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内阁_司礼监与皇权之间的关系

明代内阁_司礼监与皇权之间的关系
明代内阁_司礼监与皇权之间的关系

《明史·文震孟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文震孟,字文起,待诏征明曾孙也。祖国子博士彭,父卫辉同知元发,并有名行。震孟弱冠举于乡,十赴会试。至天启二年,殿试第一,授修撰。 时魏忠贤渐用事,数斥逐大臣。震孟愤,上《勤政讲学疏》,言:“陛下当大破常格,鼓舞豪杰心。陛下昧爽临朝,寒暑靡辍,政非不勤。然鸿胪引奏,跪拜起立,如傀儡登场已耳。祖宗之朝,君臣相对,如家人父子。咨访军国重事,闾阎隐微,情形毕照。奸诈无所藏,左右近习亦无缘蒙蔽。”疏入,忠贤屏不即奏。乘帝观剧,摘疏中“傀儡登场”语,谓比帝于偶人,不杀无以示天下,帝颔之。一日,讲筵毕,忠贤传旨,廷杖震孟八十,贬秩调外。韩爌力争言官抗疏不纳震孟亦不赴调时顾同寅坐以诗悼熊廷弼为有司缉获波及震孟并斥为民。 崇祯元年以侍读召,充日讲官。震孟在讲筵,最严正。时大臣数逮系,震孟讲《鲁论》,反覆规讽,帝即降旨出尚书乔允升、侍郎胡世赏于狱。帝尝足加于膝,适讲《五子之歌》,至“为人上者,奈何不敬”,以目视帝足。帝即袖掩之,徐为引下。故事,讲筵不列《春秋》,帝以有裨治乱,令择人进讲。震孟,《春秋》名家,为首辅温体仁所忌,隐不举。次辅钱士升指及之,体仁佯惊曰:“几失此人!”遂以其名上。及进讲,果称帝旨。 八年七月,入阁预政。两疏固辞,不许。阁臣被命,即投刺司礼大阉,震孟独否。掌司礼者曹化淳,雅慕震孟,令人辗转道意,卒不往。震孟刚方贞介,有古大臣风,惜三月而斥,未竞其用。归半岁,卒。 (节选自《明史·列传·卷一百三十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爌力争/言官抗疏/不纳/震孟亦不赴调/时顾同寅坐/以诗悼熊廷弼/为有司缉获/波及震孟/并斥为民 B.韩爌力争/言官抗疏/不纳/震孟亦不赴调/时顾同寅坐以诗悼熊廷弼/为有司缉获/波及震盂/并斥为民 C.韩爌力争/言官抗疏/不纳震盂/亦不赴调/时顾同寅坐/以诗悼熊廷弼/为有司缉获/波及震孟/并斥为民 D.韩爌力争/言官抗疏/不纳震孟/亦不赴调/时顾同寅坐以诗悼熊廷弼/为有司缉获/波及震孟/并斥为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试”,此处指明清科举时每三年一次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会试中选后参加“殿试”,殿试第一的通称状元。

《明朝的统治》优教教案

《明朝的统治》优教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明朝建立的基本史实; 2.掌握朱元璋和明成祖强化皇权的措施及作用;概括明朝强化皇权的特点;3.掌握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及评价明朝的科举制度; 4.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情况; 5.认识到明朝强化皇权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灭亡元朝,逐步统一全国。为巩固统治,他推行一系列强化皇权的措施。朱元璋采取了哪些专制集权的措施?与前代相比,明朝的官僚机构和科举考试有什么变化?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优教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明朝的建立 教师结合优教课件展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结合明朝版图,总结归纳。 学习与探究:明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朱元璋强化皇权——中央改革官制 教师结合优教课件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分析史料,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学习与探究:据材料一,指出明太祖对丞相作用的看法。为此,他是怎样做的?材料二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学习与探究:从材料二中可看出,元朝的行省制度有何弊端?为改变这一弊端,明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明朝官制改革的影响。 朱元璋强化皇权——监视臣民 教师结合优教课件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分析史料,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材料三一次,大臣宋濂在家中请客,第二天,朱元璋问他:“喝酒了吗?请了哪些客人?”宋濂一一如实回答。朱元璋笑着说:“全对,你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幅画,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 学习与探究:朱元璋为什么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明朝类似的机构还有什么? 朱元璋强化皇权——八股取士 教师结合优教课件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读图分析史料,培养论从史出读图分析的能力。 材料四 学习与探究:读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八股取士对教育、选官等方面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经济的发展——农业

