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

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
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

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使用探索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郭玉琴

【内容摘要】儿童的生活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础。教学过程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从生活中来,让生活以活动的形式在课堂中再现,让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到生活中去,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最终实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要达成以上课程目标,不能只是“教”教材,必须“用”教材,而且要“用活”教材。

【关键词】“用活”教材走向生活走向体验走向创造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小学阶段设置的两门德育课程。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说到:回归生活是课程的基本线索,儿童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它是针对以往的品德课程在相当程度上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而进行的变革。课程标准将深刻的理论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是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体验,通过学生的道德实践和生活实践,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知行统一。但在这过程中,我们更应注重学生情感与行为的发展,即应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我们以为要达成以上课程目标,不能只是“教”教材,必须“用”教材,而且要“用活”教材。

近两年,我们在“用活”教材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下面将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谈谈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到的几条路径。

路径一:走向生活

“把课程带出课堂,使课程延伸、扩展到课堂之外,让课堂教育的作用辐射于整个生活,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效果。”

——鲁洁案例一:《我是教室美容师》(三年级下册)

三年级学生大多9、10岁的年龄,较之于低年级孩子,他们的知识经验丰富了、自主意识增强了,逐步减少了对教师、家长的依赖,活动中表现得较有主见,还有了一定

的组织能力。我校班主任邵老师刚上完《我是教室美容师》第一课时,就有几个学生自告奋勇向她提出,要真正做一回教室美容师。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也为了更好地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班主任老师就利用这一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在班级生活中锻炼的舞台。于是阶段活动内容在大家的讨论下诞生了:展望“美容”前景(参观他班教室,汲取亮点经验,畅谈理想教室);展开“美容”行动(确定改进项目,自主选择申报,小组分工合作);展现“美容”风采(每组汇报展示,大组交流互动,实施多元评价);展示“美容”成果(吸纳改进意见,完善班级制度,分享成长快乐)。于是,走进他们所在的班级,你会发现他们的班级生活更丰富了,也会发现他们在“小叮当”新闻台、“小能手”展示区、“小主人”加油站(黑板报)、“小园丁”生物角、“小爱心”服务箱、“小博士”图书馆等岗位上愉快、积极地生活着。

案例二:《传统节日》(四年级下册)

我们四年级的班主任在上这节课的时候,对教材进行了合理的取舍,以端午节作为切入口,课前不但带着学生诵读有关端午的古诗,还组织学生分小队开展端午的调查和实践,于是有的学生认识了艾草,有的学生跟奶奶学会了包粽子,有的学生在爷爷的帮助下用面粉制作了龙舟,有的则学着妈妈的样子编出了精美的网兜……课堂上,当学生们把自己认识的端午带进教室的时候,引起了学生的惊叹。于是,就在这生活气息浓厚的课堂里,学生走近了端午,了解了端午,更感受到了祖国悠久而丰富的民族文化。课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又开展了绘蛋、斗蛋、品蛋的系列活动。这一系列利用教材走向生活的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了传统节日,认同了传统节日,并由衷地喜爱上了传统节日。

以上两个案例,从课前的生活实践到课后的生活拓展,教学内容在不断生成,使封闭的课堂开放了,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活化了,品德课的教育实效性也提高了。

路径二:走向体验

“作为一门生活实践的课程,从生活出发还必须让它再回到生活中去,使它在与生活的其它方面不断发生动态联系和作用中真正融入于生活世界,成为其中的一个‘活性因子’去改善人们的生活、生活方式,促使人们去学会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

——鲁洁案例一:《爱心行动》(一年级下册)

冬去春来,夏天悄然而至。被厚厚的棉衣捆绑了许久的一年级孩子,随着身体行动的轻松和对所生活的校园、同学的逐渐熟悉,与同龄伙伴交往、游戏的愿望日益强烈。但大多数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表现也各有差异:有的孩子缺乏自信,遇上任何事谁也不告诉,憋在心里;有的孩子事无巨细向老师告状,总说别人的不是,引起同学的反感;有的孩子不善表达,与同学交谈不多,关系疏远;有的孩子调皮任性,好发脾气,语言不文明,动辄打人,让其他孩子厌恶……于是,我们的一年级班主任潘老师在上《爱心行动》这一单元的内容时,考虑到直接搬用教材的教育,效果可能不会持久,决定利用教材,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白一些道理。她首先指导学生进行表情体验,在游戏中来认识人类的各种表情,通过看表情、知表情、学表情等游戏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情绪体验,思考引起不同情绪的原因,并初步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根据人物的表情变化送去祝福和表达关心。接着,我们就看到学生从身边入手,首先把爱心送给身边的同学,赢得了更多的信任和朋友;又了解到学生开始观察父母、老师、邻居的表情,特别是老人的表情,并试着把爱心献给周围的人。

案例二:《拯救地球有办法》(四年级下册)

教学《我的家乡在变化》这个单元,在学习了“变垃圾为资源”、“污染的包围圈”、“破了的生命网”这些内容之后,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在教学《拯救地球有办法》这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开展了“拯救地球”策划行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策划切实可行的拯救计划。策划后,在全班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各小组对策划进行了修改。老师的教学行为并没有停止,而是继续组织学生开展了体验行动。于是,在指导老师或家长的带领下,各小组开始了体验行动:有的到新村捡拾白色垃圾;有的到社区开展环保宣传;有的在河边竖立禁止倾倒垃圾的宣传口号;有的则和父母亲一起种植绿树……学生在体验中,知道了拯救地球有办法,知道了这些办法只是举手之劳,只要付诸行动,每一个人都能做到。

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根据教科书的教学目标,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体验活动,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主动、活

泼、健康地学习和成长。

路径三:走向创造

“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只有这样教材才能处于被‘激活’状态,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产生超出预设的‘溢出效应’”。

——鲁洁案例一:《塑料与我们的生活》(四年级上册)

学习《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之前,媒体正进行“限塑”的讨论。为了让学生对塑料有更多的了解,班主任方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了系列活动:走进超市,进行关于塑料袋使用习惯的社会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塑料在生活中的作用;开展有关白色污染的知识竞赛,了解塑料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进行“我是小小设计师”的购物袋创意设计和制作。在第三个活动之后,一些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将自己制作的购物袋拿到学校,于是方老师又给学生创设了展示的舞台,在展示过程中,我们看到:有的剪掉旧牛仔裤的裤脚,设计了一个耐用的购物袋;有的用旧汗衫缝制,还加上了环保宣传口号;有的改造现有的包装袋;有的用大手帕制作;有的用线绳编织……可谓五彩缤纷,创意无限。在接下来的宣传口号设计和环保袋推广过程中,学生的创造精神更让我们叹为观止。就是在这围绕教材设计的一系列活动中,学生为环保做了一件实事,也激发了学生作为环保小卫士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案例二:《游戏快乐多》(二年级下册)

