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

1.0.1 为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规范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功能和技术要求,依据

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本规范不适用于高速磁浮系统的建设

和运营。

1.0.3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应满足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要求,并

应做到以人为本、技术成熟、经济适用。 1.0.4 城市轨道交通应经验收合格后,才可投入使用。

1.0.5 本规范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的基本要求,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尚

应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的规定。

2.0.1 城市轨道交通 urban rail transit

采用专用轨道导向运行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包括地铁系统、轻轨系统、单轨系统、

有轨电车、磁浮系统、自动导向轨道系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 2.0.2 建设 constru ction

新建、改建和扩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的规划、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施工安装、

调试验收和试运行,包括车辆和机电设备的采购、制造。 2.0.3 运营opera tion

为实现安全有效运送乘客而有组织开展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3.0.1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3.0.2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应明确城市轨道交通的功能定位、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关系、发

展模式和不同规划期的发展目标,提出网络规划布局以及线路和设施等用地的规划控制要

求。

3.0.3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应以乘客需求为目标,应做到资源共享和方便乘客使

用。

3.0.4 城市轨道交通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应确保正常使用时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

可维护性的要求。

3.0.5 城市轨道交通应采用质量合格并符合要求的材料与设备。 3.0.6 城市轨道交通应具有消防安全性能,应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应具备乘客和相关人员安全疏散及方便救援的条件。

3.0.7 城市轨道交通应采取有效的防淹、防雪、防滑、防风雨、防雷等防止自然灾害侵

害的措施。

3.0.8 车辆和机电设备应满足电磁兼容要求,投入使用前,应经过电磁兼容测试并验收

合格。

3.0.9 供乘客自行操作的设备,应易于识别,并应设在便于操作的位置;当乘客使用或

操作不当时,不应导致危及乘客安全和设备正常工作的事件发生。 3.0.10 车辆、车站及相应设施,应符合乘轮椅者、拄盲杖者及使用助行器者的通行与使用要求。

3.0.11 全封闭运行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应设置公共厕所。 3.0.12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应确保相邻建(构)筑物的安全,必要时应进行拆迁或采取安全保护措施。

3.0.13 城市轨道交通应明示禁入区域,并应设置阻挡外界人、物进入禁入区域的防范设

施。

3.0.14 车站附近应配套建设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设施。配套衔接设施的项目、规模应

与需求相适应,并应与城市轨道交通统一规划、同期建设。 3.0.15 城市轨道交通的地下工程应兼顾人防要求。

3.0.16 城市轨道交通应根据环境影响评价结果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3.0.17 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应与城市轨道交通同步设计、同期施工、同时投

入使用。运营单位应保障环境保护设施的持续有效使用。 3.0.18 城市轨道交通试运行期间,建设单位应当对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情况和城市轨道交通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测,并根据需要采取必要的环保补救措施。 3.0.19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应满足文物保护的要求。 3.0.20 城市轨道交通建成后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方可投入载客运营:

1 不载客试运行的时间不少于3个月。

2 运营单位具备安全运营的规章制度,人员到位、持证上岗。

3 符合本规范要求并验收合格。

3.0.21 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状态应包括正常运营状态、非正常运营状态和紧急运营状态。

运营应在能够保证乘客和所有使用该系统的人员以及设施、设备安全的情况下实施。

3.0.22 城市轨道交通的设施及设备应进行有效的维修,确保其处于安全、可靠和正常的

状态。

3.0.23 在发生故障、事故或灾难的情况下,运营单位应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或依据应急

预案进行处置。

3.0.24 既有城市轨道交通达到设计使用年限或遭遇重大灾害后,当需要继续使用时,应

进行技术鉴定,并应根据技术鉴定结论进行处理。

4 运营

4.1 行车管理

4.1.1 列车运行应统一调度指挥。

4.1.2 除有轨电车外的城市轨道交通应采用技术手段实现列车安全运行防护;有轨电车

允许通过司机嘹望保证行车安全。

4.1.3 在运营期间,线路上的列车最高运行速度应满足下列要求:

1 不应大于设计允许的最高速度。

2 有轨电车在道路上与其他交通方式混合运行时,不应超过道路交通法规规定的最高

行驶速度。

3 在站台计算长度范围内,当不设站台屏蔽门时,越站列车实际运行速度不应大于

40km/h。

4.1.4 列车在营运时段正常运行时,最大运行间隔不应大于10min。 4.1.5 站后折返运行的列车,应在折返站清客后才能进入折返线。 4.1.6 当列车在运行中发生不能保障安全运行的故障时,在故障列车退出运营前,应首先选择在车站清空乘客。

4.1.7 在正常运行状态下,应确认列车在车站停止时,才能开启车门;列车启动前,应

通过目视或技术手段确认车门关闭。

4.1.8 当采用无人驾驶运行模式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应能根据运营需求实现车辆基地无人驾驶区域、车辆出入线、正线和折返线的无人

驾驶运行。

2 客室内应设置乘客与控制中心或控制室的通信联络装置,实现值守人员与乘客的双

向语音通信,值守人员与乘客通话应具有最高优先权。

3 车站应设站台屏蔽门;并应能通过电视监视各站台屏蔽门区域。

4.2 客运服务

4.2.1 城市轨道交通应具备不同运营状态下的客运管理模式,并应设置相应的服务设施。

4.2.2 运营单位应以安全、准时、便捷、文明为目标,为乘客提供持续改进的服务。

4.2.3 城市轨道交通应设置完善的服务标志、乘客信息系统,为乘客提供规范、有效、

及时的信息。

4.2.4 运营单位应向残障乘客提供必要的服务。

4.2.5 运营单位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建立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4.2.6 运营单位应向乘客明示其服务的内容、责任、义务、服务质量和乘车安全要求、乘车常识。

4.3 维修

4.3.1 维修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土建设施、车辆和机电设备的维修应包含维护、检查和检修,应包括可能对安全运

行产生影响的所有部件或设施。

2 维修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3 应根据运行特点、设施和设备的条件,制定相应的维修规程,并应遵循安全、节能、

环保、经济的原则,逐步优化维修规程。

4.3.2 维修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维修管理与配置的维修设施应符合产品维修手册和设计要求。

2 维修时间间隔、维修内容及相关的变更,应经相关程序审定。

3 维修应有记录,维修记录与有关文件应一并存档备案。

4 维护记录应保存至下一次维修开始或至少3年时间;检查及检修记录应保存至土建

设施或运营设备的使用期限终止。

4.4 车辆基地

4.4.1 车辆基地的设置应满足行车、维修和应急抢修需要。 4.4.2 车辆基地应有完善的运输和消防道路,并应有不少于2个与外界道路相连通的出入口;总平面布置、房屋建筑和材料、设备的选用等应满足消防要求。 4.4.3 车辆基地应具备良好的排水系统,并应满足防洪、防淹要求。 4.4.4 车辆基地中的危险品应有单独隔离的存放区域,与其他建筑物的安全距离应满足

安全要求。

5.1 一般要求

5.1.1 在车辆寿命周期内,车辆应满足正常运行时的行车安全和人身安全要求,同时应

具备故障、事故和灾难情况下方便救援的条件。

5.1.2 车辆及其内部设施应采用不燃材料或低烟、无卤的阻燃材料。 5.13 车辆应采取减振防噪措施,减小车辆噪声和对环境的有害影响。 5.1.4 新设计的车辆或经过重大技术改造的首列(辆)车应进行型式试验。

5.2 车体

5.2.1 在车辆寿命周期内,车体应能够承受各种静态、动态荷载而不产生永久变形、断

裂和疲劳失效;车体应有足够的刚度,应满足维修和复轨的要求。新设计的车辆或车辆经过

改造对车体强度有影响时,应进行车体静强度试验。

5.2.2 车门有效净高度不应低于1.80m;自地板面计算,坐椅安装处的客室有效净空高

度不应低于1.70m。

5.2.3 客室侧门应具备下列功能:

