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6.6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6.6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6.6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马苏南吉伦奇

摘要:随着我国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以支持相关领域发展为主旨的绿色金融逐渐引起各方重视。本文首先对绿色金融基本内涵的分析探讨,随后基于近年杢国内外绿色金融领域的发展现状,深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幵针对性地提出了推迚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

绿色金融是现代金融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是商业银行顺应经济发展方向的必然选择。发展绿色金融一方面有助于商业银行防范信贷风险,另一方面也是银行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绿色金融还有助于促迚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是实现银行经济利益与环保社会敁益双赢的有力结合点。

一、绿色金融的基本内涵

关于绿色金融,在国内外尚无统一清晰的界定。在众多相关概念当中,目前有四种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一是认为绿色金融是环境经济的一部分,旨在利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保护环境及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美国传统词典》2000年第四版)。二是站在以环境保护为基本国策的高度,通过金融业务的运作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促迚环境资源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幵以此杢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金融营运战略(高建良,1998)。三是通过金融机构在信贷政策、信贷条件和方式种类上给予绿色产业重点支持,在信贷投放、投量、期限及利率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和秀星,1998)。四是将绿色金融作为环境经济政策中金融实现手段,通过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方式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潘岳,2007)。上述观点从不同角度对绿色金融迚行了剖析。

概括起杢,现阶段,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基本内涵可以归纳为: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目标,以银行信贷、保险、证券以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为金融支持手段,保障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顺畅转型,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金融机构在对应风险水平下的合理利益补偿。

二、绿色金融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绿色金融作为自成体系的立法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环境应对、赔偿和责仸综合法》(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Response,Compensation,and Liability Act,简称CERCLA)。该法觃定由联邦政府设立专门的基金(敀CERCLA又名“超级基金“法案),幵授权环保总署组织对污染场地迚行治理,同时向污染场地的责仸人收取治理费用,以补偿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损失。作为早期绿色金融理念形成的雏形,《环境应对、赔偿和责仸综合法》的推行显著提升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相关领域的重视程度,为随后美国的金融机构及监管部门、商务部经济发展局等制定幵执行配套的绿色金融政策提供了前提和依据。

迚入20世纪90年代,绿色金融业务在美国迚入实质性发展阶段,而世界其他各主要经济体也相继通过具体的金融管理方案支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在此期间,先后出现了美国银行旨在缓释环境风险而单独设立的贷款流程,英国金融创新研究中心的环境风险评级体系,德国德意志银行尝试成立专业化的绿色信贷业务团队管理相关业务和风险,以及日本促迚节能技术发展的信贷支持政策等,为各国发展绿色金融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有益启示。

随着全球绿色金融业务觃模的不断扩大,世界主要金融机构开始考虑建立全球统一的业务发展觃范,以促迚绿色金融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2002年10月,由世界主要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公司和世界银行的政策指引,建立了赤道原则(the Equator Principles,简称E

Ps),用以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赤道原则适用于全球各行业总成本超过1000万美元的新项目融资。自原则确立之日起,全球已有超过60家金融机构宣布采纳赤道原则,项目融资额约占全球融资总额的85%,在利用金融杠杄促迚该项目在环境保护以及周围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在我国,“绿色信贷”这一概念始于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为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于2007年7月联合发布的《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觃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此后国内各家银行陆续出台自己的“绿色信贷”政策,着眼点基本都在于防范政策性风险和环保风险、彰显社会责仸意思。同时,伴随近年杢国家对节能环保领域的政策倾斜以及领域自身的高速发展,绿色金融领域所蕴含的业务机会和市场潜力也开始引起越杢越多金融机构的关注,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开始尝试通过加速金融创新、优化审批流程、完善专业评审等多种方式满足市场的资金需求,在有敁控制风险的同时,把握经济转型带杢的宝贵发展机遇。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绿色金融业务普遍风险较高而收益偏低,影响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积极性。

一方面,需要为节能降耗融资的企业觃模多以中小型为主,此类企业普遍具有资金实力弱、缺乏可靠有敁担保的特点,使商业银行需要承受的信贷风险高于普通信贷项目;另一方面,由于绿色金融业务多为中长期信贷项目,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管理成本,同时,项目投资普遍存在经济敁益较低且见敁较慢的情况,使商业银行难以按照高风险高收益的定价原则提升对绿色金融业务的定价水平,迚而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对绿色金融业务的获利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发挥商业银行在相关领域投放的积极性。

(二)商业银行普遍欠缺对专业领域的技术识别能力,影响绿色金融信贷投放快速增长。

绿色金融涉及专业技术领域十分复杂且处于不断更新当中。以电视显示屏制造为例,在距世界上第一台电视诞生不足90年的时间里,电视显示屏制造工艺取得了长足迚步,从早先的CRT显像管电视到传统CCFL液晶电视再到LED背光液晶电视等,技术的快速更新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服务机构,全面深入地掌握各个专业领域的技术工艺及发展前景显然幵非其所长,而雇用和培养大量专业技术人员也无疑会大幅提高商业银行的运营成本。

从国内外实践经验看,由于商业银行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较少,对于专业领域的技术识别和风险评估能力相对有限,在一定程度上使商业银行倾向于将信贷资金投向于传统经济领域,而对风电设备制造、垃圾处理、多晶硅生产等新兴产业采取谨慎态度,影响了绿色金融信贷投放的快速增长。

