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效实中学数学全等三角形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

宁波市效实中学数学全等三角形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
宁波市效实中学数学全等三角形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

宁波市效实中学数学全等三角形单元测试卷 (word 版,含解析)

一、八年级数学轴对称三角形填空题(难)

1.在Rt △ABC 中,∠ABC=90°,AB=3,BC=4,点E ,F 分别在边AB ,AC 上,将△AEF 沿直线EF 翻折,点A 落在点P 处,且点P 在直线BC 上.则线段CP 长的取值范围是____.

【答案】15CP ≤≤

【解析】

【分析】

根据点E 、F 在边AB 、AC 上,可知当点E 与点B 重合时,CP 有最小值,当点F 与点C 重合时CP 有最大值,根据分析画出符合条件的图形即可得.

【详解】

如图,当点E 与点B 重合时,CP 的值最小,

此时BP=AB=3,所以PC=BC-BP=4-3=1,

如图,当点F 与点C 重合时,CP 的值最大,

此时CP=AC ,

Rt △ABC 中,∠ABC=90°,AB=3,BC=4,根据勾股定理可得AC=5,所以CP 的最大值为5, 所以线段CP 长的取值范围是1≤CP≤5,

故答案为1≤CP≤5.

【点睛】

本题考查了折叠问题,能根据点E、F分别在线段AB、AC上,点P在直线BC上确定出点E、F位于什么位置时PC有最大(小)值是解题的关键.

2.已知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0,3),(2,0),以线段AB为直角边,在第一象限

内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使∠BAC=90°,如果在第二象限内有一点P(a,1

2

),且

△ABP和△ABC的面积相等,则a=_____.

【答案】-8

3

【解析】

【分析】

先根据AB两点的坐标求出OA、OB的值,再由勾股定理求出AB的长度,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得出△ABC的面积;连接OP,过点P作PE⊥x轴,由△ABP的面积与△ABC的

面积相等,可知S△ABP=S△POA+S△AOB﹣S△BOP=13

2

,故可得出a的值.

【详解】

∵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0,3),(2,0),∴OA=3,OB=2,

∴22

3+213

AB==,

∵△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AC=90°,

1113

?1313

222 ABC

S AB AC??

===,

作PE⊥x轴于E,连接OP,

此时BE=2﹣a,

∵△ABP的面积与△ABC的面积相等,

111

???

222 ABP POA AOB BOP

S S S S OA OE OB OA OB PE ++

=﹣=﹣,

111113

3322

22222

a

??+????

=(﹣)﹣=,

解得a=﹣8

3

故答案为﹣83

【点睛】

本题考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坐标与图象性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解题的关键是根据S △ABP =S △POA +S △AOB -S △BOP 列出关于a 的方程. 3.如图,点P 是AOB 内任意一点,5OP cm =,点P 与点C 关于射线OA 对称,点P 与点D 关于射线OB 对称,连接CD 交OA 于点E ,交OB 于点F ,当PEF 的周长是5cm 时,AOB ∠的度数是______度.

【答案】30

【解析】

【分析】

根据轴对称得出OA 为PC 的垂直平分线,OB 是PD 的垂直平分线,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得出12COA AOP COP ,12

POB DOB POD ,PE=CE ,OP=OC=5cm ,PF=FD ,OP=OD=5cm ,求出△COD 是等边三角形,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解:如图示:连接OC ,OD ,

∵点P 与点C 关于射线OA 对称,点P 与点D 关于射线OB 对称,

∴OA 为PC 的垂直平分线,OB 是PD 的垂直平分线,

∵OP=5cm ,

∴12COA AOP COP ,12

POB DOB POD ,PE=CE ,OP=OC=5cm ,PF=FD ,

OP=OD=5cm ,

∵△PEF 的周长是5cm ,

∴PE+EF+PF=CE+EF+FD=CD=5cm ,

∴CD=OD=OD=5cm ,

∴△OCD 是等边三角形,

∴∠COD=60°, ∴11122230AOB AOP BOP COP DOP COD ,

故答案为:30.

【点睛】

本题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轴对称性质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能求出△COD 是等边三角形是解此题的关键.

4.如图,在ABC ?中,点D 是BC 的中点,点E 是AD 上一点,BE AC =.若70C ∠=?,50DAC ∠=? 则EBD ∠的度数为______.

【答案】10?

【解析】

【分析】

延长AD 到F 使DF AD =,连接BF ,通过ACD FDB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CAD BFD ∠=∠,AC BF =, 等量代换得BF BE =,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F BEF ∠=∠,即可得到BEF CAD ∠=∠,进而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答即可得.

【详解】

如图,延长AD 到F ,使DF AD =,连接BF :

∵D 是BC 的中点

∴BD CD =

又∵ADC FDB ∠=∠,AD DF =

∴ACD FDB ?

∴AC BF =, CAD F ∠=∠,C DBF ∠=∠

∵AC BE =, 70C ?∠=, 50CAD ?∠=

∴BE BF =, 70DBF ?∠=

∴50BEF F ?∠=∠=

∴180180505080EBF F BEF ?????∠=-∠-∠=--=

∴807010EBD EBF DBF ???∠=∠-∠=-=

故答案为:10?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题的关键在于通过倍长中线法构造全等三角形.

5.如图,已知△ABC中,AB=AC,∠BAC=90°,直角∠EPF的顶点P是BC中点,两边PE、PF分别交AB、AC于点E、F,给出下列四个结论:

①AE=CF;

②△EP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③EF=AB;

1

2ABC

AEPF

S S

?

=

四边形

,当∠EPF在△ABC内绕顶点P旋转时(点E不与A、B重合),上述

结论中始终正确的有________(把你认为正确的结论的序号都填上).

【答案】①②④

【解析】

试题分析:∵∠APE、∠CPF都是∠APF的余角,

∴∠APE=∠CPF,

∵AB=AC,∠BAC=90°,P是BC中点,

∴AP=CP,

∴∠PAE=∠PCF,

在△APE与△CPF中,

{?

PAE PCF

AP CP EPA FPC ∠=∠=∠=∠

∴△APE ≌△CPF (ASA ),

同理可证△APF ≌△BPE ,

∴AE=CF ,△EP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S 四边形AEPF =

12S △ABC ,①②④正确; 而AP=12

BC ,当EF 不是△ABC 的中位线时,则EF 不等于BC 的一半,EF=AP , ∴故③不成立. 故始终正确的是①②④.

故选D .

考点: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2.等腰直角三角形.

6.如图,将ABC ?沿着过AB 中点D 的直线折叠,使点A 落在BC 边上的1A 处,称为第1次操作,折痕DE 到BC 的距离记为1h ,还原纸片后,再将ADE ?沿着过AD 中点1D 的直线折叠,使点A 落在DE 边上的2A 处,称为第2次操作,折痕11D E 到BC 的距离记为2h ,按上述方法不断操作下去…经过第2020次操作后得到的折痕20192019D E 到BC 的距离记为2020h ,若11h =,则2020h 的值为______.

【答案】2019122-

【解析】

【分析】

根据中点的性质及折叠的性质可得DA=DA ?=DB,从而可得∠ADA ?=2∠B,结合折叠的性质可得.,∠ADA ?=2∠ADE,可得∠ADE=∠B,继而判断DE// BC,得出DE 是△ABC 的中位线,证得AA ?⊥BC,AA ?=2,由此发现规律:01 2122

h =-=-?同理21122h =-3211122222

h =-?=-…于是经过第n 次操作后得到的折痕Dn-1 En-1到BC

的距离1

122n n h -=-

,据此求得2020h 的值. 【详解】 解:如图连接AA ?,由折叠的性质可得:AA ?⊥DE, DA= DA ? ,A ?、A ?…均在AA ?上

又∵ D 是AB 中点,∴DA= DB ,

∵DB= DA ? ,

∴∠BA ?D=∠B ,

∴∠ADA ?=∠B +∠BA ?D=2∠B,

又∵∠ADA ? =2∠ADE ,

∴∠ADE=∠B ∵DE//BC,

∴AA ?⊥BC ,

∵h ?=1

∴AA ? =2,

∴01

2122h =-=-? 同理:21

122h =-; 3211122222

h =-?=-; …

∴经过n 次操作后得到的折痕D n-1E n-1到BC 的距离1122n n h -=-

∴20202019122h =-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中点性质和折叠的性质,本题难度较大,要从每次折叠发现规律,求得规律的过程是难点.

