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二课件讲义 (68)

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二课件讲义 (68)
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二课件讲义 (68)

第2课时

油脂奶油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掌握油脂的组成结构特点,增强“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

2.

了解油脂的主要性质,认识几种常见的高级脂肪酸,培养“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3.认识油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了解人造奶油的成分,提高“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一)油脂

1.油脂的组成、分类及结构(1)组成元素:碳、氢、氧。

(2)分类:根据室温下油脂状态,油脂分为油和脂肪。(3)结构

特点:是高级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酯,R 1、R 2、R 3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几种常见的高级脂肪酸:

2.油脂的性质

(1)物理性质:在室温下,植物油通常呈液态,动物油脂通常呈固态,密度比水小,黏度较大,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2)化学性质

a .油脂的氢化——加成反应

工业上常将液态植物油在一定条件下和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固态氢化植物油

如:

+3H 2――→催化剂

b.油脂的水解反应

其中反应②又称为皂化反应。

3.油脂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产生能量最高的营养物质。

(2)制备高级脂肪酸和甘油,工业上在碱性环境下生产肥皂。

(3)增加食物的风味,口感,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二)奶油

1.奶油的来源

奶油俗称黄油,是将牛乳中的脂肪经提炼浓缩而成。

2.奶油成分及物理特性

奶油中含较多的饱和脂肪酸甘油酯,熔化温度在30℃左右,有一定硬度,具有可塑性,入口即化,口感好,奶香味浓郁。

3.人造奶油(又称人造黄油、植物奶油、麦淇淋)

主要成分:氢化植物油、植物油、乳制品、乳化剂、防腐剂、抗氧化剂、香精、色素、维生素、水等。

物理特性:外观和风味与奶油接近,加工性能好。

(1)油脂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提示油脂相对分子质量相对较大,但不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2)植物油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提示植物油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

(3)能用植物油为萃取剂萃取溴水中的溴(×)

提示植物油分子中含有“”,能和溴发生加成反应。

(4)植物油在空气中久置,会产生“哈喇”味,变质原因是发生加成反应(×)

提示植物油在空气中变质是发生了氧化反应。

(5)天然油脂都属于混合物(√)

1.为什么用热的碱性溶液洗涤粘有油脂的器皿效果好?

提示油脂属于酯,难溶于水,在热的碱性溶液中可以加速油脂的水解,生成易溶于水的甘

油和高级脂肪酸盐。

2.植物油、动物油、矿物油有哪些区别?提示

植物油和动物油都是油脂,属于酯类物质,植物油中含碳碳双键;矿物油属于烃类。

3.怎么用化学方法区别两瓶失去标签的植物油及直馏汽油?提示

植物油属于油脂类,分子结构中含有

,直馏汽油主要成分为饱和的烷烃及环

烷烃,据两者性质,采用如下方法:

方法一:取两液体少许,置于试管中,各滴加溴水,振荡,溴水颜色褪色的为植物油,液体分层,上层液体呈橙红色的为直馏汽油。

方法二:取两液体少许,置于试管中,各滴加一定量的浓NaOH 溶液,煮沸,冷却,如液体不再分层,则为植物油,如液体仍分层,则为直馏汽油。

油脂和矿物油的比较

物质

油脂

矿物油

脂肪

组成

多种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多种烃(石油及其分馏产品)

含饱和烃基多含不饱和烃基多

性质

固态或半固态

液态

具有烃的性质,不能水解能水解并部分兼有烯烃的性质鉴别

加含酚酞的NaOH 溶液,加热,红色变浅

加含酚酞的NaOH 溶液,加热,无变化

1.下列关于油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油脂难溶于水,可用分液的方法分离油脂和水的混合物

B .天然油脂都是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C .油脂都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

D .油脂都不能使溴水和酸性KMnO 4溶液褪色答案D

解析

有的油脂含有不饱和碳碳双键(如植物油),能发生加成反应使溴水褪色,也能被酸性

KMnO 4溶液氧化,故D 不正确。2.下列各项属于油脂用途的是()

①作人类的营养物质②制取甘油

③制取肥皂

④制备高级脂肪酸

⑤制备矿物油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⑤

C.①②④⑤D.①②③

答案A

解析油脂是油和脂肪的统称,植物油和动物脂肪都是油脂。油脂是人类重要的食物之一;油脂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可制高级脂肪酸和甘油;利用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可制取肥皂和甘油;矿物油是各种烃的混合物,是石油的分馏产品,不能由油脂制取。

3.动物油和植物油的不同之处是()

A.前者给人体提供的热量多,后者给人体提供的热量少

B.前者是高分子化合物,后者不是

C.前者的烃基是较饱和的,后者的烃基是较不饱和的

D.前者能够水解,后者不能水解

答案C

4.人造奶油是以氢化的植物油、液体油和动物油为原料,按一定比例与乳化剂、色素、调味剂、强化剂、抗氧化剂、防腐剂等调和而成。

(1)脂肪和油都属于酯类物质,它们的主要区别是脂肪常温下为________体,油常温下为________体。

(2)将植物油进行氢化时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填字母)。

A.加成反应B.取代反应

C.氧化反应D.水解反应

(3)人造奶油在人体内经消化后的产物是甘油和脂肪酸,消化的实质从化学上看属于________反应。

答案(1)固液(2)A(3)水解(取代)

课时对点练

A组基础对点练

题组一油脂的组成、结构与性质

1.(2018·河南南阳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植物油属于酯,脂肪也属于酯

B.酯是纯净物,油脂是混合物,油脂不属于酯

C.所有的脂都属于酯,因而化学上“脂”与“酯”经常混用

D.脂肪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而植物油不是

答案A

解析植物油和动物脂肪都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A项正确,D项错误;油脂属于酯,酯可以是混合物,也可以是纯净物,B项错误;脂不一定是酯,如树脂不是酯,酯也不一定是

