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提纲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ANSYS系统及其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1)

CAD/CAM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4)

Pro/E 系统及其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10)

UGⅡ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4)

半导体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9)

传感与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3)

创新设计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28)

电液控制系统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31)

复杂机械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33)

工程机械金属结构课程教学大纲 (37)

工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41)

工程机械系统智能化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45)

工程机械液压系统设计分析与故障诊断课程教学大纲 (48)

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51)

工程起重机械课程教学大纲 (54)

工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58)

工程施工机械化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62)

工程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教学大纲 (65)

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69)

工业造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73)

光电技术基础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77)

混凝土机械与桩工机械教学大纲 (80)

机电产品现代设计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82)

机电工程新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86)

机电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89)

机电系统控制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93)

机电系统控制器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97)

机电系统智能控制技术及其MATLAB实现课程教学大纲 (101)

机电液系统的计算机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104)

机电液系统动态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107)

机电液系统实验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11)

机电液系统装备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115)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120)

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24)

机械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130)

机械动态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133)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Ⅰ课程教学大纲 (136)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Ⅱ课程教学大纲 (141)

机械机构创新设计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146)

机械加工新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50)

机械结构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56)

机械结构有限元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160)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169)

机械数字化设计与仿真课程教学大纲 (179)

机械系统传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83)

机械系统机构设计与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189)

机械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195)

机械系统自动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98)

机械优化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201)

机械振动课程教学大纲 (204)

机械振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207)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Ⅰ课程教学大纲 (211)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Ⅱ课程教学大纲 (218)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Ⅰ课程教学大纲 (224)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Ⅱ课程教学大纲 (228)

计时仪器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32)

计时仪器原理与结构课程教学大纲 (235)

计时仪器造型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238)

计时仪器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41)

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243)

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46)

开放式智能加工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250)

快速原型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54)

摩擦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257)

纳米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59)

纳米摩擦学与纳米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62)

起重运输与工程机械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65)

气动技术应用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269)

气动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271)

气压传动及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274)

汽车车身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78)

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84)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287)

汽车构造课程教学大纲 (291)

汽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299)

汽车排放与噪声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303)

汽车碰撞与安全课程教学大纲 (307)

汽车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310)

汽车试验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15)

数控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19)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大纲 (324)

特种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29)

微机电系统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333)

微机械电子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337)

微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40)

物流设备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46)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教学大纲 (351)

先进工艺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53)

先进液压传动技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357)

先进液压控制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360)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63)

现代机械设计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366)

现代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70)

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374)

液力传动课程教学大纲 (378)

液压传动课程教学大纲 (381)

液压传动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385)

液压技术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388)

液压控制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391)

液压元件课程教学大纲 (394)

液压元件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97)

有限元在车辆工程中的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400)

制造系统自动化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403)

ANSYS系统及其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SE08112100

课程名称:ANSYS系统及其应用

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nsys

总学时: 16 讲课学时:16 实验学时: 0 上机学时:0 课外辅导学时:0

学分:1.0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

授课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 4春

先修课程:机械结构有限元分析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自编讲义“ANSYS系统及其应用讲义”

主要参考书:

1. 李红云.ANSYS10.0基础及工程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 张红松.ANSYS12.0有限元分析从入门到精通.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一、课程教学目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的结构和功能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对产品机械结构的布局和力学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产品的机械结构满足力学性能,还要在设计时使它的结构尺寸和重量趋于合理,而常规的力学计算已无法满足,有限元分析是解决该问题的合适方法。

ANSYS是一种广泛的商业套装工程有限元分析软件。该软件在工程上应用相当广泛,在机械、电机、土木、电子及航空等领域的使用,都能达到某种程度的可信度,颇获各界好评。使用该软件,能够降低设计成本,缩短设计时间。ANSYS软件是融结构、热、流体、电磁、声学于一体的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可广泛的用于核工业、铁道、石油化工、航空航天、机械制造、能源、汽车交通、国防军工、电子、土木工程、生物医学、水利、日用家电等一般工业及科学研究。

本课程是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主要通过多媒体教学和上机实验,使学生熟悉并掌握ANSYS软件,能够利用软件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有限元分析问题,为进一步学习或实际应用及参加科研工作开辟道路。具体的教学目的如下:

1.了解ANSYS软件的主要特点;

2.掌握ANSYS软件有关机械结构静力分析、动力学分析、优化设计及接触问题分析的功能和性能的使用方法;

3.能够用ANSYS软件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大型科学和工程计算难题。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以ANSYS的版本ANSYS 11.0为依据,以ANSYS分析过程为主线,由浅入深地介绍了ANSYS

软件在机械结构有限元分析中的应用。其中结构的静力分析、动力分析、优化设计、接触问题分析以及温度场分析是本课程的重点,而参数化设计语言则是本课程的难点。

(一)课程的主要章节

第1章概论(讲课1学时)

教学内容:ANSYS软件主要功能、主要技术特点、支持的图形传递标准与CAD软件的接口以及运行环境等。

教学要求:学生了解ANSYS软件在机械设计和制造行业的应用情况。

第2章 ANSYS软件的基本使用(讲课2学时)

教学内容:

2.1多媒体教学部分(1个学时)

ANSYS软件界面下各窗口的功能,具体包括应用命令菜单、主菜单、工具栏、输入窗口、图形窗口和输出窗口。ANSYS架构及命令,具体包括简单模型的建立、材料属性输入、单元的选择和划分、求解处理和后置处理。

2.2指导上机部分(1个学时)

学生自己上机熟悉ANSYS软件的命令,并对简单的例题进行有限元静、动态分析。

教学要求:学生掌握ANSYS软件的基本操作命令

第3章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后置处理(讲课4学时)

教学内容:

3.1多媒体教学部分(2个学时)

ANSYS软件中坐标系统和坐标平面、节点和元素的定义、负载定义、复杂实体模型的建立方法等。对分析结果进行后处理,具体包括绘变形图、支反力列表、绘应力等值线图和网格密度检查等。

3.2指导上机部分(2个学时)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上机熟悉ANSYS软件的相关命令,练习输入和自己建立三维实体模型,并对复杂的结构进行有限元静、动态分析。

教学要求:学生学会用ANSYS软件进行简单结构的实体建模,并能用软件进行静、动态分析。

第4章优化设计(讲课4学时)

教学内容:

4.1多媒体教学部分(2个学时)

首先给出一些基本的定义:设计变量、状态变量、目标函数、合理和不合理的设计、分析文件、迭代、循环和设计序列等,然后介绍优化设计的步骤,主要包括生成循环所用的分析文件、参数化建立模型、求解、提取并指定状态变量和目标函数、在ANSYS数据库里建立与分析文件中变量相对应的参数、选择优化工具或优化方法等。

