江陵。在江陵外围险要俱失的形势下定都江陵,无异于委身虎口,西魏发兵南下,萧绎便束手无策,坐取灭亡。而下游地区经过“侯景之乱”的破坏后,民生凋弊,又无宗室重镇,所以一旦萧绎败亡,梁室便不能振,陈霸先所为不过是收拾残局而已。

陈霸先建立的陈朝,战略地位不妙,昔日南方与北方抗衡,大体上虽说是依托长江,但那时长江下游有淮河作为屏障,上游有荆襄作为屏障。现在江北屏障尽失,数千里长江随处可渡,顾此则失彼,顾彼则失此。尤为致命的是,巴蜀、荆襄一失,则长江之势已归于北方。北方据有巴蜀、荆襄,也可建立水师,且资上游之势,沿江顺流直驱。这样,长江之势反倒是有利于北方而不利于南方了。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取代北周,此时,他也在为灭陈作准备。隋开皇八年(588年)十月,隋灭陈之战拉开序幕。其进军部署亦与西晋灭吴之战颇似,也是从下游、荆襄和益州三个方向同时进攻。最后,俘虏了陈后主,灭陈。

唐初平萧铣,亦分兵出襄州道。唐太宗置山南道于此,认为“天下之要领,襄阳实握之”。安史之乱,汴洛沸腾,而襄阳无虞,故而东南地区的物资,得以通过这里供给逃往四川的唐王朝。

北宋初,赵匡胤命人以借道攻取长沙为名,袭占荆州。荆州一下,湖南顷刻危机。北宋末年,靖康年间,由于金兵南进,宋朝丢失了中原地区,庆幸的是,荆州仍在宋军手中,所以还能借此西图巴蜀,北顾襄宛。

南宋的防御部署主要集中于三个方向。在整个防御体系中,又以襄阳和樊城为连接中下游的纽带,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蒙古两次攻宋,都因为战略主攻方向失误而收效不大。所以,第三次攻宋,忽必烈吸取了南宋降将刘整的建议,“攻宋方略,宜先从事襄阳”,“如覆襄阳,浮汉入江,则宋可平”,因为襄阳和樊城地处汉水中游,两城隔水相对,互为依托。控制了襄樊,就控制了鄂、豫、陕的交通咽喉,可以北瞰汴、洛,南扼长江中游,向下可切断长江中下游的联系。忽必烈决定中路突破,任命阿术为主帅,统帅主力争夺襄阳,又命注良臣的西路军攻重庆,东路军攻淮西,配合襄樊之战。宋蒙双方在襄樊一带激战六年有余,最后采用南宋降将张弘范的断绝襄樊二城之间浮桥的办法,集中兵力用回回炮猛轰宋军城池防御工事,先克樊城,次下襄阳,终于夺占襄、樊这一战略要冲,在南宋的防御体系上撕开了一个缺口,从而为顺流东下灭亡南宋奠定了基础。至元十三年(1279年)二月,元军攻破南宋最后的据点厓山,大臣陆秀夫抱幼主投海,南宋灭亡。

若单从军事上检讨南宋的灭亡,则襄阳的陷落实具决定性意义。襄阳的陷落使南宋的整个国防体系受到动摇。南宋国防主要是依靠江淮、荆襄和川陕三大战区形成“常山蛇势”,相互配合,东西呼应。三大战区中,荆襄居中,尤其能在东、西两大战区之间左右伸缩,积极配合。荆襄战区中,襄阳是其北面门户,依山傍水,控扼经汉水河谷南下两湖的通道。襄阳在基本上没有什么有效救援的情况下,抗击蒙军优势兵力的围攻达五年之久,显示出了一方重镇在南宋国防体系中的支柱地位。一旦襄阳陷落,荆襄上游门户大开,上游防线即失去支柱。蒙古不惜用了五年多的时间来围攻襄阳,正是认识到了襄阳的这种地位。

元末农民起义中,徐寿辉、陈友谅曾兵陷襄阳路,元政府派人讨伐。《续资治通鉴》记载:“吴王命平章常遇春取湖广襄阳诸郡。遇春既行,复调邓愈为湖广平章,领兵继其

222

后。五月,遇春至襄阳,守将弃城遁。遇春追击之,俘其众

五千。佥院张德、罗明以谷城降,遇春送之建康。

明末农民战争中,张献忠袭取襄阳,又一次证明了襄阳战略地位的重要。崇祯十一年(1638年),坚持反抗明廷斗争已十余载的农民起义军,暂时处于斗争低潮。张献忠名义上“受抚”,但还是在等待时机,准备东山再起。此年五月,他再次起义,罗汝才立即响应,张献忠部成为反明起义军的主力。义军入川,明军倾巢出动而蹑其后。张献忠部转战四川不到半年时间里,牵着明军东奔西走,使之晕头转向。这时摆在义军面前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就是打回湖广,发展胜利,开创斗争的新局面;而首要的战役目标,就是襄阳。襄阳有明朝的藩王府和一大批官僚显贵,也是杨嗣昌(明朝镇压起义军的主要统帅)督师大营老巢。攻取襄阳,可以解决军饷问题;另外,张献忠的家人也被俘进了襄阳的监狱。张献忠袭取襄阳,神机妙算,手到擒来,颇具传奇色彩。襄阳城虽只有数千守军,但城防很严。张献忠即令部将刘兴秀率28骑出发为前锋。这28人设法与早先潜入的内应取得联系,于初更后放火。约午夜时分,张献忠率领2000精骑兵冲入襄阳城活捉了襄王,然后将其斩于城楼上,并处死了贵阳朱常法等明官吏多人。然而,在他占领襄阳后,没有以襄阳为中心,以荆襄地区为根据地,重新调整对敌斗争的战略。南宋时参与军机的著名“中兴贤相”赵鼎,在论及半壁江山的战略决策时也曾认为,“经营中原当自关中始,经营关中当自蜀始,欲幸蜀当自荆、襄始……荆襄左顾川陕,右控湖湘,而下瞰京洛,三国所必争”,因此,他主张屯集重兵于襄阳,以对付金和西夏。杨嗣昌大建襄阳,也是作为一个战略据点的,“江汉间列城数十,倚襄阳为天险。”

张献忠据襄阳后,完全可以此“天险”为依托,坚守城池,抗击来自西北方向左良玉部的进犯;同时,可派出部分主力到外围作战,逐步扩大根据地,坚固襄阳的中枢地位。另一方面,联络东面的左革五营,这就可以造二、三十万农民军雄锯豫皖之势,而与河南地区的李自成部相呼应,严重威胁明王朝的首都及陪都南京。如果是这样,明末农民战争的历史很可能就会改写。然而,张献忠在占领襄阳后只驻了一天就撤出部队,没有注重根据地的建设,错过了这样一个大好机会。

我们再来看李自成。崇祯十五年闰十一月,李自成等主力义军40万向襄阳进军,左良玉部20万大军守襄阳、樊城,毫无斗志,闻义军将至,预先强征商船将辎重运走,待李自成大军来到,未及接战,拔营先遁,义军顺利进入襄阳、荆州,李自成分兵取附近州县。后来,义军又返回襄阳,在襄阳,李自成发布了《剿兵安民檄》,表明李自成已逐步确立了领袖地位。

崇祯十六年春,义军改襄阳为襄京,建立了中央及地方机构。李自成为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公文用干支纪年,设丞相,以牛金星担任。设六政府,相当于六部,各设侍郎一人。另外,李自成对军制也进行了改革。遗憾的是,义军最后丢失襄阳,逐步失败。

清初,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时,荆襄地区也发挥过一定的作用!

