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在黄州赤壁

苏东坡在黄州赤壁
苏东坡在黄州赤壁

苏东坡在黄州赤壁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的解读,认识苏东坡在黄州的生平事迹,熟悉苏东坡在这个时段的重要作品,体会其人格魅力。

2、研读所选片段,分析传记文学是如何化用材料,再现历史,重现人物形象。

3、了解林语堂,思考在他所写的苏东坡身上,寄托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1、林语堂选择材料、运用材料的技巧。

2、对材料背后蕴含的林语堂的文学观点、人生观点的感受和理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一、《苏东坡传》简介

1936年,林语堂全家赴美,随身携带了大量关于苏东坡以及苏东坡的著作。在对有关苏东坡资料的翔实考证以及对是非善恶有透彻看法的基础上,林语堂对资料进行剪裁取舍,融合西方传记文学的写法,最终完成了这部轰动一时的名著。该书的主要部分按时间段分为四卷:第一卷,童年与青年;第二卷,壮年;第三卷,老练;第四卷,流放。本文节选自第三卷。

二、苏东坡生平

1037 苏轼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1057 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1059 举家前往京都

1061 仁凤翔判官

1064 任职史馆

1066 父丧,服孝

1069 返京,任职史馆

1071 任杭州通判

1074 任密州太守

1076 任徐州太守

1079 任湖州太守,因乌台诗案入狱

1080 谪居黄州

1084 往常州

1085 往登州(蓬莱)

1086 任翰林学士

1089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 任吏部尚书往京都

1092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 调定州太守

1094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7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1101 往常州,逝世

三、课文初读

1、作为传记文学,作者选择了九则素材来描绘苏东坡,找出九则素材。

明确:

第一则:李岩的逸事。

第二则:《黄泥坂辞》

第三则:《牛肉与酒》

第四则:《临江仙》词

第五则:《马梦得穷》

第六则:《二措大言志》

第七则:前《赤壁赋》

第八则:后《赤壁赋》

第九则:《记载天寺夜游》

2、这九则素材是围绕课文中的哪一句中心句来写的?

明确:苏东坡现在过的神仙般的生活。

四、课文细读

这九则故事分别体现出苏东坡怎样的形象?

1、第一则:李岩的逸事。

“着时自有输赢,着了并无一物。”经历的大喜大悲后,苏轼认为,凡是都不要过于计较,成败得失,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就像佛家所说的四大皆空。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这首诗和李岩的睡了一回,你们战了几回相映衬,夜凉如水,月笼千山,凄清的笛声飘散到远方;路旁浓密的百花,色彩灿烂迷人。下了一局棋,竟发现世上已经换了人间,也不知过去多少年了;借酒浇愁酒已尽,更无法排遣浓浓的思乡情。这里表现的是道家对时空的空幻感。道教故事里说有人入山中看到两个神仙下棋便站在一旁观看,等看完棋回到家发现已经过了几世了,正所谓“天上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李岩的故事正表现了苏东坡的生活理想:对生活怀抱散淡的态度。

2、第二则:《黄泥坂辞》

白天在黄泥坂的白云下嬉戏,夜晚睡在雪堂的青色香雾中,鱼和鸟见到我而不受到惊吓,我很高兴,樵夫见到我而不拘礼,我很幸运。

一开始喝酒就歌唱起来,一会放下手杖醉倒了,以草地为席,以土块为枕,梦中还在

享受厅堂的温馨宁静。露水打湿了衣裳,圆月升上了天空。感谢父老乡亲喊醒了我,不然恐怕要被牛羊所践踏。

于是急忙起来,起来就唱歌:月明星稀,迎接我前往为我践行,回家太晚了,草木已经枯萎,回去啊回去啊,黄泥坂虽好,但不是家,不能长久游玩。

总结:苏东坡逍遥的生活,随遇而安。黄泥坂是苏东坡前往东坡的必经之路,为了生存,苏东坡自己耕地,他脱下长袍,穿上短衣,虽然要自给自足,但在他看来,这反而是一种不受拘束的自由生活,他不为自己曾经的士大夫身份所尴尬,也不为经济条件的拮据而困扰,每天饮酒而歌,倒也乐的自在。

3、第三则:《牛肉与酒》

今天与几个好友饮酒,纯臣刚到,秋天天气还热,酒呈白色,这虽然是私酒,但是喝下肚了,也无对证。既然和纯臣饮酒,不能没有下酒菜,邻居家的耕牛正好病了,作为了下酒菜。喝醉了,从东坡东边一直走,到了春草亭才返回,已是三更了。

宋朝,酿私酒,杀耕牛都是违法的,但苏东坡却任意而为之,还敢在城门关闭之后,爬过城墙回来,体现了他随性的生活。

4、第四则:《临江仙》词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了又醒,醒了又醉,归来仿佛已是三更。家里的小童鼾声如雷,敲门都不应声,拄着拐杖倾听江水的流动。痛恨在官场身不由己,什么时候可以忘记功利,夜深风静,水波如布纱一样。我愿驾着小舟从此远离尘世,在江海上度过余生。

表现了苏东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5、第五则:《马梦得穷》

马梦得和我同年同月生,比我小八天,这个年代的人没有大富大贵的,而我和梦得是最穷的,如果将我们俩人相比,梦得更穷。

6、第六则:《二措大言志》

两个乞丐的故事:两个贫寒的读书人一起说自己的志向,一个说:我平生最缺少的是吃饭和睡觉。有天成功了,必当吃饱了睡,睡完了再吃。另一个则说:我和你不同,我会吃了又吃,哪有时间去睡觉呢?

两个故事多体现了苏东坡诙谐幽默,能够安贫乐道,在贫穷的生活中有种自嘲的态度。再次读第6节: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透彻而深入。

7、第七则:前《赤壁赋》

回顾之前的学习,体现了苏东坡的旷达。

8、第八则:后《赤壁赋》

摆脱入世思想带来的苦闷,向往道家出世思想带来的解脱。

9、第九则:《记载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体现了苏东坡被贬黄州,宁静欣悦的心情。

五、拓展思考

1、苏东坡过的真的是神仙般的生活吗?

