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流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

视频流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
视频流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

视频流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

卓 力,沈兰荪,朱 青

(北京工业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室,北京100022)

摘 要: 视频流是在因特网上进行视频信息传送的主流方式.为了在因特网上传输高质量的视频流,需要采取

相应的传输机制.本文从视频流传输框架出发,系统讨论了当前视频流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各种技术的特点,并指出进一步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 因特网;流媒体;视频流;阻塞控制;差错控制中图分类号: T N9151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37222112(2002)0821213206

Re search Advance s in K ey Technology of Video Streaming

ZH UO Li ,SHE N Lan 2sun ,ZH U Qing

(Signa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Lab ,Beijing Polytechnic Univer sity ,Beijing 100022,China )

Abstract : Video streaming is the mainstream manners in delivery of video content over the Internet.T o deliver high quality video streaming over the Internet ,suitabl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must be adopted.S tarting from introduction to video streaming deliv 2ery framew ork ,research advances in key technology of video streaming are summarized.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chniques are analyzed and prospect is als o pointed out.

K ey words : internet ;streaming media ;video streaming ;congestion control ;error control

1 引言

目前,因特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跨区域、跨国界、跨文化

的信息传输平台,网络多媒体化成为因特网的发展趋势.在网络上传输多媒体信息时,可以采用下载(D ownload )和流式(Sreaming )传输两种方案.音/视频数据文件一般都比较大,由于网络带宽的限制,下载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的存储容量很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种遵守特定网络协议的流式媒体(S treaming media )技术应运而生.

流式媒体技术是一种新的传送时间连续的数据和音/视频媒体的技术.流式传输时,用户不必等到整个文件全部下载完毕,只需经过几秒或十数秒的启动延时即可进行观看.当音/视频等媒体在客户端播放时,文件的剩余部分继续下载,用

户不需要存储文件就可以边下载边连续、不中断地播放.这样流式传输不仅使启动延时大大缩短,还不需要太大的缓存容量[1~5].

在流式媒体中,视频流(Video sreaming )技术是最为重要的.本文从视频流的传输框架出发,讨论了视频流的关键技术及应用前景.

2 视频流传输系统框架及其特点

根据因特网上视频流业务的特点可以将视频流分为两种

传输模式[1~3]:直播(Live streaming )和点播(On 2demand stream 2ing ).点播与直播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视频编码器是否实时地对视频信息进行编码.点播是将编码后的视频码流存储起来,编码离线进行,而直播需要编码器实时地对视频信息进行编码.点播可以支持快进/快退/停止/回放等VCR (Video Cas 2sette Recording )功能,而直播一般难以具有这样的功能.点播和直播可以采用单播(Unicast )和组播(Multicast )两种传输机制,两种机制的视频流传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视频流传输框架

收稿日期:2002201210;修回日期:20022042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 o.90104013);国家“863”计划(N o.2001AA121061)

 

第8期2002年8月

电 子 学 报

ACT A E LECTRONICA SINICA V ol.30 N o.8

Aug. 2002

 

由图1可以看出,单播是在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建立一个单独的数据通道,服务器送出的数据包只能传送给一个用户.组播是适用于会议电视的一种传输模式,服务器将连续的数据流同时发送给多个用户,多个用户共享同一信息.显然,点播更适合采用单播机制进行传送,服务器应不同用户的点播要求将不同的视频内容传输给用户,而直播则适合采用组播机制.组播减少了网络上传输信息包的总量,大大提高了网络的利用效率,降低了成本.但传输的稳定性和灵活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单播虽然会造成服务器负载过重、网络利用率低等问题,却是方式灵活、适用性好的一种传播机制.

设计视频流系统时,应考虑以下特点[6~10]:

(1)当前的因特网是为了传输数据而设计的,并不适合传输连续的流媒体.因特网是一个异构、时变、缺乏Q oS控制的网络,虽然传输效率高,但带宽波动大,易发生丢包现象.网络提供尽力而为服务,很难满足用户个性化的Q oS(Quality of Service)需要.

(2)视频流基于服务器2客户模型传输.与传统的传输模型不同,视频编码器通过服务器与信道相连,视频信息预先以某一速率进行编码,编码器无法根据信道的状况调整编码速率.

(3)在视频流系统中,每个用户的连接速率、终端的处理速度与显示能力、Q oS需求等存在很大的差异,解码器不一定象传统的方式那样将接收到的信息全部解码,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

(4)视频流服务器同时为多个客户服务,服务器只能针对每个客户进行简单的处理.如果现有的用户用完了服务器的带宽,则会存在新用户难以接入等问题.

为了能在因特网上为用户提供连续、流畅的高质量视频服务,必须针对用户的异构性、因特网和视频业务的特点研究相应的机制,满足不同用户对Q oS的个性化需求.这些研究涉及视频流的编解码技术、Q oS控制机制、网络传输协议的设计、用户端的误码恢复/隐藏以及缓存器的设计等.

3 视频流编解码技术

视频流技术的特点要求视频流的压缩技术不仅是高效的,还必须是码率可调整的,即视频数据只压缩一次,但可以以多个帧率、空间分辨率或视频质量进行解码,从而仅用一个码率可调整的码流就可以支持所有的用户.

针对视频流发展的需求,2000年MPEG24标准增补了视频流应用框架,提出了可精细扩展编码方法(FG S,Fine G ranu2 larity Scalability).经过多次实验,DCT系数的比特平面编码因为实现复杂度低、性能优等特点被MPEG24选定为FG S编码机制.

MPEG24FG S采用的是一种混合分层/嵌入式编码策略.压缩后的码流包括一个基本层和一个增强层,基本层采用非可扩展的基于DCT变换的运动补偿混合编码方法,对原始图像与基本层重建图像之间的残差图像采用DCT系数的比特平面编码方法来得到增强层的码流.增强层码流可以在任意处截断,从而获得对码流速率的连续控制,这就是被称作“可精细扩展”的原因[11].

FG S编码方法实现简单,可以在编码速率、显示分辨率、内容、解码复杂度、抗误码等方面提供灵活的自适应和可扩展性,具有很强的带宽自适应能力和抗误码性能.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1)编码效率低于不可扩展的编码方法.这是由于非可扩展编码与FG S编码的出发点不同,前者的目的是在给定的编码速率下使编码的失真最小,而后者的目的是为了可精细地调整编码速率.为了避免因为接收不到增强层的信息而造成的误码扩散问题,FG S预测时采用的是一种“开环”增强层的预测方式,预测时没有利用高质量的增强层信息.

(2)FG S方法在编码时确定帧尺寸、帧率、解压缩的质量,在图像质量和编码效率之间达到均衡,并没有考虑实际可用的传输带宽、网络丢包率、用户爱好以及接收端的部分解码等问题,造成接收端得到的视频质量并非最优.

目前MPEG24FG S支持质量(S NR)可扩展,而不支持时间可扩展,无法进行时间分辨率的调整.为此,M ihaela等[12]提出了一种混合时间2S NR的FG S编码方案,采用一个FG S增强层就可以调整质量和时间分辨率,扩展了增强层的码率范围. Wu等[13]提出的渐进可精细扩展方法PFG S(Progressive Fine G ranularity Scalability)针对FG S方法编码效率不高的缺点,利用多个增强层进行预测以减少预测误差,提高了编码效率,但同时运算复杂度也会相应地提高.近来,人们在把对FG S的研究集中在提高增强层视频的视觉质量方面,包括频率加权、对感兴趣区有选择地增强以提高视觉质量、提高增强层的抗误码能力等.

4 VCR功能的支持

在实际应用中,用户希望能够实现对多媒体信息的有效、快速的浏览,这其中的关键是能为用户提供VCR功能,如快进、快退、停止、随机存取等,要实现这些功能需要更多的网络带宽以及解码复杂度的提高.

随着新MPEG国际标准的不断推出,许多视频流应用都采用MPEG格式对视频信息进行压缩.因此,不少学者对MPEG码流支持VCR功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MPEG标准采用的是基于I2P2B帧结构的运动补偿预测编码机制,如果要对P 帧解码,则需要首先对前面的I/P帧进行解码,而要对B帧解码,则前后的P帧都要先解码.这种I2P2B帧结构便于实现快进等前向播放功能,但要实现后向播放功能则难度很大.

一种实现后向播放功能的方法是将整个G OP解码后存储在一个大的缓存器中,然后再反向播放.但这需要用户端有极大的缓存器来存储解码帧,因此虽然实现简单但在实际应用中并不可行.Chen等[14]提出的方法是在客户端将P帧转换成I帧,切断I帧和P帧之间的相关性.在进行帧类型转换和帧顺序重排后,采用交换运动矢量的办法进行新I2B码流的反向播放.但将P帧转换成I帧时会造成解码复杂度高、存储空间大等问题.

Wee等[15]提出的方法将I2P2B格式的码流分成两部分:I2 P帧部分和B帧部分.采用码间转换的方法将I2P帧转换成反

4121 电 子 学 报2002年

向帧顺序的I2P码流,然后根据原有I2P帧的前向运动矢量估计新I2P码流的反向运动矢量,降低了转换过程中的运算复杂度.对于B帧,采用一种用于反向播放的运动矢量交换机制,但是这种码间转换过程所需的计算量仍然很大,还会因为运动矢量估计的误差造成误码扩散.