游戏是低年级孩子最乐意参加的活动。但二十一世纪的孩子受所处环境的影响,他们会玩的游戏很少,或者不知道有哪些游戏适合他们玩。像一些学生连“丢手绢、扔沙包”等游戏都没有接触过。而在教学生做游戏的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一向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往往不肯谦让,总想抢着先来,因缺乏规则意识又常常引发争吵,导致游戏进行不下去。在教学《游戏快乐多》这个教材的时候,我校二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将一系列经典传统游戏教给学生,如“老鹰抓小鸡”、“丢手绢”、“找朋友”、“小鱼游”等,孩子们玩得乐此不疲。但这些游戏都需要较宽敞的场地,一旦受到天气等一些特殊原因的影响就无法开展,因此开发室内游戏成了我们教学本堂课的新目标。于是,课堂上,老师用乒乓球、吸管现场展示了室内游戏的创新玩法。接着,老师启发学生,用身边的

事物,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乒乓球超级玩”竞赛。在集体智慧的碰撞下,超级玩法诞生了:铅笔夹球;茶杯投球;垫板掂球;鼻子顶球;大力吹球……教师的教是有限的,但学生的创造是无限的。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但教材被激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被激发了。

当然,用好教材的路径还有很多,比如走向互动,“在课程生活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鲁洁);走向整合,拓展课程教学的内容,拓展体验的途径与载体,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课堂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走向多元评价……我们将不懈探求,努力寻找到更多用好教材的路径,促进学生的主动健康成长!

参考资料:

1.鲁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研制的基本思想》

2. 高峡:《〈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内容标准”解读》

3. 叶澜:《“新基础教育”论》

4.《中国德育》杂志2008年刊物

公需科目《从技术走向管理》98分(2)

1.单选题【本题型共30道题】 1.技术和()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工作体现出的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的。A.环境B.管 理C.工作D.沟通 2.工作技能族的战略决策能力包括要有选择最佳方案的决策能力();有风险决策的精神A.有胆 量B.有当机立断的决策魄力C.有敢得罪人的魄力 3.工作技能要素具有高通用性、()相关度等特性。A.高标准B.高任务C.高管理 分析方法在适应性分析过程中,组织高层管理人员应在确定内外部各种变量的基础上,采用()、抑制性、 脆弱性和问题性四个基本概念进行这一模式的分析。A.杠杆效应B.连锁反 应C.分析效应 5.世界上任何()都需要变革管理,因此,变革性对管理者非常重要。A.公司B.企 业C.工作D.组织 6.著名管理专家诺尔迪奇总结了常用的三种故事类型不包括()。A.“我是谁”和“我们是 谁”B.“我们向何处去”C.“我们从哪里来” 7.管理者必须是一位()A.战略家B.谋略家C.理论家D.理想家 8.管理者的职责是带领、(),利用好各专业的人才来为产出负责,强调集体产出成果。A.协调 整个团队工作B.共同学习C.一起努力 9.()曾经说过,“没有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只有落后的管理”。A.德鲁克B.弗雷德 里克·泰勒C.赫伯特·西蒙

10.技术型骨干从事管理工作的优势包括()很好的自我控制能力等。A.极强的责任 心B.自我完善C.自我协调 11.人的一生,()由智商决定,()由情商主宰。 A.80%20% B.30%70% C.20%80% D.70%30% 12.管理者在工作中要勇于负责,对上级、下属、客人以及组织抱有高度()A.责任心B.勇 于担当C.自我控制能力D.成就动机 13.用()来领导团队,管理下属,往往能事半功倍。A.魅力B.执行力C.纪律 14.给员工提供宽容的管理环境,保障员工的()形成和发展。A.自我发展B.创造性 人格C.自我激励 15.美国对()名成功企业家的一项调查表明,85%的成功人士认为,成功的原因是他们有超人的沟通能力 和人际关系。A.300 B.200 C.100 D.400 16.优秀的管理者不靠发号施令和权威来压制人,而是崇尚(),实行“职务无称谓”制度和“平等共事” 的机制,以人格折服员工。A.自由B.民主化管理C.制度至上 17.让员工参与管理,从制度上保证员工对组织管理的()。A.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 权B.知情权、参与权C.知情权 18.技术型管理者必须提升的()点个性要素A.5 B.6 C.4 D.3 19.计划、组织、领导和()是每个管理工作者必须开展的工作A.管理B.控 制C.学习

谈谈你对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认识

谈谈你对“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认识对“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不是智者,也不是仁者,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语文教师,在此谈一谈我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希望能与有不同见解的同仁商榷。“用教材教”和“教教材”是两种不同的教材观。“教教材”是指这样一种教材观:把教材当圣经,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因传统教材绝大多数是以知识作为逻辑主线的,至多是结论加验证式实验,这样“教教材”就成了只教概念、原理等知识的代名词”。“教教材”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和书上的某种方法上。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观是:教师要成为教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应“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在教学实际中教材是教师用来教学的材料,也是学生用来学习的材料,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使用教材需要教育的智慧。 作为一名教师,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基本原则。应该说,教教材是在教书,用教材是在教人。“教”是“用”的基础,“用”是“教”的超越,一种新的教学追求,不会“教教材”,谈不上“用教材教”。教材浓缩了许多编写专家的精华思想,内容大都是经典案例,而一线的教师根本不可能自己编写出能经得起推敲的同样经典的教学内容,因而教师应该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要认认真地教教材。在“用教材教”大行其

道之时,再次提出“教教材”的不同观点,无疑是一种有益的争鸣。冷静思考之下,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教教材”的观点,实际上也承认教材中出现了一些不符合教学实际的内容,也并不反对教师对这些内容进行优化处理。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这句话提示我们,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传统做法是“教教材”,课改理念主张“用教材教”。 作为一名教师,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基本原则。应该说,教教材是在教书,用教材是在教人。“教”是“用”的基础,“用”是“教”的超越,一种新的教学追求,不会“教教材”,谈不上“用教材教”。以上就是本人的一点浅见,如有不妥,请各位领导、同仁多多指教。

