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交叉韧带损伤该怎么办

后交叉韧带损伤该怎么办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后交叉韧带损伤该怎么办

导语: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患病概率是非常高的,因为运动成为很多人生活一部分后,因为要运动的有激情,尽情的挥洒汗水,就非常容易激烈的运动,也就

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患病概率是非常高的,因为运动成为很多人生活一部分后,因为要运动的有激情,尽情的挥洒汗水,就非常容易激烈的运动,也就容易出现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情况。其实,后交叉韧带损伤处理不当容易导致行走不便。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后交叉韧带损伤该怎么办。

后交叉韧带是防止胫骨后移的主要结构,与前交叉韧带一样,是保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后交叉韧带比前交叉韧带更坚强,因此患者一般有较严重的外伤史。急性期有膝关节肿胀、疼痛、积血和功能障碍,急性期症状好转后有膝关节疼痛,关节不稳,容易扭伤。若有膝关节交锁和弹响,可能合并半月板损伤。有部分单纯PCL损伤的患者,急性期经过治疗后症状可基本缓解,行走正常,行走时关节无痛,但患者一般明显感觉膝关节不稳定,不能进行剧烈运动。局部检查时急性期有膝关节肿胀,腘窝有压痛和淤斑。慢性期则多数没有肿痛,但有大腿肌肉萎缩,关节不稳,屈膝90°时胫骨上段后坠是诊断后交叉韧带损伤的重要体征。

MRI检查可显示后叉韧带损伤的程度,鉴别是完全损伤或部分损伤。关节镜检查可在直视下确诊。

急性单纯后交叉韧带损伤,特别是部分损伤,可先考虑非手术治疗。用石膏固定在屈曲30°位3周,扶双拐部分负重行走,作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再用支具保护3周,允许在0°至60°活动,并作直腿抬高锻炼,增强股四头肌肌力以减少胫骨后坠。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前交叉韧带(ACL)损伤的MRI诊断

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是青壮年膝关节最常见的运动损伤,损伤后膝关节肿痛,活动困难;肿胀消退后绝大多数人行走都正常,但膝关节有不稳感,不能进行急停、急转等动作。受伤后核磁共振(MRI)是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尽管我国MRI已经基本普及,但诊断的准确性还不够高,因此,如何提高MRI的阅片水平是相关学科的医生特别是刚刚进入运动医学领域的医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提高ACL损伤MRI诊断的准确性,解剖永远是基础!同时,还需要充分了解ACL的受伤机制,针对性的阅片;MRI的矢状位、冠状位及轴位三者结合,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与全面性! ACL的正常MRI表现—— 1.各序列均为低信号。 2.韧带平直,边界清楚,有较好的张力。 3.韧带内可有脂肪及滑膜条纹影。

ACL损伤的MRI分级—— Grade1:韧带内损伤,无长度改变。 Grade2:韧带内损伤并长度延长。 Grade3:完全性韧带撕裂。 Grade1、2级为韧带的部分损伤,Grade3级为韧带的完全断裂。 ACL最好的观察层面:最好的观察层面是斜矢状面,同时需要结合横断面和冠状面。 ACL最常见的撕裂部位:韧带实质部>韧带股骨髁附着部>韧带胫骨附着部。由于胫骨附着部多为撕脱骨折,DR及CT均能够清晰的显示,因此很多临床医生误认为胫骨附着部的发病率

更高。 ACL损伤的直接征象:指ACL本身的形态和信号异常。一旦有了明确的直接征象就可以确定ACL损伤。 1.不连续:有韧带的低信号,但中断不连续。一般见于新鲜损伤。