学生讨论。

教师补充:

来到黄州,首先是生存问题。元丰三年,也就是苏轼来到黄州的当年的五月,他从刚来黄州时寄居的定惠院搬到临皋亭,住在江边的驿舍,比寺院略好些,但生活依然面临三大难题:

第一难,花销问题。苏轼在黄州所担任的职务是: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团练副使”大体相当于现在人民武装部副部长,但这个副部长没有签字权和行政权,只是个空头官衔。他的身份本质上是由黄州官府代为看管的犯罪官员,除了一份微薄的实物配给之外,没有俸禄薪水。所以到黄州后,一家老小二十多口人的花销就成了大问题。按照当地的物价水平,一个月下来怎么也得4000多文钱(一文=0.2元)。于是他精心计划:今后每天花费不超过150文钱。每月初一取出4500文钱,分为30份,挂在屋梁上,每早用叉子挑一份,然后将叉子藏起来。当天剩余的钱另外存在大竹筒里,作为接待客人的费用。

第二难,吃饭问题。没有足够的钱当然就没有足够的口粮,怎么办?在朋友马正卿的帮助下,苏轼申请到黄州城东旧时营防废地五十亩,他脱下文人的长袍,穿上农夫的短打,自己动手,开荒种地。

第三难,住房问题。按照朝廷规定,苏轼这样的犯官无权享受官府提供的住宅,开始苏轼一家住在江边一个废弃的驿站——临皋亭,这个地方不仅潮湿闷热,而且拥挤不堪。后来,苏轼在种地的东坡园中修建了五间泥瓦农舍。农舍在大雪纷飞的冬季建成,苏轼在厅堂四壁涂白如雪,起居坐卧,四面环顾,俱为雪景,故而美其名曰“雪堂”。

2、既然苏东坡的生活非常的艰苦,为什么林语堂说他的过的是神仙般的生活,这种生活的秘诀在哪里?

明确:他有着在苦难中寻找快乐的罕见本领。

关于《苏东坡传》,这本书是林语堂的英文著作,原名叫The Gay Genius,即快乐天才。在书中,林语堂说到:

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

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象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不可否认的,这种混合十分罕见,世上只有少数人两者兼具。这里就有一位!

他一生嬉游歌唱,自得其乐,悲哀和不幸降临,他总是微笑接受。

六、林语堂与苏东坡

从林语堂的写作中,你能了解到传记文学在选择素材上有什么基本要求吗?

明确:

1、素材的表现力,选择最能表现主人公形象的代表性的素材。

2、传记作者的主观倾向。

描写苏东坡的作家很多,但是对苏东坡形象的刻画,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于苏东坡在黄州的经历,有的作家,比如现代文化学者余秋雨,他在《苏东坡突围》一文中,突出的是苏东坡在苦难之中的日渐成熟,而林语堂看来,苏东坡具有着在苦难中寻找乐趣的本领。

所以我们下面要来了解下林语堂,看看为什么他能和苏东坡引起共鸣,两者有什么相同之处。

首先:在人生道路上,都是漂泊流离的。

苏东坡一生政治命运坎坷,因不满时政,多次要求外任,两度受贬。他21岁中进士,名列榜首。宦途上:京都(开封,中进士)-凤翔(判官)-京都(史馆官)-杭州(告院监官、杭州通判)-密州(太守)-徐州(太守)-湖州(太守,入狱)-黄州(谪居,团练副使)-常州-登州(太守)-京都(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京都(吏部尚书)-颍州(太守)-扬州-京都(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定州(太守兼河北军区司令)-惠州(谪居)-儋州(谪居)-常州(卒),他是当朝唯一被流放异域(海南岛)的官员,按宋朝大律,仅次于砍头(因宋朝开国皇帝明令擅杀大臣)。

林语堂从10岁离家开始的70年求学、执教与创作之路:福建漳州-厦门(教会学校免费就读)-上海(圣约翰大学接受西式教育)-北京(清华大学任教)-美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法国(赴小城乐魁索,教华工写作,自学德文)-德国(耶拿大学、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北京(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教授)-厦门(厦大文学院长)-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上海(创办《论语》半月刊,创办杂志《人世间》《宇宙风》)-纽约(写作《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等)-巴黎(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术部主任)-新加坡(南洋大学首任校长)-台北-(定居)-香港(1976年去世)。

其次:在政治上,都是不善政治,也无心政治。

苏东坡几次在政治中沉浮,因乌台诗案造成了一生的政治波折。

林语堂一度被认为政治态度不对,他在《人間世》投稿规则中明言“涉及党派政治者不登”,但在左派心中,竟有刊物标榜远离「党派政治」,便认为是右派一支了,而在右派看來,也觉得碍眼,因此他在政治上“左右不是人”。

第三:都是幽默大师。

苏东坡以幽默自嘲的态度看待自己在黄州的生活。

林语堂被称为幽默大师,他富有创造性地把英文的Humour音译为中文的幽默,从而

使幽默一词在中国迅速流行开来。

所以,按林语堂的话来说,他们是地地道道的“素食者”:“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一种只管自己的事。另一种管别人的事。前者吃草或素食,如牛、羊及用思想的人是。后者属于肉食者,如鹰、虎及行动的人是。”

正因为如此,林语堂把苏东坡看作是他自己的精神导师,在《苏东坡传》的《序言》中,林语堂说:我写苏东坡的传记没有别的理由,只是想写罢了。多年来我脑中一直存着为他作传的念头。一九三六年我携家赴美,身边除了一套精选精刊的国学基本丛书,还带了几本苏东坡所作或者和他有关的古刊善本书,把空闲的考虑都置之度外。那时候我就希望能写一本书来介绍他,或者将他的一部分诗词文章译成英文,就算做不到,我也希望出国期间他能陪在我身边。书架上列着一位有魅力、有创意、有正义感、旷达任性、独具卓见的人士所写的作品,真是灵魂的一大补剂。现在我能动笔写这本书,我觉得很快乐,单单这个理由就足够了。

