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联合针灸治疗梅尼埃病30例

中药联合针灸治疗梅尼埃病30例
中药联合针灸治疗梅尼埃病30例

中药结合针灸治胃瘫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42206721.html, 中药结合针灸治胃瘫 作者:刘宁春 来源:《祝您健康》2012年第10期 张先生是一位胃癌患者,医生给他做了“胃大部切除术”,切除了癌症。但是术后半个月,腹胀难忍,时有恶心、呕吐症状。为给胃肠减压,每日可引流出黄绿色消化液体600毫升左右,十分痛苦。医生诊断他是“胃排空延迟症”,也称为“胃瘫”。 胃癌及各种腹部疾病的病人在接受手术后,经常会发生胃肠动力紊乱综合征。可导致胃排空延缓,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称为“胃排空延迟症”,即“胃瘫”。腹部肿瘤特别是胃癌、食管癌、胰腺癌、结肠癌等术后最易发生“胃瘫”。 呕吐为“胃瘫”的主要表现,日夜均可发生,一天一至数次。呕吐物常为宿食,一般不含胆汁。上腹饱胀和疼痛亦多见。腹痛可为钝痛、绞痛或烧灼痛。呕吐后症状可以暂时获得缓解。急性患者可致脱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慢性患者则可有营养不良和体重减轻。严重或长期呕吐者,因胃酸和钾离子的大量丢失,可引起碱中毒,并致手足抽搐。 治疗胃潴留的常规方法包括,一般治疗给予少渣饮食,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输液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失衡。对症治疗,给予胃复安、吗丁啉等促进胃动力药物。 中医治疗,根据手术后胃瘫病人的病情虚实,胃潴留时的舌象、脉象进行辨证施治。针灸采用补泻手法,选取曲池、内关、中脘、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10余个腧穴,并配合电针予以一定强度的刺激。在此基础上,针对病人的不同症状,辨证的分为脾胃瘀滞、胃气上逆、气滞血瘀、气血不足等多种证型,调配不同中药进行口服,改善胃瘫症状。 张先生经过针灸和中药汤剂治疗半个多月,胃气逐渐通畅,病、呕、胀症状也明显改善,顺利拔除胃肠减压管。终于在术后1个月,重新品尝到久违的饭莱。