2.方向异常(ACL下垂征):有较完整的韧带低信号,但方向异常,呈下垂状。一般见于股骨附着部的陈旧损伤,损伤的ACL下垂并粘附在PCL上。 3.ACL消失:髁间窝空虚,无韧带信号。见于较久的损伤,损伤的ACL撕裂较重呈马尾状,无滑膜包裹,逐渐被关节内的酶腐蚀而消失。 4.撕脱骨折:一般为ACL胫骨附着部的撕脱,韧带完整,信号多正常。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护理和康复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护理和康复 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收治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20例,经过精心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本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19~44岁,平均29.5岁。均以膝关节疼痛、下肢无力、活动受限为主诉入院。手术时间在伤后2~60天。围术期给予精心护理,患者于手术后10~15天顺利出院。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术前评估患者全身状况。首先了解病人有无既往病史、既往用药情况及药物过敏史等,督促病人完成术前各项检查,护士应指导病人术前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品,增加营养,有利于增加机体抵抗力及术后身体的恢复。 2.2 皮肤护理。关节手术对手术区的皮肤要求比较严格,为了保证手术能够顺利的进行,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术前保护皮肤极为重要,告知患者避免抓伤、碰伤患肢,夏天要注意避免蚊虫叮咬。术前不能吃刺激性辛辣食物,以防皮肤过敏起疹延误手术时间。 2.3 术后护理。安全的将患者抬到床上,注意保护各种管道防止脱落,检查麻醉穿刺处有无渗出,密切观察麻醉反应、生命体征变化、患肢足趾活动及疼痛和出血情况,发现异常通知医生,根据医嘱膝关节每隔2小时冰敷30分钟。还要特别注意的是抬高患肢的枕头应放在小腿的近端后侧,以免牵拉再造的后交叉韧带,影响手术效果。 2.4 术后康复。 2.4.1 术后0~7天:①术后即刻用活动夹板将膝关节固定在屈膝30°的位置,术后不做直抬脚练习,以防止在抬高患肢的过程中胫骨的异常后移倾向会牵拉重建的后交叉韧带。②踝跖练习:从术后第一天就开始。方法如下:患者在卧床伸直双下肢的情况下,双踝先自然放松,然后做背伸动作,背伸时一定要达到最大限度。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指导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指导 膝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是常见的运动伤之一,若损伤严重或断裂,需行韧带重建术,术后要在康复师指下进行功能康复锻炼,尽快恢复功能。 术后第一天: 目的:减少疼痛和肿胀,若病人有疼痛,可用冷敷、口服或肌注强痛定、度冷丁等止疼剂。 训练: 1、病人要充分休息。 2、患肢抬高,关节周围加冰袋间断冷敷,一般是30分钟,间隔2小时。 3、踝泵、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训练,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增加肌力。 术后第二天至术后两周: 目的:使膝关节能够完全伸直甚至过伸、最大限度的减轻肿胀、伤口愈合好、维持股四头肌的主动控制,能够达到屈曲90度。术后三天冰袋冷敷。 训练: 1、活动与第一天相同,可以坐起、站立、下地走,行走时要脚尖点地、拄双拐、部分负重行走。 2、尽量减少行走,以防止关节肿胀。(三天内患膝周围加冰袋,可以缓解疼痛、减轻肿胀) 4、膝关节被动伸直:病人平卧,脚跟垫高,使膝关节完全伸直。 5、进行膝关节最后5度伸直训练:在腘窝处放一软枕(直径15公分),直腿下压,持续10秒钟,放松。 6、股四头肌静力及直腿抬高训练。 7、必要时进行髌骨活动度训练(由内向外推动髌骨)。 术后两周至术后六周: 目的:使膝关节屈曲达到135度、减少膝关节肿胀、增加肌肉力量。 训练: 1、病人可以在床上、床下活动。 2、股四头肌的锻炼---静力、直腿抬高、内侧头。 3、腘绳肌的训练---如膝关节能够完全伸直,可平卧,屈髋90度,利用小腿的重力来进行弯曲。 4、最后5度伸直训练---腘窝下加一软枕,直腿下压。 5、如膝关节能够达到150度,可嘱病人做蹬车试验。 术后六周到九周: 目的:膝关节能够达到正常的伸屈度(伸直0度,屈曲150度)。 训练: 1、自由行走 2、腘绳肌可抗阻力 术后九周到十二周: 目的:增加肌肉力量,进一步完善膝关节的活动度和增加肌肉力量。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术后康复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术后康复 【概述】 正常膝关节限制胫骨后移的结构主要是后交叉韧带(PCL),其次是外侧副韧带、腘绳肌和弓形韧带、内侧副韧带。PCL 损伤占所有膝韧带损伤de 3%—2%,其中30%是单独损伤,70%合并其他韧带损伤。PCL断裂后会引起膝后向不稳及旋转不稳。严重者可引起膝关节病废。合理的康复训练对于获得治疗成功至关重要。 【诊断要点】 1.病史通常有韧带受较强烈的牵拉力和过度伸展外力,或者在膝关节屈曲位胫骨上前方被突然撞击而向后移位的病史。 2.症状一般不会立即出现功能障碍,且无明显的膝关节不稳定症状,故临床上常漏诊。PCL损伤常伴有内侧和后外侧结构损伤。急性撕裂的早期可以表现为轻度或中度的膝关节肿胀、瘀斑、膝后侧硬结。慢性PCL损伤可有关节不稳、肌肉无力和反复关节肿痛等症状,但是不具有特征性。 3.体征 ⑴后抽屉试验(PDT):患者仰卧位,髋关节屈曲45°,屈膝

