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社区治理模式比较研究

国内外社区治理模式比较研究
国内外社区治理模式比较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国内外社区治理模式比较研究

姓名:王珏青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公共管理

指导教师:刘霞

20090530

国内外社区治理模式比较研究

摘要

自1991年民政部提出“社区建设”以来,当代中国社会推进社区建设的探索逐步深入,北京、上海、天津、青岛、沈阳、武汉等城市经过探索实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区治理模式。但是随着社区建设的逐步深入,这些社区治理模式存在的不足愈来愈彰显。如何借助西方丰富的社区治理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社区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国内外治理模式的比较研究来思考未来我国社区治理模式的发展,是极具理论和应用价值的课题。

通过对国内外社区治理模式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国内在社区治理方面主要存在治理主体相对单一、治理体制没有理顺、非政府组织发展缓慢、社区自治不足、居民参与意识薄弱等问题。但是从目前我国社会结构深刻转型还在继续的实际出发,社区治理还需要政府在一段时间内发挥主导作用。为此论文在最后一章以政府主导为前提,重新界定了社区治理中各多元利益主体的功能定位,并提出了完善我国社区治理模式的建议。

本文共有五章:

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说明论文的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是论文的理论基础,单独把国内外社区治理的理论研究现状列为一章。第一节首先阐述了社区和社区治理的概念和特征,第二节、第三节介绍了国外、国内社区治理的理论和研究现状,第四节主要是国内外社区理论研究的比较和启示。

第三章第一节重点对典型的三种国外社区治理模式进行了分析,第二节在对三种典型模式进行简单比较的基础上概况了国外社区治理模式的特点与经验。

第四章第一节重点对我国典型的四种社区治理模式进行了分析,第二节对

其中三种模式的共同特征和各自发展环境进行了分析,第三节则比较分析了国内外社区治理模式上的共性特征和差异,通过比较得出了现阶段国内社区治理模式的主要问题。

第五章以政府主导为前提,提出了完善我国社区治理模式的思考。第一节首先界定了社区治理多元利益主体的功能定位,第二节、第三节针对前面通过对比总结出的国内社区治理存在问题,就社区治理的组织架构设计和以社区自治为方向、培育社区居民参与意识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社区治理模式比较政府主导社区自治

THE STUDY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COMMUNITY GOVERNANCE MODE

ABSTRACT

Since 1991, the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puted forward of "community building",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have been promoting the community building in-depth exploration gradual, Beijing,Shanghai, Tianjin, Qingdao,Shenyang, Wuhan and other cities have got each unique mode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fro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However, with the deepening of community building, the bug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mode shows in evidence more and more. How to make ues of the Wester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anagement experience, combined with China's actual situation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rough to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government pattern's comparison to research pondered that in the future our country community will govern the pattern the development, is highly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value of the subject.

Through governs the pattern to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communities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may discover that the present stage home governs the aspect in the community mainly to have the government main body to be relatively unitary, government system straightening out, the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not to develop, the community autonomous insufficiency, the resident the sense of participation slowly weakly and so on questions. But is also continuing from present our country social structure profound reforming the reality embarks, the community governs also needs the government to play the leading role for a period of time. Therefore the paper in the last chapter take the government leadership as a premise, limited the community to govern each multi-dimensional benefit main body functional localization, and proposed consummated our country community to govern the pattern the suggestion.

This paper includes five chapters:

The introductory chapter, the main topics that the paper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opics,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Thesis chapter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a separat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ties to research the theory of governance as a chapter. Section I start by describing the community and community-based and features of the concept of governance, Section II, Section III of

foreign and domestic community-based management theory and research, the fourth quarter at home and abroad are mainly community-based comparison of theoretical study and enlightenment.

The third chapter first key governed the pattern to the model three kind of overseas communities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 second in carried on the simple comparison to three kind of typical models in the foundation the survey overseas community to govern the pattern th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experience.

The fourth chapter first key governed the pattern to our country model's four kind of communities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 second to three kind of pattern's comm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spectiv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have carried on the analysis, the third comparative analysis domestic and foreign communities have governed in the pattern the general character characteristic and the difference, obtained the present stage domestic community through the comparison to govern the pattern the subject matter.

The fifth chapter take the government leadership as the premise, proposed consummates our country community to govern the pattern the ponder. The first section first limited the community to govern the multi-dimensional benefit main body the functional localization, second, third the domestic community which summarized through the contrast governs the existence question in view of front, governed the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design and take the community on the community autonomous as the direction, the cultivation community residents the sense of participation two aspects to propose the countermeasure and the suggestion.

KEY WORDS: community governance mode compared with government leadership community autonomous

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王珏青

日期:年月日

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上海交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王珏青指导教师签名:刘霞

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总体性社会开始发生裂变,市场化改革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繁荣、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增加,同时也带来了由于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所引起的社会结构重组。①当今中国发生的最深刻的变动,是由原先行政一体化的结构向着政府(公域)、市场(私域)和社会(第三域)并存的结构体系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基层社区的重要性不断突显出来。②社区作为城市基层社会公民生活的共同体,开始进入人们视野,并逐渐成为城市社会治理的重要平台。

一、研究背景

(一)单位制的弱化与“社会人”的出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依附于国家、个人依附于单位的生存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单位制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社会根源,功能逐步开始弱化。一方面,原来依附于国家的单位开始追逐经济利益,逐步剥离了其原先承担的社会职能;另一方面,原先依附于单位的个人生活空间逐渐由单一的单位组织转向更为广泛的社会空间,原先依靠单位获得的福利、业余生活也开始在社会中得以实现。于是,“单位人”逐渐变成了“社会人”,城市最基层的微观社会——社区成为获得基本生活服务、协调人际关系、平衡各种利益、重构新生活方式的最重要空间。

(二)街居体制的困境和大量社会问题的下沉。传统计划经济时代,“单位人”依附单位,由单位组织进行管理。社会上的闲散人员就由街居制承担起管理和改造的任务。街居制的产生是国家政治的需要,其诞生之日起就难以摆脱

①卢汉龙.单位与社区:中国城市社会生活的组织重建.[J].社会科学,1992,2:52-57.

行政化倾向。随着单位制的解体,单位制所释放的功能最终由于政府职能的不完善最后下沉到社会最基层的街居制身上,同时层出不穷的大量的社会问题,也下沉到社会最基础的街居制中。面临者前所未有的两难困境,再加之承担了许多繁琐的日常行政化任务,街居制没有时间应付、也难以应付。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服务、安全、管理等社会服务有了进一步的期待,对社区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都迫切需要发展新的治理平台来解决这些问题,摆脱困境。

(三)政府、市场、社会的分化与政府职能的转变。在“单位人”向“社会人”逐渐转变的同时,政府、市场、社会的功能开始分化,社会第三域的出现以及其不断发育的过程,使得政府重新梳理职能,调整与社会、市场的利益关系,归位功能,在应当发挥作用的领域履行职能。不同利益的“社会人”在社会中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调整、实现利益需求,社区治理理所当然成为了最有效的载体。

二、研究意义

自1991年民政部提出“社区建设”以来,当代中国社会推进社区建设的探索逐步深入,形成了上海模式、天津模式、沈阳模式、江汉模式等若干各具特色的社区治理模式,但是随着社区建设的逐步深入,现行我国社区治理模式存在的弊端愈来愈彰显。如何借助西方丰富的社区治理理论和实践经验,通过对国内外社区治理模式的比较研究,思考符合我国社区现状的治理模式选择,研究对现有治理模式的进一步完善,探索治理模式的发展前景,是极具理论和应用价值的课题。

