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读”经典之美分析

“素读”经典之美分析
“素读”经典之美分析

“素读”经典之美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陈琴

何谓“素读”?

“素读”的提法是日本人最早说的。日本人把我们古代私塾的授课方式定义为“素读”。国际著名的右脑开发专家、日本教育学博士七田真在《超右脑照相记忆法》的“第五章——教育的原点是背诵和记忆”里这样论述:“‘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明治以前的日本教育就是这样按字面来教孩子‘素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的。”七田真还说:“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犹太教育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读。”日本筑波大学的加藤荣一教授在《天才满世界》对素读的诠释是这样的:“素读”就是要大量的死记硬背,是使脑子变聪明的方法。他说古代日本人的做法就是‘素读’——不求理解含义、只照着字面朗读汉籍(即中国的经史子集)。战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科学家有10个人,他们全都作过这种‘素读’练习。汤川秀树先生从3岁就开始接受这种训练了。“素读”法直到今天依然是犹太人早期教育的主要手段。他们的孩子从三岁开始就要接受每天六到十个小时的教育活动,其中诵读经典是这个时期的重要课程。每个孩子必须从三岁就开始接受“素读”训练,他们的《希伯来圣经》(即《旧约圣经》)、《塔木德》等经典都刻入了每个人的记忆深处。

中国传统的母语教学也是以“素读”法为主要的手段,两千多年里,这种方法从没被怀疑过。中国历史上那一代代的文化巨擘就是靠这种方式获得坚实的童子功的。先来看看“素读”法跟我们今天的母语习得法到底有何不一样——

我们只看两点:

其一、旧时的素读,追求以记诵为目的。把所读的书完全烂熟于心,不似今天这样蜻蜓点水般:翻过千万卷,却没有读破一本书。这种雁过无痕似的读,难以获得积累的功效。古人强调要忠实原文、一字不漏地背诵。整篇背诵的奇妙功效是不言自明的。唐代诗人杜牧在《答庄充书》中论述:好文章是“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的。任何一篇好文章绝不是字词句段的拼盘,可以随意拆散随意组合,它是“意”、“气”相连,受“兵卫”呵护而贯穿始终的。我们现在是常常让学生断章取义地“选择你喜欢背诵的段落”,这种碎片似的记诵缺少整体意境,往往记得不深刻。因而,大多数学生对课文中的字词句都没多少印象,只是了解内容,而难以达到对文意的深刻感受,更谈不上对作者行文的“气”势参悟了。因而,我们看旧时只要有机会进私塾的童子,两三年功夫,就可吟诗作对,出口成章,挥豪成文,而现在的一个大学本科生连写一首打油诗都很困难。为什么?

让我们记一记朱自清先生在《论诗学门径》中说的话:“偶然的,随意的吟诵是无用的,足以消遣,不足以受用成果。得下一番切实的功夫,便是记诵。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与其囫囵吞枣或是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这三百首虽少,是你自己的,那十部诗集虽多,看过了就还了别人……读了还不和没读一样!”(《朱自清全集•第二卷》)

我们通常佩服学者的渊博学识,更倾慕他们的功底深厚。其实,他们读过的书许多人都是“知晓”的———知道其书名,晓得书中的片言只语。

清人张潮说:“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张潮对书的“藏、看、读、用、记”的评价告诉人们,“记”是第一位的,是背诵量决定了一个人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强度。所以,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词采、晓畅的章句、铿锵的声律、精密的谋篇,口诵心维,日长月久,习焉不察,内化为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加上日后的泛观博览,慎思笃行,人性世情的历练后,常于不经意处却已层楼更上。

其二、旧时私塾里的诵读本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献,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经典。经典有什么好?

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说的一样:“这种作品(经典)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

我个人认为,真正的阅读绝对不是只读跟自己的理解水平相当的文字,必须是有智力挑战的坡度,那些要深植我们记忆深处的文字,就更应该是那种值得我们一辈子“玩味”的文字了。比如,我小时候读《增广贤文》中有一句话:“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这个句子好懂吧?可是,我可能属于特别迟钝晚熟

的家伙,到初三时,有一天发现我家后院种的月季,向南的那边的花开得多且大,而北面缺少阳光照耀的月季叶子长得大且绿,花儿开得很少。于是猛然间明白了“向阳花木早逢春”的含义。如果当时我的记忆里没有储备这句话,也许就不会有那么深刻的感受。我总认为好的文字是一贴养身的良药,其药效是明眼难见其猛劲,身心却受其滋养。到了一定的时机,总会因其存在而福德圆满。比如,有多少少年能懂得《易经》里乾卦第一中的“潜龙勿用”“亢龙有悔”?但是,这样的文字储存在记忆里,就会是我们人生的护心丹,紧要关头,它们总会起到回天有术的奇效。

此外,单从语言的传承规律而言,古人将“素读”经典作为母语学习的主要途径,可谓是最便捷最有实效的方法。汉语的发展具有非常强的因袭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母语体系就已经相当完善了,语言的词汇、词性结构、句法结构以及音乐质感等各方面都已相当成熟。每一个读过诸子百家典籍的人,无不被那精辟洗练、生动优美的语言文字所震撼。我们至今仍沿用的格言、成语等经典词句大多数源自诸子百家的学说,汉语言活力的源头就在我们的经史子集的典籍里。单是这些典籍的语言风格,就足为后世的模范。比如有学者这样论述《孟子》的语言:“后来统治了我国2000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孟子》那里已经臻于成熟,并成为后世古文家绝好的典范”(《3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我们读先秦散文一直到唐宋八大家就会发现,这是不争的事实,后来的散文大家无一不受老庄及孟子的影响。尤其是政论语言,多是孟子之风。而我们现在所读的白话文章,就语言文字而言,却鲜见有经典文本那种精炼简约、晓畅准确的功力。

比如,你让三岁的孩子读《儿歌三百首》和读《诗经》《唐诗三百首》这样的文字哪一种更有意义呐?有一次,我教三岁多的女儿读《蚂蚁搬虫虫》,原文是:“大蚂蚁,搬虫虫。一个搬,搬不动;两个搬,掀个缝;三个搬,动一动;四个五个六七个,大家一起搬进洞。”我开始读了三遍,女儿边玩边听,却不跟读。第四遍,我再念:“大蚂蚁,搬虫虫,一个搬——”,女儿突然接口:“一个搬,不肯动;两个搬,搬动动;三个搬,还没用——”我当时一边笑一边就想,我们一二年级的许多儿歌竟然是这些三岁幼儿都可改编出来的呀!这些内容给孩子们当娱乐读本是可以的,但是没有必要费工夫储存。同样是讲虫虫的,我宁愿选择〈诗经〉里的《螽斯羽》来记: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敏敏兮;螽斯羽,辑辑兮,宜儿子孙,蛰蛰兮.多美的象声词,多美的意境和格调!那些大虫虫如何能跟这样的文字在一个人的记忆中比肩而立呢!大卫·亨利·梭罗说:“首先要读最好的书,以免来不及将它们读完。”

(二)教师是“素读”经典的引路人。

教师的阅读,是个尴尬的话题。我自己并不是一个苦读的人。读的书很少,面也很窄。实在不敢在老师们面前卖弄。只是,有一个体会可以跟大家分享。我觉得语文老师一定要读完那几本摆在我们面前的诸子名著——《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周易》《老子》《庄子》《六组坛经》。这几本书,加起来不足十万字,却足能证明中国为什么是儒释道三家一统的国度。