90°,双手放在膝关节后方,拇指放在伸侧,重复向后推拉小腿近端,注意胫骨相对于股骨上移动程度和对侧膝关节比较。胫骨在股骨上向后移动为阳性,提示后交叉韧带部分或完全断裂,称为后直向不稳定。 ⑵后沉试验:不能区分异常活动是向前或者向后时,可以对比双侧胫骨结节前突的高度来评估:如屈髋、屈膝各90°,检查者用手托起患者双足;如果发现胫骨上端后沉,胫骨结节低于对侧,为后沉试验阳性,即有PCL损伤。 有的损伤可以在麻醉下或关节镜MRI检查发现。 ⑶胫骨外旋试验:患者仰卧或俯卧位,在屈膝30°时和对侧比例外旋角增加﹥10°,且有疼痛,屈膝90°时无次表现,提示单纯后外侧角损伤;在屈膝30°和90°时外旋角均﹥10°,提示后交叉韧带和后外侧角均受伤。 4.影像学诊断 ⑴普通X线平片:在股神经和坐骨神经阻滞下,屈膝90做前后抽屉试验,照膝侧位X线片,进行测量。从股骨髁的中心点向胫骨平台水平线做垂线将水平线分为前后两段,任何一段比健侧同段长5mm以上,是为阳性。前段长者为ACL撕裂,后断长者为PCL损伤。 ⑵MRI:诊断PCL断裂准确性达100%以上。但对于陈旧损伤,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的康复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的康复(手术简介)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和术后康复的简介 前交叉韧带里几乎并没有血管,它的营养物质是由关节囊内的滑液和附着在韧带表面的毛细血管网来供应的。所以前交叉韧带断裂之后自己是不能愈合的。简单的缝合在一起,也是没法长在一起,即使是靠瘢痕连接上,也不会结实,承受不了正常的应力。 而且前交叉韧带断裂之后6周就属于陈旧性损伤,这个时候韧带通常已经在关节液里溶解吸收了。所以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之后通常是需要进行韧带重建手术来治疗才能恢复功能的。 在几年以前(关节镜技术还没有普及之前),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是需要切开关节做的,要在膝关节的前面绕髌骨的内侧切一个“S”形切口,把髌骨翻开暴露出整个膝关节内部才能做手术。光是想像一下就知道手术的创伤很大,患者的痛苦也非常大,手术之后的功能康复也非常艰难,花费的时间很多。一个处理不好就会遗留很多后遗症,造成新的功能障碍。现在由于某些无法克服的原因,还有可能采用切开的方式来手术,但是随着手术技术和专门器械的成熟和发展,切口和创伤还是小了很多。 现在医疗科技更加进步,国际上已经基本普及使用膝关节镜来进行镜下的微创手术了。使用自体的或者异体的肌腱作为材料进行前交叉韧带的重建,来恢复韧带的物理结构和膝关节的正常功能。 手术的具体方式和内容由于非常专业,需要相关知识才可以理解,在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但是为了便于理解后面的康复功能练习,可以通过一些图解来了解手术大概是什么样子的。 刚才说了目前是使用“自体或者异体的肌腱作为材料” 重建前交叉韧带,所以有不同的“肌腱”可以取,手术方式也就有所不同。曾经比较“流行”的是取自己的髌腱(髌骨下面连结的那条很粗很结实的肌腱)的中间1/3来作材料。但是术后经常会遗留髌前的疼痛,同时伸膝的力量也会有一定损失,所以现在不是由于特别的需要,这样做的越来越少了。 目前使用最多的,是用自己腘绳肌的肌腱。所谓腘绳肌就是大腿后面负责弯曲膝关节的一个大肌群,在主动用力弯腿的时候可以摸到大腿后侧的腘绳肌群收缩变硬。重建新的前交叉韧带的时候,就会取腘绳肌内侧的两条肌腱,对折和编织之后做韧带。所以有些患者在手术后主动弯腿的时候会觉得膝关节后侧有疼痛,原因就是那里的肌腱愈合需要一定时间。在没有愈合结实之前主动发力就会感到疼痛。 当然,还有使用其他人的异体肌腱,和其它部位的肌腱来做韧带的。而且也有使用人工材料来做成新的前交叉韧带的,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 取好肌腱之后,要使用专门的定位器选择正确的上下止点,之后就是打骨道(简单的说就是在骨头上钻孔),然后用内固定的螺钉等等把新韧带固定好,就重建了新的前交叉韧带。

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预防与治疗讲解

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预防与治疗 一、ACL损伤概述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位于关节内,起自股骨髁间窝外侧面后部, 向前、向远端、向内附着于胫骨平台髁间棘前部(图1)。ACL主管膝关节前向稳定性及部分旋转、侧向稳定性,在体表无法触及,一般患者难以直接感知此韧带的损伤。 在国内,普通人群ACL损伤的发生率没有确切统计,专业女性运动员ACL 损伤的发生率为0.71% , 男性为0.29% , 女性为男性的2.37倍。有报道称,美国每年有80,000-250,000人次ACL损伤事件的发生,其中,15-25岁的年轻患者占据50%以上;早在1996年,其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就称美国每年约施行100,000例ACL重建手术。作者所在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目前每年ACL 的重建数量在1700例以上。遗憾的是,相当多的ACL损伤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对此类损伤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是一个原因;此外,临床医生对ACL损伤的认知不一也导致了一些患者未获及时有效的处理。