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新疆石河子市第三中学李晏如邮编832000 知识与能力 ⑴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基本史实,以及加强君权的作用。 ⑵能力目标: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⑴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⑵通过设疑讨论、辩论会、表演小品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⑶通过查阅资料、准备小品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要求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通过前引后联、温故知新、换位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动与探究,达到切实理解君权加强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通过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通俗的解释“四书”“五经”“八股文”等概念,使学生对“八股文”有相应的感性认识。对“八股取士”造成的影响,教师可组织辩论会、表演小品等形式,使学生学会用辨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 阅读有关明太祖、明成祖的历史故事和历史资料,查找有关特务机构锦衣卫的故事,编排历史小品:“八股取士”。 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中,有针对性地提取有效信息。 采用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活动与探究、发散思维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明朝君权的加强等基本知识。采用辩论会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 本课是以明太祖、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为线索来展开的,通过引导学生搜集和整理课外资料,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对历史事件“明朝君权的加强”和“科举考试”,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自制本课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音像资料《上下五千年》等。

明代的司礼监

明代的司禮監 2014-05-12 10:29:23 《江西師院學報》歐陽琛 本文將依次論述以下問題:洪武時期的宦官機構和宦官預政;洪武、宣德間司劄監職掌的演變;正統以後、司禮掌印與內閣首輔“對柄機要”;余論。 一 明代宦官機構,是在洪武時期創建完成的。從吳元年(洪武建元前一年)始置內使監(註:《明太祖實錄》(南京圖書館藏傳抄本一九四○年影印本)卷二十,吳元年九月丁亥條:置內使監,設監令正,正四品;下有丞、奉禦、內使、典簿。後改置內使監、禦用監,各設令一人,正三品。這是明代給宦官定過的最高品秩。下有丞、奉禦、典簿等。又置禦馬司,設司正,正五品。)起,到洪武三十年增設都知監和銀作局止,前後歷時三十一年,建成了一個包括十二監、二司、七局的龐大宦官機構。明太祖朱元璋曾多次向侍臣發表自己對漢唐宦官弊政的評論,並一再頒布有關宦官的禁令。與此同時,他又不斷擴充宦官機構,調整品秩,確定職掌,使它的體制日益完備。可見明代宦官機構的設置,是朱元璋根據統擡的需要,經過長期周密考慮的結果。 洪武時期,對宦官機構先後進行過十次以上的調整,其中比較大的調整有兩次,每次調整都有較大擴充。第一次是洪武十七年四月,把原設的監、司、局(註:據《明太祖實錄》載,洪武十七年以前所置的七監有:內使、禦用、神宮內使、尚衣、尚冠、尚履、尚佩。至於監以下的司局,則置廢多次,不備錄。)調整增置為九監、九局,第一次在典禮紀察司的基礎上設置了司禮監(註:《明太祖實錄》卷一六一,洪武十七年四月癸未條,所置的九監是:內官、神宮、尚寶、尚衣、尚膳、司設、司禮、禦馬、直殿。九局為:巾帽、針工、織染、顏料、司苑、司牧、皮作、兵仗、寶源。關於典禮紀察司,本文第二部分將論及。)。監設令一人,丞一人。除名列首位的內官監令為正六品,丞為從六品外,其他各監的令均為正七品,丞均為從七品。對各監的職掌都作了規定。內官監的職掌是:“通掌內使名籍,總督各職。凡差遣及缺員,具名奏請”(註:《明太祖實錄》卷一六一、洪武十七年四月癸未條。)可見內官監是當時宦官機構的第一署。第二次調整在洪武二十八年九月。這次把九監九局增為十一監、二司、六局。監改設太監一人,左右少監各一人,左右監丞各一人。各監太監品秩一律定為正四品,少監從四品,監丞正五品。有些監的職掌作了較大的更改(註:《明太祖實錄》卷二四一,洪武二十八年九月條。十一監是:神宮、尚寶、孝陵神宮、尚膳、尚衣、司設、內官、司禮、禦馬、印綬、直殿。二司是:鐘鼓,惜薪。六局是:兵仗、內織染、針工、巾帽、司苑、酒醋面。)。把兩次調整加以比較,可以看出兩點顯著的變動。第一點,各監為首官員的品秩一律提高為正四品,恢復到吳元年時內使監令正的品秩。第二點,內官監的地位下降了,它的名次由首位降為第七位。內官監太監的品秩也和各監一樣,為正四品。它的職掌也改為主要是“成造婚禮妝奩冠傘扇衾褥帳幔儀仗”等(註:《明太祖實錄》卷二四一,洪武二十八年九月條。十一監是:神宮、尚寶、孝陵神宮、尚膳、尚衣、司設、內官、司禮、禦馬、印綬、直殿。二司是:鐘鼓、惜薪。六局是:兵仗、內織染、針工、巾帽、司苑、酒醋