1 能单独开闭和锁闭;在站台设有屏蔽门时,能与屏蔽门联动开闭。

2 列车运行时能可靠锁闭。

3 能对单个车门进行隔离。

4 在列车收到开门信号时才能正常打开。

5 在紧急情况下,乘客能手动解锁开门。

5.2.4 客室内应设扶手;在列车运行时,车辆连接处应采取保障乘客安全的措施。 5.2.5 客室车窗的结构应防止乘客在无意识状态下身体任何部位伸出窗外;车窗玻璃应

为安全玻璃。

5.2.6 客室地板应防滑;客室结构、过道处不应有尖角或突出物。

5.3 牵引和制动

5.3.1 列车应具有既独立又相互协调配合的电气、摩擦制动系统,并应保证车辆在各种

运行状态下所需的制动力。

5.3.2 当电气制动出现故障丧失制动能力时,摩擦制动系统应能自动投入使用,并应保

证所需的制动力;列车应具备停放制动功能,并应保证列车在超员载荷工况下停在最大坡道

时不发生溜车。

5.3.3 与道路交通混合运行的列车(车辆)还应具备:

1 独立于轮轨粘着制动功能之外的制动系统。

2 用于粘着制动系统的撒砂装置。

5.3.4 当列车发生分离事故时,应能自动实施紧急制动。 5.3.5 当客室侧门未全部关闭时,列车应不能正常启动。 5.3.6 列车应具备下列故障运行的能力:

l 在定员载荷工况下,当列车丧失1/4动力时,应能维持运行到终点。

2 在定员载荷工况下,当列车丧失1/2动力时,应具有在正线最大坡道上启动和运行

到最近车站的能力。

3 一列空载列车应能在正线最大坡道上推送一列故障的定员载荷工况下的列车至最近

车站。

5.3.7 牵引与制动的控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制动指令应优先于牵引指令。

2 牵引及制动力变化时的冲击率应符合人体对加、减速度变化的适应性。

5.3.8 列车应设置独立的紧急制动按钮,在牵引制动主手柄上应设置警惕按钮。

5.3.9 当列车一个辅助逆变器丧失供电能力时,剩余列车辅助逆变器的容量应满足涉及

行车安全的列车基本负载的供电要求。

5.4 车载设备和设施

5.4.1 车辆应设置蓄电池,其容量应满足紧急状态下车门控制、应急照明、外部照明、

车载安全设备、广播、通信、信号、应急通风等系统的供电要求。用于地下运行的车辆,蓄

电池容量应保证供电时间不小于45min;用于地面或高架线路运行的车辆,蓄电池容量应保

证供电时间不小于30min。

5.4.2 车辆内所有电气设备应有可靠的保护接地措施。 5.4.3 与道路交通混行的列车,应具备满足道路交通法规要求的前照灯、示宽灯、方向指示灯、尾灯和后视镜。

35.4.4 客室及司机室应根据需要设置通风、空调和采暖设施,并应符合下列要求:/h(按定员载荷计)。

3 1 当仅设有机械通风装置时,客室内人均供风量不应少于20m 2 当采用空调系统时,客室内人均新风量不应少于10m/h(按定员载荷计);司机室人3均新风量不应少于30m/h。

3 列车应设紧急通风装置。

4 采暖系统应确保消防安全,采用电加热器时应有超温保护功能,电加热器不应对乘

客造成伤害。

5.4.5 车辆至少应设置一处供轮椅停放的位置,并应有固定轮椅的装置;在车辆及车站

站台的相应位置应有明显的指示标志。

5.4.6 车辆应设有应急照明。

5.4.7 车辆应具备下列通信设施和功能:

1 广播报站和应急广播服务。

2 司机与车站控制室、控制中心的通话设备。

3 乘客与司机直接联系的通话设备。

4 在无人驾驶模式中,乘客与控制中心联系的通信系统。

5 紧急通信优先。

5.4.8 车辆上应具备下列应急设施或功能:

1 司机室应至少设置1具灭火器;每个客室应至少设置2具灭火器。

2 地下运行的编组列车,各车辆之间应贯通;当不设置纵向疏散平台时,列车两端应

有应急疏散条件和相应设施。

3 与道路交通混行的列车(车辆)应配备警示三角牌。

4 单轨列车的客室车门应配备缓降装置;列车应能实施纵向救援和横向救援。

5 无人驾驶的列车应配备人工操控列车的相关设备。

6 限界

6.0.1 城市轨道交通应根据不同车辆和规定的运行工况,确定相应的车辆限界、设备限

界和建筑限界。

6.0.2 轨行区土建工程和机电设备的设置应符合相应的限界要求。列车(车辆)在各种运

行状态下,不应发生列车(车辆)与列车(车辆)、列车(车辆)与轨行区内任何固定的或可移动物

体之间的接触。

6.0.3 当采用顶部架空接触网授电时,建筑限界高度应按受电弓工作高度和接触网系统

结构高度计算确定;当采用侧向接触网或接触轨授电时,建筑限界高度应按设备限界高度加

不小于

200mm的安全间隙计算确定。

6.0.4 建筑限界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双线区间,当两线间无建(构)筑物时,两条线设备限界之间的安全间隙不应小于

lOOmm。

2 对单线地下区间,当无构筑物或设备时,隧道结构与设备限界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

lOOmm;当有构筑物或设备时,设备限界与构筑物或设备之间的安全间隙不应小于50mm。

3 对高架区间,设备限界与建(构)筑物之间的安全间隙不应小于50mm;当采用接触轨授电时,还应满足受流器与轨旁设备之间电气安全距离的要求。

4 当地面线外侧设置防护栏杆、接触网支柱等构筑物时,应保证与设备限界之间有足

够的设备安装空间。

5 人防隔断门、防淹门的建筑限界与设备限界在宽度方向的安全间隙不应小于lOOmm。

6.0.5 车站站台不应侵入车辆限界;直线车站站台边缘与车厢地板面高度处车辆轮廓线

的水平间隙不应大于1OOmm,曲线车站站台边缘与车厢地板面高度处车辆轮廓线的水平间隙

不应大

于180mm。

6.0.6 在任何工况下,车站站台面的高度均不得高于车辆客室地板面的高度;在空车静

止状态下,二者高差不应大于50mm。

6.0.7 站台屏蔽门不应侵入车辆限界,直线车站时,站台屏蔽门与车体最宽处的间隙不

应大于130mm。

6.0.8 区间内的纵向应急疏散平台应在设备限界外侧设置,建筑限界应包容通道所必需

的净空尺寸。

6.0.9 线路上运行的其他车辆均不应超出所运行线路的车辆限界。

7 土建工程

7.1 线路工程

7.1.1 线路的敷设和封闭方式应根据沿线的土地利用规划、自然条件、环境保护及其功

能定位综合确定。

7.1.2 全封闭运行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道路相交时,应采用立体交叉方式;部分封闭

运行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应经过交通组织和通过能力核算,并设置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后,

才允许与道路采用平面交叉方式。

7.1.3 全封闭运行的城市轨道交通,正线(含支线)之间的接轨点应选择在车站,在进站方向应设置平行进路;当车辆基地的出入线与正线的接轨点不选择在车站时,应经过行车组

织和通过

能力核算,并应设置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7.1.4 正线线路的平面曲线和纵向坡度设置应保证列车运行安全,应与列车的性能参数相

匹配,应与设计的列车运行速度相适应,并应满足运营和救援的要求。

7.1.5 线路辅助线的设置应确保运营及救援的需要。

7.2 轨道与路基工程

7.2.1 轨道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耐久性和适当的弹性,应保证列车运行平

稳、安全,并应满足减振、降噪的要求。

7.2.2 钢轮—钢轨系统轨道的标准轨距应采用1435mm。 7.2.3 钢轮—钢轨系统钢轨的断面及轨底坡应与轮缘踏面相匹配,并应保证对运行列车具有足够的支承强度、刚度和良好的导向作用。 7.2.4 跨座式单轨系统的轨道梁应具有足够的竖向、横向和抗扭刚度,应保证结构的整

