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实质”之我见(部分)

“经络实质”之我见(部分)
“经络实质”之我见(部分)

“经络实质”之我见

文/刘双岭

[关键词]:经络实质能量通道E=mc2电磁力平衡系统

摘要:经络的本质及其研究方法是千百年来历代医家穷究细考的问题,至今答案未能统一。

笔者根据几年思考中医的一些心得体会,结合所查得资料,认为经络的实质是人体运行能量的通道。经络实质的物质基础则是人体内广泛存在的结缔组织。而经络实质研究中的具体问题也可以运用此学说来解释.

一.什么是经络?

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各方面,涉及针灸、推拿、气功诸领域。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医书就有关于经络系统的详细记载,说它“内居于府藏、外络于肢节”,把它看作运行气血的通道,维系体表之间、内脏之间以及体表与内脏之间的枢纽。《黄帝内经﹒素问》中对经脉则有“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解释。

二.目前对经络实质的几种观点

(一)、经络是以神经系统为主要基础,包括血管、淋巴系统等已知结构的人体功能调节系统。

(二)、经络是独立于神经血管和淋巴系统等已知结构之外而与之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功能调节统。

(三)、经络可能是既包括已知结构,也包括未知结构的综合功能调节系统。

三.笔者提出“经络是能量通道”的渊源及依据

(一)03年读过的一本科普读物:《宇宙与人》

这本书告诉我:宇宙是物质的。宇宙的物质结构中蕴含的4种力(强力、弱力、引力和电磁力)决定了一切。构成我们生命的主要是电磁力,在我们身体中强力和弱力被封闭而引力

可以忽略,人们很多的锻练方法,就是用地球的引力来增长我们肌肉中的电磁力的能量。

我当时思考了这一能量的来源: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E=mc(能量=质量光速的平方),太阳的确是在牺牲着质量来供应出能量——光能。而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具有波粒二象性。绿色植物叶绿素的光合作用将太阳光能中的高能粒子收集、浓缩并以弹性势能贮存在葡萄糖的环状结构及螺旋状长链淀粉中。人体内生物氧化时贮存的太阳能加以释放利用,用来做功。

能量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经络也是看不见摸不着却真真实实的存在,有着循经感传的现象。由此我产生联想,猜测经络就是人体内运输能量的管道。

(二) 生物磁电学说、相对论和震频能量医学

生物磁电学说向我们阐述了人体的这种能量的产生过程:人体本身细胞膜中的水分子带着中性电子,使其对应地球所发出的磁场产生磁场效应,人体的细胞磁场互相串连共振,产生平衡调节的功能,由此生物波形磁场产生的电磁力就是“能量”。德国傅尔医师在能量医学的研究中,他发现到,早在两千五百年前中国人绘制的“经络图”,与他实际检测病人身上之“电能”变化的“路线图”,是几乎一模一样的。而他的这种发现则为现代的电针技术找到了依据。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E=mc2证实“能量即物质”是双重表达宇宙的本质。能量与物质是可以互相交换及转变的。宇宙间所有之物质是由能量组成的,即使一粒微少的分子里也存着难以至信的能量。“震频能量医学”则是一种由此理论演变出的治疗方法。爱因斯坦认为人体是众多复杂的能量场互动于身体细胞中,每一颗细胞若从质子学来说:它们只是由不同的中子及电子堆砌而成的蛋白质,从能量学角度来说,细胞则是依着能量而存在于现有物质与时

间空间中的能量。基于这种理论,我们有理由相信自己的体内流动着看不见的能量,因此我更加深信人体内存在能量流通通道这一观点。

(三)一部日本动画片的启发,一个关于古代先知发现经络的猜想

寒假在家被小侄女介绍看了一部日本的动画片《火影忍者》。讲的是一个忍者世界的少年成长的励志故事。其中的一个理论引起了我的兴趣:忍者们用一种叫“查克拉”的物质维

持生命和战斗。“查克拉”就是忍者使用忍术的“能量”。忍者本身精神力量和身体的细胞提炼的能量相结合而成,通过经络在忍者体内传导,也可由穴位来释放。动画片中还有一种具有特异功能的人,可以通过眼睛观察到对方的经络,穴道。这让我不禁联想到中医所说的经络系统,在两千多年之前就形成了经脉联系体表和脏腑的完整体系。目前仅对体表这种循经感传的现象由现代科学技术证实是确实存在的。而体表和脏腑的关系尚不知晓为何古人会有如此完善和清楚的阐述?我猜想可能那个时候真的有人能够通过观察或在特殊的条件下看到经络——人体内的能量流动。五脏六腑所产生的能量通过经脉的循行来濡养全身,所以古人以此建立了经络学说,只是当时没有现代物理学的能量知识所以只好说经脉中流通的是气血。

四.笔者认为“经络的实体是结缔组织”的依据

(一)结缔组织的组织学基础与临床观察

人体组织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而结缔组织是四大基本组织中形式最多,功能较复杂的一种。它由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细胞散居于细胞间质内,分布无极性。广义的结缔组织包括液状的血液、松软的固有结缔组织(包括形成的筋膜等组织)和较坚固的软骨与骨。结缔组织在体内广泛分布,具有连接、支持、营养、保护等多种功能。

复旦大学的费伦教授带领研究小组经过穴位定位进行解剖后发现小腿上的胃经所有穴位的地层均停针于腓骨和胫骨之间的骨间膜上,这种结缔组织以往对它的了解仅止于是人体组织之间的连结功能。将该片骨间膜物理实验室用质子加速器进行分析,发现有七种元素钙(Ca)、磷(P)、钾(K)等,在穴位和非穴位上的含量有40-200倍之间的明显差异,而一个穴位的直径约五至八毫米一个微米厚,所有这些富集的众多分子都只存在于骨间膜的表层。又发现它发现它是由数种不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一种生物液晶态物质---胶原纤维。它具有光纤维的物理特性。而人体的所有组织小到个别的单一细胞都至少有两根胶原纤维连结,它很可能是人体内部的信息能量高速公路。而人体各个脏器外部的保护膜,也是一片密密麻麻的光

