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明代宗不昏庸 盘点朱祁钰在位期间诸多作为!

历史趣谈:明代宗不昏庸 盘点朱祁钰在位期间诸多作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代宗不昏庸盘点朱祁钰在位期间诸多作为!

导语:明代宗叫做朱祁钰,他是明宣宗的儿子,明英宗的弟弟,他是明朝的第七个皇帝,他也是唯一一个在明朝迁都后,没有被安葬在明十三陵的皇帝,他

明代宗叫做朱祁钰,他是明宣宗的儿子,明英宗的弟弟,他是明朝的第七个皇帝,他也是唯一一个在明朝迁都后,没有被安葬在明十三陵的皇帝,他的一生并不完美。尽管他在位时间很短,但是这期间却有不少作为,容我一一道来。

其一,政治上,国家的内部和外部都不稳定,内部水灾严重,人们的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外部战争频繁,外来侵略者的侵略。面对这种内外皆忧的情况,明代宗在政治上积极听取臣子的意见与建议,善用有才能的人,鼓励有才能的人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给他们提供机会,用的官员也是有才能得人,比如于谦等。政治局面得到了稳定。

其二,军事上,瓦剌不断的挑衅,不断的进攻明朝,明朝则采取了顽强抵制的方法,因为于谦得到重用,所以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依靠他的机智排兵布阵,合理安排士兵参与战斗,最终在对瓦剌的侵略中取得胜利。瓦剌的内部矛盾越来越严重,最终失去了对明朝的威胁。还有“核丁法”“准样图”这些都是在明朝时期产生的,在当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将违法乱纪的军官绳之以法,加强了对兵器的管理。

其三,经济上,他带领官员治理灾害,妥善给予受灾群众帮助,减轻了他们的税务负担,用钱帮助他们,从心理上给予安慰。重视农业发展,从自身做起,一切都实行节约,尽心尽力发展经济。

其四,文化上,明代宗带头制定了《寰宇通志》,给参与制定的人各自分配任务,明代宗则自己作序,详细的讲述了各地的风俗,山水,有名的人物,各种历史古迹等等,后来被明英宗找人改编而流传下来。

生活常识分享

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及其演变

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及其演变 2014-10-24 12:49:10?《南开学报》?常建华 祭祀祖先既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民间信仰,同时也是一种权力,它是社会身份等级的一种标志。这种等级性的权力,体现在通过礼制确定不同身份的人在建筑宗庙和追祭祖先的等级规定上。因此,研究宗族的祭祖和家庙祠堂的历史状况,需要由礼制入手,并综合社会的实际状况加以分析。兹主要依据新发现的明人文集、明代族谱和地方志资料,将明朝礼制和明人的看法结合起来,对明代祠庙祭祖礼制及其演变进行探讨[1]。 一、朱明王朝建立后,如同历史上的其它新建王朝一样,首先制礼作乐。 根据《明太祖实录》的记载,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鉴于国家创业之初,礼制未备,敕中书省传令全国各地举荐素志高洁、博通古今、练达时宜的儒士至京,纂修礼书。徐一夔等人于洪武三年(1370)九月修成礼书,朱元璋赐名《大明集礼》[2]。《大明集礼》(注:《大明集礼》收入四库全书时作《明集礼》,本文引文仍从原书名,其它会典等书类似者也如此处理。)卷六《吉礼六·宗庙》有“品官家庙”、“家庙图”、“祠堂制度”、“神主式”、“椟韬藉式”、“椟式”、“品官享家庙仪”诸条,这是明朝最早的祠庙祭祖规定,应该作为讨论明朝祠庙祭祖礼制的出发点。“品官家庙”条在该书目录中作“品官家庙考”,更符合正文所述,该文在考察了历代祭祖之礼后说:先儒朱子约前代之礼,创祠堂之制,为四龛以奉四世之祖,并以四仲月祭之,其冬至、立春、季秋、忌日之祭,则又不与乎四仲月之内,至今士大夫之家遵以为常。凡品官之家立祠堂于正寝之东,为屋三间,外为中门,中门为两阶,皆三级,东曰阼阶,西曰西阶,阶下随地广狭以屋覆之,令可容家众续立。又为遗书衣物祭器库及神厨于东,缭以外垣,别为外门,常加扃闭。祠堂之内,以近北一架为四龛,每龛内置桌。高祖居西第一龛,高祖妣次之;曾祖居第二龛,曾祖妣次之;祖居第三龛,祖妣次之;考居第四龛,妣次之。神主皆藏于椟,置于桌上,南向。龛外各垂小廉,廉外设香桌。于堂中置香炉,香合于其上。旁亲之无后者,以其班祔设主椟,皆西向。 庶人无祠堂,惟以二代神主置于居室之中间,或以他室奉之,其主式与品官同而椟。 国朝品官庙制未定,权仿朱子祠堂之制,奉高曾祖祢四世之主,亦以四仲之月祭之,又加腊日、忌日之祭,与夫岁时节日荐享。至若庶人得奉其祖父母、父母之祀,已有着令,而其时享以寝之,大概略同于品官焉。[3](卷六)这是对明朝祭祖礼制的概述,反映出明初士大夫普遍接受朱熹《家礼》[4]中祠堂之制的影响,明朝政府鉴于家庙制度未定以及民间祭祖的实际情形,于是“权仿朱子祠堂之制”,规定品官祭祀高、曾、祖、祢四代祖先。如果我们把《大明集礼》中有关品官之家的规定同《家礼》[5]比较,就会发现《大明集礼》综合了《家礼》卷一《通礼·祠堂》中“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为四龛以奉先世神主”、“旁亲之无后者以其班祔”诸条。其中与“祠堂之制”完全