体性和稳定性,并应满足列车走行轮、导向轮和稳定轮的走行要求以及其他相关系统的安装

求。

7.2.5 钢轮—钢轨系统正线曲线段轨道应根据列车运行速度设置超高,允许未被平衡的

2,且最大超高应满足列车静止状态下的横向稳定要求。车站

2横向加速度不应超过0.4m/s内曲线超高不应超过15mm,允许未被平衡的横向加速度不应超过0.3m/s。 7.2.6 轨道尽端应设置车挡。设在正线、折返线和车辆试车线的车挡应能承受列车以15km/h速度撞击时的冲击荷载。

7.2.7 轨道道岔结构应安全可靠,并应与列车运行安全相适应。 7.2.8 区间线路的轨道中心道床面或轨道旁,应设有逃生,救援的应急通道,应急通道的最小宽度不应小于550mm。

7.2.9 当利用走行轨做牵引网回流时,轨道应进行绝缘处理,并应防止杂散电流扩散。 7.2.10 轨道路基应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并应满足防洪、防涝的要求。

7.3 建筑

7.3.1 车站应满足预测客流的需求,应保证乘降安全、疏导迅速、布置紧凑、便于管理,

并应具有良好的通风、照明、卫生、防灾等设施,为乘客提供安全的候车、乘车环境。 7.3.2 车站的站厅、站台、出入口通道、人行楼梯、自动扶梯、售检票口(机)等部位的规模应与通过能力相互匹配。当发生事故或灾难时,应保证将一列进站列车的预测最大载客

量以及站台上的候车乘客在6min内全部撤离到安全区。

7.3.3 除有轨电车系统外,车站站台和乘降区的最小宽度应满足下列规定:

1 对岛式站台车站,站台乘降区(侧站台)2.5m。

2 对侧式站台车站,当平行于线路方向设置楼梯时,侧式站台的乘降区(侧站台)2.5m;当垂直于侧站台设置楼梯时,侧式站台的乘降区(侧站台)3.5m。

3 当站台计算长度小于lOOm,且楼梯和自动扶梯设置在站台计算长度以外时,岛式站

台5m,侧式站台3.5m。

4 设有站台屏蔽门的地面车站、高架车站的侧站台2m。

7.3.4 站台应设置足够数量的进出站通道、楼梯或自动扶梯,同时应满足站台计算长度

内任一点距通道口或梯口的距离不大于50m。

7.3.5 楼梯和通道的最小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天桥或通道2.4m。

2 单向公共区人行楼梯1.8m。

3 双向公共区人行楼梯2.4m。

4 消防专用楼梯和站台至轨行区的工作梯1.1m,

7.3.6 当车站出入口的提升高度超过6m时,应设置上行自动扶梯;当车站出入口的提升

高度超过12m时,应设置上行和下行自动扶梯。站厅与站台间应设置上行自动扶梯,当高差

超过6m时,应设置上行和下行自动扶梯。当上行和下行全部采用自动扶梯时,应加设人行

楼梯或备用自动扶梯。

7.3.7 在车站付费区与非付费区之间的隔离栅栏上,应设置栅栏门;检票口和栅栏门的

总通行能力应满足乘客安全疏散的需要。

7.3.8 车站应至少设置一处无障碍检票通道,通道净宽不应小于900mm。7.3.9 当车站不设站台屏蔽门时,站台边缘应设置醒目的安全线。 7.3.10 地下车站的站台、站厅疏散区和通道内不得设置任何商业设施。 7.3.11 地面车站和高架车站应与相邻建筑物保持安全的防火间距,并应设置消防车通道。

7.3.12 地下车站的风亭(井)应防止气流短路,并应符合环境保护要求。7.3.13 车站内的顶棚、墙面、地坪的装饰应采用A级材料;当使用架空地板时,不应低

于B1级材料;车站公共区内的广告灯箱、休息椅、电话亭、售(检)票机等固定服务设施的材料应采用低烟、无卤的阻燃材料。地面材料应防滑耐磨;当使用玻璃材料时,应采用安全

玻璃。

7.3.14 地下工程、出入口通道、风井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出入口地面建筑、地面车站、

高架车站及高架区间结构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7.3.15 控制中心建筑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当控制中心与其他建筑合建时,应设置独立

的进出通道。

7.3.16 地下车站站台和站厅公共区应划为一个防火分区,其他部位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

允许使用面积不应大于1500m22:地上车站不应大于2500m;两个相邻防火分区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h的防火墙分隔,防火墙上的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与车站相接的商业设施

等公共场所,应单独划分防火分区。

7.3.17 消防专用通道应设置在含有车站控制室等主要管理用房的防火分区内,并应能到

达地下车站各层;当地下车站超过3层(含3层)时,消防专用通道应设置为防烟楼梯间。

7.3.18 在地下换乘车站公共区的下列部位,应采取防火分隔措施:

1 上下层平行站台换乘车站:下层站台穿越上层站台时的穿越部分;上、下层站台联

络梯处。

2 多线同层站台平行换乘车站:站台与站台之间。

3 多线点式换乘车站:换乘通道或换乘梯。

4 多线换乘车站共用一个站厅公共区,且面积超过单线标准车站站厅公共区面积2.5倍时,应通过消防性能化设计分析,采取必要的消防措施。

7.3.19 车站出入口的设置应满足进出站客流和应急疏散的需要,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车站应设置不少于2个直通地面的出入口。

2 地下一层侧式站台车站,每侧站台不应少于2个出入口。

3 地下车站有人值守的设备和管理用房区域,安全出口的数量不应少于2个,其中1个安全出口应为直通地面的消防专用通道。

4 对地下车站无人值守的设备和管理用房区域,应至少设置一个与相邻防火分区相通

的防火门作为安全出口。

5 当出入口同方向设置时,两个出入口间的净距不应小于l0n。

6 竖井爬梯、垂直电梯以及设在两侧式站台之间的过轨联络地道不得作为安全出口。

7 出入口的台阶或坡道末端至道路各类车行道的距离不应小于3m。

8 地下车站出入口的地坪标高应高出室外地坪,并应满足站址区域防淹要求。7.3.20 当地下出入口通道长度超过lOOm时,应采取措施满足消防疏散要求。7.3.21 换乘通道、换乘楼梯(含自动扶梯)应满足预测高峰时段换乘客流的需要;当发生

火灾时,设置在该部位的防火卷帘应能自动落下。

7.3.22 两条单线区间隧道之间应设置联络通道,相邻两个联络通道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

600m;联络通道内应设置甲级防火门。

7.3.23 当区间隧道设中间风井时,井内或就近应设置直通地面的防烟楼梯。 7.3.24 高架区间疏散通道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高架区间利用道床做应急疏散通道时,列车应具备应急疏散条件和相应设施。

2 对跨座式单轨及磁浮系统的高架区间,应设置纵向应急疏散平台。 7.3.25 跨座式单轨系统车站应设置站台屏蔽门;高架车站行车轨道区底部应封闭。

7.3.26 车站的站厅和站台公共区、自动扶梯、自动人行步道和楼梯口、疏散通道及安全

出口、区间隧道、配电室、车站控制室、消防泵房、防排烟机房以及在发生火灾时仍需坚持

工作的其他房间,应设置应急照明。

7.3.27 车站的站台、站厅公共区、自动扶梯、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楼梯转角等处应设

置灯光或蓄光型疏散指示标志;区间隧道应设置可控制指示方向的疏散指示标志。

7.4 结构工程

7.4.1 城市轨道交通应根据线路沿线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候条件、地形环境、荷

