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质量守恒定律

案例 质量守恒定律
案例 质量守恒定律

案例16质量守恒定律

【课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3

一、教学过程

师提问:大家知不知道第一个使用天平的化学家是谁?

生回答:拉瓦锡。(只有一名学生知道)

师:非学好!拉瓦锡是法国著名的化学家。早在1774年,拉瓦锡通过实验用天平研究了氧化汞的分解和合成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师:那么大家猜想一下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究竟存在什么关系。

生纷纷回答:相等(大多数学生),增大、减小(少数学生)。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沿着拉瓦锡的足迹通过实验来探究大家的猜想。大家都知道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比气体容易称量。为此,我们借用以后要学的两个化学反应:铁和硫酸铜反应(幻灯:

Fe+CuSO4→FeSO4+Cu)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幻灯:NaOH+CuSO4→Cu(OH)2+Na2SO4)。这两个反应的特点是,反应速度比较快并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便于称量。

师:下面大家根据你实验台上的仪器和药品,按照实验报告分组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操作要规范,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实事求是填写实验报告。

第一组同学做方案一(幻灯:方案一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第二组同学做方案二(幻灯:方案二铁和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第三组同学做方案三(幻灯:方案三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第四组同学做方案四(幻灯:方案四碱式碳酸铜加热前后质量的测定)。

(学生开始实验)

师:谁能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情况?

生1:我们小组做方案一,反应前的总质量是39.2g,反应后的总质量是39.2g。

生2:我们小组做方案三,反应前的总质量是28.6g,反应后的总质量是28.6g。

生3:我们小组做方案二,反应前的总质量是32.6g,反应后的总质量是32.6g。

生4:我们小组做方案四,反应前的总质量是32.8g,反应后的总质量是32.4g。

……

师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案四的实验结果与方案一、二、三的不同呢?

(学生开始讨论)

生:方案一、二、三生成物中都没有气体,而方案四碱式碳酸铜加热后生成的二氧化碳是气体,逸散到空气中了,所以质量减小。

师追问:如果将生成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再称其质量,结果如何?

生:在装有氧化铜的试管口塞上一个橡皮塞,可以防止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

(学生开始实验)

生1:反应前的总质量是36.5g,反应后的总质量也近似是36.5g。

生2:反应前的总质量是34.6g,反应后的总质量也近似是34.6g。

生3:反应前的总质量是36.9g,反应后的总质量是36.9g。

师:大家通过实验得出了共同的结论。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什么关系?

生齐答:相等。

师归纳:实际上你们自己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与科学家通过无数实验得出的结论相同。这就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规律之一———质量守恒定律。(板书)

师提问:哪位同学能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具体内容?

生1: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等。

生2: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种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种物质的质量总和。

师总结:一、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的反应的各种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种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作质量守恒定律。(板书)

师追问: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请看大屏幕,注意观察天平的指针。

(学生到讲台上演示蜡烛燃烧实验)

师提问:大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天平指针发生偏转。

师追问:如何偏转?说明了什么?

生:向右偏转,说明质量减轻了。

师引导讨论:老师在课前做了一些实验,结果质量也减轻了,什么原因呢?难道这个规律不严密?

生: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所以反应后质量减轻了。

生:开始称量的是蜡烛的质量,后来称量的是剩余蜡烛的质量。

师追问:反应物和生成物分别是什么?

生:反应物是反应掉的蜡烛和氧气,生成物是水和二氧化碳,水和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所以反应后质量减轻了。

生:如果把蜡烛放在密闭容器中,反应前后的质量可能相等。

师总结:问题清楚了,刚才实验装置不完备,没有将生成的气体收集起来,导致天平两端不等。

师追问:如何改进实验装置?

两位学生到前面边演示边解说。

(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生:老师,我认为这两位同学改进的装置有点问题。第一个同学的装置玻璃片应用水润湿,这样可以增强装置的气密性。第二个同学在把有燃烧匙的橡皮塞放在广口瓶口的过程中,有一部分水和二氧化碳逸散。所以我这样改进:将一小块白磷放在一根棉线上,再一同放入广口瓶中,然后塞上橡皮塞,外界升温使白磷自燃。

(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非常好!大家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并且大胆地质疑,这是很好的学习品质,希望大家继续发展。

师总结:实际上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在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时,要注意的关键问题是应该弄清楚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千万不要忽略反应物和生成物中的哪种物质?

生齐答:气体。

师:对了,那么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为什么不变呢?化学反应的实质是?

生齐答: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组合。

师:在这一过程中原子有没有变化?

生齐答:没有。

师:对,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哪位同学能举例说明?