ACL损伤一般出现在体育运动中,橄榄球、篮球、足球、滑雪等项目尤其多见。除了膝关节与他人碰撞致伤外,78%的ACL损伤为非接触性,常发生于落地、急停及暴力扭转等动作。足球运动中,移位防守以及奔跑中踢球相对危险;篮球运动中,侧跳转身以及单腿落地相对危险;在滑雪运动中滑雪板前端受阻时,膝关节外翻旋转,是较为典型的ACL非接触性损伤机制(图2)。急性损伤者多有膝关节肿胀,主要为关节积血所致,一般可在伤后数分钟至3小时内发生。急性膝关节损伤(排除骨折者),出现膝关节积血者70%合并有ACL损伤。 ACL损伤合并半月板撕裂的发生率在60%左右,随着ACL损伤后病程的延长,半月板损伤比率和严重程度相应增加,一些半月板在刚刚损伤时可以缝合,但是随着撕裂瓣反复磨损、变性或撕裂瓣本身再撕裂,会导致半月板部分切除或者切除的比例上升。有时半月板发生“桶柄样撕裂”(也叫“提篮损伤”,图3),其撕裂瓣移位至髁间窝下方,使膝关节出现交锁症状,患者主诉关节“卡住”,关节弹性固定于某一角度或表现为伸直、过屈受限。提篮损伤内侧半月板多见,外侧半月板较少。随着时间延长,伸直或者屈曲可能会有改善,但此时半月板的撕裂瓣已经被压迫严重导致变形变性,无法修复了。若合并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可在损伤的侧副韧带处出现肿痛。内侧副韧带损伤又多表现为股骨内上髁(内侧副韧带的附着点)的表面肿胀、压痛或(和)胫骨结节内侧的压痛。 ACL损伤的临床研究经历了如下阶段: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其损伤后会引起膝关节不稳以及继发损伤,较为一致的观点是,ACL损伤后若不及时处理,会导致膝关节早期的退行性病变。ACL重建手术成为其损伤的主流治疗方式,并引发国内外关节镜技术的革新。第二个阶段是ACL重建移植物的更替,由自体髌腱(BTB)移植重建过渡到自体腘绳肌腱(半腱股薄肌腱,STG),后者因技术简捷、并发症少而获得临床医生与患者的青睐。此外,异体肌腱一般被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康复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基础篇)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且构造最复杂,损伤机会亦较多的关节,由股骨内、外侧髁和胫骨内、外侧髁以及髌骨构成,属于滑车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又称前十字韧带,位于膝关节内,是膝关节重要的静力稳定结构。它由很多纤维束组成,连接股骨与胫骨,在膝关节屈伸时犹如绳索一样把关节紧密连接,构成股胫之间的内在铰链。 ACL的主要作用是限制胫骨向前过度移位及小腿的外翻和内旋,它与膝关节内其他结构共同作用,来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使人体能完成各种复杂和高难度的下肢动作。 ACL损伤又分为部分撕裂和完全断裂(如图所示)前交叉韧带损伤大多数发生在运动时,尤其是方向快速变化和跳跃时,多见于接触性损伤,高处跳下膝关节着地等。