江西省鄱阳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江西省鄱阳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 试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感慨.(kài)倜傥混为一谈(hún)废寝忘食 B.分岐.(qí)簑笠翻来覆.去(fù)咄咄逼人 C.粗犷.(guǎng)诀别不求甚.解(shèn)锋芒毕露 D.贮.蓄(chù)吝啬恍.然大悟(huǎng)人声顶沸 2.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洁员在扫道时拾到大额现金和重要证件,连夜寻找到失主,心急如焚的失主喜出 .. 望外 ..。 B.经过谈判,物业公司与业主们终于在物业费的问题上达成共识,目前双方莫衷一是 ....。 C.她小心翼翼 ....地走上前去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 D.这片人迹罕至 ....的滩泽除有几只大鸟在空中飞过,再无任何声息。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走进美丽的百里杜鹃,我停下脚步驻足观赏。 B.在课堂上,老师努力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C.有关部门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考试期间严防安全不出问题。 D.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校园欺凌预防、干预和处理机制,保障每个孩子健康成长。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正如泰戈尔所说过的一句话:“天空中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②这时,你不要退缩,不要气馁,哪怕最终只在幸福门外徘徊。 ③追求是一种持之以恒的过程,只要心中存在着这种信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一定会达到幸福的彼岸。 ④毕竟,我们追求过,努力过,与狂风暴雨拼搏过。追求就是一种幸福。 ⑤但其中必定会有狂风暴雨、冰山触礁,它们就像逆流一样阻止你前进的步伐。A.③⑤②④① B.②①③⑤④ C.①③⑤②④

明代宗族

第一章: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和习俗 品官祭祀高,曾,祖,祢四代。庶人祭祀两代。 大都认同于《家礼》。 将皇帝尊祖敬祖之心,奉先思孝之实推及臣民,以显示皇恩浩荡,从而革新礼制,以告万世,使君臣青史留名。 嘉靖朝发生了皇室宗庙制度的改革,放宽民间祭祖的规定。 詔令天下臣民可以祭祀始祖,原只允許臣民在冬至、立春時祭祖,並不准家廟、祠堂設立牌位常祭;但允許祭祀始祖,即等於允許各之同姓宗族連宗祭祖。同時,又要求官員建家廟,並允許於家廟設臨時祭始祖、先祖的紙牌位,又加上允許”以今得立廟者為世祀之祖,世祀而不遷”,因此開啟以後家廟祭祀始祖之先河。 第二章: 歸順新朝,為總管六州軍事、歙州刺史,封越國公。汪氏最早祠堂是紀念汪華的廟宇。 最先紀念汪華的祠廟在唐宋時期興建於歙縣,屬於紀念專人的特廟,後來在休寧等地建立行祠,形成宗烈廟體系。 建祠的目的不僅是為了祭祖,更著眼於宗族的制度化建設,由於紀念汪華很早就被官府和徽州地域認同,徽州汪氏祠堂的特點在於都是祭祀始祖汪華,所以具有始祖祀祠的特質。 宋元時代雖然家廟制不立,但祀祭祖先有其一定的廣泛性,就徽州而言,宗族祭祖主要有墓祠、社廟、功德寺、墳庵、寺觀立祠、名人祠廟及家祠等幾種形式。明代徽州建祠祭祖的特點是宗祠的發展,及以祭祀始遷祖統宗合族。由於明代嘉靖皇帝採納禮部尚書夏言建議,允許臣民祭祀始祖和先祖,但規定不能立廟以逾分,於是宗族”和眾小祠堂而為一大祠堂”,名之為宗祠,徽州宗祠強調的”宗”即以始遷祖為宗的宗族祠堂。始祖宗祠的普遍性與汪華、程靈洗的地域神崇拜有關係,祭祀始祖也推動了宗祠的建立。 第三章: 興化的宗族祠廟祭祖可追朔至唐末五代十國時期,此一時期的宗族祠廟帶有佛教色彩;佛教與祖先崇拜的結合還有功德墳寺。宋元時代興化宗族祀祭祖先已逐漸脫離宗教寺觀而獨立,尤其受南宋朱熹祠堂之制影響而建有合族祠堂、置祭田供祀。明代興化世家大族伴隨自身發展,設置專祀祭祖更加普遍;而且明顯地脫離寺院轉向住所附近建立祭祀始祖的祠堂,當地稱之為族祠。 興化族祠的設置一般是由族中紳士倡導,族人響應共同完成,族長在其中發揮重要組織、領導作用,因此宗族組織化程度較高。五代十國以來興化宗族祠堂祭祖的演變,反映了社會文化的變遷,即佛教社會文由強轉弱,儒家社會文由弱轉強,其關鍵點在於宋代程朱理學的形成。 第四章: 吉安原名廣陵,唐宋以來多世家大族,文風鼎盛;宋代歐陽修出生於此,其倡導籑修祖譜,對吉安地區人文風氣與修譜影響很大。吉安建祠祭祖盛行,其因開發較早,經濟文化較為強盛,因此有不少科舉成功而仕宦者,重視儒學和文化發展。吉安宗族設立祠堂祭祖始於元代,至明代發展主要表現於宗族在建祠祭祖的同時,伴隨修族譜、行墓祭、置祭田、設義塾等舉措,有意識地採取制度上的創新來合

2021年明朝皇帝顺序表

明朝皇帝顺序表 欧阳光明(2021.03.07) 明太祖朱元璋-- 明惠帝朱允炆 -- 明成祖朱棣 -- 明仁宗朱高炽 --明宣宗朱瞻基 -- 明英宗朱祁镇 明代宗朱祁钰-- 明宪宗朱见深 -- 明孝宗朱佑樘-- 明武宗朱厚照 --明世宗朱厚熜 -- 明穆宗朱载垕 明神宗朱翊钧 -- 明光宗朱常洛 -- 明熹宗朱由校 -- 明思宗朱由检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明朝开国皇帝。原名朱重八,后取名朱兴宗,其父为朱世珍(原名朱五四),母为陈氏。在明代徐祯卿的《翦胜野闻》中,他引用了朱元璋自己作的《朱氏世德碑》碑文,那上面是这样记载的:朱元璋这一朱姓宗族,出自金陵之句容,家住朱家巷,地属通德乡,其地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境内,朱元璋以上几代人都以农业为生。 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1377—1402年),明朝第二位皇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因皇太子朱标已先病故,遂以皇太孙朱允炆即皇帝位。次年改年号为建文。在位4年。丧所不明。朱允炆生于太平之世,未经创业之艰,在位时间又短,于国家无重大作为。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代皇帝,1402-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夺位登基。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