4.2指导上机部分(2个学时)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上机熟悉ANSYS软件的相关命令,并用软件对例题进行优化设计。

教学要求:学生能用ANSYS软件对板类、梁类结构进行优化设计。

第5章接触问题的有限元分析(讲课3学时)

教学内容:

5.1多媒体教学部分(1个学时)

简单了解接触问题的定义、接触协调条件、接触单元和一些接触问题的处理方法。面对面问题的建模和处理过程。

5.2指导上机部分(2个学时)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上机熟悉ANSYS软件的相关命令,并用软件对例题进行有限元分析。

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如何用ANSYS软件求解接触问题。

第6章热变形问题的有限元分析(讲课2学时)

教学内容:

6.1多媒体教学部分(1个学时)

如何用ANSYS 软件分析计算物体的稳态或瞬态温度分布,以及热量的获取或损失、热梯度、热通量等。

6.2指导上机部分(1个学时)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上机熟悉ANSYS软件的相关命令,并用软件计算由于热变形不均匀引起的应力。

教学要求:学生能够用ANSYS软件对简单问题进行温度场分析

(二)其它教学环节

(三)考试权重

课程考核按百分制计分,考试采用累加式的考试办法,即课程的总成绩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小作业[一] 15%

小作业[二] 15%

小作业[三] 15%

小作业[四] 15%

课程论文 40%

(四)实验明细表

大纲撰写人:刘亚忠大纲审核人:杨晓冬

CAD/CAM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SC08101400

课程名称:CAD/CAM技术基础

课程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CAD/CAM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24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8 课外辅导学时:0

学分:1.5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

授课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3春

先修课程: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姚英学等.计算辅助设计与制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主要参考书:

1. 宁汝新等.CAD/CAM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 蔡颖等.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3. 童秉枢.机械CAD技术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一、课程教学目的

CAD/CAM技术基础是学生掌握CAD/CAM概念及其相关知识的专业核心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CAD/CAM的概念、系统的基本组成、功能和要求,CAD/CAM中数学算法在计算机中的实现和常用CAD/CAM软件的结构、操作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手段完成产品开发、数控加工、加工过程仿真和系统集成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构造合理的知识结构奠定基础。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

1.深入理解和掌握CAD/CAM的概念、系统的基本组成、功能和要求;

2.掌握CAD/CAM中数学算法在计算机中的实现;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手段完成产品开发、数控加工、加工过程仿真和系统集成的综合能力;

4.为学生从事现代制造领域(如CAD/CAM、FMS、CIMS等)的技术工作奠定基础。

本门课程是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必选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和专业基础知识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师系统、全面的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CAD/CAM的概念和相关的基础知识、学会一种商业化CAD/CAM软件的基本操作和使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择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本课主要讲授CAD/CAM的概念、CAD/CAM系统、CAD/CAM软件开发基础、图形处理技术基础、

建模技术、计算机辅助数控加工编程、计算机辅助质量保证技术、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与运行控制、CAD/CAM系统集成,并进行相应的实验。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包括CAD/CAM技术的新发展、CAD/CAM 系统设计、数据的程序化方法、几何变换和消隐方法、实体建模技术和参数化设计、图形交互式数控编程、质量数据的获取方法等。

(一)课程的主要章节

第一章 CAD/CAM概论(3学时)

教学内容:

1.1 CAD/CAM的基本概念;

1.2 CAD/CAM技术的发展与回顾;

1.3 CAD/CAM技术的应用以及CAD/CAM技术新的发展方向。

教学要求:

1)理解CAD/CAM的基本概念;

2)了解CAD/CAM技术的发展与回顾;

3)掌握CAD/CAM技术新的发展方向。

重点:

1)CAD/CAM的基本概念。

2)CAD/CAM技术新的发展方向。

难点:

1)TOP-DOWN的CAD/CAM技术

第二章 CAD/CAM系统(2学时)

教学内容:

2.1 CAD/CAM系统的组成与分类;

2.2 CAD/CAM系统中的典型硬件;

2.3 CAD/CAM软件系统;

2.4 CAD/CAM系统的设计原则。

教学要求:

1) 掌握CAD/CAM系统的组成;

2) 了解CAD/CAM系统的分类;

3) 掌握CAD/CAM系统的典型硬件;

4) 掌握CAD/CAM软件系统;

5) 掌握CAD/CAM系统的设计原则。

重点:

1) CAD/CAM软件系统;

2) CAD/CAM系统的设计原则。

难点:

1) CAD/CAM系统的设计原则。

第3章 CAD/CAM软件开发基础(3学时)教学内容:

3.1 工程数据的程序化方法;

3.2 CAD/CAM中的数据结构;

3.3 数据的存储与管理。

教学要求:

1)掌握工程数据的程序化方法;

2)掌握CAD/CAM中的数据结构;

3)熟悉数据的存储与管理。

重点:

1)工程数据的程序化;

2)CAD/CAM中的数据结构;

难点:

1)工程数据的程序化处理;

2)CAD/CAM中的数据结构建立

第4章图形处理技术基础 (3学时)

教学内容:

4.1 图形的几何变换;

4.2 图形的消隐技术;

4.3 图形的光照处理技术;

4.4 图形裁剪技术。

教学要求:

1)掌握图形的几何变换;

2)初步掌握图形的消隐技术;

3)初步掌握图形的光照处理技术;

4)初步掌握图形裁剪技术。

重点:

1)图形的几何变换。

难点:

1)复杂几何变换的变换顺序。

第5章建模技术 (4学时)

教学内容:

5.1 基本概念;

5.2 实体建模技术;

5.3 特征建模;

5.4 参数化设计;

5.5 参数化曲线与曲面。

教学要求:

1)了解CAD/CAM建模的基本概念;

2)掌握建模方法;

3)掌握实体建模技术和特征建模技术。

重点:

1)实体建模和参数化设计。

第6章计算机辅助数控加工编程 (4学时) 教学内容:

6.1 数控编程基础;

6.2 图形交互式自动编程技术;

6.3 数控程序的检验与仿真。

教学要求:

1)掌握数控编程基础知识;

2)掌握图形交互式自动编程技术;

3)掌握数控程序的检验与仿真。

重点:

1)数控编程基础知识。

2)图形交互式自动编程;

3)数控程序的仿真检验。

难点:

1)图形交互式自动编程的加工工艺决策。

第7章计算机辅助质量系统技术 (2学时) 教学内容:

7.1 计算机辅助质量系统设计;

7.2 质量信息采集方法;

7.3 质量控制与分析方法;

7.4 加工系统工况监测技术;

7.5 质量的在线检测与补偿技术。

教学要求:

1)掌握计算机辅助质量系统设计;

2)熟悉质量信息采集方法;

3)熟悉质量控制与分析方法;

4)熟悉加工系统工况监测技术;

5)了解质量的在线检测与补偿技术。

重点:

1)计算机辅助质量系统的组成和设计。

2)质量信息采集方法。

3)质量控制与分析方法;

4)加工系统工况监测技术;

5)质量的在线检测与补偿技术。

第8章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与运行控制 (2学时)

教学内容:

8.1 物料需求计划管理;

8.2 库存管理;

8.3 计算机辅助车间生产管理与运行控制;

8.4 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

教学要求:

1)了解物料需求计划管理;

2)了解库存管理;

3)了解计算机辅助车间生产管理与运行控制;

4)了解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

第9章 CAD/CAM系统集成 (1学时)

教学内容:

9.1 CAD/CAM集成的概念;

9.2 CAD/CAM集成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CAD/CAM集成的概念;

2)熟悉CAD/CAM集成的内容和方法;

(二)其它教学环节

大作业:

CAD/CAM技术发展及其应用

实验内容有:

1. CAD/CAM软件的基本上机操作和三维设计(2学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

2. 车削数控编程与仿真(4学时);

3. 铣削数控编程与仿真(4学时)。

(三)考试权重

课程考核按百分制计分,考试采用累加式的考试办法,即课程的总成绩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实验和上机 20﹪

小作业 10%

大作业 10%

期末考试 60﹪

(四)实验明细表

大纲撰写人:李建广大纲审核人:杨晓冬

Pro/E 系统及其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SE08112000

课程名称:Pro/E系统及其应用

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ro/Engineer

总学时:16 讲课学时:16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课外辅导学时:0

学分:1.0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系

授课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原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开课时间:4春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自编讲义

主要参考书:

1.赖一楠, 白清顺主编. 《Pro/ENGINEER Wildfire 基本教程(英文版)》,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2.林清安. 完全精通Pro/ENGINEER野火5.0中文版零件设计基础入门.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年10月。

3.丁淑辉. Pro/ENGINEER Wildfire 5.0高级设计与实践.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年3月。

4.詹友刚. Pro/ENGINEER中文野火版

5.0数控加工教程.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年7月。

一、课程的教学目的

随着以计算机科学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CAD/CAM/CAE技术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并极大地促进了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掌握CAD/CAM/CAE技术的综合型高级人才。Pro/Engineer(简称Pro/E)是集设计、分析、制造于一体的大型商业化软件系统,在结构设计、机构仿真、有限元分析、NC加工与数据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以其参数化建模、基于特征、全数据相关、单一集成数据库等特点完美地解决了从工业设计到NC加工的全套解决方案,是目前优秀的大型工程软件。因此,在高等院校开展该软件系统的教学工作,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技术人才已成为企业的迫切要求。

本门课是以培养学生应用商业化工程软件能力为目的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学习Pro/E 2D和3D建模技巧,掌握零件体和装配体的建立过程,熟悉Pro/E 的分析和制造等相关技术,巩固对CAD/CAM/CAE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为将来完成机械工程中的实际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重点讲述Pro/E 2D及3D特征的建立、复杂实体建模、零件装配、二维工程图、Pro/E NC 等内容。其中,复杂实体建模、实体及曲面特征、Pro/E NC内容为本课程的难点。

(一)课程的主要章节

第一篇基础知识(2学时)

教学内容:

1.Pro/Engineer系统简介;

2.参数化建模方法与Top-down建模思想;

3.Pro/Engineer用户界面简介;

4.模型显示与对象管理。

教学要求:了解Pro/Engineer参数化建模系统,熟悉软件的工作环境。

第二篇基本的2D及3D特征(2学时)

教学内容:

1.2D特征的建立——点、直线、矩形的绘制;

2.参数化草图——标注尺寸与约束条件的建立;

3.2D草图的修改;

4.基本3D特征的建立;

5.基准特征的意义;

6.基准特征建立方法;

7.特征的显示和隐藏;

8.图层的应用与管理;

9.特征的修改、重定义。

教学要求:了解Pro/E 2D和3D特征建立的基本步骤,掌握基准与图层的使用方法。第三篇复杂实体的建模进阶(2学时)

教学内容:

1.复杂特征的分类;

2.复杂特征的建立;

3.复杂零件模型的建立技巧;

4.特征复制与修复。

教学要求:学习复杂特征的建模技巧,掌握特征的复制与修复方法。

第四篇高级实体特征与曲面特征(2学时)

教学内容:

1.高级实体特征与曲面特征概述;

2.高级扫描实体;

3.扫描曲面;

4.自由造型;

5.高级实体特征与曲面特征实例。

教学要求:了解复杂曲面与实体的建模方法,掌握基本的扫描曲面实现过程。

第五篇产品建模——装配(2学时)

教学内容:

1.Pro/E装配模块概述;

2.创建装配模型;

3.装配技巧与应用;

4.装配爆炸图的建立与修改;

5.装配过程中的干涉检查。

教学要求:学习Pro/E装配体的建立过程,掌握装配约束的使用方法,了解爆炸图和干涉检实现过程。

第六篇视图外观与模型修复(2学时)

教学内容:

1.视图的改变;

2.色彩的设置;

3.光源的设置;

4.失效解决环境;

5.关系式的应用与模型修复。

教学要求:学习色彩和光源的基本设置方法,了解关系式的应用。

第七篇平面工程图(2学时)

教学内容:

1.Drawing模块简介;

2.视图的建立;

3.视图的修改;

4.图纸标注与注释。

教学要求:掌握工程图的建立方法,能够完成简单零件的工程图绘制。

第八篇 Pro/E CAM基础(2学时)

教学内容:

1.Pro/E CAM概述;

2.Pro/E的NC序列类型与设置;

3.常用的轨迹规划与技巧;

4.后置处理与数据输出。

教学要求:了解Pro/E 数控加工仿真的实现过程,掌握Pro/E NC序列的实现步骤。

(二)其它教学环节

1. 本课程全部学时需要安排在微机室,结合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教授完成。

2. 教学中将安排“装配建模、爆炸图综合实验”、“Pro/E铣削加工过程实验”等小作业。

(三)考试权重

课程考核按百分制计分,考试采用累加式的考试办法,即课程的总成绩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上机:不限时,成绩占20 %;

2.小作业:课后练习、实际操作,不限时,成绩占35 %;

3. 期末考试:指定设计题目,实际操作,限时,成绩占45 %;

(四)实验明细表

大纲撰写人:白清顺大纲审核人:杨晓冬

UGⅡ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SE08112900

课程名称:UGII技术基础

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UG II

总学时:16 讲课学时:16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课外辅导学时:0

学分:1.0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

授课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4春

先修课程:CAD/CAM技术基础计算机图形学数控技术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曾向阳等.UG NX基础及应用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主要参考书:

1. 谢国明等.UG CAM实用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一、课程教学目的

随着CAD/CAM技术和数控加工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广泛应用,机械制造企业大量需要掌握CAD/CAM技术和数控加工技术和应用的人才。UG是功能完善、强大的CAD/CAE/CAM集成系统,不但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模具、造船等行业,而且目前也逐渐渗入到玩具、家电的设计和制造中。

UG技术基础这门课是用以培养学生应用商业化CAD/CAM系统的能力的专业选修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系统、循序渐进地学习UG CAD、UG CAM的有关功能和具体操作应用,巩固对CAD/CAM/NC 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掌握一种功能强大的CAD/CAM系统的综合应用技能,为以后应用CAD/CAM 系统从事机械设计和制造实践奠定基础。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

1.综合应用机械设计、金属切削、工艺规划、数控加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2.掌握和应用CAD/CAM的内涵和所涉及的基本技术。

3.具备使用UG进行产品设计和数控编程的初级技能。

4.为从事现代制造工程(如CAD/CAM、FMS、CIMS…等技术工作)奠定基础。

UG技术基础是现代机械制造类专业强化训练课,在学习过程中综合应用了设计、工程分析、计算机图形学、机械制造技术、数控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本专业强化训练课的开设,可以加强学生对CAD/CAM/NC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并且掌握一种功能强大的CAD/CAM系统的综合应用技能,为以后应用CAD/CAM系统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实践和现代制造工程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涉及UG的基础知识、零件实体建模、自由曲面建模、装配建模、平面工程图、UG CAM的基础知识和铣加工操作等。本课程的难点主要体现在铣加工数控编程时的工艺规划。

(一)课程的主要章节

第一章基础知识(1学时)

教学内容:

1.1 UG的主要功能和特点;

1.2 模型的显示与管理;

1.3 用户界面;

1.4 UG建模主要功能简介。

教学要求:

1)了解UG的主要功能和特点,熟悉用户界面;

2)掌握UG的主要准备功能。

重点:

1)UG的主要功能和特点;

2)UG的主要准备功能。

难点:

1)点构造器;

2)矢量构造器;

3)平面构造器;

4)图层的管理。

第二章零件基本建模——实体特征(2学时)教学内容:

2.1 实体布尔运算与体素特征建模;

2.2 建模基准;

2.3 草图;

2.4 简单曲线的建立与修改;

2.5 由曲线建立实体。

教学要求:

1)熟悉体素特征、实体布尔运算及其建模。

2)掌握建立草图、简单曲线的建立与修改。

3)掌握由曲线建立实体的方法。

重点:

1)布尔实体运算的零件建模。

2)建立草图、简单曲线的建立与修改。

3)由曲线建立实体的方法。

难点:

1)草图中简单曲线的建立与修改。

第三章零件复杂建模——实体特征进阶(4学时)

教学内容:

3.1 复杂曲线的建立与修改;

3.2 模型细化;

3.3 特征复制;

3.4 特征的修改。

教学要求:

1)初步掌握复杂曲线的建立与修改;

2)掌握模型的细化和特征的复制和修改。

重点:

1)复杂曲线的建立与修改;

2)模型细化;

3)特征复制;

4)特征的修改。

难点:

1)特征的修改。

第四章零件复杂建模——自由形状特征(2学时)

教学内容:

4.1 自由形状特征;

4.2 通过点构造片体的方法;

4.3 通过曲线构造片体的方法;

4.4 构造片体的其它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并且课外复习构造自由曲面的数学基础;

2)初步掌握片体的几种构造方法。

3)初步掌握片体的编辑方法。

重点:

1)片体的几种构造方法;

2)片体的编辑方法。

难点:

1)灵活应用片体的构造和编辑方法,由给定的若干曲线生成复杂的曲面。第五章产品建模——装配(2学时)

教学内容:

5.1 UG装配模块概述;

5.2 创建装配模型。

教学要求:

1)了解UG装配建模的特点;

2)掌握创建装配模型。

重点:

1)建立装配模型。

第六章平面工程图(1学时)

教学内容:

6.1 图纸的定义与修改;

6.2 建立视图;

6.3 视图的局部修改;

6.4 图纸标注。

教学要求:

1)掌握创建平面工程图的步骤;

2)掌握平面工程图各视图的创建和修改;

3)掌握平面工程图纸标注。

第七章 UG CAM基础(1学时)

教学内容:

7.1 铣加工坐标系与刀具;

7.2 操作与操作导航工具;

7.3 通用知识。

教学要求:

1)掌握应用UG CAM进行数控编程的基本知识;

2)熟悉操作导航工具。

第八章基本固定轴铣加工操作(3学时)

教学内容:

8.1 型腔铣;

8.2 固定轴轮廓铣;

8.3 刀轨验证和后置处理。

教学要求:

1)掌握型腔铣、固定轴轮廓铣刀具路径规划的方法;2)掌握刀具路径验证;

3)掌握后置处理生成数控程序的操作。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提纲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ANSYS系统及其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1) CAD/CAM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4) Pro/E 系统及其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10) UGⅡ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4) 半导体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9) 传感与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3) 创新设计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28) 电液控制系统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31) 复杂机械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33) 工程机械金属结构课程教学大纲 (37) 工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41) 工程机械系统智能化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45) 工程机械液压系统设计分析与故障诊断课程教学大纲 (48) 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51) 工程起重机械课程教学大纲 (54) 工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58) 工程施工机械化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62) 工程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教学大纲 (65) 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69) 工业造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73) 光电技术基础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77) 混凝土机械与桩工机械教学大纲 (80) 机电产品现代设计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82) 机电工程新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86) 机电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89) 机电系统控制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93) 机电系统控制器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97) 机电系统智能控制技术及其MATLAB实现课程教学大纲 (101) 机电液系统的计算机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104) 机电液系统动态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107) 机电液系统实验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11) 机电液系统装备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115)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120) 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24) 机械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130) 机械动态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133)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Ⅰ课程教学大纲 (136)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Ⅱ课程教学大纲 (141) 机械机构创新设计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146) 机械加工新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50) 机械结构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56) 机械结构有限元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160)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doc

民营科技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初、中级职称评定 事中事后监管细则 为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强对民营科技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初、中级职称评定事中事后监管工作,规范政府权力运行,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蚌埠市政府权力运行监督管理实施办法》,结合我市民营科技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初、中级职称评定工作实际,制定本监管细则。 本细则对应《蚌埠市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行政确认第七项,项目名称:民营科技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初、中级职称评定。 一、监管要求 市科技局是负责民营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并颁发民营科技企业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证书的机关,依照《安徽省民营科技企业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工作暂行办法》,蚌埠市科技局组建民营科技企业中、初级职称(资格)评委会,由评委会负责我市民营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具体包括以下事项: (一)审查材料是否齐全 1、经工商部门批准单位注册成立的文件和市级科技部门审核登记文件(复印件); 3、《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 4、《XXXX年申报民营企业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简明情况登记表》; 5、现所在单位出具的固定从业证明(注明从事岗位); 6、《业务自传》,内容必须如实反映申报人任现职以来的工作业绩、业务能力、专业成果、社会和经济效益等,中、初级