现在很多读书人都没有去读这些原著文字,却读了很多注解这些文字的书。比如,你没有读《论语》,却去读南怀瑾老师的《论语别裁》,那就是绕弯道了。唐朝的读书人比我们聪明,他们那时候也是面对着繁杂的书库,也主张胡乱地读,风吹哪页读哪页。可是必得经过一个虔诚的经典阅读训练期,也就是说:素读经典。今天,面对浩瀚的书海,我们可以学学唐人的做法,由儒家经典再辐射到诸子百家。像苏东坡,就是这样。你看他读儒家的道家的法家的墨家的释家的,各家的代表名著全都烂熟于心。

五四之后,几代的中国人都错过了经典启蒙的训练,老师也是。师范院校里能练练书法的,工作后就算是有点底气的了,腹有诗书,是到季羡林钱钟书那一辈人的绝唱了。2009年7月11日,中国损失了两位文化巨星:季羡林先生和任继愈先生。那一天,我在新加坡的圣婴小学门前沉思:我们这个民族,还有能力培养像季羡林这样的真学者吗?18岁的季羡林,在济南省立高中读书。他后来说自己五六十年来笔耕不辍,全因在这有位名叫董秋芳的国文老师。一年之后,19岁的季羡林考入清华。但耄耋之年,他依然把自己一生的学养修为归于那位董老师的引路之功。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终生的。

我想,举目而视,我们现在已经鲜见董秋芳那样有影响力的教师了。可是,我们可以一代代接力,总有一天,我们的课堂会成为再造大师学者的摇篮。

从我们自己开始,来一点小小的改变。每天挤出一个小时读点书,背诵一小段有份量的文字。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在山东有一位我所敬仰已久的陶继新老师,前不久,他告诉我一个令我十分震惊的事。他说自己是从49岁开始每天背诵一段文字,几年下来,背诵了好几本书。《论语》是这样背熟的,《老子》是这样背诵的,好多唐诗宋词是这样背熟的,现在开始背诵《易经》。因为坚持背书,退休之后,他开辟了一条新的人生之路,每年依然在写作,到处讲座,走进了文化研究的新天地。好书真是慈悲菩萨,总是有求必应。关键

是我们有求取的心,应验总会依约到来。我最近在学英语,我一直希望自己有机会读一读纳博科夫和卡尔维诺的原著,这个愿望放在心里快二十年了。前几天,我去新加坡,跟那里的老师聊天,虽然有英语环境的他们,每天都在坚持阅读和记忆英语单词,他们说,就算会讲英语,也不见得会阅读英文名著,因为英语的词汇变化快,50年就是古籍了。每天阅读一份大的英文报,也会翻字典或辞典。我回来就开始有样学样,每天阅读一两篇英文,开始是50个单词,现在能读到500个词汇的短文了。我规定自己每天记10个单词,三年的时间,除去忘掉的,怎么的,也能记住四千来个词汇吧。有了这些词汇垫底,阅读原著应该不成问题了。

背书,是学习语言的最好方式,尤其是外语,除口语外,要掌握书面语,就靠背书。我读大学时,遇到一位日本学生,他能够用汉语把整首《离骚》背得滚瓜烂熟。我当时惭愧极了,因为除了开头的几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正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之外,我只会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其它的都不会了。这位日本朋友促使我下决心要背诵一点艰涩的文字。

每天早上,我会准时在课室里陪我的学生诵读。有时,学生诵读“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我在读“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我们从一年级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开始,到二年级的“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到三年级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到四年级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以君子乎?”到五年级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到六年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溟。南冥者,天池也。”每天坚持,整本整本地背诵,滚瓜烂熟,反复巩固,六年,我们背诵了五百多首古诗词,背完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老子》,选背了《孟子》《庄子》《古文观止》泰戈尔的《吉檀迦利》《飞鸟集》和《狄金森诗选》以及许多优美的散文诗。比如,海明威的《真正的高贵》,罗曼·罗兰在《巨人三传》里的三篇序言,鲁迅《野草》中的序。这些文字,深深刻在孩子们的记忆深处的同时,也或多或少留在我的心田里。我特别感激恩斯特·卡西尔的《人论》这本书。他说“人是符号的动物”。把他这个观点,跟帕斯卡尔说的“人是思想的苇草”联合起来看,人就是依仗文字符号思想的动物。这么多年来,依着这些文字符号,我走过了人生长长的若干段漆黑的路。而我同样相信,我带给每一个学生小学六年的母语学习经历,也会是终生难忘的。

所以,教师,是阅读的引路人,是素读经典的示范者,没有教师的阅读,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课堂,也不可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

“素读”课程如何进课堂?

一、“素读”的时间哪里来?

我们来算算现在的授课时数,每周平均是7节课,一节课是四十分钟,我们学校现在是三十五分钟。一个学期除去节假日按十六周授课时间来算,总共授课时间是不到75个小时。那么一学年用来学语文的时间不也就六天而已。而大多数语文老师都是班主任,经常要挪用大量的时间去处理班级琐事。真正用来学语文的时间多吗?不多。

但是,却很费劲。一个学期来下,教研员、授课老师、家长、学生费尽心力就是奈何不了那三十来篇课文的语文书。为什么?问题当然是数不胜数。比如,同样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会有截然不同的教法。教法不同,其实内容的裁定上也是截然不同的。语文书中的每一篇课文,似乎什么都要我们教,结果是洞越挖越深,光明和养分越来越少。师生都在洞里挣扎着。

我侧向于把课文当做范文来教。我觉得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提供的仅是范例,完全不必把整个学期的时间都耗在语文书里。高年级一周7节语文课,我这样来安排:一节经典诵读课,一节课外阅读课,一节习作宣读课,剩下的四节是语文课。如此算来,除了练习,一个学期真正用在语文课本上的课时数大概就是60多个课时。平均两课时一篇课文。我的课简单到只有三个环节:一是课前学,二是师生评讲课文特色,三是通背课文。

课前,让孩子把每篇课文读熟,熟悉生字词。正式上课,我会根据课文听写或听说:比如《桂林山水》,我说:“桂林的水真静啊——”,学生就能基本说出下一句,不要求百分之百的符合原文,但关键词句要对。将预习熟读课文作为教教材的重要环节,所有的课文让学生自己读熟练,能力强的孩子甚至先背诵下来。一册教材的课文只有三十篇左右,通背并不是难事。用于课前学的预习时间只需三十次作业,有预习作业的时候就不用写其它的书面作业。交给学生一定的自学方法,比如预习时,让学生用简易的思维导图从三个层面解读课

文:A、写什么——内容追问;B、怎样写——对叙述章法谋篇的揣摩;C、知识点——对修辞句法及精彩片段的研读。正式上课时,就直接突破重点和难点,避免漫谈无度。

我始终觉得教师一定要根据自己的个性来上课。我属于不善于在细节上下功夫的人,那些大师级的精美课我一点都学不来。也曾经下功夫去揣摩过那些设计很精致的课例,搬到自己的课堂上时却画虎不成反类犬。

