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贝卡利亚死刑观后感

读贝卡利亚死刑观后感
读贝卡利亚死刑观后感

死刑,道德与法律的交汇点

——浅谈《论犯罪与刑罚》中的死刑观

贝卡利亚是意大利的刑法学家,是近代资产阶级刑法学鼻祖,意大利刑事古典学派创始人。1764年完成并出版了《论犯罪与刑法》一书,由此一举成名,并为他得了长久的声誉,对当时以及后世的刑法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犯罪与刑法》一书一度成为我们法学学习者的必读书目,在这本书中贝卡利亚最著名的行为,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废除死刑的理念。死刑又称生命刑,也有叫极刑的,其大概的定义即是以剥夺犯罪分子生命为内容的刑罚,死刑与奴隶社会一同产生,迄今,还有很多国家和政府采用这一刑罚,可见其历史之久远。早在两百五十年前,贝卡利亚就提出了废除死刑的观点,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贝卡利亚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他为什么要提出违背人们传统观点的思想?死刑的存废问题在当今世界又是怎样理解的?我们怎样客观对待死刑这个纠缠了数百年的问题?

贝卡利亚的时代是启蒙的时代,启蒙思想家们以理性和人性为武器同旧的愚昧观点和腐朽的制度做斗争,主张建立一个新的符合人性的美好社会。深受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的贝卡利亚以大无畏的勇气出版了《论犯罪与刑法》,震动了全世界,完成了刑法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这位法哲学家怀抱一种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以充满诗性智慧的思想激情,坚定地发出了废除死刑的呼声。这种呼声一经发出,便立即引起了欧洲思想界的强烈共鸣,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赞誉作者是“一位仁慈的天才,他的杰出著作教育了欧洲”。死刑的存与废从此成为一个争论不休的世界性问题。

贝卡利亚论述他废除死刑的观点大致是从四个方面展开的,我在这大致总结一下他的观点。一、从社会契约的角度认为死刑应当废除。在他看来,“君权和法律仅仅是一份份少量私人自由的总和,它们代表的是作为个人利益结合体的普遍意志。”这里所讲的少量私人权利怎么可能包括对自己的生杀大权呢?既然缔约社会契约的社会成员没有给予,那么刑罚权中的死刑权就成了无源之水了,因此死刑的存在是对社会契约的本质即公共意志的违反,属于权利的滥用。二、从人的本性出发,认为“对人类心灵发生较大影响的呃,不是刑罚的强烈性,而是刑罚的延续性”,“习惯是一种主宰着一切感知物的王权,一个人说话、走路、寻求生活需要,都离不开习惯的帮助;同样,道德观念只有通过持续和反复影响才会印入人的脑海。”这些语句不仅在刑法领域受用,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也充斥着生活哲理,对我们也是有很大帮助的。他提出死刑的执行只是短暂的可怕,或许会起到一时的威慑作用,但欲望促成人健忘。在大部分观众眼里,死刑已变成了一场表演,而不是法律所希望唤起的那种对犯罪的畏惧感,那么刑罚的目的和意义又从何处体现呢?据贝卡利亚所论述的那样,他认为“如果把罪犯变成劳役犯,让他用自己的劳动来补偿他所侵犯的社会,那么,那种丧失自由的借鉴则是长久的和痛苦的,这乃是制止犯罪的最强力的手段。”三、“用死刑来向人民证明法律的严峻是没有益处的”。面对死刑,更多的人对它怀有一种忿忿不平的怜悯感。酷刑的场面给予人们的常常是一副的铁石心肠,而不是教人悔过。他提出了一个想法是我在以往考虑死刑存废问题没有想到过的:体现公共意志的法律憎恶并惩罚谋杀行为,而自己却在做这种事情;它阻止公民去做杀人犯,却安排一个公共的杀人者。这是一个简单的逻辑,但却是一个不可争的事实。这不是会毒化人们的心灵吗?四、死刑一旦误判是无法弥补的。法官不是圣人,不能排除对定罪和量刑的裁决发生误判的情况,这不同于财产类等其他的犯罪,一个人的生命都没有了,为他伸冤平反又有什么意义呢?“对他们更起作用的不是信仰本身,而是信仰的滥用”,这也能给我们不少启发吧。

由此说来,贝卡利亚是否就认为死刑的存在是没有丝毫必要的呢?也不是,“只有根据两个理由,才可以把处死一个公民看作是必要的”。一个是当他被剥夺自由后仍然会影响国家安全,其次是当国家在恢复自由的过程中,混乱取代了法律的时候。当然这两种情况在当今社会是不存在的了。那么他理想中的组织优良的社会是怎样的呢?他在书中提到它是“一个举国拥戴的政府,无论对内还是对外,都拥有力量和比力量更有效的舆论作保护”,“在那里发号施令的只是真正的君主,财富买来的只是享受而不是权势”,是一个“安宁的法律王国”。这一社会拥有真正的阿赫最有益的法律——“当一向到处声张的私人利益不再喧嚣或者同公共利益结合在一起时,所有人都情愿遵守和提出的契约和

条件”。

同时代的哥尼斯堡哲人康德不得不提一下,他也为贝卡利亚的呼声所震撼,但这位哲人在赞同贝卡利亚思想方向的同时,更是冷静地检讨这思想的本身,始终坚守思想家的理性立场,他发现贝卡利亚的论证方式出了问题。他不赞成贝卡利亚不是从罪与罚的内在关联的角度论证问题,而是从社会功能意义上诉诸人们的心理感情,这是不理性的。除此之外,康德坚持认为,刑罚绝对不能仅仅作为促进另一种善的手段,也反驳贝卡利亚说:“没有人忍受刑罚是由于他愿意受刑罚,而是由于他曾经决心肯定一种应受刑罚的行为,因为事实上,任何人愿意去体验的东西绝对不是刑罚,也不可能有什么人愿意去受刑。” “‘如果我谋杀人,我将受刑’这句话没有别的含义,它只是说:‘我自己和所有其他公民同样遵守法律。’”等等。这两位哲人对死刑问题的争论对我这位刚刚入门的初学者来说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无法理解的,在此就谈谈我个人的观点吧。

贝卡利亚论述了死刑应当废除的理由,那么这些理由在我眼里是否有站不住脚的呢?首先是他的社会契约观点,他认为君权与法律是少数私人利益的结合体。但是从卢梭理论来看,一个人为了获取自己的安全,已经把一切都交给了国家,其中包括自己的生命。当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难道贝卡利亚所说的社会契约理论与卢梭所提的有所不同?另一方面,贝卡利亚在本书前面的章节中曾经论述刑罚的罪行相适应的原则,认为恰当的犯罪必须要有相适应的刑罚与之相对应。那么罪与罚之间要有不同的等级,而且他也曾阐述刑罚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折磨犯罪者,而是对社会上的人产生警示作用,那么用延续的劳役代替死刑是否合理呢?如果死刑废除,怎样的刑罚来代替死刑呢?既要起到威慑与警示作用,又要不失人道主义精神?当人们仍然认为“一命换一命”是自然规律,仍然认为无期徒刑只不过是换一种地方生活,并非是对罪大恶极者的终极裁决,那么死刑就有存在的价值,才能符合罪刑相适应的原则。况且社会大众对无期徒刑的恐惧并没有多于死刑,对其犯罪的阻吓作用并不能等同于死刑,那么从刑罚的最终目的出发,死刑的存在仍然有较大价值。所以死刑的废除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人道主义的呼声会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类整体素质的提高越来越不容忽视,死刑的废除是一种趋势,我们还要为这个趋势的到来做更多的而准备工作。