ACL断裂的主要原因是运动损伤,约占70%以上。患病人数最多的项目是篮球和足球,此外从事柔道、摔跤和田径运动以及滑雪、羽毛球、排球的专业运动员,甚至爱好运动的的普通人中,ACL断裂比较多见。非运动损伤,包括交通伤,生产生活意外伤约占30%以下。ACL可单独损伤,也常与膝关节其他静力结构(如侧副韧带、关节囊韧带或后交叉韧带以及半月板)同时发生损伤。 我国著名羽毛球运动员──外战女皇汪鑫,2012年伦敦奥运会与印度名将内瓦尔铜牌争夺战中左膝前十字韧带断裂,这位创下“379天外战不败”传奇记录的选手,最终选择了悲情退役。无独有偶,2016里约奥运会羽毛球女单半决赛,卫冕冠军李雪芮半决赛迎战西班牙世界排名第一的马林,李雪芮在第二局16比17落后时起跳后仰救球,左腿在落地支撑时扭到了膝盖,伤势确诊为左膝前十字韧带完全断裂,外侧半月板也有损伤。被誉为中国第一位世界级的组织后卫的篮球国手陈江华,在十字韧带重建手术中,医生将一条韧带植入了他的膝盖。虽然手术非常成功,但对于篮球运动员来说,若干年后,这条韧带也是会受到很大的损伤。他非常清楚这个情况,曾一度萌生退意,但最终选择了坚持。因为手术后积极配合治疗并努力康复训练,在术后半年就能打比赛,这在国内篮球圈里也是第一人。伤病猛于虎,12-13赛季后,伤病再次复发。无数球迷为他惋惜,他们这样评价,曾经在赛场上球风飘逸“动若脱兔”的陈江华,却越发地“静若处子”了,但他强突科比,晃过保罗的经典瞬间,也为他短短数十载的篮球生涯留下了灵动的一笔。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期常见问题及注意事项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期常见问题及注意事项 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研究所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都会收到一份《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方案》,上面详细列举了术后各个时间段的康复内容。事实上,即便有这个康复计划,患者朋友还是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扰。在门诊复查和术后患者电话咨询中,我发现了不少问题,现将此类问题做一总结并提出注意事项,以供参考。 一、术后常见症状 1. 后方疼痛 现在前交叉韧带重建的主流技术是用自体腘绳肌腱。术后的这种疼痛一般为取腱时取腱器造成皮下组织、深筋膜等损伤引起,表现为大腿后方或者膝关节后方疼痛。此类疼痛一般持续至术后1周左右,也有患者根本就没有此类疼痛。有时会有少量出血渗至皮下也会有刺激从而产生疼痛。患者可以自己观察,若看到大腿后方或者膝关节后方的皮下有淤血,轻度压痛,没有明显肿胀,就是正常现象。这种疼痛较轻或仅有压痛,一般在术后1周左右出现,会持续3-4周。 2. 体温升高 术后体温轻度升高,在38℃以内,持续不过4天,一般为术后吸收热,属正常情况。如果体温超过38℃或体温尽管在37.5℃左右但持续时间大于4天,要警惕术后感染或呼吸道等感染,需尽快就医。 3. 关节肿胀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一般都会有肿胀,因软骨等损伤的程度不同,肿胀的程度也不一样。较轻的患者在术后4-6周肿胀就会好转,一般在术后3个月内可以消肿,如果软骨损伤较重,术后6-8个月膝关节肿胀的患者也有。一般建议3个月以上膝关节没有消肿的患者要及时就医。膝关节肿胀一般为积液引起,若感觉膝关节肿胀很明显、张力很大(有时会伴有体温升高),应看门诊,由手术医生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要穿刺抽液及加压包扎等。3个月以内的轻度肿胀,若正在进行膝关节屈膝等角度康复,可加强冰敷(详见后述)。若膝关节活动度已经恢复,可以外用关节洗药、口服扶他林等进行消炎,同时加强膝关节肌力练习(详见后述)。 4. 内踝淤血 重建前交叉韧带取腱处或者骨道口会有少量出血,出血量若在20-30ml以上则不能在其附近吸收。不能吸收的出血会沿着皮下与深筋膜之间的间隙向下流之内踝处停留,慢慢渗出,在皮下形成青紫等淤血的表现,按之有轻度疼痛。这种现象一般在术后7-10天出现,持续3-4周。有时淤血也会在胫骨前方或者表现为胫骨前方的肿胀等,可局部热敷、加强踝泵练习,促进其吸收。 5. 皮肤麻木 这种麻木的特殊区域是取腱切口的前下外侧或者小腿内侧,其它区域麻木需就医。此类皮肤麻木的原因为取腘绳肌腱时隐神经损伤,有临床研究认为取腱时用斜切口可以减少隐神经的损伤,但仍不能有效避免。这种麻木不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影响,但是会引起轻度不适或恐慌。大部分麻木感在术后3个月-6个月恢复,恢复初期可有局部皮肤的虫咬感或者发痒的感觉,不必担心;有的要延续到术后1年左右才可恢复。 6. 行走不利 所谓行走不利即是行走时有“瘸”的现象。一般多见于术后膝关节伸直受限,术后早期有些患者往往注重于屈膝练习,伸直往往差3-5°,这样患者在行走时患膝会“拖后腿”,造成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注意事项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注意事项--摘录自北医三院 运动... ACL术后康复的注意事项 ACL重建术后患者都会收到一份《ACL重建术后康复方案》,上面详细列举了术后各个时间段的康复内容。事实上,即便有这个康复计划,患者朋友还是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扰。在门诊复查和术后患者电话咨询中,我发现了不少问题,现将此类问题做一总结并提出注意事项,以供参考。 ①术后常见症状 ⑴后方疼痛现在ACL重建的主流技术是用自体腘绳肌腱。术后的这种疼痛一般为取腱时取腱器造成皮下组织、深筋膜等损伤引起,表现为大腿后方或者膝关节后方疼痛。此类疼痛一般持续至术后1周左右,也有患者根本就没有此类疼痛。有时会有少量出血渗至皮下也会有刺激从而产生疼痛。患者可以自己观察,若看到大腿后方或者膝关节后方的皮下有淤血,轻度压痛,没有明显肿胀,就是正常现象。 ⑵体温升高术后体温轻度升高,在38℃以内,持续不过4天,一般为术后吸收热,属正常情况。如果体温超过38℃或