《从技术走向管理》试题及答案大全

从技术走向管理1.单选题【直接是正确答案】 1.()表现为能够创造积极的氛围引导交流,能够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情感,并能够使他人感觉到你能认同他们的感受和观点 A.移情能力 2.()是计划的前提,是一切管理职能之首。 A.决策 3.管理职能主要是计划、()、领导和控制。 C.组织 4.评价管理工作绩效的唯一标准是()工作成果 A.工作成果 5.一个富有人本思想的管理者,应着力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培植组织的亲和力。 A.人性张扬 6.在一个()的环境里工作,无论是工作积极性,还是工作效率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C.气氛融洽 7.管理者在工作中要勇于负责,对上级、下属、客人以及组织抱有高度()A.责任心 8.管理活动最终要落实到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职能上,它们是管理工作()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也是管理活动区别于一般作业活动的主要标志。 A.最好的 9.()就是将组织的目标与员工个人心理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在组织目标实现的同时员工个人心理目标也得到实现 C.制度 10.战略管理体系的具体职能,包括()、战略情报、战略组织、战略控制。 A.战略部属 11.SWOT分析方法在适应性分析过程中,组织高层管理人员应在确定内外部各种变量的基础上,采用()、抑制性、脆弱性和问题性四个基本概念进行这一模式

的分析。 A.杠杆效应 12.()是测评管理者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组织能否实现更佳效益的关键。 C.领导力 13.有效的()是释放和缓解压力、增强自信心、营造良好人际关系、提高团队凝聚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C.人际沟通 14.管理者所需要做的不仅仅要展示个人的价值,还要展示团队及()。 A.团队成员的价值 15.技术骨干是社会组织中从事高技术、高技能、()的“三高人员” C.高管理 16.让员工参与管理,从制度上保证员工对组织管理的()。 A.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 17.技术型管理者必须建立的()种管理思维方式 C.3 18.效率的最大化不是管理的全部和惟一目标,对()投资才是最有效的投资。 B.人的感情 19.著名管理专家诺尔迪奇总结了常用的三种故事类型不包括()。 C.“我们从哪里来” 20.()是组织高层管理人员为了组织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充分分析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达到组织目标的有效战略,并将战略付诸实施和对战略实施的过程进行控制和评价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

从技术走向管理

从技术走向管理:李元芳履职记: 本书以小说的形式展现了主人公李元芳从技术骨干成功转型为优秀管理者的成长过程。全书分为引子、上篇、下篇、后记四个部分,分别介绍了李元芳五年半的一线技术工作及技术从业背景,从管理“菜鸟”蜕变为合格管理者的成长历程,从合格管理者蜕变为优秀管理者的成长历程,以及职业成长梦想。本书上篇和下篇中的每一节都以一个案例作为载体,阐述一项管理技能,既生动又形象。本书适合有志从技术走向管理的技术人员和已经从技术走向管理的中基层管理者阅读,亦可以作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在培养下属方面的参考读物。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技术职场热捧之作,口碑相传,好评连连! 作者数年技术管理和咨询培训经验倾心总结,帮助您从技术到管理的华丽转身! 小说形式,轻松阅读,越读越开心,越读越有料! 这本书里的转型经验价值等同于参加数堂培训课! 翻开此书就会不愿释手,反复琢磨次次都有新收获! 作者简介 王树文,1999年毕业于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著名项目管理培训师,咨询师。 曾任国内知名IT上市公司部门经理、质保总监、总经理助理等职务。已发表80余篇论文(多篇论文获奖),已出版著作有《项目

管理师之路——实践者的体悟》、《突破职场樊篱》、《张成功项目管理记》。荣获“2007中国卓越项目管理者”称号、“2009中国IT行业最佳管理实践案例奖”,入选“2012年度中国千强讲师”,以其能力和贡献当选第16届亚洲运动会火炬手。拥有PMP、EMCP(国内首批)、国家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系统集成高级项目经理等资质。同时担任中国软件过程改进专业委员会(CSPIN)专家、广东软件过程改进专业委员会(GDSPIN)高级专家,是多所大学和培训机构的特聘项目管理讲师。

泰州市《从技术走向管理课程》的考试及答案90分.

1.单选题【本题型共30道题】 1.效率的最大化不是管理的全部和惟一目标,对()投资才是最有效的投资。 A.固定资产 B.人的感情 C.团队管理 2.企业能否适应变化着的环境,能否生产出合乎市场需求的产品,能否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合乎质量要求的产品,能否以有效的促销方式打开市场,能否建立起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都要靠科学、有效的管理,这就是企业的()。 A.管理功 B.管理内功 C.管理外功 3.()是测评管理者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组织能否实现更佳效益的关键。 A.管理效率的高低 B.学习效率 C.领导力 4.管理者所需要做的不仅仅要展示个人的价值,还要展示团队及()。 A.团队成员的价值 B.管理成果 C.团队业绩 5.()是组织高层管理人员为了组织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充分分析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达到组织目标的有效战略,并将战略付诸实施和对战略实施的过程进行控制和评价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

A.战略管理 B.合作管理 C.高层管理 6.优秀的管理者不靠发号施令和权威来压制人,而是崇尚(),实行“职务无称谓”制度和“平等共事”的机制,以人格折服员工。 A.自由 B.民主化管理 C.制度至上 7.计划、组织、领导和()是每个管理工作者必须开展的工作 A.管理 B.控制 C.学习 8.世界上任何()都需要变革管理,因此,变革性对管理者非常重要。 A.公司 B.企业 C.工作 D.组织 9.评价一个人在工作与生活中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品质。表现为能够正确对待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廉洁奉公,敢于同()做斗争。 A.领导 B.上级

C.腐败分子 10.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管理学是管理思想、()、管理技能和管理方法的综合 A.管理原则 B.管理工作用 C.管理知识 11.在整个管理系统和管理过程中,要把()作为管理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 A.效率 B.效益 C.效果 12.技术型管理人员的工作技能优势包括()学习能力、指导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定量分析能力。 A.理解能力强 B.管理能力 C.听说能力 13.技术型骨干从事管理工作的优势包括()很好的自我控制能力等。 A.极强的责任心 B.自我完善 C.自我协调 14.管理者胜任力的必备知识族包含理论知识和()、环境知识、组织知识等3项要素 A.管理知识