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

第16课《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的建立的基本史实;掌握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2.通过材料分析,学会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 3. 正解明朝君权的加强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课前预习案】 完成课堂作业 【新课学习】 1.明朝的建立 (1)背景 (2)时间建立者都城 2.明朝皇权加强的措施: 合作探究一: 材料1:元朝在地方设立中书省,统管地方的行政、财政和军事,职权极重;明太祖下令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长官地位平等,共商一省政务,最后归皇帝领导。 材料2:胡惟庸主政时间最长、权最重。任相七年,权势显赫,遇事专断,并毒害御史中丞刘基(即刘伯温)。朱元璋多次颁布诏令,规定功臣权限。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此为祥瑞,并借此邀请明太祖朱元璋前来观赏。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住缰绳,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立即返回,登上宫城时,发现胡惟庸家上空尘土飞扬,墙道都藏有士兵。太祖大怒,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处死胡惟庸。此后,朱元璋罢丞相,废除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材料3:明朝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宴请宾客。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做了些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如实回答。明太祖听后说:“你说的全对,没有欺骗我。”说完,拿出一张图。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的座位情况,不禁吓出一身冷汗。 请问: (1)明朝在中央、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上与元朝相比有何区别?这样设置对皇帝有何好处? (2)朱无璋为什么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典章制度

典章制度 郡县制: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战国时期。 春秋初期,秦、晋、楚等国往往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县与卿大夫的封邑不同,是直接隶属于国君的地方行政区域,有利于国君对边远地区的统治。春秋中期以后,设县的国家增多,有的在内地也设置了县,县开始成为地方行政组织。春秋末期,有的国家又在新得到的边远地区设置了郡。这时的郡,虽然面积比县大,但是由于偏僻荒凉,地广人稀,地位却比县低。进入战国后,郡所辖的地区逐渐繁荣,人口增多,于是在郡的下面分设了县。战国时期,各国先后在边地和内地设置了郡县,产生了郡统辖县的两级地方行政组织。至此,郡县制开始形成。 郡的长官称“守”,县的长官称“令”,均由国君任免。郡县制使各诸侯国形成了中央、郡、乡一套比较系统的行政机构,对地主阶级实行集权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 分封制: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起众多的诸侯国。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天子纳贡,带兵随从天子作战,定期朝见天子。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疆域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爵制:这种制度产生于战国时朝。如,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中规定:按军功的大小授爵和赐给田宅。可见,军功的大小是用人的标准,军功大的授给的爵位就高。奴隶主贵族没有军功就没有爵位。因此这种制度摧毁了奴隶制的上层建筑,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但豪强地主由此产生,经西汉的恢复,到东汉发展到高峰,成为东汉的显著政治特点。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发展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和士族制度的形成,使封建政治更加腐败、黑暗。 六部:隋唐时期的官制。三省指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尚书省掌管行政,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书省和门下省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和审批。三省六部制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御史台:官署名。西汉时称御史府,又称御史大夫寺,其长官为御史大夫。东汉改称御史台,又名兰台寺。以御史中丞为事实上的台长,成为封建国家的监察机关。武则天时,一度改称肃政台,旋复旧称。历代多相沿不改。明初曾设置,后改为都察院,清因之。 明经:太学:我国古代所称“国学”,乃指“太学”,即国立学校,与近代概念绝然不同。秦汉以前,学术以“教”或“家”分类,而不称“学”。 书院:中国封建社会出现过的学校教育的类型 察举、征辟:察举和征辟是东汉选拔官吏的制度。所谓察举,是地方州郡以“贤良”、“孝廉”、“秀才”等名目,把有名望、有“德行”的人推荐上去,经过考核,任以官职。所谓征辟,是由朝廷、官府直接征召某人当官。 翰林院:官署名。唐玄宗开元初始置,本为各种文学技艺供奉内廷之所。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曹魏建立后由吏部尚书陈群提出。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的官员任「中正」,查访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实际上官员都从世家大族中选定,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以此制