我还把正式的写作教学放在五年级才开始。中低年级全是学生的自由日记,每天自己写一段话或一篇日记。我称这段时间我“素记”训练期——朴素的、真实的记录自己的生活。目的不是获的写作技巧,而是养成运用文字的习惯和信心。每天的作业就是读书、采蜜,低年级规定十分钟的日记时间,中年级是二十分钟,能写则写,不能写就收笔。加上教师每天不遗余力的鼓励,没有经过作文训练的孩子一样能写出好文章。因为他的阅读量起着关键的作用。五年级后,再讲作文技法,一切就水到渠成,毫不费力。学生的作文能力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是自己读来的,是靠教师的鼓励提高的。我的班级周报就是学生自觉写作的动力源泉。每周两期的作文周报成为学生和家长关注习作水平的窗口,所有在周报上发表的文章都是学生互评互改,教师只提供参考意见。这省去了我一本本批改作文的时间。(关于作文周报的做法,给大家介绍一个比我做的更好的老师,就是管建刚,他最近出了一本书叫《我的作文教学革命》,非常好。我原来的做法成本比较高,都能弄成彩色,插图,每周两期也不能保证每个孩子都有文章被刊用。管老师的操作可以移植,简单易行,我这个学期参考了他的做法,简单多了。他还有一整套的激励措施考试。)

(二)“素读”有量日日清

每天要有一定的“素读”量。我这样来规划孩子们的“素读”量:每个孩子每天坚持背诵100字左右的文段,一学年除去节假日,每个孩子按在校日为180天计算,六年就可背诵十万多字的文章;而此外再引导孩子每天阅读5000字左右的文选,一学年就是90万字左右的阅读量,六年就是500万字以上的阅读量。这还是最低的估算。我们的新课标规定小学生的最低阅读量是154万字,一二年级要求每个学生的阅读量要达到5万字以上,可网上公布的数据显示,能达到这个要求的是少之又少。老师和学生依然难从高耗低效的语文困境中突围。而对记诵量就根本没有提。我们现在是对学英语的要求很明确,有准确的记诵量,母语却没有。

“素读”的作业要在校内完成。要巧妙地利用好零碎的时间,组织好有趣的形式,早读十分钟,下午十分钟,有时是语文课挪出五到十分钟,坚持五六年,奇迹就发生了。

早读很重要。在学校取消早读课之后,我依然坚持每天陪那些自愿回校早读的孩子一起读书。正如崔姆•吉利斯在《朗读手册》中引用奥维尔•普瑞斯科特所言:“很少有孩子会主动喜欢上阅读,通常都必须有某个人引领他们进入书中奇妙的世界。”老师的引领很重要。我喜欢让孩子们以读书声开始每天的课程,我也喜欢让孩子们见到被我捧读的文字。

凡是要背诵的文字还是在校内清要好。一本书,坚持每天几行,一学期总背会了。化整为零,寒暑不变,日有所诵,集腋成裘。

我给一个学生六年的语文学习订了一个整体的规划目标: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写下千万言。在实践中,我总结的经典“素读”的基本操作方法是:大经典,同并进;放声读,能成诵;重记忆,轻讲解;诵新篇,常温故。

首先,根据年段选好读本。在经典诵读教材的选编上,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比如,为识字计,最好是以明清时期的蒙学读本开始,对识字有绝好的帮助。(举〈千字文〉的例子。儿歌,童谣也可以渗透一些,相伴每天回家阅读童话故事,两个学年就可以解决基本的识字问题了。许多学前没有任何识字经验的孩子,经过一个学年的诵读,都可以自主阅读普通的儿童文学了。虽然有很多人拒绝明清之前的读本,我个人认为“三百千”和《声律启蒙》这样的书,文字非常美,内容也基本健康。我们来看看,明清时期的人用什么语言跟孩子说话的:

晨必盥,兼漱口;便尿回,辄净手……

十二个字,朗朗上口,把一个孩子晨起洗漱以及上厕所后该有的卫生习惯讲得这么具体而精炼,除了汉语,世界上还有哪个民族的语言能有这样的功力?

再看这样的文字:

明对暗,淡对浓,上智对中庸。镜奁对衣笥,野杵对村舂。花灼烁,草蒙茸,九夏对三冬。台高名戏马,斋小号蟠龙。手擘蟹鳌从毕卓,身披鹤氅自王恭。五老锋高,秀插云霄如玉笔;三姑石大,响传风雨若金镛。

94个字一段,典雅的文字,妙曼的音律,集历史、地理、天文和论理于一体,单从文字而言,这样的语言读多了,就不会让大量的汉字躺在字典里沉睡了。语文课应该尽量为孩子们创造机会认识更多的汉字,而不仅仅是课本上那几个字。

当然,像我们的同行丁慈矿老师编的《小学对课》也很不错。你听:

天对地,室对家,落日对流霞。黄莺对翠鸟,甜菜对苦瓜。狗尾草,鸡冠花,白鹭对乌鸦。门前栽果树,塘里养鱼虾。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九枝花。

、这样的文字读多了,人会有诗性的。五年级下期,我们学了吕岩的《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我怎么也没想到,班里一个十分腼腆内向的叫彭紫盈的女孩在日记里把它改成了《声律启蒙》中的句式:草对笛,铺对弄。横野对晚风。六七里,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中。

还在日记里注明:老师,后面的不对仗,怎么办?我们全班读过后,集众人之所长,改为这样:

草对笛,铺对弄。横野对晚风。饱饭黄昏后,卧月蓑衣中。六七里,三四声。草埔六七里,笛弄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复去卧月蓑衣中。

还有更经典的。现在英国留学的一个姓徐的女孩,三年级时我教了她们好几首小令《如梦令》之后,写出这样的词来:

常记天河北路,爸爸饮酒过度。醉眼闯红灯,却被警察捉住。呕吐,呕吐,引来野狗无数。

万般刚毅化为绕指柔,那个忙于生意的父亲,立誓从此酒不致醉。

我把这个同学的这首词在班上读过后,有个叫忠恕的孩子有天也写了这样的一首词:

昨日商场日暮,小子昂首阔步。掏出两元钱,捧走美味食物。忠恕,忠恕,吃得下泻上吐。

假冒名牌可恶,害我毒素满腹。上当还受罪,且向何方投诉?求助,求助,增加打假力度!

其二,利用班级的优势开展活泼的“素读”课,效果会更好。

(1)以《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声律启蒙》等韵文为主的诵读内容,最好是采用集体分组巡回接力的形式。这种形式比独个的诵读有趣,也容易记,我们试试看——

①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②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③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④闰馀成岁律吕调阳

①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②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③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④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三四遍回返复踏之后,就能背诵了。也可以采用递进式的推进法,我们称为顶针式,学生也很喜欢。比如:

①海咸河淡鳞潜羽翔

②鳞潜羽翔龙师火帝

③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④鸟官人皇始制文字

①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接力读,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且始终处于一种比赛状态中,好胜是孩子的天性,“与人斗,其乐无穷”,他们不会觉得累。

(2)长诗可用表演的形式,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角色。比如,《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长诗,250多个字,如果按照一般的读法,学生会很烦闷,而且容易乱,前后会颠倒。如果是独个人自己练习背诵,过一段时间你又会忘记了。但是,一开始就设置好人物角色,有的领背,有的和声,有的唱,就不一样了,不仅有趣,还不会错乱。

(男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女领)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齐:快板式)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

(唱)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3教给学生吟诵的基本方法,自创吟诵的旋律。

吟诵,是一种古老的读书法。我们现在受媒体的误导,总认为古代的吟诵是很枯燥的,没有趣味的。其实,吟诵有很多乐趣。词和格律诗也就是近体诗,按照平水韵的规则来吟诵。一般遵循:平长仄短,平高仄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尾字可长亦可短。(插入《破阵子》和叶嘉莹的吟诵)。格律诗的吟诵难在定调,不过,只要反复琢磨好一首诗词的格律和情感基调,还是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吟诵调子的。我也没有完全遵守吟诵的规则,只要方便记诵就行。比如,李煜的《相见欢》(分分平仄)

(领)林花谢了春红,(合:花谢春还红)

(领)太匆匆!(齐:太匆匆呀,太匆匆!)

