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来自人大精品课程网站)

第一章第一次世界大战

自由民权运动:1874——1889年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运

动。主要要求开设国会、减轻地税和修订条约。重要代

表人物是板垣退助、后藤象二郎、大隈重信等人。在政

府的残酷镇压和分化瓦解下,最后以失败结束。自由民

权运动在日本首次向国民推广了民权和革命思想,并促

使法定地价和买卖地价完全分开。

巴尔干战争:欧洲现代历史上一共有两次巴尔干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称

之为巴尔干同盟反对土耳其的战争。1912年10月,巴

尔干半岛民族国家由于土耳其拒绝其民族独立要求,保

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等国与土耳其交战,战争的结

果是结束了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封建统治,土耳其丧

失了除色雷斯以及伊斯坦布尔以外的所有欧洲领地。第

二次巴尔干战争是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土耳其、塞尔维

亚、罗马尼亚等国为另一方,在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的挑

唆下,于1913年6月开战。战争的结果是保加利亚失

败,丧失其在马其顿以及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至此战

争结束,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加剧了巴尔干半岛的国际紧

张局势,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奏。

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矛盾极端尖锐,巴尔

干半岛矛盾尤为激烈。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

储费迪南大公前往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

爱国志士普林齐普刺杀。奥匈帝国利用该事件向塞尔维

亚提出最后通牒,但为塞尔维亚拒绝。7月28日,在

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由此,欧洲

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参加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同盟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1879年,

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

约。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三国同

盟的目标直接对准法国。后意大利于1915年脱离同盟

国集团,转而加入协约国集团。同年,保加利亚与土耳

其则相继加入同盟国。1918年11月,同盟国集团在与

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

国集团瓦解

协约国:在19世纪末的欧洲帝国主义争夺中,1893年,为了抵御并对抗德

奥同盟国集团,夺取更大的欧洲战略优势地位,沙皇俄

国与法国缔结条约,结成俄法同盟。1904年,英国与

法国缔结同盟,1907年英国与俄国缔结同盟。由此,

欧洲出现了一个与德奥同盟国集团相对峙的协约国帝

国主义集团。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美国等25

个国家相继加入该集团。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

命后,退出该集团。在一战中,协约国取得了战争的胜

利。

施里芬计划: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确立的军事进攻的作战方案。1905

年由德军参谋长施里芬确立,其核心是强调速决战。该

计划假设德军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西线为作战重点。

德军将集中优势兵力用于西线作战,而且拟在西线右翼

集中全力,突破西欧低地国家,突破法国北部,直取巴

黎,最终与左翼部队合围法军主力。在西线用4到6

周的时间结束作战,然后全力攻击东线。在东线用3

到4个月时间击溃俄军,结束战争。该计划完全建立在

军事冒险的基础之上,忽视了战争的规律以及可变因

素。而且在一战前被一再调整,最终由于德军在马恩河

战役失败,计划宣告破产。

索姆河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与德军在法国北部地区发生的重要战

役。1916年7月一11月,英法联军在西线索姆河地段

发动军事进攻,试图减轻德军在凡尔登地区的军事进攻

压力。联军与德军在索姆河地段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役

的结果是英法与德军均损失军队在百万人之上,但是,

英法军队并没有打破西线的战略僵持格局。

马恩河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英法军队与德军在西线发生的第一次大规

模的军事会战。1914年8月,德军实施施里芬计划,

利用其军事优势突击进攻协约国的防线右翼。在战役初

期,德军取得较大的军事优势。但是,在协约国意识到

德军的军事意图之后,及时调整了其战略部署,加强了

西线右翼的军事布防,德军的军事进攻最终为英法盟军

所阻止,施里芬计划所确立的基本军事目标没有达到。

9月,英法协约国在马恩河一线以50多个师的兵力向

德军发动进攻,最终迫使德军由战略进攻转入防御,西

线战局开始陷入对峙之中。

坦能堡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与同盟国军队在东线的一次重要战

役。一战爆发后,俄军为配合西线协约国的军事作战,

于1914年8月在东线发动军事进攻,俄军主力两个集

团军进攻德国的普鲁士,但由于其指挥系统差,后勤补

给困难,在两个集团军之间出现一条几十公里宽的空

隙。东线德军在兴登堡与鲁登道夫的指挥下,最终击溃

入侵俄军,俄军全线溃败,12万人被俘。德军在东线

由此从防御进入进攻,最终在12月,在俄国内陆战局

陷入僵持状态。

伦敦条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集团与意大利签订的帝国主义条约。

1915年4月26日,英、法、俄与意大利在伦敦签订条

约。其中规定,意大利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作为补偿,

意大利可以取得奥地利在欧洲的一些属地,并在阿尔巴

尼亚中部建立其保护的自治国,参与瓜分土耳其与德国

在非洲的殖民地……该条约建立在帝国主义利益勾结

基础之上,是帝国主义列强在相互利益争夺的斗争中,

对弱小国家与民族的压迫,是非正义的。一战后,该条

约并没有得到认真的履行。

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与同盟国军队在西线的一次重大战

役。1916年2月,西线德军在马恩河战役与索姆河战

役后,纠结重兵向法国军事重镇——凡尔登发动进攻,

试图击败法军重兵集团主力,直取巴黎。但是由于法军

的英勇抵抗,德军始终未能突破法军的凡尔登战线,双

方损失了大量的兵力。9月,德军开始转入战略防御,

10月,法军开始大规模进攻,并于12月收复了几乎全

部失地。凡尔登战役最终以德军的失败而宣告结束

日德兰海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德海军进行的决定性军事战役。1916

年5月一6月,英德海军主力在丹麦日德兰半岛西北斯

卡格拉克海峡发生遭遇作战。双方出动了上百艘军舰,

战况惨烈。战役的结果是英德双方都损失惨重,英国的

损失大于德国,但是,德国海军试图进入北海以及大西

洋作战的军事企图没有实现,英国仍然控制着波罗的海

与北海的控制权。

无限制潜艇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在大西洋采取的针对英国的经济封

锁战。1917年2月,由于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军事进攻

失败,没有达到迫使英法等协约国帝国主义投降的目

的,为了进一步打击英国,德国在大西洋水域宣布实施

“无限制潜艇战”,试图在经济上彻底封锁英国,使之

陷入饥饿。“无限制潜艇战”使英国的对外贸易几乎陷

入停顿,使之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是却仍没有达到

迫其投降的目的。而且,“无限制潜艇战”对美国舰只

的攻击,使之成为美国参战的一个借口。

卢西塔尼亚号事件:一战期间德国由于实施“无限制潜艇战”,击沉中立国

客轮卢西塔尼亚号造成的外交事件。1917年3月,德

国海军在大西洋水域实施潜艇攻击,美国客轮卢西塔尼

亚号在没有接到攻击警告的情况下,被德国潜艇突然击

沉,客轮上170多名美国游客死难。该事件严重恶化美

国和德国之间的关系,为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提供

了借口。

齐默尔电报:一战期间德国外交大臣齐默尔向德驻墨西哥大使拍发的、鼓动

墨西哥参战的电报。在1917年初,由于德国实施“无

限制潜艇战”而使德美关系严重恶化的情况下,美国总

统威尔逊公布了美国联邦调查局截获的德国外交大臣

齐默尔拍发给德驻墨西哥大使的秘密电报,该电报声

称,在美国参战时,德国驻墨西哥大使应鼓励墨西哥对

美宣战,以收回在历史上被美国夺取的属于墨西哥的新

墨西哥州、德克萨斯州以及亚利桑那州的土地。该电报

严重激起了美国对德国的社会政治敌视,恶化了美德关

系,为美国参加一战提供了借口。

俾斯麦(1815—1898):普鲁士和德国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保皇党人,贵族

出身。他顽固地拥护君主主义,极力维护贵族地主特权。

1862年得到国王威廉一世的赏识,被任命为首相兼外

交大臣。他推行铁血政策,先后发动对丹麦战争、普奥

战争和普法战争,“自上而下”统一了德意志,帮助法

国凡尔赛政府镇压巴黎公社。l87l—1890年任帝国宰相

兼普鲁士首相。对内加强帝国政府权力,颁布反社会党

人的《非常法》等,镇压工人运动;对外制订“大陆政

策”,以确立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八十年代,在非

洲、大洋洲掠夺殖民地。1890年3月去职。撰写有《回

忆与思考》。

威廉二世(1859—1941):德意志帝国皇帝和普鲁士国王(1888—1918),威

廉一世之孙。任内,代表容克—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内

实行专制统治,镇压革命运动,笼络收买工人贵族,分

裂工人队伍。对外进行殖民扩张。自十九世纪九十年代

起,加紧对外侵略。1897年派遣舰队强租中国胶州湾;