另外,贝卡利亚的死刑观还有引得人们注意的地方。其一,贝氏所要废止的是“滥施极刑”还是“极刑”?因为他在开篇中就提到“滥施极刑从来没有使人改恶从善”。其二,从第一种社会状态到第二种社会状态期间的过渡我们对于死刑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当代人们,无论主张保留死刑还是主张废除死刑,死刑的适用范围至少是人们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也正是人类法律文明进步的根本性标志。

在当代中国,死刑的废除估计在短时间里是不可能了,这跟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作为全世界死刑率最高的国家也要好好思考一下了,严格限制死刑的实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但是,中国一直都是在向前发展的,虽然在法律上

没有明文规定取消死刑,但是从实施情况下来看,死刑犯在不断的下降。培根有句话这么说的:“对于一切事物,尤其是最艰难的事物,人们不应期望播种与收获同时进行,为了使它们逐渐成熟,必须有一个培育的过程。”

读完他的书,我由衷佩服贝卡利亚。贝卡利亚是伟大的,他希望废除死刑的追求将成为一盏指引人类法律事业前进的永不熄灭的明灯。

文法学院法学1102班 41182052

陆丽鹏

【范文】《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_8

《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 www.5y https://www.360docs.net/doc/949555693.html, 上周观看了《厉害了我的国》,但观影后的感受与震撼之情仍缠绕在心头久久不能消散。通过观看《厉害了我的国》这部影片。让我深切感受到了国家发展的迅速与强大。一股强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厉害了我的国》是一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纪录片,影片记录了十八大以来,我党在科技发展、经济建设、技术攻关、国防建设、军事建设、绿色环保、脱贫攻坚、内政外交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看了以后让人心灵激荡,影片在弘扬正能量方面发挥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在海报中,鲜红的绸带拂过中国各地地标建筑、天宫一号和丝绸之路等元素,留下一抹贯穿时空、砥砺奋进的中国红。影片中拥有大量壮观恢弘的大规模航拍镜头。在预告片里,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全球最大的海上钻井平台“蓝鲸2号”、玛旁雍错上迁徙的羚羊等一一亮相,从圆梦工程、科技创新、绿色中国等多角度展现了我国的大国风采。影片中的每一分钟都让人充满着骄傲与自豪。虽然只是一部纪录片却让我看的热血激昂。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大声喊出——厉害了我的国! 其实在看完《厉害了我的国》后,我很想在这题目后面加一个字,一个人字。厉害了我的国人!我很佩服那些为国

家富强兴旺默默付出的人。我相信之所以有这么厉害的国,是因为我们国家有着千千万万厉害的国人。如影片中的港珠澳大桥的设计师,“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老师,藏族的年轻扶贫女干部等等。我相信我们身后还有非常多的厉害国人。他们或许是科学家,或许是农民,或许是工人,或许是军人,他们或许身份显赫,又或许身份低微,又或许他们只是一个平凡人做着平凡事,但是他们让我们国家变的强大,而强大的国家也因厉害的国人而骄傲。 梁启超曾说过: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我们这一代生活在国家最为繁荣昌盛的年代。所以国家繁荣昌盛的延续的责任我们也必须担当起来。看看那些从事航天事业的年轻人,看看那些研究声光电的研究人员,看看那些在高铁、船舰、飞机上倾注汗水的工匠们,再看看那些在海地维和并果断撤侨的中国海军将士,他们有的人和我们差不了多少岁数。但他们能为国家做出贡献,为什么我们不能。我们要努力奋进。争做厉害的国人。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作为铁路职工的我们更应为祖国的铁路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努力。作为机车乘务员的我们,保证每趟车的安全平稳正点的到达,坚守岗位,服从安排。努力学习业务,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对铁路事业最大的支持。 “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撸起袖

读《论犯罪与刑罚》有感

读《论犯罪与刑罚》有感 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前,整个欧洲笼罩在死寂的黑暗之中,恣意、狂暴和残酷的刑罚使人们饱受野蛮、残忍的封建专制折磨之苦,随着启蒙思想不断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包括统治集团中的一些有志之士对旧的刑事制度产生了厌恶、怀疑和不满,刑法改革的思想条件和社会条件日益成熟。 1764年,26岁的意大利青年切萨雷·贝卡里亚发表了《论犯罪与刑罚》,立刻引起了轰动。他在《论犯罪与刑罚》中以巨无畏的勇气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当时的旧刑事制度,深刻地揭露了旧的刑事制度的蒙昧主义本质,将启蒙运动所创导的理性主义和自由主义引入刑事政策领域,使人类对犯罪与刑罚的认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论犯罪与刑罚》共四十二节,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刑法思想,包括刑罚权的根据,犯罪的概念、分类,刑罚的目的、种类,适用刑罚的原则,刑罚的确定性、必定性、及时性,预防犯罪以及刑事诉讼中的反对通供、诱供等。这里,仅按通常的刑法总论的纲目体系中的一些主要思想作一阐述。 一、贝卡利亚的犯罪观: 1、犯罪是特定环境下趋利避害的必然结果。 关于犯罪的原因,在《论犯罪与刑罚》中,贝卡利亚未作专门的论述,而是分散于各节的论述中。综合这些论述,贝卡利亚是从机械唯物论的立场出发,竭力说明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因素和条件与犯罪之间的必然性联系,认为犯罪是在特定环境下趋利避害的必然结果。

贝卡利亚将犯罪的根源归结为社会制度所造成的人们的政治、经济等地位的不平等,这在他当时所处的年代是难能可贵的。但是,其仅以一种被动的反映论来解释犯罪的原因,认为犯罪是行为人在这种特定政治、经济等环境下出于趋利避害目的的必然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学说的不足。客观环境作用与人的犯罪选择,不是一种简单的对应关系趋利也只是促使人步人犯罪的因素之一。人之所以犯罪有一个长期、渐进而又复杂的演变过程,不是简单地以特定情境下趋利避害所能概括的。 2、犯罪是对社会契约的违反。 贝卡利亚提出人类社会调整原则的三个源泉是神明启迪、自然法、社会的拟定契约。神明启迪是指神学教义;自然法实质上是指道德;社会的拟定契约是指人定的世俗法。宗教和道德的任务是根据行为内在的善或恶来确定正义与非正义的界限,而人定法的任务则是确定政治上的正义与非正义的关系,即“行为对社会的利弊关系”,“它的力量足以在不肩负上天特别使命的情况下,正当地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贝卡利亚运用“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的理论说明犯罪的本质属性的问题,他认为犯罪是社会契约即法律的产物,它属于人定法 的管辖范围,在自然状态下是无所谓合法与非法之分的,唯有在社会 状态下,随着国家和公共权利的出现,才产生了判断合法与非法的法 律标准。罪刑只是国家的法律所要惩罚的不服从而已。这一结论被意大利的思想家菲兰杰里概括为一句话,即“犯罪只不过是对契约的违

