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1000吨苏氨酸发酵工艺课程设计方案

产1000吨苏氨酸发酵工艺课程设计方案
产1000吨苏氨酸发酵工艺课程设计方案

目录

1 绪论 (1)

1.1 苏氨酸简介 (1)

1.1.2 苏氨酸的作用来源及发展 (2)

2 菌种的选择与制备 (3)

2.1 菌种选择与保藏 (3)

2.1.1 菌种选择 (3)

2.1.2 菌种保藏 (3)

2.2 培养基的设计 (3)

2.2.1 培养基配置的原则 (3)

2.2.2 培养基类型 (3)

2.2.3 培养基配方(百分比) (5)

2.2.4 培养方法: (5)

2.3 培养基的营养要求 (6)

2.4 发酵条件的研究 (7)

2.5 灭菌 (7)

2.5.1 灭菌方法 (7)

2.5.2 培养基的湿热灭菌 (8)

2.5.3 分批灭菌 (9)

2.5.4 分批灭菌的操作方法 (9)

2.6 种子扩大培养 (11)

2.6.1 生产车间种子制备 (12)

2.6.2 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 (12)

3发酵过程的工艺控制 (13)

3.1 发酵过程 (13)

3.1.1 补料的控制 (13)

3.2 发酵条件的影响 (13)

3.2.1 初始 pH 对苏氨酸影响 (13)

3.2.2 温度对苏氨酸发酵的影响 (14)

3.2.3 溶氧对苏氨酸发酵的影响 (14)

3.2.4 发酵过程泡沫的控制 (14)

3.3 发酵终点的判断 (15)

3.4 染菌的控制 (15)

4 发酵罐的设计 (17)

4.1 发酵罐标准尺寸 (17)

4.2 发酵罐的计算 (17)

5 物料衡算 (17)

5.1 总物料衡算 (19)

5.2 原料用量计算 (19)

5.2.1发酵罐原料计算 (20)

5.2.1 发酵罐原料计算 (20)

5.2.2 种子罐的物料衡算 (21)

5.2.3 补料培养基的物料衡算 (22)

6 下游加工 (23)

6.1 发酵液的预处理和固液分离 (23)

6.2 发酵液残液的处理 (24)

6.3 离心 (25)

6.4 干燥 (26)

7 后记 (27)

参考文献 (28)

1 绪论

1.1 苏氨酸简介

L-苏氨酸是一种必需的氨基酸,苏氨酸有四种异构体,天然存在并且对机体有生理作用的是L-苏氨酸。苏氨酸主要用于医药、化学试剂、食品强化剂、饲料添

加剂等方面。特别是饲料添加剂方面的用量增长快速,它常添加到未成年仔猪和

家禽的饲料中,是猪饲料的第二限制氨基酸和家禽饲料的第三限制氨基酸。在配

合饲料中加入L-苏氨酸,具有如下的特点:①可以调整饲料的氨基酸平衡,促进

禽畜生长;②可改善肉质;③可改善氨基酸消化率低的饲料的营养价值;④可降

低饲料原料成本;因此在欧盟国家(主要是德国、比利时、丹麦等)和美洲国家,已广泛地应用于饲料行业。在医药方面,苏氨酸是氨基酸大输液的主要成分之一。常用于手术前后、创伤、烧伤、骨折、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等的辅助治疗,是临床用量很大的品种。发酵法生产苏氨酸,其优点是可利用廉价的葡萄糖原料

直接生产产品,菌种特性专一,发酵液中几乎不含其它氨基酸,提纯后产品质量好,成本低,易于大规模生产。选择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高产酸、高转化率基因工

程菌种,生产苏氨酸,不但附加值更高,而且能够发挥氨基酸发酵企业自身的优势,改变氨基酸发酵企业产品单一,利润较薄的状况。

发酵法生产氨基酸是利用微生物具有合成自身所需氨基酸的能力,通过诱变

筛选,选育出具有各种缺陷型及抗性的菌株,以解除代谢调节的反馈和阻遏,达

到过量合成目的氨基酸的生产方法。微生物细胞内的氨基酸合成都是以一些代谢

中间产物为底物,保证各种氨基酸的平衡和不断供应。

1.1.1 苏氨酸的结构理化性质

名称:L-苏氨酸(L-Threonine)(β-羟基-α-氨基丁酸)

简写:Thr

法定编号:CAS 72-19-5

结构式:CH3CH(OH)CH(NH2)COOH

分子式:C4H9NO3

分子量:119.12

白色斜方晶系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甜。253℃熔化并分解。高温下溶于水,25°C 溶解度为20.5g/100ml。等电点5.6。不溶于乙醇、乙醚和氯仿。苏氨酸在机体内的代谢途径和其他氨基酸不同,是唯一不经过脱氢酶作用和转氨基作用,而是通过苏氨酸脱水酶(TDH)和苏氨酸脱酶(TDG)以及醛缩酶催化而转变为其他物质的氨基酸。途径主要有3 条:通过醛缩酶代谢为甘氨酸和乙醛;通过TDG 代谢为氨基丙酸、甘氨酸、乙酰COA;通过TDH 代谢为丙酸和α-氨基丁酸。

1.1.2 苏氨酸的作用来源及发展

苏氨酸是一种重要的营养强化剂,可以强化谷物、糕点、乳制品,和色氨酸一样有缓解人体疲劳,促进生长发育的效果。医药上,由于苏氨酸的结构中含有羟基,对人体皮肤具有持水作用,与寡糖链结合,对保护细胞膜起重要作用,在体内能促进磷脂合成和脂肪酸氧化。其制剂具有促进人体发育抗脂肪肝药用效能,是复合氨基酸输液中的一个成分。同时,苏氨酸又是制造一类高效低过敏的抗生素——单酰胺菌素的原料。

苏氨酸用于医药、化学试剂、食品强化剂、饲料添加剂等方面。特别是饲料添加剂方面用量增长快速,它常添加到未成年仔猪和家禽的饲料中,是猪饲料的第二限制氨基酸和家禽饲料的第三限制氨基酸。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养殖业的发展,苏氨酸作为饲料用氨基酸,广泛用于添加仔猪饲料、种猪饲料、肉鸡饲料、对虾饲料和鳗鱼饲料等。

主要食物来源:发酵食品(谷物制品)、鸡蛋、茼蒿、奶、花生、米、胡萝卜、叶菜类、番木瓜、苜蓿等。

苏氨酸的生产方法主要有发酵法,蛋白质水解法和化学合成法三种,目前微生物发酵法已经成为生产苏氨酸的主流方法。长期以来,国际市场对苏氨酸的需求持续稳定增长,是需求增长最快的氨基酸品种之一,特别是在化学及生化、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等方面的用量增长快速,大有取代色氨酸而成为除赖氨酸、蛋氨酸以外的发展最迅速的第三大氨基酸。目前全世界苏氨酸的需求量不应低于 8 万 t/ 年,缺口较大,且每年将以 10%~12% 的速度递增。苏氨酸发酵法菌种来源有大肠杆菌、短杆菌、谷氨酸棒杆菌等。

2 菌种的选择与制备

2.1 菌种选择与保藏

2.1.1 菌种选择

关于菌种的选择,通过查资料工业一般使用大肠杆菌基因工程,因其产量大,没有反馈抑制,本设计采用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菌发酵工艺来生产苏氨酸,所以对于菌种来源需要从菌种机构来买。

2.1.2 菌种保藏

菌种保藏的原理:通过低温、干燥、隔绝空气和断绝营养等手段,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菌种的代谢强度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由于菌种的代谢相对静止,生命活动将处于休眠状态,从而可以保藏很长时间。要求保存的菌种在复苏后除保持以前的生活和繁殖能力,不发生形态特征、生理状态以及遗传性状的改变外,还不允许污染任何杂菌。此外,保存前应确保菌种的单纯性,先分离单菌落后进行鉴定,然后再繁殖保存。菌种常用的保存的方法有斜面冰箱保藏法、沙土管保藏法、菌丝速冻法、石蜡油封存法、真空冷冻干燥保藏法、液氮超低温保藏法。

从菌种机构买回来的菌种,为了保证每次接种的菌种稳定,需要对菌种进行扩大并保藏,将菌种接种于LB 培养基,稳定培养24h,将所得的菌用甘油冷冻保藏法于-70 度保藏。使用时将菌种表面部分融化,挑取少量于摇瓶培养基中,注意菌种不要全部融化,摇瓶培养所得置于冰箱中供菌种扩大使用。

2.2 培养基的设计

2.2.1 培养基配置的原则

培养基是指可供微生物细胞生长繁殖所需的一组营养物质和原料,同时也为微生物生长提供除营养外的其他生长所需的条件。原则上①满足必须的原料;

②生化反应的基本条件(温度、溶氧和pH);③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取材

方便、质量稳定;④培养基成分不影响下游产品的提取加工。

2.2.2 培养基类型

培养基可以按照用途可以分成,菌种扩大培养基,摇瓶培养基、种子培养

基和发酵培养基。

(1)LB 培养基

LB 培养基是一种培养基的名称,生化分子实验中一般用该培养基来预培养

菌种,使菌种成倍扩增,达到使用

(2)摇瓶培养基

孢子培养基是供菌种繁殖孢子的一种常用固体培养基,对这类培养基的要求是能使菌体生长迅速,产生数量多而且优质的孢子,并且不会引起菌体变异。

(3)种子培养基

种子培养基是供孢子发芽、生长和大量繁殖菌丝体,并使菌丝体长的粗壮,成为活力强的“种子”。

(4)发酵培养基

发酵培养基既要有利于生长繁殖,防止菌体过早衰老,又要有利于产物的大量合成。要求培养基的组成应丰富、完全,碳、氮源要注意速效和迟效的互相搭配,少用速效营养,多加迟效营养,还要考虑适当的碳氮比,加缓冲剂稳定 pH 值;并且还要有菌体生长所需的生长因子和产物合成所需的元素、前体和促进剂等。

