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最新的GBT23001-2017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2019年最新的GBT23001-2017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2019年最新的GBT23001-2017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2019年最新的GBT23001-2017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Q/LH XXXX有限公司体系管理文件标准

Q/LH-CX001-2019组织的内外部环境控制程序

编制

审核

确认

2019-04-11发布2019-04-11实施

XXXX有限公司体系管理文件标准

组织的内外部环境控制程序

Q/LH-CX001-2019

1目的

为保证公司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策划能实现预期的结果,识别、监视并评审与公司的宗旨、战略方向相关的内外部环境;识别、监视并评审与公司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有关的要求。

2适用范围

适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所有相关的部门与过程。

3职责

3.1策划部:确定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方期望或要求。

3.2管理者代表:组织各部门进行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的识别评价、并拟定应对措施,对结果进行审核整理。

3.3总经理:内外部环境因素分析表。

3.4各部门:配合进行内外部环境因素进行识别确定

4定义

4.1组织环境:经营环境对组织的产品、服务、投资及相关方产生影响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和状况的总和。

4.2相关方:对组织的决定或行为能够施加影响、或受其影响、或者自身感觉到受其影响

的个人或者组织。

5工作程序

5.1组织环境管理

5.1.1在建立与持续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时,公司将充分识别理解并考虑那些与公司的宗旨、战略方向相关,并影响公司实现质量管理体系预期结果能力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5.1.2内外部环境要素识别与评估:

5.1.2.1在每年的管理评审前,由管理者代表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识别并评估其适用性,具体部门及识别项目如下:

a)行政部:内部(公司价值观、企业文化、人员能力、体系运行、过程能力等),外部(地理位置、现存污染、法律、竞争、市场、文化、社会和经济环境等)。

b)技术部:内部(产品、人员能力、知识、业绩表现等),外部(法律、技术、竞争、社会和经济环境等)。

c)业务部、采购部:内部(产品、活动、服务、业绩表现等),外部(法律、技术、竞争、市场、文化、社会和经济环境等)。

d)策划部:内部(战略、知识、人员能力、业绩表现等),外部(社会和经济环境等)文件、内部管理制度、信息公告、经营计划方案、经营运行数据统计信息、顾客调查和分析报告、外部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法规、标准等。

5.1.3外部环境分析的主要因素:

5.1.3.1政治环境:政治因素对组织有直接影响,一般政府是通过法律对组织进行间接影响,法律环境的分析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

a)与组织相关的法律规范;

b)国家司法机关和执法机关:工商、税务、技术监督、环境保护、安监等部门;

c)国际法规定的国际法律环境和目标国的法律环境

5.1.3.2经济环境:是构成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状况和国家的经济政策;

a)社会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五个方面。最主要的是产业结构;

b)经济发展水平:指标:GDP、人均GDP、经济增长速度

c)宏观经济政策:国家经济发展目标的战略和策略,包括全国性的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国民收入分配政策、物价政策、物资流通政策等。

d)当前的经济状况:经济的增长率取决于商品和服务需求的总体变化,影响因素包括:税收水平、通货膨胀率、贸易差额和汇率、失业率、利率、信贷政策及政府投放等。

f)其他一般经济条件:如工资水平、供应商及竞争对手的价格变化等

5.1.3.3社会文化环境:组织所处的社会结构、社会风俗和习惯、信仰和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人口规模和地理分布等因素的形成和变动。

包括:

a)人口因素(消费者的数量)

b)社会流动性

c)消费心理(产品价格、消费者偏好、相关产品的价格、消费者对产品价格的预期)

d)生活方式的变化(网络支付)

e)文化传统(养儿防老)

f)价值观

5.1.3.4技术环境:包括国家科技体制、科技政策、科技水平和科技发展趋势.对战略的

影响:

5.1.4内部环境分析的主要因素:

5.1.4.1资源分析:组织的资源是指组织所拥有或控制的有效因素的总和,包括:有形、无形、人力资源,分析的目的是识别组织的资源状况、及其所表现出来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对制定组织的战略目标产生影响。

(1)资源分类:有形、无形、人力资源。

(2)决定竞争优势的组织资源

a、资源的稀缺性;

b、资源的不可模仿性:

①物理上独特的资源;

②具有路径依赖性的资源(长期积累获得);

③具有因果含糊性的资源;

④具有经济制约性的资源。

c、资源的不可替代性

d、资源的持久性。

5.1.4.2环境因素分析、评价

SWOT分析法是用来确定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科学的分析方法。

SWOT分析,即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

优势,是组织机构的内部因素,具体包括:有利的竞争态势;充足的财政来源;良好的企业形象;技术力量;规模经济;产品质量;市场份额;成本优势;广告攻势等。

劣势,也是组织机构的内部因素,具体包括:设备老化;管理混乱;缺少关键技术;

研究开发落后;资金短缺;经营不善;产品积压;竞争力差等。

机会,是组织机构的外部因素,具体包括:新产品;新市场;新需求;外国市场壁垒解除;竞争对手失误等。

威胁,也是组织机构的外部因素,具体包括:新的竞争对手;替代产品增多;市场紧缩;行业政策变化;经济衰退;客户偏好改变;突发事件等。

5.1.4.3构造SWOT矩阵将调查得出的各种因素根据轻重缓急或影响程度等排序方式,构造SWO矩T阵。在此过程中,将那些对公司发展有直接的、重要的、大量的、迫切的、久远的影响因素优先排列出来,

而将那些间接的、次要的、少许的、不急的、短暂的影响因素排列在后面。

5.1.4.4制定行动计划

在完成环境因素分析和SWO矩T阵的构造后,便可以制定出相应的行动计划。制定计划的基本思路是:发挥优势因素,克服弱点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化解威胁因素;考虑过去,立足当前,着眼未来。运用系统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将排列与考虑的各种环境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组合,得出一系列公司未来发展的可选择对策。

5.1.5各部门将识别结果登记在《组织内外部环境要素识别表》上,提交管理者代表进行汇总整理。

5.2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管理

5.2.1相关方期望或要求识别与评估:

5.2.1相关方包括但不限于顾客、公司所有者、组织中的成员、供应商、银行、工会、合伙人、竞争对手或社会团体或行业协会。

5.2.2在每年的管理评审前,由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识别并评估其适用性,具体部门及识别项目如下:

a)管理者代表:公司所有者、合伙人、竞争对手或社会团体。

b)生产部:外包加工方、竞争对手或社会团体。

c)业务部:顾客、竞争对手或社会团体。

d)采购部:供应商、竞争对手或社会团体。

e)行政部:员工代表、附近企业及居民、工会、社会团体。

f)财务部:银行。

5.2.3各部门将识别结果登记在《组织管理相关方识别表》上,提交管理者代表进行汇总整理。

5.2.4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监测与更新:管理者代表每年在管理评审前组织一次全面的内外部内外部环境要素识别与评审。