明朝的统治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一、课标内容 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二、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理性思维比较弱,但是好奇心比较强,因此,对于本课皇权加强的特点和影响、八股取士的危害,教师要深入浅出的讲解,并让学生小组探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四方面内容: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这四部分内容之间关系密切。明朝的建立是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基础。朱元璋强化皇权为的是巩固明朝的统治;科举考试的变化进一步促进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从而巩固了明朝的封建统治;明朝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为明朝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 社会环境 四、学习目标

五、目标1: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的具体措施和经济发展的表现; 目标2:列举明朝全面改革官制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皇权 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重难点) 目标3:对比唐朝科举制与明朝科举制的异同点,总结八股 取士的负面影响。(重难点) 目标4:列举明朝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了解明朝经济发展 的状况。 五、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播放视频:明朝第一大案胡惟庸 视频中提到的胡惟庸是谁,朱元璋为什么废除宰相制度,这节课,让我们走入明朝,走进朱元璋,看看他是如何治理明朝的?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的具体措施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明朝的统治》导学任务单,任务一,《明朝的统治》自学检测,答案解析,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 师:在进行这节课的问题探究之前,我们先认识一下朱元璋。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称明太祖,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他在1368年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建立明朝之后,采取什么措施巩固王朝呢? (2)合作探究 出示任务:任务二 【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归纳概括朱元璋为强化皇权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学案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自主认知】 知能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 2、影响 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___________进一步加强;但是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造成了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 知能二内阁的出现 1、明朝皇帝设内阁的原因 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知能三军机处的设立 1、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2、为什么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知能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 明清时期加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管理的措施有哪些?

当堂检测 探究题: 1、 材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大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二: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予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材料三: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 (1)军机处最初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军机处的职能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3)综观材料概括军机处的主要特点。 2、“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引自某史书《职官志》 请回答: ①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文中的“帝”指谁? ②材料中的“六部”指哪六部?六部的最高长官对谁负责? ③材料中“帝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

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1

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 一、选择题 1.“堂堂大元,奸佞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哀哉可怜!”这首《醉太平·堂堂大元》的小令向我们揭示了元朝灭亡的原因。导致元朝灭亡的因素有( ) ①元朝政治腐败②农民起义 ③外族入侵④对外侵略战争的失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奸佞当权”“惹红巾万千”,再联系所学知识,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朱元璋的起义军最后灭亡了元朝。故D符合题意。 2.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搜集了一组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建立者的图像。请你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题干四人所处的朝代分别为唐朝、秦朝、宋朝、明朝,故C顺序排列正确。 3.北京有“明十三陵”,却没有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要想参观朱元璋的陵墓,应到( ) A.安徽凤阳 B.江苏南京 C.河南开封 D.浙江杭州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建立明朝。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因此,北京“明十三陵”没有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朱元璋的陵墓在南京。 4.(2015·赤峰中考)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历朝专制统治不断加强。下面从图一到图二发生变化的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解析】选D。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对比图一,图二少了丞相一职,联系所学可知,明太祖时废除丞相。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案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并掌握明朝的建立;明太祖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政务;设置锦衣卫;实行八股取士;靖难之役;明成祖迁都北京、设置东厂。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和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得到强化。通过对八股取士的评价,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综合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但是这也是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是八股取士 【教学方法】 讲述法、问题探究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但是仍然处于感性认识阶段,