7.如图,在Rt ABC △中,AC BC =,D 是线段AB 上一个动点,把ACD 沿直线CD 折叠,点A 落在同一平面内的A '处,当A D '平行于Rt ABC △的直角边时,ADC ∠的大小为________.

【答案】112.5?或67.5?

【解析】

【分析】

当A D '平行于Rt ABC △的直角边时,有两种情况,一是当A D BC '时,二是当A D AC '时,两种情况根据折叠的性质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角度的计算即可.

【详解】

如图1,当点D 在线段AB 上,且A D BC '时,45A DB B '∠=∠=?,

45180ADC A DC '∴∠+∠-=??

,解得112.5A DC ADC '∠=∠=?.

图1

如图2,当A D AC '时,45A DB A '∠=∠=?,

45180ADC A DC '∴∠+∠+=??

,解得67.5A DC ADC '∠=∠=?.

图2

【点睛】

本题考查了翻折变换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掌握折叠的性质是解题关键.

8.如图,30AOB ∠=?,P 是AOB ∠内一点,10PO =.若Q 、R 分别是边OA 、OB 上的动点,则PQR ?周长的最小值为_______.

【答案】10

【解析】

【分析】

作点P关于OB的对称点P′,点P关于OA的对称点P″,连接P′P″交OB于R,交OA于Q,连接PR、PQ,如图3,利用对称的性质得到△PQR周长=P′P″,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判断此时△PQR周长最小,最小值为P′P″的长,再证明△P′OP″为等边三角形得到P′P″=OP′=OP=10,从而得到△PQR周长的最小值

【详解】

解:

作点P关于OB的对称点P′,点P关于OA的对称点P″,连接P′P″交OB于R,交OA于Q,连接PR、PQ,如图3,

则OP=OP′,OP=OP″,RP=RP′,QP=QP″,

∴△PQR周长=PR+RQ+PQ=RP′+RQ+QP″=P′P″,

∴此时△PQR周长最小,最小值为P′P″的长,

∵由对称性可知OP=OP′,OP=OP″,PP′⊥OB,PP″⊥OA,

∴∠1=∠2,∠3=∠4,

∴∠P′OP″=∠1+∠2+∠3+∠4=2∠2+2∠3=2∠BOA=60°,

∴△P′OP″为等边三角形,

∴P′P″=OP′=OP=10,

故答案是:10.

【点睛】

本题考查了几何变换综合题:熟练掌握轴对称的性质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会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决最短路径问题.

9.在下列结论中:①有三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②有一个外角是120?的等

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③有一个角是60 ,且是轴对称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④有一腰上的高也是这腰上的中线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

【答案】①②③④

【解析】

【分析】

依据等边三角形的定义,含有一个600角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判断即可.

【详解】

有三个角是60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故①正确;外角是1200时,邻补角为600,即有一个内角是60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故②正确;轴对称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且含有一个600角,因此是等边三角形,故③正确;一腰上的高也是中线,故底边等于腰长,所以此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故④正确.

故此题正确的是①②③④.

【点睛】

此题考查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熟记方法才能熟练运用.

10.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60°,∠ADC=∠ABC=90°,在AB、AD上分别找一点F、E,连接CE、EF、CF,当△CEF的周长最小时,则∠ECF的度数为______.

【答案】60°

【解析】

【分析】

此题需分三步:第一步是作出△CEF的周长最小时E、F的位置(用对称即可);第二步是证明此时的△CEF的周长最小(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第三步是利用对称性求此时

∠ECF的值.

【详解】

分别作出C关于AD、AB的对称点分别为C1、C2,连接C1C2,分别交AD,AB于点E、F再连接CE、CF此时△CEF的周长最小,理由如下:

在AD 、AB 上任意取E 1、F 1两点

根据对称性:

∴CE=C 1E ,CE 1=C 1E 1,CF=C 2F ,CF 1=C 2F 1

∴△CEF 的周长= CE +EF +CF= C 1E +EF +C 2F= C 1C 2

而△CE 1F 1的周长= CE 1+E 1F 1+CF 1= C 1E 1+E 1F 1+C 2F 1

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故C 1E 1+E 1F 1+C 2F 1>C 1C 2

∴△CEF 的周长的最小为:C 1C 2.

∵∠A=60°, ∠ADC=∠ABC=90°

∴∠DCB=360°-∠A -∠ADC -∠ABC=120°

∴∠C C 1C 2+∠C C 2C 1=180°-∠DCB=60°

根据对称性:∠C C 1C 2=∠E CD ,∠C C 2C 1=∠F CB

∴∠E CD +∠F CB=∠C C 1C 2+∠C C 2C 1=60°

∴∠ECF =∠DCB -(∠E CD +∠F CB )=60°

故答案为:60°

【点睛】

此题考查的是周长最小值的作图方法(对称点),及周长最小值的证法: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掌握周长最小值的作图方法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二、八年级数学轴对称三角形选择题(难)

11.如图,120AOB ∠=?,OP 平分AOB ∠,且2OP =,若点M N 、分别在OA OB 、上,且PMN ?为等边三角形,则满足上述条件的PMN ?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无数个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在OA、OB上截取OE=OF=OP,作∠MPN=60°,只要证明△PEM≌△PON即可反推出△PMN是等边三角形满足条件,以此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解:如图在OA、OB上截取OE=OF=OP,作∠MPN=60°.

∵OP平分∠AOB,120

AOB

∠=?,

∴∠EOP=∠POF=60°,

∵OE=OF=OP,

∴△OPE,△OPF是等边三角形,

∴EP=OP,∠EPO=∠OEP=∠PON=∠MPN=60°,

∴∠EPM=∠OPN,

在△PEM和△PON中,

PEM PON

PE PO

EPM OPN

?∠

?

?

?

?

∴△PEM≌△PON(ASA).

∴PM=PN,

∵∠MPN=60°,

∴△PNM是等边三角形,

∴只要∠MPN=60°,△PMN就是等边三角形,

故这样的三角形有无数个.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添加辅助线并构造全等三角形.

12.等边△ABC,在平面内找一点P,使△PBC、△PAB、△PAC均为等腰三角形,具备这样条件的P点有多少个?()

A.1个B.4个C.7个D.10个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点P在等边△ABC内,而且△PBC、△PAB、△PAC均为等腰三角形,可知

P点为等边△ABC的垂心;由此可得分别以三角形各顶点为圆心,边长为半径,交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就是满足要求的.

解:由点P在等边△ABC内,而且△PBC、△PAB、△PAC均为等腰三角形,

可知P点为等边△ABC的垂心;

因为△ABC是等边三角形,所以分别以三角形各顶点为圆心,边长为半径画弧,交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就是满足要求的,

每条垂直平分线上得3个交点,再加三角形的垂心,一共10个.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有一定的拔高难度,属于中档题.

13.在坐标平面上有一个轴对称图形,其中A(3,﹣5

2

)和B(3,﹣

11

2

)是图形上的一

对对称点,若此图形上另有一点C(﹣2,﹣9),则C点对称点的坐标是()

A.(﹣2,1)B.(﹣2,﹣3

2

)C.(﹣

3

2

,﹣9)D.(﹣2,﹣1)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先利用点A和点B的坐标特征可判断图形的对称轴为直线y=-4,然后写出点C关于直线y=-4的对称点即可.

【详解】

解:∵A(3,﹣5

2

)和B(3,﹣

11

2

)是图形上的一对对称点,

∴点A与点B关于直线y=﹣4对称,

∴点C(﹣2,﹣9)关于直线y=﹣4的对称点的坐标为(﹣2,1).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坐标与图形的变化,需要注意关于直线对称:关于直线x=m对称,则两点的纵坐标相同,横坐标和为2m;关于直线y=n对称,则两点的横坐标相同,纵坐标和为2n.

14.如图,已知点B、C、D在同一条直线上,△ABC和△CDE都是等边三角形.BE交AC 于F,AD交CE于G.则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A.AD=BE B.BE⊥AC

C .△CFG 为等边三角形

D .FG ∥BC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A.ABC 和CDE △均为等边三角形,

60AC BC EC DC ACB ECD ∴==∠=∠=?,,,

在ACD 与BCE 中,

{AC BC

ACD BCE CD CF =∠=∠=,

ACD BCE ∴≌,

AD BE ∴=,正确.