要正确把握“用教材教”的内涵

要正确把握“用教材教"的内涵 (选自《基础教育课程》2008.11) 编者按: 在阅读了《基础教育课程》2008年第11期的?‘用教材教’的真正内涵是什么?这一教研主题的一组文章之后,王德久校长把杂志带到了教科室的办公室,希望教科室能够把这组文章刊登在校园网上,组织大家认真研修,在研修中进一步改进我们的课堂,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为了方便大家阅读,促进大家交流,教科室把这组文章分篇整理,并在校园网主页的?处室专栏?和教科室的博客上同时刊登,希望大家在教科室博客上积极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个要求隐含着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一、“用教材教”意味着生本和自主 “用教材教”与“教教材”尽管字面上没有多少差别,但是却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 “教教材”,是把解读教材作为目的,其理论前提是“教材中心”。传统的课程观强调的是学科本位,教师以教材为中心,一切教学活动都是紧紧围绕教材展开的。教师讲教材,学生学教材,考试考教材。教师不敢越教材这个“雷池”半步,教师一篇篇课文讲,学生一篇篇课文学,生怕有半点遗漏。教师教教材,总想把教材讲细讲透,自然也就总是感觉课时不够用,于是就加班加点,教师和学生都把时间和精力耗在了教材上。在师生的眼中没有教材之外更广阔的学习时空和

丰富的学习资源。教材成了至高无上的文本,师生都成了教材的“奴隶”。“教教材”,使学生误认“教材”就是“语文”,学语文就是为了考试;“教教材”,学生可能记住了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但不一定读懂了课文,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和思想;“教教材”,学生可能记住了字词句篇、语法修辞等一大堆知识,但不一定形成了语文能力,拥有了语文素养。 “用教材教”,就是用课程标准来教,是把教材作为素材和工具,而不是把教材当作目的,它体现的是为了学生发展这一新的教育理念。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改变了教师仅把课程当成教材或科目的观念,教师不再仅仅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道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因此,教学的过程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就是把教材当成教学的基本材料或凭借,而不是唯一的凭借。教师除了根据地区实际和学生实际,对教材有目的地加工、取舍、改造、重组外,还要主动去寻求适合学生特点的一切有利于教学的材料,去开发利用一切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用教材教”,师生都获得了自由和解放,成为驾驭教材的“主人”;“用教材教”,教师首先考虑的是学生现在和未来的需要,是要教给学生终生可用的知识;“用教材教”,教师就会满眼无不是语文,就会让学生“超越教材,超越教师,超越课堂”,获得主动自主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刘锡庆教授说:“编课本的初衷,我想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以示范、引路。这只是‘一掬水’,课本之外,还有大量可

从技术走向管理课程的考试及答案96分

从技术走向管理课程的考试(96分) 在线考试: 1.单选题【本题型共30道题】 1.效率的最大化不是管理的全部和惟一目标,对()投资才是最有效的投资。 A.固定资产 B.人的感情 团队管理 2.企业能否适应变化着的环境,能否生产岀合乎市场需求的产品,能否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岀合乎 质量要求的产品,能否以有效的促销方式打开市场,能否建立起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都要靠科学、有效的管理,这就是企业的()。 A.管理功 B.管理内功 C.管理外功 3.()是测评管理者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组织能否实现更佳效益的关键。 A.管理效率的高低 B.学习效率 C.领导力 4.管理者所需要做的不仅仅要展示个人的价值,还要展示团队及()。 .团队成员的价值 B.管理成果 C.团队业绩 5.()是组织高层管理人员为了组织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充分分析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 基础上,确定和选择达到组织目标的有效战略,并将战略付诸实施和对战略实施的过程进行控制和评价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 A.战略管理 B.合作管理 C.高层管理 6.优秀的管理者不靠发号施令和权威来压制人,而是崇尚(),实行“职务无称谓”制度和“平等 共事”的机制,以人格折服员工。 A.自由 B.民主化管理

C. 制度至上 7. 计划、组织、领导和()是每个管理工作者必须开展的工作 8. 世界上任何()都需要变革管理,因此,变革性对管理者非常重要。 9. 评价一个人在工作与生活中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品质。表现为能够正确对待国家、集 体、个人利益;廉洁奉公,敢于同()做斗争。 A. 管理原则 C.管理知识 A. 效率 B. 效益 C.效果 C.听说能力 A. 极强的责任心 B. 自我完善 10.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管理学是管理思想、 ()、管理技能和管理方法的综合 11.在整个管理系统和管理过程中,要把 () 作为管理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 12.技术型管理人员的工作技能优势包括 () 学习能力、指导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定量分析能力。 A. 理解能力强 13.技术型骨干从事管理工作的优势包括 () 很好的自我控制能力等。 .管理工作用 ?管理能力

从技术走向管理

从技术走向管理 上海长期开课 适合对象: 企业从技术岗转管理岗的中基层管理者及后备培养干部 “失去了一个优秀的骨干,得到了一个平庸的经理。”——这是很多企业老总在将骨干员工提升到管理岗位后所面临的尴尬。这种情况并不鲜见,被称为“彼得原理”: “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美国社会学家劳伦斯?彼得 课程背景: 不能迅速完成向上一级职位的角色转换是彼得原理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本课程即针对这一现象而设计,通过认识和方法上的培训,促成专业骨干向合格管理者的角色转换,并从理论、技能与经验三个维度全方位提升管理人员素质。目的是在最短的时间迅速理解、掌握实用的管理技能、提升管理绩效、促使其转变观念达到改变行为的目标,从而达成提升公司整体运营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从技术到管理》为每一位管理者提供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通过富有趣味和说服力的商务事例,使您很容易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进行实际操作。真正实现“通过别人把事情做好”的愿望。 课程收益: ◇ 了解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差别 ◇ 明晰管理者所扮演角色及应具备的素质能力 ◇ 管理者应养成的个人习惯和团队习惯 ◇ 管理者应具备的四项基本功 ◇ 管理者自我修炼和管理 课程时长:2天 课程大纲: 第一单元:从专业人才能到管理人才 1. 管理者从平庸到卓越要做三件事 ◇ 触动员工 ◇ 关怀员工 ◇ 互动员工 2. 管理者面临的挑战 案例:张力的烦恼 3. 专业人才转型的苦恼 ◇ 心有余---我想成为管理人员 ◇ 力不足---管理失败的根源