针灸联合中草药治疗焦虑症的临床观察

针灸联合中草药治疗焦虑症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8-05-30T13:40:28.24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13期作者:王彦平成艳红 [导读] 在焦虑症的治疗中,采用针灸联合中草药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抑郁与焦虑情绪,同时,提高患者对治疗的认可度。 (甘肃省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甘肃天水 741000)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联合中草药治疗焦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到2016年10月收治的80例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针灸联合中草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一针灸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负面情绪改善情况和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SDS、SAS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焦虑症的治疗中,采用针灸联合中草药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抑郁与焦虑情绪,同时,提高患者对治疗的认可度。 【关键词】针灸;焦虑症;中草药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3-0142-02 随着社会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居民产生了焦虑症。焦虑症的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的神经紧张、衰弱或者是间发性惊恐[1]。焦虑症往往会导致患者的睡眠质量下降,身体产生不适感,并由此对生活与工作造成负面影响。目前,西医在治疗焦虑症上尚无有效的措施,中医药以其副作用少、治疗效果佳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现结合我院2016年1月到2016年10月收治的80例焦虑症患者的治疗资料与相关文献资料,对针灸联合中草药治疗的临床应用方式、方法以及取得的效果进行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甘肃省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睡眠医学科2016年1月到2016年10月收治的80例焦虑症患者。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中的相关诊断标准;患者均已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存在药物过敏,恶性肿瘤,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患有严重心、肝、肾疾病等情况的患者。将80例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为(47.50±1.65)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为(3.31±0.42)年;对照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20~64岁、平均年龄为(47.46±1.64)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为(3.10±0.42)年,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单一针灸治疗。具体方法为:取患者明黄穴位、明黄穴位直上3寸的天黄穴位、直下3寸的其黄穴位、董氏奇穴上三黄、百会、印堂等穴。直刺上三黄穴1寸,以得气为度;向后刺百会0.5~1寸,提插捻转1min;向鼻尖斜刺印堂0.5~1寸,提插捻转1 min。此外,若患者伴有心悸、失眠、心烦等症状,则取心俞、神堂穴位,若患者伴有胃痛、食少、腹胀等症状,则取脾俞、胃俞、意舍穴。每天1次、连续治疗30d。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柴胡舒肝散,药方:醋柴胡和香附各20g,积壳、川芍、白芍、石菖蒲各15g,甘草10g;以水煎服,取300ml,每日1次,连续用药30d。 1.3 观察指标 从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负面情绪和治疗满意度等角度进行评估[2]。其中,负面情绪评价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当患者的SDS>50分时判断为抑郁,其中,50~60分之间为轻度抑郁,61~70分之间为中度抑郁,>70分为重度抑郁;SAS评价标准同SDS。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负面情绪改善情况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2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有37例对治疗过程与结果表示满意,满意度为92.5%(37/40);对照组有31例患者对治疗过程与结果表示满意,满意度为77.5%(31/40);(χ2=4.192,P<0.05)。 3.讨论 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过大的压力或者是突如其来的意外状况均可能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产生焦虑症[3]。对于多数患者而言,轻微的焦虑症均可通过自身调节恢复,但是,中、重度焦虑症患者则需要进行一定的医疗辅助治疗。在焦虑症的治疗中,西医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患者的焦虑状况,提高患者睡眠质量。但是,从根治性效果与治疗的副作用等角度来看,西医治疗存在较大的不足。因此,引入中医治疗成为当前治疗焦虑症的主流方式之一[4]。 在中医学领域,该病属于“郁证”、“惊悸”等范畴,强调治疗应从“心”开始。心包代受邪,因此应该选择心俞、内关等穴位以对患者的心气进行有效的调节。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书》,主要功效是调气疏肝、解郁散结,主治由肝郁气滞所引起的胁肋疼痛、纳少腹胀或经前痛经等症。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针灸联合中草药治疗焦虑症在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上效果较好。在焦虑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如何提升患者的满意度也是当前学术界探讨的热点。过低的满意度会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以及治疗疾病的信心,从而制约治疗效果的发挥。观察

中药、针灸结合治疗带状疱疹68例

中药、针灸结合治疗带状疱疹68例 【关键词】皮肤针;围针;火罐;中药;带状疱疹 笔者自2005年10月-2010年6月,采用中药内服,结合围针、皮肤针叩刺后拔火罐治疗带状疱疹6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8例中,男33例,女35例;年龄20~40岁38例,60岁以上15例;病程2~3天37例,1周以上16例,10天以上5例。疱疹位于胸胁部27例,腹部17例,背部13例,肩部8例,颜面部3例。 1.2 治疗方法 1.2.1 中药龙胆泻肝汤加减:柴胡12g,栀子15g,黄芩12g,生地15g,当归15g,前仁12g,泽泻12g,木通12g,胆草15g,甘草3g。发于胸胁部加玄胡12g,川楝子12g;发于腹部加苍术12g,牛膝12g;发于肩背部加蒲公英15g,大青叶15g;发于颜面部加野菊花15g,牛蒡子15g。上药水煎,每日1剂,分3次口服。

1.2.2 针灸、拔罐 (1) 局部围针:在疱疹连结成块(成片)的周围,皮肤消毒后,用1寸毫针沿皮刺向成块疱疹的中心,每针相距1~2寸左右,以泻法取得针感后,留针20min。(2)体针取穴:合谷、曲池、血海、三阴交。发于胸胁加期门,发于腹部加内关,发于肩部加大椎,发于背部加肝俞,发于颜面部加外关。针用泻法,留针20min。(3) 皮肤针、拔火罐:经过局部围针和体针治疗,取针后,以皮肤针在疱疹连结成块处,从神经根处向外叩刺,以患者自觉痛感稍减或微痒舒适为度。疱疹破裂后,再以闪火法在局部拔罐,使疱液尽出。 1.3 治疗结果 1.3.1 疗效标准疱疹完全消失,疼痛完全消失为治愈;疱疹大部分消失,疼痛大减为显效;疱疹部分消失,疼痛有所减轻为有效;疱疹无减少或增多,疼痛无缓解为无效。 1.3.2 治疗结果 68例均治愈。其中3天以内痊愈者32例,5天以内痊愈者27例,7天以内痊愈者9例。 2 典型病例 患者,女,72岁。2009年10月15日初诊。患者于感冒2天后突发右侧胸胁部疱疹,沿神经排列,成簇,并有米粒大小水疱,疼痛剧烈,近衣被尤甚,夜不能寐。在门诊经病毒唑输液治疗2天无效而来我科就诊。就诊时痛苦面容,呻吟不断,舌红苔黄腻,脉弦。用上法,