B .据已知不能推出F 是A

C 中点,即AC 和BF 不垂直,所以AC BE ⊥错误,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C.CFG 是等边三角形,理由如下:

180606060ACG BCA ∠=?-?-?=?=∠,

ACD BCE ≌,

CBE CAD ∴∠=∠,

在ACG 和BCF 中,{CAG CBF

AC BC

BCF ACG ∠=∠=∠=∠,

ACG BCF ∴≌,

CG CH ∴=,

又∵∠ACG=60° CFG ∴是等边三角形,正确.

D.CFG 是等边三角形,

60CFG ACB ∴∠?=∠﹦,

.FG BC ∴ 正确.

故选B.

15.如图,在等腰△ABC 中,AB=AC=6,∠BAC=120°,点P 、Q 分别是线段BC 、射线BA 上一点,则CQ+PQ 的最小值为( )

A .6

B .7.5

C .9

D .12

【答案】C

【解析】

【分析】 通过作点C 关于直线AB 的对称点,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即可求解.

【详解】

解:如图,作点C 关于直线AB 的对称点1C ,1CC 交射线BA 于

H ,过点1C 作BC 的垂线,垂足为P ,与AB 交于点Q ,CQ+PQ 的长即为1PC 的长.

∵AB=AC=6,∠BAC=120°,

∴∠ABC=30°,

易得BC=3

在Rt △BHC 中,∠ABC=30°,

∴HC=33BCH=60°, ∴163CC =

在1Rt △PCC 中,1PCC ∠=60°,

∴19PC =

∴CQ+PQ 的最小值为9,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利用对称点求最小值的问题,认真审题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

16.如图,已知:∠MON =30°,点A 1、A 2、A 3 ···在射线ON 上,点1B 、2B 、

3B ···在射线OM 上,△112A B A 、△223A B A 、△334A B A …均为等边三角形,若112

OA =,则△667A B A 的边长为( )

A .6

B .12

C .16

D .32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性质以及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应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111OA A B =,112122321122A B A B A B A B ==

=…以此类推得出答案即可 【详解】

∵△112A B A 是等边三角形,

∴∠112A B A =∠112B A A =60°

又∵∠MON =30°

∴∠11OB A =30°

∴∠12OB A =∠212A B B =90°,1112112A B OA A B ===

又∵△223A B A 是等边三角形

∴22A B ∥11A B

∴∠22OB A =∠11OB A =30°

∴在Rt△212A B B 中,22A B =212A B =1

以此类推,得出△667A B A 的边长=

1222222

?????=16 所以答案为C 选项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性质以及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相关概念通过题目发现规律是解题关键

17.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 ,顶点A (1,3)、B (1,1)、C (3,1).规定“把正方形ABCD 先沿x 轴翻折,再向左平移1个单位”为一次变换,如此这样,连续经过2014次变换后,正方形ABCD 的对角线交点M 的坐标变为( )

A.(-2012,2)B.(-2012,-2)C.(-2013,-2)D.(-2013,2)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由正方形ABCD,顶点A(1,3)、B(1,1)、C(3,1),然后根据题意求得第1次、2次、3次变换后的对角线交点M的对应点的坐标,即可得规律:第n次变换后的点M的对应点的为:当n为奇数时为(2-n,-2),当n为偶数时为(2-n,2),继而求得把正方形ABCD连续经过2014次这样的变换得到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交点M的坐标.

试题解析:∵正方形ABCD,顶点A(1,3)、B(1,1)、C(3,1).

∴对角线交点M的坐标为(2,2),

根据题意得:第1次变换后的点M的对应点的坐标为(2-1,-2),即(1,-2),

第2次变换后的点M的对应点的坐标为:(2-2,2),即(0,2),

第3次变换后的点M的对应点的坐标为(2-3,-2),即(-1,-2),

第n次变换后的点M的对应点的为:当n为奇数时为(2-n,-2),当n为偶数时为(2-n,2),

∴连续经过2014次变换后,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交点M的坐标变为(-2012,2).

故选A.

考点:1.翻折变换(折叠问题);2.正方形的性质;3.坐标与图形变化-平移.

18.已知等边△ABC中,在射线BA上有一点D,连接CD,并以CD为边向上作等边△CDE,连接BE和AE,试判断下列结论:①AE=BD;②AE与AB所夹锐夹角为60°;③当D在线段AB或BA延长线上时,总有∠BDE-∠AED=2∠BDC;④∠BCD=90°时,CE2+AD2=AC2+DE2,正确的序号有()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BCD=∠ACD+60°,∠ACE=∠ACD+60°可得∠BCD=∠ACE,利用SAS可证明

△BCD≌△ACE,可得AE=BD,①正确;∠CBD=∠CAE=60°,进而可得∠EAD=60°,②正确,当∠BCD=90°时,可得∠ACD=∠ADC=30°,可得AD=AC,即可得CE2+AD2=AC2+DE2,④正确;当D点在BA延长线上时,∠BDE-∠BDC=60°,根据△BCD≌△ACE可得∠AEC=∠BDC,进而可得∠BDC+∠AED=∠AEC+∠AED=∠CED=60°,即可证明∠BDE-∠BDC=∠BDC+∠AED,即∠BDE-∠AED=2∠BDC,当点D在AB上时可证明∠BDE-∠AED=120°,③错误,综上即可得答案.

【详解】

∵∠BCA=∠DCE=60°,

∴∠BCA+∠ACD=∠DCE+∠ACD,

∴∠BCD=∠ACE,

又∵AC=BC,CE=CD,

∴△BCD≌△ACE,

∴AE=BD,∠CBA=∠CAE=60°,∠AEC=∠BDC,①正确,

∴∠BAE=120°,

∴∠EAD=60°,②正确,

∵∠BCD=90°,∠BCA=60°,

∴∠ACD=∠ADC=30°,

∴AC=AD,

∵CE=DE,

∴CE2+AD2=AC2+DE2,④正确,

当D点在BA延长线上时,∠BDE-∠BDC=60°,

∵∠AEC=∠BDC,

∴∠BDC+∠AED=∠AEC+∠AED=∠CED=60°,

∴∠BDE-∠BDC=∠BDC+∠AED

∴∠BDE-∠AED=2∠BDC,

如图,当点D在AB上时,

∵△BCD≌△∠ACE,

∴∠CAE=∠CBD=60°,

∴∠DAE=∠BAC+∠CAE=120°,

∴∠BDE-∠AED=∠DAE=120°,③错误

故正确的结论有①②④,

故选C.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19.如图,O是正三角形ABC内一点,OA=3,OB=4,OC=5,将线段BO以点B为旋转中心逆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BO′,下列结论:①△BO′A可以由△BOC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到;②点O与O′的距离为4;③∠AOB=150°;④S四边形

AOBO′=6+33;⑤S△AOC+S△AOB=6+9

3

4

.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A.①②③⑤B.①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②⑤【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由题意可知,∠1+∠2=∠3+∠2=60°,∴∠1=∠3,

又∵OB=O′B,AB=BC,

∴△BO′A≌△BOC,又∵∠OBO′=60°,

∴△BO′A可以由△BOC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到,

故结论①正确;

如图①,连接OO′,

∵OB=O′B,且∠OBO′=60°,

∴△OBO′是等边三角形,

∴OO′=OB=4.

故结论②正确;

∵△BO′A≌△BOC,∴O′A=5.

在△AOO′中,三边长为3,4,5,这是一组勾股数,∴△AOO′是直角三角形,∠AOO′=90°,

∴∠AOB=∠AOO′+∠BOO′=90°+60°=150°,

故结论③正确;

S四边形AOBO′=S△AOO′+S△OBO′=1

2

×3×4+

3

4

×42=6+43,

故结论④错误;

如图②所示,将△AOB绕点A逆时针旋转60°,使得AB与AC重合,点O旋转至O″点.

易知△AOO″是边长为3的等边三角形,△COO″是边长为3、4、5的直角三角形,

则S△AOC+S△AOB=S四边形AOCO″=S△COO″+S△AOO″=1

2

×3×4+

3

4

×32=6+

93

4

故结论⑤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的结论为:①②③⑤.