(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男合:朝寒雨啊!女合:晚寒风!)

(领)胭脂泪,相留醉,(齐)几时重?

(齐)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我们现在爱听传统戏曲的人少了,这跟不会吟诵有很大关系。因为戏曲的吐字发音很讲究,必须是以吟诵为基础的。尤其是近体诗的吟诵,平仄格律都注意到了。汉语的音乐质感是很奇妙的。如果没有这种音乐特性,古诗词就不可能这么美了。我们现在读诗词只注意到文字的意思,而没有释放诗词的音乐信息,诗与歌本来是一体的呀。

不过,我们现在可能没有多少人能接受这种吟诵的方式了。学生如果没有经过训练,一开始会笑倒的。但可以改良一下,把吟诵穿插在教学中,作为记忆的一个方式。我时常将即兴吟诵时的内容用ppt中的“录制旁白”或电脑下载的录音软件录下来,放给学生听,课间也放,不断刺激,就不会忘记了。

自由诗不受格律限制,可以自由吟诵。为了让学生乐于接受,我时常会配以旋律,唱出来。如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4)伴随着吟诵穿插的吟唱,这种读法很好玩的,我们来试试——

长安遇冯著(领读)韦应物(和声——韦应物)

(领)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和——哦,灞陵雨呀!)

(领)问客何为来?(和——何为来呀?)采山因买斧。(齐:噢,采山因买斧!)

(领)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和——花正开呀,燕新乳!)

(领)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和——唉,鬓丝生几缕?)

(齐唱——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唉,鬓丝生几缕?)

吟唱,还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我教李白的《将进酒》时,一开始,孩子们读的腔调完全是高昂兴奋的——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学生读时,豪气尽显,却领会不了“万古愁”的沉痛和忿懑。于是,设计了几句关键的唱曲,你听——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当学生听到这样沉郁低缓而激愤的曲调时,就开始反省刚才的读法,注意到诗中的几处关键的“反语”手法:“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意境就顺带出来了。总觉得,诗,不需要讲得太透,但要了解大致的意境。

唱还是最好的记忆方式。比如,弘一法师的“长亭外,古道边……”很多人不记得全词,可是,借助歌唱就能继续回忆后面的词了。你记不住屈原的《橘颂》,就唱吧:“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多美的旋律,一唱三叹,油然流动。

不仅诗词类的文体可以吟唱,散文体的古文也可以读唱相和。比如《大学》,香港很多小学编成健身操或舞蹈。

(5)“听读”,是最好的复习和熟悉方式。我把很多诵读的内容先录下来变成MP3的格式,用电脑接上音响反复播放。包括学生的诵读也可以这样录制。他们带回家去听。我在家也这样教女儿,把她每次的跟读录下来,她百听不厌。反复听的目的是为了反复读。曾国藩说:人生有三乐,读书出金石之声,一乐也。读到这种境地,就没有什么记不住的文字了。熟听能读、熟读能诵。(听录音——)

(6)纯文言体的内容如何“素读”呢?

我设计一个比较固定的课程模式:(看课件——以“素读”《老子》为例)

(7)贵在坚持,重在复习

螺旋式上升,诵新篇,不忘温故章。每次要回头复习前几天的内容,再开始读新的内容。坚持的功力是无穷的。滴水穿石,集腋成裘,积跬步以至千里,这些智慧亘古不变。老子》说得更好:“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开始的谨慎一直贯彻整个过程,才会有完满的功效。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任何事情仅凭一时的热诚是不可能持久的。其实,要背下几部书是一件宏大的艰巨的工程,但要是有方法,就不会成为苦役。坚持,就是好方法的之一。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是坚持的结果。

(8)经典“素读”与课外的海量阅读齐步走

每个学期,我们都集体阅读五本书,四本是浏览式读,读情节就可以了,其中一本是精读,得逐字逐句地读。精读的书我会动员家长参与,像五年级我们全班同读《三国演义》,很多家长真的是跟着孩子把这本书朗读过一遍的。我要求读原著,特别差的那几个可以读简易版的。很多孩子一开始都说读得很吃力,到十几回之后就没什么阻碍了。

课外阅读的书搬进课堂有一个很好的妙处,就是能延伸阅读的空间,能在教师的点播中获得阅读的深刻体验。比如,有的孩子在读《三国演义》时,喜欢了其中的卷首词——《三国演义》卷首词罗贯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我告诉孩子们,这首《临江仙》的出处可能是跟宋朝陈与义的一首词有直接关系。大家看——《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英豪。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读读议议之中,有孩子说也许罗贯中就是读了这首词,才引发了创作《三国演义》的灵感,你看书中描写的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作者的“旧游”;有孩子说,罗贯中的这首词基本是仿照陈与义的,连词牌都一样,但是,他的这一首比陈与义的更豪迈,更有气魄,而不仅仅是对世事人物的感叹;有个孩子说,抄袭原来自古就有,不是新鲜事。

我不加裁判,却以此为引线,让他们不经意处接受了陈与义的另一首《临江仙》: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多好的词啊!什么是哀而不伤的人生常态?人生纵然多逆境,一杯淡酒敬东风。古人比我们做得好。

我习惯以一引十地带孩子们在课外书籍中漫游。比如,以《三国演义》为话题,我们还学了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背诵了《前赤壁赋》,把与此书相关的背景文字补充进去,激起一些孩子去阅读《三国志》。

每天的阅读也要有一定的预设量。我规定中高年级每天阅读5000字以上的文章。设计阅读跟踪表,定时定量,每天坚持,要家长参与。新课标规定小学毕业的阅读量是一百五十多万字,然而,网上有统计数据,能达到这个量的是凤毛麟角。其实,只要规划好,这个量一个学期就能突破了。我现在的班级中,有一大半的孩子阅读了400多本书。令人高兴的是,有几个孩子的阅读品位已经非一般的同龄人可比,他们几乎鄙视简缩版或白话版的章回体小说,都是读原著,《东周列国志》《世说新语》“二十四史”等等都是读原著。高年级每天阅读两万字左右是很轻松的事。一本《三国演义》两个星期就可以读完了。这种半文言性质的阅读对孩子一生都很有益。经过文言熏陶和没有读过文言的人,是不一样的。就算是小学生,经过文言训练的孩子,运用文字的能力会自如从容,文字的美感会不经意间流露。

中华经典素读范本讲课教案

中华经典素读范本(一年级下) 第23课 内容一百家姓 百家姓(一)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苗凤花方。 费廉岑薛,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项祝董梁。 杜阮蓝闵,席季麻强。 内容二诗歌一首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第24课 内容一百家姓 百家姓(二) 贾路娄危,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昝管卢莫。 经房裘缪,干解应宗。