以上这些方法都没有完全解决因为支持VCR功能而造成的网络流量增加和解码复杂度增大等问题.Om oigui等[16]提出的解决快进问题的方法是存储多个具有不同时间分辨率的压缩码流,然后根据用户的要求发送某一个具有适当的时间分辨率的码流.这种方法不会造成网络流量过大的问题,但是由于存储的码流数目有限,快进的速度受到一定的限制. Lin等[17]在服务器上采用双向码流结构来解决反向播放的问题,并基于这种结构,提出了一种服务器端的帧选择机制来减小所需的网络带宽和解码器复杂度.采用误差补偿机制来减少由于码流切换而造成的误码扩散问题,最终实现用MPEG24视频流系统提供全部的VCR功能.

5 Q oS控制机制

Q oS控制机制有基于网络的和基于终端系统(end system)两种.基于网络的方法是由网络中的路由器、交换机等提供Q oS支持,比如路由器发生阻塞时不再是随机丢包,而是根据服务的优先级或包中信息的重要程度有选择地丢包等[18].I2 ETF先后制定了支持一定Q oS的因特网服务模型,如IntServ、DiffServ等.虽然采用这些服务模型可以提供一定的Q oS保证,但由于网络带宽波动问题依然存在,还需要调度控制、排队等其他复杂的管理措施.

通常基于网络的方法成本比较高,目前的因特网还无法在很大范围内支持这类方法.基于终端系统的方法是由服务器和客户端采取QOS控制措施来提高视频质量,而不需要网络的参与,可以适应于现有的和未来的网络.QOS控制机制可以分为两类:阻塞控制(C ongestion control)和差错控制(Error control)[19].下面进一步详细讨论.

6 阻塞控制技术

因特网的网络带宽是时变的.视频流传输速率高于网络带宽时会发生阻塞,造成突发的丢包和延时过大.但如果视频流传输速率低于网络可用带宽,就无法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因此,阻塞控制技术的关键在于准确地估计网络带宽,通过使视频流的传输速率与网络带宽匹配来防止阻塞的发生.

现有的T CP协议通过重传来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不适合视频流的传输需求.但目前因特网上的主要流量是基于T CP协议的,采用的阻塞控制技术必须具有T CP友好的特性,即一个新的视频流加入时不应该影响其他T CP流的正常传输[7-20].阻塞控制机制包括对网络可用带宽的估计、码率匹配两个方面.

611 网络可用带宽的估计

目前采用的网络带宽估计方法包括基于码率的方法和基于窗口的方法.基于码率的方法根据网络的反馈信息来控制传输速率,往往依据AI M D(Additive Increase Multiplicative De2crease)准则或采用基于T CP模型的公式来估计网络带宽. 1988年Jacobs on[21]提出的AI M D算法被T CP阻塞控制机制采用成为一种常用的带宽估计方法,这是一种“试探”(probe)的算法:网络没有丢包时则加性增加传输速率,一旦网络发生了丢包,则乘性降低传输速率.AI M D算法具有一定的鲁棒性,对阻塞反应灵敏,但即使是网络带宽不发生变化,也会由于周期性的信道状况检测而造成传输速率的波动,造成视频传输质量的下降.

Raze等[22]基于AI M D算法提出了RAP算法,这是一种端到端的基于码率自适应的阻塞控制机制,利用每个包的ACK 估计回程时间和丢包率.可以用于实时的视频流传输,并具有T CP友好性能.R ohit等[23]提出的LI M D/H算法利用过去的丢包信息区分丢包发生的原因,并对丢包区别处理,既对阻塞反应灵敏,又能平缓调整传输速率.

基于T CP模型的公式法是通过对T CP流量的大量分析,推导出利用回程时间、丢包率来估计网络带宽的公式[2].这种方法可以平缓调整传输速率,但过分依赖对回程时间和丢包率的估计,对网络动态变化的反应比较慢.

基于窗口的方法通过调节拥塞窗口的尺寸大小来控制传输速率.与T CP采用的控制机制类似,根据接收端的ACK信息,依据AI M D准则调整阻塞控制窗口的大小,控制网络的流量,避免阻塞的发生[2].

以上这些阻塞控制算法都深受现有的T CP阻塞控制机制的影响,过分强调具有T CP友好的特性,不能有效利用网络的资源.因此如何根据因特网的特点和采用的协议设计高效、快速的阻塞控制算法仍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612 码率匹配

码率匹配是使视频码流的传输速率与网络可用带宽适配.目前采用的技术主要包括码率转换、动态码率切换和可扩展编码等[1,4,7].

码率转换方法是指编码器预先以某一固定速率对视频内容进行编码,服务器通过有选择地丢帧、丢DCT高频系数以及重新量化等方式来调整编码速率.采用这种方法只能调整有限的码率范围,而且算法复杂度高,需要服务器参与复杂的处理.

动态码率切换技术是指对同一视频内容采用多个码率进行编码,服务器根据客户的信道状况反馈信息选择最匹配的编码速率进行传输.这种方法需要用到多个速率的码流,占用的存储资源大.客户端解码时同步困难,码率调整的范围有限.

可扩展编码方法被认为是可用于视频流以解决因特网异构特性的编码方法,服务器根据网络带宽的具体状况决定是否传输增强层、传几个增强层,服务器参与的处理比较少[4].在解码端,增强层要么根本不可用,要么作为一个整体被解码,因此采用可扩展编码方法获得的视频质量是不连续的,呈阶梯状变化.如果只有一个或两个增强层可用,那么码率调整的程度有限.如果有多个增强层可用,则编码开销增大,编码效率降低.

前面讨论的FG S编码方法是可扩展编码方法中的一种,

5121

第 8 期卓 力:视频流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

但不是采用多个增强层来获得中间质量,而是可以获得对码率的连续调整,解码质量与解码比特数成正比.服务器只需要根据网络带宽对增强层码流截断,参与的处理很少,因而在视频流应用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6,8].

7 差错控制

差错控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丢包问题,这包括应用层和传输层的差错控制.应用层的差错控制包括从视频压缩角度考虑的抗丢包能力以及客户端的丢包检测与恢复,传输层的差错控制包括打包算法的设计以及FEC等.

711 信源编码的抗丢包能力

目前H.263,MPEG24标准中所采用的多种抗误码技术如重同步标记、数据分割以及数据恢复等针对无线信道的误码控制,对因特网的丢包恢复并不适合.具有抗丢包能力的视频编码方法往往利用码流中的冗余信息来有效地抗丢包,这涉及多描述编码和最优模式选择.

多描述编码的基本思想是对同一视频内容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描述,每一种描述都可以获得可接受的视频质量,多个描述方式结合起来可以使视频质量得到增强.这种方法虽然压缩效率低,但传输时不需要采取很强的保护措施就可以有效地抗丢包[23].多描述编码的效率和计算复杂度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解决.

Zhang等[24]研究了在传统的率失真框架下如何自动选择Intra编码宏块的数目和位置,在给定了丢包率和编码速率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最小的全局失真.这种方法是在给定的条件下通过编码模式选择使重建视频与原始视频的失真达到最小,而没有充分考虑网络的具体状况和客户端的误码恢复能力.Wu等[25]提出的端到端的全局率失真最优模式选择方法则综合考虑了信源端的量化、打包、信道特性、接收端的误码隐藏能力等因素,获得了更好的性能.

C ote等[26]把率失真最优问题应用到可扩展视频编码中,基于可扩展编码和优先级传输原理提出了一种视频通信框架.这种方法综合考虑了信道状况、信道编码的误码恢复能力、解码器的差错恢复/隐藏能力等各种因素,为每一层的每个编码块选择编码模式,可以在给定的码率下使接收端重建的失真最小.

712 客户端的误码恢复与隐藏

误码恢复与隐藏技术是在发生了丢包的情况下,由接收端采取的一种“后处理”技术.视频信息不同于一般数据(或文本)信息,它具有极强的空间和时间相关性.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性,寻找一些相关的数据来代替误码数据,使误码不被人眼觉察出来.Wang等[27]对接收端的误码恢复与隐藏技术作了很好的总结,但最大平滑恢复、凸集投影等方法比较适合于AT M网络和无线环境,并不适合因特网上的视频流应用.

时间/空间插值法是两种常用的误码恢复技术,时间插值法适合于I NTER编码模式下的误码恢复,比如由前一重建帧代替发生了误码的当前帧;由前一重建帧中相应位置处的块代替受损块;由前一重建帧中由运动矢量确定的块代替受损块等都属于这类方法[28].空间插值法适合于I NTRA模式下的误码恢复,利用受损块周围的像素插值来恢复误码.时间、空间插值还可以结合起来使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重建视频的质量.

713 打包机制

设计打包机制时要综合考虑传输效率、抗丢包能力等因素,打包过程可以提供一种重同步的方法,增强系统的抗丢包能力.Zhu等[29]在打包前将相邻几个图像块的信息作适当交织,在发生了误码的情况下比较容易恢复出原始的视频信号. Le等[30]研究了MPEG24码流的打包方法,每个包采用固定尺寸,一个宏块可以打成两个数据包,这样数据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这种方法的抗丢包能力差.Turletti等[31]提出了一个宏块一个数据包的打包算法,与Le的方法相比增强了抗误码能力,但传输效率低.Zhu等[32]采用一个G OB一个包的打包算法,提高了传输效率.Wu等[33]则利用MPEG24的VOP特性设计了一个混合层的打包算法,在传输效率高的同时也提高了抗误码能力.

