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路径与运行机制研究.docx

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路径与运行机制研究.docx
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路径与运行机制研究.docx

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路径与运行机制研究

一、引言

创新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创新生态系统则是创新高效和可持续性的重要保障。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受到极大的重视,其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发挥着引领和带动作用。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第一大经济区,是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国际门户。创新生态系统建设能够实现构建服务体系完善、高端创新要素聚集、富有创新活力的长三角区域创新目标,对国家和社会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能够聚集国内外高端企业、创新要素、研发机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等资源,帮助长三角地区构筑自主创新高地,形成创新生态优化的发展系统。

构建长三角区域创新生态体系,有利于长三角地区在政策、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等方面形成良好发展。为此,本文提出了建设长三角地区创新生态体系运行机制和发展路径,以便推动长三角地区中各创新主体耦合互动、合作良好,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本研究还进一步拓展了国内外科技资源向长三角区域聚集的主要途径和渠道,为深化国内外科技合作,加快科技资源的聚集和落地转化,使得长三角地区在制度创新、产业发展、开放创新、转型升级等方面形成示范提供参考,并为高水平建设新型创新生态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1. 创新系统概念的提出及发展。创新系统很早就受到了关注。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NIS)最早于1987年提出,主要由政府部门、大学、中介结构、企业和科研机构构成,是创造、散播、传递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内部相互交流的网络系统。制度是影响国家创新系统发展的重要因素,应重点解决国家创新体系激励机制、企业、金融和财政制度安排。知识产权保护也可以有力地促进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主流经济学认为是社会能力(Social Capability)异同导致了各国保障技术进步的制度在变迁上产生了差别,从而使得各国经济的增速不一样。在此背景下,国家创新系统迅速扩散。

在过去的30多年中,国家创新系统对各国决策界和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创新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创新生态系统(Innovation Ecosystem)最初是由美国竞争力委员会于2004年提出。随着创新的发展,创新主体的创新模式和之间的互动都形成了新的竞合态势,创新生态系统从而也受到许多国家的关注。

在市场环境多变和创新技术不断涌现的背景下,企业往往是创新最活跃的单元。大、小企业在创新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和获利能力各不相同。West提出一套分析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框架体系,包括关注企业的动机、生态位、创新战略、成果等。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应不仅能够使企业获得和使用系统中的循环资源,还应该使企业自身具备一定的独立性。企业家的创业过程与企业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密不可分,企业家的创新意识、知识经验对实现企业创新有很重要的作用。

企业创新的实现,离不开与产业的互动。何向武(2015)分析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特征、结构和功能。林婷婷(2012)探讨了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运行和演化。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联系、竞争与合作会形成一种创新文化,对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至关重要。企业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获取政策、资金、教育和文化等支持,企业间的平衡决定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国家创新生态系统不基于特定的研究对象,而是关注创新生态整体在保持国家创新能力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具有自组织性、多样性、平衡性等特征,其更注重宏观系统整体的栖息性、动态性和生长性。

从以往的研究成果来看,对创新系统和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大都聚焦的是从内涵、结构、特征、绩效和政策等方面探讨企业如何做大做强、产业如何发展等问题,在如何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方面研究很少,尤其是产业集群发展、开放创新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因此,本文在充分借鉴前人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演绎、文献分析以及实地调研等途径,结合创新生态体系理论发展最新成果和长三角区域创新发展现状,提出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路径模

式,保障其竞争能力的提升。

三、长三角地区发展现状

长三角地区目前的发展现状中存在一些共性。首先,对于不同地域的企业地理布局,有些相对集中,有些相对分散,专门的管理委员会和专业管理人员还较为缺乏。其次,有些区域的产业特色较为集中和突出,但有些同产业下的各企业分布相对分散,使得同区域内的协同创新受到影响。再者,对于合作,企业与上下游产业链的互动多自发进行,缺乏深度和广度。此外,科技服务机构多处于独立提供服务的模式,应对这些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进行统一规划。最后,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战略目标较为宏观,还没有特别清晰详细的发展路径和运行机制。

为使长三角地区成为国际一流、竞合协同、开放自主、可持续的高科技生态区,应建设并完善创新生态体系,有针对性地出台创新激励政策与制度、构筑良好的创新环境,促进包含政府、企业、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科研创新服务机构等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

四、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路径与运行机制

长三角地区需创建国际一流、具备创新文化、多样共生、竞合协同、开放自主、可持续的高科技创新生态示范区,充分发挥标杆作用。其价值在于实现科技创新各主体竞合共生,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充分就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获得核心竞争优势。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发展战略地图。首先应确定利益相关者及其职能。政府主管部门应利用自身与各方联系较为紧密的优势有效衔接产学研,为创新生态实施提供保障;高校科研机构应做好科研创新,提高与企业交流互通的能力;高科技企业应加强自身的科技创新与互动协调,保证创新生态化和创新产品持续涌现;科技服务机构应强化自身的服务性,保证科技创新的顺利进行,帮助办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实施所需的各项手续;科技金融服务机构要扩宽科技创新的投融资渠道,保障科技创新的资金始终充足;服务社区则要起到辅助作用,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为创新科技人才提供舒适的办公环境,保障水、电、网、气等各项基础设施正常运营。