四 结 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荆襄地区在古代历代战争中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然而其战略枢纽地位的形成却与它天然的地理条件是分不开的。如前所论,荆州处于长江的中游,外围有延绵的山脉为之险阻,又有大的江河通往境外,依仗长江天堑,是南方政权借以与北方对峙的天然屏障,易守难攻。顾祖禹在谈到荆州的重要战略意义时就精辟地论道:“南北对峙之际,荆襄每为强藩巨镇,以屏护上游。自古未有失荆襄而能保有东南者。”[9]更重要的是,荆州重要战略枢纽地位形成得益于其优越的军事地理条件。战略枢纽与军事要点同样都是重兵集结,重将驻守,他们的区别就是,后者往往是针对局部的一次或一段时期的军事行动而言的,军事行动结束,军事据点可能随之撤消。而前者则是出于对整个大局势的长远考虑,在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战略枢纽的地位不会改变。军事据点是一个个孤立的点,而战略枢纽就是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总线。因此,战略枢纽往往都由许多军事据点围绕其中,依靠便利的交通,将这些孤立的军事据点连成一线。荆州居长江中游的平原丘陵一带,在上、下游之间居枢纽性地位。水陆两路都十分便利,长江横贯荆州东西,加上西北的汉水,由荆州向东入豫州、江州、扬州,向西北入汉中、关中都十分便捷。在荆州及附近的长江沿岸,设有南阳、江陵、襄阳、樊城、石城、巴陵、夏口等军事据点,呈线状分布,一遇战事,首尾呼应,如此重要的战略位置,从而形成它“用武之国”的战略地位。

但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从元末到清朝初期,受经济、政治结构变化以及军事技术进步的影响,枢纽地区在内地政治和军事斗争中的地位、作用大大下降。受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襄阳、江陵因为偏离主要交通干线,对战争的重要性和影响明显减弱。其次,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统一国家的巩固,也不再有公开、持续的分裂割据。政治领域的这一变化也削弱了荆襄地区在军事战略上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再次,宋元时期是我国兵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火药普遍运用于军事以及火器的创制,结束了冷兵器一统天下的历史,进入冷兵器与火器兼存并用的时代。特别是元代火铳的出现,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管形火器,新式火药武器的威力,使城垒的防御作用明显下降。火药爆破和火炮攻城使守方无法长期固守城池,很难抵抗优势兵力的强攻,从而大大减弱了枢纽区域对战争的影响。

尽管如此,时至现代,荆襄地区优越的军事地理位置及作为战略枢纽的地位并没有丧失,在未来的国防建设当中,它还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诗图,王恩涌.魏蜀吴三国时代的政治地理战略分析

[J].人文地理,1996,(3).

[2]顾祖禹.读史方與纪要-湖广方與纪要序[O].

[3]房玄龄.晋书[O].

[4]司马光.资治通鉴[O].

(责任编校 朱正余)

322

中国古代制度

六中国古代制度 ㈠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大体包括:行政、官职、称号、法律、军事制度等 1、行政区划制度 夏商九州:《尚书.禹贡》载:中国分为“冀、兖、青、徐、杨、荆、豫、梁、雍”九州 西周封建制(分封制):周天子把新征服的地区和人民,分给自己的弟子、亲戚、功臣,从前部落首长的后代,由他们去建立诸侯国。 春秋十二诸侯:鲁、齐、晋、楚、秦、宋、卫、陈、蔡、曹、郑、燕。后又兴起吴、越等。战国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秦郡县制:国家由中央、郡、县三级机构组成行政机构,分天下36郡。 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均由皇帝任免。 由此,县作为基层政权一直未变。 汉:州、郡、县 唐:道、郡、县 宋:路、郡、县 元:设“省”。(从此,有了“省”的名称) 明清:省、府、县。(延续至今) 2、职官制度 (1)中央官职 先秦:由于实行分封制,家天下,因此各诸侯国没有统一的官制 秦代:建立中央集权的三公九卿制,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均由皇帝任免。 以后各代继承发展,逐渐形成完整的从中央到地方的考核、任命、升迁、罢免等官职制度。 三公(中央最高级官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 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御史大夫: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 九卿(三公之下) 廷尉,掌管司法; 治粟内史,掌管国家财政税收; 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 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 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 少府,掌管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 卫尉,掌管宫廷警卫; 太仆,掌管宫廷车马; 宗正,掌管皇帝宗族事务。 (隋)设立三省六部制 三省:尚书、门下、内史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吏部:掌管官员的任免,考核,升降 户部:掌管全国的土地,户口,赋税,财政

1 世界近现代国际格局的演变

复习提纲一世界近现代国际格局的演变 【知识整合】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背景:一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战胜的协约国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2、组成:(1)凡尔赛体系:由《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匈、土的和约构成,它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新秩序。(2)华盛顿体系:《九国公约》等,它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3、维系工具:国际联盟(英法操控) 4、性质:这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分割世界的体系。 5、评价:这一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国家的世界秩序,但是因为它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1、发展过程:(1)二战后期,以美英苏为主,召开了雅尔塔会议,安排了战后国际新秩序。(2)二战结束后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3)苏联赫鲁晓夫上台后,积极与美国争霸,组建华约,两极格局形成。(4)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 2、维系工具:联合国 3、重要事件:(1)雅尔塔会议(2)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成立)(3)日本崛起、欧洲走向联合(4)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苏军入侵阿富汗 4、实质:美国、苏联争夺世界霸权,打上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5、影响:(1)美苏争霸,世界局势长期动荡;(2)两大集团力量均衡防止了新的大战爆发;(3)苏联经济负担加重,逐渐走向衰亡;(4)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负债国。 三、“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一超多强”和世界多极化趋势 1、背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终结,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局势总体上由紧张走向缓和。 2、表现:“一超多强”。 3、主流:和平与发展 4、趋势: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新格局尚未形成。 5、主要事件:(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2)科索沃战争 6、影响:(1)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和宗教纠纷时有发生,美国霸权主义利用这些矛盾,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2)世界多极化将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 【知识清单】 1、巴黎和会 年,巴黎和会召开,会议被、、三国操纵,会议上签订了《》,极大地削弱了德国力量,条约中的一条规定 充分体现了这次会议的性质是。这次会议形成了,会议的作用是。