贝卡利亚犯罪学思想述评(论文)

贝卡利亚,作为刑事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提到犯罪学就不能不提到他。他通过他的著作——《论犯罪与刑罚》,对欧洲乃至全世界许多国家的犯罪与刑罚的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在犯罪学历史上起了开创新时代的作用。 从犯罪学的角度来看,贝卡利亚的犯罪学思想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几块:一、犯罪的原因 关于犯罪的原因,贝卡利亚在他的著作中论述较少,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总结出他对犯罪原因的一些看法。 1.经济原因。从经济层面上来说,很多犯罪是由过大的贫富差距造成的,贝卡利亚在书中借用盗贼和杀人犯的口吻说道:“我应该遵守的算是些什么法律阿!它在我和富人之间设置了一道鸿沟。富人对我一毛不拔,反倒借口让我偿受他们所没有尝试过的痛苦。这是谁制定的法律呀?是富人和权势者。他们对穷人阴陋的茅舍从来不屑一顾,他们眼看着儿童们在哭嚎,妇女们在伤心落泪,却连一块发霉的面包也不肯拿出来。我们要斩断这给多数人造成灾难并为少数懒惰暴君服务的绳索!我们要向这不平等的根源开战!我将重新恢复自然的独立状态,我将以自己的勇敢和辛劳来获取一定时间的自由愉快的生活。也许痛苦和忏悔的一天终究会来临,但那是短暂的,在度过多年的自由和享乐的生活之后,我会有那么一个烦恼之日的。作为少数人之王,我将纠正命运的荒谬,让那些暴君在被他们的奢侈侮辱的还不如他们的马和狗面前,面如土色,失魂落魄。”就是这样一段朴素的语言,娓娓道出了犯罪人的心声。在这之前,大多数人都认为犯罪是犯罪人本身恶的表现,是其个人的反社会性造成的。而贝卡利亚的这段话向世人说明了犯罪人犯罪的真正根源——那就是贫穷。社会的贫富分化,底层劳苦大众痛苦的扩大化和上层社会的冷漠与暴虐,社会现实的严重不平,使穷人们几乎没有通过正当渠道来改变自己生活现状的可能性,只有以自己的“勇敢和辛劳”,即实施犯罪,才能打破原有的社会状态,摆脱现实的痛苦和烦恼,以获取一定时间自由愉快的生活。贝卡利亚又从趋利避害的角度分析道:“一个人如果发现它将在生活于自由之中的本国公民的眼下,在苦役和痛苦之中,度过许多年岁甚至整整一生,成为曾经报复过他们的法律的奴隶,那么,他将这种结局同能够成败未卜的犯罪,同他可能受到的暂时的痛苦进行有益的比较。”也就是说,一旦穷人们

读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①

读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① [摘要]文章对贝卡利亚的思想进行解读,并从其刑罚思想的基础,有关犯罪与刑罚的思想内容等方面,找出对当今立法、司法及法制观念的有益之处。 [关键词]功利主义;犯罪;刑罚;废除死刑;影响 现今社会,犯罪与刑罚始终是我们讨论的主要议题之一,同样也是我们司法实践中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在中国这个在历史发展中一直以刑法和刑罚为主的法律体系中,刑法和刑罚的地位举足重轻,同样对于今天而言,刑法与刑罚在打击犯罪,维护人民利益和社会秩序上有着同样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研究西方刑法与刑罚的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贝卡利亚在1764年出版的《论犯罪与刑罚》使人们对犯罪与刑罚的认识产生了根本性变革,震动了世界。在这本书中,贝卡利亚以犀利的视角批判了野蛮有残酷的旧的刑事制度,控诉和揭露了旧刑事制度本质的蒙昧主义。贝卡利亚赞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思想,并追随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他把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性主义和自由主义带到刑事政策领域,在刑法领域很有影响力。他运用功利主义和人性论等哲学观点指出了犯罪与刑罚的基本特征,并提出了至今广为推崇的刑法三大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刑法人道化原则。他还强调适用刑罚适用时应具有的确定性,及时性和宽和性。贝卡利亚的思想是一颗明珠,在欧洲法制史中熠熠生辉。 一、贝卡利亚思想的基础——功利主义 贝卡利亚的思想基础是功利主义。贝卡利亚的思想基本上全部是基于功利主义,继而从唯物主义感觉论处罚,通过人的意识的支持行为,从各个方面诠释其犯罪与刑罚的思想。那么,究竟什么是功利主义思想呢? 从功利主义的历史来看,功利主义先后经历了行为功利主义和规则功利主义两个发展阶段。所谓功利主义②就是一个行为是对的,当且仅当行为者所可能采取的其他行为的效益都不高于该行为。简而言之,就是没有更高效益的替代行为。所谓效益,或者说一个行为的效益是指该行为之后的结果产生之所有快乐值的和减去所有的痛苦的和。简言之,效益就是乐值减去苦值后的结果。惩罚上的行为功利主义强调惩罚的结果,即乐值高于苦值。在法律惩罚上,边沁是行为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 所谓规则功利主义,是对行为功利主义的一种修正,其基本主张是,个别行为之为正确或是对的,当且仅当正确的道德规则是这样要求的,并且规则所产生的效益至少要与其它规则所产生的利益一样多。在法律惩罚上,罗尔斯是行为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

关于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的资料

初读《犯罪与刑罚》,一股很浓的“启蒙运动”的思想扑面而来,经过查阅资料发现,果不其然,作者贝卡利亚受到启蒙运动先驱孟德斯鸠的影响很大,他在1766年写给他的著作的法文译者莫雷莱的信中所讲: "我把一切都归功于法国人所写的书。这些书唤起了我心灵中8年来一直遭受溺信教育扼制的人道情感。仅仅 5年的功夫,我就完全转而相信这些哲理,并且成为《波斯人信札》的信徒。”而《波斯人信札》正是孟德斯鸠的成名作。除此之外,全书的写作是建立在“社会契约论”之上的,在书的第二章中,贝卡利亚这样写道:“人们牺牲一部分自由是为了平安无忧的享受剩下的那份自由。为了切身利益而牺牲的这一份份自由总和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国家的君权。”正是继承吸收了卢梭“人生而自由与平等,人们通过订立契约来建立国家,国家就是人民契约的结合体。” 在书的第五章“法律的含混性”中,贝卡利亚写到:“了解和掌握神圣法典的人越多,犯罪就越少”,让我不由得想到了《左传》中的“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明显的,后者是错误的。第一,让百姓熟知法律,就是让百姓知道自己所让渡给国家的小部分权利凝结成了怎样的屏障来保护自己的大部分权利。第二,百姓熟知法律后,就不会再不知情的情况下触犯法律,犯罪的次数就会变少,社会也会随之更加稳定。由于这两句话的所出现的时代和地点都不同,没有办法进行比较,我又想到了在1765年的中国,法律的公开制度是否已经成熟了呢?通过查阅资料我发现,1765的中国正值乾隆年间,《大清律例》对法律的公开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要求官员必须熟练援引法