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在位期间完善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使明朝发展到顶峰,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也被后世称为永乐皇帝或永乐大帝。 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但身形较胖,导致身体较弱。朱高炽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是在位期间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他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停止了朱棣开始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复兴,读书人的待遇比洪武、永乐两朝要好。朱高炽天禀纯明,从善改过,恭检爱民,因此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汉族,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朱瞻基在性格上,他与其父朱高炽相似,也具有他父亲那种对皇帝作用的理想主义的、然而是保守的想法。朱瞻基是文人和艺术的庇护人,他的统治的特点是其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明代宗族研究

明代宗族研究 提要:明代的宗族发展是国家经济与政治发展的一种表现,是宋明理学家为建祠祭祖以管摄人心的具体实践。在本文中我们会探讨祠庙祭祖制度在明代的平民化过程,了解宗族结构的组织化乡约化,了解明代宗族发展特征。 关键词:明代,宗族,祠庙,族规 学术史简介: 关于明代宗族的研究,宗法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问题居于主导,李文治发表了《论明清时代的宗族制》认为宋代以后封建宗法关系具有松弛的趋势,韩大成《明代的族权与封建专制主义》探讨了明代专制主义王朝支持鼓励族权以及维护族权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等问题。李文治《明代宗族制的体现形式及其基层政权作用》是明代宗族研究的重要论文,作者认为明代宗法宗族制度化主要是废除关于建祠及追祭世代的限制、宗族关系的政治性质加强。徐晓望《试论明清时期官府和宗族的相互关系》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官府和宗族的关系,特别论述了宗族破坏封建法治以及官府对宗族的打击。常建华发表《明清时期祠庙祭祖问题辨析》,对左云鹏、李文治提出的明朝取消庶民不得立家庙禁限的观点重新考释。曹凤祥《论明代族田》论述了族田的兴起与发展类型、管理与经营、特点、作用以及朝廷对族田的态度。张海瀛《明代谱学概说》探讨了明代修谱宗旨、修谱体例以及族谱功能的强化。阎爱民《“大礼议”之争与明代的宗法思想》认为大礼议导致了宗族史上的重大变化,尊祖观念成为最重要的宗法原则。赵园《明清之际士人的“世族论”》探讨了士人宗族论的一种形式“世族论”,丁钢主编《近世中国经济生活与宗族教育》主要论述了明清时期晋商、徽商、闽粤商、江浙商的宗族教育问题。吴霓《明清南方地区家族教育考察》探讨了两级教育的目的、阶段,家族教育的经费等问题。王惠明《明清家族社会认同准则》举族进行祠墓祭祀活动是崇拜祖先、积淀家族意识的重要宗教形式。钱杭《关于同姓联宗组织的地缘性质》指出由联宗形成的联合组织是一个松散的地缘性同姓网络。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者从区域与个案的角度探讨了明代宗族的形成原因,其中有关于徽州与广州福建的研究比较多。 明代的宗族祠堂发展与祭祖权的平民化: 明代非常重视祠庙祭祖问题,多次对此进行讨论,明初士大夫普遍接受朱熹《家礼》中祠堂之制的影响,明朝政府鉴于家庙制度未定以及民间以及民间祭祖的实际情形,于是“权仿朱子祠堂之制”,规定品官祭祀高,曾,祖,祢四代祖先。《大明集礼》规定庶人祭祀祖父两代祖先,而且还说“若庶人得奉其祖父母,父母之祀,已有著令”。明人汪循也说:“我圣明治教休美,其颁制示则,每以家礼为准,宜乎声教,而家置一庙矣。”朱熹《家礼》列

近20年来国内学界对于明代宗藩的研究综述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近20年来国内学界对于明代宗藩的研究综述3 顾锦春,叶剑飞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 200062) [摘 要]近20年来,史学界对明代宗藩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本文试通过对政治、 经济、社会生活、最终结局以及地区性藩王和宗室个案的分析等方面研究成果予以总结,以期服 务于明代宗藩史的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宗藩;综述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明朝建立伊始,朱元璋便建立了极具特色的宗藩制度。有明一朝,宗藩制度与之相始终,对明代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各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深入研究明代宗藩制度及宗藩政治、经济、社会活动,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明代社会的各个方面。近20年来学术界对明代宗藩作了系统和认真的研究,取得丰富的成果,本文试就近20年来国内对明代宗藩的研究作一番综述。 一、政治方面 宗藩制的建立。对于朱元璋建立宗藩制度的原因,史学界主要有两种主要观点,第一种以张德信的《明代诸王分封制度述论》[1]与周积明的《封藩制与初明军权的转移》[2]两文为代表,认为分藩制的出炉是迫于明初政治形势与巩固皇权的迫切需要,是朱元璋从开国功臣手中剥夺军权的一项重要环节。当时北方边疆时常受到元朝残余势力的侵扰而急需派遣重兵加强防卫,但此时皇室与功勋集团之间,围绕着政治权力和土地与财富的再分配问题,矛盾已日益发展,朱元璋惟恐大将掌兵而尾大不掉,便将北方防御交之于宗室,建立了宗藩制。第二种看法则以顾诚的《明代的宗室》[3]、张显清的《明代亲藩由盛到衰的历史演变》[4]、余兴安的《论朱元璋的政治蓝图及其对明朝政治的影响》[5]为代表,认为分藩制的建立是朱元璋吸取历史经验的结果。朱元璋借鉴了汉晋两代分封易于宽纵导致诸王尾大不掉,而唐、宋两朝又过于抑藩导致了帝室孤微的教训,将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视分封制为王朝长久的保证。 “藩禁”政策。暴鸿昌的《明代宗藩特权的演变》[6]、张显清的《明代亲藩由盛到衰的历史演变》[7]、赵毅的《明代宗室政策初探》[8]和苏德荣的《明代分封制度的演变》[9]皆对明朝“藩禁”政策的演变过程作了各自的表述,大抵皆认为洪武朝诸王权力过大,永乐、宣宗朝实行了“削藩”政策,宗藩由此退出政治舞台。暴鸿昌的《明代藩禁简论》[10]则列举了“藩禁”政策的各种具体表现。此外,对“藩禁”政策的研究还有毛佩琦的《建文新政和永乐“继 3[收稿日期]2006-05-20 [作者简介]顾锦春(1982-),上海市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2004级硕士研究生。