M ichael等[9]则对基于“G OB”或“S lice”结构的多种打包算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给出了比较结果.这些打包算法包括一个数据包可以包括1个、2个甚至多个G OB,一个帧的数据可以放在一个数据包中,奇数行的G OB交织后放在一个数据包中、偶数行的G OB交织后放在一个数据包中等.实验表明,数据包的尺寸小可以有效地抗丢包,但传输效率低.

714 FEC

FEC通过给压缩后的视频码流加上一定的冗余信息来有效抗误码,是视频流传输时经常采取的差错控制机制,主要包括信道FEC编码、基于信源编码的FEC以及信源/信道联合编码[8,28,34,35]等.

因特网上的信道编码主要采用块编码的形式,如RS (Reed2S olom on)码.先将视频码流的每个分段打成K个包,通过对这K个包中数据块的线性无关组合产生N(NΕ1)个冗余块,这样共得到M=K+N个包块.用户只要正确接收M 个包中的任意K个包(但必须至少接收K个包,否则接收到的数据包全部作废)就可以完全恢复一个分段.因此,客户端可以根据自己的处理能力选择一定数目的包进行解码,从而适应客户端异构性的特点.但用户必须至少接收到K个包后才能开始解码,因此增加了解码延时.基于信源编码的FEC 这样加冗余信息:第N个包中不仅包括码流信息还包括第N -1个包的冗余信息,如果N-1包丢失,则根据第N个包中的冗余信息恢复丢失的数据.

以上这两种都是基于信源/信道分离理论的编码技术,无法根据信道的状况来调节编码速率,不适用于因特网这类时变的传输信道.信源/信道联合编码则在给定网络可用带宽的情况下,通过最优地分配信源和信道编码速率,使视频传输失真达到最小[35].随着可扩展编码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研究根据视频信息的重要性程度、客户定义的优先级以及网络的丢包率高低等来决定所采取的不等错误保护措施[8~10,35],不等的错误保护与可扩展编码相结合可以看作是一种可以有效抗丢包的信源/信道联合编码方案.R ohit等[23]将FEC与多描

6121 电 子 学 报2002年

述编码相结合,Alexander等[10]则将FEC与基于SPIHT算法的可扩展编码方法相结合,在因特网上进行视频流传输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FG S方法与不等的错误保护结合这是当前视频流传输技术的一个研究热点[6,8,12].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抗丢包能力.与其他方法相比,可以将PS NR提高5dB左右.

8 缓存器的设计

视频流传输的实现需要缓存.因特网以包传输为基础进行异步传输,对于一个数据量很大的视频文件来说,在传输中会被分解为许多包.由于网络的带宽是动态变化的,各个包选

择的路由不尽相同,到达客户端的延时也不一样.为此,

需要

使用缓存器来弥补延时波动的影响,保证视频播放的连续、流畅地进行.Hayder等设计了一种传输-解码缓存模型,与基本层的重传相结合,可以保证解码的流畅进行.

9 视频流传输中采用的协议

在因特网上传输视频流时需要相应的传输协议,所涉及的协议包括:网络层的IP协议,传输层的T CP/UDP,RTP/RT CP 协议,以及会话层的RTSP,SIP协议等[36].IP提供了在因特网上传送UDP/T CP数据包的公共平台,UDP/T CP是用于传送RTP/RT CP/RTSP/SIP数据包的低层传输协议,这些协议结合起来可以提供因特网上的视频流服务.

T CP可以通过重传丢失的数据包而提供可靠的传输,利用阻塞控制来防止网络阻塞.由于T CP反复重传会引入过大的延时,因此在因特网上传输视频流时往往采用UDP协议.但UDP不能保证数据包的可靠传输,需要利用上层的RTP协议来检测是否丢包.

RTP/RT CP运行在T CP/UDP协议之上.RTP是用于因特网上的多媒体数据的传输协议,可以为实时应用提供时间信息和流同步.RTP本身并不能为顺序传送数据包提供可靠的传输机制,也不提供流量控制或拥塞控制.RT CP是监视RTP 包传送的控制协议,可以给发送端提供QOS反馈,和RTP配合使用,能以有效的反馈和最小的开销使传输效率最佳化.

RTSP在位于RTP/RT C之上,是控制流媒体在因特网上传输的协议.它可以提供VCR功能,还可以建立、控制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的连续视频/音频流.SIP是会话控制协议,可以建立或终止与一个或多个用户的会话.与RTSP不同的是,SIP 支持用户的移动.

10 结束语

以宽带为基础,视频流不仅可以用于视频点播、数字图书馆等多媒体业务,还能用于一些对实时性要求很高的场合,如实况转播新闻、球赛、重要会议等.另外,视频流技术还可以用于远程监控、安全监督以及互动视频节目等方面.

作为多媒体与网络领域的交叉学科,流式媒体的应用与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它衍生出了适合流式传输的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压缩技术和存储技术等基础技术,流式媒体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产业.可以预见,流式媒体将成为未来因特网应用的主流,并将推动因特网整体架构的革新.

参考文献:

[1] Jian Lu.S ignal processing for internet video stream ing:A review[A].

Proceedings of SPIE Image and Video C ommunications and Processing

[C].San Jose,CA US A:2000.1-14.

[2] Dapeng Li,et al.S tream ing video over the internet:Approaches and di2

rections[J].IEEE T ra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 or Video T echnolo2 gy,2001,11(1):1-20.

[3] G reg ory J C onklin,et al.Video coding for stream ing media delivery on

the internet[J].IEEE T rans Circuits and Systems F or Video T echnolo2 gy,2001,11(3):269-281.

[4] Reza Rejaje,et https://www.360docs.net/doc/9411585628.html,yered quality adaptation for internet video stream2

ing[J].IEEE Journal Selected Areas in C ommunications,2000,18

(12):2530-2543.

[5] Jane Hunter,et al.A review of video stream ing over the internet[DB/

O L],https://www.360docs.net/doc/9411585628.html,.au.2001-05.

[6] Hayder Radha,et al.Scalable internet video using MPEG24[J].S ignal

Processing Image C ommunication,1999,15:95-126.

[7] Reza Rejaje,et al.Architectural consideration for playback of quality

adaptive video over the internet[DB/O L],http://w w w.citeseer.nj.

https://www.360docs.net/doc/9411585628.html,.2001-06.

[8] U horn,et al.R obust internet video transm ission based on scalable cod2

ing and unequal error protection[J].IEEE T rans Image Processing,

1999,15:77-94.

[9] M ichael G allant.Rate2distortion optim ized layered coding with unequal

error protection for robust internet video[J].IEEE T rans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 echnology,2001,11(3):357-372.

[10] Alexander E M ohr.Unequal loss protection:G raceful degradation of im2

age quality over packet erasure channels through forward error correc2

tion[J].IEEE Journal Selected Areas in C ommunications,2000,18

(6):819-828.

[11] W eiping Li.Overview of fine granularity scalability in MPEG24video

standard[J].IEEE T rans Circuits and Systems F or Video T echnology,

2001,11(3):301-317.

[12] M ihaela van der Schaar.A hybrid tem poral2S NR fine2granular scalabili2

ty for internet video[J].IEEE T rans Circuits and Systems F or Video

T echnology,2001,11(3):318-331.

[13] Wu Feng,et al.A framew ork for efficient progressive fine granularity

scalable video coding[J].IEEE T rans Circuits and Systems F or Video

T echnology,2001,11(3):332-344.

[14] Chen M S,et al.D ownload and stream conversion:Supporting interac2

tive play out of videos in a client station[A].IEEE C on f Multimedia

C om puting and Systems[C].W ashington:1995.73-80.

[15] W ee SJ,et al.C om pressed2domain reverse play of MPEGvideo streams

[A].Proc SPIE C on f Multimedia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C].

Boston,M A US A:1999.237-248.

[16] Om oigui N,et al.T ime2com pression:System concerns,usage,and bene2

fits[A].Proc AC M SIG HI C on f[C].New Y ork US A:1999.136-

143.

[17] Chia2wen Lin,et al.MPEG video stream ing with VCR functionality

7121

第 8 期卓 力:视频流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

[J].IEEE T rans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 echnology.2001,11

(3):415-425.

[18] Huai2R ong Shao,et https://www.360docs.net/doc/9411585628.html,er and content2aware object2based video

stream ing over the Internet[A].Visual C ommunications and Image

Processing[C].Sadinia Italy:2000.23-30.

[19] V Jacobs on.Im proving Q oS in IP netw orks[DB/O L].http://w w w.

https://www.360docs.net/doc/9411585628.html,.2002-06.

[20] Jong W on K im.TCP2Friendly Internet video stream ing em ploying vari2

able frame2rate encoding and interpolation[J].IEEE T rans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 echnology.2000,10(7):1164-1177.

