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社会背景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社会背景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社会背景

问题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社会背景

1、“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

科技理性全面渗透到人们的实践生活领域。随着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和发展,科学技术逐渐改变着世界,科技理性全面渗透到人们的实践生活领域,引发了人们对科学和技术的推崇和热捧。

人文社科界开始反思科技与人的关系问题。科技发展对人们生存状况的消极影响引起人们警惕,倡导回归生活世界、返璞归真、重新构建以人为本的生存模式和生活方式逐渐成为一股新的潮流。

国内外的教育改革都体现着“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趋势。近些年来,国内外的教育改革都无一例外的体现了“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这一趋势。例如,20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里程碑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倡导人们实现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实质就是倡导将教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维度中,呼吁教育回归生活实践,以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2、“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在我国,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引发了我国教育学界对生活教育模式的深度探索和实践,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尤其在时代变革、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与精神文明建设背道而驰的道德失范、甚至违法行为屡屡发生在青年人们群体中时,人们开始痛定思痛: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成为脱离生活的道德说教,而必须紧贴时代发展的脉搏,实现生活化转向,才可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征服人心、塑造心灵的价值旨归。

3、脱离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主要表征

(1)思想政治教育功利化

现代教育陷入功利主义。当前,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物质财富的急剧增加,人们越来越沉溺于追逐物质利益,这使得“人陷入物质主义泥坑而难以自拔,是否有用成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唯一尺度”,人成了自身所创造的物质的奴隶。面对物质主义的泛滥,教育没能坚持阵地,迷失了它的终极价值,变为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教育,现代教育陷入功利主义,带来了两个弊端:一是学问成了政治的工具,失掉了应有的主动性和尊严性;二是认为仅有创造实利的知识和技术才有价值,人成了知识和技术的奴隶。思想政治教育在功利性的影响下,过分强化工具性价值,目的性价值被排挤到角落里,甚至出现人们人格扭曲的情况。

(2)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化

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化,主要是指用对待物的眼光来对待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成了和自然科学教育一样的知识传授过程,认为只要掌握了思想政治道德知识,就随之拥有了相应的“德行”。

重理论轻实践、重认知轻体验是知识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点。这样异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只是知识教育的一部分,仅是一门应付考试、获得考分的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相去甚远,培养出的只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在知识化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是生活产生理论,而是理论主宰生活。本来充满生活底蕴的思想政治知识,成了凌驾于生活之上的空洞而冰冷的清规戒律,是悬于教育对象之上的“绝对命令”。受教育者没有被看做为真实的人而存在,只是作为忠实记忆这些“绝对命令”的工具而已。

(3)思想政治教育工具化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工具化,主要是指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片面强调工具价值而忽视本体价值的倾向。表现在现实中,就是一味强调人对社会需要的贡献,而个体的合理需要被忽视,人只是实现社会利益的工具。长久以来,泛政治化倾向一直统治着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之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完全服从于政治形势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社会的“应声虫”。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已有很大改观,但泛政治化倾向依然存在。比如,在教育要求上,重政治教育,轻人格培养;在教育评价上,重政治立场评价,轻思想品德评价等。

(4)思想政治教育理想化

思想政治教育理想化,是指以理想主义来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生活之上设想了一个完美无瑕的至善至纯的理想世界,认为通过教育应该并能够实现为这个理想世界培养完美人格的目标。它只作应然的设想、不作实然的分析,盲目停留在凭自己主观愿望预设的理想世界中,并以此来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这样,缺乏现实可能性考虑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变成了理想主义和乌托邦,这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上尤为突出。

4、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生活世界”的原因

(1)科技理性的异化

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为了培养大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标准化人才,教育被技术化了。学校成为生产标准化人的企业,学校教育也相应地转化为一个生产过程,在统一的教育工艺流程下安排统一的课程,把人制造成标准的商品。在这种教育过程中,人被异化和物化,被当做生产工具,成为整个大机器生产中的零件。

教育背离了人本性的根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思想政治教育被看作是培养社会所需要人才的工具,为意识形态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把人培养成“政治人”、“经济人”、“知识人”。在教育过程上,从各种教条规范出发,强调规则对人的约束,要求人无条件地、按照规则行事,是否牢记这些“规则”知识成为衡量“好人们”的尺度。

(2)知性德育的局限

科技理性的膨胀使以自然科学为主导的知性教育处于统治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局限于对思想政治知识的传授,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拥有一定的思想政治知识就具备了相应的德行。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质上是思想政治价值引导和人们个体价值建构的过程。人们个体价值建构依赖于人们自身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性的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在“知识中心主义”的统治下与生活脱离,与人们思想政治道德素养发展的源泉隔断。教育者所做的只是硬性向人们传授思想政治知识,此后再通过考试了解人们是否已经记忆了相关知识。然而对于生活层面的问题,却哑然失语、无能为力,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无根”的“目中无人”的教育。

(3)生活底蕴的剥离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利主义、主知主义、科学主义倾向使得它与生活相分离,变成了缺失生活底蕴、枯燥无味的知识灌输。这种教育忽略受教育者现实生活需要的合理性及真实性,沦为学校的产品、社会的工具、自己未来的机器。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为政治方向、为经济发展服务,目标单一并过于理想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只是硬性的规范和抽象的知识,脱离了作为受教育者个体生命根基的生活,忽视受教育者真实的愿望、情感等现实内容,与生活的生动性和体验性相剥离,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对象生活底蕴的疏远。这样在受教育者眼里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了“虚假的教育”、“无用的教育”,自然会受到教育对象的内心排斥,进而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合理性丧失。