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不过经过接近一年的历史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引下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导入: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首安徽民谣《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有了朱皇帝,十年倒有就见荒。在这首歌谣里提到一位皇帝——朱皇帝,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朱元璋)他建立了哪个朝代?(明朝)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朝代,明朝。板书: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明朝时如何建立的: 一:明朝的建立 1、明朝取代了哪个朝代?(元朝) 2、那么,元朝为什么会被灭亡呢?(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饥寒交迫的农民掀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3、在农民起义中,朱元璋的势力不断强大,他于哪一年建立了明朝?定都在哪? 1368年以应天为都城,改为南京,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当年秋天,攻下了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4、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历史上南京名称的变化 教师提示: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那么最先在南京建都的是哪个朝代?三国时期的孙吴,以南京为都城,那时候称为“建业”。此后东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第14课 《明朝的统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本课共有四个子目: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经济的发展。这四个字母之间关系密切。明朝的建立是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基础,朱元璋强化皇权为的是巩固明朝的统治;改革科举考试进一步促进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从而巩固了明朝的封建统治;明朝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为明朝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明朝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的转型时期。它创立的制度,背景是元朝留下的未经整合的杂乱体制,以及遥想中的唐宋法度。明朝初年,分封制重新抬头,专制皇权进一步膨胀,统治严酷,视士大夫若奴仆。因此,明朝的国家体制形成为了“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的格局。明朝还设立锦衣卫和东厂,监视官民;在以选拔人才为核心的科举考试中,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

必须来自“四书”“五经”,严格规定考试答卷问题格式、段落划分,形成“八股文”,禁锢了文人的思想。由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高度强化。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明王朝大力恢复和发展经济。农业方面,引进新的品种;手工业方面,棉纺织业发展,制瓷技术提升,景德镇瓷器畅销海内外;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了全国性的商贸城市,甚至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有利因素:学生已学过秦朝至元朝的中央官制与地方官制,明朝在前朝基础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与改革,教师在讲述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等内容时,可采取比较法进行教学;学生已学过唐宋时期的经济,对于经济史学习的范式已经十分熟悉,学生需注意明代经济相较前代有所发展的表现;学生已学过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对于明代八股取士,学生通过影视文学早有耳闻,教师可利用八股试卷原件吸引学生的兴趣。 不利因素:部分学生对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这两个概念依然比较模糊,教师在讲述明朝皇权加强的措施时,应注意加以区分。学生容易将内阁与宰相等同视之,教师须利用文献材料,从内阁与宰相权力来源的角度,给学生讲清楚二者的本质区别。

古代的督察院、内阁、翰林院、顺天府、詹事府、奉天府、国子监、左右春房、钦天监,分别指

古代的督察院、内阁、翰林院、顺天府、詹事府、奉天府、国子监、左右春房、钦天监,分别指 督察院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注:督察院的督为错别字,实为都察院。原为御史台,到明朝改称都察院,详见词条都察院或御史台。) 清左右督御史为从一品,左督御史为文职京官。内阁是在永乐时期建立的。永乐虽有洪武一样独揽大权的野心和实力,但一次又一次的远征让他不能真正意义上地总揽政事(想象一下从京师到漠北运送文书的荒谬),于是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就应运而生。内阁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秘书性质的机构,但很快到宣德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虽有正统末年的反复,到成化、弘治之际,内阁在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正德荒嬉好战不亚于隋炀,却因为有杨廷和等阁老撑着未成大乱,经过嘉靖、隆庆的发展,万历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他的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1402年,刚从自己的侄子手里夺过皇位的明成祖,为了巩固权力,做出两个重大决定,一是把