中外国防教育比较

中外国防教育对比 大学生国防教育作为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提高大学生国防素质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人才培养、素质养成和思想觉悟提高, 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兴亡和民族的昌盛。国防教育是一个国际性话题,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体系和国防建设体系中都有国防教育的环节。历届美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利用教育来增进公民的国防意识,把与国家安全有关的知识融入教育内容之中。比较中美两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 找出在普通高校进行国防教育的共同规律,对于探索我国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深化发展之路不无裨益。 一、美国国防教育现状 1、高度重视国防教育国防教育是关系国家安全方面内容的教育,所以许多国家都以“国家至上”为指导思想,以“国家危机论”作为最经常的国防教育切人点。这是国防教育本身具有的地位要求的,是许多国家把国防教育提到战略高度重视的原因。美国政府强调美国公民要有“责任感”。要“向国家奉献个人的一切”,要“捍卫我们的传统民主、自由的原则”。

2、高度法制化美国十分重视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 1916 年就制定了《国防法》,把依托地方高校培养军事人才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1958 年8 月,美国国会又通过《国防教育法》进一步为国防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根据《国防教育法》,在非军事院校开办了531 个“后备军官训练团”作为国防教育的专门组织,使青年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美国政府还专门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国防动员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国防动员计划,如《1947 年国家安全法》、《普通军训与兵役法》等,对国防教育的组织保障、人力物力保障也都专门作了明确的规定。2006 年 3 月,美国政府在《国家安全战略》中再次提到要加强国家安全教育。 3、高度社会化美国政府始终坚持将大学的国防教育融入社会生活。一方面加强高校与社会的教育环境建设,使大学生无论在校内和校外都可接受到潜移默化的国防教育;另一方面,打破大学生生活的狭小的学校环境,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要求和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参加各种国防教育活动。例如,美国每年发表总统《国防备忘录》《国防态势报告》等,使大学、生了解有关情况。此外,高校还积极组织大学生参观国防教育基地,到军营去体验和进行军训等。同时,也邀请英模人物和老战士进入校园做报告,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这种社会化、开放性的渗透式国防教育对大学生国防观念的增强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国参考文献与入门(二)

三国参考文献比较与入门 五、制度类 地方行政(含都督)篇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乙部)》 正如严耕望所讲,旧史注重的为中央行政史,其实同样重要的地方行政史,比重过低。他这三本书(甲部为秦汉、乙部上册为魏晋南朝、乙部下册为北朝),不但从诸书职官志引列材料,连散见于其他诸纪传,以及出土的碑文等资料,也极为详尽(变态级别)的列出,最后加以分析。大方向基本正确,可以说是研究这时期地方史的必读本。 至于三国,抱歉了,汉末情形也散见于甲部,不能认为只买乙部便可。由于王国、侯国也同时是地方的,故宗王、爵制也在探论之列。 籍贯限制一章,可能要参考已独立成书的《两汉太守刺史表》。 《魏晋南朝中央对地方军政官的管理制度研究》 中央对府主、府主对下属的诸多节制(平衡)、护军、节、军师等众多方面,有不少独到见解,对比坊间很多解释这段时期的所谓词典,其实错漏百出;这一本虽然不是词典,但用来快速检索相关内容,却是首选。 《魏晋南北朝地方官等级管理制度研究》 论述都督制方面,除了孙吴部份,详尽度比严耕望的高、信服力比张鹤泉为高。关于加将军号、赠官等方面,也有不少精辟意见。 《魏晋南北朝州制度研究》 重点果然是州,郡县的关注度是在严书之下。也有不少是严书所没提及的,仍不失为可读之本。 《魏晋南北朝都督制度研究》 魏制不如张小稳、蜀汉制不如洪武雄、吴制也不见得比严耕望强。整理有余,论证力度和详尽程度稍欠。 《魏晋南北朝城市管理研究》 城市发展、管理机构、城市治安、市集等,作出了详细论述,城市史必读书。选拔考课篇 《秦汉仕进制度》 其实这本才是入门者先看之书,因为三国,尤其是汉末,都在沿用汉旧制。不但谈论察举,还有任子、计吏等诸多虽不普遍,但也是提拔人才的途径介绍。列明众多察举的史料,故作

中国地方志的军事地理价值概说

中国地方志的军事地理价值概说 发信站: 新一塌糊涂(Wed Mar 18 02:51:26 2009), 本站(https://www.360docs.net/doc/93295880.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93295880.html,) 地方志源流概说 “方志”的名称较早见于记载的是《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周官》一书成于战国时代,据此可知方志的历史之久远。我国现存的地方志有八千五百多种,共十一万多卷,(注1)约占我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左右。地方志记载了一定地区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是一部地方性的“百科全书”,其中包含有丰富的军事内容,特别是军事地理内容。明末清初顾祖禹编撰的军事地理巨著《读史方舆纪要》就引用了一百多种地方志。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陆军编绘的《中国地图》,我国的地方志就是其重要的参考资料。 我国地方志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别史,以及地理书和地图,在地方志发展形成的过程中,这三方面既有各自的发展,又有相互的融合。由于各自的发展,地方志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而史、图、经的相互融合,终于在宋代形成了内容丰富、体例完备的地方志。(注2) 明清时期的军事要地志 明代地方志的发展十分繁荣。明政府为巩固北部边防,在长城沿线许多军事要地设立军镇、卫所,在一些军事要冲设立关城、堡寨,屯兵戍守。由于这些军事要地的出现,随之出现了许多军事要地志。著名的有:嘉靖《山海关志》,万历《偏关志》、嘉靖《三关志》。此外,还有关于重要防御方向的嘉靖《两镇三关通志》、嘉靖《西关志》、万历《四通三关志》等等。与此同时,明代军事区划,镇、卫、所的方志也纷纷出现,如正德《宣府镇志》,万历《延绥镇志》,正德《金山卫志》等。这些地方志明显地具有现今军事要地兵要地志的雏形,对当时军队的兵防战守有着极大的实用价值。《延绥镇志》,序中说:“时火落赤报警,欲稽往牒,以查敌情,得新志而读之,历代建置沿革之由,水火险易厄塞之处,兵马收集选充之实,馈饷储积、田赋登耗之数,力役征调支应之烦,……文武经历建树久近之迹,河套侵犯要挟之情,元老经略条奏筹划安攘之策,糜不犁然具备,一展卷尽目中。” 清代,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地方志的编纂与研究达到鼎盛时期。由于统治者对修志的重视,一些著名学者的参与,使地方志体例谨严,种类齐全,数量大增。除三修《大清一统志》之外,全国各地亦纷纷修志,不但有省志,府志、州志、县志、厅志,还出现了乡镇志。 清朝中后期,在平定“内乱”和抵御外患的战争中,出现了一批带有浓厚军事色彩的地方志,以新疆和西藏最为突出。如《钦定新疆识略》和《回疆通志》。这两部方志体例大致相似,对“南北各城官制、兵额、台站、卡伦皆关综核,特详载于各城图后,至山川道里彼此联属,则于总图后谨撰总叙。”新疆“配有军台又有营塘、驿站,颇为纷难,谱详胪于道里表,以便核查。”此外,在这两部方志的《纪事》还简要记述了清政府历次与新疆少数民族分裂分子作战的经过。(注3) 地方志——军事地理的史料库 在地方志大量的军事史料中,以军事地理资料最为丰富,最为突出。如历代地方军事机构的设置、军事行政区域的划分、疆界沿革、战场地名辨释、民族分布与迁移、边(海)防卫戍、山川要津、险隘关塞、交通道路、兵家必争之地等,涉及历史军事地理(注4)的研究资料,通常都可在地方志中有关的条目中寻得。在嘉靖《宁夏新志》中就记述着古战场贺兰山的关塞和可通步骑的口隘数,以及古代防御要点的地

