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当初产生「躯体画笔」(Body Brush)这个概念,相信与我一直以来对行为艺术的兴趣有关,就是思考在一个电脑系统中,如何将一个人身体运动的轨迹、在运动过程里表现出潜意识中的原始能量(Primal Energy),及意识中对美学的判断纪录下来。在我自己一直以来的绘画经验中,我发现无论如何绘画都是一个「立体」的过程,这个「立体」的过程包括拿起画笔,之后走到画布前,再用画笔沾上颜料绘画等等,很多时在传统绘画艺术形式里都会将它压缩了,变成一种两度空间的表现。我相信这个过程不单止包括动作过程,还有脑内的思考。我想达致的,就是如何去保留在绘画创作中的立体讯息,之后再将这些讯息在一个立体虚拟的画布上表现出来。

寻找感应系统

实行这个创作概念时,当然牵涉很多方面的问题,例如金钱、技术,另外还要考虑如何找寻合作的伙伴。后来我在麻省理工一个媒体实验室发现一种颇有趣的技术:将红外线投射在一幅布面上,做成一大片光面,之后当人站在前面阻挡著红外线就会得出剪影般的效果,可以看到身体的影像。当然将这种技术转移使用时产生了不少问题,第一就是需要很大的空间去做红外线光面背景,第二点就是这个技术做不到立体的效果,只能得出二维空间、像在旁观察般的影像,欠缺在头顶观察的影像。经过在实验室里不断的尝试,有一天我突然想到解决方法,就是将红外线灯放在人的前面照射,发觉人的表面也会很光亮,如果背景的布可以吸去其余红外线的话,一样可以将人的影像在背景里分别出来。另外它有一个好处,就是如果我同时在天花板装设一支向下射的红外线灯,而地面的地毡是吸光的话,就可以获得一个人体的立体资讯——这是我在这几年里找寻到的一种新感应系统。

有了新的感应系统,第二个部分,就是我们如何将人的动作,如创作行为等,很有系统地map下来成为一种视觉表达形式。第三个部分,就要考虑如何将那些立体影像投射出来。我为此经历了一个颇漫长的试验时间。

利用数据扩阔空间

我曾经到过很多不同国家去找寻合作伙伴,如英国、加拿大、日本等,最后联络了城市大学的电脑学系。透过找寻合作伙伴,我发觉一个有趣地方,就是艺术与科技之间常存的相互关系,如当初油画颜料的发展,跟著艺术家不断要找寻油画的表达形式及技术;摄影技术出现后,慢慢地就变成了一种艺术形式。到了近代,科技发展得很快,一方面艺术追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同一时间,特别在香港的科技人员,对艺术的认识及接受能力,相对外国来说,并不足够。艺术工作者与科技人员之间沟通及合作方面因而有一定难度,一来艺术工作者可能未必认识科技的语言,另一方面科技人员没有办法欣赏艺术的作品,大家缺乏共通语言,做成了艺术与科技间的断层,也阻碍了彼此的结合。我认为这种结合很重要。每当我们设计一样新的事物出来,希望自己觉得有趣之外,也希望科技人员站在科技发展的角度来看亦觉得有趣,这才是真正艺术与科技结合。这个发展结果不单只是一件作品,某程度上更是一种新的思考方法,因为语言改变、与创作人员之间的互动关系改变的时候,我发觉产生了一种新的脑部运作模式。这种新的思

考模式包括很多方面,最简单就是可以将一个人的身体语言或身体能量数据化,如果我们认为身体语言包括了潜意识的元素,某程度上我们可以将这些潜意识数据化。加以研究之后,这些数据可以转化为很多不同的表达形式。最初研究成功,我们能够做到三度空间的绘画笔触,发展到现在,这个技术甚至乎能够做出很丰富、广阔及不同形式的展示,如立体雕塑。我们真正希望做到的,就是使用这些数据,去展示出更广阔的空间。

迎接新思考方法

不同的人参观这个「躯体画笔」系统时,可以看到不同的反应,有趣地方是观察不同的人如何与这个设计出来的机器互动,驱使我们去修正程式,令到这个系统更加有效去表达一些个人的美学经验。传统一张画,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演绎方式,令它有生命,我会觉得任何一种媒介,就像能够令人的手伸得更长,去接触更加多的事物。其实这个「躯体画笔」系统发展的目的是希望令人获得一个新的自由度,去表达自己的经验世界,或者同一时间也是在建构一个新的经验世界。

有时我们对待这些科技发展时,只会意识到是新一种的工具,忽略了其实它们正带来一种新的思考方法。我认为当我们发展一种媒体艺术时,其实有需要找出思考的重点在那里,同时应该清楚切入点在那里,重新去建构或解构当中的意义。正如「躯体画笔」(Body Brush)在某程度上是建基於很多不同范畴,如Jackson Pollock的行动绘画、电脑媒体技术、MIT(麻省理工)的背景红外线剪影技术等等,一直发展下去,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当我们要处理新的问题时,很自然会找出问题的中心点,例如究竟为何某种技术要依循某特定过程,如果将这个过程倒转会否得出同一结果?整过发展计划微妙的地方就在这里。