首都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北京,二,成立内阁,这样,一个国事咨询机构正式建立了。过去,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在明成祖掌控之下,内阁与六部各司其职,国家最高行政命令从紫禁城发出,通过全国1936处驿站,全长143700公里的驿道,层层下发到帝国每一个角落。后来,明宣宗时期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以往,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后人猜测:明宣宗这一做法,其目的就是让太监牵制内阁的权力。久而久之,一种奇怪的政治格局出现了。我们发现明朝内廷、外廷的机构完全对称。外有内阁,内有司礼监,外有三法司,内有东厂、锦衣卫,外廷有派往地方的总督、巡抚,而内廷派往地方的也有镇守太监、守备太监等等。这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习题

第15课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明朝建立的时间为 ( ) A.1351年 B.1368年 C.1399年 D.1421年 2.元朝灭亡是在 ( ) A.1368年 B.1399年 C.1402年 D.1421年 3.明太祖时期的特务机构叫 ( ) A.都指挥司 B.按察司 C.锦衣卫 D.东厂 4.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在 ( ) A.诸子百家 B.三通四史 C.唐诗宋词 D.四书五经 5.燕王朱棣打着“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靖难”的含义是 ( ) A.最大的困难 B.平定祸难 C.灾难的核心 D.克服困难 6.明朝迁都到北京时的皇帝是 ( ) A.明太祖 B.建文帝 C.明成祖 D.嘉靖帝 7.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表现有 ( ) A.①③B.②④ C.②③ D.①④ 8.下列哪一项措施不利于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 ) A.废除丞相 B.设立特务机构 C.分封藩王 D.八股取士 9.北京有“明十三陵”,却没有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那么朱元璋的墓在哪 里? ( ) A.安徽凤阳 B.江苏南京 C.河南开封 D.浙江杭州 10.朱棣登上皇位的过程,与下列哪位封建帝王相似 ( ) A.东汉光武帝刘秀 B.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 C.唐太宗李世民 D.宋太祖赵匡胤 二、填空题 1.1368年,朱元璋以为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朱元璋就是明太祖。燕王朱棣因“”的胜利夺取皇位,年号永乐,他就是明成祖。 2.明太祖为了加强君主权力,在地方废除,设立直属中央的,明

成祖为了加强君权,继续执行政策。 3.为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朱元璋设立,明成祖设立,由皇帝亲信的宦官统领。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4.明成祖朱棣改为北京,于年将都城从迁到北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三、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有关“靖难之役”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太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实行分封制,把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在腹里和边境,以“慎固边防,翼卫王室”。明初建都南京,远离塞北,北元(蒙古)势力时常出没塞下,构成对明朝的威胁。明太祖晚年对开国功臣宿将很不信任,让有才干的几个儿子镇抚北方诸塞,主持军务。……(诸王)都是“据名藩,控要塞,以分制海内”。每王食粮万石,辖军三护卫,有兵一万六千人,而燕王朱棣更拥兵十万,宁王朱权镇守大宁,“带甲八万,革车六千”……1398年明太祖病死,长孙朱允蚊继位,是为建文帝。时诸王势焰,建文帝怕尾大不掉,便和大臣齐泰、黄子澄商计削藩。建文帝采取黄子澄的建议,先削几个力量较弱的亲王的爵位,然后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开刀。 ——文科教材《中国古代史》下册1.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要实行分封藩王的政策? 2.建文帝为什么采取削藩政策?结果怎样? 3.明朝初年分封藩王问题,最终是怎样解决的? 四、列举题 试列举明朝前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具体表现。 五、问答题 明朝时期,科举制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好不好?为什么?