带状疱疹中医针灸治疗

一、体针】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夹脊穴、支沟、阳陵泉。 配穴:腰以上病灶:曲池、合谷、外关;腰以下病灶:三阴交、太冲、血海。 阿是穴位置:系指皮损周围(约离疱疹0.5~1寸处)。 夹脊穴位置:取与皮损相应之夹脊穴。 (二)治法 一般仅需取主穴,疗效不明显时酌加1~2个配穴。阿是穴针法:以1.5~2寸毫针,呈25度角朝疱疹方向斜刺,按皮损范围,在周围进4~8针,略加捻转提插,有轻度得气感即可。相应夹脊穴,斜向脊柱深刺,使针感循神经分布线路传导。余穴均施提插捻转泻法,留针20~30分钟,5~10分钟运针1次。每日1~2次。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基本痊愈:疱疹结痂,症状消失;显效:疱疹结痂,症状明显消失;有效:部份结痂,症状减轻;无效:治疗前后改善。 共治疗431例,有效率在96%左右。其中100例按上述标准评判,基本痊愈67例,显效11例,有效19例,总有效率为97%。 【二、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阿是穴;2、腰以上病灶:合谷、曲池;腰以下病灶:阳陵泉、侠溪。 配穴:支沟、太冲。 阿是穴位置:皮损区。 (二)治法 应用波长6328埃,输出功率25毫瓦,激光针功率为2~3毫瓦的氦-氖激光针灸仪进行治疗。依据症情选穴:凡皮损面积大,水疱多,感染为主而疼痛轻者,仅用主穴第一组。采用激光散焦照射,照射距离为40~60毫米,照射密度为0.5~1毫瓦/平方厘米,每处照射5~10分钟。以疼痛为主,皮损面积较局限,仅有红色丘疹或皮疹已结痂者,则取主穴之第二组,以激光针灸仪照射,剧痛者加配穴,每穴分别照射5分钟。如果上皮损面积大而疼痛又

剧烈者,则二组宜结合应用。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311例,以治5次为限,按上述疗效判断标准,其总有效率为94.2%(痊愈率为69.8%)。 【三、耳针】 (一)取穴 主穴:肺、敏感点。 配穴:皮质下、内分泌、交感、肾上腺。 敏感点位置:指耳廓上,与病灶相应位压痛明显处。 (二)治法 主穴必用,配穴据症情酌取1~2穴,每次一侧。采用捻转手法,刺激宜强,持续运针2~3分钟,留针1小时。每日1~2次。另可把100克干净的墨汁和5克雄黄粉调匀,搽在患处周围的边缘上。每日一次。 (三)疗效评价 共治172例,平均疗效在95%以上。 (一)取穴 主穴:曲池。 (二)治法 药液:维生素B12注射液(含量100微克/毫升)。 每次取双侧,以5号齿科针头,深刺得气后,每侧穴注入1毫升。每日1次。皮损有渗出者,可外敷呋喃西林氧化锌软膏。 (三)疗效评价 200例本病患者,经穴注射2~8次,全部痊愈。 【四、皮肤针】