脂,如乙酸乙酯不是脂,C项错误。

2.“水过鸭背不留珠”指的是鸭子的羽毛不会被水浸湿,这与鸭子羽毛表面的某种有机物有关,该种有机物可能是()

A.油脂B.葡萄糖

C.蔗糖D.甘油

答案A

解析油脂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A正确;葡萄糖易溶于水,B错误;蔗糖易溶于水,C 错误;甘油易溶于水,D错误。

3.区别植物油和矿物油的正确方法是()

A.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振荡

B.加NaOH溶液,煮沸

C.加新制Cu(OH)2悬浊液,煮沸

D.加溴水,振荡

答案B

解析植物油中含有碳碳不饱和键,能使酸性KMnO4溶液和溴水褪色,有些矿物油含有烯烃,也能使溴水和酸性KMnO4溶液褪色,A、D项无法区别;植物油属于酯类,在NaOH溶液中煮沸时,水解后的生成物能溶于水,矿物油无此性质,故B项可区别植物油和矿物油。4.下列有关油脂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活中的植物油、动物油都是高分子化合物,是纯净物

B.动物油(脂肪)是饱和高级脂肪酸的高级醇酯

C.工业上将豆油催化加氢制造硬化油,反应为取代反应

D.动物油可以在碱性条件下加热水解制肥皂

答案D

解析植物油、动物油都属于油脂,是多种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是小分子而不是高分子化合物,是混合物,A项错误;动物油是多种饱和高级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甘油酯,而不是高级醇酯,B项错误;豆油催化加氢为加成反应,C错误;动物油在碱性条件下水解,这种水解又称为皂化反应,工业上可以制肥皂,故D正确。

题组二油脂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5.(2019·江西临川一中月考)油脂是人体基本营养物质,下列有关油脂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油脂为高分子化合物

B.植物油生产人造奶油,是油脂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

C.油脂的水解反应也称为皂化反应

D.油脂无固定的熔沸点,所以油脂为混合物

答案D

解析

油脂是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形成的酯,不是高分子化合物,A 项错误;油脂和氢气在一

定条件下生成人造奶油的反应为加成反应,故B 项错误;油脂在碱性环境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的反应称为皂化反应,故C 项错误;纯净物有固定的熔、沸点,油脂没有固定的熔、沸点,是混合物,D 项正确。

6.(2019·大连模拟)“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屡屡发生的劣质奶粉、苏丹红、多宝鱼等食品安全事件严重威胁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下列有关油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油脂在碱性条件下可制取肥皂

B .为防止油脂在空气中变质,可在食用油中加一些抗氧化剂

C .油脂易溶于有机溶剂,食品工业中,可用有机溶剂提取植物种子中的油

D .可在酸性条件下,通过油脂的水解反应生产甘油和氨基酸答案D

解析油脂酸性条件下水解产物为高级脂肪酸和甘油。题组三

油脂与人体健康

7.下列营养物质在人体内发生的变化及其对人的生命活动所起的主要作用不正确的是()

A .淀粉――→水解

葡萄糖――→氧化

CO 2和H 2O(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B .纤维素――→水解

葡萄糖――→氧化

CO 2和H 2O(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C .油脂――→水解

甘油和高级脂肪酸――→氧化

CO 2和H 2O(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D .蛋白质――→水解

氨基酸――→合成

人体所需的蛋白质(人体生长发育)答案B

解析

人体没有水解纤维素的酶,纤维素在人体内不消化。

8.“地沟油”是一种质量极差、极不卫生的非食用油,它含有毒素,流入江河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一旦食用,会破坏白细胞和消化道黏膜,引起食物中毒,甚至致癌。下列有关油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油脂是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形成的酯类化合物

B .通过油脂的碱性水解来制肥皂

C .硬化油可以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也可以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D .地沟油经过一系列加工后,可以转化为生物柴油用作发动机燃料答案C

解析

液化植物油和氢气加成生成的油脂称为氢化植物油或硬化油,硬化油分子中不含有

,不能与Br 2及H 2发生加成反应,故C 项错误。

9.油脂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1)下列关于油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利用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可以生产甘油和肥皂

B.油脂在小肠内受酶的催化作用而水解,生成的高级脂肪酸和甘油作为人体营养成分为肠壁所吸收,同时提供人体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C.油脂碳链中的碳碳键为碳碳单键时,主要是高沸点的动物脂肪

D.油脂是人体所需的基本营养物质之一,应尽量多食用富含油脂的物质

(2)某天然油脂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1mol该油脂完全水解,需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mol;已知1mol该油脂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时最多需氢气8g,则1mol该油脂中含碳碳双键________mol。

答案(1)D(2)34

解析(1)营养需要均衡,摄入油脂过多不利于健康。

(2)1mol天然油脂中含3mol酯基,需消耗3mol NaOH才能完全水解;1mol碳碳双键可与1 mol H2发生加成反应,n(H2)=8g

2g·mol-1=4mol,故1mol该油脂中含碳碳双键4mol。

B组综合强化练

1.云南特色小吃“过桥米线”的做法如下:先用滚沸的鸡汤一碗,上罩浮油,再辅以切得极薄的生肉片、火腿片、葱头等,最后把主料米线放入,拌食即成。“过桥米线”汤鲜、肉嫩、料香、米线滑润,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以下有关“过桥米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上层浮油沸点较高,难以挥发