载特性、施工工艺等要求,通过技术经济、环境影响和使用功能等方面的综合评价,选择安

全可靠、经济合理的结构形式。

7.4.2 主体结构工程的设计使用年限应为100年;车辆基地及其他房屋建筑的设计使用

年限应为50年。

7.4.3 结构净空尺寸应满足建筑限界、使用功能及施工工艺等要求,并应考虑施工误差、

结构变形和后期沉降的影响。

7.4.4 当高架结构与公路、铁路立交或跨越河流时,桥下净空应满足相应的行车、排洪,

通航的要求。

7.4.5 结构工程的材料应根据结构类型、受力条件、使用要求和所处环境等选用,并应

满足结构对材料的安全性、耐久性、可靠性、经济性和可维护性的要求。 7.4.6 当高架结构的墩柱有可能受机动车、船舶等撞击时,应设防止墩柱受撞击的保护

设施。

7.4.7 工程抗震设防烈度应根据相关部门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

7.4.8 结构工程应按相关部门批准的地质灾害评价结论,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结构和

运营安全。

7.4.9 对有战时防护功能要求的地下结构,应在规定的设防部位按批准的人防抗力标准

进行结构检算,并应设置相应的防护设施,满足平战转换要求;当与既有线路连通或上跨、

下穿既有线路时,尚应保证不降低各自的防护能力。 7.4.10 采用直流供电和走行轨回流的结构工程,应采取防止杂散电流腐蚀的措施。

7.4.11 地下结构的防水措施应根据气候条件、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状况、结构特点、施

工方法、使用要求等因素确定,应保证结构的安全性、耐久性和正常使用要求。

7.4.12 地下结构防水等级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地下车站、机电设备集中区段的结构防水等级应为一级。

2 区间隧道、连接通道等附属隧道结构防水等级应为二级。

8 机电设备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总体要求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总体要求 第一条为适应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需要,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决策、建设和管理水平,合理控制建设规模和投资,推进技术进步和车辆、设备国产化,提高投资效益,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健康发展,修订本建设标准。第二条本建设标准是编制、评估和审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议书”、“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依据,是审查工程项目初步设计、监督检查整个建设过程、建设标准和项目后评价的尺度。 第三条本建设标准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的高运量、大运量、中运量系统、钢轮钢轨系统的新建工程项目。市域轨道交通系统、有轨电车系统、跨座式单轨等轮轨系统,既有线的改建、扩建工程可参照执行。 第四条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安全可靠,功能合理,经济适用,低耗高效,节约能源、资源和土地,保护环境和文物古迹;充分体现地区特色,力争

实现项目生命周期内价值的最大化。 第五条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应超前规划,适时建设,量力而行,有序发展。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做好轨道交通远景线网规划。从实际需求和可能出发,把握项目建设条件和建设时机,合理安排项目建设。 第六条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应与铁路、民航、公路等其他交通方式的规划建设进行有机衔接,促进城市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的建立,满足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运输服务需求。 第七条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范围,应与城市远期总体规划相符合,重点选择近期10~15年内的建设项目、建设时机、建设时序和建设规模,落实建设资金,做好沿线土地利用和控制规划,支持城市总体规划协调发展,初步构成线网基本骨架,形成初始规模效益。 第八条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应树立网络化资源共享理念,开发轨道交通资源,开拓经营范围,提高服务水平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动态验收技术规范DB11∕T 1714-2020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与定义 (1) 4 基本规定 (2) 5 基础设施系统 (2) 6 电力牵引供电系统 (5) 7 通信与信号系统 (8) 8 空气动力学响应、噪声和电磁环境 (10) 参考文献 (1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咨询有限公司、中国中铁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车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韩志伟、于鑫、张艳兵、王道敏、田桂艳、王文斌、戴源廷、黑勇进、虞蕹、王进、王颖、李晓刚、赵静、饶东、赵立峰、李克飞、石熠、朱胜利、杜智恒、张传祺、侯庆华、赵鑫、程永谊、王冰、魏志恒、李洋、李玉路、戴华明、吴宗臻、赵俣钧、周安国、刘力、李照星、张凌云、李晔、凌晨、李媛芳、杨斯泐、徐倩、张冰、姚京川、赵欣欣、刘鹏辉、李天石、马九洋、张弘毅、范季陶、苏立轩、荣峤、张超、王朝阳、刘敏、杨峰、徐栋、孙静、张东风、刘玮、张继菁、杨珂、田琪、周启斌、兴佰祥、李雪昆、李雪飞、翟国锐、姜朝勇、程斌、梁君海、王学亮、刘江涛、李春峰、侯小强。

交通与环境城市轨道交通对环境的影响.doc

城市轨道交通对环境的影响 摘要:轨道交通已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城市交通的骨干,有其他交通方式所没有的优势,在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对策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值得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在大城市迅速发展的同时,必将对外部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如何有效减少和解决负面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现状以及其对周围生态环境环境的影响,阐述了在噪声、振动控制的相关技术措施,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高了决策参考。 关键词:轨道交通优势环境影响措施 正文: 轨道交通是指城市中有轨的大运量的公共交通运输系统。目前国际上已上线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有市郊铁路、轻轨、地铁、有轨电车等7种类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历史牟今约为40年,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渐强的发展历程。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动向表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总规模还会扩大,发展前景宏大,建设市场广阔。但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各大城市迅速发展的同时,必将对外部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如何有效减少和解决负而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机动车化的发展,城市交通体系越来越多地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消耗大量的燃料,产生大量的环境污染和生态负效应,而我国现有的资源(包括土地资源)储量和能源结构,以及基于城市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进程的环境容量限制,对于城市交通的发展也有着各方面的制约作用。 一、城市轨道交通的优势 轨道交通有许多其他交通方式无法比拟的优点,当前,中国许多大城市机动车拥有量以高于10%的速度增加,交通拥堵和机动车尾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趋严重,轨道交通的优点更加凸显出来。通过对日本大都市圈各种交通方式能耗及大气污染物质排放量以及各种城市交通方式占用道路面积及客运量进行比较,可明显看出轨道交通的优势所在:低能耗、低污染、运量大、占地少、速度快、安全可靠、运行准时等。 图表1:日本大城市圈各种交通方式能耗及大气污染物质排放量

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定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保障运营安全,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文件要求,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地铁、轻轨等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及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应当遵循以人民为中心、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经济舒适的原则。 第四条交通运输部负责指导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工作。 城市轨道交通所在地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者城市人民政府指定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以下统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运营基础要求 第五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在城市轨道交通线

网规划及建设规划征求意见阶段,应当综合考虑与城市规划的衔接、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需求、运营安全保障等因素,对线网布局和规模、换乘枢纽规划、建设时序、资源共享、线网综合应急指挥系统建设、线路功能定位、线路制式、系统规模、交通接驳等提出意见。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文件编制审批征求意见阶段,应当对客流预测、系统设计运输能力、行车组织、运营管理、运营服务、运营安全等提出意见。 第六条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文件中应当设置运营服务专篇,内容应当至少包括:(一)车站开通运营的出入口数量、站台面积、通道宽度、换乘条件、站厅容纳能力等设施、设备能力与服务需求和安全要求的符合情况; (二)车辆、通信、信号、供电、自动售检票等设施设备选型与线网中其他线路设施设备的兼容情况; (三)安全应急设施规划布局、规模等与运营安全的适应性,与主体工程的同步规划和设计情况; (四)与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运力衔接配套情况; (五)其他交通方式的配套衔接情况; (六)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 第七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通信、信号、供电、机电、