生1:水通电后,水分子变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许多氧分子构成氧气,而每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许多氢分子构成氢气。

生2:氧化汞受热,氧化汞分子变成汞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许多氧分子构成氧气,许多汞原子构成汞。

师:下面通过动画片给大家演示一下水通电过程中水分子破裂的微观过程,请看大屏幕。

师:大家注意观察,在水分子破裂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是否发生变化。

生: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不变。

师总结:这就是质量守恒的原因。

二、质量守恒的原因: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不变。(板书)

练习:(幻灯)请举出一些化学反应(学过或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并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生:……

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哪位同学能谈一谈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生1:这节课我通过实验总结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并学会了运用,还明白了质量守恒的原因。

生2:在实验前先提出疑问,再进行猜想,最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生3:亲自动手做实验,增强了我的实验操作能力;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了我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生4:不仅化学学科要通过实验探究问题,学习其他学科也要用这种学习方法来研究问题。

生5:研究抽象理论时应从宏观现象进行想象,并且大胆设想。

生6:不能满足现状,应在质量守恒定律基础上大胆质疑,再研究出新的规律……

师总结:大家说得都很好,看来同学们对质量守恒定律都有了深刻的认识。我们通过这节课不但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的方法。

作业:……

二、设计意图

这节课属于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课型。知识是许多理论的完整体系。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是整个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的基础。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上述知识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以实验探究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假设,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并对探究结果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学到技能。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方法,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点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突出了探究式教学,自始至终都贯穿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这条主线。教师教探究的方法,学生学探究的方法。

本节课有以下五方面突出特点:

其一,与新课程接轨,教学目标非常明确,设计思想有一个明确的理论指导。

其二,充分体现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能够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学生带着问题实验,分析,讨论,最终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最后达到师生共享。

其三,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创设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的新型师生关系。

其四,合理地运用了现代教学媒体,将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通过多媒体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突破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和原子个数不变这一教学难点。

其五,本节课改变了单纯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单一评价方式,而是让学生自评,学生自己谈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把学生的感受也作为本节课的结论是这节课的独创之处。

质量质量守恒定律练习题整理

质量守恒定律练习题 1、二甲醚(CH3OCH3)可由一氧化碳和物质X在一定的条件下制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则X的化学式为() A、C2H5OH B 、H 2O2 C 、C2H4 D 、H 2 2、为防止硝酸厂产生的氮氧化物污染环境,通常用NaOH溶液吸收这些氮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O+NO x+2NaOH=2NaNO2+H2O,方程式中x的值是() A.1 B.2 C.3 D.任意值 3、下列观点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煤燃烧后剩余残渣的质量减轻了 B.一定条件下,SO2和O2生成SO3,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C.8g CH4完全燃烧生成8g CO2 D.某有机物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CO2和H2O,则该有机物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 4、右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该反应共涉及四种原子 C、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D、该反应前后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发生变化 5、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来反映和代替客观对象,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观察不到的化学反应。已知某两种物质在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其微观模型示意图如下,图中相同小球代表同种原子,原子间的短线代表原子的结合。下列从图示获得的信息中错误的是() A、图示中共有4种分子 B、图示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分 6、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来反映和代替客观对象,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观察不到的化学反应。已知某两种物质在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其微观模型示意图如下,图中相同小球代表同种原子,原子间的短线代表原子的结合。下列从图示获得的信息中错误的是() A、图示中共有4中分子 B、图示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分 A 、C B 、N2C、CO D、O2 7、将一定量的苯(C6H6)和氧气置于一个完全封闭的容器中引燃,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 物质苯氧气二氧化碳水X 反应前质量/g3.99.6000 反应后质量/g006.62.7m A.表中m的值为13.5 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中考化学大题精典训练专题10质量守恒定律

专题10 质量守恒定律 1.【河南省平顶山市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请用学过的化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1)将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能重新鼓起。______ (2)铝是活泼金属,为什么却有较好的抗腐蚀性?______ (3)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某同学设计了如图进行实验,结果没有达到实验目的。请帮助该同学分析原因。 ______ 【答案】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变大铝在常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了铝进一步被氧化它们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了 2.【广东省东莞市中堂星晨学校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氢气是一种清洁能源,以氢燃料电池为动力的汽车已在北京试运行。 (1)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质量守恒定律观点看,水可作为制取氢气的原料,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目前,开发利用氢能源的困难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H2 + O2 2H2O 水中含有氢元素制取成本高(其他答案合理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氢气的性质和氢能的优缺点和质量守恒定律。(1)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时生成了水。氢气燃 烧的化学方程式是:2H2 + O2 2H2O;(2)从质量守恒定律观点看,水可作为制取氢气的原料,是因为水中含有氢元素;(3)目前,开发利用氢能源的困难是制取成本高、不容易贮存等。 3.【重庆育才初中2018级九年级上第二次月考】小明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做了镁粉在空气燃烧的实验(如图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实验结束,他发现镁粉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后,产物中还有少量黄色固体。为了弄清黄色固体的成分,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化学史教学案例水的组成