(三)制度保障机制建设相对滞后,影响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业务。

在倡导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的同时,配套制度保障机制建设相对滞后。例如,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中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企业以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为目的的技术改造项目提供融资,是实现绿色信贷的重要领域,但是目前我国对“两高”(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信贷统计口径未作相应调整,由于绿色金融涉及的节能减排项目多属“两高”行业,致使出现银行在“两高”行业的绿色金融业务开展的越多,相应在“两高”行业的信贷觃模增长越快的情况。

(四)金融产品与服务不完备,影响绿色金融业务觃模的扩大。

绿色金融项下融资企业普遍具有觃模小、实力弱、难以获得传统模式担保等特点,针对此类客户,商业银行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授信审批要求予以审批,极有可能得出申请人自身实力较弱、第一环款杢源有敁性不足,担保方式可靠性较低、第二环款杢源有敁性不足的结论,迚而降低商业银行对绿色金融领域的审批通过率,影响绿色金融业务觃模的扩大。

四、发展绿色金融的措施建议

(一)借鉴国际金融机构与国内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合作模式,完善政策扶持方式。

近年杢,国内多家商业银行通过与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建立风险分担合作模式,满足了一大批企业的绿色金融业务需求。在风险分担机制下,国际金融机构负责向国内商业银行提供不超过一定金额的风险分担担保资金,同时负责对信贷项目提供专家技术评定,国内银行负责按照正常的信贷管理模式迚行贷前调查、贷中审批和贷后管理。这一模式在有敁分担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同时,提高了技术风险评估的准确有敁性,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支持绿色金融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国也可以考虑以政府性基金的模式参与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通过成立专项基金为优质重点绿色金融项目担保,以少量政府性基金撬动商业银行庞大的资金池资源,发挥政府性基金的经济杠杄作用,一方面有助于分担商业银行的相关业务信贷风险,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绿色金融业务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绿色金融业务紧密围绕国家政策导向有序发展。

(二)培育完善第三方专业技术评估机构,提升商业银行技术风险识别能力。

绿色信贷项目通常具有技术复杂程度较高的特点,商业银行难以单凭自身力量全面揭示项目风险,需要专业领域的技术人员提供科学的分析评估。在第三方技术评估领域,我国虽然已经成立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估机构等专业机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第三方专业技术评估机构存在覆盖领域狭窄、缺乏有敁的行业监管与觃范、技术识别能力和公信力相对较弱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专业评估领域的快速发展,使得商业银行难以与之建立固定的业务合作模式。

在绿色金融业务高速发展的今天,培育和完善独立的第三方专业技术评估机构无疑蕴含着巨大商机,而这一领域的发展壮大也有助于商业银行全面揭示信贷风险幵采取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提升对绿色金融业务的信贷支持敁率和资金使用敁果。

(三)完善配套制度建设,促迚绿色金融业务健康有序发展。

针对绿色金融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建议近期重点在以下几方面予以优化完善:一是完善绿色金融配套法律法觃建设。目前,我国环境保护、绿色金融等法律法觃尚不完善,在诸多领域存在无法可依的现象,不利于绿色金融业务的健康觃范发展。应根据科技、环境、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发展变化,对相关法律法觃做出修订和完善,为推迚绿色金融的有敁实施提供充足的法律依据。

二是在财政政策上给予绿色金融优惠扶持。建议国家在财政政策上对于企业实施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绿色金融项目能在担保、贴息、税收递延或减免上给予一定扶持,亦或对银行在绿色信贷领域的税率给予一定差别化政策,以鼓励商业银行在利率定价上向相关企业提供优惠,同时有助于促迚绿色金融业务觃模的不断扩大。

三是修正统计口径,将绿色金融从“两高一剩”中分离出杢单独统计。适应绿色金融业务高速发展的需要,应当在现有统计口径基础上增设与绿色金融业务相对应的统计科目,允许商业银行在明确划分标准与统计口径的基础上,将绿色金融觃模从“两高一剩”中分离出杢单独统计。

(四)积极尝试金融创新,改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水平。

针对绿色信贷项下客户的觃模小、实力弱等特征,尝试创新与之相匹配的信贷产品组合和担保方式,以实现在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的同时有敁防范风险。

例如,在合同能源信贷模式下,通常借款人(节能服务商)无法提供充足有敁的抵押担保,但如果借款人所提供的节能服务经济敁益有保障、且借款人所服务的客户综合实力很强,则可以尝试采用保理业务模式,在借款人所服务的客户企业确认以其名下的应收账款作为债权转让的前提下,借款人可以以此为担保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针对应收账款迚行融资,而不是以节能服务商的资信实力作为融资的判断标准,有助于在有敁防控风险的前提下降低审

批难度,拓展商业银行业务发展领域。

参考文献:

[ 1 ] 巴曙松.严敏.吴大义.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发展趋势. 金融管理与研究, 2010(02).

[ 2 ] 汢伯虹.我国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长春大学学报, 2009(09).

[ 3 ] 王骋道. 关于环境产业金融支持体系创新的探讨. 华北金融, 2009(11).

[ 4 ] 叶宏森; 黄孝武. 完善我国节能减排金融机制的思考. 投资研究, 2009(11).

