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史练习题大全课件资料

物理学史练习题大全课件资料
物理学史练习题大全课件资料

1(单选)发现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的科学家是()

A.爱因斯坦B.牛顿C.奥斯特D.伽利略

2(单选)在经典力学发展史上,牛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以及万有引力定律,其中又被叫做惯性定律的是()

A.牛顿第一定律B.牛顿第二定律C.牛顿第三定律D.万有引力定律3(单选)关于物理学家所做出的贡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总结出行星运动三条定律的科学家是牛顿B.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的物理学家是伽俐略C.提出日心说的物理学家是第谷D.第一次精确测量出万有引力常量的物理学家是卡文迪许

4(多选)A.图甲读数为5.3115cm B.图乙可知弹簧原长2cm C.图丙是利用放大的物理思想D. 图丁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时,先打开电源,后释放小车 E. 图丁做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并用图像法处理数据时,如果画出的a-m关系图像不是直线,就可以确定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F.图丁做探究动能定理,抬高木板,当小车自由下滑时平衡摩擦力。

5(单选)某同学通过以下步骤测出了从一定高度落下的排球对地面的冲击力:将一张白纸铺在水平地面上,把排球在水里弄湿,然后让排球从规定的高度自由落下,并在白纸上留下球的水印.再将印有水印的白纸铺在台秤上,将球放在纸上的水印中心,缓慢地向下压球,使排球与纸接触部分逐渐发生形变直至刚好遮住水印,记下此时台秤的示数,即为冲击力最大值。下列物理学习或研究中用到的方法与该同学的方法相同的是()

A、建立“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B、建立“点电荷”的概念;

C、建立“瞬时速度”的概念

D、研究加速度与合力、质量之间的关系

6(单选)17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根据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这里的实验是指“伽利略斜面实验”,关于该实验,你认为下列陈述错误的是()A.该实验是一理想实验,是在思维中进行的,无真实的实验基础,故其结果是荒谬可笑的。B、该实验是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更深刻的反映自然规律。C、该实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概念。D、该实验为牛顿第一定律的提出提供了有力的实验依据。

7(多选)关于物理学研究中使用的主要方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在用实验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应用了控制变量法B.在利用速度﹣时间图象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时,使用的是微元法C.用点电荷代替带电体,应用的是理想化模型法。D、伽利略在利用理想实验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时,使用的是实验归纳法。

8(单选)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者是( ) A.开普勒 B.伽利略 C.牛顿 D.卡文迪许

9(单选)关于科学家在电磁学中的贡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密立根测出了元电荷e的数值B.法拉第提出了电场线和磁感线的概念C.奥斯特发现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并且总结出了右手螺旋定则D.安培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

10(单选)首先发现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的物理学家是()

A.安培B.法拉第C.奥斯特D.特斯拉

11(单选)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A.牛顿发现了行星的运动规律B.开普勒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C.卡文迪许第一次在实验室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D.牛顿发现了海王星和冥王星

12(单选)万有引力常量G=6.67×10﹣11N?m2/kg2是由下述哪位物理学家测定的:()A.开普勒B.牛顿C.胡克D.卡文迪许

13(单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得出的B.万有引力常量是由牛顿直接给定的C.元电荷e的数值最早是由密立根测得D.用实验可以揭示电场线是客观存在的

14(单选)在物理学发展史上伽利略、牛顿等许许多多科学家为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以下选项中符合他们观点的是()

A. 人在沿直线加速前进的车厢内,竖直向上跳起后,将落在起跳点的后方

B. 两匹马拉车比一匹马拉车跑得快,这说明:物体受的力越大速度就越大

C. 两物体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较轻的物体下落较慢

D. 一个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再受力了,它总会逐渐停下来;这说明:静止状态才是物体不受力时的“自然状态”

15(单选)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物理学中把这种研究方法叫做“微元法”,下列几个实例中应用到这一思想方法的是:( )

A.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时,用有质量的点来代替物体,即质点

B.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与某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用这个力代替那几个力,这个力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C.为计算弹簧弹力做的功,把拉伸弹簧的过程分为很多小段,拉力在每小段可以认为是恒力,用各小段做功的代数和代表弹力在整个过程中做的功

D.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的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16(单选)在物理学的发展中,有许多科学家做出了重大贡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库仑通过扭秤实验测量出万有引力常量 B.牛顿通过观察发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C.伽利略利用斜面实验观察到了小球合力为零时做匀速直线运动 D.胡克总结出弹力和形变量之间的关系

17(单选)下列有关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或方法的描述错误的是() A.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利用了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 B.物理学中引入“质点”的模型时,采用了理想化方法 C.物理学中建立“加速度”的概念时,采用了等效法 D.伽利略研究力与运动关系时,采用了理想实验法

18以下关于物理学史和物理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建立合力、分力、重心、质点等概念时都用到了等效替代法

B.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为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成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段位移相加,应用了“微元法”

19(单选)首先发现电流磁效应的科学家是()

A.安培 B.奥斯特 C.库仑 D.麦克斯韦

20(单选)人类在探索自然规律的进程中总结出了许多科学方法,如分析归纳法、等效替代法、控制变量法、理想实验法等.在下列研究中,运用理想实验方法的是() A.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B.卡文迪许测定引力常量 C.密立根测得电荷量e的数值D.伽利略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结论

21(单选)关于卡文迪许扭秤实验对物理学的贡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现了万有引力的存在 B.解决了微小距离的测定问题 C.开创了用实验研究物理的科学方法D.验证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

22(单选)下列叙述中符合物理学史实的是() A.伽利略发现了单摆的周期公式 B.奥斯特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C.库仑通过扭秤实验得出了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D.牛顿通过斜面理想实验得出了维持运动不需要力的结论

23(单选)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和首次比较精确地测出引力常量的科学家分别是()A.伽利略、亚里士多德B.爱因斯坦、伽利略

C.牛顿、卡文迪许D.霍金、伽利略

24(单选)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伽利略通过斜面实验加逻辑推理的方法研究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B.开普勒提出了日心说,从而发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后人称为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C.库仑通过扭秤实验建立了库仑定律,并比较精确地测定元电荷e的数值;D法拉第根据小磁针在通电导线的周围发生了偏转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25(单选)在科学发展史上,很多科学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在物理学的研究过程中应用了很多科学的思想方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法拉第首先提出用电场线描绘抽象的电场这种形象化的研究方法 B.牛顿首次提出“提出假说,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的科学推理方法 C.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得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D.场

强表达式

26(单选)下列说法符合物理史实的是() A.天文学家第谷通过艰苦的观测,总结出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B.开普勒进行“月﹣﹣地检验”,并总结出了天上、地上物体所受的引力遵从相同的规律 C.牛顿根据观测资料,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发现了海王星;D卡文迪许通过扭称实验测量并算出引力常量G,成为万有引力定律正确性的最早证据