B.浮油对下层汤水起到很好的“液封”作用,使下层汤水及热量难以外逸

C.去掉上面的一层浮油,将减弱“过桥米线”的保温效果

D.上层浮油高温水解即产生美味的物质

答案D

解析油脂的密度比水小,沸点较高,上层浮油难以挥发,A正确;浮油对下层汤水起到很好的“液封”作用,使下层汤水及热量难以外逸,B正确;去掉上面的一层浮油,将减弱“过桥米线”的保温效果,C正确;鸡汤和辅料是产生美味的物质,D错误。2.(2018·云南曲靖一中高一月考)某糕点的营养成分如下表所示:

营养物质蛋白质油脂淀粉维生素类碳酸钙

每100g含有 4.8g20g40g 1.8g400mg

有关营养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淀粉和纤维素属于糖类,且互为同分异构体

B.蛋白质是一种基本营养物质

C.淀粉、油脂、蛋白质都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D.淀粉、油脂、蛋白质都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答案B

解析淀粉和纤维素的聚合度不同,因此不互为同分异构体,A错误;蛋白质是一种基本营养物质,B正确;淀粉、油脂都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而蛋白质至少含有碳、氢、氧、氮四种元素,C错误;油脂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小,不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D错误。

3.(2019·合肥一中期中)某种油脂的结构简式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油脂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B.该油脂在碱性条件下可发生皂化反应

C.该油脂不能使溴水褪色

D.油脂有油和脂肪之分,但都属于酯

答案C

解析油脂为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熔、沸点,A项正确;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称为皂化反应,B项正确;该油脂中—C17H31含有碳碳不饱和键,能使溴水褪色,C项错误;液态油脂为油,固态油脂为脂肪,但它们都属于酯,D项正确。

4.(2019·天津一中高一月考)下列关于油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从溴水中提取溴可用植物油作萃取剂

B.用热的纯碱溶液去油污效果更好

C.油脂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可以得到固态油脂

D.用热的纯碱溶液可区分植物油和矿物油

答案A

解析植物油中含不饱和键,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温度越高,纯碱溶液的水解程度越大,碱性越强,油污的水解速率越快,去污效果越好;油脂与H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沸点较高,常温下呈固态;植物油为油脂,在热碱性溶液中水解,产物均溶于水,而矿物油主要为烃类,不与纯碱反应,液体仍为两层。

5.(2019·无锡期末)糖类、油脂和蛋白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三大营养物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利用淀粉可直接检验食盐中是否含有碘酸钾

B.淀粉和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都能发生银镜反应

C.植物油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D.医学上常用CuSO4溶液和NaOH溶液检验糖尿病病人尿液中的葡萄糖

答案A

解析本题的疑难点是不清楚淀粉的检验用的是I2还是碘元素。淀粉遇I2变蓝,而食盐中含有的是碘酸钾,故不能用淀粉检验食盐中是否含碘酸钾,A项错误;淀粉和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葡萄糖,葡萄糖中含醛基,故能发生银镜反应,B项正确;植物油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其中存在碳碳不饱和键,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C项正确;CuSO4溶液和NaOH溶液反应可制备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可用来检验葡萄糖,D项正确。6.油脂是油与脂肪的总称,它是多种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油脂既是重要的食物,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油脂的以下性质和用途与其含有的不饱和键有关的是()

A.适量摄入油脂,有助于人体吸收多种脂溶性维生素和胡萝卜素

B.利用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可以生产甘油和肥皂

C.植物油通过与H2加成可以制作植物奶油(人造奶油)

D.脂肪是有机体组织里储存能量的重要物质

答案C

解析A项,利用的是相似相溶原理,不符合题意;B项,利用油脂可水解的性质,不符合题意;C项,能与氢气加成,说明植物油中含有不饱和键,符合题意;D项,说明脂肪是一种重要营养物质,不符合题意。

7.大豆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由大豆配制出来的菜肴品种多,营养丰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所吃的豆腐是一种________(填字母,下同)。

A.蛋白质B.酯

C.纤维素D.淀粉

(2)我们食用的大豆,最终补充给人体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

A.氨基酸B.蛋白质

C.油脂D.糖类

(3)豆油容易变质,将豆油进行硬化后可以延长保存时间,油脂的硬化就是对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进行________。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1)A(2)A

(3)催化加氢高级脂肪酸盐甘油

解析(1)豆腐是一种蛋白质。

(2)大豆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蛋白质在人体内最终水解为氨基酸。

(3)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

8.有机化合物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常涉及化学知识。

(1)有下列几种食品:

①花生油中所含人体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为________(填“糖类”“油脂”或“蛋白质”)。

②吃饭时,咀嚼米饭一会儿后感觉有甜味,是因为淀粉发生了________(填字母)反应。A.分解B.水解C.裂解

(2)在日常生活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用燃烧法鉴别毛织品和棉织品

B.用纯碱洗涤锅盖上的油渍

C.用闻气味的方法鉴别白酒和米醋

D.用淀粉溶液鉴别加碘食盐和不含碘的食盐

答案(1)①油脂②B(2)D

解析(1)①花生油属于油脂。②米饭里的主要营养物质是淀粉,淀粉在酶作用下发生水解得到有甜味的糖。

(2)毛织品主要成分为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A项正确;油渍属于油脂,在碱性条件下可水解,B项正确;闻气味可鉴别白酒和米醋,C项正确;食盐中加入的是KIO3,不是I2,故不能用淀粉溶液鉴别加碘食盐和不含碘的食盐,D项错误。