◇ 化蛹成蝶----及时进行角色的转换 测试:你具备管理的潜质吗? 4. 专业人才和管理人员之间的特质区别 5. 明确工作职责和所代表的角色 6. 管理者应具备的10项技能 ◇ 自我管理 ◇ 员工管理 ◇ 工作管理 7. 内外兼修为管理,“将之五德” 8. 管理的职能与认知 9. 组织管理的基本原则 ◇ 角色扮演:mini企业 第二单元:管理高手要养成的六个好习惯 1. 管理高手的好习惯之一----专注成果 测试:你是追求工作的快乐还是成果的快乐呢? ◇ 管理高手更追求成果的乐趣 ◇ 转变你的焦点---做到专注成果 2. 管理高手的好习惯之二----眼观大图 测试:你看到了什么? ◇ 眼观大图的好处 ◇ 做一只翱翔的鹰---眼观大图 3. 管理高手的好习惯之三---紧扣要事 测试:你是个会做时间管理的经理吗? ◇ 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 如何建立你的时间管理系统 视频案例:刘经理时间管理犯了哪些错? ◇ 时间管理基本法则 第二象限法则 ABC法则 20/80法则 练习:我的任务排序 ◇ 效率提升的工具 4. 管理高手的好习惯之四---发展优势 测试:你培养人才的能力如何? ◇ 别指责奶牛产不出羊毛 ◇ 用人所长,容人所短 5. 管理高手的好习惯之五---集思广益 研讨:如何让1+1>2? ◇ 了解团队内部合作的几种模式 ◇ 团队建设的特点及对组织的贡献 ◇ 如何增加团队的凝聚力 ◇ 团队建设四个阶段问题解决 成立期 动荡期

如何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如何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周彬 新一轮课程改革有很多新意,相信课程专家用三天也解读不完。可一线教师并没有足够的耐心来听这些解读了,他们只关心一个更为切身的问题,面对新课程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发生哪些变化,其中最关键的变化是什么?对于这样的问题,虽然感觉过于功利了一些,但还是觉得比较实在。从个人的体会来看,新一轮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最关键的是要求教师们的课堂教学,能够从传统的“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如果真的实现了这个转变,相信新课程对课堂教学要求的其他变化也随之实现了。可是,这样的回答不但没有解决一线教师心中的困惑,反到让大家觉得更困惑了,平时自己拿着教材去上课,拿到就不是用教材教吗,怎么就变成了“教教材”了呢?当然,自己平时也的确是在“教教材”,但“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似乎并没有什么区别呀:你不教教材,那还需要用教材教吗;你用教材教,其目的也还是教教材呀? 一 你相信教材会出错吗?人尚无完人,就更别谈教材了,因此教材出错也是理所当然的,尽管我们并不希望教材出错。可是,当你发现教材已经错了,你在课堂教学中是捍卫已经出错的教材,还是鼓励学生勇敢地指出教材中的错误,并坚持与教材相左但却是正确的观点?这个问题看起来比前一个问题更简单,但却远比前一个问题难回答。从理论上讲,既然知道教材上的知识错了,当然应该教给学生正确的知识;但在

实践中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虽然教材上的知识错了,可那毕竟是教材上的知识呀,如果以后考到了这个知识点,虽然明明知道这个知识点错了,但只要你照着教材答上去,你还是会得分的;可如果你勇敢地在课堂教学中纠正这个知识点,并鼓励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点,可如果在考试中遇到了这道题目,学生如果用正确的知识点答题,究竟能不能得分就不一定了。所以,在理论上,教材肯定有对与错之分,而且课堂教学肯定是对正确的知识负责,而不是对教材负责;但在实践中,虽然教材有对与错之分,但课堂教学肯定是对学生分数负责,那就意味着遵循教材是肯定可以得分的,但对正确知识负责只是有可能得分,也有可能失分的,从保险的角度出发,可能遵循教材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可是,谁告诉你遵循教材就一定可以得分呢?这还需要告诉吗,实在没有这个必要,只要我拿着教材去找改考卷的教师,他是一定会给我分数的,哪怕我和他都知道教材上的知识错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明知错了,但还一定要给分数的现象呢,那是因为长期以来“一本教材一统天下”的格局导致的,既然天下一统于同一本教材,那么教材也就在敢真理的代名词了。可是,在课程改革之后,当你再拿着教材去要分数时,就不一定有这么幸运了,因为改考卷的教师可能会拿出另外一本教材,而你拿的教材是错误的,但他拿的教材却是正确的。这个时候再以教材是怎么说为标准,就难以保证能够得分了。在这种情况下,让课堂教学对正确的知识负责,才是对学生真正的负责;课堂教学可以借助于教材来展开,但并不能以教材为唯一依据来展开了。

公需《从技术走向管理》试卷及答案

1.单选题【本题型共30道题】 1.()表现为能够创造积极的氛围引导交流,能够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情感,并能够使他人感觉到你能认同他们的感受和观点 A.移情能力 B.成就动机 C.独立性 2.()是计划的前提,是一切管理职能之首。 A.决策 B.决定 C.变革 .0 D.解决

3.管理职能主要是计划、()、领导和控制。 A.实施 B.指导 C.组织 4.评价管理工作绩效的唯一标准是()工作成果 A.工作成果 B.工作过程 C.工作方法 5.一个富有人本思想的管理者,应着力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培植组织的亲和力。 A.人性张扬 B.个性严谨 C.人性压抑

6.在一个()的环境里工作,无论是工作积极性,还是工作效率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A.气氛火爆 B.气氛严谨 C.气氛融洽 7.管理者在工作中要勇于负责,对上级、下属、客人以及组织抱有高度() A.责任心 B.勇于担当 C.自我控制能力 D.成就动机 8.管理活动最终要落实到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职能上,它们是管理工作()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也是管理活动区别于一般作业活动的主要标志。

A.最好的 B.最基本的 C.最原始的 9.()就是将组织的目标与员工个人心理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在组织目标实现的同时员工个人心理目标也得到实现 A.组织管理 B.情感管理 C.制度 10.战略管理体系的具体职能,包括()、战略情报、战略组织、战略控制。 A.战略部属 B.战略防御 C.战略研究 11.SWOT分析方法在适应性分析过程中,组织高层管理人员应在确定内外部各种变量的基础上,采用()、抑制性、脆弱性和问题性四个基本概念进行这一模