27(单选)在力学理论建立的过程中,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做出了贡献.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伽利略首先将实验事实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演)和谐地结合起来 B.笛卡尔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C.开普勒通过研究行星观测记录,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D牛顿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并用实验测出了引力常量。

28(多选)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许多科学家做出了突出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伽利略用理想斜面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的理论 B . 安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C . 法拉第最早提出了场的概念 D . 密立根发现了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29(多选)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研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在对以下几位物理学家所作科学贡献的叙述中,正确的说法是( ) A . 牛顿应用“理想斜面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 B . 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C 亚里士多德认为两个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的物体,重物体与轻物体下落一样快D 伽利略利用斜面实验和逻辑推理证明了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都相同。 30(多选)(2013?甘肃模拟)201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法国科学家塞尔日?阿罗什与美国科学家大卫?维因兰德,以表彰他们独立发明并发展测量和控制粒子个体、同时保持它们量子力学特性的方法.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发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下列表述符合物理学史实的是( )

A .开普勒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

B .库仑利用库仑扭秤巧妙地实现了他对电荷间相互作用力规律的研究

C .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这和他坚信电和磁之间一定存在着联系的哲学思想是分不开的

D .安培首先引入电场线和磁感线,极大地促进了他对电磁现象的研究

31(单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牛顿做了著名的斜面实验,得出轻重物体自由下落一样快的结论 B . 法拉第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的联系 C . 伽利略开创了科学实验之先河,他把科学的推理方法引入了科学研究 D 库仑首先提出了电场的概念,并引用电场线形象地描述电场的强弱和方向

32(单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伽利略首先建立了加速度概念 B . 牛顿通过斜面实验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C . 安培发现了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D . 奥斯特发现了判定电流产生磁场方向的右手螺旋定则

33(单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伽利略探究物体下落规律的过程得到的科学方法是:问题猜想、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 B .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情况 C . 牛顿在寻找万有引力的过程中,他没有利用牛顿第二定律,但他利用了牛顿第三定律和开普勒第三定律。D 人造地球卫星的第一宇宙速度是指卫星在近地圆轨道上的速度,是相对地球表面的速度。

34(单选)下列有关物理学史的研究方法,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用点电荷来代替实际带电体是采用了理想模型的方法 B . 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使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 C . 在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之间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该实验采用了微元法。D 用比值法

定义的物理概念在物理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例如场强c=u q 加速度采用比值法定义的.

35(单选)物理学中用到了许多科学方法,下列概念的建立有三个用到了“等效替代”的方法,有一个不属于这种方法,这个概念是( ) A . 质点 B . 平均速度 C . 合力 D . 总电阻

36(单选)在物埋学理论建立的过程中,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做出了贡献.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牛顿首先通过实验测出方有引力常量B.奥斯特最早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C.安培首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D.法拉第通过实验发现了在磁场中产生电流的条件

37(单选)物理学中,运动合成、力的分解、平均速度这三者所体现的共同的科学思维方法是()A.比值定义B.控制变量C.等效替代D.理想模型

38(单选)(2012?大连二模)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许多科学家做出了杰出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说明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牛顿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C. 安培总结出了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

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D. 法拉第根据小磁针在通电导线周围的偏转现象,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39(多选)自然界中某个量D的变化△D,与发生这个变化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这个量D的变化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D表示某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则是恒定不变的

B.若D表示某质点做平抛运动的速度,则是恒定不变的

C.若D表示某质点的动能,越大,则质点所受外力做的总功就越多

D.若D表示通过某线圈的磁通量,越大,则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就越大

40(多选)科学的研究方法促进了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螺旋测微器的设计采用了螺旋放大法 B.合力与分力概念的建立采用了对称法 C.交流电的有效值是等效替代法的应用 D.对物体具有惯性的研究应用了事实与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方法。

41(单选)在物理学理论建立的过程中,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做出了贡献.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开创了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B.奥斯特实验表明了电流周围的磁场方向跟电流方向的关系C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较准确的测定了静电力常量D安培的分子环形电流假说可以用来解释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这一现象

42(单选)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研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在对以下几位物理学家所作科学贡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牛顿应用“理想斜面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B.开普勒揭示了行星的运动规律,为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奠定了基础。C.安培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D.库仑发现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并通过油滴实验测定了元电荷的电量。

43(单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奥斯特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并提出分子电流假说解释磁现象B.电源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功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C.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许用扭秤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的数值,从而使万有引力定律有了真正的使用价值。D.T.m2与V.S能表示同一个物理量的单位

44(单选)以下说法中符合史实的是()A.哥白尼通过观察行星的运动,提出了日心说,认为行星以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B.开普勒通过对行星运动规律的研究,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C.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的数值D.牛顿将斜面实验的结论合理外推,间接证明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45(单选)下面有关物理学史的说法中正确的组合是()①安培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②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热效应规律③卡文迪许测定了万有引力常量④密立根测定了电子的电量.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46(单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在国际单位制中,力学的基本单位是千克、牛顿、秒B.电场强度是用比值法定义的,因而电场强度与电场力成正比,与试探电荷的电量成反比C.“平均速度”、“总电阻”、“交流电的有效值”概念的建立都体现了等效代替的思想D牛顿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否定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用到的物理思想方法属于“理想斜面实验法”

47(单选)下列叙述中,符合物理发展历程的是()A.法拉第最早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B.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通过扭秤实验测定出了万有引力常量G C.牛顿应用“理想斜面实验”推翻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D.伽利略认为两个物体从同一个高度自由下落,重物体与轻物体下落一样快。

48(单选)比值法定义物理量是物理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下列物理量中属于用比值法定义

的是()A.B.C.D.

49(单选)理想实验有时更能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如图所示,伽利略设计了一个理想实验:①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②继续减小右边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为水平面,小球要沿水平面作匀速直线运动;

③减小右边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

④在两个对接的斜面上,让静止的小球沿左边的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右边的斜面.

(1)请将上述关于理想实验的描述按正确的逻辑顺序排列:(只要填写序号).(2)上述关于理想实验的描述中,有的属于可靠的事实,有的是理想化的推论,下列关于事实和推论的分类正确的是:

A、①是事实,②、③和④是推论

B、②是事实,①、③和④是推论

C、③是事实,①、②和④是推论

D、④是事实,①、②和③是推论.