问题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概述

1、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1)生活的内涵

部分学者倾向于借用西方哲学界的“生活世界”理论阐释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自20世纪初胡塞尔在《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一书中首次提出“生活世界”概念以来,回归生活世界成了现代西方哲学甚至世界哲学、文化界的普遍研究取向,也逐渐被国内学者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西方学者所阐释的生活世界偏重于日常生活、意识生活和语言世界,而且就“生活世界”这一概念而言,在西方学术界并未形成定论,如以胡塞尔为代表的一派学者肯定生活世界的积极意义,而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学者们则对生活世界持批判态度。因此,在借鉴西方生活世界理论时,不能生搬硬套其学说,更多的应学习其理论中所体现的生成性思维方式。

另有部分学者倾向于借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生活”的解读。马克思从人的本质的研究,到寻求人的社会解放途径的研究,再到实现“人对自己本质的真正占有”的研究。他坚持“人在其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始终立足于人的生活。“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生活”阐释为个人在实践过程中、在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活动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一切活动,是人们能够实现自己的本质、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有机统一。

(2)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二者间的本质联系。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同其他任何一种育人活动一样,产生于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的需要,生活是其得以发生的根基和源泉。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活中进行。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定阶级维护符合本阶级利益的武器,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活动相融合,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各项事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课堂教学,而是存在于同人们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学校、家庭、社会等人们生活的各领域,学习、管理、劳动、闲暇等各种社会活动种,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生活。教育的目的在与使人类自身实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正在于使人获得更好的生存能力,使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要求,使人发展为自由全面的人,使人能够更好的生活。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是其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旨归。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强行干预个体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将人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来塑造和培养的活动,而是以引导人的精神朝向利于人自身存在的方向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因而,它必须以人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把人视为完整的、活生生的人,把人的存在视为处于生活中的动态的存在,关注人的整个生活和全面发展,着眼于人的现实生活需要和实际身心体验。

2、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特点

(1)政治——导向性

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是否就意味着对人们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完全与政治无关的、去意识形态化的教育活动呢?显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从产生之初就带有不同于其他教育活动的政治导向性,承担着与其他社会活动不同的功能,那就是为一定社会和阶级利益服务的意识形态功能。在全球化迅猛发展、我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所承担的意识形态功能非但不能弱化,反而应更加凸显。

(2)途径——实践性

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融入人们的实际生活,将实践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途径。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活动中,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知识化的色彩淡化,体现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身心发展的实际需求;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设置从理想化、统一化的彼岸回归生活化、个性化的此岸。另一方面,在有目的、有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要通过使人们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人际交往活动等实践形式,在能使人们得到切身体验的生活实践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对其思想、行为等加以必要引导。

(3)评价——实效性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中也应发挥其评价作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局限于课堂理论的讲授,这种知识传授式的教育形式使考试成为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基本方式,分数成为评价人们思想道德水准的标准。然而实践表明,许多德育成绩好的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却并非德行高尚的人。道德品质重在养成,单纯的掌握知识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德育内容的教育作为外因,必须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认同和实践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3、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原则

(1)三贴近原则

党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人们, 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与人们实际生活二者间关系重要性的认识,也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提供了基本的原则。

三贴近原则不仅适用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适用于中学生及其他社会群体。只有坚持三贴近原则,“才能发现并解决人们思想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使受教育者从被动地适应社会, 到主动地自我创新, 最终达到全面的发展。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生活科学地、有机地联系起来, 才能发挥其无限的生命力”。

(2)主体间性原则

主体间性强调建立在交往基础之上的主体间的统一性。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则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不是简单的主客体关系,二者在相互交往、沟通中都作为主体存在和发挥作用,受教育者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工具,而是活生生、有思想有灵魂的人。在教育实践中,只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等理解、相互交流,作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形成互识共识,才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展

进程。这不仅是提升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现实需要,更是激发人们的主体意识,使其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实现其终身学习、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3)整体性原则

一方面,整体性原则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本质要求。我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不能将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割裂开来,将对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与其他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割裂开来。即使单就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而言,对理想、信念、政治思想、态度、心理素质、法律意识等的划分也只是理论上的,在实际生活中,个体人格都是以整体的形式出现的。

另一方面,整体性原则也是人的社会性本质所决定的。人是存在于社会中的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要生存和发展,就不可能同外界隔离,不可能不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要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构成一个整体,形成一股合力。

(4)多样化原则

首先,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化原则是由其整体性原则决定的。一方面,由于人的素质是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各方面素质的统一整体,要善于利用学校生活中的所有教育因素。另一方面,由于人的存在和发展要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共同影响,必须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统一,使各种经济的、社会的活动、文化建设、娱乐休闲和大众传媒等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多姿多彩的教育形式引导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

其次,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化原则是由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者不是物,而是现实生活中中活动着的、有思想、有激情、活生生的人。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有其特有的自我意识,有专属于自己的主观世界,有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生活体验,因此,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体现对个体个性的尊重,必须以多样化的教育形态适应教育主体的差异性,在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的制定上,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问题三: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现途径

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1)政治观教育的生活化

体现政治同人们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政治立场、政治态度等的教育,应避免空洞教条的纯知识形态的理论灌输,使理论内容回归日常生活。尤其注重因时而异。可以利用国际国内的某些突发的重大政治事件引导人们认识不同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及其特色,通过比较不同社会性质国家的人民生活状况,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利用各类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日开展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引导人们对中国历史和中国革命形成正确的认识,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历史使命感;利用国家的各种政治活动,指导人们参与选举等政治生活,引导人们对我国的国家性质、政权组织形式等的认识和理解。