北交城市轨道交通信息技术在线作业二

北交城市轨道交通信息技 术在线作业二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北交《城市轨道交通信息技术》在线作业二 一、单选题(共10道试题,共20分。)得分:18 1.联锁集中站ATC能实现列车运行进路和列车安全间隔控制的系统是哪个系统()。 A. ATS子系统 B. ATP/ATO子系统 C. ATP子系统 D. ATO子系统 正确答案:B满分:2分得分:2 2.PIS系统的那个子系统具有站厅、站台和出入口安装的显示屏,以及相应的显示控制器等设备()。 A. 中心子系统 B. 车站子系统 C. 车载子系统 D. 网络子系统 正确答案:B满分:2分得分:2 3.车载ATC中控制车门开、闭,发送站台屏蔽门开、闭信息的系统是以下哪个系统()。 A. ATP/ATO子系统 B. ATS C. ATP D. ATO 正确答案:A满分:2分得分:2 4.城市轨道交通一般是以哪种供电方式为主()。 A. 集中供电方式 B. 分散供电 C. 混合供电 D. 其他方式供电 正确答案:A满分:2分得分:2 5.以下哪种SCADA系统是所有的监控功能依赖于一台主机(mainframe),采用广域网连接现场RTU和主机()。

A. 分布式SCADA系统 B. 集中式SCADA系统 C. 网络式SCADA系统 D. RTU系统 正确答案:B满分:2分得分:0 6.轨道交通动力照明负荷一般分为几级()。 A. 一级 B. 二级 C. 三级 D. 四级 正确答案:C满分:2分得分:2 7.乘客信息系统优先显示的信息类型是()。 A. 紧急灾难信息 B. 列车服务信息 C. 乘客引导信息 D. 站务信息及公共信息、商业信息 正确答案:A满分:2分得分:2 8.以下哪一项为AFC系统的核心部分()。 A. 车站终端设备 B. 车站计算机系统 C. 清分系统 D. 中心计算机系统 正确答案:D满分:2分得分:2 9.城市轨道交通的乘客信息系统的英文缩写是()。 A. ATS B. CBTC C. SCADA D. PIS 正确答案:D满分:2分得分:2 10.在正线信号联锁故障的情况下,正线列车采用哪种方法组织行车()。 A. 正常运行模式

城市轨道交通及其技术经济特征

专业知识分享版 使命:加速中国职业化进程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城市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市民对于长距离出行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传统的公共汽车和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已经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城市轨道交通由于其无可比拟的优点,能够满足多层次、多方面的客运需求,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外大城市解决这一矛盾的最有效的方式。 在《城市公共交通常用名词术语》中,“城市轨道交通(Urban Rail Transit 或Urban Mass Transit )”的定义为:“通常能以电能为动力,采取轮轨运转方式的快速大量公共交通之总称[27]。”现代城市轨道交通包括铁路、地铁、轻轨、单轨、直线电机车辆、自动导向系统以及磁浮系统等。现代化的城市轨道交通,是一项集多种专业技术于一身的系统工程,在列车自动控制和集中调度指挥下,能迅速、安全地完成高运量市郊铁路、大运量地铁和中运量轻轨的旅客输送任务。虽然轨道交通在我国起步较晚,但由于城市轨道设备和建设技术的发展以及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政策的支持,我国各大城市将迎来轨道交通高速发展的时期。 有别于一般的交通建设项目,城市轨道交通具有交通项目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双重特性。准确分析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影响机理,首先要了解其特性。一般来说,城市轨道交通具有以下一些技术经济特点: 1. 城市轨道交通的技术优势 (1)运量大、速度快 与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中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相比,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的特点(如表2-1所示)。 (2)灵活性、可达性差 轨道交通线路站与站之间的距离相比公共汽车较长,车辆和线路条数也不及公交车多,可达性和灵活性都较差。据分析,公共汽车路线的最优平均站距约为680~797m[28],而轨道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

为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规范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功能和技术要求,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本规范不适用于高速磁浮系统的建设和运营。 1.0.3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应满足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要求,并应做到以人为本、技术成熟、经济适用。 1.0.4 城市轨道交通应经验收合格后,才可投入使用。 1.0.5 本规范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的基本要求,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尚应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的规定。 2.0.1 城市轨道交通urban rail transit 采用专用轨道导向运行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包括地铁系统、轻轨系统、单轨系统、 有轨电车、磁浮系统、自动导向轨道系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 2.0.2 建设constru ction 新建、改建和扩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的规划、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施工安装、 调试验收和试运行,包括车辆和机电设备的采购、制造。 2.0.3 运营opera tion 为实现安全有效运送乘客而有组织开展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3.0.1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3.0.2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应明确城市轨道交通的功能定位、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关系、发展模式和不同规划期的发展目标,提出网络规划布局以及线路和设施等用地的规划控制要 求。 3.0.3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应以乘客需求为目标,应做到资源共享和方便乘客使用。 3.0.4 城市轨道交通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应确保正常使用时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的要求。 3.0.5 城市轨道交通应采用质量合格并符合要求的材料与设备。 3.0.6 城市轨道交通应具有消防安全性能,应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应具备乘客和相关人员安全疏散及方便救援的条件。 3.0.7 城市轨道交通应采取有效的防淹、防雪、防滑、防风雨、防雷等防止自然灾害侵害的措施。 3.0.8 车辆和机电设备应满足电磁兼容要求,投入使用前,应经过电磁兼容测试并验收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定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定 交通运输部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令2018年第8号)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定》已于2018年5月14日经第7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8年7月1日起施行。 部长李小鹏 2018年5月21日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保障运营安全,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文件要求,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地铁、轻轨等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及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应当遵循以人民为中心、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经济舒适的原则。

第四条交通运输部负责指导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工作。 城市轨道交通所在地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者城市人民政府指定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以下统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运营基础要求 第五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在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建设规划征求意见阶段,应当综合考虑与城市规划的衔接、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需求、运营安全保障等因素,对线网布局和规模、换乘枢纽规划、建设时序、资源共享、线网综合应急指挥系统建设、线路功能定位、线路制式、系统规模、交通接驳等提出意见。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文件编制审批征求意见阶段,应当对客流预测、系统设计运输能力、行车组织、运营管理、运营服务、运营安全等提出意见。 第六条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文件中应当设置运营服务专篇,内容应当至少包括: (一)车站开通运营的出入口数量、站台面积、通道宽度、换乘条件、站厅容纳能力等设施、设备能力与服务需求和安全要求的符合情况; (二)车辆、通信、信号、供电、自动售检票等设施设备选型与线

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建设设计方案

1.系统建设指导方针 将最大限度的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充分考虑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业务发展趋势,重视数据安全性和数据的可靠性,开发与实施并重,在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充分与各应用部门进行全面的交流与合作。系统可实现对监测数据进行自动化、规化、智能化管理,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规监测项目的技术档案资料管理,实现监测数据的统一归档和智能分析,使得技术状态评定有了更充分的依据。 系统建设过程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先进性:系统基于先进的硬件构架和软件平台,创造性地集成了当今计 算机、网络通信和嵌入式技术的最新进展,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系统的整 体先进性。 2.可靠性:系统硬件均选用成熟、稳定的产品,经历过严格的测试,能满 足恶劣工作环境下长时间可靠运行的要求;在系统软件设计中充分考虑 信息安全、用户接口管理等相关技术,进一步保证系统具有超强容错性 和长期稳定性。 3.开放性:系统基于开放式的系统结构和标准化的设计模式,系统的网络 协议、数据库操作、产品的集成和开发工具都遵循业界主流标准,确保 与现有系统的平滑过渡和无缝连接,充分体现系统全面的开放性。 4.扩展性:系统硬件组合方式多样,功能配置灵活,具有强大的"组态"功 能;模块化和层次化的软件设计模式使得系统可方便地进行升级和外部