50(单选)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还应当十分注意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后一点甚至更重要.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的研究方法对于后来的科学研究具有重大的启蒙作用,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请你回顾伽利略探究物体下落规律的过程,判定下列哪个过程是伽利略的探究过程()

A.问题-猜想-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

B.问题-猜想-实验验证-数学推理-合理外推-得出结论

C.猜想-问题-实验验证-数学推理-合理外推-得出结论

D.猜想-问题-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

51(单选)物理学的发展丰富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革命,促进了物质生产的繁荣与人类文明的进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开普勒通过对行星观测记录的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B.伽利略指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C.牛顿测出了引力常量的G的数值D.伽利略通过数学推演并用小球在斜面上运动验证了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52(单选)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 A.牛顿发现了行星的运动规律B.胡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C.卡文迪许测出了引力常量G,被称为“称量地球重量的人”D.伽利略用“月—地检验”证实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

53(单选)根据速度定义式v=,当Δt极短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下列哪种物理方法()

A.微元法 B.假设法 C.控制变量法 D.极限的思想方法

54(单选)以上是力学中的三个实验装置,由图可知这三个实验共同的物理思想方法是()A.极限的思想方法 B.控制变量的方法 C放大的思想方法 D.猜想的思想方法55(单选)自然界的电、热和磁等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的,很多物理学家为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做出了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焦耳研究了摩擦生热等现象,确定了热与功之间的定量关系B.欧姆发现了欧姆定律,说明了热现象和电现象之间存在联系.C.奥斯特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揭示了磁现象和电现象之间的联系D.法拉第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的联系

56(单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牛顿在研究第一定律时利用了理想实验法

B.开普勒认为,在高山上水平抛出一物体,只要速度足够大就不会再落在地球上

C.卡文迪许测出了静电力常量

D.法拉第首先引入电场线和磁感线,极大地促进了他对电磁现象的研究

57(单选)在力学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发现推动了物理学的进步.对以下几位物理学家所作科学贡献的表述中,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A.伽利略首先建立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等描述运动的概念

B.胡克提出如果行星的轨道是圆形,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C.卡文迪许是测量地球质量的第一人

D.伽利略根据理想斜面实验,得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58(多选)下列关于物理学史和物理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研究分力与合力的关系时运用了等效替代的方法 B.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C.牛顿通过大量实验验证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D.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多个变量关系的重要方法

59(多选)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有两种学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心说的代表人物是“托勒密” B. 地心说的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 C. 日心说的代表人物是“开普勒” D. 地心说和日心说都有其局限性

60(多选)在物理学的重大发现中科学家们创造出了许多物理学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极限思想法、类比法和科学假说法、建立物理模型法等等。以下关于所用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假设法

B.根据速度定义式,当⊿t非常非常小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法

C.引入重心﹑合力与分力的概念时运用了等效替代法

D.在推导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

E.在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把重物在空气中的落体运动近似看做自由落体运动,这里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F在探究电阻、电压和电流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先保持电压不变研究电阻与电流的关系,再保持电流不变研究电阻与电压的关系,该实验应用了控制变量法。

G加速度的定义式,采用的是比值法

H.在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该实验应用了控制变量法

61.(单选)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时候,为了排除物体自由下落的速度v t随着下落高度h(位移大小)是均匀变化(即:v t=kh,k是常数)的可能性,设计了如下的理想

实验:在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的直线运动中,因为①(式中表示平均速度),而

②,如果v t=kh③成立的话,那么,必有,即:为常数.t竟然是h无关的常数!这显然与常识相矛盾!于是,可排除速度是随着下落高度h均匀变化的可能性.关于伽利略这个理想实验中的逻辑及逻辑用语,你做出的评述是()

A.全部正确B.①式错误C.②式错误D.③式以后的逻辑用语错误

62.(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如果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那么物体的运动就是匀速直线运动

B.滑动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是利用逻辑思维对事实进行分析的产物,不可能用实验直接验证

D.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时,提出了著名的斜面实验运用了理想实验的方法

63.(多选)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经典物理已达到了完整、成熟的阶段,但“在物理学晴朗天空的远处还有两朵小小的、令人不安的乌云”,人们发现了经典物理学也有无法解释的实验事实,经典力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是()

A.宏观问题B.高速问题C.微观问题D.低速问题

64(多选)(2010?渭南一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牛顿进行了“月一地检验”,说明天上和地下的物体都遵从万有引力定律

B.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三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公式,可以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

C.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静电力常量

D.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通过上百次实验得到,只要斜面的倾角一定,小球从不同的高度开始滚下,小球滚下的位移总是与时间平方成正比

65(单选)在物理学理论建立的过程中,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做出了贡献. 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开普勒进行了“月—地检验”,得出天上和地下的物体都遵从万有引力定律的结论 B.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发现了太阳系中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的规律C第谷通过对天体运动的长期观察,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定律D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66(多选)关于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伽利略开创了运用逻辑推理和实验相结合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 B.卡文迪许在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测量万有引力常量时,应用了放大法 C.电场强度是用比值法定义的,因而电场强度与电场力成正比,与试探电荷的电量成反比D“平均速度”、“总电阻”、“交流电的有效值”用的是“等效替代”的方法67(单选)以下有关物理学概念或物理学史说法正确的有()

A.行星绕恒星运动轨道为圆形,则它运动的周期平方与轨道半径的三次方之比T2/R3=k为常数,此常数的大小与恒星的质量和行星的速度有关

B.匀速圆周运动是速度大小不变的匀变速曲线运动,速度方向始终为运动轨迹该点的切线方向

C.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许用实验方法测出万有引力恒量的数值,从而使万有引力定律有了真正的实用价值

D.奥斯特发现了电与磁间的关系,即电流的周围存在着磁场;同时他通过实验发现了磁也能产生电,即电磁感应磁现象

68(多选)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是通过观察和比较物理现象来进行的。在下列观察及根据观察所得出的相应结论中正确的是( )

A.相同的弹簧受到不同的拉力,拉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说明弹簧的形变量和拉力大小有关B.从同一高度同时做自由落体运动和做平抛运动的小球同时落地,说明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的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C.一束平行白光射向玻璃三棱镜,不同颜色的光经过三棱镜偏折的角度不同,说明玻璃对不同色光的折射率不同

D.把一根条形磁铁插入闭合线圈,磁铁插入的速度越大,感应电流越大,说明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磁通量变化的大小有关

69(多选)历史上有些科学家曾把在相等位移内速度变化相等的单向直线运动称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现称“另类匀变速直线运动”),“另类加速度”定义为,其中

和分别表示某段位移内的初速和末速.表示物体做加速运动,表示物体做减速运动.而现在物理学中加速度的定义式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不变,则a也不变B.若且保持不变,则a逐渐增大

C.若不变,则物体在中间位置处的速度为?