赤壁赋(必修一)高中苏教版原文对照翻译

赤壁赋 苏轼 壬(r?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 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独立,羽化而登仙。 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 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 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歌而和(ha)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 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 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zūn)以相属(zhǔ)。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我们)如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yú),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 (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我)知道这些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不可能屡屡得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苏轼说:“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

湖北赤壁古战场的导游词

湖北赤壁古战场的导游词 wtt为你带来湖北赤壁古战场的导游词,希望对你有帮助。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各位光临三国古战场赤壁。 赤壁名胜风景区位于湖北省东南部的赤壁市西北。“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照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唐朝伟大诗人李白诗中咏叹的“赤壁”就是大家今天要游览的三国古战场。 往事越千年,青山壁立,日月依旧,如今赤壁可供游人凭吊怀古的景点有:赤壁山、南屏山、金鸾山、赤壁大战陈列馆等多处历史人文景观。 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战前,卓越的军事家曹操,曾以一万余人击败袁绍十多万大军于河南的官渡,同时粉碎了刘备割据徐州的尝试,消除了汝南黄巾农民起义在后方的威胁,逐步统一了我国北方,形成了独占中原的局面。但是,在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中,却以20多万大军,败给了只有几万人的孙权、刘备联军。其原因何在?下面就让我们在游览古战场中回顾历史,寻找答案吧。 我们现在所在地方就是赤壁矶头。赤壁矶头位于长江南岸,我们环顾四周,在长江以南的滨江平原之内只有这座赤壁山,它如一柄利剑斜插江心,大有欲断长江水之势。抬眼对岸,那就是当年曹操屯兵的乌林古寨,在那里,现已发现深达1米厚的人马

骨,以及标有当年年号的铜马蹬。乌林在以前是个窄长的走道,分上、中、下三部分,上乌林是曹操步兵,下乌林是骑兵,中乌林是曹操指挥部也是连环水城所在之处。极目西南,一泓清水,传说是当年黄盖操练水军的地方,赤壁大战后,孙权论功行赏,以此湖赐名黄盖,据《蒲圻县志》记载:此湖原名太平湖,地形险要,背靠蒲圻,左连洞庭八百里,对面长江是个隐蔽的港湖。翘首东望,流经于古城蒲圻的陆水河边,陆溪古镇依稀可见,那就是当年陆逊驻兵的地方……所有这些,在长江中游南岸,以赤壁山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可攻、可守、可进可退的天然屏障,其中的特点是以“水”为主,而孙刘联军又以水战优于曹操。凭借长江天堑,加上战略上联合抗曹,战术上智用火攻,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我们再看翼江亭。翼江亭原为周瑜的前沿观察哨和指挥所,因赤壁山如鲲鹏的翅膀斜插江心而得名。亭柱上的这幅楹联是根据明末清初诗人朱彝樽的《满江红·吴大帝庙》缩写而成。我们看上联:江水无情红,赁吊当年,谁别识子布卮言兴霸良策。这是说水火无情,战争无情。赤壁之战时,这里的江面都被那场无情的大火映红了,现在我们追忆当年,自然会想起这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子布是指张昭,东吴的三朝老臣,官封长史。兴霸是甘宁,东吴年轻的水军将领,原是江夏黄祖部下,投奔东吴后向孙权献策,先夺江夏再取荆州,以巩固江东基业。此主张却遭到了张昭的强烈反对,关键时刻孙权明辨是非,

苏东坡黄州主要作品

苏东坡黄州主要作品 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原文 版本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版本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版本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版本四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

苏轼《赤壁赋》原文及其注释

《前赤壁赋》苏轼 壬戌..(x ū 宋神宗元丰五年)之秋,七月既望..(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子.. (苏轼自称)与客泛.(漂浮)舟,游于.(介词,在)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 (zh ǔ,致意,引申为劝酒)客,诵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歌窈窕.. (y ǎo ti ǎo)之章。少焉(不一会儿),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星宿名,今,西班牙著名斗牛 游戏)之间。白露..(白茫茫的水气,今二十四节气之一,今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横. (充满、弥漫)江,水光接天。纵.(任凭)一苇..(一片苇叶,比喻小船)之. (动词,往,到…去)所如..(所去的地方),凌.(越过)万顷..(指广阔无边的见面)之. (助词,定语后置标志)茫然(浩荡渺远的样子)。浩浩乎如冯虚 (p íng 冯,同“凭” ;冯虚,凭空,凌空。)御 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如遗世..(遗弃尘世)独立,羽化.. (道教称飞升成仙为“羽化”)而登仙 。 译文: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泛舟,在赤壁之下浏览。清风徐徐吹来,(江面 上)水波不起。(我)端起酒杯,劝客人饮酒,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中“窈窕”一章。不 一会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xi ù)和牛宿之间徘徊。白茫茫的水雾弥漫江面,波光与天空相接。 听任苇叶般小船 飘向其所去的地方,越过茫茫万顷的长江。多么辽阔啊,像是凌空乘风(而飞)却 不知它将留的地方;多么飘逸呀,好像离开尘世而独存,羽化飞升,登上仙境。 于是饮酒乐甚,扣.(敲打)舷.(xi án )而.(连词,表修饰)歌之。歌曰:“桂棹.. (zh ào 船桨)兮兰桨,击空明..(水月交相辉映的江面)兮溯. (s ù 逆水而上)流光.. (在水波中流动的月光)。渺渺..(悠远的样子)兮予怀.(心中的情思),望美人.. (内心所思慕的人,多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的标志),倚. (循,依,随,按)歌而和.(h è伴奏)之,其声呜呜然.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ni ǎo 婉转悠长),不绝.(断)如缕.(l ǚ 细丝)。舞. (使动用法,使…起舞)幽壑..(h è 深渊)之潜蛟,泣.(使动用法,使…哭泣)孤舟之嫠妇.. (l í寡妇)。 译文:这时候,(我们)喝酒喝得很欢畅,(我)敲着船舷唱起歌来。我唱道:“桂木做的棹啊 兰木做的桨,(用桨板)划开澄明的江水,(船儿)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进。我心中的情思悠 远啊,遥望美人,天各一方。”有位吹洞箫的客人,按照曲调伴奏,那洞箫声呜呜地响,像哀怨,像 思慕,像哭泣,像倾诉。余音婉转悠长,像细丝绵延不断。(这声音)能使得深渊中潜藏的蛟龙起舞, 使得孤舟上的寡妇哭泣。 苏子愀然.. (qi ǎo 忧愁凄怆的样子),正.(形容词作动词,整理,使…正)襟危. (端正)坐,而.(连词,表承接)问客曰:“何为..(即“为何”,为什么)其然. (这样,代词)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名词作状语,向南)飞. (语出曹操《短歌行》诗歌)’,此非曹孟德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诗乎?西. (名词作状语,向西)望夏口,东.(名词作状语,向东)望武昌,山川相缪. (li áo ,通“缭”,连接,盘绕),郁乎苍苍.. (草木茂盛的样子),此非孟德之.(主谓之间取消独立)困于.(介词,被)周郎者乎?方. (当)其.(指曹操)破荆州,下.(攻下)江陵,顺流而.(连词,表修饰)东. (向东行进,名词作动词)也,舳舻..(zh úl ú 首尾衔接的船只 ,这里指战船)千里,旌旗..(jing )蔽. (遮蔽)空,酾酒.. (sh ī 滤酒,这里指斟酒) 临.(面对)江,横槊. (shu ò 长矛)赋诗,固. (本来,原来)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即“在安”,在哪里)哉!况吾与子渔樵.. (打渔,砍柴,名词做动词)于江渚.(zh ǔ,水中小块陆地,如小洲)之上,侣.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鱼虾而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友)麋 (m í)鹿。驾一叶之扁 (pi ān)舟,举匏尊 (p