(2)人生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

强化同人们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相一致的个性化、人性化的教育内容。在对人们进行人生观教育时,在将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作为基本导向的同时,应强调因人而异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在讲授人生态度、人生目的、人生意义等普遍理论的同时,更要强调对人们进行生活常识、做人道理与行事规则的教育,并引导人们从种种社会现象中观察和总结出积极的人生发展道路,在实际生活中实践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3)法制观教育的生活化

法制观教育要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要使法律不仅仅成为人们识记、背诵的条款和知识,就要使人们将法律法规真正内化,成为自我意识的一部分。法制观教育应坚持层次性原则。生活是最好的教材,法制观教育应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使人们认识到哪些行为不符合法律要求,会对他人或社会造成危害,会受到法律的何种制裁。

(4)道德观教育的生活化

道德教育具有广泛性、多端性、实践性等特点。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一方面,要提倡以克己奉公、助人为乐、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主要内容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人们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使道德教育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不至于成为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生活化

(1)课堂教学贴近生活

首先,要将单一的理论灌输转化为双向的互动交流。在发挥教师主导性的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从硬性灌输向软性灌输转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和创

新。

其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材,要从现实情况入手及时改革、更新。在内容上深入浅出,以有效而深刻地解释社会生活中那些与主流思想理论背道而驰的现象和问题,并密切关注人们的思想动态,及时有效地回答和解决人们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一些困惑与偏差。

最后,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发挥言传身教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教育者的一言一行符合自己对学生的说教,才能使学生心服口服,得到学生的尊重,也才能使学生从教师的人格魅力中感知高尚思想品德素质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从而自觉主动的进行思想品德修养。

(2)实践教育融入生活

实践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实现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不能再把人们的思想和心理看作是等待填充的‘道德之洞’( 杜威语) 或‘美德之袋’( 科尔伯格语) , 而应把教育重心转移到对人们生活实践的指导上来, 把人们的自觉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走向社会, 走向生活, 正确处理封闭型管理与开放型社会的关系,引导人们加强实践锻炼, 在自觉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中磨练意志, 真正实现知识、观念、理论与实践、活动、训练的和谐统一。

(3)自我教育以实践为导向和检验标准

思想政治素质作为人的一种内在品质,依靠法律法规、行为准则和他人监督能实现的约束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只有通过自我教育获得的自我修养才是一个人为善、为真的关键。只有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才能使人们将修养当作自我的内在需求,对正确的道德取向产生认同感,从而更加积极地践行道德认识,逐步达到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

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生活化

(1)校园文化环境生活化

人们周围的环境的确对自身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就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使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首先,要依靠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加强对校园硬环境的优化,如图书馆、阅览室的建设,学习、生活设施的优化,校园建筑、文化墙的设计,校园自然环境的美化等,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的、人性化的学习、生活氛围,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时刻都能接收到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其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构建积极健康的校风和学风,使学生于无形中受到集体主义的教育,培养服务他人、乐于奉献的爱心;使学生以正当合理的途径表达爱国热情,学会理性爱国;使学生在自我管理中使各方面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2)网络环境生活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如今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中,青年人占了大多数,而在学生群体中,使用电脑的比例更是与日俱增,网络通讯软件、网络社区、BBS几乎是每个使用互联网的人们所必不可少的。人们每天都能从中获取无数的信息,因此,网络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沟通是人们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步, 而网络是最好的沟通平台。就社会的网络环境而言,对那些不健康、不文明的网络信息传播,控制和筛选的意识和技术更需要加强。

(3)社会环境生活化

社会环境并不是孤立于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而是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因素存在,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博物馆、名人故居和纪念馆,社区环境等硬环境;法律法规、大众传媒、社会风气等软环境等,都是与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环境。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要优化社会环境, 为人们创设一个健康向上、快乐生活的大环境, 营造出一个秩序井然、充满生机、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

4、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生活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要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应将其作为一个总要求和总方向对待。在制定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时,应结合当地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在总方向的指引下,确定适合本地、本组织的具体目标,使总要求明确化,更具操作性,制定适应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情况的具体目标,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真正在人们的成长成才中发挥导向作用。

5、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生活化

首先,评价内容要体现全面性。不仅注重对教育活动的结果进行评价,而且注重对教育活动过程的评价;不仅在人们的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等认知因素的发展情况上进行评价,而且对情感、意志、个性、

人格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进行评价;不仅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评价,而且对学校各种教育因素以及家庭、社会等影响人们思想政治品德的因素进行评价。

其次,评价方法要多样化。思想道德品质的主观性特征决定了评价方法应将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多样性要求在进行评价时,应坚持全方位的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政治品德的生成性特征,决定了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时应坚持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由于教育所面临的主客观条件、人们的性格特征、学习和生活态度、身心特点、教育背景等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时要坚持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因此,要坚持科学性和全面性的原则,构建适应客观形势变化和主观个体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才能使评价结果成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积极因素。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应该:

从“现成生活”视角出发——走出种种“现成生活”,自主地创建属于自己的“可能生活”。

从“可能生活”视角出发——在参与社会变革的过程中更充分的享受生命尊严、实现生命价值。

实然向度, 是指从现实生活层面来观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提升。

【实然:被动生存状态】

应然向度, 主要反映它对现实生活的超越性品质, 表明其完善生活、提升生活的本质内涵。【应然:主动生存状态】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论析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论析 [摘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由独立的机构、人员、课程予以保证的单独系统,不太关心实际生活的具体情况。结合现实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它以人为本,结合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和在人的相互交往中,结合时代特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生活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是指以人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化”是一种过程,一种趋势,一种发展。生活化与抽象化相对应。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的实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关注人、服务人、发展人。本文试图在思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弊端的基础上,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路径。 一、脱离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 (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生活实际 “过去,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度泛政治化,一度目标过高,内容太空,方法单一,效果不好。”[1]事实告诉我们,不论是理想信念教育也好,还是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也好,仅仅传授知识和在政治上提出要求是不行的。还应重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因素的培养。也就是说,要密切联系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不仅要重视日常生活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应重视非日常生活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特别重视在日常生活世界开发非智力因素,没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培育,便不可能达到由知到行的转化,更不可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为,恰恰是日常生活世界的心理活动、恋爱婚姻、工作学习、人际交往、个人发展、文化娱乐等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泛政治化的误区在于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活世界的随意性、经验性、常识性、自由性、情感性、直接性、反复性、零碎性、松散性、多重性。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盛行假、大、空,败坏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声誉,丢掉我党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使人们怀疑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机,进而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抗体”,不再相信思想政治教育。泛政治化的实质是以虚假的说教,对政治信念的背叛,而不是真正对政治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现实性,必须走出泛政治化的误区,把教育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发掘丰富的教育资源。 (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发挥人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和客体有明确的定位,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受教育者的客体地位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教育的等级关系明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截然分离,教育者的地位具有神圣性,其意志具有不可违背性,受教育者处于被动、依附地位,其主体性受到压抑。主体性的缺失在教育方法上的表现是,教育手段的灌输式、教训式和训诫式。在教育过程中表现为教师中心、课堂中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践途径探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践途径探析 长期以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社会生活相脱节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倾向,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由此而导致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定的疏离感与叛逆厌恶情绪。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无益于他们思想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的提高。因此,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生活相融合就成为当前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也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标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践途径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使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国际国内形势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生思想的独立性越来越强,思想意识以及价值选择也发生了变化。本文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存在的不足,就如何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提出了些许建议。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基本内涵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人才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坚力量。强调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对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概念,学者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观点。 如有学者胡凯把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界定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总的来说,是和脱离生活的尤其是理想化、知识化、工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而言的,它强调应充分认识到生活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不可忽视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根基这一本体性的规定。”[1] 有的人从教育模式的角度去定义它,如学者尚丽娟认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生活世界,在生活中找依托、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模式。”[2] 还有学者唐汉卫在阐释“生活德育”的内涵时,认为“‘生活道德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热爱生活、了解生活、亲自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德性,学会过一种道德的生活,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之外的另外一个世界里去培养一个人的道德。”[3] 综合学者们的观点,我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基本内涵有: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同大学生的具体生活实际相结合。针对现实生活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做出相应的调整,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的需要出发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而不是由抽象的概念或理性知识来决定。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要以大学生为主体。坚持以大学生为本,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大学生、理解大学生、关心大学生”[4],把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学生思政教育

浅析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面临着三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受到转型期复杂社会环境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不健全,缺乏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存在学校忽视、老师厌教、学生逆反等问题。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党和国家提出并始终坚持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两大战略,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念并加以中国化的创新。中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其的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也由此显得十分重要。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断发展与深化,我国建立了一批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改革和发展时期。各个中学都在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但是在看到这些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转型期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不健全、教育过程偏误等诸多的问题。 一、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面临着转型期复杂社会环境的挑战 我国转型期社会环境的变化在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创造

良好社会条件与环境的同时,也因为社会变革涉及范围和程度的广泛性、深刻性和复杂性,将不可避免地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的困难。 1.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冲击着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影响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们的社会尚具有不成熟性、不定型性。经济政治的转型也促进着社会文化的转型,社会存在多变性的特点,与之相联系的社会的主体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出现了多元化的特点。 2. 消极的社会现象与思想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思想 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成熟,造成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特殊情况都衍生了各种社会腐败和消极现象。这些社会消极现象和极端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价值观极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倾向,使他们的人生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所有这些都在侵蚀着尚未成熟的青年中学生的思想,并对其人生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这可能也是困扰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高问题的症结所在。 二、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不健全,教育缺乏人文关怀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人为中心,以疏导人的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综述 花都司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外在体现和集中表露,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能的发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因此,深入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科学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决定着能否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综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概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概念的界定 所谓功能是指由若干要要素按照一定结构有机构成的系统在与特定的环境相互作用是产生的结果,它是表示系统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范畴,体现的是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输入与输出的交换关系。功能表示系统对环境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是一个关系范畴,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时产生的结果,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展和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在我国,把功能概念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视域中来,或者说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研究主要始于上世纪70一80年代。从总体上看,对“功能是什么”的解释主要存在着两大类型:即“主观论”与“客观论”。 “主观论”即是从主观视角来看待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将功能和目的互换使用,主要有“目的论”等。“客观论”则坚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客观存在的,其存在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从影响力来看,“客观论”明显拥有更多支持者。但是在“客观论”者内部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即从各种不同的视角来解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里主要有“作用论”、“能力论”、“结果论”、“价值论”以及“效用论”等不同的解释。 从主观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如陈万柏等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新编》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其对象乃至整个社会所发生的积极独特的作用或影响。”仓道来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发挥的效能和它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曹书庆则认为:“所谓功能就是一事物对人和社会所起的作用。教育功能就是德育对于受教育者个体和社