学习平行思考

我相信开发创意媒体科技的人员本身很具创意,也是很愿意思考、分析的一班人,但当这些媒体科技推展至「用户介面」(User Interface)时,因为要User Friendly ,所以会将很多运作过程及思考隐藏起来,令用者很容易不去经历当中的思考过程而直接去使用,慢慢我们的使用这些媒体科技时,思考能力可能会变得麻木。可以说我们这一代的位置比较尴尬,反过来说,现在的小孩去接触媒体科技时,会采取与我们很不同的方式去进入,可能会是一种近乎本能的接触。不用作出教导,他们只要自行稍为模索一下就立即懂得使用媒体科技。基本上我们仍然是电视的一代,思考属於Linear Thinking,可能将来一些Non-Linear Thinking 会出现也不定,可能我们慢慢会学习到一种Parallel Thinking ,在思考艺术的概念或者视觉符号意义的同时,亦会去思考及接触一些科技的概念,例如科技对这个世界所带来关於时间及空间固有概念的冲击,因而可能将来会有更多有趣的作品出现。

《讨论科学与艺术之关系》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人类智慧发展的不同的历史阶段,科学(本文特指自然科学)和艺术之间在内容或者形式方面都有各不相同的联系方式,考察二者在不同阶段相互联系的特征对于理解二者的关系很有意义。。 古代文明中,艺术与萌芽时期的科学的结合是通过神话传说和宗教来完成的,有关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后来的古希腊的史料几乎都是神话与宗教。据记载,古埃及的医学史涉及一个有关“贺鲁斯之眼”的神话,这个神话使埃及人将“贺鲁斯之眼”崇敬为守护与康复的象征,以至于“R”这个象征着贺鲁斯眼睛的神秘符号便出现在后来医生的处方笺上。金字塔的修建可以看成是神话幻想和科学的完美结合,这些埃及王朝的法老们幻想能够使之再生的陵墓以最简单的几何形状获得最抽象的艺术效果。古代的宇宙论思想也与神话直接相关,很多民族的神话传说里都认为大地是被某种有力的能够负重的动物驮在背上的,并以这些动物因为过于劳累导致腿脚抖动来解释地震的成因。古代科学与艺术神话的这种从内容到形式近乎自然的融合,既与当时的科学发展状态有关,也与神话的性质和形成背景有关。 文艺复兴后,科学与艺术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绘画和文学的形式来实现的。将绘画艺术和科学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早期人物之一是意大利的达·芬奇。他创作了一系列详细记录人体结构及功能的笔记和素描,具有艺术作品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价值。近代以来,将艺术与科学联系在一起的还有诗歌和小说等文学作品。英国优秀的诗人亚历山大·蒲柏的童年时期恰好是牛顿确立经典力学并在数学和天文学、光学等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黄金时代,他在诗中这样赞美牛顿:大自然及其规律,隐匿在黑暗中,神说,“让牛顿去吧”,一切变得光明。不仅是诗人,思想家 们还用其他的文学形式来赞美科学,比如托马斯·莫尔以水手对话的形式写成幻想小说《乌托邦》,书中的“乌托邦人”竟然掌握着当时最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并广泛地加以运用。空想主义者康帕内拉所著的《太阳城》也描述了公有社会里所拥有的先进科学和技术。 当代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呈多元化和复杂化趋势。从20世纪后期直到今天,现代科学和当代艺术又以一种完全不同于古代和近代的结合方式呈现给世界,二者交融的侧重点不仅在于内容或者形式,更在于成果的相互利用,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于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向社会的广泛渗透。首先,当代艺术的发展需要多种科技手段的参与和支持。各类艺术形式无不充分利用科学,尤其是当代技术的最新成就,艺术家们正是巧妙地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塑造了众多的利用传统表现手段根本无法实现的艺术形象,来满足当今社会不断变换的审美需求。当然,科学和技术不仅是手段,很多科学成果的内容自身就显示出极强的艺术性。比如数学家们用透代方程在复数平面上产生的分形图案奇幻迷离,这种全新的艺术格调带给人们以对称与和谐的美感。其次,科学自身的发展与普及也需要艺术家的帮助,只要留意就会发现在很多国家的城市里都有艺术家们参与科学普及和教育所做出的贡献。 科学与艺术都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学问,二者相互互促进、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成为人类灿烂文化的两翼。当科学与艺术寻找到一个完美的结合点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必将散发出无尽的光彩。 (摘编自《讨论科学与艺术之关系》)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医学史上的“贺鲁斯之眼”、法老的陵墓、把大地驮在背上的动物这些史料中,可以看出古代科学与神话近乎自然的融合。 B.文艺复兴后先进的科学技术兴起,达·芬奇的人体素描、小说《乌托邦》《太阳城》和蒲柏的诗歌都展示了艺术与科学的价值。 C.为了充分地利用现当代科学和技术的最新成就,艺术家巧妙地塑造了众多的利用传统表现手段根本无法实现的艺术形象。 D数学家用迭代方程在复数平面上产生的奇幻迷离的分形图案,显示出全新的艺术格调,这证明了科技手段极强的艺术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列举了从古至今社会生活中科学和艺术方面的许多具体实例,论述了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B.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与艺术广泛渗透,这是文章论述当代艺术与科学结合呈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前提。 C.文章中三个历史阶段的科学与艺术相互关系的论证重点,始终与二者结合交融的内容或形式有关。