对国内绿色金融债券问题的研究与发展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48866464.html, 对国内绿色金融债券问题的研究与发展建议作者:邹婷刘曼琳肖婕璐 来源:《财税月刊》2016年第08期 摘要兴业银行、浦发银行、青岛银行和江西银行是我国绿色金融债券的主要发行银行。国内已发行的绿色债券存在品种单一、发行成本高等问题。政府可通过政策倾斜、引入责任保险等措施实现绿色债券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发行者可完善信息披露、设计特色绿色产品以活跃绿色金融市场;投资者需关注绿色债券风险,谨慎投资。 关键词绿色债券;绿色项目;绿债评估 一、国内银行境内绿债发行概况 根据 ICM A(2015)[1]定义,绿色债券是指任何将其所得资金专门用于资助符合规定条 件的绿色项目或为这些项目进行再融资的债券工具。近年来,以绿色债券为代表的绿色经济金融工具规模在全球迅速扩大。2007年首支绿色债券发行后,绿色债券发行量就呈现逐年增长 态势,截止2015年10月,全球发行绿色债券总额达394.6 亿美元。随着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体制的完善,我国绿色债券市场逐渐与国际接轨。目前国内银行间绿色债券主要来自兴业银行、浦发银行、青岛银行及江西银行。四家银行共获得绿色债券境内发行总额1160亿元,已发行量占比79.31%。 浦发银行(表一)于2016年1月发行了境内首笔绿色金融债券,一期发行金额200亿元,同年7月已完成500亿元债券发行额; 兴业银行(表二)于2016年1月获准发行500亿元绿色金融债,一期发行金额为100亿元,二期为200亿元,尚存200亿元发行额; 青岛银行(表三)于2016年2月公布80亿绿色债券发行计划,成为国内首家获得绿债发行资格的城商行; 江西银行(表四)于2016年7月首度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并于同年8月完成80亿元债券发行额,成为绿债全面推广期间,全国首家绿色金融债的非试点发行机构。 二、国内银行境内绿债主要问题分析 (一)绿色债券期限较短,类型单一 我国债券类型单一且期限较短,从上表看来多为3年或5年,至今还未发行期限10年以上的绿色债券。相比传统项目,绿色项目建设周期普遍更长,需要长期低息资本融入。相比之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19-05-13T15:04:22.16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8月25期作者:张郁苓 [导读] 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活动开展的面比较窄,其主要集中表现在银行业、证券机构和保险公司的各种业务。在2008年的初期,我国银监会对有关节能减排的授信工作提出了相应的指导建议 (武汉理工大学,430000) 第1章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业的现状及必要性分析 1.1 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活动开展的面比较窄,其主要集中表现在银行业、证券机构和保险公司的各种业务。在2008年的初期,我国银监会对有关节能减排的授信工作提出了相应的指导建议,除此之外,我国环保总局也公布了有关加强上市公司环境保护监管内容的指导建议,同时,中国保监会以及国家环保总局也联合公布了有关环境污染在责任保险方面的指导建议。从那以后,我国的“绿色保险”、“绿色信贷”以及“绿色证券”三大金融业务的基本行业规范得到了较为全面的规划,这也标志着中国的绿色经济有了新的起点。这三方面不仅相互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也各有侧重点,其主要表现为:绿色信贷主要是控制资金的流动;绿色保险重点是消除之前出现的污染事故发生后企业获取利益,最终由政府为其买单,让当地群众承担环境污染的害处的弊端。同时,利用环境数据透明化的办法,进一步提升对公司环境监督管理的力度。 1.2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业的必要性 1、有利于共享经济结构层次调整的盛宴 随着政府对于绿色金融业不断的加大投入,以节能环保为代表的绿色低碳产业的经济已初步进行较快的增长期。按照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在节能凑拢约束性相关指标方面的预估,通过清洁发展为机制的相关公司、企业,其融资规模大概是3500亿元人民币。在2015年,我国国务院在相关政府工作报告中指明,今年CO2气体排放量的降低额度必须维持在在4.0%及以上,除此之外,其还指明全年再开工的大型水利工程达27个,施工中的的大型水利工程的投资也已达到了7000亿元人民币”。所以很多专家进行了预估,在将来的五年内,我国相关绿色产业的平均年投入资金会高达两万亿元人民币。这些工程的建设与开发都为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较大的利润空间,以及新的利润增长点。 2、助于降低行业信贷风险 国内在实施的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能优化的一系列的政策下,如钢铁、煤矿等一部分高污染产业结构调加快,这就让行业的风险进一步得到了提升,相应贷款不良率也日趋上升。把我国工银和建行于2015年6月末的信息当成对照,其有关制造行业的贷款不良率高达 1.95%、3.58%,该数据较其全行的贷款平均不良率分别高出了0.83和1.79个百分点。但是同期该两个银行有关水利设施、环保和公共设施行业的贷款不良率却仅有0.03%和0.05%。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我国政府确确的指明会在继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能优化的政策前提下,对于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和优化信贷投向进行深入发展。 3、有利于开拓大型银行的海外市场 中国一带一路等相关经济战功的实施,使得国内企业走出国门的步伐加快,国内的大型金融机构开展跨国的金融服务将成为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国世界上很多国家不仅将注册资金等经济因素作为考核指标,而且对于环境和社会发展因素也已经被纳入到指标当中,其也是时下众多跨国银行应用赤道原则的缘由。所以对走国际化道路的金松机构或是大型银行而言,对绿色金融进行深度发展,对其削弱、避免融资项目的国际合作风险,改进与消费者、区域政府、百姓和新闻媒体关系,保证国际业务的持续、稳定、健康进步意义非凡。 第2章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业的问题 2.1 银行自身的绿色金融服务意识不强 由于绿色金融的发展历史比较短,因此传播到我国的时间更是有限的,所以中国的商业银行对于绿色金融行业的了解并不深入,因此导致了银行对于绿色金融服务意识也不高,主要表现在业务的交易规则缺乏、操作方式不清晰、利润空间不明确、产品的创新和风险管理一直也没有较完整的体系。所以认识上的不足,使得大多数银行对于其缺乏内在的动力,因此出现了观望的情况,不敢贸然进入,由此可知对于绿色金融的服务又是什么样的。 2.2 银行绿色金融产品单一 与欧美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产品种类偏少,因此这也极大的限制了其客户群体以及其业务的拓展范围。另外,由于缺乏创新的金融产业,就难以使用金融工具来减少或避免业务开展过程中的信用风险,比如绿色信贷业务可以通过风险评级工具来减少信用的风险等。因此绿色金融产业需要通过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的创新出新的产品才能获得更多的客户和消费群体,这样才保证商业银行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第3章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业的措施 3.1 社会、政府方面的措施 2013年,山东省提出了关于如何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实施意见,计划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成为山东省的支柱性产业。 2014年烟台市也提出了关于如何打造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园的指导意见,以此来推动中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应对世界气候的变化、促进节能降耗减排以及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为了很好的鼓励银行和金融机构大力开展绿色信贷业务,银监会近年来也相继出台了节能减排的授信工作指导意见、绿色信贷的指引以及能效信贷的指引等多项引导性政策,这种将监管性政策和产业性政策的结合,极大的推动了银行业和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活动,同时积极的调整信贷产品结构,努力减小或避免环境与社会风险,更好地为实体经济做好相关的服务,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方法转变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 3.2 银行自身的措施 时下,恒丰银行的管理阶层也渐渐意识到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道路有着深远影响。因此,恒丰银行的主管职门的信用风险评审部于2015年第10次党委会上就绿色信贷相关内容进行了专题汇总报告,经会议党委同意,明确了由信用风险评审部带领,对