高一化学必修一课本

学生实验 实验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一)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化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当我们通过认真训练,逐步掌握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后,就能更快、更好地学习化学。 实验目的 1.复习初中学过的部分仪器的使用方法。 2.进一步练习初中学过的部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3.通过实验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实验用品 试管、试管夹、烧杯、漏斗、蒸发皿、玻璃棒、量筒、酒精灯、集气瓶、单孔橡胶塞、胶皮管、玻璃导管、水槽、铁架台、玻璃片、药匙、滤纸、托盘天平、研钵。 KClO3、CuSO4·5H2O、NaOH饱和溶液。 火柴、木条、剪刀。 实验步骤 一.制取氧化铜 1.称取 5g CuSO4· 5H2O,在研钵中研细后倒入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30 mL 蒸馏水,搅拌,使固体完全溶解。观察溶液的颜色。 2.向盛有CuSO4溶液的烧杯中滴加NaOH饱和溶液并搅拌,直到不再产生沉淀。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用滤纸和漏斗做一个过滤器,过滤并分离烧杯内的液体及沉淀(图1)。用少量蒸馏水洗涤沉淀2次~3次。观察滤液及沉淀的颜色。 4.把滤纸上的沉淀转移到蒸发皿内。加热(图2),搅拌,直到全部变为黑色固体,停止加热。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把蒸发皿中的固体转移到研钵中,研细,留下备用。 二.制取氧气 1.如图3所示装配好实验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称取 l.2 g KClO3,与前面制取的CuO粉末(这里作为通常使用的催化剂 Mno2的代用品)混合均匀后装入大试管中,用带有导管的单孔橡胶塞塞紧管口。 3.加热,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氧气。 4.先撤出导气管,再停止加热(为什么?)。 5.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检验收集的氧气。

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最全版)

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整理) 目录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1)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7) 《化学键》说课稿 (9) 化学能与热能的说课 (11)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说课 (17)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20) 《甲烷》说课 (23)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乙烯说课稿 (30)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一课时说课稿 (33) 《基本营养物质》说课稿 (39)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元素周期表》。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 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根据《新课标》,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结合《新课标》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②.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③.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知道核素的涵义;认识原子结构 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查找元素周期表发现史,学会运用查阅资料获取信息。 ②.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 ③.在元素周期表教学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④通过交流 讨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通过探究规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二章测试题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二章测试题2011-11 此试卷满分为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答案必须写在指定的位置,否则所做答案无效。可能用到的原子量H:1 C:12 N:14 O:16 S:32 Na:23 Mg:24 Al:27 Cl:35.5 K:39 Ca:40 Fe:56 Zn:65 Cu:64 Ag:108 Ba:233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每小题3分共36分) 1、有关电解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固体NaCl不导电,所以NaCl不是电解质 B、SO3水溶液的导电性很好,所以SO3是电解质 C、液态的铜导电性很好,所以铜是电解质 D、Na2O液态时能导电,所以Na2O是电解质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溶液都是纯净物②含氧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③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都是酸④能电离出OH-的化合物都是碱⑤能电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都是盐⑥酸和碱的中和反应都是复分解反应 A、全部 B、⑤⑥ C、③④ D、①② 3、能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A、NH+ 4、Ag+、PO-3 4 、Cl--B、Fe3+、H+、I-、HCO- 3 C、K+、Na+、NO- 3、MnO- 4 D、Al3+、Ca2+、SO-2 4 、CO-2 3 4、下列各组物质中,第一种是酸,第二种是混合物,第三种是碱的是() A、空气、硫酸铜、硫酸 B、水、空气、纯碱 C、氧化铁、胆矾、熟石灰 D、硝酸、食盐水、烧碱 5、在标准状况下,下列气体含有的分子数最多的是() A、4 g H2 B、22.4 L O2 C、36.5 g HCl D、0.5 mol SO2 6、食盐分散到酒精中形成直径在1nm-l00nm之间的超细粒子,这样的分散系是 A、悬浊液 B、胶体 C、溶液 D、乳浊液 7、用饱和的氯化铁溶液制取氢氧化铁胶体,正确的操作是() A.FeCl3溶液滴入蒸馏水中即可 B.将FeCl3溶液滴入热水中,生成棕黄色液体即可 C.将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并继续煮沸至生成红褐色液体即可 D.将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并继续煮沸至生成红褐色沉淀即可。 8、关于容量瓶的四种叙述:①是配制准确浓度溶液的仪器;②不宜贮存溶液;③不能用来加热; ④使用之前要检查是否漏水。这些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9、下列溶液中Cl-浓度最大的是() A、250mL 1mol/L AlCl3溶液 B、300mL 5mol/L KClO3溶液