用教材教与教教材

用教材教与教教材 上周,刚刚从张老师处接手了两节三年级的科学课,并告诉我说,已经上好了第一单元,接下来准备上第三单元。 我翻开教材一看,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蚕”,各种观察活动都围绕蚕展开。 星期天,我特地去了乡下,想要一些小蚕或了解去哪里能搞到蚕种。这才发现,现在不是养蚕的季节,地里的桑树还没有发芽、长叶,所以,要看到真正的蚕必须等到五月份前后。于是,我果断地调整了教学内容,把第三单元水的测量调过来先上。 关于“用教材教”和“教教材”的话题,已成为眼下课改的热门话题。传统教学中,教材是教师手中的圣经,教师是吟诵圣经的虔诚教徒,他们尊奉教材,唯恐和教材有所出入,所以执教者不可能或者说很难作出主观的改编。于是,许多有识之士针对教材出现的诸多实际问题,提出了“用教材教”的观点。这种观点,要求教师从教学宗旨出发,在不违背教学精神的前提下,尊重个性教学特征,更多地强调教学主观性。在当前教学条件下,可以说是符合时代需求的,从“教教材”到“用教教材教”,体现了教学的进步。 但是,前几天,我参加南通市小学科学六届二次学术研讨会,也听到了严清主任对此提出的批判,其主要理由是:教材浓缩了许多编写专家的精华思想,内容大都是经典案例,而一线的教师根本不可能自己编写出能经得起推敲的同样经典的教学内容,因而教师应该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要认认真地教教材。 在“用教材教”大行其道之时,再次提出“教教材”的不同观点,无疑是一种有益的争鸣。冷静思考之下,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教教材”的观点,实际上也承认教材中出现了一些不符合教学实际的内容,也并不反对教师对这些内容进行优化处理。 进而思之,我们也可以用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对这两种观点进行融合。无论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这两种观点都突出一个“教”字,也就是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正如在“有效教学”中备课形式的手写或电脑稿不应成为争论的焦点一样,“用教材教”和“教教材”本身也不应成为争论的焦点,毕竟这是教育改革中非主流的东西,只有教师具备了崇高的敬业精神,认认真真地钻研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才会有真正实际意义的先进教学。cyf

《从技术走向管理》公需课题库及答案(word版)

《从技术走向管理》公需课题库及答案(word版) 一、判断题 1、如果一名管理者因为外来的压力而在决策时犹豫不决,那他是称职的。错 2、尹明善就是一位勇于坚持自己判断的强者。对 3、管理者在沟通过程中应该提高自身的倾听技巧,学会做一个优秀的倾听者,通过对员工所说的内容表示感兴趣,才是高品质沟通的保证。对 4、一旦技术型管理者能够实现自我突破,顺利地完成从自我管理到管理他人的转变,那么他们的内在智慧与技术基础会引导他们采用正确而有效的管理行为或领导行为,而让其事倍功半。错 5、长期做技术工作,使得他们沉着冷静,并且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克制自我,并尽最大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错 6、技术型管理人员,相比较自己的下属,他们有更扎实的技术理念与更广泛的实践经验,能发现下属的不足,帮助他们改正,指导他们完成工作。对 7、从技术提拔上来的管理人员,往往具有极强的责任心,他们对工作认真负责,诚实可靠,道德观念极强,并且对属于自己的工作有计划、有效率、一丝不苟,勇于承担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对 8、对于从技术提拔上来的管理人员,往往具有极强的责任心,他们对工作认真负责,诚实可靠,道德观念极强,并且对属于自己的工作有计划、有效率、一丝不苟,勇于承担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对 9、技术型管理人员,他们都熟练地掌握了所从事工作的核心学科专业知识,了解和认识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对 10、技术型管理人员在遇到困难、逆境的时候,不够坚持。错 11、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管理学不断充实新的内容,成为指导人们开展各种管理活动,有效达到管理目的和实现组织目标的指南。对 12、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给管理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和机会,同时也对管理形成一定的约束和威胁。对 13、现在通常所说的管理的社会责任主要是指经济责任以外的社会道德责

从技术走向管理”培训总结

“从技术走向管理”培训总结 ——如何做好来自技术岗位的管理者2017年12月8日-9日,我参加了公司主办的培训,培训的题目是“从技术走向管理”,讲师董玉川老师用大量的事例和简明生动的语言向学员剖析在管理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和解决的对策。本次培训让我记忆犹新,体会深刻的内容有: 一、从技术走向管理的角色定位和角色转换 如果公司要提拔一个人做部门的领导,往往会选择一个精通技术的专才到领导的岗位。而搞技术的领导由于理性思维的习惯,不善于沟通,凡事较真儿,加上本身精通业务,常常是看下属做得不好就立刻自己动手,不会把任务分配给下属一起做,对整个团体的运作没能起到一个有效的推动作用。领导要是只顾去做具体的事,把本应属于下属做的事包揽过来,还会造成更坏的局面,就是下属没事做,有了空闲时间就会乱发议论,使集体缺乏凝聚力。因此聪明的技术部门领导应该学会从专才转变为通才,或者无为而治。 从技术岗位到领导岗位,所站的高度和角度都与从前不一样,因此要学会从“好人”向“坏人”的角色转变。这里所说的“坏人”并不是指道德败坏的意思,而是指在走上领导岗位之前,与同事合作关系良好,感情也融洽,但变成领导之后,原来的同级关系变成上下级关系,大家觉得你讲的话跟以前不一样了,原则性强了,因此认为你变“坏”了。其实,领导干部要适应当“坏人”。要学会从公司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不能从哥们儿义气出发影响公司总体决策的贯彻。 二、从技术走向管理应具备好习惯 调整心态,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不受内心情绪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始终如一作计划中的事。比如礼仪小姐,只要她站在台上,始终都是露出八颗牙齿以微笑示人,但她内心如何无人知道,她日复一日练习微笑,久而久之成为习惯,习惯之后便成自然。因此,改变态度先从改变行为开始,建立规范不断实习,即使内心不够积极,但只要行为积极,即便是假积极,只要能够坚持一辈子假积极,也是真积极。 作为部门的领导,不仅自己而且要引导下属,在工作过程中注重成果导向,既关注过程更关注产出。工作的过程是痛苦的,因为定目标就不会快乐。过程越痛苦,结果越令人快乐。如果过程感到快乐,说明管理松散。管理者要明确工作的目标是什么。要很清楚地知道,技术是为商业服务,是帮助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是要投资进去的。