1000字左右; 7、提供学历证书、资格证书、聘任证书、继续教育合格证、获奖证书、专利证书等原件、复印件; 8、需破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填写《破格申报人员审批表》; 9、提供任现职后发表的论文原件; 10、近期免冠同底照片。 (二)审查是否符合任职资格条件 1.初级职称任职资格条件 具备高中学历(含高职、技校),从事本专业工作满3年;中专学历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年;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从事本专业工作满1年,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报相应专业的初级技术职称资格(所指年限均以周年计算)。 (1)获县级科技奖1项或市级科技成果1项。 (2)能独立承担本专业技术工作,具有解决本单位、本专业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 (3)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开发,取得一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中级职称任职资格条件 具备中专学历,取得初级专业技术资格4年或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取得初级专业技术资格满2年,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报相应专业的中级技术职称资格(所指年限均以周年计算)。 (1)从事科学技术项目研究,参加完成1项本单位或市级科研计划项目(指令性计划项目或指导性计划项目均可),并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从事科研成果转化、开发,实现技工贸收入100万元以上,并在省级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篇。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3180143 英文名称:Graduation Practice 学分:1 学时:总学时1周,其中实践1周 先修课程: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课程类别:专业课程 授课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 教学单位: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修读学期:第8学期 一、课程描述和目标 毕业实习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中所设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堂,是毕业设计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毕业实习,使学生了解毕业设计课题,了解相关设备及技术资料,为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做准备。通过毕业实习,学生可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际需要有机会的结合起来,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工作实际、培养团队意识和创业意识。 课程目标1:了解与收集同毕业设计课题有关的技术资料和数据,酝酿设计方案,培养从实际中学习的能力。了解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学习在生产中怎样处理与分析工程技术问题的程序和方法。 课程目标2:通过实习,完成实习内容,按规定作实习笔记,收集相关资料,撰写并按时上交实习报告,实习过程中应自觉遵守学校、实习单位的有关规章制度。 课程目标3: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锻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互帮互助、互相监督、团队合作的精神,能团结协作,并发扬创新精神,能针对给定的工程问题提出经济、合理的解决方案。 二、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三、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四、课程教学方法 采用集中讲授、启发、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大纲 【实用版】 目录 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概述 二、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三、实践教学指南的主要内容 四、就业方向及前景 五、专业学习和就业的建议 正文 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概述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门集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前沿性专业。该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现代制造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二、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奠定基础。 三、实践教学指南的主要内容 实践教学指南主要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生产(毕业)实习等内容。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毕业设计(论文)则是让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针对某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论文;生产(毕业)实习则是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毕业后的就业做好准备。

四、就业方向及前景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包括:机械制造、机械设计、机电一体化、工业设计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制造业的迅速崛起,该专业的就业前景十分广阔。毕业生可在各类企业、科研院所、教育机构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 五、专业学习和就业的建议 对于学习该专业的学生,建议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结合,多参加课程设计、实习等实践环节,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要关注行业发展动态,积极参加各类技能培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对于毕业生,建议要有自我发展的眼光,不要期望立即成为工程师等高级职位,而要从基层岗位开始,积累经验,逐步提升自己的能力。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生产实习》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生产实习》教学大纲 (一)课程地位 《生产实习》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必修的集中实践环节,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实习,了解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了解企业在产品设计中采用的技术和工艺,以及产品的质量检测与质量控制原理;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技术的应用,培养运用各门课程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在生产中观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向工程技术人员学习,理解工程师的职业性质、责任以及基本的职业道德,培养事业心、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后续的毕业设计和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学生通过生产实习,可掌握专业生产实际知识和技能,掌握生产管理的有关知识,初步完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二)课程目标 (1)理解工程师的职业性质与责任以及基本职业道德的含义及影响,熟悉机械工程领域的发展状况,能够基于专业知识,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具有复杂工程问题的理解和承担能力; (2)有社会责任感,能够针对复杂机械工程领域的实际问题,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的能力; (3)熟练掌握解决实际机械工程问题的基本路线图和决策方法,具有针对复杂的机械工程实际问题,策划、组织和实施项目并提出合理建议的能力。 二、实习内容与基本要求

三、实习的组织形式 四、实习的组织要求 (1)采用以集中实习为主,分散实习为辅的组织形式,针对分散实习要求提供三方协议,保证实习质量,鼓励以生产实习企业的专业相关课题开展毕业设计; (2)在第七学期末期,明确学生实习单位,尽量以集中实习为主,充分发挥实习基地作用;(3)对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动员和安全教育,根据条件适时组织讲座和参观企业生产过程;(4)进入实际生产岗位实习; (5)对学生的生产实习环节进行考核,特别要加强分散实习的考核。 五、实习的作业要求 (1)每天记(《生产实习记录》,并在实习结束后五个工作日内统一递交(《生产实习报告》(适当考虑分散实习企业对实习时间的要求,条件是不能影响后续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进行);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机械制造方向) 学分:5.5 总学时:88 理论学时:80 实验/实践学时:8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是培养机械工程领域高级技术人才不可缺少的主干课程。本课程共88学时,5.5学分,分两学期讲授。该课程分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Ⅰ》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Ⅱ》,其中《机械制造技术基础Ⅰ》理论学时42,实验6学时,共48 学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Ⅱ》理论学时38,实验2学时,共40学时。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金属切削过程、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加工和机械装配工艺过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典型的机械加工方法和机械产品的结构工艺性有透彻的了解,能选择加工方法及加工参数,所使用的机床,刀具等工装设备,并通过相关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以金属切削理论为基础,要求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知识,并具有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机床与切削工具的能力。 2.以制造工艺为主线,要求掌握机械加工和机械装配工艺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重点掌握拟订工艺路线的原则,能用尺寸链原理求解工艺尺寸链和装配尺寸链,对典型零件制造工艺、先进制造技术有所了解,具有制定工艺规程的初步能力。 3.以提高产品加工质量为核心,要求熟悉影响加工质量的因素,具有分析和控制影响加工质量因素的初步能力。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主要参考教材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金属材料成型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材料力学、机械原理。参考教材: [1]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任小中等,科学出版社,2011 [2]《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张士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卢秉恒等,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周宏甫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张洪涛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赵雪松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三、课程内容 (一)、绪论 主要内容: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机械制造技术研究的内容和基本要求,课程特点及学习方法。 (二)、机械制造概论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基础 (Foundation of Machine Manufacturing) 课程代码:1011006 总学时:56 先修课程:工程力学、金属工艺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及技术测量等 开课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1、性质: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必修的重要技术基础课。 2、任务: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有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科学思维方法。 3、目的:培养学生获取和综合运用机械制造技术的能力,为达到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开展新工艺、新技术创新的目的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内容与基本要求: 1、基本内容 (1)金属切削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2)金属切削机床与刀具。 (3)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制定、定位原理。 (4)机械加工精度与加工表面质量。 (5)机械装配工艺。 (6)现代制造技术。 2、基本要求 (1)掌握金属切削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并有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加工方法(机床、刀具、切削用量、切削液等)的初步能力。 (2)掌握机械加工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如定位理论、工艺尺寸链理论、加工精度理论等。 (3)了解影响加工质量的各种因素,学会分析研究加工质量的方法。 (4)会制定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方法,了解机械加工装配工艺。 (5)掌握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原理。 (6)了解现代制造技术。 教学内容教学 要求 重点 (☆) 难点 (△) 学时 安排 备注 1、绪论 1 机械制造学科的发展 C 本课程的性质和研究对象 B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B 2机械制造概论 机械产品的开发与构成 B 2 制造过程与生产组织 B 3.机械加工装备与方法16 1)金属切削机床 A ☆△ 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型号和主要技术参数 B

