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1

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先了解“人”是什么?什么是“人”?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对人的解释是“能制造工具并能熟练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

当代人学家张荣寰2008年3月给人以合理的解释:人是自然(多维度生物圈)的本我存在;人是超越万物的灵长;人能在生物圈获得两个层次的和谐幸福,即初级追求真、善、美所获得的和谐幸福;高级追求价值、意义、超越所获得的和谐幸福。

由此可以看出,人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就是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因此,只有用辩证的眼光把人理解为实践的人,才能进一步认识和更好地发挥人的创造性本质.

一、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实践是人类的生命活动,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生存是实践之“根”,实践是生存之“树”。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实践之“树”是长在生存之“根”上的。

1、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人类实践活动是由人类生命本身所决定的,是人类的生命活动。实践的主体是人,是人类的生命本身决定和规定了人类必须进行实践活动,这样才能维持人类本身的存在和发展。唯心主义把实践

归结为精神活动,旧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这一界定包括两层相互联系的涵义: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具有感性的即物质性的性质和形式的客观活动。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作为一个自然生命体,他不同于动物类,其有着能够生活的必要前提下进行“社会实践”,即表现为制造工具从而使用工具来创造出吃、穿、住、行、娱乐之所需,由此人类繁衍生息,正是在这种“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实践活动下,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因此说:“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

正如马克思所说,实践“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总之,实践使人类超越动物界,规定和创造了人的一切特征。

3、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直观和确证。实践是人的生命活动所特有的性质和特殊的运动形式,它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更不同于纯粹自然物质形态的运动形式,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这是由实践在人类生活中所具有的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决定的。首先,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的根据,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其次,实践规定和创造了人

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首先是作为人类的存在方式而被确立起来,是人的存在的现实表征和确证。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直观和确证。这就决定了生存论是实践的形而上学前提,是实践活动的本体论解释。

4、实践高于认识。用地球做一个尺度,人便是地球上的一颗尘埃,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尘埃,若天外有天,宇宙外还有宇宙,那么人类生存的宇宙是否也是一颗尘埃,因而人类则是尘埃中的尘埃……这不仅体现着来自对象宇宙的他律性规定,即“不能做什么”的客观限制,而且同时体现着来自主体自身的自律性规定,即“应当做什么”的价值取向。二者的内在契合才决定了人们的当下选择,即"必须做什么"。但是,只有主体尺度的规定才真正显示出属人的特质。实践结果中所包含的那些无法被归结和还原为客观必然性和自在世界的"剩余"规定,最终只能来自主体的价值尺度衡量。

二、实践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打破旧的限制,超越实现新的认识,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使新的认识得到进步、改造、发展和完善,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践的真正人生价值所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别的什么,而在于创造和奉献。一个人活着

到底有没有价值,有什么样的价值,有多大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的作用,显然,只有创造的人生和奉献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积极的人生。我们每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智慧、能力、技术、真情、劳动、热血乃至于自己宝贵生命奉献给人类,才能真正实现和体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有创造才会有奉献,要奉献就必须去创造。人类正是在创造的奉献中实现着价值,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在现代,实践的发展促使科学成果层出不穷,以至促成新科学的诞生。

第二、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人类实践发展的无止境,决定了认识的目的,认识必须满足实践的需要,为实践服务。实践提供了认识的可能。

只有实践才能提供认识所必需的信息。同时,也只有实践才使人们获得并不断发展对信息加工的能力即思维能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凡是符合客观的真理性认识,通过实践必然会成功地转化为客观的现实。反之,凡是错误的认识,在实践中必然遭到失败。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也在历史的发展着和完善着。第三、实践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列宁突破了马克思主义中不经过商品货币关系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论,提出了经济落后的俄国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必

须利用商品货币关系“间接过渡”到新社会的新观点;对国家资本主义的探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使国家资本主义理论趋于成熟;对农业合作制的方式进行探索并得到发展,特别是在新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新的分配制度,并十分明确指出:“不劳动者不得食”是社会主义的信条,只有坚定不移地实行这一分配原则,才能真正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三、实践与创新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

在当代中国,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努力奋斗,努力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道路。

创新是以实践和发展为前提,只有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体现与时俱进的需求。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经济上取得了连续35年年均9.8%的高速增长,期间6.8亿人脱贫,这是人类存在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但是在中国转型过程中“中国崩溃论”和“唱衰中国”的论调在国内外却此

起彼伏不绝于耳。原因在于国内外舆论界、知识界以西方主流的理论作为参照系来理解、认识出现在我国的各种社会经济现象和问题。事实上,社会科学的理论来自于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总结,发达国家社会经济现象的理论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如果未能认识到发达国家主流理论在发展中国家运用必然存在的局限性,照搬这些理论于发展中国家实践,其结果经常会事与愿违。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长期以来西方主流理论认为:计划经济不如市场经济,要向市场经济转型必须一次性地消除各种扭曲,最糟糕的经济是改革不彻底的双轨制经济。而我国改革开放并没有照搬西方主流理论所倡导的“休克疗法”,而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科学发展观的精神,不断汲取新的实践经验,根据我国社会承受力,可动员的条件等情况以及双轨渐进的方式来推进,不断深化改革,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毛泽东说:“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可见,只有总结我国自己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成败经验的理论创新,才能真正揭示我国过去能够在转型期维持经济的稳定和快速发展的原因,以及当前问题的根源、解决的路径,只有这种来自于我国的创新性理论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的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在人类社会发

展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2卷

2、于新春《人的存在方式问题探研》2006年12月

3、范彩娥《马哲视角的人存在方式探研》(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

4、《求是》2015年第1期(总638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