纤维。中医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几乎遍布全身,和研究的结果相吻合。

另外,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文章《试论人体的能量转换系统和经络实体》。一个外科医生在文章中有这样的论述:胶原纤维由以碳原子为骨架的长链氨基酸组成,光导纤维由以硅原子为骨架的纤维组成,碳和硅为周期相邻的同族元素,故胶原纤维和光导纤维间可能有相似之处。胶原纤维能传递电子(β-)已为实验证实,传递光子(γ)则早为人类熟知,β-和γ均为太阳能粒子中的重要成分,所以胶原纤维作为粒子通道顺理成章。这位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观察到沿经脉走向分布的物质几乎全都是致密结缔组织,其基本成分就是胶原纤维。任脉行经在颈白线、胸骨和腹白线上,它们均属致密结缔组织。督脉的颈、胸、腰、腹段就在棘上韧带,也是致密结缔组织。足少阴肾经上起胸锁关节沿胸肋软骨下行,延伸于腹直肌鞘内缘下续于下肢内侧肌间隙至足底拓腱膜,所行之处全为致密结缔组织。

(二)笔者澄清一个理解此学说时容易进入的误区

有的学者认为经络实际上是神经,血管或者是淋巴系统的综合体;还有人因为找不到解剖实体而不相信经络的存在,这里面存在着一个认知上的误区。这个问题对我而言其实就是一个数学集合属于或不属于的问题。举个例子,高中生物课学习酶的知识,老师曾说过:“酶全都是蛋白质,但是蛋白质不一定是酶。”所以换成神经血管也是一样,研究表明在经脉循行的部位,穴位的深层解剖发现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聚集,可又有研究发现经络的走向和人体内的血管或神经的走向不吻合。怎么理解呢?那就是“经脉循行之处一定有着丰富的血管神经,可有有神经血管的地方不一定走着经脉。”同理,对于“经络的实体是结缔组织”这一论点,也应该解释成:“经络(运行着的能量)一定是在结缔组织中(胶原纤维等物质)流通存在,而有结缔组织的地方却不一定有着经络。”我觉得这样理解才是全面的。

(三)综上所述

我认为人体内存在一个能量转换系统,它将葡萄糖中贮存的太阳能在动脉湍流中以高能粒子流的形式逐次释放出来,完成势能到动能的转换,高能粒子释放能量(电磁力)后又沿特定的路线,经特定的口岸排出人体。这个特定的路线和口岸是几千年前就由中医阐明了的

经络和穴位,它们的解剖实体其实就是现代医学称作“结缔组织”的物质。

五.笔者运用此学说解释经络实质研究中的具体问题

(一)、循经感传现象

因为经络是运行能量的通道,而在针刺入这个通路的时候,是一种物理的刺激,医生通过行针的捻转提插手法,在这个高能粒子的电磁场中切割磁力线,从而推动了能量运行产生流动。能量的加快流动通过神经系统的传导才出现了所谓酸、麻、胀、重的针感。

(二)循经低电阻特性、经络热辐射特征以及经络光学磁学特征

我认为循经低电阻特性的产生是因为经络处运行着能量,而这种电磁力会加速人体内生物电的流动,从而才出现循经部位的皮肤导电量高,电阻低。经络热辐射特征以及经络光学磁学特征则是基于从太阳光能获得的高能粒子能量的作用。

(三)笔者对“幻肢”现象的解释。

幻肢是截肢病人的一种幻觉,以为被截去的肢体仍然存在,常伴随强烈的痛感。在经络研究的领域也存在着幻肢感传的现象。因此有的学者提出“感在中枢,传在中枢”。认为经络是大脑皮层的一种功能,在人体内没有特殊的物质结构,所以寻觅不到。《发现经络》一书的作者就认为经络非人体内存在的东西,而是古代医家为了方便的阐述人体脏腑与各部位之间的病理生理关系而发明的。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用“生物全息理论”来解释。张颖清的全息胚学说为我的论点提供了依据。这个学说在生物体在细胞层次上揭示了形态各异的器官和部分的统一性。有些类似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张颖清认为:“经络是人体神经胚时期由生物学特性相似程度较大的细胞组群成的纵向器官或构造的痕迹图谱。而人体的内脏信息可以在体表反映出来,体表的每一层或每一个局部都可反映内脏的全部信息,这些信息的反映点连成经脉,所以说经络的形成实际上是内脏信息沿生长轴线纵向延伸的结果,不管肢体长到什么程度,都不会改变这种全息结构,从而保持内脏信息的完整和稳定”这里的信息传递就可以用前文所说的能量通道来理解。虽然截肢病人肢体不存在,不过这种能量通道的传递形式却在人体以全息

的形式被保留了下来。人体的电磁力在这个通道中仍然按一定的路径流通,不会因为肢体的残缺而中断。

(四)笔者对“经络系统与神经系统关系”之阐述

经络实质争议最大的就是神经。首先,我很确定的说经络不等于神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传导的速度。这一点,我国学者孟昭威对经络的“第三平衡系统”理论就证实了这点。人体第一平衡系统是神经系统其传导速度约每秒1至100米调节机体快速平衡;第二平衡系统为植物神经系统,其传导速度约每秒11米保持内脏活动的较慢的动态平衡;第三平衡系统为经络系统,传感速度为2至10厘米传递体表刺激对内脏的影响,保持更慢的动态平衡;第四平衡系统是内分泌系统,其调节速度以分计算担负全身慢平衡。所以从速度这一点就可以看出经络与神经不是一个系统。

我认为经络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存在可以用哲学的观点解释,那就是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传导,神经系统传导生物电发布大脑对机体的指令;而经络系统传导由内脏加工的能量到达全身。经络为神经的传导提供了必要的能量,而神经又为经络的传导提供指导。这也就是为什么从古至今人类的精神力量从来都比身体的力量强大的原因。可是人光靠精神却无法生存,所以需要能提供生存能量的人体,而这个能量则靠经络来全身输布,在大脑神经系统的指挥之下来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六.结语

国内外学者有关经络实质的种种观点,从不同角度反映经络实质某一侧面。多种学说的共存,把经络研究推向更高层次。笔者在种种学说与书籍的启发之下,提出了经络的实质是人体运行能量的通道,经络实质的物质基础则是人体内广泛存在的结缔组织。并且尝试运用此学说解释经络实质研究中的具体问题,笔者在这篇论文里旁征博引,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冥思苦想。力求让自己浅薄与稚嫩的学说更加完善。这种为了科学而不懈探索的精神是正是推动知识进步的原动力。可以期望,不久将来经络系统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之下定能揭开那

层神秘的面纱!