体温尽管在37.5℃左右但持续时间大于4天,要警惕术后感染或呼吸道等感染,需尽快就医。 ⑶关节肿胀ACL重建术后膝关节一般都会有肿胀,因软骨等损伤的程度不同,肿胀的程度也不一样。较轻的患者在术后4-6周肿胀就会好转,一般在术后3个月内可以消肿,如果软骨损伤较重,术后6-8个月膝关节肿胀的患者也有。一般建议3个月以上膝关节没有消肿的患者要及时就医。膝关节肿胀一般为积液引起,若感觉膝关节肿胀很明显、张力很大(有时会伴有体温升高),应看门诊,由手术医生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要穿刺抽液及加压包扎等。3个月以内的轻度肿胀,若正在进行膝关节屈膝等角度康复,可加强冰敷(详见后述)。若膝关节活动度已经恢复,可以外用关节洗药口服扶他林等进行消炎,同时加强膝关节肌力练习(详见后述)。 ⑷内踝淤血重建ACL取腱处或者骨道口会有少量出血,出血量若在20-30ml以上则不能在其附近吸收。不能吸收的出血会沿着皮下与深筋膜之间的间隙向下流之内踝处停留,慢慢渗出,在皮下形成青紫等淤血的表现,按之有轻度疼痛。这种现象一般在术后7-10天出现,持续3-4周。有时淤血也会在胫骨前方或者表现为胫骨前方的肿胀等,可局部热敷、加强踝泵练习,促进其吸收。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康复治疗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康复治疗 发表时间:2016-07-25T16:20:10.600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7月第19期作者:石胜柳丁桃孙瑜(通讯作者) [导读] ACL损伤属于一种临床多见病,患病后可能造成患者出现一系列症状与机能的变化,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 石胜柳丁桃孙瑜(通讯作者)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昆明 650032) 【摘要】目的:总结临床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患者术后的康复治疗方法。方法:抽选我院于2013年4月~2014年12月收治的50例ACL损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具体结合患者情况给予其必要的手术治疗与针对性的康复治疗,观察患者经康复治疗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50例患者给予针对性康复治疗后,膝关节功能均得到了一定好转,康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针对临床上的ACL损伤患者,常规重建手术后,还需具体结合患者情况,给予其康复治疗与护理,引导其进行针对性的康复锻炼,以有效改善手术治疗与预后效果。 【关键词】ACL损伤;膝关节功能;康复锻炼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9-0133-02 术后康复治疗[1],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患者术后肢体功能的恢复与预后效果。基于此,文章抽选我院收治的50例ACL损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具体探讨患者行重建术后的康复治疗办法,并做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选我院于2013年4月~2014年10月收治的50例ACL损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男30例,女20例,年龄均在20~65岁间,平均年龄为(30±4)岁,临床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膝关节肿胀与疼痛,并经体格检查、X线与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诊断确诊为ACL损伤。 1.2 方法 1.2.1疼痛与心理护理这时,护士则需主动同患者交流[2],注意分散患者注意力,以免患者因疼痛而出现各种负面心理情绪,等到夜间的时候,可结合患者情况适当给予其止痛剂,并注意观察止痛的效果,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反馈医生,尽量让患者在一个相对无痛状态下接受康复治疗。 1.2.2康复训练术后1d~1w:术后1w,康复治疗目标为消除患者膝关节肿胀,并避免出现关节积液,如给予患者局部冰敷处理与超短波治疗,后者每次治疗10min,每日1次,进行股四头肌等长向心收缩练习。注意:肌力训练:术后第1天患者即开始肌肉等长收缩训练,随着支具角度的调整,开始等张收缩训练。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以胭绳肌训练为主,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以训练股四头肌为主,并按不同角度分别进行股四头肌及胭绳肌等长收缩训练[3]。 术后2~5w:对症处理过多渗出情况,于术后2w拆线,继续展开康复锻炼。首先,在肌力锻炼方面,继续展开股四头肌收缩练习、直抬腿练习、坐位伸膝练习等相关动作[4-5]。 1.2.3腘绳肌伸展训练 (1)开展站立位腘绳肌伸展训练:把患腿放在凳子上(凳子高约40cm),且使其维持伸直状态,身体向前倾,若大腿后感觉有牵拉感,可适度弯曲髋关节;训练期间,维持颈肩部不动,腰部朝前倾,牵拉感应当源自后方,并未小腿,继而对大腿后的腘绳肌肉进行牵拉,一天三次,一次保持30s; (2)靠墙腘绳肌伸展训练:平卧,臀部贴近墙缘,将患腿伸直,并抬起靠在墙面上,另一只腿同样伸直,向前伸,双腿之间呈九十度角,用患腿压向墙面,在这种情况下,大腿后可出现牵拉感,此时保持该动作30s/次,一天三次。 1.3 观察项目 疼痛评定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办法来评定,分数在0~10分间,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疼痛越剧烈,而膝关节肿胀则取患者膝关节伸直位时的髌骨水平中线围径值,活动度则用骨关节量角器进行测量,另外,采用Lysholm功能评分量表对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的膝关节功能进行有效评定,该评分总分为100分[7]。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全部数据,均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8.0加以分析与处理,其中,采用 (x-±s)代表计量资料,且用t检验,若P<0.05,则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康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所示。 3.讨论 ACL损伤属于一种临床多见病,患病后可能造成患者出现一系列症状与机能的变化,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而关节镜引导下的ACL 重建术,则是治疗ACL损伤最为常见的一种办法,不仅切口小,对患者创伤小,且治疗有效,术后较少并发症。但是,在王琪治疗中,由于未给予重建术后康复治疗必要的重视,使得患者术后出现肢体功能恢复缓慢且并发症多的问题,为此,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在ACL 重建术后被给予针对性的康复治疗,结果显示,康复治疗后,患者膝关节疼痛与肿胀轻得到明显的缓解,关节活动度也有了很大的扩展。由此可见,针对临床上的ACL损伤患者,在给予其常规ACL重建术之后,还必须做好重建术后的康复治疗与护理工作,因为术后针对性的康复治疗与护理,不仅可避免患者术后膝关节内的粘连与纤维组织的过度增生,扩大膝关节活动度,还能促进膝关节滑液循环,并使患者局部血液与淋巴循环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从而缓解疼痛与肿胀情况,促进膝关节的代谢活动与细胞分化,加快膝关节软骨的术后修复。【参考文献】 [1]康宁,杨自权.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疗进展[J].实用骨科杂志,2014,20(10):918-921. [2]宋卫军,拓庆银,贺娟等.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早期综合康复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2013, 26(22):121-121. [3]柳东旭,姚建华,孙天胜等.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治疗后的康复训练[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8):66-68,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术后康复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术后康复 【概述】 膝前交叉韧带(ACL)主要作用是限制胫骨的前移,限制过度内外翻和内外旋。镜下ACL重建术后康复计划的设计和实施,可依据膝部运动解剖和生物力学特点,有针对性地解决膝关节运动功能、肌萎缩、股胫骨相对滑动和滚动对移植韧带的牵拉等问题。 【诊断要点】 1.症状常有明确的直接或间接暴力所致的急性损伤史,并产生剧烈疼痛及关节不稳,不能完成正在进行的动作或走动。损伤几小时后逐渐出现膝关节内积血、肿胀、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多数患者随着关节积血,疼痛加重及肌肉保护性痉挛,使膝固定于屈曲位,拒绝任何半动或活动。亚急性期症状可因运动水平和运动类型而变化,多数患者在试图改变方向时会发生不稳定。韧带损伤通常伴有复合伤的其他症状表现。症状较重时影响日常生活。 2.体征 ⑴ Lachman试验:患者平卧,膝关节屈曲30°,检查者双手分别放在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向后推大腿和向前拉小腿,有松弛、错动感者为阳性。一般分为三度:0度,无胫骨前移;I度,胫骨明显前移但有硬性终止点;Ⅱ度,有明显的胫骨前移并伴有软性终止点。对膝关节ACL损伤有着很