1898年亲赴土耳其活动,力图延长巴格达铁路建筑权,

在近东伸张势力;1900年7月,发表所谓“匈奴演说”,

出兵镇压中国的义和团运动,参与瓜分中国领土的竞

争;1905年和1911年,又制造摩洛哥危机,与法国争

夺在摩洛哥的权益;还多次插手巴尔干事务,从而加深

德国和英、法、俄等国的矛盾,不断加剧国际紧张局势。

1914年利用萨拉热窝事件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

年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后逊位,逃亡荷兰。

德国社会民主党:德国工人阶级政党。1890年《反社会党人非常法》废除

后,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为克服党内右倾机会主义思

想,重建新的组织和制定新的纲领,改名为德国社会民

主党,并于1891年10月制定《爱尔福特纲领》。1895

年党内出现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思潮。二十世纪初,党内

形成左、中、右三个派别,实际上以伯恩施坦为首的右

派和以考茨基为首的中派篡夺了党的领导权,积极推行

修正主义路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竭力支持德

国政府的帝国主义战争政策,成为社会沙文主义团体。

1916年以卡尔·李卡克内西、罗莎·卢森堡为代表的

左派,组成斯巴达克派,并于19l8年11月成立斯巴达

克同盟,领导德国革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战争。1918

年12月在斯巴克达同盟领导下建立了德国共产党。以

艾伯特为首的右翼领导人,勾结大资产阶级镇压十一月

革命,并组成政府。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社会民主党

处于反对派地位。希特勒上台后,于1933年被禁。

大陆政策:l9世纪70至80年代德意志帝国宰相俾斯麦所推行的外交政策。

它力图通过结盟方针,拉拢俄国,防止法、俄接近,孤

立和打击法国;并联合奥匈帝用抑制俄国在东欧和巴尔

干的扩张;同时又挑拨英、俄在世界各地区的对抗,阻

止英国插手欧陆事务,借以实现德国称霸欧洲的计划。

80年代末,随着德国帝国主义的兴起以及德俄矛盾,

英德矛盾的加深,大陆政策破产,遂为德国军国主义的

世界政策所代替。

摩洛哥危机:20世纪初法、德为争夺摩洛哥而引起的三次帝国主义战争危

机。l904年的英法协约中英国对法国占领摩洛哥的承认

引起德国不满。1905年德皇威廉二世访问摩洛哥时声

称,摩洛哥苏丹是“独立君主”,要求重审英法协约,

并以战争相威胁,造成第一次摩洛哥危机。为解决这一

矛盾,1906年在西班牙阿尔吉西拉斯召开国际会议,

参加国包括法、德、英、美、西等14个国家。由于英

俄支持法国,德国被迫让步。会议声称承认摩洛哥的警

察控制权。1908年摩洛哥发生宫廷政变,法国乘机占

领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法德关系再度紧张,发生第二

次摩洛哥危机。1911年法国占领摩洛哥首都非斯,德

国派炮舰“豹”号到阿加迪尔示威,战争一触即发。后

因英国出面支持法国,德国作了让步,在同年9月签订

的《德法协定》中承认摩洛哥为法国保护国,德国则取

得法属刚果的一部分作为补偿。三次摩洛哥危机显示出

德法之间以及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已到十发关尖

锐的地步。

德雷福斯案件:法国军事当局对犹太籍军官德雷福斯的诬告案。1894年法

国总参谋部上尉德雷福斯(1859—1935)被无端指控把

秘密军事文件出卖给德国,被判处终身监禁,反动派借

此掀起反犹活动,鼓动对德战争。不久真相大白,法国

当局却拒绝改正错案引起公愤。此后法国民主力量(德

雷福斯派)和反动势力(反德雷福斯派)展开激烈斗争,酿

成社会危机。1899年,在强大社会舆论压力下,法国

政府被迫重审此案,并由总统下令特赦。1906年最高

法院宣告德雷福斯无罪,恢复其名誉和军职。这一案件

暴露了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及其民主的虚伪性。

普恩加来(1860—1934):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l913—1920)。1882年成为

律师。1887年入众议院。自1893年起任教育部长、财

政部长等职。1903年入参议院。1912年任总理兼外交

部长,努力加强法国军备和法俄、法英联盟。1913年

当选总统,对政府政策和立法活动施加较大影响,积极

准备和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20的总统任期届满后

重返参议院。一度出任战争赔偿委员会主席。1922—

1924年组成“国民联盟”政府,复任总理兼外交部长,

以德国未履行支付赔款诺言为由,下令法军于1923年

1月进占鲁尔。1926年7月再任总理兼财政部长,解决

金融危机。1929年因病辞职。

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三国同盟相对抗的帝国主义集团,由英、

法、俄三国于1904—1907年期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组

成。1893年为抗衡德、意同盟,法俄首先签订军事协

定。面临日益增长的德国威胁,英法调整在殖民地上的

矛盾,于1904年签订英法协约。随后在日俄战争中遭

到失败的俄国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也于1907年和英

国签订英俄协约。至此协约国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

战期间,日、意、美等二十五国先后加入。十月革命后,

苏俄宣布出。1918年德国投降后,美、英、法、日等

帝国主义曾以协约国的名义三次向苏俄发动武装干涉,

均遭失败。因协约国间矛盾不断加深,逐步瓦解。

英国独立工党:1893年1月成立。凯尔·哈第为领袖,其纲领是:争取生

产、分配和交换手段的集体所有制,当前的斗争任务是

争取八小时工作日。该党一开始就反对科学共产主义理

论,它并不代表英国工人阶级的真正利益,费边分子实

际掌握党的领导权。独立工党执行着资产阶级改良主

义、机会主义路线,成为自由党的尾巴。

英布战争:1889年英国对南非布尔人的战争。布尔人是荷兰在南非移民的

后裔,19世纪在南非建立奴役黑人的德兰士瓦共和国

和奥兰治自由邦。由于该地在l9世纪60-80年代先后

发现钻石和黄金矿藏,英国驻南非开普殖民地的殖民者

积极活动,力图吞并这两个国家。双方争夺南非的斗争

日益激烈。1899年双方战争开始,布尔人战败。l902

年5月双方签订和约。奥兰治和德兰士瓦被英国兼并。

1910年该地并入英国自治领南非联邦,由白人种族主

义集团统治。

1905年革命:俄国第一次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十世纪初,

俄国内外矛盾极其尖锐,1905年1月9日(俄历),沙皇

政府枪杀彼得堡工人的严重流血事件,导致革命的爆

发。10月,革命风暴席卷全国,出现了全俄政治大罢

工,第一次建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12月,莫斯科和

其他城市爆发武装起义,革命发展到最高峰。由于缺乏

统一行动,起义被各个击破。1906年后革命处于低潮,

直到1907年“六三政变”,进入斯托雷平反动时期。“六

三政变”标志着俄国第一次革命的结束。这次革命锻炼

了俄国无产阶级和农民,列宁称1905年革命为十月革

命的“总演习”,它对世界各国革命运动也有深远的影

响。

英日同盟:1902年英日为在远东对抗俄国扩张并侵略中国和朝鲜而缔结的

军事政治同盟。1895年后日俄在远东的矛盾尖锐起来。

英国为了在远东利用日本对抗俄国扩张。1902年1月

30日同日本在伦敦签订同盟条约。规定:1.双方承认彼

此有权干预中国和朝鲜内政; 2.缔约国一方如对第三

国作战,他方应守中立;3.缔约一方如对两个或两个以

上国家作战,他方应给予军事援助,共同作战,须相互

同意方能媾和。日本利用这一同盟,在1904-1905年

日俄战争中打败俄国。该条约有效期为5年,后又多次

续订,到1921年华盛顿会议上被废止,代之以“四国

协定”。

意士战争:1911年意大利夺取士耳其北非属地的黎波里的战争。占领的黎

波里是意大利向北非扩张的重要目标之一。1911年9

月意大利乘欧洲列强集中注意摩洛哥危机之时,对土耳

其提出最后通牒,遭到拒绝后,于10月发动战争,打

败驻的黎波里的土耳其军。1912年4月意大利军队炮

轰达达尼尔海峡,不准任何国家船只通过。当时巴尔干

各国反对土耳其的战争迫在眉睫,士耳其被迫媾和,于

1912年10月18日在瑞士洛桑签订和约,放弃了对的

黎波里和昔兰尼加两地的主权,承认意大利的占领,后

两地合称为利比亚。

民粹派:俄国小资产阶级组织。产生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

为了发动人民和沙皇专制制度作斗争,1874年发动"到

民间去"运动,参加这次运动的约有一千人,民粹派由

此而得名。由于运动缺乏统一的领导和组织,很快被沙

皇政府镇压下去。早期的民粹派和后期的民粹派是有区

别的。七十年代的民粹派基本上还是农民革命者,列宁

指出了早期民粹派的积极方面,同时也指出了他们理论

上和政治上的严重错误。八十年代的民粹派变成富农利

益的代表者,是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敌人。

普列汉诺夫(1856-1918):1876-1883年是俄国民粹主义者,后转变为马克

思主义者,1903年又堕落为修正主义者和社会沙文主

义者。他早年参加民粹派。1880-1883年被迫逃亡日

内瓦期间开始接触西欧工人运动,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

者。1883年组织第一个俄国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

放社”,对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但

其中也存在一些错误。他在政治上日益右倾,变成孟什

维克,并成为俄国和国际上的机会主义首领之一。在第

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拥护帝国主义战争,变成社会沙

文主义者,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完全背叛了马克

思主义。

斯托雷平(1862-1911):俄国反动政客。1906年任内阁总理,次年发动“六

三”政变,开始了“斯托雷平反动时期”(1907-1912)。

任内施行“先安内后改革”的方针,大肆屠杀工农群众,

取缔革命组织,镇压革命运动;实行新土地法,规定农

民退出村庄;培植沙皇制度在农村中的支柱——富农阶

层。1911年被社会革命党人刺死。

日俄战争:1904-1905年日本和沙皇俄国为重新分割中国东北和朝鲜而进

行的帝国主义战争。战争场主要在中国东北。19世纪

末沙俄加紧侵略中国东北,日本“明治维新”后积极推

行大陆政策,因而对俄国扩张不满。1902年订立的《英

日同盟》得到英国支持,更促使日本态度强硬。日俄双

方在1904年2月爆发战争。俄军在陆上、海上都遭惨

败后,经美国斡旋,双方于1905年9月5日签订《朴

茨茅斯和约》规定:俄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保护”,

把中国辽东半岛的一切特权转让给日本,库页岛南部割

给日本等等。

波斯尼亚危机:1908年10月7日,奥匈帝国单方面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

维那,引起俄奥两国外交关系破裂,俄国支持塞尔维亚

统一南斯拉夫人的愿望,但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

向塞尔维亚边境集结军队,俄国忍气吞声承认奥匈帝国

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1912年3月至8月,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门