(一)有利于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根本性调整,也必然给社会造成了各种矛盾,这些矛盾主要表现为社会差别的进一步扩大、社会问题的进一步增多、社会秩序的各种影响以及部分老百姓生活的贫困等等。作为城市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社区理所当然成为诸多社会矛盾的集聚地和突发点。社区治理强调多元主体通过协商、合作的方式实施对社区事务的共同管理,对多元利益进行有效的平衡、协调和整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

(二)有利于推动政府转变职能。政府职能转变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督、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应该是分工、分权、分责的合作关系,所以政府要将应该由社会承担的职责归还给社会,从对社区的管理转移到公共服务。通过社区治理,政府与其他社区主体在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前提下,合理分担责任、合理整合社区资源、合理协调各方利益,有利于形成政社良好互动的局面。

(三)有利于推动基层民主建设。长期以来,居委会虽然是居民的自治组织,但是在街居制的框架下难以摆脱行政化的倾向,政府在社区占据主导地位,居民自治几乎处于封闭的半自治的状态,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也不高。公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不应仅仅表现为基本的服务需求的满足,从治理的内涵和本质可以看出,治理理论的核心就在于公民参与,缺少公民广泛参与的治理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治理。①社区治理能够让公民积极有序地参与社区事务的共同管理,不仅有助于增强公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更有助于提高居民自治程度,推动基层民主建设。

第二节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针对论文题目,有选择地对有关社区治理理论等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为本论文的完成提供可靠的理论保证和研究基础。

(二)比较分析法,通过对国内外社区治理模式的比较分析,为本文提出结论和对策提供基础。

(三)案例分析法,根据论述的需要,选择若干社区治理案例,以期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适宜的对策建议。

(四)访谈法,确定论文题目及基本框架后,对专家和街道负责人、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等进行访谈,以期进行更为科学的分析。

二、研究内容

本文着重对国内外社区治理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个方面是国内外社区治理的理论研究现状比较,因为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又来源于实践,国内外学者对社区治理研究的不同内容和侧重点,也一定程度反映和决定了社区治理实践中的不同。所以论本文在绪论部分后,先对论文的两个核心概念(社区和社区治理)进行了界定,然后介绍了国内外社区治理理论的研究现状,通过比较,发现国内外社区治理的理论研究都是出于相同的目的,但是由于不同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的不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研究的水平也存在明显差距。

第二个方面是对国内外典型社区治理模式进行了比较。国外主要是选择了以美国为代表的社区自治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和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混合治理模式,国内主要是选择了上海、沈阳、武汉百步亭以及香港这四个地区为例进行分析。之所以选择这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社区治理模式进行比较,主要是考虑到可比性、代表性和典型性。当然香港的社区治理模式在国内是特殊的,由于政治体制的不同和长年的殖民地历史,香港的社区治理模式与内地其它城市的可比性不强,所以在之后对国内外社区治理模式的比较和最后提出完善的建议时,特别注明了主要是从内地的实际出发,并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通过对国内社区治理模式的分析,特别是在与国外社区治理的成效和丰富经验进行比较后,本文概括了现阶段国内社区治理模式的主要问题在四个方面:治理主体相对单一、政府主导色彩过浓,治理体制没有理顺,非政府组织发展缓慢,和社区自治不足、居民参与意识薄弱。同时,笔者也发现尽管国内社区治理模式各有特点,究其实质每个模式中政府主导的色彩都是较浓的,这与长时期计划经济体制和社区发展的现状分不开,特别是现在,社会结构深刻转型还在继续,社区治理无法离开政府的主导作用,有效的社区治理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尽管社区自治是社区治理最终的发展方向。所以针对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本文在最后第五章结论部分,以政府主导为前提,结合政府在社区治理的应然职能、社区治理的组织架构设计、居民参与意识的培育、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社区治理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共有五章,具体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是: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说明论文的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二章是论文的理论基础,单独把国内外社区治理的理论研究现状列为一章。第一节首先阐述了社区

和社区治理的概念和特征,第二节、第三节介绍了国外、国内社区治理的理论和研究现状,第四节主要是国内外社区理论研究的比较和启示。第三章第一节重点对典型的三种国外社区治理模式进行了分析,第二节在对三种典型模式进行简单比较的基础上概况了国外社区治理模式的特点与经验。第四章第一节重点对我国典型的四种社区治理模式进行了分析,第二节对其中三种模式的共同特征和各自发展环境进行了分析,第三节则比较分析了国内外社区治理模式上的共性特征和差异,通过比较得出了现阶段国内社区治理模式的主要问题,。第五章以政府主导为前提,提出了完善我国社区治理模式的思考。第一节首先界定了社区治理多元利益主体的功能定位,第二节、第三节针对前面通过对比总结出的国内社区治理存在问题,就社区治理的组织架构设计和以社区自治为方向、培育社区居民参与意识两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第二章社区治理的理论和研究现状

第一节社区和社区治理的概念

一、社区的概念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所定义的概念,本文研究的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共同体。这个概念,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社区是一个社会实体,它有一定数量的人口规模和一定的地域范围;2、社区是人们聚居的场所,因此它有相对完备的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生活基本需要的基础设施和资源条件;3、社区是社区居民生活的共同体,因此它会使居民产生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4、社区也是社区居民利益相关的共同体,因此它必须要有一套适合自己、相互配合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

二、社区治理的概念

社区治理是治理理论在社区研究、社区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本文研究的社区治理指的是以社区地域为基础,政府、社区组织、社区单位、社区居民和非营利组织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过程。它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1、社区治理的主体是多元化的,政府、社区组织、社区单位、社区居民和非营利组织都是参与共同管理的主体;2、社区治理的过程是民主协商的,各个治理主体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协商来实现对社区事务的共同管理;3、社区治理的过程是上下互动的,强调的是各治理主体的持续互动;4、社区治理的过程也是各治理主体自觉参与、自愿参与的过程。

第二节国外社区治理的理论和研究现状

自滕尼斯引入社区概念后,国外学者经过大量探讨形成了十分丰富的理论和方法,如以帕克麦肯齐为代表的芝加哥学院的人文区位学理论,以齐美尔和沃思为代表的社区失落论,以刘易斯和甘斯为代表的社区继存论,以费金尔、韦尔曼和富顿为代表的社区解放论,以亨特为代表的精英理论,以达尔为首的多元政治理论等等。这些理论从不用的角度,对社区形成、社区关系、社区权力等方面进行研究,影响力很大。

自治理理论引入到社区实践后,社区治理的理论研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作为社区管理的新模式,社区治理是一个复杂的治理体系或治理结构,是一种全新的公共权力的配置方式。囿于篇幅,本文主要介绍几种代表性的研究理论和观点。

一、新地方主义下的网络化社区治理理论

公共部门职能、规模、目标以及责任的复杂性使得公共部门面临治理难题,作为对现代治理复杂性的真实反映和实践挑战的回应,新地方主义通过强调参与以及推动公民精神的复兴,构建起基于中央-地方-民众多元化协同的网络化社区治理模式,从而使得民主和管理相得益彰。英国的格里?斯托克认为,新地方主义是一种新兴的治理原则,所要求的不是简单的将权力下放给正式的地方政府,而是积极地将地方居民纳入到其社区的治理之中。①他通过对地方治理的三个时代(战后背景下的选举式地方政府、新公共管理背景下的地方政府、网络化社区治理)治理体系的关键、主导意识形态、对公共利益之界定、主导责任模式、与上层政府的关系等栏目的比较,得出结论,在网络化社区治理框架下,更为广泛、松散的组织通过相互依赖关系联合起来,协力应对挑战,本着对对话制度的信奉和网络互动,使得民主和管理相得益彰。