2019届福建省莆田市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B卷)文综历史试题

2019届福建省莆田市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B卷) 文综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 《荀子·君道》记载: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这表明荀子 A.倡导礼法并施B.强调君主专制 C.主张重视人治D.具有法治精神 2. 西汉惠帝“复弛商贾之律”,鼓励盐铁民间生产。东汉和帝下诏“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终东汉之世,一直允许私人生产和销售盐铁。这反映出汉代 A.逐步放弃抑商政策B.通过行政手段促进工商业发展 C.盐铁专卖制度解体D.工商业者地位得到根本性转变 3. 《大唐西域记》成书于646年,由玄奘口述,门人辩机记录并编集而成。1837年,英国人亚历山大·枯宁汉姆在印度多地发现了石刻铭文。他根据《大唐西域记》译本,确定它们是佛教的遗物。由此可知 A.唐代高僧玄奘记录的印度历史准确可信 B.当事者见闻形成的口述史料最具真实性 C.《大唐西域记》有助于判定石刻铭文的性质 D.历史文献记录真实性需与考古新发现相印证 4. 明代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东厂和锦衣卫,对官民言行进行监视、侦查,并有权逮捕、施刑。这反映了明朝 A.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B.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C.宦官权力失去控制 D.君主集权得到加强 5. 晚清王韬强调,“天道与时消息,人事与时变通……盖天道变于上,则人事不得不变于下,《易》曰:‘穷则变,变则通’。此君子所以自强不息也”。其主张 A.与严复“进化论”思想一致 B.折射出《易经》倍受当时民众推崇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课后作业13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后作业(十三) 一、选择题 1.《中国古代简史》指出,明朝“皇帝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兼任官僚机构首脑之责,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八股取士的实施 B.内阁制度的建立 C.宰相制度的废除 D.三司制度的推行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宰相制度的废除使得皇帝直接统领六部,加强了君主专制,C 项正确;八股取士的实施与题意无关,A排除;内阁制度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是废除宰相制度后形成的产物,B项错误;三司制度是明朝在地方上实行的政治制度,与题目中“皇帝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兼任官僚机构首脑之责”不符,D项错误。故选C。 [答案] C 2.明初,朱元璋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这一举措( ) A.有效保障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 B.缓和了君相之间的矛盾 C.扩大了六部权力的范围 D.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的行政效率 [解析] 根据材料“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等信息可知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举措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的行政效率,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和皇帝决策正确与否无关,A选项排除。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B选项排除。六部接受皇帝的直接领导并没有使六部权力发生变化,C选项排除。 [答案] D 3.明代担任过丞相的有四人,分别是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其中有三人被皇帝杀了,据说徐达也未能善终。及至废撤丞相,明太祖终少了不眠之苦。这实质上说明了( ) A.丞相位高权重,居功自傲 B.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C.丞相拥兵自重,意图谋反 D.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 [解析] 明太祖废除丞相,使专制皇权进一步强化,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丞相居功自傲,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问题,没有反映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明代内官第一署变动考

明代内官第一署变动考 ——以郑和下西洋为视角 万明 【专题名称】明清史 【专题号】K24 【复印期号】2011年03期 【原文出处】《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4期第12~21 页 【英文标题】On the Changes of the First Bureau in Ming Dynas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Zheng He Traveling to the West 【作者简介】万明(1953-),女,江西九江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明代政治史,北京100086 【内容提要】明初内官监为内官第一署,后其地位为司礼监所替代。对于宦官制度的这一重要变动,学界一般认为是司礼监地位的提升。然而,却显然没有考虑到内 官监沉降与司礼监上升的互动关系。永乐初年作为内官监太监的郑和,具有 内官第一署长官的显赫地位,其在下西洋决策中的作用应该重新审视;解析 内官监职掌,说明下西洋与迁都北京有着直接关联,而持续28年出使海 外,为宫廷取宝是下西洋主要目的,内官监的采办职能由此凸显;而后郑和 守备南京,内官监的营建职能凸显,形成了由近侍主管到职掌营造的转变, 乃至后来内府工部的定位。下西洋导致了内官监疏离内廷中枢,成为其内官 第一署地位丧失的关节点。 The Grand Imperial Eunuch is the first bureau in the imperial court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replaced by the Eunuch from the board of rites and ceremonies. Considering the significant changes of the system of eunuchs, academies generally think it as the promotion of the eunuch in rites and ceremonies, unfortunately neglecting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ps and downs of the Grand Imperial and rites and ceremonies. This paper aims to view Zheng He's traveling to the West from a new perspective and make a slight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hanges of the first bureau in the imperial court. Zheng He, an eunuch in the imperial household in the early Yong Le Year, holds an eminent position in the first bureau in the imperial court, whose role in the decision-making of traveling should be reviewed. It is trying to analyze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Grand Imperial Eunuch in order to illustrate the direct correlation between his traveling and moving the capitol to Beijing. Bringing back foreign treasures is the main mission of his traveling and 28-year diplomatism overseas that makes him prominent and further after he was sent to NanJing, which is considered as a transition from servants for the emperor or government officers to construction commander and afterwards in the imperial storehouse. His traveling leads to the alienation of the core system of the imperial court and is the key point to the loss of its position in the first bureau. 【关键词】内官监/内官第一署/郑和/下西洋The Grand Imperial Eunuch/the first bureau in the imperial court/changes/Zheng He Traveling to the WestEE212UU1793161