化学史教学案例 质量守恒定律和阿伏加德罗定律是高一学生熟悉的两大基本定律,绝大多数学生,甚至是教师都认为这些定律无非是前人的经验总结而已。事实上质量守恒定律等基本定律的发现导致了原子学说的问世,阿伏加德罗定律的确立,对于确定分子组成、进而确定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可以说没有阿伏加德罗定律就没有正确的相对原子质量、就没有周期律、没有近现代化学的发展。显然向学生揭示这些原理在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极具教育价值。本案例以水为载体,把学生放在一个反思者的角度,在追寻元素、原子、分子等基本概念的历史生成过程中体会质量守恒定律、阿伏加德罗定律对化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1水的组成元素的确定 疑问与反思:通过哪些实验能够确定水是由氢氧2种元素组成的? 学生:氢气与氧气燃烧的实验,以及电解水的实验都可以证明水是由氢氧2种元素组成的。 历史回眸: 1784年英国化学家凯文迪许发现氢气与氧气化合生成水; 1800年英国化学家尼科尔森电解水,在阴阳两级分别得到了氢气和氧气。 建立元素概念的艰难历程: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水是组成世间万物的一种元素。例如:我国有“五行说”(金木水火土),古希腊有“四元素说”(水土气火)。英国的物理学家一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最先认识到这种物质观是错误的。早在1661年波义耳就指出物质由元素组成,元素应该是不能用化学方法再分解为更简单的物质,这样一种实物。但是这种观点真正被人们接受是在100多年以后,1784年凯文迪许发现氢气与氧气化合生成水,1800年尼科尔森电解水实验的成功,人们才认识到水不是一种元素,逐步接受波义耳的元素观念。 历史的启示: 为什么在我们现在看来,再简单不过的一种常识性的知识,其发展历程却如此漫长而艰辛? 学生:启示1:要打破人们固有的认识是很困难的。启示2:人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尤其是实验技术的提高而发展的。 2水分子的确定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化学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人们试图弄清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由此化学计算被引入化学研究中,人们发现了很多化学基本定律。这些定律的发现,对于人们认识物质的组成有着怎样的帮助呢? 2.1化学计算的启示-近代原子学说的建立 疑问与反思:分析下面的计算,猜想科学家会从中发现哪些规律? 学生:科学家会从中发现质量守恒定律

初三化学公开课教案 质量守恒定律

微观:分子的种类变 一个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板书)二、应用 1、是非判断题(出示小黑板) 例:32克硫和50克氧气反应生成了82克二氧化硫。 思路:因为该反应是化合反应,所以生成的二氧化硫中氧、硫元素均来自硫单质和氧单质,则二氧化硫中S:O=1:1,即为参加反应的硫和氧气的质量比。所以32克硫和50克氧气反应,剩余50克-32克=18克氧气,生成二氧化硫质 量为32克+32克=64克 (强调)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应为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 2、自然现象解释 例:铁钉生锈质量增加、煤球燃烧后质量减轻。 (说明) 铁钉生锈主要是铁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铁锈,增加的是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煤的主要成分是碳(同时有少量的硫和不能燃烧的杂质),煤燃烧主要是其中的碳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逸入大气中,剩下煤灰的质量肯定小于煤的质量。减轻的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具体回答问题可分三步:第一步写出反应表达式,第二根据定律指出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第三指明增加或减少的原因。 3、判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例:已知A+B=C+D的反应中,A物质18克与若干克B物质 反应,生成了13克C和20克D,则参加反应的B物质质量为多少克? 解题思路:因为反应物为A、B,生成物为CD所以依照质量守恒定律:m(A)+m(B)=m(C)+m(D),即18+m(B)=13+20 所以m(B)=15克 D、巩固练习(若时间紧可作为作业题) 1、2克氢气与8克氧气反应生成9克水,这句话是否正确? 2、将12.25克氯酸钾和若干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生成了4.8克氧气,称得固体剩余物质量为10克,则生成物氯化钾 的质量为多少?二氧化锰的质量为多少? 3、将a克氯酸钾和b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得到c克氯化钾,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多少克? 4、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石蜡中一定含有元素和元素。 5、在化学反应2X2+3Y2=2R中,若用X、Y表示R物质化学式,正确的是( ) A、XY2 B、XY3 C、X2Y3 D 、X3Y2 E、本节小结 今天,我们围绕质量守恒定律,学习了相关的知识,下节课我们将运用这些知识学习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 F、作业布置 课本70页第1、2题 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引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从不同角度认识定律,培养学生求异发散的思维能力。 巩固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关于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练习题