针灸结合中药治疗跟骨骨刺临床观察

针灸结合中药治疗跟骨骨刺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7-10-19T09:16:22.70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7期作者:苏文明 [导读] 在跟骨骨刺患者的治疗中针灸结合中药方式治疗具有疼痛较小以及起效速度快等多种优势,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新疆昌吉市松龄中医医院 831100 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针灸结合中药治疗跟骨骨刺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98例跟骨骨刺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患者各49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理疗结合西药治疗,实验组患者实施针灸结合中药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49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5.51%,实验组49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95.92%,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跟骨骨刺患者的治疗中针灸结合中药方式治疗具有疼痛较小以及起效速度快等多种优势,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灸结合中药;理疗结合西药;跟骨骨刺;临床治疗效果 在骨科临床中跟骨骨刺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疑难病症,患者一旦患病会产生足跟部疼痛、在步行时疼痛加重等临床表现[1]。因为牵拉跟骨结节骨膜上的腱膜造成了患者出现足跟疼痛的现象,患者在患病初期主要表现为足跟酸麻,在行走过程中有明显疼痛,因此跟骨骨刺疾病在治疗上具有较高的难度,并且伴随着病情的反复[2]。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跟骨骨刺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理疗结合西药治疗,实验组患者实施针灸结合中药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98例跟骨骨刺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患者各49例。其中男性患者人数为47例,女性患者人数为51例,年龄在45—67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55.23±6.81)岁,病程为20d—3年,平均病程为(2.32±0.58)年,两组患者均符合跟骨骨刺临床治疗标准。所有患者在临床表现上均为足跟疼痛、行走过程中疼痛加重,并且痛点均为跟骨下方以及跟骨内侧位置。经过比较发现,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上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理疗结合西药治疗,患者口服布洛芬,每天两次,与此同时给予患者理疗一次,40min/d;实验组患者实施针灸结合中药治疗,穴位选择为太冲穴、足三里穴、昆仑穴、太溪穴、三阴交以及照海穴等穴位,使用平补平泻手法,结合艾灸治疗,注意艾条与皮肤之间的距离,避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烫伤情况,留针1h,针灸一天一次。中药选择外洗处方,其中包含了牛膝15g、细辛15g、独活20g、络石藤20g、续断15g、鸡血藤20g、威灵仙15g、透骨草30g、伸筋草30g。严格按照患者的具体病情给予科学合理的治疗,先进行熏蒸,当温度降低到50摄氏度时将患者足部放入药水中浸泡,时间为20min,一天1—2次的中药外洗。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患者的实际治疗情况,将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显效:患者足跟的疼痛症状消失,没有复发迹象;有效:患者足跟疼痛得到有效改善,短期内没有复发迹象;无效:患者足跟疼痛症状没有发生改变,或出现恶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文本数据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49例患者治疗显效人数为14例(28.57%),有效人数为23例(46.94%),无效人数为12例(24.49%),治疗总有效率为(75.51%);实验组49例患者治疗显效人数为30例(61.23%),有效人数为17例(34.69%),无效人数为2例(4.08%),治疗总有效率为(95.92%)。经过比较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跟骨骨刺疾病主要是因为跖腱膜以及跟骨结节上的韧带出现不断骨化与钙化的现象导致,跟骨结节处上的骨刺方向都是朝向足前指向足尖部,是跖腱膜与韧带的附着点[3]。跟骨骨刺的形成主要因为患者的韧带腱膜挛缩,而造成了韧带腱膜纤维遭到一定程度上的撕裂,人体的防御系统保护其不被拉断,而推动附着点出现了相应的骨化与钙化,从而形成了骨刺[4]。对于跟骨骨刺的治疗通过中药外洗的方式能够促进患者足部的血液循环,进一步促进炎症的吸收并实现足部水肿的消失,患者的疼痛因此得到了减轻或者消除[5]。针灸能够起到舒筋活络、健脾益肾、行气活血、软化骨刺以及消肿散结的功效,因此使用针灸结合中药治疗跟骨骨刺,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6]。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跟骨骨刺患者,对照组患者实施理疗结合西药治疗,实验组患者实施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51%,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92%。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在跟骨骨刺患者的治疗中针灸结合中药方式治疗具有疼痛较小以及起效速度快等多种优势,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雪峰,黄倩,刘洋.中药熏洗结合西药封闭治疗跟骨骨刺综合征临床研究[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05:438-439.[2017-08-17]. [2]彭美芳.温针灸结合中药汤剂内服外敷治疗膝骨性关节炎26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2,1807:68-69.[2017-08-17]. [3]齐凤军,夏杨,刘建民.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卵巢囊肿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05:56-57.[2017-08-17]. [4]贾海鹏,卢添娇,上官洁琼,潘冠文.温针灸结合中药热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02:189-191.(2016-02-20) [2017-08-17]. [5]郭建斌,李涛,马晓东.针灸结合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治疗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70例临床观察[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4,3611:1305-1307.[2017-08-17]. [6]周一敏.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42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15:53.[2017-08-17].

