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来之食文言文注释

嗟来之食文言文注释
嗟来之食文言文注释

(完整word版)五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

文言文阅读训练 1.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虎也。 ——《战国策》 注释:1.假:借。 2.长百兽:做百兽的首领。长,担任首领。 3.走:跑,逃跑。 4.然:对的。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虎求百兽而食之() (2)天帝使我长百兽()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老虎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就跟随狐狸一起走。 B.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对的,所以就让狐狸跟着自己一起走。 C.老虎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就让狐狸跟着自己一起走。 D.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对的,所以就跟随狐狸一起走。 3.“兽见之皆走”,是因为:(用自己的话回答) 4.这个故事包含的一个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2.买椟还珠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韩非子》 注释:1.木兰:一种木纹很细的香木。2.柜:盒子。 3.桂椒:肉桂及山椒,这里指高级香料。 4.玫瑰:这里指一种美丽的玉石。 5.辑:通“缉”。 6.椟:盒子。 7. 鬻:卖。 阅读训练: 1.《韩非子》是时期的(人名)所著。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为木兰之柜()(2)此可谓善卖椟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2)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4.“买椟还珠”在本文中的意思是 我们现在用这个成语来比喻 3.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 注释:1.履:鞋。 2.度(duo)用尺子量。3.置:放置,搁在。 4.操:带上,拿着的意思。 5.度(du):量好的尺码。 6.反:通“返”。返回。 7.自信:相信自己。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意思。 (1)至之市()(2)而忘操之()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郑人有欲买履者() (2)吾忘持度()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宁信度,无自信也。 4.文中郑人最可笑的表现是: 5.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从这则寓言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二轮复习之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

二轮复习之文言文翻译 第二课时强化语境意识,提升翻译精准度 任务情境文言语句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重头戏。考生在这方面一直很困惑、很苦恼,训练 了这么长时间,也做了很多文言语句翻译的题目,但就是拿不了高分。这其中固然有积累不 够、不厚的因素,但更与考生在翻译时不好的习惯或者意识有关:总是把目光集中在题上, 别的内容一概不看。这样做很不好,因为任何一句话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前后内容有 一定的联系。这就要求考生有语境意识,而且必须强化语境意识,只有把要求翻译的句子放 在原文中,联系前后内容,才能保证翻译得心应手,从而提高翻译的精准度。 自主检测,自我诊断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张策,字少逸,敦煌人。唐广明末,大盗犯阙,策遂返初服,奉父母逃难,君子多之。 王行瑜帅邠州,辟为观察支使,带水曹员外郎,赐绯。及行瑜反,太原节度使李克用奉诏讨 伐,行瑜败死,邠州平。策与婢肩舆其亲,南出邠境,属边寨积雪,为行者所哀。太祖闻而嘉之,奏为郑滑支使。(节选自《旧五代史·张策传》,有删改) (1)大盗犯阙,策遂返初服,奉父母逃难,君子多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策与婢肩舆其亲,南出邠境,属边寨积雪,为行者所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杜纮字君章,起进士,为永年令。神宗闻其材,用为大理详断官、检详枢密刑房,修《武经要略》。以职事对,帝翌日语宰相,嘉其论奏明白,未果用。知郓州。尝有揭帜城隅,著妖 言其上,期为变,州民皆震。俄而草场白昼火,盖所揭一事也,民又益恐。或请大索城中, 纮笑曰:“奸计正在是,冀因吾胶扰而发,奈何堕其术中?彼无能为也。”居无何,获盗,乃奸民为妖,如所揣,遂按诛之。徙知应天府,卒,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杜纮传》,有删改) (1)以职事对,帝翌日语宰相,嘉其论奏明白,未果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无何,获盗,乃奸民为妖,如所揣,遂按诛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与翻译练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与翻译(练) 练基础 1、【18 届广东省东莞市实验中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母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 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 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 如:到……去 B. 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枉:白白地 C. 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要:通“邀”,邀请 D. 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 就:完成 【答案】B (2 )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 B. 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 C. 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 D. 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