二、公民治理下的社区治理模式

21世纪公民越来越深入参与到社区事务,为此美国的理查德?C?博克斯提出了公民治理下的社区治理模式。他认为社区治理具有规模原则、民主原则、

责任原则和理性原则,选择什么样的社区治理模式,最关键的还是看社区领导者抉择怎样的社区政策导向和社区发展态度。社区治理在21世纪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他对这个新时代推测命名为公民治理时代,在这个时代,要有居民选择和决定社区的愿景,要居民对自己的社区未来承担更大的责任。他从公民治理的角度进一步勾画了一条为了社区发展的途径,提出了“社区协调委员会”、“社区公民协商委员会”等组织形式,借助这样的社区治理平台,一方面公民代表可以更多地获得权力,承担起公共事务管理,成为“公民管理者”,另一方面,社区广大公民能够表达对社区发展的利益要求和期望,从此形成新型的代表制度。①

三、社会资本和社区治理

Samuel Bowles和Herbert Gintis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对社区治理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社区治理是一个小利益团体的社会互动,是与市场和地区密切相关的经济活动成果。有人认为:1、社区治理解决了一些共同的市场和国家的失灵,但通常依靠与道义区别的内部关系和经济代价;2、个人动机支持社区治理不被任何自私或利他主义;3、社区,是市场和国家的补充,而不是替代品;4、如果设计不当,市场和国家会排挤社区;5、一些知识产权的分布比其他更有利于促进社区治理;6、社区在未来更显其重要性。②

四、政府职能转变和社区治理

城市治理作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城市管理的新模式,是一个复杂的治理体系或治理结构,政府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部分理论研究者主要从政府与社区的关系上,结合政府职能转变进行研究。Christopher Gates在《Community governance》文中指出,美国政治特别是在国家层面已成为功能失调;公民对他们的政治领导人深感失望,并认为政治机构正在响应和损坏的根深蒂固的权力和金钱。为此有人认为,解决这一僵局在于逐渐从政府主导的模式中重新发明社区的方式运作。在这个模式中,政治斗争已不再是打败你的敌人,但达成合作,协商一致为基础的决定;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共同努力;和领导人分享权力,工作,以使他人来决定的问题。③安

①参见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

②Samuel Bowles, Herbert Gintis. The Economic Journal. London: Nov 2002. V ol. 112, Iss. 483; pg. F419, 18 pgs.

东尼?吉登斯认为,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速,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问题日趋严重,只有社区建设才能解决公民素质的问题,而国家则是社区建设的协作者与监督者,“根据情况的不同,政府有时需要比较深入地干预公民社会的事务,有时候又必须从公民社会中退出来。”①

第三节国内社区治理的理论和研究现状

一、研究综述

国内的社区研究起源于上个世纪30年代,以吴文藻和费孝通两位学者最为著名,而真正兴起却是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可以说是城市建设的实践推动了社区理论的研究。90年代初期,对社区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等方面。如吴志军(2003)基于自治与服务的视角,提出了以社会中介组织为主导、以基层党组织为整合、以居委会为辅助的社区管理的方式。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成熟,社区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资源配置结构的多元化和动态化、社区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蓬勃发展,特别是治理理论被引入导社区的实践中来,运用现代治理理论进行社区研究成为了学术界新的热点。国内的学者在借鉴国外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围绕政府与社区的相互关系作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基于政府在社区治理中的应然角色,黄琴(2007)提出政府要从“划桨”走向“掌舵”,从集权走向分权,在社区公共服务中引入竞争机制,成为满足社区公众需求的“顾客驱动”的政府。③基于非营利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李向品(2007)厘清了社区治理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④基于相关利益和社区权力的视角,吴光芸(2007)提出建立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参与网络,使政府、社区组织和居民等多方利益主体在持续的互动过程中经过重复的博弈而建立合作与互惠的关系。⑤基于单中心秩序和多中心秩序的视角,张洪武(2006,2007)提出由公共责任理念引导、公共规则规

①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82页.

②参见吴志军.城市社区管理,:主题与模式选择.[J].学术研究,2003,3:71-73.

③参见黄琴.论政府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应然角色.[J].理论与改革,2007,4:63-65.

④参见李向品.非营利组织与社区管理.[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6:101-102.

制的社区多中心治理秩序,使摆脱“公地困境”,激发社区多中心因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集体行动和社区善治的重要条件。①基于合作主义视角,俞楠(2006)提出在社区层面有必要推动“自治”与“共治”的并行,依靠社区多元化主体的共同参与,增强社区治理的合法性。②

二、关于社区治理模式的研究

目前,国内学术界依据政府与社区的权能关系,提出了三种社区治理的模式,即政府主导型的行政型社区、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结合型的合作型社区、社区主导与政府支持的自治型社区,如魏娜(2003),③王建平(2006)。④(一)政府主导型。朱建刚(1997)在对上海五里桥街道权力变迁的个案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在中国街区内部,国家与社会自治空间的关系并非一定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可能处于一种共生共长、良性互动的关系,从而形成强国家、强社会的双强态势。⑤王芳(2008)认为基于我国城市快速推进的实际情况,目前宜选择政府主导型作为社区治理的参考模式,原因主要因为我国市民社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⑥对于这种治理模式,徐勇(2001)则认为行政取向的社区建设当然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可以整合社会,但是在这一体制下,社会仍然为政府所吸纳,社区的工作还是主要在落实政府的任务。⑦(二)社区主导与政府支持型。卢汉龙(2004)在比较了上海和沈阳的社区治理模式后,较为推崇沈阳模式,认为沈阳的模式更能代表我国大多数城市社区建设的初始条件,更符合我国社区发展的未来走向。⑧同样,桑玉成、丁超和俞楠等学者也都主张公民个体表达权利的自主权、共同管理自身事务的自主权。而马海龙(2007)则认为,在我国目前尚不具备社区自治的基本条件,现阶段应构建政府、社区组织、其他非营利组织、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社区共治体系。①

(三)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相结合型。徐勇(2001)认为重塑政府就是重

①参见张洪武.社区治理中的多中心秩序与制度安排.[J].广东社会科学,2007,1:182-187.

②参见俞楠.自治与共治:“合作主义”视角下的社区治理模式,[J].理论与改革,2006,6:15-17.

③参见魏娜.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发展演变与制度创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135-140.

④参见王建军.城市社区治理与中国的实践.[J].黑河学刊,2006,7:123-125.

⑤参见朱建刚.城市街区的权力变迁:强国家和强社会模式——对一个街区权力结构的分析.[J].战略与管理,1997,4:42-53.

⑥参见王芳.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现实选择.[J].城市管理,2008,4:68-69.

⑦参见徐勇.论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社区居民自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3:5-13.

⑧参见卢汉龙.中国城市社区的治理模式.[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1:56-65.