由于本课题为工业发酵生产,所以选择培养基配料时要注意到经济成本,选用廉价发酵原料根据本地条件,结合实际情况,可选用合适的碳源和氮源。采用葡萄糖作为主要的碳源,玉米浆作为底料的氮源,玉米浆除能提供必需的氮源外还含有利于产酸的有益生长因子,同时辅以适量的无机盐和其他微量元素。

大肠杆菌的培养基配方及其培养条件

2.2.3 培养基配方(百分比)

LB 培养基

胰蛋白胨10g/L ,酵母提取物5g/L ,氯化钠 10g/L调节pH 到7.4

摇瓶培养基

葡萄搪0.5,牛肉膏 1.0 ,蛋白胨 1.0,NaCl0.5,调节 pH 值在 7.0~7.2 之间。

种子培养基

葡萄糖 3.5,玉米浆 1.5,(NH4)2 SO40.5,MgSO40.05,KH2 PO4 0.1,CaCO31。溶解后以NaOH 调至pH7.0。

发酵培养基

葡萄糖12~14,玉米浆3.0,(NH4)2 SO43.5KH2 PO40.1,MgSO40.1,CaCO32,以NaOH 调pH 至7。

补料培养基

葡萄糖15玉米浆 3.0(NH4)2 SO4 2.0以上培养基均在121℃下灭菌20min。2.2.4 培养方法:

摇瓶培养基

在32℃培养18~24h 经质量检查合格后,即可利用火焰接种法接种于种子罐。

种子培养基

接种时以1%的接种量接种于2000L 种子罐,搅拌转速300~700r/min,通

过自动添加氨水控制pH 在7.0。一般培养18~20h,取菌种,分析其pH、残糖、

菌体密度及镜检正常后可供发酵罐接种用,利用压差法接种于发酵罐。

发酵培养基

接种时以 10%的接种量接种于 20000L 标准发酵罐中,其装液量为 15000L。

罐内培养条件为:温度32℃,气压 l00KPa,通风比前期 1∶0.2,中后期 1∶

0.3,搅拌300r/min,加泡敌作消泡剂。分批补料发酵周期为60h

补料培养基

在发酵培养基培养12h 后,当总糖浓度低于5.5%时,开始补料,补料计量根据发酵液情况而定。

2.3 培养基的营养要求

碳源

主要以淀粉水解糖作为碳源,生产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其浓度,当碳源浓度过高时,对菌体生长不利,氨基酸的转化率降低。

氮源

包括铵盐、尿素、氨水等,同时有调节pH 值的作用。对于营养缺陷型菌株应以添加有机氮源水解液为主。需生物素和氨基酸时,应以玉米浆作氮源。尿素灭菌时形成磷酸铵镁盐,须单独灭菌。可分批流加。氨水用 pH 自动控制连续流加。此外,还应注意合适的C/N 比。

磷酸盐

对发酵有显著影响,不足时糖代谢受抑制,要根据菌种不同的培养及生产阶段及时的调整用量。

镁是已糖磷酸化酶、柠檬酸脱氢酶和羧化酶的激活剂,并促进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力。可通过添加MgSO4 防止发酵过程中的缺乏。

钾可以促进糖的代谢,钾的量较多时利于产酸,钾的量较少时利于菌体生长。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和需要调整钾的用量。其他微量元素钠可调节细胞内外的渗透压,一般在调节 pH 值时加入。锰是许多酶的激活剂。而铜离子则对氨基酸发酵有明显毒害作用

生长因子

生长因子是指氨基酸、核苷酸、维生素、脂肪酸等菌体必须地生理活性物质。

水是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物质,是细胞的主要成分,良好的介质,营养传递

年产1000吨苏氨酸发酵工艺设计

2.4 发酵条件的研究

细菌生长曲线可划分为四个时期,即:①延迟期,②对数生长期,③稳定期,④衰亡期。生长曲线表现了细菌细胞及其群体在新的适宜的理化环境中,生长繁

殖直至衰老死亡的动力学变化过程。生长曲线各个时期的特点,反映了所培养的细菌细胞与其所处环境间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流,以及细胞与环境间相互作用与制约的动态变化。深入研究各种单细胞微生物生长曲线各个时期的特点与内在机制,在微生物学理论与应用实践中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由于代谢旺盛,生长迅速,代时稳定,个体形态、

化学组成和生理特性等均较一致,因此,在微生物发酵生产中,常用对数期的

菌体作种子,它可以缩短延迟期,从而缩短发酵周期,提高劳动生产率与经济

效益。对数生长期的细胞也是研究微生物生长代谢与遗传调控等生物学基本特

性的极好材料。因此如果确定了菌体的生长曲线,那么就可以选择合适的时间

接种,从而达到虽好的发酵效果。

在发酵的过程中,苏氨酸产量会随时间呈曲线变化,在某一段时期内菌体

产苏氨酸的量会达到最大值,这个时间段就是最佳的发酵时间。

2.5 灭菌

所谓灭菌,就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去除物料或设备中一切有生命

物质的过程。

2.5.1 灭菌方法

灭菌,就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去除物料或设备中一切有生命物质

的过程。常用的灭菌方法有以下几种:

(1)化学药剂能使微生物中的蛋白质、酶及核酸发生反应而具有杀菌作用,

如甲醛、氯、高锰酸钾、环氧乙烷等。

(2)紫外线灭菌:波长为(2.1~3.1)×10-7m 的紫外线有灭菌作用,最常

用的波长为2.537×10-7m 的紫外线,但紫外线的穿透力低不适用于培养基灭菌。

(3)干热灭菌的条件为在 160℃下保温 1 小时。适用于一些要求干燥的实验

器具和材料的灭菌。

(4)湿热灭菌即利用饱和水蒸气进行灭菌。通常的蒸汽灭菌条件为在 121℃

(表压约 0.1MPa )维持 30 分钟。

2.5.2 培养基的湿热灭菌

本实验采用湿热灭菌,条件为在 121℃(表压约 0.11MPa )维持 30 分钟。

对培养基进行湿热灭菌时,培养基中的微生物受热死亡速率与残存数量成

正比,即

式中:s N -培养基中活微生物的个数;τ 为微生物受热时间,s ; κ 为比死 亡

速率;

上式被称为对数残留定律。其中 N 为经 τ 时间灭菌后培养基中活微生物数。 连续灭菌

将配制好的培养基在通入发酵罐时进行加热、保温、降温的灭 菌过程。

分批灭菌就是将配制好的培养基放入发酵罐或其他装置中,通入蒸汽将

培 养基和所用设备一起进行灭菌的操作过程,也称实罐灭菌。分批灭菌是中

小型 发酵罐常用的一种灭菌方法。

分批灭菌的优点是不需要专门的灭菌设备,投资少,设备简单,灭菌效果

可靠。分批灭菌的缺点是发酵罐占用时间长,培养基的营养成分破坏程度较大。 连续灭菌流程图如图 2-1 所示。

图 2-1 连续灭菌的流程图

由于本设计使用的发酵罐较小所以本生产利用分批灭菌即实罐灭菌的方法。

kN d

dN -

2.5.3 分批灭菌

分批灭菌是指将配制好的培养基放入发酵罐或其他装置中,通入蒸汽将培

养基和所用设备加热至灭菌温度后维持一定时间,再冷却到接种温度,也叫

间歇灭菌、实罐灭菌。实罐灭菌无需专门的灭菌设备,灭菌效果可靠,对灭

菌用蒸汽要求低(0.1-0.3MPa)。实罐灭菌是中小型发酵罐常采用的一种培

养基灭菌方法。在进行培养基灭菌之前,通常先把发酵罐空气分过滤器灭菌

并用空气吹干。进料后,开动搅拌以防止沉淀。然后开启蒸汽阀,缓慢引进

蒸汽,使料液升温至 80℃左右后关闭蒸汽阀门。开三路(空气、出料、取样)进汽阀,开排汽阀。当温度升到 110℃时,控制进出汽阀门直至 121℃(表

压0.1-0.15MPa),开始保温,一般保温 20min。保温结束后,关闭过滤器

排气阀、进气阀。关闭蛇管下水道阀,开启冷却水进回水阀。待罐压低于过

滤器压力时,开启空气进气阀引入无菌空气。随后引入冷却水,将培养基温

度降至培养温度。

2.5.4 分批灭菌的操作方法

首先确认蒸汽发生器的各开关都处于正常状态,向发酵罐内加入水,将蒸

汽发生器打开,然后检查发酵罐的各个开关是否都处于关闭状态。清洗罐内,

用自来水冲洗,并且取下pH 电极,pH 电极使用前要进行校正,校正方法与一般电极相同,校正完成后插上电极。确认排料口已经关闭,向罐内注入培养基,

然后旋紧加料口盖,打开搅拌,搅拌速度为200r/min。打开蒸汽发生器的蒸汽输出阀门,打开发酵罐的蒸汽通路总阀和排料口的蒸汽阀,排尽管路中残存的

冷凝水,等出料口只有水蒸汽冒出时,就说明冷凝水排尽,此时关闭排料口的

蒸汽阀门,打开通入夹套中的蒸汽阀门,与排污阀,控制夹套中的压力,使其

处于0.11MPa 左右,罐内的温度会迅速上升,等温度达到95℃时就可以关闭搅拌了,此时罐内的培养基已经沸腾无需搅拌,混合的效果已经很好,同时要开

始控制罐顶端的排气阀,先全开,以排尽罐内的空气,然后适当关小此阀,使

罐内的压力略大于大气压。当温度达到121℃时,实罐灭菌开始计时,同时控制罐压和夹套内的压力,温度才能维持在121℃。

至此,实罐灭菌过程完成。

2.5.5 空气除菌

大多数生物培养基都需要氧气,通常以空气作为氧源。根据国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要求,生物制品、药品的生产场地业需要符合空气洁净度的要求。过滤是空气除菌的主要手段,按过滤介质孔隙将空气过滤器分为两类:绝对过滤和相对过滤。过滤介质有棉花、玻璃纤维、活性碳等。