关于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练习 D. NaOH A.末测值为3g B.丙一定是催化剂 C.乙全部发生了反应D.甲与乙反应的质量比为14:3 9.右图是“尾气催化转换器”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 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园球代表不同原子。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此反应有单质生成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 C.图中生成物全部是化合物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10.右图形象地表示某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分子 及其数目的变化,其中分别表示A、B、C三种不同的分 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前的化学计量数之 比为() A.4∶1∶3 B.3∶1∶2 C.4∶1∶2 D.3∶1∶3 11.图是某个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 B. C. D. 二.填空题 1.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①_________;②_________。配平化学方程式时,应在式子左右两边的化学式________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式子两边每一种元素的______相等,绝对不能改动化学式中_____的个数。 2.2008年我国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神舟七号”,火箭推进器中常装有燃料液态肼(X)和氧化剂过氧化氢(H2O2),它们混合时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H2O2+X===N2+4H2O,则肼的化学式 为。 3.根据化学方程式4P+5O2 = 2P2O5,请写出它的三种读法: ①。 ②。 ③。 4.用“>”“<”“=”填空: ⑴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_________200mL ⑵双氧水制取氧气时,反应前二氧化锰的质量____________反应后二氧化锰的质量 ⑶加热高锰酸钾,剩余固体的质量____________原高锰酸钾的质量 5.鸡蛋腐败会发出一种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H2S)。硫化氢气体是一种大气污染物,它在空气中点燃能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和水,把硫化氢气体通入浓硫酸中,发生的反应为:H2S+H2SO4(浓)=SO2+X↓+2H2O从上述叙述中, 归纳出硫化氢的物理性质:①_____________、②; 硫化氢的化学性质是:①_____________ ②。 (3)若排放的尾气中含有硫化氢,用浓硫酸来吸收是否可以?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专题--质量守恒定律

中考化学专题—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这个规律叫做。 2、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1)微观: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原子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没有改变,没有增减,也没有改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必然相等。 (2)宏观: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 3、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抓住:“五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两个可能改变” 六个不变:宏观:物质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元素质量不变 微观:原子种类不变 原子数目不变 原子质量不变 两个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 微观:分子种类一定改变 两个可能变:宏观:元素的化合价可能改变 微观: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5、A、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内容解释现象的一般步骤: (1)说明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摆出参加反应的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3)与题目中实验现象相联系,说明原因。 B、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实质解释现象的一般步骤: (1)叙述物质的宏观元素组成或者微观的粒子构成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质量或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3)具体分析,得出结论。 考点二化学方程式 1.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质量比)(3)表示反应物、生成物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关系 如:S+O2=点燃SO2表示三重意义:;

;。 2.化学方程式配平: (一)最小公倍数法 KClO3→KCl+O2↑ 右边氧原子个数为2,左边是3,最小公倍数为6,因此KClO3前系数应配2,O2前配3,式子变为:2KClO3→KCl+3O2↑,由于左边钾原子、氯原子变为2个,则KCl前配2,短线改为等号,标明条件: 2KClO3=2KCl+3O2↑ (二)归一法:选择最复杂的化学式,系数定为1 如:C2H2+O2→CO2+H2O,选C2H2为标准,系数定为1 ,则CO2前配2,H2O前配1,右边氧原子共5个,则O2前配5/2。式子为:C2H2+5/2O2-2CO2+H2O,最后系数化为最简整数比:2C2H2+5O2=4CO2+2H2O 再如:Fe2O3 + CO—Fe + CO2选Fe2O3为标准,系数定位1,则Fe前配2,氧出现多次,不能一下确定,但据C个数守恒,CO和CO2前系数必相等,不妨设为x:Fe2O3 + xCO—2Fe 据O个数守恒,列等式:3+x=2x,解得x=3,则Fe2O3 + 3CO == 2Fe + 3CO2 (一)质量守恒定律内容和实质的考查 1、在反应A+B→C+D中,A与B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4∶3,生成的C和D的质量和为2.8g,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 A.0.3 g B.0.9g C.1.2g D 1.6g 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和等于生成的C和D的质量总和相等, 所以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2.8g×3/7=1.2g 观察选项可以知道选项C是正确的.故选C. 2、(2013?安徽)二氧化碳和氢气可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甲 醇:.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A.为CO2的利用创造了一种新途径 B.钌-膦铬合物的质量在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 C.氢原子数在反应前后发生了改变 D.属于复分解反应 解:A、二氧化碳含量多了会造成温室效应,该反应能吸收二氧化碳,且生成甲醇和水,所以为CO2的利用创造了一种新途径,故A正确; B、钌-膦铬合物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B错;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各种原子的数目和种类不变,故C错; D、反应物中有单质,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必须是化合物,所以该反应不是复分解反应,D错.故选A. (二)、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物质的化学式或元素组成或原子个数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方案)

质量守恒定律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的实验测定,让学生 知道什么叫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其涵义。 (2)进一步巩固学习天平的使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认识定量研 究在化学科学探究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得信息,学会运用比较、分 析、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得正确的结论。 (3)初步培养学生的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探究兴趣,获得探究的乐趣。 (2)树立“物质不灭”的辩证统一观点。 (3)逐步养成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 科学精神。 教案重点、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及应用。 教案方法: 实验探究 教案设计思路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收集证据→讨论分析→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普遍规律→解决问题 教案过程 一.复习提问 利用原子、分子的知识说明什么是化学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二.引入新课 讲述: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分裂)→原子(重新组合)→新分子(聚集成)→新物质这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而引起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的变化,而原子本身在化学变化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重新组合。因此,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并没有改变。这是从质的方面研究化学变化。科学家们在研究空气的成分时,拉瓦锡首先把天平用于化学实验,重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使化学研究从定性研究走向定量研究。那么,我们能否用天平来测定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从量的方面来研究化学反应,而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 三.讲授新课 1.提出问题 讲述:在我们周围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其中很多是化学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之间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新的物质,那么,反