蓝勇历史地理学课后复习题总结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导言;1、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2、联系研究实践分析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方法和手段:文献逻1、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 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学科归属:一直以来,关于它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大,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 一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此说古来有之,现今的国务院学位申请学科分类中,一级学科历史学名下的8个二级学科,其中就有历史地理学。 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这主要是基于其研究对象与现代地理学相同,均为历史地理环境。谭其骧、侯仁之、华林甫等持此观点。 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根据是其研究对象是地理学,而研究时间、方法和资料又多是历史学的.我国学者黄盛璋、纽钟勋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第324页)等持此观点。

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有人感到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公开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提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综合的学科。我们所用教材的作者、西南师大的蓝勇教授即持此观点。 2、联系研究实践分析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方法和手段:文献逻辑推证法(历史地理传世文献、近代考古发掘材料、野外实地踏勘材料)统计计量法、数理模型法、区域研究方法、现代科学技术。(见课本7、8页)史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历史文献研究法(二)野外考察法(三)地图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3、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或者说,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环境就是人类环静,起着类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人类社会,包括的内容有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是怎样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呢 4、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⑴在历史民族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册中专门设立了《历史民族地理》一章,对历史民族地区

中国古代兵制

中国古代兵制——(1)夏商西周兵制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公元前21世纪就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夏王朝。 夏朝统治者为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建立了一支奴隶主军队,于是原始形态的兵制也随之产生。 夏朝军队由夏王掌握。在确立启的统治地位的甘之战中(甘在今陕西户县西),启要求全体参战者要严格执行命令,对勇敢作战、执行命令的人给予奖赏,反之则予以惩罚。据《尚书·甘誓》记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可见,夏朝的军队已经有严格的纪律。 由于夏朝处在阶级社会早期,生产力还不很发达,因而夏朝军队的数量不多。例如,夏五世国王少康逃亡到有虞氏时,住在纶(今河南虞城东南),只有500部属。后来,少康联合斟寻氏和斟灌氏两个部落,推翻了窃踞夏朝的寒浞〔zhuo茁〕,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 夏朝军队以步兵为主,但车兵已开始出现。《甘誓》中“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不正,汝不恭恭”的记载,证实了车兵的存在。左是车左,执弓主射;右为车右,执戈矛主刺杀;御者居中。一辆战车,三个乘员,与后来商朝车兵编制一样。另外,《司马法》中将夏代战车称为钩车。 夏朝军队使用的武器,主要是木石制造的戈、矛、斧、殳〔shu 书〕和弓箭,也有少量的青铜兵器。

夏朝时还没有常备军,只有由贵族组成的平时卫队,作为夏王的警卫。如果发生战争,夏王就临时征集奴隶主组成军队进行战斗。 (2)商朝兵制 商朝兵制是在继承夏朝兵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商王是军队的最高统帅,经常亲自率军出征、主持战争动员和兵员征集。商王下面设有师长及各级执事官,平时管理所属的“众人”(平民)和奴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率领由“众人”组成的军队参加战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战争的需要,商王开始把部分贵族和平民集中起来,编为常备军。但直到商朝晚期,亦民亦兵的民兵仍然是商朝军队的主要成份。 商朝的兵役制度,主要是临时征集的征兵制。这种征兵方式,当时称“登人”。甲骨文中常有“登人三千”、“登人五百”的记载,最多的一次征集了一万人。征集的对象主要是平民,有时为弥补兵力不足,也把奴隶编入军队。如牧野之战中,纣王把奴隶临时武装起来,抵抗周武王的军队,但商朝奴隶阵前倒戈,使商纣王迅速溃败。 商朝军队的编制,根据古代文献和甲骨文记载,大概在武丁及其以后时期已有“师”、“旅”、“行”等几级编制。从武乙时期卜辞记载的“王作三师右、中、左”(《殷契粹编》597)看,师可能是当时军队的最高编制单位。旅是师以下的编制单位,卜辞中有“左旅”、“右旅”、“王旅”的记载。卜辞中也有关于“行”的记载。据研究,一行由100人组成,左、中、右三行组成一大行,三大行组成一旅,一旅1000人(包括指挥、后勤、通讯等机构的人员),三旅组成一师,一师3000人。