科学与艺术

1、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艺术? 把握世界方式(美学理念)理性方式 (和谐、秩序、简洁、统一) 审美方式 (形象美、形式美、情感美) 追求的目标(创造的结果) 概念世界。具有普遍性、必然 性,是客观事物规律性的反 映。 形象世界。弘扬更典型、更普 遍、更理想的价值追求。 表述客观世界用概念的逻辑体系来表述客 观世界的运动规律,是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的,并可以用逻 辑论证的方法和实验的方法, 由人们加以认证。表达的是个体的审美体验,它用艺术的形象,把历史与生活的真实与艺术家再现的历史与生活的内心情感统一起来,激发人们的美感。 认知的过程是一种理性的提升,保持科学 认识特有的严谨、冷静、客观 性与真实性。通过科学研究的 创造,探索发现客观世界的规 律,发明新的事物。是一种情感的提升,包容了个人的人生体验,在对物质与精神世界的领悟中,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创造,展现人性的才华与魅力。 科学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辞海》中关于科学的定义: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的分类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应用科学和其他科学。特征是理性客观、可证伪、存在一个适用范围和普遍必然性。 艺术指人类群体或者个体对于审美知,以及审美之下的产物。将“艺术”定义为人类通过借助特殊的物质材料与工具,运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可以说它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的有机结合体。 2、什么是美商,它含有哪些能力?美商与大学生的关系? 美商(BQ),全称美丽商数(Beauty Quotient),并不是指一个人的漂亮程度,而是一人对自身形象的关注程度,对美学和美感的理解力,甚至包括一个人在社交中对声音、仪态、言行、礼节等一切涉及到个人外在形象的因素的控制能力。 它包括 3、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音乐之声》《世界建筑》等的观后对科学与艺术的感悟有哪些? 《音乐之声》人类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好莱坞音乐歌舞片中经典中的经典,电影史上绝妙的神来之笔。影片清新有致,细腻感人,雅俗共赏。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 这两种文化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精神,一种是科学精神、科学理性、求真的精神;一种是艺术精神、道德理性、求善的精神,人们希望它们统一起来。如果我们把它合在一起而不冲突,那么这就是一种美,一种和谐美。这是全人类未来的文化追求。科学和艺术应该携起手来,共同铸造一种伟大的人类精神。 4、试谈一下你所学专业的科学与艺术之美 5、简述现代人应有的科学与艺术的情怀。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最新资料推荐------------------------------------------------------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新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目标是为了激励、教育、促进学生发展,而不只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 因此,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的整体发展和终身的持续发展为着眼点的发展性评价观念,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以便和大家一起探讨。 1. 评价内容更加全面。 新课程评价不仅重视知识与技能,而且还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从过分倚重学业成就转向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从传统的单纯的量性评价形式转变到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有机的结合,并对学生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水平作出评价,以此来克服单纯测验带来的片面性。 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应以质性评价为主,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科学情感、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的评价,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情感体验、较强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 2. 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新课程标准要求,既要发挥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更要注重发挥评价的教育、诊断、激励等功能。 1/ 6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的整体发展和终身的持续发展为着眼点的发展性评价观念。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水平的不同,因此,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应该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这种个性差异,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发展水平。 在评价中应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归根结底是重视学生各种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 评价本身不是目的,应通过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在发展过程中的长处,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通过评价去激励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让学生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发现并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每一个学生不断发展。 3、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评价主体上,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交互化,让教师、学生、家长、其他与学生学习有关的第三方都成为评价的参与者,将学生从处于被动的位置向积极主动参与评价的主体转变。 发展性评价重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评价目标和评价计划要由教师和学生协商制定,双方认同;同时,实现目标和实施评价,是评价者和