丁宣贲邓,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甄曲家封。 芮羿储靳,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蒲邰从鄂。内容二诗经 诗经周南兔罝 肃肃兔罝,椓之丁丁。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

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肃肃免罝,施于中林。 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第25课 内容一百家姓 百家姓(三) 索咸籍赖,卓蔺屠蒙。 池乔阴鬱,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冉宰郦雍。 卻璩桑桂,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柴瞿阎充。 慕连茹习,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戈廖庾终。 暨居衡步,都耿满弘。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1000字作文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1000字作文 多读书,读好书是市委的倡导,也是我一直以来的行为习惯。因为读书是工作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更是做人的需要,而书是最 好的老师。 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级。我认为可以 将这五种需求简而言之为物质和精神层面需求,人在物质需求得以 基本满足后,更多追求的是精神的满足,精神越富足满足感越强, 而这一满足离不开读书。 我很幸运,有一帮文友,他们善于小说、散文、诗歌、书法、绘画、摄影、收藏等,他们纯粹执着,好学善思,充满了人文关怀, 我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被感染和浸润。我们定期聚在一起,谈观 念讲感受,各抒己见,海阔天空。国学作为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国 有学术,它既是中华文明的最好形态,也是中国学术的源头发轫, 更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精神家园,自然会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谈论 话题。 我是一个物欲感不强的人,所以更趋向精神层面的愉悦。读书让我很享受,读书让我与时代同步,读书让我与老公共修,因为他也 是一个喜欢读书和思考的人。 读书是没有止境的,正如我们的政务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读书却是有境界的。首先,要身心合一。要静心而读,在喧嚣中 守住心灵深处的宁静和纯真,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一把椅子,一 杯清茶,一本书,一个人,一盏灯,手不释卷,但却惬意满足。其次,要书人合一。读书不仅要坐得下来,还要读得进去,要能沉醉 其中,乐而忘忧。比如读韩愈《进学解》中的千古名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我很有感悟:做任何事都是一分 耕耘一分收获,天上不会掉馅饼,天道酬勤,工作如此,人生如此。第三,要天人合一。读书到一定程度就会高屋建瓴,对事物的认识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童红 近段时间,我们通过研修网学习了国学经典,通过学习渐渐地了解了书中的意思。 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 国学经典中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些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我们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作为教师,假如我们能感受到这些,那我们的心中肯定会少许多怨言,肯定会是一名快乐而幸福的教师。真正好的老师应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老师就需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要“爱人”、“知识”。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对学生多些了解,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成绩差的学生应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正确地引导,相信他们一定会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转变,只是迟早而已。

对国学经典感悟

对国学经典的感悟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 “长袭宿收,风神凝远,制行峻洁,望而知其为贵介公子”。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的国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是连接炎黄子孙的血脉之桥、心灵之桥。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中国的国学就具备这种独一无二的特质。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华五千年历史智慧的精髓,构成了我们精神生活的客观环境,维系着中华文化之根。 “国学”一词,最早出自章太炎先生《国故论衡》及《国学概论》的演讲,它以先秦经典和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与明清小说以及历代史学等内容,形成了恢宏的“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其内涵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国学智慧涵盖了“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偈语、禅机、二十四史、唐诗、宋词和四大古典名着,它是万亿卷帙的古代文献,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生命和世界的理解。国学体系以“儒”、“释”、“道”三家学问为主干,又分为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和礼仪等支脉,为青少年汲取知识,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渠道。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对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影响颇深。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的复兴也起着重大的作用。作为炎黄子孙。每一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一、学习国学能够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 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 大的理想,再完美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务必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样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从 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 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 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二、国学让我学会感恩 子曰: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 的文化内涵。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 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简单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 们就应以此为傲,也期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 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孔子本人并没 有提出这一名称,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提出:夫 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才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实施因材施 教原则的关键在于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正确把握学生

的特点。孔子十分留意观察、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个性、特长、 优缺点了如指掌。然后,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对于学生所问的同一题目,常因发问者的个性、需要而给予不同 的问答。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 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 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另外,孔子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 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 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孔子还答应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在他的学生中,各方 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但孔子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还是倾向于培养恭敬,温顺的个性。 二、启发诱导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以为把握知识就应是一 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实践中个性重视学生的主 动性题目。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 复也(《论语述而》)。启发一词也由此而来。宋代朱熹对这句话做了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进用心思维状态时 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愤、悱站在教师的

中华经典素读范本教程文件

中华经典素读范本

中华经典素读范本(一年级下) 第23课 内容一百家姓 百家姓(一)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苗凤花方。 费廉岑薛,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项祝董梁。 杜阮蓝闵,席季麻强。 内容二诗歌一首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第24课 内容一百家姓 百家姓(二) 贾路娄危,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昝管卢莫。 经房裘缪,干解应宗。

丁宣贲邓,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甄曲家封。 芮羿储靳,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蒲邰从鄂。内容二诗经 诗经周南兔罝 肃肃兔罝,椓之丁丁。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

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肃肃免罝,施于中林。 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第25课 内容一百家姓 百家姓(三) 索咸籍赖,卓蔺屠蒙。 池乔阴鬱,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冉宰郦雍。 卻璩桑桂,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柴瞿阎充。 慕连茹习,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戈廖庾终。 暨居衡步,都耿满弘。

读国学经典的心得体会作文

读国学经典的心得体会作文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 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 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 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 “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 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 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件大好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 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 不会有革命精神。做人从哪里开始?从洒扫庭除,应对进退开始;从 国学启蒙的“三百千”开始。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道德思想知识 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对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国学”。以国学启蒙的范本“三百千弟”为例。《三字经》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 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 刻苦等等,被誉为“袖里通鉴”。且反复劝勉学童勤学,敦促家长、老师认真对待对子弟、学生的教育。诵《百家姓》使我了解了中华 民族姓氏的渊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远,使用人数