5.3各部门在获得内外部环境要素信息变化时,应及时告知管理者代表,由管理者代表对《组织管理相关方识别表》进行修订。

5.4每次管理评审前,管理者代表汇总企业内外部环境要素情况及相关方的期望与要求的相关资料,并提交管理评审。

5.5审批、存档

5.5.1《组织管理相关方识别表>>经公司总经理审批,做为风险评价的输入资料。

5.5.2《组织管理相关方识别表》经公司总经理审批,做为风险评价输入资料。

5.6变更

5.6.1当涉及对公司运营产生较大影响的任何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需按本程序办法重新识别,必要时进行变更;

5.6.2一般情况下,公司每年一次对公司内外部所处环境需再识别与评估,如有变化则需按

本程序办法进行修订。

6.相关文件:无

7.相应记录

7.1《组织环境识别控制表》《组织管理相关方识别表》

Q/LH XXXX有限公司体系管理文件标准

Q/LH-CX002-2019可持续竞争优势需求确定控制程序

编制

审核

确认

2019-04-11发布2019-04-11实施

XXXX有限公司体系管理文件标准

可持续竞争优势需求确定控制程序

Q/LH-CX002-2019 1目的

为按照所确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对信息化的新型能力进行策划、实施、运行、评测与改进,确保获取与公司的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2适用范围

适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所有相关的部门与过程。

3程序

3.1制定企业文化宗旨

3.1.1.企业文化

3.1.1.1共同愿景中国梦红四方

3.1.1.2企业使命红四方让中国收获美好

3.1.1.3价值观责任诚信品质卓越

3.1.1.4管理理念生态文明循环经济集约高效永续发展

3.1.1.5经营理念诚信构建双赢服务创造价值品牌赢得市场

3.2制定企业战略:行业领先的作物营养服务商

定位于“行业领先的作物营养服务商”,牢固树立“诚信构建双赢、服务创造价值、品牌赢得市场”的经营理念,以打造行业领导企业为目标,致力把复合肥产业做优、做强、做大,跻身全国优势企业前三名,成为中盐总公司的重要支柱性产业。

重点发展缓控释肥、水溶肥、生物有机肥等新型肥料,提高化肥利用率;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调优组织架构及营运模式,增强市场竞争力;采取“新建、兼并重组、贴牌加工(OEM)”等多种方式,加快复合肥产能基地的全国布局。

3.3制定两化融合方针:生态文明循环经济集约高效永续发展

方针释义:

公司承诺遵守国家、地方有关产品质量、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持续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供符合国家法规及顾客要求的产品与服务,提升公司可持续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公司发展应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国家相关产业政策,核心项目与关联项目通过物质、能量的关联利用联系为一体,实现节能减排和绿色生产。

按照循环经济理论“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原则指导产业链设计,实现核心产品规模化、内涵优质化和生产工艺清洁化,废弃物做到最大限度的综合利用和“变废为宝”,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走低碳环保、节能高效、循环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公司立足已有产业基础,综合考虑区位、交通、公用工程、公共设施等资源优势,更加考虑布局科学合理,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研发创新能力、生产、安全、质量协同管理能力和运行管控能力等新型能力提升。

公司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社会责任的有机的结合,注重环境保护和员工健康保护,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同时

积极承担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以期得到永续更好地发展。

3.4、进行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识别

3.4.1、输入

A)企业战略:参见本文第一章;

B)宏观环境:当前国家着重以下几方面的政策引导——促进产业升级,化解过剩产能。以提高化肥利用率和产品质量为目标,大力发展新型肥。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和推进新肥料新技术应用。加大新型肥料与化肥替代减量技术研发。

C)产业政策及变化:国家近年来,取消了多项化肥优惠政策——恢复征收增值税、取消优惠电价、铁路运价市场化

D)行业发展:

a预计未来3~5年内复合肥需求将维持6%增速单质肥施用效率低,土壤损坏大。农村劳动力机会成本提升。土地流转加速复合化率的提升。

b行业正在重新洗牌,未来3~5年行业集中度将大幅提升

c行业竞争方向:产品品质+品牌宣传+差异化服务

d差异化的服务助推企业拓展市场份额

e营销型龙头企业竞争优势突出,市场份额不断提升

E)竞争对手:

A:产品创新+营销模式创新,巩固龙头地位。(产品差异化是亮点。拥有完善健全的销售网络优势。行业龙头,持续全国扩张。)

B:营销品牌优势突出,转型农业服务(网络布局全面,产能持续增长。国内复合肥知名品牌,盈利能力突出。继续推进品牌战略,夯实渠道基础。农业O2O项目稳步推进。)C:磷复肥行业龙头(磷复肥行业龙头,盈利能力强。不断推出新型复合肥,未来增长动力强劲。产业链优势完善,产品结构持续升级。采用“双品牌并行、共用渠道”策略。)D:区域主要竞争对手(抓资源、扩产能,布局“一国三州”格局。加快转型升级,涉足农资电商。持续融资工作,借力资本市场,加速公司发展)

F)技术环境:

传统肥料技术成熟,利润空间小

功能型肥料技术迅猛发展。如:植物生长调节剂型、含功能物质载体、药肥型{除草、除虫、杀菌等}、稀土型{硒、钴}

养分配伍技术、原位螯合技术、活性保全技术、产品稳定技术等新型肥料技术已趋向成熟,产业化空间大。

3.4.2、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

A)宏观环境分析(PEST )

P llitical

Economical

Social Technical

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

《化肥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快我国化肥复合化率工信部《关于推进化肥行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大力发展新弄肥料

恢复征收增值税

取消优惠电价铁路运价市场化

市场份额将向优秀营销型企业集中。

农民工数量增加,农民数量减少.