D.若不变,则物体在中间时刻的速度为

70(单选)关于科学研究方法,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利用速度一时间图象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时,使用了微元法 B.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三者关系的实验中,应用了控制变量法 C.电场力做功可以与重力做功类比,两种力做功都与路径无关D法拉第在研究电磁感应现象时,利用了理想实验的方法

71(单选)伽利略为了研究自由落体的规律,将落体实验转化为著名的“斜面实验”,从而创造了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利用斜面实验主要是考虑到() A.实验时便于测量小球运动的速度和路程 B.实验时便于测量小球运动的时间 C.实验时便于测量小球运动的路程D 斜面实验可以通过观察与计算直接得到落体的运动规律

72(单选)如图所示,为一个半径为的均匀带电球体,总带电荷量为,取球体中心为点,设空间中任意一点为,到点的距离为,点的电场强度为,下面给出的四个表达式中(式中为静电力常量),其中只有一个是合理的,你可能不会求解此处的电场强度,但是你可以通过一定的物理分析,对下列表达式的合理性出判断,根据你的判断,的合理表达式应为:( )

A, B, C, D,

73科学探究活动通常包括以下要素: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⑤分析与论证,⑥评估与交流等.伽利略对落体的运动规律探究过程如下:

A.伽利略依靠逻辑的力量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B.伽利略提出了“落体运动的速度v与时间t成正比”的观点

C.为“冲淡”重力,伽利略设计用斜面来研究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情况

D.伽利略换用不同质量的小球,沿同一斜面从不同位置由静止释放,并记录相应数据E.伽利略改变斜面的倾角,重复实验,记录相应数据

F.伽利略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G.伽利略将斜面实验得到的结论推广到斜面的倾角增大到90°时

(1)与上述过程中B步骤相应的科学探究要素是______;(填入相应的序号)

(2)与上述过程中F步骤相应的科学探究要素是______.(填入相应的序号)

74(单选)伽利略在研究运动的过程中,创造了一套科学方法,给出了科学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包含以下几点,如下框图所示:其中与方框4相对应的是:()

A.提出猜想 B.数学推理 C.实验检验 D.合理外推

75(单选)牛顿从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得出万有引力定律,经历了如下的认识过程:①“月—地检验”;②科学猜想;③演绎推广。以上认识阶段的合理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

76(多选)万有引力定律和库仑定律都遵循平方反比律,在处理有关问题时可以将它们进行

类比.例如电场中反映各点电场强弱的物理量是电场强度,其定义式为E=,在引力场中可以有一个类似的物理量来反映各点引力场的强弱,设地球质量为M,半径为R,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引力常量为G,如果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位于距离地心2R处的某点,则下列表达式中能反映该点引力场强弱的是:()

A.B.C.D.

77(单选)足球运动员在距球门正前方s处的罚球点,准确地从球门正中央横梁下边缘踢进一球。横梁下边级离地面的高度为h,足球质量为m,空气阻力忽略不计,运动员至少要对足球做的功为W。下面给出功W的四个表达式中只有一个是合理的,你可能不会求解W,但是你可以通过一定的物理分析,对下列表达式的合理性做出判断.根据你的判断,W的合理表达式应为()

A.B. C.D.

78(单选)欧姆在探索通过导体的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时因无电源和电流表,他利用金属在冷水和热水中产生电动势代替电源,用小磁针的偏转检测电流,具体做法是:在地磁场作用下处于水平静止的小磁针上方,平行于小磁针水平放置一直导线,当该导线中通有电流时,小磁针会发生偏转;当通过该导线电流为I时,小磁针偏转了30°,问当他发现小磁针偏转了60°,通过该直导线的电流为(直导线在某点产生的磁场与通过直导线的电流成正比):( ) A 2I B 3I C I D无法确定

79(单选)从地面以大小为v1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个皮球,经过时间t皮球落回地面,落地时皮球的速度的大小为v2。已知皮球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空气阻力的大小与速度的大小成正比,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下面给出时间t的四个表达式中只有一个是合理的。你可能不会求解t,但是你可以通过一定的物理分析,对下列表达式的合理性做出判断。根据你的判断,你认为t的合理表达式应为:( )

A. B. C. D.

80(单选)如图8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M、倾角为的光滑斜面体,斜面上

有一质量为m的物块沿斜面下滑。关于物块下滑过程中对斜面压力大小的解答,有如下四个表达式。要判断这四个表达式是否合理,你可以不必进行复杂的计算,而是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和物理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判断解的合理性或正确性。根据你的判断,下述表达式中可能正确的是( )

A,; B; C; D

81(单选)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长度和时间三个物理量的基本单位分别是()A.kg、m、s B.N、m、s C. N、m、h D.kg、s、m/s

82(单选)物理关系式不仅反映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也确定了单位间的关系.如关系式U=IR,既反映了电压、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也确定了V(伏)与A(安)和Ω(欧)的乘积等效.现有物理量单位:m(米)、s(秒)、N(牛)、J(焦)、W(瓦)、C(库)、F(法)、A(安)、Ω(欧)和T(特),由他们组合成的单位都与电压单位V(伏)等效

的是()A.J/C和N/C; B.C/F和T?m2/s C.W/A和C?T?m/s D..

和T.A.m

83(单选)下列各组单位中,都属于国际单位制中基本单位的是()

A.kg、N 、A B.s、J、 N C.s 、kg、 m D.m/s、 kg、 m

84(单选)下列单位换算关系中,正确的是( )

A.1 V=1 Wb·s-1 B.1 T=1 Wb·m-1 C.1 J=1 C.s D.1 F=1 C.A-1

85(单选)物理公式不仅反映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也确定了单位间的关系。现有物理量单位:m(米)、s(秒)、C(库)、A(安)、V(伏)、F(法)、T(特),由它们组合成的单位与力的单位N(牛)等价的是 A.V·C/s ; B.C/F.S; C.V.C/m; D.T.A/m

86(多选)物理关系不仅反映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也确定了单位之间的关系,下列组合单位与能量单位J等效的是()

A.C?V; B.V?A?s; C.A2?Ω?s; D.kg2?m2?s-2

高考物理学史总结(按人物)

高考物理学史总结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 物理学的贡献: ①发现摆的等时性 ②物体下落过程中的运动情况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③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得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即维持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的结论;将实验与逻辑推理结合在一起探究科学真理的方法为物理学的研究开创了新的一页(发现了物体具有惯性,同时也说明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经典题目: 1.伽利略根据实验证实了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错)。 2.伽利略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错)。 3.伽俐略首先将物理实验事实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理)和谐地结合起来(对)。 4.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推论出,如果没有摩擦,在水平面上的物体,一旦具有某一个速度, 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对)。 ☆爱因斯坦(德国) 贡献:①用光子说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 ②提出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总结出质能方程:E =mc2 经典题目: 1.爱因斯坦提出了量子理论,普朗克提出了光子说(错)。 2.爱因斯坦用光子说很好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对)。 3.是爱因斯坦发现了光电效应现象,普朗克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的规律,提出了光子说(错)。 4.爱因斯坦创立了举世瞩目的相对论,为人类利用核能奠定了理论基础;普朗克提出了光子说,深刻地揭示了微观世界的不连续现象(错)。 ☆胡克(英国物理学家) 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 经典题目: 1.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 ☆牛顿(英国物理学家) 物理学的贡献: ①总结三大运动定律、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完整的经典力学(也称牛顿力学或古典力学)体系,物理学从此成为一门成熟的自然科学。其最有影响的著作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②发现了光的色散原理;创立了微积分、发明了二项式定理;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 经典题目: 1.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并总结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许用实验测出了引力常数(对)。 2.牛顿认为力的真正效应总是改变物体的速度,而不仅仅是使之运动(对)。 3.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天体力学的基础(对)。 ☆卡文迪许 物理学的贡献:测量了万有引力常量。G=6.67×11-11N〃m2/kg2 典型题目: 1.牛顿第一次通过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错)。 2.卡文迪许巧妙地利用扭秤装置,第一次在实验室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的数值(对)。