[21] V Jacobs on.C ongestion av oidance and control[A].Proc SIG COM M

[C].S tan ford,CA,US A:1988.314-319.

[22] Reza Rejaje,et al.RAP:An End2to2End Rate2based C ongestion C ontrol

mechanism for real time S treams in the Internet[DB/L].http://

w w https://www.360docs.net/doc/9411585628.html,.2001-06.

[23] R ohit Puri,et al.F orw ord error correction(FEC)codes based multiple

description coding for internet video stream ing and multicast[J].S ignal

Processing:Image C ommunication2001,16:745-762.

[24] Rui Zhang,et al.Video coding with optimal inter/intra2m ode switching

for packet loss resilience[J].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Areas in C om2 munications.2000,18(6):966-976.

[25] Dapeng wu,et al.An end2to2end approach for optimal m ode selection in

internet video communication:theory and application[J].IEEEJournal

Selected Areas in C ommunications.2000,18(6):977-995.

[26] G uy C ote,et al.Optimal m ode selection and synchronization for robust

video communications over error2prone netw orks[J].IEEE Journal Se2 lected Areas in C ommunications.2000,18(6):952-965.

[27] W ang Y ao,et al.Error control and concealment for video communica2

tion:A Review[J].Proceedings of The IEEE.1998,86(5):974-

997.

[28] Shahram Shirani,et al.Error concealment methods,A C om parative

S tudy[A].IEEE Canadian C on ference on E lectrical and C om puter

Engineering[C].Edm onton,Canada:1999.835-840.

[29] Q F Zhu,et al.C oding and cell loss recovery for DCT2based packet

video[J].IEEE T rans Circuits Systems for Video T echnology.1993,3:

248-258.

[30] F Le Lennec,et al.Error resilient video transm ission over the Internet

[A].Proc.SPIE Visual C ommunications and Image Processing[C].

New port Beach,CA US A:1999.101-113.

[31] IETF.RTP payload format for H.261video streams[S].RFC2032.

1996.[32] IETF.RTP payload format for H.263video streams[S].RFC2190.

1997.

[33] Dapeng Wu,et al.On end2to2end architecture for transporting MPEG24

video over the Internet[J].IEEE T rans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 echnology.2000,10(6):923-941.

[34] Dapeng Wu,et al.T ransporting real2time video over the internet:Chal2

lenges and Approaches[J].Proceedings of The IEEE,2000,88:1-

19.

[35] G eoffrey Davis,John Danskin.Joint s ource and channel coding for In2

ternet image transm ission over lossy packet netw orks[E B/O L].

http://w w https://www.360docs.net/doc/9411585628.html,.2001-06.

[36] Andrew Cam pbell,et al.A review of Q oS architectures[E B/O L].

http://w w https://www.360docs.net/doc/9411585628.html,.2001-06.

作者简介

:

卓 力 女,1971年出生于江苏徐州,1992

年和1998年分别获得电子科技大学和东南大学

学士和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工业大学讲师、博士

生,近年来发表论文多篇,主要研究方向为视频

编码、无线IP视频传输等.

沈兰荪 男,1938年生于江苏苏州,北京工

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兴趣为图像

与视频信号的压缩编码、处理与传输等,著有“图

像编码与异步传输”、“视频编码与低速率传输”

等多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

朱 青 女,1965年生于浙江义乌,1994年

和1997年分别获得日本早稻田大学硕士和博士

学位,现为北京工业大学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

为多媒体通信及国际文字符号的标准化等,发表

学术论文40多篇.

8121 电 子 学 报2002年

视频监控及其关键技术

视频监控及其关键技术

视频监控及其关键技术 14安防徐乐144402103 监控系统是由摄像、传输、控制、显示、记录登记5大部分组成。摄像机 通过同轴视频电缆将视频图像传输到控制主机,控制主机再将视频信号分配到各监视器及录像设备,同时可将需要传输的语音信号同步录入到录像机内。通 过控制主机,操作人员可发出指令,对云台的上、下、左、右的动作进行控制及对镜头进行调焦变倍的操作,并可通过控制主机实现在多路摄像机及云台之间的切换。利用特殊的录像处理模式,可对图像进行录入、回放、处理等操作,使录像效果达到最佳。 监控是各行业重点部门或重要场所进行实时监控的物理基础,管理部门可通过它获 得有效数据、图像或声音信息,对突发性异常事件的过程进行及时的监视和记忆,用以提供高效、及时地指挥和高度、布置警力、处理案件等。随着当前计算机应用的迅速发展和推广,全世界掀起了一股强大的数字化浪潮,各种设备数字化已成为安全防护的首要目标。数码监控报警的性能特点是:监控画面实时显示,录像图象质量单路调节功能,每路录像速度可分别设置,快速检索,多种录像方式设定功能,自动备份,云台/镜头控制功能,网络传输等。 加装时间发生器,将时间显示叠加到图像中。在线路较长时加装音视频放大器以确 保音视频监控质量。适用范围一一银行、证券营业场所、企事业单位、 机关、商业场所内外部环境、楼宇通道、停车场、高档社区家庭内外部环境、图书馆、医院、公园。 M4 >. M?L ua 匕 即” “ x m 视频监控系统原理 图 组成设备 视频监控系统产品包含光端机,光缆终端盒,云台,云台解码器,视频矩 阵,硬盘录像机,监控摄像机[1],镜头,支架。视频监控系统组成部分包括监 控前端、管理中心、监控中心、PC客户端及无线网桥。各组成部分的说明如下:

流媒体重点

一、填空题(20’) 1. 流媒体数据流具有三个特点:连续性、实时性、时序性。 2. 流式传输技术又分两种,一种是顺序流式传输,另一种是实时流式传输。 3.流媒体技术有两个关键特征:数据压缩、流式传输。 4.RealText的可用窗口风格有:通用型、滚动新闻、纸带、字幕、提词机。 5.MPEG-2分为:视频序列层、图像组层、图像层、像条层、宏块层、像块层六个层次。 6.流媒体的传播方式分为单播、多播、广播 7.ASF格式最大的优点是体积小适合网络传输。 8.ASF格式的特点是视频部分采用MPEG-4压缩算法 9.MPEG—1标准包括五部分:第一部分系统层。第二部分图像层。第三部分声音层。第四部分“一致性测试层”。第五部分“软件仿真技术报告” 10.流媒体系统由编码工具、流媒体数据、服务器、网络和_播放器__组成 11.流媒体有三个关键技术:数据压缩、解压缩技术、流媒体的网络传输以及媒体文件在流式传输中的版权保护问题。 二、选择题(10’) 1 .不属于流媒体特点的是:(D) A 启动延时大幅度缩短 B 对系统缓存容量的需求大大降低 C 流式传输的实现有特定的实时传输协议 D 一种新的媒体 2 .流媒体的核心技术是:(B) A 流媒体的网络传输 B 数据压缩/解压缩技术 C 媒体文件在流式传输中的版权保护问题 D 视音频技术 3 .不属于流媒体传输的网络协议的是:(B) A RTP B HTTP C RTSP D RTCP 4 .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A) A 视频数据由RTP传输,视频质量由RTCP控制,视频控制由RTSP提供。 B 视频数据由RTCP传输,视频质量由RTP控制,视频控制由RTSP提供。 C 视频数据由RTP传输,视频质量由RTSP控制,视频控制由RTCP提供。 D 视频数据由RTSP传输,视频质量由RTCP控制,视频控制由RTP提供。 5. 不属于流式传输方式与传统下载方式相比的优点的是:(A) A 成本低廉 B 启动延时短 C 对系统缓存容量的需求大大降低 D 流式传输的实现有特定的实时传输协议 6.制定(D )标准的目的是将不同的协议、标准、技术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A)MPEG-1 (B)MPEG-2 (C)MPEG-4 (D)MPEG-21 7.(B )针对运动影像中的音频和视频的特点,引入了AO和VO对象,统称AV对象。(A)MPEG-2 (B)MPEG-4 (C)MPEG-7 (D)MPEG-21 8. RealServer主要使用两个协议与客户端联系:RTSP和 B 。 A.RTP B. PNA C.TCP D.UDP 9.下列哪个被称为“多媒体内容描述接口”(C) A、MPEG-2 B、MPEG-4 C、MPEG-7 D、MPEG-21 10.创建一个RealText文档,并在网络上发布的一般步骤为( B ) A:(1)(2)(3)(5)(4)B(1)(4)(2)(5)(3): C:(3)(2)(5)(1)(4)D:(1)(3)(2)(4)(5) (1)选择一种窗口风格;