国防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的区别_哪个厉害比较厉害

国防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的区别_哪个厉害比较厉害 国防大学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高校,并不直接向地方招生,基本属于学习教育,这 与国防科技大学的学历教育有本质的区别。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国防大学和国防科 技大学的区别_哪个厉害比较厉害,希望你喜欢。 国防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的区别 国防大学,在北京,是我军的最高学府。学校是专门培养我军中高级领导干部的,被誉为“将军的摇篮”!全军正师职干部升任少将前,必须要得到国防大学进行为期一年 的全脱产培训和学习。国防大学是正大军区级,并且直接隶属中央军委领导。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在湖南长沙市,肩负着为国防现代化培养高级科学和工程技 术人才与指挥人才,从事国防关键技术研究的重要任务,是全军985、211院校之一。在高考中提前录取优秀的高中学生,经过四年培训学习后授予中尉军衔。国防科学技 术大学属于正军级,隶属中央军委直接领导。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二者不是同一所大学,一般来讲国防大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 国防大学,而国防科技大学是另外一所大学。 国防大学本部位于北京,是中国最高军事学府,全军2110工程重点院校,是全 军唯一的综合性联合指挥大学,是培养联合作战人才和高中级领导干部的重要基地, 被称为将军的摇篮。这所大学是不对普通高中学生招生的,只招收中级军官,军衔最 低是中校。也就是说,普通高中生是没有资格报考这所大学的。 国防科技大学位于长沙,是国防部和教育部双重领导下的国家重点军事类高校, 其前身是著名的哈军工,陈赓大将是首任院长。它是军中唯一一所985大学,2018年

校友会排名全国第9位,素有“军中清华”之美誉,其实力可想而知。这所大学是面向 高中生招生的,但是一般人很难考上,因为它不但要求高考分数够高,还要求身体素 质够好。 国防科技大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 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原子与分子 物理、机械电子工程、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飞行器设计、微电 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几乎全部是工学学科。 国防科技大学和清北三个大学针对性都不一样,如果你是希望穿上军装,在未来 的某一天用自己的梦想成就祖国的辉煌的话,无二个人认为国防科大肯定是前沿选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或许都不会考虑。 但是如果你希望入科研或者希望从科学技术方面发展,而不是军队一类的愿望的话,那和上文一样,两者同样没有可比性。 哪个厉害比较厉害 这两所学校要说都很厉害,只不过培养人员的方向不同,当然如果说谁更厉害, 肯定是国防大学更为突出。 1.国防大学主要是进行研究生以上学历培养,还有就是进行中高级军事干部的培训,以及每年也会组织省部级领导干部进行相关领域的培训。而且国防大学目前在改 革后为副大区级别,直接隶属于军委。目前在上海、南京、西安等地都有分院。 2.国防科技大学,是高等教育院校,它面向高中毕业生招生,同时也培养研究生、博士生,它的级别在改革后也有所调整,降为了正军,不过也是隶属于军委直管。 3.如果说军队里面的最高学府,那么肯定还是国防大学,毕竟这里面能进的都不 是一般人,招收的研究生一般都是在部队里面有一定任职经历的;以前国防大学还有龙 虎班,参加过培训的基本上都是要进行提拔重用的。 4.而且国防大学还要进行一些重大战略问题的研究,以及重要军事理论的研究等等,从某种程度来说,它们更多研究战略战役层次的问题;而国防科技大学,主要是在 科技研究方面有自身的优势,这也是常年积累的老底子。 5.不过如果你是高中生,就暂时不要把目标定在国防大学身上了,因为人家不面 向地方招生;而努努力还是有机会上国防科技大学的。 相关文章: 1.国防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是同一所学校吗?为什么比清华北大还难进?

世界战略格局--军事理论教案

世界战略格局 一、世界战略格局的含义 (一)世界战略格局的定义 格局是指事物内在的结构、状态和局面。世界战略格局,就是世界上一些主要的政治力量(国家或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所形成的对世界战略全局具有重大影响而又相对稳定的一种结构和态势。从定义看世界战略格局是一种力量对比的结构和态势,这种结构和态势,通常表现为一定的战略对应关系,如结盟或对立、合作或竞争等。世界战略格局也称为国际战略格局或国际关系体系,有时也简称为世界格局或国际格局。比如两极格局也称为雅尔塔格局或雅尔塔体系。 (二)世界战略格局的特征:一是相对稳定性。作为一种力量对比的结构状态,世界战略格局并不是瞬息万变、捉摸不定的,它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可能今天一个样,明天一个样。 二者是不能相互替代的。世界战略格局是比较稳定的,而世界形势则是动荡变化的,它可以朝夕变化。 我们说世界战略格局是相对稳定的,并不否认它有变化发展的一面。即它的第二个特性是:发展演变性。在国际舞台上,由于各种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斗争,各种力量之间的对比状况不断发生变化,导致世界战略格局不断变化。 (三)影响世界战略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 世界主要矛盾的变化;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各国军事实力的消长和战争的胜负;各主权国家、各国家集团之间力量较量的结果;世界人民的觉醒和斗争程度等等。 二、世界战略格局的演变。 (一)两极格局形成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对峙局面正式确立。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集团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等各个领域展开全面对抗,并激烈地争夺中间地带。于是在“雅尔塔体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中心的两极对抗体系,即两极格局。 (二)两极格局解体 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形势剧变,政权更迭,共产党失去执政党地位;1990年10月3日德国重新统一;1991年4月1日华约解散,12月25日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相对稳定近半个世纪的世界格局进入动乱的转型期。 (三)多极化的趋向 1、冷战后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

历史军事地理

漫谈中国古代军事地理 高天 2011.12.13 引子——南京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 萌芽于古希腊时代:希波克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孟德斯鸠 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挑战应战说”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大陆形状:东西走向相较南北走向更容易交流——气候相似 二、军事与地理 1、古人眼中的军事与地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孙子兵法》《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 2、中国地势 西高东低、三级阶梯 3、地形条件与军事 (1)山地:制高点和谷口是关键 (2)丘陵:俯视平原 (3)高原:民族证券、居高临下 (4)平原:平原之间通道为兵家必经之地。 (5)盆地:通道及制高点 (6)水系:淮河 (7)气候、植被:八公山草木皆兵 三、中国古代战争的时空分布 1、时间分布 《中国军事史——中国历代战争年表》 东周阶段、魏晋南北朝阶段、五代宋辽金 《读史方舆纪要》 2、空间分布 先秦时期:北京、山东、山西、河南、陕西 秦汉时期:陇海、兰新线