故选A.

20.如图所示,把腰长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折叠两次后,得到的一个小三角形的周长是()

A.2B.1+

2

2

C.2D2-1

【答案】B 【解析】

第一次折叠后,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1,腰长为

2

2

2

,腰长为1

2

,所以周长为

1122

1 222

2 ++=+.故答案为B.

全等三角形练习题及答案

全等三角形练习题及答案 1、下列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A、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 B、斜边和一锐角对应相等。 C、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 D、两锐角相等。 2、在△ABC中,∠B=∠C,与△ABC全等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100°,那么在△ABC中与这100°角对应相等的角是() A.∠A B.∠B C.∠C D.∠B或∠C 3、下列各条件中,不能作出唯一三角形的是() A.已知两边和夹角 B.已知两角和夹边 C.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 角 D.已知三边 4、在△ABC与△DEF中,已知AB=DE;∠A=∠D;再加一个条件,却不能判断 △ABC与△DEF全等的 是(). A. BC=EF B.AC=DF C.∠B=∠E D.∠C=∠F 5、使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 A.一锐角对应相等B.两锐角对应相等 C.一条边对应相等D.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 6、在△ABC和△A'B'C'中有①AB=A'B',②BC=B'C',③AC=A'C',④∠A=∠A', ⑤∠B=∠B',⑥∠C=∠C',则下列各组条件中不能保证△ABC≌△A'B'C'的是()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②④ D、②⑤⑥ 7、如图,已知∠1=∠2,欲得到△ABD≌△ACD,还须从下列条件中补选一个,错误的选法是 () A、∠ADB=∠ADC B、∠B=∠C C、DB=DC D、AB=AC 8、如图,△ABC≌△ADE,若∠BAE=120°,∠BAD=40°,则∠BAC的度数为 A. 40° B. 80° C.120° D. 不能确定

9、如图,AE=AF,AB=AC,EC与BF交于点O,∠A=600,∠B=250,则∠EOB的度数为() A.600 B.700C.750D.850 10、如图,已知AB=DC,AD=BC,E.F在DB上两点且BF=DE,若∠AEB=120°,∠ADB=30°,则∠BCF= ( ) A. 150° B.40° C.80° D. 90° 11、①两角及一边对应相等②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③两边及一边所对的角对应相等④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以上条件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2、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是() A.三条边对应相等 B.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 C.两角及其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 D.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 13、如图,已知,,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的是() (A)(B) (C)(D)∥ 14、如图,AB与CD交于点O,OA=OC,OD=OB,∠A=50°,∠B=30°, 则∠D的度数为().

八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八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一、八年级数学轴对称三角形填空题(难) 1.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BC CD = ,对角线BD 平分ADC ∠,连接AC ,2ACB DBC ∠=∠,若4AB =,10BD =,则ABC S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0 【解析】 【分析】 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性质可推出AD ∥BC ,然后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已知条件可推出CA=CD ,可得CB=CA=CD ,过点C 作CE ⊥BD 于点E ,CF ⊥AB 于点F ,如图,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已知条件可得DE 的长和BCF CDE ∠=∠,然后即可根据AAS 证明△BCF ≌△CDE ,可得CF=DE ,再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即得结果. 【详解】 解:∵BC CD =,∴∠CBD =∠CDB , ∵BD 平分ADC ∠,∴∠ADB =∠CDB , ∴∠CBD =∠ADB ,∴AD ∥BC ,∴∠CAD =∠ACB , ∵2ACB DBC ∠=∠,2ADC BDC ∠=∠,∠CBD =∠CDB , ∴ACB ADC ∠=∠,∴CAD ADC ∠=∠, ∴CA=CD ,∴CB=CA=CD , 过点C 作CE ⊥BD 于点E ,CF ⊥AB 于点F ,如图,则152 DE BD ==,12 BCF ACB ∠=∠, ∵12BDC ADC ∠= ∠,ACB ADC ∠=∠,∴BCF CDE ∠=∠, 在△BCF 和△CDE 中,∵BCF CDE ∠=∠,∠BFC =∠CED =90°,CB=CD , ∴△BCF ≌△CDE (AAS ),∴CF=DE =5, ∴11451022 ABC S AB CF =?=??=. 故答案为:10.

全等三角形题型归类及解析

全等三角形难题题型归类及解析 一、角平分线型 角平分线是轴对称图形,所以我们要充分的利用它的轴对称性,常作的辅助线是:一利用截取一条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二是经过平分线上一点作两边的垂线。另外掌握两个常用的结论:角平分 线与平行线构成等腰三角形,角平分线与垂线构成等腰三角形。 1. 如图,在ΔABC 中,D 是边BC 上一点,AD 平分∠BAC ,在AB 上截取AE=AC , 连结DE ,已知DE=2cm ,BD=3cm ,求线段BC 的长。 2. 已知:如图所示,BD 为∠ABC 的平分线,AB=BC ,点P 在BD 上,PM ⊥AD 于M , ?PN ⊥CD 于N ,判断PM 与PN 的关系. 3. 已知:如图E 在△ABC 的边AC 上,且∠AEB=∠ABC 。 (1) 求证:∠ABE=∠C ; (2) 若∠BAE 的平分线AF 交BE 于F ,FD ∥BC 交AC 于D ,设AB=5,AC=8,求DC 的长。 . A B C D E P D A C B M N

5、如图所示,已知∠1=∠2,EF ⊥AD 于P ,交BC 延长线于M ,求证:2∠M=(∠ACB-∠B ) 2 1P F M D B A C E 6、如图,已知在△ABC 中,∠BAC 为直角,AB=AC ,D 为AC 上一点,CE ⊥BD 于E . (1) 若BD 平分∠ABC ,求证CE=1 2 BD ; (2) 若D 为AC 上一动点,∠AED 如何变化,若变化,求它的变化范围; 若不变,求出它的度数,并说明理由。 8、如图,在△ABC 中,∠ABC=60°,AD 、CE 分别平分∠BAC 、∠ACB , 求证:AC=AE+CD . 二、中点型 由中点应产生以下联想: E D C B A

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项目二Word综合应用

实训项目二Word 综合应用示例 实训项目二Word 综合应用 实训满分20 分。 以日常应用为基础,设计一个综合运用Word 基本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文档。文 档内容要求包括以下基本操作和元素: 标题、正文、页眉/页脚/页码、首行缩进、分栏、边框和底纹、图片水印、表格及内容 (含表头斜线)、自选图形、艺术字、文本框、SmartArt 图形、自定义页面等。 实训项目提交内容:(1)实训项目详细任务说明。(2)实训项目结果文档。 标题:打开Word,在文档内输入想要的标题内容,点击上方“开始”,右侧可以设置 预设的标题格式。 正文:右键点击正文,选择修改,设置正文字体,然后就是修改段落格式,点格式-段落,常见的段落设置有缩进设置,一般是首行缩进 2 字符,然后就是行距设置,设置完正文 格式的文字就统一修改完成。 页眉/页脚/页码:打开Word 文档,页眉与页脚的添加。单击插入——页眉/页脚,在内嵌的格式选择一个并输入文字。页眉页脚的修改。双击工作区域,选中页眉/页脚内容就可以修改。单击设计——在右边选择关闭页眉页脚,就可以关闭页眉页脚了。页眉页脚的删除。单击插入——选择页眉/页脚——在最底部选择删除页眉/页脚,就可以把页眉页脚删除。设 置完成单击保存就可以了。 首行缩进:首先把要设置首行缩进的段落选中。单击“开始”菜单选项卡,在工具栏 中的单击“段落对话框”按钮,将会弹出段落对话框。在弹出的段落对话框中,在”缩进和 间距“选项卡中的”缩进“组中有一个”特殊格式“参数,默认情况下此参数的值为”无“,单击下拉列表,从下拉列表中选择”首行缩进“。选择了”首行缩进“后,在“磅值”处设 置缩进的字符数,把缩进字符数设置为” 2 字符“。单击确定按钮,则选中的段落中首行均 向内缩进了 2 个字符的效果。 分栏:选中需要分栏的内容-> 点击word 菜单中的【页面布局】-> 点击页面设置选项卡中的【分栏】-> 在弹出的窗口中点击【两栏】即可. 边框和底纹:打开需要添加边框和底纹的Word 文档。选中准备添加边框和底纹的内 容,在“开始”选项卡中找到边框命令。在下拉菜单中选中相应的框线,被选中的框线就会 被添加到选中内容。如果预设框线不满意的话,点选下拉菜单下的“边框和底纹”。在“边 框和底纹”对话框中选择满意的线条样式、颜色、宽度等,点击确定,设置好的线条就会被 添加到正文中。在对话框中选中底纹,设置好要添加的颜色。点击确定后,被选中的颜色就会添加到正文中. 图片水印:切换到“设计”选项卡下,在页面背景组中,单击“水印”按钮,这个时 候会弹出一个下拉列表,在弹出的下拉列表中选择“自定义水印”选项。弹出“水印”对话 实训项目二Word 综合应用示例