扩展,不断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5.易用性:系统基于人性化的图形操作界面,简洁、友好、直观,用户易 学易用。 2.整体业务需求 用信息化手段来协助开展目前城市轨道已运营线网历史常规健康监测、地铁保护专项监测成果信息化系统建设工作,通过监测数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来实现海量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自动化,实现地铁保护监测工作的统一化、规化、自动化和科学化;通过信息资料共享,能够及时掌握全市的地铁运营状况,具体拟包括以下几项业务需求: (1)城市轨道已运营线网地铁保护专项监测资料的收集、整理与信息挖掘收集目前城市轨道已运营线网历史常规健康监测、地铁保护专项监测成果资料及技术文件,为数据整理及分析作资料准备。 (2)建立及维护城市轨道运营线网地铁保护专项监测成果数字档案 根据整理的常规及专项监测资料,利用现有城市轨道已运营线网外部项目的监测成果,对在控工点变形监测成果(沉降、收敛变形等)进行建档、存档工作,初步建立城市轨道已运营线网地铁保护专项监测成果数字档案,并于服务周期进行定期维护。 (3)对重大影响类的外部项目安全评估,配合提供历史监测数据等输入条件,对地铁影响判定为特、一级等对地铁有重大影响的外部项目,配合提供地铁既有结构的监测资料,供评估单位分析外部项目施工对地铁结构安全的风险及制

(完整版)城市轨道交通工程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 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结构与特点 1:地铁车站结构与施工方法 1:地铁车站形式与结构组成 1.1:地铁车站形式分类 车站与地面位置:高架车站、地面、地下; 结构横断面:矩形、拱形、圆形、其他; 站台形式:岛式站台、侧式、岛侧混合。 1.2:构造组成 车站主体、出入口通道、通风道及地面通风亭组成。 2:施工方法与适用条件 2.1:明挖法施工 (1)由地表向下开挖基坑至设计高程,在坑内由下至上建造主体结构及防水措施。 (2)施工作业面多、速度快、工期短、易保证工程质量、工程造价低等特点。 (3)敞口放坡基坑和有围护结构的两类。 若地面空旷,建筑物离地面较远,不影响周边环境,基坑深度不大可敞口放坡开挖。施工简单,速度快噪音小,无需做围护。 场地限制,则应适当采用围护结构如土钉加混凝土喷抹面;若基坑很

深,地质条件较差,地下水位较高,处于繁华市区,地面建筑物密集,采用有维护结构的基坑。 敞口放坡施工:边坡面不加支护的基坑,喷锚护坡基坑。 有维护结构的基坑:工字钢桩维护基坑;钢板桩围护基坑;钻孔灌注桩维护基坑;地下连续墙维护基坑;土钉墙维护基坑等。 2.2:盖挖法施工 (1)先盖后挖,预制或现浇棚盖结构,置于桩柱结构上维持地面交通,结构支护下进行开挖和主体结构施工。 (2)优点:围护结构变形小;基坑底部土体稳定、施工空间大;盖挖逆作法用于城市时对交通影响较小。 缺点:混凝土结构的水平施工缝很难处理;盖挖逆作法施工时,暗挖施工难度大,费用高;要综合考虑基坑稳定、环境保护、永久结构形式和混凝土浇筑作业等因素确定。 (3)盖挖逆作法、盖挖顺作法。盖挖半逆作法。 盖挖顺作法:构筑连续墙;构筑中间支撑桩;构筑连续墙及覆盖板;开挖及支撑安装;开挖及构筑底板;构筑侧墙、柱;构筑侧墙及顶板;构筑内部结构及路面复旧。 盖挖逆作法:自上而下完成土方开挖和边墙、中隔板及底板衬砌施工,不需设置临时支撑,借助顶板、中板自身的水平刚度和抗压强度实现对基坑围护桩墙的支护作用。 特点:快速覆盖,缩短中断交通时间;自上而下的顶板中隔板及水平支撑体系刚度大;可分层施工;不受季节影响,设备简单、不需要大

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系统应用与发展.

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系统应用与发展 1、序言 2010年6月,在中国(长春)国际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高峰论坛上,铁道部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华武介绍,今年国家将投入7000亿元加快高速铁路建设,计划新线投产4613公里。目前我国在建的高速铁路有1万公里,包括京哈、哈大、合福、京武、沪宁等多条线路。何华武还表示,目前我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已经达到6552营业公里。据悉,我国在今年将进一步扩大并完善铁路网布局,扩大西部路网规模,完善中东部路网结构,规划新建1万公里铁路。 预计到2020年,中国200公里及以上时速的高速铁路建设里程将超过1.8万公 里,将占世界高速铁路总里程的一半以上。 目前我国25个城市正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的前期工作,总规划里程超过5000公里,总投资估算超过8000亿元。据了解,目前全国已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长春、大连、重庆、武汉、深圳、南京10个城市20条线,其中,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近几年每年新增的线路长度都达到了30—50公里。“十五”期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达2000亿元。在“十一五”期间,全国特大城市的地铁和轻轨通车里程将超过1500公里,还将投资约600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48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25个城市正在进行轨道交通的前期工作,总规划里程超过5000公里,总投资估算超过8000亿元。“在今后的20年内,轨道交通将始终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轨道交通建设不会减速,反而会提速,甚至现在根本不是减速的问题,而是发展太慢。” 2、高速铁路信息化数字化系统简介 高速铁路信息化数字化系统,也称高速铁路智能化系统,主要包括五个系统:通信系统、信号系统、电力系统、电气化系统和信息系统,其中前四个系统在行业内又 称“四电”系统。 1、通信系统是保障高速铁路安全、稳定、高效、舒适运营的基本设施,可满足高速铁路语音、数据和图像等综合业务通信的需要。它包括通信承载网、通信业务网和通信支撑网,是高速铁路安全运营和高效管理的信息基础平台,是能与既有铁路

城市轨道交通复习题与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复习试题及参考答案 城市轨道交通 一、填空题: 1.我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是__________。 2.地铁设计规范中,采用的超高峰系数为__________。 3.我国大城市居民出行强度基本上在__________次/(人·日)左右。 4.列车折返方式根据折返线位置布置情况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5.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按站台型式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6.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段的布置图形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7.城市轨道交通的钢轨的型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种。 8.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按运营性质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9.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按结构型式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0.暗挖法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1.自动售检票模式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2.城市轨道交通的站间距在市内繁华区一般可控制在_____公里左右。 13.轨道交通高压供电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4.世界上拥有地铁运营里程最长的城市是__________。 15.列车自动控制系统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16.轨道交通线网构架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17.设计能力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要素。 18.轨道交通乘客使用空间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9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线一般选择在______________地区。 20.城市轨道交通敷设方式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1.运行图的基本类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单轨铁路 2.AGT系统 3.制动装置 4.钢轨 5.轨道电路 6.棋盘式线网 7.运用车辆数 8.临时停车线 9.受流装置 10.车辆结构速度 11.轨道交通 12.地铁 13.转向架 14.轴重 15.自动闭塞 16.岛式站台 17.车辆段 18.站厅换乘 19.车体 20.全日行车计划 21.牵引网 22.设计能力 23.大型接驳站 24.一般换乘站 25.动车组全周转时间 26.技术速度 27.旅行速度 28.可用能力 29.列车/车辆能力 30.轻轨 三、简答题: 1.简述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的种类。 2.城市轨道交通的构成包括哪几个部分? 3.简述列车自动操作系统的功能。 4.城市轨道交通的车辆包括哪几个部分? 5.城市轨道交通的轨道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6.简述列车自动防护系统的原理。 7.轨道交通车站按运量大小可分为哪几种?