全国耕地流转加速

传统肥料技术成熟,利润空间小

功能型肥料技术迅猛发展

(植物生长调节剂型、含功能物质载体、药肥型、稀土型{硒、钴})

养分配伍技术、原位螯合技术、活性保全技术、产品稳定技术已趋向成熟,产业化空间大。

B)产品结构分析(产品生命周期)

分析结果:新型复合肥料产业的一片蓝海

新型肥料呈现出爆发式发展的趋势,主要体现在缓控释肥料、稳定性肥料、水溶性肥料、微生物肥料、有机肥料、中微量元素肥料、新型功能肥料等新型肥料层出不穷。先行掌握新型肥料优势的复合肥企业,有望更快提升市场份额。

C)SWOT分析

3.5、与战略一致的可持续竞争优势需求:

基于公司战略、使命、愿景、价值观,根据国家政策、公司现状、客户需求、市场态势、竞争对手、国内外行业标杆、技术发展趋势等因素,运用PEST、产品生命周期理论、SWOT 等分析方法,识别与战略一致的可持续竞争优势需求如下:

3.5.1、品牌优势:

“红四方”复合肥品牌是中国农资行业具有很高诚信度、美誉度的著名品牌,“红四方”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经过多年的品牌建设,“红四方”复合肥已得到全国各地经销商和广大农民的广泛认同。

在安徽、河南等重点区域市场,红四方复合肥的市场占有率稳居同类产品第一位。

3.5.22、技术优势:

公司始终坚持“产、学、研、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与农技科研院所的合作,促进测土配方施肥成果转化和肥料技术创新。

公司在全国率先引进开发的控失肥、抗旱肥、缓控释肥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引领全国复合肥的发展趋势,为企业持续创新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合肥生产基地装置拥有:团粒法转鼓造粒、尿基喷浆造粒、氨酸法造粒多种复合肥生产工艺方法。关键生产装置配有先进的DCS/PLC控制系统,可实时监控原料的投入量、物料温度、干燥温度、包裹剂喷涂量等重要工艺指标,储存生产过程数据,分析过程均势,输出数据报表。拥有通过国家一级科技查新咨询单位查新证明的“易降解高分子包膜缓释肥料产业化”创新成果。公司希望在实现五年规划三步走的过程中,融入“信息化”的管理方法。争取增加EMS系统和DCS/PLC改造,通过EMS系统弥补DCS/PLC系统对生产过程能源消耗控制的不足,打造生产过程精细化、科学化、经济化的控制能力。力争在二、三期装置实现多品种复合肥的生产制造,特别是增加新型肥料的产能。克服复合肥生产工艺单一、对气候环境敏感的行业难题,形成工艺多样化、产品多元化的良好发展势态。

公司设立农化技术研究中心,并拥有一支农化服务专职队伍。充分发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安徽省缓控释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合肥市新型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作用,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中盐红四方新型肥料研究应用中心。以安徽省首批测土配方施肥生产企业、全国配方肥推广试点企业为抓手,依托信息化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坚持“产、学、研、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路子,争取实现测土配方的全过程信息化。即:远程检测土壤微环境、在线定制测土配方、远程优化配方等。

3.5.3、服务优势:

拥有全国化工农化服务中心首家挂牌单位。多年来,引进大量农化专业人才,对农化服务有较好的认识,建立了一整套成熟的农化服务体系,为开展肥料售前售中售后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公司可根据客户的需求,对其进行相应的用肥知识解答和施肥技术指导,可对客户及农户开展技术培训,可配制生产各种类型、不同农作物的复混肥配方。

营销系统始终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团队竞争氛围,打造了一支忠诚度高、凝聚力强、执行力优的管理与营销团队。

农化营销团队人均绩效5000吨以上,居于行业前列。

逐步形成了成熟完善的销售体系和稳定的销售网络,建立起稳定的经销商队伍,销售市场已扩大到除新疆、西藏等边远省份以外的全国27个省市。特别是在传统优势销售区域,如安徽、河南等周边省份,产品的知名度、农民认可度以及经销商的忠诚度、稳定性较高,营销网络优势较为明显。

地处华东、华中结合部,安徽、山东、江西、江苏、河南等农业大省的交界处。上述省份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均达到全国的1/3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近45%,农资需求旺盛、

市场容量巨大,系化肥主销区。火车、汽运、船运等各种运输方式便捷,运输半径小。3.5.4、内部产业链优势:

肥业公司地理位置位于总公司合成氨系统西北角。肥业公司应进一步梳理与总公司和下游子公司合作的业务流程、打通相关信息传递渠道。逐步形成以总公司的产品:氯化铵、尿素为氮原料,以子公司磷复肥公司生产磷铵为磷原料,以战略合作伙伴中农、中化钾肥为钾原料生产复合肥料,以总公司生产的0.5Mpa蒸汽做为工艺热能的内部产业链。形成总、子公司互惠互利的低成本运营的内部供、产、销一体化生产管理模式,通过内部产业链优势降低了采购、物流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4.相关文件:

5.相关记录:

Q/LH XXXX有限公司体系管理文件标准

Q/LH-CX003-2019

体系策划变更控制程序

编制

审核

确认

2019-04-11发布2019-04-11实施

XXXX有限公司体系管理文件标准

体系策划变更控制程序

Q/LH-CX003-2019 1.范围

本控制程序规定了XXX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两化融合体系策划工作中,各部门的职责以及主要工作流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控制程序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明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控制程序。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控制程序。

3.术语和定义

SMART原则:是确定战略目标时,战略目标应具备的要求:S=specitfic-具体-不含糊;M=measurable-可计量-可以量化;A=attainable-可行-可以达到;R=relevant-相关-与使命相一致;T=time based-定时-有完成期限。

4.职责

4.1.两化融合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召集部门的相关人员,讨论本企业如何建立、变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并确定本企业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包括管理体系的层级关系和文件构成。

4.2.公司各部门

——各部门根据对两化融合管理要求的理解,提出对本企业如何建立、变更管理体系的建议,并确认本部门在管理体系中应建立的两化融合作业指导书、记录等各类文件的名称和要求。

5.管理活动的内容与方法

5.1.总体要求

5.1.1目的

识别或建立企业两化融合对应的过程,明确过程之间的关系、过程控制方法、过程运作所需资源以及评测与改进方法,并形成文件化的两化融合管理系统。

5.1.2相关要求

(1)满足两化融合的目标以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总要求。

(2)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变更进行策划和实施时,保持其连续性和完整性。

5.2.业务内容

5.2.1编制策划计划

公司高层管理者是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策划的主要责任人,应指定专人编制两化融合策划的工作计划。工作计划至少应包括:

a)管理体系策划的相关人员(包括召集人和参与人);

b)策划工作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c)策划工作的主要形式、关键里程碑;

d)策划工作开始前相关人员应进行的准备工作及提交成果;

e)策划工作过程和决策机制;

f)本次策划的预期成果。

5.2.2审议方针、能力和目标

公司高层管理者应根据两化融合策划计划,组织审议公司两化融合的方针、能力和目标,审议的重点为:

a)审议公司两化融合的方针是否从企业的愿景和使命出发,与企业战略保持一致,围绕获取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主题,兼顾利益相关方的诉求,既体现了公司领导层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的期望和要求,又满足公司未来几年内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b)审议公司是否识别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一般为五年)最有可能或最有必要争取市场竞争优势的方向,最有必要通过信息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同步创新和持续改进以及数据的开发利用,来增强或创新的能力;

c)审议公司是否通过调研、诊断、自评等方法找出企业目前的弱项和存在问题,是否通过深入分析问题引出两化融合目标,两化融合目标是否符合SMART原则并分解到具体的职能部门和岗位,是否根据两化融合目标编制实施计划或实施方案。