2018高中物理学史(归纳整理版)

2018年高考物理学史总结 物理学史这部分内容在高考卷上通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实验题中也会小概率出现),分值在6分以下,一般情况下不会出偏难怪的,毕竟这不是考纲里的重点。复习建议:以现有的生活经验常识为主,稍加了解就可以。现总结如下:1、伽利略 (1)通过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的观点 (2)推翻了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观点 2、开普勒:提出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3、牛顿 (1)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2)发现表万有引力定律; 4、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G 5、爱因斯坦 (1)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2)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3)提出质能方程2 E ,为核能利用提出理论基础 MC 6、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7、焦耳和楞次 先后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这个很冷门!以教材为主!) 8、奥斯特 发现南北放置的通电直导线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9、安培:研究电流在磁场中受力的规律(安培定则),分子电流假说,磁场能对电流产生作用 10、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11、法拉第 (1)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教材上是这样的,实际不是有一定历史原因,以教材为主!) (2)提出电荷周围有电场,提出可用电场描述电场,提出电磁场、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 12、楞次: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愣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13、亨利:发现自感现象(这个也比较冷门)。 14、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15、赫兹: (1)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2)证实了电磁理的存在。 16、普朗克 提出“能量量子假说”——解释物体热辐射(黑体辐射)规律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即量子理论

高中物理记背资料集-物理学史部分

高中物理记背资料集-物理学史部分必修1、必修2:(力学) 1、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提出了加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导出位移S正比于时间的平方t2,并给以实验检验;通过斜面实验外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推断并检验得出,自由落体是匀加速运动,且加速度都一样,即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理想斜面实验,推断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如不受摩擦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并据此提出惯性的概念。伽利略的科学思想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其核心是把实验和逻辑推理结合起来。 2、笛卡尔:法国物理学家,提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3、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弹=kx),提出了关于“太阳对行星的吸引力与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猜想。

4、开普勒:德国天文学家;根据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行星观测记录,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奠定了基础。 5、牛顿:英国物理学家;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6、亚当斯(英)、勒维耶(法):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发现了海王星;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了冥王星。 7、哈雷(英):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了一颗著名彗星(哈雷彗星)的轨道并正确预言了它的回归。 8、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和地球平均密度,验证了万有引力定律。 9、齐奥尔科夫斯基: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 模块3-1、3-2:(电磁学)

读《物理学史》有感

读《物理学史》有感 摘要:在实施新课程和新教材过程中,又读《物理学史》,使我们深深觉得课改必须遵循敢于质疑、勇于探究、善于思维、勤于实验的四条原则,我们不能偏离这个方向。我们必须坚持这四条原则不动摇,如同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百年不动摇一样,新课程改革不论以何种方式进行,不管如何做新的尝试,我们都应该投以赞许的目光,但是有一点不能变,那就是敢于质疑、勇于探究、善于思维、勤于实验的四条原则不能变,偏离了这四条原则,也就违背了物理学历史的发展规律,必然会偏离正确的方向。这点一定要切记、切记。 关键词:新课程新教材物理学史四条原则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对物理学科而言,在实施新课程和新教材过程中,不断地有许多新的观点,好的做法出现,并且也涌现出成功的典型。但是,也有许多尝试偏离了物理学科发展的原则,值得我们共同来关注和探讨。纵观物理学史,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实施新课程和新教材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综合性知识之外,还必须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一、敢于质疑 20世纪物理学革命告诉我们,科学的每一次崭新境界的开辟,都必须要有敢地向旧理论说“不”的勇气。爱因斯坦,玻尔用他们年轻的心,沸腾的血和活跃的头脑,带领海森伯等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勇敢地向旧理论思想挑战。在此期间,每一个“不”字的出现都响彻云霄,宛如春雷一般。普朗克提出能量是“不”连续的;爱因斯坦更深入地提出了辐射也是不连续的;海森伯更是提出了量子力学中最关键的一个关系式即“测不准关系式”;此外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又向守恒说出了“不”,提出了“宇称不守恒”。每一个“不”字都给物理学以飞跃,可见,挑战孕育了创新,勇气孕育了力量,信心带来了成功。 在实施物理新课程与新教材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物理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们用一个开放的,喜欢探究和充满活力的头脑去不断提出新观点,否定旧理论。充分发挥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应该树立理性的权威观。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学生提供了广泛摄取知识与锻炼思维的机会。因而他们也完全可能在某方面甚至是本学科领域领先于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学生会常跟老师谈及他们从网络信息中获取的一些知识与信息,其中可以有很多对教师来说是全新的感受。“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永远保持谦虚进取的态度。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应自觉地接受学生的“教育”,并把自己置身于终身学习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表现出严谨务实,批判进取的科学精神,努力展示自己的教学智慧及内在的精神气质,教师的热情和同情心,教师善于鼓励和想像的倾向性,为学生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远大的理想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要有热情洋溢、情绪饱满、富于激情的想象力,并以此来树立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通用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讲义:第7讲 “前挂后连”巧记物理学史和重要思想方法(含解析)

第7讲 ??? “前挂后连”巧记物理学史和重要思想方法 物理学史记录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研究历程,物理思想方法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思维工具”。历年高考对这部分知识时有考查,考查难度虽然不大,但因为知识点比较分散,学生平时重视程度不够,得分反而不高。因此复习本部分内容时要侧重对知识和事件的识记、理解。 提能点(一) 高中物理的重要物理学史????? ???基础保分类考点练练就能过关 [知能全通]———————————————————————————————— 1.力学部分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和轻物下落一样快,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物体下落的快慢由重量决定)。 (2)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3)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同时代的法国科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同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4)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6)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7)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的数值。 (8)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2.电磁学部分 (1)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库仑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 仑定律。 (2)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大学物理学(课后答案)第2章