全等三角形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全等测试 ?选择题(共3小题) 1. 如图,EB交AC于M,交FC于D, AB交FC于N,/ E=Z F=90° / B=Z C, AE=AF,给出下列结论:①/ 1 = /2;②BE=CF③厶ACN^A ABM:④CD=DN 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2. 如图,△ ABC为等边三角形,D、E分别是AC、BC上的点,且AD=CE AE与BD相交于点P,BF丄AE于点F.若BP=4则PF的长() A. 2 B. 3 C. 1 D. 2 二 3. 如图,OA=OC OB=OD且0A丄OB, OCX OD,下列结论:①△ AOD^A COB ②CD=AB③/ CDA=Z ABC; 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D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D.②③ 二.解答题(共11小题) 4. 如图,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 BD交于点O, AB=AC点E是BD上点,且AE=AD / EAD=Z BAC

(1)求证:/ ABD=/ ACD

(2)若/ ACB=65,求/ BDC的度数. B C 5. (1)如图①,在四边形ABCD中,AB// DC, E是BC的中点,若AE是/ BAD 的平分线,试探究AB, AD,DC之间的等量关系,证明你的结论; (2)如图②,在四边形ABCD中,AB// DC, AF与DC的延长线交于点F, E是BC 的中点,若AE是/BAF的平分线,试探究AB,AF, CF之间的等量关系,证明你的结论. 6 .已知:在△ ABC中,AB=AC D为AC的中点,DE丄AB, DF丄BC,垂足分别为点E, F,且DE=DF求证:△ ABC是等边三角形. 7. 已知,在△ ABC中,/ A=90°, AB=AC点D为BC的中点. (1)如图①,若点E、F分别为AB、AC上的点,且DE丄DF,求证:BE=AF (2)若点E、F分别为AB、CA延长线上的点,且DE丄DF,那么BE=AF吗?请利用图②说明理由. 圍①图 图圏

八年级全等三角形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八年级全等三角形单元测试卷(解析版)一、八年级数学轴对称三角形填空题(难) 1.在等腰△ABC中,AD⊥BC交直线BC于点D,若AD=1 2 BC,则△ABC的顶角的度数为 _____. 【答案】30°或150°或90° 【解析】 试题分析:分两种情况;①BC为腰,②BC为底,根据直角三角形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判断出∠ACD=30°,然后分AD在△ABC内部和外部两种情况求解即可. 解:①BC为腰, ∵AD⊥BC于点D,AD=1 2 BC, ∴∠ACD=30°, 如图1,AD在△ABC内部时,顶角∠C=30°, 如图2,AD在△ABC外部时,顶角∠ACB=180°﹣30°=150°, ②BC为底,如图3, ∵AD⊥BC于点D,AD=1 2 BC,

∴AD=BD=CD, ∴∠B=∠BAD,∠C=∠CAD, ∴∠BAD+∠CAD=1 2 ×180°=90°, ∴顶角∠BAC=90°, 综上所述,等腰三角形ABC的顶角度数为30°或150°或90°. 故答案为30°或150°或90°. 点睛:本题考查了含30°交点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分类讨论是解题的关键. 2.在直角坐标系中,O 为坐标原点,已知点 A(1,2),点 P 是 y 轴正半轴上的一点,且△AOP 为等腰三角形,则点P 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 【答案】 5 4),0, 4 ?? ? ?? 【解析】 【分析】 有三种情况:①以O为圆心,以OA为半径画弧交y轴于D,求出OA即可;②以A为圆心,以OA为半径画弧交y轴于P,求出OP即可;③作OA的垂直平分线交y轴于C,则AC=OC,根据勾股定理求出OC即可. 【详解】 有三种情况:①以O为圆心,以OA为半径画弧交y轴于D,则OA=OD= = ∴D(0); ②以A为圆心,以OA为半径画弧交y轴于P,OP=2×y A=4, ∴P(0,4); ③作OA的垂直平分线交y轴于C,则AC=OC, 由勾股定理得:OC=AC, ∴OC=5 4 , ∴C(0,5 4 ); 故答案为: 5 4),0, 4 ?? ? ?? .

WORD实验报告模板

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 实验项目名称Word综合练习 班级 实验室名称(或课室) 专业 任课教师黄晓兰 学号: 姓名: 实验日期:年月日

姓名实验报告成绩 评语: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说明:指导教师评分后,实验报告交院(系)办公室保存。

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运用Word 2003的整个章节中各知识,综合对文档进行编辑排版。 二、实验原理 (实验教程P41,使用那些功能) 三、实验设备和软件 (1)硬件要求: P4微型计算机,内部组成局域网。 (2)软件要求: 操作系统:中文Windows XP、中文Office Word2003。 四、实验步骤 (自己根据你的完成过程,列出步骤,参照实验教程P42四) 五、实验结果 (另附一页) 六、实验总结 (通过这次实验你学到什么)

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报告可参照如下内容格式写作: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设备、 实验步骤、实验结果。 ●题材自定,但要求内容健康向上。要求内容要有一定主题,体现一定 风格。可参考实验结果内容。

专访:访美国华人金融协会理事、芝加哥机构资本副高海 华网芝加哥3月29日电 (记者 朱诸 张保平) 国华人金融协会理事、芝加哥机构资本副总裁高海29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这次日本大地震对日本经济更多的是一种短期的干扰,不会对日本经济的长期走势产生重大影响;同时,由于日本对目前世界经济增量的贡献有限,因此也不会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太大影响。 高海说,由于地震会造成当地厂房的破坏,因此可能会使得日本某些制造行业——如汽车和汽车零配件、半 导体及芯片等——短期压力加剧。 但历史经验表明,这些行业通常会在地震发生之后的两至三个季度内出现下滑,之后又会迎来一轮强劲反弹,因为日本制造业的需求主体主要分布在世界其他国家,这些需求并没有太大变化,因此在厂房检修或者重建之后,那些被滞后的需求还会回来,所以短期之内会呈现明显的“V”型反弹。 高海说,具体来看,在这些受到影响的行业中,日本核电行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因为这次核危机给日本以及 全球发展核电的国家敲响了警钟。目前日本电力供应有约30%依赖于核电,此外,作为一个以出口为主的经济,日本的制造业对电能的依赖也比较大,如果三分之一的供电受到影响,那么短期内对这些制造业的冲击也是很严重的。 另外,对于一些替换性较高的行业,如重型机械制造业,如果调整的周期过长,导致客户需求转移,也会对这些行业造成冲击。“比如日立和小松,如果耽误的时间太长,而国外的客户又急需使用,因此只能转向其他国家的生产商购买,而且这些产品均伴随相关配套产品和服务,如维修保养,一旦转移,就很难改变,”高海说。 “长远来看,”长期投资亚洲金融市场的高海说,“对日本经济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一个是人口增长,一个是生产力,而这两方面现在都在朝着不利于经济的方向发展。首先是日本的人口数量一直在下降,同时日本的生产力也在上世纪80年代达到顶峰之后开始走下坡路,而且正在被其他国家赶超。”高海说,改变不了的,因此,日本经济长期来看还会维持向下走的趋势。 另外,这次地震也对世界其他国家的一些行业造成了一定影响。据报道,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已经关闭了路易斯安那的一家卡车制造工厂,者削减产量。 对此,高海说方面出现问题,可能会影响到美国今年的汽车生产和销售。” “但是这种供应方面的短缺都不会是大问题,只要需求方面保持稳定,高海说。 全球GDP 增量里,日本占的比重并不是很高,也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同时,高海还说,由于日本外债比例不高,大部分债券被本国企业和居民持有,所以即使地震重建需要从国外借债,也不会对日本的主权信用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所以不会引发类似欧洲的债务危机。 美