思想政治教育大纲

第一条 为了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要求,加强和规范思想政治教育,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制定本大纲。 第二条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在军队中进行的理论武装和思想引导工作,是党对军队实施思想政治领导的基本途径,是加强军队全面建设、完成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增强部队凝聚力、提高部队战斗力、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重要保证。 第三条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着眼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确保我军始终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确保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确保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大力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新型革命军人,引导官兵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始终保持坚强的革命意志和旺盛的战斗精神,真正做到打得赢、不变质。 第四条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科学理论指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二)贯彻以人为本要求。始终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尊重广大官兵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坚持启发疏导、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统一,促进官兵全面发展。 (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贴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的实践,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军事训练等各项工作中,贯穿到完成多

样化军事任务中,为提高部队战斗力和完成各项任务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四)注重增强实际效果。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质量效益,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思想进步与保持心理健康、加强思想教育与完善政策制度结合起来。 (五)加强实践活动培育。发挥军事训练、部队管理等实践活动具有的特殊思想教育功能,引导官兵在完成任务中培育革命精神、优良作风和高尚品德。 (六)积极推进改进创新。继承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吸纳先进文化,体现时代精神,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紧贴时代发展、紧贴使命任务、紧贴官兵实际,不断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第五条 总政治部主管全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参谋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全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工作。总政治部宣传部归口承办全军思想政治教育的业务工作。 各级政治机关主管本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级司令、后勤(联勤)、装备机关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单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工作。各级政治机关宣传部门归口承办本单位思想政治教育的业务工作。 第六条 各级党委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坚持议教制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原则,确定重要教育任务,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 党委书记是管思想、抓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切实负起领导责任。 第七条 政治委员和政治部(处)主任应当以主要精力抓思想政治教育,认真调查研究,精心部署安排,进行授课辅导,深入实际指导,切实抓好落实。 政治协理员、政治教导员和政治指导员,负责组织实施本单位思想政治教育,掌握官兵思想,认真备课施教,指导官兵讨论,组织教育活动,进行随机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阐释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阐 释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立命之本,只有建立在正确的理论基础上,才能正确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本质内涵,才能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有效方法和路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文章在近年来学界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发展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通过阐释胡塞尔、哈贝马斯、马克思等人关于生活世界的理论,探查和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理论阐释 [作者简介]焦勇(1976- ),男,江苏徐州人,徐州医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徐州 22100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6-0059-0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不是简单地回归日常生活,需要从理论层面进行科学解读,只有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上,才能形成正确的目标、内容、路径、方法,才能增强实效。目前,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主

要有马克思的全面生活理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观、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这些理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但这些理论大都是哲学理论,并不直接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为全面深入地探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通过辨析这些理论,探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从而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 一、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阐释 (一)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 生活世界学说最早由胡塞尔提出,是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概括来讲,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具有多种含义,主要包括特殊生活世界、科学世界、普遍生活世界和原生活世界。 特殊生活世界是社会中的每个人为了生活所构成的自我世界。特殊生活世界针对个体而存在,因为每个人生活的环境不同,行为习俗不同,体现的价值不同,所以每个人的生活世界都不同。科学世界也属于生活世界,在胡塞尔的理论思想中有两种不同的科学世界:第一种是绝对化和理念化的纯粹科学世界,第二种是可以被感知的主观科学世界,是科学技术改造和影响的生活世界,这两种世界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绝对化、理念化。胡塞尔赞同可以被感知的科学世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及实施策略

2012年第05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5,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93期) Total No .293 收稿日期:2012—03—08 作者简介:柳明旺(1968—),男,黑龙江大庆人,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及实施策略 柳明旺 (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 摘要: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知识技能水平,还要求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点。传统的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暴露出很多弊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但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落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能够帮助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总结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必要性;实施策略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5—0042—02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指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结合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 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渗透到学生 具体的学习生活中去,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积极向上、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综合素质。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1.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在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渗透,能够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对知识的运用,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仰,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和谐社会服务的精神。 2.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扩招使大学生数量猛增,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标准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只要求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的标准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也成为社会的重要要求标准之一。大学生面临生活、就业、学习、感情的各方面压力,思想压力大,特别是面临复杂的社会环境时,很容易出现迷茫的心 理,甚至会导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转变。大 学生虽然具有比较成熟的思想意识, 但是毕竟涉世不深、意志力不够,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腐蚀, 这就需要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能够从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帮助学生推开迷雾,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3.是落实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必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坚持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实证科学的形成是在人们不断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发展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体现价值。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现实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如果不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现实生活中去,只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现实,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也只限于书本的知识,在面对现实生活时仍然不知道怎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失去意义,虽然教育者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效果却不明显,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现实相结合,和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 4.能够帮助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 24·

