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心经全文以及白话意思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

玄奘译本[2]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白话

观自在菩萨,修行深般若法门,当其功行圆满之时,心中如明镜照亮,明白地照见五蕴皆空,身心无我,本然清净。于是自觉而觉地,度化众生脱离苦海,同登觉悟之岸。舍利子:色之表象离不开空之本质,而这本质离不开表象,它们不是两件对立的事物。色本来就是空,而空也就是色身的本来面目。感受、动机、判断的精神现象与空相同,这与物质现象之色与空的等同是一样的道理。舍利子:世间一切事物本来的性质,皆同一不二,平常无差别,既没有产生,也没有灭失,即无所谓污染,也便无所谓清净,既不会增长,也不会消减。所以观自在菩萨以般若智慧观照到的这个五蕴皆空的境界中,没有物质色身,也没有感觉、知觉、意志、判断,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觉思维器官,

也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相应的感觉除去烦恼,没有“六根”,“六境”,“六识”,没有烦恼,也没有除去烦恼的菩提,乃至没有生老死的十二因缘系列,也没有涅磐没有世间一切皆苦的念头,没有世间苦及其原因的说法,没有苦因可除的希望,没有修行而脱离苦痛的方法。总之,没有般若智慧,以此求般若便什么也不会得到。修行般若法门由本来“无所得”的缘故,因而无所不得。诸菩萨依靠般若智慧到达彼岸,证得内心无牵无挂光明坦荡的境界;由于内心无牵无挂光明坦荡的境界便没有生死恐惧的心理不安,便没有世俗之人颠倒的梦想和痴迷的欲望。因此而最终达到涅磐。十方三世的诸佛,也依靠般若智慧而达彼岸,证得无上的脱苦之师,是最高圆满的一切智慧,是无与伦比的总持法门。它能解救一切苦厄,是真法实相而不是虚假的幻相。所以,于是宣说般若法门的总持咒,咒说: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呵。

解释

“般若”:本义为“智慧”。

“波罗蜜多”,梵文为Paramita,意为“度”,“到彼岸”。亦即意在说明“度生死苦海,到涅盘彼岸””。

“色”即形色,色身等。也可以说就是前面说到的一切有形有相的有质碍的东西,简言之一切物质形态。

释迦牟尼佛口述

观自在菩萨[3],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4],照见五蕴皆空[5],度一切苦厄[6]。舍利子[7],色不异空[8],空不异色[9],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10]。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11]。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12],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13],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14],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15]。无苦集灭道[16],无

智亦无得[17],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18]。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19]。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20]。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21]。

[1]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全经只有一卷, 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经》共有八部:《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本处所用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则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可谓言简而义丰,词寡而旨深。古来认为读此经可以了解般若经类的基本精神。

此处的“般若”,为梵语Prajna音译,本义为智慧。但这智慧是指佛教的“妙智妙慧”。它是一切众生本心所具有的。有色能见,无色也能见;有声能闻,无声也能闻。它能产生一切善法。至于凡夫的“智慧”,则由外物所引生,必须先有色与声,才会有能见和能闻。若无色与声,即不能见不能闻,它不能直接生出善法。因而我们说,凡夫的“智慧”,在佛家看来,也就成了愚痴,成了妄想。“般若”如灯,能照亮一切,能达一切,度化佛所指斥的那种有漏的“分别慧”。

“波罗蜜多”,梵文为Paramita,意为“度”,“到彼岸”。亦即意在说明“度生死苦海,到涅盘彼岸”。所谓“彼岸”是对于“此岸”而言的。生死便喻“此岸”。它指三界内的众生由于妄念邪心而造业,因而不得不轮回于生生死死当中,永住于烦恼苦海中。只有修行才能摆脱轮回,永超生死地。

“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共有二十八重天。下面六重为欲界。所谓“欲”,指的是男女、饮食、睡眠三者。中间的十八重为色界,居于此界当中者已经离于三欲,但又保存了“质碍色身”,仍然离不开物质元素。是中众生,虽然有色欲等,但已经不必非有“物质基础”了,至于那上面的四层属于无色界。居于此界的众生则没有形色,他们已经修成了“空”与“定”。较之此一境界更高的则是所谓“涅盘”。就佛教说,可以认为涅盘境界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它仅指超出生死轮回世间,摆脱人生有限性和相对性。以传统说法,指的是因修道而超出三界的圣人,他已经处于一种不生不灭的状态,获得了不受垢染,永远安乐的寂灭之体。

凡任何修习佛教的人,按照经往的讲法,只要依法受持,就可以度脱生死苦恼,到达涅盘彼岸。一般认为,修习般若波罗蜜多法门属于六种“到彼岸”的法门之一,又称为“六度”,具体说,这也就是大乘佛教修习的基本内容。它包括:一、布施(檀那);二、持戒(尸罗);三、忍(羼提);四、精进(毗梨耶);