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与黄河之间的长条形区域 隋唐五代时期:黄河及其以北地区 宋辽金夏时期:河北、山西、陕西、宁夏一线淮河至大散关 元明时期:北疆与闽浙地区 四、中国历史上的“军区” 1、中国历史上的行政区 宋前:山川形便 宋后:犬牙相入 2、历史军事区域的划分原则 新中国:大军区——省军区——军分区 3、历史中国——一个大军区 北面:沙漠 西面:高山 南面:丛林 东面:海洋 战争主角变化不大,时间上连续性、地域上稳定性、角色上一贯性战争的强制同化 民族纷争的必然性 中原内部纷争 五、棋盘型军事地理格局 1、金角银边草肚皮 围棋术语 2、中国 四角:关中、河北、东南、四川 四边:山西、山东、湖北、汉中 中央腹地:中原 山脉战略意义:重在阻隔,而贵在有孔道可以通行 河流战略意义:重在流通,而贵在有据点可以扼守 参考书目 1.《读史方舆纪要》 2.《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中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内容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中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内容 内容摘要:任何军事思想都具有时代特色,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特点在于具有哲学思辨性和高度概括性,注重智谋,具有相对的政治性与心理普适性。在当今社会,战争多元化使其中的战术有所淘汰,但其思想辩证,军队精神,理性思考与大局观念仍值得继承与发扬。 关键词: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扬与继承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国防的理性认识,是对战争的实践认知与理论整理,本身基于战争所处的时代。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则代表了古代理性的战争理念,出于对战争的严谨思考与态势的把握,古代军事家撰写了很多军事论著。现今,中国古代相对比较著名的兵书大约在50部上下,如《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握奇经》,《六韬》,《三略》,《纪效新书》,《登坛必究》等。在这些兵书中,宋代编的武经七书为集各兵家兵书者大成。 在这些兵书中,随着各时代兵种演化,装备进步,作战方式也在不断改进,早期的作战方法已经被后人提炼,修改为了作战原则。例如《六韬·豹韬》中论述了各地形的作战方法,而到了《孙子兵法》中则总结成为了《地形篇》,《九地篇》这一军事地理部分的原则,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内容的拓展。同样的例子还有美国陆战队指挥官凯利将军认为《孙子兵法》是所有机动战的基础。他将该书列为部队的年度读物,要求每个陆战队员必须阅读。实质上所谓的兵法演变其实更像是一颗树的成长历程,过时的战斗方法会成为培育未来战斗方法的战略原则。例如秦统一六国时的远交近攻,各个击灭;东汉统一战争中的西和东攻,由近及远,各个击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广结联盟;隋末李渊统一全国时的因势借力,乘虚入关,居险养威;蒙元初期成吉思汗及忽必烈的远程迂回,假道南宋灭金;明初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清初努尔哈赤的“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等方略、策略,使中国古代战略思想有了一定发展。宋代统治者提出并实行的兵权高度集中,以军事行政权归枢密院,军事指挥权归“三司”、“三帅”,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的统军思想;明代戚继光提出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军队训练原则和方法,使中国古代治军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秦代修筑万里长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导言 1、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 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学科归属:一直以来,关于它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大,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 一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此说古来有之,现今的国务院学位申请学科分类中,一级学科历史学名下的8个二级学科,其中就有历史地理学。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这主要是基于其研究对象与现代地理学相同,均为历史地理环境。谭其骧、侯仁之、华林甫等持此观点。 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根据是其研究对象是地理学,而研究时间、方法和资料又多是历史学的.我国学者黄盛璋、纽钟勋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第324页)等持此观点。 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有人感到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公开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提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综合的学科。我们所用教材的作者、西南师大的蓝勇教授即持此观点。 2、联系研究实践分析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方法和手段:文献逻辑推证法(历史地理传世文献、近代考古发掘材料、野外实地踏勘材料)统计计量法、数理模型法、区域研究方法、现代科学技术。(见课本7、8页)史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历史文献研究法(二)野外考察法(三)地图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3、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或者说,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环境就是人类环静,起着类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人类社会,包括的内容有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是怎样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呢 4、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⑴在历史民族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册中专门设立了《历史民族地理》一章,对历史民族地区的研究有开创之功。⑵在历史经济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经济地理》、郑学檬《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与唐宋江南经济研究》⑶在城镇与古都城的研究方面:史念海主编的《中国古都研究》第一辑、《中国古都和文化》、李吉平《中国古代都城概况》、陈桥驿主编的《中国七大古都》。⑷在历史交通地里方面:史念海的《中国的运河》王子今《秦汉交通史》辛德勇《古代交通与文献研究》。⑸在历史人口和移民历史地理研究方面: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等的《简明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人口史》等。⑹在历史文化地理方面: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和《方言与中国文化》。⑺在历史军事地理方面:史念海《河山集》第4集和胡阿祥主编的《兵家必争之地》。⑻在历史地理理论方面:张步天《历史地理学概论》、辛德勇《历史地理学导论》. ⑼在历史地理文献研究方面:杨正泰《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述》陈桥驿的《水经注研究》1~4集、勒生禾《中国历

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

世界格局的变化 摘要:主要阐述当今的国际次序,运用自己所学知识以及各种资料文献来对未来的国际次序进行分析,另通过我国现阶段的形态及影响为例子,对我国在世界国际次序中的影响与作用。除此之外文中还会涉及一些个人对于国际次序的一些见解或想法,本篇文章首先从国际次序到国家影响再到个人评价。 关键字;霸权主义,文明冲突,影响 一.当今主要以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这样的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在这样的世界格局下让美国的霸权主义不断地膨胀。从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便成为全球的霸主,所以国际许多次序都有美国去操纵,为了去实现其国家利益,美国在国际次序中蛮横无理,如2003年美国以 伊拉克政府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主义为由对伊拉克发 动战争,对伊朗的制裁,这些都是美国霸权主义的体现。 不仅是这些,现在在南海问题上美国一直高调搅局,根据国际法规定,领土争议问题应由涉事国之间共同通过协商,对话的方式来调节解决问题,可是美国为了遏制中国崛起,用航海自由作为幌子将军舰飞机驶入我国南 海十二海里,这些现象无疑表明了美国的霸权主义,强盗逻辑。 二.中国为了维护世界次序,积极做出来相关行为。在南海问题上中国采取不逃避,积极通过对话协商的方式来妥善处理领土争议问题,另外我国为了 保证海洋航行安全,修筑灯塔,建立机场这些充分表明了我国为维护国际 安全局势决心,纵观世界,在处理问题时中国无疑是最克制冷静的国家,相比美国,俄罗斯,以及中东国家,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成熟冷静是 最恰当的。 三.霸权主义的存在阻碍了世界次序的进步,文明冲突不断碰撞,不断融合。 霸权主义一直是世界绝大部分国家反对的,它的存在为世界的和平产生极 大的影响,从冷战结束,在美国的霸权主义下,世界并没有停止战争,反 而世界次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冲击,特别是在中东国家,在霸权主义影响 下,是许多国家陷入战争,文明冲突不断扩大,这种文明的冲突正在不断 地融合与对抗,使得文明相似或有契合点的文明国家将会在某些行为上达 成一致,如美国和西方国家,由于强权主义,它们都有一种外倾型意图,在西方开拓殖民地的这个时期,这种文明就暴露无遗,它们以一种普世文 明来谋求自己的利益,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会成为美国的盟友,因为他们 的文明非常相似,都是用普世文明来达到自己侵略的意图,曾经日本侵略 我们国家时就是拿所谓构建大东亚繁荣圈的幌子来向我们榨取利益,像这 样类似的国家还很多。 四.中国的儒教文明正在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随着中国经济军事的不断发展,我们国家的影响力在世界中越来越大,这儒教文明主要在发展中国家中起 着巨大的影响,这是为什么?大家观看历史都知道,像亚洲,非洲,美洲 这些地区的国家,绝大部分都是在20世纪中末期通过独立战争来取得民