苏东坡的黄州突围

苏东坡的黄州突围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苏东坡的黄州突围 ──读《苏东坡传》有感近来无事,偶拾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尤对东坡先生隅居黄州一段感触颇深。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苏东坡在黄州条件虽略微艰苦,但精神和身心无疑都是十分之愉悦,醉卧雪堂,锄做东坡,于临皋亭远眺,于黄泥坂闲步。虽没有风花雪月的风流倜傥,却是有独卧高堂的闲情逸志。然而,在我看来,东坡先生在黄州的境遇,虽不致凄风苦雨,恐怕也没有这般清闲惬意。 自庙堂至江湖,苏东坡完成了一次角色的转变,然而这次的转型,似乎并不曾遂了东坡先生的愿。也许有人会讲,乌台案发,他本是一代文豪,朝廷大员,一下子到了黄州这般境遇,又怎会遂愿呢。但在东坡先生声名鼎盛之时,却也不止一次表达了对乡野生活的向往,在杭州,东坡写下“我本糜鹿性,谅非伏辕姿。闻声自决骤,那复受絷维。”由此观之,东坡先生对黄州生活即便谈不上喜爱,但也并不应抗拒。 事实却远非如此,在去往黄州的路途中,东坡先生的心情就一直处于低落茫然之中,既有死里逃生后对生命的思考,还有对黄州生活信心的不足。而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东坡先生的黄州生活却可以说是无忧无虑,也许,是林语堂先生过于喜爱东坡的诗词,由《前后赤壁赋》、《赤壁怀古》看开去,苏东坡在黄州的精神状态无疑十分良好,但显而易见的是,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而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东坡先生的自嘲意味就十分明显,他将自己称为闲人,看似闲暇的背后却别有一番深意。自嘲固然是一种旷达,但自嘲的背后,确是对现实的不满和深深的无力感。我相信,在东坡先生自诩为闲人的背后,无疑是“一把辛酸泪”。 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也写到,“一代名人也就混迹于樵夫渔民间不被人认识。本来这很可能换来轻松,但他又觉得远处仍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自己,他暂时还感觉不到这个世界对自己的诗文仍有极温暖的回应,只能在寂寞中惶恐。”由此观之,东坡先生在黄州的诗文,也许都带有一丝无奈后的自嘲。 而在《苏东坡传》里,林语堂先生也提到,东坡于黄州练习瑜伽,修行佛道,修身养性,追求精神的解脱,语堂先生也写道:“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他转向了宗教。” 但这并不足以证明,苏轼在黄州的境遇让他变得心无旁骛,修身养性,反之,甚至可以说是通过修佛、瑜伽来追求内心的解脱。 余秋雨先生则认为,苏轼在历经了黄州的艰苦生活后,突破了自我,完成了文学史上的大突围。 在我看来,这种观点也不尽然,既然苏东坡“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但看看黄州生涯结束后的苏轼,浪迹琼崖,晚年平复,还是经历着大喜大悲的生活。 在海南,他也有郁郁不乐转而苦中作乐,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又在琼崖完成了新的突围。所以,我认为,苏轼在黄州的所作所为,是习惯后的平静,是守得云开见月明,是于平静中发现美。但这并不代表他的完全成熟,二者有重合与相似之处,却又不尽相同。到了海南,东坡依旧经历了一遍新的洗礼。