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于海军 【摘要】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即准确理解教材与课标的连接点;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现有的教学环境出发。切实发挥新教材的作用,真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求知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用教材教教材创造性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处理教材,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以往教材只要求讲知识点,而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新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学习方式从独立学习转向了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状态从接受式学习转向了探究式学

习。教师要深入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他们的智慧是如何建构的,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不应该是灌进去的,背进去的,而应该是通过活跃的探究学习建构起来的。因此,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 首先,创造性使用教材要以准确理解教材与课标的连接点为前提。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我们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前必须以课标为依据,以准确理解教材为前提,认真研读教材和各种资料,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找准课标、教材的连接点,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例如,教学“因数和倍数”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呢?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这里有12个完全一样

的小正方形,如果用这12个小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可以怎样拼?有几种不同的拼法?你能在头脑中拼一拼吗? 师:有几种不同的拼法?能用算式表示吗? 师:你能根据上面的算式直接写出12的所有因数吗?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教师将书上例题“你能找出3 6的所在因数吗”改为“你能写出12的所有因数吗”,这样一改,借助操作使学生自主获得12的所有因数,学生也很自然地想到可以用乘法来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其次,创造性使用教材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教师用教材就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而定。即从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 如教学《第几》一课内容时,教材所展示的排队买票的主题情景,对于农村学生比较陌生,很难使全体学生投入学习,我就将这个情景“转变”为中午排

(完整版)泰州公需科目《从技术走向管理》答案大全

1.单选题【本题型共30道题】 1.给员工提供宽容的管理环境,保障员工的()形成和发展。 A.自我发展 B.创造性人格 C.自我激励 2.()是测评管理者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组织能否实现更佳效益的关键。 A.管理效率的高低 B.学习效率 C.领导力 3.管理职能主要是计划、()、领导和控制。 A.实施 B.指导 C.组织 4.()是组织高层管理人员为了组织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充分分析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达到组织目标的有效战略,并将战略付诸实施和对战略实施的过程进行控制和评价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 A.战略管理 B.合作管理 C.高层管理 5.当技术骨干被提升到管理岗位以后,他将面临角色定位、()工作方法和技能的一系列转变和提升 A.高升

B.思维模式 C.管理 6.技术型管理者必须建立的()种管理思维方式 A.1 B.2 C.3 D.4 7.不同的组织在不同的情况下,分层负责的方式可能不同,分层负责的原则及技巧包括:承担风险、充分信任,责任明确、() A.适当监督,有效检查 B.承担责任 C.规避风险 8.人的一生,()由智商决定,()由情商主宰。 A.80%20% B.30%70% C.20%80% D.70%30% 9.从技术岗走向管理岗,其实质是经历了()“被人管,管自己,管别人”三步曲。 A.管别人、管自己、被人管 B.管自己、被人管、管别人

C.被人管、管自己、管别人 10.管理者在工作中要勇于负责,对上级、下属、客人以及组织抱有高度() A.责任心 B.勇于担当 C.自我控制能力 D.成就动机 11.技术型管理者必须提升的()点个性要素 A.5 B.6 C.4 D.3 12.现代领导学认为,()是领导艺术的集中体现。 A.有效沟通 B.人格魅力 C.幽默 13.著名管理专家诺尔迪奇总结了常用的三种故事类型不包括()。 A.“我是谁”和“我们是谁” B.“我们向何处去” C.“我们从哪里来” 14.必备知识族胜任力要素定义及表现行为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环境知识、()

从技术走向管理的成长困扰课后测试讲解学习

从技术走向管理的成长困扰课后测试

从技术走向管理的成长困扰 ?倒计时:00分00秒 ? 1.课程学习 ? 2.课程评估 ? 3.课后测试 课后测试 测试成绩:7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多选题 ?1、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为什么要从技术走向管理()(10 分) A 知识更新与经验成反比增长 B 自身价值结构的变化 C 组织更新驱动 D 大势所趋 正确答案:A B C D ?2、技术骨干和管理者具体的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呢?()(10 分) A 专注自身VS专注团队 B 关注事VS关注人 C 内驱VS外驱 D 激励VS被激励 E 适应环境VS创造环境 F 劳心VS劳力 正确答案:A B C D E F ?3、从技术走向管理的时候,你可能会遇到哪些方面的挑战呢()(10 分) A 知识领域 B 工作领域 C 工作方式 正确答案:A B C

?4、从技术走向管理时,角色的转变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10 分) A 合作做事儿 B 团队力量 C 人事兼管 D 黑白分明 E 全局意识 正确答案:A B C E 判断题 ?1、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上积累的套路越来越多,管理能力越来越好,这便是你自身价值的一个变化(10 分) ? A 正确 ? B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2、作为一个管理者的时候,不再关注自身,更多的是关注整个团队的状态(10 分) ? A 正确 ? B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3、从技术走向管理时,最大的变化是工作内容上的变化()(10 分) ? A 正确 ? B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4、从技术走向管理时,技术人员相对于管理人员的优势在于了解细节()(10 分) ? A 正确 ? B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5、从技术走向管理时,做技术人员的时候,技术能力就是硬道理,向管理转变的时候,这种硬性的指标逐渐被管理能力这种软实力替代(10 分) ? A 正确 ? B 错误

《从技术走向管理》课程大纲

《从技术走向管理》课程大纲 【课程背景】 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国家政策指引下,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提拔懂技术、精业务的骨干人员进入管理层、决策层,希望依赖于管理和技术的创新以及科技的进步让企业持续稳定发展下去。 但是,许多刚从技术角色走上管理岗位的工程师们还没有从过去的工作模式中摆脱出来,以为技术的成功能带来管理的成功,过度依赖于过去的业绩、能力等技术性“权威”进行管理,结果发现,自己的人员管不住,各项工作任务推进不顺利,领导越来越不满意。更有甚者,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许多过去是“技术专家”的管理人员因为忙于管理工作,技术不能跟上发展进而发现下属对自己“技术权威”的能力和地位发生质疑、提出挑战,手下人对自己管理上不信任,自己因领导力的缺乏让过去技术经验的积累和沉淀不能充分发挥影响力,却以为迫切的是重新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带来管理上的提高…… 本课程从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的管理认知谈起,共设计管理认知、角色认知、自我管理、工作管理、员工辅导与激励、团队管理等6个课程模块,帮助技术人员认清自我,引导他们成功蜕变、顺利走上管理岗位,获得新的起点、达到新的高度,从而为公司、为企业创造新的业绩。 【课程目的】 1、帮助学员实现角色转换:技术背景管理者从做技术到愿意管理 2、帮助学员实现敢于管理、善于管理:敢于要求,明确目标 3、帮助学员实现敢于管理、善于管理:担当责任,刚柔并济 4、帮助学员掌握以创造成就感来激励研发技术性人才的方法与工具 5、帮助学员掌握技术人才培养的系统方法 6、帮助学员掌握团队建设与管理的方法 【课时】 每天6小时,2-3天 【课程对象】