针灸联合中药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研究

针灸联合中药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研究 发表时间:2018-03-01T10:48:15.100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7期作者:彭宏 [导读] 根据相关研究显示,中医对面神经炎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宁乡市中医院湖南宁乡 410600 【摘要】目的:对针灸联合中药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方法:于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之间收治的面神经炎患者中随机抽取13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各65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治疗,对实验组患者予以针灸联合中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人数为64(98.46)例,多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人数53(81.53)例,进行治疗前两组患者改良Portmann评分无显著差异,进行治疗后,实验组患者Portmann评分为(17.7±2.1)分,高于对照组患者的Portmann评分(12.5±1.9)分,组间对比P均<0.05,差异明显。结论:对面神经炎患者采用针灸联合中药进行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改良Portmann评分,有利于促进患者的恢复和提高患者的预后,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行推广。 【关键词】针灸;中药;面神经炎;临床疗效 根据相关研究显示,中医对面神经炎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1]。本次研究将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之间收治的面神经炎患者中随机抽取13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并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现在进行如下报道。 1.研究资料与方法 1.1两组患者基本资料 本次研究将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之间收治的面神经炎患者中随机抽取13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面神经炎的临床诊断标准,并且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抽签的方式将1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5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见下表1。本次研究以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且全部研究对象各方面基本资料P均>0.05,能够进行对比。 表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 1.2治疗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和实验组患者分别给予西医治疗和针灸联合中药治疗,方法如下: 1.2.1西医治疗 患者每日晨服用35mg泼尼松,每日服用1次,连续服用一周后,改为每日晨服用30g,每日服用1次;服用阿昔洛韦200mg,每日服用5次,连续服用一周;服用地巴唑,每日两次,每次10mg;服用甲钴胺,每日两次,每次0.5mg;使用红外线对患侧面部进行照射,每日1次,每次20分钟;引导患者进行皱眉、鼓腮等动作对面部功能进行恢复训练。 1.2.2针灸联合中药治疗 取患者患侧印堂、四白、阳白、地仓、颊车、迎香以及双侧合谷等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后,取30号1寸毫针为患者进行针灸;以浅刺、斜刺和透刺为主要手法,每日为患者针灸一次,每次留针30分;患者针灸后自觉局部出现放射性麻胀为正常现象;给予患者加味牵正散进行治疗,组方为:川芎12g、蜈蚣2条荆芥12g、蝉蜕6g、赤芍12g、僵蚕10g、白附子10g、防风15g、祛毒全蝎7g、甘草5g、,若患者由风寒导致发病,则加用羌活12g、苏叶10g;若患者由风热导致发病,则加用银花15g、柴胡10g、菊花12g;若患者由风痰阻络导致发病,则加用石菖蒲15g、胆南星7g,每日水煎一次,患者分为早晚两次温服。 1.3观察项目及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改良Portmann评分进行对比。 治疗效果判定标准:患者能够正常进行闭眼及皱眉、鼓腮时无口角漏气情况、进餐时齿颊间无食物残渣且面部鼻唇沟及额纹能够呈对称形态为痊愈;患者勉强能够进行闭眼及皱眉、鼓腮时无口角漏气情况、进餐时齿颊间无食物残渣且面部鼻唇沟及额纹基本呈对称形态为显效;患者各项临床症状虽然存在但已发生明显好转为有效;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无显著好转甚至更加严重为无效[2]。痊愈+显效+有效=总有效率。 改良Portmann评分标准:患者抬眉、闭眼、鼓腮、噘嘴、示齿、张大鼻孔6项面部运动,能够正常进行运动为3分,运动发生减弱为2分,运动显著减弱为1分,运动消失为0分;患者安静状态下面部情况正常为2分,轻度不对称为1分,重度不对称为0分。满分为20分,患者得分越高,即情况越好[3]。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治疗效果属于计数资料,应采用例(n)、率(%)进行表示并通过卡方(X2)进行检验,改良Portmann评分属于计量资料,应通过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达,并采用t检验,P<0.05时组间对比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由表2可知,实验组治疗总有效人数为64(98.46)例,多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人数53(81.53)例,组间对比P<0.05,差异明显。表2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n(%)