5.2.3建立两化融合过程

a)公司高层管理者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识别并建立两化融合的相关过程。

b)初次进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策划时,两化融合过程至少应覆盖公司总体经营决策、营销策略、供应链管理、研发管理、信息化建设、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等范围。

c)随着两化融合在公司不断深入,进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变更策划时,两化融合过程应逐级实现全面覆盖企业各项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和辅助活动。

5.2.4强化两化融合过程管控

a)公司应在策划时明确两化融合不同过程之间的联系、接口和相互作用,包括相应的流程职责、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确定每一过程的输入、输出和控制要求。

b)公司应在策划时明确过程控制方法、过程运作所需资源以及过程评测与改进方法,确定如何针对过程建立监控和纠偏机制。

5.2.5形成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通过分析和策划等相关工作,形成公司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确定管理体系的层级关系和文件构成。管理体系可以按照以下方式构建:

a)第一层:《两化融合管理手册》

b)第二层:《两化融合管理程序文件》

c)第三层:《两化融合管理作业文件》

d)第四层:《两化融合管理记录文件》

5.2.6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发布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形成后,由相关业务部门通过公司OA平台进行会签、流转,管理者代表确认,最后由最高管理者签字发布。

5.3.检查与考核

对本程序规定的管理活动进行检查与考核,考核内容如下表所示。

表考核内容

序号考核项目考核标准考核对象考核部门

1两化融合体系策划情况各阶段完成情

况100%

公司各部门

6.相关文件

表相关文件

序号制度标准名称标准编号(制度标号或发文号)

1

2

7.记录

下表给出了执行本控制程序的记录文件。

表记录文件

序号编号名称填写部门保存地点保存期限1两化融合体系发布记录申请部门3年

Q/LH XXXX有限公司体系管理文件标准

Q/LH-CX004-2019

文件化信息控制程序

编制

审核

确认

2019-04-11发布2019-04-11实施

2019咨询工程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新形势及创新发展路径探讨83分卷

在线考试: 1.单选题【本题型共15道题】 1.两化融合以()为关注焦点。 A.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 B.战略一致性 C.领导的核心作用 D.新型能力 2.工业互联网发展,全球正处于格局未定的()和规模化扩张的(),中国正处于抢占工业互联网主导权的()。 A.关键期、窗口期、战略机遇期 B.窗口期、关键期、战略机遇期 C.战略机遇期、窗口期、关键期 D.战略机遇期、关键期、窗口期 3.2017年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延续了近几年的()态势,整体向更深层次、更高阶段演进。 A.高速增长 B.增长 C.缓慢增长 D.平稳不变 4.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加快促进形成新型制造体系,()面临创新和变革。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D.制造体系 5.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加快促进形成新型制造体系,()面临创新和变革。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D.制造体系 6.广泛深入开展贯标培训,不包括()。 A.完善培训体系 B.分层次、分类别、分渠道开展培训 C.培育新型企业家 D.建立培训中心 7.比较我国两化融合与德国工业4.0,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整体上对应()阶段。 A.工业2.0 B.工业2.0向3.0过渡 C.工业3.0 D.工业3.0向4.0过渡 8.全面推动()贯标,持续打造企业可持续竞争能力。

A.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B.两化融合标准 C.两化融合标准体系 D.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 9.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基本框架中的管理循环不包括步骤()。 A.策划 B.支持、实施与运行 C.实践 D.评测 E.改进 10.下列关于《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不是我国针对两化融合的首个体系类国家标准 B.全面解析了企业两化融合的内涵、要素和关键环节 C.全面剖析我国大量先进企业典型案例基础上,提出了企业两化融合 的概念和体系框架 D.企业实施两化融合、研究制订战略发展规划的建设指南E. 为企业 展示了两化融合的全景图 11.()正逐渐成为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聚焦点和关键突破口,商业价值仍处于探索阶段。 A.IaaS B.PaaS

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精)

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欧阳中球 2010年,县委、县政府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为重点,围绕“工业倍增”行动计划,着力实施“621工程”,全县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持续加快、项目建设持续向好、园区活力持续增强、工业规模持续做大、经济质量持续提高。全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5家,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148.26亿元,同比增长40%;实现增加值42.5亿元,同比增长30.05%。实交工业税金1.46亿元,同比增长49.8%。完成技改投资29.80亿元,同比增长37%;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21%。全年工业用电达25134万千瓦时,同比增长44.66%,表明工业经济运行态势良好。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达到38.7%,同比增长3.4个百分点,工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凸显。 2010年,我局再次帮助企业争取各级财政无偿投入奖励资金超过千万元,拉动了企业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我局的衡阳经济网成为全国百强经济网站和湖南省核心公共服务平台。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县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在连续两年获得市先进和省红旗单位的基础上,今年各项指标都非常扎实,有望再次获得先进。 2011年,县经济和信息化局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将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工业经济发展思路,突出工业招商,优化发展环境,完善服务平台,确保各项指标圆满完成。 一、突出工业招商 衡阳县工业经济已经进入快车道,承接产业转移形势大好,但沿海产业转移具有阶段性,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所以要始终抓住工业招商这个牛鼻子,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围绕产业转移、资源开发、技术改造等滚动发展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确保重大工业项目梯次跟进。采取更加灵活的措施,调动乡镇政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乡镇基地建设,推动界牌、石市、关市、井头、金兰、演陂、库宗、洪市、渣江等乡镇建立工业新区。协调抓好一批总投资过5000

国内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现状与趋势

国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现状与趋势 (1)发展现状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信息化战略计划,如法国的信息社会行动计划、德国的21 世纪信息社会计划等。随着这些计划的实施,信息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各个工业门类中去,对这些国家的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技术融合方面,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数控技术、现场总线技术、敏捷制造技术等技术已经成熟,并在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使设计、生产过程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可视化。在产品融合方面,越来越多的工业产品都含有电子信息技术成分。例如,在航天器(如卫星、宇宙飞船、火箭)、飞机、汽车、船舶中,都装备了电子仪器仪表;在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视等家电产品中,许多都采用了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了从传统家电到智能家电的转变;普通机床通过增加数控系统,就成为了数控机床,价值得到很大的提升。在业务融合方面,企业资源规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商业智能(BI)、产品数据管理(PD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资产管理系统(EAM)、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管理软件在工业企业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减低了管理成本。在产业衍生方面,发达国家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催生出发达的ICT 产业,促进了与两化融合有关的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如咨询业、会展业。 (2)发展趋势 在技术融合方面,信息技术在工业发展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将不断增强。工业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正在加速朝着以计算机控制为主,以定制化、智能化、柔性化和集成化为特征的自动化生产方向发展。在产品融合方面,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将成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因素。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产品的智能化程度将越来越高。在业务融合方面,企业管理信息化将从信息系统相互独立向信息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方向发展,信息化将向上下游延伸,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决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在产业衍生方面,ICT 产业以及与两化融合有