陈琴经典素读

把美好的种子留给学生 中国教师报: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听到“素读”这个概念,能简单明了地解释一下什么是素读吗? 陈琴:“素读”的提法是日本人最早说的。日本人把我们古代私塾的授课方式定义为“素读”。日本的不少学者都对我们的私塾课程有深入的研究。比如,日本筑波大学的加藤荣一教授对素读的诠释是这样的:“素读”就是要大量的死记硬背——不求理解含义、只照着字面朗读汉籍——即中国的经史子集。国际著名的右脑开发专家、日本教育学博士七田真也有详细的论述:“‘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明治以前的日本教育就是这样按字面来教孩子‘素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的。”七田真还说:“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犹太教育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基础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读,而诵读经典是他们每一个孩子最基本的启蒙课业。” 中国教师报:素读“经典”,经典又是指什么呢?怎么来确定何为“经典”呢? 陈琴: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列举了十四条经典有别于非经典的特质,其中第三条是这样概述的: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他说,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 如何确定一部作品是经典?卡尔维诺的标准是:经典作品“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真正的经典作品,必是那种任何时候你都能“一下子就认出它在众多经典作品的系谱中的位置”的作品。 以我之浅见,经典作品还有一个极好的标签:一部你未曾读过就令你内疚的书,一个民族没读过会令整个民族汗颜的书,一代人没读过就令一代人失根的书。这样的作品一旦缺席,就会令整个社会文化生态链断裂。 中国教师报:为什么要提倡这种阅读方法,有什么作用?有什么依据吗? 陈琴:我们现在公认犹太教育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许多致力研究其成功秘笈的学者都指出,犹太人的成功教育法则,其中一条就是离不开少年时期的“素读”经典训练。“素读”法直到今天依然是犹太人早期教育的主要手段。他们的孩子从三岁开始就要接受每天6~10小时的教育活动,其中诵读经典是这个时期的重要课程。有关犹太教育的研究文献很多,都给我们揭示了一个成功教育的事实:一是经典训练的重要,一是“素读”的必要。也就是我们今天正在思考的“教什么”、“怎样教”或“读什么”、“怎样读”的问题。 无论我们是想获取种子之功,还是想传承或建设文化,经典训练都是不可或缺的。现在中国的大学有一批有识之士把通识教育引进了课堂,效仿西方先进的大学教育理念。倘若我们能像犹太教育那样,在中小学阶段就把通识教育的基础课程很好地完成,何苦还要等到大学再用两年的时间来读背那些启蒙读物呢?再者,现代心理学和生理科学都已经证明,人生记忆的黄金期是12岁之前,以后则是不可逆转地递减。所谓幼学如漆,确乎如此。 七田真在他的调查报告中多次倡导日本当今的教育要学习犹太人,将“素读”经典的训练重归教育。我们呢?是不是也该将被抛弃过久的“素读”重新迎入学门呢? 我们母语教学的六大弊端 中国教师报:看来您对今天的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方法是不满意的,那么,您能分析一下今天在课堂上盛行的读法吗?弊端在哪里? 陈琴:反思我们的母语教育,我们会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我们现在的母语教育似乎只局限在学校的语文课程内,这是十分狭隘的意识。家长、学生本人以及社会都把母语教育的重任寄托于语文教学上。古代的那种书香世家,现在

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一年一度暑期师德培训学习。昨天本人聆听我校校长组织全体老师学习国学经典的讲座,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现在外国人都学习我们的国学经典,创办了不少孔子学校。我们国人有什么理由不学国学经典。学习国学经典: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教学工作打好良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经典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身素养 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养性齐家等等。”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自己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作为教师,我们除了在能力、知识方面外,还应注重自己的表率作用。说到底就是”业务+人格”。尽管教师不是官,是教育人家,是学者,但是教师要想管理好学生,就要真正地为学校。家长学生办实事,善于听取来自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

二、学习国学可以提升班级及其他各方面的管理水平 “入则孝,出则弟”。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对的孩子来说是首先应该具备的品质。为此,我学校老师应该经常组织了对学生进行爱心、孝心教育的活动。包括听父母的话,尊敬父母和其他长辈,关心体贴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劳动,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热爱学习,与家人共同创造和谐快乐的生活。 学习了国学经典后,我认为还可以在我们的今后各项活动及班队课中,加入经典诵读,如《弟子规》《唐宋诗词》《三字经》等适合孩子诵读的经典;其次让我们的环境与经典对话,收集有关宣传资料、图片、布置校园的环境、氛围;利用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个节日的由来、庆祝方式、利用海安古城风俗习惯等内容,让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个性品质。 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唯一目的。学习国学,让我们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

学习国学经典的感悟

学习国学经典的感悟 “国学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折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 首先,学习国学经典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其次,《国学经典》让我学会感恩、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 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再次,《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领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阅读《国学经典》,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总而言之,在古文经典中,古圣先贤把思想、理念、精神中的精髓传承给我们,我们颂读《经典》,能够聆听到圣贤的教诲,对我们是莫大的幸事。学贵力行,圣贤文化的学习,贵在把它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才能从中得到真实的利益。诵读《国学经典》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一路向前,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

经典素读学习心得体会

经典素读学习心得体会 5月10日,我有幸能现场观摩陈老师的课堂并倾听她经典素读的说座,真让我耳目一新,如痴如醉。正如大师于永正老师在《琴之韵》里说的琴音悠长,其韵无穷。. 一、似开未开最有情 陈老师的课堂是充满温情的。这天刚好是母亲节的翌日,陈老师教了学生一首赞叹母爱而自责的诗《诗经邶风凯风》,在陈老师略解下,学生渐渐知道了此诗表达的意思。读的更起劲了。陈老师在孩子的素读过程中,时别时就某一句而引出相关的作品或名句。这样诗中,陈老师就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引出《国风周南桃夭》、《诗经小雅蓼莪》;就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引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她时而含情地吟诵,时而温情地素读。她引出的诗文学生都能背诵出来,她也可不能因为教别完教学任务而生生的打断孩子的背诵,她也可不能因为个别学生开小差、走神而停下来整顿或者大声制止,她算是别紧别慢地走到孩子的周围用那温暖的手掌抚摸孩子的头。她总是用干脆而其如其分的言语评价孩子的素读与吟诵。在课堂中,她从头到尾都没说过在母亲节这天你要如何如何做,要如何如何去报答与感恩母亲而她是让孩子在经典文字的吟哦下去体味,去感悟那份浓浓的母爱之情。这别算是那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充满温情的好老师的典范么?在课堂内,没有严厉的呵斥,没有大声的责骂,没有没完没了的说教与指责,有的是微笑,是鼓舞,是传情达意的肢体动作。孩子们素读的姿势自由的可爱:或站或坐,或敲桌子,或剁足。孩子身心自由,经历力就特别的好,一节课背诵了很多的诗文,我都感到羞愧,自叹弗如。宛如她在《等待的算是你的觉悟》文中写的:别奢望每一具学生都具有神性,怎么说能生而知之者很罕见。我只希翼允许我有脚够的耐心,等到每一具同意过心灵洗礼的学生如期顿悟。这份耐心的等待最有情。 都说课如其人。我想,是的。陈琴老师算是一具温情之人。记得母亲节那天下午,我冒昧地给她发了一条未动分毫祝愿的短信,我没想到她在百忙之中难道给我回复了信息,她说你的丝毫未动很温暖。我内心也是暖暖的,那份欢跃是别可言说的。这让我想起了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对待少年教师的那份温情。还有那天下课了,有一老师的孩子站说台边等他妈妈,陈老师她轻轻的走过去摸着孩子的头并俯下身子与孩子亲切地交谈着什么,那孩子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一幕感动了我。一位名师,能俯下身子与一孩子亲切地交流,这是一份温情的幸福。更何况我等平庸的人呢?别更要俯下身子教学么? 二、学学半者趣也 陈老师的课堂是有味的。趣在素读。一堂课学生素读了如下文章:《丽人行》、《蜀道难》、《哀王孙》、《国风周南桃夭》、《诗经小雅蓼莪》、《论语》(季氏篇)《老子》(第三十三章)。也许一节课读这么多篇章有些乏味,事实上别然。陈老师在引导孩子素读时花样百出,有孩子自由素读,有男女素读,有男女PK素读,有前三排后三排比赛素读,有挑战性的素读,有循环往返式的素读,有接龙式的素读。更有味的是,我们听课的教师算是陈老师上课的有力道具,时别时听课教师与她班的学生比赛素读,还有一两拨千斤式的素读。学生们素读激情高亢,手之舞之,脚之蹈之,而别自知其然也。老师也兴趣高昂地沉浸其间别知其时也。把素读发挥到极致,即为趣也。趣在吟诵。在陈老师的课堂中,随时吟诵一段或一整篇,无需预设,无需备课,顺手捏来,却能引起一次次的共鸣。吟诵别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更是提高了学生的经历水平。有时陈老师想拿某一文中的某句来佐证时也会卡壳,这时他们班的学生都会帮她接上。若是陈老师嗓子别舒畅时,想要吟诵某已学过的诗文时,学生就会不由自主的吟诵出来,且很有范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想在我将来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相互助长。如此学生才会爱上学习,才会爱上老师,才会信其道也。 三、学而贵在得法 《礼记学记》中曰: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