其次,要建立长三角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阶段性发展目标,不能急于

求成,应按照自然发展路径逐步建立完善创新生态體系。包括构建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升级能量流、整合资本、产生创新模范型企业;促进主体耦合、打造主导产业;促进区域耦合、打造区域性创新生态系统;形成自身不断演化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也就是发展路径"五步曲"。每个阶段都有自身的发展主题。在第一阶段,构建良好的内外部环境,要重点围绕构建现代化创新治理体系、构建高校的创新服务平台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三个主题进行建设;在第二阶段,升级能量流、整合资本、产生创新模范型企业,要注重企业内外部关系的转变,合理配置创新资源,使创新环节分工更加专业化;在第三阶段,促进主体耦合、打造主导产业,要使相同产业内的企业竞争合作,聚集创新资源,联合创新,加强企业与环境互动协调,共同形成产业优势;在第四阶段,促进区域耦合、打造区域性创新生态系统,合理安排产业结构和布局,有机连接产业链和价值链,支撑区域创新生态体系发展;在第五阶段,形成自身不断演化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企业、产业、区域各种群竞争共生、持续进化,整个区域生态体系协同互动、开放循环。

最后,要为目标的实现和发展路径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撑保障和促动因子。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在政策上创新,建立高效的领导班子,使得管理本身生态化,为长三角区域创新生态体系的建立保驾护航。同时,还要建立优秀企业、人才、项目引入机制、自主创新资源平台数据共享机制和利益激励创新动力机制“三维一体”的运营机制,不断促进和激励创新向着生态化演进。要引导和鼓励大型先进企业在区域内设立分公司、工厂或办事处。现有公司在区域内建分公司和子公司,政策要有一定的倾斜。充分加强产学研合作,将高校重点、优秀的项目引入区域,进行合理的投资运营。高校项目一般都有很强的技术研究作支撑,有很大的潜力。高校优秀项目的运营可以使其得以充分实践并发挥带动作用,引领行业一些技术的创新或更新。此外,鼓励大型领先型企业创新,利用现有机制加强创新。培育新的项目,要有一定时间和资金的投入,有一定的容忍度。鼓励研发新的产品线,充分利用已有成熟的管理体制来促进新项目的运营。制定完善的人才吸引政策措施。允许有意向社会人士入驻并给予一定的科技创新优惠和期限。应完善现有科技创新企业大

数据库及相应的科技创新企业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应设立专业的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部门和人员,使得该大数据库及数据信息共享平台能够规范化企业对相关科技创新数据的统一填报过程,并保证各数据收集部门所收集数据的一致性。科技创新具有投入高、风险大的特征。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都起步不久,对于市场风险的承担能力较弱,从而极大的制约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和科技创新的发展。应制定适合发展的创新风险分摊政策,保障企业大胆的进行科技创新。同时,应合理调整税收结构,对新兴战略性高科技企业给予适当的税收倾斜。

通过上述战略地图的布置,长三角区域的现状会从本质上开始转变,通过各利益相关者、各体制机制、各条件基础等共同作用,逐步在完成每一个阶段性目标基础上最终实现创新生态发展。

五、结论与展望

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搜集,结合理论研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生态体系建立展开分析。理清目前长三角区域创新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长三角区域创新生态体系建设战略布局,包括创新生态体系发展路径“五步曲”、管理体制和“三维一体”运行机制。作为经济发展速度迅速和发展潜力较大的经济板块,长三角区域要在政策、体制、引导、激励、风险、服务等方面坚持创新,不断提升创新主体的内生增长动力,构筑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引领全国创新持续发展。

【精品报告】2019长三角区域创新机构发展研究报告-科睿唯安

课题组 杨耀武: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郝莹莹: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高显扬: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统计师李 宁: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龚 晨: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讲师 王 慧: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研究助理孙希昀: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工程师张 骅: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工程师

前 言PREFACE 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核心是成为面向国际的创新策源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是创新策源地的重要主体,应当成为驱动区域创新发展的前沿领跑者。2018年,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为长三角区域创新发展吹响了时代号角,也向长三角区域创新主体提供了机遇挑战。本项研究着眼于创新机构的发展,重点基于专利数据的分析,旨在为各类创新相关者提供参考借鉴。 为区域创新者画像,为示范引领者导航,本报告通过对长三角三省一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整体情况的系统梳理,通过对其创新产出?专利情况的深入分析,旨在发现具有创新实力的机构,并通过梯度、行业、地域等方面的分析,探究这些机构的梯度表现、行业支撑以及地域分布,从而为更加清晰的勾勒机构创新表现,更加鲜明的揭示机构创新差异提供指引。致力于描绘出长三角区域创新机构发展的坐标系和晴雨表,建构出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的路线图和服务网。

在报告研究中,我们特别凸显几个关键词: 更高质量 创新策源地的核心内涵更多地体现为质量,而非数量。我们注意到无论是区域本身发展,还是区域之间的协同进步,面临的核心问题并非数量增长,而是如何更高质量的发展。这也是当前长三角区域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关键所在。也正基于此,在机构分析中,我们更加强调了体现质量的比例性指标。在当前的发展阶段,“质量”某种程度上更加重于“数量”,对于创新发展而言,打造一流机构、培育一流人才、产出原创成果更为重要。面向国际 当今世界创新已经愈加开放,面向国际,既是创新发展本身规律的需要,更是长三角区域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真正有价值的成果,其在国际化方面必将有所布局。因此,在报告中,我们特别选择了国际专利的指标,作为标引机构创新产出能力的重要维度之一。应用导向 应用重于拥有。一项好的成果,无论是专利或者论文,都必然有被使用或被引用的需求。基础学科还是应用学科,衡量成果的关键因素是其被引用的情况。基于此,报告中着重分析了专利的被引用情况,从而体现创新的价值实现和影响力。 协同创新 区域创新发展,既需国家区域整体创新产业链共同建设打造,也与适度的差异化区域分工息息相关,需要更加打造各区域的长板优势,形成区域间的优势互补。报告分析中,我们基于客观数据的呈现,重视发掘长三角三省一市之间的创新差异和优势特色,以期为更好的引导区域协同发展提供辅助支撑,为落实国家区域创新战略提供意见建议。