大明天子朱祁镇

《大明天子朱祁镇》 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镇(1427-1464),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明代宗朱祁钰异母兄,明宪宗朱见深之父。 传奇一生:朱祁镇的名字在我心里牢牢的和“土木堡之变”联系起来了。当时北方瓦剌和鞑靼骚扰中原,年轻气盛的英宗哪能忍得了呢?他幻想着像他的父亲和祖父率领大明军队驱除鞑虏。于是脑子一热,并且在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瓦剌。不顾群臣反对,结果三十万大明军队损失殆尽,“英宗北狩”,做了战俘。朱祁镇也挺牛的,作为俘虏在我们想象中他们应该备受欺凌,可是在瓦剌没人敢动朱祁镇,明英宗活的潇洒自由,也先、伯颜帖木儿经常把他的老婆给英宗分享。之后当了一年战俘,瓦刺乖乖的把朱祁镇送回去了。在他被俘虏期间他的弟弟朱祁珏当了皇帝,尊他为太上皇。回到大明朝后囚禁7年。朱祁珏弥留之际,朱祁镇在石亨等投机派的支持下顺利复辟。之后展开疯狂报复,滥杀朝臣!一代明臣于谦成为政治牺牲品。在排除异己后,动乱的大明朝开始缓缓的前进了,之后重用李贤。听信纳谏,仁俭爱民,美善很多。还废除了殉葬制度。 争议人物:明英宗的一生跌宕起伏,后世褒贬不一,千秋功过,历史自会评说。

所感:明英宗的身前身后太多事,作为后世不敢妄议,但是冒大不敬之过,说一些。一、明朝是朱元璋推翻蒙古人元朝的统治,从那时起汉族人又重新统治中原地区。尊崇孔孟之道、朱程理学。不仅在军事政治上统治了中国,在文化上更使中国达到巅峰。大明终其一朝276年,不合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坚持抵抗清朝38年,我想这就是华夏精神、中国人的气节。满族统治下的晚清是做不到的。但是……明英宗做了俘虏,并且活着回来了…… 二、公元1435-1449年,朱祁镇第一次做皇帝,对云贵地区发动无必要战争,劳民伤财,仅为一己之私。公元1457-1464年第两次在位,疯狂报复,导致朝廷无人能用。“君权凌驾于一切”,皇帝的意志左右士大夫的官海沉浮。内阁等监察御史都为皇帝服务。“君权,千年之大恶也!”。不论是朱祁珏还是朱祁镇在位,国家都有残酷的内斗、虚耗。严重的阻碍国家发展。不过梦总会有醒的那一天,当肃清自身问题后,便开始阔步前行。国家尚如此,何况人呢?所以,人生中我们可能会做好多当时我们都不知道对不对的事情。这都没关系,想清楚了,就大步前行吧!不过还是要尽可能的避免无必要的内耗。

历史趣谈:明代宗不昏庸 盘点朱祁钰在位期间诸多作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代宗不昏庸盘点朱祁钰在位期间诸多作为! 导语:明代宗叫做朱祁钰,他是明宣宗的儿子,明英宗的弟弟,他是明朝的第七个皇帝,他也是唯一一个在明朝迁都后,没有被安葬在明十三陵的皇帝,他 明代宗叫做朱祁钰,他是明宣宗的儿子,明英宗的弟弟,他是明朝的第七个皇帝,他也是唯一一个在明朝迁都后,没有被安葬在明十三陵的皇帝,他的一生并不完美。尽管他在位时间很短,但是这期间却有不少作为,容我一一道来。 其一,政治上,国家的内部和外部都不稳定,内部水灾严重,人们的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外部战争频繁,外来侵略者的侵略。面对这种内外皆忧的情况,明代宗在政治上积极听取臣子的意见与建议,善用有才能的人,鼓励有才能的人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给他们提供机会,用的官员也是有才能得人,比如于谦等。政治局面得到了稳定。 其二,军事上,瓦剌不断的挑衅,不断的进攻明朝,明朝则采取了顽强抵制的方法,因为于谦得到重用,所以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依靠他的机智排兵布阵,合理安排士兵参与战斗,最终在对瓦剌的侵略中取得胜利。瓦剌的内部矛盾越来越严重,最终失去了对明朝的威胁。还有“核丁法”“准样图”这些都是在明朝时期产生的,在当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将违法乱纪的军官绳之以法,加强了对兵器的管理。 其三,经济上,他带领官员治理灾害,妥善给予受灾群众帮助,减轻了他们的税务负担,用钱帮助他们,从心理上给予安慰。重视农业发展,从自身做起,一切都实行节约,尽心尽力发展经济。 其四,文化上,明代宗带头制定了《寰宇通志》,给参与制定的人各自分配任务,明代宗则自己作序,详细的讲述了各地的风俗,山水,有名的人物,各种历史古迹等等,后来被明英宗找人改编而流传下来。 生活常识分享

皇帝表

三皇 盘古氏 天皇氏 地皇氏 人皇氏 有巢氏 燧人氏 伏羲氏 女娲氏 神农氏 五帝 黄帝姬轩辕 少昊己挚 玄帝姬颛顼 帝喾姬夋 帝挚姬挚 唐尧伊祁放勋 虞舜姚重华夏朝 大禹姒文命 启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予 槐 芒 泄 不降 扃 廑

皋 发 桀帝姒履癸商朝 成汤子天乙 太丁 外丙 中壬 伊尹 太甲(太宗)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中宗)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高宗) 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

文丁 帝乙 帝辛(纣帝)周朝 西周 *周文王姬昌 周武王姬发 周成王姬诵 周康王姬钊 周昭王姬瑕 周穆王姬满 周共王姬繄扈 周懿王姬囏 周孝王姬辟方 周夷王姬燮 周厉王姬胡 周宣王姬静 周幽王姬宫湦 周携王姬余臣 东周 周平王姬宜臼 周桓王姬林 周庄王姬佗 周厘王姬胡齐 周惠王姬阆 周王子姬颓 周襄王姬郑 周王子姬带 周顷王姬壬臣 周匡王姬班 周定王姬瑜 周简王姬夷