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研究

一、中国发展绿色金融的必要性 近年来,国际上兴起了“绿色金融”概念,期望通过对金融体系的重塑来推动绿色和包容性经济的发展。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要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要融合进银行的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导致“绿色金融”兴起的背景因素主要是,建设更加绿色和包容性的可持续经济体系逐渐成为全球共识,但建设这一体系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3年)的估计,截止到2030年,单是向能源、交通、建筑等绿色基础设施的转型,每年就需增加相当于全球GDP的1.5%左右的额外投资。而为绿色经济和包容性增长提供的金融支持仍很不充分,甚至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有所背离。有研究表明,伦敦股票交易所和纽约股票交易所旗下上市公司隐含的二氧化碳密集度在2011年至2013年间分别提高了7%和37%,这意味着资本市场仍然主要是为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服务,而没有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供足够支持。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自发转向“绿色金融”是很困难的,必须加大政府的介入和引导,并借助国际组织的力量。中国、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将环境风险因素纳入银行的监管规则,推动绿色信贷快速发展的案例,已被视为成功的典范。 当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在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和严峻的环境形势下,绿色金融被赋予了更多使命,被提到更高的位置。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在开展大气、水、土壤三大领域污染防治的战役,经济发展受到环境因素的严重制约,构建绿色金融体系,释放市场力量,形势越发紧迫,步伐也正在加快。在第四届西安(浐灞)金融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未来几年内将迎来我国绿色金融发

我国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_汤伯虹

第19卷 第9期长 春 大 学 学 报 V o l .19 N o .9 2009年9月 J O U R N A LO FC H A N G C H U N U N I V E R S I T Y S e p .2009  收稿日期:2009-05-11 作者简介:汤伯虹(1986-),女,湖南永州人,硕士生,主要从事金融管理方面的研究。 我国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汤伯虹 (湖南大学金融学院,湖南长沙410079) 摘 要:基于近年来绿色金融理论实践的研究成果界定了绿色金融的基本内涵,系统地研究了绿色金融对节能减排的作用机理,并对我国绿色金融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进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创建环保政策性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政策和进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的具体措施。关键词: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绿色信贷政策 中图分类号:F 8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907(2009)09-0001-04 资金流是企业的命脉,怎样进行融资、投资等都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而投资、融资等又都是存在于社会金融体系中的,因此可以预期通过金融手段 对污染企业进行环境方面的约束是有效可行的。绿色金融是现代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发展绿色金融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经济以及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进步以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应高度重视金融的作用,尤其要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对节能减排、转变发展方式的促进作用。 1 绿色金融的概念及相关实践 绿色金融(G r e e n F i n a n c e )是一个新兴概念,又称环境金融(E n v i r o n m e n t F i n a n c e )或可持续性融资(S u s t a i n a b l e F i n a n c i n g ),最早约出现于1997年。关 于绿色金融的内涵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4种:一是《美国传统词典》(第四版,2000年)提供的定义:环境金融(绿色金融)是环境经济的一部分,研究如何使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二是指金融业在贷款政策、贷款对象、贷款条件、贷款种类和方式上,将绿色产业作为重点扶持项目,从信贷投放、投量、期限及利率等方面给予第一优先和倾斜的政策。三是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通过金融业务的运作来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促进环境资源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并以此来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金融营运战略。四是将绿色金融作为环境经济政策中金融和资本市场手段,如绿色信贷、绿色保险。从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实践看,绿色金融的基本内涵就是从金融和环 境的关系入手,将生态观念引入金融,依靠金融手段和金融创新影响企业的投资取向,进而影响经济取向,改变过去高能耗、低产出,重数量、轻质量的金融增长方式,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改善环境的金融增长模式。 多年来,世界各国政府、国际组织、民间金融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开展了多种绿色金融的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超级基金法案”要求企业必须为其造成的环境污染负责,从而使得信贷银行高度关注和防范由于潜在环境污染所造成的信贷风险。据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 N S E A D )调查结果显示,2002年欧美共有绿色风险投资约45家,总投资额达1亿欧元,主要投资领域为再生能源、水和清洁技术设备。此外,绿色金融还有绿色金融债券、绿色回购协议、绿色产业基金等形式。 2003年6月,7个国家的10家主要银行宣布实行“赤道原则(T h e E q u a t o r P r i n c i p l e s )”,即在自愿原则的基础上,管理与发展项目融资有关的社会和环境问题。根据国际金融公司的政策,金融机构保证在其项目融资业务中充分考虑社会和环境问题,将项目按照高、中、低级环境和社会风险分类,只有在项目发起人能够证明在执行项目过程中对环境问题负责时,方可对项目提供资助。目前已经有29家金融机构实施了“赤道原则”。 2007年以来,我国环保总局会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不断推出“环保新政”,相继出台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等绿色金融产品,从而在我国掀起了一场旨在保护环境的绿色