流媒体技术原理、发展及应用

流媒体的定义 流媒体是一种使音频、视频和其他多媒体元素在Internet及无线网络上以实时的、无需下载等待的方式进行播放的技术。流媒体文件格式是支持采用流式传输及播放的媒体格式。流式传输方式是将视频和音频等多媒体文件经过特殊的压缩方式分成一个个压缩包,由服务器向用户计算机连续、实时传送。在采用流式传输方式的系统中,用户不必像非流式播放那样等到整个文件全部下载完毕后才能看到当中的内容,而是只需要经过几秒钟或几十秒的启动延时即可在用户计算机上利用相应的播放器对压缩的视频或音频等流式媒体文件进行播放,剩余的部分将继续进行下载,直至播放完毕。 这个过程的一系列相关的包称为“流”。流媒体实际指的是一种新的媒体传送方式,而非一种新的媒体。流媒体技术全面应用后,人们在网上聊天可直接语音输入;如果想彼此看见对方的容貌、表情,只要双方各有一个摄像头就可以了;在网上看到感兴趣的商品,点击以后,讲解员和商品的影像就会跳出来;更有真实感的影像新闻也会出现。 流媒体技术发端于美国。在美国目前流媒体的应用已很普遍,比如惠普公司的产品发布和销售人员培训都用网络视频进行。 流式传输方式则是将整个A/V及3D等多媒体文件经过特殊的压缩方式分成一个个压缩包,由视频服务器向用户计算机连续、实时传送。在采用流式传输方式的系统中,用户不必像采用下载方式那样等到整个文件全部下载完毕,而是只需经过几秒或几十秒的启动延时即可在用户的计算机上利用解压设备(硬件或软件)对压缩的A/V、3D等多媒体文件解压后进行播放和观看。此时多媒体文件的剩余部分将在后台的服务器内继续下载。 流媒体技术原理 流式传输的实现需要缓存。因为Internet以包传输为基础进行断续的异步传输,对一个实时A/V源或存储的A/V文件,在传输中它们要被分解为许多包,由于网络是动态变化的,各个包选择的路由可能不尽相同,故到达客户端的时间延迟也就不等,甚至先发的数据包还有可能后到。为此,使用缓存系统来弥补延迟和抖动的影响,并保证数据包的顺序正确,从而使媒体数据能连续输出,而不会因为网络暂时拥塞使播放出现停顿。通常高速缓存所需容量并不大,因为高速缓存使用环形链表结构来存储数据:通过丢弃已经播放的内容,流可以重新利用空出的高速缓存空间来缓存后续尚未播放的内容。——流式传输的实现需要合适的传输协议。由于TCP需要较多的开销,故不太适合传输实时数据。在流式传输的实现方案中,一般采用HTTP/TCP来传输控制信息,而用RTP/UDP来传输实时声音数据。流式传输的过程一般是这样的:用户选择某一流媒体服务后,Web浏览器与Web服务器之间使用HTTP/TCP交换控制信息,以便把需要传输的实时数据从原始信息中检

视频网络监控中的综合平台的重要性

视频监控平台一体机的重要性 视频综合平台一体机是集视频接入、存储、转发、管理于一体的软硬件设备,采用高性能硬件平台,内嵌视频监控系统软件,可直接实现视频监控的前端接入、媒体调度、视频存储、业务管理、 存储管理、设备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 对于前端设备较多的场合,使用上述模式联网已经不能满足用户方的需求,对于多类型设备联网后功能要求包括设备管理、参数设置、报警分发处理、分布式存储以及后期的分析处理都需要专门的平台软件配合相应硬件服务器群组备完成。一些增值服务需要在中心管理软件来实现,所以中心管理平台软件相应模块在整个系统中非常重要。 管理平台软件在应用中的特点 1、系统负载能力 系统负载能力是指平台管理软件能够支持的最大负荷稳定运行的视频监控点数和客户访问数。这项指标决定了平台软件系统的建设规模。当前,随着平安城市、金融联网等大型联网项目的实施以及跨地域性联网项目的建设,系统链接的设备越来越多,分控规模也不断扩大,因此整套系统的负载能力决定着联网项目的规模。为了满足上述需求,在平台软件系统中越来越多的引进了多级目录架构、多服务群组处理功能,以适应大规模联网需求。 2、人性化用户界面 以往的一些安防系统软件专业术语较多,影响了一部分普通用户的使用。所以一个成熟的平台监控系统需要简化用户操作,通过简便的图形化操作使功能菜单更直观,即使是从未接触过的用户都能快速上手。例如采用web方式访问,通过页面快捷方式进入分级菜单以及充分利用鼠标功能等等,软件系统操作简繁与否在很大程序上影响系统的友好度。 3、简便的调试工具 在施工的过程中,往往需要预先对大批量的前端设备进行分配地址和参数设定,如果针对每个设备都要进行单独配置会是一件分厂繁琐的工作,通过使用平台软件中的配置功能,就可以实现对前端设备的批量设置修改,一方面可以大量节省调试时间,另一方面可以确保设定的一致性,提高前端产品的调试成功率。 4、功能模块化组合 由于前端设备在选用上比较灵活,分为PC式数字硬盘录像机、嵌入式DVR、视频服务器、网络摄像机等产品,因此在功能模块上可以根据需求配备不同的模块,例如客户端的基础上增加用户验证服务器、数字矩阵服务器、流媒体转发服务器等组件即可组成总和管理平台系统。另外,可以同时支持QCIF到D1的不同分辩率的前端设备,同时支持双码流压缩传输,满足不同行业对不同画质的需求。 5、多设备集中统一管理

新媒体技术基础课程学习指南

新媒体技术基础课程学 习指南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新媒体技术基础》课程学习指南SyllabusofNewMediaBaseTechnology 课程负责人(任课教师)宋卿 1.教师简介: 宋卿,2005年6月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计算机学院,获计算机应用技 术工学硕士学位。2005年7月留校任教,任职于中国传媒大学计算机 学院,主要从事电视台信息化、媒体资产管理、新媒体内容聚合分发 的技术研究与开发。先后参与多个横向和纵向课题,并参与了新媒体 展示中心的建设和新媒体手机电视台和网络电视台的建设(技术部 分)。2011年3月因工作需要,调至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继续 新媒体技术的研究。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办公电话:65783393-262 答疑时间:每周三上午9:00~11:30,综合实验楼1506房间课程基本信息:选修课程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新媒体技术基础 英文名称:New MediaBaseTechnology 授课对象:新媒体研究院MFA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开课时间: 上课时间: 上课地点: 学分/学时:32 先修课程: 注:上课时间和地点以研究生院网上课表为准

课程简介: 新媒体技术基础是为新媒体研究院的MFA开设的技术类专业选修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本专业的研究生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目前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状况,了解新媒体领域的诸多研究方向和话题,从而更好地前瞻内容创作与新媒体技术融合后的发展趋势。首先系统地介绍了新媒体技术的概念,然后学习新媒体的主要形式及主要特点,如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数字出版、分类信息、微博等,通过对较为典型的新媒技术具体应用形态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能够将新媒体技术融合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从内容、运营、产业到技术构建出完整的新媒体概念体系。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新媒体的概念、主要形式与特点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在掌握各类新媒体形式的基本使用方法的同时,能发挥各类新媒体的特点,进行综合创意,并使学生具有将来新媒体创意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方式: 1.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每次课最后40分钟(前十讲除外)为学生主题发言时间(每人至少参加 一次,记入平时成绩),教师组织学生就发言主题进行讨论与交流互 动。 考核方式: 1.课堂发言、出勤,占总评成绩的40%。 2.期末论文:从教师提供的课后思考题中选取论题或与任课教师协商选 题,在课程结束后两周内提交一篇3000字左右的学术论文。要求同时 提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以及电子版“研究生课程作业提交单”, 占总评成绩的60%。 3.期末论文提交时间: 4.教师在收到论文后两周内,给学生反馈“研究生课程作业提交单”。 5.论文提交地点:综合实验楼1506房间 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第一讲重点内容 导论:新媒体技术概述 课程简介

视频监控与其关键技术

视频监控与其关键技术 监控系统是由摄像、传输、控制、显示、记录登记5大部分组成。摄像机通过同轴视频电缆将视频图像传输到控制主机,控制主机再将视频信号分配到各监视器及录像设备,同时可将需要传输的语音信号同步录入到录像机内。通过控制主机,操作人员可发出指令,对云台的上、下、左、右的动作进行控制及对镜头进行调焦变倍的操作,并可通过控制主机实现在多路摄像机及云台之间的切换。利用特殊的录像处理模式,可对图像进行录入、回放、处理等操作,使录像效果达到最佳。 监控是各行业重点部门或重要场所进行实时监控的物理基础,管理部门可通过它获得有效数据、图像或声音信息,对突发性异常事件的过程进行及时的监视和记忆,用以提供高效、及时地指挥和高度、布置警力、处理案件等。随着当前计算机应用的迅速发展和推广,全世界掀起了一股强大的数字化浪潮,各种设备数字化已成为安全防护的首要目标。数码监控报警的性能特点是:监控画面实时显示,录像图象质量单路调节功能,每路录像速度可分别设置,快速检索,多种录像方式设定功能,自动备份,云台/镜头控制功能,网络传输等。 加装时间发生器,将时间显示叠加到图像中。在线路较长时加装音视频放大器以确保音视频监控质量。适用范围——银行、证券营业场所、企事业单位、机关、商业场所内外部环境、楼宇通道、停车场、高档社区家庭内外部环境、图书馆、医院、公园。 视频监控系统原理图 组成设备