揠苗助长文言文注释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 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 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 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2、长(zhǎng)——生长,成长。 3、揠(yà)——拔。 4、芒芒然——露出疲惫但十分满足的样子。 5、谓:对…说 6、其人——他家里的人。 7、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8、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9、趋——快步走。 10、往——去,到..去。 11、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12、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13、寡:少 14、耘苗:给苗锄草 15、非徒——非但。徒,只是。 16、益:好处。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韩非子》 [注释] 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②走——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 ④冀——希望。 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简译] 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一天,一只跑地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启示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宋国有个农夫正在田里翻土。突然,他看见有一只野兔从旁边的草丛里慌慌张张地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墩子上,便倒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了。农民走过去一看:兔子死了。因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农民高兴极了,他一点力气没花,就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捡到野兔,日子就好过了。从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气种地了。每天,他把锄头放在身边,就躺在树墩子跟前,等待着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这树墩子上来。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事啊。农民当然没有再捡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却荒芜了。

文言文阅读——翻译

高考第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教案 高三语文组安彦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回顾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原则和方法,强化文言翻译知识的记忆,使学生能够科学思维,规范翻译,切实提高翻译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掌握文言翻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翻译实践,教师现场指导、分析、点评,再进行强化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做到对文言翻译的知识心中有数,对翻译不惧怕,能把知道的词句译出来。 教学重难点: 强化文言翻译知识记忆与方法运用,训练翻译思维,规范翻译方法,提高翻译能力。教学措施: 知识回顾、实践运用、指导点评、强化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那些因文言翻译错误而闹出的笑话。 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1.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让你忍俊不禁的答案: 1.驴子比赛不能取胜,非常愤怒,埋怨这双蹄子 2.我不能早一些任用我的儿子,如今急着要一个儿子,这是我的过错。 解析:其实,第一句话中,“胜”是“忍受”之意,读第一声,“怒”可以理解为“发怒”,“蹄”是词类活用,可理解为“用蹄子踢”,“之”代“老虎”,正确的翻译应为“驴子忍不住发怒,用蹄子去踢老虎”。第二句中的“子”,是第二人称代词,应该翻译成“你”,整句的意思是“我不能早一点重用你,现在事情紧急了才来请求你,这是我的过错。” 以上的翻译出现了什么问题?大家还记得翻译的标准、原则和方法是什么吗? 二、知识回顾:(此部分让学生自己回顾,详细内容参见第一轮总复习P123-124) (一)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1.“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2.“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3.“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翻译的原则:“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译文】楚国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2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1 )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译文: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2)椎鼓径进…… 译文: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答: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二、鲁人徙越 【原文】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可能吗?”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2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译文: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脚走路的。你们织了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披散头发不戴帽子的。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答: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三、打捞铁牛 【原文】宋河中府浮梁①,用铁牛八维②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③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④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⑤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①浮梁:浮桥。②维:系,连结。③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④真定:却今天河北正定。⑤权衡:秤锤秤杆。 【翻译】宋时曾建浮桥,并铸八头铁牛镇桥。治平年间河水暴涨,冲毁浮桥,铁牛沉入河底。官员悬赏能使铁牛浮出水面的人。有个叫怀丙的和尚建议,将铁牛固定在两艘装满泥土的大船中间,用勾状的巨木勾住牛身,这时慢慢减去两船的泥土,船身重量减轻,自然浮起,连带也将铁牛勾出水面。转运使(官名,掌军需粮饷、水陆转运)张焘(字景元)赐给和尚一件紫色袈裟,以示嘉奖。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译文:那横木就像秤杆秤锤称东西的样子钩住铁牛慢慢地去掉船上的泥土,于是船浮起来,铁牛也被钩出。 3.试说明怀丙和尚是怎样把铁牛从河中打捞出来的? 答:怀丙和尚先用两只船装满土,把铁牛系于两船之间的横木上,然后去掉船上的土,铁牛就浮出来了。 四、勉谕儿辈 【原文】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①。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②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③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注释】①费用:花费钱财。②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③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翻译】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我今天的(高)俸禄哪能长期享有(呢)?(我)自己(的健康)哪能长期保持(呢)?(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病死了等情况)与现在不一样,家里的人习惯于奢侈生活已经很久,不能立刻节俭,(那时候)一定会(因为挥霍净尽而)弄到饥寒无依,何如(不论)我作(大)官或不作(大)官,活着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标准都)固定像(同)一天(一样)呢?唉,大的有道德才能的人的深谋远虑,哪里(是)凡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2(3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译文:生活不挨饿不受冻就满足了,何必贪图吃得好穿得好呢? 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节俭问题,向我们提出什么要求? 答:要求我们要节俭,千万不能浪费。节俭是长期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一旦丢弃,返回困难。所以要培养要坚持。 4.在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商品供应充足,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还有必要提倡节俭吗? 答:有必要。因为一有利于美德的培养。二节约物质资源,利国利已。过多的奢侈和浪费会使我们有限的资源越来越少,而最终导致整个社会走向灭亡。 五、景公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原文】景公之时,雨雪①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②。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③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①雨(y 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②陛:宫殿的台阶。③闻命:听到辞命。闻,听;命,辞命。 【翻译】景公在位当政时,曾连续下雪三天而不放晴。景公穿着白色的狐裘大衣,坐在大堂一边的台阶上。晏子入宫觐见,站了一会儿, 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却不那么冷。”晏子说:“天真的不冷吗?”景公笑了笑。晏子说:“晏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王自己饱了却知道别人饿着,自己暖了却知道别人冻着,自己安逸了,却能知道别人正在辛劳。可惜现在您却不知啊!”景公说:“好!寡人我受教了。”于是拿出裘衣与粮食,发放给那些受饥寒煎熬的人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2