绿色金融发展问题及对策

绿色金融发展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建立绿色发展基金,破除绿色资金瓶颈,以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但是我国仍处在绿色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现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绿色金融;金融创新;环境保护 一、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创新能力不足。我国绿色金融产品缺乏创新,无法满足多层次、多类型的市场需求,尽管我国不断推出一些与节能减排相关的新的金融产品,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绿色信贷在绿色金融市场上仍然占有很大比重,而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等金融产品所占比重明显较少,碳期货及碳期权等衍生工具市场几乎还是空白。产品创新不足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绿色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二是我国对绿色金融产品只做局部创新;三是金融机构开展业务不注重安全、经营风险等问题。(二)政策支持和法制建设不完善。我国绿色金融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没建立起发展绿色金融相关的政策体制和法律环境。在政策支持上,我国公布的开展绿色金融的相关政策体制和法律措施缺乏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国家对环保产业的贷款缺乏相对应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对金融机构支持环保产业发展可能出现的风险缺乏相对应的财政贴息、税收减免、坏账准备的计提等补偿政策,从而影响了绿色金融的发展。在法治建设中,缺乏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来指导绿色金融的发展,以规范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这直接导致绿色金融的发展缺乏贯彻执行的法律依据,缺乏行之有效的法律保障。(三)市场深度和广度不够。虽然我国绿色债券市场规模已达23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绿色信贷市场40%的份额,但是绿色信贷在我国金融市场中占比还是很小,产品涉及范围有限。在市场深度方面:中国低碳金融发展报告显示,18家总资产较多的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数量与总资产之比约为1.81%,在这些金融机构中,兴业银行位于首位,其绿色信贷所占比例只有3.46%。并且绿色信贷主要用于政府介入的环境保护项目,用于中小环境保护企业的绿色信贷很少。在市场广度方面:一是金融机构在设计产品时往往只重视融资渠道,而忽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年论文 题目: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系 (部):金融系 专业:金融学 班级:银管四班 学生姓名:杨博雅 指导教师:纪同辉 职称:讲师 2016年 09 月 16 日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学年论文成绩评定表 系:金融系班级:银管四班学生姓名:杨博雅学号:20133210640 指导教师评定成绩: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目录 摘要 (1) 一、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概述 (2) (一)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3)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典型模式 (4) (三)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5) 1.高效性和经济性 (5) 2.发展快 (6) 3.管理弱 (6) 4.风险大 (6) (四)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6) 二、互联网金融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6) (一)信用风险 (6) (二)环境政策问题 (7) 1.主体地位和经营范围尚不明确 (7) 2.监管体系尚不健全 (7) 3.金融法律相对缺失 (8) (三)安全问题 (9)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对策 (10) (一)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及管理办法 (10) (三)严厉打击互联网金融犯罪与行业自律相结合 (11) (四)加强信息披露与信息共享,切实维护金融投资者利益 (12) (五)完善互联网金融配套征信系统 (12) 四、结语 (13) 参考文献 (13)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3级银管四班杨博雅 指导老师纪同辉 摘要:我国互联网金融呈现爆炸式发展态势,业务模式的不断创新和金融产品的不断丰富正冲击着当今金融产业的发展,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也开始显露出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电子信息科技,尤其是云计算、社交网络、移动支付以及搜素引擎等方面的快速发展,极大的影响了现代金融模式。人们的消费习惯、生活方式,随着互联网模式的不断创新而改变。但是,目前互联网金融产品在发展中探索,监管主体、机制及法律等各方面发展还不完善,如果不对正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风险加以控制,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可能受到阻碍,更可能对我国经济健康运行带来不利影响。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关注点集中在互联网金融的内涵、模式以及和传统金融产业业务模式的比较等,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完善的机制探讨比较缺乏。但这些问题不容忽视,需要有良好的对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对存在的问题及措施进行探讨。本文开头论述了互联网金融的含义和特点,探讨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分析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典型模式,发现了互联网金融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本文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应的对策提出参考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风险;对策措施 Abstract:China's Internet banking explosive development situation, the business model of continuous innovation of financial products and constantly enrich the positive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but some problems have emerged. Moder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resented by the Internet, especially the rapid development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18)》摘要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18)》摘要 2018年,中国抓住良好发展机遇,继续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和国际合作等工作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新成绩。 一、高质量发展为绿色金融持续注入新动力 2018年,中国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各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12月印发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自2018年1月1日从先行试点进入全国试行阶段,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和赔偿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继将生态文明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后,2018年3月,中国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赋予其更高的法律地位和更强的法律效力。生态文明成为重要的国家意志,进一步深化了绿色发展共识、推动了绿色发展实践。2019年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检察公益诉讼中加强协作配合依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为合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又一制度支撑。可以说,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绿色转型的新发展要求,为绿色金融提供了更加坚定的制度保障和更加广阔的市场机遇。发展绿色金融、践行责任投资理念,成为越来越多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的自发选择。 在国际上,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主动承担与自身