2.5.5.1 过滤除菌流程及设备

流程如下:采风塔——空气粗过滤器——空气压缩——机储气罐——冷却器——旋风分离器——冷却器——丝网除沫器——空气加热器——总空气过滤器。

设备如下:

(1)采风塔:采风塔建在工厂的上风头,高至少10 米,气流速度8m/s。

(2)粗过滤器:主要作用是拦截空气中较大的灰尘以保护空气压缩机,同

时起一定的除菌作用,减轻总过滤器的负担。

(3)空气压缩机:作用是提供动力,以克服随后各设备的阻力。

(4)空气储罐:作用是消除压缩空气的脉动。要求:

H/B=2~2.5 , V=(0.1~0.2)V1 其

中,H 为罐高;B 为罐直径;

V1 为空压机每分钟排气量(20℃,1×105Pa 状况下)。

(5)旋风分离器:是利用离心力进行气-固或气-液沉降分离的设备。作用是分离空气中被冷却成雾状的较大的水雾和油雾粒子。

(6)冷却器:空压机出口温度气温在120℃左右,必须冷却。另外在潮湿的地域和季节还可以达到降湿的目的。

(7)丝网除沫器:可以除去空气中绝大多数的20μm以上的液滴和1μm以上的雾滴,一般采用规格为直径0.25㎜×40孔且高度为150㎜的不锈钢丝网。

(8)空气加热器:列管内走空气,管外走蒸汽。

(9)总过滤器:填充物按下面顺序安装:孔板→铁丝网→麻布→活性炭→ 麻布→棉花→麻布→铁丝网→孔板。介质要紧密均匀,压紧一致,上下棉花层厚度为总过滤层厚度的1/4,间活性炭层为1/3。空气除菌的目的是出去空气中的微生物,关键在于保证介质的干燥,要求空气湿度小于50%。气净化系统流程,如图2-2 所示。

图2-2 空气净化系统流程图

2.5.5.2 无菌空气的检测

现在采用的无菌实验方法有肉汤培养法、斜面培养法和双碟培养法这里我们采用斜面培养法来检查。具体方法如下:

500 mL 三角瓶内装斜面培养基50mL,其组成为可溶性淀粉2%,黄豆饼粉 1%,K2HP04 0.25%,NaCI 0.2%,MgS040.05%,CaC03 0.3%,琼脂1.8%,pH 6.5~7.0,接种后置旋转式摇床,(30±1)℃下培养28h 左右备用。接种于斜面上,培养24h 后观察有无菌落。

2.6 种子扩大培养

种子扩大培养是指将保存在砂土管、冷冻干燥管处于休眠状态的生产菌种接入试管斜面活化后,再经过扁瓶或摇瓶及种子罐逐级扩大培养而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纯种的过程。本发酵属于一级种子罐扩大培养,二级发酵。设计流程如下:

菌种——锥形瓶——种子罐——发酵罐

2.6.1 生产车间种子制备

将生产菌种悬浮液用火焰接种法接入种子罐进行扩大培养,种子罐接入发酵罐采用压差接种法。

种子罐级数确定的原则:

①保证种子量足够,满足生长需求。

②尽量减少级数,简化工艺,减少污染。种子罐培养的目的是使种子量增大,以缩短发酵罐的发酵延滞期。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菌,因其生长速度较快,产苏氨酸采用一级种子罐,也称二级发酵。若取接种量为10%。种子罐用一个。种子罐的体积按照接种量来确定

2.6.2 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

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有原材料的质量,培养条件(温度、湿度、通气量)和斜面冷藏时间。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种子质量不稳定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原材料质量波动。原材料质量的波动,起主要作用是其中无机离子含量不同。种子质量的控制可以通过菌种稳定性检查,无菌检查,保证原材料质量和控制培养条件等。

年产1000吨苏氨酸发酵工艺设计

3发酵过程的工艺控制

3.1 发酵过程

微生物发酵过程可分为:分批发酵、补料-分批、半连续(发酵液带放)和连续发酵。分批发酵是一种准封闭式系统。连续发酵是在发酵过程中一边补入新鲜的料液,一边以相近的流放速放料,维持发酵液原来的体积。本生产采用补料-分批发酵,即在分批发酵(一次性加入发酵罐内等发酵完全后放罐)的基础上,加入新鲜的料液,也克服由于养分的不足导致发酵过早结束。

3.1.1 补料的控制

在发酵培养基培养 12h 后,当总糖浓度低于 5.5%时,开始补料,后每 4 小时补一次,每次10-15L。发酵培养基培养10h~18h,控制总糖浓度

6.5%~8.5%。发酵培养基培养19h~24h,控制总糖浓度5.0%~6.3%。发酵培养基培养 40h 后,控制总糖浓度 4%~5%。当 pH 小于 6.7 时,补加氨水,使 pH 维持在6.7 左右,控氨水平在45mg/100ml 以上。

3.2 发酵条件的影响

苏氨酸的发酵生产水平取决于生产菌种的特性和发酵条件(包括培养基)

的控制)。其中发酵条件包括:发酵温度、溶氧、PH、培养基营养成分等。

3.2.1 初始 pH 对苏氨酸影响

初始 pH 值影响菌件对基质的利用速度和细胞的结构状态,以致影响菌体生长速度和代谢产物的变化。对pH 值的适应范围缺定于微生物的生忐学,每种微

生物都有自己的生长最适pH 值,如果培养液的pH 值不合适,则微生物的生长

就要受到影响。不仅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pH 值的要求不同,就是同一种微生物,由于pH 值的不同也可能形成不同的产物。另外,微生物生长的最适pH 值往往不一定相同。苏氨酸生产菌的最适pH 为7.0,菌体的呼吸作用最强。

年产1000吨苏氨酸发酵工艺设计

3.2.2 温度对苏氨酸发酵的影响

菌体的生长和合成抗生素的代谢活动都是在各种酶的催化下进行的,然而酶的催化作用需要有适当的温度。从酶反应动力学来看,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加强,反应速率加大,生长代谢加快,抗生素分泌期提前,但温度过高,则酶易失去活性,菌体易迅速衰老,发酵周期缩短,抗生素产量就降低,因此维持产生菌的生长和合成抗生素所需要的最适温度是苏氨酸发酵的重要条件。研究表明, 大肠杆菌最适温度为37 度,在发酵中后期,温度转换至39℃对L- 苏氨酸发酵有促进作用。

3.2.3 溶氧对苏氨酸发酵的影响

对于好氧发酵,溶解氧浓度是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微生物深层培养时,需要适量的溶解氧以维持其呼吸代谢和某些产物的合成,氧的不足会造成代谢异常,产量降低。微生物发酵的最适氧浓度与临界氧浓度是不同的。前者是指溶解氧浓度对生长或合成有一最适的浓度范围,后者一般指不影响菌体呼吸所允许的最低氧浓度。为了避免生物合成处在氧限制的条件下,需要考察每一发酵过程的临界氧浓度和最适氧浓度,并使其保持在最适氧浓度范围。

溶氧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工业发酵微生物多数为需氧菌,少数为厌氧菌;需氧菌发酵过程,发酵液中溶氧浓度的控制是重要的控制参数之一;对维生素发酵来说,氧的供给更为重要。溶氧异常下降可能原因有:一是污染好气性杂菌,消耗大量溶氧;二是菌体代谢发生异常现象,需氧要求增加,使溶氧下降;三是某些设备或工艺控制发生故障或变化,引起溶氧下降等。本设计为需氧发酵需通入较多无菌空气。

本设计中要求溶氧为20%,通过控制罐压和通气量进行调节。

3.2.4 发酵过程泡沫的控制

起泡会带来许多不利因素,如发酵罐的装料系数减少,氧传递系统减少等。泡沫过多时,影响更为严重,造成大量逃液,发酵液从排气管路或轴封逃出而

年产1000吨苏氨酸发酵工艺设计

增加染菌机会等,严重时通气搅拌也无法进行,菌体呼吸受到阻碍,导致代谢异常或菌体自溶,所以,控制泡沫是保证正常发酵的基本条件。泡沫的制,可以采用两种途径:1 调整培养基中的成分(如少加或缓加易起泡的原材料)或改变某些物化参数(如pH 值、温度、通气和搅拌)或者改变发酵工艺(如采用分次投料)来控制,以减少泡沫形成的机会。但这些方法的效果有一定的限度;2 采用机械消泡或消泡剂消泡这两种方法来消除已形成的泡沫。还可以采用菌种选育的方法,筛选不产生流态泡沫的菌种,来消除起泡的内在因素。

3.3 发酵终点的判断

判断放罐的指标有:产物浓度,过滤速率,菌丝形态,氨基氮,pH,DO,发酵液的年度和外观。一般,菌丝自溶前总有些迹象,如氨基氮,DO 和pH 开始上升,菌丝碎片增多,黏度增加,过滤速率下降。