秦统一中国的地理因素

秦统一中国的地理因素 秦朝立国虽短,但历史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它的统一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的确立,成为历代封建统治机构的基本形式。秦的统一并不是偶然的,它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究其原因可以从很多方面来作解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政策,及秦始皇个人才能等等。然而地理环境对秦的统一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地理环境包含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它们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粗粗看地理环境对秦的饿统一没什么影响,但细细分析它的每个方面还是对秦的统一有着强劲的作用。 一自然环境的影响 够成自然环境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地形,地貌,,水分,地势等等。这些因素中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宏观方面(地势,地貌),一个是微观方面(地形,水分)。可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些因素对秦的统一起着什么作用。 首先从微观中地形来看,秦地处与关中平原与成都平原,有着优越的条件,该地区沃野千里,土壤肥沃,有着“天府”的美称,为秦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在古代社会人民对食物的依赖性是非常巨大的,特别在那个有着撕杀与拼命的战争社会中。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正体现着这一道理。可见这是秦统一的基础。然而并不是只要物质基础就行,还需要一定的动力。这个动力就是战马。古代战争中都采取骑马战,因此某个国家马的数量多少与优良对各个国家战争成败有着先决条件。秦地处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中山原广阔,水草丰美,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其次从微观中的水分来看。水的在生物圈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它不但孕育着人类,也滋润着植物。它是动植物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从秦所处的地理位置来分析,它处于暖温带与亚热带气候区,有着充足的水源,为秦的农耕提供了有利条件,并促进了秦农耕业的发展。然而任何事都有利有弊,虽水很重要,但超过那个度就会带来洪水的泛滥,给百姓造成危害。秦认识到这一点,便采取有利的措施。秦大规模的兴修水利。例郑果渠,都江堰,这些水利工程的建立不但有利与灌溉,而且也有利于防洪。都江堰的修建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它既消除除了岷江的水患,又灌溉了成都平原的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可见水分对秦的发展也起着作用。 最后从宏观中地势来看。我国地势自西向东有高到低,可分为三个阶梯,秦处与第二阶梯,战国其余六国处于第三阶梯。相比之下,秦比六国的地势都要高,这在某种程度使秦有着“易守难攻”的有利条件。并且对秦有一种心理上的优势。古代帝王都对“高“非常崇敬,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有一种天下在我的眼中,天下是我的天下。当今社会也喜欢“高”不喜欢低,例“高职位”“高学位”“高收入”等等。虽说这不能说明问题,但却有着一种心理优势。六国比秦所在地区低,自然而然就有一种心理畏惧:太难攻打了。相反对秦民来说有着一种心理慰藉。这个因素也极为重要的。 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民族,生活方式,文化等方面,它有着地域分布的特征,不同的地域分布有着不同社会文化环境。可见社会文化环境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文化环境的表现是某种社会行为。下面从秦民族,生活方式,文化三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行为分析对秦的统一有何作用。 秦所在地区处于我国的西部,而这里曾是西戎族生活生产的地区。西戎族是一个强悍的民族,他们有一种“狼性”和“图腾”的特征。狼是一种凶狠,凶猛,不怕死的动物。而秦在在某种程度上,它得民族特性遗留有西戎族的特性,留有狼性。为了统一,他们凶狠;为了“图腾”,

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元代军事制度

浅析元代军事制度 【摘要】元代蒙古族统治者根据政治统治的需要,逐步确定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军事制度。这套制度一方面充分体现了蒙古族在军队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也具有鲜明的多名族特征。本文将详细的对元代的军事制度作阐述。 【关键词】元代军事制度兵役 元世祖忽必烈占领中原地区后,借鉴和吸收“汉法”,对蒙古国的军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形成了更加完备的混合蒙古、中原和南宋多种因素、具有北方民族显著特点的军事制度。 一、军事统御机构 忽必烈即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改变了蒙古国时期蒙古军分为左右两翼,大汗、宗王、万户长、千户长等一统到底和都元帅节制探马赤军、汉军的军事领导体制,在中央设立了枢密院,作为掌管全国军事事务的最高机构。同时,在边疆地区和中原腹心要地委派宗王出镇,在各省设立行中书省、行枢密院等机构,选派亲信大臣前往任职,代表中央政府实施对地方军事活动的具体管理,而出镇宗王则代表皇帝凌驾其上,双方互相监督和牵制。这样,就由枢密院、出镇宗王和行中书省等,构成了比较严密的军事领导体制。 1.枢密院枢密院设于中统四年(1263 年)五月,是秉承皇帝旨意统一节制全国军队、处理朝廷军情要务的最高军事机构,并直接对皇帝负责。《元史?百官志》这样说:枢密院“掌天下兵甲机密之务。凡宫禁宿卫,边庭军翼,征讨戍卒,简阅差遣,举功转官,节制调度,无不由之”。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到全国统一后,枢密院的基本职能固定下来。 2.宗王出镇元朝建立前,蒙古国实行“裂土分民”的宗王分封制度。蒙古宗王在自己的封地内集行政权、军权、财权和司法权于一身,往往无视朝廷的政令和军令,从而对皇权的稳固构成了严重威胁。忽必烈即位后,采取收兵权、控制财政和司法权等措施,限制已经受封的宗王,同时果断地将宗王分封制改为宗王出镇制。 3.地方统军机构元代的地方统军机构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和完善的过程。忽必烈即位后,鉴于都元帅兵权过重,即采取设置统军司等措施予以分权,后来又改为行中书省,以行中书省节制统军司,统军司掌管各万户军队。在对宋战争中,