谈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谈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摘要: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区域创新系统投入产出效率、区域创 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区域创新系统的成熟度等方面,主要的评价方法一般是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与DEA等方法及相关的改进。进一步的评价,需要从区域创新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Harmony)、创新能力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和成熟度(Maturity)三个方面建立综合的评价体系体现系统的演化本质与整合。 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评价内容评价方法 、引言 区域创新系统是根植于一定地域空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 中的,以、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和中介与服务机构为主要的创新主体,按照知识生产、孵化技术、技术扩散、技术使用为主线,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在制度因素和治理安排的作用下,依靠各种创新资源(如资金、人才等),借助各种创新条件(如基础设施、政策、法律等),利用各种创新手段(如制度、组织、管理等),按一定的秩和内部组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空间结构并有助于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的开放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络系统。区域经济 发展实绩的差异表明,不同区域的创新系统在绩效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别。造成区域创新系统失效的关键在于创新系统发展的有效性、成熟度和协调性不足,导致 知识、技术生产、流动溢出成本加大,影响了资源的配置能力。因此,需要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客观评价,为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科学支持。虽然自1992年P. N. Cooke提出区域创新系统这一概念开始,国内外关于该系统评价的研究便受到理论界的关洼,但是由于不同学者关注的重点不同,采用的区域创耨系统评价方法也不同,导致目前还没有形成一致的关于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理论体系。本文旨在对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理论进行梳理,以期对区域创新系统理 论的深化研究与区域创新系统有效性提高提供理论基础。 二、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主要内容 国内外对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研究比较多,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对创新系统的绩效评价、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评价、从系统生命周期的角度对创新系统的发展进行成熟度的评价。 1.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或创新能力的评价

生态系统到复合生态系统的转变

生态系统到复合生态系统的转变 70年代初,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围绕 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生态的关系,强调提高生态意识的重要性,第一 次把人与自然及其资源作为一个系统加以研究,由此,生态系统管理 理念在实践中开始得到应用,如1978年美国的《五大湖水质协议》中 应用了“生态系统方法”术语,着眼于恢复和维持五大湖流域生态系 统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完整性,将其视为一个由水、气、土和 生物(包括人)这些相互影响的要素构成的生态系统,且强调人是生态 系统的组成部分,生态系统跨学科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和系统化。 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形成和发展阶段(20世纪80~9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环境恶化、资源枯竭、污染加剧,生态系 统可持续性问题日渐成为关注的焦点,人们逐渐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 问题归根结底是生态系统管理的问题,用生态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管理 土地的思想得到了许多科学家、经营者的支持,生态学研究从以往注 重短期产出和经济效益转而开始强调长期定位、大空间尺度研究。 Agee和Johnson(1988)分析了生态系统管理的适当边界、明确的目标、管理机构间的合作、管理效果的监测和政府的参与等要素的相互关系,构建了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框架。 随后,在美国兴起了研究生态系统管理的热潮,并得到政府和非政府 机构的积极响应,1991年美国科学发展协会(AAAC)年会上,美国生态 学会提出了“可持续生物圈建议”(SBI),美国农业部森林局提出了 “关于自然森林系统管理的新设想”。 随后,美国林务局官方首次宣布采用“生态系统方法”管理国家森林。美国机构间生态系统管理课题组(1993)直接将生态系统方法定义为:“一种维持或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及其功能和价值的方法。”其基本内 涵包括:生态系统方法以一种综合社会和经济目标的自然资源管理方 式来恢复和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以及生命的总 体质量。生态系统管理承认生态系统是不断变化的,提倡保护后代人

环太湖地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构想(一)

环太湖地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构想(一) 论文关键词:环太湖区域创新体系科技合作 论文摘要:环太湖地区,可以在区域行政协调体系制度的保障下,以产业集群为依托,通过加快科技创新中介的发展,以建立一个以长三角为背景的、开放式的环太湖区域创新体系,从而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1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的兴起 1987年,英国著名技术创新研究专家弗里曼首次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他认为国家创新体系是指由公共和私有部门的机构组成的网络系统,并强调系统中各行为主体的制度安排及相互作用。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是从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演化发展而来的,是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一个延伸和发展。由于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仅仅强调了国家范围内的创新活动,而忽视了一国国内经济区域的特殊情况。最早提出区域创新体系这一概念的是英国卡迪里大学的教授库克,他认为区域创新体系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系统,该系统支持并产生创新,其目的在于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国家创新系统框架内开始关注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在1999年召开的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完善和发展国家创新体系被当作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提了出来。党的十六大,把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使其具有了更为明确的经济政策内涵。十七大报告更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核心的高度。 2构建环太湖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现实意义 2.1有助于提升环太湖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 2003年,长三角两省一市科技行政部门在杭州召开了“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论坛”会议,会上决定成立“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联席会议”。自此,长三角城市间的科技创新合作日益增多。然而地域相近、人缘相亲的环太湖五市在科技创新领域方面的参与度却相对滞后。在2004年长江三角洲首批联合科技攻关项目的9家第一承担单位中,环太湖区域仅有1家,在l3家参加单位中,环太湖区域仅有2家;长三角地区首批启动海关通关一体化的四个城市中,没有一个环太湖城市。这些都与环太湖区域“长三角核心腹地”的经济地位极不相称。 因此,加强环太湖区域的科技协作,提升这一区域的区域创新能力,显得十分必要。而构建环太湖地区区域创新体系则有利于形成环太湖地区共同的利益核心,建立共赢机制,加强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可减少恶性竞争,避免区域内重复建设造成的创新资源的浪费,为环太湖地区发展提供资源、技术等共享的新平台,从而提升这一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 2.2有助于优化环太湖地区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状况是决定一个地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产业结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进步,就成为一个地区解决产业结构层次低、技术水平低、经济效益差等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加强环太湖区域的科技合作,优化配置人才、信息等各种创新要素,降低创新成本,形成要素集成、网络互动、系统开放、良性发展的区域创新体系,可以充分满足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对技术支撑的要求;可以推动创新扩散,加快从企业创新扩散到产业创新、从单个产业创新扩散到产业集群创新的速度;可以促进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成为产业集群的栖息地,并聚积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塑造区域品牌,进而推动整个环太湖区域产业结构的提升。 2.3有助于推动整个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 近年来,区域科技合作与发展,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将区域科技发展战略作为促进科技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出来。环太湖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建