图3-1 分批补料发酵过程曲线

查阅资料显示,在实验室条件下,各个条件都为最优时,发酵终点苏氨酸产量为 118. 9g/L。在工业条件下我们选终点产量为70g/L。

3.4 染菌的控制

在工业发酵中,染菌轻则影响产品的质和量,重则倒罐,颗粒无收,严重

年产1000吨苏氨酸发酵工艺设计

影响工厂的效益。因此要采取一些防治措施。控制染菌可以通过降低培养温度,调整补料量,调pH 值,缩短培养周期等措施予以补救。

可能出现的异常发酵现象:

(1)培养基变稀:可能是噬菌体污染或营养成分缺乏;

(2)培养基过浓: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考虑可能是污水污染;

(3)耗糖较慢:可能原因是种子生长能力降低,检测种子是否衰退,发酵条件是否合适,以及营养成分是否全面,尤其注意缺磷;

(4)pH 值不正常:用缓冲对来调节,检查是否染杂菌,碳氮比是否合适;

(5)生长缓慢:最可能的原因就是营养成分不足。一旦染菌根据染菌情况放灌或调节各种因素使发酵条件远离杂菌,例如:

1).前期染菌,重新灭菌,补充新鲜培养液;

2).中期染菌,偏离杂菌的生长条件;

3).发酵后期染菌,提前放罐。

污染噬菌体常表现在发酵液变稀,DO 迅速回升。处理方法:灭菌放罐,清除生产环境,调换生产菌株,停产整顿(极其严重情况下),选育抗性菌。

因此,发酵过程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步骤进行杜绝染菌的发生。

4 发酵罐的设计

4.1 发酵罐标准尺寸

因为大肠杆菌为兼性厌氧菌,发酵苏氨酸时为有氧发酵,故发酵过程中需要用到通风设备,因而采用机械搅拌通风发酵罐。常用的机械搅拌通风发酵罐的结构和主要几何尺寸已标准化设计。其几何尺寸比例如下:

H0/D=1.7~3.5; H/D=2~5; d/D=1/3~1/2;

W/D=1/12~1/8; B/D=0.8~1.0; h/D=1/4;单位全部

为m。

发酵罐大小用公称体积表示,其中:

V0(公称体积)=V a(筒身容积)+V b(底部)≈∏D2H0/4+0.15D3

H0-发酵罐圆柱形筒身高度

D-发酵罐内径

H-罐顶到罐底的高度

d-搅拌器直径

W-挡板宽度

B-下搅拌器距罐底的距离

h-底封头或顶封头高度

4.2 发酵罐的计算

利用大肠杆菌发酵年产1000吨的苏氨酸,产品纯度99% ,年生产日期为

280天。发酵周期包括发酵时间和辅助时间,发酵时间根据菌种的特性定为

60h,辅助时间为27h,其中包括灭菌总时间为3h,清洗及维修发酵罐总时间为

24h,总发酵周期为87h,为4 天。发酵终点目标产物含量为70g/L,发酵液预处理收率约为90%,提取时收率约为92%,浓缩干燥收率为93%,装料系数为75%,倒罐率为

0.001。

年产1000吨色氨酸发酵工厂的设计毕业论文

年产1000吨色氨酸发酵工厂的设计毕业论文 第一章绪论 色氨酸的分子式为:C11H12N2O2分子量为214.21,含氮13.72%,仅一氨基氮6.86%。色氨酸有三种光学异构体,L-色氨酸呈绢丝光泽、六角片状自色晶体,无臭,有甜味,水中溶解度1.14 g/l(25℃),溶于稀酸或稀碱,在碱液中较稳定,强酸中分解,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氯仿、乙醚。 色氨酸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它是人体和动物生命活动中必需的氨基酸之一,对人和动物的生长发育和新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被称为第二必需氨基酸。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和饲料等方面。在生物体从L-色氨酸出发可合成4 一羟基色胺等激素以及色素、生物碱、辅酶、植物激素等生理活性物质。可预防和治疗糙皮病。同时具有消除精神紧、改善睡眠效果等功效。另外,由于色氨酸是一些植物蛋白中比较缺乏的氨基酸。用它强化食品和傲饲料添加剂对提高植物蛋白质的利用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继蛋氨酸和赖氨酸之后的第三大饲料添加氨基酸。 1.1 设计项目概述 (1)设计课题:年产1000t色氨酸工厂初步设计 (2)厂址:皖南地区 (3)重点车间:提取车间 (4)重点设备:发酵罐 (5)需要完成的设计图纸:全厂工艺流程图、全厂平面布置图、重点车间平面布置图,重点车间侧视图。 1.2 设计依据 (1)学校下达的毕业设计任务书和相关可行性报告,以及可靠的设计资料; (2)我国现行的有关设计和安装设计的规与标准; (3)其他氨基酸的发酵工艺及色氨酸的特性发酵。 1.3 设计围 (1)厂址选择及全厂概况介绍(地貌、资源、建设规模、人员); (2)产品的生产方案、生产流程、及技术条件的制定; (3)重点车间详细工艺设计、工艺论证、设备选型及计算; (4)全厂物料、能量衡算; (5)车间布置和说明; .专业.专注.

赖氨酸发酵生产

赖氨酸发酵生产 摘要:赖氨酸是人体必需的八大氨基酸之一,能促进人体发育、增强免疫功能,并有提高中枢神经组织功能的作用。赖氨酸为碱性必需氨基酸。由于谷物食品中的赖氨酸含量甚低,且在加工过程中易被破坏而缺乏,故称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将赖氨酸添加到食品中能大大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又是一种优良的食品强化剂。因此研究赖氨酸的生产有着很高的价值。关键词: 简介: 赖氨酸是一种碱性氨基酸,是仅次于谷氨酸的第二大氨基酸产品,是谷物蛋白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在谷物食料中添加适量的赖氨酸,其蛋白质的生物价大大提高。 赖氨酸的应用范围很广。①作为食品强化剂;②作为药物可用作肝细胞再生剂,对改善肝功能,治疗肝硬化、高氨症,增进食欲、改善营养状况有明显的疗效;③作为饲料添加剂,在畜、禽类的饲料中添加少许的赖氨酸,对家禽、家畜的日增重、料肉比、家禽的产卵量等方面效果尤为显著。 1.赖氨酸发酵机制 赖氨酸合成途径的调节机制 (1)谷氨酸优先合成,谷氨酸合成过剩就会抑制谷氨酸脱氢酶(GD)的活性,使得生物合成的代谢流转向天门冬氨酸。天门冬氨酸的过剩也会抑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的活性,使得天门冬氨酸不致大量积累。 (2)赖氨酸的前体物质天门冬氨酸与乙酰辅酶A的生成形成平衡合成,乙酰辅酶A的增加能逆转天门冬氨酸对其自身合成的反馈抑制。 (3)天门冬氨酸激酶(AK)受赖氨酸与苏氨酸的协同反馈。AK是一个变构酶,催化天门冬氨酸和ATP形成α-天门冬氨酸磷酸,有两个变构位置可以接受末端产物。AK受赖氨酸与苏氨酸的协同抑制,当只有赖氨酸或苏氨酸与变构位置结合时,酶活影响不大,当赖氨酸与苏氨酸同时结合到两个变构位置时,酶活受到强烈的抑制。此外,AK是赖氨酸合成途径中唯一的反馈调节点。 (4)赖氨酸亮氨酸的生物合成之间存在着代谢互锁,赖氨酸分支途径的初始酶二氢吡啶二