构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就是按照竞争—合作主义理念来建设一个权责清楚、功能分化、协同治理、良性互动的社区治理的新模式。②马西恒、刘娴静等学者也主张通过竞争-合作主义的治理模式,最终走向“善治”。对于这一模式,张宝锋(2006)则认为,在缺乏宪政改革的前提下,多元合作治理的半行政、半自治模式,最终和行政取向的社区治理模式殊途同归,沦为政府权力的玩物。③今天,社区建设中使用最为频繁的概念之一就是“共治”,人民普遍认为“社区共治”代表着中国新一轮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方向,学术界试图通过“共治”而发育出一个具有公共性并富有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公共社会)。④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社区共治的框架、路径已经有不少深层次的讨论,如马海龙(2007)认为社区共治是政府、社区组织、其他非营利组织、社区单位、居民,合作供给社区公共产品,优化社区秩序,推进社区持续发展的过程,并提出了构建社区共治模式的设想。⑤翟桂萍(2007)在合作主义视野下,建构了一个以社区自治为基础的,党政融合,条块整合,多元互动的社区共治架构。⑥而对于社区共治,李友梅(2008)则认为“社区共治”结构的协调机制是以治理结构的权力协调机制为基础的,要深刻认识公民社会的微观基础,就必须要把研究视角聚焦到具体行动空间的权力关系及协调机制。⑦不过,笔者也注意到,社区共治模式也只是对普遍认同的三种模式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良。

第四节国内外社区理论研究的比较和启示

从国家政体、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来看,国外和国内社会存在诸多差异,这些差异既影响着社会发展,也决定了社区理论研究呈现不同。从上面对国内外社区理论研究特别是社区治理研究的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外社区理论的研究存在着不少差异。

①参见马海龙.社区共治:我国城市社区的治理模式.[J].经济师,2007,11:69-70.

②参见徐勇.治理转型与竞争——合作主义.[J].开放时代,2001,7:26-33.

③参见张宝锋.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研究综述.[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6,2:6-9.

④吴志华.大都市社区治理研究:以上海为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第205页.

⑤参见马海龙.社区共治:我国城市社区的治理模式.[J].经济师,2007,11:69-70.

⑥参见翟桂萍.社区共治:合作主义视野下的社区治理.[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3:81-88.

转型社会中农村社区治理困境及对策

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转型社会中农村社区治理困境及对策 许爱花甘诺 摘要:农村社区治理面临严重困境,主要表现为:乡镇政府越权过度干预、非法势力干扰村庄治理以及村民的政治冷漠,严重影响了农村社区的稳定与和谐。农村社区治理必须逐步由“官主导”到“民主导”,构建政府、市场和社区三者之间权责界定明晰、各司其职、各尽所能的多中心治理体制。 关键词:治理社区治理村民自治 中图分类号:C9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338(2011)06—0165—05 作者简介:许爱花,女,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问题、社会工作。 甘诺,女,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社会工作。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引致农村社会发生全面转型,带来农村经济关系和经济结构大调整。农村社会的自主性空间伴随着原有体制的解体而日渐拓增。村民自治制度的普遍推广既为农村社会发展搭建了全新平台,又为农村新权力结构服务于农村社会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空间。农村权力结构内部多元权力主体的形成,为农村社区治理提供了极大可能,基层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不再是高度集权化的单向“统治”行动,而走向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治理”实践。[1] 一、农村社区治理的理论基础:治理和社区治理 (一)治理理论 “治理”(governance)是西方政治学、公共行政学和经济学领域中的术语,“治理”原意是指统理(govern)、引导或操纵之行动或方式,经常与“统治”(government)一词相互交叠使用。全球治理委员会在《我们的全球之家》的研究报告中对“治理”做出了如下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有四个特征:一是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二是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三是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四是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2]“治理”与“统治”从词面上看,似乎差别并不大,但其实际含义却有很大区别。首先,治理虽然需要权威,但这个权威并不一定是政府机关,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官方机构,也可以是民间机构,还可以是官方机构和民间机构的合作;而统治的权威则必定是政府,统治的主体一定是官方的公共机构。所以,治理是一个比统治更宽泛的概念。其次,管理过程中权力运行的向度不一样。政府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总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治理则是一个上下左右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确立认同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由此可以看出,治理是一 561

浅谈我国社区服务治理模式的探讨(一)

浅谈我国社区服务治理模式的探讨(一) 论文关键词:社区治理组织结构制度创新社区服务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及发展,我国的社区建设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新的体制下,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社区服务治理体系,完善系列制度,进而保证社区服务的质量和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社区服务治理模式的建立,有利于理顺社区服务各主体间的责、权、利,从而达到相互协调、共同治理的目的。 一、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发展回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确保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有效地提取社会资源,促进经济尽快恢复和社会全面进步,党和政府对旧有的基层社会组织进行彻底颠覆,废除了国民党时期的保甲制度,在城市社会基层组建了形式多样的社区组织模式。1954年12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制定并公布了《城市居委会组织条例》,以法律形式对居委会的性质、任务、组织结构、工作方法、经费等作了具体规定。至1956年,全国各城市都建立了居民委员会,从此这一城市社会基层组织形式正式形成。然而,随着单位制度的强化,城市社区组织的作用与单位组织体系相比便显得越来越微不足道。社区组织(居民委员会)逐渐演变成“拾单位之遗,补单位之缺”的组织。 1986年,民政部提出了开展“社区服务”的要求,在我国首次提出了“社区”这一概念。到20世纪90年代,政府有关部门借鉴国外社区发展的基本理念.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思路,随之确定了在若干城市进行试点。2000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23号文件).这也是指导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该文件指出:“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随后,全国范围内的社区建设广泛开展起来,在政府的推动和社区居民的参与下,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由试点进入全面推进阶段。有的学者认为,我国的社区治理模式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政府主导的行政型治理模式、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的合作型治理模式和社区主导与政府支持相结合的自治型治理模式。也有学者将这一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街居制——国家行政全能主义治理模式和社区制——合作主义治理模式。 两种观点都反映了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趋势:社区治理的主体由政府组织扩展到社区内的自治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政府组织通过授权和权力的下放,逐步将其承担的社会职能让渡给社区内的社会组织,社区自治性逐步增强。社区组织将拥有越来越多的权利和责任,政府不再需要包办社区建设中的各项事务。因此,在新的管理体制下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社区管理体系,完善系列制度,进而保证社区服务的质量和资源合理有效利用,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现阶段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中美比较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单位制”、“街居制”的惯性,城市社区建设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美国目前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社会化社区管理模式,在社区管理中,美国地方政府、社区委员会、非营利组织、社区居民定位合理,职责明确,运作规范有序,成效明显。尽管中美两国社会制度、政府体制和运行机制及历史文化都有很大的差别,但其社会化社区管理模式对我国仍有借鉴意义。 (一)管理部门角色和职能的越位 我国社区工作从总体上看属于“政府主导型”模式。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政社不分”,政府承揽了许多本不该由其承担的职能;二是仍然习惯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将非政府社会组织作为依附于政府的下属单位,直接干预这些组织的工作。 在美国,社区服务主要由社区非营利组织提供。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即除

最新-农村社区构建和治理探究 精品

农村社区构建和治理探究 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是近十几年来的一个多学科的热点议题,也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实践课题,有必要对其研究进行梳理评估,既促进其理论研究的积累与发展,又能兼具对实践的有效指导。 这涉及到对农村社区及其建设和治理概念的界定、基于不同理论的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的主要议题,以及对这些研究的简评。 一、农村社区及其建设和治理概念的界定1887年,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又译为《社区与社会》中提出了共同体即社区的概念。 在他看来,社区就是人们生活的共同体。 直今,人们尽管对于社区及共同体仍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但是,大都将其视为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基于共同的利益和需求、密切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较强认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一定的地域、共同的纽带、社会交往以及认同意识是作为社区或共同体的最基本的要素和特征。 无疑,人类最早的社区形态是农村社区。 对农村社区,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提出了不同的界定。 1915年,盖尔平在《一个农业社区的社会解剖》中指出农村社区是由一个交易中心与其周围散居的农家合成的。 要划定这样一个社区,最好是利用那个交易中心的交易行为所能达到的距离,在其最远处划下记号。 将这些记号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圆圈,圆圈以内就是一个农村社区。 费孝通对农村社区作的描述为礼治秩序,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及熟人社会;无为政治,基层社会结构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构成的网络。 也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不是一个血缘家族,也不是一个社会组织,而是以农业为主要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或者是指居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地域性共同体和区域性社会;抑或是指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区域社会。 还有的将其定义为一定范围区域内的农民共同生活、农习、工作和栖息的一个有秩序的空间群落,是由有共同地缘的农村文化、习俗、信仰、价值观念、消