揠苗助长文言文

揠苗助长文言文 揠苗助长文言文2017-01-14浏览:分享人:许新梦手机版 文章短小精练~先是用寥寥数语~形象地勾勒出一个令人可叹又可笑的"揠苗者"形象。然后又加以评论。揠苗助长文言文~欢迎阅读。 揠苗助长文言文一: 原文: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揠苗助长文言文二: 宋人有闵(1)其苗之不长(2)而揠(3)之者~芒芒然(4)归~谓(5)其人(6)曰:“今日病(7)矣!予(8) 1 / 3 助苗长矣!”其子趋(9)而往(10)视之~苗则槁(11)矣。 天下之(12)不助苗长者寡(13)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14)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15)无益(16)~而又害之。 注释

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2、长(zhǎng)——生长~成长。 3、揠(yà)——拔。 4、芒芒然——露出疲惫但十分满足的样子。 5、谓:对…说 6、其人——他家里的人。 7、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8、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9、趋——快步走。 10、往——去~到..去。 11、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12、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13、寡:少 14、耘苗:给苗锄草 15、非徒——非但。徒~只是。 16、益:好处。 译文 2 / 3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与翻译(测)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与翻译(测)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与翻译(测) (时间:100分钟,分值:160分) 班级 学号 得分 1、【18届河南省商丘市九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20分)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檥(y倚):整船靠岸。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项王军壁垓下 壁:壁垒 B. 田父绐曰:左。绐:欺骗 C.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D.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购:悬赏