【精选】全等三角形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一、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解答题压轴题(难)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AB分别交x轴,y轴于A(a,0),B(0,b),且满足a2+b2+4a﹣8b+20=0. (1)求a,b的值; (2)点P在直线AB的右侧;且∠APB=45°, ①若点P在x轴上(图1),则点P的坐标为; ②若△ABP为直角三角形,求P点的坐标. 【答案】(1)a=﹣2,b=4;(2)①(4,0);②P点坐标为(4,2),(2,﹣2).【解析】 【分析】 (1)利用非负数的性质解决问题即可. (2)①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解决问题. ②分两种情形:如图2中,若∠ABP=90°,过点P作PC⊥OB,垂足为C.如图3中,若∠BAP=90°,过点P作PD⊥OA,垂足为D.分别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即可.【详解】 (1)∵a2+4a+4+b2﹣8b+16=0 ∴(a+2)2+(b﹣4)2=0 ∴a=﹣2,b=4. (2)①如图1中, ∵∠APB=45°,∠POB=90°, ∴OP=OB=4, ∴P(4,0). 故答案为(4,0). ②∵a=﹣2,b=4 ∴OA=2OB=4 又∵△ABP为直角三角形,∠APB=45° ∴只有两种情况,∠ABP=90°或∠BAP=90° ①如图2中,若∠ABP=90°,过点P作PC⊥OB,垂足为C.

∴∠PCB=∠BOA=90°, 又∵∠APB=45°, ∴∠BAP=∠APB=45°, ∴BA=BP, 又∵∠ABO+∠OBP=∠OBP+∠BPC=90°, ∴∠ABO=∠BPC, ∴△ABO≌△BPC(AAS), ∴PC=OB=4,BC=OA=2, ∴OC=OB﹣BC=4﹣2=2, ∴P(4,2). ②如图3中,若∠BAP=90°,过点P作PD⊥OA,垂足为D. ∴∠PDA=∠AOB=90°, 又∵∠APB=45°, ∴∠ABP=∠APB=45°, ∴AP=AB, 又∵∠BAD+∠DAP=90°, ∠DPA+∠DAP=90°, ∴∠BAD=∠DPA, ∴△BAO≌△APP(AAS), ∴PD=OA=2,AD=OB=4, ∴OD=AD﹣0A=4﹣2=2, ∴P(2,﹣2). 综上述,P点坐标为(4,2),(2,﹣2).

全等三角形单元测试题

全等三角形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三角形不一定全等的是( ) A .有两个角和一条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 B .有两条边和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 C .斜边和一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 D .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2.下列说法: ①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全等 ②斜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全等 ③顶角和腰长对应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全等 ④有两个锐角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全等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3.如图,AB 平分∠CAD ,E 为AB 上一点,若AC=AD ,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BC=BD B.CE=DE C.BA 平分∠CBD D.图中有两对全等三角形 4.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自D 向AB 、AC 两边作垂线,垂足为E 、F ,那么下 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 A.DE=DF B.AE=AF C.BD=CD D.∠ADE=∠ADF 5.在△ABC 中,∠B=∠C ,与△ABC 全等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130°,那么△ABC 中与这个 角对应的角是( ). A .∠A B .∠B C .∠C D .∠B 或∠C 6.如图所示,BE ⊥AC 于点D ,且AD=CD ,BD=ED ,若∠ABC=54°,则∠E=( ). A .25° B .27° C .30° D .45° 7.如下左图,△ABC 中,∠C =90°,AC =BC ,AD 平分∠CAB 交BC 于点D ,DE ⊥AB ,且AB =10 cm , D A C E B

F E D C B A 则△BED 的周长为 ( ) A .5 cm B .10 cm; C .15 cm D .20 cm 8.如上右图,AB=AC ,BE ⊥AC 于E ,CF ⊥AB 于F ,则①△ABE ≌△ACF ;②△BOF ≌△COE ;③ 点O 在∠BAC 的角平分线上,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 A .3个 B .2个 C .1个 D .0个 9.如图,在△ABC 中,AD 平分∠BAC ,过B 作BE ⊥AD 于E ,过E 作EF ∥AC 交AB 于F ,则( ) A 、AF=2BF; B 、AF=BF; C 、AF>BF; D 、AF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全等三角形专题练习(解析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等三角形专题练习(解析版) 一、八年级数学轴对称三角形填空题(难) 1.△ABC与△DEF是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BAC=∠D=90°,AB=AC=6.现将 △DEF与△ABC按如图所示的方式叠放在一起,使△ABC保持不动,△DEF运动,且满足点E在边BC上运动(不与B,C重合),边DE始终经过点A,EF与AC交于点M.在△DEF 运动过程中,若△AEM能构成等腰三角形,则BE的长为______. 【答案】363 【解析】 【分析】 分若AE=AM 则∠AME=∠AEM=45°;若AE=EM;若MA=ME 则∠MAE=∠AEM=45°三种情况讨论解答即可; 【详解】 解:①若AE=AM 则∠AME=∠AEM=45° ∵∠C=45° ∴∠AME=∠C 又∵∠AME>∠C ∴这种情况不成立; ②若AE=EM ∵∠B=∠AEM=45° ∴∠BAE+∠AEB=135°,∠MEC+∠AEB=135° ∴∠BAE=∠MEC 在△ABE和△ECM中, B BAE CEN AE EII C ∠=∠ ? ? ∠=∠ ? ?= ? , ∴△ABE≌△ECM(AAS), ∴CE=AB6, ∵AC=BC2AB=3

∴BE =23﹣6; ③若MA =ME 则∠MAE =∠AEM =45° ∵∠BAC =90°, ∴∠BAE =45° ∴AE 平分∠BAC ∵AB =AC , ∴BE =12 BC =3. 故答案为23﹣6或3. 【点睛】 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掌握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如图,ABC ?中,90BAC ∠=?,AD BC ⊥,ABC ∠的平分线BE 交AD 于点F ,AG 平分DAC ∠.给出下列结论:①BAD C ∠=∠;②EBC C ∠=∠;③AE AF =;④//FG AC ;⑤EF FG =.其中正确的结论是______. 【答案】①③④ 【解析】 【分析】 ①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即可得到结果,故①正确;②如果∠EBC=∠C ,则 ∠C=12 ∠ABC ,由于∠BAC=90°,那么∠C=30°,但∠C 不一定等于30°,故②错误;③由BE 、AG 分别是∠ABC 、∠DAC 的平分线,得到∠ABF=∠EBD .由于 ∠AFE=∠BAD+∠FBA ,∠AEB=∠C+∠EBD ,得到∠AFE=∠AEB ,可得③正确;④连接EG ,先证明△ABN ≌△GBN ,得到AN=GN ,证出△ANE ≌△GNF ,得∠NAE=∠NGF ,进而得到GF ∥AE ,故④正确;⑤由AE=AF ,AE=FG ,而△AEF 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得到EF 不一定等于AE ,于是EF 不一定等于FG ,故⑤错误.