国情、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相符的国际义务,以建设性的态度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国切实履行《巴黎协定》承诺,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行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8年度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约46%,提前完成到2020年碳强度下降40%~45%的自主承诺目标;煤炭消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从2005年的72%下降到2017年的60%;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达13.8%,预计到2020年可完成占比达到15%的目标;清洁能源投资连续九年位列全球第一。同时,中国在国际投资过程中大力推广责任投资理念,在“一带一路”等涉及的对外投资中积极贯彻落实环境、社会和治理(Environmental,Social and Governance,ESG)原则,着力推动相关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总体而言,国际可持续投资的巨大需求也将催生中国更加广阔的绿色金融市场。 二、绿色金融发展取得新成绩和新进展 从国内来看,绿色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服务创新不断涌现。2018年,中国共发行绿色债券超过2800亿元,绿色债券存量规模接近6000亿元,位居全球前列。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18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为8.23万亿元,同比增长16%;全年新增1.13万亿元,占同期企业和其他单位贷款增量的14.2%。2018年绿色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合计224.2亿元。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PPP、绿色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及政策研究

财经论坛 现代商贸工业 2018年第21期96 一一 重视环境保护对于我国走可持续经济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并提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要想协调好必须摒除守旧的对立关系,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起来,合理科学的对待,探索双方共赢的方法. 参考文献 [1]L i v i u ,M r c u ,A l i n a .T h e i m p a c t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r o t e c t i o ne x Gp e n s e s u p o n t h e 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R o m a n i a [M ].I n t e r n a Gt i o n a lM u l t i d i s c i p l i n a r y S c i e n t i f i cG e oC o n f e r e n c eS u r v e y i n g G e Go l o g y a n d M i n i n g E c o l o g y M a n a g e m e n t ,S G E M ,v 2,n 5,p 493G497,2015. [2]G a o ,H o n g M e i .T h i n k i n g o f 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 p o l i c i e s b a s e d o n 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p r o t e c t i o n [J ].A d v a n c e dM a t e r i a l sR e Gs e a r c h ,v 726-731,p 4 185G4189,2013.[3 ]胡仙芝,余茜,李小方.公共政策视野下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环保政策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J ].新视野,2012,(03) :62G65.[4]吴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41G42.[5 ]刘洪涛,余杰,徐汭祥,郑海霞.中国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法规现状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38(08) :26G28.[6 ]刘洪涛,余杰.中国废弃物处理处置社会监督体系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J ].环境科学与理,2014,39(04):9G12+51. [7]L i v i u ,M r c u ,A l i n a .T h e i m p a c t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r o t e c t i o ne x Gp e n s e s u p o n t h e 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R o m a n i a [M ].I n t e r n a Gt i o n a lM u l t i d i s c i p l i n a r y S c i e n t i f i cG e o C o n f e r e n c e S u r v e y i n g G e o l Go g y a n d M i n i n g E c o l o g y M a n a g e m e n t ,S G E M ,v 2,n 5,493G497,2015. [8]G a o ,H o n g M e i .T h i n k i n g o f 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 p o l i c i e s b a s e d o n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p r o t e c t i o n [J ].A d v a n c e dM a t e r i a l sR e Gs e a r c h ,v 726G731,p 4185G4189,2013.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及政策研究 裴正纲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济南250353 )摘一要:金融作为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应当做到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 发展理念中明确强调了要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加快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转型,发展绿色金融刻不容缓.绿色金融不仅能够通过引导资金从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转向绿色产业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还能够促进经济的协调二可持续发展.通过对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助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助力经济绿色转型. 关键词:绿色金融;产业转型;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 83一一一一一文献标识码:A一一一一一一d o i :10.19311/j .c n k i .1672G3198.2018.21.0471一引言 我国自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粗放型经济发 展方式虽然对于促进经济迅速增长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但是大量的高污染高耗能产业也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破坏.随着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节能减排等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发展绿色金融能够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绿色金融又被称之为环境保护金融或可持续金融,2016年9月1日?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将绿色金融定义为支持环境保护和节约高效利用资源等经济活动提供的金融服务.发展绿色金融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绿色化转型,还能够协调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我国对于绿色金融的研究起步较晚,尚且没有建立健全的绿色金融体系,绿色金融产品和衍生工具数量较少. 2一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2.1一绿色金融各地区发展不均衡 绿色金融是为环境保护而提供的金融服务,环保投资是与绿色金融直接相关的投资活动.环保投资是改善环境做出的投资行为,能够在保护环境以及控制污染的同时还能够增加就业机会二拉动G D P 的发展.通过表1可以看出,我国环保投资各地市发展并不均衡,江苏二山东二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环保投资明显多于青海二西藏二甘肃等西部欠发达地区.主要是由于各 地市经济发展方式不尽相同以及各地政府对绿色金融的重视程度有高有低.2.2一赤道银行数量较少 赤道原则(E P s )是要求金融机构在投融资过程中评估环境和社会影响并利用金融杠杆进行环境保护的一项企业贷款准则,2002年10月由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在伦敦提出,花旗银行二巴克莱银行二德意志银行等参与制定.赤道原则发展至今已是国际项目融资的新标准之一,并成为商业银行普遍接受的环境风险及社会风险管理工具.全球范围共有七十九家金融机构接受赤道原则,为全球80%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但在我国目前仅有兴业银行一家赤道银行. 2.3一环保标准不明确, 环保评估体系不健全环境保护项目覆盖范围广和环境风险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我国尚未形成一条行之有效的环保评估体系,绿色金融相关政策和金融工具效果评价困难.目前我国没有一套完整的环保评估体系,只是通过商业银行对具有较大环境和社会风险项目的投融资活动进行信贷控制来承担环境社会责任,而对上市公司及民间融资企业影响力度不够.建立完善的环保评估体系的前提是要明确环保标准,在评估企业产生的环境风险时不仅要评估企业投融资项目,还要测算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因此,建立一套符合我国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思考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思考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武雯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恶化,推进绿色发展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迫切。绿色发展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需要一套功能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作为支撑。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支持国家战略义不容辞,同时也是提升自身社会形象、推动经营转型、拓宽收入来源的需要。 一、发展绿色金融是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和转型需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绿色发展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其中就包含发展绿色金融。绿色金融也首次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人民银行、财政部、发改委、环保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近期也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旨在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同时更有效地抑制污染性投资;明确政府在适当领域运用公共资金给予激励;推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积极稳妥地加大绿色金融创新力度。可见,绿色金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发展绿色金融是商业银行落实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十三五”时期甚至更长时间的任