周灵王姬泄心 周景王姬贵 周悼王姬猛 周敬王姬匄 周王子姬朝 周元王姬仁 周贞定王姬介 周哀王姬去疾 周思王姬叔 周考王姬嵬 周威烈王姬午 周安王姬骄 周烈王姬喜 周显王姬扁 周慎靓王姬定 周赧王姬延 周惠王姬杰 秦朝 秦惠文王嬴驷 秦武王嬴荡 秦昭襄王嬴则 秦孝文王嬴柱 秦庄襄王嬴子楚 秦始皇嬴政 秦二世嬴胡亥 秦三世嬴子婴汉朝 西汉 汉高祖刘邦 汉惠帝刘盈 汉前少帝刘恭 汉后少帝刘弘 汉高后吕雉

汉文帝刘恒 汉景帝刘启 汉武帝刘彻 汉昭帝刘弗陵 昌邑王刘贺 汉宣帝刘询(刘病已)汉元帝刘奭(shì) 汉成帝刘骜 汉哀帝刘欣 汉平帝刘衎 孺子婴刘婴 新朝 新朝新始祖高皇帝王莽玄汉 汉延宗更始帝刘玄 汉昌宗建世帝刘盆子成家 公孙述 东汉 汉光武帝刘秀 汉明帝刘庄 汉章帝刘炟 汉和帝刘肇 汉殇帝刘隆 汉安帝刘祜 汉少帝刘懿 汉顺帝刘保 汉冲帝刘炳 汉质帝刘缵 汉桓帝刘志 汉灵帝刘宏 汉少帝刘辩 汉献帝刘协

【别光知道朱元璋】明景宗朱祁钰

一、明景宗朱祁钰 朱祁钰的一生命运多舛。他的生母,本是汉王府邸的一位侍女,这位汉王就是著名的永乐皇帝的第二子朱高煦,在明宣宗宣德年间,宣宗皇帝对叔父汉王朱高煦用兵,御架亲征生擒朱高煦父子,并将汉王宫的女眷充入后宫为奴。在返京途中,宣宗皇帝邂逅了汉宫侍女吴氏,并深深被吴氏的美貌与聪灵所打动,于是吴氏得以陪伴宣宗皇帝直到回京。回京后,由于封建礼教的阻挠,身为罪人的吴氏是不能被封为嫔妃的,于是宣宗皇帝将她安排在了一个紧贴宫墙的大宅院中,并时常临幸,终于,吴氏珠胎暗接,为宣宗生下了次子,取名朱祁钰,这就是后来的景泰帝。吴氏也因此被封为贤妃,但继续住在宫外。明宣德八年,宣宗病重,派人将朱祁钰母子召进宫,并托付自己的母后张太后善待朱祁钰母子,托孤之后,一代明君架鹤西去,由于时逢皇帝的大丧,无人顾及吴氏母子的身世,他们就这样被大家接受了。张太后也并没有食言,不久就册封朱祁钰为成王,并为他们母子修建了成王府,供他们母子居住。 本来朱祁钰母子可以平静地度过一生,但是土木堡的狼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先是朱祁钰奉命在明英宗御驾亲征期间担任监国,后来由于英宗被俘,太子朱见深(即后来的明宪宗)才两岁,国无长君,成王朱祁钰就被推上了前台,在皇太后的受意下朱祁钰继承了皇位。早在朱祁钰担任监国的时候,就爆发了关于“南迁”的争论,翰林院侍讲徐呈(即后来参与夺门之变的徐有贞)根据天象的变化首先提出了南迁,并得到一些胆小的大臣的支持,但是由于祖宗的宗庙,陵寝都在北京,兵部侍郎于谦当即否决了他的提议,并得到了朱祁钰的支持,朱祁钰非常欣赏于谦的能力与魄力,于谦也很欣赏眼前这位年轻人的当机立断,两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产生了对对方的倾慕。紧接着发生的午门血案,更加深了两人的这种感情。英宗皇帝宠信宦官王振,搞的整个朝廷乌烟瘴气,大臣凡是有不利于王振者,非死即贬,群臣的心中早已酝酿着一股怒流,终于,英宗被俘,王振被杀,群臣的怨气得以倾吐,众大臣跪在午门哭谏,要求成王惩治王振的党羽,这时王振的死党锦衣卫指挥马顺出来阻挡,当即被愤怒的群臣合力打死,成王见状唯恐发生哗变,准备逃走,这时于谦站了出来,他拉住成王的衣袖,对成王解释群臣并不是冲着成王来的,只要成王能够惩治王振的党羽,群臣愿意辅佐成王共图大业。于是,朱祁钰下令将宫内的两个王振的死党带出来,交给群臣,这两人也被群臣当场打死,由此可见王振积怨之深。 朱祁钰在位期间,许多被王振排挤的忠志之士得以重归庙堂,吏制为之一新,他升兵部侍郎于谦为兵部尚书组织北京城保卫战。通州的粮食被抢运进京,京城以及京城周围的防御工事都被加固,于谦还亲自遍练了新军,并放出了石亨参加战斗。同时景泰帝下明诏,各边守将不得私自与也先接触,这样,也先妄图利用英宗骗取明朝财物,城池的计划失败,于是气急败坏的也先率军铺天盖地向京城涌来。由于于谦战前准备非常充分,北京军民的空前团结,领兵将帅作战勇猛,终于在北京城外给瓦剌军以沉重打击,也先不得已退回草原。风雨飘摇的明王朝终于稳定了下来。 相关整本阅读https://www.360docs.net/doc/943338639.html,/ebook/4d5636da172ded630b1cb6c6.html 景泰朝的政治与正统朝相比应该说是比较清明的,但是朱祁钰在处理英宗与太子的问题上犯了重大的错误,这也导致了他后来悲剧性的结局。朱祁钰在座稳帝位之后,就犯了宋高宗的毛病,不愿迎接上皇回京,生怕会影响自己的皇位,并因此与朝臣发生了一些龌龊之事,这时又是于谦站了出来,他保证上皇归来不会影响皇帝的位子,希望皇帝能遣使去迎接上皇,景泰帝终于被说服,但是他只是派出使者打探消息,并没有提出迎接,谁知派去的使臣杨善随机应变,竟将上皇迎回,生米煮成熟饭,景泰帝也只好接受了这个事实,但即便如此在迎接的礼仪上,朱祁钰也减了又减,将英宗迎回了北京,并软禁在南内。在处理英宗回归的问