参考资料:

沈雪勇,主编.经络腧穴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289-290

蔡玉文,主编.组织学与胚胎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9-20

王庆其,主编.内经选读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295-296

电影《宇宙与人》精彩解说节选,新浪网https://www.360docs.net/doc/9399746.html,/m/c/34419.html

震频能量医学,能量医学查克拉,砭石传说网https://www.360docs.net/doc/9399746.html,/index.htm

什么是经络,百拇医药网https://www.360docs.net/doc/9399746.html,/html/DirDu/2006/02/08/86/61/61.htm

陈帆,试论人体的能量转换系统和经络实体,中国气功网https://www.360docs.net/doc/9399746.html,/xueshu/nlhjl.htm

P.S具体研究方法请参阅,“经络实质及研究方法”之我见----

欢迎参与研讨经络实质,具体联系方式,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真气、经络、经脉和循经感传实质研究

真气、经络、经脉和循经感传实质研究 程建 (上海白果齿科器材有限公司,上海200331) 摘要:目的研究中医学中真气、经络、经脉和循经感传实质四个重要问题。方法根据《内经》记载的和太极拳修炼者真气在体表运动时的生理现象,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运用生物电原理,分析真气、经络、经脉和循经感传的实质。结果人体中的Ca2+运动和α1肾上腺素的分泌,与真气、经络、经脉和循经感传实质密切相关。结论真气是人体中的Ca2+运动;经络是Ca2+在体表传递的感觉路线;经脉是由血管、淋巴管、神经管三个组织共同组成;循经感传的源动力,是来源于细胞中的Ca2+运动。 关键词:真气;经络;循经感传;Ca2+;生物电;实质研究 Original Qi,Channels and Collaterals,Meridians and PCS Essence Research CHENG Jian (Shanghai Ginkgo Dental Material Co.,Ltd.Shanghai20033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Research in TCM Original qi,channels and collaterals,meridians and propagated sensation along channel(PSC)real four important issues.Method According to the records in Neijing,and Tai Ji practitioners original qi physiological phenomena during body movement,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modern medicine,using the principle of bioelectricity,research the Original qi,channels and collaterals,meridians and PSC essence.Result Ca2+movement in the body and alpha1 adrenaline secretion,and Original qi,channels and collaterals,meridians and PSC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ssence.Conclusion the Original qi is Ca2+movement.the channels and collaterals are the Ca2+ feeling route in the surface of the body.Meridians is made up of blood vessels,lymphatic vessels,neural tube of three organizations.PSC and the source of power,is comes from the cells Ca2+ movement. Key words:Original qi;Meridians;PSC;Ca2+;Bioelectricity;research on essence 真气、经络、经脉和循经感传实质研究是中医的四个重要的基础问题。目前医学界的研究绝大多数着重后三个问题的研究,往往忽视了对真气实质的研究,真气是经络、经脉和循经感传存在的物质基础,如果真气的实质不能确定,很难找到经络、经脉和循经感传的真相。正是这个原因,至今中医界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经络实质理论,现有的理论解释也没有一个得到现代医学界的权威认可。鉴于此现象,研究者首次尝试通过研究真气实质的途径,来破解这四个谜题。真气实质的研究需要太极拳修炼者的内证,他们主要靠内家拳的真气来进行健身活动。内证是中医常用的实验方法,它主要是将某实验物作用在研究者自己的身上,通过自己的生理反应来证明或分析该实验物的功效。如针灸师在自己身上扎针,感觉气感或某穴位的治病效果。研究者从《内经》、太极拳修炼者内证、现代医学三个角度,把真气、经络、经脉和循经感传集合在一起进行分析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中医看待和解决问题的整体观哲学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实质。 1十四经络是真气运行时,在体表的感觉路线。 《灵枢·营气》说:“营气之道,……,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使,……,故气从太阴出,注阳明,……,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这里记载的十四经脉运行方向名称和现存的十四经络图路线是一致的。它是靠“精专者,行于经隧”的感觉而定的,这段记载说明十四经络是真气在经脉里运行时,在皮肤上的感觉路线,不表示它就

第一节经络现象与经络实质习题

第一节经络现象与经络实质习题 一. 填空题 1. 以为主的手针针感冲动由III类为主的细纤维传入中枢。 2. 从中医理论来说,刮痧、拔罐、皮肤针等方法主要是通过而起作用的。 3. 循经感传的速度大多数远较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为慢,为不等。 4. 刺激方法引起循经感传速度依次为快于电针;电针快于;艾灸的感传较慢。 5. 感传线上局部,能加快其感传速度。 6. 外周动因激发学说认为体表,在中枢。 7. “走罐”可以使健康人红细胞免疫复合物总体花环绝对值显著提高,提示此法可以增强,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二. 选择题 (一)A1型题 1. 健康人群中循经感传出现率为: A. 95% B. 70% C. 43~50% D. 30~42% E. 12~25% 2. 指压刺激出现的循经感传以何种感觉为主 A. 酸 B. 麻 C. 热 D. 胀 E. 痛 3. 下列哪种方法可以改变循经感传方向: A. 加强电针刺激强度 B. 加大艾灸量 C. 点刺井穴出血 D. 机械压迫经脉线 E. 经脉线局部加温 4. 循经声波可能沿下列何组织传导: A. 皮肤 B. 血管 C. 筋膜 D. 肌肉 E. 骨 5. 以麻感为主的电针感冲动由下列哪类为主的粗纤维传入: A. Ⅰ类 B. Ⅱ类 C. Ⅲ类 D. B类 E. C类 (二)A2型题 1. 下列哪项不能阻滞循经感传: A. 局部机械压迫 B. 局部注射生理盐水 C. 局部加温 D. 局部注射受体阻断剂 E. 局部注射盐酸普鲁卡因 2. 下列哪项不是循经感传的基本特征: A. 循经扩布 B. 宽度与深度不均 C. 可以阻滞 D. 以0.5~1.0米/秒速度传导 E. 影响脏腑功能活动 3. 下列哪项不能用于激发经络感传: A. 反复轻微捻针 B. 多次接力刺激 C. 入静诱导 D. 局部注射生理盐水 E. 沿经撮提循按