质量守恒定律

河南省2010 年中考化学专题复习:质量守恒定律 一、命题落点 1.考查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并能设计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2.能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下列题型: 1)、确定物质的化学式 2 )、确定某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 3)、确定反应中某物质的质量 4)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 5)、配平化学方程式 6)、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现象 、知识网络:

三、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1、注意是“化学变化” 注意: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范围是化学变化(或化学反应),不包括物理变化。例1:将100 g酒精和50 g水混后后得到150 g酒精溶液,由此说明化学变化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 解析:酒精和水混合,这一变化虽然前后质量不变,但它在初中范围内认为是物理变化,不能说明化学变化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 2、注意是“质量定恒” 质量守恒定律强调的是“质量” 守恒,不包括其它方面的守恒,如:“体积” 、“重量”等方面不一定守恒。 如:一氧化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2CO + O2 2CO2,这个反应 前后都是气体,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质量和氧气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质量是守恒的,从体积方面来看,在相同条件下是2体积的一氧化碳和1体积的氧气发生反应,只能生成2体积的二氧化碳,其体积在反应前后并不相等。有的反应体积可能守恒。 3、注意“参加反应”和“反应后生成” 这是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关键,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不包括反应物过量的部分。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是指反应后新生成的,不包括原先就存在的。 例3:11 g 碳和33 g 氧气充分反应,可以生成44 g 二氧化碳,对吗?

《质量守恒定律》复习课教案

《质量守恒定律》复习课教案 复习目标 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从宏观和微观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3、能正确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复习重、难点 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从宏观和微观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并且会使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常规听写强化记忆 导入:同学们能学元素符号,根据化合价原则就能写化学式,就能用化学式表达化学反应过程,也就是化学方程式,但是,书写化学方程式也是有原则的,一要根据客观事实,再一个就是一定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及其它的应用。 二、出示复习目标: 三、复习过程 1、检查课前复习阅读本课题的教学内容。 清楚实验探究过程。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能正确解释一些现象。 2、回顾探究实验,重点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守恒的原因,归纳出“六个不变”,“两个一定变”,“三个可能变”。引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以后的运用。 3、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类型(例题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生活、化学问题 1、判断并解释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100克干冰升华变成100克二氧化碳气体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2)燃烧的镁带和生成的白色粉末质量相等。 (3)在装有100克稀盐酸溶液的烧杯中加入10克碳酸钙,充分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仍为110克. 2、成语“点石成金”,本意为古代术士的一种法术,即能使石头变成黄金;现比喻能化腐朽为神奇。即能把石灰石变成黄金,请你用化学知识说明石灰石不能变成黄金的道理。 推断物质的组成和化学式 1、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可简单表示为 H 2O + CO 2 = 淀粉 + O 2 由此判断:淀

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解释:由于化学反应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因此在反应的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个数没有增 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所以物质的总质量、元素的种类和质量在反应前后 均保持不变。 [拓展] 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的种类、质量均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 (1)一定不变宏观:反应物、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 微观: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 4.应用:(1)解释有关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变化现象。 (2)确定某物质的组成或化学式。 (3)求算化学反应中某种物质或元素的质量。 (4)判断化学反应的类型。 易错易混 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中[注意] ①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体积不一定不变; ②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会发生改变,分子的个数不一定相等; ③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对象是化学变化,对于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 释 练习1 1.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下列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物质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20 m16 14 反应后的质量(g) 4 6 6050 A.m的数值为64 B.若W为水,则X或Y必定为酸或碱 C.参加反应的X与Y的质量比为1︰4