高三化学回归教材实验--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 1 教材实验 目录 01 粗盐的提纯(必修 1,P5-P7) (2) 02 粗盐中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必修 1,P6) (2) 03 检验蒸馏前后自来水中的氯离子(必修 1,P8) (3) 04 碘水的萃取与分液(必修 1,P9) (3) 05 电解水(必修 1,P13) (4) 06 配制 100 mL 1.00 mol/L NaCl 溶液(必修 1,P16) (5) 07 胶体的性质和制取(必修 1,P26-P27) (5) 08 离子反应(必修 1,P31-P33) (6) 09 钠与氧气的反应(必修 1,P47-P48) (7) 10 铝与氧气的反应(必修 1,P48) (7) 11 钠与水的反应(必修 1,P49-P50) (8) 12 铁与水蒸气的反应(必修 1,P50-P51) (8) 13 铝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必修 1,P51) (9) 14 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必修 1,P55) (9) 15 碳酸钠、碳酸氢钠溶解性的探究(必修 1,P56) (10) 16 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对比实验(必修 1,P56) (10) 17 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对比实验(必修 1,P56) (11) 18 焰色反应(必修 1,P57) (11) 19 氢氧化铝的制备(必修 1,P58) (12) 20 氢氧化铝的两性(必修 1,P58) (12) 21 铁的氢氧化物的制备(必修 1,P60) (13) 22 三价铁离子的检验(必修 1,P61) (14) 23 三价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的转化(必修 1,P61) (14) 24 铝盐和铁盐的净水作用(必修 1,P62) (14) 25 硅酸的制备(必修 1,P76-P77) (15) 26 硅酸钠的耐热性试验(必修 1,P77) (15) 27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必修 1,P82-P83) (16) 28 氯气与氢气的反应(必修 1,P83) (16) 29 氯气的漂白实验(必修 1,P84) (17) 30 氯离子的检验(必修 1,P85-P86) (17) 31 二氧化硫性质的实验探究(必修 1,P90) (18) 32*二氧化硫的实验室制法与性质实验(必修 1,P90) (18) 33 二氧化氮被水吸收的实验(必修 1,P92) (19) 34 氨气的喷泉实验(必修 1,P97) (20) 35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必修 1,P99) (20) 36 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必修 1,P101) (21) 37 浓硫酸与铜的反应(必修 1,P101) (21)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全套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说课稿全套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元素周期表》。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 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根据《新课标》,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结合《新课标》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②.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③.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知道核素的涵义;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查找元素周期表发现史,学会运用查阅资料获取信息。 ②.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讲义全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金属:Na、Mg、Al 单质 非金属:S、O、N 酸性氧化物:SO3、SO2、P2O5等 氧化物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 氧化物:Al2O3等 纯盐氧化物:CO、NO等 净含氧酸:HNO3、H2SO4等 物按酸根分 无氧酸:HCl 强酸:HNO3、H2SO4、HCl 酸按强弱分 弱酸:H2CO3、HClO、CH3COOH 化一元酸:HCl、HNO3 合按电离出的H+数分二元酸:H2SO4、H2SO3 物多元酸:H3PO4 强碱:NaOH、Ba(OH)2 物按强弱分 质弱碱:NH3·H2O、Fe(OH)3 碱 一元碱:NaOH、 按电离出的HO-数分二元碱:Ba(OH)2 多元碱:Fe(OH)3 正盐:Na2CO3 盐酸式盐:NaHCO3 碱式盐:Cu2(OH)2CO3 溶液:NaCl溶液、稀H2SO4等 混悬浊液:泥水混合物等 合乳浊液:油水混合物 物胶体:Fe(OH)3胶体、淀粉溶液、烟、雾、有色玻璃等 二、分散系相关概念 1. 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 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 -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 ????→→???→→→→???乳浊液悬浊液浊液胶气溶胶;液溶胶;固溶粒子胶体:分子胶体胶体溶液 分散系分散剂分散质 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 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 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①. 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如:3)(OH Fe 胶体胶粒是由许多3)(OH Fe 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 ~100nm 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 ~100nm 围之,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②. 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 溶胶、3)(OH Fe 溶胶、3)(OH Al 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2《原电池》说课稿

《原电池》说课稿 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现行高中化学试验修订本第二册第四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课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在学习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中电学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同时为学生了解各类化学电源及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很好教材。 二、学生状况分析与对策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喜欢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实验现象推测反应原理,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教学目标是学习活动的指南和学习评价的依据。教学大纲对原电池的原理作了C级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节教学目标如下:知识、技能: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掌握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了解原电池的用途;能力、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处理 一、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等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原电池的原理和组成条件,其中原电池的原理也是本节的难点。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为了便于教和学,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采用实验“铺垫”创设问题情境,把以往“照方抓药”式的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在实验中留有“空白”、“开发区”,如在实验中要想验证是否有电流产生等问题,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可用电流表、小闹钟、音乐卡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领略创新成功的喜悦。同时除实验外,还采用多媒体动画展示肉眼看不见的电子运动情况,这样可降低教学难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探究法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中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疑问情境,逐步引导学生去分析、去主动探究原电池的原理及组成条件,重视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二、学法——实验探索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有人曾恰当地用这么几句话概括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我听见因而我忘记,我看见因而我记得,我亲手做因而我理解。”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探索发现,因此,在课堂内增大学生的活动量和参与意识,每两人一套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

志强教育一对一讲义 教师: 王转转 日期: 星期: 时段: 学生签字:______ 课 题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学习目标 知道物质的分类,掌握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学习重点 离子反应的书写,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 学习方法 讲练结合 学 习 内 容 与 过 程 一、 物质的分类 物质??????? ????? 单质????? (如 ) (如 )化合物????? (如 ) (如 ) (如 )氧化物(如 )混合物 例题1、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 .O 2 B .Na 2O C .NaClO D .FeSO 4 2、 按要求给下列物质分类: ?Ba(OH)2 ? AgNO 3 ? BaCl 2 ? BaCO 3 ? FeCl 3 ?Mg(OH)2 ? BaSO 4 ?AgCl ?Ag 2CO 3 属于碱的是_______ ___ ___ 属于硝酸盐的是____ ____ 属于碳酸盐的是____ ____ 属于硫酸盐的是____ ___ 属于盐酸盐的是 ____ ____ 属于钡盐的是_____ ______ 以上题中的物质为例 ,填空。 易溶于水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溶于水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海水 ②蒸馏水 ③氨水 ④食盐水 ⑤汞 ⑥液溴 ⑦硝酸溶液 ⑧硝酸银 ⑨纯碱 ⑩烧碱 ⑾乙醇⑿生石灰 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属于纯净物的是 ,属于单质的是 ,属于化合物的是 ,属于盐的是 ,属于氧化物的是 ,属于有机物的是 。 二、离子反应 1、电离: 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解离成自由离子的过程 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能够导电的物质不一定全是电解质。 (2)、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也不是非电解质。

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 .......... 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高中化学必修1课本问题答案(全册)