机械工程导论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基本信息 适应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班) 课程代码:19E31632 学时分配:总学时8,自修8 赋予学分:1学分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A(1)、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1)等 后续课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设计、机械原理等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班)的专业自修课。重在考察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机械工程的内容,及人类社会进步与机械发展的关系,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深入了解机械工程的背景,了解零件、部件与机床的概念,掌握现代机械设计方法、工程材料及其应用和先进制造技术,以及机电一体化技术等机械工程领域涉及的重要内容。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应做到: 1.了解学科的具体内容与组成,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2.了解后续所学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知识层递关系; 3.掌握机械工程的基本设计方法,可进行简单的产品设计,并能将之运用到实际当中。 四、教学内容与安排 第1章绪论 1.1 机械定义变迁 1.2 机械工程发展史 1.3 机械工程伟大成就 1.4 机械工程发展趋势 1.5 机械工程学科及相关课程体系 第2章零件、部件与机床 2.1 零件 2.2 部件 2.3 机床 第3章力学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3.1 理论力学及工程应用 3.2 材料力学与构件承载能力

3.3 流体力学在汽车外形上的应用 3.4 振动力学及工程应用 第4章现代机械设计方法 4.1 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 4.2 现代机械设计方法与实例 4.3 现代设计常用软件及应用实例 第5章工程材料及其应用 5.1 金属材料及工程应用 5.2 非金属材料及应用 5.3 复合材料及应用 5.4 智能材料及应用 第6章先进制造技术 6.1 先进制造工艺技术 6.2 制造自动化技术 6.3 先进制造模式 第7章机电一体化技术 7.1 概述 7.2 机电一体化系统构成与关键技术 7.3 机器人技术 7.4微机电系统 五、教学设备和设施 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课程考核与评估 以作业论文进行期末考核。 平时和作业总成绩的占总成绩的40%,课程结课论文占总成绩的60%。 七、附录 教学参考书: 1. 崔玉洁,石璞,化建宁主编. 《机械工程导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 2. 宾鸿赞主编. 《机械工程学科导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标 1. 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支撑 本课程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联系,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中的有关问题,以适应科研、设计和生产实践等方面的需要。根据实习企业产品、零部件的生产特点以及工艺装备等情况,以专业理论课程为基础,以实践过程进行学习,使学生对实际工厂生产中产品生产过程、生产工艺有一个深层次的了解,为将来从事机电产品设计、制造、开发与研究以及生产、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础。 2. 在课程体系中地位、作用 生产实习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整个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是促使学生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工程素质转化的重要途径。生产实习以金工实习、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等前期实践教学环节和专业基础理论课以及部分专业理论课程为基础,从实践上为学习专业课做好准备,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

图1 生产实习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已学相关课程的关系 图2 生产实习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其他课程中的关系 3. 对专业培养要求支撑 通过认识实习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毕业要求中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毕业要求1中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 生产实习 金属切削机床等 数控技术 金属工艺学 理论基础 金工实习 认识实习 课程设计等 实践基础 生产实习 机电一体化等 机械制造工艺 结合 理论及实践

毕业要求3中具有系统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实践学习经历,了解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毕业要求5中掌握机械制造工艺; 毕业要求7中了解机械工程相关行业的生产、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毕业要求8中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认识实习一实习动员 了解安全生产的基本常识,保证在实习过程中不发生任何事故; 理解认识实习任务,明确实习分组; 掌握安全教育常识,熟悉工厂环境,管理制度。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下厂安全意识的能力。 用平时记录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认识实习二龙山底盘厂实习 针对工厂的生产实际进行车间生产产品、工艺装备介绍及安全教育; 了解某型号汽车底盘后桥、前桥、转向系统、差动轮系中2种及以上关键零件的生产加工工艺和汽车钣金件、连接件的冲压工艺; 理解汽车底盘的装配工艺方法; 掌握例如汽车万向传动轴动平衡检测、转向件连接紧固性检测等关键环节的检测方法,要求两种及以上。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熟悉汽车底盘的装配工艺和部分零件的加工工艺以及检测方法。 用平时记录和认识实习报告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认识实习三一汽吉林汽车厂 了解汽车生产和装备的过程; 理解汽车焊装、喷涂工艺;