D .若X 为化合物,Y 为单质,则该反应一定为置换反应 2.现有锌粉和另一种金属组成的混合物,在6.5g 该混合物中加入100g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 的稀盐酸后,混合物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为m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混合物为Zn ,Mg ,m 可能是0.2g B .若混合物为Zn ,Fe ,m 等于0.2g C .若混合物为Zn ,Fe ,m 等于0.1g ,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分数为50% D .若混合物为Zn ,Mg ,则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7.3% 3.煅烧石灰石可制得氧化钙(假设石灰石中的杂质不参与反应,且不含钙、碳元素).测 得煅烧后剩余固体中钙元素与碳元素的质量比为20:3,则已分解的碳酸钙占原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A .40% B .60% C .30% D .50% 4.实验室常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nO 2+4HCI (浓)=====△MnCl 2+2X+Cl 2↑,其中X 的化学式为 A. H 2O B. H 2O 2 C. HClO D. O 2 5.下列有关“2CO+O 2=======点燃 2CO 2”的质量关系,不正确的是 A .若56g CO 参加反应,则消耗O 2的质量一定是32g B .若16g O 2参加反应,则生成CO 2的质量一定是44g C .若10g CO 2生成,则消耗CO 和O 2的质量总和一定是10g D .若5g CO 和2g O 2混合点燃,则CO 2生成的质量一定是7g 6.在某H 2O 2溶液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7,现向19g 该H 2O 2溶液中加入1g 二氧 化锰,充分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A .1g B .1.6g C .4.2g D .8.5g 7.雅安地震发生后,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灾区使用了大量的消毒剂ClO 2。工业上制取 ClO 2的原理之一是:2NaClO 3+4X =2NaCl+2ClO 2+Cl 2↑+2H 2O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上述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B.ClO 2中氯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 C.X 的化学式为HCl D.上述反应的生成物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8.在空气中放置较长时间的锌片,表面会形成一层薄膜,其中含有Zn 2(OH )2CO 3。若该物 质通过化合反应生成。反应物除了Zn 外,还有1.N 2 2.O 2 3.CO 2 4.H 2O 中的 A. 一种 B. 两种 C. 三种 D. 四种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一)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一) 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现象不宜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固体质量增大B.水汽化变成质量相同的水蒸气C.KMnO4受热后剩余固体质量减小D.CO还原氧化铜后固体质量减小2.下列现象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10 g冰受热融化成10 g 水 B.1升芝麻和1升大米混合,总体积小于2升 C.潮湿的衣服在阳光下晒干 D.一定量的煤完全燃烧后生成的所有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煤的原质量 3.关于质量守恒定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 B.12g碳与38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0g二氧化碳 C.利用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需要使用密闭容器D.某物质在纯氧中燃烧生成了氮气和水蒸气,则该物质一定含有氮、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4.已知A物质与B物质反应生成C物质.现有12 g A与32 g B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C物质的质量是() A.44g B.32g C.22g D.12g 5.已知A物质发生分解反应生成B物质和C物质,当一定量A反应片刻后,生成56克B和44克C,则实际发生分解的A物质是() A.12g B.44g C.56g D.100g 6.加热15.8克高锰酸钾,当产生0.8克氧气时,剩余固体的主要成分是A.锰酸钾、二氧化锰 B.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 C.高锰酸钾、锰酸钾 D.高锰酸钾、二氧化锰 7.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共A克,加热完全反应后得到B克氧气和C克氯化钾,则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 A.(A+B﹣C)克 B.(A﹣B﹣C)克 C.(A+B+C)克 D.(A+C)克8.若有化学反应2A2+B3=2C,且A与B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为2:3,则当8gA2与足量的B3完全反应时,生成C的质量为( ) A.20g B.14g C.17g D.8.5g 9.在反应A+3B=2C+3D中,C和D的相对分子质量比是22:9.若4.6gA与B完全反应后生成8.8gC,则此反应中B与D的质量比是: A.16︰9B.1︰1C.13︰6D.44 ︰23 10.在反应2A十5B=2C+4D中,C、D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8和44.若2.6gA 与B完全反应后,生成8.8gD,则在此反应中,B与D得质量比为()A.4:9B.8:11C.10:11D.31:44 第1页共2页◎第2页共2页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3)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及合作精神; (2)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重点、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引入]: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先裂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新分子再聚集成新物质(边讲解边板书)。这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在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而原子本身在化学变化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重新组合。因此在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并没有发生变化。这是从质的方面来研究化学变化,今天我们就从量的方面来研究、分析化学变化。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讲解]: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那么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讨。 [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

1、观察记录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2、书写反应文字表达式 3、实验结果分析: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总结: 思考:通过以上几个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板书]:实验二:Fe与CuSO 4 的反应 [实验]:演示课本第91页:实验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思考。 [总结板书]:a.现象:有蓝色变成浅绿色,反应后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b.结论:反应物的总质量=生成物的总质量 c.表达式:CuSO 4+Fe→FeSO 4 +Cu [讲解]:在这个实验中,最后天平仍处于平衡,说明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相等,从众多实验事实中得出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共性。 [板书]: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演示]:盐酸与碳酸钠的反应镁条的燃烧 [实验]:演示课本第92页:实验5-15-2 [提问]: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目的意图]:(不失时机,再次提问)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从宏观-微观分析说明)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有条件的话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分析原因。) [总结板书]:2、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没有发生变化,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发生变化。 ㈡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提问]:镁条燃烧后,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镁条增加了,蜡烛燃烧后完全消失了,这些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目的意图]:启发学生思考,组织讨论,由学生做出正确的解释。

专题十三--探究题(质量守恒定律)