化学必修1 课本问题答案(全册) (看不清就放大点) 2011、9 P5【思考交流1】进行化学实验和探究时应该注意的安全问题,可以从试剂的存放、试剂的取用、实验操作和实验过程中废液等废弃物的处理等方面考虑。例如:① 取用化学试剂时不能用手直接去取;②点燃可燃性气体前要验纯;③ 不能用鼻子直接闻气体;④加热液体时要放碎瓷片;⑤ 不能给燃烧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 【思考交流2】金在自然界中通常以游离态存在。金的密度又很大,从沙里淘金,可用水冲洗的方法从沙里提取密度很大的金。在用水冲洗沙时,密度小的泥土、细沙等物质被水冲去,可提取含量极少的金。如果铁屑和沙混合,可以用磁铁将混合物中的铁屑分离出来。 P5 【学与问】化学上所指的杂质不一定是有害或无价值的,如水中含有一些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对人体有益的。 P6 实验 (3等杂质外,还含有可溶性的CaCl 2、MgCl 2及一些硫酸盐,这些杂质也被溶解,且过滤时进入滤液。检验这些离子存在的方法,可 从分析它们盐在水中的溶解性得出。硫酸钡不溶于水,可用BaCl 2溶液来检验可溶性的硫酸盐。但钡盐除BaSO 4外,还有BaCO 3 等,BaSO 4不溶于稀盐酸,BaCO 3等溶于稀盐酸。所以,检验硫酸盐时应先加入稀盐酸,再加入BaCl 2溶液,若产生的沉淀不溶于 稀盐酸,则存在硫酸盐。同理,可用Na 2CO 3溶液检验CaCl 2,用NaOH 溶液检验MgCl 2。 P6实验1-2 检验SO 42-所用的试剂是BaCl 2溶液、稀盐酸(或稀硝酸)。加入顺序可先加酸、再加BaCl 2溶液,也可先加BaCl 2 溶液、再加酸。 现象:若先加酸、再加BaCl 2溶液,则有白色沉淀生成即说明有SO 42-存在;若先加BaCl 2溶液、再加酸,应 是有白色沉淀生成,加酸后沉淀不溶解证明含有SO 42-。 P7 【思考与交流】 (1) (2)为此要设计加入 试剂的顺序,即要使前一过量试剂在后续除杂操作中除去。本实验中,一般的加入顺序是BaCl 2、NaOH 、Na 2CO 3、HCl 。加Na 2CO 3时可除 去过量的BaCl 2,最后加HCl 可除去过量的Na 2CO 3和中和过量的NaOH ,当溶液达到中性微酸性时,得到几乎不含其他杂质的NaCl 溶液。 P8实验1-3 P9实验1-4 实验现象:(1)加四氯化碳时,四氯化碳不溶于水,密度比水的大,在下层;(2)用力振荡的目的是使水与四 氯化碳充分混合;(3)静置后四氯化碳层变紫色,水层黄色变浅或接近无色。 P10 习题 1.C 2.B 3CD 4 .例如,农村把稻谷加工成大米时, 常用筛子分离大米与糠;农村做豆腐常 用纱布袋将豆腐 花与豆浆水分离;在淘 米时,常用倾倒法将洗米水与大米分离; 当水中混有较多油而分层时,用吸管可 逐渐吸出上层的油等。 5 .不慎将油汤洒在衣服上可用酒精、 洗涤剂等除去, 它们能将油污从汤液 中萃取出来而除去。 6. 提 示 : 纯 碱 的 主 要 成 分 是 Na 2CO 3, 大 理 石 的 主 要 成 分 是 CaCO 3,它们与盐酸反应生成CO 2。 陶瓷、玻璃是不存在碳酸盐。 7. 在可能含有可溶性硫酸盐、碳酸盐和硝酸盐的溶液中,加入BaCl 2溶液时,生成的沉淀不一定是BaSO 4,也可能是BaCO 3,或 两者均有。可向有沉淀 的液体中加入盐酸(或稀硝酸),振荡。 若沉淀消失,说明该沉淀是BaCO 3;若沉淀不消失,说明该沉淀 是BaSO 4,若沉淀减少,但不完全消失,则说明两种沉淀都有。 P13 【学与问】24.5 g H 2SO 4的物质的量是mol mol g g SO H M SO H m SO H n 25.0/985.24)()()(424242=== 1.50 mol Na 2CO 3 g mol g mol CO Na 159/10650.1)(32=?= P13【科学探究】1(2) P14 2. 表1 22.4, 22.2 表2 7.12, 10.0, 18.0, 53.6 【讨论】相同,不相同 P16 【学与问】1.因为烧杯的内壁上还粘有少量溶液,若不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容量瓶内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少,导致所配溶液中 溶质的浓度偏低。 2. 小。因为洒出的溶液中含有溶质,所以转移到容量瓶内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少。 3.配制100 mL 1.00 mol/L NaCl 溶液需要NaCl 固体5.85 g 。用托盘天平称量时,托盘天平的感量为0.1 g ,所以不能称出5.85 g 固体。 P17 【思考与交流】 1.有比较大的差异。例如,浓硫酸的密度比稀硫酸的大;将浓硫酸、稀硫酸分别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浓 硫酸能使石蕊试纸先变红后变黑(纸被腐蚀),而稀硫酸只能使石蕊试纸变红(久置后也会变黑);浓硫酸稀释时会放出大量的 热,而稀硫酸稀释时放出的热量不大;浓硫酸露置在空气中会变稀,稀硫酸露置在空气中浓度变化不大;浓硫酸常温下不与铁 反应,稀硫酸能与铁反应产生氢气等。 2. 物质的量相等。因为稀释前与稀释后H 2SO 4的质量是不变的,只是溶液体积增大了。 P17 习题 1.D 2.B 3.B 4.B 5.65~110mg/dL 。属于正常范围(提示:1mol=1000mmol ) 6. 这种做法不对,会造成结果偏低。这是因为倒出的部分溶液中含有溶质,结果导致容量瓶内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少,溶质的物 质的量浓度也减小 7. 14 mL (建议分步计算,学会公式的应用) 8. n (Ca ):n (Mg ):n (Cu ):n (Fe )=224:140:35:2 9. (1)0.2mol (2)Cu 2+:0.2mol Cl -:0.4mol 10. 40 P20 复习题 1C 2B 3A 4BC 5C 6. (1) 不正确。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压强和温度有关,若不指明气体的压强和温度,而仅指出气体的体积,则无法知道气体的物 质的量,也无法知道分子数。 (2) 不正确。固态物质溶于水时,所得液体的体积会发生变化。 (3) 不正确。水在标准状况时将结成冰(严格地说是处于冰、水共存状态),1mol 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22.4L 。 (4) 正确。