视频监控系统产品包含光端机,光缆终端盒,云台,云台解码器,视频矩阵, 硬盘录像机,监控摄像机[1] ,镜头,支架。视频监控系统组成部分包括监控前端、管理中心、监控中心、PC客户端及无线网桥。各组成部分的说明如下: (1)监控前端:用于采集被监控点的监控信息,并可以配备报警设备。①普通摄像头+视频服务器。普通摄像头可以是模拟摄像头,也可以是数字摄像头。原始视频信号传到视频服务器,经视频服务器编码后,以TCP/IP协议通过网络传至其他设备。 ②网络摄像头。网络摄像头是融摄像、视频编码、Web服务于一体的高级摄像设备,内嵌了TCP/IP协议栈。可以直接连接到网络。 (2)管理中心:承担所有前端设备的管理、控制、报警处理、录像、录像回放、用户管理等工作。各部分功能分别由专门的服务器各司其职。 (3)监控中心:用于集中对所辖区域进行监控,包括电视墙、监控客户终端群组成。系统中可以有一个或多个监控中心。 (4)PC客户端:在监控中心之外,也可以由PC机接到网络上进行远程监控。 (5)无线网桥:无线网桥用于接入无线数据网络,并访问互联网。通过无线网桥,可以将IP网上的监控信息传至无线终端,也可以将无线终端的控制指令传给IP网上的视频监控管理系统。常用的无线网络为CDMA网络。 PC机 工作特点: 数字化 视频监控的数字化首先应该是系统中信息流(包括视频、音频、控制等)从模拟状态转为数字状态,这将彻底打破“经典闭路电视系统是以摄像机成像技术为中心”的结构,根本上改变视频监控系统从信息采集、数据处理、传输、系统控制等的方式和结构形式。信息流的数字化、编码压缩、开放式的协议,使智能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与安防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间实现无缝连接,并在统一的操作平台上实现管理和控制,这就是系统集成的含义。 网络化 视频监控的网络化将以这系统的结构将由集成式向集散式系统过渡,集散式系统采用多层分级的结构形式,具有微内核技术的事时多任务、多用户、分布式

{业务管理}流媒体业务技术分析与设计

{业务管理}流媒体业务技术分析与设计

在对P2P流量的增量采取措施适度控制、疏导的同时,如何有效利用P2P技术来发展新的增值业务,为用户提供新的增值服务,实现新的盈利增长点,成为运营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基于P2P技术的数字媒体内容直播、点播、下载等业务是目前业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充分利用P2P技术的网络带宽利用效率、可靠性等的优点来发展数字流媒体内容业务,从技术实现和运营部署的角度,提出P2P数字流媒体内容业务技术实现方案[1]。 1现网主要P2P应用 目前互联网网内P2P流量的发展异常迅速,P2P类的流量占到了网络流量带宽的40%~6 0%,中国互联网流量中各类应用和业务的典型分布情况是:通用数据报协议(UDP)类应用占12%;通用传输控制协议(TCP)类应用占12%;Internet流量占18%(其中HTTP占13%,FTP占3%,Mail占2%);实时流式媒体协议(RTSP)类应用占1%;会话初始协议(SIP)类应用占1%;P2P类应用占46%(其中BT占8%,eMule/eDonkey占8%,PPLive占10%,Thunder下载占3.8%,POCO占4%,SKYPE占1%,未知P2P占10%,IM占0.2%);其他类应用占10%。当然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段,并且由于用户上网的行为、习惯等的不同,网络业务流量的比例也会不同,并且网络中还存在大量的短时间网络攻击、蠕动病毒、垃圾邮件等流量。 目前中国P2P类业务主要有如下4类: (1)P2P下载类业务,如Bittorrent、eMule/eDonkey、迅雷P2P下载、POCO、Gnutella、Vagaa、Napster和KaZaA等。

多媒体技术基础习题与答案

第6章多媒体技术基础 一. 是非题 1. MIDI具有生成文件较小、容易编辑、音乐效果好等优点。 A. 对 B. 错 2. CD-ROM和DVD存储数据的原理是一样的。 A. 对 B. 错 3. MIDI文件保存的是MIDI设备演奏的乐曲波形数据。 A. 对 B. 错 4. 就合成乐曲的音质而言,FM合成器比波表合成器合成的音质好。 A. 对 B. 错 5. 通常的扫描仪、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像机的光电转换元件都是CCD。 A. 对 B. 错 6. 触摸屏系统通常由传感器、控制器、驱动程序三部分组成。 A. 对 B. 错 7. 语音的频率范围主要集中在100~10kHz范围内。 A. 对 B. 错 8. MP3数据压缩比可以达到12:1左右。 A. 对 B. 错 9. NTSC制式使用的颜色空间YUV。 A. 对 B. 错 10. 人的视觉敏感程度对颜色比对亮度更敏感。 A. 对 B. 错 11. 音频、视频的数字化过程中,量化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损压缩编码过程,必然带来信息的损失。 A. 对 B. 错 12. 在目前的MPC中,触觉媒体基本上没有得有效的利用。 A. 对 B. 错 13. Fireworks和Flash都可以在同一个文档中创建和编辑位图与矢量图两类图形。 A. 对 B. 错 14. Flash由于使用了矢量方式保存动画文件,并采用了流式技术,特别适合于网络动画制作。 A. 对 B. 错 15. 视频是一种动态图像,动画也是由动态图像构成,二者并无本质的区别。 A. 对 B. 错 二. 单选题 1. 其表现形式为各种编码方式,如文本编码、图像编码、音频编码等的媒体是______。 A. 感觉媒体 B. 显示媒体 C. 表示媒体 D. 存储媒体 2. 动画和视频都是利用快速变换帧的内容而达到运动效果的。帧率为30fps的电视制

CDN的四大关键技术

CDN的四大关键技术 >返回 随着宽带网络和宽带流媒体应用的兴起,CDN(通常被称为内容分发网络Content distribution network,有时也被称作内容传递网络Contentdeliverynetwork)作为一种提高网络内容,特别是提高流媒体内容传输的服务质量、节省骨干网络带宽的技术,在国内外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CDN的关键技术主要有内容路由技术、内容分发技术、内容存储技术、内容管理技术等。 内容路由技术 CDN负载均衡系统实现CDN的内容路由功能。它的作用是将用户的请求导向整个CDN网络中的最佳节点。最佳节点的选定可以根据多种策略,例如距离最近、节点负载最轻等。负载均衡系统是整个CDN 的核心,负载均衡的准确性和效率直接决定了整个CDN的效率和性能。 通常负载均衡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全局负载均衡(GSLB)和本地负载均衡(SLB)。全局负载均衡(GSLB)主要的目的是在整个网络范围内将用户的请求定向到最近的节点(或者区域)。因此,就近性判断是全局负载均衡的主要功能。本地负载均衡一般局限于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其目标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寻找一台最适合的节点提供服务,因此,CDN节点的健康性、负载情况、支持的媒体格式等运行状态是本地负载均衡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 负载均衡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主要的方法包括DNS、应用层重定向、传输层重定向等等。 对于全局负载均衡而言,为了执行就近性判断,通常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静态的配置,例如根据静态的IP地址配置表进行IP地址到CDN节点的映射。另一种方式是动态的检测,例如实时地让CDN 节点探测到目标IP的距离(可以采用RRT,Hops作为度量单位),然后比较探测结果进行负载均衡。当然,静态和动态的方式也可以综合起来使用。 对于本地负载均衡而言,为了执行有效的决策,需要实时地获取Cache设备的运行状态。获取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主动探测,一种是协议交互。主动探测针对SLB设备和Cache设备没有协议交互接口的情况,通过ping等命令主动发起探测,根据返回结果分析状态。另一种是协议交互,即SLB 和Cache根据事先定义好的协议实时交换运行状态信息,以便进行负载均衡。比较而言,协议交互比探测方式要准确可靠,但是目前尚没有标准的协议,各厂家的实现一般仅是私有协议,互通比较困难。 内容分发技术 内容分发包含从内容源到CDN边缘的Cache的过程。从实现上看,有两种主流的内容分发技术:PUSH 和PULL. PUSH是一种主动分发的技术。通常,PUSH由内容管理系统发起,将内容从源或者中心媒体资源库分发到各边缘的Cache节点。分发的协议可以采用HTTP/FTP等。通过PUSH分发的内容一般是比较热点

流媒体技术实验指导与报告书

常熟理工学院《流媒体技术》实验指导与报告书 __________学年第____学期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地点:____九章楼N6-101软件实验室________指导教师:________ ____刘在德_________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实验目录

实验1 流媒体的下载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2 流媒体的播放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3 流媒体的转换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4 安装运行流媒体服务器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5 用RealText制作流式文本文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6 流媒体的嵌入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7 流媒体节目制作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海康视频综合平台简介