九年级化学 沭阳银河学校 1 专题十三—探究之质量守恒 1、某兴趣小组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做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 (1)请写出镁条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2)小明发现燃烧产物的质量大于反应物镁条的质量,认为这个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我_____(“同意”或“不同意”)小明的观点,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红按下图装置改进实验,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却发现产物中还有少量黄色固体。 【提出问题】黄色固体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①氧化镁为白色固体;②镁能与氮气剧烈反应生成黄色的氮化镁(Mg 3N 2)固体;③氮化镁可与水剧烈反应产生氨气,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做出猜想】黄色固体是Mg 3N 2 【实验探究】请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及结论 【反思与交流】空气中N 2的含量计远大于O 2的含量,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MgO 却远多于Mg 3N 2,为什么呢?请给出合理的解释_____________。 (4)该兴趣小组又做了镁条与盐溶液反应的实验,发现均能产生H 2,实验现象如下: 实验序号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与镁条反应的溶液 NH 4Cl NaCl Na 2SO 4l H 2O 实验现象 有大量气泡产生 有较多气泡产生 有少量气泡产生 气泡极少 加热后,实验现象 气泡明显增多可 闻到氨味 气泡增多 气泡增多 气泡增多 上表中,用水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上表中的实验现象,请写出三条结论,并分析可能的原因(不分析原因,不得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案例1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分析】 本课题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一些化学反应以及从微观角度定性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之后,在化学学习中第一次从定量角度探究化学变化规律的教学实例。学生缺乏相应的认识和探究经验,有待引导和建立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观念。但是,通过前面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熟悉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初步具有实验探究的能力,也初步掌握了讨论、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但在“作出假设”“实验方案的设计”“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仍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设计思路】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化学学科在这一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素材,对于所有的化学变化都无一例外的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也正是一个培养学生这一方面素质的素材之一。如果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能够产生如上一些体验,那是我们所盼望的。我们渴望本课题的教学能从单纯的知识和技能传授发展到树立观念,产生科学探究体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课题。因此,我做了如下安排: 一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将验证性实验改为自主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设计试验、完成实验,体验自己生产“质量守恒”这一知识结论的快乐。 二是通过化学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重温历史,让同学们回到了2百多年前,与拉瓦锡一同思考,一同实验,感受拉瓦锡的所思所想,感受建立量的观点的重要性,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是一个在新观念支配下经过大量一丝不苟的定量实验的探究过程。 三是创设学生的认知冲突。当多数同学从“化学反应是一个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而同意“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观点时,通过蜡烛燃烧实验,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指针向砝码一端偏移,从而很自然的迸发出寻求原因的欲望和动力。当学生用自己预设的实验方案成功的实现了他们的设想时,同学们在分享喜悦的同时会认识到实验方案的设计对获取正确结论的重要性,体验到认识的发展是理论和实践不断交锋和不断融合的过程。 四是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实例(如螺栓螺母的不同组合,总质量不变)作为质量守恒的类比模型,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实现形象到抽象的跨越,由此能更容易的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 五是将更多地说话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意见,使课堂始终充满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气氛,针对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质疑、争论、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将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这种自主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识和技能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最容易产生体验的过程。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追求“预设和生成”的统一,贯彻以学生的问题为线索来推动课堂的原则。备课中时时考虑学生会怎么想,多多做出针对学生各种反应的预设,上课时要随时抓住学生即时提出的问题,从学生的问题出发组织教学,坚持将学习的第一机会和权力交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比如,让学生换个角度,从量的方面对学过的反应提出问题,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提炼出本节课的主题和教学的线索。不再由教师领着学生亦步亦趋,而是教师建立桥桩,让学生自己搭桥实现跨越。

质量守恒定律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的分析及质量守恒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研究问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导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一天,福尔摩斯象往常一样滋滋有味地抽着他的烟斗,房间里充满了刺鼻的烟味。华生问道:“敬爱的先生,别人都说你很聪明,那么你能告诉我你吐出的这些烟和气体有多重吗?”福尔摩斯慢条斯理地说:“这个问题很简单,我只要称出抽烟前烟斗和烟丝的总重量,再减去抽完烟后烟斗和剩余烟灰的总重量,不就是我吐出烟和气体的重量了么!”你认为福尔摩斯的回答正确吗? 【自主探究】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参加 ..的各物质的,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 化学反应的过程实质是原子的过程,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没有改变,原子的没有增减,原子的也没有改变,因此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合作探究】 一、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1、阅读课本P 9 2、93实验。 探究: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结论: 2、提问: (1).方案一中,锥形瓶底部的细沙在何作用?为什么在玻璃管一端系一个小气 球?如果不系,会有什么后果? (2).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参加.. 的各物质的 ,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 。 (3).冰融化后,得到水的质量与原来冰的质量相等,这个变化是否符合质量守 恒定律?为什么? 3、注意:①反应物的总质量是指参加反应的;②质量守恒定律的前提是化学反应。③所有化学反应均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若有形式上不遵守质量守恒的情况,一定是有某些物质被遗漏或逸散到空气中。) 4、课本P 94实验5-1和5-2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质量守恒定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够对一些简单的反应从质量的角度做出正确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 通过称量反应前后的质量,学习分析和断定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猜想要有依据的意识,强化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观念,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发展很重要。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教学难点: 对一些简单的反应从质量的角度做出正确的解释。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分析讲解 教学仪器:天平2台,锥形瓶2个,带橡胶塞和气球的玻璃管一支,橡胶塞一个 教学药品:红磷,铁钉,硫酸铜溶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产生。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旧的物质就变成了新的物质。大家能列举几个过去所学习的化学反应吗? 学生: 例如蜡烛的燃烧,木炭在氧气中的燃烧…… 教师:通过这些反应,我们能够知道,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木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过氧化氢分解生成了水和氧气;等等。这一系列的反应直接告诉了我们,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生成了新的物质。但是能够生成多少新的物质呢?化学变化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可是我们知道,新物质是由旧物质转化而来的。要想知道生成多少新物质,我们就要弄清楚新旧物质之间有着怎样的质量关系,这个关系就是,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 首先,对于一个反应,我们还不知道在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不是会发生变化。但是我们可以猜一猜。假设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没有变化,那就是说,反应前的物质质量与反应后的物质质量是…相等的。这是第一种情况。 即:M前= M后 假设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发生了变化,那会有几种情况? 学生: 两种。一是反应前的物质质量大于反应后的物质质量。这是第二种情况。 即:M前>M后, 二是反应前的物质质量小于反应后的物质质量。这是第三种情况。 即:M前< M后 教师: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吗?……,对,不会有了。这样,我们就通过分析,猜想出了三种可能的关系。那到底是哪种关系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 学生:

高质量守恒定律专题复习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专题复习 类型一:确定反应中某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化学式 确定依据: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均不变。 1、无人驾驶汽车处理系统的核心材料是高纯度的硅。工业制硅的反应之一如下:2X + SiCl4 =Si + 4HCl。该反应中,X的化学式是。 2、()钛具有硬度大、密度小、熔点高、抗腐蚀性强等优良性能,被誉为“未来金属”。钛铁矿石的主要成分是钛酸亚铁(FeTiO3)。冶炼金属钛时,主要发生以下两个反应:①2FeTiO3+6C+7Cl2==2X+2TiCl4+6CO,②TiCl4+2Mg =Ti + 2MgCl2则X为 3、(2015秋?校级期末)西班牙的瑞奥汀托河是一条酸河.经调查发现是由于上游河床含有的某种物质R在水中氧的作用下发生反应所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7O2+2R+2H2O═2FeSO4+2H2SO4,则R的化学式为. 4、()物质X是一种可再生绿色能源,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X+3O22CO2+3H2O,则X的化学式为【】 A.C2H4 B. CH3OH C. C2H5OH D. C2H6 类型二: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组成元素 推断依据: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 1、(2014秋?校级期中)取某可燃物1.6g在足量的氧气中

完全燃烧,生成了4.4CO2和3.6H2O.通过计算可确定该物质的化学式为. 2、 2.2 g某有机物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6.6 g二氧化碳和3.6 g水(无其它生成物)。下列对该物质组成的推断正确的是 A.只含碳、氢元素 B.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碳、氢原子个数比为3 : 4 3、4.6g某有机物完全燃烧需9.6g氧气,可生成8.8gCO2和5.4gH2O,则该有机物 A.只含碳、氢两种元素 B.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D.含有碳、氢两种元素,不含氧元素 4、常用燃烧法测定有机物的组成。现取2.3 g某有机物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gCO2和2.7 gH2O。对该物质的组成有下列推断:①一定含C、H元素②一定不含O元素③可能含O元素④一定含O元素⑤分子中C、H的原子个数比为2:5 ⑥分子中C、H、O元素的质量比为12:3:8。其中正确的是 ( ) A. ①②⑤ B.①④⑥ C.①③⑤ D.④③

质量守恒定律

河南省2010年中考化学专题复习:质量守恒定律 一、命题落点 1.考查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并能设计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2.能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下列题型: 1)、确定物质的化学式 2)、确定某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 3)、确定反应中某物质的质量 4)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 5)、配平化学方程式 6)、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现象 二、知识网络:

三、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1、注意是“化学变化” 注意: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范围是化学变化(或化学反应),不包括物理变化。 例1:将100 g酒精和50 g水混后后得到150 g酒精溶液,由此说明化学变化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 解析:酒精和水混合,这一变化虽然前后质量不变,但它在初中范围内认为是物理变化,不能说明化学变化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 2、注意是“质量定恒” 质量守恒定律强调的是“质量”守恒,不包括其它方面的守恒,如:“体积”、“重量”等方面不一定守恒。 如:一氧化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2CO + O2 2CO2,这个反应前后都是气体,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质量和氧气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质量是守恒的,从体积方面来看,在相同条件下是2体积的一氧化碳和1体积的氧气发生反应,只能生成2体积的二氧化碳,其体积在反应前后并不相等。有的反应体积可能守恒。 3、注意“参加反应”和“反应后生成” 这是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关键,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不包括反应物过量的部分。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是指反应后新生成的,不包括原先就存在的。 例3:11 g碳和33 g氧气充分反应,可以生成44 g二氧化碳,对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