关山导游词

新乡关山导游词 各位游客: 您们好!我是导游员***,今天将由我带领大家一起游览南太行襁褓中一个仙境般的地方:这里的山雄奇、峰巍峨、谷险峻、洞幽深、水清秀、树滴翠、石奇异;这里“青崖如点黛,赤壁如朝霞,树翳文禽,潭泓绿水,百里画廊,景物奇秀,移步换景,人间仙境,为世所称”——这,就是关山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地质公园。 关山景区(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华北平原西侧,太行山南麓,南太行山的弧形转折端,因此处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锲形关隘,号称太行八径之三。适夕阳当关,紫霞劲射,辉煌夺目,人称紫霞关。此关始于春秋战国之前,至于明代,历史上此关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关山由此而得名。 关山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行政区划隶属河南省新乡市西北55公里的辉县市上八里镇,南距郑州100公里,西南与焦作云台山毗邻仅距25公里。关山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规划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海拔1680米,由盘古河、花山、百宝洞三大景区和竹景苑、水景苑、谷景苑、崖壁苑、红石苑、醉石苑、逍遥苑、仙乐苑、峰景苑、石柱苑、奇石苑、石景苑、桥洞苑、柱景苑、迷宫苑十五个苑区组成。景区内有四条旅游线路:以盘古河为主的山水旅游线

路;以花山为主的猎奇旅游线路;以观景台、大松林、一线天为主的休闲生态旅游线路;以百宝洞为主的底下迷宫探秘旅游线路。 关山集高品位的自然山水景观、山崩地裂地质遗迹奇观、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于一体。是一座以飞瀑流泉、清溪幽潭、山崩地裂、峰林竞秀为特色的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高达250米的天柱,矗立在万仞绝壁之上,如擎天玉柱;山崩形成的醉石苑、逍遥苑,崩塌巨石东倒西歪,犹如一群醉汉;地裂形成的一线天,长达2500米,最窄处仅20厘米,双臂对峙,雄险伟岸崖顶的两颗龙串;仰望石子岭,俯瞰老爷顶,赏九峰山风光,观八里沟全景,是站在观景台上的切身感受;明代以来古人采矿留下的百宝洞遗迹,在南太行地区实属罕见,洞内纵横交错的洞庭与洞腔、支洞与暗穴犹如一座天热的地下迷宫,置身其中,流连忘返。如果用一个楹联来概括关山景区地质地貌奇观的话那就是;“岩重崖叠铭志海陆变迁著太行史卷,山崩水饰雕塑峰石奇观绘北国画廊”。 关山景区的森林覆盖率达90%,原始森林、次生林、灌木林形成了一个天然大氧吧,成为如世外桃园般的避暑胜地。关山还是一个天热植物宝库,2000多种植物中国家八至一级保护植物都可以寻到踪迹,太子参、雪莲等300多种名贵中医药材点缀山间,争奇斗艳。关山同时还是各种野生

苏轼黄州诗词.生平简介.诗词成就

生平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相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俗语:“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赤壁赋》情景默写及答案

《赤壁赋》情景默写 1.在《赤壁赋》的开关,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 2.《赤壁赋》中,苏轼游赤壁时以精练笔墨写风平浪静的名句“,。”历来为人称道。 3.苏轼《赤壁赋》开头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其中写月明升起时的美妙景色的句子“,。” 4.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江面美景,与“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 5.苏轼《赤壁赋》中,描写“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让小船随意漂荡于浩瀚旷远的江面,享受来去自由的快乐两句是“,。” 6.苏轼《赤壁赋》中“,。”两句,写作者感觉江面辽阔,仿佛在空中乘风飞行,不知将停留在何处。 7.苏轼《赤壁赋》中描写自己夜游赤壁时飘然欲仙的感受的句子是“,。” 8.苏轼《赤壁赋》中,作者扣舷而歌,抒发其向往美好新事物而不可得的怅惘失意的句子是“,。” 9.苏轼《赤壁赋》中“,。”两句,用比拟的手法借箫声写愁情。 10.苏轼《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的凄切婉转的两句是

“,。” 11.苏轼《赤壁赋》中,与“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一句相对应的曹孟德的诗是“,。” 12.苏轼《赤壁赋》中以“客”的口吻,用“,。”两句描写了赤壁之战时,船队浩浩荡荡地行进在江面上的情景。 13.苏轼《赤壁赋》中,作者用“,。”两句概括了曹操攻江东之前饮酒赋诗的英雄气概。 14.苏轼《赤壁赋》中“,。”两句,写作者与友人在扁舟中举杯共饮。 15.苏轼《赤壁赋》中,作者借“客”之口,以“,。”来隐喻人生的短暂和渺小,生动形象。 16.面对永无穷尽的浩瀚长江,苏轼《赤壁赋》中用“,。”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 17.苏轼《赤壁赋》中,写作者希望与神仙相伴、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 18.苏轼《赤壁赋》中,以月亮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 19.苏轼《赤壁赋》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看待天地存在的句子是“,。”