律条文进行判案,并且要向百姓讲演法律,达到普法的目的。中华法系中虽然存在大量封建糟粕,但在法律的公开方面竟与西方的大陆法系不谋而合,这也不失为其先进性。 贝卡里亚将功利主义式的“最大多数人分享最大幸福”和契约理论结合起来,说明了法律的目的:作为“公意的体现,而非个人利益的杂烩”的法律,要保障最大多数人,而非少数人的安全、自由和利益,实现公共幸福。简单而言,法律需要保障社会的公共利益。贝卡里亚又试图说明,通过立法,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是有可能相协调的。他对人性抱有相对现实的态度,承认人性的自利原则,并认为人们受激情的驱使而追求个人利益,常常倾向于侵犯公共利益或他人的利益。正因为人的自利,立法才成为必需。良好的立法一方面要“使普遍利益集中地体现个人利益”,保持社会秩序的平衡;另一方面则要规范人的行为,防范个人对公共利益的践踏,并确立起惩罚违法行为的规则。 对于酷刑和死刑的反对,通常被视为贝卡里亚人道主义的最好证明。贝卡里亚自己也说:“如果我要证明死刑既不是必要的也不是有益的,我就首先要为人道打赢官司。”(2)但这远非他人道主义的全部和核心。当贝卡里亚写道:“伟人和富翁都不应有权用金钱赎买对弱者和穷人的侵犯。否则,受法律保护的,作为劳动报酬的财产就变成了暴政的滋补品。一旦法律容忍在某些情况下,人不再是人,而变成了物,那么自由就不存在了。”

读贝卡利亚之《论犯罪与刑罚》有感

读贝卡利亚之《论犯罪与刑罚》有感贝卡利亚是刑事古典学派的创始人,26岁时出版《论犯罪与刑罚》,被推崇为现代刑法学的鼻祖。贝卡利亚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抨击了封建社会以罪刑擅断、司法专横为主要特征的刑法制度,阐述了资产阶级的刑法原则,宣告了近代刑法学的诞生。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用简短的篇幅论述了刑罚的起源、刑罚的目的、衡量犯罪的标准、刑罚与犯罪相对称、刑罚的适用手段、死刑等系列的刑法思想,对刑法的发展具有深刻意义。透过《论犯罪与刑罚》,我们可以发现贝卡利亚的思想。 首先,“罪刑法定”的刑法原则。贝卡利亚深受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影响,认为个人只有通过同意才能受社会约束,应当签订契约,个人对社会负责,社会对个人负责,需要限制国家的刑法权。认为法律的最大目的,是使最大多数人获得幸福。本书以社会契约论为蓝本,提出了“罪刑法定”的刑法原则,要求法官、特别是刑事法官,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官唯一的责任就是判断是否违反法律。他指出:“对于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刑罚的威慑力不在于刑罚的严酷性,而在于其不可避免性”。他还积极呼吁法律必须以文字的形式加以规定,而且尽可能的具体和详细,使刑法被大家所了解和熟知。同时,贝卡利亚认为刑罚的行使又必须在一定的限度内,因为他的刑法思想是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刑罚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市民社会公民自由和权利,而不再是中世纪及以前那样镇压被统治阶级。所以刑罚要改变,由过去的把犯罪人当成奴隶、动物对待,转而提升为人,在处罚的同时亦尊重和保障他们的权利,不对其违反义务范围外的权利和自由构成侵害,这就要求刑罚要以必要为限度。 其次,“罪刑均衡”思想。“罪刑均衡”思想也是《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的亮点,书中指出,每个人在法律面前都应当是平等的。在刑事犯罪中,衡量犯罪的真正标准就是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在定罪量刑时,重点考虑的是行为人在客观上的行为,也就是对人的客观行为进行刑法上的评价。一般来说不考虑人的主观因素,但不是完全不考虑,也会考虑到故意、重过失、轻过失、无辜等情形。正是通过对犯罪行为人进行刑法上的评价后,将其犯罪行为与相应刑罚充分对应,从而展现刑罚与犯罪的均衡。贝卡利亚用一句话言之:“犯罪的动机愈强烈,阻止人们犯罪的阻力就应当愈强大,这就是说,刑罚同犯罪应当相当均衡。” 再次,“刑罚人道主义”思想。贝卡利亚在本书中还体现出了浓厚的“刑罚人道主义”思想。该书在死刑一节中提出了“死刑在良好的管理制度下是否是真正有益的和公正的呢?人们所拥有的杀害同类的权力又是什么权力呢?”两个问题,并用了大量的笔

《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精选5篇

《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精选5篇 《厉害了,我的国》是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卫铁执导的电影。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厉害了,我的国》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1 《厉害了,我的国》用“大国”和“小家”两部分统领全片的结构与线索,不仅有力化解了上述两大难点,也在立意命旨方面更进一步。观众步入影院看到的,或许不止于随着镜头推进伴生而来的对于国家的归属、认同与自豪之感,更有充分的个体移情展现其中——每一个“中国奇迹”的背后,都离不开平凡百姓的参与和书写。 纵观全片,《厉害了,我的国》既有“大国风采”的纷呈展示,借由圆梦工程、科技创新、绿色中国等多个角度加以诠释;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等超级工程的影片及其背后故事,也在彰显国家实力的同时体现国人追寻“中国梦”途中不畏艰险、埋头苦干、开拓进取的情操,“五年”的前行车辙得以渐次描摹和勾勒。 除了颇具视野和胸怀地讲述中国故事、刻画中国面貌、展现中国变化,还有涓涓流淌、直抵人心的情感叙事润色全片。《厉

害了,我的国》在观照“大国”的同时,也把“小家”作为重点加以展现,平凡百姓的社会生活变迁最能直观有力地回应新时代的火热之姿,片中生动记录了中国在精准扶贫、生态文明建设、医疗保障、国家安全等各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展现中国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征程上的诸种努力。 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2 我观看了大型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后,内心激动不已,为祖国感到自豪。《厉害了,我的国》正是以中国历年来尤其是近五年来的伟大发展为内容,将这些恢弘工程和背后的人与事娓娓道来。 《厉害了,我的国》展现了我国这几年高科技方面的突飞猛进: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全球最大的海上钻井平台“蓝鲸2号”、“墨子号”量子通信卫星、C919大飞机、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等超级工程。影片大量采用了壮观恢弘的航拍镜头,展现了中国近几年来飞速的进步与发展。 影片不仅彰显了我国的雄厚实力,也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埋头苦干、开拓进取的美好情操。饶曙光表示,这部《厉害了,我的国》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是宏大主题的表现,也是微观感性的展示,它通过一个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故事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在赞叹在惊呼的同时,发自内心地明白——“幸