L赖氨酸的发酵方法与设计方案

本技术涉及发酵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L赖氨酸的发酵方法,在赖氨酸一级种子培养基、赖氨酸二级种子培养基和赖氨酸发酵培养基中添加醋酸 盐,并优化了上述各培养基的配方和发酵工艺。本技术所提供的发酵方法,能够促进产赖氨酸菌体的生长和赖氨酸的合成,显著提高终点赖氨酸含 量、总酸量及糖酸转化率,并显著缩短发酵周期。 技术要求 1.一种L-赖氨酸的发酵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赖氨酸一级种子培养基、赖氨酸二级种子培养基和赖氨酸发酵培养基中添加醋酸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酵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赖氨酸一级种子培养:赖氨酸摇瓶种子接入赖氨酸一级种子培养基在一级种子罐中培养,一级种子罐中硫酸铵的初始浓度为8-12g/L,当一级种 子培养基中总糖浓度下降至8-15g/L时,停止培养,得成熟赖氨酸一级种子液; (2)赖氨酸二级种子培养:将成熟赖氨酸一级种子液接入赖氨酸二级种子培养基在二级种子罐中培养,二级种子罐中硫酸铵的初始浓度为10- 15g/L,当二级种子培养基中还原糖浓度下降至5-8g/L时,停止培养,得成熟赖氨酸二级种子液; (3)赖氨酸发酵培养:将成熟赖氨酸二级种子液接入赖氨酸发酵培养基中,在流加葡萄糖溶液和硫酸铵溶液的条件下,在发酵罐中发酵培养,发酵 罐中的硫酸铵初始浓度为9-14g/L,培养40-44小时,得到L-赖氨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赖氨酸一级种子培养基包括:蔗糖20-40g/L,硫酸镁0.5-1.5g/L,磷酸二氢钾0.5-1.5g/L, 硫酸铵8-12g/L,酵母浸粉5-10g/L,苏氨酸0.4-0.6g/L,蛋氨酸0.4-0.6g/L,味精7-10g/L,丙酮酸钠0.5-0.8g/L,醋酸盐1-3g/L。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赖氨酸二级种子培养基包括:葡萄糖60-80g/L,硫酸镁0.5-1.5g/L,磷酸二氢钾0.5- 1.5g/L,硫酸铵10-15g/L,玉米浆水解液1-1.5g/L,毛发水解液1-1.5g/L,甜菜糖蜜10-15ml/L,苏氨酸0.4-0.6g/L,蛋氨酸0.4-0.6g/L,醋酸盐1-3g/L。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赖氨酸发酵培养基包括:葡萄糖20-40g/L,硫酸镁0.5-1.5g/L,磷酸0.3-0.5ml/L,硫酸铵9- 14g/L,玉米浆水解液0.5-1g/L,毛发水解液0.5-1g/L,甜菜糖蜜10-15ml/L,甜菜碱0.5-0.8g/L,醋酸盐1-3g/L。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酵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流加葡萄糖溶液和硫酸铵溶液的方法为:发酵培养过程中每2-4h取样测发酵液的还原糖浓 度和氨氮浓度,当发酵液中的还原糖浓度下降至4-8g/L时,开始流加质量体积浓度为50-60%葡萄糖溶液并维持发酵液的还原糖浓度为4-8g/L,当 发酵液中的氨氮浓度下降为1-2g/L时,开始流加质量体积浓度为40-45%硫酸铵溶液并维持发酵液中的氨氮浓度为1-3g/L。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酵方法,其特征在于,流加质量体积浓度为40%的硫酸铵溶液。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酵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赖氨酸摇瓶种子的接种量为赖氨酸一级培养基体积的1-3‰,培养过程中控制溶氧30%- 50%。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酵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成熟赖氨酸一级种子液的接种量为赖氨酸二级培养基体积的2-5%,培养过程中控制溶氧 30%-50%。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酵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成熟赖氨酸二级种子液的接种量为赖氨酸发酵培养基体积的10-15%,培养过程中控制溶 氧25%-40%。 技术说明书 一种L-赖氨酸的发酵方法 技术领域 本技术属于微生物发酵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发酵生产L-赖氨酸的方法。 背景技术 L-赖氨酸为碱性必需氨基酸,同时也是人体和动物所不能合成的八种必需氨基酸中最重要的一种,故常称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人体必需通过日常饮食和补赖氨酸含量甚低,且在加工过程中易被破坏,造成赖氨酸缺乏。 L-赖氨酸在医药工业、食品工业、畜牧饲料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谷类为主的食品中添加一定量的L-赖氨酸,可提高其蛋白质的吸收率和营养价值;在高饲料的利用率;在医药工业上,L-赖氨酸一般被用作氨基酸输液,可以作为治疗铅中毒的药物、利尿的辅助治疗剂、血栓预防剂。

苏氨酸发酵总结Word 文档

发酵(苏氨酸)条件的影响及控制 影响发酵的因素有很多,现就几个重要的且容易控制的因素进行逐一分析。并以苏氨酸为例。这几个重要的因素有ph,温度,溶氧,补料,泡沫,副产物。 1 ph对发酵的影响 配料中的PH 很重要,其中有配前PH,配后PH,消前PH,消后PH,接种前PH,工艺控制PH等,配前PH,配后PH,可以用来检测厡材料的质量,初步估计配料的情况,如果出了错误,有时候可以从PH中的变化看出来,能够减少错误的发生.每次有新的配方可用PH方法检测其中的每种厡材料是否会和其他的发生反应,可以互相两两混合,检测PH的变化,也可以用来作为配微量元素的检测.消前PH可以用来减少消毒过程对培养基的破坏,因为培养基在消毒中会有PH的变化,在不同的PH条件下对培养基破坏也不一样,因此可以在消毒的时候选择合适的PH,消毒完后可以调节过来,这样一来可以对PH敏感的一些原材料减少破坏。工艺控制的PH,在发酵的产抗期间,通过在不同的发酵时间调整不同的PH,可以减少杂质的 产生,同时还可以缓解溶氧,比如在头孢发酵中,通过在后期调整PH可以减少DCPC的含量,给提取工序带来很大的好处。 1.1发酵过程不同时期pH值变化的原因 1.1.1 基质代谢 糖代谢:特别是快速利用的糖,分解成小分子酸、醇,使pH下

降,糖缺乏,pH上升,是补料的标志之一; 氮代谢:当氨基酸中的-NH2被利用后pH会下降;尿素被分解成NH3,pH上升,NH3利用后pH下降,当碳源不足时氮源当碳源利用pH上升。 生理酸碱性物质利. 1.1.2产物形成 某些产物本身呈酸性或碱性,使发酵液pH变化 1.1.3菌体自溶 发酵后期.ph上升 1.2 ph对发酵的影响 1.2.1 pH影响酶的活性:当pH值抑制菌体某些酶的活性时使菌体的新陈代谢受阻; 1.2.2 pH值影响微生物细胞膜所带电荷的改变,从而改变细胞膜的透性,影响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及代谢物的排泄,因此影响新陈代谢的进行; 1.2.3 pH值影响培养基某些成分和中间代谢物的解离,从而影响微生物对这些物质的利用。 1.2.4 pH影响代谢方向及发酵产物:pH不同,往往引起菌体代谢过程不同,使代谢产物的质量和比例发生改变。例如黑曲霉在pH2~3时发酵产生柠檬酸,在pH近中性时,则产生草酸。 1.3 最适ph的选择 原则:有利于菌体生长和最适最适pH与菌株,培养基组成,应

发酵法生产色氨酸

发酵法生产色氨酸的研究 刘辉 047111230 摘要:色氨酸是人和动物生命活动中8种必需氨基酸之一,对人和动物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提高色氨酸生产能力成为全球热点。本文综述了色氨酸应用及生产技术包括发酵生产色氨酸的菌种选育、发酵培养基原料和发酵工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发酵法色氨酸 1、发酵法生产色氨酸过程中的菌种选育 生产菌种选育是发酵工业中最为关键的工作,受到普遍的重视。过去发酵法生产色氨酸采用的是在培养基中添加吲哚或邻氨基苯甲酸的方法,此法因必须采用高价的吲哚或邻氨基苯甲酸做前体物质,使色氨酸的生产存在着成本高的缺点。而且由于这些前体物质对微生物的生长有毒害作用,故不能大量使用[1]。目前,利用糖质原料直接发酵生产色氨酸的国内外报道不多[2-3],主要是因为色氨酸在微生物体内代途径较长且存在着多种严格的调节机制,致-色氨酸的生产菌种产酸较低,达不到工业化生产的要求。色氨酸的生产菌种有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nicum)、黄色短杆菌(Bre-vibacteriumflavum)、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等,其中绝大多数为细菌[1]。 2、发酵法生产色氨酸过程中的发酵条件的选择 色氨酸发酵过程中菌种的质粒稳定性对发酵水平高低有严重影响,维持发酵高产酸就要保证发酵过程菌种质粒稳定。在培养过程可以通过调节适当罐压、培养温度、溶氧控制水平、底料中酵母抽提物添加量等方面进行控制,保证发酵过程中不发生质粒丢失现象。 色氨酸发酵液中乙酸浓度高时对色氨酸生产菌的生长和产酸均有抑制作用,发酵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溶氧控制水平、初始葡萄糖浓度、发酵葡萄糖浓度及控制菌体比生长速率等方面进行控制,减少发酵液中乙酸的生成。 色氨酸发酵过程中产大量的热,为了维持发酵温度的稳定,必须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在发酵罐外部加上冷却盘管,采用冰水降温,控制发酵温度33℃左右。 色氨酸发酵过程中由于无机盐的消耗及产酸引起PH 变化,所以发酵过程中适当流加氨水或液氨调节PH,控制最佳PH 值在 6.9 左右。 色氨酸发酵为耗氧发酵,并且产酸过程中用氧量比较大,溶氧的多少直接影响着代谢的方向,进而影响产酸和转化率,溶氧低于20%容易发生菌体自溶、乙酸产量增加,所以在主发酵过程中必须控制溶氧大于20%,这要求我们采用先进的通风搅拌装置,设计合理的发酵罐径高比,增加通气量提高溶解氧。 色氨酸发酵过程中,采用高糖流加技术,使发酵糖浓度始终处于低浓度,从而有效减少残糖对发酵产生的抑制作用,避免发酵后期产生乙酸上升的现象,保证高产酸及转化率。此外,色氨酸发酵生产可采用先进的培养基连消技术,高精度空气膜滤技术,使发酵污染程度控制最低水平,确保发酵产酸水平;对发酵车间的环境定期进行消毒,提高环境清洁度,对排污要控制,对排污口要用漂白粉处理,对空气过滤系统要定期清理,减少染菌机率。[4]3、发酵法生产色氨酸过程代谢控制 芳香族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存在着特定的代谢调节机制,因此不可能从自然界中找到大量积累色氨酸的菌株,但是可以黄色短杆菌、谷氨酸棒杆菌等为出发菌株,设法得到从遗传角度解除了芳香族氨基酸生物合成正常代谢调节机制的突变菌株,用微生物直接发酵法生产色氨酸"这些方法包括:解除菌体自身反馈调节、切断支路代谢、增加前体物的合成等。[5] 4、发酵法生产色氨酸产物提取工艺