《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案1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教案 历史组:程瑜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明朝的建立;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以及特点。 (2)、联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相比,概括出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历史事实的能力。 (3)、正确评价明朝八股取士的科举制,提高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故事导入增加知识的趣味性。 (2)读书指导,分组讨论,合作探究。(重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同时进行纵向对比、联系。) (3)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八股取士是明太祖从思想文化上加强专制统治的表现,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2)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难点:正确理解和认识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师生互动等形式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以安徽民谣《凤阳花鼓》和凤阳乞丐打油诗,让学生们猜猜这说的是谁? 学生们:明朝朱元璋 让学生阅读导读框,熟悉朱元璋生平经历。 新授: 一:明朝建立看过朱元璋的经历,我们可以简要概括:放过牛、做过和尚、化过缘、讨过饭、撞过钟、造过反,最后获得一份令人羡慕的职业----什么呀——皇帝 师:朱元璋从乞丐摇身一变成为九五之尊的皇帝,能有这样人生飞跃的人历史上为数不多。元末农民战争以改朝换代而告终,中国历史进入新的篇章,进入明朝统治,明朝建立的具体情况是这么样的呢?阅读88页第一自然段,看看当时的时代背景。同学们一起归纳。生:元末政治腐败,灾害频繁,农民起义不断。 师:看PPT,了解当时起义路线。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势力不断扩大,于1368年,以应天(南京)为都城,建立明朝。 过渡:朱元璋以一介平民而登皇位,可以说历尽千辛万苦。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坐江山不易”朱元璋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君权,巩固大明王朝呢?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 1.改革机构 (1)地方上: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 师问:行省制度始于何时?为什么要废除? 生答:行省制度始元朝,它统一管辖一省的行政、财政和军事,职权极重,不利于中央集权。所以明太祖下令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都直属中央。 师问:三司指什么?有什么职能?

宁夏2020版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II)卷

宁夏2020版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I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题,总分60分) (共30题;共60分) 1. (2分) (2016高一上·河北月考) 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 A . “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 . 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 C . 世亲世禄到选贤举能的转变 D . 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 2. (2分) (2016高一上·银川期中) 西周时期择立太子的标准逐渐明确起来,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样做的目的是() A . 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B . 解决财产的继承和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C . 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D . 防止内部纷争,加强君主专制 3. (2分) (2019高三上·丹寨月考) 汉初选拔人才和委任官史重在军功,轴之以“任子”“货选”等。“任子”是沿袭周朝以来的“世卿世禄制”。“货选”是指入选者要拥有一定资财为入选资格。“军功”则要在战场上立军功。汉初的选官制度() A . 阻断了阶层流动 B . 容易导致人才匮乏 C . 因循秦朝的旧制 D . 标志官僚政治形成 4. (2分) (2020高三上·衡阳月考) “在中枢系统中,内阁有票拟权,司礼监有批朱权,是内外相维的双轨制。双方权力的大小,又是以皇帝的向背为转移而互相成比,因此,他们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相维相济,而只能有对权力的激烈争夺。皇帝宠信司礼时,司礼尽夺内阁权力;否则就是权相出现。”材料旨在说明() A . 内阁和司礼监的设置调整是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产物 B . 明朝内阁制度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式的新变化 C . 明朝内阁与司礼监太监相互牵制争权夺利现象严重 D . 宦官参政妨碍阁权是导致明朝政治黑暗的重要原因 5. (2分) (2017高三上·玉山月考) 根据下面示意图判断,它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