科学与艺术的紧密结合

科学与艺术的紧密结合 近些年来,关于科学与艺术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许多作家、科普作家、新闻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不仅积极参与讨论,而且热情投身于创作实践,写出了许多优秀的科学文艺作品,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这是很可喜的。毫无疑问,这种探索与实践,对推动科学与艺术的进一步亲密结合,使近大众,走进生活,将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这里,我想就科学与艺术怎样融合,如何推动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供讨论时参考。 一、科学与艺术有着共同的追求。 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和智慧结晶。通过对这些事物发展规律以新的认识和抽象,寻求客观真理的普遍性,是科学追求的目标;艺术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和表现人类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通过对自然与社会中人类活动的认识和表现,寻求“真善美”的普遍性,是艺术追求的目标。由些可见,科学与艺术在反映的客观对象上虽然并不相同,但是,它们的追求目标在很多方面却是相同的。它们都属于人类文明的结晶和认知思维,属于人类文明的精华组成部分。 科学追求真,艺术追求美。真和美是辩证统一、密不可分的。没有真实,就没有科学,同样,也没有艺术。只有真实的,才是美的,只有真实地反映和表现生活,文学艺术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同样,科学创造也是美丽的,科学探索客观真理,也在创造美,只有真实地总结、抽象自然现象,科学的原理和定理才带有普遍性。因此,真和美是科学和艺术的灵魂,是科学和艺术的共同追求。 科学和艺术的相互爱慕、联姻结合,创造和营造了五彩缤纷的世界。许多文学艺术作品都是从科学发现中找到灵感,许多科学发现和科学创造都是从文学艺术中得到启示,它们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已经成为科学与艺术发展的强大动力。 古今中外,凡是有所成就的科学和艺术大师,无不在科学与艺术方面都有着深厚的修养。达·芬奇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画家,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解剖学、建筑学、机械学科学家。歌德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地质学、植物学家。爱因斯坦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大师,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在构思相对论的时候:从自己优美的小提琴旋律中获得灵感。李政道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自然界的“对称”使他获得美的灵感,他和杨振宇在对称与不对称中发现并提出了基本粒子弱互相作用条件下宇称不守恒定律,做出了科学的证明,从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我国的一些著名科学家,有许多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如郭沫若、华罗庚、苏步青、茅以升等,这的确是一种很有趣却又很合乎规律的现象。难怪一些年来,李政道、杨振宁,在向青年人传授科学思想时,总会不厌其烦地讲到文学、讲到艺术。李政道先生更是不遗余力地以极大热情推动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二、科学与艺术都钟情于创造性的劳动。 创造和创新是科学艺术的灵魂。李政道先生有一句名言:“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连结它们的是创造性。”这既是科学定理,又是艺术规律。因循守旧,人云亦云,墨守成规,照抄照搬;是科学艺术发展的绊脚石。相反,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敢于超 越,敢为天下先,不断进行创造性思维,是科学艺术取得突破、取得成就的巨大动力。的确,科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着一种无法抗拒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和创新性。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说过:“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不断地创造和创新,是它们殊途同归,最终走到了一起。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和影响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和影响 许岩 序言 艺术与科学是人类的两大创造性工作,也是人类所具备的两种特殊的能力,是人类最高心智的产物。而艺术与科学结合,已经成为新世纪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的主流。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将会弥补艺术与科学技术本身的缺陷,互为补充,最终造福人类的生活,促进人类的进步。 (一)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关系 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是21世纪艺术发展与科学进步的大趋势。艺术与科学结合,有利于艺术家介入社会、介入生活,全方位地表现和反映社会生活,也有利于艺术家进一步开拓视野,提高创作水平,加深对艺术规律和本质的认识。同样,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也有利于科学家从审美的角度来发明创造,从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出发,探索人类的需求,以满足现代人的价值追求。 在现实生活中,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不同于自然现象的普遍性,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它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这个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尽管科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性。 因此,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密切相联的。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之情感会得到升华。没有情感的因素和促进,我们的智慧不会开拓创新。所以,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是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普遍性一定植根于自然,而对自然的探索是人类创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现。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性。 其实早在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在无意识中把艺术与科学联系在一起了。最典型的是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解放了被宗教禁锢的思想,绝不仅局限于人文文化,它涉及到艺术文化领域的多个方面,由人文主义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启蒙思想运动所构成,这些运动都渗透着一种理性主义,通过理性主义恢复了人的尊严。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思想和学术的巨匠,他们在科学与人文的领域中充分施展着自已多才多艺的天赋。在这方面可以列举出许多人的名字,如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达芬奇等。尤其是达芬奇,他不仅对各种艺术无不擅长,而且对各种知识也无不研究,从他留下的大量机械类的手稿就可以看出,它对人类进步的欲望非常高。而且他观察和研究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几乎包括了人文与科学的各个领域,如他对人体解剖学也有做过深入的研究,他绘制的人类解剖图和所做的研究对医学的发展也有重大的贡献。他不仅是著名的画家,还可以称得上是雕塑家、工程师、建筑师、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哲学家,而其在每一学科中,他都在当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被公认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杰出的艺术家和科学家。 其次,印象派的诞生与光学色彩理论的突破有重要关联。现代印刷技术的网点叠印就可以看做点彩派艺术的一种实际应用。

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摘要: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盲目的科技进步也给人类的发展带来种种弊端。推动社会发展应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合理运用科学技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类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 社会发展是一个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而科学技术一直贯穿于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在人类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科技在各个不同的层次、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 一、科技的进步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程度 (一)科技进步改变了生产力要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科技进步提高了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素质。劳动者通过学习和教育的方式掌握科技,转化为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从而能够使其更好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职能。我作为一名人力资源工作者,工作内容全部基于hr系统,这使得员工信息更加完善、系统化;办公流程的信息化让工作更加规范,责任到人,有据可查,提高效率。 2.科技进步创新了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状况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客观尺度,而这也是科学技术的产物。17、18世纪力学和机械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一系列工具机和蒸汽机的发明,实现了机械化生产;19世纪电磁学和电气技术的发展,促使了发电机和电机的发明,奠定了电气化基础;20世纪的电子学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直接带动了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机等的发明,推动了生产过程自动化的进程。 3.科技进步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新能源,创造出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东西,突破了传统的劳动对象的束缚。 (二)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了社会革命力量的发展。 纵观社会发展史,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使社会经济关系的相应变化,甚至产生新的社会形态。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生产关系的变革创造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三)科技进步提升了人类的认知能力,推动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自然科学是人类思想解放和进步的强大精神武器,影响人类的社会生活,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科学使人类思维方式科学化,文化观念革命化、精神文化现代化。