汪皇后与孙太后的关系怎么样

汪皇后与孙太后的关系怎么样 孝渊汪皇后是明代宗朱祁钰的原配,也是他的第一任皇后,因反对代宗废朱见深太子之位而被废为庶人,但也因祸得福,英宗复位后她得到了礼遇。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汪皇后与孙太后的关系,希望你喜欢。 汪皇后是明代宗朱祁钰的原配妻子,孙太后是明英宗朱祁镇的生母、朱祁钰的嫡母。 汪皇后因反对朱祁钰废英宗之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而被朱祁钰废为庶人,英宗复位后汪氏恢复了朱祁钰原配之位,朱祁钰死后也被免除殉葬,且得到了孙太后、钱皇后和朱见深的照顾。 汪皇后和杭皇后汪皇后(1427-1506),结发妻,景泰三年(1452年)因反对废黜朱见深太子之位并改立朱见济为太子之事而触怒景泰帝,被废。明英宗复位后被重新认可为朱祁钰的正室,复称郕王妃。 杭皇后,景泰帝侧室,即位后封为贵妃,后册为皇后,景泰七年(1456年)崩,谥“肃孝皇后”。英宗时废皇后谥号,毁其陵墓。明代只承认汪氏为景泰正室,无一朝承认杭氏。 明代宗汪皇后被废的原因孝渊景皇后(1427年-1506年)汪氏,即汪废后。明景帝朱祁钰废后,顺天人。汪氏是顺天府人(今北京)。在成为皇妃以前,其家族世代为金吾左卫指挥使。祖亲汪泉,父亲汪瑛。

明正统十年八月(1445年),朝廷册汪氏为郕王正妃。正统十四年冬(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被俘,郕王朱祁钰登基为帝,册汪妃为皇后。汪皇后生育两位公主,一女固安公主,另一幼女封号不详,无儿子。 汪皇后性格刚毅偏执,心怀仁德,见京师诸死事及老弱遇害者暴骨原野之时,心怀不忍,令官校掩埋安葬。皇嫂(明英宗妻)钱皇后在宫日夜为丈夫奔忙忧劳,汪皇后也时常安慰她。景泰三年(1452年),景帝欲立杭妃子朱见济为太子,而废原太子朱见深(英宗长子),汪皇后竭力反对,因而触怒景帝,被废,杭妃被立为皇后。 英宗复位的时候,降景帝为郕王,汪氏复称郕王妃。汪氏从宫中迁至郕王府,在钱皇后的照顾下,得以将所有私产和服侍她的宫女太监带出宫中。一天,明英宗想起自己的一件玉玲珑来,听说被汪氏拿去,命人去拿回来。汪氏怒道:“七年天子,不堪消受此数片玉耶!”将玉玲珑丢进井里,坚决不还。明英宗不快,命人没收她从皇宫带走的全部财物。 景帝逝世后,英宗让其后宫唐贵妃等人殉葬,论及汪氏殉葬与否时,大学士李贤不赞同,以汪氏已废幽禁深宫,况两女年幼,应不予殉葬。英宗同意,汪氏得以活命,并且明英宗同意她将财物带出宫,搬到景帝以前的王府居住。 1464年明宪宗朱见深即位以后,知道汪氏当年支持继续以他为太子,因而对汪氏相当孝敬。 正德元年十二月(1506年),汪氏薨逝,终年80岁。帝臣议祭葬

历史趣谈:大明皇帝之明代宗朱祁钰的生平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大明皇帝之明代宗朱祁钰的生平简介 导语:明代宗朱祁钰(1428年9月21日-1457年3月14日),明朝第七位皇帝(1449年-1457年在位),明宣宗(宣德帝)次子,母亲是贤妃吴氏,明英宗(正统帝)即 明代宗朱祁钰(1428年9月21日-1457年3月14日),明朝第七位皇帝(1449年-1457年在位),明宣宗(宣德帝)次子,母亲是贤妃吴氏,明英宗(正统帝)即位后封为郕王。 朱祁钰的生母,本是汉王府邸的一位侍女,这位汉王就是著名的永乐皇帝的二儿子朱高煦。宣德朝,宣宗皇帝对叔父汉王朱高煦用兵,御驾亲征生擒朱高煦父子,并将汉王宫的女眷充入后宫为奴。在返京途中,宣宗皇帝邂逅了汉宫侍女吴氏,并深深被吴氏的美貌与聪灵所打动,于是吴氏得以陪伴宣宗皇帝直到回京。 回京后,由于封建礼教的阻挠,身为罪人的吴氏是不能被封为嫔妃的,于是宣宗皇帝将她安排在了一个紧贴宫墙的大宅院中,并时常临幸。终于,吴氏珠胎暗接,为宣宗生下了次子,取名朱祁钰,这就是后来的景泰帝。吴氏也因此被封为贤妃,但继续住在宫外。 土木堡的狼烟改变了朱祁钰母子的生活,先是郕王奉命在御驾亲征期间担任监国,后来由于英宗被俘。太子朱见浚(即后来的朱见深)才两岁,国无长君,郕王朱祁钰就被推上了前台,在孙太后的受意下郕王继承了皇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立英宗的长子朱见深为太子。年号景泰,朱祁钰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剌对北京(顺天)的进攻,迫使瓦剌放回英宗。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英宗返回北京,祁钰害怕英宗复辟,故将其软禁于宫中,以锦衣卫严密控管,宫门不但上锁,并且灌铅,食物仅能由小洞递入。 景泰三年,代宗废去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儿子朱见济为太生活常识分享