中医经络理论在现在康复中的应用

小白说中医经络理论在现在康复中的应用 阜陽市殘疾人康復研究中心白蔚階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至今,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经脉则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故针灸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人心目中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经络理论主要如下: 1.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如环无端,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之命名,不是依据解剖出来的实际人体器官,而是依据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八宿这些气数。经络在内归属于脏腑,在外联络于四肢末节,是运行沟通人体内外气血的通道。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含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是经脉的分支。两者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中医学将人体的主干经脉分为十二条,又称“十二正经”。十二正经分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经络系统是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共同组成。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由头走足,由足走腹,由腹走胸,由胸走手,由手走头,再由头走足。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就像圆环一样,没有开头,没有结尾。 2.经络,判断脏腑盛衰、预知人体死生的晴雨表《灵枢·经脉篇》指出:人在孕育之初,先由男精女血会合成精,精发育而生成脑髓,再逐渐生成人体,骨为支柱,脉为营运气血的通道,筋来约束骨骼,肉像围墙一样卫护机体,到皮肤坚韧毛发生长,出生之后,脉道内外相通,水谷入于胃,化生精微,血气开始运行不止。经脉,是用来决断死生,处治疾病,调节人体虚实的,做医生的不可以不通晓。也就是说,人体自生成之日起,就由血气、经脉维系着生命活力。由此可知,判断脏腑盛衰,预知人体死生,经络就像预测天气的晴雨表一样。 3.经络的气血运行与二十八宿同度《灵枢·营卫生会》详细介绍了“饮食进入胃”而生成的精气:清轻者为营气,重浊者为卫气,营气在脉中运行,卫气在脉外运行,周流不休,各运行五十周次,而后会合,阴阳相互贯通,如圆环没有开端没有终止。卫气运行于阴分二十五度,运行于阳分二十五度,划分为昼与夜,故气运行至阳分为开始,运行到阴分为终止。 经络学说的应用一、阐释病理变化在正常生理情况下,经络有运行气血,感应传导的作用。所以在发生病变时,经络就可能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人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人舍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习题集

第五章 经络 一、选择题 (一) A 1型题 1.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性着作是( ) A 《十四经发挥》 B 《难经》 C 《扁鹊心书》 D 《吴医汇讲》 E 《内 2.正经是指( ) A 督脉 B 冲脉 C 十二经别 3.循经取穴的理论依据是( ) A 阴阳学说 B 卫气营血理论 C 脏腑学说 D 经络学说 E 五行学说 4.十二经脉命名的主要依据 是 A 阴阳 五行 脏腑 B C 手足 五行 阴阳 D E 手足 五行 脏腑 5.下列哪一经的名称是错误 的 A 手太阴肺经 B ) 内外 脏腑 五行 手足 阴阳 脏腑 ) 足少阳胆经 C 足太阴肾经 6.下列经脉循行流注次序错误的是( ) A 肺经,大肠经,胃经 B 肾经,心包经,三焦经 C 心经,小肠经,膀胱经 D 心经,膀胱经,肾经 E 三焦经,胆经,肝经 7.经脉的分支是( ) A 奇经八脉 B 经筋 C 皮部 D 络脉 E 气街 8.分布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躯干的经脉是( ) A 阴经 B 带脉 C 奇经 D 阴维脉 E 阳经 9.手三阴经在上肢的分布规律是( ) A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B 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 C 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D 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 E 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 10.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在( ) A 头面 B 手足 C 胸腹 D 上肢 E 下肢 11.手足阳明经的交接部位在( ) A 食指端 B 小指端 C 鼻翼旁 D 目内眦 E 目外眦 12.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 ) A 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B 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 C 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 D 少阳在前,太阳在中,阳明在后 E 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 13.足太阳膀胱经所络的内脏是( )经》 D 足太阴脾经 E 手少阴心经 D 十二经脉 E 任脉

中医经络学说概述(第一部分)

中医经络学说概述 第一节、经络的含义和内容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经”有经络的意思,为纵行主干;“络”有网络的意思,是从“经”分出而遍布的小支。“经”和“络”虽有区别,但循行、分布是紧密相连,彼此衔接,沟通人体的上下、内外,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大类,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和难以计数的孙络等。 一、经脉 经脉可分为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和奇经八脉三种。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名十二正经。它是以手足阴阳定名,并根据在体表左右对对称的分布位置和它所络属的脏腑,计有手、足阳经各三对。在上、下肢体内侧的经脉为属脏的阴经,称手三阴和足三阴,联络相为表里的腑;在上、下肢外侧的经脉为属腑的阳经,称手三阳和足三阳,联络相为表里的脏。十二经脉的循行和分布都有一定的规律。循行方向为: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胸或腹。在它的循行路线上,各分布着许多穴位,称为经穴。为治疗本经脉所主治的和所络属脏腑的有关疾病的治疗点。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和循行见附表1-1、1-2、图1-1、1-2、1-3.

手足三阴和手、足三阳根据脏腑生理和病理的特性,构成了太阴与阳明、厥阴与少阳、少阳与太阳的表里关系,这种关系对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都具有指导意义。又根据十二经脉的主治性能,在治疗上可按照本经取穴和异经取穴,本经取穴,是病在某经,可取该经的有关穴位,异经取穴,可取与该经有关的经脉(如相为表里的经脉)进行治疗。 表1-1 十二经脉体表分布和相互关系 经别阴经(内侧)(里)阳经(外侧)(表) 位置名称络属关系名称络属关系 前中后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心经 属肺,络大肠 属心包,络三焦 属心,络小肠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属大肠,络肺 属三焦,络心包 属小肠,络心 前 中(侧)后足太阳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属脾,络胃 属肝,络胆 属肾,络膀胱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属胃,络胃 属胆,络肝 属膀胱,络肾 表1-2 十二经脉循行与分布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体内 体表 体内 体表 体内 体表 属肺,络大肠,与胃联系 从胸→手臂内侧前缘→手姆指 属心包,络上、中、下三焦,通过横膈 从胸→手臂内侧中间→手中指 属心,络小肠,与眼联系 从胸→手臂内侧后缘→手小指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体内 体表 体内 体表 体内 体表 属大肠,络肺 从食指→手臂外侧前缘→肩→颈→头面 属上、中、下三焦,络心包 从无名指→手臂外侧中间→肩→颈→头侧面 →与耳、眼眶联系 属小肠,络心,与胃联系 从小指→手臂外侧后缘→肩→头面→眼耳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体内 体表 体内 体表 属胃,络脾 从头面→胸腹→腿外侧前缘→足次趾 属胆,络肝 从头侧→胸胁→腿外侧中间→足第四趾