针灸结合中药疗法治疗风湿病的临床体会

针灸结合中药疗法治疗风湿病的临床体会 发表时间:2016-10-12T16:45:21.303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16期作者:刘禹锋 [导读] 风湿病是一组以侵犯肌肉、骨骼、血管等为主要特点的免疫性疾病,多数发病比较隐蔽。 (武威职业学院直属附属医院甘肃威武 733000)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结合中药疗法治疗风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入院的84例风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组42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针灸结合中药疗法,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24%vs73.81%),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灸结合中药疗法可显著提高风湿病临床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针灸;中药疗法;风湿病;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6-0052-02 风湿病是一组以侵犯肌肉、骨骼、血管等为主要特点的免疫性疾病,多数发病比较隐蔽,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诊治难度较大。祖国传统医学将风湿病归为“痹症”范畴,认为发病原因与风寒湿邪入侵有关,而且病灶集中在经络处,只有疏通阻塞的气血,使气血运行顺畅才能有效缓解病症,防止再次复发[1]。可见,中医学在风湿病临床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为探讨针灸结合中药疗法治疗风湿病的临床效果,本文选取2013年4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入院的84例风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3年4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入院的84例风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病例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临床诊断标准且经病史询问、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临床表现:关节病变、功能受损、肿痛等。现将84例患者按照临床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42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有24例,女性患者有18例,年龄在29~75岁之间,平均年龄(51.35±6.07)岁,病程在1~19年之间,平均病程(12.46±3.32)年。两组患者在性别组成、平均年龄、平均病程、临床表现、病情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在全面评估患者病情的基础上制定个人治疗计划,以缓解症状、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为治疗目标坚持完成各项治疗,坚持使用布洛芬、吲哚美辛等非甾类抗炎药减轻疼痛,使用糖皮质激素快速消除炎症反应,使用青霉胺、甲氨蝶呤等慢作用抗风湿药物缓解病情。同时叮嘱患者适当锻炼,积极配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针灸结合中药疗法。具体方法如下:①针灸治疗。根据患者临床表现针刺不同穴位,肌肤麻木者针刺阴陵泉穴、水分穴;四肢肿痛者针刺足三里穴、阴陵泉穴;痛痹严重者针刺足三里穴、阳陵泉学、承山穴;足冷者针刺阳陵泉穴、内庭穴;髋关节痛者针刺百会穴、肩井穴、肩贞穴、阳溪穴、曲池穴、尺泽穴、合谷穴;踝关节痛者针刺足三里穴、血海穴、阳陵泉穴;肘关节痛者针刺曲池穴、合谷穴、手三里穴、曲泽穴、外关穴。如患者耐受不良可改为泻法进行治疗,每次留针20~30min,行针间隔5min。②中药疗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进行加减治疗,着痹症者中药选用标准为祛风散寒、除湿通络,薏苡仁汤中药组方:薏苡仁15g、苍术8g、当归12g、桂枝5g、茯苓10g、甘草5g、麻黄8g;痛痹症者中药选用标准为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乌头汤中药组方:麻黄9g、芍药8g、甘草8g、黄芪8g、川乌5g;行痹症者中药选用标准为祛风、散寒、除湿,防风汤中药组方:防风30g、甘草25g、赤茯苓25g、当归30g、熟杏仁30g、黄岑8g、麻黄12g。上述中药均用500mL水煎煮,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1.3 评价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中药证候积分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评定,根据证候积分减少率判定治疗效果,疗效等级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治疗后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60%;有效:治疗后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在30%~60%之间;无效:治疗后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0%,将显效和有效计为总有效,计算治疗总有效率[2]。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文中所涉及的计数资料用(n,%)表示,并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疗效评估结果显示,观察组共计40例患者治疗有效,对照组共计31例患者治疗有效,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 3.讨论 在中医治疗领域,风湿病属“痹症”范畴,《素问?痹论》提出风湿病的病因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生痹,由此可以看出,风湿病与寒邪入侵人体有关。风湿病不仅病程长、易反复,而且多伴随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加之每个个体的关节症状、临床表现、身体素质等不同,导致临床治疗难度较大[3-4]。大部分风湿病仍不能有效根除,需要坚持长期治疗以缓解病情,逐渐恢复功能,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中医论证将风湿病分为着痹症、痛痹症和行痹症,每种证型的病因机制与临床表现不同,因此,治疗原则和选药方法也不同,由于风寒湿邪入侵是风湿病的主要诱因,因此在用药方面应当以辛散通络为主,在具体组方上则要根据患者病症表现进行合理的选择。在针灸治疗上,选穴是关键,应当根据患者疼痛症状及发病部位循经选择,一般是采用局部穴位联合远隔穴位的方法进行针刺操作。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经针灸结合内服中药治疗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经常规治疗的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