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与外化过程的哲学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与外化过程的哲学思考 发表时间:2011-09-13T12:54:23.010Z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7月B 作者:程松涛[导读]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意识形态领域的应有之义。 摘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意识形态领域的应有之义。根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原理以及社会实践等相关哲学知识,本文将从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析内化与外化的关系。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外化;哲学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11)07-0028-02 作者简介:程松涛(1978.03—),男,汉,贵州遵义仁怀人,贵州财经学院,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人口与社会政策。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学院,贵州贵阳邮编550004 一、前言 当今社会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复杂的外部环境使很多人难以把握好时代主旋律。有关如何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最基础、最基本的愿望和要求,体现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文章和见解可谓是百家争鸣。不管是从教育主体或是教育客体角度,还是从教育环体与教育介体的关系等方面,都有过众多的分析与探究。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与外化的内涵和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将社会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动机和意识,然后再由受教育者将这些意识外化为行为并产生良好的行为结果。因此,内化与外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效性的主要对象。所谓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者的帮助或在其他社会教育因素作用下,接受社会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己的个体意识,也是个体不仅真正地相信、接受和遵守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而且自愿将这些要求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与行为依据的过程。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和外化是辩证统一的。内化是外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内化,也就没有外化;外化是内化的目的和归宿,没有外化,内化也就失去存在的意义。内化与外化不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且相互渗透。内化中有外化,认识离不开实践,受教育者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认识、情感、信念和意志,是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品德行为实践中形成的;外化中也有内化,行为实践受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引导,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行为实践的过程,也就是思想政治品德认识、情感、信念和意志的综合作用和巩固、强化过程。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与外化关系的哲学思考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是“适应超越律”,具体是指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既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基础和发展需要,又要超越受教育者的原有基础,体现社会思想政治品德要求的规律。适应超越律是适应与超越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既为受教育者自身对外部因素的内化程度所制约,又是促进受教育者自身将内化结果外化发展的表现。这个内化与外化的统一过程正是受教育者在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实践体现。列宁说过:“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这说明意识是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想目的,就一定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如果不符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因此,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践活动内外化关系,就要求做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一般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唯心主义历史观把人们的思想动机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显然是错误的。 2、受教育者在内外化过程中的内外因原理分析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过程,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由人的内在因素决定的,人的自身状态,如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兴趣爱好以及身心其他方面的情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重要因素,这被称为“内因论”。另一种观点被称为“外因论”,这种观点认为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是环境影响和教育的结果,而忽视人的内在因素的影响。然而,对立统一规律关于内外因关系原理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在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外在因素的作用,这些外在因素包括社会的经济制度及其经济活条件、政治制度及其社会政治状况、社会文化及其文化活动;人们生活的社区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日常生活和生产等;以及受教育者出生和成长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集体环境、社会交往环境、大众传播媒介等。外部因素虽然对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但受教育者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部影响的个体,而是作为能动体在与外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接受外界影响的。任何外界因素都必须通过人的内在因素起作用。 3、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与外化统一于实践 马克思在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盟芽的第一个文件”的《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因此,作为教育主体的教育者在试图改变原有的不合理的,或者落后的思想意识问题上,要更加重视教育活动这一实践性。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并有明确的正确意识导向,让所有人们都参与其中;同时,还要给受教育者提供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域,特别是新时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要真正从解释世界转向改变世界,在本文主要的就是强调教育客体的外化行为。前面分析了影响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关系的外因因素——环境与教育,但我们不能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要看到环境和教育对人们产生的影响一定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改造。这就要求受教育者要在发挥自身内因作用的基础上处理好外化功能。 四、思想政治过程中内化与外化的实践性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总结 (1)

第一章绪论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特殊矛盾: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思想政治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1是思政存在的内在根据2贯穿于思教始终并推动其发展3制约着思教领域其他矛盾) 基本范畴:1个人与社会,揭示人的本质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个人是历史的具有社会性的个体;社会是以共同点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和共同发展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思想与行为揭示人的思想活动和行为表现的相互关系范畴。思想指制约人的行为的各种精神因素总和(理性感性情感意志)行为是在思想支配下所产生言论活动等外在表现。关系:思想支配行为,行为反映思想,行为对思想的形成具有反作用。(表现略)思想转化为行为需①外部条件,行为的环境支持因素(风气,舆论,习俗)②内部条件,行为必须通过动机态度等环节。动机转化为行为受到两个制约①文化观念,动机形成后能否表露受价值准则判断的制约,符合公认准则就可以②合适的行为方式选择。 3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与客体关系 4内化和外化。揭示人的思想,行为变化发展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变化发展范畴。内化指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规范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意识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注意,理解,接受)三环节。外化则是将个体品德意识转化为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产生良好行为结果的过程。制约因素;①内部制约因素是个体的价值观对行为动机的评价作用和对行为方式的选择。②外部制约first内在动机外化行为所需要的时间地点和条件。Second个体意识是否外化受到制约third 从众效应的影响(公共场合尤甚)关系:二者是思教过程密不可分的环节。两者统一性表现为;①实践活动是两者的共同基础②目的相同,最终都为了通过良好行为产生良好社会效应③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二者对立性表现在:①两者处于思教过程的不同阶段②作用不同,内化是输入,外化是输出③成果不同④所用方式方法不同。 5教育与管理。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影响实践活动主要靠说服教育启发人们自觉性,管理是组织运用经济行政纪律法规等手段规范人们行为,以维护正常生活工作秩序的实践活动,带有强制性。关系:1思想教育与行政管理关系;一方面思想教育可以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另一方面行政管理可以增强和巩固思想教育效果。2奖励与惩罚关系;①批判往往告诉人们不该做什么,批判过多可能使人无所适从。②过多的批判指责使人产生挫败感产生隐蔽的对抗行为。③单一的使用批判惩处办法容易导致简单粗暴或惩罚主义,如果将批判变成发泄个人的工具批判将失去任何效力。 学科特点:1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各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都反映了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带明显阶级性,是阶级性与真理性的高度统一。 2实践性,在长期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发展 3综合性,研究中对相关社会心理因素做综合考察,借鉴运用多学科知识 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和知识 借鉴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教建设, 1用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学科建设:坚持本质规定性(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与时俱进);坚持基本原理(马