近年来经络本质的研究概况

近年来经络本质的研究概况 杨继国,刘增巍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关键词]经络;本质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R 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59X (2001)02-0156-02 [收稿日期]2000-04-28 [作者简介]杨继国(1968-),男,山东济宁人,讲师,主要从事中医针灸学教学研究。 对经络本质的探索,从古代就开始了。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声、光、电、磁技术的发展,对经络本质的研究开始活跃起来,各种理论与假说层出不穷,现综述如下。1 经络与神经系统相关假说 不少学者认为刺激体表经穴能引起循经传感,并迅速地引起相应脏腑器官功能的变化,只有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才有可能完成[1]。因此,经络与神经系统的功能是分不开的,许多实验能为这一假说提供依据,比如局部使用神经麻醉剂普鲁卡因可阻断经络感传现象,随后便有人提出经络现象产生于大脑皮层的假说,美国T ?N ?Lee 认为,经络并不是一种特殊的解剖上的实体,而可以把经络看成是在神经系统被激活的神经末梢的轨迹,换言之,真正的经络是在脑子里,而不是在外周[2]。还有人提出经络-皮层-内脏相关假说[3] ,以及经络实质的二重反射假说。后者认为针刺穴位,一方面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引起通常的反射效应(即长反射);另一方面由于局部组织损伤而产生的某些酶或化学物质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引起一系列的局部短反射效应并成为另外一个局部反射的原因,依次相继激发,从而出现了循经出现的各种经络现象[4]。其他的还有体表自主神经联系假说、固有模式轨道自主神经末梢接通假说等。2 经络波导假说 其中主要是肌运动主因流体波动说。有人根据经络感传速度与肌肉主动波动速度一致的现象,认 为经络是肌肉主动波动系统[5]。3 经络与体液、内分泌相关说 有美国学者认为针灸穴位是一个有电特性的实体,还认为体液因素也参与针灸疗法。当两只家兔的血液供应连接成一个交叉的循环通路时,针刺其中一只兔可抑制另一只兔的与疼痛有关的行为,因此,某种血液输送的物质必定参与针灸效应。1984年,谢浩然[6]提出经络就是疏松结缔组织间隙。随后有人提出“间隙维”假说[7]。卢六沙[8]则认为经络系统是个密如蛛网的动态液晶系统。他认为针刺直接造成了经络液晶体排充状态的变化,刺激一停,液晶体又回复到根据边界条件所应处于的状态,这实际上是对经络进行了一次调整。针感所到之处,就是外力引起经络液晶体重排之处,一直重排到病所。4 经络与血管、淋巴管相关说 有人在18个截肢的新鲜肢体的太冲、涌泉、商丘等穴位注入墨汁,然后将肢体以甲醛溶液固定,逐层解剖,其中13个肢体出现了被墨汁充盈的纤细管道向上或向下延伸,大部分可循经直达肢体的断面,这种结构系管径为40~300L m 的小静脉,于是认为经络与血管系统有密切联系[1]。1996年,日本学者根据1经穴部含P 物质的神经纤维与毛细淋巴管存在形态学的紧密联系;o经穴部存在有许多发达平滑肌的淋巴管;?P 物质能直接作用于平滑肌细胞,引起其强烈的节律性收缩运动;?淋巴管与经络的循行在位置上的相近关系;?平滑肌的收缩传递速度与循经感传的速度相近等,认为在经穴部给予针灸刺激时,引起局部含P 物质的神经末梢分泌P 物质,通过毛细淋巴管吸收,引起淋巴管发达平滑肌的节律性收缩运动,这种运动的信息传至大脑皮 156 第25卷 第2期2001年3月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 N AL OF SH AN D ON G U N IVER SITY OF TCM V ol.25,N o.2M ar.2001

(完整word版)经络本质已被中国证明之二:经络的解剖结构

经络本质已被中国证明之二:经络的解剖结构 二、经络的解剖结构 我们认为,经络没有独立具体的解剖结构,它是以其它相关组织结构共同合成而为结构的。这就像河流一样,是水流的结果,自己本身没有什么河道,碰到黄土,黄土就是河道的边界,遇见岩石,则岩石就是河道的边界。但共同组成经络结构的相关组织具有一定的要求,那就是网膜状组织。《内经》经常谓经穴在“分肉之间”,其意非指皮肤与肌肉之间,而是特指肌肉与肌肉之间的组织,在解剖学的层面上,这些组织中医称作筋膜,而西医则谓之结缔组织,准确地讲是“固有结缔组织”。结缔组织在体内分布最广,由组织液、纤维、基质和细胞组成。这些就是构成经络结构的物质。 但是,我们却不能反过来说这些物质就是经络,因为经络的存在方式主要是属于能量层次的。经络与人体的关系,就像电能与计算机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上所显示的图象文字等来认识电的作用,但如果你单纯从解剖学的角度来将计算机分解,哪怕你用再高倍的显微镜也不可能看得到计算机里面的图象与文字。 也就是说,经络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结构,几乎人体每个部位均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换句话说,就是处处皆经络,但又可以说处处没有具体的经络。由于经络给人的印象就是挂图上的线条,不少研究者就是依此按图索骥,寻找经络的实质。早期的许多目标都集中在身体内是否存在与那些线条一致的生命结构,这些结构包括血管、神经、淋巴管,甚至还包括了间隙结构。这里有一个命题,如果那些图线的位置是错误的、并非本源的经脉循行线,那么,所有找到的有关经脉线的证据都是错误的,而找不到任何可靠的证据都是自然的,由此无论承认经络或否定经络都变得毫无意义。不幸的是,实际的情况正这样。 有人已经在说,现在的经脉图只是穴位连线,而不是经脉线,不可轻信。但穴位位于经脉线上,经脉线当然经过穴位,二者是统一的。问题的真正原因在于沿袭性的历史错误——穴位错误,现在的经脉图基本上都是沿袭明·张介宾的《类经图翼》。张介宾及其前后的所有针灸经络学中的穴位分类都沿袭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后者是首部从《内经》中归纳出来的针灸经络学专著,其各经穴位分类非常明确。问题就出在这里,《内经》中的穴位散见于各篇之中,当皇甫谧进行归类整理时发生了多处严重的错误。 在头面部,《内经》中明确属于某一经的穴位,在《甲乙经》中却归入别的经中,一穴之差常常使各经都不得不偏离原来位置。现在的胆经在头部有好几道折弯,但《内经》中并没有这样的描述,只一条线绕头下行,其余为分支。而现在胆经在头部所连的近10个穴位,在《内经》中却是胃经或手少阳经穴。 在上肢的手太阴尺泽穴,《内经》明确指出位于肘中之动脉,当然只能在肱二头肌腱的内侧凹陷中,现在却在外侧凹陷中;天府在腋内动脉处,《甲乙经》定在腋下三寸动脉处,现在定在上臂前侧。如此一来,手太阴这段经脉就由《内经》中的腋下至肘内侧,变成