注册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新形势及创新发展路径探讨(92分)

一、单选题 【本题型共15道题】 1.企业两化融合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可共同表征企业两化融合不断跃升的阶段特征和内涵。 A .起步建设、单项提升、集成覆盖和创新突破 B .起步建设、单项覆盖、集成提升和创新突破 C .起步建设、单项突破、集成覆盖和创新提升 D .起步建设、单项提升、集成覆盖和创新突破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2.两化融合生态系统、工业4.0参考体系架构、工业互联网参考架构分别是哪个国家的( )。 A .中国、美国、德国 B .中国、德国、美国 C .中国、德国、日本 D .美国、德国、日本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3.举旗定向,按照十九大精神( )。 A .做好融合发展顶层设计和实施 B .健全开放协作的市场化服务体系 C .持续开展宣贯交流活动 D .加速关键亟需标准研制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4.在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工程中,重点扶持安全可控的()。 ①工业基础软硬件②高端行业应用软件③嵌入式系统④新型工业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⑥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5.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加快促进形成新型制造体系,()面临创新和变革。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D.制造体系 用户答案:[C] 得分:0.00 6.比较我国两化融合与德国工业4.0,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整体上对应()阶段。 A.工业2.0 B.工业2.0向3.0过渡 C.工业3.0 D.工业3.0向4.0过渡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7.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提升支撑服务能力,主要任务包括()。①夯实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基础②发展核心工业软硬件③提升工业云与大数据服务能力④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⑤逐步完善工业信 息安全保障体系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新形势及创新发展路径探讨-2020年咨询师继续教育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15道题】 1.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加快促进形成新型制造体系,()面临创新和变革。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D.制造体系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2.经过“实践-理论-实践”多轮次循环,电子一所牵头起草的《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国家标准GB/T 23020,简称《评估规范》),于()正式发布。 A.2011年9月 B.2012年9月 C.2013年9月 D.2014年9月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3.我国两化融合发展具备显著的生态优势,具体是指()。①庞大的人才(用户)优势②丰富的系统性工程建设经验③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④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⑤全球最完备的互联网生态体系⑥领先的技术优势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4.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基本框架中的管理循环不包括步骤()。 A.策划 B.支持、实施与运行 C.实践 D.评测 E.改进 用户答案:[B] 得分:0.00 5.举旗定向,按照十九大精神()。 A.做好融合发展顶层设计和实施 B.健全开放协作的市场化服务体系 C.持续开展宣贯交流活动 D.加速关键亟需标准研制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6.2017年5月,《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总则和框架部分已于()完成国际标准立项。 A.ITU B.ISO C.IEEE D.IEC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7.《中国制造2025》强调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线,()是主攻方向。 A.两化融合、智能制造 B.智能制造、两化融合 C.两化融合、人工智能 D.信息化、两化融合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8.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基础是(),关键是(),核心是()。 A.制造能力的平台化,制造业企业全面数字化、网络化,人与机器智能的融合创新 B.人与机器智能的融合创新,制造能力的平台化,制造业企业全面数字化、网络化 C.制造业企业全面数字化、网络化,制造能力的平台化,人与机器智能的融合创新 D.制造业企业全面数字化、网络化,人与机器智能的融合创新,制造能力的平台化用户答案:[D] 得分:0.00 9.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三个一级指标的评估内容主要从()三个维度展开。 A.服务、运营、生产 B.制造、管理、运营 C.管理链、价值链、服务链 D.产品、企业管理、价值链 用户答案:[D] 得分:2.00 10.已发布/待发布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国家标准数量是()。 A.3 B.4

2019年注册咨询工程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新形势及创新发展路径探讨98分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15道题】 1.与其他参考架构不同的是,两化融合生态系统(IIIE)从()的视角阐释工业化与信息化交互协同的理念方法与关键特征。 A.融合 B.发展 C.智能 D.创新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2.()正逐渐成为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聚焦点和关键突破口,商业价值仍处于探索阶段。 A.IaaS B.PaaS C.SaaS D.DaaS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3.下列关于《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不是我国针对两化融合的首个体系类国家标准 B.全面解析了企业两化融合的内涵、要素和关键环节 C.全面剖析我国大量先进企业典型案例基础上,提出了企业两化融合的概念和体系框架 D.企业实施两化融合、研究制订战略发展规划的建设指南E. 为企业展示了两化融合的全景图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4.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工作组织体系中不包括()。

A.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领导小组 B.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专家指导委员会 C.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联合工作组 D.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秘书委员会 用户答案:[D] 得分:2.00 5.全面推动()贯标,持续打造企业可持续竞争能力。 A.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B.两化融合标准 C.两化融合标准体系 D.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6.《中国制造2025》强调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线,()是主攻方向。 A.两化融合、智能制造 B.智能制造、两化融合 C.两化融合、人工智能 D.信息化、两化融合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7.举旗定向,按照十九大精神()。 A.做好融合发展顶层设计和实施 B.健全开放协作的市场化服务体系 C.持续开展宣贯交流活动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GBT 23001-2017)-Word版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 GBT 23001-2017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中可持续竞争优势、领导作用、策划、支持、实施与运行、评测、改进的通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有下列需求的(各类)组织: a)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有效应用和持续改进,打造信息化坏境下的新型能力; b)通过内部或外部(包括评定机构)评定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证实其在信息化环境下具有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版本使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3000-2017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GB/T23020-2013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T23000-2017 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可持续竞争优势 4.1总则 组织应深刻认识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外部坏境变化,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打造信息化坏境下的新型能力,获取与组织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4.2识别组织的内外部坏境 组织应识别与其战略、可持续竞争优势有关的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 组织应对这些外部和内部因素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确定。 注1:这些因素可能包括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以及数字化、网路化、智能化所带来的影响。 注2:外部坏境相关的因素可能包括国内外文化、法律法规、政策、客户需求、合作伙伴、市场态势、竞争对手、行业标杆、技术发展趋势等。 注3:内部环境相关的因素可能包括组织的愿景、使命、价值观、现状等。 4.3以获取与组织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 4.3.1识别和确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要 组织应将两化融合作为贯穿战略始终的重要内容。 组织应围绕其战略,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按照所形成的规定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进行识别、调整、评审和确定,并保留文件化信息。 组织确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应与其战略相匹配。 4.3.2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 组织应按照所确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对信息化的新型能力进行策划、实施、运行、评测与改进,确保获取与组织的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4.4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4.4.1确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范围 组织应确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边界和适用性,以确定其范围,并通过文件化信息予以明确。 在确定范围时,组织应考虑: a)内外部环境,见4.2; b)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见4.3.1;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管理办法(试行)》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管理办法 (试行)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4年12月15日