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 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题目我市金江苑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 题与对策研究 学校江苏电大金坛学院 班级2010秋行政管理专科 姓名李耀东 学号1032001452171 2012 年 4 月

我市金江苑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李耀东 摘要:现代城市履行社区管理职能是其重要功能,而社区管理职能主要是由居委会承担和完成的。但是,社区居委会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在履行管理职能时有较多问题。不仅仅是硬件的匮乏、软件的缺失,更重要的还在于职责与现实的背离性等,都使之产生难以摆脱的困惑。而要解决其根本问题,应从社区管理制度保障、社区管理工作方式转变、促进社区居委会工作职能提高等方面予以改善。本文运用调查研究、文献资料分析法等方法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及历史背景,针对各个不同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的对策。 关键字:社区管理问题原因对策 一、社区管理的重要性及现状 我市的社区建设始于2001年,目前共有城镇社区147 农村社区160,随着动迁安置工作的展开我市的社区规模将越来越大,虽然我市在城市社区建设的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社区建设的深入,城市社区管理中的问题也凸现出来, 社区管理是从传统体制下的街道行政管理过渡转化而来,它顺应变化了的新的情况,能比较有效地解决社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有效地协调社区内各方面的力量,发动大家通过自治互助、共同参与的方式,来满足社区广大居民的需求。社区管理在协调力量、组织居民、教育居民、满足居民需求等方面的作用明显,具有传统管理体制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的存在对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社区的发展、实现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区是城市的基础单位,是党和政府在新时期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载体,没

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比较及中国的实践

科技管理 84 2015年63期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比较及中国的实践 郑曼丽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 650092 摘要: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选择关系到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社区是基层自治的主要单位之一,为了提高基层自治的水平,我国应当根据现实国情选择合适的模式对城市社区予以治理。文中将对现阶段存在的各种城市社区治理模式进行比较,并对其在中国实践的情况予以分析。 关键词: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比较;中国实践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780(2015)63-0084-01 社区是社会共同体,社区治理即指对该社区地域内的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活动,社区内部的各主体可以以自身的资源为依托而发生相互作用。社区自治是我国基层民主自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当对社区治理工作予以足够的关注与重视。社会各个方面快速发展,社区治理工作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自身的模式,使之能够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1 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比较 对西方社区治理模式的分析与比较能够为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选择提供借鉴。 1.1 自治型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一般会选择以自治型模式进行社区管理,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相对成熟,社会工作也呈现出了专业化的发展趋势,自治型治理模式的特点在于组织机构齐全,权责划分清晰。社区以某一地域为活动区域,其地理界线明确,社区治理即是对基层单位的管理,为了保证管理的全面性与有效性,自治型社区在其机构内部设置了社区服务顾问、社区董事局、社区委员会等组织。欧美、澳洲等地区的城市社区大多采用了这一模式进行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各城市还会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对应的宪章或法规,从法律层面上对社区治理活动予以规范。例如美国,其城市社区有权自主决定自身的特色,社区对土地的利用需经过社区成员的同意。另外,欧美等国家还会让非营利性的非政府组织参与到社区治理活动中,社区提供的各项服务都由这些组织进行操作与实施,它们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 1.2 行政主导型 发展中国家大多会选择以这种模式开展社区治理工作,在社区治理中需依靠政府的力量完成各项工作,政府部门中会专门设立某一部门对社区工作进行管理,政府对社区的控制力与影响力不容忽视。我国哈尔滨是南岗区就采取了这一模式进行治理,南岗区社区治理体系包括居委会、街道、区三级,它们共同对社区事务进行管理,在区级管理中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为整个社区治理中的领导机构,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与指导中心,负责对社区工作进行协调、监督与服务。 1.3 混合型 混合型治理模式即政府部门与社区代表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政府部分负责对社区工作进行指导与规划,并为社区各项工作的展开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其管理属于间接管理,管理强度较弱;而社区组织则负责具体的服务与治理,其管理是直接的,总的来说,社区主要治理模式还是自治。日本与以色列等国家的城市均采取这一模式进行治理,以日本为例,日本社区自治组织称为町内会,它既是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又是政府协助组织,与中国的居委会相比,町内会的行政色彩较弱,其职能主要在于平等协商,组织内部将总会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町内会内部有自身的规程,其各项活动经费来源包括会费与社会募款等,会内成员以户为单位,任何人都不可以个人名义参与。相邻的多个内町会可形成联合会,政府与联合会之间存在相互协作的关系,基层政府对其工作予以监督与指导,町内会自主管理社区内部事务。 2 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在中国的实践 我国在实践过程中应当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模式对城市社区工作进行治理。对我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多方面发展的综合情况进行分析,我国应当转变社区治理模式,以多种形式对社区工作进行管理。 2.1 促进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我国传统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为单一的政府治理,行政控制强度较大,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民主政治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在模式调整当中我国应当推动治理主体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即除了政府外,还应当将社区组织、居民、辖区单位以及非营利性组织等纳入到治理团队中,实现治理工作的民主化发展。在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当积极推动非营利性组织的参与,这些组织能够为社区治理活动的展开提供必要的支持,它是社区与政府加强联系的纽带,在治理活动中非营利性组织能够为社区提供直接性的服务,同时它在与政府进行协调与沟通的过程中,非营利性组织可以获得政府在政策或资金方面的支持。多方的参与与协作能够推动社区管理的民主化、自治化程度的提升。 2.2 创新社区互动运作模式 传统模式中,社区治理工作的运作模式是自上而下的,社区各项活动的展开都需听从政府部门的安排,其他组织缺乏自主性,因此各项工作的展开缺乏动力与活力,其他成员的参与度不高。为了使社区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应当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加强各方之间的互动,建立起新型的互动运作模式,使原有的纵向管理网络可以变为横向网络,社区组织、居民、辖区单位以及非营利性组织等都可以参与到社区事务的管理、策划与规划上,另外可以组织社区居民自发的建设社团,如广场舞社团等,丰富社区内部结构,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使之能够主动参与到社区的管理与建设当中。 2.3 推动制度管理上的创新 制度是各项事务落实的必要保障,为了提高社区管理的规范性与合理性,应当对管理制度进行创新,保证社区各项工作能够在遵法守德的基础上展开。首先,参与社区管理的各个主体,应当共同制定管理目标,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协商关系与合作关系,共同参与到社区事务的管理当中;其次,权力划分要适当,应当具有合理性,根据主体性质的不同应赋予主体不同程度的管理权、监督权、决策权与执行权,例如政府的管理权应当适当削弱,而其监督权则应当适当增强;最后,各主体间的合作应当以自愿、平等为基础,利用网络对各方关系进行协调,转变治理理念与治理机制。 3 结语 综合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我国应当对社区治理模式进行调整,首先应当丰富管理主体,其次应当创新协调运作模式,最后应当创新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黎智洪.从管理到治理: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转型研究 [D].重庆:西南大学,2014. [2]程美.两岸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比较与启示[J].台湾研究,2014(06).