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经络”一词作为人体一种组织结构的名称,首见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研究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之间的关系的理论称为经络学说。它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医学分析人体生理、病理和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的主要依据之一。经络学说对指导临床各科特别是对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办法的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灵枢·经脉》所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经络学说,甚至认为“不识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医学入门·运气》)。 经络学说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经络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表现,经络中血气的运行与自然界(特别是月的盈缺与时间)的关系,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穴位(《内经》称之为“气穴”。而世又有“脑穴”、“经穴”等名称)及其主治作用,经络与脏腑的关系等等。本章主要介绍经络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并简要介绍经络学说的运用。 经络学说的形成,是以古代的针灸、推拿、气功等医疗实践为基础,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和藏象学说,逐步上升为理论的。其间并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 要形成经络学说,首先要形成经络概念,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形成经络概念的客观依据,主要是施行针灸、推拿、气功(特别是前二者)等保健、治疗过程中,病人的主观感觉到的传导现象(简称“感传”或称“经络现象”,但“经络现象”所包括的内容更广)。但是,1973年底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与经络有关的两份写本(《五十二病方》,为之定名为《足臂十一脉灸经》及《阴阳十一脉灸经》),只有脉名而无经名。很可能早期的医学家们认为经络的感传现象即是人体中的血管活动,故称之为脉。另外,这两份写本虽各自描述了十一脉的起止及所走线路,但却没有个穴位的名称,“脉”同脏腑的关系也未建立,诸“脉”之间亦无联系,这说明,“经”、“络”名词的出现较“脉”为晚,它是对“脉”的认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即是将“脉”按深浅、大小分别称为“经脉”、“络脉”和“孙脉”。由此可见,帛书的记载只是经络学说的雏形而已。 《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经络学说已经形成。在《内经》中系统地论述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属络脏腑,以及十二经脉发生病变的证候审记载了十二经别、别经、经筋、皮部等内容,对奇八脉也有分散的论述。《内经》还记载了约160个穴位的名称。此外.《内经》还提出了经络中气血运行同自然界水流和日月运行相联系的观点。 《内经》以后,历代对经络学说又有一定的发展。如《难经》创“奇经八脉”一词;晋·皇甫谧集《内经》、《难经》、《明堂孔穴》等书中有关针灸经络的内容,编成《针灸甲乙经》,书中所载穴位名称有349个。唐·甄权对古代的“明堂图”(经络穴位图)进行修订,孙思邈说;“旧明堂图,年代久远,传写错误,不足指南,今依甄权等新撰为定云耳。……其十二经脉,五色作之;奇经八脉,以绿色为之”(《千金要方·明堂三人图》)。可见原图是用彩色标线的。宋·王惟一主持铸造经络穴位模型“铜人”,并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较之甄权的明堂图又进了一步。来·王执中编的《针灸资生经》,对穴位又有所增补。元·滑寿在忽泰必烈《金兰循经取穴图解》的基础上编著成《十四经发挥》,以后论经络者多以此书为主要参考资料。明·李时珍就奇经八脉文献进行汇集和考证,著