目录 1 适用范围 (1) 2 评定管理组织 (1) 3 评定机构要求 (1) 4 评定人员要求 (2) 5 评定管理平台 (2) 6 评定程序 (3) 6.1 初次评定 (3) 6.1.1 受理评定申请 (3) 6.1.2 制定评估审核计划 (3) 6.1.3 实施评估审核 (4) 6.1.4 形成评估审核报告 (5) 6.1.5 不符合项的纠正和纠正措施验证 (6) 6.1.6 给出评定结论 (6) 6.1.7 评定决定 (7) 6.2 监督审核 (7) 6.3 再评定 (8) 7 评定证书 (9) 7.1 评定证书的有效期 (9) 7.2 评定证书要求 (9) 7.3 评定证书的暂停 (9) 7.4 评定证书的撤销 (10) 7.5 评定证书的变更 (10) 7.6 评定证书的使用 (11) 8 监督与管理 (11) 8.1 信息保留与公开 (11) 8.2 申诉、投诉、举报及处理 (11) 8.3 评定机构与评定人员信用等级管理 (12) 8.4 抽查与复核 (12) 9 其他 (12) 10 附则 (12)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管理办法(试行) 1 适用范围 1.1 本办法用于规范对企业按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试行)》(工信部公告〔2014〕3号)建立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开展的评定活动。 1.2 本办法明确了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立、运行及其绩效的评定和监督要求,强化评定过程管理。 1.3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工作应遵循“自愿、独立、公开、公正”的原则。 2 评定管理组织 2.1 设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专家委员会(简称评定专家委员会),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工作提供指导和咨询,作出专家结论。评定专家委员会设在中国两化融合咨询服务联盟。 2.2 设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工作委员会(简称评定工作委员会),全面负责管理、协调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工作,制订完善评定工作细则、流程和方法,管理评定机构及评定人员等。评定工作委员会设在中国两化融合咨询服务联盟,接受联盟指导委员会和联盟理事会的指导,其日常工作由联盟秘书处承担。 3 评定机构要求 3.1 评定工作委员会委托符合条件的第三方评定机构从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活动。 3.2 评定机构应建立并有效运行评定工作体系,完善评定监督和责任机制,以确保从事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活动符合本办法的规定。 3.3 坚持咨询与评定分离原则,禁止评定机构为其利益相关方提供评定服务。 3.4 评定机构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如下: 1)有固定的办工场所和必要的设施; 2)有10名以上符合条件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专职评定人员。 3.5 评定机构至少应公开以下信息: 1)可开展评定的主要业务范围; 2)评定机构授予、保持、变更、暂停或撤销评定及其证书等环节的程序和

【98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新形势及创新发展路径探讨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新形势及创新发展路径探讨 【试卷总题量: 38,总分: 100分】用户得分:98分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15道题】 1.比较我国两化融合与德国工业4.0,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整体上对应()阶段。 A.工业2.0 B.工业2.0向3.0过渡 C.工业3.0 D.工业3.0向4.0过渡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2.下列关于《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不是我国针对两化融合的首个体系类国家标准 B.全面解析了企业两化融合的内涵、要素和关键环节 C.全面剖析我国大量先进企业典型案例基础上,提出了企业两化融合的概念和体系框架 D.企业实施两化融合、研究制订战略发展规划的建设指南E. 为企业展示了两化融合的全景图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3.我国两化融合发展具备显著的生态优势,具体是指()。①庞大的人才(用户)优势②丰富的系统性工程建设经验③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④良好的

基础设施条件⑤全球最完备的互联网生态体系⑥领先的技术优势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4.两化融合生态系统、工业4.0参考体系架构、工业互联网参考架构分别是哪个国家的()。 A.中国、美国、德国 B.中国、德国、美国 C.中国、德国、日本 D.美国、德国、日本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5.广泛深入开展贯标培训,不包括()。 A.完善培训体系 B.分层次、分类别、分渠道开展培训 C.培育新型企业家 D.建立培训中心 用户答案:[D] 得分:2.00

6.2017年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延续了近几年的()态势,整体向更深层次、更高阶段演进。 A.高速增长 B.增长 C.缓慢增长 D.平稳不变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7.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提升支撑服务能力,主要任务包括()。①夯实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基础②发展核心工业软硬件③提升工业云与大数据服务能力 ④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⑤逐步完善工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用户答案:[D] 得分:2.00 8.经过“实践-理论-实践”多轮次循环,电子一所牵头起草的《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国家标准GB/T 23020,简称《评估规范》),于()正式发布。 A.2011年9月 B.2012年9月 C.2013年9月 D.2014年9月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从对信息化的意义建构角度理解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以上海烟草为例 1. 导言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理解与研究,提出本文的研究视角(Introduction),并提出本文不但提出了信息化意义建构,而且提出了共演的意义建构框架。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崭新命题。关于如何理解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学者与产业界专家进行了充分的解读,认为融合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协同发展而不是简单集成,融合的最高境界是“意识不到信息化的存在”{计算机世界报, 2007 #2100}。但在理论上,对于什么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还缺乏系统的分析和讨论,特别是怎样理解融合产生的过程,还缺乏微观层次的解释。本文从企业对信息化的意义建构角度讨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过程。意义建构(sensemaking)是组织的一项重要活动,组织通过理解其外部环境,产生对环境意义的理解,并在组织成员中交流与互动从而产生对外界环境的“集体理解”,并基于这种理解采取下一步行动{Isabella, 1990 #2101; Sackmann, 1991 #2102; Starbuck, 1988 #2103; Weick, 1993 #2104}。组织意义建构过程代表了组织对外界环境的认识过程。信息化对于工业企业而言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与环境互动,但不同的企业,以及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对于信息化这一外部环境的意义建构过程是不同的。从企业层面出发,了解不同的阶段企业信息化意义建构的过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的历史,找到融合的规律。本文以上海烟草为例,提出了一个共演的(Coevolution)的意义建构框架,解释了在信息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是怎样理解信息化,并进行信息化实施、融合的。最后对针对信息化发展的一般过程模型提出了一个统一的框架,并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 2. 意义建构理论 ?明确本文研究的是组织层次的意义建构;详细解释什么是信息化的意义建构(提出信息化意义建构的一般模型,图0);解释从信息化意义的建构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对意义建构需要进一步深入地理解:意义建构过程,讨论:意义赋予、意义接受,单向与双向的意义建构,以及这些过程对于我们研究人员的意义。 意义建构是指组织理解外部环境,并将对环境的理解以文字等方式显性化,以此作为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