第2章牛顿运动定律 习题 一选择题 2-1 关于惯性有下面四种表述,正确的为[ ] (A)物体静止或作匀速运动时才具有惯性 (B)物体受力作变速运动才具有惯性 (C)物体受力作变速运动时才没有惯性 (D)物体在任何情况下均有惯性 解析:惯性是物体具有的固有特性,因此物体在任何情况下均有惯性,答案选D。 2-2 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A)质点运动的方向和它所受的合外力方向相同 (B)质点的速度为零,它所受的合外力一定为零 (C)质点作匀速率圆周运动,它所受的合外力必定与运动方向垂直 (D)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它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向 解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质点所受的合外力等于动量随时间的变化率,因此A、B错误。质点作匀速率圆周运动,合外力指向圆心,运动方向沿切线方向,二者垂直,因此选项C正确。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它的方向沿着物体运动或运动趋势的切线方向,但并不是总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向,因此选项D错误。 2-3 一质点在力5(52)() F m t SI =-的作用下,0 t=时从静止开始作直线运动,式中,m为质点质量,t为时间。则当5 t s =,质点的速率为[ ] (A)25m s(B)50m s -(C)0 (D)50m s 解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dv F ma m dt ==可得,5(52) dv F t dt m ==-,所以

5(52)dv t dt =-,两边积分可得2255v t t =-,即得50v =。答案选C 。 2-4 如图2-4(A )所示,A B m m μ>时,算出B m 向右的加速度为a ,今去掉A m 而代之以拉力A T m g =,如图2-4(B)所示,算出B m 的加速度a ',则[ ] (A )a a '> (B )a a '< (C )a a '= (D )无法判断 解析:去掉A m 前,{A A B B m g T m a T m g m a μ-=-=,联立求得A B A B m m a g m m μ-=+; 去掉A m 后,B A B B T m g m g m g m a μμ'-=-=,求得A B B m m a g a m μ-'=>。故答案选B 。 2-5 把一块砖轻放在原来静止的斜面上,砖不往下滑动,如图2-5所示,斜面与地面之间无摩擦,则[ ] (A )斜面保持静止 (B )斜面向左运动 (C )斜面向右运动 (D )无法判断斜面是否运动 解析:对整个系统而言,在水平方向上并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因此运动状态不会发生改变,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答案选A 。 2-6 如图2-6所示,手提一根下端系着重物的轻弹簧,竖直向上作匀加速运动,当手突然停止运动的瞬间,物体将[ ] (A )向上作加速运动 T m B μ m B m A μ (A) (B) 习题2-4图 < < < < < a M m μ=0 习题2-5图

物理学史(高三复习资料)

高中物理学史归纳 理论联系实际

物理学常识 一、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 二、物理学五大板块: 1.力学(必修1、必修2、) 2.电磁学(选修3-1、选修3-2) 3.热学(选修3-3) 4.光学(选修3-4) 5.原子、核物理(选修3-5) 三、自然科学三大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其中质量守恒及能量守恒统称为“质能守恒”,除此之外还存在电荷守恒) 四、国际单位制的七个基本单位:

1、伽利略对落体现象进行研究,得出结论:物体下落过程中的【运 动情况】与物体所受的【重力】【无关】。(P27) 2、胡克研究得出结论: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弹簧的 伸长(或缩短)量成正比——胡克定律(F=-kx)。(P50) 3、牛顿在前人的实验基础上总结出来三条规律: (1)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 律)。这揭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注:物体 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P77) (2)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牛顿第二定律(F合 =ma)。(P89) (3)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 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它们【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是同种性质的力。(注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不 能】叫做【平衡力】。)(P69)

1、开普勒对行星运动规律的描述——开普勒三定律:(P47)(1)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行星和太阳之间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同的面积。(3)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和轨道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T2/a3=c)。 2、牛顿对“苹果落地”的思考作出了结论:宇宙间任意两个有质 量的物体间都存在相互吸引力,其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万有引力定律(F引=G·(m1m2)/r2)。(【卡文迪许】还通过【扭秤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G=6.67×10-11 N·m2 /kg2))(P49)

物理学史和物理方法

2016届呼和浩特市段考物理圈题 题组4 物理学史和物理方法 (一)考法解法 命题特点分析 段考选取物理学史上一些重要事件、典型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这些学史中所包含的艰辛探索、研究方法、创造性思想及其对物理学发展的影响、对社会的推动等无不深深地影响着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解题方法荟萃 物理学史和物理方法类选择题由于比较简单,通常直接课本上知识点,应加强识记。一、直接判断法:对于科学家的突出贡献、对重要实验的研究方法,只要加强识记,可以直接判断正误。 附:常考物理学史人物与事件 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 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物理学史 高考真题含答案

物理学史 1.(2013四川成都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理科综合试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牛顿测出了引力常量 B. 爱因斯坦提出了系统的电磁理论 C. 理想实验不能用于科学研究 D. 公式与采取的定义方式相同 2.(2014山西忻州一中、康杰中学、临汾一中、长治二中四校高三第三次联考理科综合试题,14)在物理学的重大发现中科学家们总结出了许多物理学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极限思想法、类比法、科学假设法和建立物理模型法等。以下关于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运用了假设法 B.根据速度的定义式,当趋近于零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运用了极限思想法C.在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D.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等分成很多小段,然后将各小段位移相加,运用了微元法 3.(2014山东潍坊高三3月模拟考试理科综合试题,14)许多科学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下列叙述中符合史实的是() A.伽利略研究了天体的运动,并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定律 B.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通过扭秤实验测出了引力常量 C.库仑发现了点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并提出了电场的概念 D.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法拉第圆盘发电机 4.(2014山东青岛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综物理,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用点电荷来代替实际带电体是采用了理想模型的方法 B. 牛顿在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中,首次采用以实验检验猜想和假设的科学方法 C. 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D. 哥白尼大胆反驳地心说,提出了日心说,并发现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的规律 5.(2014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14)下列有关电磁学的四幅图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高中全部物理学史的概括好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 对物理学的贡献: ①发现摆的等时性 ②物体下落过程中的运动情况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③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将实验与逻辑推理结合在一起探究科学真理的方法为物理学的研究开创了新的一页(发现了物体具有惯性,同时也说明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经典题目 伽利略根据实验证实了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错)伽利略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错) 伽俐略首先将物理实验事实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理)和谐地结合起来(对) 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推论出,如果没有摩擦,在水平面上的物体,一旦具有某一个速度,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对) ★胡克(英国物理学家) 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 经典题目 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 ★牛顿(英国物理学家) 对物理学的贡献 ①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儿、开普勒、惠更斯等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归纳与演绎、综合与分析的方法,总结出一套普遍适用的力学运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完整的经典力学(也称牛顿力学或古典力学)体系,物理学从此成为一门成熟的自然科学 ②经典力学的建立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经典题目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并总结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许用实验测出了引力常数(对) 牛顿认为力的真正效应总是改变物体的速度,而不仅仅是使之运动(对) 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天体力学的基础(对) ★卡文迪许 贡献:测量了万有引力常量 典型题目 牛顿第一次通过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错) 卡文迪许巧妙地利用扭秤装置,第一次在实验室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的数值(对)★亚里士多德(古希腊) 观点: ①重的物理下落得比轻的物体快 ②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经典题目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自然状态是静止的,只有当它受到力的作用才会运动(对) ★开普勒(德国天文学家) 对物理学的贡献开普勒三定律 经典题目 开普勒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行星运动规律(错) ★库仑(法国物理学家) 贡献:发现了库仑定律——标志着电学的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 典型题目 库仑总结并确认了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对) 库仑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错) 富兰克林(美国物理学家) 贡献: ①对当时的电学知识(如电的产生、转移、感应、存储等)作了比较系统的整理 ②统一了天电和地电 密立根贡献:密立根油滴实验——测定元电荷 欧姆:贡献:欧姆定律(部分电路、闭合电路) ★奥斯特(丹麦物理学家) 电流的磁效应(电流能够产生磁场) 经典题目 奥斯特最早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对) 法拉第根据小磁针在通电导线周围的偏转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错) ★法拉第 贡献: ①用电场线的方法表示电场 ②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③发现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n△Φ/△t) 经典题目 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对) 法拉第发现了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对) 奥斯特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研究,将人类带入了电气化时代(错)