五、定(禅那);六、智慧(般若)。《大品般若经》卷一说:“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以无所舍法应具足檀那波罗蜜,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故;罪不罪不可得故,应具足尸波罗蜜;身心精进不懈怠故,应具足禅那波罗蜜;于一切法不著故,应具足般若波罗蜜。”法相宗将六波罗蜜的“智慧”扩展为“方便善巧”、“愿”、“力”、“智”等四波罗蜜,合称“十波罗蜜”,作为菩萨“胜行”,以配合菩萨十地,说明修行的次第。这是题外的话了。总之,这六法门又可以喻之为船筏,它们运载修善众生过渡到彼岸去。六度之中,又特别以般若波罗蜜多为最上法门。即是说,一旦深入般若甚深法门,便可以随机而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的诸度功德。

“心经”的“心”,意为“核心”、“纲要”、“精华”,言下之意是说,此经集合了六百卷般若大经的“精要”而成。

[2]三藏法师玄奘,所谓“三藏”,即指经藏、律藏、论藏三者。经与律记录

了释迦牟尼所说的大法,经为佛教真理的显示,律为佛教的禁则及规矩,而论藏是佛和弟子们讲论其教义的记录,三藏的内容包含了戒、定、慧三学。“三藏法师”,意谓其通晓三藏教法,自己修法而得利益,又令人修行而得实在受用,所以堪为人师。玄奘为唐代僧人,俗姓陈祎,河南洛阳偃师人,幼年家贫,十三岁出家,十五岁已因聪慧而闻名,二十一岁受具足戒,此前已经博通经论。唐太宗贞观三年(629)长安因发生饥荒,朝廷许百姓出城就食,他就趁机潜往西域,传说到罽宾国是道路更为险恶,虎豹横行,他只得在一洞内打坐,天快亮时,见一老僧,头面疮痍,身被脓血,盘脚静坐。玄奘上前施礼求问,老僧即授之以此心经一卷,说一旦朗诵则山川平易,虎豹不能为害,鬼魅不能作祟,于是玄奘继续往西前行,最终到达中印度的摩揭陀国王舍城,在当时东方最负胜名的那烂陀寺广学佛教经论,成为了中外称誉的“大乘天”。玄奘回国时,带回了大小乘经律论共500多帙,600余部。其中便有这部《心经》。他晚年主要住持长安宏福寺,主要从事译经。65岁时寂化,葬于白鹿原。若无玄奘法师,作为末世众生的我们,如何能够沫浴佛祖的法恩呢?

[3]观自在菩萨,“观”作“观照”、“审视”、“审察”等解。此处并非指用眼作观察,而是以心去“审视”,以心去调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取其妙用。“自”,作“自己”讲;“在”,即“存在”。“菩萨””是bodhisattva的音译。意为“觉有情”、“道众生”,汉译又作“开士”、“大”、“觉士”"等。有自觉觉他,导引众生开悟的意义。据大乘佛教,菩萨可以有在家与出家两种。菩萨有两种身,一为生死肉身,一为法性生身。三贤位之菩萨,若未证法性,仍有惑业,受三界生死分段身者为前者;证得无生法忍性,舍离三界生死肉身,得不生不死位。菩萨又有的称为“菩萨摩诃萨”,直译为“大觉有情”、“大众生”。“摩诃”,意为“大”;“萨”为“萨埵”的略音。“萨埵”,意为“有情”或“众生”。摩诃萨指有大心,能救度极多众生,使之得度脱生死的菩萨。《大智度论》说,此种人心能为大事,其智能得大理;因勤修六度大行及一切大善,能修难修,能舍难舍,能忍难忍;

经三大阿僧祗劫而行愿不退;唯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所求目标。

观自在菩萨,合起来说,就是能观照自心,不为世间或出世间的万物所动,心中常能住寂,又能慧天悯人,以大觉有情为己任,自己已经得到解脱无碍,并能使他人也得解脱无碍自在。观自在菩萨,又称作“观世音菩萨”,梵文则为Avalokiteshvara。

[4]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此处作“功行”解;“深”,则释为有极深的修行功夫,已达到甚深境界。说到这种功夫,是一步一步由浅而深地达到的;先是初发心,行观照审察,这就要求自心常在,要扫除妄念,专住佛境,眼只见佛色;耳只闻佛声;身只对佛境,这样才能发见真心。但这也只是浅近功夫,进一步则要求在心得自然之后,又能在无意中作意念守持,不为外界所牵动。知道所谓心想,无非是妄想攀缘影子。无论是能知所知,都在根本上是不存在的,从其本性来说,它们既是空是假,又非空非假,是有是无,又非有非无。若能到此,可以说已经达到空境了,但犹未达到“空心”;再进一步扫除妄情,观照现前的身心世界,一眼看透,一切意念也无非自心所现,浮光掠影,也如镜中像,如水中月,一切声响,如风之过树,一切境界,如云在空中,都是幻化不实的。不仅外面的世界如此,内心的妄情何尝不是如此呢?一切爱恨种子、习气烦恼也都是幻化不实的。于是起先要用意念来克服的心,现在就是不用心意守护也达到了空。一旦境也空,心也空,心境两忘,便升入了一个新的阶次。更进一步,连此境界也可以抛弃,便可以达到能空的心和所空的境都已经扬弃,这样的功夫达到纯熟而转深,再勇猛精进,便可以最终使一切人为的妄念消除,生出妙智妙慧,达于涅盘彼岸。“处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也即是得到妙观察智和无想慧的时候。