全等三角形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图12 图A ' C A D B E 21图4 C A D B E 图10 C A D B E F 图2 图6 m n C A B 图11 12C A D B E F M N O A B C D F 图 5 A B D C E F 图1 图3 45321D A O E C B D A C B 全等三角形综合复习测试题 一、选一选,看完四个选项后再做决定呀!(每小题3分,共30分) 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5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 】. (A )50 (B )80 (C )50或80 (D )40或65 2. 如图1所示,在△ABC 中,已知点D ,E ,F 分别是BC ,AD ,CE 的中点,且ABC S △=4平方厘米,则BEF S △的值为 【 】. (A )2平方厘米 (B )1平方厘米 (C ) 12平方厘米 (D )1 4 平方厘米 3. 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厘米和9厘米,且第三边为奇数,则第三边长为【 】. (A )5厘米 (B )7厘米 (C )9厘米 (D )11厘米 4. 工人师傅常用角尺平分一个任意角.做法如下:如图2所示,∠AOB 是一个任意角,在边OA ,OB 上分别取OM =ON ,移动角尺,使角尺两边相同的刻度分别与M ,N 重合.过角尺顶点C 的射线OC 即是∠AOB 的平分线.这种做法的道理是 【 】. (A )HL (B )SSS (C )SAS (D )ASA 5. 利用三角形全等所测距离叙述正确的是( ) A.绝对准确 B.误差很大,不可信 C.可能有误差,但误差不大,结果可信 D.如果有误差的话就想办法直接测量,不能用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测距离 6. 在图3所示的3×3正方形网格中,∠1+∠2+∠3+∠4+∠5等于 【 】. (A )145° (B )180° (C )225° (D )270° 7. 根据下列条件,能判定△ABC ≌△A ′B ′C ′的是 【 】. (A )AB =A ′B ′,BC =B ′C ′,∠A =∠A ′ (B )∠A =∠A ′,∠B =∠B ′,AC =B ′C ′ (C )∠A =∠A ′,∠B =∠B ′,∠C =∠C ′ (D )AB =A ′B ′,BC =B ′C ′,△ABC 的周长等于△A ′B ′C ′的周长 8. 如图4所示,△ABC 中,∠C =90°,点D 在AB 上,BC =BD ,DE ⊥AB 交AC 于点E .△ABC 的周长为12,△ADE 的周长为6.则BC 的长为 【 】. (A )3 (B )4 (C )5 (D )6 9. 将一副直角三角尺如图5所示放置,已知AE BC ∥,则AFD ∠的度数是 【 】. (A )45 (B )50 (C )60 (D )75 图7 图8 10. 如图6所示,m ∥n ,点B ,C 是直线n 上两点,点A 是直线m 上一点,在直线m 上另找一点D ,使得以点D ,B ,C 为顶点的三角形和△ABC 全等,这样的点D 【 】. (A )不存在 (B )有1个 (C )有3个 (D )有无数个 二、填一填,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每小题3分,共30分) 1.在ABC ?中,若A ∠=112 3 B C =∠,则ABC ?是 三角形. 2. 如图7所示,BD 是ABC ?的中线,2AD =,5AB BC +=,则ABC ?的周长是 . 3. 如图8所示所示,在ABC ?中,BD ,CE 分别是AC 、AB 边上的高,且BD 与CE 相交于点O ,如果135BOC ∠=?,那么A ∠的度数为 . 4. 有5条线段,长度分别为1厘米、2厘米、3厘米、4厘米、5厘米,以其中三条线段为边长,共可以组成________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 5. 如图9所示,将纸片△ABC 沿DE 折叠,点A 落在点A ′处,已知∠1+∠2=100°,则∠A 的大小等于_____度. 6. 如图10所示,有两个长度相同的滑梯(即BC =EF ),左边滑梯的高度AC 与右边滑梯水平方向的长度DF 相等,则△ABC ≌△DEF ,理由是______. 7. 如图11所示,AD ∥BC ,AB ∥DC ,点O 为线段AC 的中点,过点O 作一条直线分别与AB 、CD 交于点M 、N .点E 、F 在直线MN 上,且OE =OF .图中全等的三角形共有____对. 8. 如图12所示,要测量河两岸相对的两点A 、B 的距离,在AB 的垂线BF 上取两点C 、D ,使BC =CD ,过D 作BF 的垂线DE ,与AC 的延长线交于点E ,则∠ABC =∠CDE =90°,BC =DC ,∠1=______,△ABC ≌_________,若测得DE 的长为25 米,则河宽AB 长为_________. 9. 如图13所示,有一底角为35°的等腰三角形纸片,现过底边上一点,沿与底边垂直的方向将其剪开,分成三角形和四边形两部分,则四边形中,最大角的度数是 . 10. 如图14所示,三角形纸片ABC ,AB =10厘米,BC =7厘米,AC =6厘米.沿 过点B 的直线折叠这个三角形,使顶点C 落在AB 边上的点E 处,折痕为BD ,则△AED 的周长为______厘米. 图14 C A D B E 图13 35°

八年级上册数学 全等三角形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

八年级上册数学全等三角形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解析) 一、八年级数学轴对称三角形填空题(难) 1.如图,在长方形ABCD的边AD上找一点P,使得点P到B、C两点的距离之和最短,则点P的位置应该在_____. 【答案】AD的中点 【解析】 【分析】 【详解】 分析:过AD作C点的对称点C′,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或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出 AC=PC′,从而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得出这时的P点使BP+PC的之最短. 详解:如图,过AD作C点的对称点C′, 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可得:PC=PC′,CD=C′D ∵四边形ABCD是矩形 ∴AB=CD ∴△ABP≌△DC′P ∴AP=PD 即P为AD的中点. 故答案为P为AB的中点. 点睛:本题考查了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矩形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得出动点P所在的位置是解题的关键. 2.在直角坐标系中,O 为坐标原点,已知点 A(1,2),点 P 是 y 轴正半轴上的一点,且△AOP 为等腰三角形,则点P 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

【答案】5(0,5),(0,4),0, 4?? ??? 【解析】 【分析】 有三种情况:①以O 为圆心,以OA 为半径画弧交y 轴于D ,求出OA 即可;②以A 为圆心,以OA 为半径画弧交y 轴于P ,求出OP 即可;③作OA 的垂直平分线交y 轴于C ,则AC =OC ,根据勾股定理求出OC 即可. 【详解】 有三种情况:①以O 为圆心,以OA 为半径画弧交y 轴于D ,则OA =OD = 22125+=; ∴D (0,5); ②以A 为圆心,以OA 为半径画弧交y 轴于P ,OP =2×y A =4, ∴P (0,4); ③作OA 的垂直平分线交y 轴于C ,则AC =OC , 由勾股定理得:OC =AC =()2212OC +-, ∴OC =54 , ∴C (0,54 ); 故答案为:5(0,5),(0,4),0, 4? ?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勾股定理,坐标与图形性质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能求出符合条件的所有情况是解此题的关键. 3.如图所示,ABC 为等边三角形,P 是ABC 内任一点,PD AB ,PE BC ∥,

全等三角形题型归类及解析

全等三角形题型归类及解析

全等三角形难题题型归类及解析 一、角平分线型 角平分线是轴对称图形,所以我们要充分的利用它的轴对称性,常作的辅助线是:一利用截取一条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二是经过平分线上一点作两边的垂线。另外掌握两个常用的结论:角平分线与平行线构成等腰三角形,角平分线与垂线构成等腰三角形。 1. 如图,在ΔABC 中,D 是边BC 上一点,AD 平分∠BAC ,在AB 上截取AE=AC , 连结DE ,已知DE=2cm ,BD=3cm ,求线段BC 的长。 2. 已知:如图所示,BD 为∠ABC 的平分线,AB=BC ,点P 在BD 上,PM ⊥AD 于M , ?PN ⊥CD 于N ,判断PM 与PN 的关系. 3. 已知:如图E 在△ABC 的边AC 上,且∠AEB=∠ABC 。 (1) 求证:∠ABE=∠C ; (2) 若∠BAE 的平分线AF 交BE 于F ,FD ∥BC 交AC 于D ,设AB=5, AC=8,求DC 的长。 A B C D E P D A C B M N

二、中点型 由中点应产生以下联想: 1、想到中线,倍长中线 2、利用中心对称图形构造8字型全等三角形 3、在直角三角形中联想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 4、三角形的中位线 2、已知:如图,ABC △中,45ABC ∠=°,CD AB ⊥于D ,BE 平分ABC ∠,且BE AC ⊥于E ,与CD 相交于点F H ,是BC 边的中点,连结DH 与BE 相交于点G . (1)求证:BF AC =; (2)求证:1 2 CE BF =

D A E F C H G B 3、如图,△ABC中,D是BC的中点,DE⊥DF,试判断BE+CF与EF的大小关 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4、如图,已知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