教育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教育是科学性与艺术性 的结合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教育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教育本身就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换言之,如果说教学是一门科学,则是包含着艺术性的科学,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则是隐含着科学的艺术。教育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一、教育的科学性 教育的科学性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首先是知识来源的科学性。我们现在通用教材的编排都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特点,它兼顾到知识的渐性性,同时也关注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用科学世界观分析教材、把握教材、运用教材,用科学的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其次是知识组合的科学性。在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是具有不同知识层次、不同个性特点的多个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不同学科教材特点,针对不同学生采用因材施教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己管理自己。 再次是知识运用的科学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繁琐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光要用科学的态度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而且要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生,使他们掌握知识,学会学习。 最后是日常行为引导的科学性。对学生的教育不光体现在教学上,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引导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各个方面积极、健康、向上发展。 二、教育的艺术性 教育的艺术性通常体现在教学上。常听人们说,听一堂好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而对执教者来说,课之所以上得好,其“秘诀”就在于成功地运用了“教学艺术”。 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导入新课的艺术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先导。每节课为了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兴趣,老师课下就必须得做好准备工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在新课开始巧妙地利用图片、影像、视频等引导、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对新知的自主探究之中。 二、自主探究的艺术 自主探究就是导引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自主学习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是要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 三、结论确立的艺术

《艺术与科学》教案2

《艺术与科学》教案 一、教学任务分析: 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很少把美术教育和其他的学科进行联系。但在以“促使学生健康、 全面、持续发展”为教育目标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关注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重视艺 术与文化知识的融合。课程需要扩大美术教育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学习和探索的空间,把艺术和科学等多门学科联系在一起,进行融合学习。把学生普遍存在的只重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而对于学习艺术总感觉可有可无的现象,予以纠正。 二、学习内容分析: 艺术与科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是人类所从事的两大创造性工作。艺术强调主观感受,重美感,主要依靠激情和想象,以形象思维为主揭示人类的情感;科学强调客观规律,主要依靠理智和实验,以抽象思维为主,探索自然发展规律。它们共同追求真善美的普遍真理。课程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出发,很容易唤起学生学习艺术的浓厚兴趣。学生在实例的讨论中,也会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对生活的重要作用。经典的作品具有永恒性,在学 习中让学生多接触这样的作品,无形之中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学习目标分析: 、能够联系生活,了解美术与科学的结合对人类生活的促进作用,认识到科学对艺术发展 的重要影响。 、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生活中各种物品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艺术特点。 、通过了解设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科学的热情和对美术的热爱,了解著名科学 家和艺术家的工作经历,认识到将艺术和科学进行有机结合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 四、教学方法: 练习、交流、欣赏、评价 五、学习环境与资源: 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设备、课件、因特网、生活中的设计实物与图片、 六、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关系,了解艺术与科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在生活用品设计中体现的。

艺术与科学的互补之美2014

艺术与科学的互补之美 □章梅芳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 ■吴慧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 《格》:1987年5月,李政道教授亲自设计了这个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成立后举行的第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题图案。图中“格”字由李政道书写,表示“格点”或“测量”,含格物致知之意,其背景是用于研究格点规范理论的哥伦比亚并行机的线路图。(摘自中国大学生在线网) 前段时间,我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谈论到科学与艺术等学科之间的关系及其给科学史研究带来的影响问题,这促使我第一次认真思考起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来。就直观印象而言,艺术家和科学家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眼中,显然属于完全不同种类的人。如果让我们看图猜人,答案只有艺术家和科学家的话,衣着随意甚至褴褛、表情丰富甚至过于兴奋、性格怪异甚至略带神经质的形象,肯定会更多地被指认为艺术家;而穿着白大褂、表情冷静而刚毅、性格理智而稳重的形象则显然会更多地被指认为科学家。事实上,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差异与界限往往就是这样被不断建构的,以至于人们似乎忘了它们曾经是那样的不可分离。 恰好在上个月,我收到上海交大出版社邮寄过来的由戴吾三和刘兵两位教授编的《艺术与科学读本》,如果没有记错,这似乎是国内为数很少的相关书籍之一。作为一本面向大众和带有指导性的文集,这本书或许对我们思考艺术和科学的问题有一定帮助。就书中收录的文章可见,编者试图从各种角度来帮助读者解析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包括应用的、历史的、知识的、哲学的维度等,从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不同学者对艺术与科学之间差异性的坚持,更能看到他们对二者之间联系性与互补性的强调。