地内哥罗结成反对土耳其的巴尔干同盟,10月发动对

土耳其战争。土耳其很快战败,在巴尔干的领土丧失殆

尽。1913年5月,土耳其与巴尔干同盟签订和约,土

耳其几乎丧失一切欧洲领士,只保存伊斯坦布尔和海峡

北面的狭小地区。巴尔干半岛各民族终于摆脱了土耳其

的统治。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1913年6月巴尔干各国为争夺领士爆发第二次巴尔干

战争,保加利亚得到马其顿的大部分,塞尔维亚因没有

获得出海口,要求从保加利亚占领的马其顿领土中分一

部分作补偿,遭到拒绝后,与希腊、罗马尼亚结成反保

同盟,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亚在奥匈帝国支持挑起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土耳其乘机参加反保战争,保加利

亚战败。保加利亚只保留马其顿的小部分,南多布罗加

划罗马尼亚,亚得里亚堡划归土耳其。第二次巴尔干战

争使巴尔干各国分为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与保加

利亚、土耳其两个集团。塞尔维亚的势力迅速扩大。第二章俄国十月革命和二、三十年代的苏联

二月革命:1917年3月10日(俄历2月25日),彼得格勒工人的罢工已经发

展成为政治罢工,提出“打倒沙皇!”“打倒战争!”等

口号。根据列宁的指示,布尔什维克党彼得格勒委员会

发出传单,号召起义,打倒沙皇专制政权。11日,当

时负责领导工作的以莫洛托夫为首的中央局发出起义

号召,工人们立即动员起来,解除警察、宪兵的武装,

用来武装自己,起义开始。3月12日(俄历2月27日)

起义席卷全城。结果,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把政权交

给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彼得格勒起义的消息传出,全

俄各地都发生了革命,统治俄国达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

王朝垮台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布尔什维克:苏联共产党建党初期党内的一个派别。俄文Болъшви

к音译,意为多数派。从1903年以来,布尔什维克成

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称号,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和策略亦称

为布尔什维主义。1912年1月该党第六次全俄代表会

议把坚持机会主义立场的孟什维克取消派清除出党。从

此,布尔什维克成为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名称

仍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后面加括号标明“布尔什维

克”。1918年3月该党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决定改名为

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1925年

12月该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决定改名为苏联共产党

(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1952年10月该党第

十九次代表大会决定取消双重名称,改称苏联共产党。

苏维埃:意即会议或代表会议。最初是旧俄工人的群众性组织,后来成为俄

国革命的领导机关及十月革命后苏俄和苏联的政权机

关。历史上第一个苏维埃是1905年3月成立的。十月

革命后,苏维埃成为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政权组织形

式,其最高机构是全苏最高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战时共产主义: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其目

的是动员一切力量和资源来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主要

措施有:工业企业普遍国有化;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

一切商品贸易;实行配给制,强制劳动。这些政策不是

事先制定好的政策,而是随着国内政治、军事和经济形

势的不断发展而逐步采取的。作为国内战争时期的应急

措施,它完成了历史使命,但作为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的

特定方式,对国民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1921年,苏

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余粮收集制:1919年1月11日,人民委员会发布法令,实行余粮收集制。

最初仅规定产粮省份农民必须按国家规定数量交售粮

食和饲料,后来推广到所有的省份,涉及到各种农产品。

粮食人民委员部和工会派出征粮队收集农产品时,付给

农民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少量工业品。由于通货膨胀,农

民交出的产品几乎是无偿的。1921年3月,全俄中央

委员会颁布了以食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这项政

策逐步停止执行。

新经济政策:苏联在一九二一年由国内战争转变到和平经济建设时所实行的

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

民缴税后的剩余粮食,可以自由出卖;发展商业,在一

定限度内允许自由贸易和私商存在;在国营企业中实行

经济核算制,并以租让、租赁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把

某些国营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或私人经营。新经济政策

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

探索。列宁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即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1919-1943年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

际联合组织。1919年1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成

立大会,世界39个共产党和左派组织出席大会。1919

年3月2-6日举行了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

的《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的报告》。

共产国际的共举行过七次代表大会,1943年6月10日,

共产国际正式宣告解散。

第三章一战后期与二十年代的国际关系

巴黎和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帝国主义为与战败国订立和约、重新瓜分势力范围

而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1919年1月18日---6月28

日,协约国27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商定与战败国的停

战事宜,苏联被排斥于会议之外。美英法三国控制了会

议,在其策划下,协约国与德国订立了《凡尔赛条约》,

1919年-1920年,协约国又相继与奥地利、保加利亚、

匈牙利、土耳其签订了和约。巴黎和会不是一次和平会

议,它完全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列强相互争夺利益与势力

范围的产物,它]所确立的战后秩序,完全建立在对战

败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压制与剥削基础上,注定将是

失败的。

《凡尔赛条约》

一战后协约国在巴黎和会上强迫德国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1919年1

月18日—6月28日,协约国与德国订立《凡尔赛条约》。

其内容包括: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欧本与阿尔梅

归比利时,石勒苏益格归丹麦,西普鲁士与上西里西亚

归波兰;德国海外殖民地由英法以及比利时接管;德国

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德国陆军

不得超过10万人,军官不过4000人,不得拥有坦克与

飞机等重武器,海军不得拥有潜艇等。《凡尔赛条约》

是协约国帝国主义赤裸裸地对德国的政治与军事剥夺,

它是帝国主义利益争夺的产物,是非正义的。

《圣日耳曼条约》

一战后协约国与奥地利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1919年9月10日,协

约国与奥地利签订《圣日耳曼条约》。条约规定:南蒂

罗尔、的里雅斯特、伊斯的里雅等地归属意大利,波斯

尼亚、黑塞哥维那一级达尔马提亚海岸以及岛屿归属南

斯拉夫,波希米亚、摩拉维亚等归属捷克斯洛伐克加利

西亚归属波兰,布科维纳归属罗马尼亚。奥地利陆军不

超过3万人,德奥永不合并。奥地利须向协约国支付战

争赔款。《圣日耳曼条约》同样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利益

争夺的产物。

《纳伊条约》

一战后协约国与保加利亚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1919年11月27日,

协约国与保加利亚签订《纳伊条约》。条约规定:斯特

鲁米查归属南斯拉夫,西色雷斯归属希腊、南多布鲁查

归属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军队不得超过3.3万人,而

且不能拥有海军。保加利亚须向协约国支付战争赔款

25.5亿金法郎。《纳伊条约》同样是协约国帝国主义

利益争夺的产物。

《特里亚农条约》

一战后协约国与匈牙利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1920年6月4日,协

约国与匈牙利签订《特里亚农条约》。条约规定:斯洛

伐克与喀尔巴阡乌克兰归属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与

斯洛文尼亚归属南斯拉夫,巴纳特一部与特兰西瓦尼亚

归属罗马尼亚。匈牙利陆军人数不得超过3.5万人,

境内多瑙河由协约国管制,匈牙利须向协约国支付战争

赔款22亿金法郎。《特里亚农条约》同样是协约国帝国

主义利益争夺的产物。

《色佛尔条约》

一战后协约国与土耳其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1920年8月10日,协

约国与土耳其签订《色佛尔条约》。条约规定:土耳其

放弃巴勒斯坦、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阿拉伯半岛的

一切权利,东色雷斯和爱琴海岛屿归属希腊、罗得岛与

多德卡尼斯群岛归属意大利,土耳其海峡实施国际共

管。土耳其须承认亚美尼亚独立,承认库尔德斯坦向有

自治权。协约国杂土耳其八六领事裁判权,土耳其财政

处于协约国监督下。土耳其军被水平不得超过协约国规

定的范围。土耳其须向协约国支付战争赔款。《色佛尔

条约》是协约国帝国主义瓜分和灭亡土耳其的约定书,

它使土耳其处于民族危亡的境地。后由于土耳其资产阶

级革命,该条约为《洛桑条约》所代替。

国际联盟

一战后协约国为控制和整肃国际秩序而建立的国际组织,最早由美国总统威

尔逊在“十四点计划”中提出。1919年4月在巴黎和

会中,协约国通过了美国提出的《国际联盟盟约》,并

于1920年1月成立了国联。该组织总部设在日内瓦,

其建立的口号是维护世界和平,增进国际互助,防止战

争,对国际冲突进行仲裁。但是国联自建立后,一直为

英法所控制,在20-30年代国际斗争中,成为英法帝国

主义维持其既得利益、对法西斯势力进行绥靖的工具。

1946年4月正式宣布解散。

委任统治制

一战后协约国对战败国殖民地进行瓜分和统治的一种新殖民手法。1919年1

月—6月,在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帝国主义根据《国际

联盟盟约》的规定,确定将德国等战败国的海外殖民地

按照其经济状况与地理位置,分成三个不同等级,由国

联委托各协约国实施殖民管理。通过这种形式,德国与

土耳其的殖民地被瓜分殆尽。在委任统治制之下,帝国

主义打着帮助殖民地人民发展政治制度与国民经济的

旗号、大行殖民统治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压榨之实,这也

成为协约国帝国主义构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一个

重要内容。

华盛顿会议

一战后的帝国主义列强就建立远东国际新秩序、平衡列强在远东矛盾而召开

的一次国际会议。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6

日,美英法意日等9国参加了在华盛顿召开的远东国际

会议,会议由美英法意日五国所把持控制。会议主要达

成了三个条约,即《四国公约》、《五国条约》以及《九

国公约》。《四国公约》确定了列强在太平洋区域岛屿属

地上的军备水平与防务现状。《五国条约》则规定了美

英法意日五国海军军备的发展规模与比例,即五国战列

舰总吨位的发展比例是5 : 5 : 3 : 1.75 : 1.75。《九国

公约》则将中国由日本帝国主义独占变为几个帝国主义

列强共同支配。华盛顿会议作为巴黎和会的继续,是帝

国主义调整其远东利益、建立远东新秩序的一次重要实

践。它和巴黎和会一起,构成了帝国主义维持一战后世

界秩序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盛顿会议上就限制远东地区其海军规模而订立的国际条

约。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意日五国订立《五国限

制海军军备条约》,简称《五国条约》。经过协商,美英

法意日五国商定了其海军装备的发展比例是5 : 5 : 3 :