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

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安全工程 班级:安全工程151班 姓名:王斌 学号:2015121762 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结课论文

一、循环经济生态动力的演进逻辑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根本动力,其中生产力是决定性力量。随着人们对传统工业化弊端的认识逐步深入,人们从生态文明高度对传统生产力进行了批判性反思,逐渐形成了“生态生产力”的概念[2]。相对于传统生产力的人类中心主义和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生态生产力将生态因素当作生产力的内在维度,强调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主张在人类与自然在高度和谐统一中实现人类进步和发展。因此,生态生产力是一种生态化的生产力,是人类在生态文明阶段兼顾生态平衡和追求可持续发展,在和谐统一中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转换,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能力。2世纪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工业化大量生产、大量消耗、高环境污染的弊端,对传统生产力发展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开启了对传统经济系统进行生态化改造或重建的实践。其基本演进轨迹是:(1)始于2世纪6年代,以污染物处理为对象的末端治理阶段;(2)始于7年代中期,以生产过程改造为对象的清洁生产阶段;(3)始于8年代中期,以产品或服务绿色化为对象的产业生态化阶段;(4)21世纪以来,以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对象的循环经济阶段。由此可见,生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从根本上推进着人类对经济系统的生态化实践,促进了

区域循环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在生态文明理念推进下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生态生产力以生态资源经济化和经济系统生态化为实践动力,逐渐代替传统生产力而形成的一种生态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以人与生态系统和谐共处为目标的新生产方式,其运行动力直接表现为生态生产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地实现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过程,称之为生态动力。上述分析表明,生态动力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态文明观念的确立,推动社会经济系统不断生态化、与自然生态系统逐渐融合,最终形成符合生态规律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基本动力。 二、区域循环经济的生态动力系统模型 1.区域循环经济的生态动力系统及其生态原理 作为研究复杂系统一般规律的学科,一般系统论重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整体效益、将系统视作由各组成部分构成,包含着输入、输出和反馈过程的有机组合整体,强调系统中要素间相互联系及其与环境的复杂的、动态的、未知的相互影响。从生态动力主体的基本特征,生态动力形态可以分为自然动力、技术创新动力和制度创新动力。其中,自然动力是自然界没有劳动者直接介入时生态规律自发作用的的自然生产力,技术创新动力是企业和科技团体主导的生态化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动力是政府或公众基于生态伦理和价值规律而进行的制度变革。这样,自然动力作为物质基础、生态技术和制度创新动力作为实现自然动力的支撑和手段,三者有机统一形成了生态动力系统。生态动力系统就是处于特定环境中的动力主体,通过生态要素间及生

上海市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长三角科技联合攻关领

xx市2xx6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长三角科技联合攻关领域项目指南 发布时间:2xx6-xx-20 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根据国家和xx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推进xx长三角联合攻关领域科技进步,提升创新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xx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特发布本指南。 一、征集范围 专题一、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研究目标:聚焦区域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等领域,打造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协同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功能型服务平台,促进区域资源的融合与互补,为地区服务能级提升起到促进和支撑作用。 研究内容: 1、长三角区域食品安全领域。在区域通关一体化背景下,更好支撑长三角地区与自贸区食品贸易发展,开展食品检测、协同监管数据服务系统等关键技术研究,实现长三角区域食品一体化处置监管的示范应用。 2、长三角区域公共卫生领域。聚焦境内外重大突发性传染病联防联控,开展区域传染病检测、协同监管数据服务系统等关键技术研究,实现长三角区域跨部门应急协同处置的示范应用。 执行期限:项目实施期限不超过2年,于2xx8年6月30日前完成。 专题二、区域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及示范应用 研究目标:聚焦长三角区域公共安全、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研究,并在长三角区域内形成示范应用。通过项目实施,对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支撑作用。 研究内容:1、土壤环境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发及区域示范应用 2、快速、高通量检测技术研发及在区域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中的示范应用 3、高精度北斗技术在公共领域的区域示范应用 执行期限:项目实施期限不超过2年,于2xx8年6月30日前完成。 二、申报要求 1、项目申报单位应当是注册在本市的独立法人单位,具有组织项目实施的相应能力。