物理学史与物理思想的建构

物理学史与物理思想的建构 大同市实验中学(037010)田雨禾 现代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信息科学技术的综合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这场教育的大变革不仅仅是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将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 物理学是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认识的结晶,它的基本使命是认识客观物质世界。研究目标是正确揭示客观物质世界所有现象和过程的本质的规律。研究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假说和科学推理等。物理学特点决定了高中物理教育的功能定位,即以物理学的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通过强化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体验,认识和运用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的目的。物理学以及高中物理教育的特点,功能定位决定了高中学生在物理课堂学习策略上与其它学科在课堂学习策略上应该也有所不同。 很多物理教育家指出,物理教学不仅要给出物理事实和物理规律,而且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教育。这与新一轮课改所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完全吻合。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就曾经这样说过,“进了一个好的研究院,学生都不坏,都得了博士学位。过了15年,他们的成就可以很悬殊。所以悬殊决不是他们的天分差得那么远,也绝对不是他们的技术差得那么多。最主要的是有的人走到一个正确的方向。这个方向在以后5年、10年或15年有了大发展,他们和这个方向与之俱长,就可以有大成就。”由此可见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建构与掌握的重要性。物理学史含有的极为丰富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与人文思想,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极好内容,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是进行物理教学十分必要的部分。由于物理事实和物理规律具体,较容易把握,而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隐含其中,较为抽象,因此容易被忽略。因此,在中学物理的教学中如何从物理学史料中发掘物理思想,引导学生建构物理思想以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已成为当前中学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和使命,新课程目标的提出也给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以及二者的结合提供了发展的天地。 一、新课标提倡的面向过程的教学给物理教学和物理学史的结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教学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又把它具体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现代科技所必需的系统的物理知识,还应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科学既是一种人类的知识体系又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和探索过程,而通常的科学方法都贯穿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物理学具有很强的继承性,许多科学家就是从对本学科历史的研究中,开始自己的创造活动的。牛顿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的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不仅牛顿如此,凡做出重大贡献的物理学家都善于批判和继承。学习物理学史有助于活跃思维,增强胆识,使学生更自觉地继承前人的事业,有效地进行学习研究。上海教科院顾泠沅教授在《教学任务的变革》一文中提到: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英国哲学家波兰尼(M.polanyi)就曾说过:“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言传的”。他据此推断出人类大脑中的知识分为两类: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所谓明确知识是指能言传的,可以用文字等来表述的知识;而默会知识则是不能言传的,不能系统表述的那部分知识。而且人

600多个精品课程课件网络资源

多个精品课程课件网络资源 收录日期: (部分内容已严重陈旧或已淘汰) 食品卫生检验教案讲稿 最新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贯彻实施手册 农药分析手册 食品法规(版) 英文版 原理与实施第二版 法律专题 安徽建筑工程学院大学物理实验精品课程 安徽建筑工程学院无机与分析化学精品课程 安徽科技学院精品课程 白兰地工艺学 包装技术课件 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实施手册 保健食品原料手册 贝类油脂化学与工艺学 病理学实验指导-大连医科大学 仓储与配送管理-天津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 长春工业大学精品课程 长春师范学院教学课件 长效酸奶技术 常见中毒急救手册 常用分子生物学软件中文说明 常用天然提取物质量标准参考手册 常用药物辅料手册 成都大学精品课程建设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精品课程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理学精品课程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方剂学精品课程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统计学精品课程 大连水产学院大学.物理精品课程 大连水产学院精品课程 大连水产学院水产动物生理学精品课程 大连水产学院水生生物学精品课程 大连水产学院养殖水环境化学精品课程 大学基础化学 大学物理 大学物理

大学物理-西安科技大学 蛋白质纯化与鉴定实验指南 蛋白质电泳实验技术 蛋白质电泳实验技术 蛋白质技术手册 蛋白质与氨基酸 蛋白质组学-黎明涛 蛋制品工艺学 当代食品生产技术丛书-当代食品生产技术与配方当代食品生产技术丛书-调味品 当代食品生产技术丛书-果蔬保鲜与加工 当代食品生产技术丛书-酒类制造 当代食品生产技术丛书-粮食深加工 当代食品生产技术丛书-乳制品 当代食品生产技术丛书-食用植物油与植物蛋白当代食品生产技术丛书-饮料 当代中医药美容妙方 电镜精品课件-江南大学 电泳-生物化学实验技术丛书 电子显微镜图像分析原理与应用 调香术-化学工业出版社 动物学 动物学 动物营养学 毒理学 发酵调味品生产技术 发酵工程 发酵工程 发酵工艺及设备 发酵工艺学课件 发酵工艺学原理 发酵食品工艺学 发酵与酿造工艺学 发酵原理课外讲座 发酵原理演示教案 方便食品加工工艺及设备选用手册 方便食品原料学与工艺学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电子教案 分析化学讲义 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三版