年产1000吨色氨酸发酵工厂的毕业设计

年产1000吨色氨酸发酵工厂的毕业设计 1.1 设计项目概述 (1)设计课题:年产1000t色氨酸工厂初步设计 (2)厂址: (3)重点车间:提取车间 (4)重点设备:发酵罐 (5)需要完成的设计图纸:全厂工艺流程图、全厂平面布置图、重点车间平面布置图,重点车间侧视图。 1.2 设计依据 (1)学校下达的毕业设计任务书和相关可行性报告,以及可靠的设计资料; (2)我国现行的有关设计和安装设计的规范与标准; (3)其他氨基酸的发酵工艺及色氨酸的特性发酵。 1.3 设计范围 (1)厂址选择及全厂概况介绍(地貌、资源、建设规模、人员); (2)产品的生产方案、生产流程、及技术条件的制定; (3)重点车间详细工艺设计、工艺论证、设备选型及计算; (4)全厂物料、能量衡算; (5)车间布置和说明; (6)重点设备的选型和计算; (7)对生产、环境保护提出可行方案。 1.4工厂设计原则[7] (1)设计工作要围绕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为这个中心服务。首先要做到精心设计,投资省,技术新,质量好,收效快,回收期短,使设计工作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总原则。设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工程项目设计工作的第一要务,是设计人员进行生物工程项目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设计工作必须认真进行调查研究。需大量查阅文献,搜集设计的技术基础资料并

进行分析,从实际出发。 (3)要解放思想,突出创新,力求设计在技术上具有现实性和先进性,在经济上具有合理性,环境保护上有可行性。 (4)设计必须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工厂设计要体现其通用性和独特性相结合的原则。(5)设计需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要明确设计进度。 1.5 工厂组成 工厂的组成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生产车间:糖化、发酵等车间; (2)辅助车间; (3)动力车间; (4)行政部门; (5)绿化区域; (6)道路等运输设施和各类地上、地下工程管网; (7)三废治理。 1.6 产品生产方案及建设规模 (1)生产方案:以淀粉为原料,经糖化生产可发酵性糖,然后利用色氨酸高产菌,在适宜的生产条件下进行生产发酵,生产L-色氨酸。并通过后续工作,使产品达到国家规定。 (2)建设规模:年产1000吨,生产天数300天,连续生产。 1.7 生产方法及产品规格 (1)生产方法:L-色氨酸的生产最早主要是依靠化学合成法和蛋白质水解法制造。随对微生物法生产色氨酸的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利用微生物法发酵生产色氨酸。现已走向实用并且处于主导地位。微生物法大体可分为微生物发酵法和酶促转化法。近年来还出现了直接发酵法和化学合成法,直接发酵法和转化法相结合生产色氨酸的研究。另外,基因工程、酶的固定化和高密度培养等技术在微生物育种和酶工业上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直接发酵法和酶法生产色氨酸的工业化进程[15]。 本设计采用微生物直接发酵法生产色氨酸,因为这种工艺简单,适合大规模生产。且成本较低,易实现经济最大利益化。 (2)产品规格:食品级色氨酸,纯度95%,白色或淡黄色粉末,易溶于水。水中溶解度1.l4g(25℃),溶于稀酸或稀碱,在碱液中较稳定,强酸中分解。微溶于乙醇,

苏氨酸发酵设计

一、设计方案 天然存在的L- 苏氨酸为无色或微黄色晶体,无臭、微甜,可溶于水,20℃时溶解度为9g/100mL,难溶于乙醇、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熔点为253~257℃。L- 苏氨酸的解离常数为pKCOOH=2.15,pKNH2=9.12,等电点pI(25℃)=5.64。 目前,L- 苏氨酸的制备方法主要有生物合成法、化学合成法和蛋白质水解法三种。然而,在工业化生产中,化学合成法和蛋白质水解法由于存在一些缺陷已经基本不被使用。生物合成法则因生产成本低、资源节约、环境污染小等优点逐渐成为工业化生产L- 苏氨酸的主要方式。生物合成法包括直接发酵法和酶转化法两种。微生物发酵法生产苏氨酸是目前生产苏氨酸的主要方法。采用基因工程菌进行发酵法生产,产酸可达100g/L 以上。目前国内外已经利用微生物发酵法批量生产苏氨酸。 1.1 设计条件 (1)650L苏氨酸发酵罐,分批发酵; (2)主发酵罐的尺寸及附件的设计;

1.2 发酵工艺 发酵法生产L-苏氨酸,通常采用短杆菌属细菌的α-氨基-β-羟基戊酸(AHV)和S-(2-氨基乙基)-L -半胱氨酸(AEC )双重抗性变异。 图一 苏氨酸发酵工艺流程 1.3. 发酵罐尺寸及整体设计 罐中的培养液因通气和搅拌会引起液面上升和产生泡沫,因此罐中实际装料量V 不能过大,一般取装料系数为0.6~0.75。 取装料系数o η为0.6 ,则发酵罐需装料体积为: L V V 3906.065000=?=?=η 发酵罐尺寸确定 发酵罐体部分的尺寸有一定的比例,罐的高度与直径之比一般为1.7~4倍左右。 1.3.1 确定发酵罐直径和高度 标准式发酵罐的筒体高度和直径比:H/D 约为1.7~4 发酵罐的容量一般指圆筒体的体积加椭圆形底的体积。 发酵液 过滤 离子交换 浓缩 浓缩 结晶分离 粗母液 粗晶体 溶解脱色 重结晶 结晶分离 干燥 包装 检验 成品 精母液

L-色氨酸

L-色氨酸的生产及其代谢控制育种 摘要本文综述了利用微生物生产L-色氨酸的各种方法和L-色氨酸的生物合成 途径及其代谢调控机制,并介绍了利用重组DNA技术选育L-色氨酸高产菌的研究现状。 L-色氨酸是含有吲哚基的中性芳香族氨基酸,为白色或略带黄色叶片状结晶或粉末,水中溶解度1.l4g(25℃),溶于稀酸或稀碱,在碱液中较稳定,强酸中分解。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氯仿、乙醚。它是人体和动物生命活动中必需的氨基酸之一,对人和动物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被称为第二必需氨基酸,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和饲料等方面。在生物体内,从-色氨酸出发可合成5-羟基色胺等激素以及色素、生物碱、辅酶、植物激素等生理活性物质,可预防和治疗糙皮病,同时具有消除精神紧张、改善睡眠效果等功效。色氨酸代谢失凋会引起糖尿病和神经错乱,因此在医学上被用作氨基酸注射液和复合氨基酸制剂。另外,由于色氨酸是一些植物蛋白中比较缺乏的氨基酸,用它强化食品和做饲料添加剂对提高植物蛋白质的利用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继蛋氨酸和赖氨酸之后的第三大饲料添加氨基酸。 1.色氨酸的生产方法 色氨酸的生产最早主要依*化学合成法和蛋白质水解法,但是随着对微生物法生产色氨酸研究的不断深入,这种方法已经走向实用并且处于主导地位。微生物法大体上可以分为直接发酵法、微生物转化法和酶法。近年来还出现了将直接发酵法与化学合成法相结合、直接发酵法与转化法相结合生产色氨酸的研究。另外,重组DNA技术在微生物育种和酶工业上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直接发酵法和酶法生产色氨酸的工业化进程。 1.1微生物转化法 亦称前体发酵法。这种方法使用葡萄糖作为碳源,同时添加合成色氨酸所需的前体物如邻氨基苯甲酸、吲哚等,利用微生物的色氨酸合成酶系来合成色氨酸。这种方法同直接发酵法一样,需要解除生物合成途径中大部分酶所受到的反馈调节,以使色氨酸能够高浓度蓄积。另外,所添加的前体物大都是抑制微生物生长的,因此添加量不可过高,一般采取分批少量添加的方法。同时可以筛选前体物的抗性突变株来提高前体物的添加量。例如采用枯草杆菌的5-FT抗性突变株SD-9在15L含6%葡萄糖的培养基中培养,在培养过程中每次添加少量6%的邻氨基苯甲酸溶液共2L,经120h后可生产色氨酸9.6g/L。微生物转化法的不足在于当转化液中前体物浓度较高时,转化率有所下降。另外,前体物的价格比较昂贵,不利于降低成本。 1.2酶法

年产2000吨色氨酸的工厂设计

年产2000吨色氨酸的工厂设计 发酵工程课程设计 报告书 题 目年产2000吨色氨酸的工厂设计 分工安排: 生物工程102班第一组 专业: 生物工程指导教师:金大勇 完成日期:2013.06.20分组安排: 第一组 1009082046-47(摘要、前言、工艺论证) 第二组1009082050-55(物料衡算、热量衡算、水平衡计算) 第三组 1009082040-45(设备选型及计算) 第四组1009082048-49(CAD绘图) 第五组1009082056-59(整理总结) 摘要 色氨酸是人和动物生命活动中八种必需氨基酸之一,对人和动物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起着重要作用。色氨酸的生产方法有多种,其中以微生物直接发酵法最具发展前途。 随着色氨酸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决定设计一个年产2000吨色氨酸的工

厂。本设计以大肠杆菌为生产菌株,利用微生物直接发酵法制备色氨酸,采用深层发酵的方式,采用过滤、三效浓缩、冷却结晶、离心烘干的方法,最终获得99%的色氨酸。本设计对工艺流程进行了物料衡算,并对主要生产设备进行了选型。 关键词:色氨酸,发酵法,工艺,设备选型 ABSTRACT Tryptophan is one of eight kinds of essential amino acids in human and animal life activity, It is useful for growth of people and animal. There are many methods to product tryptophan, and among them the microbial fermentation is the most promising. With the increasing demand of tryptophan , we decided to design an annual output of 2000 tons of tryptophan factory. We design the product with Escherichia coli strains, using microbial fermentation , the method of deep fermentation, filtration, three-efficient concentration, cooling crystallization, centrifugal and drying, and eventually get 99% degrees of purity of tryptophan. The design perform the material balance based on th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select the main production equipment. Key words: tryptophan, fermentation, process, selection of equipment, 目录 摘要 (Ⅰ)