■不知道你怎样看科学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我读完这册读本,无法归结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掩卷之际,对科学和美之间的关联却是浮想联翩,既有想起并不赞同书中所展示的历史上对于这两者之间关系的讨论,也有想起中学时代在数学课堂上的惊叹。中学时代,每天在交数学作业之前总是事先和同窗核对一下答案,对那些不能肯定的答案,判断的标准总是说,“这个数字看看很像的”,“这个数字太难看了”。做考卷也是一样,得到一个奇奇怪怪、数字复杂的答案时,总是没有信心的。当我看到《读本》里介绍爱因斯坦只要觉得一个方程是丑的,就对之完全失去兴趣,并不能理解为什么还会有人愿在上面花费很多时间的时候,我觉得挺玄妙的。爱因斯坦天赋异秉,有常人所不能及的地方,可是转念一想,类似的经历,不是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有吗? □从某种意义上,我同意《读本》部分选文的观点,即科学和艺术从理念、方法到形式都是有差异的,它们属于气质不同的两个学科。但或许我们的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它们的联系上,因为在当下的话语中后者似乎更多地处于一种被忽略的状况。依据《读本》,艺术与科学之间的联系可分为应用层面的、观念层面的和哲学层面的。在实际中,公众对艺术与科学之间的联系的看法往往更多集中在应用层面上。科学技术的发展显然会带来艺术创作的方法革新,这几乎已成为一个直觉判断,但即使在这个层面上,我们至少还应该看到对科学技术产品与活动的艺术表现,也能增强科学传播的效果。你说的现象或许可算得上是二者在观念上的联系,在这方面人们似乎更多地强调艺术对美的追求会影响到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以至科学发展的历程,当然科学观念和思想也会影响到艺术的发展。上升到哲学层面,我觉得赫胥黎的说法很好,“科学和艺术就是自然这块奖章的正面和反面,它的一面以感情来表达事物永恒的秩序,另一面则以思想表达事物的永恒秩序”。艺术和科学都是对事物秩序的表达,只不过表达的形式有所不同。也如同萨顿的金字塔隐喻,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最后会统一到一个点上。 ■对,刚才我提到了科学和美之间的关系的最凡常的经验和体验,科学和艺术的美感之间是否真的存有对应,这种联系又是否具有共通性,这个是我阅读到科学家的审美感时发出的疑问。书中引用的一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数学家华生(G.N.Watson)在阅读和证明拉玛努扬的恒等式时受到了极大的震颤,他说这种感觉同面对文艺复兴时期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的《昼》、《夜》、《晨》、《昏》时受到的震颤一样。我久久端详着米开朗基罗的作品,雕塑里的不安和距离感都让我很难联系起那些恒等式,只能承认我们的感知力不同。 从生活经验出发,我曾经多次听到理工科的研究生讨论,在写作论文的时候习惯听巴赫的作品,我相信其中不乏古典乐的发烧友,但他们说在那段时间里对其他一切作品都不敢兴趣,而只听巴赫。巴赫的无止境的回环往复、整齐划一的节奏,它们多像那种规律而恒常的思维方式!可是没有人觉得江南丝竹中的《三六》带来的心理体验是相同的。从这两个例子出发,我认为从心理感知力出发,科学和艺术之间的相关性存在一定的关联,但不可能是一对一的固定联系,这种联系的建立取决于人——这一主体本身的素养。艺术家口中的科学和科学家头脑中的科学肯定不是一回事,反之亦然,而能够达成联系,取决于其本身的素养

浅谈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浅谈科学、技术和艺术之间的关系 1405404003 廖欢 摘要:人类社会产生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的时候,科学、技术和艺术随之产生。科学促进社会理论体系与认知能力的进步,技术使得社会生产力提高,艺术,则促使独立的个人以及整个人类社会和制度产生思想和文化体系。科学对应的是人类理性的思考,而艺术则是感性的智慧,技术则是直接为人类的生产和发展提供资料的直接手段。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互为影响的。 在嫦娥奔月这个传说中,艺术化的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于未知的渴求和

向往。而明朝万户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利用火箭来试求飞行的人,虽然失败了,但仍然是人类探索迈出的一大步。知道现代火箭的产生,艺术对于飞天的渴求与科学对于探索的实践与技术对于航空的实现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三者本质比较 科学首先指对自然领域的知识,拓展后延引至社会、哲学、思维等一系列领域。科学一词源于古汉语,原意谓之“科举之学”。至今其已涵盖两方面的含义:揭示自然真相,对自然做理由充分的调查或研究。宋朝陈亮文献记载:“而科,单独有分类、调理、项目之意,学则为学问、学识”因此近代日本译西方著作在翻译science的时候,即将其译为科学一词,意为不同类型的科学或学问。技术在一定意义上和科学是在一个范围类的,它指将在科学定义下的知识与原理理论加以运用,也就是在现实领域运用无论何种科学得出的理论成果。技术是表象的,它在使科学成果可视化的同时,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和美好。技术对科学研究也有一定的作用,在技术遇到瓶颈的时候,就需要科学的知识去解决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艺术的本质于此是最为复杂和难以定义的,其难在于无法以一个客观的角度去叙述。在此姑且将艺术定义为是对西现实世界的熟悉和情感的再现。是人类的一种非凡的活动。艺术是精神上的,是人类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至少在这三种里面。它所代表的是人类的灵魂。

科学与艺术作文800字 [《科学与艺术》教学再设计]