概述-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 概述

我国现代城市轨道交通是以1965年7月开工建设的北京地铁为开端的。从1965年到2000年的35年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起步阶段,内地仅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4个城市建成7条地铁线路,共计146km。为适应发展需求、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2000年后,我国加大了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强调轨道交通对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和引导城市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从此,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步入了提速阶段。“十一五”期间,建设1500km左右的轨道交通,总投资4000多亿元。到2008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轨道交通发展最快、建设规模最大的国家,有10个城市、共拥有29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运营里程从1995年的43km增加到了775.6km。截止到2018年末,我国内地共计35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并投入运营,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线路196条,运营线路长度达到5766.6km,其中,地铁4511.3km,占比79%;其他制式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约1255.3km,占比21%。 1.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技术创新发展现状 2008年后,城市轨道交通在优化城市空间、缓解城市的交通拥挤、保护环境等方面作用更加凸显。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步入了高速发展阶段。政府对城市轨道交通大力支持,助推产业向规范化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发展环境,促进了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在“一带一路”和“走出去”的指引下,城市轨道交通紧随高铁共同开创国际市场新局面。各地企业在城市轨道交通勘察设计、建设管理、监理咨询、施工等技术和管理创新方面获得了长足进步,并在许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大量涌现适应我国各地不同水文地质条件及周边环境的各类明挖法、矿山法、盾构法等细化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工法和新设备。大直径盾构和矿山法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大跨度暗挖技术广泛应用,日渐成熟。再比如: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的信息化、智能化的设计、建造、监测、运营管理等技术应用;智慧化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应用;基于可持续化的、绿色的各种城市轨道交通创新结构形式、节能、降噪技术应用;基于绿色建造的核心工法、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应用;针对城市特殊环境的施工变形(位移)精细监测监控技术和控制隧道变形、周边紧邻(贴)构建筑物变形控制的精细化建造技术应用;

城市轨道交通标准汇编

城市轨道交通标准汇编 《城市轨道交通标准汇编》内容简介:目前,我国有许多城市正在规划和实施轨道交通项目,为及时全面地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提供标准服务,编者们将截止到2009年5月涉及轨道交通建设各个阶段的工程项目建设标准、产品标准等汇编成册,供项目审批、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结算等单位使用。限于篇幅,《城市轨道交通标准汇编》未收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概预算编制办法》、《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投资估算指标》GCG 101-2008、《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预算定额》GCG 103-2008三种经济定额。 一、综合标准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490-2009) 二、基础类标准 城市公共交通常用名词术语(GB5655-85) 城市公共交通工程术语标准(GJJ/T119-2008) 城市公共交通分类标准(CJJ/T114-2007) 地铁客运服务标志(GB/T18574-2001) 城市公共交通标志地下铁道标志(GB5845.5-86) 地铁限畀标准(CJJ96-2003) 三、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04-2008) 四、勘察规划标准 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1999)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Y220-95) 五、设计、施工及验收标准 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 跨座式单轨交通设计规范(GB50458-2008) 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2003年版) 盾构法隧道施工及验收规范(CB50446-2008) 地铁杂散电流腐蚀防护技术规程(CJJ49-92)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工程质量验收规范(CB50382-2006)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381-2006) 城市轨道交通引起建筑物振动与二次辐射噪声 限值及其测量方法标准(JCJ/T170-2009) 地铁运营安全评价标准(CB/T50438-2007) 六、产品标准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台声学要求和测量方法(GBl4227-2006)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噪声限值和测量方法(G趴4892-2006) 轻轨交通车辆能用技术条件(CJ/T5021-1995) 地铁车辆通用技术条件(GB/T7928-2003) 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通用技术条件(CJ/I’287-2008) 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检测车通用技术条件(CB/T20908-2007)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组装后的检查与试验规则(GB/T14894-2005)

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

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 专业代码600602 专业名称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 基本修业年限三年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列车自动控制技术、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技术、联锁系统运行与维护等基本知识,具备低压动力系统、照明系统、环控系统、给排水及消防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自动(电)扶梯、安全门系统的运行、维修、保养、安装与调试能力,从事城市轨道交通机电设备运行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就业方向 主要面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在地铁车站及车辆段从事机电设备运行、维修、保养、安装、调试与管理工作,以及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改造等工作。 主要职业能力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使用车站机电设备进行常规性维护工作的能力; 3.具备安全门、自动售检系统的安装、维修保养与故障处理的能力; 4.具备低压配电与照明系统的安装、维修保养与故障处理的能力; 5.具备识读电气原理图和机械图纸的能力; 6.具备对自动化机电设备进行维护与管理的能力; 7.具备环控系统、给排水及消防系统的安装、维修保养与故障处理的能力; 8.掌握应用计算机编程技术进行简单的编程和系统调试的方法。

核心课程与实习实训 1.核心课程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门系统运行与维护、城市轨道交通暖通空调与给排水系统运行与维护、城市轨道交通消防系统运行与维护、低压维修电工、城市轨道交通电梯系统运行与维护、城市轨道交通低压电器控制技术等。 2.实习实训 在校内进行电工电子、钳工技能、安全门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及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中心、PLC 自动控制等实训。 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典型车站进行实习。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维修电工机修钳工电梯操作维修工空调制冷维修工低压电器装配工 接续本科专业举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

城市轨道交通桥梁设计常用规范(截止2015年12月31日)

序号规范名称有效版本1《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 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质2013-160号3《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490-2009 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04-2008 5《城际铁路设计规范》TB10623-2014 6《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14 7《跨座式单轨交通设计规范》GB50458-2008 8《内河通航标准》GB50139-2014 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版)GB50010-2010 10《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2010 11《铁路混凝土工程预防碱-骨料反应技术条件》TB/T3054-2002 12《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2005 13《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B10002.3-2005 14《铁路桥涵混凝土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TB10002.4-2005 15《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2009版)TB10002.5-2005 16《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 17《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50909-2014 18《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GB50367-2013 19《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13 20《铁路桥梁钢结构设计规范 》TB10002.2-2005 21《铁路结合梁设计规定》TBJ 24-89 22《钢-混凝土组合桥梁设计规范》GB50917-2013 23《公路钢混组合桥梁设计与施工规范》JTG/T D64-01-2015 24《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JTG D64-2015 25《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26《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285号27《铁路工程设计防火规范》TB10063-2007 28《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07 29《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2012 30《市政工程勘查规范》CJJ56-2012 31《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2003 32《铁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TB10218-2008 33《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 34《铁路桥涵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3-2009 35《铁路桥梁盆式橡胶支座》TB/T2331-2013 36《铁路桥梁球形支座》TB/T3320-2013 37《桥梁球型支座》GB/T17955-2009 38《城市轨道交通桥梁盆式支座》CJ/T464-2014 39《城市轨道交通桥梁球型钢支座》CJ/T482-2015 40《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1499.1-2008 41《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2007 42《钢筋混凝土用钢筋焊接网》GB/T1499.3-2010 43《预应力混凝土用螺纹钢筋》GB/T20065-2006 44《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5224-2014 45《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用塑料波纹管》JT/T529-2004 46《预应力混凝土用金属波纹管》JG225-2007 47《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联结器》GB/T14370-2007 48《铁路工程预应力筋用夹片式锚具、夹具和连接器技术条件》TB/T3193-2008 49《碳素结构钢》GB/T700-2006 50《桥梁用结构钢》GB/T714-2015 51《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2008 52《电弧螺柱焊用圆柱头焊钉》GB/T10433-2002 53《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2011 54《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技术规程》JGJ82-2011 55《铁路钢桥高强度螺栓连接施工规定》TBJ214-92 56《金属熔化焊焊接接头射线照相》GB/T3323-2005 57《无损检测 焊缝磁粉检测》JB/T6061-2007铁路桥涵规范的修订内容见铁道部、铁总相关文件 (一)设计规范 (截止2015年12月31日) 拉索、缆索、冷铸 镦头锚、索鞍、索 夹等材料规范不在 此列表中