色氨酸发酵工艺原理及工业生产

湖北大学 发酵工程与设备课程设计 题目色氨酸发酵工艺 专业年级 08生物工程 学生姓名赵雄峰 学号 2008221107100168 指导老师李亚东 2011 年 6 月 4 日

目录 1前言------------------------------------------------3 2发酵机制--------------------------------------------6 3发酵工艺及特点--------------------------------------7 4菌种的制备及种子的扩大培养--------------------------9 5培养基的组成及制备----------------------------------12 6无菌空气制备系统-----------------------------------13 7部分工艺计算----------------------------------------15 8三废处理--------------------------------------------17 9参考文献---------------------------------------------18

一. 前言 L-色氨酸是种重要的氨基酸,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和饲料等行业。近年来,各行业对L-色氨酸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而现有产量远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因此,开发微生物酶法生产L-色氨酸的工艺路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我国市场上销售的[色氨酸主要依靠进口,我国国务院已于2004、 2007年将I 色氨酸生产列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之中。直接发酵法生产[色氨酸的研究,对发展我国氨基酸发酵工业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对发酵液中色氨酸的快速测定、出发菌株的生理特征和产酸特性、I 色氨酸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发酵条件的优化进行了重点研究。 1.1色氨酸的理化性质 色氨酸属于中性芳香族氨基酸,结构中含有吲哚基,在生物体中,色氨酸以结 合态或游离态存在。其结构式如图1-1所示:色氨酸是手性化合物,有[型和0型两种镜像结构。[色氨酸是人体必须氨基酸,它参与人体与动物的蛋白质合成和代谢网络调节,并广泛的存在于自然界中; 0-色氨酸不能合成蛋白质,在人体内几乎不发生代谢作用。 L-色氨酸化学名为L-2-氨基-3-吲哚基丙酸,别名为L-氨基吲哚丙酸、胰化蛋白氨基酸。其分子式为C 11H 12O 2N 2,相对分子量为204.21,熔点为289℃,等电点PI 为5.89, pKa (25℃)为2.38及9.39, 微苦、呈绢丝光泽六角片状白色结晶,在水中溶解度1.147% (25℃)2.80%(75℃), 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氯仿,在碱液中稳定,在强酸中易分解。 1.2 L-色氨酸的用途 L-色氨酸在生物体内不能自然合成,需要从食物中摄取,是动物和一些真菌生命活动中的必须氨基酸。L-色氨酸在蛋白质中含量很低,平均含量约1%或更少。L-色氨酸能调节蛋白质的合成、调节免疫及消化功能,增加 5-羟色胺代谢作用以图1-1色氨酸的结构式

谷氨酸、色氨酸、丝氨酸发酵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谷氨酸、色氨酸、丝氨酸发酵进展 作者:刘贤雪, 雷建湘, 郭跃平, 汪钊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生环学院,杭州,310014 刊名: 发酵科技通讯 英文刊名:FAJIAO KEJI TONGXUN 年,卷(期):2009,38(3) 参考文献(16条) 1.JP9-285293 2.JPll-9296 3.JP9-285294 4.KocabasP,CalikP,OzdamarTH 5.刘晓婷;黄耀辉黄色短杆菌L-色氨酸产生菌的选育 1989(06) 6.张素珍产L2色氨酸菌株的诱变选育 1984(03) 7.张克旭氨基酸发酵工艺学 1991 8.张炳荣氨基酸工业大全(技术与市场) 1991 9.Serpil Takae Metabolic flux distribution for the optiminzed production of L-Glutamate[外文期刊] 1998(01) 10.I Sunitha Optimmization of medimm constituents and formentation condi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L-Glutamlc acid by the co immobilized whole cells of mierococcus Glutamicns and Pseudomonns reptilivora 1998(05) 11.I Sunitha Coimmobilized whole cells of Pseudomonas reptil-ivom and Micrococcus Glutamicus in caleium alginate gel for the production of L-Glutamic acid 1998(01) 12.NampoothiriM K;Pandey A Immobilization Of Brevibacterium cells for the production of L-Glutamie acid[外文期刊] 1998(01) 13.NampoothiriM K;PondeyA Genetie of cory noform bacteria for the overproduction of aminoacids[外文期刊] 1998(02) 14.WO 99/O2692 15.WO 99/02692 16.王宏龄;富春江近年来国内外主要发酵类氨基酸产品发展状况[期刊论文]-发酵科技通讯 2008(03)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9416130551.html,/Periodical_fxkjtx200903014.aspx

苏氨酸综述

苏氨酸背景 苏氨酸,学名为2-氨基-3-羟基丁酸。是一种含有一个醇式羟基的脂肪族α氨基酸。其中,L-苏氨酸是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中的一种,有两个不对称碳原子,具有4种异构体。是哺乳动物的必需氨基酸和生酮氨基酸。它是由Mecoy在1935年于纤维蛋白水解物之中分离和鉴定出来的。 在人体和动物所需的8种必需氨基酸中,苏氨酸是仅次于蛋氨酸、赖氨酸、色氨酸的第4种氨基酸.苏氨酸在人和动物的生长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被广泛应用于饲养业、食品业以及医疗业等方面。L-苏氨酸的生产方法有蛋白质水解法、化学合成法、直接发酵法和酶法。蛋白质水解法和化学合成法因其存在种种弊端,工业化生产中已经基本不再使用.酶法生产L-苏氨酸具有专一性高、产品单一、易于精制的特点,但所需酶难以获得,制约了酶法的应用。直接发酵法生产成本低、资源节约、环境污染小,是目前工业化生产L-苏氨酸的主要方式。 自1935年Rose等首次从血纤蛋白中分离到苏氨酸以来,苏氨酸的生产已取得了很大进展。1950年代,日本的志村、植村2位教授采用添加前体物的方法发酵生产苏氨酸。国外从1960年代就有开始采用直接发酵法生产L-苏氨酸的报道。1970年代末,前苏联的研究者们运用基因工程菌规模生产。世界上主要的苏氨酸生产企业有日本味之素公司、德国德固赛公司、美国ADM公司、日本协合发酵工业公司等。国内从1982年才开始有L-苏氨酸产生菌选育的报道,黄和容等报道了以钝齿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crenatum)为出发菌株选育苏氨酸产生菌,产量为13g/L。1986年,檀耀辉等报道以乳糖发酵短杆菌(Brevibacterium lactofermentum)的出发菌株,选育出1株L-苏氨酸产生菌,在适宜条件下发酵72h可产酸16/L。目前,国内外均采用基因工程菌进行生产,国外产酸水平为100 g/L左右,国内为80 g/L左右,糖酸转化率为30%-40%。 大肠杆菌L-苏氨酸高产的菌株的构建和表达 目前为止,大多数氨基酸生产菌株是通过随机诱变的方法发展提高的。这种经典的方法已成功的运用于其他氨基酸生产菌,但它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诱变而改变的基因是随机分布的,其中有些区域与氨基酸的生物合成没有直接关系,从而对细胞生理机能造成不必要的更改。通过高通量DNA测序使精确地识别改变的基因成为可能,但要理解它们对于细胞代谢和调控的影响仍然不容易。因此,很难进一步提高这些随机突变株的性能。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利用合理的代谢工程构建氨基酸生产菌株是首选。系统代谢工程就是将全基因代谢工程和系统生物学结合起来。利用现有的基因发明的最新研究和利用计算机对其他组学技术已经分析可以帮助为我们在构建所需的高产菌株方面开启了一个新天地。Kwang Ho Lee[1]等人利用系统代谢工程去除了分别编码天冬氨酸激酶I和III的thrA和lysC基因和位于thrL 的转录衰减现象。通过删除tdh和突变ilvA基因使苏氨酸不会被降解。删除metA和lysA基因可以合成更多苏氨酸生物合成所需的前体。通过转录组图谱结合计算机代谢流响应分析,确定了需要进一步进行构造的目的基因。最终得到的大肠杆菌菌株在分批发酵培养中的苏氨酸产量可高达0.393g/g,82.4 g/L。 工业发酵中蔗糖是一种很具有前景的碳源,为了可以让往不能利用蔗糖的菌株利用蔗糖,就需要向中导入蔗糖利用的操纵子。Jeong Wook Lee[2]等人发现将M.succiniciproducens 的β-呋喃果糖苷酶导入大肠杆菌K-12中最有利于蔗糖的利用。在胞外蔗糖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然后被输送进入当场赶紧K-12。最后这个重组的菌株经过补料分批培养的L-苏氨酸产量高达51.1g/L.每克蔗糖可以产0.284gL-苏氨酸。 张力[3]等人根据大肠杆菌L-苏氨酸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节机制和赖氨酸生物合成途。