中基层技术管理者 【课程大纲】 前言: 1、培训与教育的区别 2、测试:你是一个杰出的经理人吗?第一部分:管理认知 1、案例讨论:拉面馆老板的困惑 2、什么是管理 3、从三个石匠的故事看使命 4、赋予工作以使命 ?视频案例:《穿普拉达女王》 3、管理者的五大任务 4、不同层次管理者的技能 5、互动游戏:管理者角色练习 6、管理决定企业经营成败 7、案例:海底捞的成功 第二部分:管理者角色认知 1、柳传志论技术人员的转型 2、什么是管理者 3、盖洛普公司的S曲线 4、管理者的角色定位 5、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区别 ?八大核心素质 ?三大职业动机 ?九大思维模式 6、从技术转向管理的十大障碍 7、从技术走向管理的六大角色转变 8、王志东论“如何从技术走向管理”

从技术走向管理

《从技术走向管理:李元芳履职记》 本书以小说的形式展现了主人公李元芳从技术骨干成功转型为优秀管理者的成长过程。全书分为引子、上篇、下篇、后记四个部分,分别介绍了李元芳五年半的一线技术工作及技术从业背景,从管理“菜鸟”蜕变为合格管理者的成长历程,从合格管理者蜕变为优秀管理者的成长历程,以及职业成长梦想。本书上篇和下篇中的每一节都以一个案例作为载体,阐述一项管理技能,既生动又形象。本书适合有志从技术走向管理的技术人员和已经从技术走向管理的中基层管理者阅读,亦可以作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在培养下属方面的参考读物。 内容简介 技术职场热捧之作,口碑相传,好评连连! 作者数年技术管理和咨询培训经验倾心总结,帮助您从技术到管理的华丽转身! 小说形式,轻松阅读,越读越开心,越读越有料! 这本书里的转型经验价值等同于参加数堂培训课! 翻开此书就会不愿释手,反复琢磨次次都有新收获! 作者简介 王树文,1999年毕业于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著名项目管理培训师,咨询师。 曾任国内知名IT上市公司部门经理、质保总监、总经理助理等

职务。已发表80余篇论文(多篇论文获奖),已出版著作有《项目管理师之路——实践者的体悟》、《突破职场樊篱》、《张成功项目管理记》。荣获“2007中国卓越项目管理者”称号、“2009中国IT行业最佳管理实践案例奖”,入选“2012年度中国千强讲师”,以其能力和贡献当选第16届亚洲运动会火炬手。拥有PMP、EMCP(国内首批)、国家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系统集成高级项目经理等资质。同时担任中国软件过程改进专业委员会(CSPIN)专家、广东软件过程改进专业委员会(GDSPIN)高级专家,是多所大学和培训机构的特聘项目管理讲师。

真正使用教材

什么是真正“用教材教” “用教材教”就是用好用活活用教材 教师如此热衷于改编教材,一方面说明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对于“用教材教”意识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对教材认识的形式化和表面化。在实践中,教师该如何真正落实“用教材教”呢?在我看来,“用教材教”至少包含3个层面的含义,即用好、用活与活用教材。 用好——尊重教材笔者曾经读过一个教师的备课反思:“虽然我每天课前都备课,但对教材挖掘得很不够。很多时候,在讲解某一个知识点时,突然想起了还有另外一个内容应该补充,但由于事先没有准备,只好课后查阅完再补充。该趁热打铁的时候老师没词了,这是多么尴尬的事啊!”这是常态课堂中部分教师呈现出的真实图景。课前“吃”不透教材,课堂上徒留遗憾与尴尬。因此,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如何“吃”透教材、读懂教材?具体到一节课,教师要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研读教材:了解教材整体结构及前后联系,明确例题的地位和作用,弄清习题与例题的关系,揣摩插图的编排意图,钻研提示语和旁注。做到“五读俱全”,即读懂问题情境,读懂每一道习题,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教学离不开教材,“用教材教”的第一层含义就是要用好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教学中力求还原教材编写的本意,深入感悟教材资源,实现教材自身价值的最大化。用活——理解教材用活教材,就是

以教材作为原型和范例,在依托和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拓展和延伸,挖掘教材资源的深层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点亮教材细节。笔者曾经听过一位特级教师谈自己如何“由内而外地打磨数学课堂”,有时仅仅是在使用教材时“读一遍习题、加两个数据、换三道题目”,这些细节处理没有张扬的技法,有的只是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对学情的准确把握。有的教师潜心设计“小动作”,对课堂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化效果,这些“点睛之笔”源于教师对教学本质的深刻领悟。在课堂教学中,教材细节的开发往往容易被教师忽视。有的教师认为教材编写已经给出完美的作品,教学时只需搬用就行,他们考虑的大多是用得像不像,而较少思考“有没有更好的用法”。其实,许多教材细节还需教师多加推敲,用心琢磨,把教材细节做“亮”。教师备课时要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对待教材的每一个细节,赋予教材细节更深的知识内涵和更广的思维空间,让教材细节丰盈课堂,使之能够生发锦上添花、以小见大的效力。填补教材“空白”。新教材通过游戏、对话、表格和图片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没有呈现结论,只有学生自主活动的建议和过程中的问题提示,力求为教与学留下尽可能大的探究和交流空间。教学的灵活性增加了,教师的选择空间扩大了。这些教材空间给教师教学带来一定的困惑和难度,同时也给主体间的有效合作带来了良好的机会,让教师在使用教材时有更多的联想意境和创造空间。例如苏教版五年级“小数乘整数”一课,教材对竖式如何引出没给出具体的方法,从而留下了教学空间。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不妨在此动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