贝卡利亚读书笔记

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 贝卡利亚其人 切萨雷·贝卡利亚,意大利著名刑法学家,刑事古典学派创始人,1738年3月15日生于米兰,于 1758年9月13日毕业于帕维亚大学法律专业。毕业后回到米兰,加入当时很时髦的一个文人俱乐部“被改造者学社”,在那里相识了民主主义者,经济学家彼德罗韦里,而后又加入了韦里在家中成立的“拳头社”。1762年7月,贝卡利亚发表了他的处女作《论米兰公国1762年货币混乱及其救治》,此书为当时的金融改革做出了一定的理论贡献,贝卡利亚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从1763年开始,贝卡利亚打算写一本主题是对刑事立法批判的书,而此时给与贝卡利亚主要帮助的是韦里的弟弟,担任过“囚犯保护人”职务的亚历山德罗。到1764年7月16日,散发着油墨芬香的样书摆在了贝卡利亚的面前,样书既未署名,也没有印上出版社的名字,只是赫然印着那个后来震动全世界的响亮书名《论犯罪与刑罚》。 这本书虽然篇幅不大,但具有宝贵的精神价值,正如18世纪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的书评中所写到的一样“《论犯罪与刑罚》这本小书具有宝贵的精神价值,正如服用了少许就足以缓解病痛的良药一样。当我阅读它时真感到解渴,我由此相信这样一部著作必定能清除在众多国家的法学理论当中依然残留的野蛮内容。”全书洋溢着伟大的人道主义气息,在此书中,贝卡利亚深刻的揭露了旧刑事制度的蒙昧主义本质,依据人性论和功利主义的哲学观点分析了犯罪与刑罚的基本特征,明确提出了后来为现代刑事制度所确认的三大原则,即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和刑罚人道化原则;并且呼吁废除刑讯和死刑,力倡无罪推定。 此书的发表,立即引起了宗教和保守势力的惊慌和攻讦,有人因其不敢署名而指责他的懦弱,说他“只希望做人类的保卫者,但不愿为此做殉道者”。但《论犯罪与刑罚》的出版给贝卡利亚带来的更多是赞扬,敬佩和拥戴。伯尔尼的爱国者协会在尚不知作者是谁的情况下就向作者授予了金质奖章,70多岁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读到它时,称道“作者是我们的兄弟”“贝卡利亚是一位仁慈的天才,他的杰出著作教育了欧洲。”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在起草《人权宣言》时,曾引用了《论犯罪与刑罚》意大利版的26处摘要。此书也不断的再版,据估计,在18世纪末,《论犯罪与刑罚》的各种版本不下60种,成为自《圣经》以来译本最多的著作之一...... 由于《论犯罪与刑罚》的成功,1768年11月奥地利女王专门发布了一项命令,授予贝卡利亚米兰宫廷学校(伦巴第地区与帕维亚大学齐名的另一所高校)经济贸易教授的职位,并规定其讲座是一切经济和金融专业的学生的必修课。1771年他被任命为米兰公共经济最高委员会委员,1785年米兰公共经济最高委员会被归为政府委员会,职权扩大。委员会划为7个部,贝卡利亚被任命为第三部的负责人,主管农业,工业,商业,后来被调任第二部,主管警察,法庭,监狱和

浅析菲利犯罪学思想及当今之思考刘振华

Theory Researc h 学 ★★★ 论理 ★ 收稿日期:2014-04-23 作者简介:刘振华(1992-),男,河南周口人,本科生,从事法学研究。 浅析菲利犯罪学思想及当今之思考 刘振华 (河南大学法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恩里思 · 菲利(Enrico Ferri,1856-1929)是著名的刑法 学家 、 犯罪社会学派的创始人 。 菲利注重运用实证的方法 研究,侧重从社会方面寻找犯罪的原因,并用实证的研究 方法得出了 “

个人 、 自然 、 社会 ” 的三元犯罪原因论 。 同时, 针对古典学派以刑罚来治理犯罪,菲利提出了用刑罚的替代措施来弥补刑罚之不足,从而来预防和减少犯罪 。 今天 社会,各种矛盾冲突加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司法改革的要求,建设法治中国 。 其中,尤其提到 了废止劳动教养制度,此举,得到了学界和广大社会民众的高度评价 。 随着劳教制度的废除,我们欢呼雀跃,但同 时,不禁要想到如何构建一个既符合中国国情,同时又能

将解决社会矛盾和尊重人民基本权利兼顾的司法机制?这时,我们不妨反观一下菲利教授的犯罪社会学理论,其从社会学角度去研究犯罪 、 预防犯罪 、 治理犯罪的观点,或许 对我国新的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有所启迪和裨益 。 一 、 菲利的犯罪原因理论 众所周知,菲利师从 “ 犯罪学之父 ” 的龙勃罗梭,在其 影响下,菲利的犯罪原因观自然带有很浓厚的犯罪人类学色彩,同时,菲利研究犯罪问题的方法论也受到龙勃罗梭的影响 。 但菲利又处于世纪之交的时代,古典学派虽盛行

多年,但面对当时犯罪数量不断增长的现实,却无能为力。 这就使得菲利的犯罪学观点充满了对古典学派的批判 。 站 在既有理论无法解决现实问题而新的理论尚未形成的风 口浪尖之上,菲利既继承前人观点,同时又进行变革,并取得重大突破 。 通过转变,菲利使得自己的犯罪原因观点朝 着更为科学的方向发展,并极大地推动了犯罪社会学理论的进步 。 (一)犯罪人类学到犯罪社会学 菲利赞同其师龙勃罗梭的观点,以犯罪人类学的视角 去解释犯罪 。 但龙勃罗梭 “ 天生犯罪人 ” 的观点,从一开始

观看《厉害了我的国》有感

观看《厉害了我的国》有感 观看了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影片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发展成就,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在大银幕上,通过镜头展现强国风采,传递中国力量。 影片给人以超强的震撼感和自豪感,当看到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全球最大的海上钻井平台“蓝鲸2号”出现在大银幕时;磁悬浮列车、5G技术被坚守梦想的工程师、科学家研制成功的辉煌瞬间;一个个大国重器、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等举世瞩目成就扬我国威时,眼眶就湿润了起来。 “兵者,国之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淬炼军魂”“聚焦打赢”的世纪军改强力推进,人民军队实现了新的跨越。军队有发展,国家有实力,人民有底气。 中国高铁通车里程已达2.5万公里,是世界高铁里程第二到第十位国家的总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全世界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173项扶贫政策;高速公路网总里程世界第一……《厉害了,我的国》在宏大的视野中记录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变化,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新时代画卷。 影片不仅彰显了我国的雄厚实力,也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埋头苦干、开拓进取的美好情操。通过一个又一个生动具体的故事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在赞叹惊呼的同时,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奇迹”更是奋斗出来的。

回想近代屈辱历史,从鸦片侵蚀,到八国联军的船坚炮利,从积贫积弱受尽凌辱,到日寇践踏陷于战火,苦难的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厉害了,我的国》让我亲眼看到了伟大祖国的繁荣强盛。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国家是个人与家庭最大的“梦工场”,只有“厉害了,我的国”,才会“幸福了,我的家”。我们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在这个新时代,我们要像影片中的工程师、科学家、拓荒者们一样,坚守梦想,立足岗位,不懈努力,做一个奋斗者、奉献者,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个人理想与人民追求紧紧相连、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紧紧相连,以实干奋斗绽放人生的芳华。