成都乐山途中导游词

成都-----乐山途中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 常言道:“天下山水这观在蜀”。欢迎各位到四川品味这无穷的山水胜景。沿着笔直的成乐高速公路我们直奔乐山而去,李白感叹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已一去不返。今日的蜀道可谓四通八达,天堑变通途。 乐山市位于成都西南,为地级省辖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古称青州、江州、嘉州。途中我们要经过双流、新津、彭山、眉山、夹江五县市,全程近160公里,行车约两小时。 各位,现在我们正行驶在双流县境内。大家请看,远处薄雾似轻纱,沟渠流水伴农家。这里没有北方农村那种凝重、厚实感也比不上江南水乡的灵秀,却有着蜀中农乡的淳朴和闲适。双流位于成都市西南部,古称广都县,隋仁寿元年(601年)改名为双流县。古史中将双流与成都、樊都(广汉)并称“三都”。其地名正如左思在《蜀都赋》中所形容的“带二江之双流,枕峨眉之重阻”。此“二江”为郫江、检江,即今日的府河和南河。据史料记载,开明时期的古蜀都城位于双流境内,至开明九世,蜀都始由今双流、华阳一带迁至成都。双流地处成都市外围,又是河流下方,地理位置不甚优越,古时常受水患之扰。早在古蜀国时期,开明已在岷江上游分水入沱,以除水害。《水经·江水注》也说:“(岷)江水东别为沱,开明之所开凿也”。在分水的基础上,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又筑都江堰,分洪以减灾,引水灌田,并于成都穿检江、郫江二江平行于城南。至唐僖宗时高骈又筑糜枣堰,使府河绕城北东流,与南河于合江亭汇合,平缓南去。明清二代则形成了完整的疏浚制度。至此,双流水害之患逐年减弱。据《华阳国志·蜀志》载,蜀中第一口盐井于李冰治蜀时期出现在双流,时称“广都盐井”。于其后,巴蜀地区才陆续出现大批盐井,蜀中盐史上亦须记上双流一笔。斗转星移,时至今日,双流已成为全国首批年产值超亿元的先进县,矿产以芒硝为首,农副产品以海椒驰名,家畜以“成都麻羊”闻名,西南地区最大的航空港双流国际机场也驻足于此,更有以“恩威”为龙头的一批集团产业汇聚于斯。双流真可谓因水而困,因水而兴,再因水而荣、因水而发。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首诗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为其好友杜少府(少府为官职名)赴蜀州(今崇州市)为官送别即景而作。其中的“五津”就是指岷江在川西河段上五个著名的渡口,我们正经过的新津便为其中之一。新津为成都市辖县,蓉城门户之一。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置新津县,其名沿用至今。20世纪90年代中期,成都平原发现了长江上游古文明的大量遗址,“宝墩文化”便位于新津境内。这些石器时代的遗址又一次告诉世人,中华文明之源不仅依附着奔流到海不复还的黄河,更与滚滚长江东逝水相生相息。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相传,孟获欲夺成都,屡屡派兵侵扰蜀中,当时曾屯兵于此,被老百姓称为“孟获村”。自南北朝置县后,新津因其地势之重要,一直是出川水路的重要渡口之一,上临成都,下控川南,又扼成都通往雅安、西昌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同志军曾于此与赵尔丰属下新军血战数日,杀敌无数,牵制了四川清军主力,支持了川东南革命的斗争,其功斐然。新津名胜古迹众多,最负盛名的当推九莲山观音寺,寺中有七幅保存完好的明代壁画,其最大的特点是突破了传统绘画所采用的植物配制颜料,而以天然矿物质为底色,配以珍珠粉、生漆等,结合沥粉描金技法,使画面富丽堂皇,经久不坏,很值得以观赏。新津在民俗节日方面还有一绝,那就是有名的“龙舟会”。每到农历五月初五,河上龙舟戏水,高潮迭起,呼号声、划水声、鞭炮声、锣鼓声交织轰鸣,响彻河面。龙舟赛后,满河漂放鸭子,男女桨手纷纷入水,你争我夺,上演一幕“抢鸭”闹剧,将龙舟会活动推向高潮。入夜,两岸彩船华灯齐放,乐声四起,争奇斗艳;四面礼花腾空而起,好一片火树银花不夜天!各位朋友,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到龙舟节上

三国古战场—赤壁导游词

三国古战场—赤壁导游词 导游词有引导游客鉴赏、传播文化知识、陶冶游客情操三大功能,导游词通过对旅游地出产物品的说明、讲解,客观上起到向游客介绍商品的作用。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完整的导游词其结构一般包括习惯用语、概括介绍、重点讲解三个部,下面是XX收集到的三国古战场—赤壁导游词,希望能够为你的旅游活动提供更多有趣的帮助。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各位光临三国古战场赤壁。 赤壁名胜风景区位于湖北省东南部的赤壁市西北。“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照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唐朝伟大诗人李白诗中咏叹的“赤壁”就是大家今天要游览的三国古战场。范文5u网故事大全栏目 毛泽东在《论诗久战》中说:三国时期的赤壁大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的著名战例。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刘联手,在赤壁大破曹操,赤壁如今是我国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战场遗址,它以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中外游人慕名前来。赤壁之战为什么能以少击众,以劣胜优?让我们漫游赤壁,凭吊古人,探寻其中奥秘。赤壁之战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主要是“善联巧借”。如今市场竞争如火如荼,世上追逐人生目标者强手如林,如果您能从赤壁旅游中领略先人的智慧而古为今用,也就不虚此行了。

往事越千年,青山壁立,日月依旧,如今赤壁可供游人凭吊怀古的景点有:赤壁山、南屏山、金鸾山、赤壁大战陈列馆等多处历史人文景观。 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战前,卓越的军事家曹操,曾以一万余人击败袁绍十多万大军于河南的官渡,同时粉碎了刘备割据徐州的尝试,消除了汝南黄巾农民起义在后方的威胁,逐步统一了我国北方,形成了独占中原的局面。但是,在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中,却以20多万大军,败给了只有几万人的孙权、刘备联军。其原因何在?下面就让我们在游览古战场中回顾历史,寻找答案吧。 我们现在所在地方就是赤壁矶头。赤壁矶头位于长江南岸,我们环顾四周,在长江以南的滨江平原之内只有这座赤壁山,它如一柄利剑斜插江心,大有欲断长江水之势。抬眼对岸,那就是当年曹操屯兵的乌林古寨,在那里,现已发现深达1米厚的人马骨,以及标有当年年号的铜马蹬。乌林在以前是个窄长的走道,分上、中、下三部分,上乌林是曹操步兵,下乌林是骑兵,中乌林是曹操指挥部也是连环水城所在之处。极目西南,一泓清水,传说是当年黄盖操练水军的地方,赤壁大战后,孙权论功行赏,以此湖赐名黄盖,据《蒲圻县志》记载:此湖原名太平湖,地形险要,背靠蒲圻,左连洞庭八百里,对面长江是个隐蔽的港湖。翘首东望,流经于古城蒲圻的陆水河边,陆溪古镇依稀可见,那就是当年陆逊驻兵的地方……所有这些,在长江中游南岸,以赤壁山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可攻、可守、可进可退的天然屏障,