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大纲 Only by being serious and persistent can one achieve success in one's career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二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基础Machinery Manufacturing Base 三修读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三总学时数:63学时理论54学时,实验9学时 四修课学分:学分 五考核方式:考试笔试占80% + 平时成绩占20% 六相关课程:金工实习、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工程材料、材料力学 七内容提要: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理论性、技术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以传统与现代制造技术结合为内容,以加工原理为基础,方法与工艺为主线,质量、效率、经济性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主要讲授零件毛坯的制造方法、工艺规程设计、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加工精度与控制、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及其控制、机器的装配工艺过程设计、先进制造技术简介等内容; 二、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 1、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零件毛坯制造方法的选择、工艺规程设计、加工质量分析与控制、零件结构工艺性和机器装配工艺性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了解先进制造技术与生产模式;为学生将来从事机械制造工程技术工作,奠定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 2、教学方法 结合课程特点,紧扣“厚基础、重应用、强能力、高素质”教学目标,以基础理论为重心、工程应用为根本,采取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实验教学、网上辅导、课外练习、课程设计等教学形式,运用叙述式与案例式讲授基本内容及解释基本原理;运用启发式和探究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运用任务式和练习式明确知识的价值及巩固理解和记忆;且教与学相结合,老师只讲重点难点约70%,学生自学易学点约30%,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四、选用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学课程设置(精)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学课 程设置(精)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学课程设置(精) 一、引言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工科领域的重要学科之一,旨在 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领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人才。 为了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而深入的专业知识,本文将介绍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课程设置的精要内容。 二、课程设置 2.1 基础课程 (1)高等数学: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提供数学基 础知识,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等内容,以满足其后续学习和研究的 需求。 (2)大学物理:介绍基本物理理论,包括力学、电磁学、光学等,为学生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3)工程力学:涵盖静力学、动力学、弹性力学等内容,培养学 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2.2 专业核心课程 (1)机械设计基础:介绍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机械 零件设计、工程制图、机械动力学等,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2)机械制造工艺学:学习常见的机械制造工艺,包括铣削、车削、冲压、焊接等,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机械制造相关工作做好准备。 (3)自动控制原理:介绍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控制系统建模、信号与系统、控制器设计等,培养学生的自动化控制能力。 2.3 专业选修课程 (1)机器人技术:学习机器人的结构、控制和运动规划等内容,培养学生在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 (2)CAD/CAM技术:介绍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包括3D 建模、数控机床编程等,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能力。 (3)机械振动与噪声控制:学习机械振动与噪声控制的原理和方法,包括振动传感器、振动控制器等,培养学生解决机械振动和噪声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为了培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除了传统的理论课程教学外,还应注重实践教学和项目实践的开展。例如,可以设置机械设计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机械零件的设计和制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机械设计竞赛和实际项目开发,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质量保障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课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课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课程 导言: 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机械工程是工程学中最古老、最广泛、最基础的一个学科领域,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正是针对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本文将深入探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课程的内容、目标和意义,并分享一些观点和理解。 一、课程内容: 1. 机械工程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包括机械工程原理、机械材料、机械加工原理等,旨在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知识。学生将学习机械系统的工作原理、力学和运动学等基本概念,理解材料的特性和机械加工的基本原理。 2. 机械设计课程:机械设计是机械工程领域的核心内容,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将深入了解机械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方法。课程内容包括机械零件的设计、装配设计、机械系统的设计优化等。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

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机械零件绘图和装配设计,培养机械设计的能力和技巧。 3. 数控技术课程:数控技术是现代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将学习数控机床的原理和操作,数控编程等知识。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熟练掌握数控技术,并能够编写和优化数控程序。 4. 智能制造技术课程: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制造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智能制造技术课程将培养学生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素养和技能,包括工业机器人技术、自动化系统设计等内容。学生将了解智能制造的原理和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践中。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要课程,学生将能够掌握以下技能和知识: 1. 系统化学习机械工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包括机械原理、材料和加工原理等。 2. 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进行机械零件的设计和装配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学课程设置(精)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学课程设置 一、培养目标及规格 本专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和系统的运行、维护、设计、制造及开发基本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生通过必须的理论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毕业生达到本科基本要求. 在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遵纪守法,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在业务知识和能力方面: 1掌握机械设计制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传感测试技术、执行与驱动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控制工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初步具有机电一体化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制造、使用、维护和研究开发的综合能力; 4具有机电产品制造工程的技术经济分析与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5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能够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 在身体素质方面:身体健康、能精力充沛地工作. 二、专业方向 专业方向:机电一体化系统 机械制造过程自动化 智能控制

三、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 1教学计划中设必修课、限选课、选修课和综合实践环节。必修课由中央电大统一开设,执行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 2限选课由中央电大统一课程名称,执行统一的教学大纲(或教学要求),并推荐教材。 3为了保证培养目标的要求,建议本专业在本教学计划提供的选修课模块中按专业方向选择选修课,中央电大提供教学要求、教材等服务•地方电大亦可根据培养目标及当地的需要自开选修课,但实施性教学计划需报中央电大审批。自开课程的教材、教学管理及考试由地方电大负责。 4有实验和作业的课程,办学单位必须按要求组织完成.凡未完成实验或实验不及格者,不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中央电大将对课程的实验(含大作业)及平时作业进行必要的抽查,以确保教学质量。 5综合实践环节由地方电大根据中央电大制定的教学大纲(要求)组织实施。本专业学生必须参加毕业实习(2周),并完成附件二所规定的其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分•中央电大将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综合实践环节)进行必要的检查,以确保教学质量。综合实践环节不得免修。 6本专业安排毕业设计8〜10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题目和方式可以多样化,选题要符合教学要求,并尽量选择与实际任务相联系的题目。中央电大将对毕业设计答辩情况和毕业设计说明书进行抽查。 四、修业年限与毕业 实行学分制,学生注册后8年内取得的学分均为有效。 中央电大按三年业余学习安排教学计划。 本专业最低毕业总学分为71学分.学生通过学习取得规定的毕业总学分,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即准予毕业,并颁发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本科学历毕业证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培养方案(精)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满足现代工业发展的需要和国际国内人才市场需求,具有扎实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专门知识,接受先进设计方法和制造技术的强化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较强团队精神、国际视野和管理能力,能在机械相关领域从事设计、制造、机电产品及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生产组织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技术经济与管理的初步知识,了解机械工程学科的前沿性问题及其发展动态; 3、掌握机械系统、部件和过程的先进设计方法和先进制造技术,掌握计算机设计开发工具,具有对机械设备部件和系统进行建模、分析的基本应用研究能力,以及应用软件分析工具对相关工程问题进行分析求解与论证的基本能力,同时具有对先进机电产品及其相关技术进行创新开发的初步能力; 4、掌握文献信息查询及获取的基本方法,具有运用机械设计、制造及控制工程学科专业知识提炼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专业领域实验研究的基本技能;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和理解外文专业资料,具有较好的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 5、具有职业道德、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了解机械设备设计、制造领域的行业法规和安全规范,以及可持续发展政策具备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6、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身体健康,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三、学位及学分要求 专业学生在学期间必须修满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185学分,其中,通识教育平台课程46。5学分,学科基础教育课程平台40学分,专业教育平台课程63。5学分,实践平台35学分。学生修满学分并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可获得毕业证书。获准毕业并符合国家学位授予条例者,且通过华东理工大学大学英语学位考试,可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四、课程设置 1.通识教育平台(46。5学分) (1)公共基础课:要求修满38.5学分.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控制等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技术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 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热爱科学,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具有艰苦创业的精神和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思想;具有开拓进取、求实创新和善于合作的科学精神;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了解基本国情,具有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国防意识和竞争意识。 业务能力方面: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基础理论、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受到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为保证学生毕业后既具有较扎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较深入的专业知识,本专业下分机械设计(模块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模块2)、矿山机电(模块3)三个模块。根据人才市场的需要和学生的志愿,学生接受某一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学习与训练。学完本专业后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社会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及文字表达能力。 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方法及相邻专业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学、电子学、计算机、自动化、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3.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及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了解其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4.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5.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三、就业(发展)方向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根据所选方向,到教育机构、科研院所、机械制造厂、矿山、机电公司等单位从事机械工程领域内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营销等方面工作。 四、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1.修业年限:3-6年