**市两化融合现状与促进对策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加速**市工业企业产业升级、由大变强,进而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机遇。 **市地处**省,是全国重要的煤化工和电力基地,工业体系较为完整,近年来经济发展迅猛, 2010年GDP达到920.2亿元,人均GDP接近2.74万元,其中财政收入的70%来自于工业。 为摸清**市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加速推进两化融合工作,促进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市两化融合小组组织有关专家通过发放填写问卷、下企业实地考察方式对**市##家规模以上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 一、两化融合调研情况 此次调研发放问卷##家,收回问卷##家,实地考察企业##家。调研相关情况整理如下: 1、行业分布:煤炭46%、煤化工14%、机械装备11%、冶金10%、医药食品8%、建材5%、电力3%、其它3%; 2、规模分布:大型企业(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上)17%、中型企业(销售额3000万元以上)53%、小型企业(销售额500万元以上)30%; 3、企业性质:民营企业50%、集体企业20%、国有企业15%、合资企业2%、其他企业13%; 4、信息化资金投入占企业年销售收入的平均比例分别为大型企业0.28%,中型企业1.24%,小型企业3.9%; 5、企业中直接从事信息化建设、维修或管理的人员平均比例为大型企业占3.5%、中型企业1.7%、小型企业0.8%;接受信息化培训时间为大型企业人均120小时、中型企业人均50小时、小型企业人均不足10小时。 6、信息基础设施情况:管理和专技人员计算机平均拥有率分别为大型企业25%、中型企业14%、小型企业10%;企业信息安全设备配置为18%的企业进行了入侵检测配备, 24%的企业建立了防火墙, 41%的企业进行了防病毒配置; 7、完全没有企业信息化规划的企业:大型企业0,中型企业31%,小型企业46.7%;将企业信息化规划分散在其他业务规划中的企业:大型企业51.9%,中型企业55.7%,小型企业42.5%;在企业战略规划中单列信息化规划的企业:大型企业37%,中型企业13%,小型企业11%。 8、国有企业、合资企业在信息化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员工信息化培训、信息基础设施、企业信息化规划几个方面起步早、基础好、档次高,民营企业、集体企业则相对差。 9、各类企业中直接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员、专技人员比例都偏少,民营企业和集体企业比例则更少。民营企业和集体企业中普通员工接受信息化培训时间普遍少于国有企业。 二、信息化现状分析及促进对策 对上述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可看出: 1、煤炭、煤化工、冶金、机械等传统行业是**市支柱产业,其次民营企业数量居多,中型企业居多; 2、多数企业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对制定信息化规划的重要性、对信息化实施的长期性、复杂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对信息化建设计划性不强,信息化资金投入比例低; 3、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员、专技人员不足,员工接受信息化培训时间偏少; 4、信息基础设施情况不乐观,计算机硬件设备配置和软件配置均需进一步提高。 要加速推进企业信息化发展,使两化融合工作走上快车道,**市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加大信息化的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向企业广泛宣传加快推进两化融合的重要性、紧迫性及**市实施两化融合的方针、目标和要求。

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 工信部联信…2011?16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财政、科技、商务、国有资产主管部门,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工业转型升级,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重点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推动制造业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着力用信息技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着力提高信息产业支撑融合发展的能力,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步伐,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 二、基本原则 (一)创新发展,塑造转型升级新动力。把增强创新发展能力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战略基点和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的优先目标,以信息化促进研发设计创新、业务流程优化和商业模式创新,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

(二)绿色发展,构建两型产业体系。把节能减排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切入点,加快信息技术与环境友好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能源资源节约技术的融合发展,促进形成低消耗、可循环、低排放、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三)智能发展,建立现代生产体系。把智能发展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长期努力的方向,推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促进工业产品、基础设施、关键装备、流程管理的智能化和制造资源与能力协同共享,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跃升。 (四)协调发展,统筹推进深度融合。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将信息化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推进合力。切实推动信息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应用需求的良性互动,提升产业支撑和服务水平。注重以信息技术应用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促进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三、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到2015年,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取得重大突破,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主要领域、主要环节得到充分有效应用,业务流程优化再造和产业链协同能力显著增强,重点骨干企业实现向综合集成应用的转变,研发设计创新能力、生产集约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信息技术应用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水平成为领军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支撑“两化”深度融合的信息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应用成本显著下降,信息化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特征。 (一)以信息化创新研发设计手段促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理论体系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理论体系 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层次模型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特征是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一体化。信息化不只是与某个门类工业融合,而是与所有工业门类都融合。信息化不只是与工业企业的某个环节融合,而是与采购、设计、生产、销售、客服等多个环节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仅体现在技术、产品层面,还体现在管理、产业层面。此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把生产和管理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管控一体化。分类分析,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分为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四个层次,如下图(1)所示。 图1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层次模型

技术融合是指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产生新的技术,推动技术创新。例如,汽车制造技术和电子技术融合产生的汽车电子技术,工业生产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融合产生的工业 控制技术。 产品融合是指信息技术或产品融合到工业产品中,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例如,普通机床增加数控系统之后就变成了数控机床,传统家电采用了电子信息技术之后就变成了信息家电,普通玩具增加电子遥控技术之后就成了遥控玩具,产品价格比原来 有大幅提高。 业务融合是指信息技术应用到原材料采购、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环节,促进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例如,计算机管理方式改变了传统手工台账,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进销存管理等企业管理效率;通过网上订购系统,可以直接在网上下订单;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业产品设计效率;电子商务为市场营销提供了新的途径,产品信息可以在网上发布并达成交易。 产业衍生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催生出的新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新型服务业,如教育培训业、IT咨询业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电信业等产生了大量市场需求,可以有效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 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需求供给模型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需求供给模型如下图(2)所示。一方面,工业发展对电子信息技术、产品及服务产生了巨大需求。另一方面,信息化为工业企业的业务发展起到了技术支撑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管理手段,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 图2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需求供给模型 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版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版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 GBT 23001-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中可持续竞争优势、领导作用、策划、支持、实施与运行、评测、改进的通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有下列需求的(各类)组织: a)经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有效应用和持续改进,打造信息化坏境下的新型能力; b)经过内部或外部(包括评定机构)评定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证实其在信息化环境下具有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版本使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3000-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GB/T23020-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T23000- 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可持续竞争优势 4.1总则 组织应深刻认识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外部坏境变化,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打造信息化坏境下的新型能力,获取与组织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4.2识别组织的内外部坏境 组织应识别与其战略、可持续竞争优势有关的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 组织应对这些外部和内部因素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确定。 注1:这些因素可能包括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以及数字化、网路化、智能化所带来的影响。 注2:外部坏境相关的因素可能包括国内外文化、法律法规、政策、客户需求、合作伙伴、市场态势、竞争对手、行业标杆、技术发展趋势等。 注3:内部环境相关的因素可能包括组织的愿景、使命、价值观、现状等。 4.3以获取与组织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 4.3.1识别和确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要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二〇一四年