中药结合针灸与中药治疗不寐的临床分析

中药结合针灸与中药治疗不寐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6-11-28T10:51:58.030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6年7月第7期作者:胡远学1 肖彤2 [导读] 经统计学显示,两组的疗效有着显著的差异,针药结合组的疗效更优于中药组。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乔口镇卫生院 410215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结合针灸治疗不寐症的疗效。方法将10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结合组和中药组各50例。以10d为一疗程,休息3d,在进行下一疗程,三个疗程后再观察疗效。结果针药结合组50例中,痊愈21例,显效30例,有效4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中药组50例中,痊愈16例,显效23例,有效4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6%。结论经统计学显示,两组的疗效有着显著的差异,针药结合组的疗效更优于中药组。中药结合针灸对治疗不寐有一定的优越性。 【关键字】不寐;针药结合疗法;优越性;局限及对策 1 不寐的简介 不寐俗称为失眠,是指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疾病。如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不寐症的发病率也开始逐渐升高,如今失眠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工作效率和身心健康。轻者入睡困难,或者只能进入轻睡眠,极易被惊醒,一旦被弄醒就难以再次入睡;严重者可能整夜都不得入眠,还常常伴有头痛、恶心干呕、健忘等症状。患有不寐症的人大多都是由于情志所伤,饮食不当,年迈病后和天生等所致。不寐症可以分为两种,原发性和继发性。 2 临床资料和结果 由于现在患有不寐症的患者越来越多,很多医疗机构都对此进行了研究与探讨。除了一些西医疗法,中医治疗也有多种疗法,现根据临床分别按单纯中药组和针药结合组治疗。本文对此两种疗法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对比研究,从而找出治疗不寐症较好的疗法,帮助患者早日康复,也进一步促进中医发展。 2.1临床患者资料 在100例不寐患者中,男77例,女23例,年龄为35~81岁。患病时间不等,3个月内12例,三个月~一年26例,一年~五年30例,五年以上32例。失眠主要是因为患有睡眠障碍;出现障碍睡眠的次数多,持续时间长;失眠导致记忆力下降,头晕恶心,精神不振等症状;导致失眠症的因素大多是生活压力大,更年期综合症,或者受到挫折等。 2.2治疗方法 中药组单纯的只采取服用中药来治疗的方法为参考王永炎《中医内科学》中对于失眠的治疗。将不寐分成五种类型,分别为肝郁化火型,痰热内扰型,阴虚火旺型,心脾两虚型和心虚胆怯型。根据不同类型的患者的真实病状,服用不同的中药和不同程度的用量。 针药结合组除按原中药组采用的传统治疗外,增加针灸治疗,主穴:四神聪,神门;肝郁化火型加肝俞,太冲;痰热内扰型加丰隆,足三里,阴虚火旺型加心俞、太溪;心脾两虚型心俞、脾俞;心虚胆怯型加心俞、胆俞、丘墟。根据辩证选穴,予以补泻法或平补平泻法,或针灸并用。 2.3治疗结果 三个疗程后,对患者进行观察和诊断发现,针药结合组的总有效率和中药组没多大明显差异,但是针药结合组的总显效率明显优于中药组。针对重度失眠患者和中度失眠患者,针药结合疗法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药疗法,但对于轻度失眠患者,两种方法并没有显著差异。 此结果说明虽然这两种方法都有助于治疗不寐症,但是针药结合疗法效果更明显些,特别是对于重度和中度失眠患者而言。 3 针药结合疗法的优越性 西医学采用镇静催眠药主要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信号传导,从而降低兴奋点。然而长期服用此种药品容易导致患者对其产生依赖性,会成瘾,长期以往会产生很多副作用,比如记忆力下降,头晕甚至是老年痴呆等,相对而言,中药取材大多都是动植物的萃取物,药性比较温和,对人体的伤害相对较小,并且能过调节机体全身的作用。 4 针药结合疗法的局限性 4.1中药品种多且复杂,穴位较多且操作手法繁杂 药品种繁多且复杂,如何分清药物的疗效和多种药物混合服用的影响?如何选择有效的增效药物?都是中药选择时的重要问题。并且人体共有720个穴位,医用穴位有402个,所以容易导致针刺时选错穴位,加重病情,针灸的手法也十分繁杂,不易操作。 4.2针药结合疗法中可能存在拮抗作用 根据国内专门学者研究表明,针药结合疗法不一定都可以增强针刺镇痛疗效,有的针药结合后的作用并不明显,甚至有时还会降低疗效。各种中药混合使用或者针药结合后,可能会降低疗效,产生排斥现象。每个患者的症状不同,所以疗效也因人而异,有着一定的差异性。 4.3专业人员缺少,理论知识不够完善 针药结合疗法虽然在近几年被很多医疗机构所采用,也表现出显著的疗效优势,但是关于针药结合疗法的理论知识还不够完善,仍有很多医院对于此方法的了解程度较低,专业医疗机械也不够齐全,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也不够。 5 针对针药结合疗法的不足提出对策 5.1 对策 针药结合疗法虽然对于治疗不寐症和其它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医疗机构应该加大对此疗法的专业研究和探讨力度,加大对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完善理论知识,特别是中药品种及其疗效和人体的穴位研究。明确各类中药和针灸结合治疗后的机体反应,是否会出现排斥现象和副作用。除此之外,医疗机构应该完善医疗器械,提高医疗人员的专业水平。 5.2讨论 如今中药结合针灸治疗不寐的疗法被越来越多的医院所采用,针药结合疗法也被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之中。但是毕