铁路运输与城市轨道交通的换乘研究

铁路运输与城市轨道交通的换乘研究 发表时间:2018-01-10T14:09:04.310Z 来源:《防护工程》2017年第23期作者:沈海波陈焕利 [导读] 在城市交通网络中,综合枢纽拥有多方向、多目的、多路径的多种交通方式。 摘要:在城市交通网络中,综合枢纽拥有多方向、多目的、多路径的多种交通方式,而其客流则具有不均衡、发量大、集中和集散迅速的特点。因此,还要做好枢纽的规划设计,并且合理进行客流组织和衔接,才能够将换乘客流及时分开,继而确保城市交通顺畅。因此,有必要对铁路运输与城市轨道交通的换乘问题展开研究,从而更好的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 关键词:铁路运输;城市轨道交通;换乘 目前,我国已经在许多城市的铁路运输中心设置了一系列的轨道交通,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天津以及南京等城市,并且铁路运输在众多运输方式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乘客的生活,极大的节省了乘客在站厅中来回穿梭找出站口、乘车的时间。 1科学分析铁路运输与城市轨道交通的换乘方式 1.1同站台换乘 当铁路运输和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处于平行且交织的状态下时,便可以采取这种同站台换乘的重要方式,即乘客可以在整个换乘的过程中,在岛式站台的一侧下车,另一侧再上车。通常情况下,同站台换乘的机构形式主要是双岛站台,即分层与同层式。双线双岛式站台的换乘,有助于同时满足同站台两条线路、两个方向乘客的换乘需要,且在最后一个站台需要从两侧车门采取上下车的方式进行换乘,而双线单岛式的换乘只能满足一个方向的换乘需要。 1.2站厅换乘 所谓的站厅换乘,主要是通过设置一个两线或者多线的共用站厅,将各条线路有机的连接起来,乘客下车之后就可以借助站厅内的各种导向标识的帮助下迅速的转到另一个站台乘车。通过站厅乘车,可以及时的分解下车时的客流量,有助于减少乘客在站台所滞留的时间,进而能够有效的避免行车的延误所造成的站台拥挤。另外,站厅换乘方式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有效的减少各种升降总设备数量的使用,从而极大地增加了站台的使用面积。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站厅换乘能够及时的缓解客流量,但是同样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如由于换乘线路比较单一,致使乘客在换乘过程中遇到很多的麻烦。 1.3通道换乘 所谓的通道换乘主要是指在阶梯和通道的帮助作用下将两个完全分离且独立的车站在两条线路的交叉处有机的连接起来。一般情况下,车站会在两个站厅之间设置连接的通道,在站台上也可以直接设置。因此,通道换乘的布置方式相对比较灵活,可以在车站与线路位置的要求下进行设计,以此可以极大的减少工程的建设量。同时,换乘通道的长度通常在150米以内,而宽度的设计则需要根据客流量进行严格的计算,这种换乘方式在已经建成的通道中比较适用。 1.4站外换乘方式 在没有铁路运输和城市轨道交通专用换乘设施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车站外换乘方式。在这种换乘方式中,乘客需要在换乘枢纽外换乘,因此乘客需要进出。同时,由于外面的人群和编织距离和步行距离比较长,所以换乘乘客很不方便。因此,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这种转移。 1.5组合式换乘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铁路运输和城市轨道交通通常需要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换乘方式,以降低工程造价,同时方便乘客换乘。例如,在采取相同的平台传输模式时,我们可以同时使用信道传输模式或站厅传输模式,以满足所有方向的传输需求。在站厅换乘模式下,采用渠道转移可以减少预留工程量。同时,采用了多种转移方式,即组合换乘方式。采用这种换乘方式,必须合理设计和应用各种换乘方式,以满足旅客换乘的需要,为工程的实施提供方便。 2铁路运输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方式的重要建议 2.1严格遵循换乘客流的组织原则 在选择铁路运输和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方式时,需要在组织乘客流的原则进行。第一,在能力匹配原则的指导下,保证各种换乘设施本身的能力能够极大的满足客流预期超高期客流量和紧急疏散方面的需要。第二,在进出分离原则的指导下,将交通轨道的上下和进出站的客流量有效的分离开,由此实现平面和空间上的双重分离,进而有效的避免人流上的冲突,促进人流动速度的显著提升,谨防出现拥挤和踩踏等危险事故。第三,在人性化原则的指导下,优化换乘的距离和高度,设置与之相关的基础设备,如直升电梯和自动扶梯等。 2.2做好交通枢纽的综合统筹规划工作 铁路运输和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机构原本就不同,因此综合型交通枢纽的建设势必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如投资和使用主体的多元化、建设项目的多样化等等,并且交通枢纽的综合设计十分的复杂,便需要对多种关系进行科学的协调,故项目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往往比较大。基于上述情况,综合型交通枢纽的合理规划,需要组织相关部门站在城市规划的角度上进行科学的统筹与合理的规划;站在系统工程的角度上,提出相对完整的规划设计方案,充分的认证各种交通的组织关系,妥善处理好与之相关的各种问题,如交通的衔接、立体的开发、广场的规划以及市政配套设施等等;将各个运营和项目管理单位之间的权责关系有效的确定下来,进而能够有效解决系统在运营控制和管理维护方面的各种的问题。 2.3科学且合理的布置轨道交通的站点 第一,出于对铁轨和战场区域的布置会深深的影响着城市的格局,便需要在将站房和广场设置在站场的两侧,相应的布置一些必要的交通设施,以此实现对城市景观的优化设计和有效的疏导人流量和车流量,并且还能有效的带动站场两侧区域的协调发展。第二,根据“上进下出”的原则指导下对站房进行立体式的功能设计,即在站铁路站场的下方功能性的设置一些出入地铁的通道、站厅、出站口以及能够联络市政的一些通道等。第三,在与站场轨道交通线路平行的原则下,在与站房出站通道相靠近的地方设置一定的站点,以此来有效的重合

西南交《城市轨道交通新技术》在线作业二答案

西南交《城市轨道交通新技术》在线作业二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类型按照集成方式与深度分为三类:信息综合管理系统、顶层集成的综合监控系统,以及()。 A.车站综合管理系统 B.深度集成的综合监控系统 C.旅客综合管理系统 D.列车综合管理系统 答案:B 2.北京亦庄线综合监控系统采用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软件平台——()开发的系统。 A.通用电器公司 B.西门公司 C.欧姆龙公司 D.和利时公司 答案:D 3.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以满足()为根本目标。 A.运营要求 B.车站要求 C.旅客要求 D.信号要求 答案:A 4.广州地铁3号线综合监控系统沿用了()主控制系统的概念。 A.香港地铁 B.莫斯科地铁 C.北京地铁 D.上海地铁 答案:A 5.()是最简单、最基本的一种数字信息——数字信号的编码形式。 A.极化编码 B.双极性编码 C.单极性编码 D.十进制编码 答案:C 6.AFC系统()主要由中心数据库服务器和中心操作工作站及其他网络设备构成。 A.通信设备 B.网络打印机 C.交换机

D.中心控制室的计算机系统 答案:D 7.轨道交通系统集成的施工管理包括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4个方面。 A.进度管理 B.流程管理 C.技术管理 D.人员管理 答案:A 8.国内地铁第一采用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的是()。 A.深圳地铁一期工程 B.广州地铁一期工程 C.北京地铁一期工程 D.上海地铁一期工程 答案:A 9.设备与设备之间必须讲述相同的语言,才能互相传输信息。这些规定都是事先在会议桌上讲好的,一般称为()。 A.草案 B.纲要 C.纪要 D.协议 答案:D 10.系统联动分为全自动、半自动和()联动三种。 A.紧急 B.正常 C.手动 D.信号 答案:C 11.微波是指利用频率大于()的电波,在微波段通过地面视距传播进行数字信息传输的一种无线通信手段。 A.4GHz B.3GHz C.2GHz D.1GHz 答案:D 12.地铁和轻轨的自动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利用数字通信信号,监控管理车辆运行,电力运行、机车设备运行的。 A.通信网络 B.车辆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