论贝卡利亚的死刑观

论贝卡利亚的死刑观——读《论犯罪与刑罚》有感(朱媛媛)时间:作者:新闻来源:【字号:大| 中| 小】 论贝卡利亚的死刑观 ——读《论犯罪与刑罚》有感 死刑,人类文明史上最古老的刑罚,自产生以来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治国法宝”,没有人质疑它存在的合理性。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中最早对死刑的残酷性提出尖锐的批判,由此引发关于死刑存废的争论,促使人们开始对死刑制度进行理性的反思。 贝卡利亚以社会契约论为出发点,从国家或者君权的层面论证死刑制度是刑罚权的滥用。根据古典自然法学派的“社会契约论”的理论,贝卡利亚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中是平等的、独立的,各人有其自身的权利,通过缔结社会契约让渡一部分权利给国家。公民权利的让渡是法律产生和行使的前提,只有法律才能为犯罪规定刑罚,刑罚权产生于人们为了维护社会共同生活而缔结的社会契约,君权或者国家权力其实是公民让渡的私权的集合。贝卡利亚认为“君权和法律,它们仅仅是一份份少量私人自由的总和,它们代表的是作为个人利益结合体的普遍意志。”[1]贝氏认为生命权是一种特殊的权利,公民无权自杀,死刑并不是一种权利,所

以公民没有将自己圣神的生命权转让给国家。超越法律限度的刑罚就不再是一种正义的刑罚,那么死刑的出现属于权力的滥用,是非正义的。 “滥施极刑从来没有使人改恶从善。在一个组织优良的社会里,死刑是否真的有益和公正。”[2]贝卡利亚进一步从死刑制度弊端角度论证了死刑的非必要性。(1)从犯罪人的层面看,贝卡利亚从人的本性出发来探究,他认为“对人类心灵发生较大影响的,不是刑罚的强烈性,而是刑罚的延续性”[3]贝卡利亚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究了死刑及自由刑实施给犯罪人带来的心理效应,认为短暂的心理压力不如长期、持续的心理压迫,这是因为“我们的精神往往更能抵御暴力和极端的但短暂的痛苦,却经受不住时间的消磨,忍耐不住缠绵的烦恼,因为,它可以暂时地自我收缩以抗拒暴力和短暂的痛苦。然而,这种强烈的伸缩性却不足以抗拒时间与烦恼的长期和反复的影响。”[4]基于这样的考量,贝卡利亚一直强调劳役足以达到刑罚对于重刑犯所设定的惩罚与预防的目的,而死刑也就因此而显得多余。(2)从社会成员的层面看,贝卡利亚反击了报应刑主义者所提出的民众对被处死刑犯人所持有的“嗜血本性”,他认为由于刑场上国家与受刑人的强弱对比,加之人们缺乏对犯罪事实的了解,与犯罪行为没有直接的厉害关系,死刑反而会引起人们对受刑者的怜悯之情,扭曲人们对违法者的义愤,拒绝对法律的敬畏,“在大部分人眼里,死刑已变成了一场

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 《厉害了我的国》演讲稿

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厉害了我的国》演讲稿【--个人简历范文】 ——崔培良 2018年3月4日晚,荔榕高速组织全体参建员工观看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影片全景式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发展和成就,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 __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论述,以纪录片的形式首次呈现在大银幕上。 该片展示过去五年我国各行各业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同时,特别 __交建承建的港珠澳大桥、洋山港四期、蒙内铁路等超级工程更是有大段篇幅进行展示,充分展示了中国交建的发展速度和雄厚实力。作为中交人,参加观影的全体员工一开始就看到了中交承建的港珠澳大桥和林总的解说,观后特别自豪,强烈震撼。 从C919首飞、第一艘国产航母下水、天舟一号上太空送货加油、量子计算机问世、可燃冰试采成功……中国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频频亮相,还有位于贵州的"中国天眼"…… 当自主创新的进度一次次被刷新,中 __科技自信也一次次被点燃。"厉害了,我的国!"中 __民族自信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联想到中交荔榕高速这个团队,在过去的岁月里,转战贵州,以清水河大桥的标志性工程续写了中交桥的创新和发展,现在,我们这个团队,正在以中交品牌为引领,决战荔榕高速,继续谱写中交人在贵州省决战全面小康脱贫攻坚的新记录。 本次观影活动对荔榕高速广大员工进行了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全体员工以祖国为荣、以中交为荣的热血情怀,增强了员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原本遥不可及的科技领域,已被中国人用智慧和汗水化为咫尺。但中 __梦想不会止步于此,而是向着更深、更远、更高、更广的领域迈进。我的国,一定会更厉害! 孙学锋 3月3日下午我来到神华影院观看了《厉害了,我的国》,90分钟让我感受党的十八大以来 __事业发展的历史性变革和伟大辉煌成就! 因为这个类型的电影还很稀有。我平时也很少有耐心观看这类影片,《厉害了,我的国》让我眼前一亮,该片的素材不少取材于去

重读贝卡利亚的刑事程序法思想

重读贝卡利亚的刑事程序法思想 房保国 【关键词】贝卡利亚刑事程序 【点击次数】2215重读贝卡利亚的刑事程序法思想 房保国* 我们的知识和我们的观念是相互联系的,知识愈是复杂,观点的差距也愈大。 ——贝卡利亚 [本文主旨]贝卡利亚关于刑事程序的论述是比较丰富的,他基于对纠问式诉讼模式痼疾的深刻反思,主张无罪推定,推崇实行陪审制,关注证据制度,反对刑讯逼供,期待刑事程序的人道化,并且论及了许多其它刑事诉讼制度,同时在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重温和反思贝卡利亚的刑事程序法思想,有助于加强和深化当前的程序理论研究。 [关键词]] 贝卡利亚无罪推定刑讯逼供证据制度 法律可以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这二者之间既不可截然分开,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一代刑事法学鼻祖赛萨雷·博尼萨那·贝卡里亚候爵(Cesa re Bonesana Becearia 1738-1794)以其名著《论犯罪与刑罚》而名垂青史,其中所阐发的一系列刑事法思想一直为世人所称道,《论犯罪与刑罚》的出版也被视为近代刑法学诞生的标志。但长期以来,人们尽管呼吁“刑事一体化”,却还是多从“实体”意义上解读贝氏的思想,探讨其在刑法上的意义,认为贝卡利亚在刑法学上的功绩主要在于首次提出了罪行法定、罪行均衡和刑罚人道等三大原则,从而奠定了刑事古典学派的基石。但客观地说,贝卡利亚的刑事实体法思想固然突出,同时程序法方面的论述也是非常丰富的,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很少留意在这个问题上进行系统的考察。事实上,即使是贝卡利亚本人也坦言,他是从“刑事制度”而非是仅从“刑法”制度上进行研究的;考虑到18世纪还未出现刑事实体法与刑事程序法的完全分离,贝卡利亚没有也不可能在此问题上作出像今天一样关于程序与实体的明晰划分,他主要是从刑事制度的总体框架上进行阐述的。 今天我们重读贝卡利亚的刑事程序法思想,目的不是试图将其思想纳入我们今天“现代