高的诊断敏感度。 ⑵前抽屉试验:患者平卧,膝屈曲90°,屈髋90°,双足平置于床上,保持放松。检查者坐在床上,抵住患者双足使之固定,双手握住膝关节的胫骨端向前方拉小腿,如出现胫骨前移比健侧大5mm为阳性,为前直向不稳定。 3.影像学检查 ⑴普通X线平片:患者主动收缩股四头肌将膝关节达到最大伸直位拍摄双膝X线片,用髁间窝顶点线的延长线和胫骨平台相交点到胫骨平台前缘的距离表示胫骨前移的距离。同时采用顶-平台相交率,即髁间窝顶点线的延长线和胫骨平台相交点B到胫骨平台前缘A的距离AB,和胫骨平台的前后长度AC的比值的百分数来表示胫骨相对于胫骨向前移位的程度。拍摄膝关节标准前后位和侧位X线片,以及髌骨轴位片可显示ACL韧带在胫骨隆突部附着区或侧副韧带上的撕脱骨折块。 ⑵MRI:诊断ACL断裂准确性达95%以上。在矢状位上完整的影像,应将下肢外旋15°—20°,早期MRI检查对获得明确诊断有价值。 ⑶超声检查:高分辨超声对急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有诊断价值,指征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准确率达到88%—95%,但对部分纤维束断裂则准确性较差。检查时患者仰卧位,屈膝90°,屈髋45°,足中立位,探头置于髌腱前方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术后康复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术后康复【概述】 正常膝关节限制胫骨后移的结构主要是后交叉韧带(PCL), 其次是外侧副韧带、腘绳肌和弓形韧带、内侧副韧带。PCL损伤占所有膝韧带损伤de 3%—2 1. 2. PCL 3. 拇指放在伸侧,重复向后推拉小腿近端,注意胫骨相对于股骨上移动程度与对侧膝关节比较。胫骨在股骨上向后移动为阳性,提示后交叉韧带部分或完全断裂,称为后直向不稳定。 ⑵后沉试验:不能区分异常活动是向前或者向后时,可以对比双侧胫骨结节前突的高度来评估:如屈髋、屈膝各90°,检查者用手托起患者双足;如果发现胫骨上端后沉,胫骨结节低于对侧,为后沉试验阳性,即有PCL损伤。