1.75 : 1.75这一总原则。而且条约还对各国战列舰、

航空母舰的排水量进行了限定,规定维持美国与日本在

太平洋上的属地以及岛屿、英帝国在太平洋地区统治范

围内的防务现状。《五国条约》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列

强在远东的矛盾与冲突,缓和了由于列强海军军备竞赛

而给太平洋地区带来的紧张局势。但条约不能从根本上

解决列强的利益冲突。

《九国公约》

在华盛顿会议上帝国主义协调其在华利益的所达成的国际协定。1922年2

月6日,在华盛顿会议上,协约国帝国主义订立了《九

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简称

《九国公约》。公约提出,各国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

领土与行政完整,同时提出,在中国全境内各国商业与

实业之机会均等均等,各国在与中国的双边与多边的关

系不得妨碍“门户开放”政策以及“机会均等”的原则

等等。《九国公约》表面上尊重中国的领域完整与行政

主权,但在事实上却使中国陷入更深的殖民统治当中,

它把中国由日本帝国主义单独占领变成为几个帝国主

义国家共同支配之中。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协约国帝国主义在一战后所确定的国际新秩序。从1919年召开巴黎和会到

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的

和平条约,构筑了新的战后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新的

国际秩序中,英法在欧洲确定了其统治地位,美国则在

远东太平洋地区确定了其优势地位。凡尔赛—华盛顿体

系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在力量对比关系变化后重新调整

的国际关系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继续。这

一体系建立在对战败国政治剥夺与经济压迫的基础上,

是一个新的殖民体系,而且排斥和反对苏联,注定是失

败的。二战的爆发宣告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破产。

寇松线

协约国帝国主义在巴黎和会期间所确立的苏联与波兰的临时领土分界线。

1919年12月8日,经协约国地域委员会的勘定,由格

罗德诺,经过布列斯特下赫鲁别肃夫,到喀尔巴阡山,

划定了一条苏波之间的地理分界线。1920年7月,苏

波战争中,苏军在击溃波兰干涉军进抵该分界线时,英

国外交大臣寇松向苏俄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交战双

方以该线停火谈判。由此,该分界线得名“寇松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该分界线得道美英苏三大国的再

次确认,成为苏联与波兰确定国境线的基础。

热那亚会议

20年代早期帝国主义列强为解决战后经济恢复与战债问题的欧洲经济会

议。1922年4月10日—5月19日,欧洲29个国家在

意大利热那亚召开会议,苏俄应邀参加。在会议中,英

法等国并没有成熟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计划,而是对苏俄

提出了赔付战债问题,要求苏俄政府支付沙皇政府与临

时政府、地方政府所借一切外债,并且归还十月革命后

被没收的外国企业与财产,取消苏俄的贸易垄断制度。

苏俄代表则有利还击了英法等国的围攻,提出了归还战

债的前提是协约国偿付战争破坏的损失。热那亚会议

最终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苏俄则利用会议宣传了政

治与经济主张,扩大了影响。

《拉巴洛条约》

在热那亚会议期间苏俄与德国订立的双边条约。1922年4月,苏俄与德国

在热那亚拉巴洛近郊订立了双边国际条约。条约规定,

两国放弃战债与战争造成的经济顺利赔偿,德国放弃其

在苏俄社会主义革命中在苏俄的国家与私人财产,两国

恢复外交与领事关系,并且建立平等互利和最惠国原则

上的经济与贸易关系。《拉巴洛条约》的结果,一方面

有助于德国摆脱被协约国孤立、被动的外交地位,另一

方面有助于苏俄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与包围,该条约是

苏俄社会主义外交政策灵活性与原则性相统一的一次

成功外交实践。

海牙会议

热那亚会议后协约国召开的又一次欧洲经济会议。1922年6月15日—7月

20日,参加热那亚会议的29国参加了在海牙召开的欧

洲经济会议。会议主要围绕贷款、债务以及私有财产等

问题展开了讨论,协约国向苏俄政府提出,继续要求其

归还战债,归还在苏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被国有化的外

国企业以及个人财产,取消对外贸易的垄断政策。但是

苏俄没有屈从于协约国的贷款压力。会议最终因无法达

成一致而宣告失败。

三一运动

一战后朝鲜人民反对日本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一战后在苏俄社会主义

革命的影响下,朝鲜民族独立运动兴起。1919年3月1

日,以朝鲜国王李熙被害为导火索,汉城爆发了反对日

本殖民统治的示威游行,30万人参加了这次游行。运

动很快发展到全国,甚至在许多地区运动演变为民族起

义。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镇压,运动失败。三一

运动空前地动摇了日本帝国主义在朝鲜的通知秩序,迫

使其不得不改换殖民统治手法,它对于促进东亚殖民地

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贝尔福宣言

英国为维护其在巴勒斯坦殖民统治而宣布的、支持犹太人建国的外交政策。

917年11月8日,英国政府公布了其外交大臣贝尔福

致犹太复国主义者罗斯柴尔德的信件,并将其作为英国

对待犹太人复国运动与巴勒斯坦的政策。“贝尔福宣言”

提出,英国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家,并且

不使非犹太人组织以及国家现有利益受到影响。该宣言

目的在于防止德国势力对中东地区的渗透,维持英国在

巴勒斯坦地区的长期存在。但是其结果则使引发了该地

区长期以来阿拉伯民族与犹太民族的纷争,造成了巴勒

斯坦地区的长期动乱。

《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

20年代中苏双方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而订立的国际条约。1924年5月21

日,中国与苏俄政府签订《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

协定规定,废除沙皇政府与中国此前所订立的一切条

约,根据相互平等的原则,重新订立两国条约,在中苏

两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双方不进行反对对方公共秩

序与社会结构的行动,苏俄政府承认中国对外蒙古的主

权,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确定两国边界的河流航行问

题。另外,协定还对中东铁路的主权、运营以及相关财

务等作了明确规定。《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是鸦片

战争后中国所订立的首个平等的外交条约,它推动了中

国人民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爱国运动。

1926年印尼人民大起义

20年代印度尼西亚人民反对荷兰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独立运动。1926

年12月—1927年1月,印度尼西亚人民在印尼共产党

的领导下,在爪哇、苏门答腊发动了民族起义。但是由

于起义缺乏严格的计划与配合,在荷兰殖民者优势兵力

的镇压下,起义失败。此后,印尼民族运动的领导权爱

是转入民族资产阶级手中。1926年印尼人民大起义打

击了荷兰殖民主义者在印尼的统治,鼓舞了东南亚人民

的民族解放运动。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0--30年代印度人民法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

动。一战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在国大党领导下,

从1920年8月开始,印度爆发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拒绝英国殖民当局授予的荣誉与官

职,抵制英货,恢复手纺车运动。然而,由于英国殖民

当局的残酷镇压以及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运动最

后失败。30年代初,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再次兴起,国

大党发起了向食盐进军的运动,要求英国殖民统治当局

释放政治犯,允许印度独立。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地

打击了英国殖民当局在印度的统治,鼓舞了印度人民争

取民族独立的信心与勇气。

甘地

印度国大党领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实际倡导者。出生于印度土邦贵族家

庭,早年留学英国,学成回国后担任律师。1893年在

南非曾领导当地反种族歧视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回国,投身于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发起并倡导了反对

英国殖民统治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主张社会改良,主

张自我道德的完善,利用道德的完善建立理想社会,主

张实现不同教派与民族的和解,主张恢复古代印度文

明,借以抵抗资本主义文明的侵蚀。由于甘地对印度民

族独立运动的巨大贡献,被尊为“圣雄”。

《洛桑条约》

一战后协约国与土耳其资产阶级共和国订立的国际条约。一战后,土耳其民

族革命兴起,奥斯曼帝国被推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923年7月24日,英法等协约国7国在瑞士洛桑召开

会议,订立《协约国及参战各国对土耳其和约》,代替

《色佛尔条约》。新条约规定,协约国与土耳其恢复和

平,取消外国在土耳其的领事裁判权和财政监督权,东

色雷斯以及小亚细亚归属土耳其,土耳其放弃奥斯曼帝

国的阿拉伯属地。土耳其只承担部分帝国旧的债务,土

耳其保护境内一切居民等等。《洛桑条约》是土耳其人

民反殖民斗争的胜利,它部分地维护了土耳其的主权与

领土、行政完整,激励了世界上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

民的解放斗争。

鲁尔危机

德国与法比等协约国围绕赔款问题而发生的矛盾与冲突。协约国在巴黎和会

上确定了德国的战争赔款原则,并于1921年1月由赔

款委员会确定了德国赔款的总额。围绕赔款问题,德国

与协约国之间产生了严重冲突。1923年1月23日,法

国与比利时借口德国不履行赔款协定,出兵占领了德国

重工业区鲁尔。鲁尔被占领这一事件,引发了德国严重

的经济危机以及社会动荡,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

注。在英美的调停下,最终鲁尔危机以法比军队的撤退

而结束。鲁尔危机给德国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也使法

国丧失了其对德事务的主动权。

道威斯计划

一战后协约国提出的解决德国赔款问题的方案。鲁尔危机后,美国插手德国

赔款问题,按照美国的建议,赔款委员会成立专家组研

究赔款问题,美国银行家道威斯领导的专家组提出德国

赔款问题报告,即道威斯计划。其内容包括:成立新发

行银行,统一和稳定德国的货币,建立正常金融秩序;