国内外护理安全管理研究发展趋势正式版

Through the reasonable organization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effective use of production resources to carry out production activities, to achieve the desired goal. 国内外护理安全管理研究发展趋势正式版

国内外护理安全管理研究发展趋势正 式版 下载提示:此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生产计划、生产组织以及生产控制环境中,通过合理组织生产过程,有效利用生产资源,经济合理地进行生产活动,以达到预期的生产目标和实现管理工作结果的把控。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1.护理安全管理注重前馈控制 (1)护理安全组织在行动。许多医院成立护理安全组织,行使安全巡视检查与教育指导职能,预防各种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把各种不安全的因素控制在实施护理措施之前,控制在护理技术操作之前,控制在下一次护理过程之前,消灭在本次护理过程之中,从而达到护理安全的目的,已形成了护理界的共识。国外护理安全管理研究有文献报道:日本国立熊本医院设有事故防止委员会,重视事故边缘的登记以便了解隐患,进行集中分析,找

出防止事故的对策,教育组织护士讨论分析,使护士对存在的隐患有共同认识。 (2)实证分析寻找根源。台湾和信肿瘤中心医院在对待不良事件的处理中,采取根本原因分析(RCA),以科学证据为基础,针对分析所得问题进行品质改善计划。这一方法有利于改善治标不治本的缺点,协助组织找出作业流程中及系统设计上的风险或缺点,而非将问题归咎于某个人身上,并采取正确的行动,有利护理安全从源头抓起。 2.健全制度保障护理安全质量。大多数护理管理者以完善护理安全制度为切入点,如通过制订专科护理安全防范制度、差错事故管理报告制度、制订差错事故处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社区治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410580358.html,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社区治理 作者:李笑梅杨小冬管金宇 来源:《唯实》2016年第07期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张家港市目前共有新型农村社区79个,其中纯动迁安置社区26个,混合型53个,容纳规模达40余万人。目前大量农村社区的治理模式、服务水平、生活便利程度等,均较大程度地优于城市商业社区,形成具有张家港特色的农村社区治理模式。主要呈现三大“推动性”特征:一是农村社区治理的服务内容创新拓展,推动着城市商业社区的服务优化。二是农村社区治理“以小事为抓手,以需求为项目,以居民为主体,以参与为核心”的治理模式,切实改变了政府无限责任的管控角色,促进了基层社会各治理主体的责任重建,推动了整个社会治理的改革前行。三是农村社区治理以党建为引领,构筑的社区领导层、决策层、执行层、议事层等新型社区组织体系,符合现代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推动了社区、村的自治发展。 以张家港南丰镇新丰社区为例,成立于2011年11月的新丰社区,辖新丰小区、新联花苑、聚成苑3个居民小区。目前,常住居民6500人,预计可容纳居民1.2万人。新丰社区为典型的动迁安置小区,既有南丰镇11个行政村的拆迁安置居民,又有外来安家的新市民。社区创新构筑以“多元主体、多元平台、多元服务、多元项目、多元治理机制”为基本架构的“五个多元共治”社区治理体系,为农村社区治理做出示范引领,也为城市商业社区今后的治理改进提供了实践方向。 构建多元主体,优化组织结构。在实践中,新丰社区以党建为引领,厘清了多元主体,重塑了多元共建的治理格局。一是引领者。坚持社区党组织在基层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引领、统筹、协调的功能,协调多元利益关系,化解重大矛盾纠纷,引领社区居民自治,统筹调配社区各类资源。二是执行者。在新丰社区,居委会相当于公司经理层,负责执行具体事务,为居民充分参与社区事务提供参与渠道。三是担当者。居民作为治理主体,用主人翁的心态担当起治理任务,用民主协商的机制解决日常公共事务、邻里矛盾等。四是撬动者。新丰社区的事务,除“计划生育、安全生产、部分矛盾纠纷调处”外,其他事务基本都通过社会组织进行项目化运作。社区共有社会组织39家,运作包括巧手聚乡邻、法律工作室等60多个服务项目。运用这些社会组织的专业力量,撬动社会资源,引进社会力量,满足居民需求。五是共建者。派驻社区或周边辖区的政府组织、事业单位,为社区提供公共卫生、计划生育、教育医疗等服务,为社区提供人力、物力、设施支持,推动共驻共建、资源共享。 搭建多元平台,拓展参与渠道。新丰社区搭建了五大平台,为多元主体的横向联系、多元参与提供了渠道,从而构筑起社区行政力量、自治力量和社会力量横向联系的网状结构。一是建立社区服务平台。新丰社区400平方米的全市首家好邻里服务中心,是社区服务主平台。服务中心梳理各类社区服务工作,统合行政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志愿公益服务及个性化服务,打造“大服务平台”的社区服务新模式。二是设立社区民主议事平台。建立居民议事会制度,议

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形势变化,社区管理面临着新的机遇与问题,创新管理模式对于提高我国管理水平是非常必要的。在构建我国和谐社区建设过程中,改变管理模式对于提高我国和谐社区建设有着积极意义。本文分析了传统社区管理模式的弊端,并与网格化社区管理模式相对应,探讨了网格式社区管理的优势和特点,结合我国社区实际,指出了社区管理的操作流程和积极影响,为我国社区管理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和谐社区;网格化管理;创新

目录 内容摘要 ................................................................................................................... I 引言 .. (1) 1绪论 (2)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2)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研究内容 (4) 2和谐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7) 2.1传统管理模式弊端 (7) 2.1.1依赖政府经费 (7) 2.1.2主导行政观念 (7) 2.2管理理念落后 (7) 2.2.1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7) 2.2.2管理人员理念落后 (8) 3新形势下社区管理要求 (9) 3.1管理特点 (9) 3.1.1主动管理特性 (9) 3.1.2创新管理特性 (9) 3.1.3监督管理特性 (9) 3.1.4环形管理特性 (9) 3.2管理目标 (9) 3.2.1提高社区管理效率 (10) 3.2.2完善社区管理监督 (10) 3.2.3强化事故预警机制 (10) 4创新社区管理对策 (11) 4.1网格化管理模式 (11) 4.1.1实现社区管理全覆盖 (11)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比较与分析 治理是研究社会关系的新理念,强调通过合作、协商的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弥补国家和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不足或失效之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单位人”逐渐转变为“社会人”,社会中出现了自由流动的资源和自由活动的空间,一批社会中介组织、民间团体应运而生,导致原有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单位体制和街居体制相继失效或失灵。将治理理论应用于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的重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探讨了社区治理的概念、内涵和特征,介绍了我国社区建设中出现的三种典型的治理模式,分析了它们的共同特征、各自特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了我国社区治理的最终方向和阶段性过程目标。 “治理”一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世界政治、经济及社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主要目的是为了弥补国家和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不足或失效之处。在最具权威的全球治理委员会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或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1]。与此巧合的是,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启动了社区建设的步伐,主要的背景是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政府不能再象计划经济体制下完全靠行政权力垄断所有的资源,社会上已经出现了大量的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2],个人从单位体制中解放了出来,而原有的主要管理“社会闲散人员”的街道和居委会体制在新形势、新问题面前出现了很多不适应症状,与此同时,社区中也逐渐产生了一些社会中介组织、民间团体等,居民也越来越重视自己所居住的社区,开始参与一些社区公共事务。将“治理”概念应用于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对我国社区的长远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社区治理的基本理念 社区是指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社区治理就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由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非营利非政府组织、辖区单位以及社区居民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推进社区持续发展的活动。与我国过去的基层社会管理相比,社区治理的特征在于: 1、就主体而言,由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我国过去在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中,管理主体单一化,只能是政府。而在社区治理中,主体的多元化是必然要求,除了国家(政府)主体之外,还有居民、社区自治组织、非营利非政府组织、辖区单位等。因此,社区的公共事务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和决策,政府与社区之间要形成积极而有成效的合作信任关系,以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3]为目标,达至社区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2、就过程而言,从强调行政控制到强调居民参与。我国过去的基层社会管理,不论是单位体制,还是街居体制,行政功能都非常突出,命令式的上下级科层色彩浓厚。政府与单位之间、单位与职工之间都是服从与被服从的行政命令关系。市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也都按照行政命令模式运行。而社区治理则强调居民参与,要求社区发展的各项规划、社区建设的实施以及社区事务的处理等都必须体现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与居民的要求相适应。居民不再依附于单位或街居组织,更不受它们的庇护,而是彼此形成平等互惠的关系。 3、就结构而言,由垂直科层结构转变为横向网络互动结构。我国过去的街居体制结构是从上级政府到街道办事处到居委会再到居民,单位体制结构是从上级单位到下级单位再到居民,只有垂直的关系,没有横向的联系。而在社区治理结构中,社区主体多元化,街道与居委会之间、居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由单向运行转变为双向互动;大量社区中介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在居民和政府之间又是一道沟通和联系的桥梁,从而将社区中行政力量、自治力量和社会力量构筑成横向的网状结构[4]。 二、社区治理的实践模式