高一化学必修1_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测试题(含详细解答)1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测试题 (9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有1个或2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纯净物一定由分子构成 B.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混合物肯定是由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 D.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就是氧化物 2.(2009-2010豫南七校期末)用下图表示的一些物质或概念之间的从属或包含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3 A.氧化物:CO2、NO、SO2、H2O B.碱:NaOH、KOH、Ba(OH)2、Na2CO3 C.铵盐:NH4Cl、NH4NO3、(NH4)2SO4、NH3·H2O D.碱性氧化物:Na2O、CaO、Mn2O7、Al2O3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与胶体 B.生石灰与水混合的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 C.O3是由3个氧原子构成的化合物 D.CuSO4·5H2O是一种混合物 5.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A.分散质粒子大小都在1~100nm之间 B.有丁达尔效应 C.加热蒸干、灼烧后都有氧化铁生成 D.呈红褐色 6.离子方程式H++OH-===H2O所表示的反应是() A.所有酸和碱之间的中和反应 B.所有强酸和强碱之间的中和反应 C.所有可溶性酸和可溶性碱之间的中和反应

D.强酸溶液与强碱溶液生成可溶性盐和水的反应 7.下列化学方程式中,能用离子方程式SO2-4+Ba2+===BaSO4↓来表示的是() A.BaCO3+H2SO4===BaSO4↓+H2O+CO2↑ B.BaCl2+Na2CO3===BaCO3↓+2NaCl C.Ba(OH)2+CuSO4===Cu(OH)2↓+BaSO4↓ D.BaCl2+Na2SO4===BaSO4↓+2NaCl 8.下列各组离子因为生成难溶物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是() A.Cl-、Fe3+、NO-3、OH- B.HCO-3、Cl-、Na+、H+ C.Ba2+、Cl-、CO2-3、K+ D.NH+4、K+、OH-、Cl- 。 9.下列离子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A.铁和稀硫酸反应: 2Fe+6H+===2Fe3++3H2↑ B.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 CaCO3+2H+===Ca2++CO2↑+H2O C.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 Cu+Ag+===Cu2++Ag D.硫酸镁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Mg2++2OH-===Mg(OH)2↓ 10.离子检验的常用方法有三种: A.NH+4—气体法B.I-—沉淀法 C.Fe3+—显色法D.Ca2+—气体法 11.(贵州兴义市第九中学2009-2010学年度第一次月考,17)下列关于氧化还原反应说法正确的是() A.肯定一种元素被氧化,另一种元素被还原 B.某元素从化合态变成游离态,该元素一定被还原 C.在反应中不一定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变化 D.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非金属单质一定是氧化剂 12.向含有下列离子的溶液中分别加入烧碱固体(溶液体积变化可忽略),能引起下列离子浓度减小的是() A.HCO-3B.Cl-

高中化学:1.2《元素周期律》说课(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元素周期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2(必修)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本节教学安排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之后,由于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的,原子结构知识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基础,如此安排,既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元素周期律,又有利于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将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之后,由于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增强学生对元素周期律学习的探究性。本节教材内容属于基础理论的教学,在学生学习了钠、镁、铝、铁、硅、氯、硫、氮等八大元素及其化合物;以及碱金属、卤素知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等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既能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又能巩固元素周期表的教学。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此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重要意义,认识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课标要求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3.知道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 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5.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的意义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6.能够根据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判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从而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7.了解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8.了解常见变化的分类方法。 9.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10. 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11.熟记常见物质的化合价,能根据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 原反应。 12.能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要点精讲 一、物质的分类

二、分散系相关概念 1. 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 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 -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 ????→→???→→→→???乳浊液悬浊液浊液胶气溶胶;液溶胶;固溶粒子胶体:分子胶体胶体溶液 分散系分散剂分散质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 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 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 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①. 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如:3)(OH Fe 胶体胶粒是由许多3)(OH Fe 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 ~100nm 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 ~100nm 范围之内,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②. 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 溶胶、3)(OH Fe 溶胶、3)(OH Al 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 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完整版)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课后习题答案