平衡德国的预算收支,实现税务与债款的平衡。确定德

国赔款的期限与方式,如第一年支付10亿马克,累计

增加到第五年25亿马克。稳固其赔款来源,整顿德国

的铁路并加强对工业界的筹款。道威斯计划对于恢复德

国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后为杨格计划所取代。

杨格计划

20年代末协约国提出的新的德国赔款计划。由于德国税收饱和,在其要求

下,协约国赔款委员会成立专家委员会审议德国赔款计

划。1929年6月,在美国的赔款委员会代表杨格领导

下,提出新的赔款方案,即杨格计划。该计划规定:德

国赔款总额为1210亿金马克,为期59年。前30年平

均每年支付20亿金马克,成立国际清算银行,负责接

受并管理赔款问题,取消德国的铁路与工业证券,取消

协约国对德国财政的监督,使德国赔款商业化。1929

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爆发,德国停止支付赔款,1932

年杨格计划停止实施。

赔款委员会

协约过帝国主义为了执行德国的战争赔款而成立的国际组织。1919年5月,

在巴黎和会中,协约国确定了德国支付战争赔款的总原

则,为了执行对的索取赔款的政策,成立了赔款委员会,

由美英法意比日六国各派一名代表组成,赔款委员会成

语言学名词解释整理

Morphology 形态学,研究词的内部结构和构造规则 如colorful,由color和-ful两部分构成,由此概括出一条规则:名词词尾加上-ful可构成形容词 Morpheme, 语素,不能再简化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如boys,由boy和-s构成 Morph 语素的具体形态 Allomorph 语素变体 英文单词illogical,imbalance,irregular和inactive有着共同的语素in-。换句话说,im-,ir-是语素in-的变体。 Free morphemes 能单独出现,独立构词的语素称为自由语素。如work,boy Bound morphemes 不能独立出现,必须附着在其他语素后才能构词的语素。如distempered中,dis-和-ed是黏着语素,temper是自由语素 Bound roots 不能独立出现,只能被词缀附着后出现 如refer中的-fer,consist中的-sist Content morphemes 包含语义内容的语素(包含简单词和能改变词根意义的词缀),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如work Function morphemes 通过联系一个句子中的其他词提供语法功能的语素 如介词、连词、冠词 at,for,a,but Inflectional 曲折,生成同一语素的不同形式 -s,-‘s,-ing,-en,-er,-est,-s Derivational 派生,生成新词,通常可以改变词汇意义 Cat,caty Compounding合成 如Girlfriend Reduplication 重复 Abbreviation or shortening 简写 Blending 混合 Motor+hotel=motel Breakfast+lunch=brunch Alternation Man men Suppletion不规则 Go went Syntax句法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复习 相对价格:商品之间价格关系的动态反映,专指两种或多种商品之间由供给与需求作用所形成的价格比例关系。在国际贸易中所交换的商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它体现交换双方的贸易利益。 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是指一国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大的优势,在绝对劣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少的劣势。比较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或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家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比较优势实际上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水平。一国在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部门或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边际替代率:在保持同等效用水平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可以代替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它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通常,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该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在只有两种要素劳动L和资本K 的情况下,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可以记做:MRTSLK=-△K/△L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一国资源达到充分利用时,要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放弃另一种产品生产的数量。 边际成本: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到总成本的增量。 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倾销:在不同国家市场间进行的一种价格歧视行为。它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本国国内价格或成本的价格向国外销售商品的行为。构成依据:1进口国生产同类型产品的企业是否受到低价进口品的冲击,以致其市场份额明显减少。2进口国生产同类型产品的企业的利润水平是否明显降低。3在低价进口品的冲击下,进口国的同类产业是否难以建立起来。持续性/掠夺性 最佳关税:使本国福利达到最大的关税水平。确定条件:进口国由征收关税所引起的额外损失(边际损失)与额外收益(边际收益)相等。 幼稚产业:某种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于世界市场价格,因而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但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一段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能够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获利,达到其他国家水平而自立,形成比较优势并良性发展的产业。某一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基础和竞争力薄弱但经过适度保护能够发展成为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 贸易创造: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结成关税同盟后,因取消关税降低了贸易商品的价格,使产品从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成本较低的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贸易对象国进口。由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了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造成了他们相互之间贸易规模的扩大和福利水平的提高。贸易转移: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的关税同盟建立后,成员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将从低成本供应国(非成员国)转向高成本供应国(成员国)。对进口国是福利损失。 国际收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居民与世界其他国家居民之间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主要目的:使政府当局了解本国(地区)的对外经济交往状况,从而为制定相应的经济管理政策提供信息和依据。 马歇尔-勒纳条件:表明如果一国处于贸易逆差中,即Vx1(Dx,DM分别代表出口和进口的需求弹性)。公式表述为ηx+ηm>1,这一条件表明,在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趋于无穷大的条件下,如果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则货币贬值就能起到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 里昂惕夫之谜: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利用1947年美国的投入——产出表,测算了美国进出口商品的要素含量。在测算之前,他推断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应是资本丰富的国家,但结果却证明了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这一结果与H-0理论相反。 特里芬难题:为了满足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对美元需求的不断增长,美国必须保持长期的国际收支逆差,以使美元持续流入外国,但是这又必然导致各国对美元清偿能力信心下降;如果美国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币值,又不能满足国际经济交易对美元的需求,世界经济将陷入通货紧缩。 套期保值:交易者配合在现货市场的买卖,在期货市场买进或卖出与现货市场交易品种、数量相同,

地方政府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地方政府:是由中央政府为治理国家一部分地域或部分地域某些社会事务而设置的政府单位。 2.行政体地方政府:是由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任命产生的地方政府。 3.地方政府权限:指地方政府行使权力的范围,是地方政府自由裁量权行使的限度。 4.地方制度:指在国家治理上有关行政区域划分和地方国家机关或自治机关的组织、职权以及行使职权的程序等法律、政策、惯例的总称。 5.地方行政机关:是地方政府单位的组成部分,是行使地方政府行政权的机关,是承担对地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责的机关。 6.地方政府的职能:是国家政府职能的组成部分,是地方政府职责和功能的总称。 7.地方政府保障社会的职能: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对本地社会性事务方面的管理和服务,确保当地社会的稳定,为当地的可持续性发展创造条件。 8.地方政府关系:是指地方政府纵向的上下关系、横向的左右关系以及与无隶属关系的不同地区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9.地方政府管理:是指地方政府中的行政机关依据国家宪法和相关法律对自身事务和对辖区社会公共事务,行使法定权力,履行自己职能,进行控制和协调活动的总称。 10.地方财政收入:是指地方政府在一个预算年度内,通过各种途径依法取得的各种收入。 11.地方选举:是相对于国家选举而言的,主要是选举产生地方代议机关成员和其他地方公职人员。 12.地方财政预算:是地方政府在一定时期内的财政收支计划。 13.地方自治:是国家权力分权或相互制衡原则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中的体现。 14.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15.我国的特别行政区自治:是中国为了和平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用设置特别行政区的办法来处理中央政府与这两个地区的关系。 16.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是一种社区自治,即地方政府自治和居住区管理与服务自治。

国际经济学之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之名词解释 Chapter 3 1.Absolute advantage(绝对优势):A country has an absolute advantage in a production of a good if it has a lower unit labor requirement(aLW 单位产品劳动投入) than the foreign country in this good. https://www.360docs.net/doc/9418642397.html,parative Advantage(相对优势): A country has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producing a good if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producing that good in terms of other goods is lower in that country than it is in other countries. 3.Opportunity Cost(机会成本):The opportunity cost of roses in terms of computers is the number of computers that could be produced with the same resources as a given number of roses. 4.The unit labor requirement: the number of hours of labor required to produce one unit of output, such as aLW (wine) and aLC (cheese) 5.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生产可能性边界):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PPF) of an economy shows the maximum amount of a good (say wine) that can be produced for any given amount of another (say cheese). Chapter 4 1.Abundant factor: the resource of which a country has a relatively large supply(labor in home,land in foreign) 2.Biased expansion of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when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shifts out much more in one direction than in the other. 3.Equalization of factor prices: when Home and Foreign trade, the relatives prices of goods converge. This convergence, in turn, causes convergence of the relative prices of land and labor. 4.Heckscher-Ohlin theory: It shows that 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influenced by Relative factor abundance (refers to countries) and Relative factor intensity (refers to goods)It is also referred to as the factor-proportions theory. 5.Scarce factor: in that country, and the resource of which it has a relatively small supply( land in Home, labor in foreign)