《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AL040550 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程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 所需先修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工艺学 编写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简介 机械创新设计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程。该课程主要讲授机械创新设计的思维方法、机械创新设计的基础知识、机构的演化变异及创新设计、机构组合创新设计、仿生创新设计等。系统讲授如何通过机构原理和应用创新提出新的机构构型和已有机构构型的新应用,基于新构型和新应用设计出新的机械系统。该课程的先行课程是:“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金属工艺学”。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启发创新思维和掌握创新方法。并能将其方法应用于机械创新设计的实践。 2.教学目标要求 机械创新设计的总目标是配合其他课程完成机械制造专业总体培养目标。具体目标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通过讲解创新设计相对于传统设计的优势培养;通过创新理论和实例的教学培养。从而培养出同时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法”的工程技术人才。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a)常规设计、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 b)机械创新设计的思维基础; c)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d)机构及其机械运动形态分析; e)机架变换与创新设计; f)运动副形状变异与创新设计;

g)机构组成原理与创新设计; h)转动副的结构与创新设计; i)仿生学与仿生机械学。 教学难点: a)创新设计方法; b)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过程; c)机械控制系统; d)运动副等效代换与创新设计; e)机构的封闭组合与创新设计; f)机架的结构与创新设计; g)仿生机械手; h)步行与仿生机构的设计; i)飞行于仿生机构的设计。 4.学时分配表 5.主要教法、学法 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堂讲授、实验、作业、自学指南、考试 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验紧密结合,围绕各种创新设计理论及方法,讲述基于工程实际项目牵引的机械创新设计方法。 实验教学:本课程共安排2学时实验,在机械创新设计实验室由学生独立完成。通过实验加深各种机械结构工作原理的认识,验证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作业:各章课后均由若干个习题,要求学成按时完成,并交教师批改。教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及时给予辅导、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督促学生利用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专业课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专业课程 一、引言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一个涉及机械、电气、计算机等多个领域 的专业课程,它是机械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工科类学生必 修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专业课程进行详细介绍。 二、课程概述 1. 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 学时安排:理论学时为48学时,实验学时为32学时; 3. 适用对象:主要面向机械工程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本科生; 4. 课程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 动化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能。 三、教学内容 1.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包括材料力学、热力学、流体力学等基础知识; 2. 机械零件设计:包括零件图样的绘制、尺寸与公差控制等内容; 3. 机构设计:包括连杆机构、齿轮传动等内容; 4. 设计软件应用:包括AutoCAD、SolidWorks、Pro/E等常用设计 软件的应用; 5. 数控加工:包括数控加工技术和数控编程等内容;

6. 自动化控制:包括PLC、传感器、伺服电机等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基 本原理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 1. 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解、PPT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 化的过程,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3. 课程设计: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 所学知识。 五、考核方式 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验成绩:根据实验操作情况及报告书质量评定; 3. 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六、教材推荐 1. 《机械设计手册》(第二版)李明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2. 《机械制图及CAD》(第二版)胡晓鹏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3. 《数控技术基础》王锐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七、学习体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它涵盖了机械、电气、计算机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

《机械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系统设计 (Mechanical System Design) 课程代码:1011025 总学时:32 先修课程:工程力学、金属工艺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及技术测量等 开课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1、性质:本课程是一门用以培养学生在机械设计中有关系统设计能力的专业技术课. 是高等工科院校中机械类专业一门主干课程. 综合运用先修课程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结合各种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所需的基本训练,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和有目的从事机械设计工作打下基础. 2、任务: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系统学设计问题. 3、目的:培养学生获取和综合运用对机械系统的组成,布局,设计方案的评价问题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必要的基础知识,比较熟练的设计计算能力,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总体方案设计能力. 二、教学基本内容与基本要求: 1、基本内容 1)机械系统设计的一般过程; 2)机械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 3)工作载荷的确定方法; 4)动载荷的分析计算; 5)动力机与工作机械负载图; 6)分级变速传动系统的运动设计; 7)传动件的计算转速; 8)执行系统的设计要求; 9)操纵系统主要参数的确定; 10)机械系统总体设计. 2.、基本要求 1)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好功能,经济与安全的矛盾,具备创新精神; 2)全面系统地了解机械系统的组成,布局,功用及评价方法; 3)掌握有关系统,子系统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4)掌握传动系统,执行系统,支撑系统,操纵系统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具有进行实际设计的能力; 5)在满足方案评价,技术要求,经济要求的前提下,以最经济的代价,为机械系统设计选择合适的材料,手段,设计合理机械系统; 6)了解机械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及发展趋向; 7)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讲述与科研项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任务之后,能够自觉地对设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解决办法. 三、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教学大纲 注:课程类别是指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课程性质是指必修/限选/任选。 一、课程地位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地位 《机械设计》是一门培养学生具有机械设计能力的学科基础课。在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中,它是主干课程。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应着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应着重设计构思和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在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全局中,不仅能够培养解决机械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工程素质及创新能力,以及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以增强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 (二)课程目标 1、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具有设计一般机械的能力; 2、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了解国家当前的有关技术经济政策;对机械设计的新发展有所了解; 3、具有应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掌握典型机械零件的实验方法,获得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 4. 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等)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二、课程目标达成的途径与方法 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自学、课堂讨论、课外作业、小组大作业等。课堂教学,教师以多媒体、板书为主。板书包括公式推导、例题讲解等。课堂讨论,机械设计发展现状,设计理念、思路、技巧、方法等。 三、课程目标与相关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高等数学教学大纲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201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开设学期:第1、2学期考核方式:考试 学时学分:96学时6学分 一、课程性质: 高等数学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其任务是使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掌握高等数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今后的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特点,本课程侧重于讲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所需的相关高等数学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的与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从“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学思想出发,充分体现大学教育要求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高中数学基础上,学好从事所学专业和继续学习所必需的函数、极限与连续;一元函数微积分;一阶微分方程及二阶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多元函数微分学;重积分;无穷级数等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数形结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简单实际应用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导数、积分、微分,级数有较全面、深入的理解,掌握基本的导数、积分、微分、级数、微分方程的计算方法,为学习后继专业课程和进一步获取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三、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关系 高等数学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习《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液气压传动与控制》、《机械设计》等专业课程的基础。

四、学时数及分配 本课程教学时数为96学时,具体分配如下表: 表一: 学时分配表(第1学期)(48学时) 表二: 学时分配表(第2学期)(48学时) 五、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单一的“讲授-接受”教学模式,将讲授法与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改变传统的由一名教师担任一门课程全过程教学模式,采用“双师”共同授课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导,学生练习、讨论及自学相结合较为合理。为提高教学效率,应适当采用数学教学软件、计算机大屏幕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针对抽象的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