西宁市2019年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C卷

西宁市2019年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贮蓄火侯锥形迫不及待 B.隧洞眷念豁免众妙必备 C.震撼引擎杜鹃花逢场作戏 D.彷徨娇奢有例可援独具慧眼 2 .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秀颀避讳(huì)瞬息万变(shùn) B.异想天开拮据(jū)悲天悯人(mǐn) C.莫明其妙荒谬(miào)阿谀奉承(ā) D.诓骗恻隐(cè)吹毛求疵(cī) 二、现代文阅读 3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正是青年读书时 刘少华 ①人年轻时,无论多么忙碌或是贫穷,有一种快乐谁都无法剥夺,那便是读书。但青年人读书,有时会有热情、少方法,战略上异常重视、战术上捉襟见肘,不得其门而入。关于如何读书,前人进行了诸多总结,依我看,如下四点能做到便十分不易,却也十分有益。 ②首先,要追求把书“读完”。当年,金克木先生写《书读完了》,让人大吃一惊。别说书海无边、时间有限,就算只读2019年初至今出版的中文书,正常人穷其一生都不可能。为何金克木先生敢说“书读完了”?其实,这背后是对读书的系统思考。比如中国古书,其中的头绪、结构、系统有据可循,其中有些书是绝大部分书的基础﹣﹣金先生举例说,如果研究“红学”,那么《红楼梦》就是一切的基础,没有捷径,非读不可。 ③以此类推,青年人读书,应当从源头去读,在脑海中搭起一个“格式塔”,日拱一卒。在青年时期、记忆力

最强时,先尽量“输入”,快速吸收基础知识,打好底子。书当然是看不完的,但在年轻时打下广博的基础,却能“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④其次,要仰仗经典之力。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借小说主人公之口说,“我只是不愿意在阅读未经过时间洗礼的书籍方面浪费时间”。这话听着刺耳、偏执,背后却有一番考量。大浪淘沙始见金,时间这个公平的见证者,为人类淘汰了不计其数的书,却同样留下了卷帙浩繁的佳作。阅读经典,是进入人类知识殿堂的捷径。 ⑤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对此感受极深,甚至专门写出一本《为什么读经典》。书中,他为经典作品下了诸多定义,其中第一条便是,“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信哉斯言!因为经典作品反复接受一代又一代人洗礼,总能跨越时代,进入群体的记忆中。即便这些作品需要你花力气、下功夫阅读,也是值得的。知识青年,不读经典,何以自立? ⑥此外,还要经常打开新书。我们关于读书的经验,大都来自前人。然而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与过去又有些不同。知识更新速度爆炸性增长,一日不学便有跟不上之感。即便当下互联网如此发达,人类最优秀的知识结晶,依然倾向于以出版的方式固化。畅销书榜上,让人失望者有之,给人启发者却更多。许多经典都曾流行一时,今日之流行未必不是明日之经典。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直指当下或未来、瞄准过去被忽视的真问题的书,对我们的工作生活是有益的指导。 ⑦读书得读其闪光点,尤其对当下出版的书更要抱以宽容与理解之心。创新的见解、观点、结论问世时,因其往往领先于时代,往往不容易被接受。青年人更应对世界投以好奇的目光,最先去发现、去接受新书中那些对世界可能有推动作用的闪光点。好奇与新知,是两盏时时互应的明灯。 ⑧人生的许多变化,也许正是从学会正确读书开始的。而做一个读书人最幸福的是,眼前是无尽的书籍世界,我们在其中能寻觅到、体验到通往更大世界的千万条路。 (摘自2019年4月2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⑤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关于读书,你还有哪些好的方法或建议?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社戏(节选)

明朝年号干支纪年对照表

明朝年号干支纪年对照表 明(公元1368-公元1661)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戊申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己酉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庚戌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辛亥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壬子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癸丑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甲寅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乙卯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丙辰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丁巳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戊午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己未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庚申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辛酉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壬戌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癸亥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甲子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乙丑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丙寅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丁卯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戊辰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己巳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庚午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辛未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

壬申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癸酉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甲戌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乙亥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丙子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丁丑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戊寅年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己卯年明惠帝朱允炆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庚辰年明惠帝朱允炆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辛巳年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壬午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癸未年明成祖朱棣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甲申年明成祖朱棣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乙酉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丙戌年明成祖朱棣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丁亥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戊子年明成祖朱棣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己丑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庚寅年明成祖朱棣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辛卯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壬辰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癸巳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甲午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乙未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丙申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丁酉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戊戌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己亥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庚子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辛丑年明成祖朱棣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壬

洪武至正德年间人物概要

洪武至正德年间人物概要 明太祖---朱元璋(年号洪武)---朱标(朱元璋的大儿子)-----明惠帝---朱允文(年号建文,后曾下令改为洪武)(朱标的儿子,建文帝) | 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朱元璋的儿子)---- 朱高煦(朱棣的二儿子) | 明仁宗---朱高炽(年号洪熙)(朱棣的大儿子) | 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宣德)(朱高炽儿子)----明代宗---朱祁钰(年号景泰)(朱瞻基儿子) | 明英宗---朱祁镇(年号正统)(朱瞻基儿子) ---明宪宗---朱见深(年号成化) | 明孝宗--- 朱祐樘(年号弘治) | 明武宗------朱厚照(年号正德) 宦官篇 -明成祖时期出现宦官郑和,原名马三保,七下西洋,最后在古里(今印度),(他所信仰的就是伊斯兰教,真神安拉,他是虔诚的穆斯林) 明英宗时期出现大奸臣汪振,最后在跟也先(瓦剌实际权力操控者)战斗中,错误指挥,使得朱祁镇被瓦剌所俘,土木堡战役全军覆没。王振被明将https://www.360docs.net/doc/943338639.html,/view/1869444.htm樊忠锤杀,而后在朱祁钰代政的朝堂上发生一次暴乱,群臣愤怒,威逼朱祁钰交出王振党羽,惩之以法,凌迟处死。当时的官员愤怒到极点,当出现王振的死党马顺时,众人情绪失控,痛打马顺。 明宪宗时期出现御马监王直,以自己的表现博得朱见深的喜欢(主要做的是特务工作)后设立西厂与东厂对立,他私自关押处死朝廷官员,擅自调动边关将领和内宫人员,在屡屡对使者的杀害之后,鞑坦最终发起了攻击,朱见深查明真相后,贬王直为奉御。 明武宗时期刘瑾操纵朝政,是明代严重的权宦之一。他与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合成“八虎”,他公然受贿索贿,大搞钱权交易。各地官员朝觐至京,都要向他行贿,谓之“见面礼”,如若不交,就有那个官的苦头吃了。太监张永利用献俘之机,向武宗揭露了刘瑾的罪状。刘瑾被捕,经会审,刘瑾被判以凌迟。 继刘瑾之后,在明武宗身边又出现一个人:钱宁,正德二年建豹房,引荐伶人臧贤唱曲、回回人于永进春药、西藏密宗淫僧献“双修”秘戏,恣进声伎为乐,又内藏娈童歌女,教坊优伶以及珍玩犬马。武宗在豹房常醉枕钱宁而卧,与江彬相继得宠于明武宗,正德八年底,下诏钱宁掌管锦衣卫,赐姓朱,自称“皇庶子”后来江彬向武宗告发钱宁与朱宸濠勾结,钱宁被逮捕下狱。后为明世宗所杀。 忠臣篇 (建文年间)铁铉:建文二年(1400),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率军南下与建文帝争