从苏轼在黄州的创作看苏词的特色

一蓑烟雨任平生 ——从苏轼在黄州的创作看苏词的特色 摘要: 苏轼作为一代词家,以豪放与旷达的风格开创了北宋词“豪放”一脉,他的坎坷的政治遭遇却成就了其文学功业,尤其是由于“乌台诗案”贬谪黄州期间,他顺应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欣然接受佛老思想,将儒、释、道三种思想相融通,是他创作上的黄金期。他以诗入词,创作于这一时期的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则更为纯熟的体现出苏词豪放与旷达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 苏轼“乌台诗案”苏词豪放旷达 词是唐代出现的新文体,五代时已趋成熟,到宋代达到鼎盛,是宋代文学的主要标志。在中国文学中,宋词以其卓越的贡献和显著的特色而独树一帜,在宋词的浩瀚“星河”中,苏东坡又以其豪迈奔放的词风引领宋文学走至颠峰。下面笔者就苏东坡在黄州时

期的创作来谈谈苏词的特色。 一、黄州时期苏轼思想的变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县人,在北宋五位皇帝手下做过官,官场上几经沉浮。苏轼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父亲苏询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母亲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少年苏轼在父母的培育下,勤奋好学,博通经史。他成长在一个表面承平而内里各种社会矛盾渐趋突出尖锐的时代。这时代一方面号称“百年无事”,经济文化都相当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是既有辽、夏入侵的外患,又有豪强兼并,人民困苦不堪的内忧。社会危机四伏,积贫积弱的形势日益严重,改革的呼声在士大夫层渐次高涨。苏轼在这样的家庭与社会气氛熏陶下,受儒家经时济世的影响,早年即立下用世之志,以身许国,并主张针对现实中的种种弊端进行改革。他二十一岁随父入京参加进士考试,得主考欧阳修的赏识,与弟苏辙同科及第。时父苏洵也深受重视,父子三人,一时名噪京师。但入仕后的苏轼却在官场上几经沉浮。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四十五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五十九岁时被贬往惠州,六十二岁时贬至儋州,到六十五岁才遇敕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苏轼去世前自

我眼中的黄州之于苏东坡_1000字

我眼中的黄州之于苏东坡_1000字 今学《赤壁赋》,早已被苏轼的豁达所折服;静阅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才恍然明白千古传颂的诗词背后,竟隐藏着如此多的辛酸往事;近日偶然读到苏轼的“高考作文”:《教战守策》,才骤然理会黄州之于苏东坡的意义。 《教战守策》开篇即点明时弊:“夫当今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文章没有拐弯抹角,没有虚情假意,更没有讨好皇帝。全文寥寥千余字,没有花拳绣腿,没有夸夸其谈,有的是对大宋国策的怀疑,对当朝军队的讥讽,对国家安危的热切关注,对国计民生的思考与建议。这篇散文,写出了苏轼不凡的才情,写出了苏轼缜密的思维,更写出了这位年轻人正视时弊、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和气魄。 从苏轼的“高考作文”中,我认识到了一个胸怀天下的苏轼,展现出了苏轼“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的满腔豪情。这,似乎构成了早期的苏轼,他的文章所放射出的光彩让皱纹的人不禁黯然失色,也最终为自己招致了许多嫉妒的目光。朝廷的明争暗斗给苏东坡招致了无尽的折磨,他先是被捕入狱,后又被贬黄州。而黄州,也终将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

《苏东坡突围》中提到过苏轼的弟弟苏辙的一句评价:“子瞻何罪?独以名太高。”而在我看来这句话恰是到了好处。在朝廷各官的勾心斗角中,“乌台诗案”倒成了必然。到了黄州的苏东坡,受精神和生活的双重折磨——“乌台诗案”的阴影还未消散,虽侥幸捡回一条性命,可一家人怎么过?生活渐渐磨掉他心里尖锐的棱角。他开始反省自己,一改往日锋芒毕露的性格,作品中也多了些许淡定和随缘自适。 在我看来,《赤壁赋》中客与苏东坡的对话可视为苏东坡当时的两种心态,昔日光环不在,且落得如此狼狈的境地,不禁“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仰天长叹,“托遗响于悲风”。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性格里的豁达开朗、超脱放旷在这时便彰显了自己的光辉,“物与我皆无尽也”是他的思考,“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是他笑对人生,享受自然的心境。 小时候,看苏东坡的“唯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只从诗中读到愁怨,不知道他当时正因言获罪,被贬黄州,哪知“慎静以处忧患”的中年人的心。孔子云:诗可以怨。只不过,苏轼的怨,情动于中,但心志不乱。 “君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子进退维谷之时,依然能安之若素,做到“小雅怨诽而不乱”,这就是苏东坡的气

苏轼赤壁赋原文及翻译

苏轼《赤壁赋》原文及翻译 赤壁赋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页 1 第 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翻译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任小船飘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