学习国学经典之感悟

学习国学经典之感悟 怀集县凤岗镇下南坑小学李管兴 摘要:国学可谓博大精深,简短精悍的文字,蕴含着无尽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历史沉淀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记录风雨,贮藏丰碑,凝结精魂,激励后辈,需要我们一辈子去学习、去感悟。通过品读“国学经典”,教孩子懂“孝”会“爱”明“礼”;通过研读“古典诗词”,引孩子熏陶感悟文学思想;通过教学“国学经典”,提高教师自身素养。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领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能有更多人继承并发扬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经典学习感悟 国学可谓博大精深,简短精悍的文字,蕴含着无尽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历史沉淀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记载风雨,贮藏丰碑,凝结精魂,激励后辈,值得大家一辈子去学习、去感悟。国学经典中蕴涵着许许多多关于做人、做事的道理,蕴涵着许许多多关于理想、志向、胸襟、气概、情操、正气、修身、奉献等哲理,所以,品读国学经典可以让我们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悟古训的深刻内涵,启迪智慧、开启心灵,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一、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教孩子懂“孝”会“爱”明“礼” 现在不少孩子都是“小脾气”“小磨蹭”,不听话,不听劝,犟嘴……,父母叫其洗澡、收拾玩具或暂停看动画片……说了几遍也不见他们动弹。每遇到这种情况,趁机教教《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自己教一句、让孩子随着学一句,再讲解一次,使之分明,父母招呼自己,应立刻答应;父母要求自己做一些事,也要很勤快;父母教导的时候要恭敬地聆听;对父母的批评要愉快地接受。告诉他,从古至今,孩子都是这样尊敬父母的,由此使他们学会尊敬父母长辈、懂规矩。 “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女的本分。“孝则弟”更是以“孝”的意义为主题,教会孩子如何为人子女,如何孝敬长辈,对其一生的成长都大有益处。《弟子规》中“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使之明白,看见人家没有空闲就不去打搅;看见人家身体不舒服,也不去请教问题;自己不想要的、不希望的,也别强加给他人。《三字经》运用大量历史典故,言语简练,意义深刻——“养不教,父之过……”“昔孟母,择邻处……”当大家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茫然失措,顾此失彼时,这些古老的语言可以给我们指引方向,相信一个从小就能对:“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称尊长,勿呼名”“融四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耳熟能详的孩子,肯定能讲礼貌 ,尊敬长辈的。在以后的岁月中再也不会对亲人、对社会冷漠无情,会有着美好的情操和积极进取的心态。 二、通过研读“古典诗词”,引孩子陶冶感悟文学思想 古典的诗词是国学中的一朵奇葩,其语言之精练,韵律之优美、蕴涵之丰富,是我国语言文化中的精髓,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研读古典诗词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认知视野,而且能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涵养他们的性情与审美能力,丰富其精神世界,拓展思维空间,开阔视野。她引领着我们倾听一段段

读经典品国学心得体会

读经典品国学心得体会 读书之所以是一种乐趣,并不在于作者告诉你什么,而是因为读书使你积极思考。下面是带来的读经典品国学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 一 古时候想要把彰明的天赋从个人推广到天下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先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先要使自己意念真诚;要使自己意念真诚,先要招致自己的良知;要招致自己的良知,先要摒除物欲的蒙蔽而后才能政治自己的家族,整治自己的家族而后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国家治理好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到平民,都是要把修养自身道德作为根本。一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败坏,却要他整治家族、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那是从来也没有过的。这就叫做知根本,这就叫做良知到来。 在这段文字中提出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在《大学》中还有一段话阐明了这个关点,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

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意为:所谓整治自己的家族在于修养自身品德,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所亲爱的人往往会偏爱,人们对于自己所厌恶的人往往会偏恶,人们对于自己所敬畏的人往往会偏敬,人们对于自己所同情的人往往会偏护,人们对于自己所轻视的人往往会偏轻。因此喜欢一个人而知道他的缺点,讨厌一个人而了解他的长处,这样的人天下少有。所以有句俗语这么说:人们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缺点,就不知道自己禾苗的茁壮。这就是说不修养自身品德,就不能够整治好家族。文字虽然阐述的是修身齐家之义,但是更深刻提出了人必须克服感情偏私问题。在一个大家庭中,对于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能心存公正而一碗水端平,使长幼亲疏之间、姑嫂妯娌之间同心协力、和和睦睦,是很难办到。所以,要想整治好家庭,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无偏见,无好恶,待人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由此可见,克服感情上的偏私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作为一名老师,这种品质显得尤为重要,每位老师应该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因为谁的家庭富有、地位高低、孩子模样好坏等作为喜欢或讨厌他的标准,这样才不愧于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从品读、学习《四书》中知道了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感谢《国学经典》,因为有了它,让我的生活不再单调乏味,让我受到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它