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与评价方法

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与评价方法 郑纯辉1,2,赵杰3 (1.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1;2.河南财经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系,河南郑州450002;3.河南省环境保护局,河南郑州450004) 摘要农业复合生态系统是具有特定功能的复合体,如何全面地分析和评价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目前仍是困扰生态系统研究的难题。 总结了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将目前测度与评价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的方法归纳为4类:指标体系法、环境经济核算法、能量核算体系法和能值评价法,并分别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理论;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517-6611(2007)06-01763-03 Th e o ry an d E v a lu a t ion M e th o d s o f A g ric u ltu ra l C om p le x S y s tem ZHENG Ch un-h u i e t a l(C o llege o f E n v ironm en t an d P lan n in g,H en an U n ive rsity,K a ifen g,H en an475001) A b s tra c t A g r icu ltu ra l com p le x sy ste mh as th e specia l fun ction s an d h ow to com p reh en siv e ly an a ly se an d eva lu a te it is till th e p roblemo f eco sy stemre-se a rch.T h e de fin itionan d ch a racte rs w ere sum m a r ized an d th e m ea su r in g and eva lu a tion m e th ods o f th e a gr icu ltu ra l com p le x sy stem:in dex eva lu a tion,en-v ironm en ta l e con om ic bu s i n e ss accou n tin g,en ergy bu ssin e ss accoun tin g an d em e rgy ev a l u a tion w e re a lso sum m a rized. K e y w o rd s A gr icu ltu ra l com p lex sys tem;T h e ory;E va lu a tion m e th od 1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的定义与内涵 1.1 复合生态系统的定义复合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组分组成的整体,是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自然子系统耦合而成的复杂系统[1-3]。自然子系统是区域发展的基础,各种形式的太阳能在自然系统内积累、循环和转化,为社会经济系统提供各种产品与服务,并容纳降解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各种废弃物;经济子系统是区域发展的动力,各种物质、资源、能量和信息在经济系统各部门间流通、加工和转化,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各种现实的物质基础;社会子系统是区域发展的目的,即生活环境的改善、文教卫生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1.2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的定义农业复合生态系统是由一定农业地域内相互作用的生物因素及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非生物因素构成,在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不断干预和影响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复合体。它既不是自然生态系统,也不完全是人工生态系统,而是自然与人工的复合系统。从宏观角度看,农业复合生态系统是由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大部分组成的综合体,各组成部分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而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1.3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农业复合生态系统是在对自然生态系统改造的基础上形成的,与自然生态系统有明显的不同,可归结为:①在农业复合生态系统中,只有符合人们需要的植物、动物才得以扶持和发展,而妨碍此类生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害虫、病菌、杂草等则被抑制和消灭。因此,系统中生物少而单调,食物链短,反馈机制弱,自我调节能力差,稳定性低,易遭受不良环境因素的损害。②农业复合生态系统是典型的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其开放状况,是通过人类有目的的经济活动实现的。系统生产的生物量中,相当一部分以农产品形式输出到系统外,被人们利用;同时,人们从系统外输入各种有机肥料和化学物质,以补充土壤养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535025)。 作者简介郑纯辉(1972-),男,河南郑州人,博士,副教授,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 收稿日期2006-11-03 分的消耗。③由于人们采取各种农业技术措施,加之农业复合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农业生产中投入大量能源、物质、资金、劳动力等,因此,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的生产效率比自然生态系统高很多。④农业复合生态系统在人类干预下由自然生态系统脱颖而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它带有强烈的人为性,不可能脱离社会经济条件,社会制度、经济体制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均会深刻地影响它的组成、结构和生产力。 2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的评价方法 国内外学术界和决策部门对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的综合测度与评价,归纳起来,基本上可以分为四大类。 2.1指标体系评价法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的指标体系评价法可分为直接比较分析法和综合指标体系法。直接比较分析法是根据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效益,依据可比性原则,直接将其生态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见于我国早期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4]。综合指标体系法是通过对各种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使不同量纲指标间具有可综合性,从而建立一种多指标综合评估模型,或是通过层次分析法在确定各指标相对权重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加权评价。综合指标体系分为两类,一种是层次结构的指标体系,另一种是多维矩阵结构的指标体系。 2.1.1 层次结构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5]。其代表为联合国社会和人口统计体系、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美国总统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于1996年提出的指标体系。国内较权威的是中国国家统计局科学研究所和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于1997年5月提出的国家级可持续发展统计指标体系,该体系分为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科技六大子系统。 2.1.2多维矩阵结构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影响较大的主要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压力-状态-响应(P SR)框架、K ru sem an和H eng sd ij k itchu的农业生态系统定量评估指标体系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5]。在PSR框架中,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来说,“压力”是指各种人类活动及其产品需求对农业生产系统所施加的压力和对农业生产系统演变与发展的影响;“状态”则包括农业生产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如农作物的生产特性及与此紧 安徽农业科学,J ou rn a l o f A n h u i A g r i.S c i.2007,35(6):1763-1765责任编辑罗芸责任校对李菲菲

长江三角区域创新创业共同体模式研究

长江三角区域创新创业共同体 模式研究 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来看,科技创新创业日益成为区域竞争的新焦点、区域合作的新内容和区域增长的新引擎。构建长三角区域创新创业共同体,是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化科技创新创业资源区域配置、提升区域科技创新创业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来看,科技创新创业日益成为区域竞争的新焦点、区域合作的新内容和区域增长的新引擎。构建长三角区域创新创业共同体,是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化科技创新创业资源区域配置、提升区域科技创新创业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区域创新创业共同体的必要性 在深化创新创业驱动发展过程中,长三角拥有独特优势,须先行一步、当好示范。 (一)优化配置科技创新创业资源。构建长三角区域创新创业共同体有助于打破科技创新创业资源配置的行政边界,从根本上消除不同地区间科技创新创业合作与交流的政策壁垒,实现科技创新创业资源的自由流动,将区域空间内