[5]照见五蕴皆空,“照”,光明所到,照耀;“五蕴”,梵文Pancaskandha 的意译,也称为“五众”、“五阴”,实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者。“蕴”的意思是指“蕴集”、“积聚”。“色”指有形有相的事物。对于人的感觉来说,形质

之色包括了地水火风等四大,一切有坚湿暖动性质的东西。人的身体称为“色身”。“受”作为“领纳”义解。即领纳感受种种境界;“想”是思想,由六根感触种种境界,心中思想种种相貌形状,这叫“想蕴”;“行”,即行为;“识”,指对所感觉的对象分别所起的认识作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因修习了般若法门,功夫深久,生出了妙智妙慧,于黑暗中也有光明照耀,因则能够洞见一切诸法均为不实在,均为虚假。懂得了众生的五蕴对于菩萨的真心是有掩盖障蔽而使其昏昧的功能的。”

[6]苦厄,逼恼身心的苦恼灾厄。苦厄起于生死。生死因结聚五蕴而有,因之不能返观五蕴的虚假不真。由于认识有如是的错乱,难免受到痛苦烦恼。痛苦烦恼不得清醒的认识,不免要起惑造业,结果便陷入了更深的魔道,因而轮回生死,现世执有五蕴,未来招致生死苦厄。如果能够了达,连五蕴都是虚假幻化的妄想,扫除一切魔缘,自然心中清净,生出智慧,也就可以度脱一切苦厄。这便是修行般若法所能达到的境界。

[7]舍利子,即舍利弗,梵语Shariputra(舍利弗怛罗)的音译略称。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因其持戒多闻,敏捷智慧,善解佛法,被称为“智慧第一”。此处称呼他的名字,因般若法门是大乘的真空妙理,最深最上,非具足大智大慧者不能享用。而舍利弗是智慧的象征,故佛在此称呼他,意在告示:般若波罗蜜多法门,非有深心智慧者而不能得入之。

[8]色不异空,“色"即形色”,色身等。也可以说就是前面说到的一切有形有相的有质碍的东西,简言之,一切物质形态。“空”指虚空,真空。“空”的意思并不是说没有色就是空,或者说“色灭为空”,不能说除掉了世间一切事物就可以达到空,因为“空”并不是空无所有,不是虚无。“空”是实相,实然之相,实然本体。空是绝对的相待性。而相待性是世界的真相,是它的依止。世间一切事物无不具有相待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无不依止于相待性,离却相待,也就是离却了“空”,事物就会堕入虚无,堕入真正的无根无据无着落。正是从此意义上,

才说“空即是色”,意思是:空与色本来就是不可以分析为二的。色身借四大和合而成,自体就是空,本来就含有相对性。不仅如此,世间的什么事物又不是假借因缘而成的呢?就其相待性,依赖性而言,本来就是假,就是幻。而只是因为凡夫迷昧真性,以假为实,执色身为我所有,于是起惑造业,违背真心,贪恋物质利养,以为自己的一切可以安享百年而不坏,殊不知人生犹如风中的烛,犹如深秋枯树上的一片叶,不定何时就会熄灭,何时就会飘落,哪里能够自恃呢?我们由四大所成的身体,不过是假缘暂住,给人一种虚幻的实在性而已。究其实,物质之色先天性地包含着不稳定,包含着“短命”,所以说“色即是空”。此句既是佛祖广释般若法真谛的开端,更是佛教八万四千法门的要义。

[9]空不异色,真空与形色并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这样说呢?以色执著为实有的,固然不应该;而将空执著为虚无的,同样也背离了释迦牟尼的教导。要知道,那怕凡夫的五蕴之身,也是业力所成,也是由于过去世的业力习气熏染才凝集而成。从因缘的角度,它不是无端呈现的,人生的内在依据便是佛所教诲的缘生之法院,世间一切事物无不处于前后无际的因果系列当中。一切色质均是因缘凑合而成。这因缘凑合就是相待性,就是空性,因此才说空不异色。空不异色是要强调世间因果的实在性,是想说因缘果报的真实不虚,是要说人类社会中的伦理道德所赖以成立的基础,是不可以用空的理论来取消的。

简而言之,身由业力所造,业力由妄心所造,人若造业便会感受人生的苦果,以致受身出世而偿还果报的苦恼,今生受过去世的业报,未来世感受现世的苦果。三世之中,轮回流转周而复始,除非修善根而超越,否则不会有了结之时。外道中人因为不了正因至理,远离妙智妙慧,错认为色若灭了便是空,落于顽空,认为人若死后,清气归天,浊气归地,一灵真性归于太虚空,于是追求清心寡欲,一味修持苦行。还有的人坚持断灭空的见解,认为人生既然终归是五蕴分离,便没有现世的道德可言,也没有未来的解脱可言,因而进一步便胡作非为,结果种下恶因,将来自己遭受恶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