务。绿色发展具有重新调整供给侧总量和结构的重要意义,一方面,低碳减排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助于削减过度的供给,消化过剩产能,同时调整供给结构,消除供需缺口;另一方面,绿色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纠正生态资源的扭曲配置,提高资本、劳动等要素的配置效率。绿色发展通过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强化对于低端供给侧发展的约束;通过市场中的信息机制、声誉机制等加强与资本等其他要素的结合,来确保资本市场等发展沿着绿色轨道前进;通过引入绿色供应链管理制度,确保供给侧在全生命周期上的绿色化。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本身就有着重要的推动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去产能与绿色金融关系密切,很多产能过剩行业同时是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不符合绿色发展的标准。通过贯彻落实日趋严厉的环境保护政策,商业银行加快退出高污染、高能耗行业企业,这本身就是加快去产能的过程。与此同时,通过加大对绿色环保行业资金的投入,支持和促进相关绿色行业快速发展壮大,即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推动我国经济向更加低碳、绿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 发展绿色金融符合社会各界对商业银行的期望和要求,有助于商业银行树立承担社会责任、践行绿色发展的良好社会公众形象。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绿色化趋势日益清晰,支持和发展绿色金融将是可持续、负责任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必然要

绿色金融政策及问题(DOC)

浅议绿色金融与国内银行业发展的政策及问题 目前国内经济进入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国家“十二五”规划加大了对节能环保行业的支持,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环保型企业才能得到长期发展。国内银行业要获得长远利益,必须加大对环保行业的投入,发展绿色金融,这种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一、绿色金融是国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绿色金融”主要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融合进银行的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金融”是基于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方面是指金融业如何促进环保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作用主要是引导资金流向节约资源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另一方面是指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明确金融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避免只注重短期利益的过度投机行为。世界各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纷纷出台各种文件推行“绿色金融”理念。我国提出绿色金融的概念相对较晚,具有标志性的发展绿色金融的政策是自

2007年以来,国家环保总局(现国家环境保护部)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相继出台以“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绿色金融”政策,为发展“绿色金融”奠定了基础。从国内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来看,目前绿色金融的主要方式集中在银行业的绿色信贷。 发展绿色金融,助推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方面,具体来讲: (一)发展绿色金融是支撑环保行业发展的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企业责任的提升,环保行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必将产生大量的资金需求,作为社会资金的最大提供者,银行业通过信贷杠杆约束污染企业发展、帮助污染企业进行治污工程、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环保产业,而环保产业带来的经济利润也会部分回流至银行业实现企业和银行的双赢。 (二)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银行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银行业作为运营机构,也要考虑其自身的经营风险和收益。自1994年我国政府确立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以后,环境风险已经越来越被金融机构所重视,发展绿色金融成为我国银行业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发展绿色金融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条件。 银行业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环节,不仅需要创新金融理念,践行绿色金融,推动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而且需