高考文言文阅读之翻译

高考文言文阅读之翻译 【考点解说】 2002年高考以来,沉寂多年的文言文翻译主观题重新出现,分值是5分。2009年三套全国卷为10分,江苏卷、湖北卷、四川卷、山东卷、江西卷、安徽卷、辽宁卷等也增加到10分。为此,有一点先要明确,我们应把“取法于课内,积累于课外”视为复习备考的基本原则。 我们知道,文言语句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对高中生而言,主要应达到前两条。“信”就是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达”就是译文要明白通畅,无语病。为此,翻译时应坚持“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的原则,确切地表达原文原意。 【试题解析】 例题:(2009年浙江卷第21题)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解析:第(1)句关键词为“释”(舍弃)、“胜”(尽)。第(2)句关键词为“恐”(担心)、“予”(给),同时应注意“不吾予”这一宾语前置句的翻译。答案为:(1)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2)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 【锦囊妙计】 将文言语句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求考生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从微观上,能把握 句中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即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对常见的文言虚词、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以及其他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都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二是从宏观上讲,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决不能断章取义。 一、正确翻译的前提是理解 理解句子是正确翻译的基础。理解句子,既要分析语境,又要分析句子本身。具体应做到: (一)以易求难,推敲关键词语 多年来的高考试题表明,要求考生理解并翻译的句子,并非每一个词语都有难度,都难以 理解,往往是有两三个词语有较大难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解句子就是对关键词语的确切认知。一般说来,这关键词表现为多义实词或词的形态特点(单音词、双音词)、用法特点(即词类活用)。 1.(2009年湖北卷)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在这个句子中,“意”、“食人”、“以威”、“不惧之人”、“无所”、“施”等都不难理解,难的是“被之以威”的“被”。“被”带宾语“之”,首先可判定它是个动词;从意思上说,“被之以威”与“而不惧”形成转折关系,这一点也不难判断。“(老虎)先用威风将吃的人(或者说对方),但对于不惧怕它的人来说……”横线处该填入哪个动词呢?看来应当是“吓倒、压倒”之类的意思。于是全句该理解为:“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这样看来,所谓“以易求难”就是根据已知求未知;“求”的过程,就是对语句作分析的过程。 (二)转换角度,辨析句式特点 有些文句,在实词、虚词方面没有太多障碍,但要真正说清其含义又遇到麻烦,这时就得转换视角,从句式方面作考虑,这样也许会寻求到正确的理解。 2.(2009年安徽卷)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此段文字中,“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两句,字词上基本没有疑难

(精选)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拓展:揠苗助长(含答案)全国通用

揠苗助长 能力练习一——翻译句子 1、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2、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能力练习二——给文章加标点: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同余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答案见第 2 页)

练习一答案: 1、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2、他的儿子急忙跑到田里去看庄稼,禾苗全都枯萎了。 练习二答案: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宋国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急忙跑到田里去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天下不帮助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好处,反而有害。 拓展阅读 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王曰:“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即唤夜叉拔之。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注释:

欲:想要。 须:一定。 尽:全,都。 方:刚,才。 胜:能够承受。 翻译: 一个猴子死后,见到冥王达人,请求冥王让它转世做个人。冥王说:“既然你想做人,必须将身上的毛全部拔去。”立即叫来夜叉给猴子拔毛。刚拔了一根,猴子禁不住痛大叫起来。冥王大笑说:“看你这样一根毛都不肯拔,又怎么做得了人呢?”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之翻译 作业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之翻译作业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出于鲁顷公,为楚所灭,迁于下邑,因氏焉。祖父匡,王莽时,为羲和,有权数,号曰“智囊”。父某,建武初,为武陵太守,卒官。时恭年十二,弟丕七岁,昼夜号踊不绝声,郡中赙赠无所受,乃归服丧,礼过成人,乡里奇之。十五,与母及丕俱居太学,习《鲁诗》,闭户讲诵,绝人间事,兄弟俱为诸儒所称,学士争归之。太尉赵憙慕其志,每岁时遣子问以酒粮,皆辞不受。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母强遣之,恭不得已而西,因留新丰教授。建初初,丕举方正,恭始为郡吏。 (节选自《后汉书·列传第十五》) (1)其先出于鲁顷公,为楚所灭,迁于下邑,因氏焉。 译文: (2)太尉赵憙慕其志,每岁时遣子问以酒粮,皆辞不受。 译文: 解析:这两句话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和句式。(1)“先”,祖先;“出于”,出自,来源;“为……所”,被动句;“氏”,名词活用为动词,把……作为姓氏。(2)“岁”,年;“问以酒粮”,介词结构后置,应翻译为“以酒粮问候”;“辞”,推辞,拒绝。要注意句意通畅。 答案:(1)他的祖先是鲁顷公,被楚国灭亡后,迁居到下邑,因此就把鲁作为姓氏。 (2)太尉赵憙仰慕他们的志向,每年时常派儿子送酒和粮食问候他们,他们都推辞不接受。 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他的祖先是鲁顷公,被楚国灭亡后,迁居到下邑,因此就把鲁作为姓氏。祖父叫鲁匡,王莽时担任羲和的官职,有机智善变的能力,被称为“智囊”。他的父亲,在建武初年,担任武陵太守,死在官任上。当时鲁恭十二岁,弟弟鲁丕七岁,兄弟俩整天整夜号哭顿足不停,郡里赠送的财物一概没有接受,办完了丧事,礼数超过成年人,乡里人都以此感到惊奇。(鲁恭)十五岁的时候,和母亲及弟弟都住在太学里面,学习《鲁诗》,闭门诵读,远离与自己无关的事,兄弟俩都受到儒生们的称赞,在学之士都争着归附他们。太尉赵憙仰慕他们的志向,每年时常派儿子送酒和粮食问候他们,他们都推辞不接受。鲁恭怜惜鲁丕年龄小,想先成就他的名声,推托生病不做官。州郡多次以礼相邀,(他)都谢绝不肯答应,母亲再三强求,鲁恭迫不得已才西行,到新丰做了教授的学官。建初初年,鲁丕考取了秀才,鲁恭才做了郡县的官吏。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文阅读之翻译句子1