胚胎学对经络实质的启示_陈锦明

上海针灸杂志2010年4月第29卷第4期 ·251·文章编号:1005-0957(2010)04-0251-04 ·经络腧穴·胚胎学对经络实质的启示 陈锦明,黄泳,王升旭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州 510515) 【摘要】 随着针灸的国际化推进,国内外对经络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然而,经络的实质研究尚没有重大突破。该文尝试从胚胎学角度,阐述经络的实质及存在形态,提出经络实质是从机化体演变而来的网络,并从这角度,解释经络的各种现象。【关键词】 经络学说;经络实质;胚胎;机化体;形态原;凤汉管 【中图分类号】 R224.1 【文献标志码】 A 经络学说是指导中医临床的一个重要理论,数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经脉和腧穴作了大量研究[1,2],认为经脉的组织结构与神经递质[3,4]、肥大细胞[5,6]、结缔组织[7]及钙离子活动[8]等有关,并根据针刺效应提出了多种模式的经络实质假说。然而,经络一直缺乏解剖学方面的支持,其存在形式和治疗机理,仍是研究的焦点。 1 经络实质研究的困惑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国内外研究人员纷纷对传统经络进行了各方面的探讨。神经递质(Neurohumo- ral,NH)论,曾占了主导地位。最近又以结缔组织(Connective Tissue,CT)学说为盛。然而,这些假说只着眼于个别经络现象,当中存在不少盲点。如基于CT 的学说,作用路径含糊,标靶关系不详。 以NH主导的学说,极其量只能体现受者的针感,况临床上不求受者针感而收效的案例颇多。此外,传统医学基于经络治病可通过针刺、艾灸、推拿、导电、激光、注射等不同媒介,均对经络产生调节作用;从NH 和CT机制角度,效应均基于机械动力。如此看来,经络实质应包括NH和CT以外更多的网络,或是一个能接受多种媒介激动的系统。 古人是如何总结出经络路线,现在已无从稽考,但马王堆汉墓的帛书,只记载了经络而没有腧穴,可以推断经络是以线的存在为先,排除了经络是经验穴集结而成的假想路线的说法。近年,经络的研究已步向生物科技方面。笔者研读了近年的文献,认为从胚胎发展去探讨经络实质,对上述问题极具启发。 2 胚胎形成过程 就胚胎发育过程而言,自卵子授精成为合子(zygote)开始,从单细胞开始分裂,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如此类推,逐渐以倍数递增;在细胞分裂初期,所谓的分化系统尚未出现,所有分裂出来的细胞都要彼此整合,充分沟通,才能结合成为胚体。现代医学已知,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能分化为不同的器官组织,然而,是什么促成干细胞的有序分化呢? 2.1 “机化体”统整功能 良好的沟通是整合的必要条件。胚胎学认为促成细胞有序分化,是由“机化体”(organizer)专责处理[9,10],通过一些称为“形态原”(morphogens)的分子,在胚胎内产生一个形态原梯度(morphogen gradients)的现象[11],胚胎干细胞可以通过识别浓度梯度,确定分化(differentiation)的位置。在成形过程中,胚胎存在着极向的电流[11],并具备高密度“间隙连接”(gap junctions)的区域[12-15],这些是指导胚体生长的关键,令细胞在高速分裂过程中,仍有序地分化,不致紊乱。 2.2 “机化网络”形成和演变 从现代解剖生理学角度,机体统整的功能,可由各个分化系统共同完成,例如免疫、神经、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等系统,各司其职,共同为机体的存活发挥作用。 在胚胎成形过程中,“机化体”比各个生理系统更早出现[13,14]。合子细胞不断分裂,“机化体”夹杂其中,并随着胚胎成长而变得复杂,同时逐渐演变成一个原始网络。当细胞分裂急剧增加到一定数量时,这个原始网络系统也再无法应付庞大的整合需求,取而代之,必需衍生更高效能的分化系统,以应付更高层次的整合效能,及继承原始网络的沟通功能。结果,胚胎干细胞开始分化成多个生理系统,其形成、维持和调节,均由“机化体”组成的网络负责[15],笔者称之为“机化网络”(见图1)。 DOI:10.13460/j.issn.1005-0957.2010.04.009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

经络 细目一经络学说概述 1.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经络系统的组成 细目二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①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②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

③足、手阴经交接于胸部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1)头面部的分布 头为诸阳之会:阳明经分布于面部,其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分布于头侧部;手太阳经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行于头顶、后头部。 总的来说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2)四肢部的分布 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但足三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分布,前中后部位依次是厥阴、太阴、少阴。 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 (3)躯干部的分布 阳明经腹面,太阳经背面,少阳经侧面,足三阴经腹面。 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依次是: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 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细目三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奇者,异也。所谓奇经,是指这些经脉与十二经脉不同。它们与十二正经的区别是: (1)它们的分布不如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 (2)它们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3)彼此之间也无表里关系。 “八脉”是指奇经共有八条,故称“奇经八脉”。 2.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1)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督脉——“总督诸阳”(与六阳经交会于大椎,称为“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与足三阴经交会于关元脐下三寸,足三阴经又接手三阴经,故任脉称为“阴脉之海”) 阴维——维络诸阴经,联络所有的阴经而与任脉交会(于廉泉喉结上舌骨下、天突); 阳维——维络诸阳经,联络所有阳经而与后督脉相合; 冲脉——通行上下前后,渗灌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之海”; 带脉——约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 阴跷、阳跷——“分主一身左右阴阳”。 (2)调节十二经脉中的气血 除任、督直接参与十四经气血循环外,其他奇经还具有涵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 (3)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 奇经八脉虽然不似十二经脉那样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但它们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与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肾脏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从而加强了某些脏腑之间的相互沟通。 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点和基本机能 督脉 (1)循行部位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以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龈交穴)。 分支1:从脊柱里面分出,络肾。

中医经络基础学习知识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和络的总称。经,又称经脉,有路径之意。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的主干。故曰:“经者,径也。经脉大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且有一定的循行部位。络,又称络脉,有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故曰:“支而横出者为络。”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 经络相贯,遍布全身,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联络网,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复杂的联络交会,组成了经络系统,把人体五脏六腑、肢体官窍及皮肉筋骨等组织紧密地联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调节人体功能的一种特殊的通路系统。 二、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构成的。经脉和络脉是它的主体 (一)经脉系统 1.十二经脉 正经:正经有十二,即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共四组,每组三条经脉,合称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别出的正经,它们分别起于四肢,循行于体内,联系脏腑,上出颈项浅部。阳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上达头面后,仍回到本经;阴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上达头面后,与相为表里的阳经相合。为此,十二经别不仅可以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而且因其联系了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从而补充了正经之不足。 十二经筋: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是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于筋肉系统的总称,它有联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十二皮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部位上的反应区。全身的皮肤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所以把全身皮肤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属于十二经,称为“十二皮部”。 2.奇经:奇经有八,即督脉、任脉、带脉、阴骄脉、阳骄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全身气血盛衰的作用。 (二)络脉系统 络脉有别络、孙络、浮络之分。