关于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思考

关于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0-01-06T14:27:47.577Z 来源:《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11期下供稿作者:刘国学[导读] 本质就是事物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属性。教育的本质,也就是教育的本体刘国学 (武冈市皮肤病防治站,湖南武冈 422400) 摘要:如何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要求和变化,做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结合多年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认为抛弃空洞的理论说教,寓教育于 生活,在生活中实现教育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关键词: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生活化中图分类号:F272.9;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 一、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应紧密依托基层现实生活,从职工的生活实际出发,采用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富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形式,教会广大职工如何认清自身价值,以主体的角色主动积极地参与、适应和创造生活,强化责任意识,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本质就是事物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属性。教育的本质,也就是教育的本体。古往今来,多少教育家、思想家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索。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始终立足于人类的生活需求与素质发展。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现实的人”和“实践的人”的区别。因而马克思主义是彻底的“人本论”,这也要求教育必须尊重人的本质,以实践的生活为教育的本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向马克思主义人本论的回归。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在于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因而就不能离开教育对象所处的实际社会生活。从本质上说,生活乃是教育的根基,一切教育只有在生活中并通过生活,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关注职工的“客观”存在,适应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以职工所处的全部生活为教育平台,贴近实际、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这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以及最终的目的和归宿。 二、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价值分析 价值是客体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价值实现则是这种属性作用于主体的过程及其结果。马克思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检验才能体现其价值。 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付出,它要求个体要把社会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时时处处以奉献为主。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确立职工的自我社会价值认同。如我站在现阶段还存在很多困难,还需要建立新的发展平台。这就要求全体职工以全站的利益考虑,而不是强调个人得失。在强调社会价值的同时我们必须尊重职工的个人需要,实现职工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我们必须充分考虑职工的现实生活需要,切实实现好、维护好、保障好职工切身利益,千方百计为职工排忧解难,要依靠有限的财力、物力去改善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创造适宜于职工成长进步的良好环境。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充分尊重职工的个人价值,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目的是使他们更好地为集体的利益而奋斗。职工的个人利益存在于集体利益之中,要教育职工始终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坚持集体和个人利益的统一,自觉以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弘扬牺牲奉献精神,永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反对个人利益至上、金钱至上的错误思想,真正实现职工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三、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途径 1.实施“以人为本”的工作方法。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相信职工的自我教育能力,在理解人、尊重人上做文章。在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时,除了继续坚持灌输的原则,坚持不懈地进行主题思想教育外,还充分挖掘和整合基层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日常管理中,使职工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教育,在教育中体验生活。 在面对职工的困难时,由纯慰问性的精神鼓励向以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排忧解难方向转变。如对困难职工,帮助职工克服困难,解除职工后顾之忧,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最实在、最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应将“温暖工程”送到那些最需要的困难家庭,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2.构建“学习型基层组织”。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创建学习型基层组织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转变的有效途径。我们应把营造学习氛围,打造学习型组织或社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三贴近”的有效方式,将传统的职工被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为职工主动学习提高,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形式的创新。我站就将建设站文化和构建学习型组织有机融合,把日常学习用学分制的形式统计出来,作为考核员工和干部的重要指标;以弘扬服务精神为主线,以“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为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将思想政治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日常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特别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比较活跃,价值观念多元化趋势明显。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我们往往会迷惘,“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的状况。为此,构建一个学习网络非常重要,这样可以改变过去那种单纯地依靠说教的方式,可以充分发挥电视、广播和报纸等各种现代学习途径,特别注重运用计算机这个“有形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专业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交流学习。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可通过行业网站加强对职工的引导和教育,增强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时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试重点总结

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 论基础。(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二)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的理论(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五)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活”的理论(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阶段的理论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知识借鉴:教育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 学等。 3.思想是指制约人们行为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既包括理性认识,也包括感 性认识,还包括情感和意志等成分。 4.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所说的思想:一是教育者所传播的思想。它通常是一个社 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包括一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主导价值观、思想道德规范等。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 5.思想的特征(1)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辩证统一(2)自然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 一(3)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4)差异性与共同性的辩证统一 6.思想的表现形式有工具性形式和内容性形式。 7.行为是在思想支配下所产生的言论、行动等外在表现。 8.行为的特征有起因性、自主性、目的性、可塑性。 9.思想与行为的关系:思想与行为的一般关系是:a思想支配行为。人的绝大 多数行为都是由思想所支配的,思想是行为的先导;b行为反映思想。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的思想。因此往往通过分析行为而了解产生该行为的思想动机;c行为对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反作用。 思想与行为之间复杂关系:第一,思想正确,行为正确;第二,思想正确,行为不正确;(好心办坏事)第三,思想不正确,行为正确;(歪打正着、虚假行为)第四,思想不正确,导致行为错误。思想与行为之间的这些复杂关系,要求我们必须对人们行为的思想动机与思想指导下的行为效果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10.思想向行为转化的条件(影响思想向行为转化的因素):(一)外部条件(外 因)如社会风气、社会舆论、先前行为的效果(二)内部条件(内因)思想观念的内化程度、非理性因素(需要、动机、情感等)