语言学的名词解释

序论部分 语言学:是以语言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科学;从方法上分为历史语言学、比较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描写语言学;从研究对象上可分为个别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19C 初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标志着语言学的诞生。 历史语言学:用历史的方法来考察语言的历史演变、研究它的变化规律的语言学。 比较语言学: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它们相异之处或共同规律的语言学。表层结构、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相对,表层结构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音形式,即通过语音形式所表达出来的那种结构,表层结构是由深层结构转换而显现的;深层结构是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义解释的那种结构。 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的依存性(强制性):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任意的,但一经社会约定俗成后,音义之间就具有互相依存的关系,不得任意更改。 语言层级性: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语言结构要素的各个单位,在语言结构中,并非处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分为不同的层和级。语言可分为二层——底层是一套音位和由音位组成的音节,为语言符号准备了形式部分;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分为三级:第一级是词素,是构词材料';第二级是词,是造句材料;第三级是句子,是交际的基本单位。语言发展的渐变性:指语言从旧质过渡到新质不是经过爆发,不是经过消灭现存的语言和创造新的语言,而是经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旧质要素的逐渐死亡来实现的。语言结构的体系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不能爆发突变。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指语言结构体系发展变化是不平衡的,即词汇、语义、语音、语法的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与社会联系最直接的词汇、语义变化最快,语音次之,语法最慢。组合关系:构成线性序列的语言成分之间前后相继的关系。语言单位顺着时间的线条前后相继,好像一根链条,一环扣着一环,处于这个组合链中的两个符号或符号序列之间的关系就叫组合关系。如:主谓、动宾等都是具体的组合关系类型。 聚合关系:在线性序列的某一结构位置上语言成分之间相互替换的关系。在同一位置上能够相互替换的语言单位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在这个线性序列中,每一个语言单位都占有一个特定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它可以被其他语言单位替换下来,犹如一根链条,某一环可以被另一环替换下来,从而形成一根新的链条。 语言习得性:是指虽然人类先天就具有潜在的语言能力,但要掌握一门语言,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没有现实的语言环境,不能掌握任何一种语言。 语言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发音能力的结合,即,掌握语言需要有发达的大脑和灵活的发音器官。征候:是事物本身的特征,它代表着事物,可以让我们通过它来推知事物。如:炊烟代表人家。语音部分语音:即语言的声音,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负载一定的意义,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依靠语音来实现其社会交际功能。 音素: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分为元音和辅音。 国际音标:由国际语音学会于1888年制定的一套记音符号,它根据“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的原则,主要使用拉丁字母和各种变形符号,是国际上通用的记音符号。语音的生理属性:指语音的动力、发音体和发音方法。 语音的物理属性:是指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振动,从而使周围的空气也发生振动,形成音波,音波传入人耳,使鼓膜发生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于是人们产生了声音的感觉。语音的物理属性包括音高、音长、音重、音质。 语音的社会属性:指同一个音素在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中具有不同的作用,执行不同的交际功能,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音高:指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频率,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汉语的声调。音重:指声音的强弱,取决于振幅,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语音的强弱与气流量的大小和发