教师寄语: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 文言文阅读之翻译句子 高三语文备课组编制:赵树森审核:杨剑2012.1.10 一、复习目标: 1、综合利用所学知识正确领会句子的意思。 2、能够把文言语句准确表达出来。 二、考纲定向: 实词考查: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一词多译。 虚词考查: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句式考查: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固定句式。 用法考查:词类活用。 三、课本经典句子翻译: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四、方法指导: 1、文言文的翻译要有“踩点”意识,即抓住可能得分的文言实词、 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认真、准确做好翻译。 2、翻译原则:要做到字字对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查漏补缺,补出省略,调整语序,准确表达。 五、高考零距离 2009年上海卷沈周 ⑴沈周,字启南,长洲人。祖澄,永乐间举人材,不就。所居曰西庄,日置酒款宾,人拟之顾仲瑛。伯父贞吉,父恒吉,并抗隐。构有竹居,兄弟读书其中。工诗善画,臧获亦解文墨。邑人陈孟贤者,陈五经继之子也。

周少从之游,得其指授。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及长,书无所不览。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⑵郡守欲荐周贤良,周筮《易》,得《遁》之九五,遂决意隐遁。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牣①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奉亲至孝。父殁,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⑶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已而守入觐,铨曹②问曰:“沈先生无恙乎?”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询左右,乃画壁生也。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母年九十九而终,周亦八十矣。又三年,以正德四年卒。 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6分) ⑴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 ⑵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 翻译1: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得分点:定语后置、疾、摄) 翻译2:等到回来,(郡守)前往沈周家拜访,叩拜两次,主动承担过失。(得分点:比、谒、引) 六、再试牛刀 1、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2、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至墓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1、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2、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