高中物理学史 总结

高中物理学史专题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 对物理学的贡献: ①发现摆的等时性 ②物体下落过程中的运动情况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③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将实验与逻辑推理结合在一起探究科学真理的方法为物理学的研究开创了新的一页(发现了物体具有惯性,同时也说明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经典题目 伽利略根据实验证实了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错) 伽利略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错) 伽俐略首先将物理实验事实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理)和谐地结合起来(对)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推论出,如果没有摩擦,在水平面上的物体,一旦具有某一个速度,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对) ★胡克(英国物理学家) 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 经典题目 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 ★牛顿(英国物理学家) 对物理学的贡献 ①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儿、开普勒、惠更斯等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归纳与演绎、综合与分析的方法,总结出一套普遍适用的力学运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完整的经典力学(也称牛顿力学或古典力学)体系,物理学从此成为一门成熟的自然科学 ②经典力学的建立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经典题目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并总结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许用实验测出了引力常数(对) 牛顿认为力的真正效应总是改变物体的速度,而不仅仅是使之运动(对) 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天体力学的基础(对) ★卡文迪许 贡献:测量了万有引力常量 典型题目 牛顿第一次通过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错) 卡文迪许巧妙地利用扭秤装置,第一次在实验室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的数值(对)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 观点: ①重的物理下落得比轻的物体快 ②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经典题目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自然状态是静止的,只有当它受到力的作用才会运动(对) ★开普勒(德国天文学家) 对物理学的贡献开普勒三定律 经典题目 开普勒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行星运动规律(错) 托勒密(古希腊科学家) 观点:发展和完善了地心说

物理学史简介1

物理学史简介(课时3) 教学目标: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史上的著名科学家和重大物理事件。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教学方式:课件视频展示归纳总结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6、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7、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8、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9、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10、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 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 11、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二、电磁学 12、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13、16世纪末,英国人吉伯第一个研究了摩擦是物体带电的现象。 18世纪中叶,美国人富兰克林提出了正、负电荷的概念。 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14、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15、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16、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7、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18、19世纪,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耳定律。 19、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磁效应。 20、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并总结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流与磁场的相互关系和左手定则判断

中国物理学史

物理学的发展以及其为我们创造的生活 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班级:工业设计141班 姓名:叶祥学号:5203014023 摘要:物理学的发展历经千年终于完善,近代物理学从牛顿建立经典力学开始,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一步步完善着这栋恢弘的物理学大厦,当最后一片砖瓦加上去之后,人们似乎又发现这一片是那么的重要却又格格不入,那么我们的工作并没有结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牛顿的经典力学,这两部书写了革命的理论,并不能完全支撑住整栋大厦。整个物理学的发展,为我们创造了现在的世界,而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享受着它带来的便利。 关键词:发现推翻实验创造天才 一、物理学的起源 “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这是古人们对于宇宙的概念与定义:宇宙就是时间,空间与物质的总称。老子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是中国古代贤者们对宇宙的认识。泰勒斯说:“万物的本源乃是水。”这是古希腊的贤者们对宇宙的认识。宇宙是万事万物的起源,对于研究自然的物理,宇宙是终极的目标。运动学,力学,磁场,电场,波,原子结构……这些是物理学里面的分支学科,大到宇宙,小到原子,都有物理学的研究范畴。 欧洲“物理”一词最先出自古希腊文φυσικ,愿意是指自然,泛指一般的自然科学。在古希腊人那里,物理学就是“自然哲学”,古希腊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自然哲学家,“物理学”的名称就来自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一书中。后来牛顿发表的经典物理学的奠基之作,就叫做《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在古代中国,“物理”原是泛指一切事物的道理,其实在《墨子》中,就有过关于光学的描述,而春秋战国时期公输班(即民间相传的鲁班)与墨翟(墨子)便已经发展出很完整的机关术了,有文献记载墨子擅长工巧和制作,在军事技术方面高于其他诸子,堪称博学多才。据说他能在顷刻之间将三寸之木削为可载300公斤重的轴承。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一日而败"。他利用杠杆原

对高中物理教科书整合物理学史内容的探讨

对高中物理教科书整合物理学史内容的探讨 翁钢志赵顺法 近年来,国际科学教育界大力提倡进行“科学的历史、哲学和科学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许多个人对科学传统做出了贡献,学习其中的某些典范人物可以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理解作为人类奋斗目标的科学,理解科学的本质及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跟随科学史的足迹可以发现,科学创新要打破当时被普遍接受的观念,得出我们今天认为理所当然的结论是多么困难.科学解释的历史观点说明,科学知识如何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而且几乎始终建立在先前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科学史不仅是对科学思想本身的学习,也是使学生了解科学本质、培养科学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大众教育”,即强调科学为人人.《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物理的课程目标是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要做到四能:一能理解科学,即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的价值等;二能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三能理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即注重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与技术等教学内容;四能解释或解决问题.t可见,重视科学课程中的科学史教育已是国内外大势所趋,它是中学科学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之一,如何做好这样的教育是迫切需要研究的.本文就高中物理新课程教科书中如何有效整合物理学史内容展开了探讨和研究. 一、物理教科书整合物理学史内容的原则 物理学史教育的意义不在于简单地介绍历史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

养与人文素养.物理学史进入物理教科书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内容的选择,并非所有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物理学史都有必要进入教科书.教科书的容量终归有限,而科学史的内容纷繁复杂,如何在物理教科书有限的空间内挖掘出科学史丰富的内涵呢?既要针对教材中的不同内容选取与其相关联的物理学史内容,又要考虑能够为学生所接受和具有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物理学的作用.在保持真实性的前提下需要由物理学史的史学形态向教育形态转化,使其融入教科书并能够为学生所接受. 我们认为,物理学史走进物理教科书要注意以下几条原则:. ● 1.目的性和适应性’ 物理学史引进物理教科书,必须要明确教学目的.需要考虑为什么要引进,在哪些环节上引进,要体现哪些方面的价值,怎样才能与教科书内容有机结合等等,对科学史的内容要去粗取精,做到:①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②选取的内容应该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能给学生以多方面的启迪,避免为教史而教史;③削枝强干,使教科书中的科学史线条单一、脉络清晰.2.教育性和真实性 物理学史走进新课程有利于实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双重功能,其教育价值体现为不同侧面的功能强化,需要结合教科书内容,有目的地突出其中一些侧面,但不能为教育而无端拔高或贬低历史,引进教材中的物理学史料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不可违背史实. 尊重历史的真实性,需要重视科学发现的背景,要把科学放在导致它们产生的那个背景中来学习.科学固然注重创新,但继承是根基,牛顿曾经说过,他

通用版2019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第一板块第7讲前挂后连巧记物理学史和重要思想方法讲义含解

“前挂后连”巧记物理学史和重要思想方法 物理学史记录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研究历程,物理思想方法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思维工具”。历年高考对这部分知识时有考查,考查难度虽然不大,但因为知识点比较分散,学生平时重视程度不够,得分反而不高。因此复习本部分内容时要侧重对知识和事件的识记、理解。 基础保分类考点??一提能点高中物理的重要物理学史????练练就能过关[知能全通]———————————————————————————————— 1.力学部分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和轻物下落一样快,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物体下落的快慢由重量决定)。 (2)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3)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同时代的法国科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同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4)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6)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7)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的数值。 (8)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2.电磁学部分 (1)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库仑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 仑定律。 (2)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e的电荷量,获得诺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3)1913贝尔奖。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1854)—(1787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4)18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