浅谈贝卡利亚及其刑法思想2

曹宁西北大学法学院 摘要:贝卡利亚作为“现代刑法学之父”,“犯罪学之父”,是刑事古典学派和犯罪学古典学派地创始者,他地伟大著作《论犯罪与刑罚》一经问世就震惊了西方刑法学界,书中“闪耀着理性与智慧地光芒,逻辑与推理构成了严谨地体系”.()作者在书中所阐述地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刑罚人道等原则已成为现代世界各国刑法所遵守得普世原则.因此,本文拟主要针对贝卡利亚在该书中所体现出地地刑法三原则做一个简单地评述,期望能更好理解现代刑法原则所体现地深刻内涵.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关键词:贝卡利亚;刑法思想;罪行法定;罪刑相适应;刑罚人道 一、贝卡利亚生平简介 切萨雷?博尼萨纳?贝卡利亚()生于年月日,意大利米兰地一个贵族家庭.由于家庭环境良好,使他地生活一直没有受到经济方面地困扰,而且有机会接受良好地教育并和上层社会地青年贵族进行思想与学术交流.贝卡利亚八岁进入帕尔马地一所耶稣教会学校上学,因其数学成绩良好被同学成为“小牛顿”.八年后来到帕维亚大学学习法律.毕业后回到了米兰,并结识了对其人生具有重大影响地韦里兄弟.年,韦里兄弟将他们经常讨论地敏感议题“对刑事立法地批判”交给贝卡利亚去写.到年贝卡利亚就完成了《论犯罪与刑罚》——这本注定要震惊世界只有六万余字地传世名作.贝卡利亚也因为《论犯罪与刑罚》而取得了巨大地声誉.此后地贝卡利亚陆续写作并出版了一批经济和法律方面地书籍,在其晚年,贝卡利亚被任命为伦巴第刑事立法改革委员会地成员,撰写了关于刑事立法地书面咨询意见,主要有《论警察》,《对政治犯罪地简略思考》,《论无期徒刑计划》,《改善被判刑人地命运》,《论管教所》和《对死刑地表态》.年月日,贝卡利亚因中风在家中平静地去世.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二、《论犯罪与刑罚》一书地写作时代背景 贝卡利亚地《论犯罪与刑罚》之所以能振聋发聩,与他所处地特殊时代背景是紧密相连地.贝卡利亚所处地世纪正是黑暗中世纪晚期,随着专制君主制地确立和加强和宗教改革后教会对宗教犯罪镇压地加强,罗马法地国家至上主义和教会法地道义责任论在欧陆国家地刑事立法以及司法理论中占据了绝对地统治地位.罪刑擅断主义、酷刑威吓主义和对违背宗教道德规范地行为迫害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地地步.而此时地新兴资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地不断发展,要求在法律上能保障自己地合法权益,铲除特权,建立符合人性与理性地刑事法律.而文艺复印以来地启蒙运动又为贝卡利亚地写作提供了哲学基础,在启蒙思想中,贝卡利亚接受了格劳修斯地自然法理论和霍布斯以及洛克地社会契约论作为自己地理论出发点.自然法理论和社会契约地观念强调公民权利地天生性和神圣性,社会契约论强调国家权力来自公民自然权利地一部分,自然法理论则强调人性与理性才是最高地法,这在欧洲封建社会,宗教神学思想和权力神授占据统治地位地当时来说,无疑具有重要地历史意义.生活在思想启蒙运动高潮迭起地时代地贝卡利亚地刑法思想,也注定要受到此时地启蒙运动思想地影响.正如陈兴良教授在《刑法地启蒙》一书中所说:“由此可见,贝卡利亚在刑法领域不是一个横空出世地英雄,而是启蒙时代地产儿.他将启蒙思想引入刑法领域中,猛烈地抨击了封建专制刑法原则,为现代刑法制度地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贝卡利亚地刑法三原则 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地第章最后地总结中为人们讲述了一条普遍公理:“为了不使刑罚成为某人或某些人对其他公民施加地暴行,从本质上来说,刑罚应该是公开地、及时地、必需地,在既定条件下尽量轻微地、同犯罪相对称地并由法律规定地”.贝卡利亚在这里提到了一直到今天仍是各国刑事立法普遍原则地刑法三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和刑罚人道化原则.贝卡利亚之所以提出这样地刑法原则,是因为当时罪刑擅断、酷刑以及刑罚地任意性在各国大行其道.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

《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 近日,公司组织大家集体观看了影片《厉害了,我的国》,这部影片尽展大国雄姿,让我们深切感到了作为一名党员的自豪和责任。 影片以精准的视角、恢弘的表达,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首次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在大银幕上。在电影里,“振华30”、“蓝鲸2号”、“天宫二号”等大国重器显露真容。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等超级工程,在大规模航拍镜头的记录下气势恢宏。镜头通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内在逻辑,展现了圆梦工程、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绿色中国、共享小康、开放中国等几个方面。近代中国的发展体现在方方面面:综合国力的飞速提升、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万家灯火的点点星光……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如今的强起来,这些历史性的飞跃都见证了大国发展的征途。 作为一名中国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党员,此时此刻,我强烈的感受到了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取得了一些过去没有取得的成就、办成了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引领中国更加繁荣、富强。中国共产党用一步步的实际行动换取了一项项举世瞩目的成就,向国人、向世界证明了什么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人的自信力得到了空前的凝聚,使每个人都深切感受到,自己的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在看了我们国家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这些成就的背后倾注的心血和汗水后,自己作为一名普通职工、一名基层党员,立刻想到了自己肩负的使命,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今后,我要严格遵守党章党规、履行党员义务,将“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工作中,明确行为准则,树立目标和标尺,时刻围绕党的身边,拥护党的政策,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全国2014年4月自考犯罪学(一)试题00235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狭义犯罪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 A.识别犯罪人B.惩罚犯罪人 C.揭示犯罪发生的原因D.抓捕犯罪人 2.认识到犯罪原因不是单一的,并提出三原因说的犯罪学学者是 A.龙勃罗梭B.菲利 C.贝卡利亚D.边沁 3.从研究方法上来看,犯罪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或者说主要方法是 A.人类学研究方法B.生物学研究方法 C.社会学研究方法D.心理学研究方法 4.贝卡利亚的犯罪学思想和刑罚理论不包括 ... A.“自由意志”说B.行为中心论 C.罪刑法定D.罪刑相适应 5.“炎热的月份或炎热的国家以暴力犯罪居多;寒冷的月份或寒冷的国家以财产犯罪居多”。下列选项中谁提出的理论最能支持以上论述 A.边沁B.达尔文 C.李斯特D.龙勃罗梭 6.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统治者及其思想家们多认为犯罪产生的根源是 A.社会性的因素B.家庭因素 C.人性中的“贪”和“利”D.自然地理因素