国外对经络学说研究概况

国外对经络学说研究概况 针灸在很久以前就已传播到海外。随著现代科学的发展,针灸经络研究在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逐步展开。那些最早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针灸经络理论的人,是具有开拓精神的针灸医生。循经感传现象则是国外经络研究工作的起步。对中国的针灸界来说,外国学者对经络学说的研究工作,不仅具有借鉴的意义,更具有启发意义。 1. 对经络的几种看法 国外学者对经络的实质问题同样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有一些人认为,经络就是已知的神经、血管和淋巴系统功能的表现。这种观点在国外比较流行。当然,异议者也不少。如有人认为经络是位于皮下的低电阻通道。还有人提出经络是位于人体已知结构之间的流体通道,它存在于筋膜包裹的动脉、静脉、淋巴管和神经干的空隙中。这种空隙是经络赖以传导信息的体液通过的场所。而液体在脉管外的流动则主要依赖于肌肉的运动。Lonesau-Tirgooistec(1990)等认为经络可以被看作是已知结构(如肌肉、血管和神经)之间的间隙所构成的一个重要“通道”途径,可移动的电荷即可延著这些间隙从身体的一个区域移到另一个区域。日本的高野千石(1991)也支持这种观点,认为经络是某种粘滞度低,离子强度高,传递重要生命物质的血管外通道。当然也有人从组织学的角度进行探讨。比如Thomas(1977)提出经穴的物质基础可能是某种既非血管又非神经的,但又和二者密切相关的成网状分布的原始的组织丛。这种原始组织可能是一种特殊的结缔组织,并具有活跃的代谢和传递作用。近年来,间中喜雄也提出X信号系统的假说,认为人体中残留著种族发生初期形成的原始信号系统。它被以后发展起来的多层次的复杂信号系统(自动调控系统)的网络所掩盖。这个系统能够敏锐地感知和辨别体内外极其微弱的动因,并可向远隔部位传导,在针刺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人从胚胎发育、生物场、电磁的生物效应等角度提出各种不同设想,反映了国外学者探索经络实质的各种思路和倾向。 2.对循经感传的研究 (1) 临床报道这类文章以日本为多见。 早在1948年,日本的柳谷素灵即提到在针刺穴位时,可出现循经感传现象。最详细、最典型的报道发生在一位叫白万郎的日本商人身上。他因为视神经萎缩而接受针刺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感传现象非常显著。经统计,感传线与古典经络循行路线一致的有三条经,即大肠经、肾经、任脉;基本上一致的有十六条经,相似的有一条经。但对于这一病例,日本学者认为可能与该病人在幼年时被雷电击伤有关。

经络实质之我见

经络实质之我见 ———吕承福经络是否存在;经络实质究竟是什么?这是摆在中国科学界面前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笔者从事经络研究已二十余年,现在就这个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拙见,以促进科学界早日揭开这一千古之谜! 笔者在针灸临床上,曾遇一例经络敏感人。当对其下肢针刺时,患者首先出现的是上下感传,感传速度约为10厘米/秒;感传线较粗,有筷子般粗。当在感传线的一侧,针刺点的上下方,再针刺几个地方,则感传不再沿原路线传导,而是沿针刺点的连线方向由近及远的顺次传导;并明显的感觉到有原感传线路过度到另一条感传线路的情形。当在针刺点的横切面作环行针刺诱导,则感传沿针刺点连线作环行传导,感传线很细,像线一样。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没有对实验者作任何语言诱导,完全是实验者自己诉说。这个实验说明在人体内确有一个像古人描述的经络系统那样的情况存在。根据大量的临床报道,确实有少量的经络敏感人诉说过像古人描述的经络系统那样的情形。可是,这种情形对现代医学解剖和生理来说还是新的发现.古人在科学技术非常落后的古代,绝对不是靠凭空想象。笔者推测,经络敏感人对针灸感传的诉说是古代医家创立经络学说的主要依据。 如果把经络敏感人对针灸感传结构的诉说作为人体存在经络的证据的话,那么,笔者认为经络是存在的。既然经络是存在的,那么,经络到底存在于人体的何处?经络的实质究竟是什么?下面笔者将用几个实验说明之。 一,“幻肢感”实验。在截肢患者身上用针刺激发感传后,截肢患者仍然感到感传走到已被截去的肢体末端。腰麻后,刺激气户穴,多数受试者出现的感传向下循行进入全部感觉机能消失区。我国的薛崇成等教授以此提出“经络中枢论”观点,认为在外周不可能在已消失感觉的部位又继续出现感传,这个现象只能用中枢体感区内按某种躯体图案模式发生定向扩散,于是出现循经感传现象。该实验证明经络在中枢。 二,如果切断动物的下肢中除了神经和血管以外的所有组织(由于断端肢体保留了血液的循环,还可以存活下来)。那么切断后在切断末端针刺,切断的肢体仍然存在针刺的效果。如果将神经也切断,则针刺效应明显减弱。如果将血管臂上的神经也麻醉,仅留下血液循环,则针刺效应完全消失。这个实验证明针刺效应是由神经系统来完成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一、经络的作用 (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经络中的经脉、经别与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肢体筋肉皮肤;浮络和孙络联系人体各细微部分。这样,经络将人体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经络的联络沟通作用,反映出经络具有传导功能。体表感受病邪和各种刺激,可传导于脏腑;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亦可传导于体表。这些都是经络作用所为。 (二)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营养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织得以营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通利。 (三)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经络“行血气”而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在内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在外抗御病邪,防止内侵。外邪侵犯人体由表及里,先从皮毛开始。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如《素问·缪刺论篇》所说:“夫邪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说明病理变化 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联络系统,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如在有些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常可在经络循行通路上出现明

经络基础知识汇总

经络基础知识汇总 一、概念: 1、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简单说就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意是“网络”,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2、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3、原穴的定义: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重要经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又名“十二原”。 二、十二经脉 ⒈定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2、命名:十二经脉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内容确定的。 1)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2)手三阳经从手上头 3)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4)足三阴经从足至腹胸 3、表里属络关系: 1)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属络。 2)阴经属脏主里络腑,阳经属腑主表络脏。 3)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构成脏腑相表里属络关系。 三、经络的作用 1.联络内外,网络全身。 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3.抗御外邪,反映病症。 4.传导感应,调节虚实 四、经络的临床应用: 1、说明病理变化 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联络系统,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

2、指导辨证归经 辨证归经,是指通过辨析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以确定疾病所在的经脉。辨证归经在经络学说指导下进行。 3、指导针灸治疗 4、循经取穴 五、十二经络的主治规律:

经络的实质

经络的实质 The essence of the meridian 摘要:简述了中医理论中经络学说的概念以及在医疗实践中的相关应用,总结了近些年来国内外对经络实质的研究,各种假说都有一定的道理,并且大多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但是却一直没有得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结论。究其原因,并非是经络不存在,而是现代科学的检测手段和研究方法还不能深入的研究其本质。认为经络相关的蛋白质分子及其组成的耦联带结构可能是经络实质的关键物质基础,而结缔组织学说中的筋膜观点,以及建立的数据模型为经络的传导现象及数据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提出要以实践为基础,加强各种学说的交流,综合各种研究成果来探索的观点。 【Abstract】:Meridian theory is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lso is the current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hot fields。However ,the modern scientific testing methods and the research method also can't further research of its nature. In many of the hypothesis,all of then are come up with the phenomena as the foundation.In oder To explore the essence of it,,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exchange, a combination of theory 一、经络学说概论 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