有的损伤可以在麻醉下或关节镜MRI检查发现。 ⑶胫骨外旋试验:患者仰卧或俯卧位,在屈膝30°时与对侧比例外旋角增加﹥10°,且有疼痛,屈膝90°时无次表现,提示单纯后外侧角损伤;在屈膝30°和90°时外旋角均﹥10°,提示后交叉韧带和后外侧角均受伤。 4.影像学诊断 线片,⑵ 1;Ⅲ级:2 有8个方面(共100分):①跛行(0—5分),②负重(0—5分),③是否有绞锁(0—15分),④关节不稳(0—25分),⑤疼痛(0—25分),⑥肿胀(0—25分),⑦上下阶梯(0—10分), ⑧下蹲(O—5分)。 4.关节测量仪评定可采用专门的关节测量仪进行,以通过测量膝关节在某角度下胫骨相对于股骨的移动距离,从而判定膝关节前后向稳定性。

5.下肢周径测定: 大腿周径测量:卷尺距髌骨上缘以上15CM处平行绕大腿一圈;? 小腿周径测量:卷尺距髌骨下缘以下10CM处平行绕小腿一圈? 首次测量时,在大、小腿的正、背面沿皮尺的上、下缘划约1cm的标志线,之后测量时皮 (一)百分数分级法:这一方法按照抗重力运动幅度和抗阻力运动幅度为依据,将肌力从0~100%加以分级,同时在平定中还加入了受试者存在的疲劳因素。

前交叉韧带功能和损伤机制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功能和损伤机制 北医三院运动医学康复中心葛杰 在运动损伤中,膝关节交叉韧带的损伤很常见,同时在胫骨平台骨折,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同时,也常会合并交叉韧带的损伤。 膝关节里的交叉韧带是在膝关节的内部,不象髌腱和内外侧副韧带一样在体表可以通过触诊来触摸到。 交叉韧带分前后两条,就是前交叉韧带和后交叉韧带。它们在膝关节内部前后各一条,又有方向上的交叉,所以主要功能就是防止胫骨的前后错动及膝关节在旋转时的不稳。膝关节在稍微弯曲的时候韧带是松弛的,完全伸直的时候都会被拉紧,于是膝关节也就最为稳定(这里是简单的说,具体情况写在下面)。 前交叉韧带的结构: 前交叉韧带的英文名字是anterior crucaite ligament,所以缩写成“ACL”。

前交叉韧带起于股骨外髁的内侧面的后部(更具体的说是内上区),向前下方向止在胫骨上端髁间前窝的内侧。大部分止点是位于内侧髁间隆突之前,少部分是在髁间隆突上。 前交叉韧带靠近外侧半月板前角的前部,和内侧半月板前角的后部,韧带的纤维与外侧半月板前角纤维相交织(就是生长在一起)。前交叉韧带的长度大约是4cm(3.7-4.1cm)左右,韧带的纤维可分为前内侧和后外侧两部分,又叫前内束和后外束。 前交叉韧带的结构既不是柱状的也不是片状的,而是呈麻花状的,纤维斜行排列,在上方起点处集中于一起,向下止点处散开。前内束位于前内侧相对长一些,后外束位于后外侧相对短一些。所以在手术重建膝关节的前交叉韧带的时候,会把移植物旋转90°,来模拟这样的正常生理结构。同时手术中韧带上下止点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手术后的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建韧带止点的位置是否符合原来韧带生长的生理结构。 其实膝关节无论是弯屈还是伸展,无论是什么角度,前交叉韧带始终有一部分纤维是紧张的。当屈膝90°的时候,韧带的前内束紧张而后外束松弛,伸直的时候则是后外束紧张而前内束松弛。 前交叉韧带里面并没有血管,它的营养物质来源主要是由关节囊内的滑液和附着在韧带表面的毛细血管网来供应的。所以前交叉韧带断裂之后自己是不能愈合的! 前交叉韧带的功能: 前交叉韧带主要的功能是限制胫骨在股骨上的向前滑动。膝关节伸直的时候它和关节囊、内外侧副韧带以及后交叉韧带一起限制侧方滑动和旋转运动。 屈膝的时候则和胫(内侧)侧副韧带、关节囊以及后交叉韧带一同限制侧方滑动和旋转运动。 前交叉韧带和后交叉韧带一起有限制过度屈曲的作用。就是膝关节在外力的作用之下过大角度的弯曲。 同时和后交叉韧带、内外侧副韧带、关节囊及腘斜韧带共同限制过度伸直。就是膝关节在外力的作用之下超过正常角度的伸直。 前交叉韧带在膝关节伸直的最后阶段(大约是30-0°的角度范围)时,还可以限制胫骨的旋转。 前交叉韧带的前内束还有防止小腿过度外旋的作用。后外束则有防小腿过度内旋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