军事理论复习题答案

一、中国国防复习题 1、国防的含义、目的、手段 含义: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捍卫国家的主权、包围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的安全,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 目的:主要是捍卫国家的主权、保卫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的安全。 手段:军事、政治、经济、外交 2、我国上下几千年的国防历史给我们的启示:①强大的国防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发展力量 做后盾②国防的兴衰取决于国家政治的兴衰③巩固国防必须建设质量高、数量足的军队④武器装备的优劣是决定国防强弱的重要因素⑤只有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才能形成强大的国防⑥国防意识是国防赖以确立的精神根基 3、我国武装力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部队、中国人民武装部队、民兵组成”。4(10)、我国国防的基本目标:①巩固国防,防备和抵抗侵略②制止分裂,实现祖国完全统一③制止武装颠覆,维护社会稳定④加强国防建设,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⑤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扩张 4、我国的全民国防教育日是9月的第三个周六 5、我国的陆地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面积—300万平方公里、大国土面积 --1260万平方公里 6、我国的陆地边界线—约2.2万千米和,海岸线—1.8万千米 7、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构成: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 8、新时期军队建设方针——实施科技强军战略 9、现代我军建设的五个总要求---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 11、《孙子兵法》的作者—-齐国人孙武、产生时间—-春秋末期 12、毛泽东人民军队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革命 军队和国防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及国防防卫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结晶。 13、我军政治工作三大原则:军民一致、官兵一致、瓦解敌军 14、我国裁减军队员情况1985年-100万,1997年-50万,2003年-20万 15、江泽民的“科技强军”战略—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能效型、由人力密集型想科技密

转型中的军事训练与教育

转型中的军事训练与教育 发表时间:2019-05-09T17:15:57.767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9年3期作者:刘经纬陈宇鹏秦君健[导读] 作为院校军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体育课程为了适应现代化战争的变化与要求,要不断的调整军事训练与教育的方法,使军事训练与教育在转型中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探索院校军事体育教育训练转型的新途径。四川成都 610213 摘要:作为院校军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体育课程为了适应现代化战争的变化与要求,要不断的调整军事训练与教育的方法,使军事训练与教育在转型中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探索院校军事体育教育训练转型的新途径。 关键词:军事体育;军事训练与教育;转型 适应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要求,变革教学内容,拓宽训练领域 (一) 本着“健康第一”的原则,搞好学员入学入伍阶段的基础体能训练 在军事教育转型中,其根本目的就是提高部队的战斗力,这是与其他体育训练相比所在的不同之处,同时,学员经过强化的军事训练与教育之后,可以具备强健的身体素质,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质。而为了提高学员的身体素质可以从人的体质变化规律来实现,从而有效改善学员的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此外,在训练过程中,切忌让学员进入“训练量不足”和“训练过度”的两个极端。由于,我国各地的教育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且学员的基础体能训练容易被忽略,因此,本文建议在军事训练与教育中应该以促进学员全面发展为主要的训练目标。 (二) 本着“军事训练为军事斗争服务”的原则,加强新战争形态对军人体能要求的研究 在现代战争中,有的学者认为这是非接触性的信息化战争,对于信息化武器装备的要求非常高,而对于体能方面的要求相对减少。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如今,现代战争的形式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战斗力的组织更加丰富,虽然高技术的装备和多样化的作战方式逐渐在现代战争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体能和搏击术在战争中也同样很重要。从表面来看,在现代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军队作战系统的先进化程度,但在实践中作战如何实施依然还是由人来完成。对军事体能涵义的界定,我国军事体育专家孙学川曾说过,军人完成的作战任务必须符合综合性的生物学素质,即体力、脑力、心力,体力代表着军人强壮的体魄;脑力代表着军人充沛的精力;心力代表着军人坚韧不拔的心理素质。在如今的现代化战争的作战方式变化下,军人的体能素质并没有降低,反而要求越来越严格,在世界各国对军事训练与教育的要求没有因为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广泛运用而降低。所以,在军事教学训练中,要紧紧围绕军事体育训练的目标与任务来展开,以现代战争需要的军事人才为依据,对于不同专业的体能特点,实施不同的训练项目,从而有效提升军人的体能素质。 (三) 本着“适应部队军事训练需要和适应新战争形态”的原则,加强对学员综合能力的培养 1、在军事体育的教学训练中,加强学员的素质教育 对于“素质教育”而言,其包含三大核心观念,即面向全体,培养学员健全个性,实现学员全面发展。这三大核心观念应该在军事训练与教育中充分的体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培养学员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并把其作为军事教学训练的主要目标。对于军人的体能素质而言,军人要具备强壮的气魄,能承受各种艰苦条件的考验。此外,军人还要具备顽强的的拼搏精神,团结合作的意识,以及创新思维的能力。 2、适应社会和学员的需要,充分挖掘军事体育的衍生功能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体育的要求也逐渐变得更多,因此军事体育也会逐渐衍生出新的功能。在我国各大军事院校中,军事的教学具备一定的开放性与活力性,它的变化不仅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要符合转型中军事训练与教育的要求。因此,在我国的军事院校中,首先应该营造良好的军事体育文化氛围,其次开设一些符合新时代军队和学员需要的体育项目,最后把军事体育衍生出来的新功能加强促进军事体育领域的发展。 3、要综合考虑军人的生理、心理因素,开辟“大体能”研究新领域 对军人而言,除了具备强壮的身体之外,其健康的心理素质也非常的重要。军事体能训练是一个生理与心理的综合性训练。心理学家认为,与其他职业相比,军人职业有很大的特殊性,该职业对军人体力与心理所承担的负荷要求远远超出了正常普通人的水平,如果军人出现紧张、不自信、自责等不良的心理状态,都会给战争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给予军人适当的心理教育和疏导,可以帮助军人形成稳定的、成熟的心理,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在战争中保持高度的部队战斗力。 适应信息化时代特点的要求,构建军事“数字化”教学训练系统军事训练与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想有效提高学员的整体体能水平,必须要通过一系列的体能训练。但是,在实际训练中,学员的体能训练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整体的教学效果不能反应出正确的学员体能信息。因此,构建“数字化”的军事体育训练系统,将有效的将信息化运用到高效的军事训练之中,可以有效提高军事教学的效果。 (一) 加强军事教学训练信息资源的建设 在军事训练与教育中,要充分利用军事院校现有的信息化教学平台,构建全面的训练系统,具备完好的教学的场所与设备,同时要把各个院校之间的军事教学资源对外开放共享。此外,还要加强建立学员体能的信息资料数据库,这样可以随时掌握学员的体能体质的训练变化,从而可以有效推动院校的军事训练与教学在转型中迈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 构建“数字化”军事训练系统 军事院校也要大量构建“数字化”的军事训练实验室,把多媒体、计算机与训练器材进行结合运用,随时掌握学员训练的身体负荷数据,可以减少训练中产生的一些危险性。在训练中也可以适当的增加趣味性的运动形式,提高学员训练的积极性和持久性。此外,“数字化”的军事训练系统,主要特点就是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优势,使军事训练充满个性化与教育化,并且该系统要时刻监测学员的训练效果,以便充分掌握训练中出现的不足与缺陷。 改革教学训练管理模式,实现教、训、管各环节一体化 (一) 科学筹划,以“教”为主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