创新社区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

创新社区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 社区是整个社会的窗口和缩影,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和抓手。社区管理模式,一般是指社区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突出特点和经验。加强社区管理创新,形成富有特点的社区管理模式,对于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需要,壮大基层力量,夯实基层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围绕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积极推进社区内部组织结构创新。当前,影响和制约社区管理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仍然是社区居委会与街道职责不明,政社不分,导致在行政事务上错位,自治功能上的缺位。为破解这些难题,北京市在社区原有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增设服务站,专事居委会在组织群众自治过程中剥离出来的行政事务,成为政府加强基层社会管理的依托和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场所。同时,居委会复原自治职能,发挥了解居民需求、提供便民服务方面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协助社区服务站提供社区公共服务,这样就形成了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和以居委会为自治服务体系、以服务站为公共服务体系的“三驾马车”式的新型社区治理结构,三者互相配合、相互支持,共同推进基层社区协调运转。 围绕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积极推进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是完善社区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社区工作者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的不职业,职业的不专业,难以承担复杂的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应加快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的录用、考评、培训和使用等各项制度,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措施,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围绕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资金经费保障机制创新。将社区服务配套设施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对符合固定资产投资支持范围的项目,应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吸引社会力量兴办社区基础设施,在社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 围绕培育壮大社区参与主体,积极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社区社会组织如老年人协会、志愿者协会、舞蹈协会等这些非政府和非营利性组织,在丰富社区生活、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由于管理不善,地位不合法,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应借鉴北京市“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经验,将性质相同、业务相近的社会组织联合起来,改革设立审批程序,实行“一站式”审批,引导鼓励其健康发展。围绕社区管理健康运行,积极理顺居委会与各参与主体的关系。推行社区服务站与居委会分设,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和服务半径,推行一个服务站对应多个居委会,开办“一门式”服务窗口,方便服务居民。推进居委会与物业管理公司的对应,在设立居委会时,不必拘泥于小区户数的多少,尽量单独设立居委会。推进居委会与业主委员会的整合,在“居站分设”情况下,二者范围重合起来,将会实现两种居民自治力量的联合,成为基层民主新的增长点。

国内外建设安全管理对比研究和发展趋势分析

国内外建设安全管理对比研究和发展趋势分析项目建设安全管理具有系统性强,因果链复杂等特征,目前单纯 依靠安全人员经验进行现场安全监督、参照施工安全技术方案进行 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等常规方法进行安全管理存在随意性大、非结构化,无法对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源进行动态管理等问题, 无法适应建设工程大规模、快速集成化安全施工的需要。在建设行业,如何以职业安全健康生产为首要目标,拓展建设项目管理先进 理念,对建设项目现场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实施以信息化和IT技术为 导向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构建标准化安全管理系统,通过基于 时间维和空间维的现场危险源管理核心技术理论模型研究为基础, 构建建设项目现场施工危险源管理标准体系,研究开发时间连续、 空间连续模式下的动态危险源辨识系统和基于知识积累、知识集成 的危险源评价系统中的关键技术、模型方法,并最终完成内含知识 系统的先进安全管理体系的项目建设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是 运用科技创新提升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水平之根本所在。它的实现,能加快我国与先进发达国家接轨,提高我国基础产业对灾变事故的 控制能力、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能力以及事故分析能力和应急管理 能力。 一、国外建设安全管理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考试就到考试大

从世界范围来看,建设项目施工中的事故率平均水平远远高于 其他行业。在安全管理堪称典范的英国,由于事故造成的直接损失 和间接损失达项目总成本的3%~6%;而根据美国1996年的一项研究,美国工程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已占到其总成本的7.9%~15%.如何降 低工程建设领域的事故发生率,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和迫切等待 解决的任务。 在大量参阅国外文献资料基础上,我们总结出目前国外在工程 项目安全管理领域的先进思想和理论创新,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 方面,这些先进理念和方法正逐步为我国学者所意识,但尚需要消 化吸收并根据现实情况加以创新应用。 (一)确定了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在安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并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中得到认可和正式应用。目前我国越来 越多的企业正在通过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认证,但形式重于实质。构建一套具有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实质内涵的应用型建设安 全管理体系则是当务之急,唯其如此,才能够真正提高危险源的辨 识水平,降低安全事故率。

加强社区治理能力建设行动计划.方案

完善社区治理体系 加强社区治理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为贯彻市全面深化改革决定,落实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创建要求,充分发挥地区在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地区社区治理水平和服务创新能力,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重要意义 社区治理是在居民自治的基础上,由政府、社区组织、其他 社会组织、社区单位、居民,合作供给社区公共产品,共同解决 社区公共事务,携手优化社区公共秩序,推进社区持续发展的过程。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加强社区治理能力建设,是培育创新社 会治理基层样本的重大举措,是激发社会活力、引导社会参与、 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载体,是实现“让身边的人幸福起来”愿景 的重要抓手。各科室要站在推动地区科学发展、促进地区和谐的 高度,充分认识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加强社区治理能力建设的重 要意义,当作加强和创新本科室工作的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要求,加强党委领导,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政社互动机制,稳妥推进社区事务准入

和政府服务事项转移,推动自治事务、政务服务和社会服务分开,扎实推进社区治理体系优化再造、社会活力有效激发、社会力量有机整合和社区治理能力提档升级,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二)基本原则。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加强社区治理能力建设,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工委、办事处领导和主 导作用的同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作用,逐步剥离 不宜于政府直接提供的服务管理事务,广泛调动社会组织、企业 和居民共同参与,进一步完善社区治理体系。 2、整合力量,协调联动。在创新体制机制的基础上,大力 引进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全面推进政社合作、上下互联、横 向互动,实现力量整合、工作整合和资源整合。 3、突出重点,兼顾全面。以增强社区治理合力为目标,以 改善民生为导向,重点推进社会动员、社会参与、社工人才、社 区治理等方面机制创新,提高地区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切 实兼顾各方利益诉求,正确处理政府、社会组织、基层自治与人 民群众之间的关系。 三、总体目标 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围绕 一个核心、完善五个体系、优化一个结构、形成一个格局、探索 一种模式”为抓手,以深化政社分开、社社合作、“四社”联动 和居民自治为基础,推动实现社区治理的实现“四个转变”,探

国内外安全管理体系及考评体系简介(新编版)

( 管理体系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国内外安全管理体系及考评体 系简介(新编版)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is the general term for safety management methods that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same enterprise must have different management systems.