论科学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三峡论坛》2012年第2期,总第248期 126 论科学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陈运普陈江燕 (三峡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摘 要: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日益显著并不断增强。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科学技术具有较强的渗透功能、传播功能、示范教育功能、创新功能和评价能力。研究科学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科学技术; 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2)02-0126-04 科学技术不仅具有很强的生产力功能,而且蕴 含了丰富、深刻的教育内涵。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科学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都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好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1]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当代社会诸方面的广泛应用,科学技术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丰富并改善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科技素质,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由此,科学技术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随之日益凸显。 一、科学技术的示范教育作用 1. 科学技术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取得了卓越成就,但也存在着重形式轻实效、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破了这些限制,使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为隐蔽地渗透到其它知识体系和社会生活之中。“科技改变生活”,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不再受特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高科技的运用,如电影中的3D数字技术,使电影画面更为真实、逼真,带给人们视觉冲击与享受的同时,也大大加深人们对该电影的印象。通过电影或者电视这种隐性化的包装,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惊人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借助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可以针对任何一种复杂的研究对象,把它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研究。通过对思想信息系统进行要素、结构性、环境性分析,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科学技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生活,生活就是课堂,发挥着示范教育的功能。 2. 引导教育的作用 科学技术带来生产力变革的同时,也将强大的技术运用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这些技术中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世界打破了人们的传统思维方式,涌现出许多新鲜词汇和语录,这些词汇和语录用起来朗朗上口,如果谁不会,可能就会被嘲笑“out”了。网络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如此之大,甚至达到了“操控”的地步,出现了诸如“微博控”这样的人群。据调查统计表明,我国的网民数每年都在迅猛地增长,其中绝大多数网民是18-35岁的年青人,正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2]可想而知,科学技术中网络的运用对我们的教育带来冲击的同时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 收稿日期:2011-12-31 作者简介:陈运普(1965-)男,汉族,河南漯河人,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陈江燕(1986-)女,汉族,湖北黄冈人,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0年硕士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030505) Education in Ideology and Politics (一)学科简介 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我校于2003年设立并招收硕士研究生,学术研究领域主要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生态文明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研究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思路。学科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科研成果丰硕的指导教师团队,并与国内多所高校和研究单位的相关学科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活动。学科能为研究生创造教学实践、科研实践机会,研究生毕业后可选择到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工作。 (二)培养目标 熟练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具备较强的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熟悉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阅读外文专业资料;了 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能适应我国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军队、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专业教学、科研和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 (三)培养方式 依据本学科的培养目标及研究生选择的研究方向,采取导师负责与导师组、学科团队联合指导相结合;研究生学习以课程学习、自学研修、专业研讨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等多样化的方式培养研究生。导师和学科组要全面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业务学习、身体健康及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四)学习年限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提前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和论文工作且符合学院的相关规定者, 可申请提前答辩,但最多只能提前1年;因特殊原因需延长学习年限者,由研究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导师和相关部门批准,可适当延期,但在校学习最长年限不得超过4年。修业年限期满,未毕业者按自动退学处理。 (五)学科(研究)方向 1.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2.生态文明教育。 (六)学分要求与课程、必修环节设置 本学科总学分基本要求为36学分,包括课程学习31学分和必修环节5学分。必修环节设置包括学术研讨与报告(2学分)、开题报告(1学分)、实践训练(2学分)三部分。 1. 课程设置 课程学习的学分基本要求为31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不少于17学分。课程学习要求在毕业论 文开题之前全部完成。凡符合《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第一外国语课程免修管理办法》的研究生,可在新生入学两周内申请免修硕士研究生第一外国语课程。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取的研究生,须在导师指导下补修3门本科生的主干课程,若本科阶段已修上述课程的可申请免修。补修课只记成绩, 不计入总学分。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31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社会背景

问题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社会背景 1、“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 科技理性全面渗透到人们的实践生活领域。随着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和发展,科学技术逐渐改变着世界,科技理性全面渗透到人们的实践生活领域,引发了人们对科学和技术的推崇和热捧。 人文社科界开始反思科技与人的关系问题。科技发展对人们生存状况的消极影响引起人们警惕,倡导回归生活世界、返璞归真、重新构建以人为本的生存模式和生活方式逐渐成为一股新的潮流。 国内外的教育改革都体现着“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趋势。近些年来,国内外的教育改革都无一例外的体现了“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这一趋势。例如,20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里程碑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倡导人们实现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实质就是倡导将教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维度中,呼吁教育回归生活实践,以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2、“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在我国,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引发了我国教育学界对生活教育模式的深度探索和实践,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尤其在时代变革、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与精神文明建设背道而驰的道德失范、甚至违法行为屡屡发生在青年人们群体中时,人们开始痛定思痛: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成为脱离生活的道德说教,而必须紧贴时代发展的脉搏,实现生活化转向,才可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征服人心、塑造心灵的价值旨归。 3、脱离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主要表征 (1)思想政治教育功利化 现代教育陷入功利主义。当前,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物质财富的急剧增加,人们越来越沉溺于追逐物质利益,这使得“人陷入物质主义泥坑而难以自拔,是否有用成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唯一尺度”,人成了自身所创造的物质的奴隶。面对物质主义的泛滥,教育没能坚持阵地,迷失了它的终极价值,变为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教育,现代教育陷入功利主义,带来了两个弊端:一是学问成了政治的工具,失掉了应有的主动性和尊严性;二是认为仅有创造实利的知识和技术才有价值,人成了知识和技术的奴隶。思想政治教育在功利性的影响下,过分强化工具性价值,目的性价值被排挤到角落里,甚至出现人们人格扭曲的情况。 (2)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