全等三角形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全等三角形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一、八年级数学轴对称三角形填空题(难) 1.△ABC与△DEF是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BAC=∠D=90°,AB=AC=6.现将 △DEF与△ABC按如图所示的方式叠放在一起,使△ABC保持不动,△DEF运动,且满足点E在边BC上运动(不与B,C重合),边DE始终经过点A,EF与AC交于点M.在△DEF 运动过程中,若△AEM能构成等腰三角形,则BE的长为______. 【答案】363 【解析】 【分析】 分若AE=AM 则∠AME=∠AEM=45°;若AE=EM;若MA=ME 则∠MAE=∠AEM=45°三种情况讨论解答即可; 【详解】 解:①若AE=AM 则∠AME=∠AEM=45° ∵∠C=45° ∴∠AME=∠C 又∵∠AME>∠C ∴这种情况不成立; ②若AE=EM ∵∠B=∠AEM=45° ∴∠BAE+∠AEB=135°,∠MEC+∠AEB=135° ∴∠BAE=∠MEC 在△ABE和△ECM中, B BAE CEN AE EII C ∠=∠ ? ? ∠=∠ ? ?= ? , ∴△ABE≌△ECM(AAS), ∴CE=AB6, ∵AC=BC2AB=3

∴BE=23﹣6; ③若MA=ME 则∠MAE=∠AEM=45° ∵∠BAC=90°, ∴∠BAE=45° ∴AE平分∠BAC ∵AB=AC, ∴BE=1 BC=3. 2 故答案为23﹣6或3. 【点睛】 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掌握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如图,在△ABC和△DBC中,∠A=40°,AB=AC=2,∠BDC=140°,BD=CD,以点D为顶点作∠MDN=70°,两边分别交AB,AC于点M,N,连接MN,则△AMN的周长为 ___________. 【答案】4 【解析】 【分析】 延长AC至E,使CE=BM,连接DE.证明△BDM≌△CDE(SAS),得出MD=ED, ∠MDB=∠EDC,证明△MDN≌△EDN(SAS),得出MN=EN=CN+CE,进而得出答案. 【详解】 延长AC至E,使CE=BM,连接DE.

【精选】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

一、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解答题压轴题(难) 1.如图,在ABC 中,45ABC ∠=,AD ,BE 分别为BC ,AC 边上的高,连接DE ,过点 D 作DF D E ⊥与点 F , G 为BE 中点,连接AF ,DG . (1)如图1,若点F 与点G 重合,求证:AF DF ⊥; (2)如图2,请写出AF 与DG 之间的关系并证明. 【答案】(1)详见解析;(2)AF=2DG,且AF ⊥DG,证明详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 利用条件先△DAE ≌△DBF,从而得出△FD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再证明△AE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可. (2) 延长DG 至点M,使GM=DG,交AF 于点H,连接BM, 先证明△BGM ≌△EGD,再证明△BDM ≌△DAF 即可推出. 【详解】 解:(1)证明:设BE 与AD 交于点H..如图, ∵AD,BE 分别为BC,AC 边上的高, ∴∠BEA=∠ADB=90°. ∵∠ABC=45°, ∴△AB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D=BD. ∵∠AHE=∠BHD, ∴∠DAC=∠DBH. ∵∠ADB=∠FDE=90°, ∴∠ADE=∠BDF. ∴△DAE ≌△DBF.

∴BF=AE,DF=DE. ∴△FD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DFE=45°. ∵G 为BE 中点, ∴BF=EF. ∴AE=EF. ∴△AE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FE=45°. ∴∠AFD=90°,即AF ⊥DF. (2)AF=2DG,且AF ⊥DG.理由:延长DG 至点M,使GM=DG,交AF 于点H,连接BM, ∵点G 为BE 的中点,BG=GE. ∵∠BGM ∠EGD, ∴△BGM ≌△EGD. ∴∠MBE=∠FED=45°,BM=DE. ∴∠MBE=∠EFD,BM=DF. ∵∠DAC=∠DBE, ∴∠MBD=∠MBE+∠DBE=45°+∠DBE. ∵∠EFD=45°=∠DBE+∠BDF, ∴∠BDF=45°-∠DBE. ∵∠ADE=∠BDF, ∴∠ADF=90°-∠BDF=45°+∠DBE=∠MBD. ∵BD=AD, ∴△BDM ≌△DAF. ∴DM=AF=2DG,∠FAD=∠BDM. ∵∠BDM+∠MDA=90°, ∴∠MDA+∠FAD=90°. ∴∠AHD=90°. ∴AF ⊥DG. ∴AF=2DG,且AF ⊥DG 【点睛】 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关键在于灵活运用性质. 2.取一副三角板按图()1拼接,固定三角板60,()30ADC D ACD ∠=∠=,将三角板

全等三角形压轴题及分类解析

B O D C E 图8 七年级下三角形综合题归类 一、 双等边三角形模型 1. (1)如图7,点O 是线段AD 的中点,分别以AO 和DO 为边在线段AD 的同侧作等边三 角形OAB 和等边三角形OCD ,连结AC 和BD ,相交于点E ,连结BC .求∠AEB 的大小; (2)如图8,ΔOAB 固定不动,保持ΔOCD 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将ΔOCD 绕着点O 旋转(ΔOAB 和ΔOCD 不能重叠),求∠AEB 的大小. 2. 已知:点C 为线段AB 上一点,△ACM,△CBN 都是等边三角形,且AN 、BM 相交于O. ① 求证:AN=BM ② 求 ∠AOB 的度数。 ③ 若AN 、MC 相交于点P ,BM 、NC 交于点Q ,求证:PQ ∥AB 。 (湘潭·中考题) 同类变式: 如图a ,△ABC 和△CEF 是两个大小不等的等边三角形,且有一个公共顶点C ,连接AF 和BE. (1)线段AF 和BE 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请证明你的结论; (2)将图a 中的△CEF 绕点C 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到图b ,(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3)若将图a 中的△ABC 绕点C 旋转一定的角度,请你画出一个变换后的图形c(草图即可),(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作出判断不必说明理由. 图c 3. 如图9,若△ABC 和△ADE 为等边三角形,,M N 分别为,EB CD 的中点,易证: CD BE ,△AMN 是等边三角形. C B O D 图7 A E A B C M N O P Q

(1)当把△ADE 绕A 点旋转到图10的位置时,CD BE =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 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2)当△ADE 绕A 点旋转到图11的位置时,△AMN 是否还是等边三角形?若是,请 给出证明,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同类变式:已知,如图①所示,在ABC △和ADE △中,AB AC =,AD AE =, BAC DAE ∠=∠,且点B A D ,,在一条直线上,连接BE CD M N ,,,分别为BE CD ,的中点. (1)求证:①BE CD =;②AN AM =; (2)在图①的基础上,将ADE △绕点A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其他条件不变,得到图②所示的图形.请直接写出(1)中的两个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4. 如图,四边形ABCD 和四边形AEFG 均为正方形,连接BG 与DE 相交于点H . (1)证明:△ABG ≌△ADE ; (2)试猜想∠BHD 的度数,并说明理由; 图9 图10 图11 图① 图②

全等三角形练习题及答案

全等到三角形练习题及答案 1、下列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A、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 B、斜边和一锐角对应相等。 C、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 D、两锐角相等。 2、在△ABC中,∠B=∠C,与△ABC全等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100°,那么在△ABC中与这100°角对应相等的角是() A.∠A B.∠B C.∠C D.∠B或∠C 3、下列各条件中,不能作出唯一三角形的是() A.已知两边和夹角 B.已知两角和夹边 C.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 角 D.已知三边 4、在△ABC与△DEF中,已知AB=DE;∠A=∠D;再加一个条件,却不能判断 △ABC与△DEF全等的 是(). A. BC=EF B.AC=DF C.∠B=∠E D.∠C=∠F 5、使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 A.一锐角对应相等B.两锐角对应相等 C.一条边对应相等D.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 6、在△ABC和△A'B'C'中有①AB=A'B',②BC=B'C',③AC=A'C',④∠A=∠A', ⑤∠B=∠B',⑥∠C=∠C',则下列各组条件中不能保证△ABC≌△A'B'C'的是()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②④ D、②⑤⑥ 7、如图,已知∠1=∠2,欲得到△ABD≌△ACD,还须从下列条件中补选一个,错误的选法是 () A、∠ADB=∠ADC B、∠B=∠C C、DB=DC D、AB=AC 8、如图,△ABC≌△ADE,若∠BAE=120°,∠BAD=40°,则∠BAC的度数为 A. 40° B. 80° C.120° D. 不能确定 9、如图,AE=AF,AB=AC,EC与BF交于点O,∠A=600,∠B=250,则∠EOB 的度数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