明朝历代皇帝简介

明朝历代皇帝列表简介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说亡于1683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历十二世,传十六帝。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明朝皇帝,则是指由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直至明思宗朱由检共16位。

1、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 太祖朱元璋,安徽凤阳人,公元1368年8月,由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的指挥下一举攻陷元大都--北京,宣告了元朝的灭亡。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建立了明王朝,朱元璋是为明太祖。他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2、惠帝朱允炆(1377-1402)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明惠帝朱允炆,明朝无谥,清乾隆元年追谥「恭闵慧皇帝」,史籍称为建文帝。性寡断。惠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3、成祖朱棣(1360-1424)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以入京除奸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争,在1420年打败惠帝统治集团,夺取了明朝政权,建元永乐,是为明成祖。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死于1424年,时年65岁。 4、仁宗朱高炽(1378-1425)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 仁宗,明成祖长子,仁宗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在位1年,死于1425年,时年48岁。 5、宣宗朱瞻基(1398-1435)年号“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宣宗,仁宗长子,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宣宗死于1435年,时年38岁。 6、英宗朱祁镇(qí)(1427-1464)年号“正统”;“天顺”(1435-1449;1457-1464),在位23年。 英宗,宣宗长子,即位时才9岁,被宦官王振专权,1449年,瓦喇大举南

北京外国语大学考研 汉语国际教育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 第十二章 传统建筑

2016北京外国语大学考研汉语国际教育中国文化要略笔记 第十二章传统建筑 1.原始人群都是利用天然的岩洞作为居住的处所,后来人们觉得这些洞穴在夏天时比较潮湿,就在地面挖些土坑,用土层作为四周的壁体,上面搭些简单的木架,形成高出地面、略略通风的“半穴居”或“浅穴居”。在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迄今最早的“榫卯结构”遗迹。这种“半穴居”就是最早的房屋建筑。这已经到了新石器时代。在半穴居的基础上才逐步发展成为地面上的建筑物。 2.1974年在湖南省北部的澧县发现了距今六千多年的“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其古城址保存完整,城区面积达8.8万平方米,城墙外有宽阔的护城河,这是中国已知年代最早的城市。另外,在传说中的伏羲建都的陈(今河南淮阳县),发现了一座龙山文化时期的“平粮台城址”,距今已四千年。 3.近年在河南省偃师市发现的商代早期都城遗址,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代都城遗址,可能是商汤建国后的第一个都城“西亳”。另一处重大的发现,是位于山西省凤翔县的春秋时期的秦国都城“雍城遗址”。 4.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古城是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全城面积为84.1平方公里,约为现存西安古城(明代建)的七倍半以上,比早它一百年建城的拜占庭古城也大七倍多。隋大兴城的总设计师是宇文恺。 5.唐代的长安城由郭城、皇城和宫城三部分组成。东、西、南、北四面各开三个城门,其中以南边正中的“明德门”为最大,是全城的正门。城内划分为108个里坊(唐代增为100个)和都会(东市)、利人(西市)两个市场。南北向有11条大街,东西向有14条大街。其中六条主干道宽100米以上,由皇城朱雀门通往明德门的朱雀大街宽150米。其宏伟规模反映了隋唐时代的兴盛气象。 6.明清的北京,是封建社会后期全国最大的城市,面积60.2平方公里,是在忽必烈所建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元大都城的平面为方形,分为都城、皇城、宫城三部分,皇城、宫城略偏城南,位于南北中轴线上。全城东、西、南三面各有三个门(东为光熙、崇仁、齐化,西为肃清、和义、平则,南为顺承、丽正、文明),北面为两个门(健德、安贞),元末又加筑瓮城,号称“都城十一门”。明朝建立后,把北面城墙南移5里,南城墙也略往南移,取消“肃清、光熙”二门,改“健德”为“德胜”,改“安贞”为“安定”。随后,又改“崇仁”为“东直”,“和义”为“西直”,“平则”为“阜成”,“齐化”为“朝阳”,“顺承”为“宣武”,“丽正”为“正阳”,“文明”为“崇文”,号称“都城九门”。明代中叶,为防御北方蒙古族人入侵又加筑外城,因物力财力不足,只修了南边的外城,南向加开“右安、永定、左安”三门,东西向加开“广宁”(清代改广安)、“广渠”二门,形成“凸”字形平面,清代相沿未变。旧时北京,外城、内城、宫城有三道护城河。全城有两条与中轴线平行的干道,一起崇文门,一起宣武门。由于明清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内街巷通常以集中的行业命名如羊式、马市、米市、花市、珠市等等。 7.现存面积最大的一座古城是明代建筑的“西安城”,大体相当于唐代长安城的皇城,城外环河,四面设门,门外又建一座瓮城,这种布局在北方府县城市建筑中很有代表性。其次是荆州古城,即今湖北省江陵县城,始建于三国,现存为清代初年所建。第三是山西省“平遥古城”,明代初年建。第四是宁远卫城,即今辽宁省兴城市,明末督师袁崇焕曾驻守于此,数次击退努尔哈赤父子的进攻。还有一座是“赵家城”,也叫“赵家堡”,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