国内外安全管理体系及考评体系简介(新 编版) 随着ISO9000系列标准和ISO14000系列标准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地采用,发达工业国家率先推行了安全管理体系及考评体系。安全管理体系及考评体系的模式有多种,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企业采用的模式不尽相同。 1.概况 1.1概念 安全管理体系(OccupationalHealthandSafetyManagementSystemsStandardizat ion,简称OHSMS) OHSMS是80年代后期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与ISO9000和ISO14000等标准化管理体系一样,是后工业化时代的管

理方法。它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一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二是国际上劳动安全卫生标准一体化的要求。它的出现,使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实现了科学化、标准化、并做到了与国际劳动安全卫生标准一体化,适合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需求。 1.2目的 1.2.1.政府通过评估、认证和审查,对企业的安全卫生工作实施宏观管理; 1.2.2企业通过建立OSHSMS,并将其与ISO9000、ISO14000一起融入总的管理体系中,可实现劳动安全卫生工作的自主管理。 1.3内容 OHSMS是一种管理方式,目标是通过科学管理使企业的安全卫生工作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它包含如下内容: 1.3.1初始状态评审; 1.3.2安全卫生工作方针; 1.3.3规划; 1.3.4实施与运行;

社区分化与治理模式探讨

二○ ○七年第五期  南 京社会科学  社区分化与治理模式探讨 沈 毅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 南京 210093) 摘要:房屋产权变革所带来的物业管理模式为未来“社区制”的组织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然则由此所形成的社区分化不容忽视。目前,以有无居委会管理与有无物业管理这两个维度相交叉,现有的社区类型主要可以区分为行政主导型社区、业主自治型社区、混合过渡型社区与边缘自生型社区。这四种社区中所存在的组织矛盾焦点不尽相同,从而使得当前的社区组织管理也存在着阶段性发展的可能性。 关键词:社区分化;治理模式;业委会;物业公司;居委会 中图分类号:C 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7)05-0108-05 一、社区转型对“社区制”建设的意义 社区建设与社区管理作为社会学研究的传统领域,长期以来也受到学术界高度重视。按照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社区管理的主体既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社区,还可以是政府与社区的合作。围绕这三种取向,学术界提出了政府主导型、社区自治型、合作混合型三种治理模式,在国外分别以新加坡、美国与日本为代表,在国内实践中则分别形成了上海模式、沈阳模式、江汉模式。与之相对应,在社区管理模式的总体定位方向上,有学者倾向于形成一种强国家、强社会的政府主导模式〔1〕 ;有学者 主张采取社区自治型模式,政府对社区的干预应以 一种间接和协商的方式为宜 〔2〕 ;还有学者则认为 从现实历史环境出发,应当采取一种混合型的治理模式,以形成政府资源与社区资源整合、行政机制与自治机制互动、政府功能与社区功能互补的格局 〔3〕 。总体来看,这些探讨本质上都是从国家与社会的理论框架入手的,其研究框架是着眼于改革以后社会转型这一大背景的:在改革之前,传统的社区管理体制是国家整体“单位制”的一部分,改革后社区建设之根本目标正是要将“单位制”为主导的社会管理体系转变为“社区制”为主导的社会管理体系。在此共同点之上,前述所主张的分歧焦点主要还是出于历史环境的路径依赖,对于“社区制”制度框架中的区———街道———居委会三者关系(尤其是街居关系)的未来发展有着不同的定位。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住房分配的货币 化政策开始实施,社区基本架构的转型也随之开始,这既对社区管理体制建设提出了新的问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已有研究率先从上海社区发展经验出发,提出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与居民委员会构成了三种核心性的社区组织 〔4〕 。有学者对业 主委员会的具体生成过程进行了个案研究〔5〕 ,并 倾向于认为业委会预示着中国市民社会发展的先 声 〔6〕 。当前组织变迁导致了诸多的社会矛盾与冲 8 01

社区治理的基本理论(精)

第二章社区治理的基本理论 【学习目的要求】了解治理理论产生的背景;掌握治理理论的含义及其统治概念的区别;重点掌握社区治理理论的含义、社区治理理论产生背景,以及与社区治理相关的范畴。 一、治理理论的含义 关于治理概念,不同的社会学派有着不同的解释和界定,但最具权威性的定义是全球治理委员会下的定义,即:个人与公私机构管理其自身事务的各种不同的方式总和;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治理有四个规定性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条例,也不是,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和支配,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意味着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基于上述治理定义,我们认为治理的内涵应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在治理的主体上,超越企业治理的局限,也突破一国治理的范围,存在着一个由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层级的公私行为体、力量和运动构成的复杂网络结构。 第二,在治理的基础上,超越国家权力中心论,国家对内已不再享有唯一的、独占性的统治权威,国家仍然发挥主要作用,但必须和其他行为体合作;对外,国家主权或自主性观念也逐渐受到各类超国家体制概念的挑战和削弱。 第三,在治理的方式上,既实行正式的强制管理,又有行为体之间的民主协商谈判妥协;即采取正统的法规制度,有时所有行为体都自愿接受并享有共同利益的非正式的措施、约束也同样发挥作用。 第四,在治理的目的上,各行为体在互信、互利、相互依存的基础上进行持续不断的协调谈判,参与合作,求同存异,化解冲突与矛盾,维持社会秩序,在满足各参与行为体利益的同时,最终实现社会发展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二、治理和统治概念的本质区别 治理作为一种政治管理过程,也像政府统治一样需要权威和权力,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这是两者的共同之处。但两者之间更多的是区别和差异。 治理和统治的本质区别在于:1、两者的主体不尽相同。统治的权威中心一定是政府机关,而治理的权威中心包括政府机关但又不限于政府机关,治理的主体是多元化和多样性的,它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司合办的机构。统治是有政府单独行使公共事务的管理权限,而治理是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合作。治理的主要特征“不再是监督,而是合同包工;不再是中央集权,而是权力分散;不再是由国家进行再分配,而是国家只负责管理;不再是行政部门的管理,而是根据市场原则的管理;不再是由国家‘指导’,而是由国家和私营部门合作。”2、管理过程中权利运行的向度不同。政府统治的权利运行依循自上而下的方向,他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和行政手段,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单一向度的管理。而治理则是一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互动管理过程,它主要是通过谈判协商、对话合作、沟通交流、相互认同和确立目标等方式对公共事务实施管理。治理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基础上的合作,它所拥有管理机制主要不依赖政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其权力运行的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3、管理的范围不同。政府统治所涉及的范围就是以领土为界的民族国家。一个国家的政府统治如果超越了自己领土范围,而延伸到其他国家,那就是对其他国家主权的侵犯,这是国际法和各国关系准则所不允许的。治理的范畴既可以是特定领土界限内的民族国家,也可以是超越国家领土界限的国际领域。4、权威的基础和性质不同。统治的权威主要源自于政府的法规命令,治理的权威则主要源于公民的认同和共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