海康视频综合平台简介 视频综合平台是一款电信级机架式视频处理综合平台产品,硬件结构设计上参考ATCA(Advanced Telecommunications Computing Architecture 高级电信计算架构)标准,主要功能: 模拟和数字视频信号切换,视频图像行为分析,视频信号编解码,视频压缩数据集中管理存储和网络实时预览的;各种网络功能,日志功能;用户和权限管理;设备维护功能等于一体的综合视频处理平台。 在硬件和结构设计上采用ATCA标准的系统架构,视频综合平台以大容量双高速交换总线为互连背板,插入功能强大视频处理板。机箱高度12U,可以放在19英寸,12U高度以上,600mm深机框中,采用插拔式模块化设计,内含11个前后垂直竖插槽位,包括一块中央主控板、10块视频图像处理板。直流输入电源外置,采用双路1+1冗余-48V电源输出。 产品特点 ●同时支持数字矩阵交换和网络IP矩阵交换,支持多种模拟输入、数字等压缩、非压缩 高清视频信号输入和多种模拟、数字压缩、非压缩信号的输出转换,并可输出到模拟和数字显示设备上,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高清、全数字化的矩阵。 ●无阻塞的双高速背板及交换能力,满足高速、大容量视频业务数据交换传输的需求。实 现全数字化任意输入数字信号经过高速背板总线切换到任意输出的矩阵功能。 ●最多可插入10片刀片式视频图像处理板,视频图像处理板分为视频输入(编码)板和 视频高清显示(解码)板,通过插入不同片数的视频输入板和视频高清显示板,可以组合成64(进)×16(出)、128(进)×32(出)、256(进)×64(出)等各种规格的数字视频全交叉交换矩阵。 ●大容量运营级ATCA机箱系统,强大的高密度处理器硬件构架,采用双电源提供冗余切 换后备保护,机箱温度自动检测,智能风扇自动调温技术,保证系统稳定运行。 ●强大的视频图像编解码能力,提供网络视频预览,视频数据网络集中存储和视频解码功 能,每一块视频输入(编码)板可以实现32路标清H.264格式编码,每一块视频输出(解码)板可以同时对32标清编流解码,并提供8个高清(1920×1080)输出接口。 ●内置多个千兆网络接口,用于视频编码流为网络预览、网络集中存储,视频服务器、视 频录像数据、网络摄像机的解码上墙。 ●视频流采用数字化后交换,彻底消除视频信号多次交换,造成图像质量下降的现象。 ●支持视频综合平台之间级联,提高综合平台的视频处理和组网能力,方便PC端综合管 理软件对同一监控网络中平台设备统一管理。 ●支持视频图像二次处理,支持视频图像拼接、分割、叠加、缩放等功能。 ●采用模块化、机架式设计,满足多种监控业务的扩充的需求 ●

数字媒体技术基础知识要点总结

数字媒体技术基础知识要点总结 ※媒体其含义是中介、中间的意思。同时,媒体又是信息交流和传播的载体。是一种工具,包括信息和信息载体两个基本要素。 ※两层含义:①传递信息的载体,称为媒介,也称为逻辑载体,如数字、 文字、符号、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编码等。②存储信息的实体, 称为媒质,如纸、磁盘、光盘、磁带、半导体存储器等。也称为物理媒体。 ※ITU技术角度定义媒介:感觉(语言音乐文字图形图像等),表示(编码),显示(输入输出设备),储存(光盘磁盘等),信息交换(电缆光纤),传输(储存和传输媒体或结合)。 ※特性:多样性、集成性、交互性、数字化。 ※数字媒体概念: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处理和传播信息的媒体,以网络 为主要传播载体,并具有多样性、互动性、集成性等特点,包括信息和媒介。 ※我国概念:数字化的内容作品以现代网络为主要传播载体,通过完善的 服务体系,分发到终端和用户进行消费的全过程。 ※特性:数字化(数字形式储存处理与传播,可复制重复利用),交互性(以网络信息终端为介质),趣味性(数字娱乐),集成性(多种媒体结合,电脑技术 整合),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信息技术人文艺术)。 ※传播模式:大众传播模式;媒体信息传播模式;数字媒体传输模式;超 媒体传播模式 ※产业价值链:内容创建,内容管理(存储管理,查询管理,目录、索引),内容发行,应用开发,运营接入,价值连接成,媒体应用 ※发展方向:①内容制作技术以及平台②音视频内容搜索技术③数字版权 保护技术④数字媒体人机交互与终端技术⑤数字媒体资源管理平台与服务⑥数 字媒体产品交易平台。

※为什么要数字化:通用的存储和传输格式,数字化后处理更方便;适用于光盘存储远距离传输;准确可靠,无累计失真,属于无损传输和存储。 ※过程:采样;量化;编码。 ※采样:对于连续的信号,在时间轴上每隔一定的时间,采集相应的数据的过程。采样定理:采样频率=原始信号频率的2倍时,可恢复为原始信号。图像采样:用多少个像素点的"列数×行数"表示,是对图像空间进行离散化,称为图像的分辨率。采样频率是指一秒钟时间内采样的次数。 ※汉字编码:输入码,区位码,机内码,字形码。英文编码:ASCII码 ※图像分类:二值图像,灰度图像,真彩色图像,颜色索引图像。 ※音频特征:频率(音调)、振幅(响度)、波形(音色) ※音频编码方式:波形编码(脉冲编码调制(PCM)差分脉冲编码调制(DPCM)自适应差分编码调制(ADPCM));参数编码;混合编码 ※音频质量:采样频率,量化深度(量化分辨率),音频流码率。 ※音频编辑:声道,音轨,时序。 ※电视制式:PAL(中国西欧625,25帧50场)NTSC(美国日本525,29.97帧60场)SECAM(法国东欧同PAL) ※视频信号类型:复合视频信号,分量视频信号,S-Video信号。 ※QCIF(176*144)CIF(352*288)SD(720480,640480,704480,720576) ※属性:视频分辨率,图像深度,帧率,压缩质量 ※镜头:镜头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焦距、用不同的时间一次拍摄下来,并经过不同处理的一段胶片,它是一部影片的最小单位。 ※镜头组接:即把一段片子的每一个镜头按一定的顺序和手法连接起来,成为一个具有条理性和逻辑性的整体。

高清视频会议关键技术与实施难点

高清视频会议关键技术与实施难点 发表时间:2018-01-30T17:31:18.370Z 来源:《电力设备》2017年第28期作者:王福安李伟[导读] 摘要: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交流可以通过视频会议来实现,政府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也大量使用视频会议,这是一种新兴的会议方式,是在视频压缩与传输技术以及相关设备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国网郑州供电公司) 摘要: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交流可以通过视频会议来实现,政府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也大量使用视频会议,这是一种新兴的会议方式,是在视频压缩与传输技术以及相关设备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视频会议系统能够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实现不同地点之间的声音与图像交流,对于拉近地理距离、加速信息传递、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会议成本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视频会议系统;技术特点;发展趋势 前言 视频会议系统技术是以图像和声音为主要交流方式,借助音视频传播进行远距离交流的技术。高清会议视频会议系统技术的产生,可以让高清晰化视频在对地域空间的局限性进行有效突破的基础上,为人们的视频交流活动提供更为理想的效果。随着视频会议系统应用空间的不断拓展,这一技术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会具有相对良好的发展前景。 1.高清视频会议功能 1.1多点转发器的功能 多点转发器的功能就是实现多点转发,视频会议系统需要实现点对点的通信,这个通信需要建立在电路交换网络与分组交换网络的基础上,而在这个过程中,多点转发器能够实现视频、音频的切换与混合,并且完成数据的交换,保证不同的会议终端能够正常连接。多点转发器的主要功能是发送与接收,发送功能主要实现终端间的编码多路复用,将分离的音频、视频等数据通过网络发送给其他终端,并且对音频与视频进行控制、切换、定时等。接收则与发送的处理过程相反。 1.2会议终端的功能 在视频会议系统中,会议终端的功能就是要完成对不同会议地点的图像、声音等数据的采集,实现编码及多路复用,并将复用后的信息通过传输信道发送至服务系统。 1.3通信网络的功能 目前的视频会议系统使用的通信网络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单位自建的网络,另一种则是在电信系统中租用的网络。在使用这类网络召开视频会议时,网络无法实现其他通信功能,所以,这类网络属于专用网络,具有极高的安全性。 2.视频会议系统建设中的难点 在实际的视频会议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各公司、企业分散在省、地市的视频会议基础资源无法共享使用,利用率低,常常造成重复投资情况;各公司、企业的视频会议系统为实现安全性及私有性,往往单独开发,过程复杂、建设周期较长。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深入推进和不断发展,基于软件和云计算的视频会议模式出现,在易用性、可扩展性、可靠性等多方面优于现有的以中央处理平台为核心的视频会议系统。 3.视频会议系统实施 3.1云计算视频会议的应用 云视频会议系统采用SAAS模式,用户通过简单的操作及网络界面就能分享音视频,而数据处理、数据传输等服务都由云会议服务商提供,通过云技术可有效降低视频会议成本,使系统更加便捷、高效。视频会议相对而言造价昂贵,对于企业,特别是内部交流沟通频繁、分支机构较多的大型企业而言,购买和维护视频会议设备的成本较高。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的云会议与视频会议技术相结合,使得视频会议变得更为高效且降低了运行成本,扩大了视频会议的应用规模。近年来,已有许多专门做云会议的服务平台出现。比如小鱼易连就在国内与阿里云合作,国外采用AWS,整体采用全球分布架构,实现了多地点备份,构建全球互联的视频云平台,为众多企业提供了付费的云会议服务。但是,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一般都已配有硬件齐全的视频会议系统,而且大型企业对安全和保密性要求较高,为防止信息外漏和故障处理延迟,大型企业一般不采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基于公有模式的云会议产品。考虑到企业今后整个视频会议系统的长远发展,此类企业可采用基于私有模式的云会议系统,这种模式将硬件视频会议与云计算技术相结合,既有云计算超大规模、超强计算能力及可伸缩的特点,又扩大与提高了视频会议的覆盖面与质量。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灵活性强的方案,更加适用于大型企业。 3.2高清视频会议系统的关键技术 系统的关键技术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 (1)音视频数据压缩技术; (2)同步技术; (3)网络传输技术。 其中,音视频数据压缩技术对信息量和数据量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音频媒体与视频媒体之间的同步,对系统的运转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存储器缓冲法和时间戳法的应用,成为了解决信息延迟问题的一大重要措施。除此以外,编解码技术也在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对视频会议画面的分辨率提供一定的保障。 3.3高清视频会议系统的应用要点 网络安全和集成设计是这一系统的应用要点的主要内容。从前文的论述来看,便捷性和安全性是这一系统的主要特点,因而虚拟局域网技术的应用,可以让这一系统的便利性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将不同地理位置的网络用户划分成不同的不同的逻辑网段以后,系统可以让音频流、视频流和数据流得到有效区分。视频流媒体所具备的带宽同步分享功能和实时传输功能也成为了网络安全的保障因素。在流媒体的应用层中,网络是进行视频图像传输的重要工具。在从数据终端内部程序入手进行解码以后,完成流媒体数据的传输,也成为了高清视频播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4.安全防护方案 以某油田企业为例,改企业就高清视频会议技术开展了安全防护方案。