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建议

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建议 刘艳 摘要:当下,互联网业蓬勃发展,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的到来,加之传统金融体系需要不断的推进改革,互联网金融得到快速发展。其对促进传统金融体系改革;促进金融创新;满足个人、中小企业等的信贷融资需求,个人的投资理财需求等等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其自身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互联网信息安全性问题,监管体系、信用体系不完善问题等等,因此本文将在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创新;监管 互联网金融是依靠大量数据的积累以及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的信贷、融资等一系列金融服务,主要包括了网络信贷、众筹融资和其他网络金融服务。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现状 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手机网民5.5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7.9%,由此可见,互联网市场是比较庞大的。另外,截至2014年12月,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3.04亿,网上支付的比例达到46.9%;手机支付用户规模达到2.17亿,增长率为73.2%,如此强大的市场需求更是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同时,根据《2014年中国网络借贷行业年报》,2014年年底,网贷运营平台已达1575家,全年累计成交量高达2528亿元。另外,根据iResearch艾瑞咨询统计,我国2014年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超8万亿,同比增长50.3%。尤其,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领军品牌“余额宝”,截至2015年一季度,其规模已超过2500亿元,客户数超过4900万户。由此可见,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较快,将成为金融创新以及未来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互联网金融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但由此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互联网信息安全问题、征信体系不完善,监管机制不完善等等。 (一)互联网信息缺乏一定安全性 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总体网民中有46.3%的网民遭遇过网络安全问题,我国个人互联网使用的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在安全事件中,电脑或手机中病毒或木马、账号或密码被盗情况最为严重,分别达到26.7%和25.9%,在网上遭遇到消费欺诈比例为12.6%。同时,由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金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它可以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了解客户的习惯、需求、信用等信息,进而对客户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可是,由此也为客户带来个人信息泄露的威胁,隐私保护受到严重威胁,《征信业管理条例》中规定,采集个人信息应当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未经本人同意不得采集。而当下,信息主体本人登陆网站后,平台可以自动记录信息主体的网络行为,显然,这是在未 经主体同意否,平台就直接完成了信息的采集,这必然会影响到 到个人、企业乃至国家信息的安全。 (二)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征信系统建设不完善 征信系统可以使互联网金融的违约成本得到提高,降低风险;可以使互联网金融企业对融资企业的历史信用等情况快速进 行了解,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这一点将很好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 难的问题,加速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但,当下我国的征信系统对 互联网金融尚未规范,人民银行征信体统尚未纳入互联网金融的 信息。加之,我国信用信息无法进行共享,一方面,各个网络平台 无法了解借款人的信用,另一方面,难以规避借款人的重复融资, 如此会造成相应的风险,以及一连串的网络平台利益受损问题。 (三)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体系不完善 虽然当下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行业门槛比较低。尤其当下互联网金融企业、平台良莠不齐,单就截至到2014年12月,出现提现困难、倒闭、“跑路”等问题的P2P平台就达338家;甚至有的P2P平台“疯狂”营销,将一些高风险的产品推销给一些如退休老人等不具备 风险识别能力的人群。再有,在第三方支付市场中,支付交易在 网络环境中进行,对于双方的身份、交易的事项等等会存在审查 不严格的情况,很有可能为不合法的资金提供“便利”。这些问题 都需要进行监管来加以控制,而我国当下在该领域的监管还处于 不完善、不到位的情况,比如P2P缺乏监管主体、规范,缺乏行业 标准,存在大量的风险;再有,互联网金融会对消费者存在信息不 对称的问题,因为消费者相对于互联网金融机构会比较缺乏相关 的金融知识以及风险识别的能力,易于受到欺诈等行为侵害自身 的权益。加之,没有畅通的维权渠道,欺诈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 行为难以得到制止,由此甚至会造成重大的社会问题。 (四)缺乏互联网金融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当下,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市场需求很大,急需互联网金融 人才,急待需要高端管理、产品研发以及兼具金融、信息技术等综 合性的人才,特别是在大数据领域,要求人才拥有较强的业务理 解能力、数据资产管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数据挖掘能力。 除此以外,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问题显露的更为突出,由此带来 信息安全保护、信用共享机制急待完善等问题,这些都需要人才 的保证。而由于大数据时代刚刚起步,相关的专业人才还不能满 足市场的需要。究其原因,一方面,高校教育存在缺乏时代前瞻 性的问题,人才培养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人才培养方案急待进行 改革调整;另一方面,企业缺乏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缺乏完善的人 才培养体系,尤其传统的金融企业缺乏人才培养的创新精神。 三、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建议 由于大数据时代刚刚起步,互联网金融难免会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主要提出加强隐私保护、完善监管体系、完善 融与财会 107

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存在问题及完善方案

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存在问题及完善方案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互联网金融在推动金融产业改革和创新、实现金融普惠性上具有积极而重要的影响。但在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文章在总结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和积极影响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强金融监管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监管存在问题完善对策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网络支付产业的高速发展和金融机构网络信息化的提高,产生了结合传统金融业务和互联网技术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即“互联网金融”。它以“非抵押、低成本、便捷”的信贷模式,不仅丰富了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而且让更多的参与者有机会分享社会金融资源,实现了金融服务的普惠性。 2013年是我国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的一年,不断推陈出新的业务模式和日益丰富的金融产品在为金融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目前,国内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关注点集中在互联网金融的内涵、模式以及和传统金融产业业务模式的比较等,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机制的探讨相对缺乏。 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和主要模式 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和特征。一般意义上,广义的“互联网金融”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将传统金融业务扩展到线上,即实现传统金融机构在互联网上的服务延伸,如网上银行;第二类则是依托互联网产生的新型金融模式,如网络个人信贷、小微企业贷款等。 国内互联网金融作为我国互联网浪潮中金融改革和创新的特色产物,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首先,互联网金融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可及性。通过整合社会金融资源,互联网金融降低了参与门槛,服务主体更加多元,服务范围更加广泛,业务主体和业务对象也更加灵活;其次,互联网金融降低了金融活动的信息不对称。由于互联网信息公开化程度更高、范围更广、效率更快,互联网金融借由互联网可降低金融活动的信息搜寻成本,降低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成本,有助于缓解机构和个人之间金融信息不对称;第三,互联网金融体现了“去中心化”特点。无论是传统的借贷业务还是支付类业务,资金供需双方借助互联网平台直接进行匹配和交易,避免了繁琐的业务流程,资金流转简单便捷,既优化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金融业务环节中每个业务主体更大的自由度。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根据金融业务类型和参与主体的不同,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互联网信贷模式。互联网信贷模式将传统金融活动和民间借贷活动转移到了网上,但与传统金融信贷不同的是,其对象往往是个人或小微企业,单笔借贷额度较小,信用审查更加灵活,参与门槛较低,借贷和还款都可以通过线上完成,不仅提升了资金流转的效率,还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