电大行政管理本科政地方政府学

电大行本地方政府学 一、名词解释 1.地方政府:是国家设置在中央政府之下,行使部分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的地域性政府。 2.票决制:是指市、县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的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由上级党委常委会提名,党委全体会议审议,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党委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由常委会做出决定,决定前应征求全委会成员的意见。 3.公务员制: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4.政府雇员制:指的是由纳税人出资金,委托政府在某一时期、某一特定项目中雇用急需人员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公务员录用体制。 5.问责制:是指上级部门、公民对政府的行政行为进行质疑和追究的制度。 6.公务员录用制:即国家考试录用公务员的原则、范围、对象、条件、程序、方法等各种具体制度的总称。 7.公务员辞职:是指公务员根据本人意愿,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在一定条件下申请终止其与行政机关关系的行为。8.公务员职位:就是特定职务、职权以及相应责任的集合体,它由符合一定标准的人员担任。 9.公务员辞退:是指行政机关对不适合继续担任公务员的人员,依法取消其权利与义务,使之退出公务员队伍的行为。10.公务员退休:是指公务员为国家工作达到一定年限和规定年龄,或者因公、因病丧失工作能力而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办理离开工作岗位的手续并享受相关待遇。 11.公务员任用:是指任职机关根据有关的法律规定和任职条件的要求,通过法定程序和手续,任用公务员担任某一职务的过程。 12.地方政府人力资源:是指省级和省级以下政府系统内所雇用的人力资源以及地方政府所能利用和开发的人力资源,包括地方国家权力系统与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系统内所雇用的人力资源,以及民主党派人士、新闻媒体、作协、艺术团体、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员。 二、简答题 1.地方政府立法权限。 答:对于地方立法权的行使范围,立法法采取笼统授予、原则限制、间接列举三种途径予以规定和限制。中国地方立法权的范围大致包括以下4个方面:1.有关在本地区实施中央立法的细则规定 2.体现地方特色的专门立 3.授权立法与先行立法4.自治立法与变通立法。 2.公务员职位分类的基本内容。 答:公务员职位分类的基本内容包括:1.在确定职能、机构、编制三定的基顾础上,对政府公职的每个职位进行设置2.明确每个职位的职责与任职资格条件,制定职位说明书,作为公务员录用、考核培训、晋升、工资待遇的依据3.根据职位的工作性质、难易程度、责任轻重和所需资格条件,确定职位的类别和级别4.对职位的管理。 3.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 答:地方政府经济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发展战略2.调控地方经济3.维护经秩序4.管理国有资产5.经营基础设施。 4.公务员录用的程序。 答:录用公务员必须严格按照下列程序进行:1.政府人事部门在考试实施之前必须在法定范围内公开公布录用公务员的报考简章,发布招考公告2.对报考人进行资格审查3.对审查合格者进行公开考试。4.复审和综合考核5.提出拟录用人员名单,报设区的市以上政府人事部门审批 6.发出录用通知7.试用,试用期为1年8.试用期满合格者,依其考试等级、试用期表现,予以正式任职。 5.地方行政权的涵义和内容。 答:地方行政权就是地方行政机关依靠特定的强制性手段,执行国家法律规范、管理地方公共事务的权力。 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地方行政权的主体是地方国有行政机关。2.地方行政权的行使目的是执行国家意志。3.地方行政权力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强制性地推行政令。4.地方行政权源于地方政府的固有权力与授予权力。5.地方行政权不同于地方行政职权。 6.地方收费的类型有哪些。 答:我国目前的地方收费,包括以下几类:1.行政性收费2.事业性收费。3.资源性收,名费实租。4.基金收费,这是指具有专项用途的事业发展基金,包括医疗基金、养老基金等。5.经营性收费,就是利 用政府资源的一部分经营性收费。 7.审判权行使的方式有哪些。 答:1.合议制。2.审判委员制。3.案件 审批制。4.两审终审制。 8.当前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答:1.目前的地方治理模式没有提供充 分的对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约 束机制,因此行政权的扩张与政治腐败可 能引发地方治理的倒退。2.建立于行政分 权基础之上的地方治理模式,使地方政府 拥有了一定的权力,但这种权力缺乏相应 的法理支持,因此以地方政府为本位的地 方治理模式基础脆弱。3.地方民众对地方 政治的参与缺乏足够的空间和渠道,地方 治理与地方政治民主化之间缺乏内在的联 系。 9.检察权行使的方式有哪些。 答:1.侦查。2.批捕3公诉4.抗诉5.监 督。 10.中国民族自治地方的4种类型。 答:1.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主建立 的自治地方。2.以一个大的少数民族聚居 区为主,并包括一个或几个人中较少的少 数民族建立的自治地方 3.以两个或两个 以上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自治地 方。4.在某些汉族人口占大多数的地方也 可以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主建立自治地 方。 11.地方与中央税权如何划分。 答:1.税权分散型。2.税权集中型。3. 税权分散与集中结合型。 12.英国中央监督和控制地方政府的主 要方式。 答:1.制定条例和规章。2.批准或不批 准地方政府的单行法规、计划和命令。3. 发布指示、通令或代执行。4.视察。5.人 事控制。6.财政控制和审计监督。 13.简述中方地方政府的差异。 答:地方政府的职能差别首先是层级上 的差别,即不同层次的政府,职能有所不 同。其次,同一层级的政府职能也存在差 别,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主要是政府类型 差别、改革差别、特色差别、发展差别。 三、论述 1.政府雇员制与公务员制的区别及行使 政府雇员制的意义。 答:政府雇员制与公务员制度之间的区 别在于:1.逻辑起点存在明显的区别。公 务员制度最初产生的逻辑起点是为了摆脱 政党分肥制而带来的政府大规模变动,保 持政府政策的连续性。中国实行公务员制 度是为了改变党政干部集中管理的体制, 实行党政分开。而政府雇员制的实行是为 了适应政府工作的特殊需要,以更好地履 行政府的职能。2.制度层次不同。公务员 制度是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 分,而政雇员制只是公务员制度的一个有 效补充。从制度层次上来说,政府雇员制 要低于公务员制度。3.内在暗含理念不一 致。政府雇员制在理念上偏于企业管理理 念。政府雇员制无论是在雇员的录用、报 酬和管理上都是采用类似于企业管理的做 法。而公务员制度在理念上偏爱于官寮制 理念,公务员制度从稳定性和连续性出发, 但是政府雇员制是从灵活性出发。4.适用 的法律规范不同。公务员属终身雇用,公 务员法明确了公务员和政府的权利和义 务,而政府雇员制则是依照劳动合同来规 范政府和雇员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法律 上一般是按照劳动法来约束双方的行为。 5.用人方式不同。无论是选任还是委任, 公务员制度都是刚性的,一般来讲雇用都 是终身的。而政府雇员制的用人模式与企 业一样是市场化的,唯一不同之处就是雇 主不是企业而是政府。6.管理方式不同。 对公务员的管理,如录用、考核、奖惩等 都有法律规范作为依据,而雇员则完全按 照合同进行管理,是一种企业化的管理模 式。7.薪酬待遇不同。公务员制度有一套 完整的工资体系,按照职务、级别的不同, 享有不同的工资,是刚性的薪酬休系。政 府雇员制则是按岗位定薪,并参照人才市 场行情和职业风险程度上下浮动。 2.论述公务员考核的原则、标准和内容。 答:公务员考核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客 观公正、民主公开的原则,以公务员的职 位职责及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为基本依据, 对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进行全面 考核,重点考核工作实绩。1. “德”包括 公务员的政治品德、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 公德的情况及个人品德。政治品德主要指 公务员的政治思想表现,包括理想信念、 宗旨观念、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敏 感性和政治鉴别力等。职业道德主要看公 务员是否具有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良好的职 业态度、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是否忠于 职守,服从命令,严守国家和工作秘密。 社会公德主要看公务员在社会交往和公共 生活中是否模范遵守社会行为准贝Ⅱ,勇 于同不良现象作斗争。个人品德主要看公 务员能否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是否正直、真诚、诚实、守信、 谦虚谨慎,是否襟怀坦荡、光明磊落。 2. “能”指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业务知识 是指公务员的政策理论水平、文化程度、 专业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是指公务员运用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 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 括:理解判断能力、规划预测能力、组织 协调能力、领导管理能力、科学决策能力、 调研综合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开拓创新 能力,等等。不同机关、不同层次、不同 岗位的公务员,应当具备与所从事工作相 适应的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3.“勤”指 事业心、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和勤奋精神。 所谓事业心就是看公务员是否敬重和热爱 本职工作,是否勤勤恳恳、尽职尽责、甘 于奉献。工作态度主要看公务员工作是否 积极主动,认真负责,能否严格遵守工作 纪律。工作作风重点看公务员是否深入实 际,调查研究,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勤 奋精神重点看公务员是否善于开动脑筋, 刻苦钻研业务,精益求精,不断开创工作 新局面。4.“绩”是指工作实绩。即公务 员在完成任务目标和履行岗位职责过程 中,通过所提出的工作思路、采取的措施、 发挥的具体作用而取得的绩效等。它包括 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效率和所产生的 效益。对“绩”的考核要看公务员是否具 有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重点看公务 员是否在规定时间内按质、按量完成或超 额完成工作任务,办事效率如何,看公务 员工作是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有没有突 出的贡献。5.“廉”是指廉洁自律情况。 主要看公务员是否严格遵守党和国家廉洁 从政的有关规定;是否廉洁奉公,忠于职 守,有无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 正当利益的行为;是否严格遵守公共财务 管理的规定,有无假公济私、化公为私行 为;是否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有无讲排 场、比阔气、挥霍公款、铺张浪费的行为, 等等。对公务员中的领导成员,还要考核 其是否严格遵守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和廉洁 自律的有关规定;是否遵守组织人事纪律, 有无借选拔任用干部之机牟取私利,搞用 人上不正之风的行为,等等。 公务员考核的重点就是在全面考核 德、能、勤、绩、廉的基础上,着重考 核工作实绩,并把工作实绩作为评价公务 员的主要依据。 3.中国地方政府机构存在哪里些问题? 地方政府机构的改革和选择路径。 答:1.中国地方政府存在的问题较多, 其中一个长期的、令人困扰的问题,就是 地方政府机构过于庞大。中国地方政府在 20世纪80年代顶峰时期的机构设置:省 政府机构达80~90个;市政府机构达60~ 70个:县政府机构达50~60个;乡镇一 级也达20个左右。虽然其后几经改革,但 机构设置处于精简——膨胀的循环之中, 至今各级政府的机构仍然偏多。按照有关 编制的规定,省级政府机关为50个左右, 地区一级为30个左右,地级市为40个左 右,县为30个左右。而实际情况是:省级 平均超出了15个左右,其他分别超出20 个、15个、10个左右。如果依照市场经济 体制精简的新要求,各级地方超编的机构 更多。 2.中国地方政府不仅行政机关机构多, 而且还有其他众多的政治机构,比如每个 地方都有包括党委、人大、政协、纪委、 工会、妇联、共青团、武装部等多套班子 和多套人马,政府组成人员相对较多。相 比较而言,西方发达国家有些城市只有市 长一人,很少有副职,更不用说有七八个 以上的副职,其所对应的办事机构和职能 机构也精简得多。中国地方政府还存在着 部门内设机构膨胀,内部层级过多,以及 大量设置非常设机构等问题。在内设机构 方面,省级以下政府一般设立两个层级, 在省职能部门称为处,在地市级以下部门 称为科。也有一些省级政府职能部门内设 三级,即在处之下设立科。还有一些职能 部门变相设立高规格内设机构,如省厅之 下设立副厅级机构,增加行政层级和机构 编制。至于各种各样的临时机构,总是寻 找理由和时机转为正式机构,成为机构设 置的一个灰色领域。3.中国地方政府的各 个部门还有庞大的后勤服务系统,包括用 餐、用车、招待所、财务、电话、设备等 人员,形成一套小而全的后勤机构,以及 人数众多的后勤队伍。这些机构一方面占 用了大量的行政资源,滋生部门利益乃至 腐败;另一方面,它们还挤占了服务社会 化的空间。4.中国地方政府的行政成本过 高,也受到社会舆论的质疑。中国是一个 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都需要财力支持。对财力的巨大需求和这 种财力的相对不足,是落后国家发展中突 出的内在矛盾。对于中国那些相对贫 穷的地方来说,这个矛盾更为尖锐。然而, 困扰中国地方政府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行 政经费过高,财政不堪重负。资料显示, 中国目前有3 600万财政供养人员,绝大 部分属于地方政府及其事业单位,约占到 总数的70%。中国财政供养人员与总人口 之比,全国平均水平已达到1:28。而且 经济越落后的地区,这个比例越高。许多 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的70%用于相关人 员的工资费用,还有少数地方政府要靠借 贷来发放公务人员的工资。一些地方政府 财政被形容为“吃饭财政”,甚至是“要饭 财政”。这就使它们没有更多的财力投入到 发展地方经济上,乃至无力提供必要的公 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中国一些落后地方至 今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没有普及,教师工资 不能正常发放,就是地方财政状况恶化的 突出表现。需要指出的是,过多的行政机 构和庞杂的政府人员,不仅造成直接行政 成本的增长,诸如工资和办公费用的增多; 而且还会导致间接行政成本的增长。机构 多、人员多,并不必然导致更高的工作效 率,甚至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即会造成更 多的扯皮和混乱,成为滋生渎职和腐败的 温床。行政学家帕金森在考察英国1935— 1954年间的海军部和殖民地部的人员变 化后,以统计分析为基础,提出了所谓的 帕金森定律。这个定律认为,行政组织的 规模每年以固定的比率增长,这种增长与 工作负担完全无关。因为行政部门是依照 其工作人员人数来衡量地位的,能安置更 多的工作人员是其成功的表现。官员过多, 就会彼此制造工作来做。帕金森定律被认 为是行政官僚病的一个特征5. 中国地方 政府缺乏法制。现代政府管理是一种法制 管理。依法行政指任何行政行为都不是政 府机关和公职人员的随意行为,而是一种 组织行为和规范行为。依法行政不仅意味 着依据宪法和法律、法规对社会公共事务 进行管理,也意味着对政府自身事务进行 法制化管理。中国在地方政府机构的设置 上,虽然各级先后出台了一些规定,乃至 法律、法规,但是在实践之中,地方政府 机构长时期处于精简与膨胀的恶性循环之 中。新中国经历了次数众多的机构改革, 但几乎每一次改革都不同程度地反弹,一 些机构改革所针对的弊端,都先后复发, 有些还在恶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 方面的,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完备而 有效的行政组织法律规范,尤其是没有严 格地将这些法律、法规落到实处。一些地 方政府屡屡突破有关机构和人员编制的约 束。这些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制止,更没 有得到相应的处罚。而没有对违规者处罚 的规定,任何法律、法规在权威性上都大 打折扣。 4.如何做好公务员培训工作。 答:公务员培训制度是指根据经济、社 会发展和行政管理的需要,按照职位的要 求,对公务员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 的地培养与训练,以提高公务员政治思 想、专业知识、管理水平以及实际工作能 力的活动和制度。培训是提高公务员素质 和行政效率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当今科 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加强公务员培 训,更具有重要意义。一些在国家公务员 培训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国家的实践表 明,一整套系统、完善的培训制度,是不 断开发和提高国家公务员智能、更新国家 公务员素质的有效途径。如何做好人数达 680多万之众的公务员队伍培训,总结多 年干部培训的经验,公务员制度强调五个 方面:一是提高各级政府机关和公务员对 培训工作的认识,高度重视培训,把培训 看作一种投入;二是创造正规化培训的条 件,使公务员能够接受较好培训;三是培 训的内容和形式要适合公务员特点,特别 是要满足不同层次公务员的要求;四是要 使培训成为公务员经常性的自觉行为;从 机制上调动公务员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的积 极性;五是培训要形成一种制度;实现规 范化法制化。公务员培训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培训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和职位的要求来进行。开展对公务员的培 训,是政府人事工作的重要职责。对公务 员来说,参加培训,既是一种权利,也是 一种义务。第二,培训必须贯彻理论联系 实际、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究实效的 原则。第三,根据培训的对象和性质的不 同,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 公务员进行不同内容的培训。第四,建立 正规化的公务员培训机构,国家行政学院 和地方行政学院以及其他培训机构承担公 务员的培训任务。第五,培训与公务员的 使用相结合,公务员培训期间的学习成绩 要作为公务员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 在培训的内容上,强调坚持政治教育与 业务培训相结合。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2、罗伯津斯基定理:指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3、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开始,直到最终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市场生命循环过程。 4、购买力平价:货币的价值在于其具有的购买力,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它们各自具有的购买力的对比,也就是汇率与各国的价格水平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 6、贸易条件:指该国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价格的比。 7、幼稚产业理论:对于某些产业,当其还处于最适度规模的初创时期时,可能经不起外国的竞争。如果通过对该产业采取适当的保护政策,提高其竞争能力,将来可以具有比较优势,能够出口并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就应采取过渡性的保护、扶植政策。 9、跨国银行:也称为多国银行。一般是指拥有广泛的国外分行或附属机构,在一些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经营存放款及其他业务的国际性银行。 10、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全部对外经济往来的系统记录。 11、单一价格定律:完全竞争市场均衡存在价格歧视前提是很少或几乎不存在套利 12、倾销:是指一国出口商以低于该国国内价格或成本向外国销售商品的行为 13、重商主义 :一国药使财富的绝对量增加,必须进行国际贸易,并且在这种对外贸易中保持出口大于进口。 14、进口配额:是指政府在特定时期内对特定商品的进口数量或者金额给予直接限制的政策措施。 15、最惠国待遇:它通常指的是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 16、里昂惕夫之迷:根据H-O理论,里昂惕夫用美国1947年200个行业的统计数据对其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验证时,结果却得出了与H-O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 17、关税壁垒:是指用征收高额进口税和各种进口附加税的办法,以限制和阻止外国商品进口的一种手段。 18、非关税壁垒:指一国政府采取除关税以外的各种办法,来对本国的对外贸易活动进行调节、管理和控制的一切政策与手段的总和,其目的就是试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内产业的发展。