“科学与艺术”单元综述主题概述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曾在《科学与艺术》中形象地比喻说“科学与艺术是自然这块奖章的正面和反面,它的一面以感情来表达事物的永恒的秩序,另一面,则以思想的形式来表达事物的永恒的秩序。”科学和艺术自古以来就是携手相伴共同前进的,然而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科学与艺术似乎是异途而行。 《科学与艺术》是高一语文教学内容,涉及物理、音乐、数字、美术、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知识,教学周期为2学周。本单元教学将采用主题―专题―问题式组织,提示学生要关心当代的重大命题,要求他们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开展适度的探索学习,在掌握丰富实践资料的基础上,较为理性、系统地认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科学与艺术》教学框架如图1所示。 教学目标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开展学习,在掌握丰富资料的基础上,较为理性、系统地认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增进师生情谊,促进同学间的团结友爱、合作交流,形成良好融洽的学习氛围,帮助后进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激发起学习主动者更大的学习热情。 对应课标“语文教育要注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学得’,也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以外的‘习得’,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有效地指导学生在广阔的天地中学习语文,促使学生将学得与习得融为一体,注重学生在各种学习渠道中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养成收集、处理信息的习惯,提高语文能力。”――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二期课改征求意见稿第20页) 教学准备阐述学习目的、基本步骤,简要调查学生信息素养及反馈统计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及主动性合理分配学习小组,设计学生专题研究的提纲模板,要求学生初步考虑自己对科学和艺术的初步认识。《科学与艺术》教学准备所需资料如图2所示。 信息化教学环境及资源具备上网和投影功能的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室,数码投影仪,便于学生汇报展示学习成果。 教师为辅助学生学习提供的电子材料,参见教学资源,如图3所示。 专题“科学家与艺术+艺术与科学家” 时间4课时。 教学环境具备上网和投影功能的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室,移动硬盘等移动存储设备。 1.科学家与艺术(爱因斯坦) 学习目标通过研究音乐、文学、哲学在爱因斯坦科学创造中所起的作用,来理解艺术对科学的影响。 参考教材《爱因斯坦与艺术》(赵鑫珊文,选自上海二期课改高一语文课本)。学习步骤 ◎问题思考

教育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教育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 结合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教育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教育本身就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换言之,如果说教学是一门科学,则是包含着艺术性的科学,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则是隐含着科学的艺术。教育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一、教育的科学性 教育的科学性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首先是知识来源的科学性。我们现在通用教材的编排都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特点,它兼顾到知识的渐性性,同时也关注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用科学世界观分析教材、把握教材、运用教材,用科学的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其次是知识组合的科学性。在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是具有不同知识层次、不同个性特点的多个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不同学科教材特点,针对不同学生采用因材施教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己管理自己。 再次是知识运用的科学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繁琐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光要用科学的态度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而且要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生,使他们掌握知识,学会学习。 最后是日常行为引导的科学性。对学生的教育不光体现在教学上,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引导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各个方面积极、健康、向上发展。 二、教育的艺术性 教育的艺术性通常体现在教学上。常听人们说,听一堂好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而对执教者来说,课之所以上得好,其“秘诀”就在于成功地运用了“教学艺术”。 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导入新课的艺术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先导。每节课为了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兴趣,老师课下就必须得做好准备工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在新课开始巧妙地利用图片、影像、视频等引导、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对新知的自主探究之中。 二、自主探究的艺术 自主探究就是导引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自主学习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是要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 三、结论确立的艺术