经典素读教学法

经典素读教学法 “素读”的提法是日本人最早说的。日本人把我们古代私塾的授课方式定义为“素读”。国际著名的右脑开发专家、日本教育学博士七田真在《超右脑照相记忆法》的“第五章——教育的原点是背诵和记忆”里这样论述:“…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明治以前的日本教育就是这样按字面来教孩子…素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的。”七田真还说:“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犹太教育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读。” 日本筑波大学的加藤荣一教授在《天才满世界》对素读的诠释是这样的:“素读”就是要大量的死记硬背,是使脑子变聪明的方法。他说古代日本人的做法就是…素读?——不求理解含义、只照着字面朗读汉籍(即中国的经史子集)。战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科学家有10个人,他们全都作过这种…素读?练习。汤川秀树先生从3岁就开始接受这种训练了。“素读”法直到今天依然是犹太人早期教育的主要手段。他们的孩子从三岁开始就要接受每天六到十个小时的教育活动,其中诵读经典是这个时期的重要课程。每个孩子必须从三岁就开始接受“素读”训练,他们的《希伯来圣经》(即《旧约圣经》)、《塔木德》等经典都刻入了每个人的记忆深处。 中国传统的母语教学也是以“素读”法为主要的手段,两千多年里,这种方法从没被怀疑过。中国历史上那一代代的文化巨擘就是靠这种方式获得坚实的童子功的。先来看看“素读”法跟我们今天的母语习得法到底有何不一样——我们只看两点: 其一、旧时的素读,追求以记诵为目的。把所读的书完全烂熟于心,不似今天这样蜻蜓点水般:翻过千万卷,却没有读破一本书。这种雁过无痕似的读,难以获得积累的功效。古人强调要忠实原文、一字不漏地背诵。整篇背诵的奇妙功效是不言自明的。唐代诗人杜牧在《答庄充书》中论述:好文章是“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的。任何一篇好文章绝不是字词句段的拼盘,可以随意拆散随意组合,它是“意”、“气”相连,受“兵卫”呵护而贯穿始终的。我们现在是常常让学生断章取义地“选择你喜欢背诵的段落”,这种碎片似的记诵缺少整体意境,往往记得不深刻。因而,大多数学生对课文中的字词句都没多少印象,只是了解内容,而难以达到对文意的深刻感受,更谈不上对作者行文的“气”势参悟了。因而,我们看旧时只要有机会进私塾的童子,两三年功夫,就可吟诗作对,出口成章,挥豪成文,而现在的一个大学本科生连写一首打油诗都很困难。为什么? 让我们记一记朱自清先生在《论诗学门径》中说的话:“偶然的,随意的吟诵是无用的,足以消遣,不足以受用成果。得下一番切实的功夫,便是记诵。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与其囫囵吞枣或是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这三百首虽少,是你自己的,那十部诗集虽多,看过了就还了别人……读了还不和没读一样!”(《朱自清全集》;第二卷》)我们通常佩服学者的渊博学识,更倾慕他们的功底深厚。其实,他们读过的书许多人都是“知晓”的———知道其书名,晓得书中的片言只语。 清人张潮说:“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张潮对书的“藏、看、读、用、记”的评价告诉人们,“记”是第一位的,是背诵量决定了一个人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强度。所以,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词采、晓畅的章句、铿锵的声律、精密的谋篇,口诵心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品味国学经典心得_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我可以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扶 贫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国学经典自有一方天地,让思想自由驰骋;国学思想使人美丽, 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把国学精髓运用到工作、生活实际,指导其 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修身养性之功效。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 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来总 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 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于丹 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穿 越两千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 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 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来解读《论语》,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 性安顿人心。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这 位圣人的平和、平易近人,以及他时时传递出的一种朴素、温暖的 生活态度。初读《论语心得》时,心中生出一些困惑,因为书中所 说的安贫乐道,现在看来颇有些让人不思进取的味道,细细读来,慢 慢明白其中的深意。今天,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个性空前张扬的 时代,更是一个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面对着来自工作 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竞争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适与他 人的关系。《论语》中娓娓道来,轻轻拂去你心灵的尘土,教会你 做人的道理。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世界,不管多聪明能干的人, 离开他人的帮助,是难有建树作为的。一个人只是一叶“舟”,而 众人才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

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最近我在网上学习了《国学经典》专家视频讲座。通过这次学习,我体会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使我收获颇多。根据个人学习情况我谈一下两点体会: 一、学习国学经典提高了自身素养: 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是一切的根本,要想完善自身,只有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比如:工作中我要做到认真负责,无怨无悔,踏实务实。凡是能够干大事的人,都是能够坐的住的人,很多事情失败的原因,不是行动前没有计划,而是缺少计划前的行动。要善于从自身找不足,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立足实际,向着眼前的目标奋进。 二、学习国学经典丰富了做人的道理: 学习国学丰富了我们做人的道理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唯一目的。学习国学,让我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国学,让我们明白对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包括听父母的话,尊敬父母和其他长辈,关心体贴父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热爱学习,与家人共同创造和谐快乐的生活,真实的感受父母养育之恩,有效的培养孩子关爱家庭、孝敬父母。对待有困难的人,应该以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待犯了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教育孩子方面,从小要教育孩子讲礼貌,做一个有礼貌的人,要让孩子学会感恩、有孝心,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总之,国学是中国人的国粹,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我们要继续学习国学,让国学经典的智慧之光引导自己的人生走的轻松而洒脱。 1/ 1

“素读”经典之美分析

“素读”经典之美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陈琴 何谓“素读”? “素读”的提法是日本人最早说的。日本人把我们古代私塾的授课方式定义为“素读”。国际著名的右脑开发专家、日本教育学博士七田真在《超右脑照相记忆法》的“第五章——教育的原点是背诵和记忆”里这样论述:“‘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明治以前的日本教育就是这样按字面来教孩子‘素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的。”七田真还说:“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犹太教育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读。”日本筑波大学的加藤荣一教授在《天才满世界》对素读的诠释是这样的:“素读”就是要大量的死记硬背,是使脑子变聪明的方法。他说古代日本人的做法就是‘素读’——不求理解含义、只照着字面朗读汉籍(即中国的经史子集)。战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科学家有10个人,他们全都作过这种‘素读’练习。汤川秀树先生从3岁就开始接受这种训练了。“素读”法直到今天依然是犹太人早期教育的主要手段。他们的孩子从三岁开始就要接受每天六到十个小时的教育活动,其中诵读经典是这个时期的重要课程。每个孩子必须从三岁就开始接受“素读”训练,他们的《希伯来圣经》(即《旧约圣经》)、《塔木德》等经典都刻入了每个人的记忆深处。 中国传统的母语教学也是以“素读”法为主要的手段,两千多年里,这种方法从没被怀疑过。中国历史上那一代代的文化巨擘就是靠这种方式获得坚实的童子功的。先来看看“素读”法跟我们今天的母语习得法到底有何不一样—— 我们只看两点: 其一、旧时的素读,追求以记诵为目的。把所读的书完全烂熟于心,不似今天这样蜻蜓点水般:翻过千万卷,却没有读破一本书。这种雁过无痕似的读,难以获得积累的功效。古人强调要忠实原文、一字不漏地背诵。整篇背诵的奇妙功效是不言自明的。唐代诗人杜牧在《答庄充书》中论述:好文章是“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的。任何一篇好文章绝不是字词句段的拼盘,可以随意拆散随意组合,它是“意”、“气”相连,受“兵卫”呵护而贯穿始终的。我们现在是常常让学生断章取义地“选择你喜欢背诵的段落”,这种碎片似的记诵缺少整体意境,往往记得不深刻。因而,大多数学生对课文中的字词句都没多少印象,只是了解内容,而难以达到对文意的深刻感受,更谈不上对作者行文的“气”势参悟了。因而,我们看旧时只要有机会进私塾的童子,两三年功夫,就可吟诗作对,出口成章,挥豪成文,而现在的一个大学本科生连写一首打油诗都很困难。为什么? 让我们记一记朱自清先生在《论诗学门径》中说的话:“偶然的,随意的吟诵是无用的,足以消遣,不足以受用成果。得下一番切实的功夫,便是记诵。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与其囫囵吞枣或是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这三百首虽少,是你自己的,那十部诗集虽多,看过了就还了别人……读了还不和没读一样!”(《朱自清全集•第二卷》) 我们通常佩服学者的渊博学识,更倾慕他们的功底深厚。其实,他们读过的书许多人都是“知晓”的———知道其书名,晓得书中的片言只语。 清人张潮说:“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张潮对书的“藏、看、读、用、记”的评价告诉人们,“记”是第一位的,是背诵量决定了一个人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强度。所以,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词采、晓畅的章句、铿锵的声律、精密的谋篇,口诵心维,日长月久,习焉不察,内化为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加上日后的泛观博览,慎思笃行,人性世情的历练后,常于不经意处却已层楼更上。 其二、旧时私塾里的诵读本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献,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经典。经典有什么好? 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说的一样:“这种作品(经典)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 我个人认为,真正的阅读绝对不是只读跟自己的理解水平相当的文字,必须是有智力挑战的坡度,那些要深植我们记忆深处的文字,就更应该是那种值得我们一辈子“玩味”的文字了。比如,我小时候读《增广贤文》中有一句话:“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这个句子好懂吧?可是,我可能属于特别迟钝晚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