地方政府学

一、判断题(共48题,每题2分) 第1题(已答).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必须是同级人大代表。对 第2题(已答).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省长、市长、县长、区长、乡长、镇长负责制。对 第3题(已答).一般来说目前县、县级市设有20-30个左右机构。对 第4题(已答).地方政府具有长期的历史发展和自主精神的基本特点。对 第5题(已答).我国最早形成的国家是周朝。错 第6题(已答).城市地方主要有: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区和镇。对第7题(已答).1997年10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基本组成。错 第8题(已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99年7月1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错 第9题(已答).目前属于基层行政建制的镇基本可以分为副县级镇、区级镇和乡级镇。对 第10题(已答).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必须是上级人大代表。错 第11题(已答).英国地方政府制度是以地方议会为中心的地方政府制度。对 第12题(已答).1990年10月30日,东西德统一。错 第13题(已答).美国共有51个中央政府。对 第14题(已答).日本宪法称地方政府为地方公共团体。对 第15题(已答).康有为是最早提出且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省制问题的研究大家。对 第16题(已答).中国目前共有79个地区。对

第17题(已答).中国目前有5个直辖市。错 第18题(已答).直辖市是中国的一级政区单位。对 第19题(已答).至1997年底,中国共有222个地级市。对 第20题(已答).中国目前有5个自治区。对 第21题(已答).省是中国的一级行政区,目前共有23个省。对 第22题(已答).美国现有联邦政府,后有州政府。错 第23题(已答).早在1799年,就有地方政府的称谓了。对 第24题(已答).中国是实行单一制的国家。对 第26题(已答).地方可以建立国防军。错 第27题(已答).地方政机构是典型的多功能机构。对 第28题(已答).中国的省、县政府是一般地域型政府。对 第29题(已答).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是主要基于政治考虑而设置的地方政府。对 第30题(已答).地方自治最早出现于古罗马时代对 第31题(已答).美国被称为“地方自治之乡”。错 第32题(已答).英国的地方政府就是各级地方议会。对 第33题(已答).英国具有悠久的地方自治历史。 第34题(已答).1947年4月经国会通过成为法律的《地方自治法》,是战后日本地方自治的基本法。对 第35题(已答).日本地方公共团体享有财政自治权。对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1) 绝对优势: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另一国,或在劳动成本上低于另一国,则认为该国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是指一国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大的优势,在绝对劣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少的劣势。比较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或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家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完全专业化: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专业化分工,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每一国只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全世界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完全由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来生产。 贸易三角:贸易三角是衡量贸易利益的重要工具,主要由均衡时的国家贸易条件、一国的出口量和进口量三条线围成,反映一国的出口在均衡的国际贸易条件下,能够换回多少进口。 不完全专业化: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专业化分工,在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况下,各国将只部分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出口,同时也要生产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这是因为随着某种产量的增加,机会成本呈现递增态势,因此原来在该产量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会因为专业化生产而导致比较优势的逐渐丧失。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主要兴盛于15世纪到18世纪中叶,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因此主张采取奖出罚入的政策,主张取消进口

以避免本国贵金属的流失,鼓励出口以增加贵金属的流入。重商主义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对货币或贵金属的认识。 国际贸易:通常从狭义上讲,国际贸易指商品(或货物)的跨国流动,而在广义上,国际贸易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 生产可能性边界:它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者劳务的最大产量。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在只有两种要素劳动L和资本K的情况下,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可以记做:MRTSLK=-△K/△L 等产量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曲线在该点斜率的绝对值,此外,边际技术替代率还可以表示为两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对于单一厂商来说,均衡时,即厂商达到利润最大化时,要素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要素价格之比,MRTS=w/r。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一国资源达到充分利用时,要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放弃另一种产品生产的数量。一般情况下,生产中的机会成本包括:机会成本递增,机会成本不变和机会成本递减三种情况。 当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凹向原点时,机会成本递增;当生产可能性边界为直线时,机会成本不变,根据前面的假设,机会成本用-△Y/△X来表示。

地方政府学简答题

1、自治型地方政府 是由一定地域居民,为在其居住区域管理本地地方公共事务,依照国家法律组成的地方自治社团,是一个拥有自身权利、义务和独立人格的公共团体(公法人)。自治型地方政府最主要的功能是从事本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管理,而不是帮助中央和上级政府实施政治统治,维持统治秩序。 2、地方自治 乃“国家特定区域内的人民,基于国家授权或依据国家法令,在国际监督之下,自组法人团体,以地方之人及地方之财,自行处理各该区域内公共事务的一种政治制度。”地方自治具备两个条件:地方机关的公职人员多由地方上公民选举当地公民担任,被选举者所为各种措施都应当以公民意见为依归。 3政府职能 是指政府在一定的时期内,根据国家、社会和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社会生产和政治文化生活等领域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以及为此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和所体现的功效和作用。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地方政府的特点。 地方政府是中央和上级政府的下级行政机关,不存在代表当地公民利益和意愿的代议机关。地方政府的首长及其所属官员,由中央或上级制度任命,是中央政府在地方的代表。它依据中央政府的意志,秉承中央政府的命令,在中央和上级政府的指挥下,在当地执行中央和上级政府交办的任务,维护中央政府的统治。地方政府本身无独立的人格。 2、简述中西方地方政府的重要差异。 主要差异点西方国家地方政府中国地方政府 机构组织原则按照地方自治原则组织和建立按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和建立 行政机关性质仅仅是地方的行政机关既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又是国家的地方行政机关 政府机构组织管理方式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可自行确定,有独立的财务管理权和人事管理权,其雇员不列入国家公务员序列,不存在工作调动。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由上级政府确定,地方财政是上级财政的组成部分,雇员属于国家公务员序列,重要人事任免需上级批准,工作人员柯横向或纵向调动。 职能范围较窄,主要承担部分地方性公共事务,管理经济的职能十分有限。宽泛,地方政府是处理地方公共事务的唯一中心,是政治统治中心。 司法机关独立于地方议会对地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地方党委领导 3、与省相比,直辖市所具有的不同特点是什么? 省——是中国国家地方一级行政区域。始于元朝。至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直辖市——即中央直辖市,由国务院直接管辖。是人口比较集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特别重要地位的大城市。至1997年3月设立重庆直辖市为止,中国共设有4个中央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相对价格:Px/Py为X的相对价格,含义是用Y代替货币作为X的计价单位,表示用一个单位的X与Y进行交换,所能得到的Y的数量。相对价格曲线又可以表示国民收入预算线。 贸易条件:(对出口X的国家来说)。贸易后的国际均衡价格与贸易前的均衡价格差距越大,贸易后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位置越高,贸易利益越大。贸易条件的改善(贸易条件变大)意味着一国可以从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交换利益:如果个体之间或国家之间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或者不同的偏好,通过相互之间的商品交易,他们均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图示:生产者来不及调整产量条件下,消费者福利的改善) 专业化利益:个体或国家可以通过专门从事其效率相对较高的生产来获得额外的利益。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重商主义:强调国库和王室成员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寡是衡量国家是否繁荣昌盛的最重要标志。故主张取消进口、鼓励出口。 比较优势:如果,则称A国在X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 人均资本存量:是要素禀赋实际衡量的估算值。 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两种商品的资本劳

动投入比例为:kx=Kx/Lx,ky=Ky/Ly,若kx>ky ,在相同的要素价格下,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H-O定理:A、B两国在贸易前由于要素禀赋不同,导致供给能力的差异,进而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不同。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S-S定理的引申(S-S定理在H-O基础上的应用):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罗伯津斯基线():新旧均衡点的连线,向右下方倾斜 偏向出口的增长: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偏向于出口部门 偏向进口的增长: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偏向于进口替代部门 纯粹的增长利益:在不考虑贸易条件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对一国福利的改善 转移支付利益:贸易条件的恶化抵消了部分经济增长利益,这不扽利益一转移支付的形式为他国享有 悲惨增长():如果转移支付的那部分利益超过了经济增长的利益,那么A国的福利水平将低于经济增长前。前提:偏向出口部门增长、大国、进口边际倾向较高、出口产品需求弹性低 第四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 特定要素(): 指一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合其他部门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