流媒体技术发展现状

第一章流媒体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流媒体的发展过程 1.1.1 现有视频格式概述 影像格式(Video) 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的VCD、多媒体CD这些都是影像文件。 大量图像信息,同时还容纳大量音频信息。所以,影像文件的容量往往是非常大的。 1.1.2 VOD视频点播技术 视频点播技术的出现,是视频信息技术领域的一场革命,其巨大的潜在市场,使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加速开发和完善这一系统。 1.1.3流媒体技术的出现 流媒体技术的出现,正好弥补了VOD技术的不足之处。 1.2流式传输的格式及特点 1.2.1流媒体能为我们做什么 流媒体的定义很广泛, 后放上网站服务器,让用户一边下载一边观看、收听,而不需要等整个压缩文件下载到自己机器就可以观看的视频/ 持的某种特定文件格式:压缩流式文件,它通过网络传输,并通过个人电脑软件进行解码。 1.2.2 流媒体技术、格式纵览 流媒体给网民们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曾几何时,如果需要下载一部VCD格式的影片,大小约为650M,宽带的今天也需要下载3个多小时。如果影片采用流媒体技术来进行压缩,只需要100M,并且用户可以边看边下载,整个下载的过程都在后台运行。最大的优点,就是不会占用本地的硬盘空间。其实流媒体采用的是有损压缩,就好比我们常说的MP3,因此在音影品质上有所差异。

1.2.3流式视频格式 前边提到过视频格式,现在再来说一下流式视频格式。 目前,很多视频数据要求通过Internet来进行实时传输,前面我们曾提及到,视频文件的体积往往比较大,而现有的网络带宽却往往比较“狭窄”。客观因素限制了视频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实时播放,于是一种新型的流式视频(Streaming Video)格式应运而生了。这种流式视频采用一种“边传边播”的方法,即先从服务器上下载一部分视频文件,形成视频流缓冲区后实时播放,同时继续下载,为接下来的播放做好准备。这种“边传边播”的方法避免了用户必须等待整个文件从Internet上全部下载完毕才能观看的缺点。到目前为止,Internet上使用较多的流式视频格式主要是以下三种: 1.2.4流式传输的特点 流媒体是一种可以使音频、视频和其它多媒体能在Internet及Intranet上以实时的、无需下载等待的方式进行播放的技术。流媒体文件格式是支持采用流式传输及播放的媒体格式。流式传输方式是将动画、视音频等多媒体文件经过特殊的压缩方式分成一个个压缩包,由视频服务器向用户计算机连续、实时传送。在采用流式传输方式的系统中,用户不必像非流式播放那样等到整个文件全部下载完毕后才能看到当中的内容,而是只需经过几秒或几十秒的启动延时即可在用户的计算机上利用相应的播放器或其它的硬件、软件对压缩的动画、视音频等流式多媒体文件解压后进行播放和观看,多媒体文件的剩余部分将在后台的服务器内继续下载。 1.3 流媒体系统的组成 流媒体系统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 1. 编码工具:用于创建、捕捉和编辑多媒体数据,形成流媒体格式 2. 流媒体数据 3. 服务器:存放和控制流媒体的数据 4. 网络:适合多媒体传输协议甚至是实时传输协议的网络 5. 播放器:供客户端浏览流媒体文件 这5个部分有些是网站需要的,有些是客户端需要的,而且不同的流媒体标准和不同公司的解决方案会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

iVMS 综合安防管理平台说明书

平台简介 海康威视iVMS-8700综合安防管理平台是一套“集成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平台,包含视频、报警、门禁、访客、巡查、考勤、停车场、可视对讲等多个子系统。在一个平台下即可实现多子系统的统一管理与互联互动,真正做到“一体化”的管理,提高用户的易用性和管理效率。 iVMS-8700平台是自主研发的基于SOA系统架构的集成多系统的联网平台,采用先进的软硬件开发技术,满足系统集中管理、多级联网、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多业务融合等需求。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满足领域内弱电综合安防管理的迫切需求。 功能特性 统一的管理平台 平台同时提供了编解码设备管理、存储管理、运维管理、报警管理等基础设备管控功能。通过优化系统架构,提高系统的整体效能,使平台对视频监控、门禁、停车场、巡查、报警、可视对讲等系统的管理更灵活、更人性化,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 开放的体系架构 iVMS-8700平台基于SOA架构设计,并通过Web Service及http接口提供基础服务,方便与第三方业务系统相互集成;同时系统采用了基于J2EE 的企业业务中间件技术,方便对接第三方厂商的设备。 子系统的统一集成 对各子系统进行统一的监测、控制和管理,可以兼容视频、一卡通、报警等各个子系统不同类型的通信方式和多种通信格式。各个系统按照统一的

中间件标准接口通过消息服务与中心平台进行信息交换和控制信令交换。实现将分散的、相互独立的子系统用相同的环境、相同的软件界面进行集中管理,并可以监控各子系统的运行状况信息。 数字化与智能化 iVMS-8700平台利用高效视频编解码压缩技术(如MPEG-4、H.264、H.265),可以在已有的各类数字传输网络上以非常低的带宽占用实现远距离图像传输,而且可通过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实现灵活、丰富、广泛的多媒体应用,对图像的观看可以利用计算机、监视器等各种手段,并最终实现系统的高清视频监控。 iVMS-8700平台以网络化传输、数字化处理为基础,以各类功能与应用的整合与集成为核心,实现单纯的图像监控向报警联动、智能手机、行为分析、人流量统计、人脸分析等应用领域的广泛拓展与延伸。 支持高清监控 iVMS-8700平台全方位支持高清图像的前端采集、编码传输、录像存储、解码回放,在各个环节都体现了高清处理,实现了真正的高清监控。

多媒体及流媒体技术基础课程大作业

多媒体与流媒体技术基础课程大作业 一、设计要求: 1.充分任意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自主选择两种以上创作工具自行策划设计制作美观、时尚、有创意的多媒体或流媒体作品。 2.源文件需winrar压缩打包,不得超过50M,作品大小不超过5M。 3.保存为“学号姓名.*”,存储在自己创建的文件夹中。以文件夹的的形式提交作业,文件夹内容包括最终作品的源文件,word文档(作品简介--可以包括作品说明、剧本创作、创作动机、创作感想、特色等)。 二、设计理论要点与设计思路: 主题明确,内容合理健康向上,构思新颖独特,必须是原创作品,界面设计活泼,色彩搭配协调 挑选好的音乐,搭配合适的图片,提高作品的质量。创作好作品的时候,有时并不一定需要太多的操作技巧。但要有自己的创作思路。 可以借鉴成功的、优秀的作品、电影、电视,学习他们的表现手法,甚至是结合绘画等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 三、作品具体要求: 1. 时间至少2分钟,无上限。 2. 包含至少有一个自己创建的角色。 3. 包含从外界导入的素材。 4. 至少包含三种以上自己加工制作的图像(如photoshop)、音频(如goldwave)、视频(如premier等)、动画(如flash等),及处理后的流媒体文件。 5. 可以将自己加工制作的媒体元素用Authorware软件制作成多媒体文件。 6. 主题以自己构思为主,避免雷同。 7. 设计精彩片头及片尾,加入标题、作者等文字说明。 8.如有字幕,字幕与声音同步。 四、评分标准: 1.创意(30分):主题明确,设计思路清晰,创意新颖。不是简单的图片拼凑。2.技术(30分):技术运用合理,表达通顺,节奏流畅。 3.美感(40分): 动画形象细腻、生动。场景设计有特色。作品风格和音乐的风格和谐统一。色彩运用合理,风格清新,独具美感。 角色运动符合运动规律。 能够处理好镜头的运动和景别的变换。 五、设计项目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