中药联合针灸治疗牙痛

中药联合针灸治疗牙痛 邵亚男、黎芳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12级高职针推四班,湖南省株洲市 412000)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联合针灸对治疗牙痛的疗效。风火牙痛、胃火牙痛、虚火牙痛,对症以针灸治疗。结论中药联合针灸对治疗牙痛有效。 【关键词】牙痛;中药;针刺选穴; 牙痛是指牙齿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而言,为口腔疾患中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见于西医中的龋齿、牙髓炎、跟腱周围炎和牙本质过敏等,遇冷、热、酸、甜等刺激时牙痛发作或加重,属中医学“牙宣”“骨槽风”范畴。中医认为牙痛是由于外感风邪、胃火炽盛、肾虚火旺、虫蚀牙齿等原因所致,“齿 为骨之余”“肾主骨”,足阳明胃之经脉络于龈中,所以齿与肾、龈与胃关系最为密切,其辨证前贤论述颇多,如《临证指南医案》认为:“牙证不外乎风、火、虫、虚,此言其痛耳。”张景岳指出:“齿牙之痛有三证:一曰火,二曰虫,三曰虚。” [2]从整体观念出发,牙痛往往与外邪侵袭、炎症、肝肾功能失调与不重视自我保健有关。止痛是牙痛患者就诊的主要目的,也是治疗全过程的首要任务,依照“通则不痛”的原理,首先必须给邪以通畅的出路,对牙痛而言,

牙齿有病变,邪才可以乘虚而入,驱邪外出,方可止痛。邪不仅要给出路,而且要足够通畅,否则,达不到彻底止痛的目的。其次,注意扶正以祛邪,出路 通而邪不能去者,多责之以正气虚弱,不能鼓邪外出。因此牙痛治疗以清热通络止痛为主,方中大黄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金银花、荆芥、牛蒡子、连翘疏散风热,桔梗载药上行,薄荷、竹叶清热解毒,淡豆豉清心除烦,刺蒺藜通络止痛,细辛散寒祛风止痛,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通络止痛之功[3]。针灸远取合谷,为阳明胃经原穴,“头面合谷收”,是治疗头面部一切疾病之首选,下关、地仓、颊车均为阳明胃经之穴,取之标本同治。目前对牙痛的治疗常常使用抗生素和消炎止痛药,往往效果欠佳。我们采用中药联合针灸治疗牙痛,疗效显著。 一、辨证治疗 (一)中药治疗 1、风火牙痛 牙痛剧烈,呈阵发性发作,遇风发作或加重,遇冷痛减,受热加重,牙龈红肿,全身常出现恶寒、发热、口渴、脉数等症状,多见于急性牙髓炎与根尖周炎初期。治宜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方用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8克,连翘18克,牛蒡子10克,竹叶10克,荆芥10克,白芷10克,知母10克,生地15克,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