的各种科技创新创业资源进行分配、整合、使用和管理,促使科技创新创业联系由传统的条、块合作逐渐转向多元化、市场化、网络化的发展模式,避免造成地区间科技创新创业资源的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形成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空间集聚以及分工协作格局。 (二)提升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构建长三角区域创新创业共同体有助于激发区域科技创新创业潜力,增强自主研发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高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水平,促使“干中学”式的技术进步转化为产业的竞争优势,刺激产业效率的提升,进而影响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速度,推动产业链不断向高端攀升,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中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较高的附加值,从加入全球价值链转向嵌入全球创新创业链,塑造“中国标准”,建立以“我”为主的全球价值链。 (三)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时期要实现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须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最根本在于创新创业驱动。构建长三角区域创新创业共同体有助于激发科技创新创业活力,提升创新创业体系效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的内生动力。 二、构建区域创新创业共同体存在的主要困难 (一)科技创新创业要素流动存在瓶颈。由于行政壁垒、部门分割、地方利益保护等现实约束,长三角在推动科技创新创业要素的跨区域流动方面受到制约,严重阻碍了科技创

区域创新支持系统

---------------------------------------------------------------最新资料推荐------------------------------------------------------ 区域创新支持系统 区域创新支持系统研究摘要: 通过文献梳理,对创新及创新系统进行分析,提出创新支持系统的概念及结构,从创新网络建设、信息数据库建设、金融、法律、信用体系和市场以及人文环境等方面提出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 创新支持系统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的源点是兴趣、好奇、执迷不悟的内在动力驱动外在行为,还是需求、利益驱动的外在行为。 两者一个是个人天生的本性,其创新性具有持续性和坚韧性,而在利益驱动下的创新行为必将围绕市场而进行,其行为具有需求导向、短期性、可变性。 但无论何种创新,如将创新成果进行延展和持续提升,必将置身于某一系统之中,以促进创新行为的不断发生和创新水平的提升。 1. 文献梳理 1. 1 创新的含义创新一词最早由熊彼特提出,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以下五种情况: 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取得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给来源、实现任何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方式 1 / 10

或企业重组。 [1] 对于创新能力的研究学者给予了热切的关注,在 cnki 网以创新能力为主题的各类文章达 125341 篇,其中各类期刊和优秀博硕论文 110016 篇, 2006 年国家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出后,各类期刊和优秀博硕论文 67984 篇,创新能力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学者们给予其一不同的定义。 美国哈佛大学的戴维珀金斯博士认为创造力不能被认为是瑟缩一脚的个别学科,应成为历史、科学、文学、文法,甚至拼写的一部分。 海纳特博士等一般把创造力理解为某种能力、力量和才能,表达为创造性的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造的幻想力(庞国斌, 2004)。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视创新能力是本我欲望的升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则认为普通人的创新能力完全是由创新人格所致;心理学家认为创新能力主要是一种智力品质,并且主要表现为创新思维。 吉尔福特认为有两类能力与创新能力有关,第一类是发散思维切片,包含了与发散思维有关的所有智力成分,第二类与转换有关,是一种基于一种体验而产生另一种新形式的能力,转换是智力模型中产品纬度的一部分(姜丽华, 2007)。 我国目前所强调的自主创新有三种实现形式: 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长三角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突出的带动作用。为实现长三角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带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制定本规划。本规划的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 万平方公里。规划以上海市和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16 个城市为核心区,统筹两省一市发展,辐射泛长三角地区。规划期为2009—2015 年,展望到2020 年。

一、发展基础与背景 (一)区位条件优越。位于亚太经济区、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处于西太平洋航线要冲,具有成为亚太地区重要门户的优越条件。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拥有面向国际、连接南北、辐射中西部的密集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港口群,经济腹地广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二)自然禀赋优良。属于我国东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四季分明,水系发达,淡水资源丰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港口岸线及沿海滩涂资源丰富,具有适宜发展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雄厚。农业基础良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达,服务业发展较快,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三)体制比较完善。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试验地。已率先建立起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四)城镇体系完整。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目标明确,在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地位突出。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特大城市在区域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区域内城镇密集,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具有很强的发展活力。目前,核心区城镇化水平超过60%,具备了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 (五)科教文化发达。区域内集中了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上海、南京、杭州等科教名城和南京、苏州、镇江、扬州、南通、徐州、4淮安、杭州、宁波、绍兴、金华、衢州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力资源优势显著,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率先建成创新型区域的坚实基础。一体化发展基础较好。地域相邻,文化相融,人员交流和经济往来密切,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交流机制,具备了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条件。 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一)战略定位 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围绕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建设,打造在亚太乃至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服务体系、国际商务服务体系、国际物流网络体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在我国参与全球合作与对外交流中发挥

复合生态系统管理理论与实践述评

复合生态系统管理理论与实践述评 一、引言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是不是一定不能调和?人类究竟是怎样影响区域环境和受环境影响的?个人和社会怎样减缓和适应环境的这些变化?决策者针对这些变化所选取的政策如何影响现在和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能否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引擎和助推器?通过生态环境的治理和发展能否形成一个新兴的“生态产业”?如果这些问题有解,那么需要什么样的方法或措施来促进和保障其顺利实现[1-2],这是目前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生态系统管理(Ecosystem Management)理论的产生及其实践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论基础。尤其是21世纪以来,在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复合生态系统管理理论成为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巨系统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复合生态系统管理是一门新兴交叉边缘学科,是运用系统工程的手段和人类生态学原理去探讨复合生态系统的动力学机制和控制论方法,协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局部与整体间在时间、空间、数量、结构、序理上复杂的系统耦合关系,促进物质、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实现技术和自然的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生态系统功能和居民身心健康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经济、自然和文化得以持续、健康的发展[1]。 二、复合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国外研究述评 复合生态系统管理论是在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生态系统管理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应用主要集中在自然生态系统领域。复合