录 言 ............................................................................................. ................................................. I 言 ............................................................................................. ................................................ II 范围............................................................................................... . (1)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术语与定义............................................................................................... . (1)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 (2) 总要求.............................................................................................. .. (2) 文件要求.............................................................................................. . (2) 4.2.1 总 则.......................................................................................... (2) 4.2.2 文件控 制.......................................................................................... (2) 4.2.3 记录控 制.......................................................................................... (3) 管理职责............................................................................................... .. (3) 最高管理者.............................................................................................. (3) 管理者代表.............................................................................................. (3) 以获取与企业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 (3) 两化融合的方针.............................................................................................. . (3) 两化融合的目

2019注册工程咨询师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新形势及创新发展路径探讨 试题 83分

1.单选题【本题型共15道题】 1.全国两化融合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工作职责不包括()。 A.标准制修订 B.标准化研究 C.标准培训 D.标准交流推广 E.标准的具体实施 F.国际标准化 2.企业两化融合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可共同表征企业两化融合不断跃升的阶段特征和内涵。 A.起步建设、单项提升、集成覆盖和创新突破 B.起步建设、单项覆盖、集成提升和创新突破 C.起步建设、单项突破、集成覆盖和创新提升 D.起步建设、单项提升、集成覆盖和创新突破 3.属于高级生产要素的是(),属于一般生产要素的是()。①土地②劳动力③资本④管理⑤技术⑥数据 A.①②④,③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④⑤⑥,①②③ D.③⑤⑥,①②④ 4.加强产学研合作,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平台,发展()的新型研发服务。 A.虚拟在线、开放共享、协同创新 B.虚拟在线、敏捷高效、按需供给 C.虚拟在线、有效供给、互联互通 D.开放共享、协同创新、按需供给 5.下列对两化融合管理原则中战略一致性原则表述不正确的是()。 A.将两化融合提升到战略高度 B.将两化融合作为企业最高战略目标 C.两化融合要与组织战略保持一致 D.两化融合是组织战略有效执行和落地的重要途径 6.我国两化融合发展具备显著的生态优势,具体是指()。①庞大的人才(用户)优势②丰富的系统性工程建设经验③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④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⑤全球最完备的互联网生态体系⑥领先的技术优势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7.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工作组织体系中不包括()。 A.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领导小组 B.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专家指导委员会 C.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联合工作组 D.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秘书委员会 8.第二次产业革命带来的管理变革是()。 A.泰勒制,科学管理理论 B.丰田制,精益管理模式 C.信息时代管理理论 D.泰勒制,精益管理模式 9.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加快促进形成新型制造体系,()面临创新和变革。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D.制造体系 10.经过“实践-理论-实践”多轮次循环,电子一所牵头起草的《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国家标准GB/T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 调查问卷 问卷编号:审核:复核: 企业名称 所在 地区□伊犁州□乌鲁木齐□昌吉州□塔城地区□吐鲁番地区□巴州□博州□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哈密地区□喀什地区□阿勒泰地区□和田地区□石河子 地址邮编 机构代码注册资本万元成立日期 门户网址E-mail 传真 姓名职务学历职称办公电话移动电话 法定代表人 技术负责人 企业联系人 工厂地址所在地电话 建筑面积平方米公司人数:企业资产万元 企业登记类型□国有企业□国有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中外合资企业□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港澳台合资企业 □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其它 所属行业:□现代服务业□石油天然气工业□煤炭工业和现代煤化工产业□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现代农牧产品加工业□纺织工业□钢铁、建材、化工和轻工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现代装备制造业产业□电子信息产业 经营范围

填写说明: 1、本调查问卷是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评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能真实反映行业“两化融合”水平,请企业如实填报,调查问卷中涉及到填报数据仅作为评估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之用,不用于其它用途,不对外泄漏。 2、本调查问卷应由企业专人负责统筹管理内容的填报,填报人应认真理解评估指标的含义,读懂调研问卷说明,确保填报数据正确、合理。部分需要计算的指标按“解释”中给定的公式统计计算。

1、基础建设水平与能力评估指标 资金投入: 1). 自动化生产设备资产占企业生产设备总资产的比例 自动化生产设备资产占企业生产设备总资产的比例%。 组织和规划 1).信息系统运维投入占信息化总投入的比例 ①近五年信息化建设投入万元。②近五年信息系统运维投入万元。 2).信息化部门设置情况。 ○A.企业设有信息化部门或相关外包服务部门。○B.信息化部门下属于其他业务部门。 ○C.信息化部门是专职的一级部门建制。○D.集自动化、信息化、流程与创新管理等职能于一体的专职一级部门建制。 3).信息化主管领导的层级。 ○A.无信息化专职主管领导○B.中层管理者○C.高层管理者 4).信息化规划制订和执行情况。 ○A.无规划○B.分散在业务规划中 ○C.有企业级专项规划○D.有企业级专项规划且年度信息化计划的执行情况作为业务部门的考核指标 设备设施 1).百人计算机拥有量台; 2).企业主干网覆盖情况。 ○A.尚未建有企业主干网○B.建有企业主干网 ○C.企业主干网覆盖50%以上办公和生产区域○D.企业主干网覆盖80%以上办公和生产区域 3).生产设备数字化率 数字化生产设备数量占生产设备总数量的比例 %。 4).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 联网的数字化生产设备数量占数字化生产设备总数量的比例 %。 信息资源 1).实现企业级统一编码。(多选) □A.产品□B.物料□C.资产□D.组织□E.人员□F.供应商□G.客户代码□H.财务科目代码 2).企业数据统一和集中管理程度。 ○A.数据分散管理○B.分区域集中管理○C.统一集中管理 信息安全 1)员工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A.无○B.有,但并未严格执行○C.有,且行之有效 2)应急预案系统。 ○A.无○B.有 3).企业信息安全措施。(多选) □A.机房安全管理□B.防火墙□C.入侵检测□D.防病毒 4).信息安全保护程序。 ○A.无备份○B.以离线备份为主○C.以双机热备份为主 5).网络安全保护程度。(多选) □A.网络分区防火墙隔离□B.服务器入侵检测□C.数据文件加密□D.网络准入管控□E.互联网出 口安全审计、安保情况 6)计算机安全防护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