赤壁风景区导游词

赤壁风景区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参观三国赤壁古战场。我是导游员***,在下边的游览活动中由我给大家提供讲解服务,希望能得到你们的支持和喜欢。并祝大家在赤壁度过一个愉快的旅程! 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前夕,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在河南官渡,以一万多军队,打败袁绍的十万大军,粉碎了刘备割据徐州的尝试,消除了汝南黄巾农民起义对手曹操后方的威胁,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随即,他便把目标指向南方。公元208年7月,当曹操雄心勃勃,亲率大军,挥师南下,直逼东吴时,却在赤壁大战中以二十多万大军败给了只有五万军队的孙权、刘备联军。这就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它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赤壁古战场是我国历史上七大战役中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战场遗址,被史学家称为“周郎赤壁”,“武赤壁”,它以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中外游人慕名而来,那么这次战争胜利的原因何在?下面,就让我们在游览赤壁古战场中回顾历史,寻找答案吧! 名位游客,我们现在所站的地方是赤壁矶头,大家看,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环顾四周,在长江以南的滨江平原之内只有这座赤壁山,它如一把利剑斜插江心,大有欲断长江之势。放眼对岸,那是当年曹操屯兵的乌林古寨,在那里,现已发现深达一米厚的人马骨,以及标有当年年号的铜马蹬;在长江中游南岸,以赤壁山为中心,是一个进攻退可守的天然屏障,其特点是以“水”为主,而赤壁之战时,孙刘联军又以水战优于曹操的北方军队,凭借长江天堑,加上战略上联合抗曹,战术上智用火攻,可以说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这就是赤壁之取胜的原因。 赤壁之战后,传说周瑜摆酒庆功,一时兴起,挥剑刻下了“赤壁”二字,它在那里呢?请大家跟我来。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赤壁摩崖石刻”景观。那“赤壁”二字是何时刻上去的呢?在三国时,我国的文字正处于由小篆身隶书过渡时期,而这两个字是楷书。因此,根据字形推测,它可能形成于唐代。宋朝有谢枋得这么一个人。曾做到岳州(今岳阳)知府,他从汉口到岳阳赴任时乘船经过这里,见石壁上有“赤壁“二字,便在他的《赤壁诗〃序》中写道:予自江夏溯庭,舟过蒲圻,见石壁上有赤壁二字。因此,宋之前,“赤壁”二字已刻于此。二字之上有个白色的符号,很像汉字的“鸾”字,在这里,是一种镇压洪魔的符号。《红楼梦》第51回薜小妹新编怀古诗曰: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喧阗一举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意思是说,因为赤壁之战曹操几十万人马战死江中,堵塞航道,以至洪水泛滥,于是老百姓请来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刻此符号,以镇洪魔。又因为吕洞宾为道人,也被视作道教符号。“赤壁”二字下,有明朝王奉的《过赤壁偶成绝句》二首,诗曰:“赤壁横崖瞰大江,周瑜于此破曹郎,天公已定三分势,可叹奸雄不自量。孟德雄心实啖吴,皇天未肯遂其图,水军八十万东下,赤壁山前一火无。”对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失败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大家都知道,赤壁之战是以火攻为主的,当年孙刘联军从长江南岸用诈降计靠近停泊在北岸的曹船时,如何能借助风势,点火成功,就是至关重要的大事了。所谓“万

苏轼在黄州

苏轼在黄州:一个人如何变成月亮、云与流水 嘉佑二年,苏轼去考试,考场作文,论用政宽简——顺便说句,这好比让如今的高考生,写国家刑法实施问题——苏轼临场杜撰了个帝尧和皋陶的典故。考官梅圣俞看卷子时,觉得这典故似模似样,但自己没听过,有些犯愣,不敢擅断,怕显得自己没读过书。考试后,梅圣俞问苏轼:这典故出于何书?苏轼承认是编的,然后补了句“帝尧之圣德,此言亦意料中事耳!”——你看,这就是仗着才学,地道耍无赖啦。这好比我在高考写作文时,肆无忌惮来一个“马克思曾经说过,甜豆花才是豆花正宗!”《红楼梦》里,出过类似的公安:贾宝玉见林妹妹时,说西方有石名黛,可用来画眉,被探春批出是杜撰。当时宝玉也学苏轼一撒娇:除了《四书》之外,杜撰的别太多呢。 苏轼初到黄州时住过临桌亭: “临桌亭下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 林黛玉后来说过,“这王十朋也不通得很了,天下水总归一源”,云云,宝玉听了发痴。林姑娘这话,和苏轼也有点相似。 宝玉的为人,贾雨村和冷子兴聊,所谓“置之千万人之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千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千万人之下。”而宝黛其实算一路。当时举例道:“陶潜、米南宫、秦少游”,陶渊明算苏轼的偶像,米、秦这俩其实和苏轼都算投契。所以,苏轼其实也是这等聪俊灵秀风流人物——当然,乖僻邪谬就少得多了。 杨万里《诚斋诗话》记个段子: 徽宗尝问米某:“苏轼书如何?”对曰:“画。”“黄庭坚书如何?”曰:“描。”“卿书如何?”曰:“刷。” 吴可《藏海诗话》记个段子:

东坡豪,山谷奇,二者有馀,而於渊明则为不足,所以皆慕之。 如果按诗与字通意的话,苏轼字肥而尚意挥洒,黄山谷如描而出奇致拔,各有所长。 苏轼的字肥,被人说是墨猪,但赵孟頫也夸过他“余观此帖潇洒纵横,虽肥而无墨猪之状。外柔内刚,真所谓绵里裹铁也。” 还是吴可的纪录: 东坡诗不无精粗,当汰之。叶集之云:“不可。於其不齐不整中时见妙处为佳。” 又,人都认为苏轼不善音律,但陆游认为:苏轼“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 说到底,苏轼自在惯了,讨厌约束,是个喜欢不齐不整自然而然的悠游劲儿。 苏轼以前一直是聪明人,写各种论商君、论留侯什么的散文,写“春宵一刻值千金”这样的“流丽诗”(杨万里说的)。而且还爱讲冷笑话拿人家打趣(这毛病至死不变)。欧阳修早在苏轼中榜后,就认定他迟早要名动天下的。但因为苏轼太聪明,所以爱出事。冯梦龙写过《王荆公三难苏学士》,说苏轼不知道黄州风吹花瓣落,擅改王安石“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之句,结果被王安石一笔流配黄州。这与大多数以苏轼为主角的民间故事类似:无非讲苏轼“过于聪明”,终于吃了一个教训,以告诫世人聪明不可过于外露等等。 但其实,苏轼到黄州时,也不是年少气盛时节了:那时他44岁,长子苏迈已21岁。父亲苏洵于十四年前过世,众口传诵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已在五年前写出。 最明显的是,38岁时,他写了《密州出猎》,那时他“老夫犹发少年狂”,“鬓微霜,又何妨?”38岁,头发有些白,但还琢磨着“何日遣冯唐”。而到44岁,他已经“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已经“我为聪明误一生”了。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苏轼《赤壁赋》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苏轼《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 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 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 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 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 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 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 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 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 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 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 既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