生态系统管理理论作为一门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其理论渊源发端于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提出生态系统概念、20世纪30年代末Lindeman 提出“百分之十定律”、20世纪40年代维纳提出生物控制系统论以及50—60年代Golley、Odum E P、Odum H T等生态学家对生态系统理论的基础研究。由于人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多层次和复杂性,直到Miller (1978)总结出19种不同尺度的生命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德国著名的生物控制论专家Vester(1981)总结出生物控制论的8条定律,Haken(1978)的协同学理论和Prigogine(1984)的耗散结构理论为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分析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1],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王如松(1984)提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相应的生态规划方法[3],美国生态学家Odum H T(1987)提出一种用于测度能量在生态系统不同营养级的累积效应和生态复杂性的生态系统能值概念,Checkland(1981,1990)在定量与定性数据、主观与客观信息的结合上以及系统与环境间的适应性策略方面实现了理论突破,才在1988年由Agee和Johnson出版了第一本有关生态系统管理的著作《公园和野生地的生态系统管理》,该书提出了实现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目标和过程的理论框架,标志着生态系统管理学的诞生[4]。这些不同学科、专业学者的创新性理论为复合生态系统管理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研究对象、目的和专业角度不同,生态系统管理的定义也存在三类具有较大差异的相关观点:一是由学术界特别是生态学家提出,主要强调保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整体性和持续性,使其达到社会所期望的状态[5];二是由美国林务局(1992)、森林学会(1992)、环保局(1995)、世界保护联盟

区域创新体系

区域创新体系的设计报告 摘要 区域创新体系是一种用来更好的理解区域内创新过程的组织微观结构和其与外界的联系的分析途径。由于传统的经济手段主要集中在市场上,所以其代理人在价格形成的过程中,对体制框架,包括非市场型的公共机构及政策的制定者政府都有极大的忽视。由于这些异购代理商之间的交流与活动存在内在联系,另外又缺少一个共同的目标函数,所以这种方法的描述性大于分析性。本文概述了来自成功的创新集群和区域的案例研究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设计原则,这些区域包括美国硅谷,德国音频谷和北京附近的中关村科技园区。这些由努力而得来的经验是:一般情况下,这些创新体系远远超过传统的研发框架和新兴技术,但是也强调了创造一个新的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包括在创新业务基础设施方面和两个研究领域的知识的产生与将全球市场上的知识转移到生产环节的区域链接方面。新知识的创造往往集中在高科技创新领域,这些领域是大科学,其区域比较优势在知识创造成功企业方面的执行意味着在全球市场销售新产品和服务。这已成为中央的一个长远的区域创新系统设计目标。它还明确指出,在世界上少部分地区,必须要达成一个临界质量,这一策略才可选。然而,面临来自国外的激烈竞争,欧盟成员国必须接受欧洲研究区遵循这些方针,以获得在全球范围内长期的区位创新竞争力。否则,欧洲研究区就会落后于其他卓越的国家。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创新比较优势,创新全球化。 JEL代码:O2,O31,R11,R58,L52

引言 异购代理商之间的相互交流创造了一个全面的创新态度,这一态度使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得到发展性的考虑。这与熊彼特的观点相反,他是一个独立企业家(熊彼特1934年),被认为是唯一的一个创新的鼻祖。在上个世纪,创新过程受到良好的组织以减少个人的重要性,比如创新过程中的独立企业家,比尔·盖茨,或者史蒂夫·保罗·乔布斯。这不是说企业家和创业精神不是创新体系的重要元素,而是说他们需要其他的代理商来补充完善。 时下,一个更好的理解是:一般情况下,要成功的创新并在市场上执行以取得重大可持续的影响,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一些严重依赖于某个人的公司和区域创新系统,一旦这个人将来离开了,会非常容易受到打击。 创新体系的方法同样与传统的方法形成对比,传统的方法是一种发明,创新然后引入市场的线性程序。这种方式强调线性顺序并极高度偏向于供应方。这供应推动创新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必要的需求方。生产职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像解释变量一样象征了创新指标。(见纳德里,科恩,普鲁查1986)。即使这一功能被分解为第一阶段研发功能,或者知识函数和第二阶段的生产功能(见阿洪,豪伊特1992年,格罗斯曼,赫尔普曼1991)也不能改变一种指责,即忽视创新作为互动和学习的过程不能够完全的由这一形式化体现出来,因为这在计量经济学研究中是常见的。系统演化与协同进化不能很好地适应递归函数的线性因果关系的框架。创新体系是一个动态系统,其异构代理商之间存在一个持续的互动过程(公司,政府机构,客户,如独立研究机构的外部合作伙伴等)。 供给推动与需求拉动之外的方法 将创新剖析为供应方创新与需求拉动创新(见斯通曼1995)忽视了在创新过程中双方的相互交流的必要性。即使付出努力,复杂的交织活动也不能由对所有的必要因素缺乏完整的理解的个人掌控。成功的创新通常是创新团队的努力结果,他们通过机构间的协调与合作完成特定目标。 这些创新中涉及的不同实体(公司,研究机构,如大学、政府等)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主要集中在特定区域,融合成了一个完整的区域体系,旨在促进和提升创新。这一区域系统往往在没有中央策划者时表现出应急行为,这些策划者设计和控制系统,能够足够确定地预测其行为。通常,相当的不确定性要作为体系中的部分得以流通取决于其所有部分的知识不完整性,以及在合作创新以实现其特定功能和刺激性结构方面的努力。通常情况下是与类似生态创新体系的这些体系中产生的创新过程对照的。 区域创新体系的目的和范围:超越简单的任务取向 因此,区域创新体系也不同于定向任务创新组织的概念,比如传奇曼哈顿岛项目。在激烈的区域竞争环境下,为区域创新寻求一个现实的目标是区域创新体系设计过程的第一个重要步骤。 通常情况下,在定向任务项目中如曼哈顿岛项目,有目标的创新在一个创新体系内的定义都不是很明确。通常特殊目标必须首先经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相互交流与合作才能定义。一些协会应用SWOT分析法体现了当下的区域能力必须被考虑在内。此外,区域创新体系解决了整个区域的具体创新活动。硅谷的创新概况是不仅仅要完成简单的任务,如开发高性能的微处理器或者单一技术,而切要促进半导体在这一领域达到创新的世界前沿水平。(李·米尔乐·汉考克和罗文,2000,萨克森尼安,1994,2006) 如果在此环境下不能完成区域可用资源的储存和区域创新体系协会的可实行目标的讨论,创新体系的设计将缺少足够的基础来实现区域功能。 创造一个成功的区域创新体系的十个方面 李·米尔乐·汉考克和罗文(2000)认证硅谷产地的是个有利元素。及: 1有利的游戏规则硅谷在独特的美国创新体系和企业精神中运作。国家制度由法律,法规,证券,税收,