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之翻译 单元测试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之翻译单元测试 一、基础题 1.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2)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选自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有删改) (1)译文: (2)译文: 答案:(1)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我不敢相信这件事。 (2)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了,为何既惧怕它而又去激怒它呢? 【参考译文】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我不敢相信这件事。 秦国用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骗赵国而勒索和氏璧,这时说要得到和氏璧,是实情,不是借此来窥视赵国。赵国知此实情就不给,不知此实情就给;知此实情而惧怕秦国就给,知此实情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了,为何既惧怕它而又去激怒它呢?…… 因此我说,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和氏璧,那是天意。至于他在渑池与秦国的强硬较量,以友好使廉颇悔悟,就越来越显得高妙了。而他之所以能完璧归赵,的确是上天偏袒他啊! 2.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东亭①为桓宣武主簿,既承藉,有美誉,公②甚欲其人地为一府之望。初,见谢失仪,而神色自若。坐上宾客即相贬笑,公曰:“不然。(1)观其情貌,必自不凡,吾当试之。”后因月朝阁下伏,公于内走马,直出突之。左右皆宕仆,而王不动。(2)名价于是大重,咸云“是公辅器也”。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有删改) [注]①王东亭:即王珣,是东晋初年大臣王导的孙子,曾因功被封为东亭侯。②公:即桓宣武,桓温。 (1)译文: (2)译文: 答案:(1)看他的神情态度,一定不平常,我要试试他。 (2)于是王珣的名声大为提高,大家都说“这是做辅弼大臣的人才呀”。 【参考译文】 东亭侯王珣担任桓温的主簿,受到祖辈的福荫,名声又很好,桓温很希望他在品学门第上能成为全府所敬仰的榜样。当初,王珣回答桓温问话时有失礼之处,可是他神色自若。在座的宾客立刻贬低并且嘲笑他,桓温说:“不是这样的。看他的神情态度,一定不平常,我要试试他。”后来在初一僚属进见的时候,桓温从后院骑着马直冲出来。手下的人都被吓得躲闪跌倒,王珣却稳坐不动。于是王珣的名声大为提高,大家都说“这是做辅弼大臣的人才呀”。 3.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何景明与梦阳并有国士风。(1)两人为诗文,初相得甚欢,名成之后,互相诋讠其。说者谓景明之才本逊梦阳,而其诗秀逸稳称,视梦阳反为过之。其持论,谓:“诗溺于陶,谢力振之,古诗之法亡于谢。文靡于隋,韩力振之,古文之法亡于韩。”(2)其意盖诋梦阳,非笃论也。 (选自《明史》,有删改)

文言文阅读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四大得分点译到位,文言翻译拿高分 找准实词得分点,五类实词译到位 “得实词者,得翻译之天下。”诚哉斯言!既然如此,就需要把这些成为采分点的实词“拎”出来,想方设法,保证其翻译得准确无误。该学案试图强化你的实词采分点意识,帮助你解决好五类重要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活用词和疑难词——翻译到位问题,让你成为一个会临场解决问题的聪明学习者。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短板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第,调福州宁德簿,摄尉。以获盐寇改秩,知临安府于潜县。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藉,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擢知常州。时水潦为灾,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或言常平[注]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疫大作,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活者甚众。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注常平:常平仓。 (1)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 译文: 答案征收科税定下期限在县衙门口张榜(公布),让里正告诉百姓,不派一个官吏而赋税自然收足。 得分点榜,张榜,张贴;俾,使,让;谕,告诉,使……知道,晓谕。大意对。 (2)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 译文: 答案有人说常平仓不可以轻易打开,叶衡说:“储蓄粮食正是预备紧急的事情,怎可看着百姓挨饿而不救助呢?” 得分点或,有人,有的人;发,打开,开启;缓急,偏义复词,偏“急”,急需的、紧急的事情,急用。大意对。 参考译文 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及第,调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代理县尉。因捕获盐寇改官,任临安府于潜县县令。户口簿上累积弊端,富户大多隐瞒漏报,贫弱户困于重复缴纳(赋税),叶衡把民户定为九等,从五等以下除去他们的名籍,而把他们应缴纳的份额均摊给上四等的民户,贫穷的人顿时得救。征收科税定下期限在县衙门口张榜(公布),让里正告诉百姓,不派一个官吏而赋税自然收足。治绩成为各县中最好的,郡长官把他的政绩向皇上报告。提升为常州知州。当时发大水造成灾荒,叶衡开仓煮粥给饥民吃。有人说常平仓不可以轻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 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 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书.遂大进(书法)(2)平生于书.(写字)(3)文征明临.写《千字文》(临摹)(4)或.答人简札(有时)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译文: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 不感到厌倦。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答:本段文字赞扬了文征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 神。 二、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 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 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 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1)秦青弗.止(不,没有)(2)响遏.行云(阻止)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译文: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要知错就改,学习要谦虚,不能骄傲。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有。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 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 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 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 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 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 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1)啖.粥而读:音(dàn);义(吃)(2)辄.以水沃面:音(zhé);义(往往,总是)(3)食不给.:音(jǐ);义(供应)(4)乃至被谗.受贬:音(chán);义(说别人坏话)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B )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 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