科学与艺术的融合

小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汇报材料 小学教研培训部冯益华 各位领导、同仁,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汇报我在北师大学习的心得和收获。由于时间关系,我只和大家交流一个主题,那就是《科学与艺术的联系和交融——兼谈“钱学森之问”》,它是我本次学习听的14个报告之一,同时也是给我本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报告,今天想借这个机会,和大家再次分享。 先介绍一下这个报告的主讲人,他叫沈致隆,多元智能理论专家、化学、物理教授、艺术教育家,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等八所大学客座教授。现任大连理工大学特聘教授、艺术教育中心名誉主任。 既然是这个主题,那么我们先谈谈“钱学森之问”。钱学森1911年12月生于上海。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有了钱学森,我国这些尖端领域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 2009年11月,钱学森去世仅10天,安徽省10位教授在报纸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提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其实,早在2007年8月,时任总理温家宝同志看望钱学森的时候,他自己已回答了“钱学森之问”:“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中国人就一定能赛过外国人。”钱学森为什么这么说?科学与艺术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对培养创新精神有什么作用?确实值得我们探讨。 钱学森不仅科学知识渊博,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曾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他认准儿子是当科学家的材料,却在钱学森5岁时就让他学习绘画和音乐。吹着口琴一路长大的钱学森,不仅学业成绩优异,而且对艺术也很热爱,在书法、绘画、写作上也有造诣。1929年,钱学森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课余时间经常去听音乐会,曾经认真学习过《艺术史》、《艺术论》等论著。在繁重的学业负担下,他还参加了学校乐队而且是乐队的主力圆号手,每周他都要挤出时间去乐队排练。 后来,钱学森到了美国学习、工作,也一直没有放弃艺术方面的修养。他说,只要听到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四钢琴协奏曲》,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2002年9月3日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刘巨德、包林、张泰昌、郭慕孙) 主讲人简介 刘巨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包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留法博士 张泰昌:中国青少年辅导员学会副理事长 郭慕孙:中国科学院院士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我们几位在台上,坐的几位主讲老师呢,一位是我们著名的郭慕孙先生,他是我们中国科学院,化学部的德高望重的院士,是个化学家,一会儿他要演示,他所搞的几何科学,和艺术结合的模型,动态模型,一位是我们刘巨德教授,他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是我们美术界的权威,还有一位呢,是我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包林先生,他刚从法国回来,他是博士生导师博指导,在工艺美术方面,很有成就的一位,年轻有为的一位教授,我们今天这样,准备这么开,因为我们没导演过,我们互动性的台上台下,我们四人也互动,你们有什么问题也随意问,开始呢先请郭慕孙先生,把他所搞的,我们叫几何动态模型,动态艺术,或者叫魔摆,魔是魔术的魔,摆是摆动的摆,就是在有一阵风啊,有(别的)什么情况下,它能够产生一些动态,它本身这是一个科技,和艺术的结合,把他这个东西,请他介绍一下给大家,给大家一个启示。 这个几何动艺是,特殊性的艺术品,现在可以这么说,它的外型不模仿,自然界的什么东西,一只狗一头狮子,一头象或者是一个飞的老鹰,不做这种东西,都是几何的形状,把这些几何形状,通过设计计算结合在一起的,有个立体的造型能够运动,那么把这些东西,因为要做的尽量简单,我看我们在座的,有很多青年同志,你们自己可以回去做,我的工具就是一个铅笔盒,一个大的铅笔盒里面,全部工具都在(里面),很容易做的,那么这样呢,我这个构思很快可以实现,出来造型是什么样子的,运动是什么样子的,不行(的话),因为我是用计算机,都由公式推导好的,你把这个参数把它一改,改了以后再可以造,再可以做,不像要做大的,室外的东西(那样麻烦),再下一张,我现在具体来介绍一些,这些做好的东西,再下一张,这个是我爱人的,打毛衣(的)针做的,一个个都是毛衣针,这个铝条,每一根就是一个"秤" ,这样做出来以后,我没有更多的,可以表示它的动态,再下一个,这个牙医,牙医做的不锈钢丝,长短是对数的增加,因为这个人的感觉对于这个都是有规律的东西,就觉得是会好看的,现在用的这样一个规律,在气流中间会动的是亮的,下一个,这个是焊条,铝焊条做的画成这样,这个有空气起动了以后,它这个也会动,再有一个,这个粗的铝焊条,每一个是一个方的形状,是个方的 Motif (法语:主题),那么按一定的几何的比例生长,最小的挂在第二个上边,第二个连着最小的,挂在第三个上边,那么这个就要,做一些力的一些计算,最后这个形状是怎么样的,这个是类同的,下一张这个类同的这个,我起了个名字,起不到什么(好)名字,就是叫做是“图腾”,“图腾”不是具体,一个自然界的东西,是一种方法,是一种表现的方式,这个做起来比较难做,做好了以后,这根东西一定要是垂着,这个呢现在是,(用)做板片的东西做的,板片的东西硬纸板,三合板、塑料板,这些我都是用铝板,铝板是PS板,是印刷板做的,这两块东西都可以,在空气中都可以动的,下边有两个重垂,这个呢是用一样的三角,每一个三角要切掉一块,然后根据计算,它有等角的距离可以排出来,也会动的你可以看,第一个切掉很多,中间的就切掉一点点,再下一个,这个呢也是另外一种,三角的一种排列的样子,再下一个,这一个也是一个三角,是一个整个三角,然后再按等边三角形来,切到这个三角完全切完,因此它是按比例的从大到小,这个是平面也是动的,这个是一块四方中间对开,然后呢变成两个长方形,长方形斜开就是这样子,每个的位置排的是90度,这个也是一个直角三角形,一共是八个有横的有竖的,就是这样的一些结构,再下一个,这个是矩形的了,我们三角的刚才说了一些例子,这

赫胥黎 科学与艺术

英语演讲 SCIENCE AND ART Thomas Henry HuxleyMay 5, l883 I beg leave to thank you for the extremely kind and appreciative manner in which you have received the toast of Science. It is the more gratefu1 to me to hear that toast proposed in an assembly of this kind, because I have noticed of late pears a great and growing tendency among those who were once jestingly said to have bee11 born in a pre-scientific age to look upon science as an invading and aggressive force, which if it had its own way would oust from the universe all other pursuit. I think there are many persons who look upon this new birth of our times as a sort of monster rising out of the sea of modern thought with the purpose of devouring the Andromeda of art. And now and then a Perseus, equipped with the shoes of swiftness of the ready writer, with the cap of invisibility of the editorial article, and it may be with the Medusahead of vituperation, shows himself ready to try conclusions with the scientific dragon. Sir, I hope that Perseus will think better of it; first, for his own sake, because the creature is hard of head, strong of jaw, and for some time past has shown a great capacity for going over and through whatever comes in his way: and secondly, for the sake of justice, for I assure you, of my own personal knowledge that if left alone, the creature is a very debonair and gentle monster. As for the Andromeda of art, he has the tenderest respect for that lady, and desires nothing more than to see her happily settled and annually producing a flock of such charming children as those we see about us. But putting parab1es aside, I am unable to understand how any one with a knowledge of mankind can imagine that the growth of science can threaten the development of art in any of its forms. If I understand the matter at all, science and art are the obverse and reverse of Nature's medal; the one expressing the eternal order of things, in terms of feeling, the other in terms of thought. When men no longer love nor hate; when suffering causes no pity, and the tale of great deeds ceases to thrill, when the lily of the field shall seem no longer more beautifully arrayed than Solomon in all his glory, and the awe has vanished from the snow-capped peak and deep ravine, then indeed science may have the world to itself, but it will not be because the monster has devoured art, but because one side of human nature is dead, and because men have lost the half of their ancient and present attribut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