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路径与运行机制研究.docx

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路径与运行机制研究 一、引言 创新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创新生态系统则是创新高效和可持续性的重要保障。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受到极大的重视,其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发挥着引领和带动作用。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第一大经济区,是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国际门户。创新生态系统建设能够实现构建服务体系完善、高端创新要素聚集、富有创新活力的长三角区域创新目标,对国家和社会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能够聚集国内外高端企业、创新要素、研发机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等资源,帮助长三角地区构筑自主创新高地,形成创新生态优化的发展系统。 构建长三角区域创新生态体系,有利于长三角地区在政策、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等方面形成良好发展。为此,本文提出了建设长三角地区创新生态体系运行机制和发展路径,以便推动长三角地区中各创新主体耦合互动、合作良好,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本研究还进一步拓展了国内外科技资源向长三角区域聚集的主要途径和渠道,为深化国内外科技合作,加快科技资源的聚集和落地转化,使得长三角地区在制度创新、产业发展、开放创新、转型升级等方面形成示范提供参考,并为高水平建设新型创新生态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1. 创新系统概念的提出及发展。创新系统很早就受到了关注。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NIS)最早于1987年提出,主要由政府部门、大学、中介结构、企业和科研机构构成,是创造、散播、传递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内部相互交流的网络系统。制度是影响国家创新系统发展的重要因素,应重点解决国家创新体系激励机制、企业、金融和财政制度安排。知识产权保护也可以有力地促进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主流经济学认为是社会能力(Social Capability)异同导致了各国保障技术进步的制度在变迁上产生了差别,从而使得各国经济的增速不一样。在此背景下,国家创新系统迅速扩散。

浅谈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一)

浅谈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一)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 论文摘要:由于区域创新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因而近年来学术界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尚缺乏统一的认识。鉴于此,本文在认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对该问题有一个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1溯源于国家创新系统的区域创新系统结构 早期的学者对区域创新系统结构的认识,多来源于对西方国家创新系统的借鉴,典型的当数对美国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创新系统模式的套用。 套用美国国家创新系统模式的学者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在结构上一般分为创新执行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和区际(国际)互动5大部分:①创新执行机构——指企业、大学、国立科研机构、中介机构;②创新基础设施——包括技术标准、数据库、信息网络、大型科研设施和图书馆等基本条件;③创新资源——指人才、知识、专利、信息资源和资金;(创新环境——是政策与法规、管理体制、市场和服务的统称;⑤区际(国际)互动——是指区域创新系统应参与区域之间及国际间的竞争与合作,包括科技交流与合作以及区际和对外贸易。 套用经合组织(OECD)国家创新系统模式的学者认为:创新是不同主体和机构间复杂的互相作用的结果。创新系统的核心是企业,此外,科研机构和高校、中介机构则是创新系统中的主体。他们把区域创新体系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对待,其四大要素包括:①创新动力——指企业以及影响企业创新的直接动力因素:②转移因素——是指影响企业了解和传递创新信息的人文、社会、文化因素;③科学和工程基础——是指已积累的知识和科技机构,包括大学、基础研究、公共R&D机构和技术培训系统等:④环境条件——是指为创新提供规则和机会的体制和结构因素,包括国民基础教育、通信基础设施、财政、金融、产业政策等。还有一些学者套用国家知识创新系统的模式,将区域创新系统分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应用和知识传播四个系统。知识创新系统是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主要功能是新的科学知识的创造、扩散和转移:技术创新系统是由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主要功能是新的技术知识的创造、扩散和转移:知识传播系统是由教育与培训系统、信息服务系统等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主要功能是传播知识和信息,培训创新人才:知识应用系统并不是一个实际的系统,而是吸收知识、储存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社会机制,是一个虚拟的网络系统。其主要功能是新知识的应用、储存和扩散。 2我国学者对区域创新系统结构的主要认识 国内最早研究区域创新系统的学者王稼琼等认为:无论是国家的还是区域的创新体系在结构上主要都是由创新执行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组成。创新执行机构指企业、大学、政府科研机构、咨询与中介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包括国家技术标准、数据库、信息网络、大型科研设施和图书馆等基本条件。创新资源指人才、知识、专利、信息、自然资源和资金。创新环境是政策与法规、管理体制、市场和服务的统称。王稼琼等对区域创新系统结构的理解实质上还是套用美国的国家创新系统模式,并且没有考虑系统的开放性。 冯之浚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主要有主体要素、功能要素及环境要素等,其中主体要素包括区域内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功能要素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等;环境要素包括体制、机制、政府或法制控制、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条件等。实际上,这种认识是对区域创新系统结构的一种误解。根据系统科学原理,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系统功能是系统结构的外在表现。所以,将功能要素作为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部分是不符合系统科学原理的。 顾新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具有层次性或等级性.一个区域创新系统可分成多个层次或等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