色氨酸的发酵代谢控制

L-色氨酸的发酵代谢控制 09生工(2)班20090806249 肖军 摘要:色氨酸化学名称为a一氨基一p-吲哚丙酸,有L和D型同分异构体,此外还有消旋体DL-色氨酸。L-色氨酸是人和动物的必需氨基酸,参与机体蛋白质合成和代谢网络调节,广泛存在于自然界。D-色氨酸则主要存在于微生物和绿色植物中,动物体内含量较少。色氨酸在人体内几乎不发生作用,也无毒性。L-色氨酸是继蛋氨酸、赖氨酸之后的第三代饲料添加剂,其使用效果是赖氨酸的3~4倍,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在医药、化妆、食品、保健品等行业也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综述了利用微生物生产L-色氨酸的各种方法和L-色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代谢调控机制,并介绍了利用重组DNA技术选育L-色氨酸高产菌的研究现状。 关键字:色氨酸;发酵;代谢控制;生物合成;育种 目前年产量超过万吨的氨基酸还只有谷氨酸、赖氨酸和采用合成法的DL-甲硫氨酸,不言而喻,色氨酸又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工业化商品。发展色氨酸的关键在于提高产率、降低成本。色氨酸是必需氨基酸。它与赖氨酸同是生物体内不足的氨基酸, 在营养上是十分重要的。色氨酸在饲料中良好的添加效果已引起了人们极大的重视, 饲养试验表明在玉米粉中添加0.4%赖氨酸, 可使蛋白质增重效率(PER)由0.85提高到1.08, 而再添加0.07%色氨酸后,PER可进一步提高到2.55。也就是说比单独使用赖氨酸时要高一倍以上。 1.色氨酸的生产方法 色氨酸的生产最早主要依靠化学合成法和蛋质水解法,但是随着对微生物法生产色氨酸研究的不断深入,这种方法已经走向实用并且处于主导地位。微生物法大体上可以分为直接发酵法、微生物转化法和酶法。近年来还出现了将直接发酵法与化学合成法相结合、直接发酵法与转化法相结合生产色氨酸的研究。另外,重组DNA技术在微生物育种和酶工业上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直接发酵法和酶法生产色氨酸的工业化进程。 1.1微生物转化法 亦称前体发酵法。这种方法使用葡萄糖作为碳源同时添加合成色氨酸所需的前体物如邻氨基苯甲酸、吲哚等,利用微生物的色氨酸合成酶系来合成色氨酸。这种方法同直接发酵法一样,需要解除生物合成途径中大部分酶所受到的反馈调节,以使色氨酸能够高浓度蓄积。另外,所添加的前体物大都是抑制微生物生长的,因此添加量不可过高,一般采取分批少量添加的方法。同时可以筛选前体物的添加量。例如采用枯草杆菌的抗菌的5-FT抗性突变株SD-9在15L含6%葡萄糖的培养基中培养,在培养过程中每次添加少量6%的邻氨基苯甲酸溶

年产50吨赖氨酸发酵工厂设计

第1章引言2 研究背景2 设计的任务及主要设计内容3 设计的规模及产品3 工艺技术参数3 生产 基础数据3 种子培养基4 发酵培养基4 第2章厂址的选择5 厂址选择的重要性5 厂址选择的原则5 第3章工厂总平面设计7 总平面设计内容7 总平面设计的原则7 工厂建筑物面积设计8 第4章赖氨酸生产工艺8 赖氨酸生产工艺8 赖氨酸生产工艺概述8 工艺的选择:9 原料预处理及淀粉水解糖制备原料的预处理12 淀粉水解糖制备12 工艺操作规程12 种子扩大培养及赖氨酸发酵13 总体情况13 车间操作规程13 12 第5章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15 发酵车间 的物料衡算15 发酵液量15 发酵液配制需糖量16 二级种子液量16 二级种子培养液所需糖量16 生产一周期赖氨酸需总糖量16 耗用淀粉的原料量16 发酵培养基硫酸铵耗用量16 二级种子硫酸铵耗用量16 玉米浆耗用量16 磷酸二氢钾耗用量16 硫酸镁耗用量16 碳酸钙用量16 苏氨酸钠耗用量16 物料衡算总量16 赖氨酸发酵车间的能量衡算17 蒸汽消耗量计算: 17 冷却水消耗量计算18 第6章设备选型错误!未定义书签。 发酵罐的选择错误!未定义书签。种子罐的选择错误!未定义书签。搅拌器轴功率的计算错误! 未定义书签 发酵罐搅拌器错误!未定义书签。种子罐搅拌器错误!未定义书签。贮罐计算错误! 未定义书签。配料罐的计算错误!未定义书签。发酵罐配料罐错误!未定义书签。种子罐配料罐错误! 未定义书签。离心机计算错误! 未定义书签。主要设备一览表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7章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错误!未定义书签。 概述错误!未定义书签。治理标准如下:错误!未定义书签。 环保设计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三废处理错误! 未定义书签。废气的处理错误! 未定义书签。废水的处理错误! 未定义书签。废渣的处理错误! 未定义书签。

色氨酸总结

色氨酸 一、产品名称2010018055 中文名:色氨酸 英文名:tryptophan;tryptophane;简写为Trp 二、产品性质: 白色或微黄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熔点281~282℃(右旋体),289℃分解,左旋体。外消旋体微溶于水(0.4%,25℃)和乙醇,溶于甲酸、稀酸和稀碱,不溶于氯仿和乙醚。0.2%的水溶液pH 为5.5~7.0。 三、产品用途及作用: L-色氨酸是含有吲哚基的中性芳香族氨基酸,是人体和动物生命活动中必需的氨基酸之一,对人和动物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被称为第二必需氨基酸,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和饲料等方面。在生物体内,从色氨酸出发可合成5-羟基色胺等激素以及色素、生物碱、辅酶、植物激素等生理活性物质,可预防和治疗糙皮病,同时具有消除精神紧张、改善睡眠效果等功效。色氨酸代谢失凋会引起糖尿病和神经错乱,因此在医学上被用作氨基酸注射液和复合氨基酸制剂。另外,由于色氨酸是一些植物蛋白中比较缺乏的氨基酸,用它强化食品和做饲料添加剂对提高植物蛋白质的利用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继蛋氨酸和赖氨酸之后的第三大饲料添加氨基酸。 四、主要产品生产厂家、产品概况及产量: 世界上主要生产厂家是日本的昭和电工、协和发酵和三井化学公司,采用发酵法生产色氨酸,赢创德固赛则兼有发酵法和合成法生产色氨酸。

国内具备色氨酸生产能力的企业主要有杭州恒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和浙江东阳市横店集团家园化工有限公司。 杭州恒锐建立于2001年,目前产品有D-色氨酸、DL-色氨酸、L-色氨酸,每月产量均在1吨左右,年产值上千万元。家园化工研制生产的L-色氨酸被科技部列入2003年度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该公司与有关科研院所合作,利用基因工程酶法合成生产高纯度L-色氨酸,目前已有商业化产品销售。另外,上海、武汉、北京等地小规模少量生产气氨酸,用于药品。但尚无厂家生产饲料添加剂用的色氨酸。目前该产品生产技术和市场被日本三井化学、美国ADM等几家国际大公司垄断,我国每年要大量进口L-色氨酸,以满足市场所需。 五、产品生产方法: 色氨酸的生产最早主要依靠化学合成法和蛋白质水解法,但是随着对微生物法生产色氨酸研究的不断深入,这种方法已经走向实用并且处于主导地位。微生物法大体上可以分为直接发酵法、微生物转化法和酶法。近年来还出现了将直接发酵法与化学合成法相结合、直接发酵法与转化法相结合生产色氨酸的研究。另外,重组DNA技术在微生物育种和酶工业上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直接发酵法和酶法生产色氨酸的工业化进程。 微生物转化法: 亦称前体发酵法。这种方法使用葡萄糖作为碳源,同时添加合成色氨酸所需的前体物如邻氨基苯甲酸、吲哚等,利用微生物的色氨酸合成酶系来合成色氨酸。这种方法同直接发酵法一样,需要解除生物合成途径中大部分酶所受到的反馈调节,以使色氨酸能够高浓度蓄积。另外,所添加的前体物大

产1000吨苏氨酸发酵工艺课程设计方案

目录 1 绪论 (1) 1.1 苏氨酸简介 (1) 1.1.2 苏氨酸的作用来源及发展 (2) 2 菌种的选择与制备 (3) 2.1 菌种选择与保藏 (3) 2.1.1 菌种选择 (3) 2.1.2 菌种保藏 (3) 2.2 培养基的设计 (3) 2.2.1 培养基配置的原则 (3) 2.2.2 培养基类型 (3) 2.2.3 培养基配方(百分比) (5) 2.2.4 培养方法: (5) 2.3 培养基的营养要求 (6) 2.4 发酵条件的研究 (7) 2.5 灭菌 (7) 2.5.1 灭菌方法 (7) 2.5.2 培养基的湿热灭菌 (8) 2.5.3 分批灭菌 (9) 2.5.4 分批灭菌的操作方法 (9)

2.6 种子扩大培养 (11) 2.6.1 生产车间种子制备 (12) 2.6.2 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 (12) 3发酵过程的工艺控制 (13) 3.1 发酵过程 (13) 3.1.1 补料的控制 (13) 3.2 发酵条件的影响 (13) 3.2.1 初始 pH 对苏氨酸影响 (13) 3.2.2 温度对苏氨酸发酵的影响 (14) 3.2.3 溶氧对苏氨酸发酵的影响 (14) 3.2.4 发酵过程泡沫的控制 (14) 3.3 发酵终点的判断 (15) 3.4 染菌的控制 (15) 4 发酵罐的设计 (17) 4.1 发酵罐标准尺寸 (17) 4.2 发酵罐的计算 (17) 5 物料衡算 (17) 5.1 总物料衡算 (19) 5.2 原料用量计算 (19) 5.2.1发酵罐原料计算 (20) 5.2.1 发酵罐原料计算 (20)

5.2.2 种子罐的物料衡算 (21) 5.2.3 补料培养基的物料衡算 (22) 6 下游加工 (23) 6.1 发酵液的预处理和固液分离 (23) 6.2 发酵液残液的处理 (24) 6.3 离心 (25) 6.4 干燥 (26) 7 后记 (27) 参考文献 (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