7.文献研究、实地调查、案例分析、分类法、事实归纳法属于典型的 A.定量研究方法B.定性研究方法 C.描述性研究方法D.探索性研究方法 8.纵向研究法的一种主要研究形式是 A.同期群研究法B.调查研究法 C.实验研究法D.逻辑推理法 9.犯罪学研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 A.定量研究法B.定性研究法 C.同期群研究法D.二次分析法 1O.一些行为,如无刑事责任能力或限制责任能力人实施的严重危害行为,具有实质的社会危害性,却被排斥在法定犯罪行为之外,这种行为被称为 A.待刑罚化犯罪行为B.准犯罪行为 C.待犯罪化行为D.除犯罪化行为 11.在犯罪学中,包括安乐死、卖淫、吸食毒品、赌博等行为属于犯罪行为类型中的 A.暴力犯罪B.财产犯罪 C.无被害人犯罪D.经济犯罪 12.基于未成年犯罪人身心尚未成熟,易受外界影响的特点,我国对未成年犯罪人一贯坚持的方针是 A.非犯罪化B.严惩 C.挽救D.教育 13.作为最基本的犯罪事实,反映了其所产生的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治安状况的是 A.犯罪状况B.犯罪特点 C.犯罪规律D.犯罪形态 14.马克思曾经指出,“剥削阶级的法律本身不仅能惩罚犯罪,而且也能捏造罪行。”这句话表明犯罪现象具有 A.社会性B.历史性 C.阶级性D.文化性 15.在犯罪数量当中,虽已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予记载的是 A.明数B.暗数 C.案发数D.报案数 16.犯罪被害人学的奠基者是 A.门德尔松B.李斯特 C.龙勃罗梭D.菲利 17.将犯罪学的研究重点由犯罪行为的法律内容转移至犯罪人的学者是 A.菲利B.享悌 C.费尔巴哈D.龙勃罗梭 18.在司法实践中,被害人损失的主要衡量标准是 A.直接物质损失B.间接物质损失

看厉害了我的国你有何感想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怎么写

看《厉害了我的国》你有何感想?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怎么写? 篇一:厉害了,我的国!厉害了,中国高铁!500字 《厉害了,我的国》 成就频频出现,“复兴号”的研制介绍内容刷屏4 “复兴号”复兴号”的惊艳出场,我的内心不禁一振,想要高呼:“ 84%,成为了中国新时代的新标志,是中国的一张“ 域之巅,毫不逊色任何一位竞争对手。 6小时进京 “”不再难;兰新高铁,尽览雪山草场映衬下壮美的西部 ......中国高铁的车轮 步,才有了奔驰在祖国大地上的“复兴号”。中国高铁每一次的完美蜕变,都离不开勇于拼搏,敢于创新,对中国高铁的未来充满信心的中国铁路人,当中国自主创新的速度频频刷新,一次次的展现在世界人民的眼前,中国人的创新自信也一次次的被“点燃”。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我更为大步向前发展的中国高铁感到骄傲。 厉害了,我的国!厉害了,中国高铁! 篇二:《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幸福我的家800字

最爱那抹中国红!今天去看电影《厉害了,我的国》,还没观影,就在海报中看到了鲜红的绸带拂过中国各地地标建筑,那一抹红色,让人眼前一亮,那是砥砺奋进的中国红、是奋发图强的中国红、是充满希望的中国红。 整场电影看完,内心无比激动。振华30”、“蓝鲸2号”、“天宫二号”等大国重器显露真容,这些珍贵的影像是中国科研领域硕果累累的真实反映;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短短90分钟的《厉害了我的国》,一幕幕壮观的镜头气势恢宏,凝聚的是中国力量,展示的是大国风采,一次又一次点燃了我作为中国人的骄傲。 与发达国家的现实差距而激发的“振兴中华””,含义却 情。 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自豪感。 最让我深有感触的是“创新驱动”到物联 30分钟内充值到账而自豪的时候,我 “”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 的幸福底色。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回望这五年,是党和国 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是13亿多中国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日渐增强的五年,是中国发展、世界受益的五年。通过荧幕上的讲述,唤起了每个中国人内在的自信,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内心的骄傲感和自豪感。国家是个人与家庭的“梦工场”,只有“厉害了我的国”才会“幸福了我的家”。 篇三:《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以成就激发奋斗热情400字

论贝卡利亚的死刑观念

论贝卡利亚的死刑观念 民商法学院知识产权法专业曹建峰20130301Z20816 【摘要】死刑历来被各个时代和国家的人认为是不可或缺的刑罚手段,但笔者认为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是一个历史的错觉,因为我们一直生活在成见和传统的桎梏当中,缺乏对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反思和检讨的精神,本文旨在提供这样一个机会,将熟悉的陌生化,从而对其形成更为真理性的认识,并检讨贝卡利亚反对死刑的主要观点。 【关键词】死刑,社会契约,功利主义,人性 贝卡利亚所处的时代是死刑滥觞的时代,当时,五花八门的死刑执行方式刺激着人们的感官,教会和君主妄图以最暴虐的刑罚来威慑民众,以维持自己的统治权威。显然,贝卡利亚在声讨和抨击欧陆旧刑罚制度的时候,必然要触及这一直接剥夺犯罪人生命的刑罚,因为在贝卡利亚看来,不论死刑的执行方式多么温和,借国家之手处死一个人本身就包含着暴虐的因子。 贝卡利亚的刑罚观念都深深地烙烙印上了功利主义的色彩,其对死刑的反对和驳斥也不例外。因为,在根本上,贝卡利亚并不认为刑罚的目的是报复,也即,刑罚的目的既不是要摧残一个感知者,也不是要消除业已犯下的罪行,而是阻止罪犯重新犯罪,并规诫他人不要重蹈覆辙。由此可见,贝卡利亚是拒斥报复主义的刑罚观念的,而将其整个刑罚体系建基于功利主义之上。他是有理由这么做的,一如他

的社会契约论思想同样建基于功利主义之上,并且政府和刑罚的最终目的也是服务于这一目的,即积存公共利益,防范来自政府和犯罪行为的践踏。而所谓的公共利益,在贝卡利亚眼里,不过是共同体之下的所有私人利益的总和,两者在目的论意义上是取向一致的,即促进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并由最大的共同体成员分享(并非平均分享,因为贝卡利亚认为社会成员经济上的差别是必要的,富人奢侈品消费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对穷人是有利的,参见《论犯罪与刑罚》有关自杀的那一章节),而且个人利益只有在共同利益的框架下才对个人是有意义的,否则就像在自然状态之下,除了恐惧、担忧和冲突,人们根本不真正拥有什么。 在论述死刑的不正当和非必要之前,有必要梳理一下贝卡利亚的社会契约论思想。和社会契约论的先驱一样,贝卡利亚也认为,在政治国家产生之前,人处于自然状态,人与人之间或者团体与团体之间是相互反对的关系,因为每个人都是自己利益的执法者,根据自然法,人人有权惩戒任何企图侵害自己的生命和财产的侵犯者,这样不安全和无序弥漫于人类社会,这一状态几乎等同于战争状态,所以人们处于维护自身的自然权利的需求,达成社会契约,将自己的一部分自由让渡给政府,以保存更大的自由,独立发展自己之人格,而不必再担心会出现自然状态下的不安全和相互侵犯,因为,人们已经把裁判权和执行权交给了国家,避免了人人都是执法者造成的无序和私人报复,防止使人又轮回到自然状态,也即非社会状态。这是政府赖以产生的逻辑起点,也是国家存在的唯一正当理由,无怪乎潘恩会说,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