《化学(必修)1》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第一节 p10 1.C 2.C 3.CD 4.略 5.乳化原理或萃取原理 6.利用和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 7.不可靠,因为碳酸钡也是白色沉淀,碳酸根干扰了硫酸根的检验。 由于硫酸钡是难溶的强酸盐,不溶于强酸,而碳酸钡是难溶弱酸盐,可溶于强酸,因此可先取样,再滴入氯化钡溶液和几滴稀硝酸或稀盐酸,如果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有硫酸根。 第一章第二节 p17 1.D 2.B 3.B 4.B 5.65 mg/dL ~110mg/dL (1mmol=10-3mol ) 6.这种操作会使得结果偏低,因为倒出去的溶液中含有溶质,相当于容量瓶内的溶质有损失。 7.14mL 8.n(Ca):n(Mg):n(Cu):n(Fe)=224:140:35:2 9.1)0.2mol 2)Cu2+:0.2mol Cl-:0.4mol 10.40 (M=40 g/mol ,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0。) 第一章复习题 p19 1.C 2.B 3.A 4.BC 5.C 6.(1) 不正确。(标况下或没有明确O2的状态) (2)不正确。(溶液体积不为1L )或氢氧化钠加入水中后,形成溶液的体积不能确定 (3)不正确。(水标况下不是气体)或水在常温下是液体 (4)正确。(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即为物质的量之比,也就是分子个数比) 7.(1)5% (2)0.28mol/L 8. 9.1.42 g , 操作步骤 (1)计算所需硫酸钠的质量,m (硫酸钠)=0.2mol/L×0.05L×142g/mol=0.56g (2) 称量 (3)溶解并冷却至室温 (4)转移至50ml 容量瓶,并洗涤小烧杯2次~3次,将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中,轻轻摇动容量瓶,使溶液混合均匀 铁 粉 过 滤 Fe 、Cu FeSO 4溶液 稀硫酸 过 滤 FeSO 4溶液 蒸发 结晶

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第一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 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离子键,位于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的第一课时。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确立,教法与学法分析和具体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对教材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初中化学中已经介绍了离子的概念,学生也已经知道Na+和Cl-由于静电作用结合成化合物NaCl,又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和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但并没有涉及离子键的相关概念。 本节的离子键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 周期表后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 生进一步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揭示化学反 应的实质,也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化学奠定基础。 2、教材内容的分析 教材是通过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 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并引出电 子式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3、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点: ①离子键;

②电子式的书写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标》的内容标准: 认识化学键的含义,知道离子键的形成。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 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学生能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 2、通过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学生可以获得怀疑、求实、创新 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对学习内容的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1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 . O 2 B . Na 20 2.根据我省中心气象台报道,近年每到春季,我省沿海一些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 高速公路关 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A . 溶液 B .悬浊液 C . 乳浊液 D . 胶体 3.能用 H + OH H 2O 来表示的化学反应是 A . 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 B . Ba(OH) 2 溶液滴入稀硫酸中 C . 澄清石灰水和稀硝酸反应 D . 一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4.下列反应中必须加入还原剂才能进行的是 A . C I 2T c 「 B . Zn i Zn 2+ C . H 2^H 2O D . Cu? CuCI 2 5.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B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元素化合价降低 C .物质中某元素失去电子,则此物质是氧化剂 D .还原剂中必定有一种元素被氧化 6. 在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离子组是 A. K +、Mn04「、Na +、C 「 B . K +、Na +、N03「、CO 32 C . Na +、H +、N03「、SO 42一 D . Fe 3+、Na +、C 「、SO 42- 7. 对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下列说法:①不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②只能是复分解反应;③ 可能是置 换反应;④不能有分子参加。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③ B .③ C .①② D .③④ &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 CaCO 3+2HCI=CaCI 2+CO 2 f + H 2O C . 2H 2O 2 ; 2H 2O+O 2 f 9.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氯化铜溶液与铁粉反应: Cu 2++Fe=Fe 2++Cu B. 稀 H 2SO 4与铁粉反应:2Fe+6H +=2Fe 3++3H 2f C. 氢氧化钡溶液与稀 H 2SO 4反应:Ba 2++SO 42一 =BaSO 4j D. 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CO 32 一 +2H +=H 2O+CO 2f 10 .从海水中提取溴有如下反应: 5NaBr+NaBrO 3+3H 2SO 4=3Br 2+Na 2SO 4+3H 2O ,与该反应 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上最相似的是 A . 2NaBr+Cl 2=2CaCI+Br 2 B . AICI 3+3NaAIO 2+6H 2O=4AI(OH) 3 J +3NaCl C . 2H 2S+SO 2=2H 2O+3S J C . NaClO D . FeSO 4 B . CaO+H 2O=Ca(OH )2 D . CaCO3 '' CaO+CO2f

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全套教案(精)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课标要求: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感受分类方法对化学学科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根据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用及其发生的条件;通过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能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能正确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通过查阅资料等手段,浓度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3.感悟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 难点: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 化合物(根据组成) 化合物(能否电离) 化合物(根据结构)

巩固练习: 1.下列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A.CuO+H2Cu+H2O B.C+2CuO2Cu+CO2 C.Fe2O3+3CO2Fe+CO2 D.Fe+CuSO=FeSO+Cu 2.下列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的是() A.2CO+O22CO2 B.CaO+H2O=Ca(OH)2 C.C+H2O CO+H2 D.CO2+Ca(OH)2=CaCO3↓+H2O 3.下列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 ①水②酸③碱④盐⑤氧化物 A.① B.①⑤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 4.一定由三种元素组成的是() A.氧化物 B.碱 C.酸 D.盐 5.下列物质既是钠盐,又是硫酸盐的是() A.NaOH B.Na2SO4 C. Na2CO3 D.K 2CO3 7.下列物质:①H2O②NaCl ③H2SO4 ④Ca(OH)2⑤Fe3O4 ⑥CuSO4·5H2O ⑦HNO3⑧AgNO3 ⑨NaHCO3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属于碱的是_______ 属于酸的是_________,属于盐的是___________ 8.从铁、盐酸、氧气、水、硝酸银溶液五种物质中选出一种或两种作反应物,按下列要求的反应类型各写一个化学方程式 (1)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置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复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我们已经知道了许许多多的物质。如氯化钠、氧化镁、硫酸铜、碳酸钙、金属钠、氯气、氢气、氧气、硫酸、金属铜、硫单质、二氧化硫、硫酸钙、氯化铁、硝酸钾、二氧化氮、氨气、二氧化硅、碘化钾等。(1)请从多角度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并说明你的分类标准。 (2)制作物质分类的示意图,再举出一些你知道的种类别的具体物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